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理论(共10篇)
生态翻译学理论 篇1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 将达尔文进化论中“适应”与“选择”的自然界行为应用到翻译活动中, 开创了一个研究翻译理论的新视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指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过程中做出的选择活动, 具体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翻译学主张“译者中心论”, 即译者是沟通原文和译文的桥梁, 在翻译活动中占中心地位。因此, 生态翻译过程是译者不断进行自我适应和自我选择的循环过程。在多维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适应性选择”, 这种选择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选择, 它主要包括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
二、字幕翻译特点
影视字幕翻译因为其特殊的存在形式而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笔者将其总结为时空制约性、通俗性及文化差异性。
1. 时空制约性
影视字幕翻译有别于口译及笔译而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字幕即出现在屏幕上的文字, 需与所匹配的声音及画面同步出现, 受时间限制字幕一般在屏幕上停留时间较短, 或称之为稍纵即逝。而字幕本身的目的是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清晰有效的信息, 即使观众视觉听觉最大化同步。字幕翻译能占的空间也是极为有限的, 屏幕的大小是固定的, 屏幕上可容纳的语言符号数目也有限。字幕翻译的要求也随之变高, 时空限制的特点让字幕翻译难度增大。
2. 通俗性
字幕翻译的通俗性是指字幕翻译的时空局限性决定了它的通俗易懂性。字幕语言力求浅显易懂, 表达切忌晦涩难懂, 需适合大众水平及满足大众需求。另外因字幕翻译大多无注解, 无旁白, 影视对白趋于口语化, 也要求通俗易懂, 简洁自然, 避免表达晦涩冗长, 以便老少皆宜。同时字幕翻译应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3. 文化差异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文化又不可避免地体现在语言中, 两种语言之间文化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 字幕翻译也不例外。显而易见影视作品中不免涉及大量文化内涵影视字幕翻译, 这时除了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涉及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在字幕原文语篇中出现的如人文风俗等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谚语、俚语等词, 它们未被译语文化所了解、熟悉, 需要在翻译时加以适应转换, 否则观众将无法理解甚至难以接受, 因而需要译者对带有文化差词语加以转换, 在表达原语意思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适应译语文化, 从而达到使观众理解的目的。
三、生态翻译原则下《唐顿庄园》第五季字幕翻译研究
胡庚申授指出生态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翻译方法是“三维”转换 (语言, 文化, 交际) ;译评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幕翻译可遵循翻译多维转化、评判多角度, 译文整体和谐的原则, 在侧重于某一维度的基础上使达到三维和谐统一的状态, 创造出最佳译文。
1. 语言维的适应与转换
胡庚申这样解释语言维, 它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语言形式包括语法、语义及语境, 语言维的转换过程中尽量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适应性转换即句子结构、语言意义及语言风格, 使译文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例 (1) 原文:I think it’s sharp of Daisy want to learn to manage figure.语境
译文:黛西想学习计算, 真是有骨气。
剧中, 黛西是一名厨房女仆, 处于社会底层, 然而不甘心在厨房被使唤一辈子想学习计算, 然而对于缺乏数学基础的她来说这是极大的挑战, 况且旁人认为厨子没必要学习数学, 说话者Hughes太太一向深明大义, 为人正直但不刻板, 对Daisy的学习不仅给予支持理解, 更多的是鼓励。Sharp作形容词可表示尖锐、清楚的意思, 如果直译显然不符合语境, 译者将“sharp”一词通过适应选择译为“有骨气”, 语义清楚明了, 与说话者语言风格贴切, 有效地表达了说话者对学习的支持鼓励。
2. 文化维的适应与转换
指文化内涵的传递, 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存在文化差异。原语和译语诞生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而形成各自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必须予以重视, 特别是对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双关语及喱语等的文化传递与解释。”在英美影视剧的翻译中, 传达文化因素是字幕翻译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理解不当可能直接影响句意翻译及观众对其的理解。在文化传播中更要注重准确性和顺畅性。文化差异表现为风俗、信仰、审美等, 在翻译中应着重传达相关的文化内涵。
例 (2) 原文:It’s good to have more than one string to your bow.
译文:多学分才艺非常棒。
睡觉前Daisy还想学习一点数学, 女管家Hughes对此表示支持, 在她看来Daisy虽然会做菜, 可毕竟多一份手艺多一条出路。英文中“bow”指用琴弓拉奏的一种弦乐器, “more than one string to one’s bow”是一个习语, 用“bow”为喻体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佣人也有第二手准备的意思”, 如果直译的话, 国内观众会不知所云, 也没有传达出此短语要传达的文化信息, 译文巧妙地用与汉语中“多一份才艺”一词, 与原文的“more than one string to one’s bow”有异曲同工之妙。
3. 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
例 (3) 原文:We have cast the wide net tonight.
译文:我们今晚邀请的人真多。
此处, 说话者显然对宴会邀请女教师有所不满, 显然教师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较低, 因为她的社会地位与贵族相差甚远, 剧中说话者露出轻视的眼神, “cast the wide net”表现其对女教师的不屑与不满。译文中“邀请的人真多”一语较好地传达出作者的交际意图, 即“一场贵族宴会, 怎能邀请一位社会地位较低的教师来参加, 简直是对贵族权威的蔑视。”这样可以明确地把说话者的态度和交际意图表现出来, 且与剧中说话者的表情达到完全一致, 使观众从语言及图像中同时感受到说话者对邀请对象的不满。
例 (4) 原文:Remember, we were the Edwardians.
译文:记住, 我们都是英王爱德华时代的人。
剧中, 老妇人谈起年轻时为爱情而冒险的往事, 表妹好奇继而追问是否还有后文发生, 从说话者的口吻可以感受到她试图打消表妹的好奇心并且证明自己不会再一次误入歧途, 因为我们都是“英国的贵族”。把“Remember, we were the Edwardians.”翻译成“记住, 我们都是英王爱德华时代的人, ”很好地传达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即作为英国的贵族再也不会因为冲动而放弃本来的尊严与名誉。这样, 翻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既不是刻板的说教, 还恰到好处地制止了对方的追问。
摘要:随着国内外影视媒体文化的迅速发展, 字幕翻译在其中的作用越发凸显。生态翻译理论是近几年来翻译界刮起的一股新风, 本文以生态翻译理论的选择与适应论为基础, 基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对大型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的字幕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字幕翻译,《唐顿庄园》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改观[J].上海翻译, 2008 (2) .
[3]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 2006 (7) .
[4]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 2001 (7) .
[5]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1) .
[6]刘徐霖.从《金陵十三钗》解读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J].海峡科学, 2012 (5) .
生态翻译理论与公示语的英译 篇2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 公示语 英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04-02
随着全球国际化以及城市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城市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国际化都市需要国际化的语言环境,公示语作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其翻译的准确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用生态翻译理论来指导公示语的英译,以此提高公示语英译的准确性。
一、生态翻译理论
胡庚申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提到,生态翻译学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它是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交叉结合。该理论主要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视角全方位地阐释翻译的本质、原则、方法、过程以及译文评价标准。它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及方法,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语言、文化、交际、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该理论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包括原语和译语特定时期下的社会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等方面,同时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民族文化和交际的异同,揣摩译者和读者的心理等诸多因素及其内在关联,对译文进行一系列的恰当的选择、淘汰和保留,最终使用另一种语言(目的语)来体现原文固有的生态环境。该理论将译者提到翻译的核心位置,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其翻译方法可以概括为“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真正地做到“多维”地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才有可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二、公示语的英译现状
公示语就是公众在公共场所看到的语言文字,是公开和面向公众传递信息,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从这一定义来看,公示语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阅读后思考、理解,并最终采取行动,以此达到告知、宣传、强制和呼吁的功能。按功能来区分,公示语有指示性公示语、指令性公示语、强制性公示语、就公示语英译现状来看,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直译。如“禁扔废弃物”翻译为“WASTE DISCARDING PROHIBITED”,不符合英文习惯, 规范表达应为“NO LITTERING”。(2)用拼音代替翻译。一些道路用拼音代替翻译,如“大学路”翻译为“DA XUE LU”,这会使那些没有汉语知识的外国人无法理解。(3)语法错误。如一家眼镜商店的牌匾上写“EYES OPTICIANS”, 英文单词Optician后加上了s表示所属关系, 需要跟有修饰名词, 译文在语法上不妥。(4)用词不当。如“收银台”翻译为“CHECKOUT”,可改译为“CASHIER”,这比较符合英语公示语的习惯用法。(5)拼写错误。如某商场的“洗手间”用的是“BATHEROOM”,拼写错误,应改译为“BATHROOM”。
三、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英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从公示语的功能和特点,以及英译的现状来看,用生态翻译学这个新的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英译是可行且必要的。
首先,公示语的翻译有明显的翻译生态环境。公示语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和环境,它是国际化城市、旅游城市的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特定时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世界观以及人文素质。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公示语也不断更新与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公示语也不一样,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更需要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乃至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适应特定时期下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当翻译。
其次,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译者既要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又要侧重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即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结构、两个民族文化和交际心理的异同,设想读者对译文的反映和评价。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社会、文化、交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语言、文化和交际层面上,对译文做出适当的选择、淘汰和转换,最终产生最佳译文。如果译者只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直译成另一种语言,机械地将语言进行转换,对三维适应选择转换考虑不充分,会导致读者看着译文却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就达不到公示语传递信息的目的。因此,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翻译是可行且必要的。
四、用生态翻译理论指导公示语英译
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简单概括为三维适应转换。一个成功的译者需要在生态环境中,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以及交际层面上,做出适应性选择,必要时要有所侧重,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最大程度上的效果等同,以产生最佳译文。
(一)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胡庚申指出,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虽然汉英公示语都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言表达与形式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公示语翻译时,译者要考虑英语公示语的表达习惯,以及读者的思维习惯和心理习惯,而不是盲目地照搬汉语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在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之后,译者首先应在语言层面上对比两种语言的语言功能,考虑原语和译语的语言功能是否等同或相似。如“欢迎再次光临”常被译为“WELCOME AGAIN”(意思就变成了:再次欢迎),这是典型的中式英语。译者只是简单“对号入座”,正确的说法应是“PLEASE COME AGAIN”。这些错误有时候会误导外国人,有时候也会闹笑话。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对原文的词汇和句型进行恰当地选择和调整,对语言形式和结构进行适当转换,力求做到译文符合读者期待的效果,达到语言功能上的最大限度等同或相似。为了达到这种最佳译文,译者不但要选择读者易于理解的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译文在语言的选择以及语法形式和结构上也应尽可能符合国际惯用的英语公示语的表达方式。
(二)文化层面上的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汉语或英语单一文化,还应关注汉英两个民族间的文化异同,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及其思维习惯。例如,某宣传警示牌“请保持安静”译为“DONT MAKE NOISE”,大多数中国人不会觉得译文有何不妥。从语言层面看,译文与源语对应,也不存在任何语法以及结构问题。但外国游客看到这种生硬的语气,会感觉被命令、强制,心里很不舒服。这里的译文虽然达到了传递公示语信息的目的,但会造成读者心理上的抵制。这种错误显然是译者不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及读者思维习惯造成的。读者通常会用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来解读译文的内容,即使用逐字翻译原文,也不能保证译文起到原文所起的作用,达到原公示语所达到的效果。该警示牌的本意是营造安静和谐的环境。因此,可将该警示语译为“QUIET,PLEASE”。这样译,译文既有效地传递了源语信息,又使得读者理解和乐于接受,从而实现该公示语的功能和目的。又如,“老年人优先”,翻译成“OLD PEOPLE FIRST”。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老”除表示年龄外, 还是阅历丰富的意思,“老人”在中国是受人尊敬。但西方人则认为“old”代表老而无用,老年人一般都不愿意被说成“old people”,如果翻译成“SENIOR CITIZENS FIRST”, 则更符合西方人的心理及西方文化, 也较好地实现了文化维的选择与转换, 真实地传递了原公示语的目的。因此,在公示语翻译中, 译者应充分考虑原语与译语所处的不同的文化环境,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才能更确切地传达公示语的信息,达到公示语的目的。
(三)交际层面上的转换。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交际层面上的转换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和文化层面的转换外,侧重于交际层面的转换,关注公示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公示语的交际意图就是传递信息,其目的就是让读者获取信息,采取行动。而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文能否产生等同原文的交际效果,就取决于读者对译文的评价:能否理解和接受译文,进而产生相同的交际效果。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下,理解原文内容,了解源语文化,并跳出原文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束缚,根据译语语言及译语文化做出适当的调整、选择甚至改写,使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译文读者的心理,使交际维最大限度地实现。例如,公司、酒店、商场等公共场合经常见到“宾客止步”的公示语,可以翻译为“NO ENTRY OR GUESTS”,但“STAFF ONLY”是外国人最乐意接受的。虽然有的译文并没有语言上的错误,但从交际层面考虑,一些生硬、失礼的翻译会让读者感到不舒服,甚至产生抗拒心理,这就不能达到公示语的交际目的和功能。
综上所述,公示语英译主要针对国际友人,其目的就是让读者清楚明白地获取信息,并按照公示语的要求去行动。公示语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逐字翻译,而是需要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关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交际层面的适应转换,必要时还需有所侧重。通过不断地选择、适应、淘汰、保留,直至产生符合译语特点、文化差异,并能成功传递交际意图的最佳译文。可见,公示语翻译过程可运用生态翻译理论进行指导,从而提高公示语英译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2006(4)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5]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作者简介】莫宇驰(1974- ),女,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学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生态翻译学理论 篇3
《为奴隶的母亲》是一篇以女性为描写题材的短篇小说, 通过对旧社会“典妻”现象的描写, 刻画了一位饱受摧残和蹂躏的妇女形象。一些学者曾经从不同角度对散文《为奴隶的母亲》及其英译本进行了探讨研究:有学者基于张培基和斯诺两个英文译本, 从比喻、人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也有学者以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运作过程为基本理论依据, 对张培基的英文译本进行了译文质量评估。但尚未有学者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对《为奴隶的母亲》英译本进行探讨和解读, 故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本为例, 拟在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为散文《为奴隶的母亲》英译本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 理论概述——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描述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 (胡庚申, 2013) 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共同构成了翻译过程。
在译者适应阶段, 位于这个阶段的翻译操作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选择 (即选择译者) 。在译者选择阶段, 位于这个阶段的翻译操作是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即译者选择) 。 (胡庚申, 2004) 具体来说, 如果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原文是一部英文长篇小说, 那么译者应当具有扎实的英文功底和良好的英文素养, 至少熟知或者精通两种语言 (原语和目标语) , 或者对英文长篇小说的翻译有一定的造诣, 符合上述条件的译者则更有可能被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中。否则, 如果译者语言功底薄弱, 或者对小说的翻译一窍不通, 那么这个译者在“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自然法则下很难被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中。在译者进行选择的时候, 译者是从不同的层面 (归化或者异化、简单句式或者复杂句式) 和不同的维度 (交际、语言、美学等) 进行的。
翻译适应选择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主要从文化、语言和交际三个方面进行转换, 同时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三个方面。除了交际、文化和语言这三个维度之外, 读者需求、用户意图、美学体现等多个维度的转换也应当被列入译者的考虑范围之内, 以更加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容。
3 文本分析——《为奴隶的母亲》英译本中的“三维转换”
3.1 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包括多个方面, 例如译文中的句式形式是否与原文呼应, 修辞手法是否得到了体现, 韵律是否整齐, 语言风格是否一致等。
原文多处引用了诗词。中国的诗词具有对仗工整、节奏紧凑、韵律突出、易于上口的特点。张培基的英文译本在准确传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之上, 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结构和语言风格, 成功地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例1
原文:……“有五岁了, 古人说‘三周四岁离娘身’, 可以离开你了。
译文:...“He is already five. There’s a saying, ‘A child of three can move about free.’...
分析:这里是沈家婆劝春宝娘快点动身去秀才家, 不要再担心春宝时说的话。“三周四岁离娘身”出自道士唱词 (十月怀胎) :“一周两岁娘怀抱, 三周四岁离娘身。五周六岁读书文, 哺育孩儿学做人。”该唱词具有节奏紧凑, 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译文“A child of three can move about free”韵律感强, 节奏紧凑, 在用词上, ”three”和”free”押韵, 读起来易于上口, 与原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
例2
原文:“是呀, 你也知道人生底快乐么?所谓:‘洞房花烛夜夜, 金榜挂名时。’
译文:“Well, you know the joys of life, don’t you? There’s a saying that the greatest joy of life is either to spend the first night in the nuptial chamber or to pass a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分析:“洞房花烛夜, 金榜挂名时”出自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久旱逢甘雨, 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 金榜挂名时。”描写人生的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 金榜挂名时”两句字数相等、对仗工整、用词精炼。译文中使用了两个不定式结构“to spend”和“to pass”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呼应原文句式, 译文措辞凝练精准, 与原文结构整齐一致, 较好地实现了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3.2 文化维
译者在进行原语的语言转换的同时, 应当关注原语背后所承载的整个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 以求准确传递原文含义。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和载体, 两种语言背后必然代表和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译者应当树立文化意识, 准确传达原语中的文化内涵, 避免由于文化障碍和曲解原文所造成的误译。
译者为了在译文中更好地实现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对于原文中出现的多处文化现象, 例如“芒种”“出典”等进行了处理, 较为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易于外国读者接受和理解。
例3
原文:…… 芒种的时节, 便帮人家插秧。
译文:... early each summer he turned farm-hand, transplanting rice for other people.
分析:芒种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一般在公历的每年6月6 日或7 日前后, 正值初夏时节。如果直接翻译成“mangzhong”, 必然会给外国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译者通过意译, 将“芒种”译成“early each summer”, 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例4
原文:“你, 是呀, ”她的丈夫病后的无力的声音, “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译文:“Yes, we have to part, ”he answered feebly.“There’s somebody willing to hire you as a temporary wife, …”
分析:“出典”在中国文化里, 指“将人或物作抵押换钱用, 亦可赎回。”原文中指她的丈夫将她典给秀才家三年, 以换取一些钱财, 维持家里的生计。如果将“出典”简单地译为“lease”或者“pawn”, 无法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译者结合原文中的语境, 对出典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 译为:“hire you as a temporary wife”, 更加易于外国读者理解。
例5
原文:…… 人要沉默老实, 又肯做事, 还要对他底大妻肯低眉下首。
译文:……She must be honest and hard-working, and obey the scholar’s wife.
分析:低眉下首本意是低着眉垂下头, 在中国古代, 常常指下对上恭敬顺从。原文用于描述秀才家典妻的要求, 必须对大妻恭恭敬敬、听话顺从。译者将低眉下首翻译成“obey the scholar’s wife”比较符合原文的语境, 以易于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较好地传递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例6
原文:而且, 此刻的儿子, 还在‘阎罗王的簿里’, 谁保的定生出来不是一只癞虾蟆呢?
译文:Who knows what she’s going to have? It may be just a little toad!
分析:在中国文化里, 阎罗王被视为阴间的主宰者, 可以掌控世人的生死轮回。原文中秀才家的大妻不满春宝娘怀孕一事, 借用阎罗王的传说, 咒骂她肚子里怀的不一定是人是鬼, 更不要提一定会是儿子了。译者将“还在‘阎罗王的簿里’”意译成“Who knows what she’s going to have”, 较好地传达了原文中阎罗王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 避免了歧义。
3.3 交际维
顾名思义, 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主要体现在交际层面, 即译者需要确保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和交际目的在译文中得到了良好地体现。“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 都是毫无用处的” (Nida, 1993;谭载喜, 1999)
原文中的多处描写具有深层次的含义, 需要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境正确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真实意图。张培基在准确理解作者意图的基础之上, 尽可能充分地传递了原文信息, 较好地实现了交际目的。
例7
原文:但在路上, 遇见了沈家婆......
译文:On my way home, I came across Mrs. Shen, the matchmaker...
分析:根据原文中的上下文语境, 沈家婆是媒婆, 为两家人的嫁娶之事牵线搭桥, 撮合婚姻。虽然原文没有明确说明沈家婆的身份, 译者在翻译时对沈家婆的身份进行了说明, 译为“Mrs. Shen, the matchmaker”, 使原文的信息传递更加完整、准确, 利于外国读者理解。
例8
原文:这一晚, 她和她底丈夫都没有吃晚饭。
译文:That evening, neither he nor she felt like having supper.
分析:春宝娘离开的前一晚, 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吃饭, 这里指的不仅仅是两人没有吃饭这一事实, 而是两人都没有心情吃饭。译文准确地传达了两人没有吃饭的心情这一深层含义。与原文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
例9
原文:“你真是一个不懂事的丫头, 黄胖还有什么东西给你呢?
译文:“You’re just a silly girl. What can the“Yellow Fellow”give you?
分析:根据上下文, 沈家婆指责春宝娘不懂事, 并不是指不懂事的本意:不听话或者让人费心的, 而是指春宝娘太傻, 一心惦记着自己的儿子, 宁愿在家里受苦挨饿, 也不愿意去秀才家过衣食无忧的生活。译者将“不懂事”译为“silly”准确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例10
原文:……她却怨恨她自己肚子底不会还债了。
译文:... she began to blame herself for being barren.
分析:秀才家大妻对于春宝娘怀孕一事, 心有嫉妒之情, 同时也怨恨自己无法怀孕生育, 否则不至于此。大妻说自己的肚子不会还债, 意为自己不能生育 (being barren) , 而不是真正的还债 (pay one’s debt) 。译文准确地传递了这一信息内容。
4 结束语
通过“三维转换”视角对《为奴隶的母亲》英译本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译文与原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无论是语言层面, 译文的句式形式、结构风格与原文高度统一;文化层面, “芒种”“出典”“阎罗王”等一系列文化现象, 其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到了准确地诠释;还是交际层面, 原文信息的深层含义在译文中得到了明确完整的传递。这些都是译者对原文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这一成功案例将为今后的翻译作品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和视角。
参考文献
[1]Nida, E.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一)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 篇4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生态范式 整合适应选择度 生态整体主义
【Abstract】Eco-Translatology: Construction & Interpretation by Professor Hu Gengshen comprehensively researches and studie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It embodies four characteristics: eco-paradigm of translation research,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the three levels of macroscopic,mid-scale and microscopic views,and eco-holism.This book constructs the brand new frame of translation research,contributing a pioneering work for the translation research.
【Key words】Eco-Translatology: Construction & Interpretation; eco-paradigm;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eco-holism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哲学思潮也由人类中心向生态整体转向。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生态翻译学于21世纪伊始在中国大地上萌芽并迅猛发展,渐趋成熟。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堪称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之作,为我国和国际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切实稳健的崭新道路。
胡庚申教授是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语用学家,开拓了“生态翻译学”和“国际交流语用学”两个新的研究领域,早年从事翻译和译审工作近20年。迄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十余部。生态翻译学方向的代表作有《翻译适应选择论》和《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胡教授曾任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创始会长、《生态翻译学学刊》创刊主编。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出版于2013年,对生态翻译学做了深入思考和科学全面的阐述。全书包括绪论和七章。绪论概观翻译学、生态学和生态翻译学,并说明生态翻译学与翻译学及其他翻译理论研究的关系。第一章介绍生态翻译学的背景、起源与发展,及其探索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着重讨论了生态翻译学立论创派的核心理念和独特视角,包括生态翻译学的“生态范式”、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生态理性和伦理原则等。第三章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生态体系,讨论了翻译研究的复杂思维、复合系统与“跨学科性”,生态翻译学的整体生态体系,翻译本体生态系统的“科际”整合,和翻译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协调与平衡。第四章从中观的角度论述生态翻译本体理论,重点说明了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翻译的本质,译者的作用和状态,翻译的过程、方法、标准、目的和策略,和翻译发生的动因。第五章从微观的角度例释生态翻译的“多维”转换、“掏空”再现、环境“补建”、原生态“依归”、自然化“仿生”等策略和翻译文本的“干涉”因素。第六章梳理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应用与研究,阐述对不同领域未来研究的看法,并将现有研究分三类进行综观评述;作者还应用生态翻译学对若干翻译热点进行解释。第七章展望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取向,总结生态翻译学研究的趋势和启示,从全球的视野看待生态翻译学,并提出对生态翻译学进一步研究的期待。书的最后附录了生态翻译学术语中英对照表、研究论文一览表和三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开幕式致辞等。
胡庚申教授的这本著作,通过理论分析、文献分析和学科交叉的方法,对生态翻译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了系统阐述,讨论翻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阐明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与视角的独特性,综观其理论应用与研究,纵观其发展历史并展望发展取向,从而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翻译理论研究框架。生态翻译学在全球的生态理念下顺势而生,创学立派,对本土和国际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通览全书,《构与释》主要有四个重要的特点:翻译学研究的生态范式,整合适应选择度,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和生态整体主义。
一、翻译学研究的生态范式
奈达将国际译论研究分为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等学派。而本世纪初兴起的生态翻译学以生态学为方法论,为翻译学研究增添了新的视域。
生态翻译学的生态范式体现在其术语体系、基本观念、价值判断、研究方法、结论指向和伦理原则等方面。其术语已收录到由方梦之教授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辞典》中。生态翻译学认为在翻译世界中,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之间,不同层次的生态之间,翻译生态与其他社会生态之间等等,互联互动,协调平衡。翻译世界是各元素互相影响的整体。在生态翻译学里好的译文是整合适应选择度高的译文,其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学科交叉、相似类比、概念移植和系统综观等,伦理原则包括“平衡和谐”、“多维整合”、“多元共生”、“译者责任”等。总之,生态翻译学特色鲜明,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东方生态智慧为哲学理据的新的翻译学研究范式。在为该书作的序中,方梦之教授称之为“一种自足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人类文化的道理最终统一于生态。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杭州宣言”一篇中写到,“先有生态后有文化”。譬如杭州,成为南宋国都时的盛极一时,极度的文雅,浓浓的文化,“全部精彩都维系在一条十分脆弱的生态茎脉上”,靠着反复堰塞的西湖,经常倒灌的运河和人工打通的“六井”支撑着,孕育着。文化源于生态,自然的法则于无形中统治着社会文化,体现在翻译的总体规律中。
二、整合适应选择度
翻译的评价与测定标准指导着译者的翻译行为。生态翻译学中,翻译的评价和测定标准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指的是译者产生译文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选择性适应’和继而依此、并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
“整合适应选择度”在第四章中有专门论述,包括“三个参考指标”,分别为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和译者素质。多维转换首先要求译者能够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既深谙原文生态,能够使原文生态被破坏得最小,又能很好地体察译文生态,得以使译文生态被保持得最好;多维度地适应之后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至少包括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即至少进行此“三维”的转换。第一个指标讲的是传统的文本质量标准。第二个指标读者反馈即“翻译群落”对译品的评价,包括一般读者、专家读者、翻译活动的委托人、译品的出版者、译品评论者等对译品的评价和意见反馈。从一定意义上说,读者反馈就是“市场反馈”。一般来说,“读者反馈”越好,表明译品在目的语中的“存活度”越高,表明其“整合适应选择度”可能越高。第三个指标译者素质源于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中心”,大体上应当包括译者以往的成绩、阅历、能力、诚信度、态度和知名度,译者素质决定了其跨文化的敏锐度、对翻译主题的把握、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判断能力、对“市场”的洞悉能力等等。一般情况下,译者素质与译品质量呈正相关。
“整合适应选择度”将生态学中的“适者生存”演绎得恰到好处,一个生命的发生与存在都依赖于周围的生态环境,翻译行为也一样,翻译的最终标准掌握在翻译生态环境中,掌握在其具体的要素中,而非单一的语言转换。生态翻译学的将翻译生态中的文本分析、市场反馈和译者素质整体纳入译评标准中来,呈现多维互补、整合一体的特点,更加客观科学,避免了传统上片面地依赖翻译专家对文本的评析。
三、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
层次分明是《构与释》,也是生态翻译学的一大特点。生态翻译学既如传统翻译理论中观上树立了翻译本体理论、从微观研究翻译方法和策略,又能延展视野,从宏观描述和研究整体生态翻译系统,难能可贵。
从宏观来看,翻译生态系统是一个内部各元素关联互动的复合系统,其翻译管理、翻译市场、翻译教育、翻译本体、翻译生态环境等子系统内部协调平衡,子系统之间以及其他各元素之间协调平衡。中观上,认为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翻译过程中讲究“译者中心”,要求“译者责任”,主张“事后追惩”机制,关注译者生存和“翻译群落”;翻译过程“以译者为主导”,“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讨论了翻译的标准和翻译发生的动因。微观上,生态翻译学具有其独特视角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生态翻译学从宏观上俯瞰翻译生态系统,是其区别与其他翻译理论的一大特点。在许多理论中,“翻译市场”,“翻译教育”等翻译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或被单独探讨,或者没有提及;而生态翻译学从宏观的视角系统梳理翻译世界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从整体上勾画了翻译生态中各系统、各元素互联互动的状态,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四、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这种生态学的整体观是生态翻译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对翻译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性论证与整合性研究是生态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正如第三章从宏观对整体翻译生态体系的描述和研究,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整合一体、和谐统一的系统,各个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牵一发,动全身”。
生态翻译学同时认为,翻译理论研究也处于翻译生态系统之中,各理论学派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交锋、渗透,最终将走向“多元统一”。各理论学派研究角度不同,但研究的实质都是翻译行为、翻译规律、翻译现象,最终的道理是归于统一的。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翻译理论,既能够“入乎中”,树门立派讲清楚翻译的道理,又能够“出乎外”,统观各翻译理论派别,既是具体的翻译理论,又是整体的翻译哲学。
生态翻译学仍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可避免地存在些许不足。举例来说,如今,翻译与电脑,或者具体地说与办公软件、查词软件、翻译软件、网络翻译平台密不可分,现在很难找到不借助机器进行翻译的翻译家了。早在1964年,《翻译科学探索里》奈达就专列一章“机器翻译”探讨机器翻译的机制、局限和潜力。《构与释》致力于全面系统地看待翻译,但其中还没有关于机器在翻译中作用和地位的探讨。
胡庚申教授对现代翻译理论做除了杰出贡献,其开拓的生态翻译学如一颗熠熠生辉的东方明星,吸引着国内外翻译研究者的持续热情和关注,呈蓬勃之势。目前,第五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即将在台湾长荣大学举办。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连同其其他关于翻译学的学术专著和文章对翻译学具有重要价值,值得翻译研究者及翻译专业的学生们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Nida.E.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in the Western World[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84(2).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构建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余秋雨.文化苦旅(新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生态翻译学理论 篇5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说, 诗是讲究别材别趣的。别材, 诗歌创作在题材和内容方面有着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规定, 即吟咏性情。别趣, 就是诗歌的艺术旨趣, 要求诗人在诗歌的语言、情感、意趣等方面做到“不落言筌”, “无迹可求”。
诗歌是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的, 用极富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 来进行思想与情感的宣泄。其表现往往依赖于动、静态的组合意象。正因如此, 诗歌的翻译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最难的, 尤其是诗歌自身根植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解读与转换, 诗歌中文化理解与传达的是否正确, 直接影响到译语读者对原作的欣赏与解读。
诗化了的语言是从语言中提取出来的精华, 作为高级形式的语言, 其融合了情感、社会、文化、历史、环境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诗歌本身所蕴含的各因素都可以看做是诗歌整体系统能量的一部分, 在翻译的过程中, 某种因素的能量可以释放、转化, 而在此过程中, 总能量必定是不变的。
2 解构主义、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徐渊冲《静夜思》的英译文的对比分析
每个人对同一作品或其中同一人物都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理解。同理, 不同的译者的翻译也不可能是一样的。原文作为一个已经生产了的能量集合体, 在不同读者的解读翻译过程中, 其内部的能量和外部能量一直处在相互转化之中, 在翻译中, 原文系统内贮存的势能的能量以动能的方式释放或转化到译文。
2.1《静夜思》原诗与译文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徐渊冲的翻译:
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ground.
Looking up, I fou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2.2 解构主义角度分析
从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 翻译观的思想来说, 原作者早已死去, 即使“在场”, 作者的身份也不是意义的保证, 译者作为“一个从自身的历史存在出发通过视界融合, 达到对原文创造性理解的解释者”。以德里达 (Jacques Derrida) 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作品中唯一的某一个解读, 探索的是一个文本所蕴含的不同解读与多种含义。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 其意义只是在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中被确定下来。译文与原文都是一种创造, 两者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甚至可以认为原文依赖译文才得以生存和发展。把译者从原来以原作者为中心的定势中解脱了出来。
从此理论看许先生的译文。通过把原文的aaba模式的韵转换成了“light”“bright”, 和“round”“drowned”的abba押韵模式, 是许译文对原文的一种创造性叛逆, 在韵律上做到尽量与原文接近, 在对“床”、“明月”、“霜”、“头”、“故乡”等意象的处理上, 很好地传达了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3 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依据, 在2006年正式提出并诠释了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ion) 这一概念。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既要适应又要选择。
此观点认为不同的译文是由于译者本身的语言环境、文化心态、交际习惯等一系列因素交叉交错影响下的异同所致, 而最佳的翻译文本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选择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相互关系的层面上。
下面就对许译《静夜思》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转换加以分析。
(1)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转换。语言维层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的适应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汉语中虚词的数量很少, 而一句话所包含的信息量绝非英语几个单词承载的。原文中“床”、“明月”、“霜”、“头”、“故乡”诸意象, 以及“疑”、“举”、“抬”等动词之间巧妙的搭配运用, 所传递的意境是很饱满的。而从许译文可以看出, 英语语言本身的特性, 由于其冠词、介词、连词等虚词和各种句式结构的丰富多彩, 在把汉诗翻译过来够很难保持原诗的句子结构。
(2) 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转换。生态文化层面是在特定生态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 在性质上与内容上都存在差异, 生态文化具有独特性, 使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关注两种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与解释, 译者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更要关注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在处理相对模糊的词时, 比如对“床”的理解上, “床”的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是“窗”的通假, 可以是井台, 也可以是坐卧的器具或仅仅是普通的一种床, 徐译文中在词汇的选择调整, 以及语言的形式的转换上做出了符合英语语言读者理解的诠释。
(3) 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转换。交际维层面就是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 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意境作为诗歌灵魂, 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在《静夜思》诸意象中, “明月”尤其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 如许译文用到“silver light”, 其表达意境优美, 比用“moonlight”更能让读者产生联想, 更适应了译语文化。
3 能量守恒定律对两种翻译理论的解读
从上面两种翻译理论对徐渊冲英译《静夜思》解读来看。解构主义由于从根本上解放了翻译的思想, 使译者能用一种灵活和辨证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实践和做翻译研究。解构赋予了译者更宽广的自由与创造性, 充分调动了译者的积极性。这方面正契合生态翻译中所强调的核心, 即译者的适应选择与选择适应, 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两者有共通之处。
从上面两种翻译理论来看, 解构主义认为任何翻译都不能穷尽原文本的意义, 译者的任务不是把原文的意思完完全全的复制出来, 而是利用语言的差异, 用另一种语言把原语没有表达的东西展现出去。生态翻译学提倡“动态/平衡”与“多样/统一”, 对一些作品的复译和再译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每一个译本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 并由于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才获得成功。这些思想观点无不契合翻译过程的能量动态守恒规律, “差异”与“展现”, “动态”与“平衡”, “多样”与“统一”, 所有的能量在翻译过程中相互的转移、转换、转化, 最终朝着平衡、统一而去。从徐的译文与李白的原诗来看, 原诗自身蕴含的能量的各种势能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才会发生转移, 译文只在翻译过程各个势能的相互转换之后才拥有了可以匹敌原诗能量, 如此能量从原文传递动态地传递到了译文。
4 结论
人类对各种能源如天然气、石油、煤等燃料以及风能、水能、光能、核能等的利用都是应用与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结果。而在诗歌翻译也不例外,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 也无一不循着这一基本规律。
翻译的价值在于对原文知识的广泛交流和传播, 与原文文本相关的各种因素内蕴含的各种势能会在翻译的过程中, 在程度上方式上发生变化, 从一种势能变成另一种势能, 两者或相互融合或相互抵消, 而势能在动能的转化、融合、抵消过程中只是能量之间的转移, 是能量在原文译文所相关的各种因素之间彼此的对冲。而原文的能量不会在转换也就是翻译的过程中凭空产生或凭空消失新的能量, 它只能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从一种势能到另一种势能, 在这个过程中, 能量的总量不变, 必然会全部体现在译文所蕴含的总体能量之中。运用能量动态守恒规律, 能让我们从能量动态守恒这个角度去看待翻译, 去理解翻译的过程, 本文就对这个问题做一次浅显的分析和探讨, 可以看出正是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之间这些势能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循环与发展, 使原文与译文合作共生,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也从另一个角度摆脱了可译不可译的逻辑对立, 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翻译的本质。
摘要:诗歌翻译一直在翻译界存在着可译不可译的争论, 文章着眼于对诗歌的可译性, 从流行的两种翻译理论的对比着手, 结合物理学关于能量动态守恒的基本规律, 对诗歌本身所蕴涵的能量在翻译过程中的动态守恒性来分析。试图从中探索出诗歌各要素蕴含的不同变量在翻译过程中所达到的整体平衡性。让用不同理论指导下分析的诗歌翻译都能找到一个归结点, 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给诗歌的可译性打开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诗歌翻译,解构主义,生态翻译,能量守恒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6) :15.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2, 134, 136, 137-138.
[3]徐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
[4]宁军明.知识溢出的机理分析[J].科技与经济, 2008 (3) :22-24.
生态翻译学理论 篇6
随着中医药国际交流和合作的不断发展, 中医药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8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 中方想要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 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中成药的海外发展过程中, 其说明书的翻译对于中成药的外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中医药说明书的文体语言特征
中医药说明书属于科技语体的范畴, 科技语体正式, 规范, 具有严肃性, 体现在用词上, 科技语体用词正式, 语法规范。为了保持客观, 科技语体客观, 准确, 多使用无主句结构, 第三人称和被动语态。其文风质朴, 较少使用修辞手段。多使用动名词, 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
产品说明书已经成为科技语体中的一个大类, 在科技语体的一般特征之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产品说明书的目的是为了简洁直接的告诉使用者产品的性质、特点、用途, 以及产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一些不良后果, 所以产品说明书使用的句式简单, 短小, 多省去冠词, 介词和无关紧要的形容词, 副词连词等小品词, 有时候不一定是一个很完整的句子。多使用简单句式, 祈使句。用词方面, 产品说明书中的专业术语很多。中医药说明书是关于中成药, 草药制品, 或者是饮食保健品的说明书, 其中富含中医术语, 中医治疗理念等中医文化知识, 因而中医药说明书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书的特殊语言特征。
2 中医药说明书翻译的现状和问题
2.1 中医药说明书翻译的现状
随着国内相关从业人员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中成药外贸企业对于中成药外包装和说明书英译的重视, 近几年来中成药说明书的翻译状况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北京的同仁堂药业, 漳州的片仔癀药业, 云南白药集团, 其主打产品基本上都有对应的英文翻译, 而且翻译的完整性较高。但也有部分企业, 如中新药业和佛慈药业, 作为中成药外销企业的前十强, 这两家药业却没有英文网站, 其药品也没有任何的英文翻译。还有很多其他中成药外销企业其产品的英文翻译都出现欠缺, 翻译错误, 信息缺失, 翻译犹如不译的状况。
在中医药走向海外的过程中, 很多的学者都把精力投入到中医药术语的英译, 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的标准研究上, 对于中成药说明书的翻译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同时, 目前中成药说明书的翻译人员, 大部分只懂英文, 其中医基础匮乏, 在翻译时, 容易过分依赖中成药术语英语翻译词典, 结果容易要么以偏概全, 要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翻译出来的译文没有可读性。国外潜在消费群体, 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中医理论学习, 他们对于中医的概念非常陌生, 在一份可读性非常差的说明书面前, 他们很有可能选择放弃。
2.2 中成药说明书翻译中的问题
2.2.1 中成药药品名称翻译的问题
当人们在选择购买一件药品的时候, 首先进入选择范围的就是药品的名称, 一个好的商标名称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消费者的眼球, 从而在众多的商品中快速做出抉择, 因而, 药品名称的翻译对于中成药的出口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中成药品特殊的命名方式以及文化内涵加大了翻译的难度, 导致中成药药品名称翻译中的各种问题。
1) 音译泛滥
商家为了省去麻烦, 直接把药品名全部或者部分用汉语拼音翻译出来, 这种翻译方法在很多中成药商品名称翻译中体现。比如:
六味地黄丸就直接翻译为“Liuwei Dihuang Wan”;
生脉饮口服液被直接翻译为“Shengmaiyin Koufuye”;
感冒退热冲剂被翻译为“Ganmao Tuire Granules”;
逍遥丸被翻译为“Xiaoyao Pill”。
这种全部音译和部分音译的翻译方法, 对于国外普通的大众消费者, 一个完全用拼音翻译的药品名称对于他们来讲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音译对于中成药说明书中的品名翻译是行不通的徒劳之举。
2) 药品名称翻译冗长
西方药品一般都有商标名, 通用名和化学制剂名称, 同时对于西方药品名称的翻译, 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音译的方式, 比如amoxicillin, 翻译为阿莫西林, 青霉素, 译名很简洁。然而目前市面上的中成药品品名的翻译采用字字对应的直接翻译, 导致翻译版本的冗长, 繁杂。比如:
六味地黄丸被翻译为“Pill of Six Drugs Containing Rehmaniae Preaeparata”;
银翘解毒片被翻译为“Detoxicant Pills of Lonicera and Forhythis”;香砂养胃丸被翻译为“Cyperus-Amomum Stomach-Nourishing Pills”。诸如此类的翻译在目前中成药品名的翻译中比比皆是, 这样的译文其实对于中医药方剂学的学术研究来说, 是可行的, 但是从产品的销售来说是行不通的。
2.2.2 中成药说明书中功效语部分的翻译问题
中成药说明书的功效语是告知药品的药理功能和主治病症, 是药品的核心关键信息, 也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部分, 消费者最终是否决定要买这个商品, 就取决于这部分功效语的翻译。目前, 影响中成药销售的主要原因就是中成药说明书中功效语的翻译, 以下是功效语翻译经常出现的问题:
1) 翻译冗长, 繁杂
对于说明书来言,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用较少的语言尽量表达出较多的信息量。然而, 中成药说明书功效语富含中医药文化信息, 很多译者选择直接向中医药英文词典求助。中医药英文词典的译文都是正式的中规中矩的译文, 面对的读者主要是中国中医药专家和国外的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者, 因而很多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偏重于解释性, 其冗长的表述并不适合中成药说明书的语言特点。
比如消食补血口服液:
功能与主治:健脾开胃, 消食化积, 补血益气。
英文说明如下:
Action and indication:reinforcing spleen to promote digestion, promoting digestion and removing food stagnation, invigorating the blood and replenishing“Qi”.
原文功效语中的功能主治都是用四字结构表述的, 对应的英文是对中文的直译, 字字对应的翻译使得整个英文表述很长, 信息繁杂导致核心思想不明确, 而且出现了语义的重复。健脾和开胃的核心意思是一样的, 同样, 消食和化积也是一个意思。不用在译文中反复说明, 弄巧成拙。
2) 译文欠额翻译, 不易理解
所谓欠额翻译, 就是对于文化负载度较高的术语来说, 其翻译的版本没有达到一定的沟通效果, 在文化信息的处理上, 没有完全解释其内涵, 以至于目标与读者难以理解, 造成虽译又不译的状态。中成药说明书功效语的翻译中欠额翻译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功效语中富含中医文化内涵, 中医特色表达, 这些文化和内涵不是简单的语言就可以解释清楚, 因而译者在翻译中有采用了不予处理或是简处理的方式。没有考虑西方大众消费者的中医水平和语言水平, 造成翻译不足。
2.2.3 中成药说明书的格式规范问题
除了中成药说明书的翻译问题, 其格式规范的问题也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对于药品说明书的撰写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药品审评中心的萧惠来公布了欧洲药品局从2013年九月实施的新版的药品说明书模板, 在这个模板中, 对于药品的描述, 功效, 用法用量, 药理毒性, 药代动力学, 临床安全性资料, 放射情况, 可能的副作用, 过敏反应, 如何贮藏, 药物搭配方面都有及其严格的规定。 (萧惠2014, 156) 西方消费者对于药品安全性的考虑完全超过了药品的功效, 然而在当前很多中成药品的英文说明书中最基本的用法用量都没有, 更不用说其临床安全性资料, 药品的副作用, 可能的副作用等。鉴于中成药当前在西方的尴尬地位和国人对于中医药海外发展的进一步需求, 国内的监管部门, 药品生产和外销企业都需要下大力气去进一步规范, 完善说明书的各项细则。
3 生态翻译理论下的中成药说明书的规范性英译
3.1 生态翻译学理论下译者的适应性选择
胡庚申借用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使用“适者生存”理论研究翻译理论。胡庚申提出生态翻译学, 研究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结归纳了翻译过程的标准和原则。按照他的理论, 翻译是译者主动适应当前社会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要产出最好的译文, 翻译者就要尽可能的“多维度的适应”, 即尽可能的去迎合来自于不同群体提出的要求, 这里面包含了对于翻译质量和翻译时间要求的适应, 同时, 译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 要在文字选择, 意义取舍, 文本的文化适应性, 可读性等方面进行多重的选择。整个过程, 就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按照胡庚申的解释, 这一原则“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 继而依此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
3.2 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中成药说明书的翻译
3.2.1 生态翻译理论下中成药药品名的翻译
欧阳利锋教授对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药翻译, 尤其对于中成药说明书的翻译深有见地, 他对于中医药药品名的翻译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正如他指出的那样, “要参与国际竞争, 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中药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 还必须为商品推出一个新颖独特, 清晰响亮的国际商标名” (欧阳利锋, 2011, 23) 欧阳教授认为, 一个好的中成药商品名, 具备“见词名义”, “朗朗上口”的特征。在翻译的过程中, 要充分把握西方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特征, 文化习俗背景, 审美情趣, 不能生搬硬套的遵循以往的翻译惯例, 不能过分忠实于原文, 要跳出原文的字面, 积极主动的进行创造性的翻译。这也是翻译生态理论的核心理念, 。生态翻译学给了译者更多的自由, 让其充分发挥其创造力, 翻译出满意度最高的译文。
3.2.2 生态翻译理论下中成药功效语的翻译
在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译者可以进行“选择性适应”, 可以在“语言”、“文化”、“交际”层面上, 进行适当的转换和调整, 从而使者最终的译文可以在众多译文中胜出, 我们可以使用生态翻译理论, 在中成药说明书的翻译中, 给译者一个较大的空间, 让其在这语言, 文化, 交际这三个维度中自由发挥, 跳出原文字面的简单对等, 翻译出术语真是的内涵, 最终产出能够跨越中西医文化差异, 让西方消费者容易理解并喜欢的译文。
4 结语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成药的海外发展, 向海外推广中国的中医文化, 中国企业不但要进一步提高和明确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还要全面的规范中成药说明书的翻译工作。没有好的翻译, 即使拥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药可能也会被否定和放弃。用生态学翻译原理指导中成药说明书的翻译实践, 可以使得译文在海外市场中适应海外环境, 并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语教学, 2006 (4) :50-54.
[2]胡庚申.关于“译者中心”问题的回应[J].上海翻译, 2011 (4) :7-9.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 2004 (4) :1-5.
生态翻译学对公示语翻译的启示 篇7
1.1 生态翻译学的内容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是以达尔文的适应生存理论为基础, 创造性地把适应性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生态翻译学理论基于翻译适应性理论,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对翻译过程做全方位审视, 强调翻译是一个必须将所有的与翻译的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生态翻译学认为,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 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具体而言, 翻译生态环境不仅包含了源语言生态环境和目标语言生态环境所构成的总体语言环境, 还包括译者需要面对的诸如文化、社会、交际及译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联互动。综上, 翻译生态环境较其它翻译理论而言, 翻译考虑角度和范围更为广泛。因此, 在翻译文本时, 此理论强调要把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考虑在内, 进行“三维”转换, 即集中于语言形式转换、文化表达转换和交际意图转换。从而使翻译达到很好的适应性。而语言形式转换、文化表达转换和交际意图转换三者皆出现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操作过程中, 用以指导翻译人员如何操作生态翻译。
1.2 公示语的内涵及作用
“公示语” (Public Signs) 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 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解释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用语和应用文体, 其更是社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受众了解国家文化建设和精神发展的重要渠道, 反映了社会群体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因其具有警示、威慑和激励等作用, 因此, 公示语受到世界范围内政府、企业、机构的重视, 公示语翻译也受到相关部门、单位人员的重视。为了持续改善我国汉语和英语双语人文环境, 更好地发挥公示语对外宣传的重要作用, 从而服务好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我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公示语翻译纠错活动。很多专业性的学者和专业纷纷参与公示语翻译纠错行动中, 且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公示语的翻译现状, 为我国公示语翻译理论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其中, 要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公示语翻译这一新颖的翻译理论由此出现并得以发展。具体而言, 生态翻译学对公示语翻译的启示体现在公示语翻译的语言形式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公示语翻译的文化表达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公示语翻译的交际意图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都要从源语言的生态环境出发, 最终要适应目标语的生态环境, 从而产生不曲解源语言且又符合目标语言国家人们的地道语言翻译。
2 基于生态翻译学对公示语翻译启示的案例分析
公示语的社会价值凸显, 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功能。公示语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地区及民族的价值观。一些具有呼吁作用的公示语有着一定的时效性, 伴随国家、地区及民族的发展, 公示语内容不断得到更新, 因此, 公示语翻译面临巨大的挑战。因而, 在进行公示语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生态语言环境, 遵循语言形式、文化表达和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原则, 最大程度上使得目标语言译本的语言、句式表达和文化价值传递符合目标语言国家人们的习俗与习惯。在下述部分, 文章将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手段, 剖析生态翻译学下的公示语翻译。
2.1 案例1
2010年, 我国顺利举办了上海世博会。“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世博会的主题标语, 即上海世博会主题公示语, 旨在表达举办上海世博会所要传达的思想与理念。基于语言层面分析, 该公示语翻译在结构上简洁明了, 词汇通俗易懂。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更好的城市, 更好的生活”。然而, 通过对比两种译本, 我们可以发现该公示语英译汉的不足, 即虽然语句简洁, 但是因为过于简洁而无法具体阐述其所想要表达的内涵, 受众无法深刻理解译文所要真正传达的理念。因而, 世博会主题公示语拟定专家团队在搜集和分析往届世博会主题和相关背景介绍后, 综合考虑世界的发展趋向和主办城市上海的发展实践态势, 最后确定将“城市发展”和“生活质量”作为上海世博会主题公示语的主要关键词。无论是“城市发展”, 还是“生活质量”, 皆与“民生”相关。因此, “Better City, Better Life”是想表达“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意思。这种译本的妙处在于翻译人员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主要翻译参照原则, 充分掌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生态环境的不同性, 超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二者的表层, 实现了语言形式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2.2 案例2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桂林旅游风景区对外宣传的广告标语, 具有形象宣传的功能, 该公示语的目的在于向世人表达出桂林山水的美好, 且以脍炙人口的标识语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吸引游客前往旅游。学术界对该公示语的翻译多种多样, 众所周知, “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为英语国家人们耳熟能详的俚语, 吴伟雄译本的精妙之处在于其避开了源语言文本和目标语言文本在语言形式上的对等, 而是充分考虑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表达习惯, 直接套用目标语言国家人们十分熟悉的俚语。翻译译本拉近了与目标语言受众的距离, 从而激发起受众对桂林旅游的向往之情。如果不考虑文化表达层面, 仅从语言转换层面考虑,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译本为“Guilin’s water and mountains captivate the world。”然而, 考虑到目标语言受众对源语言文化掌握的不足, 在对其进行翻译的时候, 吴伟雄教授对文化表达层面做了选择与转换, 使得译本不仅符合目标语言受众的文化表达习惯, 且使得源语言译本的内涵充分、完整地传递于目标语言译本中, 实现了文化表达适应性选择与转换。
2.3 案例3
我国某景区有一处名叫“火树银花”的钟乳石景点。“火树银花”一般用以形容灯火的灿烂和烟火的绚丽。该景区钟乳石景点命名者借用“火树银花”成语作为景区名称公示语, 主要意图是借用人们熟知的成语唤起人们联想节日活动的热闹与喜庆。如果将“火树银花”直接翻译为“Fiery trees and silver flowers”, 不仅不能够给目标语言受众营造出灯火绚烂的美感与节日感, 反而会引发友人们的一系列质疑和消极猜想, 如“竟有如此怪异的树, 竟然可以喷出火花!”消极的猜想可能会阻断一部分人前去一探究竟的热情, 会选择退却。然而, 如果翻译人员可以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分别放置于其所在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整体考虑, 充分考虑翻译的交际意图适应性, 且做出适宜的选择与调整、转换, 则可以获得比直译更为优秀的译本, 使得目标语言受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源语言文本所要传达的内涵和意图。因此, 基于生态翻译视角, 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生态环境, 将“火树银花”的钟乳石景点翻译为“Christmas tree”, 实为良好的翻译选择。
参考文献
[1]戴宗显, 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J].2005 (06) .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 2004.4.
[3]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J].外国教学, 2006.4.
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篇8
概括来说, 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 就是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它是生态学与翻译学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以翻译学的叙事方式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胡庚申教授是生态翻译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最先提出的基础性研究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的根基。“生态”和“适应/选择”是生态翻译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 生物“适应/选择”学说原是达尔文解释生物进化的核心学说。如今, 胡庚申教授将其引入翻译学领域, 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 并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学说, 作为生态翻译理论的根基。胡庚申教授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原文-译者-译文”这一翻译体系中, 译者作为中心, 起着主体性作用。简化地说, 翻译=译者的适应+译者的选择。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生态翻译环境”, 译者所要“适应”的正是“翻译生态环境”。“选择”也是译者发出的行为, 一是选择最适应的翻译生态环境的程度;一是选择译本的最终行文。这种表述为:翻译过程=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译者对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程度的“选择”+译者对译本最终行文的选择。译者若想将翻译做到最佳, 就要从多维角度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并对译本作出适应性的选择, 最终创造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适应”和“选择”行为不是单独完成的, 译者需要坚持在“选择”中“适应”, 在“适应”中做出“选择”。并实现原语和译语之间“多维度”的灵活转换。
二、广告翻译案例探析
广义的广告语指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和招贴形式向公众介绍商品、文化、娱乐等服务内容的一种宣传用语, 包括广告的标题和广告的正文两部分;狭义的广告语则单指广告的标题部分。在此, 将对狭义的广告语即广告标题进行生态翻译探析。生态翻译学认为, 适应选择论的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维”转换。“三维”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笔者将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方面对若干则有关计算机、咖啡以及汽车品牌的广告语进行“三维”适应性转换探析。
1. 语言维转换
案例一: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 (IBM公司广告)
没有不做的小生意, 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差异是产生其他差异的基本因素。在本例子中, 译者基本保留了原语的表达形式“没有……没有……”, 并且没有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将它译成“没有太小的生意, 没有太大的问题”。这就是翻译在语言环境中的灵活转换。译文中增添的两个动词“做”和“解决”使得译语立体起来, 并且用“不做”而不是“做不成”, 能够更好地使国内消费者感受到IBM公司对待顾客的平等真诚和面对困难的乐观自信。
案例二:Intel inside. (Intel公司广告)
给电脑一颗奔腾的“芯”。
英文短小精悍, 几个词看似简单, 却给予人以联想, 而汉语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 译者需要将有关产品的主要信息引入广告语中。译者做的很好, 他将品牌“奔腾”和产品性质“芯片”融入其中, 并将其巧妙组合, 形成了一句形态简洁、内涵丰富的佳句。同时“芯”字一语双关:心脏和芯片;“奔腾”具有两个功能:品牌宣传和形容词作用。将“intel”转换成“奔腾”;“inside”转换成“芯”, 可谓做到了语言环境方面的绝佳转换。
案例三: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 (东芝公司广告)
拥有东芝, 拥有世界。
英文中“take”一词有多种含义, 译者选择何种含义是语言维成功转换的关键。若援用“带走”, 则显示了过强的占有欲, 暴露出自私、不和谐之感。译者选择的“拥有”一词, 虽不属于“take”词义之内, 但可以很好地诠释原广告语的深层涵义。相对于其他广告语的翻译, 译者对这条广告并没有做过多的添加修饰, 而是保留原来的形式和意义, 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向中国消费者宣传东芝品牌。
2. 文化维转换
案例一:The taste is great! (雀巢咖啡广告)
味道好极了!
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咖啡品牌, 雀巢咖啡率先把高品质、美味的咖啡和咖啡文化带到了中国。在2008年的“30年, 谁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大型品牌发布颁奖典礼上, 雀巢咖啡赢取了“30年改变中国人生活的外国品牌”奖项, 其文化内涵在中国得到了肯定。“The taste is great!”为人们的生活点燃了亮点, 同时, 其直译标语“味道好极了!”一直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产生着共鸣, 传达着一种中国现代生活方式中需要的重要元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幸福生活的感激之情。
案例二:Good to the last drop. (麦氏咖啡广告)
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作为全球第二大咖啡品牌, 麦氏咖啡的品牌形象堪称经典。单就咖啡的口味而言, 麦斯威尔咖啡奶香浓郁, 苦甜适中, 更适合国人口味。这句经典的中文广告语在坚持其“口味特色”的同时, 更深入浅出地将麦氏咖啡的“口味文化”成功转换, 积极地调动着人们的感觉器官, 激发起“来一杯”的欲望。同时, 这则成功的译语与“好东西幺儿好朋友分享”, “时间你定, 咖啡我准备”等经典的“麦氏”广告语一起传达着阿拉伯人的生活趣味:“做咖啡是一种艺术, 所以喝咖啡也是一种艺术”。这样, 人们在享受着咖啡艺术, “麦氏”在享受着品牌荣誉。
案例三:YOU&STARBUCKS:It’s bigger than coffer. (星巴克咖啡广告)
星巴克与您:不止于咖啡。
星巴克的成功并不在于其咖啡品质的优异, 而在于其传递出的崇尚知识, 尊准人本位, 带有一点“小资”情调的“本位文化”。星巴克文化实际上是围绕人和知识这两个主题下功夫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帮助人拓宽知识和能力层面, 挖掘人在知识上的最大价值。基于这些文化因素, 译者在源语平淡表达的基础上, 为广告语平添了几分艺术气息。“不止”一词为“文艺青年”们保留了无限的遐想和讨论空间, 做到了“以人为本”。传递出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3. 交际维转换
案例一:In search of excellence. (别克汽车广告)
心境思源, 志在千里!
别克 (Buick) 品牌始创于1900年的美国底特律市。美国是一个追求梦想, 实现自我价值的国度, Excellence (杰出、卓越) 代表成功, In search of excellence正表现了美国人对于成功的渴求。相对美国人而言, 我们中国人更提倡“志向远大”, 因此, 为了和国内消费者较好地沟通, 译者选择了中华民族传承多年的四字成语———志在千里。成语朗朗上口、易为人信服并接受, 同时“千里”一词和汽车紧密相连, 译者赋予别克汽车以千里马的形象,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案例二:Engineered to move the human spirits. (奔驰汽车广告)
人类精力的动力。
奔驰汽车的历史正代表着人类汽车工业的发展史, 因此, 奔驰在世界汽车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 原广告语中将奔驰汽车的宣传提升到the human spirits层面并不过分, 同时, 选用汽车引擎 (engine) 的动词形式engineer, 生动绝妙。然而, 在中国, 营销商习惯使用偏正短语对品牌进行宣传, 人们也习惯了将广告语后面的名词看做产品的具体形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考虑到了这点, 用“动”体现move;用“力”体现engineer, 在中国消费者心里树立起“动力”的形象, 最终做到交际维方面的成功转换。
通过对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语言维, 文化维和交际维拥有着辩证理论关系, 它们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语言维的成功转换必将带动文化维的转换, 同时达到交际的目的。
摘要:国际上关于商业广告语翻译理论的研究甚多, 其中角度不一。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 从生态学这一全新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 受到了翻译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商业广告语翻译进行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广告翻译,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6) :11-15.
浅谈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公示语翻译 篇9
关键词:公示语;生态翻译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作者简介:张笑一(1992.8-),女,汉,辽宁阜新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1.引言
公示语是应用于公共场所,以公众为受众群体,具有一定交际功能和目的,
以文字和图示为表现形式的特殊应用文体,具有简洁,规约和互文的特点,近年来,相关学者运用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美学等角度分析和研究公示语汉英翻译,而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基于生态视角的翻译研究范式,视翻译为适应与选择交替的非线性过程,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阐释视角。
2.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翻译研究的生态模式,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2008),运用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并借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建构了全新的生态译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模式,即: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译者适应与译者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基于生态学的翻译观,以适应选择论为基石,致力于从生态视角纵观和描述翻译活动,关注文本生态,翻译生态和“翻译群落”生态范式,并通过对翻译实质,翻译过程,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作出了新解而建构了翻译本体体系。
3.生态翻译学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
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并不孤立,而是要将其自身置于翻译生态环境当中,全面考虑到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因此,生态翻译学对于公示语翻译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译者要注意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之间的灵活转换,使公示语译文质量提高,对促进中国和西方世界的交流,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3.1公示语翻译中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8),译者应当首先了解公示语的应用功能特点以及所展示信息的形式,进而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公示语的语言风格及词汇选择,如果译者对语言维的考虑不充分,就会出现一些公示语错译的现象,比如:某地区湿地公园警示语“水深危险,注意安全”被译为“Depth, Be Careful”,这是汉英两种语言的机械对应,忽略了语言层面的适度转换,无法体现出公示语的交际功能和警示作用,无法达到有效的沟通的目的,因此,译者要注重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翻译整体的生态环境,对词汇和句法进行选择性调整,对语言形式进行转换以达到公示语翻译中语言维的最佳适应性选择转换。
3.2公示语翻译中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胡庚申,2008),译者应注重中西文化在语言使用规范上的差异,关注汉英两种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对外国受众群体所不熟悉的文化背景进行补充,使译文的“整体适应选择度”达到最高,例如:公交车上贴有“老弱病残专座”的提示性公示语被译为“seats for the old, the weak, the sick, the disabled and the pregnant”, 这种粗鲁的直译忽略了外国受众群体的文化心理和表达习惯,没有准确地把握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其中“old”这个词在西方国家很忌讳,他们认为这个词表达老而无用的意思,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old”不仅表示年龄大,而且代表了阅历丰富,受人敬仰之意,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西方的文化内涵,还要注意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符合受众群体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以达到公示语翻译中文化维的最佳适应性选择转换。
3.3 公示语翻译中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适应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8),这种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将其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以达到公示语告知和呼吁功能。为了达到这种交际效果,要以受众群体为中心,充分考虑受众人群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翻译时尽量避免使用比较生硬,强制性的词汇或命令式的祈使句,改用较中性、较柔和的词转换原文内容和语用意义,以达到公示语翻译中交际维的最佳适应性选择转换。(徐晓梅,2010)
4.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为公示语翻译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上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具有指导作用和诠释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本放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去考察和解读,在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当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实现最大程度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生态翻译学在公示语翻译领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有着较为广阔的跨学科研究前景,对于提升外宣翻译质量,改善我国的国际人文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庚申.2008. 生态翻译学解读 [J].中国翻译:11-15.
[2]胡庚申.2008.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改观[J]. 上海翻译.
生态翻译学理论 篇10
1.1 生态翻译学
我国学者指出,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的学科, 其理论来源是基于生物进化论。翻译, 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的转换,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标志, 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可以说, 翻译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生态环境和选择相应的动态转换的过程。具体地说, 翻译就是以原文为对照以适应生态环境译文的选择, 是个主要以语言、文字翻译原文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需要进行多维度的思考, 进行最优化地选择, 结合诸多因素进行选择。成功的翻译则是译者进行多角度思考和最优化选择的结果。整合度和适应选择度越高的翻译, 其翻译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就会越高。生态翻译学从整体角度对翻译的方法、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概括和总结。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 旅游英语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旅游翻译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国际交流不断加深, 在旅游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同时, 旅游翻译也逐渐成为一种跨国际的文化交流方式。旅游业能够让国际游客享受到别样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旅游英语的翻译能够进一步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 将本国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通过视觉、听觉更好地传递给外国游客。目前, 我国越来越多的景区已经采用双语标识了。当然, 要提升景区旅游的质量, 还有赖于优质的旅游英语翻译。可以说, 旅游英语翻译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文化交流与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也是体现和衡量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2 旅游英语翻译中存在的不足
2.1 翻译中语法、句法错误明显
旅游英语翻译面对的对象就是外国游客, 然而, 许多地区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上出现明显的语法和句法错误。许多时候, 大部分的外国游客需要经过分析和猜测才能推断出翻译者最初要表达的意思。在旅游英语翻译中, 不够注重句法和语法的翻译,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游客的理解难度。其中, 语法、句法错误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词性的选择、单复数的应用、句式结构不准确等方面。
2.2 选词不当现象较明显
旅游英语翻译主要就是要选对词语, 因为英语和汉语一样讲究语法结构, 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存在许多同义词, 但在翻译中需要准确辨别词语的用法, 正确选取符合外国人常用的英语表达习惯的词语来宣传我国旅游景区的文化。然而, 在许多旅游景点, 旅游英语翻译还存在明显的漏洞, 许多译者不太注重每个英语单词的专业性, 意思相近就拿来用, 忽略了旅游译文的语境, 这样常常使得译文出现明显错误, 使我国的旅游翻译受到嘲笑。
2.3 汉语式译文太明显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 旅游景点也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意蕴。旅游英语翻译往往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式的翻译尤为明显。长期以来, 译者习惯性的汉语表达被应用到英语译文的翻译中, 尤其是词语的排列顺序上采用中国式的句式排序, 使得译文比较难懂、语气也比较僵硬, 无法体现出英语表达的圆润和流畅。这体现出译者缺乏跨国际交际的意识, 在翻译过程忽略了旅游英语标识的作用, 在翻译中过多地考虑汉语语法, 忽略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并不利于外国人理解。如一些英语标语“禁止打手机”, 被翻译为“No dashouji”;“禁止拍照”被翻译成“No paizhao”, 这样中国式的英语翻译往往会使得外国游客感到一头雾水。
2.4 单词拼写漏洞百出
许多旅游景区在公共标识牌上写的英语翻译有着各种各样的单词拼写的错误, 突出地表现为字母大小写不分、单词中字母漏写、相似的字母混用、一个单词被拆开或是两个单词被缩成一个, 这种马虎做事或是基本功不扎实的翻译往往导致外国游客对此感到困惑, 曲解原意。在许多旅游景点单词拼写错误的例子很多。例如:写“Chain”往往写成“Chaian”;写“游客中心”写成“VISIR OR CENTER”把两单词变成一个, 让游客无法辨清是何含义;在某景点一办公室门上写着“办公室、维权部”, 被翻译成“Office, wei power department”。这些现象往往会引起外国友人的困惑, 也反映出译者的粗心大意。
2.5 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在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上由于长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 中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 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许多译者长期局限于本国文化以及本国语言文字的束缚, 往往采用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进行翻译和表达。在翻译过程中, 许多译者忽略了国外语言表达的思维形式, 采用中国式的方式进行表达, 往往造成了外国友人的困惑和误解。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 其中旅游业是弘扬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英语则是表达我国文化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媒介。因此, 对旅游资源、旅游景区进行正确地翻译, 是我国文化进行对外宣传的重要通道, 可以说旅游英语翻译是跨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 也是实现生态翻译的重要途径。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各大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旅游翻译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围绕生态翻译学基本理论知识, 从宏观角度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现存的一些不足, 针对这些不足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实现更好的旅游英语翻译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旅游英语,翻译,对策
参考文献
[1]贾立平, 李小霞.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广告妙语翻译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2]赵春丽.河北省旅游外译的生态翻译学阐释[J].海外英语, 2014, (04) .
[3]吴竞.生态翻译学发展评述[J].科技信息, 2012, (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