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

2024-08-20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共5篇)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 篇1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

——“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钟启泉

五年多来,由教育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教育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研究这个论题集中体现了教育改革的逻辑。

“梁上君子”误导教学研究

迄今为止,我国在中小学占主流地位的是传统教学观。传统教学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即所谓课堂教学,无非就是传递书本知识,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个人能力。而师范院校中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往往脱离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同时也脱离了国际上的学术前沿研究,可谓“梁上君子”,“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种状态直接导致教学法研究在很多师范院校没有地位。这种孤立进行教学法研究的状态,误导了课堂教学研究。

现代教学观则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我们可以把教学的性质看成一种涉及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的含义,形成新的知识点和新的认识,这是一种认知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与同学和教师的互动中,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这是一种通过沟通方式来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学生的自我修养,这是一种反思性、道德性和伦理性的实践活动。这三种实践永远交织在一起,无法分离。但问题是,当我们研究教学方法的时候,往往只关注第一种实践活动,而忽略了后两种实践活动。

上述两种教学观,反映了两种教学认识论——“知识传递型”教学认识论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的分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以崭新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为理论基础,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主张人类的知识涉及两个维度——“明示知识”和“默会知识”,人类知识的进步正是这两个知识维度互动的产物;主张真正的学习一定涉及人类知识的“默会知识”的维度,而“默会知识”总是同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的,与学习者所处的社会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主张所谓的“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起来的。就是说,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一种对话性实践,决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

当今国际风行的“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实际上就是这种学习观和知识观的典型代表。基于这种新的教学认识论的教学研究分为两个潮流:其一是对“社会互动过程”的分析,其二是对“个人认知过程”的分析。这两个潮流我们都比较陌生,在我国,称得上“课堂话语分析”、“社会互动分析”或“个人认知分析”的研究几乎很少见到。所以,如果我们要真正使教学研究成为现实,首先要着眼于研究方法的改造。“有效教学”研究的实际价值就在于此,它能推动我们拓展对教学活动三位一体多元视界的分析,并能同时推动教学研究方法的转型。

“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所以,如何衡量、评价和把握学生成长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

课堂要真正转型

在我看来,“有效教学”研究起码隐含着如下三种基本假设:第一,“传递中心教学”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第二,“对话中心教学”基于支撑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第三,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

“传递中心教学”的弊端

“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致力于揭示“传递中心教学”的特征、本质及其危害性。

如何去考查课堂教学?什么是有效的教学?事实上,在课堂教学的现实中,迄今为止存在三种认识论见解:一是通过传递形成认识的、重视记忆的见解。这种见解的问题在于,它把教育简单化地归结为一种“教化”或是“训练”了。二是重视思考力培养的见解。这种见解着眼于思考活动的活跃化,特别是问题解决式的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值得重视的。但问题在于,不能因为强调了“思考”而轻视了“记忆”。三是以“相互赋予意义”为基础而形成认识的、意义交流的见解。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共同生成意义、交流意义的场所。我们要善于区分这三种认识论,第三种认识论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传递中心教学”有许多弊端,事实上今天有很多老师没有感受到这些弊端,还认为是不错的教学方法而舍不得放手。

“对话中心教学”是基于对话活动的学习环境的创造

“有效教学”是教学规范转型过程中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致力于揭示“灌输中心”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的条件是什么。我国教育界,特别是学科教学法研究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当落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特别是学科教育研究界,积累了大量经验。美国目前发展非常迅猛的学习科学领域,是在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门研究人或儿童的学习过程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但我们目前对学习科学几乎一无所知,我国的心理学教科书谈论的仍然是“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等动物实验,对人的习性和心理研究缺少研究积累,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已经有相当的研究基础。正如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说:“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假如我们需要运用这些科学的原理,那么一线的教师就应当遵循这种关于教学环境设计的教学论原则,而这种教学环境一定是一种“对话”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者中心的视点、知识中心的视点、评价中心的视点及学习共同体的视点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对话”环境。

那么,“对话”机制本身如何形成?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积累也几乎一无所知。教学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的目的而展开的,不同于无轨电车式的胡扯,也不同于学术讨论。它是以教师的指导为特征的、因应教学过程的阶段而设计和展开的活动,具有引导学生发展的功能。我们现在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严格说来,还谈不上是对“对话”机制的研究,但我们要保护这种研究热情。现在很多所谓的“对话”实际上是“假对话”,学生只能“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实际上,关于“问—答—问”的对话或“满堂问”的假问现象,其实质和我们批判的“满堂灌”是一回事。所以,“有效教学”必须回答这一问题,“有效教学”研究必须致力于对话环境的创造,以及对话环境中对话机制的发现和形成。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到诸如“要‘对话’首先要‘倾听’”等论题,实际上已经接触并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当然,对于这种对话机制的研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需要常年研究的实践积累。

教学的转型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

“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引导教师转变角色。如何转变角色?如何判断教师的角色转变?这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有哪些指标可以作为判断教师角色转变的依据?是超越了学科本身,从整个课程高度来审视和设计课堂教学,还是教师不再作为课堂统治者,而是作为课堂引领者的面貌出现?如果达不到某些硬性的指标,教师角色转型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或《课堂的危机》)。著作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抓手”,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摸索和前进。

召唤一线教师“决战课堂”

数月前我在“上海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提出了八个字叫“聚焦教学,决战课堂”。后来我发现,在“应试教育”的思想背景下同样可以“聚焦教学”。显然,这里存在着教育价值选择的问题。倘若我们缺乏“素质教育”的思想高度,那么,越是“聚焦教学”,可能越会走向素质教育的反面。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线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通过“创新教学”和“行动研究”,推动“有效教学”研究的进展,借以激荡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韵律,燃起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希望。

“创新教学”可以说,“有效教学”的研究离不开对“创新教学”的追求。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结合是一体化的、有价值的研究主题,而且这恰恰也是一线老师的优势。所以“有效教学”研究实际上是召唤一线教师“决战课堂”,因为离开了课堂,研究就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当然,这就牵涉到教师的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问题。教师不读书是不正常的现象。教师要多学习,多读书,了解各种学习理论,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理解。比如,大而言之,整个学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认知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的历程,每一个里程碑都各有意义。我们今天说要重视社会建构主义,不等于完全抛弃行为主义的视点,像四则运算、数列等知识点还是需要训练的。但问题是,行为主义无法回答高级思维能力的开发问题,因此必然会上升到社会认知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阶段。我们需要多学习和了解各种学习理论,开拓视野。

“行动研究”

教师不是“被塑造”而是“自我塑造”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重心,需要从“技术性实践”研究转型为“反思性实践”研究。教师一定要进行反思性的实践,而且这种实践一定是返璞归真、真真切切、扎扎实实的“行动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靠排他性竞争,而是靠“教师团队”的成长。因此,这里需要强调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从个人维度去衡量教师的专业发展,比如语文老师在语文学科领域内是否有扎实的造诣。但仅仅从个人维度进行考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第二个维度——集体维度,比如,是不是形成了善于合作的教师团队。实际上,任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学校和社会文化滋育的结果。换言之,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个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围绕“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实际上也有助于每一位老师更好地发展。这两点并不是对立的,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智慧——“教学相长”。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新的“教师文化”的创造。

选自:中国教育报 2007年6月16日 第003版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 篇2

实践出真知。与学习理论相比, 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 使用也是学习, 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因此, 对青年大学生来讲, 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 而且要向实践学习, 只有勇敢实践, 大胆实践, 不断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并不断提高认识、创新智慧, 才能更好成长, 更快地成才。

一、实践是调整理想目标的主要手段

理想, 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具有现实必然性, 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但是理想和目标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随着人们学习和实践的深入而时刻调整的。当代大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主动设计自己的未来, 每个阶段结束后都要进行目标的调整, 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 促进了青年学生的个人理想目标与社会共同理想目标的有机结合, 所以说, 实践是调整理想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实践是提高思想素质的重要措施

当前, 对青年学生开展的马列主义教育课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 各级团组织也积极带领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要提高学生觉悟、规范和训练其行为, 做到“知行合一”, “信”无疑是首要前提。所谓“信”, 是指信念, 它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 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 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实际, 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 并强烈地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 “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所以说实践是提高思想素质的重要措施。

三、实践是提高认知能力的必要环节

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认知能力也不例外。通过实践, 让大学生走出课堂, 从深入生活、社会, 从专业角度和实际生活环境了解社会开始, 在实践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思考等环节, 让学生去辨别真与假, 美与丑, 善与恶, 好与坏等现象, 能从现象观察中, 体会人生真谛。不断形成大学生全面、适当的自我评价, 正确的认识他人, 能够判断社会中的各种关系。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认同感。

四、实践是增强学习动力的有力措施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呼?”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练习、实践, 实践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特别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贴近社会生活, 使学生更加了解工作难、生活难、创业难, 也可以让他们对未来自己的创业有一个心理准备, 强化忧患意识, 有了压力, 才有动力, 这样才能使之在短短的大学期间更加珍惜时间, 内强素质, 外塑形象。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通过实践寻找学习的乐趣, 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 用外在的形式激发内心的感召力, 促使青年学生积极学习, 主动学习。所以说, 实践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有力措施。

五、实践是提升心理素质的有效办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众多的理论和方法, 但无论是哪种理论、哪种方法, 都离不开实践锻炼, 都是通过多次的训练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如抗挫折能力就是在经历多次实践失败后才培养起来的, 如果没有实践, 谈不上失败, 也就谈不上抗击失败的能力。所以说, 实践是提升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六、实践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必要途径

现代的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大学生学业、就业、生活等都令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压力感, 紧迫意识和危机意识。大学生经常处于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进取与迷茫的人格矛盾之中, 稳定、健全的人格培养成为高校综合教育目标之本,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及时化解掉来自社会与人际矛盾造成的人格内部冲突, 缓解压力, 培养乐观生活态度和完善的自我意识, 促进个性与社会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增强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和适应社会环境能力。

七、实践是提高服务本领的重要手段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 特殊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促成其自我中心意识过于强烈的个性形成, 参与实践, 大学生更加清醒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改变过去自我感觉良好的误区, 增强对学习生活的自信, 达到了客观认识自我和自我评价的同时能够换位思考为别人着想, 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对社会的感恩意识。同时, 实践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 提升服务本领。

八、实践是培养团队意识的必要措施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往往需要多方协调、积极配合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特别是社会实践, 学生从熟悉环境到陌生环境, 让团体成员共同面对困难, 在社会实践的特殊环境中, 促使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同心协力共同想方法、定主意, 完成预期的任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就是要求大学生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中, 往往有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共同的进度和不同的分工, 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目标就需要大学生之间互相关心、取长补短, 同心协力等团体合作精神。

九、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敏捷的思维,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大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动机, 但缺乏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践活动有助于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因此, 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十、实践是打造健康体魄的主要办法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与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准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效益的有力保障,然而并不是教师简单的反思就能达到的,只有那些触及教师内心世界,震撼了教师心灵的反思才是有效的,只有那些具有高水平价值的反思是有效的。

1 教学反思的意义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因此“反思”被廣泛的看作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决定因素。多年来几乎每一所学校都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记录每天的收获、不足以及改进措施,然而现在仍然有为数不多的教师对于教学反思只是浅尝辄止,更有甚者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而敷衍了事。 非常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果一个教师紧急满足于获得经验,而部队经验进行深入反思,那么即使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几十次反复而已,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训,否则,就不能有高效的教学。

教学反思能使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他不仅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校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2 教学反思的类型

在我们身边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给教师们提供了很多成长的平台,可教师的成长进步并不大。学校领导总会要求教师们加强反思,提倡在反思中成长,可老师们却不知道如何反思。有效的教学反思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是课前反思。即在教育教学实践前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使教育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实践,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没有改变,实践只是原地踏步走。很多教师往往只是就一个教学方法和环节去思考这样教是对还是错,并没有深层次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选择另一种方法。交了几十年书,学习过几十种教学方法,自己到底树立属于那种教学方法,恐怕自己也说不出。只有在教学前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价值和意义,才可能不断的提高有效教学的水平。观念指导行动,行为决定成败,说的不无道理。

二是课中反思,即反思发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使教学高效进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师所面临的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学生,课前再好的设计,有时也未必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能随机应变,关注学生的反应,见机行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反思并作出适当调整。

三是课后反思。即反思发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后。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是教育教学经验理性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一节课之后应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这也是些教学反思最重要的一环,长期坚持,养成习惯,自然收益。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年近40岁才开始教语文,正式上课仅有7年时间,但凡是听过他讲课的老师,都众口一词说他的课上的好。殊不知为了上好课,他每节课讲完以后都要做课后笔记,写下心得或教训。十年来他已经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教学反思。正如他所讲:写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我每天必备的功课。

3 教学反思些什么

无论在何时的教学反思都应该写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所利用,写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写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的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的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写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遗漏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在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反思新课引入的情景是否得当,所提出的问题或例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活学生思维。教学难点是否通过分析已经解决,提问和例子是否恰当,是否再补充实例进行讲解。教学过程是否注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等,都可以进行整理。

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写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的独特的见解,不仅是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精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录下这些的是,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写教学反思,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是整个教学链条中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坚持和执著的追求。教师们只要积极主动的对自己的一天进行反思,写下教学经验,记下教学活动,回味教学经历,从中提取结论,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能力终究会提高,整个学校的教科研水平一定得到提升。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 篇4

有一种爱叫做无私;有一种爱叫做关怀;有一种刻画着伟大的灵魂和歌颂着崇高的品质,那就叫做“师爱”。

转眼间,踏上讲台身为人师已经十五个年头了,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这些年使我对“师爱”感悟深刻,一切成功的教师都离不开爱的支撑,教学与“师爱”犹如生命与阳光。

如今一走上讲台,在班里有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们的生活单调,只是家庭,学校。学习——休息——学习,他们是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儿。他们的家庭相对富裕,家长则异常繁忙,几乎没有时间和他们交流,一个月与父母说不上几句话,父母对其习惯、品性的培养与关注就更谈不上了。爱与关注的缺乏有导致其自卑与不自信,以及对他人不信任。他们自制力不强,抗挫能力差,优越的物质享受中从未受过压力,对学习缺少勇争一流的意识,成绩大多较差。但是“师爱”,成了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学生向上的动力。

我所教的班级就出现这样一位学生,认识他的人都叫他“阔佬”。父亲是一位包工头,家庭经济非常富裕,所以“阔佬”花钱如流水,上课还经常睡觉,考试向来是不及格的。对学习没一点兴趣,由于自身的零花钱较多,导致了“阔佬”经常性的出入网吧和游戏厅。家里怕他逃学,每天上学家长或保姆都要亲自的送到学校的大门,但等到家长一走,“阔佬”的脚上一抹油没影了,就算在学校上课多数都是睡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没有放弃,我总觉得可能是我还没发现他的闪光点,但有一点我必须承认,“阔佬”的礼貌非常的好,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外,见到老师都很主动的向老师问好。成绩好的学生在校外见到老师都不一定叫声:“老师好。”所以针对“阔佬”的特点我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是融洽师生的感情,课下主动与他接近,跟他聊天,拉家常,或打篮球投投篮。有时还有意的叫他帮我做一些事情,比如,下课了帮老师拿教具到办公室,或者发作业的时候经常叫他帮忙,有时候帮老师买瓶水之类的事情,时间长了他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老师看得起他。为了便于监督他,我还给他当上了小组长,这可把他给乐坏了。“老爸是包工头管人,我现在也能管人。”这孩子啊!一当上这“芝麻官”纪律可变啦!上课极少睡觉,还挺遵守学校纪律的。但我还觉得揪心的是成绩没变啊!要趁热打铁啊!这时候我就给他调换了座位,让他坐在前排,上课提问时,估计他能够回答的问题,就让他回答,对他的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下午第三节课我都尽可能的辅导他,对于他的作业我都是“独立包装”的。差不多一个学期,“阔佬”的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后来这位学生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我们学校,并且能进入我们矿区的重点班。从他的转变,我看到了保护一颗纯洁幼稚的童心是多么的重要。体会到这都是归功于“师爱”这两个字眼。

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 篇5

【摘要】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句子是人类社会交往中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也是人们吸收和传递信息最基本的语言使用单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以句子教学为中心,以难度适当、地道的英语句子为载体进行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句子意识的培养;教师有成效指导学生进行句子的学习与练习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英语学习效率和英语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有效的句子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句子 教学 提高 英语 能力

句子是语言交流中理解与表达的基础,也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句子教学对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句子在语言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句子中心论指出:人与人交流中的最基本语言单位是句子,在句子中掌握发音才是地道的?l音,在句子中掌握单词才是有生命力的单词,在句子中掌握语法才是有用的语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最有效策略是教师根据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以难度适当的地道英语句子为教学载体,通过句子进行语音、词汇、语法和课文的教学;同时,学生通过句子学习来理解和记忆词汇、运用语法,通过关键句子的分析帮助理解课文。以句子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方法体现了:交际与认知并重的语言观;以语言为媒介,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

二、有效的句子教学能促进学生听说力能力的提高

听和说是语言学习的两种重要的技能。听是去理解,而说是为了被理解。语言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能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有效地进行听和说,以口语化的方式完成他们与别人的语言交流。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是教师在有一定的情景环境中,通过句子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听说对话训练。然而,有效的听说训练的基本点和关键点在于对语言交流中语音语调的模仿与掌握。因此,在英语听力理解和对话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指导学生在实际交流对话的句子中体验说话者的语音和语调,他们才能准确理解说话者在交流中应用的词语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只有准确地模仿说话者的语音和语调,才能表达与说话者同样的思想。由此可知,要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听说教学与训练要从句子抓起。首先,教师要精选语言地道、语音调纯正的英语听说材料,让学生多模仿标准的英语发音,从单句的语音与语调模仿练习、听写练习做起,逐步过渡到听一段对话或一篇短文的语言交际内容。教师需要反复地通过相类似的情景指导学生进行合适的口语练习,才能培养他们对语音和语调的感悟,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

三、有效的句子教学能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句子是文章的组篇最小单位,通过句子组成段落,通过段落组成篇章。因此,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尤其是初级阶段,有效的句子教学显得极为重要。在对学生进行语篇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找准主题句、抓住关键句、突破长句和难句。只有通过语篇和上下文准确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学生才能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中心思想。按照句子的功能来划分,文章或段落中的句子大体可以分为五种:一是(Background)背景句(铺陈背景);二是(Topic sentence)主题句(点明主题);三是(Explanation)解释句(为主题句服务,解释主题句);四是(Example)举例句(围绕主题,给出更为详细、直观的例子);五是(Conclusion)结尾句(总结文章或段落主题)。在这五种句子中,主题句是核心,其他的句子都是为主题句所服务的。

寻找与准确理解主题句句意:

一是在首段中寻找主题句(尤其是先总后分写作方法的文章中)。受西方文化影响,英语行文习惯在文章开头就切中主题,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所以大部分英语文章的主题句或者主旨词都是出现在文章的第一段,即开头部分。

二是在尾段中寻找主题句。在先分后总写作方法的文章中,文章先把论据、材料、细节逐渐展开,最后,自然而然的归纳主旨。结尾段落通常概括说明作者观点和写作目的,或引用权威机构、权威人士的观点或发言、研究发现直接揭示主题。

三是段落中寻找主题句。一个段落的主题句通常是段落中的第一句或末尾一句,偶尔也在中间。在阅读科普类文章的时候,主题句尤其明显;在演绎性段落中,主题句位于段首,作者先立论,后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手法。在归纳型段落中,主题句位于句末,作者采用了先摆事实,后做结论的写作手法。当然,主题句偶尔也出现在段落中间的某个位置,读者需要从段落大意和关键词去寻找。

只有准确理解主题句的含义,才能真正掌握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的主旨。要使学生准确理解主题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对背景句、解释句、举例句、结尾句以及长句和难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主题句的意思,正确地把握文章和段落的中心思想。

四、有效的句子教学能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英语书面表达时碰到的最大难题不是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主题,选用什么题材.先表达什么后表达什么,甚至不是没有具备一定的词汇量以及关于这些词汇的知识,而恰恰是不知道或不太清楚如何把自己学习的词汇造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和规律的句子准确地表达自己所要的思想和构思。写作的最大难题是写句子,这种现象符合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状况,符合一般语言及其习得规律,也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应当地把“造句”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来对待。

句子教学的有效方法指导生进行常用句型学习、仿写句子、改写句子、中英文句子翻译练习等,英语造句对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学中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词或词组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例句作为解释,仅凭汉语意义解释是不够清晰的,光是学习或背诵别人的句子也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要造出自己的句子才能用英语表达。因此,句子教学的最初阶段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和领会一些常用的英语句型、句式,仿写一些句子,经过一定的练习让他们学会造出自己的句子来。同时,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是英语学习的第一障碍,要想克服这种障碍,光背单词和短语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让学生用它们造句,让他们在造句的实践练习中对单词和短语的运用得到提高。

在培养学生造句能力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句型、句式、习惯表达法是正确造句的基础,也是避免中国式英语的有效方法。例如:There be…句型是初中阶段学习的最基本的常用句型。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深入学习和造句练习,加上汉语的干扰,高中阶段的学生也常常造出诸如以下的错句:There have ten students play on the playground; There are ten students play on the playground。其实,教师只要让学生多模仿以下两个句子造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There are ten students playing on the playground; Ten students are playing on the playground.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组词成句尤其成为关键之关键,难点中之难点。这主要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存在着巨大差异有关。这种差异构成中国学生面临着造句表达的最大困难,组词成句自然就成了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难点和写作教学的关键了。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在写作教学中,适当地利用中英文翻译方法,给学生不断地体验英汉语言表达之间的差异,通过有效的中英文句子翻译练习,能有效解决学生英语书面表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句子教学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英语句子意识,把句子的学习与造句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因此,富有成效的英语句子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上一篇:520情人节表白语下一篇:三星小学校园广播站站名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