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农村

2024-10-10

回归农村(共9篇)

回归农村 篇1

摘要: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并昭示出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乡土性”的迷失、人文景观现象的趋同、生态环境的退化等现象日益凸显。基于此, 应站在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 并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 系统构建一套以人为本、“回归本源”、极具本土特色的景观建设机制,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发展全面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本土文化,自然之道,机制建设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对农村景观建设的迫切性要求, 对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景观面貌的影响和改变也随之而来。一些新农村规划逐步打破了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 使农业生产用地向经营型、游憩型绿地转化1, 由于观念上的误区, 导致不伦不类现象持续产生, 致使农村景观呈现出与自身文化底蕴极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因此, 基于回归本源这一理念之上, 探讨对当代具有指导意义的新农村景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乡土性”迷失, 人文景观建设现象严重趋同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研究, 应凸显地域性特色文化这一主线, 并纳入整个新农村景观建设体系当中。然而, 绝大部分地的新农村景观建设, 并未尊重当地地域性、本土性这一原则, 对于文化的继承性、排他性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其一, 程式化的建设模式。当下在城镇化进程的大浪潮中仿照城市规划与建设模式突出, 新农村的景观建设处处视为城市景观建设的缩影。其二, 效仿西方发达国家模式。目前我国的很多新农村景观建设, 未从实际出发, 脱离了本国的国情和农村当地的特色, 导致新农村的一些景观建设出现“不中不洋”的现象。

2. 绿色生态退化, 自然景观“碳成本”递增

合理科学的规划理念是制约绿地面积不断萎缩、自然生态严重破坏及植被“碳汇”功能持续下降的重要瓶颈。一方面, 建筑为主绿地给景为辅, “碳汇”功能持续递减。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 新建筑不断地屹立, 农村生产性空间与商业空间等生态性空间被持续吞噬。另一方面, 原生景观人工化推进, “碳成本”大幅上升。在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推进的过程中, 高耗能景观建设的材料生产、施工建造及后期维护运行、拆除、更新等现象突出, 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团提高。

3. 农村自身特色文化的衰退

历史文化与农村的建设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乡土景观文化的保护、延续、断裂与再造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景观建设的首要环节, 也是探索乡土景观文化发展变迁的历程中深层次特质的重要表现。正是因区域环境的异同之处, 才孕育了极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形态, 如若此种原本的乡土人文资源在建设过程中被遗忘或者断裂, 这无疑是对乡土资源的持续浪费。当今,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进程中, 全盘接受, 摈弃我们原本的乡村文化遗产, 从而使得使极具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日益渐失, 使我国乡土特色景观建设趋向谁退态势发展。

二、新农村景观建设原则

新农村景观建设原则是坚守乡土景观文化的重要前提, 故应遵循如下的原则: (1) 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的构建; (2) 自然景观体系完整性与多样性的坚守; (3) 传统文化继承的持续; (4) 合理性与可达性景观的规划; (5) 资源开发的合理; (6) 人居环境的改善; (7) 发展原则的持续性2。其他学者则认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整体综合性、景观多样性、场合最吻合和生态美学原则3。此外, 还有学者总结出一些新农村景观建设原则。

1. 景观理念生态化

“生态学” (Ecology) 的这一理念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中最早提出, 并对当下景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此书的作者德国的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曾说:“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科学, 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4。新农村景观建设态化其实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农村各因素之间的和谐化、生态化, 这才是新农村建设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也是新农村以遵循、回归自然之道为本源的最终目的。

2. 景观风貌自然化

新农村景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营造一种安然闲适的农村生活状态, 使新农村生态景观系统趋于平衡状态。新农村景观建设中自然化景观的营造, 一方面应坚守因时制宜地的原则, 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坚守“天人合一”的原则, 减缓城镇化向农村蔓延的步伐。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 景观建设与生态化, 遵循景观风貌自然化是新农村能够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法则, 也是保留好农村环境的原生态, 不盲目跟风步城市化发展之路后尘的限制原则。

三、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策略思考

基于我国新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非孤立现象, 而是我国经济建设和长期规划中的普遍现象, 鉴于此种意义, 应站在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 并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 系统构建一套以人为本的、“回归本源”的、极具本土特色的景观建设规划机制。

1. 基于历史为源、乡土为基的景观建设

乡土文化是新农村特色建设的源泉与根基, 人类生存与发展应体现与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和谐机制。因此, 这一动态体系应基于对当地丰厚历史与文化的尊重, 并针对个性化的历史文化悠久的村落, 构建一套合理科学的保护和传承机制。针对村落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并非简单地保持原样不变, 而是保护当下人文环境、古建筑群及文化瑰宝的前提下, 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 探寻历史文脉与未来发展的契合点, 形成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村”。

2. 坚守生态为核、经济为媒的环保适用型景观建设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也是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是推动生态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另一方面, 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和低碳保护的生态之路。两者取长补短, 彼此兼顾, 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动态科学的生态规划规划系统。

3. 遵循自然为本, 政策为道的可持续性景观建设

新农村景观建设, 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它与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审美价值等领域息息相关, 是政策当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所以在当地环境保护策略基础上, 还应该更多地由政府出面, 在尊重与合理利用自然的前提之下, 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构建一个自然宜人的生态环境。以自然化作为景观构建的重要依据, 体现对自然的关注与尊重, 彰显生命和生存意义, 蓝天、雪山、草地等如此协调神奇的生态美才会治于当今, 福泽后世。并能让人透过景观认识到生态良性发展的重要性。

注释

11 .季乐, 魏萍.新农村景观设计的探索—上海浦东新区合庆镇新农村建设综合景观规划设计[J].园林, 2008 (10) :48-50.

22 .王云才, 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 2003 (1) :55-58.

33 .谢花林, 刘黎明, 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 2003 (3) :39-41.

44 .张道一.张道一文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

回归农村 篇2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作文教学思想: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作文的源泉是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到作文的源泉--大自然中和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回到广大无边的农村中去发现积累、提炼素材,丰富作文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关键词】:农村  孩子  作文  回归

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长久以来,农村孩子们的作文脱离农村、脱离农民、空话假话联翩、虚情假意满纸的情况可谓是司空见惯,一些孩子为了应付老师的作文任务,农村是想象中的农村,笔下的家乡是别人的家乡,老农是作文选上抄来的……这些现象不知道让多少教师头疼,无可奈何。通过分析发现,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手头题材匮乏,没有“真事”也缺乏“发现”,就很难抒发真情,进而厌恶作文,害怕作文,这样的作文质量每况愈下,无疑也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其实,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培养孩子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就要引导他们选择、捕捉熟悉的生活材料,选择他们乐于表达的话题:山坡上的草木,田野里的庄稼;溪水中的渔趣,泥土里的诗情;父母的家常,邻居的和谐。然后指导孩子们进行归纳、提炼,迸发处倾诉的欲望,进而将积累的素材付诸笔端,这样作文就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一、看农村新貌,素材回归农村

“大自然是学生的绿色课堂”,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孩子们写作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写江南水乡之美。在取材中积累素材,在写作中表达真情。

1.田野风光美为我赏。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孩子们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菜地……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点,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积累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这样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又可以锻炼孩子们捕捉素材的能力,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

2.家乡景观美为我颂。我们的家乡是典型的丘陵地区,这里山多水多,人民勤劳能干,綦江以山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古剑山、白云观、清溪河、藻渡河、东溪古镇,既有有山峦叠嶂,也有水波不兴,潺潺之声,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岸边的古树,水上的渔舟,小桥流水,石堤埠头,临水之户,古镇人家……这些都是小作者笔下的好材料。由不同的组合,不同的时节,又有它独特的画面。孩子们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是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农家新居美为我赞。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农村家家户户盖上了“小洋楼”、“小别墅”、“四合院”……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村孩子要反映家乡发展变化,要实实在在从身边开始深入农村新居采集、了解情况,积累素材,不能走马观花,随随便便,要以小见大,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学农艺农技,生活回归农村

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父母开始拜师学艺,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丰富学生生活。在劳动中交流情感,提炼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这样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假情假义的作文现象。

1.尝劳动辛苦。对于当今农民的后代来说,不少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千百年旧思想影响,年轻的父母,往往本着让孩子跳出“农门”的宿愿,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许多农村孩子写劳动,只言片语,写不实在,写不生动。我们通过让他们跟随父母参加家里劳动,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等等,认认真真干一番,哪怕汗流浃背,让他们亲身体察劳动的辛苦,真正感悟“粒粒皆辛苦”。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并加以提炼,上升到学习农民勤劳纯朴品质的层面上。

2.学农民智慧。作文要善于选材,提炼有特色的材料,写有特色的作文。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创造了特艺特产,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养蚕、养鱼养鸭、放牛割草、插秧种菜等等这些农活,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凝聚着农民的智慧,我们要学生边学边做,边想边记,从亲身感受中提炼作文素材。

3.以劳动为荣。劳动最光荣,现在的农村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时代,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志不强。作文中,学生写的“劳动”往往含有水份,有的甚至是抄写别人的。所以写劳动就要让他们去尝一尝劳动,不能任其自由“发挥”,造成作文心理上负面影响,同时要让他们亲手做,出力流汗,得到的劳动果实,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像种黄瓜、蕃茄、喂鸡、喂鸭等,学生会天天盼,天天看,期望亲手种下的作物早日开花、结果,自己喂养的鸡鸭块块长大,对这样的素材的捕捉、提炼,孩子们是非常有兴趣的。

三、问村史家史,情感回归农村

通过调查、访问,了解村史、家史、个人成长史,了解家乡以及家人的过去,收集这些值得记叙的故事,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问农家苦难史,更能珍惜今天。在农村,几乎千家万户都曾经历过辛酸的往日:地主恶霸敲诈勒索,自然灾害,逃难要饭,衣不遮体的生活,……一幕幕苦难历史,一个个凄惨故事,催人泪下。富裕了的农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怎不为此感慨,记住过去,珍惜今天,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情思来。

2.问农家创业史,更加敬重祖辈。农家千百年的发展历史,刻下了祖祖辈辈农家人的辛劳印记。他们开河、修路、平地、造桥,一块块梯田、一幢幢农舍,一条条水渠,都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3.问农家荣誉史,更加感到自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和城市的孩子们相比较,无法通过电脑网络、外出旅游对外面的世界进行了解,所以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那么我们就发掘现实资源,让孩子们尽量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听听自家的光荣史,奋斗史,写写自己祖辈的光荣历史,家人的感人之事,从而激起自豪感,付诸习作当中。

真实,是作文的灵魂。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库,是一个展示真情实感的大舞台。农村景美、物美、人更美,农村的孩子们踏遍自己家乡这块热土,寻找身边的人,捕捉身边的故事,学作文,也学做人,让孩子们能“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心”,让农村孩子的作文回归农村。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3、《罗丹论艺术》

4、窦桂梅《教后记》

回归农村 篇3

[关键词]主题词 英语课堂 误区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70032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改革的障碍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目前农村中学的部分英语老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英语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有较大的误区,严重制约学生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穿新鞋、走老路,过于形式化

在当前,一提起新课改,农村中学的老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但是这些新课改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只是摆摆架子,走过场而已,注重形式而没有实际内容。如有的老师上课时把学生座位变为“方阵座”就以为变成了自主讨论学习;有的老师整堂课师生一问一答就以为可以叫做师生互动。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质改变,那么实施新课改只能是“涛声依旧”。

二、英语课堂滥用表演

参加活动听的几节课几乎每位老师都用了表演法,其中有一人执教7 A Unit 8 A Fashion Show时,居然让学生纯时装表演,这简直是弄巧成拙,不仅没给教学增色,反而让教学费时。表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编、演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及创新精神,还让课堂“活”起来。然而,这一方法的应用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三、对学生的评价千篇一律

《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可是,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评价却慢慢变了味: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当学生答完问题,老师就是“Cheers!”“Very good!”“Great!”“Wonderful!”这些语言。这又未免过于形式化了。难道所有的回答都应这样肯定?都值得这样评价?

其实,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首先应细化。“Very good!”好在哪里?是语言表达清楚,还是对问题分析得透彻?其次,评价应根据对象、场合来使用。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点;对处于优势的、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因为适时的激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过分的表扬会导致学生骄傲。最后,当学生答错时,应及时指出、纠正。《课标》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不是说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些。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走极端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地区的学校教室都配置了电子白板,全县统一下发备课课件,部分教师上课只是简单地点击smart board,缺乏对文本的理解和针对性的班级训练。学生对英语课本内容的掌握只停留在图片文字认识层面上,在听力和知识迁移上有很大的障碍。

五、忽视学生的双基训练

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的英语课堂,学生连本课的生字和词组都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会读,教师就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不着边际地free talk;有的课堂教学不以本课的话题或任务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忽视“双基”的落实。

针对上述原因,如何改变目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提高效率,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加强英语教师课改的后续培训,做一个智慧型教师

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学校要加强英语教师的业务学习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认真落实校本培训和集体备课,多学习与英语课程相关的学科知识。我认为,但凡名师,课堂教学高人一筹,并不是花样多,而是他们令人折服的引导方法和深厚的语言功底。用富有诱惑力的语言把学生引进文本,用出神入化的语言把文本上的文字变成富有情感的活生生的语言。我认为,这种语言不是一下子通过听几节课,看几本教学杂志就可以学来的,它是一种个人文化修养的积淀,值得我们终生去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质量

英语教师必须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时下,课堂教学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对于我们想学习又不知从何学起的人来说,每一位老师的课都体现着新课改的理念,于是今天模仿这个,明天又追随那个,到头来,反倒不知道该怎样上课才好。教师上课不能千篇一律,要依照不同班级的学情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单词、背背课文、讲讲语法,天天如此,不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英语,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应该运用精讲多练、善导自学、激发兴趣、师生和谐的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刻苦钻研课标,认真钻透课本,熟读教参要求,不惜花时间精心设计授课计划、方法和步骤。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多让学生说英语,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必须创新,不创新是没有出路的。而教学又有它自身的规律,课堂教学应保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夯实基础、凸显能力:

1.加强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同步听力与阅读材料,每天听一段,每周读3—4篇英语阅读材料。不管是成功的老师,还是优秀的学生,深厚的知识素养都来自大量阅读。课堂上只教给读的方法,课内外以潜心阅读为主,教师要做的除了方法指导外,就是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这样学生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会循序渐进,效果更明显。

2.加强领读训练

从外出学习听的课来看,名师们上课都没有什么翻新花样,而是注重读的训练,从领读单词、拼写、句子的朗读到课文的听读,教师通过读把文本上的铅字变成鲜活的、富有感情的语言,变成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一座桥梁。学生在一次次领读中走进文本,获得知识在脑海中的时间会长久些。

3.细致做好培优补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争取大面积提高

众所周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学困生,我们应该满怀热情地关怀爱护他们,决不能嫌弃排斥。大部分差生具有学好英语的良好愿望,只要老师查明他们成绩差的原因和知识的缺漏情况,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主动去关心他们,亲近他们,不厌其烦地辅导相关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克服自卑感和压抑感,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差生是可以进步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三、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

要学好英语,仅仅靠45分钟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足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练习,以听说读写为中心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练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前的导学案要起导的作用。让学生怎样去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达到什么效果?教师必须很清楚,学习单不能是做了几道题就算完成预习任务。可以预习语音知识、词义、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等等。预习后,学生一定要写下预习小结,简单分析得与失。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进行朗诵,唱歌、猜谜语、演短剧。还要求学生学会用英语写日记或周记,教师批改后,将写得好的日记、周记刊出在黑板报或墙报上,这样做一举两得,学生既可以互相学习,又可以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农村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任务还很重,教师要勇于进取,走出思想和行为误区,用现代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和完善自己,不断寻求最佳教学方法途,通过教师的多方努力,多与学生接触交谈,进行思想沟通,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学习英语,这样一来,我们的英语教学质量就一定能有大的提高。

回归农村 篇4

我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 其发展和变化是惊人的, 无论是农业产值还是农民收入都以非凡的速度在增长。而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农村金融却明显地落在了后面。它完全不能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 金融是经济的翅膀, 经济只有插上金融的翅膀才能飞的更高更远。

长久以来, 农村的金融市场一直是边缘市场。改革开放前二十年, 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 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十年前, 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从县域以下农村地区撤出了,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绩效欠佳。在农村地区开展信贷业务, 客户分散、信贷额度小, 而且风险大、成本高。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 农村地区的客户性质显然与一个巨型银行的运作理念和方法极不协调。长时间以来, 这些大银行在县域以下农村地区都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亚洲金融危机后, 我国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更为严格, 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 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这些银行“巨舰”不得不驶出农村这片海域。农村领域确实不是其最佳的市场领域, 经营上不具备规模效应。可以说, 与那些灵活的小型金融机构 (如农村信用社) 和民间金融机构 (如互助会和钱庄) 相比, 大型银行不具备竞争优势, 他们有理由选择撤出。

不容置疑, 作为参与市场活动的银行, 趋利性是其存在的本真。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一切都要从客户和市场的需要出发, 也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十年前, 国有商业银行们纷纷收缩农村网点, 开始一场对未来农村金融生态影响极大的“集体大出走”自然是无可指责的。而十年后的今天, 包括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商业银行, 又开始一场“集体回归运动”, 无疑, 他们骐骥重新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上大展宏图。

2 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机遇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建立与市场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制度, 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尽快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抓好“三农”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

在改革开放以后, 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前与后, 农村信用社, 一直积极发挥着服务“三农”的作用, 它把为农业、农民、农村经济服务作为重点, 促进了各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合作信用社是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机构。目前, 我国农村合作信用社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在经济发达地区, 经营状况比较好, 甚至出现了无农可扶的状况;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村合作信用社经营效益差、自身发展困难。但是, 今天的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已经有了飞跃的发展和提高, 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 农民的金融意识大大提高了, 农村、农业的金融需求也极大地提高了。对于追求客户与市场的国有、民营和外资银行, 当然是一个新的巨大的商业良机。诚然,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相对来说还是一个小市场、一个很不成熟的市场, 一个不算诱人的市场。但是, 农村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还是十分看好的, 回归农村金融市场还是各商业银行实惠而理性的选择。尽管农村金融市场比之都市市场确实逊色, 可随着农村现代化计划的实施,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乡镇企业和农村生产合作组织规模将日益壮大, 它们的资本实力逐渐增强, 它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自然也日益增加, 农村金融服务业将大有作为, 商业银行回归顺理成章。

3 农村金融改革的前瞻性思考

现今, 农村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建设的迫切需要。集中表现为三个“太少”:一是支农金融机构太少。目前涉农正规金融机构只有4家。其中农发行主要负责政策性贷款;农业银行“回归”农村时间不长, 农贷业务一时还难以快速跟进;邮政储蓄经营方式刚刚转型, 放贷支农还处于尝试阶段。因此, 农村金融目前主要靠农信社支撑。二是资金投入数量太少。据了解, 农村中小企业、种养大户贷款难的问题非常突出。三是金融服务网点太少。目前只有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覆盖乡镇, 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在乡村少有布点, 那么, 首先要建立较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实现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协调发展, 逐步满足不同类型“三农”客户包括小额信贷、规模化融资、汇兑、理财、租赁、保险、证券、期货等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首先, 抓紧农村合作信用社的改革。现在, 农村合作信用社就全国范围讲, 它仍然是农村金融的主体, 当然也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体, 必须抓紧农村合作信用社的改革, 让这个与农民几十年相濡与沫的金融机构焕发出新的精神。

第二是推动村镇银行组建。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可经营吸收公众存款, 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办理国内结算, 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从事同业拆借, 从事银行卡业务, 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以及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村镇银行还可代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

从2006年12月银监会颁布开放农村市场准入的若干意见之后,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 迅速出现在全国县域以下地区。在2008年之前成立的村镇银行, 大多是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发起设立, 同时外资银行也迅速跻身发起行的行列, 汇丰银行等都在中国农村金融领域抢先试水。但是, 进入2008年以来, 很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也开始行动起来, 加入到“回归农村运动”的行列中来。此前, 民生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已经先后在农村设立了村镇银行。各类商业银行共同挺进农村领域开设村镇银行, 其背后的动因, 不外是要从迅速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中分一杯羹, 村镇银行也许会成为今后若干年农村金融市场的又一个主体, 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其三是规范民间金融组织, 让它名正言顺地进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来。在农村发展中, 特别是农民进入非农产业 (农村工业) , 资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而农业、农民、农村, 因其所处的弱势地位, 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 特别是小企业和家庭企业在起步或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这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 这种供需上的极度不均衡, 催生了民间金融。民间金融最先在沿海较富裕农村产生, 并迅速蔓延开来。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 也充分说明正式金融机构满足不了农民的金融 (特别是贷款) 服务需求, 而民间金融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民间金融的发展, 是遵循市场需求, 对金融改革方式的有益探索。民间金融在农村的蓬勃发展, 缓解了农村金融资源供需上的矛盾, 缩小了城乡之间在金融资源占有上的差距, 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这么说, 民间金融逐渐成为了融资困境中农民的一种理性选择。它完全应该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监管体系, 使其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正规军”。

再其次是, 各大商业银行直接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 广布网点。当然, 现在也许还不现实, 这是一个前瞻性的设想, 它还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而定。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神奇, 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将会展现传奇般的活力, 我们只能满怀期待。

4 商银回归是推动农村金融市场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

商业银行进军农村金融市场, 或者者说回归农村金融市场, 一方面扩大了自己的金融市场占有率, 另一方面也构建了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体系。设立村镇银行, 意味着这些商业银行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中国农村发展, 可以使商业银行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从而赢得监管者和社会大众的道德认可, 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美誉度。至于未来设立分支机构和广建网点, 更是各大商业银行做强做大的美好愿望, 特别是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建功立业也是他们不可推却又乐于承担的责任。商银回归可以说是, 推动农村金融市场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

回归农村 篇5

一、穿新鞋、走老路,过于形式化

在当前,一提起新课改,农村中学的老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但是这些新课改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只是摆摆架子,走过场而已,注重形式而没有实际内容。如有的老师上课时把学生座位变为“方阵座”就以为变成了自主讨论学习;有的老师整堂课师生一问一答就以为可以叫做师生互动。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质改变,那么实施新课改只能是“涛声依旧”。

二、英语课堂滥用表演

参加活动听的几节课几乎每位老师都用了表演法,其中有一人执教7A Unit 8AFashion Show时,居然让学生纯时装表演,这简直是弄巧成拙,不仅没给教学增色,反而让教学费时。表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编、演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及创新精神,还让课堂“活”起来。然而,这一方法的应用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

三、对学生的评价千篇一律

《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可是,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评价却慢慢变了味: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当学生答完问题,老师就是“Cheers!”“Very good!”“Great!”“Wonderful!”这些语言。这又未免过于形式化了。难道所有的回答都应这样肯定?都值得这样评价?其实,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首先应细化。“Very good!”好在哪里?是语言表达清楚,还是对问题分析得透彻?其次,评价应根据对象、场合来使用。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点;对处于优势的、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因为适时的激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过分的表扬会导致学生骄傲。最后,当学生答错时,应及时指出、纠正。《课标》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不是说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些。

四、教学媒体的运用走极端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地区的学校教室都配置了电子白板,全县统一下发备课课件,部分教师上课只是简单地点击smart board,缺乏对文本的理解和针对性的班级训练。学生对英语课本内容的掌握只停留在图片文字认识层面上,在听力和知识迁移上有很大的障碍。

五、忽视学生的双基训练

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有的英语课堂,学生连本课的生字和词组都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会读,教师就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不着边际地free talk;有的课堂教学不以本课的话题或任务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忽视“双基”的落实。

针对上述原因,如何改变目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提高效率,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加强英语教师课改的后续培训,做一个智慧型教师

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学校要加强英语教师的业务学习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认真落实校本培训和集体备课,多学习与英语课程相关的学科知识。我认为,但凡名师,课堂教学高人一筹,并不是花样多,而是他们令人折服的引导方法和深厚的语言功底。用富有诱惑力的语言把学生引进文本,用出神入化的语言把文本上的文字变成富有情感的活生生的语言。我认为,这种语言不是一下子通过听几节课,看几本教学杂志就可以学来的,它是一种个人文化修养的积淀,值得我们终生去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质量

英语教师必须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时下,课堂教学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对于我们想学习又不知从何学起的人来说,每一位老师的课都体现着新课改的理念,于是今天模仿这个,明天又追随那个,到头来,反倒不知道该怎样上课才好。教师上课不能千篇一律,要依照不同班级的学情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单词、背背课文、讲讲语法,天天如此,不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英语,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应该运用精讲多练、善导自学、激发兴趣、师生和谐的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刻苦钻研课标,认真钻透课本,熟读教参要求,不惜花时间精心设计授课计划、方法和步骤。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多让学生说英语,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必须创新,不创新是没有出路的。而教学又有它自身的规律,课堂教学应保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夯实基础、凸显能力:

1. 加强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充分利用学生手头的同步听力与阅读材料,每天听一段,每周读3—4篇英语阅读材料。不管是成功的老师,还是优秀的学生,深厚的知识素养都来自大量阅读。课堂上只教给读的方法,课内外以潜心阅读为主,教师要做的除了方法指导外,就是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这样学生的听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会循序渐进,效果更明显。

2. 加强领读训练

从外出学习听的课来看,名师们上课都没有什么翻新花样,而是注重读的训练,从领读单词、拼写、句子的朗读到课文的听读,教师通过读把文本上的铅字变成鲜活的、富有感情的语言,变成和学生心灵沟通的一座桥梁。学生在一次次领读中走进文本,获得知识在脑海中的时间会长久些。

3. 细致做好培优补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争取大面积提高

众所周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学困生,我们应该满怀热情地关怀爱护他们,决不能嫌弃排斥。大部分差生具有学好英语的良好愿望,只要老师查明他们成绩差的原因和知识的缺漏情况,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主动去关心他们,亲近他们,不厌其烦地辅导相关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克服自卑感和压抑感,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差生是可以进步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三、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要学好英语,仅仅靠45分钟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足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练习,以听说读写为中心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练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课前的导学案要起导的作用。让学生怎样去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达到什么效果?教师必须很清楚,学习单不能是做了几道题就算完成预习任务。可以预习语音知识、词义、语法知识、文化背景等等。预习后,学生一定要写下预习小结,简单分析得与失。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进行朗诵,唱歌、猜谜语、演短剧。还要求学生学会用英语写日记或周记,教师批改后,将写得好的日记、周记刊出在黑板报或墙报上,这样做一举两得,学生既可以互相学习,又可以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回归农村 篇6

关键词:乡土艺术,资源,沙艺术

一、挖掘乡土艺术, 促进资源整合

1、立足农村, 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纲要》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而我园也地处农村, 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以及管理水平, 学校常常会派一些教师去市区以及市级以上的幼儿园进行听课及观摩。很多教师都把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措施以及环境布置都带到了本园供大家一起学习。但同时也发现, 有很多幼儿园都是一味地效仿, 常常忽视了身边可贵的自然资源, 使得本园失去了本有的特色。

2、开放乡土, 拓展幼儿多元化发展。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我们幼儿园的幼儿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 而这些幼儿对农村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都比较的熟悉。然而, 对于幼儿来说, 最有效的学习就是最感性趣的学习, 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熟悉的、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

二、以沙为友, 开发创造潜能

1、感受自然, 回归本色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而沙也是农村幼儿常见的事物。

当我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 常常会看到在路边有摆弄泥土、黄沙、和石子的幼儿。他们沉浸于这样的玩耍之中, 非常的专注。

我曾经也遇到过这样的幼儿, 我便蹲下了问他:“你这玩的是什么?”幼儿:“这是黄沙, 你不知道吗?”我:“你一直这样用杯子装了又倒, 倒了又装, 好玩吗?”幼儿:“好玩呀!”我:“你会其它的玩法吗?”幼儿:“会!”很简短的对话, 却让我看到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他对黄沙的特性产生了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幼儿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有求知的欲望, 然而调动幼儿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身体触摸, 舒缓紧张

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一部分幼儿用眼观察事物。另一部分幼儿用小手触摸事物。孩子们静静地用带子蒙住眼睛, 用他们的小手触摸这个世界。当在戴上带子的那一刻起, 所有的神秘都油然而生。在他们的小脑袋里充满着无数的想象和猜测。在那一刻, 他们显的尤其兴奋和紧张。所有的思想都开始集中。通过这种方式, 孩子对形状的识别会变得更容易些。对于一些不能一眼就看出事物特性的孩子, 在触摸过图形及其轮廓后, 能识别形状特性的几率要大一些。比起观察, 他们更愿意用小手去触摸, 更希望用身体去感受去触摸事物, 从而感知事物的特性。

3、自主发挥, 创造思维。

玩沙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首先他的随意性比较强, 沙不像其他事物有特定的特征, 它虽然看得见, 摸得着, 可是却是变幻莫测。想把其变成什么就可以变成什么。可以随意操作, 这种特征, 恰恰也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表面上是在随意玩耍, 其实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习得经验。并且沙的操作性也比较强, 当沙出现在幼儿面前的时候, 他们会主动去和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在触、摸、玩弄中有所发现。操作中能认真积极地思索, 并能克服一定的困难完成操作任务。

三、结合村园, 拓展特色内涵。

1、研究沙艺术, 提升教师沙文化涵养。

首先作为农村教师, 要更新教育观念, 建立“人尽其能, 物尽其用”的朴素资源观和价值观。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 才能积极主动地区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 才会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探索。

教师要积极地投身于对沙艺术的研究和探讨中, 制定出适合于本园特色的沙艺术活动的计划和方案。

提高教师的沙画、沙雕等技术水平。

可以先选两个有美术功底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然后回到园内在对教师进行培训。

2、着力打造以沙为载体的艺术特色。

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幼儿本真的生命活动, 在幼儿的世界里, 艺术活动就象他们吃饭、睡觉一样, 是一种不可缺少、最为初始、最为本真、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 是幼儿生命活动的一种存在方式。追求快乐而有效的艺术活动, 对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潜在的教育功效。我们和幼儿一起走进乡土, 享受艺术, 实现幼儿最本真的生命成长。”

沙土流动、可塑的特点, 诱发了幼儿的奇妙想象和欲望, 比如孩子用沙堆出来蛋糕、桌子等, 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品味和修养。

3、立足沙画、沙雕等艺术形式培养幼儿品格。

《纲要》艺术领域目标第二条指出:“喜欢参加艺术活动, 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幼儿美术教育是源于美的教育, 是简约的审美教育, 幼儿表达性和情感性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可以得到提升。

然而沙画、沙雕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玩沙有利于创设自我、自由的精神环境, 在玩沙的过程中, 幼儿可以不受教师支配, 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速度。他不用管别人的看法, 不用受批评、指责、重视或赞扬的影响。可破坏、可重复、可创作。可改变幼儿多动、焦躁、不安的状态。培养幼儿优秀的品格。

回归农村 篇7

一架手风琴, 十几只竖笛, 一群活泼开朗的孩子, 在大自然的拥抱里, 呼吸着新鲜纯净的空气, 随便找个空地 (或树下, 或草坪) , 上音乐课。在这种美好的环境下, 学生们热情高涨, 无比高兴, 唱得声情并茂, 忘情之处竟手舞足蹈起来, 很短的时间, 学生们很轻松地学会了一首新歌, 不仅完成了学习目标, 也让学生们更加喜欢音乐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一次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因此, 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并发现在农村小学中, 开展室外音乐教学, 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优点颇多。

第一, 室外音乐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优越的自然环境, 弥补教学设备贫乏等不足之处。

农村小学大部分建在野外村头, 自然环境优越。这里的一切景物, 与多媒体手段构造的影像相比, 更加真实和有感染力, 莺歌燕舞, 泉水叮咚, 依山傍水, 置身于如此美好的大自然中, 不仅让学生身心愉悦, 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大树妈妈》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大树妈妈的爱, 我将学生带到大树下, 让学生坐在大树阴中感受大树妈妈给我们带来的阴凉, 让他们想象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爱、对小鸟的关心。这时反复聆听歌曲、教学歌词, 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就很快地熟悉了旋律和记住了歌词, 并且掌握了歌曲的情绪, 能够用轻柔的声音表现大树妈妈。这样的一片绿阴带给学生的爱和感受是所有的精美的课件没法带来的。

第二, 室外音乐教学以大自然为学习课堂,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兴趣。

以往的音乐教学, 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单调的学习环境中,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 教师唱一句, 学生唱一句, 让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室外音乐教学, 学生处在一个宽松、美丽的自然环境中, 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愉悦的心情、老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 放松身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回对音乐课的热情, 增强其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单元“春天的歌”时, 因为本单元所选的曲目都是具有清新、优美的特点, 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在教学中我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新的组合分别为:找春天、唱春天、演春天三个课时。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出教室, 走进春天, 在找春天时带领学生坐在红花绿草中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春天的来临, 说一说春天来临时的心情。然后播放《嘀哩嘀哩》歌曲, 学生在和煦的阳光中, 轻柔的春风中, 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歌曲声中, 跟着歌曲轻声地哼唱, 交流着歌曲的情绪, 在教师的引导中加入各种动作、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最后学生还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跟着音乐动一动, 丰富对春天的想象和音乐的感受。整个过程学生学得兴趣昂然、积极主动并充满热情。

第三, 室外音乐教学将音乐融入自然, 有利于学生自然、完美地表现歌曲。

没有感情的音乐是空洞的音乐, 蕴含感情的音乐, 才是最能打动人、感染人的音乐。所以, 只有雕琢歌曲时先动情, 运声之前先酝情, 才可做到以情带声, 声情并茂。小学音乐教材所选曲目均按进度体现了季节特点, 如二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中《请你唱个歌吧》《春晓》《藤儿长长牵着瓜》, 在学唱这些歌曲时, 如果学生是身处于自然之中, 面对的是硕果累累或生机盎然的田野, 更容易理解歌曲要表达的主题, 便会“情动于中”, 自然要“咏歌之”。

第四, 室外音乐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那么在室外音乐教学中, 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记得有一次在室外上音乐课时, 学生在学唱歌曲《草原赞歌》歌词中:“天上闪烁的星星多呀, 星星多, 不如我们草原的羊儿多……”激发了学生的灵感, 学生随口唱道:“天上闪烁的星星多呀, 星星多, 不如我们池塘的鱼儿多。”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学生创作的灵感, 这是在室内上音乐课无法收到的效果。

第五, 室外音乐教学可以将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落实到实处, 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增强其审美能力。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最生动的教材, 对她们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歌唱, 通过讴歌大自然,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陶冶情操。学生做到从内心深处歌咏自然, 证明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 也说明他们学会了热爱生活, 从热爱生活逐步升华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便是美育的功能。

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曲时将学生带到清澈的小河边、金色的稻田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所看见的美景, 这时教师将已准备的如“土地沙漠化”“绿地被毁坏”“污水乱排放”等一些环境被毁坏的图片给学生看, 让学生与眼前的美景进行对比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然后以情带声、声请并茂地学唱歌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由自主地把握好力度, 发出急切的呼唤、深情的期盼, 将“保护大自然, 善待世间万物, 拯救地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上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 希望我们更多的音乐教师能有着更开阔的视野, 能够充分地对身边的各种资源进行更深更广泛的挖掘, 为学生快乐地学习创造条件。

摘要:在新的课程改革中, 我们面对属于田野的农村的孩子进行了室外音乐课的模式的研究。在室外上音乐课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优越的自然环境, 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表现歌曲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室外音乐课,弥补不足,激发兴趣,表现歌曲,利于创新

参考文献

[1]邓芳.素质教育重在创新[J].文教资料, 2010, (4) .

[2]胡艳玲.谈新课改下的低年级音乐教学[J].中国体卫艺教育, 2010, (1) .

[3]张珊珊.快乐的音乐课[J].新课程 (教师) , 2010, (1) .

回归农村 篇8

一、一元回归模型

回归分析法是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定量预测方法, 又称回归模型预测法或因果法。应用于师资需求预测, 往往受在校生数、班额大小、生师比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而且这些因素基本上与师资变化存在着线性关系, 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解出上述方程中的参数a、b, 并和已知的x值一起代入方程式, 就能设Y值。经过检验, 若回归方程效果显著, 将当前记录的自变量值代入回归方程, 就得到要预测的下一时间段因变量的预测值。

1. 一元回归分析的参数估计

我们利用动态数列所选数据, 来对师资需求的数量加以预测, 利用SPSS15.0软件对表2中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处理, 在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中选择了向后剔除法 (Backward) , 并逐步建立一元回归方程。

2. 一元回归分析的检验

选定显著性水平α=0.05, 继续用SPSS14.0软件对表1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得到相应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结果 (保留3位小数) 。

a predictors: (Constant) , 村在校生

b Dependent Variable:村专任师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该模型都达到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 说明配合回归模型是有意义的。这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是最好的。

二、多元回归分析法

多元线性回归是分析一个随机变量与多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最常用统计方法, 它利用变量的观察数据去拟合所关注的变量和影响它的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式, 检验影响变量的显著程度和比较它们作用的大小, 进而用两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去解释和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变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根据最小二乘法, 使预测值的误差平方和

最小, 将此式对b0、b1、b2…bk求偏导, 令其等于0, 当x1、x2…xk相互独立时, 由极值原理, 可以求出回归系数矩阵B=[b0、b1、b2…bk]T:B= (XTX) -1XTY

从而我们可以得到回归方程:y∧=b0+b1x1+b2x2+…+bkXk

1. 多元回归分析的的参数估计

我们根据所选数据, 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处理, 在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中选择了向后剔除法 (Backward) , 并逐步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a Dependent Variable:村专任师

表2中根据两个包含自变量数不同的模型, 分别给出了回归系数、回归系数的标准误、标准化回归系数、T检验值、T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容限度和方差膨胀因子。从第一个包含四个变量模型的T检验值和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 “农村小学在校生数”、“农村小学班数”、“农村小学学校数”、“农村小学教学点数”四个变量T检验值均达不到0.1的水平。根据向后剔除法, 剔除了显著性水平最差的“农村小学班数”这个变量。但从包含三个变量的第二个模型中可以看出, 剔除了“农村小学在校生数”后, 其他变量的显著性有所增加。由此得出回归方程:。

2. 多元回归分析的检验

选定显著性水平α=0.05, 继续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得到相应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显著性检验结果 (保留3位小数) 。包含了“农村在校生数”、“农村小学班数”、“农村教学点数”、“农村小学学校数”四个自变量的第一个模型的调整的判定系数Adjusted R Square为0.991。剔除了“农村在校生数”这个变量后, 包含了“农村小学班数”、“农村教学点数”、“农村小学学校数”三个自变量的第二个模型的调整的判定系数Adjusted R Square为0.994。

a Predictors: (Constant) , 村在校生, 村教学点, 村学校, 村班数。

b Predictors: (Constant) , 村在校生, 村教学点, 村学校。

c Dependent Variable:村专任师。

从表3中可以看出, 每个模型都达到了0.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配合回归模型是有意义的。但随着无效变量被逐步剔除, F值愈来愈大。这说明只包含“农村小学班数”、“农村教学点数”、“农村小学学校数”两个变量的模型的拟合优度是最好的。

三、农村小学教师需求预测结果

小城镇建设将直接带来农村小学教师需求的变化, 因此, 在预测中, 主要采集了2000年以后的统计资料的数据。预测结果基本能反映“2010~2015”年间山东省基础教育对专业教师的需求, 但具体数据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我省基础教育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精确化。根据农村小学各年级在校生人数及六年级所占百分比 (全省多数学校为六年制, 目前只有淄博、烟台、威海、莱芜四市为五年制) 综合考虑。根据前几年数据, 六年制所占毕业生数基本稳定在87%~89%之间, 本研究进行预测的前提是以上述四市在近年内保持小学五年学制不变, 故六年制所占毕业生数定为88%, 从而预测小学生在校生人数和专任教师数, 并据此预测农村小学师资数。

注:觹超编数指所采用的各种预测模型所得平均数与国家规定生师比预测数的差

表4教师需求量预测小学教师的需求量在2009~2011年间有所增加, 由244743人升到259408人, 其中在2011~2013年又有所下降, 2014年后小学教师的需求量有所增加, 但总体变化幅度很小。从预测结果可知, 未来6、7年山东省农村小学教师需求总量略有增加, 但基本趋于饱和。

参考文献

[1]胡晓颖, 周志刚.高等学校师资规划需求预测——灰色系统模型的应用.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2005 (12) .

[2]胡志伟.台州市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需求预测.台州学院学报, 2003 (2) .

回归农村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确定调查对象。将平塘县乡镇居民按民族跟地理位置分布来分层, 抽取卡蒲毛南族自治乡三个自然村 (河中村、新关村和亮寨村) 和者密镇三个村 (金玉村、茂林村和六洞村) 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591人, 卡蒲毛南族自治乡301人, 者密镇290人;男性241人, 女性350人, 平均年龄为 (66.91±6.22) 岁, 最大91岁, 最小60岁。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采用我们自己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高血压调查表, 调查人员也是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集中调查和入户面访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 (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生活方式 (吸烟、饮酒、饮食习惯等) 、家族史等。测量体质量、身高、血压、臀围、腰围、脉搏。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高血压诊断标准按1999年10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的规定, 将收缩压≥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90 mm Hg可认定为高血压, 如有高血压病的既往史, 目前正服抗高血压药, 血压虽低于140/90mm Hg, 也可认定为原发高血压。

对可能影响高血压发病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各个因素赋值为:性别, 1=男, 2=女;民族, 1=毛南族, 2=汉族;年龄段, 1=60~69岁, 2=70~79岁, 3=80岁及以上;文化程度, 1=初中及以下, 2=高中及以上;职业, 1=农民, 2其他;婚姻状况, 1=正常婚姻, 2=寡妇, 3=鳏夫, 4=其他;年均收入, 1=年人均收入<1000元, 2=年人均收入>1000元;吸烟, 1=吸, 2=不吸;饮酒行为, 1=饮酒, 2=否;膳食食盐行为, 1=高盐膳食, 2=正常;烹调用油, 1=动物油, 2=植物油, 3=混合油;健康, 1=健康, 2=患病;思想紧张状态, 1=紧张, 2=非;BMI, 1=大于25, 2=小于25。

1.3 统计分析

用Excel建立数据库, 数据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分别对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吸烟、饮酒等变量与高血压的独立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 将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的变量作为自变量, 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老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

本次共调查591名老年人, 检出高血压146例, 患病率为24.73% (146/591) , 其中男性为27.8% (67/241) , 女性为23.14% (81/350) , 差别无显著性 (χ2=1.752, P=0.186) 。毛南族患病率为21.92% (66/301) , 汉族患病率为28.28% (82/290) , 差别无显著性 (χ2=3.336, P=0.068) 。老年人饭量大小、喝茶、婚姻状况、睡眠、家庭关系、经济情况、喝酒等对高血压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文化程度、从事体力劳动、职业、BMI异常、吸烟与否、烹调用油的种类对高血压的影响明显 (P<0.05或P<0.01) 。

2.2 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在a=0.05的水平上, 因变量患高血压定义为0, 未患高血压定义为1;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因素结果为老年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职业、膳食食盐行为、烹调用油、生活中思想紧张状态及BMI。

2.3 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为排除混杂因素影响, 对上述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以老年人是否患高血压为因变量, 分别以老年人文化程度、职业、膳食食盐行为、烹调用油行为、生活中思想紧张状态及BMI6个因素为自变量, 在a=0.05水平上对平塘县农村老年人高血压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次调查贵州省某县农村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4.96%低于潘仰中报道[4]的46.05%, 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要比城市低, 这可能与农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从事体力劳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但本次调查结果明显高于1991年全国第三次高血压抽样调查的11.88%的结果, 应引起该县各级政府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血压防治人员的高度重视, 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并开展高血压的综合防治与管理工作。

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Logistic分析表明文化程度、职业、膳食食盐行为、烹调用油行为、BMI、吸烟、生活中思想紧张状态为高血压的相关因素。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钠摄人量与血压呈正相关[5], WHO建议成人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5 g以下, 本次调查食盐摄人量较高, 每人每天平均在10~12 g;因此, 应广泛宣传低钠饮食的重要性, 从小培养少盐、清淡的饮食习惯, 减少食盐的摄人量。BMI与血压的正相关关系已被报道[6]。本研究中, BMI与高血压的发生呈正相关 (OR>1, P<0.05) 。适量的劳动可控制体质量、增强心血管功能及调节机体代谢, 有利于降低血压。

高血压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也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中老年人群中, 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高, 并且发病年龄也逐步年轻化。目前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居民中, 掌握自己血压水平的人还很少, 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测量过血压, 人们对高血压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在文化程度、经济基础、医疗卫生保健等资源相对薄弱的情况下, 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防治知识, 培养良好的行为及生活习惯, 比如健康食谱、不抽烟不喝酒、防止体质量超标、保持良好的心境等。

摘要:目的 了解贵州省农村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特点, 探讨其危险因素, 为农村高血压的综合防治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平塘县593名农村老年人进行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结果 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4.96%, 男女间差别无显著性 (χ2=1.852, P=0.186)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体质指数、吸烟、和烹调用油的种类、职业、劳动强度、文化程度对高血压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膳食食盐行为、烹调用油行为、生活中思想紧张状态及BMI。结论 贵州省某县农村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4.96%, 高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应针对高血压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 实施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Logistic回归,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29.

[2]齐小秋, 王宇, 孙灵芝, 等.中国慢性病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6:5.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试行本) [J].高血压杂志, 2000, 8 (1) :94–102.

[4]潘仰中, 蔡运昌, 柳桂娥, 等.贵州省社区老、中、青人群高血压患病及防治情况对比研究[J].贵州医药, 2004, 28 (8) :7036.

[5]关桂梧.怎样使你永葆健美青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l998:270.

上一篇:史料档案价值下一篇: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