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课程

2024-08-07

物流课程(通用11篇)

物流课程 篇1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是物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为下阶段学习货代实务、报关实务、商品学、物流案例设计与应用等物流专业核心课程打基础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熟悉物流对象(工、农、商等产业)在中国的布局,熟悉中国的交通状况、物流节点,特别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有关知识,并能够结合区域特点,解决有关物流与地理、经济与地理、物流与经济等之间的关系问题。

1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考核标准简述

诚上所述,对于该课程应以什么标准来考核学生,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首先要制定考核的标准。根据物流岗位对人才需求,我们从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来设定考核标准。

(1)知识考核标准:熟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等产品在国内的布局状况,掌握中国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发展及分布概况,掌握中国物流节点、商业物流地理等知识。

(2)能力考核标准:能分析物流、经济、地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布局某物流系统的物流节点,能有效地利用、设计、选择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物流线路,能分析出不同商业形态背后的物流模式及特点。

(3)态度考核标准: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意识、个人素养等。

2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评价改革的必要性

2.1 来自于学生方面的要求

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基础课的学习中大多数学习成绩偏差,学习动机不足,抗干扰能力弱,行为不易自控,无视约束,并由此推定职业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实质上,持这种观点的人仍然没有走出传统教育评价的误区,以智力因素评价非智力因素,最终导致人才价值观的偏向,教学改革举步维艰。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中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也是这些学生,我们看到的另一面是,活泼好动,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因此,如果仅仅因为他们学习中存在“读写困难症”而被视作素质低下,这显然与发展性评价观背道而弛。尽管职业学校学生的智力因素可能差强人意,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也许是文化课高分学生所不能企及的,他们的“闪光点”就是他们具有的包括特长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交际能力等各种不同的个性与潜能,这种现实情况呼唤着更加注重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的教育观与评价观。因此,建立并推行新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2.2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职业技术教育强调“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指明了现代职业教育在关注客观需要的同时,更关注人的发展。职业学校建立和实施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立足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但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还要提高他们的求职能力、适应职业转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通用能力以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个体求职谋生的最大成功。另一方面,应该看到许多职业学生对将要踏入的社会缺少认识,缺乏信心,没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等现实状况,职业教育同样必须花大力气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意志品质、心理情感等综合素质,在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出色的“职业人”的同时,努力促进他们成长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人”。因此,职业学校的教育手段和教育评价主要应该着眼于这两个方面。客观的看,能力和素质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形成的,从理论上讲没有一个上限的标准,教育评价既无法量化又不可确定,传统的评价手段难以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基于此,在职业教育中倡导推行新的评价体系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它关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潜在评价因素,通过积极评价鼓励和支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和个性,促进他们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发展。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的、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主要采用以量化考核作为教育评价中唯一的终结性评价标准。而我们提倡的新的评价体系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质性评价为主导手段,突出的是改进和激励的功能。

3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评价改革的基本思路

3.1 转变考核方式,提升职业能力

有关研究表明,对人才要求的测定中,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三分之一,其余的则难于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测出,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物流各岗位所表现出来的对任职人员要求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技能外,沟通能力、主动性、吃苦耐劳等非技能因素更重要,所以必须转变考核的方式,否则难以培养物流岗位急需的物流人才,所做出的评价也毫无价值可言。

(1)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是学生各种能力得以训练的场所,也是各种能力展现的处所。举一例子,如果某位学生上课总是睡觉,这门课的知识他(她)定是没掌握,更别说能力提高。反之,如果某学生总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勤于思考,自然他(她)的态度肯定是好的、各种能力相应地也得以提高。因此,抓住课堂表现某门课程成绩评价的关键所在,也是正确、全面评价一个学生最核心之所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知识点多,老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要求学生课下去利用各种途径去搜集资料,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是方法,更多的是要学生学会老师教授的方法自主地学习,如果课堂不能很好的表现,学到知识是不可能的,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情感也不可能向健康的方向转变。

(2)应用型作业任务,即结合每一模块教学内容,将作业设计一个个应用型的任务。比如:模块一,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出一题——“苏州为何会成为电子产业基地”;模块二,物流节点,可以出一题——“为何要在苏州工业园建立国际物流中心?”通过这样的题将每一模块的知识都整合起来,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既易下手,又感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3)“调查报告”考试模式,即期末考试题目——关于苏州物流经济地理的调查报告,在开学初就告诉学生考试的模式与内容。而不是传统的考试,出一份试卷,有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等,考试前老师给学生复习、划重点,学生考试前几天死记硬背,然后考试时将记的东西写出来,稍微下点功夫的同学都是90分,不愿意做考前准备的,大都不及格,然后再加上平时成绩,这样来评定一个学生一门课程的成绩非但不能全面、正确评价学生,简直是误人子弟,完全违背了职业教学的规律。

3.2 淡化量化考试,革新考核内容

以非知识内容考核的命题为主,通过答案的灵活多样性。给学生想象力等的发展创设一种弹性环境;考试还要测出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的问题所在,以利于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思维的指导与训练。考试内容要有一部分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答案能自圆其说就是正确的,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考试内容的视野将变得更加开阔灵活,可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协同发展。

3.3 考核评价方案

(1)课堂表现成绩记录表

(1)起始分为30分,每节课以上事项至少要涉及10人次。用“正”字记录次数,期末统计;

(2)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包括:看其他书、写其他课作业、剪指甲、照镜子、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等,每人次-0.5分;

(3)睡觉、说话,每人次-1;

(4)正激励每人次+1分。

(2)作业分配表

参考文献

[1]居宇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评价改革方案实例[J].教育理论研究,2009(3):77.

[2]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习保.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评价体系初探[J].中国科技博览,2009(5):126.

物流课程 篇2

企业管理

1.1

组织结构

1.1.1

组织结构的变迁模式

1.1.2

组织结构创新的具体实施步骤

1.2

经营战略

1.2.1

安得企业的经营战略现状及SWOT分析

1.2.2

安得经营战略的转型

第二章

系统优化

2.1

共同配送

2.1.1

共同配送现状

2.1.2

问题分析

2.1.3

解决方案

2.2

运输线路优化

2.2.1

运输现状

2.2.2

存在的问题

2.2.3

优化方案

2.3

对流运输与逆向物流

2.3.1

实施对流运输与逆向物流的经济效益

2.3.2

实施逆向物流

2.3.3

对流运输

第三章

业务拓展

3.1

业务地域

3.1.1

西部物流开展

3.1.2

中部物流开展

3.2

业务种类

3.2.1

冷链行业

3.2.2

零担物流

3.3

增值效劳

3.3.1

安得公司增值效劳方面的现状

3.3.2

安得公司增值效劳的创新

结论

前言

中国现代物流业,是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开展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而开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中国现代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开展。已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开展效率的重要标志。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现代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市场呈现出“物流热〞状态,竞争尤为剧烈。特别是进入门槛较低的,功能单一的,不具备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的运输、储运、配送类企业的生存和开展收到了极大的挑战。为改变中国物流业这种无序竞争的市场格局,大大小小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应运而生。安得物流便是其中的一员,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成长起来了。

安得物流创立于2000年1月,为国内最早开展现代物流集成化管理、以现代物流理念运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一。其隶属于美的集团,同时也对外提供物流效劳。多年的持续开展,安得不仅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系统、健全的运作网络、高效的运作流程,而且把国际先进的物流理念、技术与国内现实物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建立了安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但高速开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亦一次次呈现在管理者面前,或许这正是有一次帮助安得成长的契机,创新和勇于尝试是安得不断成长的动力,“不经历风雨,怎能看见雨后灿烂的太阳〞。

第一章

企业管理

1.1组织结构

1.1.1组织结构的变迁模式

安得物流组织结构开展历程:公司成立之初,组织架构为“七部一室〞〔总经办、客户效劳部、仓储部、配送部、经营部、财务部等〕。随着公司业务的开展及人力资源队伍的不断壮大,同年五月调整为“三部一室〞〔经营部、仓储部、财务部、总经办〕,同年八月又调整为“两部一工程组〞〔财务部、经营管理部、IT工程组〕。2001年,公司组织架构调整为——四部六区域〔财务部、管理部、IT部、业务运营部、华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东北区域〕。从2000年底接管美的原家庭电器事业部、原美的空调事业部的仓储业务,安得开始组建全国各地的网点,安得尝试区域化的管理,但此时的区域管理未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化管理。2002年,公司领导意识到开拓外部业务市场,对安得现有业务是必要补充也是公司未来盈利的目标,于是组建营销部,设立专门的市场营销员。同时撤消区域,并根据公司业务风险躲避需要,成立巡查组,即四部一组架构〔管理部、营销部、营运部、财务部、巡查组〕。2003年始,公司组织架构再次调整,总部营销职能下放在区域分公司,标志安得对运作提升到另外的一个高度,分公司实行营销、营运一体化运作。2004年,公司在业务稳步开展的同时,加强管理力度,并做了适时的投资。7月,公司撤消区域平台,组建市场部,对全国市场进行统一开发、管理。到2006年,现有的组织架构正式形成。

〔2〕解决方法

纵观安得的组织变迁模式,集权与分权自始至终是安得企业组织形式的两难选择。在企业的快速开展阶段,企业领导者的指引作用显得非常重要,此时,组织的规模并不是非常的大,仍然没有超出人的管理能力。而当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员工随着企业的成熟,很多事情都模块化、程式化,此时,员工可以适当的增加常规的决策权。然而,无论是集群还是分权都有明显的利弊存在,因此以上分析的根底上,根据安得的开展总战略,安得的组织结构会呈现这样的变迁趋势:

采取多元化战略,这就需要安得的组织结构向由集权型向分权型组织开展,分权型组织将是安得相当长时间内的组织结构模式。安得一方面需要确保其指令执行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一定的鼓励机制提高其正确响应决策的积极性。实行多元化的时候就需要安得考虑事业部制组织或者H型组织结构的运用。我们可以预见到,当安得开展为一个适度多元化的大型企业时,企业内部应该实行混合型的管理体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是对区域分公司实行分权的管理体制,如事业部制〔M型结构〕,二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制〔H型结构〕等形式。

1.1.2

组织结构创新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传统直线职能制的根底上,改良而成的适应中小型物流企业开展的新型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具体表现为:

〔1〕以扁平化组织结构取代原先“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

扁平化组织结构对纵向上组织结构的层次进行压缩,增大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随着技术的开展,在中小型物流公司中中层管理人员的信息传递作用可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高层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系统了解到业务、财务等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这样既可以节约管理费用,又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使组织结构更加精简。因此,在中小型物流企业的开展中,越来越多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与传统的“金字塔〞相比,扁平化组织结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外形扁平,组织层次少管理幅度大。传统理论认为管理跨度以3~6人为好,而这样必然会形成较多的管理层级。扁平化组织那么提倡宽管理跨度,管理幅度的增大带来管理层级减少,从而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快速地响应市场变化。

利用扁平化组织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扁平化组织是一种柔性化组织,它特别强调组织的学习。扁平化组织的知识学习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学习以及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学习。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团队成员相互学习,形成知识共享转化和创新。另外,组织扁平化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与供给商、客户、竞争者和其他外部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促使组织对外部知识的选择、吸收,并通过转化、创新知识,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因为扁平化组织有一系列优点,因此

2O世纪9O年代以来,扁平化组织结构越来越盛行,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但要注意的是,扁平化组织结构牵涉到的岗位人员和任务环节非常繁杂,实施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也需要企业有一定的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等方面的根底。因此,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应该在清楚认识自身开展现状和市场环境的前提下,谨慎、逐步地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而不是照搬经验,盲目扁平化。

〔2〕原来的机械化的组织结构逐渐转变为弹性化。

弹性化的组织结构是指物流公司在营运时,采用团队或工程组的形式取代原有的部门独立工作的方式。采用团队工作方式时,可使多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按照

一定规那么组织起来,共同完成同一个工作工程,当工程完成时,团队可以解散所有成员重新回到原工作部门,也可以继续保存。将团队合作的方式运用到组织结构中,可使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还能集合团队的智慧,使企业有更多的开展空间。

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可根据各部门员工的专长,组建专门的具有特定作用的团队,如创新团队、市场调研团队、业务攻坚团队等,使组织结构具有弹性,既满足中小型物流企业对创新的要求,还可以实现知识管理和人本管理。

〔3〕由原来的区域性组织结构逐渐转变为网络化结构。

在目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时代,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最杰出者,必须联合企业的其它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给链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环境,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按照效率原那么,企业最正确模式为“专能型〞,即在某方面建立自己的优势,然后按照核心能力标准与其它企业开展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整合,那么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即企业的网络化合作。中小型物流企业往往具有地域优势,但其物流范围却很广,企业有许多难以提供的效劳,因此与合作伙伴之间共同建立跨越双方组织界限的团队组织结构就非常重要,这种新型团队组织结构不仅代表新伙伴关系的形成,更成为双方挖掘潜在生产力的来源。这种企业间的价值创造源泉,就是企业合作网络。

〔4〕以客户为主线划分物流公司的内部部门。

随着客户要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中小型物流企业要开展,就必须提高其对客户的效劳水平。因此以客户为主线划分物流公司的内部部门也是中小型物流公司组织结构的开展趋势。中小型物流企业可针对特定的效劳对象提供专门的效劳,效劳要针对性强、水准高,对效劳对象及效劳内容、方式等方面要做深刻了解,能够针对不同的客户指定标准化的效劳标准和效劳程序,实现专业化效劳的好处,从而提高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效劳水平,促进其良好开展。

1.2

经营战略

根据管理学所学知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

1.2.1安得企业的经营战略现状及SWOT分析

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全面审视自身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要了解

自身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优势和弱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扬长避短,趋利弊害,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乃至挑战行业领导者的地位。现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经营现状进行分析,SWOT是“优势〞〔Strengths〕、“劣势〞

〔Weaknesses〕、“时机〞〔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词的字头缩写。SWOT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面临的时机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拟,而时机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

〔1〕安得物流经营现状分析

S优势

①物流公司。安得物流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家电物流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经过几年来的快速开展积累了家电物流管理的丰富经验。

②物流效劳功能比拟齐全。安得物流为客户提供快准运输、高效仓储、精益配送等物流效劳,并提供方案筹划、物流咨询、条码管理、库存分析、批次管理、包装加工等增值效劳,逐步实现物流供给链一体化管理,减少流通中间环节,为用户降低物流本钱。

③拥有覆盖全国的强大物流网络资源。安得现有物流网点110多个遍布全国各地,具备全国性的综合物流效劳能力。

④确保物流效劳水平的先进信息系统。以“安得物流供给链管理信息系统

〔ALIS〕〞、“安得物流网络办公平台〞为核心的信息平台,在设计上追求灵活和完美的架构,在运用过程中追求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实时性,使公司实行精益化管理成为了可能,也向客户提供了更高价值的信息效劳。

⑤强有力的外来注资。安得物流获得了新加坡吉宝集团旗下的吉宝通讯公司的竹子和合作,在资金上及人才上获得了更大的支持,增强了公司持续开展的能力。

W劣势

①客户资源冲突。作为一家有家电制造业背景的家电物流企业,安得物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是其优势,但这也是其不利的地方。其他的家电企业可能会将一局部或是一定环节的物流业务外包给安得物流,但对于那些大的家电企业,特别是与美的在主要产品方面有竞争的企业,让他们将自己的大局部物流外包给由美的主导的物流企业是不太现实的。

②资本运营和资本控制存在缺陷。公司在资本运营和资本控制方面根本属于空白,主要靠管理进行运营,对公司的长期开展十分不利。

③资金流存在压力。由于公司大量使用小型运输供给商,对于公司流动资金产生比拟大的压力〔财务现金管理难度加大〕,并且效劳质量无法保证,风险控制难度大。

④业务结构比拟单一。安得是一家以家电物流为主的物流企业,其它业务刚刚起步而且比拟简单,能为用户提供的效劳还很有限。

⑤综合运输能力较弱。安得物流在综合运输方面仍有很大改善之处,在国际物流效劳方面还没有起步,对于市场前瞻性的把握缺乏准备。

O时机

①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行业的龙头企业导向比拟明确,对像安得物流这样有一定根底的物流企业将得到一定的支持;

②经济的快速开展导致社会物流需求显著增加,将推动物流产业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开展。2005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比2004年增长约30%,其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据预测,未来五年我国经济仍将以年均约7.5%的速度增长,物流总量将从2005年的48万亿元到达2021年的约90万亿元,届时我国的物流市场规模将比肩世界第二大物流市场的日本;

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中心,在进出口贸易方面逐年大幅增长,在外贸业务方面大有可为。安得物流国际货代工程的建成可提供长短途的“门对门〞运输效劳,为客户提供进出口货物报关、报检、查验、缴纳关税和结关放行的一条龙效劳;

④尽管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地方性城市配送企业兴起,但是此行业总体来看属于起步阶段,市场空间很大;如果能够做到,那么会为公司未来的开展奠定强有力的根基;

⑤家电、建材和快消品的需求会加大,而且消费地域也扩大到城乡,增加了物流效劳需求,同时对提高效劳质量也提出新的要求,有利于大公司操作;

⑥零担业务市场空间比拟大,今后也会长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如果有效管理,对于目前安得物流的运输业务有明显的支撑作用;

⑦教育界和社会加大了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力度。各个高校已相继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社会上各种职业培训中心也加快了对物流人才培养的步伐,以缓解当前物流人才紧缺的现象。

T威胁

①外资公司进入同时带来IT技术,使公司于竞争者在IT技术方面的差距缩

小;

②同类型中的企业竞争剧烈,主要表达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公司将会面临与更多的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同台竞争,资源缺乏的压力将逐步加大;其二同类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成长和模式类同,使我公司的本钱优势将逐步削弱;其三我国参加WTO后,外资物流企业将逐步进入中国,这些外资物流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处于领先地位。国际竞争对手参加,将改变市场竞争格局,给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竞争等带来严峻挑战;

③运输本钱高居不下,物流公司盈利降低。经济的持续高速度增长导致计重收费和油价大幅度上涨直接导致了运输本钱上升和运力的紧张,造成公司的盈利空间变少;

④客户国际化程度加深,对采用全球一体化物流供给商的需求提升。目前安得物流的综合运输效劳能力比拟弱,同时在国际物流效劳方面还刚起步;这将严重影响安得物流未来的开展。

〔2〕经营战略分析总结,可以小结如下表1-2:

表1-2

SWOT分析表

1.2.2

经营战略的转型

〔1〕构造战略:

根据以上分析可将安得物流总体定位为多元化战略:采取多元化战略有利于安得在业务规模、市场知名度、物流综合效劳能力、及风险防范能力方面普遍强于进行专业化生产的竞争对手;使企业较易采取科学的管理组织,以最好效益提供优质物流效劳。

当然,进入新的业务领域难免遇到多方面经营的风险。出于对安得未来开展的战略考虑,安得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利用现有的研究开发能力,将

专有技能、生产能力或技术由一种经营转到另一种经营,这不仅使企业一定程度的实现了多样化,还有利于安得的信誉强化。

因此,在分析安得的优势、劣势、时机和威胁时,不能孤立地、线形地来看待问题。在这四个要素中,每两个要素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时机主要是相对威胁而存在的,但安得如果没有把握时机的优势,这个时机就会被别的企业所占有,它就会成为企业的威胁,并使企业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同样,虽然企业目前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但由于如果战略失误而与某个大好时机失之交臂,企业优势就有可能因此而丧失,转变为劣势。由此可见,时机与威胁、优势与劣势是动态的、相互转换的辨证过程。所以,安得在开展时,不能固步自封,要分析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劣势,密切关注面临的时机威胁,与时俱进,才能抓住时机,才能化险为夷,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实施战略

第一步:以家电物流为依托,积极开拓社会的散货零担物流、冷链物流、快速消费品物流及物流技术咨询效劳。这也是安得物流多元化战略的起步布局阶段,实际上这两年安得已取得较大的进展。

第二步:充分利用安得物流的客户资源和物流网络,向中国制造业及商业提供第三方物流增值效劳。将向客户提供基于以客户为核心的定制增值效劳、以促销为核心的市场营销增值效劳、以制造为核心的对根本产品进行修正为客户定制的增值效劳、以及以时间为核心的JIT配送增值效劳。这是安得物流多元化战略的成长阶段,在未来三年内须完成的战略目标。

第三步:将开展物流战略联盟,通过资本运作,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迅速开展壮大安得物流公司,使公司抢占物流开展的制高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物流效劳供给商,开展成为中国第四方物流的领导者。这是安得物流多元化战略的成熟阶段,在未来五年内须完成的战略目标。

第二章

企业管理

2.1

共同配送

2.1.1共同配送现状

P分公司是安得物流目前最大的以配送业务为主的分公司,年配送业务规模大约为350万,主要客户为A客户、B客户、C客户、D客户以及E客户,配送范围主要为安徽省内,从目前运作情况来看,该分公司的业务操作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同类产品比拟集中,主要是空调、彩电、洗衣机、冰箱以及各类小家电;

2.配送区域主要覆盖全省各级经销商和代理商,并且很大一局部集中在乡镇一级;

3.除K客户每天下午5点定时下单以外,其他客户下单时间都不固定,随时下单随时进行发运;

4.单次定单量较小,属于多批次少批量类型;

5.常用车型多为4米小车;

6.商场、超时配送量占很大比重;

7.自方案下达后24小时内必须配送到位;

8.车辆来源全部从社会租用,包括固定长期合作以及临时通过信息部采购;

9.A客户的配送区域覆盖全省,B客户的配送区域主要为合肥、六安、巢湖以及阜阳的皖中及皖北地区,C客户主要配送区域为合肥、蚌埠、淮北、安庆以及阜阳等地区;D客户配送区域主要集中在合肥以及巢湖的局部地区。

2.1.2

问题所在1.虽然配送产品全部为家电,但单次定单批量太小,一般只有几个立方,而每个客户方案下达时间不统一,无法提高集拼率;

2.配送区域到乡镇,一是批量太小,二是车辆调配难度很大,三是本钱居高;

3.每个客户配送区域不统一,很多配送线路无法进行集拼以实现共同配送,并通过运量来降低本钱。

2.1.3

解决方案

〔一〕共同配送的运行模式

首先,虽然每个客户的配送区域和线路不完全统一,但可以从大多数客户重叠的线路中开始实现共同配送。例如合肥地区配送特别是合肥市内配送,运量相对集中,完全有条件通过集拼来解决利润和客户效劳质量问题,其次,由于A客户的配送区域较广,覆盖全省,因此光靠公司自身的资源难以共同配送,可以考虑多个物流公司的联合配送。

因此,P分公司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共同配送业务:一是公司内部业务的共同配送。

公司内部业务的共同配送,要解决配送时间问题与运输线路问题。首先是要与客户沟通,了解各个客户的要求,看具体客户的需求做出一些相对应的响应。如果客户急需这批货物,那么我们只能立即组织单批量的运输,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果客户对货物的需求不是很急,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与客户协商,选择与其他客户共同配送的运输方案。同时,与客户的协商过程,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客户的沟通。

A客户、B客户、C客户、D客户在合肥市内都有配送业务,这五个客户的共同特点是它们的同类产品比拟集中,主要是空调、彩电、洗衣机、冰箱以及各类小家电,单次订单量较小,属于多批次少批量订货类型,如果客户对货物的要求不是很急,通过与客户协商成功后,可以把小批量的订单集成一批,改为大批量而一次性的共同配送。同样的,A客户与B客户在六安的业务、A客户、B客户、D客户在巢湖的业务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改大批量一次性的共同配送。

二是由几个物流公司组成的共同配送联合体的运输车辆,沿优化路线向多个货主取货,最终到达目的地的共同配送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向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开展。制造商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纷纷采用多样少量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高频、少量的配送方式也随之产生。国内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物流本钱上升、投资现代化物流能力缺乏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等物流问题。面对上述种种因素,今后流通业将向“专业化分工重效率〞、“同业或异业合作重互补〞、“聚集合作经营重综效〞等三大趋势开展。因此,物流公司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组成共同配送联合体的共同配送模式,从而整合社会资源,以提升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本钱,已成为目前物流运作实体自动化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之

一。在过去,竞争环境是独立的公司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并追求较低的单位生产本钱。如今,对顾客效劳、低价格、快速配送和高度客户化的货物的要求,迫使公司不得不形成各种联盟,以保持市场优势。有些通过利用伙伴的能力来创立规模经济,从而防止增加的本钱。

〔二〕共同配送的组织方式

具体来说共同配送的组织方式有以下几种方式,以下假设车辆载运容量为R:

1、异地双向互补型共同配送组织方式

A企业在每一个时期有Q1个单位的货物需从a地运到b地,B企业在同一个时期有QZ个单位的货物需从b地运到a地。当Q1=Q2时,如果A、B企业都拥有运输设备,两企业实施共同配送,那么双方的返空车辆都得到有效利用,运输次数由[Ql/R]个台次降为「Ql/2R]台次。

2、同向互补型共同配送组织方式

A、B企业在每一个时期有Q1、Q2个单位的货物需从a地运到b地。当Ql+Q2=R时,两企业实施共同配送,那么双方的车辆都得到有效利用,运输次数

一个时期减少一台次。合作n个时期就减少台次。当Ql+Q2=M*R时,运输次数一个时期减少M台次,n个时期就减少n*M台次。

3、混合互补型共同配送组织方式

A、B企业在每一个时期有Q1、Q2个单位的货物需从a地运到b地,且Ql十Q2=R,C企业在每一个时期有Ql+Q2个单位的货物需从b地运到a地。三个企业实施共同配送,运输次数每一个时期减少两台次,合作n个时期就减少2n台次。

在每一个时期分别有Q1、Q2、Q3

(Q1+Q2+Q3=R)个单位的货物从配送中心运往A、B、C三企业,车辆使用由三个台次缩小到一个台次,以OA表示点O到点A产生的费用矢量,其它以此类推,那么费用减少量为:

?

=

2〔++〕—

〔OA++BC+CO〕

=[OA?2OB?OC?(AB?BC)]

假设

?

0,那么实施共同配送是合理的。

在每一个时期A、B、C三企业分别有Ql、Q2、Q3(Q1+Q2+Q3=R)个单位的货物运往配送中心,那么是集货型共同配送。当配送中心车队为多家企业配送时,涉及到优化路线的选择、车队排班等问题。

〔三〕共同配送的实施步骤

P分公司的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型,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合作者之间的联合体共

同配送,以下是企业之间合作,实施共同配送的合作策略以及实施步骤。

1、明确本企业的市场状况和业务需求

策略源于市场和业务开展的要求,安得P分公司实施共同配送的前提是其运输力能力、运输设备、人力的短缺以及运输效率低下、车辆空载率高、运输本钱高、利润低等原因,本公司与其它公司之间存在通过互相合作可以互惠互利的关系。

2、目标确实定

实施共同配送的目标,是为了降低直接的运输配送及作业费用。由于JIT生产和QR的要求,为了维持较低的库存水平以及快速的客户响应,高频、少量的配送日渐增多,造成运输次数增加,运输本钱上升。共同配送成为解决该矛盾的有效途径,并促进企业JIT和QR的成功。实施共同配送的另一个常见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利用资源(设备、运能、人力),提升竞争力。

3、合作伙伴的选择

合作伙伴的选择应该根据公司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优势互补和双赢的原那么,通过建立伙伴关系,降低本钱、提高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供给链伙伴关系,方能保证共同配送战略的成功实施。

首先应收集潜在的合作伙伴的物流情报,分析他们的物流流量、流向,特别是空驶率、满载率,观察对方的空车流向是否与本企业的物流流向有重合〔或者其物流流向与本企业的空车流向有重合〕,分析他们的站场、设备、仓库、人力利用率。潜在的合作伙伴与本企业互补的空间越大越值得合作。如果是同业种的企业还要考虑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合作可能,比方对相关商品共同议价能力的提高、代收货款等等,通过分析,淘汰互补性较弱的企业。

其次,建立本企业与优选出的企业的供给链模型,并对这些供给链进行评估,估计不同供给链产生的不同效益。选择能产生最大效益的一个或多个合作伙伴进行共同配送协商。

4、协商

拟定欲与之合作的合作报告,报告中应说明合作后能给对方一带来何种效益,尽可能地说服对方。协商的内容尽可能详细,包括由谁来组织共同配送,信

息系统如何对接,各自对提货、交货时间的要求;框架协议中还应该包括运输、库存等环节的费用分担,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以便监督和核算。

5、试运行

通过一段时间〔半年左右〕的试运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并作相应的调整。

6、循环改良

合作伙伴还应定期会晤,相互交流意见,并提出合理化的改良建议。

〔四〕共同配送成功实施的要点

l、准确、及时的数据获取。各用户对于不同供给商,必须事先获取其订单、库存水平、生产方案等数据,以便中心决策者组织配送、优化装车和制定配送路线,使货物及时送达客户。供给商和用户的lT系统需要通过网络连接,不仅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数据,而且能提高处理事务的效率。

2、中心决策者的决策能力。中心决策者要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数量、要求送达时间,安排装车和配送方案,以便在满足用户要求的根底上,优化配载、合理安排路线、制定科学的车队排班方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供给链的运作本钱,提升供给链上下游企业的整合能力和竞争力。

3、相互合作。供给商、用户、共同配送提供者之间的关系必须理顺,各施其职,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并将非核心业务委托供给链中的合作伙伴,以合作代替竞争。增加合作伙伴间运作业务的透明程度,以赢得对方信任。为实现整个供给链的优化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各方应抱有双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做出适当的让步,以加强相互沟通与合作,这样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4、资料保密。企业将共同配送交由中心决策者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担忧下游客户的资料或产品价格会泄露出去。因此,中心决策者必须保持中立的态度,坚守职业道德为客户保密,这样才能使参与共同配送的各方放心,使共同配送得以顺利实施。

5.、费用分摊。共同配送联盟伙伴的本钱分摊问题事关联盟的成败和稳定。联盟伙伴间的本钱分摊不仅要考虑伙伴企业在联盟中的奉献,而且要考虑其在经营中所承当的风险。共同配送的费用如何分摊,分摊得是否合理是联盟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2.2运输线路优化

2.2.1

运输现状

从7

月1日起,江西省高速公路、一级开放公路、二级开放公路同步实行计重收费的政策。对于大局部物流公司来说,其本钱都有所上升。在本案例中的安得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安得目前需要途经江西省的月度业务量在200万左右,按照本钱上涨的最低标准20%测算,安得的运作本钱将较上月增加40万。

2.2.2

存在的问题

公路的路桥费按计重收费后,安得公司在途经江西省的业务运输本钱上,就高速公路而言,每种车的本钱上升。

表2-2

运输本钱变动

由表2-2可以总结出表2-3所示的上涨幅度:

表2-3

计重收费整体本钱上涨幅度

而江西省实行计重收费后其中主要受影响的运输业务如表2-4

表2-4

受影响的运输业务

由上表可知,江西省实行计重的政策主要五个网点的利益,其中影响较大的公司有W分公司和Y分公司。在线路优化方案中将着重考虑该线路。

2.2.3

优化方案

(1)最优路线:

江西省计重收费后,由于

125

车型〔额定载重25

吨〕总本钱上升比率的最小为6%,根据运费本钱计算等,结合两点间的路线费用最优算法对以下路线进行优化。

下面以Y分公司的运输线路从顺德至安徽的线路进行优化。

顺德至安徽合肥全程共1528公里途径江西省,在江西省实行计重收费后此线路的费用明显增加。所以在线路优化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使运输费用在江西省实现最低的线路。

以下列图2.1是顺德至合肥的运输路线:

图2.1

顺德至合肥运输路线

将以上路线模型化:

图2.2

顺德至合肥运输路线模型

将模型中的每一条路线找出来,然后运用运输本钱的计算式计算出总费用。

总费用=固定费用+路桥费,其中路桥费=高速公路费+一、二级公路收费

设固定本钱为M,总费用=M+l*a

(a表示的是费率,l表示的是路程)

由于本案例中所给的数据有限,通过网上查询数据找出每两个节点之间的不同路线,计算出每一条路线的所需花费,从而找出费用最少的那条路线。从顺德至合肥的整个运输网络中,大局部的路线都在江西省。在上面的模型中,货物将从赣州进入江西省,从九江及景德镇出江西省,在计算运输费用时采用的是计重收费。

假设货物采用的是二轴车型,并以平均超载50%进行计算。根据二轴车型计重收费标准的下表2-5:

表2-5

二轴车型计重收费标准以广昌至抚州为例,计算出一条路线的的最小费用。

路线1:先有G45行驶71.7公里转G70继续行驶68.3公里进入抚州市。

由于G35及G70均为全路段收费的高速公路,所以在计算该局部的费用时可以根据总里程计算。

总费用=1.18*22.5*140+0.735*140+0.08*19.1*140+0.08*2*3.4*140=4109.98

其他路线同理可得,但当高速公路与国家一二级公路同时存在时,必须分别计算各局部的费用,然后求其和。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出每个节点走不同路线的费用如下:

2)根据Dijkstra的方法找出最短路

下列图2.3为使每个节点费用最小的路线

图2.3

各节点费用最小路线

通过Dijkstra方法选出费用最小的路线如下列图2.4;

图2.4

费用最小路线

在此方案中没有考虑每一种车型及其超载50%的情形,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案。在实际的运输线路中除了考虑线路的总里程外还需将每一种车型及其装载率考虑在内。另外,每一种公路的收费标准也应考虑在内。

另外,铁路与公路的结合也是一种运输方案。从顺德到广州后有K309/k312直达合肥,途径江西省,减少了因为计重收费带来的本钱增加。另外可以开辟一条新的路线,从顺德装载于T202次列车,在武昌转乘D3012次列车到达合肥,全程1519公里。水路与公路结合运输也是安得可选的一种方案,这样可以拓展海上运输。由于,顺德东面临河,可开展海洋运输将货物运至上海港转为内河运输至南京,最后由南京通过G45国道到达合肥。

2.3.对流运输与逆向物流

由于计重收费和油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车辆的使用效率不高,一般都空车返回,空载率很高,使得物流公司的盈利空间变小,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少压力。从案例?南京——杭州的对流运输?中得到启示,对流运输可以很好的解决空车返程、增加企业盈利点的问题。

但是对流运输的成功实施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

对流运输的两头都要有充足的货源;

对流运输的两头货量要均衡,货物的季节性根本同步;

由此我们引进了逆向物流。逆向物流包括对商品的改造和整修活动,所以逆向物流主要是指处理由损坏、不符合顾客要求的退回商品、季节性库存、残值处理、产品召回等,另外还包括废物回收、危险材料的处理、过期设备的处理和资产的回收。对于安得公司,主要客户的经营产品是家电,因此逆向物流可以分为两个局部,物流活动中物流设备的逆向物流与家电产品的逆向物流。

逆向物流可以增加物流活动端点的货源,解决了对流运输的实施难点。

2.3.1

实施对流运输与逆向物流的经济效益

〔1〕降低物流运营本钱。推行对流运输其最终目的是降低空载率,提高车辆使用效率,缩短车辆找货等待时间,降低运营本钱;

〔2〕提高效劳价值和竞争力。对于安得物流公司而言,实施逆向物流方案,不仅降低了运营本钱,而且可以作为一种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的营销策略,增加

了新的盈利点,提高了业绩,增强了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稳定了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3〕对安得及其客户而言,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市场的全球化以及国际绿色壁垒的形成,也迫使企业寻求更加环境友好的经营方式。逆向物流正是这样一种保护环境、降低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开展策略,因此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2.3.2

实施逆向物流

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模式中,逆向物流的经营模式可分为物流活动中的物流设备的逆向物流与家电的逆向物流。

〔一〕物流活动中开展逆向物流

〔1〕包装回收

包装是物流运输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大量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一次后就被消费者遗弃,从而造成环境问题,绿色包装应运而生。绿色包装主要是指采用环保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等的包装。比方要尽量采用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可折叠式的包装,并建立适当的包装回收制度,即包装材料的逆向物流。

〔2〕托盘回收

在物流活动中,托盘作为整合供给链、条物流效率的重要器皿,活泼在现代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但是目前托盘应用呈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回收率低的现状,为了减少托盘对资源的消耗和降低本钱,并考虑到收货方对托盘的需求量不大的情况,对托盘进行回收,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本钱,另一方面降低了空车率。

〔二〕家电的逆向物流

家电逆向物流是为了重新获得废弃家电产品或有缺陷家电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对最终家电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置。

家电的逆向物流对于安得物流公司的好处前文已提过,对于安得公司的客户而言,其客户大局部是家电品牌企业。家电作为一种高科技的精密产品,需要大量的零部件,在生产、存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也极易受到损害。家电企业通过对生产加工过程中原材料的节省、废料和包装材料的再利用,都可以极大地降低

生产本钱,减少物料的消耗;同时,对次品的再制造、回收废弃品的再改造,也能挖掘电子废弃物中再利用的使用价值,增加经济效益。

家电逆向物流的分类有:

〔1〕家电退货型逆向物流

家电退货型逆向物流是指下游顾客将不符合订单要求的家电产品退回给上游供给商,其流程与常规家电产品流向正好相反。一般来讲,退货可以分为正常退货和立即退货。正常退货是在经销商收货时货物完好正常收入,但在其负责销售期间因各种原因未能售出,根据销售协议可以退回产品的退货行为。立即退货指在交货当时发生的因供给商责任造成的货物不符合交货要求的退货。企业不处理好此类逆向物流问题,产品的品牌和企业的信誉将受到严重的打击。但是处理好了,却能增加潜在的利润。因此,家电退货型逆向物流是一项双赢的决策。

〔2〕家电回收型逆向物流

家电回收型逆向物流是指将最终顾客所持有的废旧家电回收到供给链上各节点企业,它包括五种物资流:

直接再售产品流〔回收→检验→配送〕;

再加工产品流〔回收→检验→再加工〕;

再加工零部件流〔

回收→

检验→

分拆→

再加工〕;

报废产品流〔回收→检验→处理报废〕;

零部件流〔回收→检验→分拆→处理〕。

〔3〕家电召回型逆向物流

家电召回型逆向物流是指家电企业主动回收市场上自有的缺憾产品,其流程与退货型差异不大。

2.3.3

对流运输

在实施物流设备的逆向物流与家电的逆向物流后,解决了物流端点的货源问题,为对流运输创下了条件。

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中,当客户下订单时,配送中心进行接受订单,进行资源分配。同时调出从数据库调出数据,分析现有的业务,看目的地是否有货物需要往回运输,即是否能进行对流运输。假设不能,那么安排车辆对这笔订单进行单独运输;假设可以进行对流运输,那么安排好两地的业务,协调处理好两地订单的货物量、运输车辆、司机、运输时间,然后进行对流运输。具体的业务流程图2.5如下:

图2.5

对流运输业务流程图

第三章

业务拓展

3.1业务地域

安得业务地域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华北地区,且该区域竞争较为剧烈,物流行业根本已到达饱和状态。根据案例中附件2分公司对照表,分析得出安得各分公司地域分布情况如下表3-1

表3-1

各分公司地域分布

由表中数据分析,安得公司中西部开展存在很大的市场空间,潜力无限,如果我们能合理的挖掘并利用这局部,公司的业务将会上升到另一个台阶。

3.1.1西部物流开展

近年来西部的现代物流虽然有一些开展,但由于产业缺乏根底设施薄弱,物

流总体开展水平较低,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物流规模偏小,物流效劳内容单一;区域内物流企业集成性较差,对区域外的辐射能力有限;区域物流的开展缺乏规模较大的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不能利用运输网络优势,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给链。

〔1〕西部地区的物流数量

一个地区的物流数量,可以由该地区的社会商品库存总量、对外贸易量、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全社会货物周转量分别描述。西部地区的上述统计数据如下表3-2所示:

表3-2

1998年西部地区物流量统计

由上表所见,西部地区的物流量占全国物流量的比例小于20%,这与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的地位及不适应,因此,大力开展现代物流,是西部开发中应首要考虑的。

〔2〕西部地区有关物流的投资状况

西部地区的物流投资状况,可以由该地区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贸易

业的根本建设投资情况以及更新改造投资情况从侧面反映。西部地区的上述统计数据如下表3-3、表3-4所示

表3-3

1998全国基建资产投资

表3-4

1998全国更新改造投资

从表中看出,西部地区的物流业投资远远小于中部、东部的相应的投资。

〔3〕西部地区的物流设备

仅从交通线路里程以及民用货车拥有量看,西部地区的物流设施相对较少,尤其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上,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

经过多年的开展,西部地区的物流,无论从各方面都已到达一定的水平,但与应提供的物流效劳相比,与我国东部、中部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在营运管理上,有很大的缺乏。

〔4〕加快西部地物流网络建设

构建西北物流网络系统,首先是通过整合与扩大区域物流,有效提高安得公

司的竞争力,加强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使安得公司能够享受外部经济带来的好处。其次是以区域物流一体化作为区域经济开展的桥梁和纽带,把内部更小范围的经济区域联接起来,使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有效融为一体,密切区域内部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第三是区域网络系统的成熟和完善,不仅可以促进城市经济开展,而且对周边地区具有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同时蜀铁货运“成都—阿拉山口五定班列的开通,为成都货物外运出关开辟了“绿色通道“。这条连接亚洲与欧洲的钢铁大道,架起了一条横跨亚洲、欧洲新的经济陆桥,对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满足重大产业西进工程的物流需求,开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中西部铁路物流枢纽具有重大意义。

3.1.2中部物流开展

中国物流产业开展是国家物流产业“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国家物流产业体系。安得物流在中部地区有些许开展,但根本不及其他的地区五分之一,提升空间巨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之后,物流产业才能发挥行业的优势。而中部地区连贯南北,承东启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经济和政治的战略腹地和交通中心,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同时

伴随着中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开展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中部地区将形成我国继东部沿海地带之后又一个市场中心。

1.中部物流SWOT分析

吸引区域性战略投资者,对于促进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推动创

新与研发能力的提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经济开展的至高点、利益创造的增长点以及科技创新的成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安得公司目前已经是一个发

展较具规模的第三物流公司,其已将业务深入到全国诸多区域。随着第三方物流的蓬勃开展,安得向全国各地区开展是必然的。从SWOT分析可看出,中部物流开展势在必行,安得公司将定位成长型战略的企业,将弱势转化为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实现全面开展。

2.依托城市经济和骨干交通网,建立“两轴三带多层级〞的物流网络

根据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城市群经济的开展,中部地区未来的物流网络应呈现为“两轴三带多层次〞的格局,两轴指东西走向的长江主干航道运输线和陇海铁路中部段,三带指南北走向的京广、京九和同蒲—焦枝—枝柳线〔大同—焦作—枝城—柳州〕,多层级那么指依托城市群开展起来的重要物流基地,第一层次的物流枢纽有武汉、郑州两市;第二层次有长株潭、昌九、合肥、太原四个城市群,这两个层次的物流基地主要是面向全国和国际化的物流配送以及中转的市场需求;第三层次指省内的重要物流中心,各省如湖南的怀化、常德、衡阳、岳阳;江西的赣州、鹰潭和景德镇;安徽的阜阳、蚌埠、芜湖、马鞍山;山西的大同、长治、侯马;湖北的宜昌、襄樊;河南的洛阳、南阳、新乡、商丘、漯河;这些地区级的物流枢纽,构成面向本地区的物流基地。

3.2业务种类

目前安得物流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家电、建材、消费品等,但是这些行业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利润空间比拟低,同时为了解决安得物流经营业务长期局限在家电业的不利局面,所以安德需要向更多的业务进行拓展。

安德要立足主业,多点开花,在效劳的行业结构方面,除了家电业朝深度开展之外,在保健品、药品、新型建材的业务也要逐步开展业务,向综合性的物流提供商一步一步靠近;目前在零担行业,有规模的公司不多,市场空间十分巨大,毛利相对较高,是可以进入的一个重点行业;在冷链行业,目前在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一块的市场空间比拟大,可以考虑进入。

3.2.1冷链行业

通过宏观环境分析,对安得物流冷链行业进行了深入分析。

1.政策环境分析

2.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发布?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开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大对物流业政策支持力度。?意见?提出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优先开展农产品物流、鼓励城市物流配送等9方面的措施。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开展规划?,旨在完善冷链物流根底设施;

今年3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商贸物流开展专项规划?,从土地、财税、金融三方面推进物流规划建设。效劳民生、关注“三农〞是?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要目标,?农产品冷链物流开展规划?的出台,说明国家对开展农产品物流高度重视。此次发布的?意见?,再次把促进农产品物流从诸多重点物流领域中单独列出,提出开展农超对接、建立冷链物流体系、完善绿色通道政策和实现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等一系列措施,将为农产品物流提供新的动力。提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含社区菜市场)公益性的认识,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2.市场环境分析

3.创新性开展

任何一个公司想做大做强,那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拥有创新性方案,以创新带动开展,换取更多利益。

〔1〕率先集约

任何一个产业,它在开展过程中都要遵守一个根本规律,就是集约化。在冷链物流里面资产集约是第一步,如果资产集约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起来的话,其他的也很困难。所有的进步都在集约化中形成。比方说遵纪守法,靠谁呢?靠集约化。因为集约化的企业违法的本钱是极高的,没有集约化小企业的违法本钱是极低。所以集约化以后,大企业、龙头企业会控制中小企业的这种违规、不标准的程度。再比方说信息化、标准化,乃至于我们今天讲的低碳环保这样一些先进的理念,实际上都是龙头企业在推进。所以任何一个产业的进步,集约化是第一规律,最根本的规律。由这个规律去带动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社会公德,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在集约化过程中推进的。所以必须遵循这个产业开展的根本规律,就是有步骤地去促进,或者创造一些环境,为食品产业链打造集约化的形成去提供方便。

〔2〕创造品牌力

一个好的品牌能够给消费者一种放心的感觉,一种信任的感觉。品牌力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得起来的,在冷链物流方面,是所有的物流方面最需要品牌的。因为如果一个冷链物流公司能够提供一个可靠的、透明的冷链物流效劳,那么,再通过一定的方式,让我们的消费者的感知到的话,他就能够给消费者提高放心的体验。会给直接效劳的客户,冷链食品的制造商、分销商,也有利于促进他们的销售。我想安得物流公司这几年一直朝这方面努力,一定要在冷链物流方面当中做成过程透明可靠的品牌。安得物流公司可能在这些方面我们会继续努力。

〔3〕高技术应用

利用RFID、物联网技术应用打造了一个新的创新平台。有一种RFID的芯片是可以装在二维条形码,信息量比拟多。同时又有测温度的传感功能,这样可以在冷链的流程中做温度的监控。那么这种技术的创造,不仅仅是他的专利或者自主知识产权的奉献,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是企业不需要去建自己的温控系统,租赁他们的效劳就可以了。在你的包装里面,一块芯片放进去,然后就不用翻开了,整个流程中的温度检测、温度监控报告都由这个公司提供效劳。这种模式一开始最初是为那些需要高端的需求,同时又是临时的一些冷链效劳,比方说世博会、奥运会或者是大运会,他的效劳要求很高。但是时间很短,不可能建一套这样的冷链系统去投资,很容易用这个现成的效劳。他的效劳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效劳模式,使得企业不需要去花大量的投资去建这套系统,就能够享受这个效劳。用得好就用,用得不好就换。而且,他创造了一种第三方公正的效劳的,温度检测是第三方做的,我不是卖主,也不是买主,这样一个第三方的公正的信息,对于温度来讲有时候是至关重要。

相变蓄能技术的应用更给冷链物流带来了福荫。物质分三相即固相、液相、气相,当固相变成液相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反之那么放出大量的热〔或者说是吸收大量的冷〕。物质材料在温度变化时有相变现象发生和没有相变现象发生,其吸收和放出的热量能相差数倍到数百倍。利用这个原理按冷链运输不同的温度需求将不同相变温度的材料进行合理配置到达相变蓄冷蓄热的效果。作为与冷藏车可以并列开展的一项新型冷链物流技术,相变蓄能式冷藏箱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循环利用等优点使其成为顺应时代开展要求的绿色环保产品。而其蓄能保温的作用也为其赢得了市场空间。从整个冷链物流业的开展趋势而言,相变蓄能是对现有冷链运输的一个有效补充。

3.2.2零担物流

零担货物,是指一张(一批)货物运单托运的货物重量或容积不够装一车(即不够整车运输条件)的货物。湖南地区公路运输的货物大局部是以这种方式运输的。

〔1〕零担行业呈快速增长趋势

物流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据中国纵横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零担货物运输市场分析报告?,近四年来,除2021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随着经济的开展,我国零担货物运输市场都在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如图3.1所示。

图3.1

2006年-2021年中国零担货物运输市场走势图〔单位:万元〕

2.零担货物运输形式

零担货物运输车辆按照发送时间的不同进行划分,如图3.2

图3.2

零担货物运输车辆

3.零担物流产业开展前景分析

〔1〕零担物流市场的不断扩大

中国市场的发育成长直接取决于普通百姓的参与水平,也即市场民主化程度。正是这种市场民主化程度的提高,直接推动着物流市场的分工和细化。中国零担业务的物流市场十分庞大,其业务扩张才刚刚开始。除中国邮政这种历史形成的大企业有一点点垄断成分外,预计在未来10至20年,很难出现垄断型企业。市场的分割方式将随着现代物流业的技术水平和配套水平的提高,会出现小型化和大型化同步推进,专业化和标准化不断深化的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物流企

业参与到小件、零担业务中来,从而使零担物流业不断成长和成熟。

〔2〕电子商务将为零担物流带来巨大增长空间

巨大的增长空间。电子商务成为物流行业快速开展的新引擎,在这个大背景下,包括邮政快递在内的国内快递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开展,而介于快递与整车运输夹缝之间的“零担物流〞,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增长潜力,成为一块“难啃却肥硕的肉〞。2021年,中国电子商务带动的包裹量超过5亿件,其中“淘宝网〞的日交易规模就到达300万笔,75%的交易商品需要通过实物递送。目前,全国快递效劳中有1/3的业务量是由电子商务牵动完成的。截至2021年7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9.9亿件,同比增长20.5%。而作为淘宝网推荐物流供给商的德邦物流,同样借风扬帆,业务迅速开展。

〔3〕第一阵营零担物流逐步形成中国零担业务的物流市场十分庞大,物流企业业务兼并扩张才刚刚开始,差异化竞争战略是零担物流企业跳出价格战魔咒的必然选择。中国零担物流三强天地华宇、德邦物流、通成物流已经起步。“定日达〞是天地华宇被TNT收购以后才推出的新效劳,顾名思义是指货物在规定日期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这是引自欧美公路运输的标准产品。德邦物流在推出“卡车航班〞产品之后,得到了美国地产物流的支持,近几年大肆铺设网点,预计今年底,网点将超过1200家,而且全部是自营网点。通成物流被新时代国际运输收购后,走上了产业链整合的差异化开展道路。

3.3增值效劳

3.3.1安得公司增值效劳方面的现状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安得公司城市配送操作不断成熟与深入拓展,配送业务模式和效劳需求从原来的BTOB式配送在渐渐向BTOC模式转变,即由安得或客户仓库直接送达用户手中的配送业务量在变得越来越大.同时,企业为第一时间掌握与了解终端市场,会对物流企业提出更高层次的物流效劳需求,简单的从仓库到客户手中的物流效劳已不能满足客户的期望,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过程中的增值效劳会更加充分的表达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和自身价值。所以,随着公司的逐步开展,提供更多增值效劳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3.3.2安得公司增值效劳的创新

物流增值效劳属于物流企业创新,在开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也正是这些不确定因素可以让许多企业对物流增值效劳望而却步,从而给安得公司提供更多的时机。要在企业中成功地稳住原有的客户和开展新业务,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

(一)配送增值效劳

配送增值效劳的现状:

配送现阶段,安得物流公司的配送业务主要集中在家电产品配送业务上。下面将以安得物流Z分公司与其最大的配送产品客户K客户为例进行分析,当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

1.该产品平均每月配送量为5000台,营业额13万元,占分公司整体配送营业额的73%;

2.该产品主要配送对象为客户的山东省内经销商和终端客户,且终端客户配送业务占总配送业务量的65%;

3.运作一年来,客户对Z分公司的各项效劳比拟满意,除春节期间有35个方案没有当天配送完成〔被客户处分2000元〕外,没有其他效劳不合格工程;

4.有多渠道信息说明,的一家较有实力竞争物流公司B将以持平市场价格或略低于市场价格进行投标,誓在必得;

5.公司刚刚斥资300多万元新开发系统软件,运行后可以为客户提供实时库存查询功能与终端销售与需求信息反应功能及网上订单处理功能,此举显示公司真正是把K客户客户做为长期的战略合做伙伴来看待和运作的;

6.分公司近一年的根底效劳工作,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肯定,但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留住客户,因为价格因素也是客户比拟关注的焦点,如果以比现在运作价格更低的投标价格进入的话,公司将没有利润而言。

配送增值效劳的设计:

1.分公司在为客户提供配送业务的同时,为客户免费提供终端用户机器调试、收集反应用户意见、反应售后人员机器质量信息等增值效劳;

2.由客户派驻售后技术人员对公司所有送货司机和搬运工人进行分批培训;

3.分公司对原有运作流程进行修改,参加此项效劳内容及制定出台相关考核制度。

配送增值效劳的实施:

要成功的实施上述增值效劳的设计,要将市场终端信息及时收集反应给客户,就必须建立一个连接分公司、客户公司以及客户公司的市场终端之间的数据系统。当数据系统建立之后,这个增值效劳将变得简单,业务流程图如下所示:

还为终端客户免费提供机器调试,这是非常好的增值效劳。因为客户公司自身工作人员为终端客户挨家挨户提供机器调试的本钱非常高,使得安得公司为客户上门效劳成为降低本钱、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安得公司还可以借鉴潘世奇物流在美国为惠尔浦电气提供上门效劳的经验,向司机和搬运工提供必要的安装、调试培训,还可以为他们配备适宜的装配和运送工具,比方每辆送货车配备爬楼梯的搬运工具〔针对没有电梯的楼层送货〕,配备鞋套等,待机器调试结束才算配送任务结束。对物资流管理的考核,可以从接订单到送货调试完毕的响应时间、发货准确率、货损率、客户投诉次数等,进行数据化管理。此外,还可以考虑逆向物流在这一过程中的运用。在安得公司为客户公司配送的业务上,逆向物流主要表达在机器需要返修、保养或维护时,由安得公司上门把机器收回到客户公司进行处理。

〔二〕信息型物流增值效劳

安得公司可以开发与客户应接的信息系统,应落实数据的实时更新,比方进出库数据实现4小时更新,配送完成数据实现8小时更新,由具体操作人员负责,库存数据进行每天或每周的实际盘点,配送由客户签收单据进行再次确认,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并将此作为业务人员业绩考核的数据化指标。此外,安得公司

主动拓展如收集反应用户意见、反应售后人员机器质量信息等增值效劳,这也能很好的促进安得公司与客户公司之间的信息流的管理。安得公司可以和客户设定定期

会议或发送邮件把这一信息流传递固定下来。

〔三〕代收货款效劳

由于局部客户的经营模式逐渐从B2B向B2C转型,客户所需要效劳的客户数量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客户资金流越来越分散。安得公司还增设可以代客户提供上门收取货款的效劳,为每辆卡车配备POS机,方便经销商和终端客户进行实时支付。主要的流程如下:

物流课程 篇3

关键词: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教学内容体系;专业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42-03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流科学更加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称为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新学科之一。物流科学的产生和应用给国民经济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伴随着现代物流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缺乏、物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迫切需要科学系统的物流管理教学工作。2001年,我国教育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拉开了我国物流高等教育发展的序幕。物流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在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物质资料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运作规律,要求培养能够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策划、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工作的高级复合性管理人才。为配合高校专业调整后其它专业教学的需求,有上百家大专院校在经管类非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物流管理》课程。而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如何设置,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如何根据不同的专业内容完成物流教学内容的配套讲解,值得思考和研究。

一、《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原则

1.导向性原则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依据工商企业及其他专业的物流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教学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选择及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上岗需要进行,可适当配合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做到教学整体目标明确、就业导向突出。

2.针对性原则

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课程所设置教学内容体系目标应区别于物流类专业的高级技能型和管理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宽口径、广基础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的专业特点,增强专业优势。

二、典型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国内非物流专业开设的物流管理课程名称多为《物流管理》,课程性质为专业拓展课或公共选修课。由于课程大多为非物流专业教师讲授,教学对象也处于非物流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基本遵循各出版社出版的经管类《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概论》等教材的编写体系,少有创新,和课程所属专业存在严重脱节。目前非物流专业所采用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1.“物流功能”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

我国物流教学最初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是“物流功能”主导型。现在很多高校非物流专业教师在进行《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也普遍采用这种简单清晰化并且适用面广、灵活性强的教学内容走线,不仅方便教师的教学,对内容模块的设计也更加明晰化、条理化,各物流功能部分内容自成一体,设置灵活,而且该体系更便于教学对象认识和了解物流的基础概念及产业相关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快速渗透。物流功能主要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该体系按照不同的功能要素安排章节内容,详细介绍各项功能的概念和组织实施方法及技能,促进了物流基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但该体系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各项物流功能的单项分析容易忽视其间的有机联系,削弱了教学对象对物流系统整体运作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应对该问题,即通过综合性案例加强教学对象对物流系统的整体化认识。

2.“物流管理”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

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是在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后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该体系在内容结构上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者挑战传统管理的思维方式,从战略高度来看待物流,强调物流在企业中的跨职能模式,总体上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是经管类专业教学对象全面认识物流管理和运作的《物流管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体系设置类型。物流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系统管理、物流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组织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人员管理和物流质量管理。该教学内容体系通过不同管理模块的设置,把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先进理念融入到各模块的内容中,有利于教学对象挑战现有的思想,突破旧的思维模式,更加深入地掌握物流实用知识和管理技能,但对教师来讲则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该体系的应用需要较强的知识驾驭能力。

3.“物流形式”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

这是一种全新的物流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覆盖面广、专业领域跨度大、内容极具创新、引导行业前沿是该体系的最大亮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的融入体现了该体系超强的知识囊括力。目前,“物流形式”主导型教学内容体系的模块设置主要包括企业物流、供应链物流、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城市物流、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绿色物流、消费者物流、数字物流和精益物流,不仅详细剖析了所有的传统物流形式,还对新型的物流形式进行了介绍,内容上更加丰富完整。该体系较为适合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的《物流管理》课程采用。但在物流形式讲解之前,还应从物流的历史和相关概念出发,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避免因内容突兀而影响教学对象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4.“物流案例”引导型教学内容体系

该体系有别于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对建构主义理论进行延伸,从逆向思维角度出发,引导教学对象理解、分析、概括教学内容。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以能配合教学知识点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教学对象处于案例中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思考和讨论案例中的各种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处理方案的教学过程,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而新颖的“物流案例”引导型教学内容体系摒弃了传统的以物流理论为主导、先理论教学后案例体现的教学体系模式,充分引导教学对象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推导,自我总结和概括案例中所体现的物流知识和理论,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掌握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并再次通过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循环深入性教学模式。该体系应用中主要以案例贯穿各个章节,在教学对象不了解章节相关内容的前提下给出案例,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思考,从案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总结出本章节的相关内容,再由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总结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完善化、体系化、规范化的讲解,最后通过案例巩固本章节教学内容,加深教学对象的理解和记忆。在此过程中,教学对象要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

nlc202309010352

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三、有专业针对性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

非物流专业《物流管理》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配合相关专业的需求,所以在选用以上四种典型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还应避免教学内容体系的千篇一律,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内容设置要有所侧重,体现出专业针对性。以下以经管类非物流专业为例,分析《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该专业所开设的《物流管理》课程,可侧重对企业物流相关知识的讲解,包括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物流部门是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协调、监控以及评估的机构,是平行于各个部门之间的一个协调者,物流部门需要平衡所有企业内部以及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的运作和相关联系。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产业已经引发国内外各生产、流通企业争先研究和开发,在企业管理系统中重视企业物流作业系统的管理,可从成本优化方向引导和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国际物流是伴随和支撑国际间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它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对于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物流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可在典型教学内容体系设置中提高国际物流相关内容的安排比例。国际物流相对于国内物流而言,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更大的“大物流”,国际物流服务商面临的需求通常要比国内物流服务商面临的需求更加复杂。在国贸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中更多地融入国际物流内容的讲解,研究国际物流的运作,不仅可以提升教学对象对物流概念的全球化认识,更多地接触和引入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同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物流管理》课程,应在内容体系中加大物流信息技术的内容比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管理、货物在途跟踪与定位(GIS与GPS技术)、条码技术与应用、基于射频技术的信息采集(RFID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等。物流信息技术跨越了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两大领域,并综合和应用了物流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的特点。该部分内容的丰富,使教学对象将物流基础知识和物流市场开拓能力与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对象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物流信息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对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对象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方向的拓宽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物流,打破了传统物流“面对面”的运作模式,并且具有标准化、信息化、综合化、低成本、高效率、一体化的特征。,是物流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物流依靠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壮大。电子商务专业的《物流管理》课程可把研究电子商务和物流之间的关系作为该课程的重点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之中,使教学对象提高对电子商务物流的全面认识,熟悉电子化物流系统的构建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复合型的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物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电子商务物流人才。

非物流专业在教学计划中开设《物流管理》课程,足以体现高校经管类专业对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和前景的高度肯定,也看到了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的严重不饱和性对高校物流教育发展的影响。所以物流相关课程在各经管类专业中的必设性也日渐突显,对物流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一定要切合专业的实际需求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只是基于单项分析的原则,对典型的以《物流管理》为课程名称的非物流专业物流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而目前部分高校已逐渐认识到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课程,应该更注重于与本专业特点的高度结合性,体现物流课程辅助性和服务性的特征。所以,非物流专业物流相关课程的设置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和更有针对性的方向发展,如《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国际物流》、《物流信息管理》、《采购物流》等更具专业特点的物流相关课程,在非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中相继出现。并且,在教学内容体系中,还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设置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体系更加完善和适用于相关专业。

物流课程 篇4

1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的相关背景

国际物流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是指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和制成品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和转移, 它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 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的物的流通[3]。国际物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国际物流及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综合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侧重于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东北林业大学是黑龙江省设立物流工程专业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 也是全国范围内设立物流工程专业较早的高校之一[4]。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为例, 该专业在2005年设立之初并没有“国际物流”这门课程, 而是开设了“国际货物与通关”这门课程, 主要讲解国际贸易导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条款、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国际贸易合同的磋商与订立、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报关制度、进出口货物的通关制度、保税进出口货物的通关、其他进出口货物的通关、进出口税费等内容。可以看出, 课程的侧重点在于国际贸易以及货物通关的相关理论和知识。2008年, 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物流发展趋势, 通过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调整, 该课程变更为“国际物流概论”, 其目的是拓宽原有课程的范围, 增加了国际货物运输、保险、货运代理以及检验检疫的内容, 使学生能够充分、全面地了解国际物流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目前, 该课程是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选修课程之一, 其培养的重点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国际物流以及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同时掌握实际务实技能, 使学生可以在将来所从事的国际物流与外贸工作中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熟练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主要国际物流业务的流程管理, 如海上货运物流管理、港口物流、国际航空物流流程管理、陆路口岸物流流程管理、国际多式联运及大陆桥物流流程管理等, 以及国际物流中的检验、检疫与通关业务, 国际物流运输, 以及国际物流货运代理与实务等相关内容, 重点介绍海运、铁路、航空和多式联运方式下的运输单证、运输费用、运输程序、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运输保险、外贸储存、流通加工、装卸搬运, 以及检验检疫和通关业务等。教学重点是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国际物流报关、国际物流运输业务与仓储业务, 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学难点包括国际物流标准化、国际物流国家管制与报关业务、集装箱运输、国际多式联运业务、保税仓库与保税区。另外, 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国际物流课程已经具有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设施, 比如物流工程实验室的国际物流实务操作软件、三维互动港口仿真系统等软硬件设施, 可以使学生进行相应的国际物流实务操作, 但从系统的角度来讲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2 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教学思路

现阶段, 我国在国际贸易以及国际物流相关领域的教材和参考书相对比较丰富, 同时知识结构体系也相对比较完善, 这种情况致使大部分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思路趋于固定化和同质化。一般情况下, 国际物流的课程教学思路以教材为主辅以少量的参考书, 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按照传统模式下的按照相应的理论知识脉络进行讲解。这种情况使得课程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 而缺少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很难将学到的知识消化理解并灵活地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传统的课程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重视知识灌输而轻视能力培养, 重视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操作, 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 对工作不适应, 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5]。另外, 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缺乏应有的特色。由于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了解,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导致有些院校的国际物流课程只是照搬其他院校的相同或类似的课程培养体系, 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例如, 港口资源丰富的院校对于海运国际物流应该有所侧重, 而邻近边境的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国际物流课程则应侧重于陆路或航空国际物流。因此, 从教学思路上来看, 对国际物流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2 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往往是以老师的课堂讲授为主, 仅以授课老师的视角和思路向学生讲解知识结构。而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备受诟病, 在国际物流课程上更是非常不适用。由于缺乏与学生之间有效的互动交流, 使得学生在掌握国际物流相关知识方面的积极性很难提高, 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相关业务的主动性。尽管教师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上进行了极大改善, 可是课堂的活跃度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也使得学生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主动地进行学习, 从而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国际物流的相关工作中。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是否能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国际物流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有必要系统地对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内容, 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 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多种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物流知识。

2.3 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的形式为主, 而对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并没有充分的考核。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大多只是临时的死记硬背, 从而形成短期记忆, 一旦考完试就会很快忘记, 非常不利于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本质。就国际物流这门课而言, 理论知识涵盖了国际物流的概念、国际物流系统与网络、进出口贸易的程序、国际贸易结算、进出境检验检疫、进出境货物的通关、国际货物的保险国际商品的采购、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国际物流运输、货运代理、国际物流信息及供应链管理等内容, 同时涉及工业、经济、法律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脉络和理论体系[6]。如果仅靠单纯的死记硬背, 很难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掌握。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使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准备考试, 由于短期记忆会很快的消失, 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 从而不能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在今后实际的工作中。因此, 从考核方式上来看, 对国际物流的教学改革是非常紧要和迫切的。

3 国际物流课程创新教学改革措施

3.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将传统的纯理论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对应每一个知识结构, 结合一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不但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活跃, 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 还可以在老师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 将案例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运用课堂学过的知识对实际事例进行分析和应用,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做到活学活用, 这样一来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 掌握得更加透彻。经过了实际案例的历练, 当他们以后面对工作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 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而不至于因缺乏临时应变和分析能力而感到惊慌。同时, 这种将国际物流知识与实际国际物流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也会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举多得。

3.2 在教学过程中将国际物流与双语教学相结合

由于国际物流课程性质的特殊性, 它与“国际”二字紧密联系, 因此, 双语教学在国际物流教学中也必定要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物流理论体系中的很多内容都源自于国外的经典学术文献, 而这些学术文献中只有一少部分被国内的学者翻译成汉语。另外, 因为国际物流本身存在于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 这使得国际物流的理论研究在不同的国家学者之间都有着不同视角[7]。在此情况下, 如果将双语教学与国际物流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就可以使学生通过双语课程中的外语专业知识, 更加直观的收集、分析和研究此课程相关的、经典的以及最前沿的国内外相关理论知识与案例, 而不受因国内信息有限以及语言障碍的影响。同时, 对国际物流进行双语教学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关注视角。另一方面, 由于国际物流的专有特性, 其所涉及的工作领域正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所从事的物流业务以及贸易活动。实行双语教学的益处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中, 在实际的工作应用中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物流活动中各种英文单据和信用证的填写和审读, 各种英文货运单和提单的填写和审读, 与其他国家的公司洽谈和拟订合同, 书写各种英文贸易电函等, 都应该在国际物流双语教学中得以体现。

3.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国际物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物流本身就是一个以实践为主的学科范畴。如果遵从传统的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的教学, 使学生对国际物流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 而不会进行物流的实际工作操作流程, 那么国际物流的课程也就失去了意义。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将搭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应用实践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4]。同样, 在国际物流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锻炼学生对如海运、港口物流、航空以及陆路口岸物流流程以及相关手续的模拟, 以及各种单证的填写和通关实务的模拟。在这方面, 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的国际物流实践课程以及实验室的相关软硬件配套设施已具备了较好的前期基础, 如国际物流实务操作软件、三维互动港口仿真系统等, 但在设施改进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随着各项实验设施的不断完善, 教学与实践会更加紧密的结合, 使本课程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 为了使学生对实际的工作能有所了解, 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内的国际物流运作业务方面的专家给学生作报告, 谈谈实际工作的经验以及感想, 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国际物流的信心。

4 结束语

本文以物流工程专业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国际物流课程性质的分析以及对传统国际物流课程体系的分析, 从教学思路、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进行国际物流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思路上改革, 应该注重将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从教学模式上改革, 应当将国际物流与双语教学相结合, 同时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高水平的国际物流人才。

摘要:以东北林业大学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际物流课程性质的分析, 系统地阐述了进行国际物流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并提出了进行创新教学改革实践的几点建议, 以满足对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国际物流,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鄢小蓝.湖南家具外贸物流通道选择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12.

[2]庞燕.我国中部地区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07.

[3]王宇露.国际物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6 (19) :144-145.

[4]吴金卓, 高珊, 许恒勤.以工科为特色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森林工程, 2014, 30 (3) :190-193.

[5]曹明兰, 刘恒.物流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视界, 2012 (29) :147, 89.

[6]张莉.国际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24) :66.

《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篇5

关键词:物流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物流人才问题更加突出。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高级物流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现代物流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对物流理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重要一环,而《物流学》课程在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因而进行《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是当务之急。

一、 国内外物流教育现状

1.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情况

在美国,物流行业已经发展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在物流人才需求的推动下,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首先,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为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 部分高等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其次,在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全面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从业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2. 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从政府到行业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物流业的发展,许多地方政府都将物流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发展。然而,物流专业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急需。在我国,目前物流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物流市场人才缺口为600万,物流人才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瓶颈。据报道,广州市目前物流高级管理人员的供需比例为1:100左右。在上海,现有不足10万名的物流人才已远远满足不了急需50万专业物流人才的需求。上海首次颁布的人才开发专业目录中,现代物流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全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是物流专业教学的原动力,如何尽快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是摆在物流专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物流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调查

通过与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的物流部门广泛的接触与调查,了解物流部门对物流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为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1.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

宏观管理人才:主要是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等以及相应的教学、科研、人才培训等方面人才的需求。

企业物流管理人才:这是物流人才中需求最大的一块,因为企业的涵盖面很广,尤其是制造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及与物流公司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

物流企业管理人才:这也是物流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需的人才,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货运代理、物流系统规划等。

从总体上来说,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它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要广,且具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2.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物流人才教育与培养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达到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基本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创新意识、协作精神、适应能力的初步培养和训练;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具有健全的人格,强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基本知识结构。懂得现代管理科学、领导科学与信息科学等知识;了解国家有关物流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物流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物流工程实践知识和技能,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基本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物流管理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的科研开发能力、组织管理、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起草、拟定物流管理及运作方案;具有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掌握独立获取、消化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谈判能力,并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建立有效的工作关系。

三、《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物流学》课程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精选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必须对《物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规划,编写出一本《物流学》精品教材[1]。这是物流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物流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必须要从多方面、多渠道收集教学用的第一手资料,如现代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录相资料等,然后将收集到的实际资料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增强学生对物流业务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相结合。

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引用当前物流企业中较先进的物流运作管理案例,以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小结,能运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际运作中的问题。在组织案例教学时,首先对学生如何充分的剖析案例进行引导,可运用的知识点有哪些,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2]。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学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多选一些本专业教师为政府、企业所作的一些研究项目,这种案例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强,并且所用到的知识点多,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战能力有很大作用。

物流教学光盘的精选及应用。由于物流理论的博大精深,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传授物流理论,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精选教学光盘,采取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所授内容与光盘内容相关时,辅之观看,其他内容,可找业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并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反应强烈,积极踊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物流学》课程考试改革方案

《物流学》是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也是物流工程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知、提高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了解物流理论的知识结构、关注物流领域研究热点、树立现代物流理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引导课。

《物流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必要性。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他环节所不能替代的。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有导向性。为了使物流专业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功底,又具备对理论灵活运用能力、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以往的只注重物流理论的测试,而忽视对其能力的测评。

课程考试方式与组织。采用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闭卷考试。以考核学生对物流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记忆、理解、分析和简单应用为主。考试中不允许携带和查看任何资料。考试时间、地点由学校或系统一安排。开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开卷考试的题目以物流案例评析为主。考试时间、地点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观察考核。指通过对学生一学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平时测验、作业情况,对其作出评价的一种考核方法。由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考察。

课程总成绩评定方法。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课程总成绩=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开卷考试成绩+观察考核成绩

各项成绩所占比重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60%,开卷考试成绩占30%,观察考核成绩占10%。

四、《物流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实施效果

《物流学》课程的改革已初见成效,学生的能动性增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新知,并把自己的所学,积极主动地与物流企业实践相结合。

物流03级的一名学生在2005年6月末,主动与物流企业联系,利用自己所学的物流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写出了“校园毕业生物流运作报告”,并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运行,仅在6月29日、30日两天,就为某物流公司获取收入5000多元,取得可喜成绩。

五、结束语

《物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讨和完善,希望该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能进一步促进物流专业的教学,培养出适合物流市场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作者单位:陈海峰,赵继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孙学琴,山东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1]孟祥茹主编.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9.

[2]袁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4,10:56-59.

Reform 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Chen Haifeng1Zhao Jixin1 Sun Xueqin2

(1.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2.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Abstract: Refin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is conducted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ability of logistics talents .Further more renovation on teaching methods is made, and the evaluation scheme emphas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is formed.

物流课程 篇6

“推进互联网+物流,既能发展新经济,又能提升传统经济。”李克强2016年7月20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推动物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是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希望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加大互联网+物流的推进力度。”李克强最后要求,“这既是发展新经济,也是在改造提升物流、制造业等传统经济,助推中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互联网+物流被国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物流是一个不断接力的过程,是社会资源实现合理调配的过程,互联网让社会信息从不对称变得对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科学技术等在物流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让物流更加“智慧化”、“智能化”,这些都会促进物流业的转型升级与之相应,政府管理部门、物流企业也要学会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不断优化行业的管理、运营、市场等各环节,构建高效透明、信息对称、价格公开的社会化现代物流体系,让中国物流步入互联网+高效物流的快车道。

2《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在国家提出并实施互联网+物流的背景下,作为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高职院校,其专业的核心课程《物流信息技术》也应该顺应趋势,在教学上相应进行更新,融入更多互联网+物流信息技术和创新思路,这样课程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让学生接触到物流信息技术领域前沿的知识。那么如何将互联网+更好的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融合呢?

2.1 传统的课程内容体系分析

传统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介绍物流活动中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为主,基本包括三大部分:(1)物流信息实用技术部分,其中包括:物流信息采集技术(条形码、RFID技术)、物流信息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物流信息传递技术(EDI基础)、物流信息跟踪技术(GPS,GIS)。(2)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部分,包括WMS、TMS、快递管理信息系统等。(3)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部分。(如图1)

2.2 课程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显然,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快速,特别是互联网+的推动下,物流信息技术更新也非常迅速。如果《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依然按照上述框架讲授,不及时更新理念、内容,很难让学生跟上最新的发展步伐。就笔者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目前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在教学理念上未引入互联网的思维,对课程的把握上缺乏全面观、整体观、系统观。只是单纯的讲信息技术,并没有涉及到为什么要开发这样的技术,总体引领的这些信息技术的思维是什么等方面,学生很难通过学习物流信息技术得到启发和可持续发展。

(2)在教学内容上未及时更新。虽然课程体系中的物流信息技术还在使用,但是随着互联网+物流的发展,已经新加入了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的信息技术,以及一些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的商业模式及一些企业运用最新信息技术的最新案例,这些更新的知识并没有及时的加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去。

(3)在培养目标上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就目前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点,基本运用一些相关物流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为主,但是在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上针对性还不够,未能将互联网+背景下更需大力提倡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融入其中。

3 互联网+物流趋势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3.1 在教学理念上,引入互联网思维启发学生灵活运用物流信息技术

为了顺应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的发展思路,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理念中,不仅仅让学生知道物流的信息技术有哪些,还知道为什么要应用这样的信息技术,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展信息技术更好的为物流服务等。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物流信息技术才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其中值得引入参考与借鉴的互联网思维包括:

(1)引入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只有深度理解用户才能生存。物流活动本身就是贯穿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因此,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中心。

(2)引入极致思维。极致思维,就是把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做到极致,逾越用户预期。在讲到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时,也要多讲讲极致思维在物流信息技术中的体现,比如无人机技术、智能快递箱、物流的O2O模式,就是使用户得到最大的方便,将用户体验发挥到极致的典型技术。

(3)引入流量思维。流量意味着体量,体量意味着分量。“目光群集之处,金钱必将追随”,流量即金钱,流量即入口。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中也要树立流量思维,比如推出各类物流信息平台,平台上免费发布大量的物流供需信息,这样平台就可以靠流量取得收入。

(4)引入社会化思维。社会化商业的焦点是网,公司面临的客户以网的形式存在,这将改变企业生产、销售、营销等整个形态。物流虽然只是供应链中的一环,但是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建立全程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将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整合,这也体现了物流信息化的社会化思维。

(5)引入平台思维。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平台模式最有可能成就产业巨头。在物流领域,各种形式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也是平台思维的体现,但是平台在物流领域应用得还不够普及,还应该在建立物流平台的细分上多下功夫。

(6)引入跨界思维。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许多产业的界限变得模糊,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无孔不入,如零售、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融合模式“互联网+物流+金融”就是实现物流业、金融业和互联网的融合升级发展的新模式,这也必将是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3.2 在教学内容上,加入最新的信息技术开拓学生视野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物流领域的信息技术也在发生着更新与变革,因此,《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加入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

(1)新模式:在互联网化的今天,物流业高速发展,产生了许多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商业模式,如“无车承运人”模式、“O2O”模式、“互联网+物流+金融”模式、全程供应链信息系统模式等。

(2)新技术:在信息技术方面,过去利用GPS进行定位数据采集,现在利用手机APP获得对人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刻画。货物过去利用条码技术记录,现在利用RFID技术,不仅跟踪货物安全,还通过反复读写数据发现商业机会。今后,基于深度无线射频技术应用的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手机APP、大数据、云计算将与物流业深度融合,让物流更加“智慧化”、“智能化”。

(3)新案例: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案例,如人人快递、云鸟配送、送货神器、福佑卡车、货车帮、货拉拉等货运O2O平台企业代表;供应链深度延伸上如以京东、菜鸟为代表的农村物流案例;还有EMS的快递的信息化布局等、京东与天猫的生鲜电商物流信息化对决等。

3.3 在培养目标上,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在新的信息化环境下,一定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互联网+物流时代下,创新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没有创新,也就没有物流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发展。因此,本门课程讲授中,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始终贯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思路上、教学内容上多多启发学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深度理解物流信息技术的根本出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无论物流如何发展,只有不断在技术上创新、在方法手段上创新,才能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降低物流运营成本,优化物流服务。

通过以上改革举措,《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就形成了以互联网思维的教学理念为指引,以融入了新模式、新技术、新案例的教学内容体系为主干,以创新为支撑的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

参考文献

[1]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3.

物流课程 篇7

关键词: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典型工作

1 物流管理专业 (化工物流方向) 课程体系构建实施背景

纵观全国, 目前很多中职校为了迎合当地家长和学生的需求, 都开设了物流专业, 但是其专业建设基本上是沿用其他专业的学科建设模式和经验, 导致课程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上海市利用2004~2007年这四年的时间, 开发了中职学校多个专业的教学标准, 其中包括物流专业。

上海化工物流产业园坐落于金山区, 作为上海市重点推进建设的四个专业化物流基地之一, 建成后将逐步实现与上海化工区的供需对接, 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区, 打造与世界一流化工区相匹配, 集产业、市场、信息为一体的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专业化工物流基地。化工物流基地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工物流人才需求行业范围扩大的状况。化工物流人才技能的培养需要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 2009年在上海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实施了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作,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确定了错位发展战略, 专业培养方向被定位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尽管物流专业错位发展战略得到了上海市教委肯定, 但是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尚未跟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开始着手进行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2 物流管理专业 (化工物流方向) 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工作过程

经过市场调研与人才培养论证后进入课程阶段, 课程开发总体经过三个步骤: (1) 开发专业技术课; (2) 调整公共基础课、拓展课、第二课堂; (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1 开发专业技术课

开发专业技术课通过四个步骤三次转换, 实现课程体系专业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见图1) 。

2.1.1 市场调研, 进行实际专业岗位工作分析, 提炼职业岗位能力并编制分析表,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在确定开发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的前期, 学校物流专业教师及学校招毕办 (招生就业办公室) 教师进行了前期的通过走访化工物流企业、利用暑假到化工物流企业认识实习、邀请企业专家加入学校办学指导委员会, 邀请企业领导及一线班组人员到校与教师做交流讨论, 组织已毕业在化工物流企业工作的历届毕业生到学校讲述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等。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市场调研, 学校物流教师将化工专业岗位工作按照化工物流管理流程, 将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 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 即提炼出岗位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使用方法、劳动组织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等方面。

2.1.2 校企合作团队开发典型工作任务, 实现第一个转换, 即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的转换, 并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典型工作是指按照生产管理流程, 将完成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 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

典型工作的开发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减原则, 可以分三个层次:

(1) 开发顶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设计规划与控制的综合能力。物流专业顶层工作群包括:如物流市场营销、国际物流货代与报关、物流财务管理、定制物流个性化方案等。

(2) 开发中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运作、沟通管理的专向技能、专向能力。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如编制配送计划并实施运输与线路的确定、仓储与配送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

(3) 开发底层典型工作群:具有操作、服务、收集等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化工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化工商品养护与管理、物流方案执行与客户服务等。

2.1.3 对“典型工作”进行教学加工, 开发课程 (解决课程如何来的问题) , 实现第二个转换即典型工作向课程的转换

教学加工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增的原则:首先, 根据底层工作群设置底层课程, 底层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物流业务流程、物流数据录入;第二, 根据中层工作群设置中层课程, 中层课程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最后, 根据顶层工作群设置顶层课程, 顶层课程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顶岗实习。

2.1.4 实现课程向学习情境的转换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内的“小型”学习单元, 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 按照学习领域的目标和内容, 进行教学转换, 它是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 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 以及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行动领域职业任务在教学中的反映。以上的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将大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学习领域的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 一个学习领域表现形式即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

2.2 调整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课程要求设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接口部分内容, 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

专业课的构建原则要遵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 由浅至深, 从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选课。

2.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专家论证)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能力的基础性、连续性、支撑性和递增性。

2.3.1 制定基于规格教育的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等。

2.3.2 制定专业课, 包括:

(1) 基于支撑与关联的课程:是关联性与支撑性的知识, 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化学工艺概论、物流地理、物流业务流程、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物流实用英语、物流法律法规。

(2) 制定基于功能的课程:是系统化应用知识, 用于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物流数据录入、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

(3) 制定基于经验到形成策略的课程:系统化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群, 包括国际货运代理、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等。

2.3.3 制定专业拓展课包拓商务礼仪、顶岗实习等。

3 条件保障

3.1 师资条件

学校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平台, 邀请了众多企业包括多家化工物流企业加入学校的办学指导委员会, 企业吸引学校学生实习、就业, 学校邀请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学校教学, 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初步形成。一般而言, 由校内专任教师讲授理论课, 校外兼职教师教授操作实践课、或者企业制定科目。其中, 共有专任教师8人, 以富有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为主, 全部物流教师都具有物流行业的职业资格, 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 共聘请到5位化工物流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强。

3.2 实训室条件

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实施“工学结合”特色教学的关键环节, 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目前, 物流管理 (化工物流方向) 专业即将建成的校内实训室9个:集装箱港区实训室、化工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营销实训室、液态料收发实训室、化工运输模拟仿真实训室、化工物流仿真实训室、化工储运设备使用维护实训室、化工物流HSE实训项目、化工仓库操作管理实训室。在上述实训室里, 学生可以按照化工物流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另外, 一些有一定危险性和难以在校内完成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外实训企业完成, 目前, 与专业紧密合作的化工物流企业有上海中石化工物流、金石化工物流、中外运、孚宝、华谊天原化工物流等企业,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课程开出率, 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使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4体会与思考

目标所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 (化工物流方向) 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 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 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 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 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 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该课程体系经过教学实践及企业检验尚需时日, 因此今后对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根据企业及学生实际情况, 适时调整课程科目及内容, 真正达到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岗位需求和将来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史晓原.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学理论, 2010 (8) :272-274.

[2]孙巧玲.论技工学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11 (17) :443.

[3]田博坚.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9.

[4]王东波.论中职物流专业职业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齐鑫物流教育, 2011 (3) :221-223.

试议高职物流保险课程构建 篇8

1 开设《物流保险》课程的必要性

1.1 物流行业特有风险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物流风险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物流行业的风险系数相当高。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相当大,货主或物流经营人迫切需要通过保险来转嫁风险,同时,在物流作业过程中,只要涉及货物作业和物流监管的运作环节也涉及货物保险问题,比如,在运输过程中经常可能出现货物丢失、被盗窃、诈骗、交通事故等风险,因而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防范。

在高职业院校中,物流管理作为新兴专业开设时间较晚,而物流保险最多只是作为物流运输或外贸实务课程中一小节出现,简单地对贸易术语中所涉及的保险术语进行介绍,远远不能满足从业岗位的需要,而如果学生在实习或就业之初面对生产流通中的“真枪实战”,能利用所学保险知识减少损失或加强防范,则会显现出较高的安全意识和业务综合处理能力,所以增加该课程非常有现实意义。

1.2 物流及外贸行业的激烈竞争对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

在当前经济的激烈竞争下,物流及外贸从业人员的国际物流保险知识技能水平,对于最大可能的降低风险、挽回损失、提升服务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起到重要作用。另外一方面,涉外物流保险理赔诉讼和咨询业务的剧增,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物流和贸易的从业人员只有扎实的物流保险知识,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服务客户,才能在国内现有的物流服务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懂得如何运用物流保险知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保障和利益。这也意味着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如能了解物流保险相关知识和实务经验,则会更有竞争力和适应性。

1.3 保障物流业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物流业发达的国家,其保险业也都非常成熟,两者互相促进。随着现代物流业的竞争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水平,物流企业传统的“保护自己”的规避风险办法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物流保险无疑是现代物流企业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

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不高,参差不齐,物流保险才位于起步阶段,面对蓬勃发展的社会需求和外资物流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物流保险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物流业与保险业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共生共荣。

2《物流保险》课程建设遇到的现实困难

物流保险具有很强的实操性,除对授课人员的在物流和保险方面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外,物流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课程建设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2.1 国内物流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物流风险管理出现真空

我国物流服务起步较晚,目前多数还处于初级的产品配送阶段,一部分处于中级综合物流阶段和高级供应链阶段的初期,能步入供应链管理阶段成熟期的企业很少。在传统风险管理体系下,物流的各个环节被肢解,按照各自的环节进行风险管理,托运人要完成一项物流活动,需要在运输环节投保货物运输险、在仓储环节投保货物仓储险等。多次办理保险意味着多次的保险谈判、保单缮制、费用支付等。而且,传统的保险限于运输与仓储两个领域,不能将物流全过程纳入保险范围,物流中的货物的风险管理出现真空。这使得《物流保险》课程在体例设计和实务教学中出现较大的难度,既要满足当前较低层面物流经济的需求,还要涉及先进物流经济的需要。

2.2 现有的物流保险法规和条款不完善

国内还没有一个配套的物流法规,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很少,更谈不上统一;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物流业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不同的运输方式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管理,致使师出多门,行业管理及法规有诸多不规范之处。这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便是,保险条款措辞的使用、责任的界定有相当难度。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7月1日率先推出了物流责任保险条款,从而填补了我国物流企业综合责任保险的空白。这标志着物流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专业风险管理机制阶段。但企业家对保险范围和计费方法持有异议,广大物流商热切渴盼的、真正想转移的风险却没被写进条款中,因此条款实行以来,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另外还有由其他保险公司随后推出的物流企业综合保险,主要包括财产、货物运输、机器损坏、雇员忠诚保证、人身意外伤、车辆等保险。因保险公司的不同,保险内容会有所不同。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只能承保物流中的部分环节,还是无法适应当前整个物流市场的需求,物流保险的法规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正是因为物流公司与保险公司之间尚未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法,才使物流保险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适当引导后,学生会有极大的学习热情,所以物流保险的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困难重重,但意义重大。

3 项目教学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探讨

根据物流经济活动特点,对于物流保险课程的设置,采用模块式进行项目教学,这样既可以有机地与物流其他课程结合,也可以单独进行课程开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加深理解,通过比较国内外规定或实践,结合《海商法》和新旧《保险法》,找出存在的不足和可借鉴的地方,启发学生将思学与实际结合起来。

第一个模块是保险的基本知识,设计学时为6学时,主要涉及保险原则和保险合同。对于这部分知识,要求学生能理解并区分应用。保险原则中主要涉及可保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补偿原则、代位追偿原则、重复保险分摊原则、近因原则;保险合同中主要涉及保险合同概念和特征、保险合同的形式分类、保险合同的要素、保险合同的订立与生效,以及保险合同的变更、终止和争议处理。对于保险单据的识别可视学生是否学习制单课程的情况在保险合同形式中进行着轻或着重学习。

第二个模块是采购、仓储风险保险与物流货物保险,设计学时为8学时,对于物流货物保险(依据PICC推出的《物流货物保险条款》)可安排3个学时;对于采购环节中存在的风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采购合同保证保险、采购人员忠诚保证保险和采购人员职业责任保险可安排3学时;对于仓储风险与管理、仓储货物保险、仓储责任保险以及赔偿处理,可安排2个学时。

第三个模块是物流运输风险与保险,设计学时为10学时,涉及运输环节存在的风险、国内、国际运输货物保险及各种运输工具保险的概念及保险责任、保险金额及保险费和赔偿处理可安排5个学时。对于国际海运风险与保险,可安排5学时,掌握国际海运风险、损失与费用以及保险险别;“三来一补”项目保险办理操作规定;重点掌握国际货物运输保险操作规定,国际货运代理责任险投保方式,保险索赔办理程序;理解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保险、国际货运代理投保责任险主要渠道、国际货运代理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国际贸易海运信用风险的防范。

第四个模块是物流责任风险与保险,设计学时为4学时,学习要点为物流作业中的责任风险、物流责任保险、责任免除、责任限额、赔偿处理、物流公众责任保险概念和责任范围、雇主责任及产品责任的责任范围及赔偿处理。

第五个模块是物流信用风险与保证保险,设计学时为4学时,要掌握的要点有信用保险保险的概念与特点、出口信用保险种类与责任范围、出口信用保险实务、保证保险的特征与类型、确实保险与忠诚保证保险。

第六个模块为物流保险事故的处理,设计学时为4学时,通过本章的学习,学会对物流保险事故中产生的货损及时进行处理;掌握提出索赔的原则;了解在货损赔偿中所需的一系列单证;明确货损事故的责任界定原则;掌握索赔程序、途径与方法;学会理赔处理办法等内容;重点掌握物流保险事故货损、货差责任界定原则,理解货损事故的责任界定、承运人的责任与免责条款、集装箱运输中的责任划分、提出索赔的原则与途径,掌握货损事故理赔流程,准确有效处理有关货损货差事故。

参考文献

[1]王学锋,刘颖.国际物流风险与保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67.

[2]李惠阳.我国物流保险现状及其法律原因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9):23-26.

关于中职物流课程教学的探究 篇9

1. 理论为构建基础

基础是大厦的核心, 核心价值的好坏决定大厦的质量。新教育结构机制无论如何改动, 教育制度无论如何调整, 以理论为核心的基础都不会变。任何形式的课程教学必须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 理论是实践可行性的标准, 是教学的依据。物流理论, 能培养学生定向思维能力和对实践操作的大体掌控能力。

2. 实践为导向

所有物流理论最终都是以实践操作为服务对象, 但实践并非简单的操作技能。大多数老师, 误认为实践只是简单的操作技能, 而忽视专门练习。中职物流教育培养的是学生自我创新创造的能力, 并不只是单纯的操作技能, 它并不能代表学生能力, 能力的体现应该在复杂多变的工作创作环境中得到提升。

3. 根据学生特点, 因材施教

在教育学中学生的一些人为因素产生的变动我们称之为软性指标。软性指标是弹性因素, 受条件变动偏多。每个人所经历环境不同导致每个学生特点各异, 课程教学是将学生的这些软性指标融合于硬性指标中, 达到完美结合的效果。没有不合格的学生, 只有不合格的教育者, 教学的成功并不是简单把课程知识说出来, 而是要根据学生能力特点, 因材施教, 将每个人潜力最大化开发出来, 这才是最理想之教育。

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探讨

1. 课程教学上的完善措施

(1) 课前准备。物流是一门实践课, 也是一门新兴课。物流课前准备是对一堂课的负责, 也是对行业的敬责敬业。物流教师在课前应筛选有用信息整合教材, 理顺思路。对可能被学生问到或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和问题应充分准备, 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传播教学, 由传统的教师单向性教学模式调整为师生双向互动学习模式。

(2) 准备自己。教师的第一印象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是形象, 教师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课程的整体性设计也很重要, 其相当于导演, 组织学生演出。物流老师应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语言, 使教学富有幽默感, 课堂充满趣味, 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知识和平和心态, 临危不乱, 胸有成竹。

2. 中职物流教学的改进措施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乃教育之根本, 教育乃百年大计, 建设一支素质高尚、品德优良、结构分工合理的师资团队是开展物流专业管理与教学的关键。学校应加大人才引援力度, 努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以物质为基础带动精神层次建设的需求。多请物流相关专家进行讲学, 传播先进中职物流教育思想。禁止出现理论单一化、区域化现象, 通过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 提高教研活动成果。

(2) 构建合理物流课程体系。一方面, 中职物流专业技能是关键, 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操作是中职教育的根本。另一方面, 中职物流并非单纯技能操作, 其考查的是一种瞬间适应能力。物流训练中应设计特定的情境模式, 使学生对环境的适应变成肌肉记忆,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建立合适体系。

(3) 重视教材与整编教材。中职物流中将形式化的实践转化为格式化的教学是有必要的。物流教材也需要不断整编, 注重案例教学, 注重因材施教, 注重人才培养, 通过联系出版社编辑和知名学者, 抓好教材编写的源头。通过书本的形式, 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对事件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4) 创新教学方法。大量的物流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皆是以创新方法为导向。物流的创新性教学方式是时间合理化、资源节约化、效率最大化的保证。教师可以在网上搜寻最新教学方法或构造合理教学模式, 可以通过物流案例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式保证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总之, 中职物流教学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技能特点, 也要根据物流性质创造出合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导向”, 采用活灵活现的教学方法, 不断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中职物流高级人才。

摘要:物流是顺应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教育模式的更新以及新教育方法的逐步实施推进, 传统的“赶鸭上架”式教学已不见, 但目前教育机制尚未完善, 很多教师不理解如何进行课程教学, 特别是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更加不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学习与教学。鉴于此, 本文就什么是课程教学, 如何进行中职物流教学实施以及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等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中职物流,课程教学,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自勤.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篇10

【关键词】高职 物流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74-02

相关数据调查显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种形式的物流企业层出不穷,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呈供不应求的趋势。目前该专业人才缺口约为600余万。但在如此大需求量的市场中,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因为物流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专业性强、技术能力高,且该行业的工作均需要从基础做起,基层工作环境及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所以,在人才的选择上较为苛刻。高职物流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需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基于此,本文分析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一、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课程间内在联系处于分割状态,学生无法系统掌握技能。在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处于明显的分割状态。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物流营销与专业课运输管理不仅分由不同的教师教授且有的学校甚至将两门学科开设在不同的学期。而实际上,运输管理教学中涉及的物流营销应有机结合运输产品及市场的特点。如果将两门存在紧密内在联系的课程分开教学,将会导致学生接受处于被割裂状态的知识,无法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

(二)科目设置过多,课程内容重复,重点不突出。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物流专业课程的科目设置多达10门左右。每学期开设超过3门课程,每门课程一周设4个课时左右,交替教学。这样的教学体系导致知识的讲授缺乏完整性和连续性。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重点内容不突出,且普遍存在重复性。例如,仓储管理课程中有仓库设备的内容,而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中也存在相同的内容。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操作教学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理论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课时安排明显多于实践操作训练。虽然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体系中均开设有物流软件实训、物流业务操作等相应的实践操作教学课程,但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分开教学,且两者间分隔的时间较长。往往是一两周的时间都是理论教学,然后又利用一两周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二、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以就业为向导,为市场发展提供高级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因此,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为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为社会提供实用性技术人才。具体的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基础理论教学重在基础、重点、实用。以教学对象的个性特点及专业特点为根本出发点,物流专业基础理论教学需注重与具体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分析,突出理论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使理论学习最终回归技能的增强与提高。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以以下几个知识点为重点:首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课程为理论基础。其次,以物流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为技能基础。最后,以管理学、电子商务、商品流通、物流法律法规等课程为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二)以就业为向导,整合课程内容及结构,突出重点,避免重复。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市场就业技能需求为向导,明确该专业的实践必要性,合理规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将重点放在实践课程教学上,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学生系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技术操作中,指导实践操作,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其次,在课程内容上,应根据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选择职业性、专业性强的内容,以实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的目标。最后,在课程教材的编写上,应更新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了解我国教育实情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材,编写适应我国高职学生个性特点及市场人才需求的教材。

(三)加强实践教学,落实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所谓“工学结合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结合,并逐步形成相互促进的互动发展整体。工学结合可有效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及教学体系改革,增强学生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增强学校市场竞争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以相应的物流企业为依托,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及实习场所、设备,学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人才,校企利用自身条件及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校企可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合作,企业可根据就业岗位需求参与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调整、教学安排、实习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作用。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验演练与校外实践操作、毕业论文与实习工作等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学习、训练、实践各环节一体化进行,强化了学习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还有利于学校引进物流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校内专职教师与外聘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专业化和职业化,以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

(四)其他改革措施。首先,为了适应课程体系改革要求,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者位置,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教师队伍建设需紧跟改革步伐,并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双师型”教师即具有扎实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又具备较高教学水平与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高职院校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给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深造与技术实践机会,增强师资队伍的综合实力。其次,更新办学理念。高职院校需明确新时代背景下的办学理念。将培养高级物流技能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最后,改革评价制度,保证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是保证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的评价制度需根据专业特点及教学目标来制定。对学生专业理论及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同时,应加强实践能力考核,以使专业教师重视实践教学,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综上所述,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级物流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原则下,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教学重点,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等各种能力,实现人才综合能力及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阎子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

[2]续秀梅,马骏.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趋势与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中国市场,2009(45)

[3]贡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中国电子商务,2011(5)

物流课程 篇11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给我国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压力。外资物流巨头的进入给我国物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09年3月,物流业作为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国务院制定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面对这些宏观的变化,我国物流企业必须适时地调整发展战略,提升物流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由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2 我国的物流业将会实现由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

2.1 服务水平由传统单功能服务向增值型、专业化服务转变

随着物流行业竞争的加剧,物流企业单凭价格竞争和传统的服务是无法生存的,必然要从服务质量和服务创新方面转变,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普通型的低端服务利润会越来越薄,而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合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制造、商贸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将会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加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联动。物流企业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自主物流服务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

2.2 物流企业将由分散、粗放的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要求我国物流企业必须面对跨国物流企业的进入,物流行业必然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重组物流业构成框架,物流服务的资源配置和运作管理集约化,协调整合企业资源,优化各企业经营时的成本费用;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运用现代组织和管理方式,将三方物流、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延伸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服务范围,整合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行一体化协作经营,使物流经营社会化,整合客户资源,通过高质量、多功能的物流服务控制和不断巩固业务资源,使我们国内的物流业也向协同化、集约化、全球化方向发展。我国国内物流企业的竞争力还很薄弱,集中度较低,缺乏与世界大物流公司抗衡的能力。

2.3 物流需求由自给向社会化转变

我国入世后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促使企业更加关注其核心资源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从而将企业内部物流交由专业物流公司经营。近年来,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的行业已经从前几年的家电、电子、快速消费品等企业向钢铁、建材、汽车等上游企业扩展。外包的环节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扩展,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外包向供应链一体化延伸。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将会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国物流社会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3 现代物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的需求

3.1 物流人才需求的总体分析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首先需要人才的支持,特别是需要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随着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化,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有200万个与物流相关的岗位需要物流人才。据权威机构调查,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从服务范围来看,物流需求人才大致包括四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三是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四是物流研究人才。物流企业人才主要是物流企业运作中需要的管理、技术和操作人才,包括在物流企业的运输、仓储、配送、信息、营销及销售等业务环节中所需要的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这些人员是物流业需求最大的一类人才。他们需要掌握物流运输、仓储、包装、配送、装卸、信息、货代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在制造业和流通企业中涉及的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等环节中物流岗位所需要的物流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在物流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于各个环节,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和业务操作等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在物流从业人员中有75%~85%的人员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我国的物流高职教育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物流人才按等级来分,大致可分为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初级物流人才和一般物流操作人员四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毕业后的入职工作基本上是初级和一般物流操作岗位,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历练后,将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中级物流岗位,甚至高级物流岗位。虽然高职物流培养的人才主要以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但是,面对现代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应该适应物流业的发展变化,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和提高。

3.2 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高职物流人才的要求

3.2.1 树立为客户服务的全局观念

现在,我们在进行高职物流的人才培养时,一般只是要求掌握某些环节的业务技能,在实际工作中也只是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物流企业最终效益的好坏取决于客户订单的满足,取决于企业整体客户服务的水平。仅仅完成本职工作对于现代物流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的物流业务人员应该将知识和技能延伸到物流的其他领域和环节,逐步树立起物流系统和物流服务的观念,突破传统认识,全面了解现代物流新的理念和运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对现代物流理念的认识,全面了解现代物流各个环节的业务知识。

3.2.2 全面了解和掌握现代化物流信息技术

包括电子数据交换(EDI)、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POS)、企业资源计划(ERP)、条形码与识别系统、无线通信(WAP)、互联网技术(WEB)、电子订货系统(EOS)、信息网络技术、供应链管理(SCM)、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对于物流各个环节的技术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合理使用和调配相关的物流设施和设备。

3.2.3 具备能说、会写、会干的专业综合素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以往我们的要求是会“干事”,掌握物流业务各个环节的操作技能就可以了,而对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现代物流对于物流人才的要求是综合性的,除了会“干事”以外,还看重表达和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是在团队工作中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写作能力反映了物流人才具有基本的公文写作能力,不仅了解公文的写作格式,还要具有解决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这一点也是高职物流人才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提升的必备基础素质。

3.2.4 具备适应社会及职业的社会能力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毕业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具有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工作认真、责任心强、能在压力下工作;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物流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

4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

物流业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求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适应这种变化,而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则是这种变化的核心。

4.1 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宽口径的知识体系,具备现代经济理论和物流知识,掌握现代化物流实用技术,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工具,具备综合职业技能,能够适应制造业、仓储运输业、物流业、零售业、对外贸易等各类单位及部门的高级技能型、操作型物流管理的人才。

从教学目标定位上看,高职物流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取得“双证”,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能够很快适应基层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较短,并且具备了较高的操作技能。为达到这个目标,高职物流专业学生英语应达到三级水平;计算机应用技术应达到专业二级水平;能熟练使用常规物流软件和常用程序;具备一定的管理和经营知识和能力,理解企业的经营决策并能将其贯彻到物流工作中去。

4.2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1)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以就业为出发点,体现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反映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综合能力需求。

(2)能够适应“宽口径”、“重能力”的就业环境。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高职物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完全在本专业就业,他们不得不采取“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策略,因此,高职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能够使学生具备在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

(3)不再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4)把职业资格标准和课程体系结合起来,使校内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在时间和内容上统一起来。

(5)要兼顾现在就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毕业就业的岗位基本是操作性岗位,但是随着工作经验和能力的提高及积淀,职业空间会有一个发展和提升,这依赖于毕业后的不断学习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但是,在高职学习阶段,应该具备职业提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及理论知识,使学生在职业上有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4.3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路

主要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4.3.1 以物流业所需的通用能力和知识为依据,确定物流专业的基础课

主要是三大模块:一是经管类专业的公共课;二是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课程。包括经济学概论、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基础等课程;三是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物流概论(助理物流师资格考试)、物流经济地理、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实务(助理物流师资格考试),在这些课程中,除了物流实务外,都开设在第一学期,使学生能够更早地学习物流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同时也安排了实训课“物流企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设施设备等进行熟悉和了解,为后面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基础。物流概论和物流实务可以和助理物流师资格考试结合起来,使用其考试指定的教材,物流实务在第二学期的前六周结束,学生可以直接在5月份参加中国物流联合会的助理物流资格考试。这样就把助理物流资格考试和校内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另外,学生如果通过了助理物流资格考试,还可以在后面的学期里参加电子商务师、报关员或报检员、货代从业资格的初级资格考试,拓展了就业能力的范围。

4.3.2 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构建物流专业核心课程

本院物流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北京市生源,就业以北京为主要范围。我们邀请了物流业的有关专家,根据北京市的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对物流岗位需求进行了调研,确定了三个专业方向——国际货代、运输与配送、仓储管理。据此确定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为物流概论、运输与配送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物流客户服务、物流组织与业务创新,再把这几门核心课程进行辐射,形成了专业课程模块。同时,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主线,以物流岗位的主要业务为依据,以任务驱动或项目的方式整合课程的内容。在教学模式上,联合物流相关企业,聘请物流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进行授课。

4.3.3 以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需要为出发点,确定物流专业实践和实训课程

首先根据物流企业所需的基本技能设立物流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课,包括物流企业参观、物流市场调查、助理物流师资格训练、物流企业认识实习等课程,使学生对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进行总体上的认知,熟悉和掌握从事物流工作的基本技能。其次以具体业务处理为核心,设立物流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包括第三方物流业务综合训练、企业管理ERP沙盘实战模拟、仓储业务训练、运输与配送业务训练、国际物流业务训练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实习等课程,将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和具备职业技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必然向现代物流业转变,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要体现这种变化和要求。本文通过对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和现代物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要求的分析,提出了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原则及思路。

关键词:物流产业,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靳荣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物流技术,2009(6):157-158.

[2]许鸿斌.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职业与教育,2008(10):87-89.

上一篇:Stateflow下一篇:输入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