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精选10篇)
性格决定命运 篇1
“性格决定命运”早已被无数人的实例证明, 但我们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一下, 性格是否也受命运的影响呢?生活在暖室的花, 经不起风吹雨打, “富不过三代”是不是这些大户人家继承者的命运太“好”了呢?笔者认为, 性格也受命运的左右, 我们不妨拿宝玉的性格证实一下。
一、宝玉世法平等、关爱万物的性格由社会大背景决定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 是曹雪芹借以表达自己思想, 因而倾其心血和精力创造的艺术形象, 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 (脂砚斋语) 。他最为突出的性格特点就应该是世法平等、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这种性格推广开来, 就是追求民主平等, 关爱万物。一千八百多年以前, 汉灵帝年间, 曾官至太尉的刘宽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 刘宽正准备上朝时, 被端羹的侍婢将肉汤泼到了朝服上。刘宽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 反而问侍婢说:“羹烂汝手乎?”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典故“羹烂汝手”。刘宽人如其名, 是宽厚的长者, 历来被人们奉为品德高尚的榜样。而在贾宝玉身上也发生过极其相似的事情。有一次, 玉钏不小心把一碗汤洒在了宝玉的手上, 这把玉钏吓了一跳, 宝玉不但没有责怪, 却问玉钏:“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等大家都笑了他才觉出是自己烫了。又如, 贾宝玉看到龄官画“蔷”, 下雨了, 他还提醒人家快走, 别淋湿了。其实他也在雨中。再如, 为平儿理妆、为香菱找裙、“见到燕子与燕子说话, 见到鱼和鱼说话”, 由此可见, 宝玉不仅把博爱给了人, 给了当时地位低下的仆人, 给了有生命的鱼、燕子, 还给了没有生命的美人图。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在一定程度上宝玉已经超过了刘宽。以上的种种情况可能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爱博而心劳”吧。这种性质的爱, 或许就叫人道主义吧!当然, 宝玉的这种性格并非作者凭空想象而来的, 它有存在的大的社会背景。曹雪芹所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已有所发展, 而曹氏家族正好居住在资本主义萌芽最集中的南京、苏州和扬州一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深深影响了对封建思想流毒认识较为深刻、本身就受到封建思想束缚的曹雪芹。因此, 曹雪芹饱含热情地把这种宝贵的思想赋予了他最钟爱的贾宝玉。
二、宝玉的性格由家庭环境决定
(一) 宝玉的任性
《红楼梦》中几次写到了宝玉的摔玉, 这固然和他平等的思想有关 (如初见黛玉) , 但更多地表现出了他的任性, 这是由他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家人的娇惯决定的。贾宝玉虽然在家行二 (仆人称其为宝二爷) , 但由于老大贾珠已死, 他理所当然地成了贾府的指定继承人。在贾府中最溺爱宝玉的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 贾母溺爱宝玉除了宝玉是贾府的合法继承人之外,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她众多的儿孙中“只有宝玉最像他爷爷”, 也就是贾母的丈夫。第二溺爱宝玉的应该是王夫人, 由于贾珠的早亡, 元春的入宫, 再加上她中年得宝玉, 这位在当时看来年纪已经很大的母亲就把满腔的母爱毫不吝啬地给了宝玉。还有一个人对宝玉的任性性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她就是王熙凤。这位贾府实际的管理者处处给宝玉开绿灯。当然, 她是为了讨好贾母和王夫人。于是宝玉就像月亮一样被众星环绕了, 这样的环境, 不想任性都难。
(二) 宝玉也有暴戾时
摔茶杯、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 宝玉这些暴戾行为也和他贵公子的身份相符。他是统治阶级, 这是理所应当的心理优越感。
(三) 宝玉的纨绔作风
贾宝玉之“陋习”──吃丫环嘴上的胭脂, 表现最为明显的当为一次鸳鸯去怡红院时他对鸳鸯的态度, 还有他对金钏的态度, 这直接导致了金钏的投井, 这难道不是宝玉的过错吗?宝玉应邀到冯紫英家与蒋玉菡、薛蟠等喝酒, 席间还出现了妓女云儿。可见, 宝玉并非完人, 他也沾染了纨绔公子的作风。
(四) 对权贵的艳羡
不能否认宝玉痛恨仕途经济, 但在文中他也流露出了对北静王的艳羡, 我们不能说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无关。
由上可见, 宝玉身上既有世法平等、关爱万物、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性格, 也有一些纨绔作风, 这些都由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环境决定的。因此, 我们可以说:命运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是书写着怎样的年华?是有多少的才情?是有多少的英雄?是有多少的决绝果断?是有多少的英雄逝去?
是的,这个时代就是三国鼎立的时代。这段年华,就是三国演绎出的美丽。
《三国演义》, 就是描绘出这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的一本书。在我读完之后,很多想法由感而生,也就是在这读的过程中,让我领悟了很多东西, 似乎在阅读中,将我的思想升华了、、、
在这其中有一位不得不说的大人物。‘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就出自于他 ——曹操之口。从这句话也不难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猜忌,自私,心胸狭隘的人 也就是这种性格,使他成为一代枭雄。但却尽遭别人的追杀与唾骂。但在这谩骂之中,却也不能磨灭他的英才。官渡一战中,以少数兵力打败袁绍,这不就是他军事谋略与才华的所在么?在吕韦,郭嘉死时,曹操为其痛心,哭泣,这不也正是表明了他对人才的看重么?但是猜忌,自私,狭隘却终是铸就了一代枭雄。而非英雄。曹操的一生似乎在教会着我什么,为人不要过于猜忌,过于残暴,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而与他性格相反,却在看重人才这方面相同的就是刘备。 刘备的个性很是温和,对待别人也很是仁义 这种性格与曹操正好相反,曹操猜忌暴躁,刘备仁义温和。刘备在政治上也布施仁政,广罗人才,也正是他的仁义,使得聚集到他门下的人才个个都很忠心,为他卖命,为他打天下,这也是使他的势力稳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备使我认识到为人的仁义很是重要,只有这样,别人才会心甘情愿的与你合作,从心底真正的拥护自己。
董卓,吕布,也是这本书的角色之一。他们的行为也是需要我深思的。 董卓,吕布,这对情同父子的人为何到最后会手刃对方,兵刀相见?岂不就是掉进了一个貂蝉的陷阱之中么?若非他们好财贪色,若非他们见了美丽女子就忘乎所以,哪会如此轻易的被貂蝉挑拨,致使最终兵刃相见呢?他们的行为,也不由得引发了我的深思。为人不能好财贪色,说不准这就是一个陷阱,也就是说,对于身边的一些诱惑,如果我们不能够制止,那么,等待我们的就会是万丈深渊,跌下去,就会是粉身碎骨。但如果我们能止步,结局也就不会如此凄惨了。
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秉烛达旦,刮骨疗毒 古城斩蔡阳, 此等佳话,是谁所著?一代名将——关羽。他的勇敢无畏将是我所永远铭记的。
在这部名著之中,还塑造了一个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那就是诸葛亮。自从三顾茅庐被刘备请去辅佐之时,便使出浑身解数协助刘备成就大业,他一生谨慎,步步为营,创造了许多被后人说的传奇,空城计,七星灯,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七放孟获,以木偶退司马懿,智囊杀魏廷。这些常人想不到的谋略,却都是出自他之手,这让人怎能不钦佩?这鞠躬尽瘁,这忠心为国,死而后已,都是我最为敬佩的,它也会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智慧背囊,引领我向前走去。
是谁,以十骑抗曹操大军?是谁,在混战中,奋死拼战就出甘夫人和刘备之子刘禅?是谁,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又是谁,成就了镇东将军的威严与名号?他的忠心护主,让我倍感钦佩。
在这一段复杂纷扰的历史中,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战役,这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要数赤壁之战了。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与孙权联手共抗曹操。在面对很是强大的曹操时,孙刘联军非但没有慌了阵脚,反而一举得胜。先是周瑜与黄盖上演了一出好戏,蒙蔽了曹操的眼。紧接着,孔明的借东风,火烧曹船,那可更是把战役推到了一个高潮,那一段文臣献智,武臣施勇的战争,终是铸就一段佳话。这场战役更是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合作的作用,面对困难,面对强敌时,只有合作,才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想当年,龙争虎斗,风云变色,千载风情佳话。
望眼三国时代,红尘纷扰,事态万千。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局势更为这段历史增添了热血与激情。
英雄万千,征战沙场,马革裹尸,血染疆场。事态复杂,人心难测。性格定数,关乎命运。短短的几句话,却是道明了我对这本书的感悟,对于那段历史的怀念与难忘。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是他所描绘的画面让我的视觉受到冲击,而且他的描写使我的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震动。也更加真实的展现,完美的演绎了曾经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性格决定命运 篇3
【关键词】风尘女子 性格 命运 幸福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95-01
一
关汉卿为什么对妓女生活那样关注,写得又那样活灵活现呢?让我们先看一下关汉卿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
元代妇女地位也非常低下,命运悲惨。作为女性,除了要忍受男性和社会强加于她们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禁锢外,还要更凄惨的。据《元史》记载,丈夫打妻子“邂逅至死,不坐”,丈夫还可以买卖妻子。妇女没有任何地位,更没有人身保障,根本谈不上安全感。元蒙统治者还抢掠大批妇女,这些被抢掠的妇女有的卖身在豪门做奴婢,有的沦落风尘为娼妓。加上民生凋敝,百姓无以为生,不少女子被迫出卖肉体以求糊口。
以“浪子班头”自居的关汉卿敏锐地看到,女性在社会上处于无权的地位,除了爱情婚姻别无寄托,所以她们,尤其是妓女,在争取爱情婚姻幸福和追求人身自由上表现得尤为坚定。关汉卿正是怀着一种和下层妇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思想基础,在一种欲求逍遥却难以抑制对现实社会政治怨愤和不满的状况下,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这些受压迫最深与社会各方面联系最广的下层妇女的命运遭遇作为他杂剧创作的主要题材。
出现在关汉卿的《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宋引章,都是色艺双全的风尘女子,她们都厌恶那种受蹂躏的生活,有“弃贱从良”的愿望,但由于经历、处境和气质的不同,又各自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性格,这不同的性格又导致了她们不同的行为和命运,从中可以看出:性格决定命运。
二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中的两个风尘女子赵盼儿和宋引章,前者机智、泼辣、老练,有很深的阅历,后者天真幼稚、缺乏洞察力和斗争性。她们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却一个成为急人之难、大智大勇的“侠妓”,一个险些被折磨致死,这都是她们不同的性格决定的。
赵盼儿作为一个久历风尘的妓女,老练、机警,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对那些衣冠子弟的内心和本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她也曾想“弃贱从良”,“立个妇名”,并流露出“这几年待嫁人心事有”的感叹。但一次次的痛苦经历使她感到“寻前程,觅下梢,恰便是黑海也似难寻觅”,“姻缘事非同容易”。在饱尝心酸之后,赵盼儿终于死了嫁人这条心。
赵盼儿营救宋引章的过程又无不体现她的机智、老练。不但留下要上京赶考的安秀实,又让人给宋引章带信,约定一同对付周舍。针对周舍贪财好色的本性,赵盼儿准备了羊、酒、红定,并且将自己打扮得风流妩媚,以引诱周舍。面对周舍的慍怒,赵盼儿心平气和,软语相告:“你在南京时,人说你周舍名字,说的我耳满鼻满的,则是不曾见你。后得见你呵,害的我不茶不饭,只是思想着你。听的你娶了宋引章,教我如何不恼?”赵盼儿凭着美丽和智谋,以“吃醋”令周舍中了计。赵盼儿又与依计前来的宋引章演出了一场“客店寻夫”的假戏,以厉言相激:“点的你媳妇来骂我一场。小闲,拦回车儿,咱回去来。”面对周舍立誓的条件,赵盼儿毫不犹豫的应声道:“你若休媳妇,我不嫁你呵,我着塘子里马踏杀,灯草打折臁儿骨。”周舍提出去买羊、酒、红定这三样东西作为聘赵盼儿的彩礼时,机智的赵盼儿立刻拿出来事先准备好的羊、酒、红定,并意味深长的说,“我的就是你的”,使得周舍忘乎所以,终于骗到了休书。
为了保护这得来不易的成果,赵盼儿用赝品替下了真品,交给宋引章。以赵盼儿的阅历,她深知周舍不会善罢甘休,也了解宋引章的幼稚天真,担心休书不保,周舍的骗毁休书就验证了这一做法的正确性,更见赵盼儿的老练和聪颖。赵盼儿胸有成竹,泼辣的怒斥周舍:“酒和羊,车上物;大红罗,自将去。你的心淫滥无是处,要将人白赖取”。接着又宽慰宋引章:“休慌莫怕!咬碎的是假休书。”周舍倚仗权势,状告赵盼儿“设计混赖我媳妇宋引章”,她毫无惧色,据理力争:“宋引章有亲夫,他抢占作家属。淫乱心情歹,凶顽胆气粗。”她又安排安秀实告状,借清官李公弼之手惩罚了周舍。至此,赵盼儿的机智泼辣展示无疑。
赵盼儿智勇、泼辣的性格是在严酷的现实生活中磨练而成的,是她的血泪所凝结而成,她的经验阅历也是在与那些玩弄、摆布她的嫖客们的周旋中积累的。赵盼儿洞察世事、急人之难、不畏强暴、用于抗争的行为正是她内在性格的真切表露,内在性格是行为举止的坚定基础。赵盼儿凭借这一性格不但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还获得了处在社会底层弱者的胜利,当然也是精神领域不屈的强者的胜利。
三
与赵盼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和她生活在一起又被她营救的宋引章,她“拆白道字,顶针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也可称为才女。多年的卖笑生涯使她害怕落得个“今日也大姐,明日也大姐,出了一包脓”的悲惨下场,急于要“做个张郎家妇,李郎家妻,立个妇名”。宋引章的担心显然是由于认识到自身的地位,要去过正常人的生活——从良。摆在她面前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穷书生安秀实,另一个是周舍。安秀实在社会上无钱无势,宋引章怕嫁给他,“一对儿好打莲花落”。周舍有钱有势还“知重”,哄得宋引章“一心则待要嫁他”。然而,周舍的前恭后倨使得宋引章落入陷阱,“妇名”没立成,眼看要被折磨致死。她的悲剧在于知人不深,幼稚天真,不知道世态人情的虚伪,也不知道妓女没有取得正常夫妻生活的权利,不知道“立个妇名”也摆脱不了“媳妇儿是墙上泥皮”的厄运,才上了当。但她对正常生活的向往却是值得肯定的,为了这份向往,她不听母亲的劝告,也不顾赵盼儿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讲出“我便有那该死的罪,也不来央告你”的狠话,执意要嫁给周舍。
宋引章在吃了苦头后,终于认清了周舍的真面目,但软弱、缺乏斗争性的她却又无力反抗,只是整天抹泪,但她并没有坐以待毙,在无可奈何之中,她求助于赵盼儿。宋引章依信中之计行事,“客店寻夫”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周舍咬碎休书时,宋引章软弱、缺乏斗争性的个性体现得更加充分,她听信周舍的谎话,轻易拿出休书,失去休书后她更是六神无主,只等赵盼儿为她撑腰。也正是宋引章的幼稚天真、淳厚软弱、缺乏洞察力,使她落入周舍的陷阱而无法自救,要不是赵盼儿挺身而出,恐怕早被周舍折磨致死了。同一个生活环境中的两种不同命运,正是由她们的不同性格决定的。
四
研究这些女性形象可以加深理解关汉卿的创作目的,并对他杂剧中人物性格的研究进行补充,从人物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性格决定命运”。当今女性,在遇到困难和不公待遇时,只有机敏坚强、自尊自信,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才有可能成为生活的创造者、自己命运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樊篱,才能真正撑起属于我们的“半边天”。
参考文献:
[1]《关汉卿戏曲集导读》施绍文,沈树华.成都:巴蜀书社,1993.3
[2]《关汉卿研究资料》李汉秋,袁有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0
性格决定命运——读《红字》有感 篇4
海斯特·白兰性格叛逆, 勇敢, 有魄力, 所以当她面对自己的罪恶时, 冷静, 坚强, 敢做敢当。当她面对法律和宗教的惩罚时, 不怨天尤人, 也不畏畏缩缩, 而是勇敢地面对和承担眼前的这一切。
海斯特·白兰在之后的七年里煎熬着, 忍受着法律和宗教对她的惩罚, 虽然被剥夺了权力, 但她别无所求, 继续以她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她不羡慕别人有人所应得的权力, 没有因为受苦而要求补偿, 也不企盼别人的同情, 而是心平气和地在现有的条件下, 过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他没有因受到迫害而仇恨社会, 也没有因为那些人对她的侮辱和蔑视而报复。相反, 当别人有难的时候她总是毫不迟疑, 帮助了别人后, 她从不企盼别人的感激。这就是她人生的价值, 也是她的美德, 深受别人的佩服。
与狄梅斯迪尔一同犯下了罪恶, 白兰受尽了苦难、折磨, 而狄梅斯迪尔却依然被人们崇拜、敬慕。对此她没有觉得不公平, 心里没有不平衡。狄梅斯迪尔还能拥有如此好的名声, 完全是受到了她的保护。这是她对爱情的忠贞。当她知道狄梅斯蒂尔正受到原来丈夫的折磨时, 她心疼不已, 因自己为答应齐林沃斯而隐瞒身份感到内疚。一方面对原来的丈夫许了诺, 另一方面欺骗了所爱的人, 面对矛盾, 她很清醒如何抉择是正确的。于是她一定要把真相告诉狄梅斯迪尔, 并希望他们能逃离所居住的小镇, 寻找新的生活。面对这个不能接受他们罪恶的社会, 面对这种不幸的人生, 海斯特·白兰没有绝望, 没有向那些邪恶的势力投降, 而是决心打破传统的观念, 挣脱宗教和法律的束缚, 寻找通向他们美好生活的出路。这也正是她叛逆性格的体现。惩罚没有把她打垮, 罪孽没有泯灭她美好的人性光辉。她这种勇于赎罪, 敢做敢当的态度, 决定了她人生的结局, 至少要比自我折磨或是折磨别人要好。
二、忏悔藏于内心, 自我折磨致死的狄梅斯迪尔
如果说海斯特·白兰是有魄力, 敢作敢为的人, 那么狄梅斯迪尔就是个胆小怯懦, 虚伪, 拿得起放不下的人。他看到白兰承受着教会的残酷惩罚, 看到所爱的人受尽世人的侮辱唾骂, 却不敢挺身而去保护她。他怕自己昔日的地位和名声在人们心目中动摇了, 他怕一切公开后别人对他的指责和唾骂。他心里想和白兰一起站在刑台上接受惩罚, 但最终还是被怯懦、畏缩的力量拽了回去。他痛苦, 挣扎, 但也只能埋藏在心里, 面对世人还是装着一副牧师神圣的模样。就这样他越是把痛苦和内疚埋藏在心里, 他自我折磨的就越深。
在他不知齐林沃斯的身份之前, 视他为好朋友, 可是他宁愿自己痛苦不堪, 也不愿像朋友透露一点风声。他对白兰和女儿珠儿感到内疚和思念, 却不去表白, 而是埋在心里。既然能帮别人忏悔, 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得到心灵的减压呢, 他为了维护一点好名声, 宁肯把与海斯特·白兰的关系长期埋藏在地下, 让两人各自承受着痛苦, 也不愿去承受事情一旦公开后的后果。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虚伪、怯懦, 教条, 不敢打破传统的封建世俗。
狄梅斯迪尔无一刻不在忏悔, 但是这种埋藏在心中的忏悔永远也不会让他有精神上的解脱, 反而对自己的折磨更加至深。一个人如果什么事都埋在心里, 没有听众, 没有分担者, 那么久而久之, 自然会产生心病,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没有真正的赎罪, 就没有真正的解脱, 狄梅斯迪尔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的性格的弊病之中。
三、没有同情心, 为复仇而折磨别人反被折磨的齐林沃斯
小说中两个犯下罪恶的人面对罪恶, 一个是勇于面对, 接受惩罚;一个是畏缩怯懦, 退居幕后, 而受害者海斯特·白兰的丈夫——齐林沃斯又是怎么来面对这件事情的呢?
当齐林沃斯历经千辛万苦找到自己妻子想过上那种企盼已久的幸福生活时, 却发现自己的妻子站在绞刑台上, 佩戴者象征耻辱的A字, 怀中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为了面子, 他没有站出来说那就是他的妻子, 因为这样做也只能让那些人说自己无能。齐林沃斯没有意识到幸福是需要呵护的, 不是因为两个人结了婚, 有了宗教和法律的规定就会自然幸福, 而是需要两个人经心去维护。如果说他同情白兰犯下的罪恶, 想办法分担她的痛苦, 也许会有希望让白兰回心转意;或者如果他爱妻子, 就该成全他们, 因为妻子的幸福就是他的幸福, 这才是真正爱一个人的意义所在。当然他也有保护自己权益的权力。可是他没有选择一种恰当的方式, 而是选择了复仇。
齐林沃斯小肚鸡肠, 心胸狭窄, 当他感觉到狄梅斯迪尔就是他想揪出的那个男人的时候, 他真正的向他实施了那具体又狠毒的计划, 他每天都跟着他, 不断地挖掘着狄梅斯迪尔的罪恶, 他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犯下的错误, 一次次地打击他的心灵, 蓄意在火上浇油, 在伤口上撒盐, 就是想活活折磨死他。这就是齐林沃斯作为被害者对罪恶的态度。他身体天生畸形, 从而产生了自卑感, 他一直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 可是他的妻子并不爱他。于是他以知识的天赋弥补身体的缺陷。通常情况下当人有自卑感时, 都希望别人尊敬他, 容忍他的缺陷, 而恰恰相反的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神圣牧师竟然跟他争夺所爱, 从相貌来说他跟狄梅斯迪尔根本就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另外又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最不可能发生的人, 这使他无法承受, 瞬间性格扭曲, 从治病救人变成暗刀杀人。通奸事情的出现, 使得齐林沃斯以报仇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可以说他也是被动的, 作为被害者, 在人生的道路上他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了, 他没有克服邪恶对他的召唤。齐林沃斯对别人犯下的罪恶没有同情心, 折磨他人反而自己也犯下了罪恶, 最终也是以死亡收场。
小说中的三个人物三种性格, 三种对待罪恶的态度以致不同的结局。的却, 性格决定命运, 白兰公开接受惩罚, 敢于赎罪, 结果得到心灵的安慰, 最终得到了人们的尊重。而那一个自我折磨和一个折磨别人的人最终面临的都是死亡。
摘要:同样面对同一件事情, 由于性格的不同, 态度和思想行动就不同, 自然结果也不同。这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不乏实例的。《红字》当中的三个人物海斯特·白兰, 狄梅斯迪尔和齐林沃斯正演绎了三个不同性格的人对待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以致命运不同的故事。
关键词:性格,决定,命运,有魄力,叛逆,自我折磨,复仇
参考文献
[1][美]霍桑.《红字》, 熊玉鹏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00年12月第一版
性格决定命运美文 篇5
曹植曾是一富贵公子,过着斗鸡走马、宴饮无暇的糜烂生活。《斗鸡篇》里说:“长宴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可以说是整日无所事事。《名都篇》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不过他并没有完全沉迷在这种整日斗鸡走马的把戏里,前期有些诗篇可看出积极进取之精神,如《白马篇》描写渴望征战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精神。有些则有慷慨之气,如《赠丁仪》。雅好慷慨为当时建安风气,不独曹植有。这与当时天下大乱人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多而快,慷慨豪迈的情绪四溢,加之曹操这个活样板的榜样力量,时人渴创一番事业。这也是曹植念念不忘去上表自试,望能一展政治抱负的原因之一。
陈萨性格决定命运 篇6
奖杯也就是个奖杯而已,更多东西放在我自己的脑子里,我认为脑子里的丰富比摆满奖杯的墙重要得多。
陈萨中国新一代青年女钢琴家。1979年生于重庆市,6岁学习钢琴,9岁进入四川音乐学校师从但昭仪教授。从10岁开始,陈萨屡获国内大奖,包括中国全国少年钢琴邀请赛少年组第一名、“珠江杯”全国少年钢琴邀请赛专业组第一名、首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等。1996年,她作为最小的参赛者获得英国利兹钢琴比赛第四名,标志她的国际演奏生涯的开始;随后,她获得了2000年杜德利千禧年比赛第二名、乔凯音乐学院1996年斯班瑟·邦尼纪念奖、2000年金奖协奏曲比赛银奖、水晶奖杯和贝多芬比赛第一名等。2000年10月,她获得了波兰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第四名,同时还获得波兰舞曲特别演奏奖。2005年,她在第十二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水晶大奖后,更加确立了当今世界杰出青年钢琴家的地位。
“性格决定命运”就是青年女钢琴家陈萨的真实写照。
她幼年学琴不以为苦,因为“从小就是一个乐天的小孩”;她少年时孤身去西方留学,在国际大赛中战胜过强敌,也为情绪迷失过自我,因为“我的情感比较丰富,特别崇尚爱情”;她青年时扬名世界,与郎朗及同门师弟李云迪一起被称为“中国钢琴时代领军人物”,但曝光率却远低于前两者,因为她淡泊名利、鄙视势力,“我仍然是最初的我,信仰精神高于一切”……
也许和陈萨交流过的人都会很容易发现,她乐观、热情、纯粹、理性、坦率……这些个性鲜明得如同她的容貌,明眸皓齿,一笑起来洒满阳光。同时,这些个性也如注脚,为她与之对应的人生历程做出了生动的阐释。
乐观奠定人生主基调
不夸张地说,陈萨未出生前,就已被艺术所熏陶。“妈妈怀我的时候,我爸就放很多古典音乐给她听,所以我出生后只要听到音乐就会安静下来。”
陈萨的父亲是圆号手,母亲是舞蹈演员,从事艺术的他们并不完全生活在现实里,有另一个精神化的思维空间,所以他们营造的家庭氛围不一般,对女儿的教育也非同一般。
“他们的很多朋友都是音乐圈的,大家有共同的喜好,经常一起交流音乐,分享各自的音像资料。”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久了,小小的陈萨很快就显现出大方、外向的性格,以及对音乐特有的天赋。“我那时常常在爸妈的这些朋友面前表演唱歌、跳舞,不仅不知道怯场,还会觉得特别快乐。”而她在表演中的音准、节奏也被专业“观众们”由衷称赞。
“所以,我后来学琴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陈萨第一次用手触摸到的琴并不是钢琴,而是小提琴。“那时候学小提琴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因为老师和乐器都很好找。”可惜,“容易”的小提琴最终和陈萨无缘。“现在回想起来,一是因为我本身就比较喜欢钢琴,我小时候的转笔刀都是钢琴样子的;还有就是小提琴对小孩来讲太辛苦太枯燥了。它在启蒙阶段要苦练用下巴夹琴的基本功,再练运用空弓,我不能在第一时间听到完整的旋律,感觉太没有乐趣了。”
于是,陈萨对父母说,她不想再学小提琴,想改学钢琴。那一年,她不过6岁。而彼时,陈萨父母的“不一般式教育”也展露无疑。他们不仅没有责怪女儿的自作主张,反而在了解到女儿的兴趣后全力支持,甚至倾尽家中所有,不惜卖掉自己不可或缺的双卡录音机以凑足一架钢琴的首付。“当时重庆百货大楼只有两架钢琴,还搞了分期付款。幸好是分期付款,否则一下子真付不出来。1973块。”陈萨的母亲黄波至今记得钢琴的价钱。
虽然有兴趣做动力,但要让活泼外向的陈萨每天坚持乖乖练琴也不容易,幸好,父亲和启蒙老师刚柔相济的教育积极引导了她。
“我的家庭教育中有一条‘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做好’对我影响很深。”所以父亲在支持了她的选择后管教是严格的。“他有一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非常严格。比如他会给我制定一周、一个月期限的小计划,我必须要完成计划内容。”但父亲并不禁锢她的思想,平时还会鼓励和培养她的独立思考能力。“爸妈有时会针对一些小问题给我辩论的机会,也会设计一些小话题引我思考,我爸一直推崇人的独立性,他从不相信女孩就天性柔弱,他觉得不管是男孩女孩,内在里一定要有特别坚韧的东西。”
与父亲的“刚”相比,她的启蒙女老师柔情似水。“她很喜欢我,每次上课对我就像哄小孩一样。不管我弹得怎样,她总是认可,鼓励我。现在回想,老师的这种态度对一个刚刚入门的小孩至关重要,她给我的温暖,让我对钢琴最初的兴趣得以延续。”
在父亲和老师的良好教育下,幼小的陈萨在黑白键上一步步走来,没有特别大的压力,就已奏出美妙悦耳的音乐。
一天,一位朋友来做客,陈父照例让陈萨弹琴给客人听。恰巧这位朋友的女儿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也学钢琴,她因长期陪伴女儿上课眼界不俗、听力颇佳。她在听完陈萨的演奏后非常肯定她的才华,并对陈父建议,不要满足于只跟一个老师学,有机会要带孩子去看看别的教学方法、演奏方法。
随后,陈萨在参加一次重庆市级的比赛中,确实发现很多选手的演奏方法大相径庭。同时,她在比赛中的表现也引起了四川音乐学院名师但昭仪教授的注意。
1988年,在陈萨及母亲的诚恳请求下,但教授答应收下陈萨这个学生,但他向陈母提出每周必须保证带孩子来成都上一堂课的要求,陈母一口答应。在后来几年的求学过程中,陈母才日渐发现这是一项多么巨大的挑战。
“我们每周六下午拎着盒饭去挤6点50的火车,坐11个小时到成都。碰上客运高峰期别说买坐票,就连挤上火车都难。”困难时,黄波有时竟拿出练舞的看家本领,看准敞开的车窗抱起女儿就往里送。“总有好心人把萨萨接进去,我紧跟着一脚跨进窗口,再让后面的人推我一把。”这时候,车厢的连接处和过道,就是这对母女的栖身之处。“大张的塑料布往地上一铺,再用毛毯往萨萨身上一裹,她就能睡个‘好’觉。”上完课后她们要再赶当天5点多的火车回家,一下火车已是星期一了。
多年以后,只要听到音乐里有火车声,黄波会本能地想起那些混乱情景,至今感到难受。而陈萨想起的却是快乐。“那时候还是太小,所以并不觉得这个过程有多么艰苦,反而有种好玩的心态,觉得一切都很新鲜。”
陈萨成名后,很多媒体为之冠以“钢琴公主”的头衔,但她并不喜欢,而母亲一语说出两人共同的心声:“公主那么娇贵,而萨萨很能吃苦。”
1989年,和但教授学习仅一年多的陈萨进步飞快,在全国珠江杯少儿钢琴比赛中夺得了一等奖。然而第二年,陈父却被查出胃癌,并于年底离开了人世。
巨大的打击面前,陈萨性格中的坚韧、积极得以大范围显现。她没有一蹶不振或整日哭哭啼啼,而是更加发奋地投入学习中的每一刻。“练琴时,学习时,潜意识中都会努着劲儿。我现在的成绩应该已经超出爸爸的预料。”而一有空闲,她还会做家教、做家事,尽力帮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我一直是乐天的小孩,这要特别感谢父母给我的教育。没有这种教育,我的基因可能也会显现,但他们的教育,更自然地把我辅佐到我现在的样子。”只是偶尔,她会和母亲感叹,如果演出结束时,站起来鼓掌的人里有父亲,一切会多么完美。
热情打底生活复合色
“本曲音乐个性极强,无论速度、幅度、力度的对比都非常明显,突然加重的和弦,增添了现代气息,而戏剧性的因素使我想起了巴伯的奏鸣曲。陈萨把这首难度非常大、可听性很强的现代作品发挥到了极致,把‘华彩’的优雅与‘风暴’的狂躁喧嚣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位观众在听完陈萨演奏当今最红的美国作曲家之一、塞巴斯蒂安·居里尔的《斯卡拉蒂华彩+头脑风暴》后激动地说出这样的感受。而能让观众获得这样的收获,源于陈萨性格中与生俱来的热情。
“我是主动派,想做什么就会去做。”说这句话时,陈萨的语境限于情感范畴。
因为从小接触到很多译制片,《茜茜公主》、《叶塞尼亚》成为她幼年时的向往。“直到现在我也觉得这些电影里塑造的人物非常经典。特别是茜茜公主那种美好、反传统、小叛逆,非常令人着迷。”于是,尚在幼儿园的小女孩开始幻想爱情,甚至付诸实践。
“那件事可能就是我以后叛逆的小种子。”陈萨口中的那件事,是指她在幼儿园时的“小恋情”。“我在上幼儿园时短头发,很好动,被大家当成男孩子。而我们班上有个与众不同的小gentleman,长得像个小芋头一样。他被他妈妈打扮得非常精致,经常穿小西服什么的……”这种反差引起陈萨极大的兴趣,于是她“喜欢”上了他。一天她把他叫到身边,趁他不备亲了他一下。“他当时的表情是非常吃惊,而我却特别开心。”兴高采烈的小女孩忍不住要把自己的秘密和最好的朋友分享,但却被朋友告发给老师。“后来当然是上纲上线,老师、家长对我一番教育。现在回想,我们那时根本还没有性别意识,更不可能懂得什么叫‘喜欢’、‘感情’,我对那男孩的感觉不过是像对一个洋娃娃般的好奇和热情,觉得可爱而已。”
直到后来进入四川音乐学院学习,她的这种热情依然不被师者所理解。他们不允许她和任何男生交往过多,视青春期的情感如洪水猛兽。“而我是一个情感比较丰富的人,特别崇尚爱情。”所以她会偷偷和心仪的男同学一起练练琴,聊聊天。“但心里会非常紧张。”
1996年,陈萨由傅聪牵线,赴英国伦敦乔凯音乐学院师从乔安·哈维尔(Joan Havil)学习钢琴,并获得硕士学位。刚开始时,陈萨很兴奋,感觉彻底摆脱了束缚,可以大胆谈恋爱了。
“我从小到大对这件事都很不忿,中国的艺术教育里没有情感成分,而情感恰恰是艺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音乐是需要用丰富的感情去诠释的,只有技术的音乐空间,肯定是无法忍受的。”陈萨坦陈,就因为在成长中受到这样一种局限,她在刚刚出国后那种特别自由的感觉,现在反思起来没准这是个问题。“因为我在国内没有在情感上受到健康的疏导,以至于让我在刚到国外时,把与男朋友交往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选择多少有一丝叛逆的因素。”
在这段反弹期中,她参加了波兰肖邦钢琴大赛,却因为在决赛中情绪不稳位列第四,与赛前被评委们预期的冠军失之交臂。“我那个阶段意志不够坚固。所以投身到那样一个每一天、每一场、每一分钟都是高强度的演奏频率时,就暴露出了问题。”
后来,她又经历了情感的动荡,所幸,同时完成了自我的蜕变。“我从情感造成的低谷期慢慢走出来后,我的感情、理智的平衡到了一个成熟期。我清晰地意识到音乐是我一生真正要做的事,而不再是几岁、十几岁时那种直觉式的或者是习惯式的往前走。”
纯粹让未来往深处去
2005年,陈萨继1996年在英国利兹、2000年在波兰肖邦两项钢琴大赛获奖后,又在美国范·克莱本大赛中荣获水晶大奖,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在这世界三大顶级钢琴赛事中均有斩获的中国钢琴家。扬名世界之后,各种演出邀请、知名活动纷纷找上门来,她变成空中飞人,每年忙碌于世界各地。
当被问到成功给她带来的最难忘的感受时,她的回答出人意料:“直到今日,我都觉得‘成功’这个概念很模糊,是书上的词,跟我没关系,我能感觉到的只是‘成就感’。”而她的成就感也出人意表,“比如小时候给家里的客人们弹琴,他们听得很高兴,我就很有成就感;学琴的时候,每一节课表现得很好,老师称赞我,我也很有成就感。”而站在众人瞩目的舞台上被宣布得奖时,她的感受却是:“完全没有光环降临到身上的感觉,更没有觉得自己是世界的王者,我在比赛过程中追求的劲头很强,但听到获奖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挺平静的。”
如果去陈萨现在的家做客,客人们会发现,家中没有奖杯,因为她把它们都塞进了封闭的柜子里。“这并不是刻意的,只是觉得没必要全都摆出来,哪里塞得下就放在哪里,奖杯也就是个奖杯而已,更多东西放在我自己的脑子里,我认为脑子里的丰富比摆满奖杯的墙重要得多。”
2011年初,陈萨宣布将减少演出,于是自然被问到这些时间要被用来做什么。她的回答铿锵有力:“被用来思考,用来准备往深处走。”面对音乐,陈萨的态度越来越纯粹,她以几乎时刻不停的反思和自省涤荡自己的认识,从原本的高点走向更高。7月8日和30日,她分别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和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了个人独奏会,很多追随她多年的老乐迷备感惊喜,因为他们听到了陈萨稳健前进的脚步声。
“7月8号我刚刚演奏了两首贝多芬中期的作品。在其中一首《暴风雨》中,他那种对寻求变革,对生命历程寻求答案的情绪,我深深理解。另一首是这部作品之后创作的《黎明》奏鸣曲,他基本上已走出了一些。”陈萨说贝氏这两部作品清晰地表达出令她共鸣的认识:很多东西没有确定的答案,即使在《黎明》时,但你可以把自己的脸朝向一个更确定的方向。
陈萨说:“人在不断的发展当中永远会找寻一种更强大的说服力,所以我从来不满足停留在某一种状态里,必须要有一点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一段时间内也许不会有好或不好、对或者错的结论,但是思变是我的倾向。”她认为这种不安在马勒的作品里更能找到共鸣,因为后者对生与死有着深刻的思索。
这一见解极易引发对她少年丧父的因果联想,但陈萨基本否认了这一点。“当时的我还太小,并没意识到,也没有真正思考过人的生死问题。”但是当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音乐文献,发现很多艺术家都有对“生死命题”的思考时,她对一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都是人,在艺术的想象空间的最极致的地方,总会碰到这道冰冷的墙,这个命题在某一人生阶段极大地冲击了他们的神经。”
这些理解让陈萨的演奏从呈现走向阐释,从乐曲与观众的鹊桥走向直面观众的再创作者。她演奏贝多芬和德彪西的作品,中国《音乐周报》作出如下评论:“形象刻画得睿智、达观,琴音平和深邃……”,“心静如水,智者的神采、勇士的遗风跃然琴上……”;她演奏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美国明星电讯》不吝赞誉:“陈找到了旋律线条和文雅的情感,她一定能解决一部作品里最为棘手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指挥家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曾经当作带乐队伴奏的技术练习……更重要的是,她能让观众一直屏住呼吸,期待着后面迸发出来的欢乐。”
前段时间,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先生曾与京剧名家史依弘联袂合作,将钢琴伴奏京剧《红灯记》搬上舞台,获得极大成功。这也引发了陈萨对艺术家个人与时代的思考。“殷老师改编的作品非常能代表他所经历的时代,而什么是代表我生长的时代的声音,一直是我的思索。”
因此,她也曾尝试与小提琴、大提琴艺术家一道组成“北京三重奏”组合,以实践寻求答案。“在我们的三重奏中,演奏小提、大提和钢琴的每一个人,在音乐里充当的角色几乎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角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希望能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一个完全和谐的整体。真正好的合奏应该像拼图,缺一不可;同时具有不可比拟性,独奏比不了,协奏也不行。”
这场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室内三重奏演出同样取得了口碑和商业的成功,但陈萨说,她的寻找还没有答案,因为时代的声音,是一个太需要花时间的博大命题。
在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记者问到如今的她对名利的看法。陈萨说:“我仍然是一开始的我,无所谓名利,鄙视势力,信仰精神高于一切。虽然现在的社会更多时候是以名利来衡量、分层人群,但我觉得这跟我没什么关系。如果遇到持这种标准的人,他肯定不会是我的朋友。这个社会虽然有它特别主导的审美取向,但它也足够大,能容下很多不同的声音,比如我的。”
分别时无意间看到陈萨拿着的曲谱,居然写满了蝇头小字。“有时候心里有一些灵感或感触,但由于工作的原因,没有集中的时间和环境好好记录,于是就零零散散地记在谱子上,等有时间再好好整理。”看着谱子,她忽然跑起题来:“刚才说到站在舞台上被宣布获奖时,我往往没有太多激动。但舞台有时候却让我特别动容。”比如当她演奏一些自己喜欢、但可能不太容易让观众第一时间接受的曲目,演奏完时却有一种持续的、理解的掌声响起来,她会被极大触动。“那一刻极有成就感,因为收到了知音式的回馈。”
性格决定命运 篇7
《伤逝》中子君的形象是从涓生的视角出发来描写的, 开始他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 观察着她, 启发着她, 终于她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连他都承认“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 比我还透彻, 坚强得多。”同居后她都记得纯真的热烈的爱, 而涓生却都忘了只看得到“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 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神色却似乎有点凄然”“又很见得凄然”“子君的凄惨的神色”这种带有主观性的描述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他爱意的削减, 子君越来越不堪入眼了。
子君追求爱情的勇敢与坚决是值得肯定的, 她以全部身心拥抱爱情。在寻找住所时的大无畏, 卖掉了首饰经营生活, 与叔叔决裂, 看得出她作为“新女性”所具有的坚贞勇敢的反抗精神;带着对涓生的崇拜抛下一切追求爱情, 甚至让涓生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希望, 她爱的是涓生这个具体的人, 而涓生只是把她当做被启蒙的某个对象看待, 那子君注定是所托非人了。
同居后子君没能摆脱封建的世俗, 将自己依附在男人身上, 温习旧功课, 恭顺地伺候丈夫, 过着夫唱妇随的重复操劳的日子, 把自己当做他的一部分平庸的生活着, 沉溺在生活琐碎中, 丢掉了自己的个性, 迷失了自我, 完全扮演了一个贤妻的角色, 变得浅陋粗俗, 丧失了新女性的思想内涵, 忘却别的人生要义。和丈夫的交流越来越少, 而且在丈夫的变化中始终没有感受到危机感, 终于在无法挽回涓生决定摊牌的最后时刻才有所醒悟。
《寒夜》中树生也深深地爱着汪文宣, 为了减轻他的负担, 她忍辱当“花瓶”;为了不让他担心对婆婆的辱骂一再忍让;甚至在大轰炸时还不忘给他送防空证;他生病时尽心地照顾, 毫无怨言;她本不想离开, 等待丈夫的挽留;离家去兰州后依然惦记他按时寄钱, 嘱咐他安心养病;抗战胜利后, 即刻赶回家, 看望他。
她结婚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职业, 而是把它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 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在丈夫眼里她丰腴而又年轻, 在她面前他总是显得卑微。她在外在的收入和心理上都压过了汪文宣, 不自觉的使他产生一种屈服感, 总是在施舍她的爱, 使得他对她的爱又充满无限感激。
她始终是清醒的, 她的理智可以控制她的感情, 在她的内心独白里她时刻提醒着自己, “难道我就该这样争吵, 痛苦地过一辈子?”“我不能跟着你们过刻板似的单调日子, 我不能在那种单调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要救出我自己”最终她凭借着坚强的生命意志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并按照自我内心的真实愿望痛痛快快的活着。
树生在爱情中没有泯灭自我丧失独立意识, 她永远是独立的。在丈夫面前可以说的出“我永远比你有办法”。但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 对银行经理的非分要求不卑不亢的拒绝, 她努力工作只是生活的手段以减轻丈夫的压力。在她的家里是妇唱夫随, 丈夫变成了妻子的附庸。
子君离开后把生活的所需留了下来, 把同时把所有的爱也留下了, 她的理想破灭了, 她的婚姻失败了。子君是靠着涓生的启蒙一步步成长起来, 她的觉醒也只是局限在爱情婚姻自主的观念上。那涓生是最了解的, 他动了要分开的念头之后, 明确地表示“突然想到她的死, 然而立刻自责, 忏悔了。”在分开之后他又一次“突然想到她的死, 然而立刻自责, 忏悔了。”文中同样话语出现了两次, 可见他已经知道分开的结局, 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启蒙的失败。如果光凭几次谈话就可以使女性摆脱封建束缚, 成长为真正的新女性, 那中国的启蒙早该结束了。
子君其实没有真正的蜕变为新女性, 不顾一切和涓生在一起那种激情在生活琐事中早已打破, 乃至最后被抛弃。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伦理道德造成她性格不可弥补的缺陷, 现在的她注定不为世人所容, 所以她轻易地想到了死来回答家人的冷眼和嘲讽。而恰恰是她的死说明了她又回到了被启蒙前的状态:愚昧。梦醒来了, 前方却无路可走, 那她注定是走向毁灭。
树生是经过大学教育的五四新青年, 她是一位现代新女性的化身, 她直面困境但并不放弃。有自己的爱情, 但保持着独立自主;有自己的工作, 但不卑不亢地奋斗着;她乐意享受现在积极设想着未来。在岔路口, 她清醒地抉择, 在丈夫地一再要求下, 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决然离开, 迎接自己的新生活。她摆脱了愚昧落后, 显示了女性独有的聪慧。在处理婆媳矛盾中更显出了她成熟的一面, “你管不着, 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我老实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 不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我没有缠过脚, ——我可以自己找丈夫, 用不着媒人。”树生在婆婆面前的反叛更加坚定有力证明了新型知识分子的觉醒。
同是同居子君沦落成家庭主妇, 眼里只有生活, 精神内涵慢慢丧失殆尽, 把自己当作衣服, 套在男人身上;树生深爱着丈夫但经济独立, 有自己的活动圈子, 爱他但不靠他生活, 而是作一株木棉, 和他并排站着, 根却紧握于地下。鲁迅写出了娜拉离开后的结局, 饿死了, 这里是指子君个性缺陷生活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下造成的精神匮乏而饿死;巴金则写出了娜拉离开后, 不断更新, 从外界汲取养分使自己得以重生, 以新的姿态回来了。活下来的总是那个内心有坚定信念, 对生活不屈不挠的强者, 阿随不也回来了吗?
参考文献
[1]《巴金全集》第八卷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2版
潘金莲性格命运发展分析 篇8
关键词:潘金莲,性格,命运
作为晚明文学的代表著作,《金瓶梅》以“寄意于时俗”之旨,“曲尽人间丑态”之内容,为我们勾画出市井商人家庭内人性的逐步堕落。而其中的女主人公潘金莲常被形容为“美”与“坏”的结合。“美”是人的自然情感欲望的潜在追求,“坏”是明确社会伦理意识的伸张,两种对立的情感因素,被融铸在这一个具体的意象上─潘金莲。
一、潘金莲与王招宣
潘金莲本是清河县潘裁缝的女儿。父亲去世后,母亲将其卖到王招宣府中作了奴婢。在没有是非善恶辨别能力的年龄,她开始在王招宣府“习学弹唱”,“描眉画眼,傅粉施朱”。作为奴仆的潘金莲尝够了被欺压的涩苦,同时也耳濡目染了主子们的骄奢淫逸。
在这六年里,潘金莲的性格和命运发生了微小却重要的改变。她由一个来自穷苦下层、有些姿色、缠着一双好小脚儿的小女孩,成长为了一个善弹唱、会打扮、会看眼色、献媚取宠的贵族婢女。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潘金莲失去了下层女孩儿本有的淳朴本性,而沾染上了诸多不良的习气。
二、潘金莲与张大户
十五岁时,王招宣死了,潘妈妈将金莲转卖于张大户家。不久,年老的张大户将十八岁的潘金莲收用了。潘金莲对此事的态度我们无法从小说中得知,但是从潘金莲被嫁给武大郎嫌弃的态度,我们可以感受到她接受了自己已经失身的命运。
此时,她不再是单纯的下层婢女,在张大户家的遭遇,进一步深化了金莲对封建大家族复杂关系的认识,对其之后扮演妻子和妾的身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金莲与张大户的厮会,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金莲在性爱观念上的开放。究其原因,一是王招宣府淫荡风气的影响,二是封建社会的主人是可以随意收用自己赎买的奴婢的风气的影响。
三、潘金莲与武大郎
后来张大户将金莲嫁给了“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她自嫁武大,见他一味老实,人物猥琐,甚是憎嫌。“他乌鸦怎配鸾凤对!”崇祯本中就有评说 :“但凡世上妇女,若自己有几分颜色,所禀伶俐,配个好男子便罢了,若是武大这般,虽好杀也未免有几分憎嫌。”
首先是身份地位的改变,此时金莲是被武大明媒正娶的妻子。过往仆人的心理渐渐变弱,而到了与武大婚配后,其个性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其次是武大郎的缺陷促使潘金莲走向灰暗的边缘。正值青春的潘金莲先后遇到无法自主的命运和荒唐的婚姻,她的尊严感几乎丧失殆尽。最后当她与西门庆的奸情被武大撞破后,其内心的自主因子占据了有利的位置,继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四、潘金莲与武松
潘金莲嫁给武大之后,一直处于苦闷与不得意的心理状态。武大外出卖饼期间,寂寞无聊的金莲也时不时勾引浮浪子弟打发时间。叔叔武松的到来,她内心希望找到一个般配、可依靠的婚姻的希望重新燃起来了。
首先,潘金莲喜欢武松,并想着法子要与武松在一起,体现了青春正茂的潘金莲对美丽事物的大胆追求,这是一种由审美感情引发的正常心理。只不过在为人妻和为人嫂的身份下,是不为儒家伦理和世俗观念所认可的。其次,西门庆死后,吴月娘将她赶出家门,并让王婆领着变卖。在等待陈敬济筹钱赎买的过程中,认为这段姻缘还落在武松手里。此刻,我们不得不惊讶于潘金莲的单纯,连吴月娘得知金莲是被武松买走后,说出“往后死在他小叔子手里罢了”的话语。
在与武松的两次相遇中,潘金莲都憧憬着与武松的美好姻缘。这种情节的安排,对金莲多元性格和悲惨命运添加了丰富的笔墨。她对婚姻的向往与追求一直存在,并贯穿在其命运的始终。而这一点,是潘金莲泼辣、狠毒、刁钻的显性性格中是很少表现出来的隐性性格。
五、潘金莲与西门庆
小说的第二回安排了俏潘娘帘下勾情,老王婆茶坊说技的情节。这里既可以看到潘金莲的滥情与挑逗,但也表现出她惯常的情态。但这次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得到外在力量的推动。
首先是西门庆豪洒银两的追求,其次是王婆的极力撮合。原有三分情的潘金莲也就有了十分情了。在这里,潘金莲的性格还只是个人内在的不断外括。随着剧情的发展,在潘金莲下药给武大时,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女子的胆大与恐惧。在这里,我们还能隐约地感受到潘金莲作为人的良知。而这种良知,随着命运的变化也逐渐消失。
后来,金莲被迎娶到西门家后,她的性格一步步走向多元,几乎不顾颜面和地位。一方面,为了得宠,她不顾脸面,将自己心爱的头发绞给西门庆,并被李桂姐随意践踏 ;为了争宠,她不顾道德人命,豢养雪狮子猫,最终害了李瓶儿的官哥儿 ;为了取悦、讨好西门庆,她极力满足他变态的性欲,甚至差点丢失了性命。其性格在一夫多妻的家庭中也是逐步趋向极端,并直接影响着她的命运走向。
六、潘金莲与琴童
十二回中潘金莲因为寂寞难耐,西门庆又常在李桂姐处,开始私通玉楼房里的小厮琴童。在作者看来,“一个不顾纲常贵贱,一个那分上下高低。一个色胆歪邪,管甚丈夫利害 ;一个淫心荡漾,纵他律法明条。”
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潘金莲的偷情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潘金莲自小耳濡目染的纵欲思想与毫无道德可言的主仆关系的影响 ;另一方面源自西门庆的冷落。及至潘金莲私仆被告发给西门庆时,潘金莲巧辩应对,其性格再次深化。如果说以前都是她陷害别人、仇视对手,这次却是为了挽救自己的过错,欺瞒了西门庆。虽然她对厮会家仆并没有觉得犯了多大的错。这也为她与女婿陈敬济发生奸情埋下了心理伏笔。
七、潘金莲与陈敬济
潘金莲与陈敬济的眉来眼去,从陈敬济来到西门府里就已开始。陈敬济对潘金莲垂涎已久,但这段情与欲是有悖人伦的。对于青春正茂,并且有着丰富经验的潘金莲来说,陈敬济只是她打发后院寂寞时光的替代品。
潘金莲与陈敬济勾搭在一起是不对等的。西门庆在世时,主要是陈敬济主动献媚、奉承潘金莲。对待异性的暧昧态度,是潘金莲性格中一直贯穿的显著特点。西门庆死后,潘陈二人因乱情和胡搞被吴月娘赶出西门府,陈敬济张罗着筹钱要将金莲赎出,而当潘金莲得知武松打算赎买她时,早已将陈敬济忘于脑后。可见,在潘金莲心中,陈敬济一直是她性欲空窗时期的宣泄和代替。她与陈敬济的偷情是社会和家庭环境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正是因她开放的性格加速了她悲剧性的命运。
八、潘金莲与王潮儿
在第八十六回,西门庆死后潘金莲在王婆家待聘,曾与王婆的儿子王潮儿偷情。一般认为,潘金莲不愧是一个淫妇,简直不能片刻无男人。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崇祯本的题目为“雪娥唆打陈经济,金莲解渴王潮儿”。潘金莲与王潮儿的偷情,一是由于性欲之渴,二是因为心灵之渴。在最孤苦无依,命运掌握在毫无同情心、为金钱而不择手段、老奸狠毒的王婆手里的时候。潘金莲在生命的最后依然未改本性,她与王潮儿的偷情有些类似与琴童的私通,所以,最终也只是一场闹剧和插曲。
小结
小说的作者并不是静态地叙述潘金莲的一生,而是将其放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展现她那异化的性格。弄珠客《金瓶梅 ? 序》中曰 :“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 ;生畏惧心者,君子也 ;生欢喜心者,小人也 ;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陈寅恪与钱穆:性格即命运 篇9
同是大师级历史学家, 年龄仅相差5岁, 且社会提供的历史机遇也大致相同, 其命运的好坏却判若云泥, 真是不能不叫人感慨唏嘘。
在中国, 就家学渊源、学问渊博与通晓语言文字种类之多, 综合而论, 能赶上陈寅恪的怕是还未有, 谁会怀疑他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上, 不会有惊人的大成就呢?事实却不然, 他的学术之路真是坎坷晦暗。似乎命运女神总是躲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 不断给他挖坑设绊子, 令他跋前踬后, 学途蹭蹬。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法有些与众不同, 怕也是图省事。那就是在博览群籍的时候, 顺手把有关资料, 以及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 写在主要书籍的书眉上。久而久之, 这些书籍就成了他的笔记与资料库, 待时机成熟, 稍加整理, 一本本学术专著就面世了。
陈寅恪从1927年到清华任教, 到七七事变的十年间, 除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与序跋外, 其未来的学术著作, 基本上都在这些写满眉批的书籍上了。因而, 书籍就是他的学问之所在, 丢失了书籍也就等于丢失了自己的学术专著。然而, 丢失书籍的意外却一次接一次地发生了。
1937年7月, 日军进占北平, 清华南迁, 与北大、南开合办长沙临时大学, 陈寅恪因料理父亲丧事, 于11月初才举家仓皇离京。离京前, 他将一批重要书籍装进书箱, 托友人寄往长沙。待他半个月后到了长沙, 书籍尚未邮到, 可战火已经逼近, 临时大学再迁云南, 他只好携一家大小再次登程南下。待他离开后, 书籍邮到, 却在长沙大火中一本无存。
01/钱穆手迹
02/陈寅恪著 《唐代政治史略稿(手写本)》
03/钱穆早年在中学任教
04/陈寅恪全家,摄于三十年代
1940年暑期, 陈寅恪去香港探亲, 并等船赴英以应牛津大学之聘, 终因二战爆发未能成行, 困居香港。后在全家返回内地途中, 两木箱随身携带的书籍又遭盗窃。据说这是两箱更加珍贵的书籍, 所以这一次打击更大, 等于多年心血彻底付诸东流, 令陈先生精神几达崩溃。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 很是叫人哭笑不得。1955年, 越南华侨彭禹铭写信告诉他, 说在海防旧书肆买到他当年被盗的两册新五代史批注本, 准备寄还给他。陈寅恪自然十分兴奋, 盼望着书籍寄到就可据此著作。接着的消息叫他有些失望, 当时的越南政府不准书籍出口, 邮寄暂时已不可能了。
接着又有消息来, 彭家遭遇兵火, 此书同遭劫灰, 这就令他彻底绝望了。唯一失而复得的书箱原物, 只有一部《论衡》。但陈先生说, 此书只是为把书箱填满, 随手放置其中, “实非欲带之书也”。看一看陈先生是不是倒霉透了?
也就因为这两次书籍丢失, 资料散佚, 学术研究也只得舍难就易, 退而求其次, 素怀抱负的“塞外之史、殊族之文”是不能再论述了, 也只能“姑就一时理解记忆之所及”, 草率成“稿”, 不敢曰“书”。
再说陈先生的身体。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 失去了眼睛, 也就等于失去了读写能力, 要想做什么缜密艰深的大学问是不可能了。可正值人生壮年, 陈先生就有一只眼睛出了问题, 到了1944年岁暮, 另一只眼睛也不行了, 虽经及时手术而丝毫没有效果。几个月后抗战胜利, 英国皇家学会约请他赴英治疗眼疾, 牛津大学议续前聘, 他强扶衰病前往伦敦, 以希重见光明。可惜, 眼睛已为庸医手术所误, 视网膜已皱在一起, 复明全无希望。既为瞽者, 也就无法再应牛津教席, 回国再入清华。
陈先生的最后二十年, 寄命岭南, 不甘自废, 凭着原先的饱学博闻, 在助手的帮助下继续读书著述, 其艰难可想而知。但唯一的一部最能展示其考证长才的《论再生缘》, 只能自己掏钱印了个油印本在朋友间流通, 最早为香港及海外学人所看重;于1956年就编好的史学论文集, 本拟由中华书局出版, 竟因个别提法不合口径而被搁置;花十几年苦功完成的近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 也照样是“盖棺有日, 出版无期”。
难怪他晚年深自感喟:“呜呼!此岂寅恪少时所自待及异日他人所望于寅恪者哉!”陈先生去世后, 倒霉的事依然没有了结。别人在“文革”中抄没的书稿, 大多在“文革”后归还。可他的口述自传未定稿《寒柳堂记梦》与三册诗稿, 至今也没有下落, 而这对研究陈寅恪其人其文, 都是十分宝贵的资料。
说起钱穆的命运, 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副面貌了, 犹如上帝时时都在眷顾他, 成全他。钱先生从1923年任教无锡三师开始, 几乎就是讲一门课就有一部著述出版。
与陈寅恪相同, 他也随清华南迁, 颠簸辗转, 经香港等地到昆明, 到成都, 但所携书稿资料丝毫未损。
在西南联大, 唯有他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 除每星期去昆明授课两天以外, 其余时间则卜居宜良山中, 潜心撰写他的传世之作《国史大纲》, 所据稿本, 即南下所带出的五六本资料。书稿完成, 虽是国难当头, 却得以顺利出版。一年之内既在上海出了商务版, 又在重庆出了国难版。
然后, 他以探母之由回苏州故乡, 化名梁隐, 藏身废园, 于动荡离乱之中继续读书著述, 并补习英文, 先后完成了《史记地名考》《先秦诸子系年》等重要著作。及抗战胜利, 大学回迁, 他不返平津, 亦不滞京沪, 择太湖之滨僻静之地, 一面任教于新创的江南大学, 一面仍潜心读书著述, 以观国事之变。
1949年后, 他离开大陆去香港, 开办新亚书院, 又是一路顺风。在为香港留下一所名校的同时, 个人的学术著作之多也令人惊羡。
与陈寅恪一样, 他也遭遇双目失明之厄, 但那已是他84岁以后, 生平几十部重要著作多已完成, 并在港台两地一版再版;而世界该去的地方也已去过, 每到一地, 都是隆重接待, 风光无限。
当生平该做也想做的事情大体做完, 气定神闲, 在妻子的帮助下, 他开始撰写自传《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到88岁时全书圆满完成。与陈寅恪仅完成七章, 最终下落不明的口述自传《寒柳堂记梦》比起来, 我们又要说, 钱穆的命运真是好到不能再好。
与陈寅恪一样, 钱穆身体也不算强健, 从中年到老年都被胃病缠绕, 但也仅仅是缠绕而已, 终究也没影响到他教书、著述与做其他事, 高寿九五方归道山。而陈寅恪却是在精神极度痛苦与多种疾病双重夹攻下, 死于“文革”时期, 其生命结局的凄惨不忍说了。
现在, 我们可以就人的命运发一点议论了。
对于人的命运, 我们习惯说造化弄人。可是, 要说有人一生行运与有人一世背运, 那就一定会有命运之外的东西在发生影响。对于钱穆、陈寅恪这样的大学者, 人们容易看到的是他们的才华, 而不容易看到的是性格和修为。比如说, 行事谨慎在太平盛世也许算不了什么, 但在战乱当中, 谨慎就成了大智慧。
就说南下所携书籍资料, 钱比陈就多了个心眼, 他一点不怕麻烦地用木板把藏衣箱做了个夹层, 窃贼即使偷走了衣物, 也偷不走他做学问的宝贝资料。再说《国史大纲》在商务出版, 那是他亲自带着书稿到香港, 找到商务老板王云五, 答允由上海付印;然后他又带书稿到上海, 交付出版的同时, 并延请吕思勉先生为书稿作最后一校, 其谋虑真可谓巨细无遗。
而几乎就在同时, 陈先生寄往上海商务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就遭到稿件遗失的结果。两个人行为方式不同所导致的不同结果, 透射出的应该是性格的不同。
钱著《师友杂忆》中有个细节, 也许最能说明两个人的性格特点。钱穆在宜良山中写《国史大纲》期间, 寒假里汤锡予偕陈寅恪来访, 并住了一宿。次日, 陈在园中石桥上临池而坐时, 说了一句很感慨的话:“如此寂寞之境, 诚属难遇, 兄在此写作真大佳事。然使我一个在此, 非得精神病不可。”这就是说, 陈先生心怀离乱, 忧虑不能自遣。而钱先生却能置身离乱之外, 也置身学人的热闹之外, 学术之外好像啥事也没有。这种性格上的差异, 不能不对个人的学术成就与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再从两个人后半生的不同去向看, 也与性格大有关系。钱穆当机立断, 只身独行, 说走就走了, 去香港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陈寅恪总是举家来去, 牵挂也多。他在八路军即将入城时, 乘国民党政府“抢运学人”专机离开北京, 去了南京。在南京住一晚, 又去了上海。在上海盘桓月余, 又乘船去了广州。他似乎随着解放大军逐渐南推而逐渐南行, 好像在躲避什么。
在广州, 他想走, 也能走, 时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邀他, 夫人也劝他, 但他最终想走却没走, 后来一直为此悔之不及, 只得以消极的不合作态度, 保持其“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
如今, 说起性格即命运, 很有些稀松平常了。可是, 看看两位史学大家的命运, 我们就不能不重新掂量一下性格的重量。
性格决定命运王传福VS郭台铭 篇10
「比亚迪」王传福:
张扬的后起之秀
王传福本人并不传奇,传奇的是他的思想与行动。
从研究院硕士到手机电池行业,由「文」到「武」;从镍电池到锂电池,由汲汲小辈到全球第二大电池厂商;从比亚迪电池到比亚迪汽车,由「小」一跃到「大」,王传福带领下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从不畏惧核心技术,攻克着一个个技术难关,颠覆着制造业代工的传统模式。有着这样一个敢先敢做的领导者,比亚迪事业自然日日攀高。
王传福推崇人工与技术,于是比亚迪自己动手设计可使用人工完成生产制造的设备;王传福注重「垂直整合能力」,于是比亚迪能为客户提供从方案设计到生产的一站式服务,不仅为世界大厂代工,还要卖零部件与技术;王传福相信电池技术上的突破可以实现汽车的电动化,于是比亚迪进军汽车产业,创新技术,经过5年时间的精心准备,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在2008年12月15日正式上市,比国外汽车巨头提前2~3年实现可插入式双模电动汽车的商业化,大陆第一次在汽车技术领域里扮演领跑角色,并高调宣布要在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厂商。
比亚迪在王传福的带领下,不仅有着令业界震惊的宏伟目标,却更有着令竞争对手畏惧的技术水平。
鸿海郭台铭:
低调霸气的「阿里山神木」
郭台铭喜欢用阿里山的神木来为鸿海的发展做比喻。
「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决定了,决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这个比喻适用鸿海,或者也适用在自己身上。
郭台铭为人低调,但行事却霸气,在企业里他是「以身作则,独裁为公」的领导者,摈弃民主,但被认为知人善用。他只钟情于代工,「品牌厂商兼做制造,势必是输家,不如把工厂交给鸿海,因为鸿海不做品牌。」而且郭台铭近乎军事化的管理风格,更令工厂的生产效率非常之高,订单接踵而至。所以尽管他为人低调,鸿海却在日益壮大,代工规模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稳坐业界龙头位置。所有人都知道这位台湾首富很「抠门」,但鸿海旗下公司大手笔布局,代工事业四处开花结果。
【性格决定命运】推荐阅读:
《性格决定命运》读后感09-22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性格决定命运11-06
性格决定健身方式11-08
九种性格饮食决定你的身材07-07
《性格即命运》阅读答案06-20
知识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06-12
情商决定命运10-02
培训学习体会:态度决定人生决定命运09-15
决定命运的细节11-11
心态决定命运演讲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