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理论(共12篇)
翻译美学理论 篇1
接受美学理论概述及在中国的传播
接受美学, 又称接受理论, 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是西方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为姚斯和伊瑟尔。姚斯认为, 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之中, 读者并不是被动的部分, 而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2]。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读者的期待视野, 即在文学接受活动中, 读者“潜在的审美期待”决定着读者接受能否实现, 以何种方式、何种面貌实现, 以及实现的程度、效果如何[3]。伊瑟尔认为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 从接受出发。意义产生的关键是“视野融合”, 即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本文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接受美学扬弃了文本中心论, 强调接受者的需求, 强调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 这一创意也得到我国翻译界的重视。在我国, 对接受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学者或转载或摘译简单地介绍了接受美学理论。之后, 国内学者纷纷展开了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对翻译问题的探讨, 并取得一定成果。
接受美学理论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
关于古诗词翻译理论的研究, 大多从关联理论、译者主体性、功能语言学等角度进行研究。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接受美学为古诗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是方法论上的重大变革。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 在古诗的翻译中, 译者具有双重性, 译者既要作为古诗原文的接受者 (读者) 对原诗进行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再创造, 又要把握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 通过模糊意象及意境的传达, 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极大地激活读者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语义、句法、意象、意境的模糊性等方面。
1.语义模糊:指语言表达意思的不确定性
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中“独钓寒江雪”是关键句, 对于本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还是托物言志, 众说纷纭。因此, 本句也存在着多个译本。许渊冲将其译为“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王大濂译为“Fishing alone on river cold with snow.”朱纯深译为“Alone, he angles, a cold river of snow.”
可见, 许和王的译文都在“独钓”和“寒江雪”之间加了介词“in”或“on”, 很明显模糊性被明确化了, 译者读了原诗后脑海中浮现的是寒冬里老人一人在冰冷的湖面垂钓的景象, 也许垂钓的老人在享受独钓的乐趣, 也许孤独的老人只能靠垂钓来驱赶寂寞, 也许老人只是在钓鱼没任何心理活动, 以上种种推测是译者读过原文后的不同理解, 反映在译文中便承载着作为原文读者的译者各自不同的感情色彩。朱的译文只是景物的罗列并未用任何介词或连词连接, 较为客观地还原了原诗, 也给译文读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间。任莺在文章《以模糊译模糊———古典诗歌英译探索》阐述了对本诗句的理解:“柳宗元的《江雪》写在他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官降三级、备受迫害之后, 其愤懑和清高孤傲之情跃然纸上。渔翁在“绝”、“灭”、“孤”的状态下, “独钓寒江雪”, 其超然物外而又坚贞不屈的形象通过诗眼“独钓寒江雪”表现无遗。”可见, 朱的译文的模糊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4]。
2.句法模糊:句法模糊, 顾名思义指的是句子层面的模糊性, 是由不确定的句子结构引起的
中国古诗拥有独特的句子结构,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 中国古诗中句子的主语没有英语那样有分量, 古诗句主语的淡化或缺省能将诗人从诗本身的意境中解脱出来, 也为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二是, 中国古诗词摆脱了性、数、格一致的局限, 易产生句义模糊。如: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把十一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 巧妙地连缀起来, 通过“藤”、“树”、“鸦”、“桥”、“人家”、“马”、“道”众多意象来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这11种意象由于缺少量词、动词、介词等, 读者不确定每种意象的数量及确切的空间关系, 因此读者的理解也因人而异。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这位迎着凄苦的秋风, 信步漫游, 愁肠绞断的游子是诗人本人, 亦或是诗人笔下的游子, 还是读到此曲的读者呢?正是这种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 模糊地勾勒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让人产生了许多联想。
3.意象模糊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所在, 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的漫长历程中, 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 但它们在不同的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却不尽相同。以“酒”为例,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中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 读来却又乐观、通达, 更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诗歌中用酒这种意象表达出了作者当时复杂微妙的心情。也正是诗歌语言的这种模糊性所产生的蒙眬美才使得诗歌成为历代文人抒发自己内心感想的主要表达形式, 更使得诗歌成为博大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篇章[1]。
4.意境模糊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所以读者的背景、生活经历、知识层次等不同, 所产生的意境也不尽相同, 这就产生了模糊性, 而意境的这种模糊性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表现得也是淋漓尽致。如:《红楼梦》开篇的诗《青埂峰顽石偈》:“天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若读者从字面看, 本诗本是青埂峰顽石的叹息抱怨;若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本诗则表达了诗人“有志”的使命感和“无才”的旷世悲叹。此种情况下, 模糊意境就产生了。
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的古诗翻译主要策略研究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 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译者在各种因素制约下能动地接受开放的原文本, 在与原作不断交流中填补“空白”, 构建文本的审美意义。同时译者并不能把他阐释中的所有联想、所有意义都如实写下来成为译文文本的内容, 他必须留给他的译文读者以充分的阐释空间, 再现原作的艺术“空白”, 让他的译文读者与文本对话。在古诗中模糊美是形成古诗意境的关键, 在翻译古诗时同样要保留原诗的模糊表达, 实现目的语和源语的功能相似, 传递模糊美的同时给译文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具体做法是通过一些翻译技巧实现由模糊译模糊的过程。举例说明:
例1:上有青冥之高天 (李白《长相思》)
Above, the boundless heaven blue is seen.
——许渊冲译
例2: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From dark, dark cloud comes rain.
——许渊冲译
例3:影落明湖青黛光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Their shadows fall into the lake like emerald.
——许渊冲译
例4: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
——许渊冲译
例1全句“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大意是诗人想要走近远在云端的美人, 但放眼望去, 上面有幽远苍茫的青天, 下面有清江掀起的波澜。“青”是天的颜色, 到底天有多蓝, 原诗中无具体的概念;“blue”本就是用来修饰天空的颜色, 至于蓝色的程度, 是“deeply blue”, “light blue”, “transparent blue”还是“pearl opal blue”等, 原文本没有明确, 译文读者只能展开想象了。例2一句是写诗人梦入仙境时的气氛。“云青青”形容雨云浓黑。“浓黑”一词到底有多浓, 有多黑?原文没确定, 译文选用“dark”一词, 是较为夸张的表现手法, 符合原诗的表现力度, 有助于诗人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的抒发, 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可见, “青”被分别译成“blue”和“dark”。显然, 这两种颜色词有程度的差别, 将“青”译成西方人能够接受的较为相近的颜色词是可行的, 因此, 由模糊译模糊中可以采用归化法。例3“青黛”意为青黑色, 指遍山苍翠, 树木蓊郁。例4诗人的情思由广阔的空间转向了无限的时间之流, 此句中的想象也更加出人意料, 动人心魄, 人生苦短, 如“朝”、“暮”间事, 可不悲哉?此处“青”指乌黑的头发。关于“青”的翻译, 两位译者在理解原诗含义下, 都采用了比喻修辞, 分别增加了喻体“emerald”, “silk”, 对山林、头发的颜色进行描绘和渲染, 使景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并使语言文采斐然,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可见, 两种译文均在意译法的指导下具体采用了增词法来传达原诗的模糊美。
总结起来, 从模糊译模糊的翻译过程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对等和替代。对等, 严格地说, 是用有模糊意思的词汇或表达来代替原诗中的模糊形象达到功能对等。从这个角度看, 对等常使用在直译的方法中。当原诗的模糊内容无法用直译全面表达, 就要考虑替代, 即在译文中采用另一种意象表达与原诗相同的隐含意。换句话, 译者可以稍作改动采用增词法等策略或使用相似甚至不对等的意象较为对等地表达原诗的模糊意义。可见, 对等法、替代法、增词法或归化法等具体的翻译策略常用在模糊译模糊的翻译环境中。
结论
接受美学由于把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在文学研究的首要地位来考察, 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 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诗词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诗词之美在于诗词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因此, 诗词的美是一种模糊的美。它的模糊性渗透在语义、句法、意象及意境等方面。在翻译古诗时, 译者要从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 以美学距离为衡量标准, 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接受情况, 遵循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 根据具体语境灵活地选取翻译策略和方法, 以便成功地转化原文本的模糊美。
摘要:文章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 通过对古诗多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分析了接受理论在古诗翻译中的作用, 并从翻译审美主体的能动性角度, 研究了古诗中模糊语言的主要翻译策略。
关键词:接受美学,模糊性,模糊美,古诗翻译
参考文献
[1]刘杰.诗歌的模糊性与留白翻译策略[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理论研究) , 2011 (2) .[1]刘杰.诗歌的模糊性与留白翻译策略[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理论研究) , 2011 (2) .
[2]周宁, 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24.[2]周宁, 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长春: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24.
[3]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61.[3]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61.
[4]赵铮.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诗多个英译本对比研究[J].文学界, 2012.[4]赵铮.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诗多个英译本对比研究[J].文学界, 2012.
翻译美学理论 篇2
杜甫诗《登高》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在译诗中很难予以再现。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智慧的浓缩。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韵律鲜明、凝练含蓄、形式工整,是音美、形美、意美合而为一的典范,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精华,也是绽放在世界文苑里的一枝奇葩。中国诗歌蕴含了
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译者在译作中有责任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最大程度地再现出来,以便于让更多的英文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
对于诗歌翻译,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许渊冲根据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的《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得出了自己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他提出“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二、杜甫《登高》原文及解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老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公元767年秋杜甫于五十六岁流离到夔州,重阳登高面对深秋景色,感时伤怀而作的不朽诗篇。全诗通过对深秋萧条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长年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生活的感慨悲壮之情,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境深远,历来脍炙人口、为人称道。元人称它“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应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杨伦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
三、《登高》翻译的美学追求
《登高》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在译诗中,自然无法传译出此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的音美,同时也难以再现“八字皆对,起手二句,对举之中又复用韵、格法奇变”的形美。其翻译之难绝不亚于“戴着脚镣跳舞”。尽管如此,仍有中外译家在此首诗的翻译上各显神通。《登高》的英译本目前已有十多种,翻译方法各异。下面我们从美学的角度看看“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对杜甫《登高》的译文,通过对许先生的译诗进行分析,了解他在《登高》翻译实践中的美学追求。
译文:
On the Height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 ,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 ,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 , 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 ,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 , 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意美”的追求。“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此联每句三折, 每折一景,许先生用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water so clear , sand so white 来表现两句中前四处景物, 用sad gibbons cry, birds wheel and fly来表现后二处景物, 这样便准确无误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而且这两句译文句式基本对等, 还押尾韵。“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原诗的“无边”和“不尽”对仗工整, 译文boundless 和 endless 也是遥遥相对,音、形、意俱美(-less对-less,产生音、形双美;boundless 对endless 产生意似之美);原诗使用“萧萧”和“滚滚”叠音叠字手段而产生一种音乐美效果,同时兼具视觉审美效果,译文也以“shower by shower ”和“hour after hour”再现其美,并且和“萧”音似;原诗前三字都有草头, 译文也有三个词是“sh”的`头韵, 原诗后三句都有三点水, 译文也有两个词是“r” 的头韵。而且在原诗“滚滚”这对叠字后还加上了
hour after hour(时时刻刻)这个叠字片语, 就可算是三美齐全了。因为原诗的“不尽”可以包括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含义,这就弥补了形美方面的不足。原诗中“悲秋”说明诗人对秋的感受,说明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是诗人客居万里之外(far away home in autumn)所产生的悲愤(grieved)之情。正是对这些细微处的观照,译文才较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 “音美”的追求。原诗通篇对仗, 但在英诗中却不可能实现对仗, 但译文用押尾韵(韵脚为aabbccdd)的方法予以了弥补。译文中头韵、尾韵、行内停顿交替使用,极富审美效果,如头韵so swift,so clear, shower by shower,hour after hour 的运用既能产生一种节奏美,又有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尾韵每二句押同一韵,悦耳动听;译文还充分发挥英语的优势,尽显“得意忘形”之能,神来之笔俯拾皆是,原诗中“萧萧”摹声,译文中 shower by shower 摹状,和汉语的发音极为相似,原诗中“滚滚”摹状,译文rolls its waves 形象而生动,并在后面加上hour after hour 予以深化, 既突出了“长江” 的“不尽”(endless),同时还和上句中的shower by shower 形成对仗和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形美”的追求。原诗每行七言,译文除第三行外,每行也都是十二个音节,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美。而且从句式安排上看,译文也是颇具匠心的。在写景的四句中,前两句由短句组成(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water so clear , sand so white , birds wheel and fly),三、四句则采用整句,其中boundless forest和endless river,sheds its leaves和 rolls its waves 及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 三组动静交替的对应,进一步烘托出了深秋的萧杀之气和悲凉之意。而在抒情的四句中,译文转而全部采用短句两两结合,前一个短句“起”,后一个短句“兴”。前面描写的秋天景象与诗人的愁苦悲愤之情正相吻合,因此诗人对swift wind,steep sky,sad gibbons crying 等形象的感知格外深切,而对这些形象的感知又进一步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境遇,far from home , long illness , living in hard times ,pressed by poverty(抒情四句中前面的短句),因而诗人的愁苦悲愤之情越来越深,在行文上也就自然而然地带出了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抒情四句中后面的短句)。可以说,句式上的这种巧妙安排使得译文成功地实现了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的互动,使原诗的意境跃然纸上。
从诗歌翻译浅谈翻译美学 篇3
美学历史源远流长,其诞生要追溯到18世纪德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鲍姆加登于1750年首次明确提出创立一门新学科Aesthetica,即美学。美学在20世纪进入中国,就立刻在中国学术界扮演了活跃的角色,从不同立足点出发的美学体系不断涌现,“翻译美学”就是其中之一。
何谓“翻译美学”?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
二、从诗歌翻译揭示翻译的美学内涵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极高境界。诗歌丰富的语言内涵,优美的语言形式在语际转换中使诗歌语言形式与内容间的冲突尤为突出,甚至到了无法兼顾的程度。有人认为诗歌翻译是不可能的。然而,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不但可能,而且译出的诗甚至可能超越原诗。他在清楚意识到诗歌的审美特质后,提出了著名的“三美论”。本文认为,这三美首先要以翻译的准确性为基础,尤其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更要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内涵,再以三美为目标,译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1.准确性
19世纪末,英国剑桥大学Herbert A. Giles教授所译的唐诗集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但其中一些诗,未能真正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脱离了原意,形式意境虽美,又怎能讓人领略原诗真正的美呢?
月夜亿舍弟
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
To His Brother
The evening drum has emptied every street,
One autumn goose screams on its frontier flight,
The crystal dew is glittering at my feet,
The moon sheds, as of old, her silvery light.
The brothers, —ah, where are they?Scattered each;
No home whence one might learn the others’ harms.
Letters have oft miscarried: shall they reach
Now when the land rings with the clash of arms?
——Giles
诗人夜闻戌楼更鼓,街上已无行人。当时杜甫客居秦州,适值秋令,“边秋”,即边塞的秋天。雁声使他想起他的弟弟。Giles译的头两句不够确切;三,四两句则完全弄错了。在准确性的基础上,我们才有资格追求原诗的意境,语言结构、格律等审美特质,下面就结合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进行阐述。
2.音美
诗歌之所以美,其韵律、音步、格律等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诗歌翻译应力求在忠实传达原诗意义的基础上,努力复制原诗的作者风格和韵律、音步、格律等美学特征。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全是叠词,英译怎么体现和再现原文之美?林语堂的译文一气用了七个so,更让人叫好的是林译连用了七个以d字母开头的形容词,自然构成头韵,以李清照原诗的尾韵遥相呼应,词趣洋溢。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
诗歌中的韵是一个重要的音美因素,韵可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听觉审美满足,是构建音美的必要条件。
3.形美
诗歌不仅是听觉艺术,也是视觉艺术。优秀的诗歌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而且要保持原作独有的风格。如:
O my Lo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 my Lo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ed in tune.
—Robert Burns
译文:
呵,我的爱人像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呵,我的爱人像支甜甜的曲子,
奏得和谐又合拍。
——王佐良译
译文基本保留了与原诗相当的形式,也考虑到了作者Robert Burns是一位自幼受民歌熏陶的苏格兰农民诗人,他的诗富有乡土气息和民歌风味,语言通俗、音乐性强。因而译诗尽量保留了这一风格特点,读来流畅自然、朗朗上口。
4.意美
意美强调完美的再现原诗的意象和情趣。在诗歌翻译中,不仅要考虑形式美、韵律美,还要传递诗歌的文化意境,只有外部形式和内涵意义的统一,使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有机结合,才能使译文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相似的联想。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设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之二
译文:
In the dark woods grass shivers at wind’s show,
The general takes it for a tiger’s growl.
He shoots and looks for his arrow next morn.
Only to find a rock pierced mid the thorn.
——许渊冲译
原诗描述李广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拉弓猛射。次日一看,箭原来射入了石中。原诗中的意象“林暗,草,惊风,夜,引弓,平明,白羽,石棱”展示了将军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的英雄气概。译文中,许渊冲教授挖掘了深层的意象单位,让读者体会到对将军李广勇猛的赞美之情,使译诗意境更加饱满。
三、结语
本文参照许渊冲“三美论”翻译思想,以准确性、音美、形美及意美为切入点,揭示了翻译的美学内涵,要求我们从审美的角度看待翻译过程。在其他文体的翻译活动中,我们也要参照美学标准,探索翻译过程中的美学内涵,让翻译这一语际和文化交流活动更具美学价值,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好地领略到不同文化中丰富的文化意境。
参考文献:
[1]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景荣.论诗歌翻译[J].翻译通讯,1983(9).
[3]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4]冯庆华.文体翻译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许渊冲.论唐诗的英译[J].翻译通讯,1983(3).
[6]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作者单位 董海楠: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 徐爽: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
翻译美学理论 篇4
一、科技英语翻译在美学视野下的精确美
在翻译科技英语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内容的精确性以及推理的周密性,若是失去了这两种特性,科技翻译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灵魂。在翻译科技英语的过程中,精确性主要指的是内容的精确性,一方面要忠于原文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是注重译文自身表达的精确性。因而这就要求翻译者一定要深入原文结构,不能仅仅依据某句话对内容进行断章取义,在深入挖掘其内涵后,再利用精确的语言对原文内容进行再现,从而做到“形神皆似”。
科技英语在使用的过程中注重用词谨慎,避免含混不清或一词多义的现象出现。因而在翻译科技英语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科技术语不但可以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同时也能简化语言结构。许多科技词语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象性,例如Floationg Point Addition(浮点加)以及Center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针对这种类型的词语若是进行引申翻译,就会破坏科技英语中语言精确性的特点,也会破坏译文的整体美感。
同时,科技英语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解释周密,而这些都是以概念精确作为基础的,另外概念的精确性和词义是否准确也具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清词汇的具体含义,从而在众多的词语中选择最为确切的含义。选择的词义是否符合要求,不仅要从词汇自身进行分析,而且还要分析词汇使用的具体场所以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翻译者不但要十分熟悉翻译文章中的专业知识,而且更要通晓这一词语的引申意义,或是其在该领域内的特定含义。例如“element”这一词语,其可以翻译为“元素”“元件”“参数”“要素”以及“振动”等等。
二、科技英语翻译在美学视野下的逻辑美
在科技英语翻译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逻辑美,因应用科技英语主要是对概念、原理以及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解释,需要通过严谨的逻辑思维表述内容中的因果、条件以及目的间的关系,因而科技英语翻译具有推导合理以及逻辑缜密的特性。因而在翻译科技英语的过程中,要求翻译者要能充分驾驭一些表面结构十分复杂的句子,通过表层的现象,抓住本质内容,并依据内容自身的内在联系,依据具体的逻辑关系来确定语句的目的,通过符合汉语结构的句子来正确表达这种抽象的逻辑关系,从而体现原文中的逻辑之美。例如:
The heap unsaturated and saturated zone of the interfaceis an elliptical surface,as infiltration will increase the strengthgradually increases.
矿堆中非饱和以及饱和区中的分界面是一种椭圆形的曲面,会随着浸润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升高。
三、科技英语翻译在美学视野下的修辞美
随着文学修辞在科技英语应用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使得科技英语在翻译过程中的修辞方法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科技英语中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排比、比喻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适应不断变化的修辞手段,并将多种翻译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充分体现出原文中的鲜明特色。
比喻会使逻辑思维以及形象思维变得更加贴合,进而将两者间共同的特色进行比较,最终取得较为鲜活的立体效果。在这种巧妙的修辞手法中采用的词语有:“as like”“asif”等,从而使译文可以和艺术形象融为一体,使读者更加深刻体会到原文中的含义。
四、科技英语翻译在美学视野下的简约美
科技英语中另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简约,因科技语言中对翻译的具体要求就是通过最少的文字传达最大的信息量。科技英语的语言精炼性不仅体现在词汇中,也体现在句子的语法中。在词汇方面,科技英语中经常使用单词代替短语的做法,例如利用“metal surface”代替“the surface of metal”等等。
五、结语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篇5
一、英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
1.语言美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最能让读者体会到美学价值的关键部分。而且其语言美还能升华整个文学作品。随着英美历史的变迁,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其作品语言都能塑造出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且还能塑造出曲折动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反过来,这些也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并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如《等待戈多》,全文虽以对话为主,但却渲染出了一种悲剧思想,能引发读者共鸣。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只要语言恰当、合理就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
2.意境美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会自动将相关情节联系在一起,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情境,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意境美。意境美既能使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潜在美学价值,也能使读者迅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结合英美文学作品来看,其意境并不是对环境进行塑造,而是对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及动作进行整合、加工,从而展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3.结构美
文学作品的精巧布局、缜密构思都能给人美的感受,尤其是再搭配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更能让人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内在美。随着文学创作的进步与发展,文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也逐渐兴起。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也能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作品的美学思想及其蕴含的美学价值。况且,文学作品的结构布局也能增强其自身的文学价值。
4.人性美
人物是文学作品的六大构成要素之一,对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非常重要。通过刻画人性反映现实,传递正能量也是文学作品常用的写作手法。况且,这样做还能提高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如《老人与海》、《麦琪的礼物》等都展现出了文学作品的人性美。
5.悲剧美
英美文学的悲剧美能带给读者更深的情感体验,并促使读者在阅读中慢慢地走入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中,从而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交流,尤其是能给读者一种震撼性的感受。另外,一般悲剧作品的情感描写、故事情节、人物经历都比较突出,能加深读者的心理感受。
二、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从文学作品本身来看,若要凸显文学作品的美就不能采用简单的文本翻译方法。译者必须对文学作品的内涵、思想进行展现。但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作者的创作方法、思想等也存在差别。其文学美的展现方式也不相同。显然,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体现难度是比较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才要进一步加大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研究,有助于译者对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翻译。首先,译者应深入了解原译文的思想、风格。这在散文作品中的表现最为明显。无论是哪个文学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作品风格,或气势磅礴,或婉转细腻,或放浪形骸。在翻译中若要将其风骨体现出来,才算是真正地表现出了其美学价值。其次,译者还须深入了解原译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经历,以便在二次创作时,能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译文的等值翻译。但需注意在翻译中,应尽量少地掺加个人感情,毕竟“原汁原味”的文学翻译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等。再者,作者还须注意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的影响。毕竟文学翻译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作品本身。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中既要充分了解原译文的思想以及美学特征,还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尽量实现文学作品同内涵、同价值的翻译,以免影响到文学作品美学特征的体现。最后,译者需注意原译文所构成的意境。意境属于人类感知事物,是读者联系作品情境后想象出来的。若要实现意境的等值翻译,译者要考虑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原情境的重塑,并使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完美地诠释出来。
三、美学价值在英美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1.文学意象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英美文学的意象是指作者利用语言,对人物进行性格、思想注入所构建的形象。考虑到翻译美学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即不同的人在阅读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为此,在意象美学翻译时,可采用这种模糊性手法,从而确保译文也能够带给人们同样的意象。如果采用直译法,就是一个老人受到时间的折磨,仍然保持绅士。显然,这种翻译方法毫无美感可言,且平淡无味。显然,文学作品翻译不应是这种方法。对此,可采用模糊性翻译手法译为:虽然他是一位老人,饱经风霜,但依然绅士。这样才能提升整个译文的语言美,并表达出了人物意象的美。另外,从翻译实际来看,对英美翻译的美学处理多是通过对语言的转化、处理。相对来说,汉语语义更深厚。但英美的语言词汇变化并不大,词汇语义也比较单一。这就意味着,在翻译时,决不能照搬,一定要运用汉语对其进行处理、美化。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译文的美学价值。以上文为例,受到时间的折磨与饱经风霜,虽语义相同。但是饱经风霜更为简练、优美。类似这种相同语义,但不同表达方式的汉语词汇非常多。译者可在平时多丰富自身的语言库。这样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便能使用比较优美的语言提升译文的意象美,并充分体现出英美文学的美学特征。
2.文学情感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文学情感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灵魂。同时,它也是引发作者共鸣,提升文学作品吸引力的关键特征。因而,在文学情感的翻译中,译者应准确传达原译文的情感。否则不仅破坏原作品的整个意境,而且还会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文学情感多隐藏在微妙的语言中,尤其是作者的内心世界也多隐藏于其中。可以说,这是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翻译最难的一部分。对于译者,其首要任务就是深入文学作品中,先全面掌握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引用文字转化方法,对其情感进行艺术加工、处理。也就是说,其艺术加工、处理就是对美学的加工、处理。同样,译者需要多加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处理,而后再寻找合理的表达方式。因为一个词、一个字都有可能改变原作品的思想感情,造成读者的理解偏差。从中也能够看出,其文学情感中的美学价值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更高。因此,译者不仅要丰富自身的语言库,更要提升自己的审美价值、语言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文学情感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3.文学意境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意境是体现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美学价值的基础。所以,为了准确表达出英美文学的意境,译者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境美进行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意境美主要是通过语境来表达。语境就是编织意境的基本要素。那么,在翻译中,译者需先对原文学作品的用词进行揣摩,并结合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对其进行判别。然后再以美学翻译为根本,对原文意境进行翻译,并合理应用含义,使译文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从而真正实现文学作品意境美的等值翻译。这是《老人与海》的一句话,译文为: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译文准确地表达出了老人虽然已老,但是眼神仍然炯炯有神,且老人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显然,这样的译文才能体现出原文所表达出的意境。如果只进行字面翻译,就会破坏掉原文意境及美感,无法让人感受到老人这种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及整个语句体现出的英雄主义色彩。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人员应当合理把握其中的美学价值,并运用合理的翻译手段、语言及美学处理方法,实现其美学价值的等值翻译。
参考文献:
[1]谢璠.试论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J].科教导刊(下旬),(12):26-27.
[2]聂杉杉.美学视角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翻译技巧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05):174-175.
[3]孙宇.探索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04):40-41+49.
张谷若翻译美学鉴赏 篇6
摘 要:一个优秀的翻译工作者不但要使译作忠实于原文,而且要使文本具有美感。本文从方言、四字结构、重叠词、数词及修辞的使用等方面探讨了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翻译版本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98-02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不朽名作之一,它描述了女主人公苔丝爱情和婚姻的悲惨命运,披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黑暗丑恶的嘴脸,也寄托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下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之心[1]。早在70多年前,我国著名翻译家张谷若就把它翻译成汉语推介到中国来,并深受中国读者的喜爱。从那以后,先后又有很多的翻译者对该书进行了翻译,比如文学翻译家吴迪,每个译者的版本都因各自生活经历和认识角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研究从翻译原则之一“文雅”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翻译版本的美学特征。
翻译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因为它不仅需要译者忠实于原文,而且为了便于读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要进行适当的加工,亦即“创译法”。以上讨论的涉及到翻译的标准问题,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此说法不尽相同,但区别也不大。在我国翻译界最早对此进行阐述的是清末的严复,他提出了“信、达、雅”的观点,现代汉语解释为“忠实、通顺和文雅”。忠实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带任何偏见,充分尊重原作者,真实完整地把原作内容用目标语展示给读者。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而文雅则要求翻译作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是一篇优秀翻译作品必不可少的要素。忠实于原文及通顺的要求,对于每一个精通外语语法和词汇的译者来说绝非难事,但翻译的“雅”则非一日之功,除了扎实的语言和文化功底之外,还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因素。它不但需要译者站在原作者的立场来深度解读作品,并且要遵循美学修辞原则,使译文达到最佳效果,“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译本就充分显示了美学原则,值得鉴赏”[2]。
一、巧妙应用方言进行翻译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使用了大量的威塞克斯方言,这也使翻译的难度加大。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方言直接影响了翻译的质量。由于语言文字是一定文化的载体,有些词语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英语方言具有不可译性。张谷若先生却找到了处理这个棘手问题的巧妙办法——他用相应的山东方言来和威塞克斯方言一一对应,这样为文本增色不少。方言是当地人人物性格和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体现了原始美。中国山东农民和英国威塞克斯农民虽然生活的地域不同,但共同的职业注定他们必然有对应的行话方言[3-4]。
例一:“Well, father wouldnt have coughed and crept about as he dose…”(Chapter. 3)
译文:“那样的话,咱爹就不会像他这样,成天价咳嗽,到处磨蹭了……”
在英语里面,about可以表示习惯性的动作,crept则意为不紧不慢的走动crept。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苔丝父亲身体不好,除了咳嗽外还行动迟缓。“成天价”是典型的山东方言,这样翻译起来自然而流程,传达的意境效果更良好。读者一读到这,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个乡村老人蹒跚而来的场景。
例二:“I felt inclined to sink into the ground with shame!” (Chapter.4)
译文:“那阵儿把俺臊的,恨不得有个地缝儿钻进去!”
“shame”在英语里面是羞愧的意思,这里山东方言“臊”的使用使其更具生活化,传达了生活美感和当时真实的人物心理性格特征。
例三:“And the despondency of the next morning's dawn, when it was no longer Sunday ,but Monday; and no best clothes.”
译文:“第二天早晨,已经不是礼拜一了,顶好的衣服也收起来了。”
“顶好的”这三个字是典型的北方方言,它在这里能引起中国读者尤其是山东人的共鸣。
二、四字结构和重叠词使用,增强了节奏美感
除了巧妙应用方言进行翻译外,张谷若先生还使用了四字结构和重叠词来增强译本的节奏美。四字结构和重叠词是汉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能产生言简意赅的效果。在不影响原作的前提下,译本中的四字结构和重叠词也使其更具可读性。
例四:“The kindly dimness of the weak candle abstracted from her from and features the little blemishes which sunlight might have revealed --the stubble scratches upon her wrists ,and the weariness of her eyes.”(Chapter.14)
译文:“微弱的烛光,黝黝阴翳,霭霭慈祥,把她身上和脸上在日光下要显出来的小毛病——胳膊上叫麦茬划破了的道子,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惺忪倦容——全都勾抹掉了。”
比起平铺直述翻译的”微弱的烛光,和蔼暗淡”来,“微弱的烛光,黝黝阴翳,霭霭慈祥”在这显得相当贴切。
例五:“‘Three leahs to get one Rachel,he whispered.” (Chapter. 12)
译文:“‘三个利亚都为的是一个拉结呀,他打着喳喳说。”
“whisper”巧妙地翻译为打着喳喳。张谷若先生对该句的翻译融山东方言和重叠词于一体,更是充分特现了译文的美学价值。endprint
三、修辞的使用
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使用能使翻译美感倍增,除了准确翻译出《德伯家的苔丝》原文中就存在的修辞手法外,张谷若先生有时候还巧妙的对原文添加修辞,增强美学效果。
例六:“The marble hardness left her face, she moved with something of her old bounding step, and flushed in all her young beauty . ”(Chapter. 12)
译文:“她脸上不像先前跟大理石一般那么硬了,她的举动也带出了一些她往日轻快活泼的样子来,她那焕发的容光,更显她青春的美丽。”
例七:The Maiden(第一章标题)
译文:白壁无瑕
在例六中,张谷若将“The marble hardness left her face”翻译为“她脸上不像先前跟大理石一般那么硬了”,忠实地把原文中就存在的比喻修辞原汁原味的翻译出来了。而例七第一章标题The Maiden不直接翻译成“处女”而译成“白壁无瑕”,是一种隐喻的修辞手法,增加的修辞使文本更有可读性。
四、数量词的使用
数量词的翻译是英汉互译的一个难点。汉语的数量词和英语基本相似,但也并不完全对等,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翻译时要特别注意。有时用汉语数词处理英语的非数量词也能起到特殊的效果。
例八:“It was a passing summer love of her face, for loves own temporary sake……”
译文:“他这种殷勤,只是因为她好看,乘华年而慕色,对她作的一晌温存……”
“晌”在汉语中的本意是中午的意思,因为中午时间仓促,一晌有短暂的意思。这句话本来没有数词。张谷若将“temporary sake”翻译成“一晌温存”,而不翻译成短暂的爱,充分表现了克来尔对苔丝的爱是临时性的,经不起考验的,使译本更加传神。苔丝复杂的心情也因用一个“晌”字传神地表达出来了。
“语言心理学家认为,翻译的实质是信息解码的过程,翻译的质量标准除了语言功底外,还取决于译者的技巧和经验”[5]。张谷若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堪称经典之作,他翻译所取得的成就非一日之功,而是源自于长期工作的积累。只有多思考,多阅读,多实践,才能提高翻译的质量,从而达到“信、达、雅”的程度。
参考文献:
〔1〕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7.
〔2〕包红芳.谈张谷若译《德伯家苔丝》的美学特征[J].时代文学,2008,(5):42-43.
〔3〕刘泓.从词汇和句子看《苔丝》两译本[J].宜宾学院学报,2005,(11):55-57.
〔4〕刘艳梅.张谷若翻译特色研究[D].山东大学,2005.
〔5〕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翻译美学理论 篇7
一、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精确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科技英语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逻辑性, 二是准确性, 三是周密性。因此, 在科技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要注意翻译内容的准确性, 要充分挖掘原文的内涵, 同时要把握译文的正确性。在科技英语翻译的用词上, 一方面需要注意避免含混不清,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一词多义, 主要包括概念多义以及关联多义。概念作为文章词义的核心, 是科技术语的语义外延, 因此在科技英语翻译时, 要充分挖掘科技术语的内涵, 积极寻找精准运用科技术语的方法, 从而提高译文内容上的精确性以及形式上的简洁度。
从总体上来讲, 在科技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要注意正确运用简洁的语言形式, 从而表达精确的内容, 在翻译现象以及本质中渗出创造美、挽留美以及咀嚼美。在当前的诸多科技词汇中, 词汇本身具有精确性, 同时也体现了形象生动的美感。例如爪形离合器, 即“dog clutch”;背负式运输, 即“piggyback”;刨床, 即“planning machines”等。当在科技英语译文中出现过多这样的引申时, 不符合科技翻译的简洁标准, 同时也不利于增强译文的美感。在整体上来讲, 在科技英语的翻译中要想再现美, 主要是要体现译文的精确性以及形象美。
与此同时, 由于科技英语在整体上强调概念的精准, 因而在判断以及论点上重视严谨以及周密, 所以在科技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要注意词义的辨析。首先, 要充分理解词义的具体含义。其次, 要注意词义的筛选, 在充分掌握原文意思的基础上, 从而选择最为确切的词义来提高译文的精准性。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要注意语言环境的运用, 当出现不同的场合时, 要进行多义性辨析, 从而选定一个精准的词义。译者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词的双重含义, 即基本含义和引申含义, 同时还要挖掘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内涵。例如“acoustic element”表示“元件 (声学元件) ”;“element of orbit”表示“要素 (轨道要素) ”等。同时, 在精确美上, 科技英语译文还表现两个方面:一是执行汉语规范, 二是符合科技语体性质。例如:“Photosensitizing effects of vitamins (or photosensitization) only later to Recognized.”原文直译为“维生素感光在后来才确认的”, 但是实际改译应该为“维生素 (或光敏) 光敏效应只是后来才确认的”。
二、科技英语翻译中的条理性
精炼简洁作为语言的一大特色, 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体现更加突出,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在词汇的构成状态上,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构词主要采用四种方法:一是词缀法。例如“调解 (demodulation) ”主要是由前缀“de”加上后面的词根来组成的;二是混成法。例如“Lenovo”主要是由“le”和“novo”的混合;三是缩略法。如“电传” (TE:telegram exchange–telex) , “不明飞行物” (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等;四是合成法。如“down” (下来) , “load” (装载) , 合成“download” (下载) ;“hard” (硬的) , “ware” (陶器) , 合成“hardware” (硬件) 等。
其次, 在句法的构成状态上,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句法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名词化结构比较突出。科技文章在总体上要求语言要简洁、准确, 由于信息量相对比较大, 在句法上汇入了大量的名词以及短句;二是科技翻译文章在逻辑关系的表达上更加简洁, 多采用非人称句式, 通过省略相关的逻辑标示, 从而达到行句上的意合;三是科技翻译文章在语态的选择上多采用被动形式, 强调客观性, 同时在表达上更加凝练, 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简洁美;四是科技翻译文章在动词的选择上多采用非限定性动词。强调分词和短句的独立, 通过大量使用从句来表达文章的逻辑关系, 常见的从句有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同时, 在不定时短句的运用过程中更加生动, 通过把介词和动名词短句有机结合, 从而替换从句, 实现了句子的完美整合。例如“计算机效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操作快速、计算精准”, 译为“The main reason is the high efficiency of the computer because the operating fast, accurate calculation.”。从整体的语法结构来说, 用非人称名词做主语, 从而代替条件关系的复句, 提高了整个句子的简洁效果。
三、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逻辑推理性
由于科技英语翻译主要是通过表达事物之间的演变历程, 从而在原理、概念以及现象上加以区分, 在这个描述过程中, 需要运用严谨的结构以及严密的逻辑来阐述事物的现象以及本质, 因此在科技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更要注意透过原文现象抓住本质。逻辑美作为科技英语翻译中最为突出的特色, 译者通过运用逻辑概念, 探究科技英语句子中的语法以及句法, 在因果关系上进行推导, 从而挖掘其内在的联系以及区别。在翻译的过程中, 通过正确运用这种抽象的逻辑推理, 从而再现文章的逻辑美。如:The more hard rock, drilling more difficult.Nevertheless.Few Which type of rock after blasting also has sufficient hardness.And no longer need to use stones or concrete lining up.更坚硬的岩石, 钻井更加困难。尽管如此, 一些爆破后的岩石类型也有足够的硬度。不再需要用石头或混凝土衬砌。这句话在逻辑上具有多重关系, 比较突出是比较关系 (The more) 以及并列关系 (And) 。在译文中, 充分融合了多种汉语句式, 清晰地表达出了多种逻辑关系, 从而再现了文章的逻辑美感。
四、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转义性
转义, 即由原本固有的意义而转换借代出来的另外一层含义, 随着科技术语的不断涌现, 在转义上逐渐呈上升趋势。在现阶段,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计算机以及机械等领域运用科技言语的内容不断增多。同时, 由于计算机以及机械类领域贴近人们的生活, 因此科技领域的专业词汇也开始蔓延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的熏陶下, 科技专业术语有了别样的韵味, 增添了幽默色彩以及庄重美感, 很多生活词汇也开始汇入了科技术语的海洋中。在这个过程中, 丰富了科技翻译词义, 同时又体现了隐语的形象, 让人回味无穷。例如“cousin”本义是“表兄妹”, 在实际的运用中可做“同一类型的作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这种转义词出现的频率相对突出, 例如“display”是“陈列”的意思, 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可做“显示器”;“driver”原译做“驾驶员”, 在改译中可做“驱动程序”等。这一系列的变化显示了普通词汇演变成科技英语名词的过程, 体现了别样的韵味, 增添了美感。
五、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审美性
修辞手法作为语言的一大特色, 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技英语翻译中常用修辞手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比喻。即一种用本质不同、现象相似的事物来描绘事物或者说明道理。这种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的修辞手法, 具有生动的立体效果。例如“like”、“as”、“as though”等;二是拟人。即一种把事物人格化, 赋予各种事件、人物的心理以及或活动, 从而生动阐述科技文体的内涵, 使文体的格调趋于轻松、自然, 便于人们理解以及掌握。在科技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要注意译文语言的自然, 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想象力。例如“When difficult to return when the weather began to slowly warming, northern China swallows up their minds around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gainst the tide, came south to settle”, 译文是“当南方天气开始慢慢变暖的时候, 我国北方地区的燕子在中秋节左右开始拿定主意进入反潮流, 来到南方定居”。这里将燕子拟人化, 赋予了人的思维, 再现了修辞美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翻译美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边缘学科, 在科技英语翻译工作不断发展的今天, 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科技文体的美学因素, 从而提高科技文章的美学价值。在实际的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 要充分结合文体的特点, 在语言、句式以及结构方面, 增强科技译文的综合美感。
参考文献
[1]郑亚敏, 王向东.美学视角下的科技英语翻译—论科技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契合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2]田玲.翻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5)
[3]曹春香.从美学视角论科技英语的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10
[4]罗容华.科技英语翻译在翻译美学概念下的美学取向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14)
[5]白莹.科技英语翻译理论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翻译美学理论 篇8
1对翻译美学的理解
翻译美学就是在美学的基础上对文化以及语言进行集中和结合, 并且在这三个方面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基本的转换, 以此最大化地表现出翻译的精准化, 并且透露美学的基本思想。从这种理解中可以看到, 翻译是一种审美性活动, 基本的流程是审美的主体, 在审美中介的作用下, 把审美的客体转换成为另一种审美客体。此过程需要经历几个阶段才能完成, 首先是审美, 也就是翻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 发现文章中存在的美学本质特点;其次, 赏美, 这是翻译者对文章中美感的一种体验;最后, 制造美, 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 翻译者对美感体验的一种升级感受, 然后将自己的感受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也是美学翻译语言产生的过程, 因此可以看出, 翻译美学主要是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 在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学方面的体验。在美学的作用下, 翻译成为了译文和美学之间相互联系的载体, 翻译的过程就是美学的取向过程。科技英语翻译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文本翻译, 比较注重客观事实和真理的存在, 并且在翻译中更加强调逻辑性, 但是不能缺少美学翻译的特质和美学翻译的共性, 翻译者要将原有译文和美学的原理结合, 最大限度地展现科技英语的形式美感, 同时不缺少内容的真实性, 其美学情感和审美情趣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科技翻译中的美学进行分析。
2科技英语要展现精确性特点
科技英语翻译要从科技本身出发, 对其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 然后在把握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美学定位。科技英语具有三方面的特点, 分别是逻辑性、精确性和周密性。这样, 在科技英语的翻译过程中, 需要对科技英语的精确性进行全面的把握, 有效地挖掘出科技英语的内涵所在, 并且把握原文的正确性。例如, 在科技英语翻译当中, 用词既要避免含混不清, 又需要注意一词多用的情况, 其中也包含科技含义的多重含义性以及关联含义性。概念在一个文章中属于核心词汇, 也是语言语义的一种延伸, 这样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就需要对科技术语的内涵进行全面的挖掘, 积极地探寻科技用语的方式和方法, 以此提升翻译文章在内容上的精确性和简洁性。
一般来讲, 科技英语在翻译时, 需要把握翻译的精确性、简洁性, 同时在文本中渗透出一种创造性的美感和可以令人反复咀嚼的味道, 在目前的很多科技词汇当中, 词汇本身不具有模糊性, 非常精确, 同时也更加形象和生动地体现了美感所在, 例如, 背负式运输在翻译上是dog clutch, 一旦科技英语在文中经常出现这种引申义时, 对语言的美感和简洁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运用程度需要有所把握。
3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条理性特点
上文提到了简洁和精准是科技语言的一个特点,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科技英语词汇的构成上, 科技英语翻译的构词一般有词缀法、混成法、缩略法以及合成法。例如, 在词缀上, 用“调节”demodulation这一词汇为例, 该词汇是由前缀de和后列的词汇共同构成的。缩略法中有很多常见的词汇, 例如, 我们对不明飞行物的英文介绍是UFO, 就是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的缩写形式。另一方面, 在科技英语的句法构成方面, 也存在一些特点,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 有较多的名词化结构。在科技型文章中不仅要求语言更加简洁和准确, 更因为信息量比较大, 所以句法中很多名词和短语。
其次, 在科技型英语翻译当中, 很多的逻辑关系表达都向着简洁的方向发展, 常常有逻辑关系的省略, 在句子上突出意境。
再次, 科技型文章常使用被动语态, 以此强调客观存在感, 并且使表达更加凝练和简洁。
最后, 在科技型文章中, 会使用很多动词, 特别是非限定性动词;会着重注意句子中分词以及短语之间的独立存在性;一般会在文章中出现较多的从句, 以此来表达文章中的逻辑关系, 如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利用不定式短句时, 会比较生动;会利用介词和动名词的集合关系, 去替换一些从句, 使句子更加完整。
4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逻辑推理性特点
一般而言, 科技英语所表达的关系都是各项事物之间在科技方面演变的历程, 尤其是在原理以及概念和现象的区分上, 需要通过具体的描述, 来对结构加以更加严格的规范, 并且通过严密的逻辑, 对事物的现象以及本质有一个全过程的把握。这样, 用美学和哲学的观点看, 科技英语更加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系, 并且在科技英语的翻译过程中也更加突出特色所在。翻译者通过逻辑概念的关系, 对科技英语句子中的语法以及句法通过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全面的推导, 进而更好地阐释出各个句子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各自的区别。翻译者在对科技英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要有效地把握英语的抽象性以及内在的逻辑性, 进而展现出文章的美感。例如, 有些句子中, 使用the more和and就是一类不同的比较关系, 这样在翻译时, 可以融合多种汉语的句式, 进而有效清晰地表达出各种逻辑关系, 进而让文章更加通顺、更具美感。
5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转义性特点
转义就是在原有的意义上进行转换, 进而引出另外一层的含义, 以此让科技术语有更加直观的展现, 转义是对语言上升趋势的显示。在当前阶段,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各种计算机一级科学技术领域的语言也不断增加, 人们的生活和计算机以及机械科技产生了密切的关系。那么在日常生活的渲染下, 科技专业英语翻译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觉, 也增加了一些幽默的色彩和庄重的气息。生活用语和科技用语结合在一起, 不仅让科技和生活有了更好的联系, 更加丰富了科技的翻译, 并且让隐语也更加形象, 给人一种回味感。例如, 英文单词cousin表示的是表弟妹, 那么在科技用语中就可以翻译成“同样类型的作物”。在某种意义上, 转义词的高频率出现能够给科技英语翻译带来全新的感受, 例如, driver这个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其表示“驾驶员”的含义, 在科技用语中则翻译成为“驱动程序”, 体现了别样的韵味, 也给文章增添了美感。
6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科技英语翻译在美学中的体现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并且着重阐述了科技用语在美学中的各个特点。因此在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 角度应该更加广泛化, 并且多层次地挖掘科技文章中存在的美学因素, 以此提升文章的美感, 使科技英语翻译更加符合现实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樊筱楠, 胡雪, 李凤敏等.从翻译美学角度浅析石油科技英语翻译[J].海外英语 (上) , 2015 (7) :122-123.
[2]姜颖.试析翻译美学视野下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J].校园英语 (下旬) , 2015 (2) :219-219.
[3]刘丽萍.科技英语翻译的美学取向[J].读与写 (上, 下旬) , 2015 (10) :38-38.
[4]乜广玉.船舶工程英语翻译的美学视角[J].金田, 2015 (2) :259-259.
[5]史东辉.从阳刚到阴柔——科技英语汉译中的美学取向[J].科教文汇, 2015 (22) :170-171.
翻译美学研究综述 篇9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的活动,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其内涵和外延都受到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影响。汉语的经史子集、诗词书画实际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记叙、临摹、演绎、探索和开发自然美、人生美、人伦美、人格美和精神气质的永恒美。(刘宓庆,1994)基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特点,中国的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联系。而翻译和美学被正式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翻译界,最早比较系统地将翻译和美学结合起来研究的人是奚永吉,《翻译美学比较研究》是我国首部针对翻译美学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译论在中国翻译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新的理论术语、研究方法让研究者眼花缭乱,西方式的逻辑思辨研究进入了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而中国传统的经验感悟的方法被认为是不科学,不成体系的。相当多的研究人员摒弃了中国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奚永吉先生仍然冷静地思考,不是用西方的逻辑思辨方式,而是借助中国文化自有的经验感悟的方式,试图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角度为翻译研究开辟出一条新路子,使中国自成一体的传统译论可以用一个纽带连接起来,这个纽带就是翻译美学。奚先生在著作中从语言美、想象美和风格美三个方面论述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因素。在翻译研究方法上给后面的研究者带来了启示。
二、发展
1995年,刘宓庆先生的著作《翻译美学导论》在台湾出版。这部著作通过论证分析,揭示了译学的美学渊源,分析了翻译美学与中国语言文字的天然联系,提出了构建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毛荣贵教授的著作《翻译美学》于2005年问世,这部著作主要分为四部分:主体篇,问美篇,朦胧篇,实践篇。正如这部书颇具新意的谋篇布局,文章内容一扫研究型文字的晦涩难懂之风,语言时而隽永,时而诙谐,时而引人沉思,时而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在了解学习翻译理论的同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美。这部著作提出语言的模糊性和翻译美学可以结合起来研究,这在当时国内学者中鲜有提及,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思路。他认为,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中如何补偿,是翻译研究绕不开的话题,就语言的模糊性而言,汉语较英语更甚。因此,中国译论不能缺少语言模糊性及其在翻译中的补偿机制的研究。
以上三部著作是我国翻译美学领域比较系统的开山之作。三部著作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翻译美学的研究意义、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等。纵观这三部作品,在其论述的过程中,所列举的翻译绝大部分集中于文学翻译领域。有了翻译美学理论的指导,大量的从翻译美学视角研究翻译的学术著作、论文应运而生。在中国知网输入关键词“翻译美学”,可以搜出相关的期刊10125条,硕博论文4902条。可见,翻译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研究领域。从时间上看,这些硕博论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在2007年以后发表的,这从侧面反映出,翻译美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研究领域,其需进一步地发展、完善,有待反思和研究。目前比较显著的特点是,翻译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的领域。大多数从美学角度研究的文章仍然集中在对翻译的分析、批评方面,评论孰优孰略,探讨最佳译法等方面,视角比较窄,还没有脱离单纯评价译品优劣高下的模式,较少将各类译品作为审美对象,不能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导致文学作品及其译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及其价值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使读者在研读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不能充分领略原作与译作的审美价值。(穆雷,2001)
三、新发展
美学不仅仅包括文学和艺术,在中国传统的美学视角下,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中国当代美学家认为,对中国人来说,“谈情放歌,登高作赋,书家写字,画家画画,与挑水砍柴,行住坐卧,品茶,养鸟,投壶,猎射,游山玩水一样,统统不过是生活中的寻常事”,不过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的“洒扫应对”,如此而已。这样看来,美学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文学的领域,而应该有更广阔的视角。可喜的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交流日益密切,大到商业、工业、农业领域,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家用小件,均离不开翻译活动。在这些翻译活动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中国美学对翻译的影响。随着应用翻译的日益增多,翻译中中国美学翻译的指导思想也彰显出来。刘宓庆先生就翻译的本体论方面,强调“文化战略观”。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的多元性确实面临威胁和挑战,如今的人文社科领域确实存在西方学术霸权的现象,在翻译活动中,中国文化应该而且能够有自己的话语权。在众多的应用翻译领域,如旅游翻译,饮食行业的翻译,日用品的翻译,商务翻译,外宣翻译等实用翻译方面,都应该考虑到翻译美学的指导作用。最近几年,研究领域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作了如下研究:从翻译美学看公示语的翻译,翻译美学与商标的翻译,翻译美学原则的实践与拓展,翻译美学视角下影视字幕的翻译,翻译美学视角下英汉金融术语的翻译,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英汉同声传译的模糊性策略,浅析翻译美学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技巧,翻译美学视角下经贸文本翻译研究,等等。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用翻译美学理论进行非文学领域的翻译研究。这样翻译美学就可以更广泛地与其他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宽口径、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翻译的基本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四、展望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东西,翻译与文化交流息息相关,翻译活动具有文化战略的意义,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译论的同时,应该将我国传统的译论发扬光大,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译论与西方译论共存,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更有效全面地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从目前的翻译美学研究来看,以下几个问题有待研究:第一,翻译美学如何跳出文学翻译的狭窄圈子,推广到可行的应用型领域,如旅游、外宣的翻译。第二,翻译美学的理论构建还有待深入,并结合实践进行完善。第三,翻译美学和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清。第四,翻译美学如何引领中国传统译论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并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翻译美学是中国翻译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 译界对翻译美学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还有待深入。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 对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陈述分析, 并指出了翻译美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翻译美学,综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2012.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商标翻译的美学解读 篇10
商标的创作要受到很多限制条件的制约, 即创作者在反映商品或服务功能的同时, 又或多或少地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认识、情感和艺术涵养等等加进去, 从而使商标不仅具有功利性的属性, 而且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本文将从商标的美学特征出发, 从美学角度探讨如何对商标进行翻译处理。
一、商标翻译的原则
在中文商标英译时应重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手法, 不拘泥于原文, 发挥创新性的同时赋予商标美感。因此, 商标的翻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 体现产品属性或特点的原则
商标作为特定商品的作用名称, 是反映商品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商品的广告宣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商标名称能够在某一方面说明商品的特征, 比如商品的质量、产地、作用、性能以及商品的工艺水平、文化情调、信誉度和价格等, 这会令消费者印象深刻, 并且商品的商标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左右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例如宝洁公司的除菌香皂———safeguard, 以“舒肤佳”的译名进入中国市场后, 销量极佳, 成为中国人清洁产品的首选品牌之一。即使没用过这一产品, 但就“舒肤佳”这三个字, 就能让人联想到这个商品用在皮肤上, 能让人特别的舒服, 很好地体现了商品的属性。
(二) 兼顾不同文化差异的原则
商标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宣传方式, 在翻译时须谨防用语失效 (pragmatic failures) , 也就是避免不合时宜的翻译或表达不符合习惯等导致交流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因此, 在翻译商标名时要考虑到广告受众国的文化传统、审美意识包括某些禁忌。
例如在我国象征着高雅、纯洁的荷花, 在日本却象征着死亡, 日本人把它当成丧花, 一般用于葬礼。因此如果把产品销往日本便不能使用荷花 (Lotus) 这个译名, 也不能采用荷花之类的图案。汉语中的很多品牌都喜欢用“龙” (dragon) 为商标, 因为龙在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象征着吉祥、幸福。但是在西方文化中, “dragon”是凶残、邪恶的象征, 长着巨大的翅膀, 口中吐火, 吞噬人和动物, “the old dragon”在英语中就是指魔鬼。所以, 在将“龙”牌商品投放到英美市场时, 要尽量回避“dragon”这个单词, 建议使用汉语拼音, 或者把它译为西方人比较青睐的《圣经》、古希腊或古罗马神话中的某位天使或英雄的名字。
(三) 适当文化转换原则
基于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真正了解并接受某种产品, 商标的翻译有必要作出适当的文化转换, 投其所好。
例如中国很多老百姓都熟悉的滋养品———杭州西湖藕粉, 历史上曾被作为“贡粉”每年觐献给皇帝, 而且商家在向外宾做广告宣传时, 还特意根据权威的《汉英词典》将“藕粉”英译为“Lotus Root Starch”, 可是产品却无人问津。原因有二, 一是西方人不知道西湖藕粉的历史, 二是“starch”一词是淀粉的意思, 多吃容易发胖, 而许多欧美人士都害怕肥胖。于是后来商家把“starch”改成“powder”或“pudding”, 购买者显著增加。另外, 我国曾有一款叫“芳芳”的口红, 这名字很好, 不仅好听, 而且能让人联想到一位清纯靓丽的少女, 周身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可如果把这个商标直译为汉语拼音“Fangfang”, 西方人士的感觉可能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联想到的可能是一条毒汁四溅的蛇亦或是一只张牙舞爪的狗。因为“fang”是一个英语单词, 它有两个意思, 一是“a snake’s poison-tooth” (蛇的毒牙) , 二是a long, sharp tooth of a dog (长而锋利的狗牙) 。
(四) 追求审美情趣的原则
商标翻译应考虑实用性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美感, 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让人们在看到商品并听到商标名时就能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联想, 为消费者购买该商品形成良好的情绪。
例如:化妆品牌Olay (玉兰油) 、Lancome (兰蔻) 、Estee Lauder (雅诗兰黛) 、L’oreal (欧莱雅) 、Clinique (倩碧) 、Arche (雅倩) 、Avon (雅芳) 、Pantene (潘婷) 等, 这些译名不仅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同时选用“兰”、“雅”、“倩”、“芳”、“婷”等表现女性秀美的字眼, 不仅符合女性化妆品的特点, 而且符合大众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求。再如可伶可俐 (Clean-Clear) , 汉语商标和英文译名都是双声和押头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而且给人一种美好的联想和提示, 使用该产品后会变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
二、商标的翻译方法
毫不夸张地说, 商标译名的好坏, 也许会让销售业绩有着天壤之别。因此, 要想商品的销路更广, 商标的译名就既要准确地传递产品的属性信息, 又要兼顾商标的延伸性。这就要求译者必须采用灵活的方法, 对商标进行调整或重写。
(一) 音译法
音译法就是根据英文商标的发音, 用与其相同或相近的汉字来翻译。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保持原商标的美好语义和形象, 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这种方法又可分为纯音译法和谐音双关音译法。
所谓纯音译法就是忠实于原商标发音的译法。例如:Dodge道奇 (汽车) , Nokia诺基亚 (手机) , Simens西门子 (电器) , Pierre Cardin皮尔·卡丹 (服装) , Gucci古琦 (时尚用品) 等等。
谐音双关音译法要求集表音、传神、达意三位于一体, 投人所好, 在发音上尽量保留其与原文接近的读音, 而在词义上又会选用能体现内容美的词语, 借以使语言活泼有趣。例如:Lancome兰蔻 (化妆品) , 一听这名字, 就有一种时尚、高贵的感觉。Jeanswest真维斯 (服装) , 为年轻人打造最真的生活态度:做回真我, 穿回真我, 分享真我。“海信”的英文商标为Hisense, “Hi”是前缀表示“高的, 高度的”, “sense”表示“感觉”。那么“Hisense”合起来的意思就是“高灵敏度”, “Hisense”与“海信”不仅发音相似, 而且又体现了商品的特征, 而且还可以引申为“卓越远见”的意思, 能体现企业的远大抱负。这个商标名可谓费尽心机, 不仅能让消费者记住商标名称, 而且还可以闻其名而知其事。
(二)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不考虑发音, 把原商标词的实际意思翻译成相对应的目的语商标。在进行意译的时候, 注重原商标的内涵, 在原语种的基础上找出最准确、优美的商标词。
例如:日本电气公司有一著名的电器商标Pioneer, 商家并没有把它直译为“拓荒者、开发者”, 而是意译为“先锋”, 这就给消费者一种这样的感觉:这种商品不仅质量上乘, 技术一流, 而且是一种走在时代先端的产品;再如洗发水Rejoice (飘柔) 就很好地体现了商品的内涵, 秀发洗完后柔亮顺滑、飘逸动感, 让中国女性自信优雅地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在世人面前, 从而也能体现商标的本意———“无比喜悦”[2]。
(三) 音意结合法
这种译法要求译名在语音上和语义上能与原商标相对应, 也就是既要保证语音上的一致性, 又要给商标一个具体的语义定位。目前这种译法比较流行, 但相对来说, 又比较有难度。因为它要求译者不仅要语言基本功底扎实, 而且又要具备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中国人不信邪, 但凡事都图吉利, 讲究一个喜气。Coca-Cola取名为“可口可乐”, 不仅说明这种饮料好喝, 而且又能带给消费者无尽的想象, 让其“乐”在其中, 其“乐”融融。Gold Lion (金利来) , 众所周知, gold的英语意思是“黄金、金的”, lion的意思是“狮子”, 按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金狮”, 象征“勇猛、无畏”, 符合男子汉心理, 但是“狮”与“失去”的“失”同音, 而且又与粤语中的“输”谐音, 所以这商标名不管是对买家, 还是商家而言, 听起来都不吉利。所以这种纯意译法不行。于是商标的翻译者把gold进行了意译, 而lion采取音译, 组合成了一个十分传神的名字“金利来”, 意味着“财运滚滚来”, 朗朗上口, 大吉大利, 符合中国人的求财心理[3]。
三、商标翻译的美学价值
我们认为, 商标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商标的内在意蕴美、精简美和新奇美。商标的美可以通过它本身的词汇意义、拼写形式以及它所具备的联想文化等表现出来。
(一) 内在意蕴美
商标的内在意蕴美是指商标具有民族特色, 在某种文化模式的影响下讲究意境之美, 追求神韵, 表现和谐、统一的艺术理想。如葡萄酒Vermouth的汉译名为“味美思”, 使人想到这种酒的原材料芳香而“味美”, 因为“味美”而被人们“思念”不已, 真是妙不可言。而中华民族又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 这商标名真可谓意蕴丰富, 意境美妙。Pesi Cola译成了“百事可乐”, 使人产生“喝这种饮料会在生活上一帆风顺”的联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中国人渴望生活万事顺意的审美需求。因而, 有时商标名称的译名要有诗一般的美感, 让人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联想。
(二) 精简美
精简美, 即以简洁朴实的手法道出产品或服务的特点, 一语道出, 让人一目了然, 印象深刻。通常英语商标名中, 短音节的商标占绝大多数。比如Kodak译成“柯达”, Boeing译成“波音”, Hewlett-Packward译成“惠普”, Mercedes-Benz译成“奔驰”等等, 这些商标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 便于消费者记忆, 而且有利于商品的宣传。当然, 商标名称的翻译既要符合精简美这一美学特征, 还要尽可能地兼顾汉语偏重双音节词汇的这一倾向。比如有一种照明灯叫做“Solarspot”, 若译成“聚散两用照明灯”, 虽然意思清楚, 但是读起来拗口, 不符合商标精简美的要求。
(三) 新奇美
新奇美, 也称作奇特美, 即以语言文字的新奇美妙给人迥然不同的新感觉, 容易引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强烈兴趣。Cannon是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名称, 意为“大炮、加农炮”, 但商标名却音译为“佳能”, 意在说明它的性能卓越。另外还有很多商标名不是正规的词汇, 而是由一些不表示任何含义的词汇杜撰的。但是由于其非同寻常的字母组合, 这些新颖独特的商标名能够给人以新奇的感受。美国生产的保健品中, 有一种叫做“Amway”, 这个词不表示任何含义, 但是它的译名为“安利”, 译名激起了人们对产品的有意联想, 大有“安康利民”之意, 符合人们对新奇事物的审美情趣。
四、结语
商标的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技术翻译等一般的翻译, 因为它不仅承载着文化交流, 而且肩负着拓展市场的使命。因此, 要做好商标词的翻译, 译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精深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美学素养, 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力, 还应尊重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性, 既要对外适当地介绍本国文化, 又要结合他国文化和语言的真正内涵, 根据商标名所表现的美学特征, 创造出更多更好且符合本国国民审美情趣的商标名, 激起人们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 以促进产品的销售。
摘要:商标现已成为商品决胜国际市场的关键之一。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一些中文商标的译名示例进行分析研究, 论述商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美学,商标,翻译,原则,方法
参考文献
[1]梁志坚.中文商标英译探微[J].宁夏大学学报, 2001 (5) .[1]梁志坚.中文商标英译探微[J].宁夏大学学报, 2001 (5) .
[2]杨志超.英文商标及英汉商标翻译方法浅析[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7 (9) .[2]杨志超.英文商标及英汉商标翻译方法浅析[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7 (9) .
论科技翻译中的美学体现 篇11
关键词:科技翻译 文学欣赏价值 美学体现
一、引言
自人类诞生起,人类追求美、探索美的历程也就由此展开。许多学者对美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孔子曾提出“中和之美”,即指兼容两极,刚柔并济,既不能有“过”处,也不该有“不及”,此谓“中和之美”。老子认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正是因为有“丑”这一对立面的存在,世人才能认识到美。孟子则坚信“充实之谓美”。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认为美具有相对性,不存在绝对性和永恒性。简而言之,“合适”即为美。柏拉图则跳出了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出“美是理念”,认为具体事物的美,并不是该事物本身,而是这种美所带给人们的精神感受,它是脱离于事物本身,独立于我们心中的。这些学者的观点都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对美的看法。但是,直至18世纪,德国人鲍姆嘉通第一次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哲学学科,此后美学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美学渗透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翻译也概莫能外。译者们也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努力探寻美,创造美。
二、翻译中的美学标准
自古以来,许多译者都对翻译美学进行过探讨。严复作为晚清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翻译了许多西方著作,并由此得到了对翻译的感悟,提出“信,达,雅”这一对后世翻译界影响颇深的翻译标准。其中“雅”便指先秦古韵的美,也是严复对翻译美学的追求。中国现代翻译大家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也是以“美”为中心,即其所提出的翻译三准则:“忠实、通顺和美”。许渊冲根据自身的翻译经验和一些前辈翻译家的理论,总结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即“意美,形美,音美”。随后,钱钟书提出“化境”,并将其称之为翻译的最高境界,强调保留原文的思想、情感、神韵,简言之就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原文之美。
三、科技翻译的美学标准
科技文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格式,很少使用修辞手法,内容也是严谨干练。如果我们因此而割裂科技文章翻译与美的联系,那么说明我们对于科技文章中遣词造句的理解太过肤浅与片面。Alastair Fonler在他的《文学的种类》一书中指出,如果科学论文仅以传递信息为目的,那么当科学内容被认为过时的时候,该论文也就走向了坟墓[1]。因此,一篇优秀并且被人们奉为经典的科技文章,一定具有准确性、真实性和艺术性,即“真”与“美”的结合。下面将从翻译美学视角为读者分析以下科技翻译中所体现的“美”。
(一)准确美
本文所指的准确美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指译者对原文的忠实,不能歪曲原文;其二是指译文自身表达的精准性,不能让读者产生误解。科技文章翻译缺乏准确美,有时是因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出现了错误,有的则是译者专业知识的匮乏,将专业的科技词汇进行了误译。
(1)Taking soy for hot flash relief has received mixed reviews over the years.
原译:将大豆当作是一种时髦的补给品,人们对这一做法褒贬不一。
改译:以食用大豆来医治妇女潮热,人们对此做法的有效性持有不同的看法。
由于译者科技词汇的匮乏,所以误将“hot flash”理解成为了“时髦的”,这显然是译者的自我猜想。其实只要译者有些耐心与责任心,花些时间去自我查证一下,这种错误就可以避免。从《英汉大词典》中我们可知,“hot flash”指的是潮热,妇女在更年期时,突然产生的浑身燥热的现象,一般持续时间不长。
(2)Provocative new research might help explain why black women are so much more likely than whites to develop and die from cervical cancer: They seem to have more HPV,the virus that causes the disease.
原译:一项引发人们争议的新研究也许会揭开为什么黑人妇女比白人妇女更容易患上宫颈癌,并且死于这种疾病。那是因为黑人妇女的体内似乎拥有更多的HPV,这种病毒正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
改译:一项令人感兴趣的新研究也许会揭开为什么黑人妇女比白人妇女更容易患上宫颈癌,并且死于这种疾病。那是因为黑人妇女的体内似乎拥有更多的HPV,这种病毒正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
“Provocative”的确拥有“引发争议”的含义,但是在这段译文中将“provocative”这样翻译显然不妥,译文显得前后矛盾,没有逻辑。根据上下文,原作者肯定是对这项研究持赞成的态度,而且没有在文中表明谁对这个研究持怀疑态度,并在下一句中揭示了这项研究所得出的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由此我们得知,“provocative”一定是被译者误译了。查阅词典就可以知道“provoke”有“to excite”这一层含义,所以自然也就明白“provocative”有“令人兴奋”的意思了。
(二)修辞美
一般情况下,译者在进行科技文章翻译时是不会采用修辞手法的。因为科技文的特点就是精准与客观,不能包含任何个人情绪。但是在科技文章的编写或是翻译中,若是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会使读者眼前一亮,为严谨枯燥的科技文章增加一些可读性。
1.拟人
(3)It contains a set of powerful ingredients that can make plants go full throttle on flowering.
原译:它含有一系列的有效成分,能够使植物快速的开花。
改译:它含有一系列的有效成分,能够让植物开足马力,成长开花。
原文中的词组“go full throttle”十分形象,如果直接把其译为“快速的开花”,就只译出了原文的形,显得过于刻板。而采用拟人手法,将其译为“开足马力”,则为文章增添了一抹亮色。
2.仿拟
(4)Bacteria have gotten a bad reputation, and for good reason. Bacteria are behind a number of serious diseases—including pneumonia,meningitis, strep throat,food poisoning and a variety of other infections.Yet not all bacteria are bad guys. In fact,our bodies are home to an estimated 100 trillion“good”bacteria,many of which reside in our gut.
原译:人们总是有很充足的理由认为细菌是个坏东西。因为细菌能导致多种严重的疾病,例如:肺炎、脑膜炎、脓毒性咽喉炎,食物中毒和其他各种传染病。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实际上我们的身体里就大约有100万亿有益菌,其中许多都生活在我们的肠道中。
改译:人们总是谈“菌”色变。因为细菌能导致多种严重的疾病,例如:肺炎、脑膜炎、脓毒性咽喉炎、食物中毒和其他各种传染病。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实际上我们的身体里就大约有100万亿有益菌,其中许多都生活在我们的肠道中。
在原来的翻译中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译文过于啰嗦,二是里面的用词有些口语化,与科技文章严谨简练的特点背道而驰。而在改译中,译者巧妙地采用了仿拟,译文一下子就变得简洁规范。这归功于译者的创造力,跳出原文,运用美感思维赋予了译文新生。
(三)简洁美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曾经表示“科学美在于统一性与简单性”。科技文章作为传播科学的一种主要途径自然也是要遵守简单性这一原则,过于拖沓则会隐没科技文章的重点。科技文章需要传播的科学知识。
(5)This quality of encouraging openness and honesty,Dr Gratch believes,will be of particularvalue in assessing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oldiers.
原译:格雷奇博士认为,鼓励开放和诚实的质量将在评估军人的心理学问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改译:格雷奇博士认为,只要军人坦诚相待,那么他们的心理问题会更加容易检测出来。
英文科技文章为了追求简洁的效果,会大量地采用名词化结构。所以在翻译英文科技文章时,如果我们被原文束缚,那么译文就会变得十分拖沓,难以理解。改译后,使用了四字成语,原来的一整句译文也被分为了两部分,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四)转义美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各个领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文学作品中会涉及到很多科技知识,其中的许多科技术语也正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而进入寻常百姓家。而那些看似普通,与我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词汇也大量转化为科技词汇。
(6)Invasive plant wins competition against its native cousin.
译文:入侵植物生长速度超过当地同类作物。
“cousin”最常见的意思便是“表兄妹”,在这句话中被解释成为了“同类作物”,这样的表达不仅准确而且形象。
(7)It works by ionising xenon gas and expelling it with the aid of electric fields,so providing a gentle but constant thrust.[2]
译文:它通过电离疝气,并借助电磁场释放疝气,由此提供缓和并具有持续性的推力。
“thrust”是一个常用的口语词,在一般人看来似乎与科技文章这种用词考究的文体毫无关系。但是就如同科技源于生活,许多专业性很强的科技词汇就是借用的我们日常使用的简单词汇。
总而言之,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文章用词严谨,语义单一,文章的感染力不如文学作品强,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而否认科技文章所拥有的艺术性。从上文可以看出,科技翻译中也可以使用修辞,并可以对其中的遣词造句加以润色,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将科技翻译与翻译美学相结合,就能使科技文更好地为大众接受,科学也就能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只有这样不断的探索科技翻译的遣词造句以及其语篇结构[3],才能译出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毛荣贵.范武邱:英汉翻译技巧示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
版社,2003.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于建平.对科技英语语篇中若干模糊语义现象的剖析与翻译[J].
中国翻译,2003,(6):64-67.
[4]李延林等.论英汉科技翻译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翻译美学理论 篇12
“聚落美学”应是一个较新的学科概念, 怎样去认识这个新生事物, 我们通过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解释。
(一) 聚落美学的学科属性
“聚落”一词, 特指人聚集居住生活的环境空间。与其相关的研究可分为侧重于自然地理或侧重于社会人文的两类。但是从研究内容来看, 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的。比如“聚落地理学”, 虽然侧重于自然学科, 但是其中有许多人文学科内容。因此, 与聚落相关的研究应该是自然与人文两大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聚落美学”应视为美学家族中新的分支学科, 它研究的范畴是人居聚落, 因此与聚落相关的学科都与其有着交叉关系。
聚落美学会涉及到地理学。地理学有多个分支, 如生物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 属于自然科学学科;而如人文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则属于人文科学学科等。总体看, 地理学都与我们所提出的聚落美学有关联。其中, “聚落地理学”可以看作是与聚落美学关联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
“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聚落的起源和发展、聚落的地理条件、聚落的类型、聚落的分布特征、聚落结构特征等。从学科研究的应用侧重来看, 世界各国有所不同。如:德国以景观论为特色;法国重视社会经济史对聚落的影响;英国则对聚落的历史地理有较多的研究;美国的聚落研究从拓荒和居住问题开始, 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不管其中的倾向性如何, 但都未能解析聚落美学的核心问题。但是聚落地理学为聚落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前期成果, 它将在聚落美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美学学科的分支来看, 也各有不同的研究主体, 其中环境美学、城市美学、景观美学等分支都与空间环境有关。城市美学在美学理论建构上相对系统完整, 应该与聚落美学同属一个领域之内, 但是城市美学涵盖聚落的类型不足。景观美学的核心是研究包括自然与人工环境的景观内容, 主体侧重与聚落美学有所不同, 因此, 景观美学与聚落美学的研究并无重复之虞。相比较而言, 城市美学、乡村美学、景观美学研究在物质性和场所性方面的意义更强一些;而“聚落”一词含有较强的生态属性, 以生命体的生存活动为基本特征, 所以“聚落美学”的提法包含着更多的生态意味。
由此分析可以得出, “聚落美学”是融合文化学、地理学、生态学、城市美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 在新形势下出现的美学分支学科。
(二) 聚落美学的任务和意义
聚落美学将“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与核心, 研究有关聚落美的本质问题, 探讨聚落审美机制问题, 从中寻找并发现聚落的美学现象和规律, 建立聚落美学的理论体系, 开辟新的美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 聚落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也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聚落美学所要解决的是:当代人们与居住区的关系是否和谐?聚落的审美体验效应如何体现?“诗意的栖居”应如何理解?聚落之于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聚落文明的内涵有哪些?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聚落美学的探索研究给出答案。
“聚落”是人类生存永续的形态, 从原始社会形态到现代社会形态, 虽然物质文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对栖居之美好理想的追求是始终不变的。中国历史上东晋陶渊明曾有令人向往对理想的生存空间的描述:“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便是令人神往的生存环境, 也是当代深陷城市生活压力下的人们所憧憬的栖居景象。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 人们一直都是在寻求这样一种生存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仅是诗意的, 而且是最具生存文化哲理性的。聚落美学力图通过哲学意义的研究, 唤醒对生存文明的自觉意识, 能够对聚落美的创造产生积极的启发和影响, 这便是聚落美学的任务和意义。
(三) 聚落美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聚落美学, 科学、系统、严谨的研究方法极为重要。由于聚落美学的层次、多分支的学科特征, 按照普遍性的方法, 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研究。首先是运用哲学方法论对聚落美学研究的指导。其二是实地考察方法, 根据不同聚落类型, 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聚落形态进行实地考察分析研究, 了解、把握其实际状况, 然后进行系统分析, 并对不同典型聚落样本进行对比, 分析其美学本质与审美机制。由于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存在诸多因素差异, 故应采用不同的考察、研究方法, 方能科学有效。其三是结合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 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 以期获得更为系统科学的数据, 建立聚落美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 哲学方法论是最为概括、最具有普遍性的方法, 它作为理论思维的高度表现形式, 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社会政治、文化和物质生活, 对于聚落美学的研究与探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 聚落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聚落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聚落美学的研究对象范畴是“聚落”, 而“聚落”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居住。因此聚落美学的研究, 便是在聚落范畴内以居住环境为核心对象而展开。作为乡村聚落而言, 这个对象更容易体现, 而作为现代城市聚落, 居住区只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城市聚落的研究中, 虽然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 但是重点还是围绕着居住区来辐射展开。
聚落美学应明确自身的研究内容, 否则将会被多种学科淹没, 失去自己的研究特色。聚落美学包括“基础性研究”、“美学理论性研究”、“美学应用性研究”三大部分。“基础性研究”主要为聚落美学理论研究做好必要的概念与要件的论证工作;“理论性研究”将主要进行聚落美学分析与审美机制的研究工作;“应用性研究”则主要针对当代社会城市、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病态问题加以研究, 从美学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方案。在研究过程中, 始终要围绕聚落的本质——居住环境, 并运用美学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论证, 才能体现出聚落美学的特色与价值。
二、聚落的类型划分与因子构成
聚落美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基础性研究, 即聚落的类型划分与因子构成。
(一) 聚落形态的类型划分
首先, 聚落美学要对聚落的形态进行新的梳理。
聚落的形态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生变化, 聚落的形式随着生存方式而形成和演化。一般而言, 聚落分为两大形态, 即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但仍然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 按照聚落形成的历史时期划分
乡村或城市聚落的形态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所以应按照纵向的历史时期来进行划分, 可分为原始时期聚落、古代乡村聚落、古代城市聚落、现代城市聚落、现代乡村聚落。每一种聚落形态都与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有关。比如:原始时期聚落, 如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等, 是原始农业、养殖出现而形成的聚落;古代乡村聚落是以土地、畜牧、海洋、林木为生产资料, 以农耕文明为聚落基本形态。古代城市聚落, 也是基于农业、手工业经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而存在的, 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现代城市聚落是人类聚落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以现代化工商业为基础而形成的, 功能多, 运行体系复杂, 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因诸多因素导致了城市病的发生。现代乡村聚落是受到城市化的影响而产生的聚落形态, 已经不再具有传统乡村聚落的美学特征。
2. 按照聚落的自然地理特征划分
聚落按照所处的自然地理状况划分, 可分为:平原聚落、丘陵聚落、山地聚落、林区聚落、滨水聚落、寒带聚落、温带聚落、热带聚落等。这种划分方式可以通过地理、地质、气候、动植物群落等征候来反映聚落的自然属性。
3. 按照聚落的结构与规模形式划分
聚落的结构形式有聚合型、半聚合型、分散型之分, 亦可以分别以聚落规划形态并结合水平与垂直的组合结构来划分, 还可以从结构规模的角度划分, 如超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县级城市、乡镇等。聚落结构既与地形、地质、地貌状况有关, 也与人工营造结构形式有关。聚落结构形式是聚落形态美的重要评价要素。
4. 按照聚落的经济形态划分
基本可以分为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如果细化, 城市还可以分为重工业城市、轻工业城市、矿产城市、石油城市、林业城市、金融城市、旅游城市等城市聚落类别;乡村可以划分为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不同经济类型的乡村聚落。
其它划分还有按照人口数量、行政级别等方法, 都是以某方面的特征加以区分的, 在此不再赘述。总之, 聚落类型的划分应以历史纵向与当代横向结合, 并结合其它分类综合定位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聚落的分类是聚落美学研究的基础内容, 聚落类别与聚落的美学特征有着直接的关系, 是聚落美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二) 聚落形态的美学因子
“聚落美学因子”概括地说, 就是聚落外部环境对于聚落形成、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它包括自然因子、人工因子、社会因子与体验因子。
1. 自然因子
自然因子包含气候、温度、大气、地质、植物、土壤、水等。自然因子决定着最基本的人类生存条件, 是聚落自然属性的体现, 也是聚落美学重要的基本要素。如在山东省, 威海市的气候一年四季温差较小, 宜夏季避暑, 因此, 温度就是威海所具有的自然环境因子, 同时也构成其聚落美学因子;而济南市是有名的泉城, 水质好口感佳, 所以, 泉水就是是济南所具有环境和美学因子。又如, 海南热带植物群落与东北寒带植物群落所带来的聚落景观差异。
2. 人工因子
人工因子主要是指人工对聚落环境的营造系列。规划、建筑、街道、道路、桥梁、设施、园林、农业景观、城市景观等都属于人工因子。人工因子是构成聚落生存的必须条件, 即便是在穴居时期, 也离不开人工对自然的加工。随着历史的发展, 人工因子在聚落规划营造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现代城市聚落形态, 人工因子能够占到80%以上的比例。人们对聚落的感知、认知、记忆、体验, 其信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工因子。所以人工因子是聚落美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3. 社会因子
社会因子包含道德伦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民族特征、文化艺术、生活水平、交通方式、交往方式、休闲方式等方面, 都属于社会形态。社会因子会对聚落居民的精神、心理、行为层面产生影响, 如西藏的藏传佛教对社会民众意识形态的影响, 如信仰、朝拜等宗教行为。也会导致聚落物化的形式形成, 如布达拉宫、大昭寺、八角街等都是受宗教孕育的人工环境。安徽的儒学、徽商、生态等因素对当地居民社会意识、行为意识的影响, 由此而产生了徽派民居聚落形态。又如, 贵州在历史上形成的戍边屯堡聚落, 以农耕、防御为特征, 来自中原的乡民在相对独立封闭的聚落环境中创造了傩戏的戏剧艺术形式。这些观念意识所决定的伦理、感情方式以及在这种观念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物质环境, 都是属于社会因子范畴。
4. 体验因子
体验因子是综合以上三种因子而形成的, 它是以人的观照为参照系, 包含聚落环境的信息量、聚落结构的独特性、聚落环境的文化品质、聚落体验的情感满足等方面。这种体验因子常在旅游过程中体现出来, 如西班牙米哈斯小镇, 是著名的旅游聚落, 其独特的山地地形, 简朴的建筑形式、飘逸的白色风情与盎然的生活情趣构成了怡情、闲适、愉悦的审美氛围, 使聚落环境具备了丰富的体验因子。
这四种因子之间相互联系影响, 常因其中一种因子的变化而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自然因子会影响到社会因子, 自然与社会因子又会影响到体验因子。如自然环境因子能够决定某地区的建筑特征, 而社会意识因子亦能决定建筑特性。譬如福建土楼聚落, 便是由自然因子 (就地取材的便利) 与社会因子 (防御功能、宗族传统、生活需求) 的结合而生成的人工因子,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土楼民居建筑形式。这种围合的民居建筑形式会对人们的生活生产行为产生影响, 也因其独特的环境体验因子而使人产生了聚落的审美体验效应。
聚落美学因子分析对于聚落美学研究非常重要, 它决定着我们对聚落美构成规律性与特殊性的了解和把握。
三、聚落美的构成机制
聚落美的机制构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是涉及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 概括归纳难度较大, 是聚落美学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当然, 在围绕着聚落美的核心问题来展开时, 研究者也会有所侧重和取舍。下面就对此尝试进行论述。
聚落美的构成机制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 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
聚落的自然物质构成, 由特定的自然因子组合而成, 形成聚落的自然物质条件。聚落人工物质构成。在自然的基础上由人工构筑的因子组合而成, 形成聚落的人工物质条件。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是二者的有机融合, 人工物质构成形式多半是为了适应自然物质构成而形成的, 比如石材丰富的山区, 石材会成为主要建筑材料;林木资源充足的林区, 木材会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聚落的物质形态同时也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诸如生产方式、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人口密度、交通方式等方面, 都会影响到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
聚落的物质构成对于聚落审美的作用是:使人感知 (以视知觉为主) 聚落环境空间中物质属性、特征, 如:形状、结构、维度、温度、密度、光影、色彩、肌理等, 并依据生理知觉、生活经验和审美联想对此作出审美价值的认知判断。不同的地区会有千差万别的聚落物质构成特征, 其识别性、独特性是聚落审美的重要考量内容。
建筑环境是聚落物质构成的主要内容, 建筑形式、建筑风格、道路网格、公共设施、尺度比例、材料特点、质感色彩、光影明暗等, 体现出“住”是聚落形成的基础与核心。有了房屋建筑才能满足“住”的需求, 才能够聚合人群, 形成聚落。所以“住”与“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 聚落美学会着重讨论聚落建筑空间环境的构成与形式问题。
(二) 聚落的生态形态构成
如果说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物质构成的话, 那么聚落的生态形态构成就是一种动态活性构成。活性就是人生活在物质环境中, 是聚落环境处在一种生动自然的生命状态之中。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 就生动的表现出了一种聚落生态美的生活场景。
生态形态构成就聚落而言, 还具有多种生态内容。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等。在这种生态形态中, 人与环境发生多种生存有机关系, 就使得物质环境不再是无机静止的, 而成为有机的、流动的、生态的、活性的。
当下我国有些地区房地产过度开发, 形成大量空置楼盘, 例如山东乳山银滩度假村楼盘, 销售遇冷, 目前的入住率不足20%。与其相比, 有的空置城市对资源的浪费更甚, 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新区康巴什, 是耗资50多亿打造的一座豪华新城, 由于无人居住而被人们称之为“鬼城”, 成为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典型例子。可见, 聚落失去人的群落性居住、生存活动, 也就失去了聚落的基本生态特性。
在聚落生态结构中, 人与聚落环境是相互发生关系的, 这诸多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是“功能应用生态关系”;二是“观念意识生态关系”。
“功能应用生态关系”体现在人通过物质环境达到应用的功能目的。譬如房屋用于居住, 水用于饮用、农田用于耕作种植、道路用于交通等。
“观念意识生态关系”体现为人的社会性。人的心理、行为要受到社会意识的支配或影响, 包括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行为准则等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不似物质形态般可见可触, 但它却无时无刻地渗透于物质构成中。聚落的物质性, 常常因其意识的引导支配而生成。譬如在中国乡村, 大户人家常常建有宗祠;而西方的乡村, 常设有小教堂和修道院, 虽然建筑属于物质形态, 但其生成则是源于社会意识的作用, 随之, 与其意识相关如议事、祭祀、朝拜等活动也就产生了。
(三) 聚落的审美因素分析
聚落审美因素分析主要是对不同形态聚落美感形成的内因的分析。但是由于城乡聚落的差异较大, 并不属于一种聚落系统, 因此城乡聚落需要分别加以分析。现以乡村聚落形态为例确立出一个框架, 而城市聚落除了居住外, 功能较为复杂, 将在展开研究中另行论述。
1. 聚落的生态美
聚落的生态美包括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在一般美学原则要求下, 自然生态美包括:聚落选址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状条件, 动植物群落能够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能够对聚落的生活和生产给予较好的生态物质基础。社会生态美包括:聚落环境与所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共处, 聚落保有区域生活习性, 有适宜的规模、人口数量与密度, 符合生态且人性化的聚落应用功能系统, 以保证聚落生活与各种社会活动的需求。
2. 聚落的结构美
聚落的结构美包括自然结构与人工结构结合所形成的美。乡村聚落结构的自然属性要大大强于城市聚落形态。聚落结构依据自然地形地貌与生态状况, 并据此加以人工营造。人工营造主要是聚落的规划布局与民居形式, 结构体系包括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所形成多维的聚落关系。聚落的结构是聚落美的重要体验构成要素。例如山西碛口李家村, 村落建筑有机地鳞次栉比地分布于山丘沟壑之间, 合理地利用了沟壑的起伏跌宕, 窑洞民居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3. 聚落的文化美
聚落的文化美是由包括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的美学要素构成的。
聚落的文化美涵盖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 一般美学原则包括:聚落能够反映出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文化遗产 (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与继承延续;聚落具有良好的教化风气与社会行为;建筑具有营造文化价值, 体现出民间营造的匠心智慧, 具有地区装饰特色;有体现民族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展示, 如绘画、雕刻、戏剧、曲艺、服饰等艺术形式, 以及各种民间技艺等;同时还应有有健全、合理、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与保障体系。
(四) 聚落的审美活动
聚落审美活动是聚落美学的重要内容, 它直接关系到聚落的美学价值与效应。聚落审美涉及到两个方面, 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审美主体是人, 而审美客体则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美学因子而形成的聚落结构体。审美活动是由人通过对聚落环境的感知、认知、体验和评价来实现的。
聚落审美将主要从人的聚落审美体验出发展开审美分析研究。其中包括聚落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民族特征、行为分析、感官经验、生存观念、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情感方式、民俗民风、艺术氛围等等。聚落审美并不仅仅限于视觉体验与评价, 而是基于多种体验并升华为生存理想的实现。
聚落审美是一个与生存感情有关的课题, 同建筑审美、城市审美、环境审美比较而言, 聚落审美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环境审美因素外, 还包括人们的乡土审美情结。因此聚落审美与诗意的栖居理想有关, 与聚落生活体验的幸福指数有关。
聚落审美的体验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是以聚落为生活环境的体验, 即生活在该聚落的人;另一种是以聚落为旅游 (或其它原因) 环境的体验, 即外来短暂逗留的人 (如旅游者)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种对于聚落的体验是“乡土”, 第二种对于聚落的体验是“景象”, 二者的感情基础、体验方式、认知结果、审美效应都会不同, 有着各自的方式与评价, 因而在研究中也应该加以区分。
四、结语
聚落美学的研究是对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是对美学理论体系的丰富, 更重要的是, 聚落美学是从生存文化研究的视点切入并以生态美学的视野来展开的。以上对聚落美学研究框架性的构想, 有待继续完善, 期待着更多的专家学者介入这个研究领域, 共同来探讨这个有意义的课题。
【翻译美学理论】推荐阅读:
翻译美学科技英语10-27
美学视角下的商标翻译09-07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美学取向分析论文10-23
语义翻译理论10-14
交际翻译理论05-26
翻译理论教学05-28
等效翻译理论06-09
翻译转换理论09-30
翻译等值理论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