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理论(共3篇)
生态环理论 篇1
京津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环境桎梏, 为保障京津两市的生态安全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环京津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建设工程, 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但由于没有根本解决生态补偿问题, 环京津地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不到应有保障, 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差, 生态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根本遏制, 需要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
一、环京津地区生态建设需要生态补偿
1. 为保障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周边地区做出巨大牺牲, 理应得到补偿
环京津地区的生态建设具有正外部效应, 实质是向京津提供公共产品。但受益者不付费或少付费严重损害了产品提供者的利益, 有违社会公平。例如, 京津水源地和环境保护职能对张承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限制, 恰恰制约了该地区的正常发展。张家口市从1996年起限期治理214家重点污染源, 停产治理企业256家, 取缔企业486家。仅宣化造纸厂关闭就使当地每年损失利税5000多万元, 致使3000多职工下岗。特别是环京津区域经济缺乏产业支撑、财政入不敷出、城镇居民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无处转移, 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大大削弱, 甚至造成政策性贫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的情况如果长期继续, 不仅生态建设不能持续, 危及京津的生态安全, 而且不断拉大的区域经济落差还可能严重社会稳定。通过生态补偿实现“谁建设谁受益”, 方可保障环京津地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现, 提高其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2. 环京津地区自有资源不足, 自然资源低价或无偿调拨有违社会公正
环京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且人口密度过高, 环境资源尚不能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如果再施加巨大的资源供给任务而不考虑当地的发展需要, 有违社会公正。例如, 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七分之一, 却要承担向京津供水的任务, 同时还要花钱向黄河买水。
3. 环京津地区自身根本无法承担起如此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任务
京津以北连片的张承两市和保定的易县、涞水、涞源共计24个县 (区) , 人均GDP和县均地方财政收入仅分别为京津远郊区县的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是全国特大城市周边贫困最严重的地区。而生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 短期内难以见效, 仅靠环京津经济欠发达地区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 需要受益地区承担相应责任。通过生态补偿机制, 不仅能够为贫困地区输血, 更是解决生态建设资金的关键所在。
4. 以行政调控为主的区域资源分配模式不能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以牺牲环境资源供给地区的发展权乃至生存权为代价, 通过行政调控、行政命令进行区域环境资源分配, 不仅会削弱该地区优化产业结构、进行生态建设的能力, 最终可能会将该地区陷入经济贫困、生态恶化、社会不稳定的积重难返境地。目前处理京津与周边地区环境资源分配关系的办法, 仍以行政调控和行政命令为主, 资源低价甚至无偿提供, 为生态建设做出的贡献和蒙受的损失基本上得不到补偿。
二、生态补偿机制的创新
1. 加大中央财政转移的力度,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对于环京津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 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提高补偿标准, 保证补偿款项 (或实物) 及时到位, 有利于增强环京津地区的财政保障能力, 提高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后应当推动区域协商合作, 由各行政区域政府通过协商议事机制进行利益协调, 解决区域间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问题。
2.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对于生态利益受损方和受益方十分明确、生态破坏责任关系很清晰的, 如某些河流的污染等, 应直接要求受益者或破坏者付费补偿。”例如, 京津作为水资源的消费者主体明确, 水体和大气污染防治中排污者也很具体, 可以通过地方政府间的水资源购买协议和企业间的排污指标交易完成。此外, 生态建设具有资金密集性, 生态工程具有综合性, 需要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 还应当完善投资机制, 拓宽投资渠道, 通过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发展生态产业。
3. 完善环境资源税费制度
生态税费既可以作为积极刺激手段, 优化资源配置, 减少污染排放量, 还可以为生态补偿提供的资金来源, 缓解公共财政的压力。我国应当建立完整的环境税费体系, 完善环境税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根据受益者付费的原则, 以生态补偿税取代原有的城市建设维护税, 对生态环境的使用受益者采取普遍征收的形式, 为生态建设筹集专项资金。同时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 完善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 对环境的污染者采取排污收费形式。
4. 采取符合环京津地区实际需要的补偿形式
环京津地区不仅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问题, 而且存在产业结构不可持续、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水平不高、贫困人口多等一系列的问题, 不是仅仅通过资金补偿可以完全解决的, 需要丰富生态补偿的形式:补偿者可以采取扶持适合受补偿地区的新型产业特别是生态型、环保型产业项目的方式, 实现区际补偿;中央或者上级国家机关可以通过政策倾斜, 改善投资环境, 扶持和发育受补偿地区新的增长点, 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补偿者开展技术服务, 提供无偿技术咨询和指导, 培养受补偿地区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增强居民致富能力, 优化劳动力结构, 推动产业升级。
生态环理论 篇2
徐州市环能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是全国最早研究、示范秸秆、粪便太阳能沼气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的专业公司。公司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金2008万元,员工52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6人。公司长期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江南、重庆大学有关专家教授和研究生开展技术合作,拥有一支以众多学科的专家、教授和学者为核心,以相关专业人才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设备、机械制造团队。2001年,公司在徐州建成了全国首家沼气生态农场;2011年在贾汪区马庄村自行设计建造了全国首家秸杆太阳能沼气循环利用示范村,连续十年向400余户村民住户集中供应循环利用的沼气,即使在冬季零下15度的寒冷天气,也能确保365天24小时正常供气。2016年建成可供气4600户贾汪区江庄镇示范工程;2017年公司结合新农村建设分别在睢宁县魏集镇和铜山区棠张村建成两处供气2000户的秸秆太阳能沼气循环利用示范工程。2018年在丰县建设 一处秸秆太阳能沼气集中供气项目,2019年分别在睢宁县魏集镇、岚山镇、王集镇铺设燃气管道3000户,计划于2020年7月份供气。2018年4月,该技术被农业部征集为“农村可再生能源长效运行机制成功案例”,并在全国培训班上进行交流讲解。该技术已通过省住建厅四次鉴定和验收;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2项发明专利和7项实用新型专利;秸秆太阳能沼气循环利用技术被国家科技部、住建部列为“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案例,赢得了良好的评价。公司拥有环保工程二级资质、机电总承包乙级、市政总承包乙级资质,并通过UKAS体系认证。
生态环理论 篇3
1 生态休闲体育系统内涵
早在中国古代道家, 道教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非常重视, 崇尚人与自然的平等,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把自我主体融入大自然的自然养生体育。因此, 按照自然存在的规律, 满足个性身心发展为特点的生态休闲也将逐步成为人们闲暇时间放松情绪、缓解疲劳、对绿色休闲活动方式的追求。在满足追求的同时, 必须保持或促进生态平衡, 保证生态和休闲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1 生态体育
尽管生态体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体育实践的方方面面, 但目前学术界对“生态体育”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得出, 生态体育的含义至少包括四方面:一是体育主体有强烈的生态意识, 树立自然、公正、和平、进步、和谐、发展的绿色体育理念, 主动参与生态环境 (自然的、社会的、价值的) 的维护, 遵守体育伦理和体育道德;二是体育活动的环境是生态的, 即通过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体育运动;三是体育活动的项目是生态的, 即主要是利用各种自然条件或生态体育人文资源 (如民俗性生态体育资源、本土性生态体育资源和技能性生态体育资源等) 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四是体育活动的目的是生态的, 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和谐在内的整体动态和谐[1]。
1.2 休闲体育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 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 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对增进健康、强健体魄, 预防疾病与康复, 提高文化素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 以及促进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形成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2]。
2 构建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系统的优势
2.1 自然资源优势
鄱阳湖生态环境优美, 是江西省旅游资源富集区。在这聚集了2个世界遗产、2个世界遗传提名地、2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际重要湿地、2个历史文化名城、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规模庞大[3], 层次较高的旅游基地。“一湖、一村、两城、三山”在国家乃至世界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其中一湖——鄱阳湖, 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也是中国第二大湖, 位于江西省北部, 长江南岸。烟波浩渺, 水域辽阔的鄱阳湖, 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3], 此外, 还聚集了许多世界珍稀濒危物种, 是白鹤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 同时, 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一村——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两城——英雄城南昌和世界瓷都景德镇;三山——世界文化景观庐山、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 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为环鄱阳湖区域开展生态休闲体育和生态休闲体育旅游提供了天然环境资源和体育资源。
2.2 区位优势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 长江中下游南岸, 环湖区由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等5个地级市构成。从交通方面来看, 经过多年的打造, 区域交通布局以环鄱阳湖运输通道为核心, 呈放射状连接了周边省区域经济中心和城市群, 公路、铁路、航线已形成了立体的交通网。
2.3 政策优势
江西省政府为了配合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 结合自身资源, 抓住机遇, 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包括建立“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环鄱阳湖旅游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鄱阳湖城市圈”等发展战略, 这一决策迅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认可。2009年12月12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4]。国务院要求, 《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 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转变发展方式, 创新发展途径, 加快发展步伐, 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在这种背景下, 发展鄱阳湖地区生态休闲体育, 有利于促进鄱阳湖区域生态休闲体育旅游的开发, 为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新支点,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3 构建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的必然性
3.1 后现代社会回归大自然的表现
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的后现代社会, 人们的经济水平、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改善, 对物质精神的追求越来越高。然而在人们对经济追求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威胁, 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 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使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 后现代社会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友好相处。人们迫切需要回归大自然的生活来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远离城市的喧嚣、纵情于大自然的生态休闲体育活动。
3.2 现代社会人的身心健康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的普及, 人们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务劳动中的体力支出均已降低到了极限。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等“现代文明病”, 正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病症。因此, 人们开始重视体育运动的功能, 以弥补或消除缺乏运动对身体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休闲体育与人的健康生活的联系日趋紧密, 通过丰富多彩的身体运动娱乐方式, 不仅能给予人健康的身体, 还可以给予人以极大的快乐和精神享受, 并努力保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生存活力。作为保持和提高健康水平的体育运动, 休闲体育将是最积极、最有益和最愉快的方式。
3.3 生态体育旅游的召唤
生态体育旅游是目前世界上颇为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在《生态体育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文中, 生态体育旅游被定义为:以参加或观赏各类健身娱乐、体育竞技、体育交流等为主要目的, 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体育效益和经济效益, 又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体育旅游活动[5]。可见, 休闲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正符合生态体育旅游的要求, 也是生态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环鄱阳湖旅游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拥有较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而社会经济相对欠佳, 开展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可作为体育产业来发展, 生态休闲体育内容丰富, 可通过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来带动环鄱阳湖区域的经济发展, 同时还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
3.5 环鄱阳湖旅游结构优化的客观要求
在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活动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简单的观光旅游产品已不再满足游客的需求, 这在客观上要求对旅游产品进行结构优化调整。赣鄱文化底蕴丰厚, 结合较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展生态休闲体育旅游, 游客既满足观光的需要、对环鄱阳湖区域文化的了解, 还能满足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要。
4 发展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的对策分析
4.1 制定科学的生态休闲体育发展规划
在制定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规划时, 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科学落实“可持续发展观”。按照区域实际情况、体育资源特点合理开发休闲体育项目, 不盲目的进行开发, 不在生态资源弱区或是生态重点保护区进行开发, 建立生态休闲体育项目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对一些资源环境影响不大或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且通过补救措施不能补救的项目应终止开发[5]。
4.2 利用地域优势, 扩大宣传力度
利用环鄱阳湖区域的地域优势, 开发别具一格的休闲体育项目, 形成独特的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圈。通过电视、报纸宣传以外, 建立环鄱阳湖生态休闲体育官方网站, 提供服务信息的同时扩大宣传力度。
4.3 丰富休闲活动内容, 扩大休闲品味
发展环鄱阳湖休闲体育与民俗体育文化相结合, 环鄱阳湖地区有其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 主要包括:赛龙舟、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可以通过休闲体育的方式进行开发, 丰富休闲活动内容, 加快环鄱阳湖区域旅游业建设, 以实现2014年旅游业人员达10万, 旅游收入达100亿, 旅游人次达1000万的战略目标[6]。
4.4 引进专业人才, 提供专业指导
提供专业人才的专业指导是生态休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 为个增加体育人口, 解决人们不懂锻炼的方法, 缺乏组织与指导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问题, 各学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 国家也进行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 为更有效地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供有力保障。
4.5 科学管理, 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链
在休闲体育活动中, 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 充分考虑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 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防止体育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环鄱阳湖区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体系, 丰富悠久的赣鄱文化, 独特的地理位置, 强有力的国家政策, 具备开发环鄱阳湖区生态休闲体育的巨大优势, 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休闲体育圈, 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社会需要, 为加快环鄱阳湖区经济建设, 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新支点。在开展的同时, 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以保证、保持、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为前提, 科学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玉, 段宝斌, 舒长兴.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体育的战略选择与可持续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0) :44~46.
[2]金银日, 卫志强.多学科视角下休闲体育概念的解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9) :50~53.
[3]余丽华, 吴京彦.环鄱阳湖区域体育旅游SWOT分析与发展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2) :61~64.
[4]项建明, 龚婉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休闲体育开发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2 (3) :125~128.
[5]刘凤云.生态体育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 :17~20.
[6]王俊奇.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与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9) :579~582.
[7]李成玥, 张宏成.构建苏州环太湖地区休闲体育旅游的设想[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 (6) :37~39.
【生态环理论】推荐阅读:
生态环理论研究12-29
地理生态课堂生态理论01-19
生态系统理论10-15
生态林业理论06-19
生态设计理论09-12
产业生态理论11-13
生态位理论01-1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10-05
生态系统理论论文06-10
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建设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