翻译学理论分析(共12篇)
翻译学理论分析 篇1
一、功能翻译理论和商务英语的概述
(一) 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是通过对创作的翻译使得其成为具备某项或者多项功能的译语作品, 运用功能翻译得到的译本和原作之间的联系往往是在将译文所期待和要求的功能不断具体的过程中实践的。很多时候, 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表达等多个方面的差异, 功能翻译的理论的应用怎能够很好的减少这些差异的阻挠, 使得各种交流、交际行为都能够顺利的进行。
(二) 商务英语的概述
商务英语顺应贸易全球化趋势而发展起来, 到今天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商务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方便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适应职场生活的语言多元化需求, 当然也不仅限于此, 商务英语也将触角延伸至形形色色的商务活动之中。商务英语并非纯粹的用于职场交流、商务活动等, 其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将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工作心理等各种理念, 传授给中国人, 虽然商务英语的发展背景是经济的交融发展, 但也融入了很多人文、文化的因素。
二、功能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些特征能够迎合商务英语在词汇、句式和整体篇章的翻译特点。首先在词汇方面, 商务英语所涉及的词汇很多都是在商业交流或者职场上的专业化语言, 这些词汇我们在传统英语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是很少能够遇到的。更重要的一点就在于, 这些专业词汇是有其固定的模式的, 不能够对其进行修饰和删改, 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在读懂这些词汇并对应着整个文本的大环境有目的性的进行翻译, 一方面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能够保证体现这些术语的价值能力。
其次就是在句式方面的要求, 商务英语中经常会出现很拖沓复杂的复合句, 这些句子就是我们在翻译中所谓的拦路虎。运用功能性翻译目的性较强的特征, 我们可以先找出句子中的主题部分, 也就是中心句、中心词等基本成分, 不论一个句子表述得有多么的复杂总是存在他的基本句子成分的。我们要在弄商务英语的成分和表述中心思想之后, 结合我们所需要达到的翻译目的, 将长难句翻译成简单、明了文字表述, 这就是我们对于句子的意译, 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同时兼顾我们的汉语习惯。
最后, 商务英语翻译当然也不是只局限与词汇和句式之上的, 商务英语的篇章翻译很多和整个商业、贸易活动的各项环节都有联系, 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文本样式, 甚至其表述内容有时候都是非常复杂的。也是因为这样的特点, 商务英语的篇章总体会呈现出庄重、严肃、的模式, 读起来也很是乏味, 我们运用功能翻译迎合文字总体语境进行解释, 准确表述原文提供的信息并传递到受众之中。
三、功能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运用中的意义
功能性翻译理论符合商务英语所秉持的目的性、准确性和忠实性原则。第一, 功能翻译理论和商务英语在目的性方面的要求趋向一致, 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时候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翻译的中心, 将原作的核心信息很好的得到传播以满足人们的交流、互动的需求。
第二, 运用功能翻译能准确的进行我们的翻译活动, 商务英语是一种很规范的英语问题, 专业性很强,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每个词汇、句子都进行解释。对商务英语中的专业术语我们要把握准确然后进行翻译。
第三, 商务英语在传递商业信息的过程中也是一种文化交流, 商务英语忠实于原文化, 意图将自己本身的商业文化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所以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要重视文化转换的部分, 将商务英语中蕴含的商业文化用符合中国人的方式阐述。
结论
经济全球化趋势还在进一步火热, 商务英语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商务英语也因此倍受人们的关注。功能翻译理论倡导将目的做为翻译的原则, 促使翻译标准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商务英语的翻译实践中常常会用到功能翻译理论, 这样的实践能够使得人们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活动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对商务英语翻译活动的特征和本质形成更加透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石春让, 白艳.新世纪十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前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01) .
[2]范文波.系统的功能翻译理论及方法——概述《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1) .
[3]苗锡璞.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1 (01) .
[4]曲雯.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翻译的文化失真与补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5]杨怀恩.商务英语之特征及翻译准则[J].对外经贸实务, 2005 (02) .
翻译学理论分析 篇2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 从《胎记》中阿米那达布的人物分析看人性的原始表达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 英汉禁忌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空间隐喻认知分析——以前后为例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初中英语的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差异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简与林黛玉性格及命运对比
詹姆士•费•库伯《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殖民主义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英语谐音双关的语义特点及其不可译性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特征探析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 英语幽默的语用分析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解读《嘉莉妹妹》中几位男性对嘉莉妹妹的人生影响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雷雨》的英译本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论《野性的呼唤》中对人和自然和谐的呼唤 从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约翰多恩诗中女性歧视现象分析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的成长主题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从关联理论看《博物馆奇妙夜》的字幕翻译
The Developments of Marriage View over Three Periods in the West 57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从欧内斯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看战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59 英汉同义词对比及翻译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话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62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对中美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分析 63 中美拒绝策略研究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Femi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asculine Standards 66 从《胎记》看霍桑对科学的态度 67 关联理论视角下唐诗的翻译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69 试究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常用技巧—以《发如雪》为例 70 涉外商函的特点及其翻译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73 Problems in the Oral Class and Solutions to Them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论摇滚音乐在西方文化之中的地位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浅析英语无灵句中的汉英认知思维方式差异 浅析《肖申克的救赎》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English-Chinese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商标翻译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委婉语和礼貌原则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 92 《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93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95 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中英植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 98 超音段特征对意义的影响 99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agonists’ Characters in Great Expectations 102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 103 论广告与文化
浅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孤单主题 105 英汉广告互译的顺应化研究 106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08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109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10 从中英文化差异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111 英文商业广告的语言特点
通过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的主人公性格 113 数字口译及其训练策略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伊莱扎人物形象分析 115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命运分析 116 论法律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118 《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宗教思想探讨 119 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20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122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123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125 高中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26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28 An American Nightmare: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29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130 外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 13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3 从文化的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人名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5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中的模糊化现象 136 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负载成语的翻译 137 应用学习动机理论优化高中英语学困生 138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139 浅析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障碍及解决对策 140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商业电视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41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43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 144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 146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47 色彩在《隐形人》中的应用及其象征意义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149 英语习语非稳定性结构特征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1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
15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的英译
153 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解读人际功能与话语权力的结合 154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
155 《红楼梦》汉译英对话翻译过程中人物个性的保留 156 商标翻译的美学特征和技巧
157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158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159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16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61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62 The Two Mrs.De Winters of Manderl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I” and Rebecca 163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 164 内向型与外向型性格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165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166 清教主义和超验主义观照下霍桑的救赎观——以《红字》为例 167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救赎分析
168 善与恶二元关系的整合与分离——试分析《厄舍古屋的倒塌》的道德内涵 169 浅谈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70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71 “土生子”叛逆精神探源
172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173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 174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生选择 175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研究
176 浅谈象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 177 词块体系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
178 跨文化视角下研究英汉民俗词语的不等值翻译 179 中国菜名翻译方法的研究
180 从语体学论《一九八四》中的反极权主义 181 论希斯克利夫出走的必然性
182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 183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184 论个人主义对美国英雄电影的影响 185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
186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87 《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初探 188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
189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190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
191 浅析情景教学法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192 汉英称赞语的对比研究
193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
194 《简爱》与《谢利》中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研究 195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 196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 197 中西礼貌用语的语用对比研究
翻译学理论分析 篇3
【关键词】科技英语 功能对等 应用分析
一、功能对等的含义
功能对等,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奈达提出的,它在科技英语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奈达在他的著作《翻譯科学探索》中对功能对等做出了详细的诠释,这本书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书中详细地诠释了功能对等的含义和要求,在翻译者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时,可以将奈达的理论精髓作为科技英语翻译的指导思想,在翻译过程中减少语言阻碍和翻译错误。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序,两种语言表达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英译汉时如果按原文一字不漏地对译,译文往往会显得累赘或不合汉语行文习惯,甚至产生歧义,翻译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英译汉过程中,根据需要把英语原文中的某些词或某些成分减去不译,这便是英译汉中的减词译法。为了使译文言简意赅,我们往往采取减词译法,以保证翻译效果。但减词译法不代表可以漏译原文的内容,更不能出现借减译之名随意删去难懂和难译的词句。减译后的译文虽然在词量上和原文不一致,但在意思和精神上却应该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
二、功能对等在科技英语翻译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科技英语翻译的专业性极强,并不像普通英语那样灵活多变,客观规律和逻辑思维的表述清晰明确,在句式上较为固定。因此,以功能对等为基础,对翻译者的专业知识要求颇高,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的问题也相对较多。
(一)忽视文化因素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语言上,文化是其重要的载体,文化对语言也有着普遍的制约作用。在翻译人员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时,由于科技语的文化差异,使得译文常常显得很不到位。翻译的时候如果不站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进行翻译,进而忽视语言文化因素,影响翻译的效果。
(二)专业词汇储备少
科技英语在翻译内容上要求严谨和简洁,翻译内容极为广泛,其词汇属于国际性,其中70%以上的科技语言词汇是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因此要求翻译者在遣词方面下足功夫。科技英语翻译的复杂和较强的客观性使得翻译者在翻译时遇到的困难极大,翻译人员对专业知识的缺乏成为了科技英语翻译的重大阻碍。
(三)译者主观性强
科技英语与普通的英语不同,不同英语在运用时,灵活性较强,译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其进行补充和修饰,译者允许带有感情色彩得进行翻译;但科技英语不同,科技英语的理性形象思维较强,且逻辑思维能力要够强。这些要求使得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很难将源语的意思表现出来,多带有译者的主观色彩,较为感性。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对翻译内容的实用性要求较强,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对目的的时效要尤其注意。功能对等是进行英语翻译是的首要前提,科技英语有较强的理论性,因此,让读者简单得理解译文的源语信息是进行翻译的主要目的。
(一)功能对等与文化内涵
由于科技英语的一些文化特性,使得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详细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语言信息上要尽可能对等,让读者更好的吸收翻译内容;在语言功能上,翻译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职责,更要掌握好专业术语的运用;对于语言形式上的要求,翻译者要进行语言转化,即将原著的深层结构转化为目的语的表层结构,这种转化就是将原文中相应的词汇用直接性的手法表现出来,注重对原文内涵的解释说明,使读者在进行阅读时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二)源语与译语的接近性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将个人的主观意念融入到翻译作品中,这并不适用于任何翻译,科技英语的翻译要求以功能对等、客观、不具感情色彩。因此,要翻译好一部科技英语的作品,翻译者必须要以译文为中心,不带感性的形象思维,以尊重原文为基础进行翻译。举例说明:The figure shows that the maximum precipitation occurred to the east of Indonesia.这一句的翻译中,普通翻译为“这个数字显示,最大降水出现在东部的印度尼西亚。”以功能对等为前提,翻译出的内容在句式上应为“此图表面最大降水出现在印尼之东。”科技英语的翻译是一种实务性的翻译,而评价一部翻译作品的优劣是通过作品是否以原文为中心来进行的,作品是否符合读者的表达习惯,能否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对翻译者来说都尤为重要。翻译者在翻译时围绕译文进行翻译,使得翻译出来的科技英语更能为读者理解。
(三)功能对等在逻辑和专业性上的应用
科技英语翻译时,基于功能对等的要求,译者要将源语进行深度的转换,这种转换在源语的意思上不能改变脱离逻辑思维的表述,例如:The research involves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t few levels above the ground.这句科技英语的翻译,在翻译中不能翻译为“研究涉及大气状况的几个水平地面”,而应译为“此项研究涉及地面之上若干层次的大气状态。”
结束语:
科技英语翻译中,功能对等的理论内涵就是将源语通过翻译使其变为目的语,科技英语是一种专业的英语文体,含有特别多的科技专业词汇,它的词义较多,专业性词汇较难掌握,讲究准确表述客观上的规律,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林娟,刘芹.浅谈功能对等理论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科技英语长句汉译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08:48-50.
[2]金玉梅.科技英语翻译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9:164-165.
[3]王建.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策略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3:114-115.
翻译学理论分析 篇4
一、《中午酒》的文化背景
美国女性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著作《中午酒》, 描绘的是一个美国南方背景下的乡村悲剧。
小说中, 汤普森一家惨淡经营着一个牛奶场。一天, 场上来了一个外地务工者海尔顿。海尔顿很能干, 把牛奶场经营得井井有条, 这令头脑简单的丈夫和体弱多病的妻子如释重负。夫妻两个却没意识到海尔顿这个精神异常者会最终将它们一家人带向悲剧性的结局。海尔顿在世人眼里是个疯子, 曾一度因为杀死了弄丢他口琴的亲兄弟而被关进疯人院。而“中午酒”的来历:“你太痛快了, 没到中午忍不住把手边的酒全喝完了。”[2]这曲调在九年间一直是农场的天籁, 但在叙述者的追忆中却蕴含了悲凉的味道和不祥的预兆:海尔顿由于杀人而过早饮完了生命中的中午酒, 余生只能在逃亡中度过;汤普森先生也由于一时冲动葬送了自己的生活。[3]
二、翻译策略的分析
1.图式分析
根据斯内尔·洪恩比的文本分析理论, 译者应该对原文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参照Mary Snell-Hornby的图式, [1]对《中午酒》一文我们分析如下: (A) Literary translation《中午酒》; (B) Modern Literature; (C) Literary studies 原文本的风格特征; (D1) Creative extension of language norm人物描写所用颜色词; (D2) recreation of language dimensions 汉语中词汇效果的实现; (D3) shifting of perspective 视角转换:原文读者→译作读者; (E) textlinguistics文本的语言的范畴:正式程度, 是否方言等…
如上文所述, 从宏观上我们需分析《中午酒》的原文本的风格特征, 从微观上, 我们需从段落、句法或是词汇层面寻求风格的实现。研究原文本我们看到整篇文章的基调都由海尔顿的个性特征所衬托出来, 为此, 那些对这个人物描述所使用的形容词就成为了marked words, 我们需挖掘其在原文本中的“创造性张力”。如“white”一词, 它在原文中所传达给读者的远不止与字典中所列的中心词义“白色”那么简单。译者需结合原文的整体风格特点确定而后重现其含义, 如上文及译文分析所述。
2.风格再现
(1) 文章开篇情景映射的翻译
文章开篇时的场景是这样的, 两个淘气的孩子在院子外面的草丛里玩, 海尓登出现了, 孩子停下来和这人打招呼, 而海尓登如何反应的呢, 作者是这么描写的:He did not even glance at the small boys, much less give them goodday. He just clumped down his big square dusty shoes one after the other steadily, like a man following a plow, as if he knew the place well and knew where he was going and what he would fine there.海尓登根本没有理会孩子的举动, 径直往前走, 而且也不去辨别这新地方的方向。他的动作就像是在耕地一样。原文给读者传达了一种印象:海尓登这个人麻木、反常、无意识。这样一来, 整个故事就由这开篇的几句话定了基调:海尓登反应麻木反常, 孩子们活泼可爱。孩子们的样子反应整个农场平常人家温馨、幸福的气氛。而在这样的农场里将围绕一个反常的人展开一系列的故事。汤普森夫妇好容易得到一个能干的劳力, 农场被这个劳力打理得井井有条, 汤普森夫妇维系着他们表面的“幸福”、“满足”的生活, 从一开始就忽略了海尔登的反常行为。这个人的反常却给一家人的命运埋下了巨大隐患, 导致后来汤普森混乱意识下杀人, 最终以悲剧结尾。这一部分, 笔者要努力反应作者的写作风格:矛盾、反常而阴郁的气氛。译成:“他看都没看那两个男孩, 更没有回应他们了。他拖着满是尘土的大鞋嘡啷嘡啷一步步往前走着, 像是在耕地, 好像熟悉这地方, 知道往哪走, 去干什么。”
(2) 小说原作多处出现颜色词
笔者节选的这部分内容的总字数1440个, 形容词76个, 占5%, 它们多数是用来描写人物的 (49个, 占形容词总数的65%) 。利用这些形容词, 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而表示颜色的形容词 (10个, 占20%) 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西方英语国家极为重视颜色环境的情感反映和交际作用, 因而形成了许多与颜色有关的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和及惯用语。在我国, 较早对颜色词进行过系统研究的是张堵基教授。他指出:颜色词在文学写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否定的。
原作中, 作者描述海尔顿时多次将注意力放在其眼睛上, 通过刻画其眼神、眼睛的颜色, 突出这个人的麻木、迟钝的特征。如这句“Mr. Thompson saw a narrow-chested man with blue eyes so pale they were almost White, looking and not looking at him from a long gaunt face, under white eyebrows.”海尔顿的眼睛本是蓝色的, 可是由于身体及精神方面的原因, 他的眼睛让人觉得无神。作者用“white”一词来形容“无神”, 实际是夸张的手法。笔者将此句译为:“……这人前胸瘦而窄, 脸庞瘦长、面容憔悴, 灰白的眉毛下面那双蓝色眼睛虚弱得发白。这眼睛像是在看着汤普森, 又像是没看。”一句中两处出现“white”一词, 不宜一律译成“白色”。 第一个“white”, 如果直接译成“白色”不符合实际情况, 眼睛是不可能是白色的, 译成“发白”更合理。第二个“white”, 海尔顿是个中年人, 虽有血种的缘故, 眉毛也不可能是纯白的, 所以译成“灰白色”更贴合原作者欲将这个人描述成“虚弱, 憔悴, 眼睛无神”的形象的意图。
但是, 毕竟译文不能等同于原文, 不同语言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 译者对原作品的理解也会有偏差, 加上表达能力有限, 要想作到译文和原文在风格上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 在翻译时译者努力使读者产生与原文一样的欣赏方式和理解结果。
按照这样的分析方法, 译者可较准确地推断出翻译具体文本所需的具体的翻译策略。这便是洪恩比所说的从宏观到微观, 从文本到符号推敲翻译策略的方法。根据这种方法, 笔者的译文 (截取文章开头部分) 如下。
两个男孩在前院的草丛里钻来钻去, 弄得身上都脏兮兮的, 头发上也挂了色。他们看见大门那儿过来了个人就停下来, 屁股坐在后脚跟上和那个人打招呼。那男的高个儿, 瘦得皮包骨, 稻草色的头发。他到了门口也没停下来。他进了院儿, 院门自动荡了回去, 半开半关着。好久以来, 破旧的折页就沉陷进地里, 已经没人想去关上它了。他看都没看那两个男孩, 更没有回应他们了。他拖着满是尘土的大鞋嘡啷嘡啷一步步往前走着, 像是在耕地, 好像熟悉这地方, 知道往哪走, 去干什么。他走到了梀树下, 绕过房子的右角, 上了侧廊。汤普森先生正在那的搅拌机前左推右拉地搅拌黄油。
汤普森的脸坚韧而饱经沧桑。头发黑直, 络腮胡一周没剃了, 他说话时爱嚷嚷并透着自大。脖子向上拔, 整个脸和喉结成一个平面, 下巴抵到了开着的领口里, 胡须和胸毛黑成一片。旁边的搅拌机嗖嗖、轰隆隆地转着, 像是一匹快奔的小马的肚子。而汤普森正骑着这马, 一手握着缰绳, 鞭打着让马快跑。他还时不时地转过头将一大口含烟的唾沫吐向台阶, 台阶的石头因那口唾沫变成棕色, 泛着光亮。汤普森在这儿干了好半天的活, 已经烦闷了。当他又酝酿出一口唾沫吐了出去之后, 一个陌生男人拐过屋角站在了他跟前。这人瘦长的脸, 白色眼毛, 蓝色眼睛虚弱得发白, 这眼睛像是在看着汤普森, 又像是没看。由他那长人中, 汤普森断定这又是个从爱尔兰来的。
参考文献
[1]MARY SNELL-HOMBY.Translation Studies[M].An Integrated Approach, 2001.
[2][美]凯瑟琳·安·波特.《中午酒》的源流·小说鉴赏[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6.
专业翻译需要熟悉翻译理论 篇5
有人认为只要英语学得好、学得精,不懂翻译理论,照样可以从事专业翻译工作、可以成为翻译家。
365翻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大家都知道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性化。翻译学理论是经过很多学者、译员的工作经验总结而成的。在我们的团队中,也有许多专业翻译人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摸索难点和总结技巧,不断归纳自己译作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不断提高译文的质量和自己的水平,这就是事实上对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在19世纪末期,我国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就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这可能是最受大家认可的翻译标准了吧。武断的认为不需要了解翻译的理论就可以从事专业翻译,甚至是成为翻译家,是不客观的。
那么从事专业翻译,为何要熟悉翻译理论呢?
第一、帮助启发
前辈总结的翻译技巧、常见错误、基础理论等等,这些都能帮助译员更好的理解学习、少走弯路。
第二、提高自我修养
翻译学理论分析 篇6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商务英语翻译;商品品牌;启示分析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的翻译理论。它既是在生态学视角下对传统翻译实践在宏观层面上的重新审视,又是在微观层面上,通过生态学理论与翻译学原理的完美结合,解决翻译问题的实践性尝试。尤其是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而言,生态翻译学理论更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使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积极影响达到最大化,本文拟以商品品牌名称的翻译实践研究个案,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给予商务英语翻译实践的启示进行一个详细地说明。
以商品品牌名称的翻译为个案,探讨生态翻译学理论给予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一般需要关注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给予商务英语翻译的具体启示。
一、生态翻译学及商务英语翻译
探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首先应该回顾生态翻译学理论和商务英语翻译的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两者结合的必要性。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但对这门综合性的学科,不同的研究者还持有不同的意见。
首先,生态翻译学是一门颇具争议的学科。生态翻译学的争议性表现在多个层面上,既有对其理论体系的争议,也有对其名称的争议。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与翻译学的整合,因此,就有人认为,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的视角考察翻译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但也有研究者对此持有反对意见,认为既然是生态学与翻译学的整合,那么在“研究视角”这一层面上,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生态翻译学”还是“翻译生态学”。于是,刘爱华先生有一篇题为《生态视角翻译研究考辨——“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面对面》的文章,对此进行科学的思辨。之所以说其是一门争议性学科,还表现在不同的学者对其理论体系的争议上。众所周知,胡庚申是生态翻译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对其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翻译生态环境”及其构成的问题,就有另一位研究者——陈水平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以《生态翻译学的悖论——兼与胡庚申教授商榷》为题发表于《中国翻译》这本颇具影响力的刊物上。而且对此胡庚申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对生态翻译学几个问题“商榷”的回应与建议》的文章进行回应。
其次,生态翻译学在争议中不断完善。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其翻译实践与理论论争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生态翻译环境是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对其内涵的理解与运用直接关系到翻译的质量与效果。在最初提及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创始人胡庚申这样解说: 开始引入“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而没有沿用“语境”或“文化语境”,笔者当时的主要考虑:一是使用“生态”环境的提法能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适应/选择”学说匹配。二是,“翻译生态环境”與语境、文化语境在基本概念、范围、所指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1]随后,研究者又指出:翻译生态环境有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之分;翻译生态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又包括精神环境等。可以这么说,对于翻译而言,译者以外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翻译的生态环境;同时,每个译者又都是他人翻译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2]
对于“翻译生态环境”这样的界定,随着生态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对生态翻译学理论参与翻译实践的反思,越来越多的翻译现实使人开始重新审视它的内涵。于是,有研究者提出了质疑。而后,生态翻译学的最初研究者进行了这样的回应:翻译生态——指翻译主体之间及其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3]从而使其生态翻译学的“生态”特性更加明显了。因为,在这样的定义里,“翻译主体”具有更加广泛的含义。因为,翻译主体的构成,不仅涉及到原文的作者、译者、读者,而且还涉及到编辑者、出版商等。因而使这一普通的术语具有了“翻译群落”的性质。从而使达尔文的生态理念在翻译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再次,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内涵。根据生态翻译学最初研究者胡庚申的理念,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的术语:具体包括:(1)生态范式。(2)关联序链。(3)生态理性。(4)译有所为。(5)翻译生态环境。(6)译者中心。(7)适应/选择。(8)“三维转换”。(9)“事后追惩”。[4]在这些术语的有机组合中,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体系就逐渐形成了。因此,虽然这里论述的是其核心理论,但这些核心理论的组成才是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因而不能有断章取义式的理解。
(二)商务英语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翻译实践。它特别适合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进行翻译问题的分析与阐释。
首先,商务翻译的主体具有“翻译群落”的性质。所谓的“翻译群落”是指参与商务翻译实践的翻译主体具有多样化的组成。对于商品品牌的翻译而言更是如此。不仅商品生产者会参与到具体的品牌翻译之中,而且商品广告商、商品的经营商、商品的监管者以及专业的翻译者都会参与到翻译实践之中。例如,在“海尔”品牌的翻译实践中,虽然英语的“Haier”是其中文间译,但它却被翻译者赋予了诸多的含义。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诸多的翻译者参与这个翻译实践。对于英语来讲,在其书写中因为对其字母“a”进行了书写变形,因此通过那个省去的弯曲形态表达出了海尔集团的人认准目标不回头的理念。这案例表明了一个这样的事实:英语的翻译者把其品牌创始人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到了自己的翻译之中。从另一个层面讲,不仅品牌的创始人是其英语“Haier”的翻译者,而且英语的翻译者,品牌的营销者也在向英语使用地域的消费者宣传着海尔的理念。
其次,商务翻译体现着最好的生态翻译环境论。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其研究者把所谓的“生态翻译环境”分成三部分,即宏观的生态翻译环境、微观的生态翻译环境以及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生态翻译环境。在这三类生态翻译环境的构成中,自然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等都是影响翻译实践的重要环境因素。即,这些生态翻译环境的构成要素都会体现在品牌的翻译之中。
例如,比如说“长城”(电器)译名为“The Great wall”既能说明此产品是产自中国,又能代表其独一无二的含义。[5]
在这个翻译个案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长城”,既是品牌的象征意义所在,也是彰显其品牌创新意识与管理理念的重要媒介。因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长城在世界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其次,这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又象征着品牌的生产者那独一无二的价值追求。尤其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这种独一无二的理念又会渗透到品牌质量之中,从而为其生产企业赢得商机。因此说,这个品牌的翻译个案里,融入了诸多传统文化的意蕴,融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因素,也融入了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
再次,商务翻译是一个综合的翻译过程。从翻译研究的角度分析,商务翻译的综合性体现在,它既是一个理论研究的过程,又是一个在理论指导下实践的过程,甚至还是一个通过实践不断完善与拓展的理论过程;从商务翻译所涉及到的内容而言,商务翻译的综合性体现在,它是一个翻译者进行的工作实践,又是一个教学者从事的具体教学过程,甚至还有对这个教学过程的评估过程。因为,对于商务品牌的翻译教学而言,它既是目前从事商务品牌翻译实践者翻译能力的核心途径,也是培养后续商务品牌翻译者的最佳方法。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
正是因为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涵盖了全部的商务翻译实践,而商务品牌的翻译实践又在验证生态翻译理念的同时丰富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所以,才有了下边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的分析。
(一)理论研究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给予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启示是一个要论述的内容。生态翻译学理论给予商务英语翻译实践的启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综合性的理论运用与针对性的专题阐释。所谓综合性的理论运用是指把“商务英语翻译”作为明确的研究对象,但商务英语翻译却涉及到众多的理论指导。它不仅需求语言学理论的参与,例如,翻译语境理论的指导,而且还需要生态学理念的指导。尤其是在“适应/选择”这样的核心理论中,它更是把商务翻译所面对的现实与生物发展所面对的现实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了翻译与生物一样,都会面临“适应”的问题和通过“选择”进行淘汰的问题。比如“鸳鸯”牌枕头,在中国,鸳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永恒爱情的象征,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寓意。但是这个英译名“Man-darin Ducks Pillow”在国外只是这种鸟的名称,它并不含有“相知相爱的恋人的这一比喻意义。[6]因此,这一翻译就逐渐被淘汰了。于是就又有其它的人尝试着把它翻译成:lovebirds。因为,它更体现汉语“鸳鸯”的文化意蕴。在另一个层面上,生态翻译学给予商务英语翻译的另一个启示是针对性的专题阐释。例如,面对“生态翻译环境”这样的核心术语的说明就是如此。如果没有这种针对性的理论性质疑与商榷性回应,读者也不可能对其“生态翻译环境”如此这般透彻性的理解。
(二)翻译实践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商务品牌翻译实践中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首先,翻译应该坚持“适应/选择”生态原则。而且对这种原则的理解更应该广义化。即,商务品牌翻译首先应该适合行业的特点;其次,翻译的结果应该经受经济市场的选择。例如,上边提到的“鸳鸯枕”的翻译与汽车品牌“宝马”(BMW)的翻譯就是最好的例证。特别是后者,“宝马”就是“最好的马”,而马又是古代最好的交通工具。所以,对于汽车而言,“宝马”就应该是最好的汽车了。因此,它能在体现出行业特点的同时突出生态翻译理论的翻译生态环境。
其次,在翻译的实践上,翻译者还要坚持多种理论的指导,不能局限某一种翻译理论。例如,生态翻译学理论而言,它本身就是翻译理论与生态理论的整合。因此,“翻译生态环境”作为其核心理论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因为,无论是从其内涵构成的层面上分析,还是它对翻译问题的说明,都远比“翻译语境”这样的术语更加贴近于商务翻译实践。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翻译学理论自身的综合性已经达到了“理论整合”的最高水平。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随着商务品牌翻译实践的拓展,还会有更多的翻译理论需要整合并在其相互整合的前提下去解决更多的商务品牌翻译问题。
(三)课堂教学的启示
商务英语教学是提升商务品牌翻译水准的最佳途径之一。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里,案例教学法应该成为最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典的品牌翻译案例,更应该成为师生分析的重点。例如,Coca-Cola这一饮料品牌的翻译就由最初的“蝌蝌啃蜡”改成了“可口可乐”。后者“可口可乐”的重新翻译,配上其红色的商标,不仅再现了传统文化喜庆的一面,而且还把饮料品质的特性通过“可口”性的描述变成了对其品尝结果的说明:“可乐”。再如,洗发水“飘柔”(Rejoice)也是如此。在英语里“Rejoice”本来是“高兴”的意思。可是翻译者却把它给予了洗发的效果。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想拥有一头“飘逸、柔顺”的头发。而当他们一旦拥有这一头飘逸、柔顺的头发,那么他们的内心一定是“Rejoice”的。因此,选择一些适当的案例,既能加深学生对生态翻译学理论的理解,又能拓展学生商务品牌翻译的思维。
(四)翻译评估的启示
翻译评估存在于两个层面上,一个是翻译教学的评估,一个是对商务品牌翻译现状的评估。虽然它存在于两个层面上,但两个层面的评估却相互影响。对于后者而言,翻译教学的现状是直接影响商务品牌翻译效果的核心原因;对于后者而言,商务品牌翻译现状的评估结果又是任课教师思考如何改革商务品牌翻译教学的数据。
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商务品牌的翻译有着重要影响。但分析这些影响的前提却是对生态翻译学研究现状的把握以及对商务品牌翻译特点的分析。因此,本文在说明前两个问题的基础后才对其具体的启示进行了客观地说明。
参考文献:
[1][2][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02).
[4]胡庚申.对生态翻译学几个问题“商榷”的回应与建议[J].中国翻译, 2014(06) .
翻译学理论分析 篇7
关键词:关联理论,法律英语翻译,文化差异,翻译补偿
前言:
法律英语的跨文化翻译与其翻译补偿一直是法律界同翻译界一直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赴境外旅游、工作人员的增加, 法律英语的翻译任务也在逐年增长, 如何通过关联理论分析法律英语翻译, 并通过其对法律英语翻译进行翻译补偿是业界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一、关联理论与关联理论翻译的定义
(一) 关联理论的定义
关联理论提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是一种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 具体是指:语言的内容、语境与各种语言中的暗示, 会使听到这种语言的人产生不同的理解;只有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去理解语言, 才能使人对语言产生唯一的正确理解, 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关联理论在推理过程中要明确展示自身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 为推理提供依据;推理就是对与语言相关语境的寻找, 使语言与语境产生最佳的关联, 从而正确认识并理解语言。
(二) 关联翻译理论的定义
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关联翻译理论应运而生, 相关研究人员认为翻译的基本原则就是关联。翻译是一种作者-翻译者-读者之间的三元关系, 在翻译中, 原文作者对作品的认知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翻译者对作品的认知, 而翻译者对作品的认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读者对作品的认知, 这是翻译中问题的中心点。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需要先理解作者的思想并将其通过另一种语言阐释给读者, 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恰当的表现形式使读者理解原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避免不必要的努力方式产生的无用功。
二、法律英语翻译现状
法律英语因其本身是拥有较多特殊概念的词汇, 对其的翻译也不同于传统英语只是语际之间的转换, 而是在不同文化思想下法律思想的传达。在我国现阶段的法律英语翻译中, 存在着法律术语译名混乱、一词多译的情况发生, 这对我国法律英语翻译事业的发展很是不利。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 这种译名混乱的现状给法律工作的正确开展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在我国现阶段法律英语翻译中, 笔者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法律英语读物翻译质量较差
随着我国与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 国民赴外国旅游与工作的人数逐年增长, 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在我国不断兴起, 与之相对的相关英语法律书籍也应运而生。但在众多的英语法律相关书籍中, 滥竽充数、翻译质量低劣的法律英语书籍充斥其中, 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涉外法律事业的发展。例如, 在复旦大学出版的《法律英语》一书中, 一些词汇的翻译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法律英语读物的整体水平。
(二) 译者本身对法律英语的理解错误
法律英语的翻译不同于传统的翻译, 翻译者需要理解相关法律的内涵及概念, 而不是只是通过字面上的意思进行翻译, 如果一个翻译者对相关法律不够了解, 就很容易出现误译、错译的情况发生。所以在法律英语翻译中, 翻译者不能只从字面上进行翻译, 也不能只根据相关工具书进行翻译。
三、关联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补偿
由于中西方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差异, 在对同一种文化现象的认知中就会产生略为不同的理解或截然不同的误解, 这一点在法律英语翻译中尤为明显。针对法律本身的严肃性, 翻译者在法律英语翻译中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以自身为桥梁跨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法律英语翻译中进行翻译补偿, 让读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清楚明了的理解译文的原意, 最大化翻译效果。
例如, warrant一词的翻译。warrant属于法律专有名词, 在普通英语翻译中有着“担保, 确保”的意思。但在法律英语中, 我们结合语境了解到, “国家治安机关与法律机关需要拿到warrant才能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搜查与羁押, 否则不符合法律流程, 得到的证据也会按无效处理”。在这里, 我们如果将warrant一词翻译为“委任状”, 委任一词符合warrant的原意, 但“状”一词多出现在我国古代法典中, 不便于读者花费最少的时间对warrant一词的原意进行理解, warrant一词翻译为“委任状”应属于误译;如果我们将warrant一词翻译为“许可证”, “许可”一词包含了warrant的原意, 但没有体现出其核心法律概念, 所以“许可证”应属于错译;如果将warrant一词翻译为“逮捕令、 搜查令”, 则翻译的较为准确, 既简明易懂又符合warrant一词的核心法律概念, 正是对关联理论下法律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进行翻译补偿的最好诠释。
结论:
法律英语翻译在我国兴起时间不长, 但随着我国国民赴境外旅游、工作人数的增加, 法律英语翻译的热度也会随之增长, 这就对我国法律英语翻译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要求。 在法律英语翻译中, 因为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 法律英语的翻译必然是一个揭示法律英语法律核心概念的推理过程, 这就对法律英语翻译的从业者自身的法律素养产生了一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丹.从关联理论看旅游文本英译的文化缺省及补偿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2]周晶.关联理论角度下林译《浮生六记》中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补偿策略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3]黄颖.从关联理论分析法律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补偿[D].西南政法大学, 2012.
翻译学理论分析 篇8
一、错误分析理论概述
1. 错误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
1967年, 科德 (S.P Corder) 受母语习得中错误分析的启发, 撰写并发表了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Corder, 1973) , 形成了错误分析理论。他指出, 语言错误是指语言学习者用外语说话、写作时出现的偏离目的语表达法的现象。这些错误反映了学习者对目的语某方面的知识还未掌握或掌握得不全面。错误分析理论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中的一些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因此, 错误分析理论是外语教学的一大发展与贡献。
2. 错误分析的基本步骤
根据科德 (Corder) 的错误分析理论, 错误分析主要包括下面五个步骤:
第一步:收集资料。用来进行错误分析的语言材料主要是外语学习者口头或书面的表达材料。
第二步:识别错误。识别或判断错误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根据目的语的语法规则, 二是目的语的使用规则。
第三步:错误分类。将收集到的错误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确定错误类别。
第四步:分析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第五步:评价错误。分析评价错误的严重程度, 为制订有效的外语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错误分析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在错误分析理论的指导下, 笔者主要从语际干扰、语内干扰、其他干扰三方面分析语言错误的原因。如:
(1) 对不起, 我们不招聘学生。
Sorry, we are not open to students.
(2) 看完书后, 请放回原处。
While you have finished reading the book, please place it in the originalplace.
(3) 科学家认为火星上没有生命。
Scientist assumed that there was no life on Mars.
(4) 这两家公司虽然名称相同, 但实际上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The two companys have same name, but in fact they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each other.
(5) 据说, 这次火灾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it is said there were no people died in the fire.
(6) 他突然意识到搭错了车。
He occurred to that he took a wrong bus.
(7) 一条小河从我们校园穿过, 河的两岸长满了柳树。
A small river flows through our campus。Many willow trees stand along the banks of the river.
1. 语际干扰
语际干扰是指语言学习者的母语对正在进行的外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母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同目标语的不同会导致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 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作用。这种干扰会导致错误的出现, 延长学习者掌握外语的时间。如 (1) 句中“我们不招聘学生”, 学生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Sorry, we are not open to students.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opent to sb有两层意思:1. (if a competition, building, etc, ) is open to particular people, those people can enter it, 即“ (比赛、建筑物) 对特定群体开放”;2.to be available orready to use, 即“可得到, 可使用”的意思, 根据原句意思, 这里的open to sb的解释是第二种, 其逻辑主语应该是工作或职位等, 而不是“人”, 而学生翻译时使用了we (我们) 作主语, 学生这样的翻译会使英语为母语的人感到莫名其妙。原句的正确译文是:I am afraid that the position is not open to students.相同的错误还有 (6) 句, “他突然意识到搭错了车”, 学生翻译成:He occurred to that he took a wrong bus.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occur to的解释为 (of an idea or a thought) to come to your mind, 即“被想到, 出现在头脑中”, 据此推断occur to前面的主语应该是主意或想法等, 所以原文的正确翻译应该是:It occurred to him tha the had taken the wrong bus.属于语际干扰的错误还有 (2) 句, “放回原处”地道的英语是:where is was, or where you found it, 而不是the original place; (3) 句中scientist前面没有冠词, 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冠词的原因, 这个错误是学生常犯错误之一; (4) 句的错误在于学习者没有分析透彻原句中逗号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主从关系, 将这个句子翻译成并列句, 显然与原句意思不符。正确的译文是:Although the two companies have the same name, in fact they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each other. (8) 句的错误在于句子结构, 学生按照中文的结构进行翻译, 没有考虑到英语常常用倒装结构来表达原句所表达的内容, 正确的翻译为:Through our campus flows a small river, along the banks of which stand many willow trees.
2. 语内干扰
语内干扰是外语学习者根据已获得的、有限的目的语的知识类推出的错误结构。上面的例 (4) 、 (5) 句属于此类, 学习者在学习过英语名词单数变复数的语法规则后, 想当然地把company的复数形式写成companys, 正确的拼写形式是companies; (5) 句的错误在于学生学会了there be句型, 把“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翻译成there were no people died in the fire, 这样主语people后面就跟了两个谓语, 即were和died, 并且两个谓语之间没有任何连词, 这不符合语法规则, 因而该句错误, 正确的译句是on one died in the fireo.
3. 其他干扰
其他干扰指非语言因素如智力水平、学习目的、学习兴趣、记忆力的好坏、精神状态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 进而影响语言输出的质量。如上面的 (4) 句, 学生在two companies前面加了the, 后面same name却没有, 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心理紧张或注意力不集中所致。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语际干扰对外语学习者的干扰很大, 所占比例高达71%。学习者经常出现词语搭配错误、主谓逻辑关系错误等问题, 这类错误学习者通常不容易自己发现, 需要教师逐步引导。通过汉英翻译练习, 学习者应该意识到英语是一种逻辑性非常强的语言, 句子中的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十分明确。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翻译时多考虑汉英语言之间的差异, 减少出此类错误的频率。
语内干扰产生的错误较少, 所占比例为29%。学习者经过认真考虑后, 一般能自行改正。其他干扰导致的错误有赖于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习者以最自然的状态投入语言学习。
三、错误分析理论对汉英翻译教学的意义
1. 该理论的运用能进一步澄清学生对“错误”的认识
虽然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强调“错误”的重要性, 然而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错误的看法使他们无法摆脱对错误的恐惧。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经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即许多外语学习者都会犯某一种错误, 它必须被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改正, 在这个意义上, 错误不仅不可避免而且还是必要的。
2. 该理论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笔者认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而不是仅仅教给他们某个语法规则, 学生在错误分析理论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按照错误分析的五步骤去识别自己译文的正误, 有了错误, 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对错误进行分类、分析原因并作出评价, 学生会有巨大的成就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3. 该理论的运用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重心
翻译学理论分析 篇9
一、大学英语翻译的现状
目前, 很多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师都没有认真对待翻译教学, 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会听说读写即可, 没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翻译课程, 英语翻译只会占用课堂时间, 影响教学进度。而且英语翻译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需要学习这类内容, 因此只有英语专业才设置了专门的翻译课程, 用以培养高素质的英语翻译人才。同时高校分配教学资源时没有考虑英语翻译, 导致英语翻译的教材、资料十分有限, 教师只能通过教材开展翻译教学, 学生反复学习教材内容会感到枯燥、乏味, 对英语逐渐失去兴趣, 这也严重阻碍了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实际上, 英语翻译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英语水平, 还能检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英语的语言逻辑与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而翻译是培养英语逻辑思维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只有大量的实践课程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时很难达到这项要求。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实践
(一)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由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我国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因此至今仍未有统一规范的教学理论。不少学者认为大学英语翻译必须有专业化的教材, 鉴于翻译教材针对的是非英语专业学生, 其学术性应该较低, 相反趣味性应较强, 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材中可以包含西方的风俗习惯, 日常交往常用语句, 或者是奇闻轶事, 使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浓重的好奇心, 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配合英语翻译教学。此外, 高等院校还应根据当今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设计专业的教学理论体系, 教学目标设为让学生学会用最简短、通顺的语句将英语句子翻译出来, 并且需要完整明确地表达原句的含义。英语翻译不代表逐字逐词翻译, 只要将句子大意表达清楚即可, 教师不应设置过高的标准, 必要时可以放宽内容和结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 英语翻译应重视语言表达能力, 轻书面表达能力, 毕竟英语最主要的用途是交流而非应试, 教师在英语教学翻译中应该把握好这个度, 才能使英语翻译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的渗透。鉴于我国大学英语测评体系的现状, 我们不可能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 但我们可以通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渗透, 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为了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理论渗透的目的,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关系, 英语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关系包括文字对等和意思对等两方面内容, 也就是英语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直译与意译作为英语翻译中的两种方式, 各有优缺点。因此, 英语教师应加强英语翻译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知识的渗透, 教师应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两种翻译方法, 包括直译和意译, 要根据句子和翻译内容的特点实现两种翻译方法的有效转换, 从而实现灵活掌握。除此之外, 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不仅仅教会学生如何翻译文章, 翻译句子, 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更应该追求翻译技能的实用性。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技巧渗透
(一) 合译法和分译法。合译法和分译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翻译方法, 在英语翻译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合译法是将几个简短的语句合并到一起翻译;分译法是先将一个长句子分解成几个短句, 再逐一翻译。由此可见, 合译法和分译法是根据句子的长短结构进行选择的, 教师在讲授这两种方法时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进行讲解。例如:She is so clever before, but she said something wrong yesterday.这句应用合译法翻译:她过去很聪明, 但是昨天却说错话了。再比如Actually, this is a very expensive necklace, a lot of people think so.这句则应该使用分译法, 译为:事实上, 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项链, 很多人都是这么以为的。通过对比学生会看到合译法和分译法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从而学会在英语翻译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方法。
实际上, 英语中有着较多的长句子, 而且句式上也比较复杂, 这也是英语翻译的难点, 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在面对复杂句子时如何将其分解和翻译。例如How couples can increase the odds that their marriages will last, how parents should raise their children and how schools should teach them.类似这样的排比句可以分成三个短句, 将how…作为划分依据, 只需要分别翻译三个短句, 就可以将长句很好地翻译出来。
(二) 减译法和增译法。根据翻译理论, 英语翻译译文的流畅和自然是重点, 译文与原文的语言要相符, 所以英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翻译的重要性, 努力保持原文与译文风格的一致, 并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合理应用一些词语。因为英语语法与汉语存在很大的差别, 比如说英语中常常会用到连接词, 汉语却很少使用, 所以在翻译时应忽略这些连接词, 防止意思的重复, 这就涉及到减译法的运用。而在翻译英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语句中缺少名词、连接词的情况, 这时需要先将缺少的词语进行补充, 再翻译整个句子, 这就是增译法。利用减译法和增译法进行翻译, 不但能传达原文的语言信息, 还能够使译文更符合语法要求。例如Let us go and do it once again.这句可以用减译法, 省略“让”、“和”, 以避免句子的冗余。再比如He could knit when he was ten.这句应使用增译法, 把动词knit后面的名词“毛衣”补充出来。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增译法和减译法的应用不是为了增加或简化原句的意思, 而是为了使句子意思更加简洁、清楚, 应该在不违背原句含义的基础上增减, 切忌胡乱更改句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对于学生理解英语, 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广大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英语翻译教学, 增加该门课程的课时设置, 同时教授学生英语翻译的关键技巧, 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指导和练习。此外, 英语教师还应不断研究新的英语翻译方法, 使学生在不同环境中都能灵活运用英、汉两种语言, 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泰溶.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措施研究[J].海外英语, 2015, 20
[2]葛晓晶.论如何提高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有效性[J].英语教师, 2015, 18
翻译学理论分析 篇10
一、《老友记》简介
“《老友记》是迄今为止美国最成功的情景喜剧之一。从1994-2005年。共获得了33次艾美奖提名, 其中四次为“杰出喜剧奖”;获得了1996年的电影演员工会奖;被三次提名金球奖的最佳电视剧音乐剧喜剧奖;连续五年获得全美民选奖的最受欢迎喜剧。全剧共237集, 每集大约20分钟左右。”讲述的是纽约市经常聚集在格林威治 (Greenwich Village) “中央咖啡馆”的三男三女六个二十多岁年轻人的故事。
二、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的字幕翻译
字幕翻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观众愿意分配给字幕的时间和空间是相当有限的。字幕要最大限度的保持电视节目的艺术价值, 不损害原图像和声音。因此, 如果可以将观众花在字幕处理的精力减少到最低限度, 而不干扰其本义, 电视节目的观看会更有趣。因此, 最佳条件是, 当所施加的字幕的视觉负担保持在最低限度, 并且在同一时间, 字幕可以实现它们的功能。关联理论可以给出一个完美的字幕翻译的理论解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字幕翻译的相关结论:第一, 字幕的语境效果最大, 这意味着字幕最适合图像流, 并保持一致性;第二, 最佳关联的字幕翻译, 可以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与最低的处理工作。因此, 字幕具有其程度的相关性, 好的字幕应该达到最佳关联。
1. 词汇翻译
字幕翻译的词汇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使用的词汇必须尽可能多的承载与原文相应的措辞, 同时, 字幕翻译者必须避免使用高频词引起太多观众的侧处理工作。
例1 (第3季第11集)
Monica:That’s our unbelievably loud upstairs neighbor.莫妮卡:我们楼上的邻居吵得要命。
例2 (第1季第4集)
Monica:Phoebe?莫妮卡:菲比?
Phoebe:What?菲比:什么事?
Monica:Do you have a plan?莫妮卡:你有计划吗?
Phoebe:I don’t even have a‘p1’.菲比:我?八字还没一撇呢!
在例1中, “令人难以置信的大声的”被翻译成“吵得要命”, 而不是“吵得难以置信”。“难以置信”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较长的低频词, 因此需要花费观众更多的处理工作。为了减少观众的处理工作, 字幕翻译时应选择短而高频的词汇, 而不是生僻字。“吵得难以置信”比“吵得要命”, 需要更多的努力, 为了避免引起更多的处理工作, 字幕翻译者选择“吵得要命”, 而不是“吵得难以置信”在例2中“pl”被翻译成“八字还没一撇”,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词汇的翻译, 词汇原有的一些话语风格会被改变。这种损失将被视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 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牺牲, 是符合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的。
2. 句子翻译
由于语言之间的根本区别, 中文和英文的句法结构是不同的, 汉语是意合, 英语是形合。“为了符合关联原则, 字幕翻译必须达到足够的语境效果且听者无需付出不合理的努力。”字幕翻译的这个方面是特别重要的, 看看下面的例子:
例3 (第5季第9集)
Monica:We don’t want them to know because it’s going really well.And maybe it’s going well because it’s a secret.
莫妮卡:因为我们实在进展的很好, 所以不想告诉别人, 搞不好就是因为保密才这么顺利。 (字幕)
莫妮卡:我们不想让他们知道, 因为我们进展的很好, 而且可能我们进展的很好正是因为这是个秘密。 (直译)
Chandler:I know it sounds weird, but we’re so bad at relationships.
钱德勒:我知道你觉得奇怪, 但我们都不太会处理感情问题。 (字幕)
钱德勒:我知道这听起来很奇怪, 但我们都不擅长处理感情问题。 (直译)
Monica:We are.Help us!Help!
莫妮卡:没错。帮帮忙, 拜托! (字幕) 莫妮卡:我们是。帮帮我们, 帮帮忙吧! (直译)
……
……
Joey:Didn’t think so.乔伊:就知道你不肯。 (字幕) 乔伊:不这样想。 (直译)
在这个场景中, Monica和Chandler一直让乔伊为他们保密而使乔伊处于尴尬的境地, 这次又请他帮忙。根据关联理论, 字幕翻译者做了一些语法上的变化, 使翻译具有更高程度的可读性。在原来的版本中, 没有过渡词“所以”, 但在字幕中, “所以”被添加, 使其更容易理解。“We are.”被翻译成“没错”, 而不是“我们是”, “Didn’t think so.”被翻译成“就知道你不肯”, 而不是“不这样想”, 好朋友之间的亲密被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这样的字幕实现了最佳关联, 观众用最小的努力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
3. 文化负载信息翻译
文化包括很多方面, 如历史, 风俗和名人。例如, 在《老友记》中的一些文化信息, 在中国已是众所周知, 如虎胆龙威, 指环王/魔戒, 铃儿响叮当等。然而, 对于一些文化的引用, 翻译工作者不能肯定观众什么都知道。认知环境的文化差异, 造成目标语中可能没有相关的文化负载信息, 文化元素使字幕翻译难度增大。为了给观众提供最佳关联, 翻译者应尽力使他的翻译类似原来的字幕。
例4 (第2季第1集)
Monica:Guys, you got your hair cut.
Chandler:Yes, yes, I did, thanks to Vidal Buffay.Phoebe:‘Cause, you know, (in that voice) if you don’t look good, we don’t look good.I love that voice.
莫妮卡:你把头发剪了。
钱德勒:是啊, 多谢维达·布菲。
菲比:我们的光彩来自你的风采。我喜欢那个声音。
沙宣, 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美发师。钱德勒用“维达·布菲”称呼菲比·布菲, 以赞美她的手艺。但很少有中国观众知道他的全名。因此, 翻译“if you don’t look good, we don’t look good.”就显得非常重要。菲比风趣地使用沙宣美发产品的广告语来回答钱德勒。这里翻译者明智地采用了归化策略, “我们的光彩来自你的风采”, 沙宣在中国市场的广告语, 让观众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出这段对话的幽默所在, 避免不必要的处理工作。
三、结语
关联理论的中心是交际和认知, 而交际和认知又是电视节目欣赏和电视节目翻译的中心。对于字幕翻译来说, 字幕翻译者参与了双向的推理与交流。一方面, 字幕翻译者必须与原作者达成心理和认知上的共识, 来理解原文的意图和相关信息;另一方面, 字幕翻译者必须考虑到译语观众的认知能力和期待。在这个推理和传达的过程中, 字幕翻译者基于自己认知语境中的各种知识连接起两方, 试图取得翻译字幕的关联性, 产生最佳语境效果, 使得译语观众通过字幕, 用最小的努力来充分地理解电视节目内容。作者衷心希望更多翻译工作者和其他相关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字幕翻译, 展开对字幕翻译更深层次的、更充分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唐拥军.借关联理论之石攻对等理论之玉[J].外语教学, 2003, (6) :82-86.
[2]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 2005, (2) :10-12.
[3]刘映希.关联理论视角下《哈姆雷特》译本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2.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看幽默翻译 篇11
【关键词】幽默 功能翻译理论 喜剧表演
一、引言
“幽默”一词源自西方,一般认为是国学大师林语堂于1942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被翻译成“幽默”一词而引入汉语。中国古汉语中,“幽默”一词最早现于屈原《九章·怀沙》中“煦兮杳杳,孔静幽默。”现代汉语中,“幽默”指的却是一种“运用滑稽,双关,反语,谐音,夸张等表现手法,把缺点和优点,缺陷和完善,荒唐和合理,愚笨和机敏等两相对立的属性不动声色地集为一体”的一种艺术手段。在生活中,幽默不仅是一种语言或非语言的艺术,使用简洁,风趣,生动而又形象的语言表达观点或看法,更是一种人生的艺术,在融洽人际关系方面常常可以起到奇效。幽默紧紧依附于其存在的文化之中,有及其强烈的文化因素。应对幽默翻译时,功能翻译理论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代表人物为莱思(KatharinaReiss)、弗米尔(Hans. Vermeer)、诺德(ChristianeNord)。
在其1984年与弗米尔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中,莱思提出在一篇文本的多个功能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原文本的所谓“skopos”(目的,功能)。不同的“skopos”所对应的翻译过程中的对等程度也是完全不同。而这种对等程度的最终确立却是必须借助原文的文本类型的分析。
功能翻译理论是对等理论的突破与发展,把翻译从原语文本的镣铐下解放了出来,从译者的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 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译者在翻译过程的能动作用也因此提升,译者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三、欧美喜剧演员作品翻译分析
1.欧美喜剧演员简介。Stand-up comedy一般国内翻译为“脱口秀表演”,类似于中国的“相声”中的“单口相声”,是美国喜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脱口秀演员(Stand-up comedian)是职业创作段子并表演的演员,他们活跃在全美各地的脱口秀俱乐部及电视,电影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美式“脱口秀”也逐渐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年纪观众喜闻乐见的Ellen Show, the Daily Show上都有典型的脱口秀表演。其中有的翻译趣味横生,有的也乏善可陈。
2.译本分析。Comedy Central 电视台主持人Jon Stewart的一段访谈显示了功能翻译理论在幽默翻译中的优势。以下是其于2008年9月18日采访英国前首相Tony Blair时的一段对话:
原文:J: Could you have done that as the Prime Minister, or would that be...Do you think that would have been scandalous.
T: It would have been complicated, for sure. Because in many ways it was a private decision. My wife is a Catholic. My kids were brought up as Catholics.
J: My wife is a Catholic, I am Jewish.
T: How does that work?
J: Very interesting. We are raising the children to be SAD!!!
译文:
乔:在首相任内的时候你会这样做么?还是说你觉得这样会成为丑闻?
布:这样肯定会让事情面的复杂,肯定的。因为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毕竟是个个人的决定。我的妻子是天主教徒,我们也以天主教徒的方式抚养我们的孩子。
乔:我的妻子是天主教徒,我是犹太教徒。
布:那你们怎么教育...
乔:很有趣,我们的方式是我们抚养孩子让他们悲伤。
在这段对话之前,Jon Stewart正在和Tony Blair谈论其不久之前的转为天主教徒之事。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首相的布莱尔的回答有板有眼,措辞小心。Jon想要的放松,调节的气氛的效果远没有达到,于是他开起了自己的玩笑。众所周知,在英美国家,宗教信仰是大部分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在这里,布莱尔所说的“My wife is a Catholic. My kids were brought up as Catholics”暗示为了给孩子一个统一的世界观,他转为了天主教徒。此时,Jon Stewart说道自己的妻子是天主教徒,而自己却是个犹太教徒。当布莱尔问他这怎么行得通的时候,Jon Stewart抛出了他的妙语(punchline):我们这样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悲伤。
这段文本的翻译的精华在于最后的妙语。若论意义的对等,译本中的翻译尚可接受。然而从功能翻译理论来看,该翻译未达到幽默效果。应该在这句翻译的后面,使用括号的方法加上对于文化背景的介绍,让中国观众明白Jon Stewart是在讽刺“父母的宗教信仰决定孩子的世界观”的这种看似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但实际上没有逻辑的观点。
四、结语
幽默翻译的目的是要在目的语中制造幽默效果,由于不同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幽默的,什么不是幽默的,怎样说才够幽默都有不同的规定,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不能够太遵守翻译的对等原则。在这种背景之下,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于幽默的翻译提供更好的指导。为传递幽默效果,让译入语读者理解欣赏,在译入语中寻找在功能上与原文对等,而不是意义上对等的翻译方法不失为一条可取的路径。
参考文献:
翻译学理论分析 篇12
一、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The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1995) 和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1998)中。他的异化翻译主要是建立在解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上的。他用“隐身”一词来描述英美文化下译者的地位。韦努蒂(1995:20)认为译者“隐形”是由于归化翻译是英美翻译界的主流翻译方法所致。该种翻译使“外国文本的种族中心让位于英美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 (an ethnocentric reduction of the foreign text to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values)”,而透明、流畅等要求使译者风格“隐形”,译文几乎没有“异味”。他认为让译者处于次要地位是不公平的,在他看来译者应该在翻译中现身。为了揭开透明性的神秘面纱,让译者在翻译中现身,并抵抗由流畅翻译带来的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韦努蒂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
用韦努蒂(1995:20)的话来说,异化翻译是“对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施加种族离心的压力,以在翻译作品种体现外国文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从而把读者送到国外”。他认为,异化翻译能够“抑制翻译中种族中心的暴力(torestrain the ethnocentric violence of translation)”,抑制英语国家“暴力”地归化翻译文化价值观。因而异化翻译又被称作是抵抗翻译(resistant translation),即译者通过采用不“流畅”的翻译手法,突出翻译作品中外国文本的外来身份,并保护原文本不受译入语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使自己不再是翻译的“隐形人”(Venuti, 1995:305—306)。在1998年所著的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中,韦努蒂又将异化翻译称为少数化翻译(minoritizing translation),认为这种翻译能够创造出一种富有变化的、“含有异质成分的话语”。以上就是韦努蒂所倡导的异化翻译的主要观点。
二、异化翻译理论的进步性
韦努蒂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他对传统的流畅翻译理论提出了挑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韦努蒂的翻译研究方法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进行的。他将翻译放在社会和文化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考虑,对用归化的方法把外国文学用目的语文化同化的方式进行了批判。他提出并提倡以异化翻译策略或“抵抗策略”来抵制归化、流畅和透明的翻译,强调译文应该要保持外语文本的风味,让读者感受异国风情。这种翻译策略不但有助于提高译者的地位,让译者在翻译中“显形”,而且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补充。
1. 提高译者地位
异化论者一反传统观点,认为异化翻译是一种再创造,创作、翻译与研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原创并不是自生的,而是作者利用久己存在的文化素材,经过重新整理,按照某种价值观重新写就的。译本应是不同文化出现的场所,是本国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场所。因此,韦努蒂认为翻译不应在“求同”的借口下否定“存异”的必要性。他认为异化的翻译不可能带来忠实度的提高,相反却是对忠实的妄用(abusive fidelity)。不仅原语的某些特点会失去,而且会将新的东西增加进去。译者由此得以现身,翻译的独立地位得以显现。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故意用“抵抗式”翻译策略,故意保留原文的表达和句式,避免译文通顺,让读者明显感觉到所读的是译品,从而感觉到译者的存在,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彰显了译者的角色。
2. 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补充
韦努蒂认为要翻译出好的作品,译者必须消除自身的种族文化优越感,尽量把原文文本的语言风格保留下来,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接触到最原汁原味的外国语言和文化,以此来推动国与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他的异化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使读者领略到外国的语言特色、异域的文化、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审美习惯等。通过阅读国外译本,读者能够学习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由此扩大视野,丰富自身的语言文化知识。正是因为异化翻译,很多外来词汇,如沙发(sofa)、沙龙(salon)、幽默(humor)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语言和文化。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这种翻译策略更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补充。
三、异化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虽然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确实对提高译者地位和促进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 抵抗文化霸权的有限性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是将弱势文化翻译成强势文化时,可以抵制文化霸权。但是在将强势文化翻译成弱势文化时,这一策略是否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呢?从强势文化到弱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归化的翻译有时却能对强势文化之文化霸权形成一种抵抗,而异化的翻译却可能颠覆译语规范,破坏本来也许就不堪一击的译语和译语文化,也许是在不经意中,沦为文化殖民主义者的同谋。
2. 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审美需求
异化的翻译实践就是要通过保留外国文本中异的成份,破坏和毁谤目的语文化的规范,故意用不通顺、不流畅、不透明的非惯用表达方式并通过填补和解释文本中的沉默、空缺、不在场之处来进行颠覆。这种翻译的可接受性究竟有多大?如果译文晦涩难懂,不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其读者群是否会缩小,这种翻译是否能达到其目的。读者读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或为了获取某方面的知识,或为了消遣,并且有自己的审美标准,一味异化翻译的译文,行文古怪,无疑像是在阅读中设下了种种障碍,最终会导致读者失去耐心而放弃阅读。甚至韦努蒂自己也承认异化翻译策略不适用于科技翻译,因为科技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对内容的理解和交流。然而,所有的翻译最终的目的不都是为了理解和交流吗?
3. 意识形态操纵下的不可行性
意识形态对译本的操控可以体现在赞助商和出版社对译本的选择上。翻译无法脱离商业而存在。正是上面两个原因的存在使异化的文本读者群受到了限制,同样销量也会受到限制。很显然没有哪个赞助商和出版社会选择出版销量不好的译本。译者如果想要自己的译本得到出版,在翻译中所享用的自由实际上是很少的。这也正是造成异化翻译不可行性的主要原因。
四、结语
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最终会产什么样的译本。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最终取决于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与赞助人的力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对象。没有哪种翻译策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根据中国的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归化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异化归化的结合可以避免极端翻译带来的种种问题,也是对目的语言和文化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2ed.)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2004.
[2]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Routledge, 1995.
[3]Venuti, Lawrence.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anchester:St.lerome Publishing, 1998.
[4]Venuti, L.Rethinking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5]Venuti, Lawrence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Routledge, 2000.
[6]邓红风, 王莉莉.翻译的窘境还是文化的窘境——评韦努蒂《翻译的窘境》.中国翻译, 2004.
[7]郭建中.翻译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 1998, (2) .
[8]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中国翻译, 2000, (1) .
[9]马会娟.对Lawrence Venuti异化翻译理论的再思考.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1) .
[10]任淑坤.解构主义翻译观当议——兼论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和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