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最终命运(精选4篇)
地球的最终命运 篇1
摘要:《悲悼》是奥尼尔最重要的剧作之一, 深受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等传统悲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 他又在许多方面做了大胆的改变和突破。推动传统悲剧的动力源多被归纳为天命 (命运) 或性格, 而造成《悲悼》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显然不能简单说是天命或性格造成的, 它在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上都能够找到相当充分的依据。本文正是通过布拉德雷的悲剧理论来阐述推动《悲悼》这部作品的最终动力源。
关键词:正义,命运,悲剧,动力源
布拉德雷在论述莎士比亚的悲剧实质的时候, 关于莎士比亚所表现出的悲剧事实他曾指出: (1) 这个悲剧事实, 在我们看来, 的确是而且继续是某种凄惨的、可怕的和神秘的东西; (2) 这个悲剧事实的表现并不使我们感到被压倒、满怀怨愤或者心情沮丧。接着, 他又从这两点推论出另外的两点: (1) 悲剧世界中最终的力量并没有恰当地被描述成一种我们能够认为是正义和仁慈的法则或者秩序, ———一种在那个意义下的“道德秩序”, 因为在这种场合下, 痛苦和白白被糟蹋的景象在我们看来就不能像它实际上那样可怕和神秘了; (2) 这种最终的力量并没有恰当地被描述为命运, 不论是恶毒的和残酷的, 或者对人类的幸福和善行是盲目的和漠不关心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剧中景象就会使我们心情沮丧或者满怀怨愤。接下来, 布拉德雷试图通过对“命运”和“正义”的阐释来建立他的悲剧的最终力量的理论。在一番阐释之后, 他认为, 必定存在某种方式使这两种互相对立的动力源相联系起来, 基于上面的悲剧事实和由此事实所推出的观点, 他得出结论说:“我们于是终于得到两方面既不可分、又不可和的观念。个别部分无力反抗的整个秩序, 似乎是由追求完美的欲望推动的, 否则我们就难以解释它那趋于恶的行为。然而它好像是在自身产生出这种恶的, 而且在克服和驱除这种恶的过程中, 它遭受痛苦, 折磨和伤害自身, 不仅驱除了恶, 而且也失去了无价之宝的善。”而且“我们始终面临着这样无法解释的事实或同样无法解释的现象:世界在辛辛苦苦地追求完美, 但在带来极为光荣的善的同时, 又产生出只有通过自我折磨和自我消耗才能克服的恶。这种事实或者现象就是悲剧”。
以布拉德雷此种观点,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悲悼》的悲剧最终推动力既是正义的又是命运的呢?
1929年至1931年完成的《悲悼》三部曲既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魅力, 是古希腊题材悲剧复兴的一个典范, 又是一部卓越的“现代心理剧”。在奥尼尔的创作日记中, 奥尼尔这样说:“能否在本举中用现代的观念取代古希腊命运观?今天理智的观众既不信神也不信超自然的复仇, 能否使他们同样接受本剧并受到感染呢?”他还说:“整个情节剧的行为无法避免, 但一定要让人感到是以前的精神上的‘命运’决定的———这样就获得悲剧意识———或其他东西!———问题真烦人, 不借助神祗———对古典的命运观进行现代的悲剧性阐释———因为首先它一定要是一部现代心理学的戏剧———源于家庭的命运。”这段话正说明了奥尼尔对传统悲剧的有意突破。剧本《悲悼》显然是以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特斯》来组织情节的, 剧本开始时, 埃兹拉·孟南 (同阿加门农相对应) , 同克里斯丁 (同克吕特墨斯特拉相对应) 结了婚, 生了一个女儿莱维尼亚 (同伊莱克特拉相对应) 和一个儿子奥林 (同奥瑞斯特拉相对应) 。同《奥瑞斯特斯》三部曲一样, 克里斯丁与情人亚当·布兰特一起谋害了她的丈夫。然而到了剧本的第三部分的时候, 奥尼尔掉转了方向, 他没有像埃斯库罗斯那样运用超验神祗的戏剧化原型, 淡化了因果相联冤冤相报的故事情节, 把一出由神操纵的命运悲剧或者复仇悲剧改写成精于心理分析的现实主义心理剧, 而且, 他巧妙地把孟南家悲剧发生的地点安排在美国内战前后的新英格兰地区, 奥尼尔认为, 南北战争“唯一有可能”代替特洛伊战争;他还认为, 新英格兰地区“最适合于表演写罪恶阴谋和接连不断的报应的希腊式戏剧———这符合清教主义关于人生来有罪并要受惩罚的想法。”奥尼尔正是利用那里的清教传统在一家几代人心理上造成的扭曲, 来取代《奥瑞斯特斯》三部曲的“祖传诅咒”, 同时利用潜意识取代“报仇神”的作用, 这些戏剧技巧的运用实现了他“对古典的命运观进行现代的悲剧性的阐释”, 从而表现出他独特的悲剧思想, 而且区别于希腊神话意义上的那种外在的不具人格的力量。
那么奥尼尔所说的“古典的命运观”又是什么呢?按照布拉德雷的观点, “命运”存在着两种形式: (1) 在这种体系或秩序中, 单独的人物仅仅构成一个毫不足道和微弱的部分;这种体系或秩序……决定他们的行动;这种体系或秩序……他们差不多无法理解它或控制它的活动;它具有十分明确和固定的性质, 不论它里面发生什么变化, 必然要产生另外一些变化, 并不顾及人们的愿望和悔恨。 (2) 这种秩序是一种十足的必然性, 它既全然不管人类的幸福, 也全然不管善恶之间、是非之间的区别。那么奥尼尔所说的“古典的命运观”是指哪一种形式呢?显然, 奥尼尔所说的“古典的命运观”包含以上两种形式的命运。这两种形式的“命运”都是不可解释或不可控制的, 它是外在于人的客观的打击力量, 表示自然对人的制约。而在奥尼尔这里, 他通过《悲悼》阐释后的“命运”已不是外在于人、先验于人而绝对对立于人的客观化打击力量, 而是由人的存在而来的, 人类生命背后的力量, 是人类生存中的必然矛盾。人与命运的斗争也不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的斗争, 而是人与自我的斗争, 斗争的悲剧变为“自我毁灭”的悲剧, 它表现为一种内心冲突。这种内心冲突体现为他寻找生活意义的本能, 在于他寻求归宿的欲望。
在这里, 为了确定《悲悼》的悲剧最终动力源我们有必要对布拉德雷所说的“十足的必然性”加以界定。第一, 如果把必然性归因于神灵或任意的超自然力量的控制, 那么就是宿命论的;第二, 如果把必然性归因于自然法则 (心理学模式、生理学法则或社会学法则) , 那么就是决定论的。显然, 从上面所摘录的奥尼尔的工作日记看, 他是通过决定论原则来塑造人物的, 这也正是他对“古典的命运观”所“进行的现代的悲剧性的阐释”。
按照决定论原则, 孟南一家的悲剧正是他们的遗传和持续积累的家族罪孽造成的, 而并非是任意的超自然的力量所引起的。
孟南一家的行为和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是由他们的家史和他们的祖先所决定的, 而他们的祖先所犯下的罪孽又遗传给他们。在剧本开始以前, 阿比·孟南和戴维德·孟南同时爱上了家里的女看护玛丽·布兰特, 而玛丽怀上了戴维德的孩子后, 阿比由于嫉妒报复戴维德, 把他们赶出了家门。然后他烧掉了原来的那所房子, 重新盖了一座奇形怪状的房子, 以此来纪念他的憎恨。正如萨斯所说:“那所房子一开始就是在憎恨中建造的, 所以房子里有邪恶, 从那以后, 那儿发生的事情证明邪恶在那儿不断的发展。”
奥尼尔还有意以新英格兰为背景, 他认为, 新英格兰地区“最适合于表演写罪恶阴谋和接连不断的报应的希腊式戏剧———这符合清教主义关于人生来有罪并要受惩罚的想法。”在清教主义道德准则的影响下, 孟南一家成为墨守成规的清教主义的执行者了。他们从航运业发财后, 转而开始尽起公民的义务来。埃兹拉当过市长、法官和将军, 他们一家“在将近两百年来, 一直是这一带的头号人物”, 狂热地保护着他们的家族和声誉, 而且全心全意地忠于义务。莱维尼亚及其一家的悲剧大部分来自于她的这种不正常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所造成的。前面已经谈到, 奥尼尔决定将《奥瑞斯特斯》的故事改造成现代悲剧, 但奥尼尔把莱维尼亚当作了聚集的视点, 而不像《奥瑞斯特斯》里的伊莱克特拉只是一个次要角色。角色的转换再一次体现了奥尼尔的现代悲剧理念。从这个意义出发, 剧本的题目《悲悼》 (Muring Becomes Electra) 含义深刻:“该由伊莱克特拉 (莱维尼亚) 哀悼死者, (忍受永恒的痛苦) ———这是她的命运———同时, 一般地讲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 素服 (黑色) 适宜于她———这正是决定其命运的颜色。”莱维尼亚时刻都在维护着家族的利益, 不容许外人侵犯。曾经有过一段时间 (和弟弟到南海之岛的那段时间) 她似乎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也似乎使她从孟南家族对罪孽与死亡的沉迷中解脱出来, “所有都过去了, 一切都结束了!死者已忘掉我们!我们也忘掉他们!来呀!”她回来以后, 为自己精神上的再生打开了紧闭的心扉, 接受了彼得的求婚。莱维尼亚一度认为, 为父报仇就意味着正义得以伸张, 家族的罪孽得以报偿, 她可以嫁人从此过上正常的生活。然而, 人性再次为孟南家族弥漫的罪孽与死亡所戕害。奥林真实地记录了始于祖父阿比的家族罪恶史。他这样做并不是理智地去追求公正和救赎, 并非是出于光荣的正义感, 而是为了让莱维尼亚回到他的身边, 进而独占莱维尼亚的爱情。他向姐姐宣称:“难道你看不出来, 现在我是爸爸了, 而你就是妈妈?……我是孟南家的一员, 你也永远摆脱不了!”可是, 莱维尼亚的爱人是亚当姆。嫉妒、仇恨折磨着奥林, 他要报复, 他要毁掉莱维尼亚。当莱维尼亚认识到奥林的罪恶的心理后, 痛斥他说:“我恨你!我恨不得你去死!你太坏了, 不该活下来!你如果不是懦夫的话就应该自杀!”在弟弟自杀死后, 彼得也不能再爱的时候, 莱维尼亚做出了决定:“……我不走妈妈和奥林走的路子。那等于逃避惩罚。而且能惩罚的人, 一个也没剩下来。我是孟南的最后一个人。我必须惩罚我自己。独自一个人和死人们同住在这里是一种比死亡和监禁更坏的报应!……我要单独和死人们同住一起, 保守他们的秘密, 让他们来缠我, 直到孽债偿尽, 而孟南家最后一位得到一死的时候!……生活对于孟家的人就是一种惩罚!”此时, 莱维尼亚露出微笑, 她主动选择了惩罚自己的救赎之路, 她那痛苦的灵魂闪烁出理性的光辉, 把一出阴暗的悲剧引向庄严和崇高的境界。同时, 让我们看到了莱维尼亚在承受家族的罪孽时的勇气和个人责任感, 也使我们相信, 总有一些人尽管无助依然坚强的守望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基于以上分析与布拉德雷关于悲剧最终的力量的论述, 我们可以回答开篇所提出来的问题了———是正义的力量推动着《悲悼》向着莱维尼亚所选择的方向移动的。首先, 《悲悼》并没有被恰当地描述为命运, 因为在这种下, 剧中景象就会使我们心情沮丧或满怀怨愤, 然而, 当我们看到莱维尼亚勇敢地站出来承受家族的罪孽, 她的个人责任感以及惩罚自我和自我救赎的抉择, 难道会使我们心情沮丧或满怀怨愤而不是欣慰或满怀希望吗?其次, 《悲悼》被恰当的描述为一种我们能够认为是正义和仁慈的法则或秩序, 因为莱维尼亚以及她们一家的行为让我们体会到了罪孽与死亡不断纠缠活着的人的痛苦, 同时对孟南一家, 尤其是对莱维尼亚引起巨大的怜悯之情。而这正是正义和仁慈所带给我们的!再次, 在《悲悼》里, 我们并没有见到或碰到“无法解释的事实或同样无法解释的现象”, 孟南家所有人的行为和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都是可以解释, 而此正是正义的特征。因为, 正义是可解释的, 而命运是不可解释的;正义需要有人承担责任, 命运无须任何人去承担罪责。
参考文献
[1]吕效平《:戏剧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吕效平《:戏剧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地球的最终命运 篇2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个人叫弗里斯·特尔。今年32岁。他的儿女,妻子和父母去郊外踏青去了。他并不知道外星人入侵了地球,他只知道今天街道上很冷清,他只知道今天一切都很诡异,心里很不安。
弗里斯·特尔去开了门,“啊!”他尖叫了一声,“爸,妈,你们醒醒啊,醒醒啊。”摆在他面前的`是两具尸体,那是他的爸爸妈妈,嘴角流着鲜血,眼睛鼓着,仿佛想诉说什么,他们的胸膛已被尖刀刺穿,身上无数条伤痕。“爸爸,爸爸。”他转过身,没有人。“特尔,救我。”他又转过身也没有人。“受死吧!”这次,他缓缓的转过身,看到的是三个皮肤发黄的外星人押着他的儿女和妻子。“你希望他们的下场和你的父母一样吗?”弗里斯·特尔本能的跑到厨房,拿起一把刀,向那三个外星人冲去。弗里斯·特尔的妻子和儿女已经死在了外星人的刀下。他很失望,把刀扔向一个外星人,那个外星人被他刺中了,绿色的血留了下来。另外两个外星人忙着救人,根本没有弗里斯·特尔理会,谁知弗里斯·特尔已坐上飞船驶向月王国了,去求助安丽·艾莎女王了。
某书架的最终命运和结局 篇3
“理论不管用”怕是当今文明的一个缩影了吧。人类在专制中被宗教统领了上千年,到了十六七世纪,文艺也复兴了,工业也革命了,科学也诞生了,政治在打打杀杀那么多年之后也昌明了,一下就觉得自己必须是万物之灵长了,拦都拦不住。直到互联网诞生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就如曾教授表示的那样,我们引以为傲的理论和常识都“没有什么用了”。
这或许是某一类较真于“正确”的读书人的无奈。如果这位读书人足够勤快而偏执,估计每年书架上都会清理出一堆“不管用”的著作来烧掉。川普这次当选了,政治理论方面的书可以烧了;哲學理论的书,在逻辑实证主义那会儿就可以烧了;经济学?还没互联网的时候就有人把它当成伪科学了。就算是自然科学,比如物理,有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和相对论,这个世界的存在都可疑了。当然,很多学说用来解释过去存在的现象大抵是过得去的,但是你要在按村上春树老师的说法只在三十年前的“故纸堆”里翻腾,期待找到一本能合理解释当下(也即那个时候来预测未来)的书,枉费心机的概率是极大的。
有人更新书架的目的是为了美观,有人更新书架的目的是因为强迫症,设若某个人为了追赶“正确”的理论,且他“正确”的标准是“能知现在未来事”,这个书架在今天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了。但如果你做了妥协,过往的经典著作不烧了,而一定要码一层“与时俱进”甚至“未雨绸缪”的书装点门面,那你的下场可能更尴尬,因为目前看起来为数不多的“能够”预测未来的书,很可能会看不懂。
在这里我必须说说那本风靡互联网圈的《失控》,在我书架上就是这样一个无比尴尬的存在。因为它大而厚,没有张桌子是没法读的,随随便便往书包里一塞,就会比包里其他所有杂碎加上包本身的重量还重。坦诚点讲,我用了两年时间,在纸书和两种阅读设备的电子书中闪展腾挪,但是还是只读了大概五成多一点,可是又不敢把它从书架上请走。至于为什么,看看它的副标题就知道了——“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这不是二十一世纪的烧饼歌或者推背图吗?
不过通过各方读完此书的朋友们透露的结论来看,人类最终的结局并没有太乐观。这本书的核心简短些说就是——互联网作为一个人造物,最终会获得某种生命特征,最后你只要顺着这个特征往下走,让它“失控”,人类就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了。至于到时候人类是叫人类还是叫鸡肋,推背图没明说,反正告诉你这事儿已经定了,你只要活得足够久,就能看得到。这书出来之后,许多人觉得之前都白活了,烧书与否并不晓得,但是过往的世界观应该是都因为大脑过热而烧掉了。该书作者后来可能觉得只把自己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副书名里不过瘾,干脆再出一本来宣扬自己的绝对正确,书名直接叫做《必然》。
说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论方法在其中找归纳和演绎的逻辑路径,恐怕是要失望的。从近几个世纪来人类浸淫出的所谓“科学”思维的眼光看,这类书籍内容无非就是用箴言体写就的断言集,与《失控》和《必然》这两本书的作者凯文-凯利无比推崇的老子的《道德经》大致等同,是经不起理论推敲的。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一批操持这种文体的写家,远如库兹韦尔、尼葛洛庞帝,近如舍恩伯格等人。他们很容易让我想起某些曾经活跃于世的“思想家”,比如德日进。此公是个在考古界声名赫赫的神父,据说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也在世纪大骗局“辟尔唐人”上栽过跟头。不过考古之外,作为一名教士,他当然也热爱给人类“算命”。他曾提出过玄之又玄的“智慧层”概念,大致就是说人类的智慧终有一天会脱离肉身在地球上空萦绕成一个“信息大气层”。这位先生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我之前提到的一系列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论大师”们几乎都是他的粉丝。其次据我有限的所知,至少有两部电影、一部小说和一部日本卡通动画遵循了“智慧层”的设定,说“泽被”了科幻的“后世”毫不为过。
技术论者的通病是特别爱思索机器,但是不太考虑人性,看似玄妙,实有取巧之嫌,因为现在看来人还是远比机器复杂,而且特别不稳定。比如他们推崇的大数据有种常见的量化方法,即把人的某种主观情感付诸于几个简单可描述的词再进行赋值,比如很喜欢、喜欢、一般、讨厌、很讨厌,然后依次在系统中代表5、4、3、2、1分,再调查几万个样本,然后加权也好平均也好,反正就把一种主观的集合“客观化”了。这种简单粗暴之法我这种外人看来都觉不靠谱,遑论学界中人。再说人类在被技术改变。在互联网时代中,网络连接里的人越来越像个幼儿,轻信急躁双商低下,此番美国选举便是明证,谁知道未来人会成个什么样子,又能如何自处?
当然话说回来,所有抱怨的前提还是用前人的标准做判断。要是秉持“道可道非常道”,未来人类书架请上来的可能都是这一类作品:言之似有物,云山而雾罩。未来世界“原子化了”,既然“机械论”、“决定论”我们从感情上难以接受,那还不如就信了这些“云山雾罩”——在“落伍”的科学观眼里跟志怪故事羞不多的新“理论”。毕竟你科学解释世界解释了这么久,越来越“不够用”,左支右拙破绽百出。如果一定要信点儿什么,还不如干脆信“机缘”、“天道”和“命数”。
这样想来,我还是小心翼翼地把《失控》取下,拂去上面的灰尘,抹平翘起的页脚,怀着对人类无比飘渺结局的一份敬畏,把它和《数字化生存》、《大数据时代》、《道德经》、《圣经故事》,还有《三体》、阿西莫夫、刘仲敬等等摆在一起。其他书来书往,这些则须永久占据最高的位置,一来鞭策我有朝一日的“进阶”,二来在朋友来的时候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往上一指说:“你看,这满满一层,才是人类的未来。”
地球的最终命运 篇4
面对当前国内市场持续低迷,煤价继续走低的严峻经营形势,集团上下压力倍增,使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这种困难,作为一名普通员工我该怎么办呢?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的回答是:立足本职做贡献,尽心尽力保安全。这就是“怎么办”的最好答案。公司以“坚强安全法治,保障安全生产”为安全月主题,正是因为安全是效益的基础,只有安全发展,才能持续发展,有了安全作保障,才能为公司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因此把本职工作与公司的兴衰融为一体,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做好公司安全工作,形成人人都努力,安全有保障的良好局面,这就是对公司最大的支持。
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倡导人文精神。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努力做到“五个一”即:树立一个意识、倡导一个精神、明白一个道理、弄清一个关系、增强一个信心。具体来说就是,牢固树立同呼吸、同命运、齐发展的责任意识;积极倡导企业兴我荣、企业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充分理解大河涨水小河满,大河不满小河干的道理;深刻认识企业与职工是利益共同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努力增强,变压力为动力,视挑战为机遇、不畏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
加强团队建设、营造和谐氛围。我们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心聚力。倾力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的企业团队,全力营造稳人心、栓人心、留人心的和谐企业氛围,做到“我心在企业、企业在我心”引导职工关心企业、支持企业、热爱企业。
最后树立节约意识,降低运行成本。牢固树立增收节支、减少损耗、降低成本、杜绝浪费就是为企业积累财富的理念。当企业困难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一是加强对设备的操作,合理利用设备,杜绝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设备故障和损耗,水电公司有35KV及以上变电所8所,水泵站多处,都为矿区供电供水,一旦故障将会对矿区的正常生产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二是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增加使用寿命,避免因设备更换而引起的资金投入;三是加强对设备的合理优化,挖掘剩余资源,做到能用的不换,能修的不弃,同时对报废的各种设备、仪器将完好的零件拆卸以作备用,如检修供电QC小组研发的微电脑时控器一个取暖季就可为公司节约50万元的电费,供水QC小组研发的哈弗接抱箍一个故障点就可为公司节约三千元。我们只有这样,从每个环节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做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每个人、每个岗位汇集起来就会实现企业最大的利润。
【地球的最终命运】推荐阅读:
2022地球一小时活动最终方案10-15
法律的最终作用07-02
最终选择的结果12-24
推动发展的最终力量12-19
声音的利用最终版剖析12-15
爱的教育是最终的教育07-29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08-20
最终产品07-20
最终控制07-02
最终用户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