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轮回(共4篇)
命运轮回 篇1
摘要:每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 会看见纷繁复杂的云层图案, 他们静静的变化着, 重叠着, 交错着, 漂移着, 这就像我们人类命运的发展一样, 从出生到死亡, 我们没有一刻是静止的, 就像那云层一样不停地发展, 变化, 隐匿, 重生。但是云图是不遵循规律在变化的, 所以云图这部电影就用这样的一个名字为我们展示了六个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这部电影所采用的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构思方式令我们叹为观止, 其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些彗星胎记, 它们就像一个个小故事的符号, 串联起了整个电影。我就从胎记的符号学寓意入手, 解读这部电影的六个故事。
关键词:云图,结构,彗星胎记,轮回
一、1849—律师—胎记靠近心脏
第一个故事是律师亚当·尤因的航海日记, 这是发生在太平洋上的一段旅程。尤因的彗星胎记是在心脏的位置上, 这就暗示了尤因做事是要讲良心, 讲公平正义的。尤因开始曾签署过一个贩卖黑奴的协议, 后来尤因搭乘了一支商船, 途中与他有一面之缘的黑人奴隶请求他的帮助, 尤因的心灵受到了考验, 最后他的善心使他决定帮助这个黑人奴隶。船上的医生亨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 他欺骗尤因说他得了波利尼西亚虫病, 并想设计毒害死他。黑人奴隶看透了医生的鬼伎俩, 誓死保护着尤因的生命, 最后尤因在这场生死旅途中活了下来, 并且与黑人奴隶成了朋友, 最后尤因平安地回到了美国, 他勇敢地与妻子开始了反对奴隶的斗争并且与自己的岳父决裂。这个故事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良心与信任。在这个故事中尤因在船上写下了一个《航海日记》就是记录中他们从太平洋到旧金山的整个旅行, 这个日记就掀开了整过轮回的开始……
二、1936—音乐家—胎记靠近后腰下部
这个故事发生在剑桥, 讲述的是音乐家费罗比舍有一个人同性恋人, 彗星胎记的位置是在后腰向下, 这里就暗示了费罗比舍的性取向是向下的, 是一位男同性恋者。后来他受聘于一个音乐家的家中, 为这个音乐家做记录员, 费罗比舍一直与他的同性恋男友保持着书信的联系, 并且潜心的创作云图六重奏。后来雇用他的音乐家想霸占云图这部作品, 惹恼了费罗比舍, 怒气之下他要离开这个雇用他的老音乐家, 没想到老音乐家竟然拿他的性向侮辱和威胁他。结果他杀死了这个老音乐家, 带着他云图六重奏的梦想离开了那个地方。随后他一直住在一家小旅馆里, 没日没夜地进行着创作, 最终在完成作品之时费罗比舍饮弹自尽。最后一幕便是他的同性恋爱人抱着他的头在痛哭。在这个故事之中, 费罗比舍经常在看的一本书就是亚当尤因的《航海日记》, 可见随着文明慢慢开始发展, 人类的轮回也在向前运行着。
三、1973—旧金山—胎记在肩膀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雷伊的女记者, 他的左肩膀上有彗星胎记, 预示了记者是需要有巨大责任感的职业。在上一个故事中费罗比舍的同性恋男友又在一次出现在了这个故事中, 只不过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老物理学家, 他掌握了一个被石油公司所控制的核电公司的内部资料, 石油公司妄图使核试验失败这样就能一直垄断核电公司。他和雷伊偶然间在电梯里相遇, 短短的一次相遇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预感到有人要杀他, 他想把这些资料转交给雷伊保管, 但是等雷伊到达宾馆时他已经被暗杀了, 资料也被偷走了。后来雷伊来到了公司调查事情的真相, 开始得到了一位科学家的帮助, 但是不久后科学家被暗杀。随后雷伊自己的性命也受到威胁, 最后雷伊在公司内部得到了父亲老友的帮助, 逃脱了杀人的追杀, 成功的揭露了石油公司的内幕。雷伊的邻居小朋友天天跟着雷伊在一起玩, 最后他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部小说, 并得到了出版, 这就连接起了下一个故事中的出版商。在这个故事中, 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受到了质疑, 垄断主义的出现利弊是人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故事的结尾一幕, 云图六重奏在唱片店里播放着, 前世的乐章被今世的人想起, 轮回在继续进行着。
四、2012—伦敦—胎记在腿上
这个故事发生在2012年的伦敦, 出版商出版了一部黑帮作家的小说, 这部小说就是上一个故事中提到的那部小说, 但是不料出版商却遭到勒索。无奈之下, 出版商向他的哥哥求助, 结果哥哥把出版商骗到了一个养老院里, 每天过着暗无天日, 没有自由的生活。养老院的女护士虐待他们, 像一个集权的统治者, 于是出版商计划带着受气的老人们逃脱这个养老院。在他们成功的逃脱出来以后, 出版商找到了自己的初恋, 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最后他们逃脱老人院的故事也被拍成了电影。在这个故事中, 出版商的胎记是在腿的位置上, 这就暗示出了他要靠腿来获取自由, 他的反抗精神就体现在他逃跑的这一行动上。文明还在继续发展, 在经过怀疑时代后的人们会在新的文明阶段做出匪夷所思的举动。
五、2144—新首尔—胎记在脖子
2144年的首尔是一个全新的城市, 克隆技术在这时已经相当的兴盛, 地球的环境也已经被恶化。幼娜和星美都是克隆人, 每天在餐厅做服务员, 固定的时间起床, 固定的时间进食速补, 没有人生自由没有思想。而星美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 她的彗星胎记在脖子的位置, 脖子靠近喉咙, 这就暗示出了她会说出别人不敢说的事实和真相。某一日幼娜偷到了钥匙, 带着星美去储物室看了一部电影, 就是上一个故事中老出版商他们逃出老人院的电影, 这个故事中的反抗精神带给了她们新的力量和意识。后来幼娜在一次工作中, 击打了调戏她的人类, 结果被处死。星美被一个反政府组织的张海柱救走, 他带着星美看见了克隆人的真相, 从生到死的过程, 残忍的事实给了星美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她站到了发射塔上, 发出了克隆人的声音, 向世界宣告了真相。但是最后这个反政府组织起义失败, 政府抓住了星美并要处死她。临刑之前, 政府审问星美, 问她为什么明知道是失败还要站出来揭露这件事, 星美说因为要让事实真相公布于众。这个故事是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克隆时代, 但是文明的高度发达暴露了人类的无穷弱点, 这其中人类奴役克隆人的错误思想就是一个典范。轮回扔在延续, 人类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六、人类衰落后第106个冬天—夏威夷大岛—胎记在后脑
这个故事发生在人类衰落后的第106个冬天。人类经历了很大的灾难, 地球上的文明几乎消失殆尽。在夏威夷大岛上生活着一群土著人, 他们把星美奉为他们的神明, 同时还有野蛮的食人族生活在他们周围。地球上的文明人也几乎灭绝, 他们需要找到岛上的发射塔, 与外星人类取得联系。文明人在牧羊人的带领下找到了发射塔, 成功的和外星人取得了联系并且她告诉了牧羊人星美是人类的真相。最后文明人和这个牧羊人以及幸存的小女孩一起搬到了外星球生存。在这个故事中牧羊人的胎记是在脑后, 这就暗指了他会用大脑做出正确的选择, 他没有听从魔鬼的教唆, 在最后时刻做出来正确的选择。
在整个电影的结尾处, 有这样一段对白大意就是“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 在人类宏大的历史和空间的范围里, 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这些不计其数的微小的善的信念, 使得人性的种子即使在最险恶的环境中, 仍能够得以保存, 经过时空的洗礼, 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某个世界, 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辉。”这是对6个故事最好的诠释。
整部电影, 六个故事相互穿插, 相互联系, 就像人类的轮回一样, 一圈套一圈, 一轮又一轮的延续下来。作曲家家通过传记知道律师的故事;杂志记者通过书信了解到作曲家的故事;出版商通过投稿了解到杂志记者的故事;克隆人星美通过电影知道出版商的故事;山谷人通过传说和记录了解星美反抗人类的故事。每个时代都展现人类恶的一面, 同时也展现了抗争精神。六个主人公的胎记符号都象征着一种反抗精神。黑奴时代, 尤因敢于反抗当时的黑暗制度, 热爱和平, 勇敢地站出来反抗贩卖黑奴的交易。文明发展到了权利时代, 各种有名望, 有权力, 有资本的人可以一手遮天, 音乐家费罗比舍反抗了剽窃他作品的音乐大师, 摆脱了精神上的奴役, 于是在精神方面的反抗取得了胜利, 在肉体上却无法逃离出来, 最后自杀身亡。这一时代的天才就成了权力的牺牲品。文明继续前行, 发展到了垄断时代, 垄断集团妄图用各种阴谋扩张自己的实力, 破坏国家正常的组织体系, 女记者雷伊反抗黑暗势力, 勇敢的查出事实真相, 破坏了垄断组织的阴谋。到了文明高度繁荣的时期, 人类变得不再单纯, 一片混乱, 文明的进步已经跟不上人类的思维。老人被关押被奴役, 子女们却不管不顾。黑帮流氓作家直接把文学评论下扔下楼, 出版商居然被作家勒索。可见这是一片混乱的黑暗时代。进入了克隆时代以后, 人类本性中的奴役弱势群体的传统就暴露了出来, 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 都需要别人服从或认同。片中一个有悖常理的做法是用克隆人的肉体喂食其他克隆人, 这简直丧尽天良的做法。可见这个时期的人类已完全不可救药, 人类族群互相奴役时, 根本不把对方当人, 这就是奴役者自认为的行为合理性。所以当人类奴役克隆人或是机器人时, 就更不把对方放在平等位置了。最后人类灭亡了, 文明也轮回到了尽到, 从发生, 发展, 繁荣到最后的灭亡, 消沉, 一个轮回结束了, 新的轮回又开始了。在后人类时代, 文明倒塌之时, 同类屠杀和奴役再次发生。牧羊人扎克里是一个胆小的牧人, 这也是很多成功的先知的初始职业, 只见他整天向星美祈祷, 内心对先知人既仰视又不敢深信。全族人遭难后, 在先知人的帮助下, 他报了仇, 救了一个亲人, 也和先知人联系上了以前到外星移民的人类, 前往外星生活, 于是, 地球人类又开始新一轮的发展。
物换星移、朝代更迭, 不管科技、文化发展到哪种程度, 人类的心理仍像小孩子一样没多少变化, 所有的缺陷都存在, 该有的优势也没少。人类应该意识到我们每一个善举都关乎着我们未来的重生, 这才是最重要的意义。
命运轮回 篇2
关键词:月牙儿 悲剧 女性
一、命运的轮回,宿命的沉沦
《月牙儿》是老舍先生于1935年由散失的长篇小说《大明湖》中的一段加工而成的。先生家境贫寒,父亲早丧,历经磨难与漂泊,从小就明白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先生的初恋温柔端庄却在家业骤散后沦为暗娼。因此,先生作品中的年轻妓女,一般都读过书,从妓亦是被迫,《月牙儿》就是其中一部。作品以悲哀凄惨的笔触讲述了母女两代人被迫沦为暗娼的命运轮回的人生惨剧。
小说中,“我”七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爸爸”去世以后,“妈妈”为了“我们”的生计不得已再婚。谁知紧接而来的是“新爸”的抛弃,“妈妈”被迫沦为暗娼。“我”为逃离“妈妈”的老路,保护自己的纯洁,毅然决然与“妈妈”分手,本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却最终被骗失身。原来“妈妈所走的路是唯一的”,“我”醒悟了,也堕落了,为了不饿死,走上了和“妈妈”一样的路。“她养着我的时候,她得那样;现在轮到我养她了,我得那样。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
先生笔下,母女两代人沦为暗娼是那般无奈却又那般必然。“妈妈”曾像所有普通劳动妇女一样温柔善良、吃苦耐劳,既是贤惠的妻子又是慈爱的母亲,但是生活的重压却让她变得麻木、冷漠,不顾廉耻,靠暗娼为生。先生笔下的“我”原本受过教育,有知识,有个性,有尊严,有追求。然而,暗夜无边,偌大的世界却没有“我”的安身之处,无论“我”如何努力挣扎,终是无法逃脱宿命的沉沦。贫困与饥饿的黑手硬是活生生把“我”由一个单纯美好的女孩逼成了自甘堕落的暗娼。清白做人、自食其力,这些都是奢望,唯一的活路是重走“妈妈”的老路,重演“妈妈”的悲剧。
先生作品中底层女性的悲剧命运具有一定的宿命意识。鲁迅先生曾说,娜拉出走后只有两条路,要么回来要么堕落,而《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人只有一条路——回来亦是堕落。“我”曾一心要出走,千方百计想要逃离母亲的命运,却在绝望中发现“妇人只有一条路走,就是妈妈所走的路”,是无情的现实逼得“我”只能回来,回到堕落。这是那个时代所有没有经济独立权的女性的共同命运,她们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最终只能沦为商品或玩物,毫无尊严与人格,而且母亲的悲惨命运像基因般地遗传给女儿,无论她们怎样挣扎,终是逃不开命运的大手时代的黑幕,她们是家庭自产的一代又一代商品,是悲剧神坛上一个又一个祭祀品。她们的沉沦是命定的悲剧,她们的悲剧是宿命的轮回。
二、悲剧的女性,生命的隐痛
曾几何时,女性的性别地位从“女神”跌至“女奴”,女性只能生活在男性欲望的圈套之中,在男性的鼻孔下呼吸,再也无法摆脱被占有、被蹂躏的命运悲剧和生命隐痛。
小说中,“妈妈”本是贤妻良母,爸爸”的去世是“妈妈”命运的转折,母女俩从此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附。“妈妈”想过从一而终,想过守寡,但“妈妈得顾我们的嘴”,困顿的生活迫使她不得不委身于“新爸”,“新爸”的离弃让“妈妈”在走投无路之下开始了暗娼的生活。年老色衰后,“妈妈”不得不再度委身于一个卖馒头的老头,却依然逃不开被抛弃的命运,无奈中只能依靠业已作了暗娼的女儿。
“我”也经历了几乎与母亲一样的遭遇和痛苦。“我”原本美丽、聪慧、善解人意又洁身自好,是一个那般美好的女子。“我”曾憎恨当了暗娼之后的“妈妈”,宁可和“妈妈”分开也要保护自己的贞洁。“我”曾一心一意想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面地自立于社会,但“我”连“妈妈”洗袜子的工作都做不上。以为遇上纯真的爱情,结果那个表面上温和体面的男人,却只是一个欺骗纯洁少女的无耻之徒。被骗失身后,“我”想依傍于一个可以养活“我”的男性,可这点简单的念想也最终梦碎。一次次地挣扎,却加速了“我”滑向母亲道路的进程,“我”不得不承认“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
这就是旧中国女性的全部命运,男权社会为女性提供了有且仅有的两条路——要么依附一个男人,要么依附多个男人,这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都无法逃离的两条道路,根本不可能有依靠自己独立生活的第三条路可走。在以男权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中,女性是没有自我的,如若依附一个男人,一辈子只能顺从、取悦于那个男人,而男人们的世界里却没有专一与忠诚,那些都是男人用来控制女人的。所以女性的两条路中,无论是结婚“卖给一个男人”,还是沦为暗娼“卖给多个男人”,都无法得到幸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依附都注定是悲剧。千百年来,以男权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强迫女性接受一种依附性的生存规范,这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悲剧。
《月牙儿》中,先生以浓重的笔墨通过母女两代人无可奈何的从妓命运,让我们看到,在男权社会中,有着穷人和女人双重身份的底层女性,社会给予她们的唯一活路就是从灵魂到肉体的被蹂躏被践踏,她们的悲剧命运注定了不可更改。她们的遭遇是时代的悲哀,亦是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不被尊重的生命隐痛。
三、女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月牙儿》中,先生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在走向堕落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和煎熬。她不再是那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如今“皮肤粗糙、嘴唇发焦,眼睛里老灰不溜的带着血丝”;她不再是那个善良温柔的女子,如今“管不住自己脾气、老爱胡说、张嘴就骂”;她不再想着自食其力、体面生活,如今游走风尘,苟延残喘……美好的逝去总是令人痛惜、引人深思,人们禁不住跟随先生的笔触找寻摧毁美好的罪魁。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20世纪的三大问题分别是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想要好好活着竟是那般艰难的事情,如果说男人还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力,那么女人就只能靠出卖自己的肉体了,是贫穷和饥饿无情地剥夺了穷人幸福生活的权利。《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人的命运正是当时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共同命运,他们在“生命”与“尊严”之间苦苦挣扎,最终只能在黑暗之中沉沦,是那个时代制造着逼良为娼的罪恶。在感性层面我们同情母女俩的不幸遭遇,不愿她们沦为暗娼,但在理性层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她俩娼妓职业选择的必然性。“我”和“妈妈”的堕落完全是不公平的旧社会逼出来的,她们的被践踏是生存悲剧,是经济悲剧,是社会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不是妈妈的毛病,也不是不该长那张嘴,是粮食的毛病,凭什么没有我们的吃食呢”。“我”为了不走“妈妈”的老路,决心自己挣饭吃,可是“抱着希望出去,带着尘土与眼泪回来,没有事情给我做”,“学校里教给我的本事与道德都是笑话”,“妈妈是对的,妇人只有一条路走,就是妈妈所走的路”。“我”后来被巡警抓进了感化院,学习洗、做、烹调、编织等技能,可这些工夫“我都会,要是这些本事能挣饭吃,我早就不干那个苦事了”。在那个时代,多少个“我”这样的女子就业无路,从良无门,没有活路,《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人的命运悲剧首先是一场生存悲剧。
经济悲剧是一场更深的人性悲剧,穷困使得人的廉耻之心荡然无存。“我”曾因“妈妈”是暗娼而感到耻辱和羞愧,可残酷的现实却逼得“我”不得不抛开羞耻,“我不再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我饿,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是无情的困顿不允许“我”有尊严地活着。更叫人悲哀的是,穷困让亲情淡漠人心冷漠,“我”曾佯装没有看见为了养活我而沦为暗娼的“妈妈”;“她是我的妈妈,又不是我的妈妈,我们母女之间,隔着一层用穷作成的障碍”;年迈的“妈妈”找到“我”时,沦为暗娼的“我”被疾病缠身,“妈妈”却并没有劝“我”不要做了,因为穷困因为饥饿不允许她说出那样的话。“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在金钱面前,亲情是那般地苍白与脆弱!
《月牙儿》中,先生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母女两代人由美好走向毁灭的过程,将控诉的矛头指向了黑夜般的社会万象。“妈妈”曾经为贤妻良母曾经从良,然而这一切带给“妈妈”的不过是一再被抛弃。“我”曾是具备传统美德的美好女子,被生活一步步逼成了暗娼,直至甘愿坚持娼妓身份,甚至在锒铛入狱后,仍然要承认以娼妓谋生的合理性。先生无情地抨击了整个社会制度的黑暗,再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与辛酸。先生深知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的生存更为艰辛,命运更为悲惨,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经个人的挣扎与苦斗也无济于事,她们的一生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宿命的悲剧,女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四、结语
在《月牙儿》中,先生以一贯的人道主义情怀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与死、悲与痛,充分体现了先生的悲剧艺术观。小说创作于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事不绝、民不聊生,传统文化中诸如仁义、忠孝、廉耻等优根性成分丧失待尽,自由、尊严与个性等现代思想亦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社会秩序失范,人性亦在此中行将腐朽,金钱轻而易举地超越了亲情,活着远比礼义廉耻更重要,与其说《月牙儿》是对母女两代人悲惨命运的讲述,不如说是对社会罪恶的控诉和批判。
《月牙儿》格调是悲情的,故事是凄惨的,心境是荒凉的,那一弯清冷的月牙儿像极了主人公的孤独飘零,亦是主人公悲惨命运的见证,先生苦心孤诣地制造了沉闷、压抑、绝望的生命体验,引人悲伤之余更是引人思索,思索女性的命运、思索悲剧的根源,这才是《月牙儿》的思想价值所在。
命运轮回 篇3
《月牙儿》是老舍先生于1935年由散失的长篇小说《大明湖》中的一段加工而成的。先生家境贫寒,父亲早丧,历经磨难与漂泊,从小就明白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先生的初恋温柔端庄却在家业骤散后沦为暗娼。因此,先生作品中的年轻妓女,一般都读过书,从妓亦是被迫,《月牙儿》就是其中一部。作品以悲哀凄惨的笔触讲述了母女两代人被迫沦为暗娼的命运轮回的人生惨剧。
小说中,“我”七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爸爸”去世以后,“妈妈”为了“我们”的生计不得已再婚。谁知紧接而来的是“新爸”的抛弃,“妈妈”被迫沦为暗娼。“我”为逃离“妈妈”的老路,保护自己的纯洁,毅然决然与“妈妈”分手,本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却最终被骗失身。原来“妈妈所走的路是唯一的”,“我”醒悟了,也堕落了,为了不饿死,走上了和“妈妈”一样的路。“她养着我的时候,她得那样;现在轮到我养她了,我得那样。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
先生笔下,母女两代人沦为暗娼是那般无奈却又那般必然。“妈妈”曾像所有普通劳动妇女一样温柔善良、吃苦耐劳,既是贤惠的妻子又是慈爱的母亲,但是生活的重压却让她变得麻木、冷漠,不顾廉耻,靠暗娼为生。先生笔下的“我”原本受过教育,有知识,有个性,有尊严,有追求。然而,暗夜无边,偌大的世界却没有“我”的安身之处,无论“我”如何努力挣扎,终是无法逃脱宿命的沉沦。贫困与饥饿的黑手硬是活生生把“我”由一个单纯美好的女孩逼成了自甘堕落的暗娼。清白做人、自食其力,这些都是奢望,唯一的活路是重走“妈妈”的老路,重演“妈妈”的悲剧。
先生作品中底层女性的悲剧命运具有一定的宿命意识。鲁迅先生曾说,娜拉出走后只有两条路,要么回来要么堕落,而《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人只有一条路——回来亦是堕落。“我”曾一心要出走,千方百计想要逃离母亲的命运,却在绝望中发现“妇人只有一条路走,就是妈妈所走的路”,是无情的现实逼得“我”只能回来,回到堕落。这是那个时代所有没有经济独立权的女性的共同命运,她们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最终只能沦为商品或玩物,毫无尊严与人格,而且母亲的悲惨命运像基因般地遗传给女儿,无论她们怎样挣扎,终是逃不开命运的大手时代的黑幕,她们是家庭自产的一代又一代商品,是悲剧神坛上一个又一个祭祀品。她们的沉沦是命定的悲剧,她们的悲剧是宿命的轮回。
二、悲剧的女性,生命的隐痛
曾几何时,女性的性别地位从“女神”跌至“女奴”,女性只能生活在男性欲望的圈套之中,在男性的鼻孔下呼吸,再也无法摆脱被占有、被蹂躏的命运悲剧和生命隐痛。
小说中,“妈妈”本是贤妻良母,爸爸”的去世是“妈妈”命运的转折,母女俩从此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附。“妈妈”想过从一而终,想过守寡,但“妈妈得顾我们的嘴”,困顿的生活迫使她不得不委身于“新爸”,“新爸”的离弃让“妈妈”在走投无路之下开始了暗娼的生活。年老色衰后,“妈妈”不得不再度委身于一个卖馒头的老头,却依然逃不开被抛弃的命运,无奈中只能依靠业已作了暗娼的女儿。
“我”也经历了几乎与母亲一样的遭遇和痛苦。“我”原本美丽、聪慧、善解人意又洁身自好,是一个那般美好的女子。“我”曾憎恨当了暗娼之后的“妈妈”,宁可和“妈妈”分开也要保护自己的贞洁。“我”曾一心一意想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面地自立于社会,但“我”连“妈妈”洗袜子的工作都做不上。以为遇上纯真的爱情,结果那个表面上温和体面的男人,却只是一个欺骗纯洁少女的无耻之徒。被骗失身后,“我”想依傍于一个可以养活“我”的男性,可这点简单的念想也最终梦碎。一次次地挣扎,却加速了“我”滑向母亲道路的进程,“我”不得不承认“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
这就是旧中国女性的全部命运,男权社会为女性提供了有且仅有的两条路———要么依附一个男人,要么依附多个男人,这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都无法逃离的两条道路,根本不可能有依靠自己独立生活的第三条路可走。在以男权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中,女性是没有自我的,如若依附一个男人,一辈子只能顺从、取悦于那个男人,而男人们的世界里却没有专一与忠诚,那些都是男人用来控制女人的。所以女性的两条路中,无论是结婚“卖给一个男人”,还是沦为暗娼“卖给多个男人”,都无法得到幸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依附都注定是悲剧。千百年来,以男权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强迫女性接受一种依附性的生存规范,这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悲剧。
《月牙儿》中,先生以浓重的笔墨通过母女两代人无可奈何的从妓命运,让我们看到,在男权社会中,有着穷人和女人双重身份的底层女性,社会给予她们的唯一活路就是从灵魂到肉体的被蹂躏被践踏,她们的悲剧命运注定了不可更改。她们的遭遇是时代的悲哀,亦是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不被尊重的生命隐痛。
三、女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月牙儿》中,先生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在走向堕落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和煎熬。她不再是那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如今“皮肤粗糙、嘴唇发焦,眼睛里老灰不溜的带着血丝”;她不再是那个善良温柔的女子,如今“管不住自己脾气、老爱胡说、张嘴就骂”;她不再想着自食其力、体面生活,如今游走风尘,苟延残喘……美好的逝去总是令人痛惜、引人深思,人们禁不住跟随先生的笔触找寻摧毁美好的罪魁。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20世纪的三大问题分别是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想要好好活着竟是那般艰难的事情,如果说男人还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力,那么女人就只能靠出卖自己的肉体了,是贫穷和饥饿无情地剥夺了穷人幸福生活的权利。《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人的命运正是当时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共同命运,他们在“生命”与“尊严”之间苦苦挣扎,最终只能在黑暗之中沉沦,是那个时代制造着逼良为娼的罪恶。在感性层面我们同情母女俩的不幸遭遇,不愿她们沦为暗娼,但在理性层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她俩娼妓职业选择的必然性。“我”和“妈妈”的堕落完全是不公平的旧社会逼出来的,她们的被践踏是生存悲剧,是经济悲剧,是社会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不是妈妈的毛病,也不是不该长那张嘴,是粮食的毛病,凭什么没有我们的吃食呢”。“我”为了不走“妈妈”的老路,决心自己挣饭吃,可是“抱着希望出去,带着尘土与眼泪回来,没有事情给我做”,“学校里教给我的本事与道德都是笑话”,“妈妈是对的,妇人只有一条路走,就是妈妈所走的路”。“我”后来被巡警抓进了感化院,学习洗、做、烹调、编织等技能,可这些工夫“我都会,要是这些本事能挣饭吃,我早就不干那个苦事了”。在那个时代,多少个“我”这样的女子就业无路,从良无门,没有活路,《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人的命运悲剧首先是一场生存悲剧。
经济悲剧是一场更深的人性悲剧,穷困使得人的廉耻之心荡然无存。“我”曾因“妈妈”是暗娼而感到耻辱和羞愧,可残酷的现实却逼得“我”不得不抛开羞耻,“我不再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我饿,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是无情的困顿不允许“我”有尊严地活着。更叫人悲哀的是,穷困让亲情淡漠人心冷漠,“我”曾佯装没有看见为了养活我而沦为暗娼的“妈妈”;“她是我的妈妈,又不是我的妈妈,我们母女之间,隔着一层用穷作成的障碍”;年迈的“妈妈”找到“我”时,沦为暗娼的“我”被疾病缠身,“妈妈”却并没有劝“我”不要做了,因为穷困因为饥饿不允许她说出那样的话。“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在金钱面前,亲情是那般地苍白与脆弱!
《月牙儿》中,先生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母女两代人由美好走向毁灭的过程,将控诉的矛头指向了黑夜般的社会万象。“妈妈”曾经为贤妻良母曾经从良,然而这一切带给“妈妈”的不过是一再被抛弃。“我”曾是具备传统美德的美好女子,被生活一步步逼成了暗娼,直至甘愿坚持娼妓身份,甚至在锒铛入狱后,仍然要承认以娼妓谋生的合理性。先生无情地抨击了整个社会制度的黑暗,再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与辛酸。先生深知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的生存更为艰辛,命运更为悲惨,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经个人的挣扎与苦斗也无济于事,她们的一生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宿命的悲剧,女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四、结语
在《月牙儿》中,先生以一贯的人道主义情怀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与死、悲与痛,充分体现了先生的悲剧艺术观。小说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事不绝、民不聊生,传统文化中诸如仁义、忠孝、廉耻等优根性成分丧失待尽,自由、尊严与个性等现代思想亦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社会秩序失范,人性亦在此中行将腐朽,金钱轻而易举地超越了亲情,活着远比礼义廉耻更重要,与其说《月牙儿》是对母女两代人悲惨命运的讲述,不如说是对社会罪恶的控诉和批判。
命运轮回 篇4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友情,救赎,命运
一、引言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的处女作, 也是他的成名作。 自2003年问世以来, 感动了广大读者, 也成了一本畅销书。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主人公阿米尔寻找心灵救赎的回忆录。 年少时的懦弱, 让阿米尔没有勇气站出来救哈桑, 而后又诬陷哈桑偷窃, 这是阿米尔对他们友情的背叛。 阿富汗经历了战争的涤荡, 已变得残破不堪, 阿米尔与父亲只身逃亡美国, 逃避内心的折磨, 却发现于事无补, 阿米尔也渐渐踏上了救赎之路。阿米尔从背叛到逃避到直面苦难到勇敢地救赎, 是不断克服人性弱点的过程, 也是人的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尽管救赎的路途中伴随矛盾与冲突纠缠, 但是挡不住救赎的道路。“为你千千万万遍”, 不仅是友情的真实写照, 还是自我救赎的完美升华。
二、人性的自我救赎
1.阿米尔的救赎
“为你千千万万遍” 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最完美友情的见证。 对于阿米尔来说, 哈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如友情般温暖, 但是由于阿米尔父亲完全不同的态度———对哈桑是如慈父般的温暖, 对阿米尔却是冷漠和严厉, 让阿米尔从小就对这个陪伴自己长大的仆人哈桑无比嫉妒。 一次风筝比赛, 哈桑为了帮阿米尔追风筝, 被拉塞夫侮辱, 阿米尔胆怯地躲在草丛里, 面对哈桑忍受的痛苦, 阿米尔却停住他应该冲出的步伐, 这件事情之后, 哈桑便不再微笑。 因为愧疚、想独霸父亲的爱, 阿米尔用偷东西的罪名逼走哈桑父子。 背叛一再激化, 最后变成了哈桑和阿米尔的永别, 风筝的线从阿米尔的手中折断。
战争激化, 阿米尔和父亲逃往美国。 阿米尔以为远离故乡, 会渐渐淡忘埋藏在内心的愧疚与折磨, 但是背叛哈桑的痛苦内疚一直萦绕在阿米尔心头。 光阴荏苒, 当阿米尔接到拉辛汗老爷的电话:“那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鼓起了阿米尔踏上救赎之路的勇气, 他选择从美国回到故乡, 救赎他曾经的背叛、过去的胆怯、推开的哈桑。 当他回到故乡, 等待他的是残酷的真相和哈桑已经逝去的现实。 哈桑是阿米尔的同父异母兄弟, 面对如此令人尴尬而又撕裂心扉的事实, 阿米尔选择接受, 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救赎的决心, 面对同样的情景, 阿米尔选择了勇敢面对, 从拉塞夫手中把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救出来, 并努力把患自闭的侄儿拯救出来, 为索拉博追风筝, 对侄儿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
“同样喝过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 哈桑和阿米尔也确实是兄弟。 巧合的命运, 轮回转动的瞬间, 阿米尔背叛了哈桑, 却救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实现了自我救赎。 两代人, 从友情到亲情, 从背叛到救赎。 轮回的力量, 给了阿米尔救赎的机会, 风筝再次被阿米尔拉回手中, 这次, 是他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 成为“追风筝的人”。
2.阿米尔父亲的救赎
文章中的阿米尔父亲是一个比较矛盾的角色。 小说的最开始可能凸显父亲是一个有权势、为人严谨的、善良的正派人物。 他身负多种社会角色, 也深受多种角色的困扰。 他把关爱给了哈桑, 把优越的社会地位给了阿米尔。 开始读文章都会比较疑惑父亲的形象, 为什么对仆人的儿子他是温暖的、有血性的, 给哈桑生日礼物使哈桑摆脱令人嘲弄的兔唇, 对自己的儿子却那么严厉。 后来我们知道哈桑就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 一个真相全面打翻父亲的美好高尚形象。 父亲是在为自己救赎, 在当时社会, 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他没有像阿米尔一样勇敢救赎, 只能选择这种扭曲的方式自我救赎。 他的救赎在于他对哈桑的关怀和保护, 他为哈桑修复兔唇, 在哈桑父子被迫离去之际他的悲伤。
他的救赎还体现在他对儿子阿米尔态度的转变, 阿米尔夺去了他最心爱女子的生命, 父亲无疑是痛苦的。 阿米尔出生的代价是母亲因难产而去世, 一个是最深爱的妻子, 一个是使妻子失去生命的儿子, 父亲的落魄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但是小说后期, 父亲对阿米尔的态度逐渐好转, 甚至在他的生命晚期, 他拒绝接受治疗癌症, 因为父亲很清楚自己没有经济实力治愈自己, 他不愿意拖累儿子阿米尔, 他尽自己毕生积蓄帮阿米尔迎娶索拉雅。 父亲用毕生偿还自己的罪, 他的死不带有罪恶气息, 有的都是人性的美德。 他后半生做的一切都是为曾经救赎, 直到生命殆尽。
3.拉塞夫的救赎
一千个读者有一个哈姆雷特, 但是对于拉塞夫这个人物形象, 恐怕每个人都会给他贴上罪恶, 甚至是变态的标签。 拉塞夫强暴了哈桑, 后来又在索拉博的身上上演同样的悲剧, 相似的噩梦重现在两代人身上, 不得不说拉塞夫心理扭曲。
很戏剧化的一幕出现在结尾, 阿米尔去救索拉博的时候, 和拉塞夫发生正面冲突。 哈桑在很多年前说过:要用弹弓射倒拉塞夫。 命运轮回, 多年之后, 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用弹弓将拉塞夫的眼睛射瞎, 拉塞夫暴怒, 他派人去搜查逃走的阿米尔和索拉博, 最后却放任二人离开。 作者写到这里, 很多人会感叹拉塞夫罪有应得, 最后落到一个独眼的下场, 我却认为这是拉塞夫的自我救赎之处。 他有机会夺去阿米尔、 索拉博的性命, 最后却默默放他们离开不再追踪。 他的瞎眼是命运的戏剧性, 他释放两人是他人性的醒悟, 也是他内心的救赎。
三、结语
命运轮回转动, 风筝从一代人手中延续到下一代人的手中, 几个人的轮回纠缠, 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救赎。救赎, 伴着每个人的成长, 因为谁都会曾经犯错。 每个人都会有曾经的过错, 有难以言喻的苦衷, 有那些无法忘却的内疚, 每个人都是阿米尔, 命运转来转去, 都是在给我们救赎的机会。 救赎, 既是救赎他人, 更是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赛尼, 著.李继宏, 译.追风筝的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2]网易博客luoluo梨华随笔2009年05月26号.
[3]靳莹, 蔡潇然.为你, 千千万万遍——从救赎的角度简析《追风筝的人》[J].文化纵横, 2009 (7) :39-41.
【命运轮回】推荐阅读:
生死轮回05-29
轮回选择08-18
经典时尚轮回06-05
轮回初中作文09-25
六道轮回05-11
轮回之千年作文06-07
四季轮回作文500字09-12
陨落轮回作文800字09-26
四季的步履轮回诗歌10-15
隔世落花香飘轮回美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