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轮回

2024-05-11

六道轮回(精选12篇)

六道轮回 篇1

摘要:《平家物语》描述了平氏一家的繁荣昌盛和衰萎失势的详细情形, 记载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其中, 平清盛的女儿, 平家的公主德子就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她为高仓天皇产下安德天皇, 成为日本国母, 分明应是享尽荣华的女性, 一生却经历了六道轮回, 并在《平家物语》的《灌顶卷》中对来访寂光院的后白河法皇坦言自己的经历。本稿将从《平家物语》着手, 对平德子对于平清盛来说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以及她如何经历了六道巡回这两点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平家物语,平德子,六道

平德子作为平氏的公主, 1171年入宫, 成为高仓天皇的中宫。此后又为高仓天皇产下一子, 后立为安德天皇。德子的入宫和生产无疑为平家更大程度地扩大了政治势力, 对于平家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对于平清盛来说, 自己的女儿平德子也是帮助自己开启梦想之门的一位女性。

一、帮助平清盛实现梦想的女性们

平清盛作为一介武士初次成为了太政大臣一职, 一门上下荣升成为公卿的人繁多, 其门下平时忠更是傲风跋扈, 曾吐“非平家血脉, 皆属贱类”之言。为平家的繁荣出力的不仅仅只有男性, 女性也有数人。是否是平清盛的生母还未定数的祇园女御, 继母池禅尼, 第二位妻子平时子, 成为后白河院女御并产下高仓天皇的建春門院滋子, 然后便是自己的女儿建礼门院德子。这几位女性的存在都推动了平清盛梦想的实现, 每一位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其中联系较为紧密的便是平时子、平滋子以及平德子。

平时子虽然是平清盛的第二位妻子, 但是与平清盛不同的是, 平时子所属的平氏是在政治中枢成为公卿并且被允许出仕宫廷、准许上殿的一脉。虽然皆出与桓武平氏, 却与平清盛所出的伊势平氏是不同体系的门第。对于平清盛来说, 时子是极其重要的女性。平清盛死后, 时子更是成为了平家一门女性统领一般的存在。在《平家物语》卷十一的《先帝身投》一篇当中便描写了平时子将神玺夹在腋下, 腰间携带宝剑, 怀中抱着安德天皇投身入海的情景。

平时子同父异母的妹妹平滋之更是成为了平家与后白河院一体化的关键人物。深受后白河院的宠爱, 并产下了高仓天皇的平滋子为平德子的入宫也定出了不少力。为了祈愿平德子的生产, 平家一门费尽心力。平德子的孩子是否能成为天皇对于当时的平家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之后安德天皇诞生于世, 平家也越来越见繁荣之象。可是, 事态也立刻反转, 拥戴安德天皇的京都陷落, 平家一门也在西海纷纷投身入海。平德子跳海后却被救起, 之后便落发出家。《灌顶卷》 便是记载了出家之后的德子。平德子在仅仅一次的生命中便经历了六道, 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 地狱道。此六道又是以什么心境所经历的呢。

二、经历六道轮回的建礼门院德子

《灌顶卷》的《六道》一章中记载了平德子的心境描述。 在佛教当中所谓六道, 便是轮回者轮回于其中的六个界别。 根据人生前的所作所为来判定死后轮回于六道的某一界, 这种说法自平安时期便被众人深信, 建礼门院德子也是其中一人, 她更是把自己的人生比喻成了六道轮回。

天道是六道之一, 乍一看是天人们所生活的奢华幸福的世界, 但是享尽荣华之后便会轮回前去其他界别, 是承受这其中落差的世界。平德子最先尝到的便是天道。

平德子生为平清盛的女儿, 与高仓天皇结婚, 又产下了皇子。之后平清盛更是将自己的孙子即位成为安德天皇。作为母亲的德子亲自抱着自己的孩子安德天皇登上了玉座。此种情景宛如作为全日本地位最高的女性君临天下一般。对于那时的生活, 平德子坦言此乃盛于天人的生活。可是之后, 高仓天皇和平清盛离开人世, 平家被源氏军势力所逼, 离开了京都。国母平德子与安德天皇也一同随行。

逃离京城的平德子在《平家物语》中, 陈述自己无论在海上看到怎样美丽的景色都还是无法忘记京城的事情, 此等无依无靠的感觉就如同从天道坠入人道的天人一般。 尝到与所爱的人离别等各种苦楚的平德子此刻所处的便是人道。

之后, 平德子开始了海上船中的生活, 尝到了饿鬼道的痛苦。在《平家物语》的《六道》中, 如此记载了平德子的心境。别说进献的物品, 安德天皇的饮食也变得无法保障。 就算偶尔有了食物, 也因为没有水而无法烹饪。此等生活, 平德子感觉如同饿鬼道一般。饿鬼的腹部膨胀, 一旦想要进食, 食物便会成火燃烧, 就算是饮水, 水也会同样燃烧起来。 此时的平德子便是被饥饿和饥渴所煎熬。

饿鬼道之后便是修罗道。修罗道是与佛敌对的阿修罗和守护神的帝释天双方交战的世界。在那里, 没有一瞬的安宁, 只有仇恨和愤怒。德子便在战场中体验到了修罗道的残酷。 寿永三年二月的一之谷战役, 平家重整军势, 望与源氏交战。 可是平家却失去了主要的武将们, 最后战败。《平家物语》 中德子描述道, 不论昼夜军队的呐喊声都不曾断绝, 阿修罗与帝释天的战争恐怕也不及如此。

在源平之战的最后决战, 坛浦之战当中, 平家终于走向了灭亡。作为女性统领守护平家的平时子带着孙子安德天皇跳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看着自己的母亲和孩子跳入水中, 德子痛苦万分, 在《平家物语》中言道那一幕无法忘记, 难以忍耐, 耳边充斥着人们的哭叫声, 此情此景恐怕就连被火焰煎熬的罪人也无法相比。

三、极乐往生

德子在坛浦之战中虽也投海, 却被源氏所救。之后, 被送往京都的德子在梦中见到了平家一族, 母亲千叮万嘱不可坠入畜生道, 要好好为先帝祈福。德子听从母亲所言, 定居于寂光院, 叹道自己只是渴望极乐往生, 要一边为平家一门祈福一边度完残生。在《平家物语》的《灌顶卷》中也有关于德子离世的描写。西方飘动祥云, 香气充盈室内, 空中传来动听的乐声的场景描写体现了德子前往极乐的安宁和美感。

建礼门院德子死后, 寂光院作为与德子有渊源的寺庙而广为人知, 德子本人也受人信奉。作为日本的国母却在一生当中经历了六道轮回, 此例在日本史上也算罕见。曾出仕留在平德子身边的右京大夫在《建礼門院右京大夫集》中也对平德子留下了不少笔墨。建礼门院德子留下遗物甚少, 若深入探讨建礼门院德子的生平与人物形象, 《建礼門院右京大夫集》的研究也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松本章男 (2002年4月) 『新釈平家物語』株式会社集英社

[2]秦澄美枝 (2012年6月) 『清盛平家と日本人』株式会社講談社ビジネスパートナーズ

[3]円地文子 (1975年5月) 『人物日本の女性史第三巻源平争乱期の女性』株式会社創美社

六道轮回 篇2

时间:06-21 来源:重庆大足石刻旅游网

作者:大足石刻旅游

如果我们把宝顶山大佛湾的石刻比做“佛教基础理论教材”,那么这龛造像就是这部教材的开宗明义第一篇,讲的是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佛教认为教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佛教用这个观点来诠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便出现了所谓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六道轮回图即是这种学说的形象体现。

轮回之“轮”,是指车的轮盘;“回”指车的转动。“轮回”是譬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抱轮的蓝面巨人为转轮王,四川人称之为“无常鬼”。“无常”是佛教哲学范畴中的一个名词概念。如果我们把空间、事物缩到极限时就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刹那变化,刹那生灭的,佛教把这种瞬息万变刹那生灭叫做“无常”。这里把“无常”这个词人格化为“无常鬼”,让它来掌握生死轮回,以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不永恒。

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轮盘,长舒两臂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即:业力所致的报应、遭遇不以众生意志为转移。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从里至外)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这是典型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的反映,表示“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即:众生一切善恶行为都由思想意志所推动,发什么样的心,就导致造什么样的业。由于业力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各不相同,来世就会在不同境界之中轮回。佛教从来不认为宇宙间有任何操纵生命的力量存在,众生的一切皆由自己的业力所致。发善心就造善业,得好报;发恶心就造恶业,得恶报。根据众生生前的业因差别,在轮回中共有六种转生的趋向,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这六道均体现在轮盘的第二圈内。

上中为天道。日月绕须弥山顶,顶上安宫殿,展示极乐世界;

上左为阿修罗道。一三头六臂之神,手擎日月,侧有侍者,下有献供者,表示享天福而怀嗔心;

上右为人道。共刻四人表四大部洲,苦乐同道;

下中为地狱道。漆黑的地狱之门旁设有沸腾的油锅,一马面卒正拖一人去受刑,这是众苦集聚的场所;

下左为畜生道。刻有一狮、一牛、一马;

下右为饿鬼道。一饿鬼手抱一人,口咬其头,侧边一鬼贪馋欲夺,下有一人恐惧欲奔。

整个六道是佛教对众生的分类。其中上三道为善三道,下三道为恶三道。众生都在这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随业而升,业尽而沉。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做好事有好报的信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警诫,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了维护中国道德伦理的精神支柱。

轮盘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十二因缘阐明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和揭示了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它从人生过程的角度,把人生现象分析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这十二个部分辗转引发,互相结合在无止境的连锁之中,并以此阐明人生的痛苦及其根源,论证人生的关健问题。它是佛教对生命现象以及生命痛苦的因由的总结,同时也表明了佛教的唯心主义人生观。这十二个环节按顺序组成因果循环链条,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没获得解脱之前,都依此规律,轮回无穷。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工匠师都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例如“生苦”,这里表现的是一位孕妇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认为,孩子倒挂悬垂于狭小的母腹内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热汤,孩子如下油锅地狱;喝一口冷茶,又如坠寒冰地狱„„生命在形成之时,就已开始受苦了。十月分娩,孩子又于母腹之内受挤压而出,出来便“呱呱”大哭,哭与笑众生生来就会,生出来时为何不笑而要哭呢?这便是受了诸般痛苦的反映。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接踵而来就免不了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病苦”、“老苦”、“死苦”等。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在亲人的哭声之中离开这个世界。据说古人造“苦”这个字就是根据人的脸相来造的:草字头象眉毛,下面一横象眼睛,中间一竖象鼻子,下面一个“口”,刚好就是一个“苦”字。佛教的经典浩若烟海,其教义亦是博大精深,但总括其要义,主要就讲了“苦”和“空”两个字。佛教把人生看作苦难的过程,视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从而来奠定其超脱世俗的思想立场。

佛教轮回说的基石是“灵魂不灭论”,他们认为,人的躯壳瞬息万变,只有灵魂永恒不灭。既然“灵魂不灭”,那么人的生命就不会仅限于目前这一世了,还有所谓的“前生”和“来世”。在轮盘的第四圈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表现──许多皮囊裹着一些生命体呈逆时针走向。其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死此生彼,生生相连如流水相续不断。这种理论使佛教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把人生之苦加以扩大化、绝对化,宣扬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

那么众生脱离不了苦海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轮盘右上方刻有谒语: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轮表“贪”;轮盘右下方刻有一猴子一边抚着生殖器,一边瞅着后面的少女表示“爱”。是众生的“贪”、“爱”之心使得轮盘旋转不休。

人作为物质体,要吃饭穿衣才能生存。要生存就必须向外界索取,就必然要造下“业”,按佛家的说法造业必有果报,这使众生比较悲观。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要拔众生出苦海。所以在轮盘的左上方又有谒语:君看轮外恒沙佛,尽是轮中旧日人„„意思是“诸佛菩萨与我无异”,叫众生不必悲观,看轮外如恒河沙粒一样多的人都已成佛,他们以前也是轮中之人。只要皈依佛门虔诚修持,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求得超出业因果报、生死轮回的解脱。

在轮盘上的各道佛光中,坐着许多佛和菩萨像,其意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只是“性相近,习相远”。佛性受“贪”、“嗔”、“痴”三毒的影响,被红尘所淹没,没有显露出来。在轮回中心修行者的座下刻有猪、蛇、鸽子。猪表“贪”,蛇表“嗔”,鸽子表“痴”,这三毒蒙蔽了我们的真性,从而使我们背离了大我。只有皈依佛门,诚心修炼,才能使我们回到大我,我们的真如佛性才能显露出来。按佛家的说法,佛与众生并无根本区别,寻其究竟,都是地、水、风、火、空、识六大所造,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觉悟”与否。所谓“迷者佛是众生,悟者众生是佛”。“佛”这个字,汉语的意思就是“觉悟者”。

有情轮回,犹如车轮 篇3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Borges),是阿根廷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他的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对拉美文学在当前的繁荣、“爆炸”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视为拉美新小说艺术的先驱。前国际笔会主席、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甚至认为他对整个西班牙语文学都有深远影响。博尔赫斯曾十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获得二十几种奖金和荣誉称号。现在,《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选集》要和中国读者见面了。收入本书的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大体可分两部分:写阿根廷民俗风貌的和写荒诞幻想的。

第一部分在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中所占比例不大,这个集子里的《玫瑰色街角的人》、《结局》、《南方》、《死人》、《卑鄙的人》、《马可福音》、《天赋之夜》等均属这一类。在这些作品里,博尔赫斯很少反映他所生活的现代都市,他更有兴趣的是草原或乡间小镇,是那些被叫作“加乌乔”的牧人和马帮,其中有些大概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了。借着这些篇幅,博尔赫斯以写实的笔法描写了潘帕斯大草原上那“辽阔的黎明和充满马匹气味的劳动生活”,描写了那种“渴望在马蹄下面震响的无边无际的草原”。博尔赫斯勾画出了这样的南方加乌乔形象和性格:围着围巾,披着粗呢邦乔(斗篷),戴着卡奇里帕(围裙),脚着马靴。他们在“大理石那样大团的明亮云朵”下忙着走私、贩运牲口。每到一地,他们便将随身带的皮鞭、马鞭、腰带、火器、白刃一丢,吃起了烤肉或听叫“巴雅多尔”的民间歌手唱上一段。他们惯常豪饮、狂赌、纵情玩乐,每逢这种时候,加乌乔精神就很容易达到顶点——“拚刀子”。

博尔赫斯的这些故事字里行间未免太多杀气、蛮气,但从中我们却可看到他的祖国传统中颇具特色的两个方面:阿根廷历史较短,可是独立战争和内战却占去其中不少时间;阿根廷领土辽阔,其中的一大部分却是闻名世界的潘帕斯大草原。刀子和草原,可以说是博尔赫斯用以概括其对祖国的印象的两个象征。

然而,博尔赫斯所以是博尔赫斯,还在于他那些富于哲理的幻想题材的作品。

读过博尔赫斯这部分作品的人,有时会觉得其中的道理太玄,使人如入迷宫一样地费解。其实博尔赫斯是有他的一套逻辑的,那就是对时间的否定。可以说,博尔赫斯所有的幻想小说都是以这种否定为主题的,连那些写实的反映民俗风貌的作品对此也有所表现。不过,最有代表性的还要算我们在这个选集里所读到的《圆形废墟》、《交叉小径的花园》、《秘密的奇迹》、《不死的人》、《阿莱夫》、《另一个我》等几篇了。

不要以为博尔赫斯是出于无聊而写了许多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要以为他是要表现潜意识,博尔赫斯对潜意识说是深恶痛绝的,他认为那是“当代的迷信”;也不要以为那荒诞的情节是要表现什么神怪魔幻,博尔赫斯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是杜绝这类东西的。他以严肃的态度探讨的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古老、一直引起哲学家们辩论的时空问题。

博尔赫斯在对时间的认识上,反对一切认为时间是某种连续的说法。他认为时间是循环的,是围着大体相同的轨道不停地旋转的。这种观点是他从历史上的循环论哲学家们那里继承下来的。他研究并在其散文中概括地介绍了这种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各种流派。他将它们分为三派:以柏拉图、瓦尼尼、托马斯·布朗等为代表的,认为事物的运动总要回到其起点的一派;以尼采、布朗基等人为代表的认为有限的物质不会有无限的变化的另一派;以马可·奥勒留、叔本华等人为代表的,认为时间是不断循环的圆的第三派。他欣赏叔本华对时间的这样一种描述:“时间是一个不停地旋转的圆,向下的弧代表过去,向上的弧代表未来,上面某一个与切线相交的不确定的点便是现在”。他认为描述得更精采的是印度佛教的一种说法,即“车轮不停地转,但接触地面的始终只是一个点,而这一点便是人的意识”。而更令其神往的可能还是佛教的时空观。他说:“我倒是觉得印度斯坦某些人所信奉的轮回更有道理,轮回既无开始,也无结束,每一次生命就是对前世的报应,同时又孕育着未来,但没有一次可以决定总体。”按博尔赫斯自己的描述,时间是一张“正在扩展着、变化着的分散、集中、平行的网”,“它们的网线互相接近、交叉、隔断,或者几个世纪各不相干,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这样实际上也就同时否定了空间,这“一切的可能性”使得任何一个点不但可以“代表历史上所有的点”,也可以“代表宇宙间所有的点”。于是,作为思想家的博尔赫斯便获得了各种可能的“自由”。由于他又是文学家,是以语言塑造的形象来表达其观念的,他的作品中便出现了种种反映其时空观的虚幻、荒诞的情节:

巫师根据自己的想象,在梦中用思想制成了一个亚当,也就是他自己的儿子;而后派他到一座古庙的废墟去,成为人们顶礼的偶像。然而,这被认为是代表火的“亲生儿子”有一天却席卷回来,烧着了他所在的神庙。他从容地走进那火焰,因为他相信自己也不过是另外一个人梦中的幻影(《圆形废墟》)。

二十世纪的古物收藏家约瑟夫·卡塔菲卢斯成了古罗马的司令官。为了寻找长生不老之国,他到与世隔绝的荒漠中去探险。当他历尽艰辛到达长生不老国时,发现那已是一座废墟,其居民都缩进了附近的山洞,成了不思、不动、冬眠动物式的穴居人。在那里他还遇到了荷马,不过这位伟人已经潦倒不堪了(《不死的人》)。

拉迪克被德国人宣判了死刑,定于某日上午九点整执行。然而当射击命令发出后,拉迪克却觉得世界上的万物都停止了运动,连正在滚动的雨珠也似乎是凝住了;原来是上帝暗中救助了他,使他在一刹那间得到了一年的时间去完成一部重要作品的写作。书写好后,一阵排枪射来,拉迪克倒下去了,其时是九点零二分(《秘密的奇迹》)。

博尔赫斯在空无一人的美国坎布里奇的查尔斯河畔,感觉遇到了另一个博尔赫斯。他俩谈了起来,有时融洽,有时又格格不入。后来发现那人在作梦,思想还在日内瓦的罗纳河畔。这样,一个谈的是当代,另一个梦见了过去博尔赫斯在瑞士的年月(《另一个我》)。

此外,许多作品都有着迷宫的性质,如从前写的一本书可以是现在的一座花园(《交叉小径的花园》);在假设《道德经》与《一千零一夜》为同一作者所著的前提下,来研究“这位”作家的心理(《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忒蒂乌斯》);凶手以被害人的口吻讲述其被害经过(《刀疤》);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彼此梦到对方所在地有宝(《两个人做梦的故事》)等类奇谈怪事也围绕着否定时间的主题,充斥在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中。

由于这些虚幻、荒诞的情节纯粹是出于博尔赫斯个人的想象,其中的各种形象“也就无所谓什么事物”,而只是“一些模糊的短暂的印象”了。他感到,正如德·昆西所说的,“整个的世界都是象征的把戏,每一个东西都象征着另一个东西”,“宇宙就是象征的世界”。于是,象征作为那些虚幻情节的中心,在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中就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那里更集中地凝聚着他对时空的认识。

博尔赫斯作品中常见的象征有:

一、镜子。他认为“没有一件事不是消失在一面不倦的镜子里”(《不死的人》),如果两面镜子相对照,便能生出无限多的形象来,因此他反复地使用着镜子的形象,比如:

“我靠着一面镜子和一部百科全书两者加在一起,发现了乌克巴尔……”(《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忒蒂乌斯》);

“到了圆形的前厅,相对的镜子把他变成无限数地多”(《死亡与罗盘》)。

最神奇的又莫过于《阿莱夫》中的“阿莱夫”,那是一个反映了全宇宙,又丝毫未改变原来世界的体积,而直径仅不过二、三公分的小镜子。“阿莱夫”是希伯莱语的第一个字母,博尔赫斯以它来象征万物之始。这一点包括了宇宙中所有的点,一切从这里开始,又回到这里。

二、迷宫。博尔赫斯觉得世界在无限地重复,有着各种可能的交错,太象一个迷宫了,所以迷宫便层出不穷地出现在他的作品里:

“我想象着一个迷宫中的迷宫,想象着一个曲曲折折、千变万化、不断增大的迷宫,它包含着过去和未来,甚至以某种方式囊括了星辰”(《交叉小径的花园》);

“我觉得世界就是一个迷宫,我们不可能逃出去”(《死亡与罗盘》)。

三、旋梯。这大约是表现循环的一个很好的形象,因此在博尔赫斯的故事里旋梯和他的镜子也是一样地不断重复出现:

“盘旋的梯子,达到无底的深渊或遥远的高处”(《巴别图书馆》);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反旋的楼梯,带着梯级和栏杆,通向地底下,另外一些梯子,悬空地贴着高大的墙壁,在圆顶上部暗处转了两三圈,没有通向任何地方便消失了”(《不死的人》)。

此外,博尔赫斯还有一些较为次要的象征,也是用以表明他对时间的否定的,如用浑浊不堪、无声无息的河水象征时间,用玫瑰或玫瑰色象征永久、无限,用匕首、刀和老虎象征阿根廷的传统形象等。

在创作时,博尔赫斯也还用了一些辅助手段。例如,他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办法,以便更加随意地神游在主观想象的天地里。他常在故事的开头以一段比较平常的写实的情节作为引导,然后才逐步展开作为中心的虚幻情节。这样能使读者在从客观的现实进入到他那主观的想象境界时,不至于太突然;同时也为了表明他所发现的真理,就存在于日常的普通事物里。总之,这些也都是为其否定时间的主题服务的。

博尔赫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空观,为什么热衷这类题材的创作?人们可能已作了种种研究,不过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有说服力的解释,倒还是博尔赫斯本人的说法可能更合情理。他说,在他“一生从事写作和复杂的抽象”的工作过程中,他“发现、感觉到一种对时间的否定,这种念头会在他睡着时、疲倦时,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闯入”他的思想。

这就是说,他的那些思想是在书斋里产生的。他一生作文学教授、图书馆长,生活范围很小,他的作品几乎总是谈读书的事,对此之外的世界看来并不大关心。在一次世界足球锦标赛中,阿根廷队勇挫劲旅荷兰队,全国顷刻一片欢腾,而他那时却还在大讲灵魂不灭。一位姑娘忍无可忍,打断了他:“博尔赫斯先生,我们把荷兰人打败了!”他依然无动于衷,冷冷地答道:“可我还没有打败他们,我还没有打败斯宾诺莎呢,真荒唐!”然而,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生活范围又相当大。他博览群书,古今西东无所不知,因此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联想”。那许许多多的书本知识在他的脑子里压缩成一个点,这才是真的“阿莱夫”。

博尔赫斯何以对当代拉丁美洲文学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评论家所看重的似乎更多的是他在艺术上的创新,而不是那与拉美现实有很大距离的哲学思想。他的贡献主要是对传统文学语言的革命和走出了拉美大陆,成为世界型作家。

与西班牙本土一样,拉丁美洲文学长期受着巴洛克文风的影响。这种语言如果说过去能使作家显得有文采的话,那么到了本世纪上半叶,生命力可说已经耗尽了。人们越来越厌恶那繁复冗长的文字,因为描写得越具体,作家和读者也就越少自由。现代的人们眼界开阔,想象力更加丰富,他们需要概括力强、意味容量大的文学语言。这时博尔赫斯送来了两件崭新的武器:“剥光了的语言”和象征。前者是指他那简洁、含蓄、去了雕饰、较少复句的文字,其生命力不在于外表的形式而在于内含的“只可意会”的感染作用。后者在文学中原不是新发明,但到了他手里就有了新的意义,因为前人未曾象他那样将象征用得如此自觉而有效。他以含着浓缩意义的象征取代大段累赘的描述,不但去掉了读者的负担,而且又推动他们去想象。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学语言影响了拉美整整一代有作为的小说家和短篇小说家,他们都从这新文风中受惠而使作品更富于魅力。

博尔赫斯在当代拉美作家中是最早走向世界的一个,他兼收并蓄,从各种文化中吸收营养,不但丰富自己,也向拉美读者介绍。当然,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世界观,对所吸收和介绍的东西是有选择的,但无论如何,还是促进了各民族间文化交流。

可能会引起中国读者兴趣的是,博尔赫斯热爱东方、包括中国的文化。他研究老庄哲学思想,也写了若干篇中国题材的短篇小说。他甚至爱屋及乌,只要还能走得动,就会每天到他家附近的中国饭馆用午餐,食谱也总是米饭、鸡、蜜饯。因此,出版这本选集不但能使我们有机会了解一位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拉美作家,而且能告慰于一位向往中国,但还未能来到中国的朋友。

(《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王央乐译,即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假如生命可以轮回 篇4

那时爸爸已经拥有一匹白色骏马, 虽然那是队里为方便爸爸到山里给牧民看病而特批的, 但是对于我来讲, 那是一种荣耀, 更是我童年所有美好的开始。我骑在骏马的背上, 爸爸带着我走遍了所有山里有牧民的地方, 那时的山很高, 树很密, 水很深, 到处鸟语花香, 唯一缺的就是人, 要走很久才能看见牧民的毡房。只要闻见奶茶和奶疙瘩的味道, 我就会非常兴奋, 这些好东西只有山里的牧民才拥有, 而我是那个大队里所有孩子中唯一一个可以品尝到此物的。所以, 这足以使我荣耀, 为打牙祭, 回来的路上爸爸会带我打野兔, 为防御山里的狼, 爸爸还有一杆特批的猎枪, 每每回到队里时, 都会有孩子跑上前来, 很是羡慕的讨好我, 这时爸爸就会抱我下来, 而我就会无比神气的向孩子们炫耀我所见到和吃到的东西。因此我是那个年代里, 那个村子的大队里其他孩子心目中最见多识广的, 可以吃到除了包谷面以外其他东西的最幸福的孩子。那时爸爸等于是吃皇粮的, 每月有五元钱, 只要到场部爸爸一定会给我扯块小花布拿回来, 让妈妈给我做花棉袄, 而我会趴在炕上纠缠着妈妈用一天的时间, 一针一针缝出来穿在身上, 然后用剩下的小布条满头扎着小辫, 站在爸爸面前摇头晃脑, 而爸爸准会把我抱在腿上用满是胡茬的嘴亲我的小脸, 这就是爸爸带给我的童年。

后来, 我们逐渐长大, 日子一天一天好过起来, 支边青年开始返城, 但是爸爸却选择了留下并被分配到场部的卫生院, 开始了他规律的医生生涯。我已是婷婷少女, 不再像儿时那样纠缠在爸爸左右, 偶尔也会怀念马背上的童年。

再后来, 我们都继承了爸爸的事业, 我成了一名护士, 离开爸爸到县城上班, 那年我19岁, 只有在倒休时才能回家, 而爸爸好像掐准我回家的日子, 每当我到家时, 就能看见一锅羊肉汤, 而爸爸一定会说:“怎么我一煮羊肉, 你就闻着味回来了?”这就是深藏不露的父爱, 温暖而又护佑着我。

这样一晃几年我也成家有了自己的生活, 回家的次数少了, 即使回到家里, 也总是来匆匆, 去匆匆, 除了留下一大包吃的, 说一些工作中的烦恼和自己小家中的琐事之外, 再也没有说过其他可以使父母开心及放心的事, 仿佛爸妈就是用来解决自己琐事与烦恼的, 这时爸爸总是用心的听着, 而我却从未注意到在爸爸的眼中些许的忧伤与不安, 他在替我担心, 他不希望我有这么多的不快乐。可我在每次的诉说中不但没放松自己, 更糟的是给爸爸平添了许多的烦恼, 突然有一天, 我无意中发现爸爸的头发已经变得花白, 走路时双手也已背在后面, 步态还有些蹒跚, 爸爸老了, 在我的粗心与忽视中, 在我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我的孩子身上时, 爸爸就这样变老, 此时我才猛然感觉心在痛, 我已经将爸爸忽略的时间太久, 以至于他已老去而我却从未发觉, 我突然间不知自己该做些什么。我想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回家陪爸爸, 但是爸爸依旧越发的衰老, 并且他变得开始依赖我, 仿佛在一瞬之间爸爸变成了孩子。

他总是显得那样孤独无助, 糖尿病的并发症慢慢开始纠缠着他, 就在他恐惧死亡的时候, 婆婆也因糖尿病肾病住进医院, 爸爸亲眼目睹婆婆在医院常住一年之久, 花费十几万元进行血液透析而导致的悲惨场景, 爸爸执意去探望婆婆, 那时婆婆已经双目失明, 躺在床上一副皮包骨头的样子, 透析已经滤干了她身上所有的水分及营养, 除了还能够呼吸, 她的生命早已枯竭, 而这一幕更是给爸爸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爸爸之后更加的沉默寡言, 只是我无意间发现, 每个周五我回家探望他时, 一抬头就看见爸爸趴在后窗户的阳台上, 那是我回家必经的路。还未上楼梯我就能听见门被打开的声音, 这是爸爸无声的爱, 他在等我回来, 是不是每个周一至周五他都这样眼巴巴的趴在那等我回家呢?突然一种咸咸的东西流进嘴里, 我慌忙擦去, 在进门的时候, 我大声的对爸爸说:

“爸爸, 我回来喽”, 他就那样微笑着, 一直微笑着, 那样满足……

爸爸的病越来越重, 他的心脏已经开始衰竭, 并且下肢开始水肿, 但他拒绝治疗, 因为他懂, 他说自己是医生, 他知道自己该怎样做, 他求我们不要让他在医院受罪, 但最后他还是跟我去了医院。在医院爸爸完全不能掌控自己的生命, 医生给他做了血液透析, 透析室外听着爸爸在做穿刺时发出的惨叫, 因为爸爸最怕就是打针, 平时偶尔打一次肌肉针, 他都会紧张得将全身肌肉绷紧, 我不知自己是否做对, 这样就真的能挽救他的生命吗?我不敢想终究有一天爸爸是否要步婆婆的后尘, 我在矛盾与痛苦中挣扎着, 如果生命可以延续, 我宁愿拿自己的生命与爸爸交换。透析之后虽然暂时爸爸的症状缓解, 但他更加虚弱, 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了, 必须有人搀扶。在家陪他的日子, 他就半躺在床上, 微闭着眼睛, 让人怜爱, 这就是那个曾经骑着骏马穿梭在深山老林中, 与狼做过生死较量的爸爸吗?难道生命真的如此脆弱吗?我抚摸着他的手, 感觉他的生命在我手中一点一点溜走。突然有一天, 爸爸开始振作精神, 他依旧颤颤巍巍的趴在那个窗台等我, 他告诉我说, 自己快要走了, 到时一定要把他安葬在他曾经工作过的那个地方的山顶, 他就像说自己要出远门似的, 没有恐惧, 其实我知道, 爸爸已经为自己的死亡做好了打算。

以后的日子只要我有时间, 就会推掉所有的应酬及约会, 我告诉自己一定不让爸爸感到孤单, 回家后我给他洗头, 擦澡, 修剪指甲, 他就像个孩子似的很乖, 但他又不是孩子, 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我知道爸爸在想些什么。每个人都惧怕死亡, 爸爸也不例外, 他曾经像个孩子似的问我, 他会怎样死, 会像我婆婆那样受尽所有的罪后离开人世吗?我答应他不会, 我尊重爸爸的选择, 我更怕他会那样受尽折磨后离开人世, 但是我越发的感觉爸爸就像风中的残烛, 随时熄灭。他也似乎感觉到什么, 每晚他会在我睡觉的门外趴在窗台向远处凝望, 而那就是他告诉我以后要去的方向。我不敢打搅他, 那是一个知道自己生命即将终结老人最后的心事。我除了哀伤却无能为力。

但是假如那一天, 我不与妈妈发生争执而生气离开, 我还能见爸爸最后一面。妈妈总是抱怨我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 是的, 只要妈妈一数落爸爸, 我就像一只好斗的小公鸡。那天因为爸爸又挨批, 我与妈妈发生争执, 很激烈, 我带着孩子就要离开, 天已很晚, 爸爸颤颤巍巍的从沙发上站起来, 拉着我的手不让走, 还一个劲说都怨他。我还是执意走了, 7月20日, 这个让我悔恨一生的日子。三天后, 7月23日晚上爸爸吃过晚饭, 没有任何征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我发疯似的冲到爸爸的塌前, 他就那样安详的闭着双眼, 就像熟睡般的孩子, 我一遍遍哭喊着爸爸, 撕扯着自己的头发, 痛彻心扉, 我希望他能听得见。但任凭我怎样的懊悔, 怎样的呼唤, 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的人就这样走了, 阴阳两隔, 那种揪心的痛让人窒息, 爸爸走时感到孤独与恐惧了吗?他遭受痛苦了吗?我整个人就像被撕裂后抛洒在天空, 不能呼吸, 我一遍遍回想爸爸生前的样子, 但怎么也想不起来, 一定是他在生我的气, 他在怪我将他丢下。下葬那天, 在盖棺的刹那, 晴天突然下起大雨, 之后天边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雨来的快去得也快, 但是彩虹却好久才慢慢退去。好多同去送葬的老人说:“赵医生是好人哪, 积德的人去世才能遇到这种天气, 那道彩虹是通往天堂的路, 是天桥, 老天爷把他接走了, 闺女别哭了, 这是好事。”这让我的感到些许安慰, 更让我确信像爸爸这样一生救人, 把自己一生奉献给边疆的人, 一定会在天堂, 那里没有疾病, 没有痛苦, 也没有繁杂, 只有安详。

轮回初中作文 篇5

如果李谊这次考试发挥正常的话,那么路晓采想要的班长之位,几乎是与路晓采无缘了。那么,如果自己把李谊的一些题目改错呢……路晓采被自己的想法吓到了。如果这样,班长之位一定是她的!

自己正好是数学课代表,如果要改卷子的话,她也是最方便的一个。所以,如果没有人和她一起去的话,应该是不会有人发现的。

为了这个事情,做完卷子的路晓采大致检查一下卷子就投入到了思考中,再无暇去观察别人。她默默地看了一下李谊,李谊的表情看起来很坦然,这说明李谊对自己这次的卷子是有信心的。

有信心的……路晓采又看着自己的卷子,她可没那么大的信心能比李谊。毕竟李谊房间那满墙的奖状,她可是亲眼见过的。对于这种人来说,失败一次应该不算什么吧?

可那对自己就不同了。如果她当上了班长,所有鄙视她的人,都将对她另眼相看!就算是李谊,鲁优优也是!这些都是路晓采梦寐以求的。而这个职位对不食烟火的李谊来说,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路晓采又望望鲁优优,这个成绩为数不多比她好的另一个人。她看起来也和她一样很没有信心,趴在桌子上望着李谊,也不说什么。

看起来她想对李谊下手嘛。她写了一个纸条,丢给了鲁优优。上头写着:“鲁优优,你是不是也想要当班长?我可以给你。我是数学课代表,我有机会改一些李谊的卷子。你,和李谊套些答案,班长之位不是唾手可得?”

鲁优优看了看,回道,“那是最好的结果了。等我当班长后,你的权力也许比以前好哦,那么期待了,路晓采。”

上钩了。路晓采勾起嘴角,抱歉了我亲爱的鲁优优,我要的并不是当你的走狗哦。这样一来,到时候把这事栽赃给鲁优优,自己就不会暴露了。

生命的轮回 篇6

日复一日,盛装的夏季转眼就过,秋季来临了。小柳叶那一身厚厚的绿装渐渐变得单薄、破旧,泛着憔悴的枯光,而小红花却变成小红果。秋风萧瑟,小柳叶的伙伴们都在秋风的邀请下回到了大地。小柳叶却仍在秋风中飘摇,轻轻吟唱着它和小红花在春天里唱的歌。它坚定地对小红花说:“你不走,我也不走!”小红花在深秋的风中颤抖着,感动着。

初冬的第一场雪降临了。小柳叶在雪花下蜷缩着身子,小红花也在雪花飞舞中摇摇欲坠。小柳叶默默地俯视着白雪包围中的孤单的小红花,告诫自己:千万别倒下,我现在是她唯一的依靠。

积雪初霁的日子,阳光招引来一位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女孩。小鹿般蹦跳的女孩惊喜地发现了柳树下一点夺目的红——小红花。她欣然弯下腰摘下小红花,雀跃着向远处跑去。小红花在女孩的手中招招手说再见,然后便消失在白雪深处。小柳叶终于深深叹了口气,轻扬着飘向大地!

来年的春天,河岸的柳树上又长出了小柳叶,树下又开出了一朵小红花……

云图——人类命运的轮回之图 篇7

关键词:云图,结构,彗星胎记,轮回

一、1849—律师—胎记靠近心脏

第一个故事是律师亚当·尤因的航海日记, 这是发生在太平洋上的一段旅程。尤因的彗星胎记是在心脏的位置上, 这就暗示了尤因做事是要讲良心, 讲公平正义的。尤因开始曾签署过一个贩卖黑奴的协议, 后来尤因搭乘了一支商船, 途中与他有一面之缘的黑人奴隶请求他的帮助, 尤因的心灵受到了考验, 最后他的善心使他决定帮助这个黑人奴隶。船上的医生亨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 他欺骗尤因说他得了波利尼西亚虫病, 并想设计毒害死他。黑人奴隶看透了医生的鬼伎俩, 誓死保护着尤因的生命, 最后尤因在这场生死旅途中活了下来, 并且与黑人奴隶成了朋友, 最后尤因平安地回到了美国, 他勇敢地与妻子开始了反对奴隶的斗争并且与自己的岳父决裂。这个故事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良心与信任。在这个故事中尤因在船上写下了一个《航海日记》就是记录中他们从太平洋到旧金山的整个旅行, 这个日记就掀开了整过轮回的开始……

二、1936—音乐家—胎记靠近后腰下部

这个故事发生在剑桥, 讲述的是音乐家费罗比舍有一个人同性恋人, 彗星胎记的位置是在后腰向下, 这里就暗示了费罗比舍的性取向是向下的, 是一位男同性恋者。后来他受聘于一个音乐家的家中, 为这个音乐家做记录员, 费罗比舍一直与他的同性恋男友保持着书信的联系, 并且潜心的创作云图六重奏。后来雇用他的音乐家想霸占云图这部作品, 惹恼了费罗比舍, 怒气之下他要离开这个雇用他的老音乐家, 没想到老音乐家竟然拿他的性向侮辱和威胁他。结果他杀死了这个老音乐家, 带着他云图六重奏的梦想离开了那个地方。随后他一直住在一家小旅馆里, 没日没夜地进行着创作, 最终在完成作品之时费罗比舍饮弹自尽。最后一幕便是他的同性恋爱人抱着他的头在痛哭。在这个故事之中, 费罗比舍经常在看的一本书就是亚当尤因的《航海日记》, 可见随着文明慢慢开始发展, 人类的轮回也在向前运行着。

三、1973—旧金山—胎记在肩膀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雷伊的女记者, 他的左肩膀上有彗星胎记, 预示了记者是需要有巨大责任感的职业。在上一个故事中费罗比舍的同性恋男友又在一次出现在了这个故事中, 只不过他已经变成了一个老物理学家, 他掌握了一个被石油公司所控制的核电公司的内部资料, 石油公司妄图使核试验失败这样就能一直垄断核电公司。他和雷伊偶然间在电梯里相遇, 短短的一次相遇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预感到有人要杀他, 他想把这些资料转交给雷伊保管, 但是等雷伊到达宾馆时他已经被暗杀了, 资料也被偷走了。后来雷伊来到了公司调查事情的真相, 开始得到了一位科学家的帮助, 但是不久后科学家被暗杀。随后雷伊自己的性命也受到威胁, 最后雷伊在公司内部得到了父亲老友的帮助, 逃脱了杀人的追杀, 成功的揭露了石油公司的内幕。雷伊的邻居小朋友天天跟着雷伊在一起玩, 最后他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部小说, 并得到了出版, 这就连接起了下一个故事中的出版商。在这个故事中, 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受到了质疑, 垄断主义的出现利弊是人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故事的结尾一幕, 云图六重奏在唱片店里播放着, 前世的乐章被今世的人想起, 轮回在继续进行着。

四、2012—伦敦—胎记在腿上

这个故事发生在2012年的伦敦, 出版商出版了一部黑帮作家的小说, 这部小说就是上一个故事中提到的那部小说, 但是不料出版商却遭到勒索。无奈之下, 出版商向他的哥哥求助, 结果哥哥把出版商骗到了一个养老院里, 每天过着暗无天日, 没有自由的生活。养老院的女护士虐待他们, 像一个集权的统治者, 于是出版商计划带着受气的老人们逃脱这个养老院。在他们成功的逃脱出来以后, 出版商找到了自己的初恋, 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最后他们逃脱老人院的故事也被拍成了电影。在这个故事中, 出版商的胎记是在腿的位置上, 这就暗示出了他要靠腿来获取自由, 他的反抗精神就体现在他逃跑的这一行动上。文明还在继续发展, 在经过怀疑时代后的人们会在新的文明阶段做出匪夷所思的举动。

五、2144—新首尔—胎记在脖子

2144年的首尔是一个全新的城市, 克隆技术在这时已经相当的兴盛, 地球的环境也已经被恶化。幼娜和星美都是克隆人, 每天在餐厅做服务员, 固定的时间起床, 固定的时间进食速补, 没有人生自由没有思想。而星美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 她的彗星胎记在脖子的位置, 脖子靠近喉咙, 这就暗示出了她会说出别人不敢说的事实和真相。某一日幼娜偷到了钥匙, 带着星美去储物室看了一部电影, 就是上一个故事中老出版商他们逃出老人院的电影, 这个故事中的反抗精神带给了她们新的力量和意识。后来幼娜在一次工作中, 击打了调戏她的人类, 结果被处死。星美被一个反政府组织的张海柱救走, 他带着星美看见了克隆人的真相, 从生到死的过程, 残忍的事实给了星美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她站到了发射塔上, 发出了克隆人的声音, 向世界宣告了真相。但是最后这个反政府组织起义失败, 政府抓住了星美并要处死她。临刑之前, 政府审问星美, 问她为什么明知道是失败还要站出来揭露这件事, 星美说因为要让事实真相公布于众。这个故事是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克隆时代, 但是文明的高度发达暴露了人类的无穷弱点, 这其中人类奴役克隆人的错误思想就是一个典范。轮回扔在延续, 人类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六、人类衰落后第106个冬天—夏威夷大岛—胎记在后脑

这个故事发生在人类衰落后的第106个冬天。人类经历了很大的灾难, 地球上的文明几乎消失殆尽。在夏威夷大岛上生活着一群土著人, 他们把星美奉为他们的神明, 同时还有野蛮的食人族生活在他们周围。地球上的文明人也几乎灭绝, 他们需要找到岛上的发射塔, 与外星人类取得联系。文明人在牧羊人的带领下找到了发射塔, 成功的和外星人取得了联系并且她告诉了牧羊人星美是人类的真相。最后文明人和这个牧羊人以及幸存的小女孩一起搬到了外星球生存。在这个故事中牧羊人的胎记是在脑后, 这就暗指了他会用大脑做出正确的选择, 他没有听从魔鬼的教唆, 在最后时刻做出来正确的选择。

在整个电影的结尾处, 有这样一段对白大意就是“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 在人类宏大的历史和空间的范围里, 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这些不计其数的微小的善的信念, 使得人性的种子即使在最险恶的环境中, 仍能够得以保存, 经过时空的洗礼, 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某个世界, 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辉。”这是对6个故事最好的诠释。

整部电影, 六个故事相互穿插, 相互联系, 就像人类的轮回一样, 一圈套一圈, 一轮又一轮的延续下来。作曲家家通过传记知道律师的故事;杂志记者通过书信了解到作曲家的故事;出版商通过投稿了解到杂志记者的故事;克隆人星美通过电影知道出版商的故事;山谷人通过传说和记录了解星美反抗人类的故事。每个时代都展现人类恶的一面, 同时也展现了抗争精神。六个主人公的胎记符号都象征着一种反抗精神。黑奴时代, 尤因敢于反抗当时的黑暗制度, 热爱和平, 勇敢地站出来反抗贩卖黑奴的交易。文明发展到了权利时代, 各种有名望, 有权力, 有资本的人可以一手遮天, 音乐家费罗比舍反抗了剽窃他作品的音乐大师, 摆脱了精神上的奴役, 于是在精神方面的反抗取得了胜利, 在肉体上却无法逃离出来, 最后自杀身亡。这一时代的天才就成了权力的牺牲品。文明继续前行, 发展到了垄断时代, 垄断集团妄图用各种阴谋扩张自己的实力, 破坏国家正常的组织体系, 女记者雷伊反抗黑暗势力, 勇敢的查出事实真相, 破坏了垄断组织的阴谋。到了文明高度繁荣的时期, 人类变得不再单纯, 一片混乱, 文明的进步已经跟不上人类的思维。老人被关押被奴役, 子女们却不管不顾。黑帮流氓作家直接把文学评论下扔下楼, 出版商居然被作家勒索。可见这是一片混乱的黑暗时代。进入了克隆时代以后, 人类本性中的奴役弱势群体的传统就暴露了出来, 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 都需要别人服从或认同。片中一个有悖常理的做法是用克隆人的肉体喂食其他克隆人, 这简直丧尽天良的做法。可见这个时期的人类已完全不可救药, 人类族群互相奴役时, 根本不把对方当人, 这就是奴役者自认为的行为合理性。所以当人类奴役克隆人或是机器人时, 就更不把对方放在平等位置了。最后人类灭亡了, 文明也轮回到了尽到, 从发生, 发展, 繁荣到最后的灭亡, 消沉, 一个轮回结束了, 新的轮回又开始了。在后人类时代, 文明倒塌之时, 同类屠杀和奴役再次发生。牧羊人扎克里是一个胆小的牧人, 这也是很多成功的先知的初始职业, 只见他整天向星美祈祷, 内心对先知人既仰视又不敢深信。全族人遭难后, 在先知人的帮助下, 他报了仇, 救了一个亲人, 也和先知人联系上了以前到外星移民的人类, 前往外星生活, 于是, 地球人类又开始新一轮的发展。

美元强弱轮回史分析及趋势预测 篇8

一、美元强弱轮回对世界利益格局的调整

从全球各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看, 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技术和研发优势的国家, 以美国、西欧为代表, 它们长期占据全球产业链的上端;第二类是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国家, 典型代表有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中东生产石油国家等;第三类是有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国家, 中国和印度是其中的典型。

由于,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 拥有世界商品定价权, 加上美国拥有世界绝对优势的黄金储备, 所以美国被形容为一手拿美元、一手拿黄金, 加上背后跟着拿着棍子的打手 (军事力量) , 将世界利益玩弄于股掌之中。美元的强弱直接调节着世界不同优势类国家的利益, 使以上述三类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此消彼长。

(一)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 (弱势美元)

这一时期, 由于中东石油危机以及美国卷入越战, 美国经济进入全面困境, 美国政府财政空前困难。为摆脱经济与财政困境, 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 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 美元开始不断贬值, 由此造成国际石油等资源产品的价格大涨, 结果是第一类国家陷入了滞胀的困境, 但美国收取的利益是“铸币税”, 美国在这一时期利用“铸币税”缓解了债务压力。

第二类国家如苏联及中东产油国则大受其益, 尽管当时的苏联还处在西方的经济封锁中, 但石油价格的暴涨无疑给它提供了充裕资金支持其武器制造业的发展。导致当时的美苏冷战在力量对比天平上出现向苏联倾斜, 中美接触并建交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也是这一时期弱势美元的产物, 因为大量的国际资本撤离第一类国家投向当时东亚及东南亚一些政局稳定, 劳动力工资低廉的国家或地区,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2001年之前, 由于中国、印度还没有完全融入全球化, 所以, 中印没有搭上这趟弱势美元的“班车”。

(二)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整个90年代 (强势美元)

上世纪80年代, 美国总统里根执政后, 实行去传统工业化, 向信息产业转型的经济政策, 美国经济开始走出困境, 出现快速复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其高成长性吸引全球的投资者, 全球资本急剧流入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一类国家, 在此背景下, 美元开启了强势周期, 资源类的产品价格应声步入了下跌熊市。

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及欧洲称雄的时代。当时美国财政部长鲁宾的思维是, 有了足够多的资金才能赚更多的钱。因此, 鲁宾的思路是让全球资本进一步向美国集中, 向华尔街聚集, 1995年他明确宣布“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受此影响, 美国股市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催生了以网络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事实证明, 强势美元战略的确符合美国利益, 此时美国不仅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 而且财政上还实现了盈余。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二类国家陷入了困境, 极端的例子是前苏联解体;墨西哥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受此影响, 第三类国家中国在90年代中后期也出现通缩现象, 以地产为主的商品价格长期徘徊于低位。

(三) 本世纪初至今 (弱势美元)

本世纪初, 美国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 即科技股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受此影响, 美国经济结束了长达10几年的高速增长, 再次进入困境, 为摆脱经济困境, 美国开始实行货币宽松政策, 美元再次步入弱势。2001年开始, 美联储不断降息, 导致了全球资源、大宗商品、资产价格的持续牛市。结果是:第二类国家成为弱势美元的巨大受益者, 最为典型的是俄罗斯重新崛起。第三类国家的中国、印度在这时期开始融入全球化, 以其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吸引世界大量资金 (热钱) 使其快速完成或基本完成工业化、城镇化。这一时期弱势美元的产物是:金砖四国出现, 中国成世界制造业大国 (GDP世界排名第二) ;俄罗斯重新崛起;印度、巴西在世界经济政治的份量加重。

但美国的经济决策者恐怕没想到, 这轮弱势美元战略并没前一轮弱势美元战略幸运了, 不仅没有解决美国的问题, 反而使自己的竞争优势相对下降, 甚至进入危机的泥潭。何以如此?

从经济逻辑看, 弱势美元对应的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美国必须支付更多的资金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 于是, 外贸逆差扩大, 财政赤字增加;而强势美元下, 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跌, 美国的进口商品价格走低, 贸易逆差减少, 财政赤字减少。同样道理, 美国的弱势美元战略还直接导致了很多欧洲国家的困境。尽管欧洲的债务危机有很多原因, 但弱势美元战略是其中重要原因。欧洲国家其实早已经看到以美元为国际货币对自己不利, 十几年前开始推出欧元替代美元, 但可惜的是, 欧元在充当国际货币的道路上充满崎岖, 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替代美元, 大宗商品交易还是基本以美元定价。因此, 欧元难成气候和弱势美元, 也冲击了属于第一类国家的欧元区各国。原因仍在大宗商品定价权问题上。

华尔街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弱势美元的“怪胎”, 同样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并没有出现类似危机, 因为它们属于第二类 (有资源优势) 的国家, 是弱势美元的受益者。

二、美元未来趋势的演绎

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 针对美国经济如何走出困境, 美国国内展开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必然是未来美元的走势, 美联储似乎也一直摇摆不定。危机之初, 继续宽松的观点明显占据占上风, 美联储也随即推出几轮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 (QE) , 也的确大大缓解了当时美国巨额债务的压力。但随着第三轮QE的实施, 人们发现QE的边际效用开始明显的递减, 负面效应开始显现, 最为典型的是加剧美国甚至全球资产价格泡沫, 资本大规模外流以及外贸赤字扩大, 国家信用由AAA降为AA+让美国梦中惊醒。

(一) 弱势美元的悖论

根据人们的惯性思维, 如果美国继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让美元继续贬值, 美国可不但可以坐享“铸币税”, 稀释国家巨额债务, 还可以一定程度刺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 促进社会就业。

但是, 我们应该明白美国进口什么与出口什么, 美国进口的是制造业产品,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非常大, 出口是信息类科技产品,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它影响不大。弱势美元对应的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由此美国必须支付更多的资金才能满足国内的进口需要, 但出口却变化不大, 这样, 美国的外贸逆差就会进一步扩大, 财政赤字则继续增加, 美国巨额债务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当前, 美国国债已经处于警戒线位置, 再增加必然会演化为欧洲式的主权债务危机, 结果是动摇或甚至失去美元世界货币霸主地位, 这是美国绝对不愿意面对的。

由此, 弱势美元政策下, 美国走出危机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美国人已经清醒看到这一点, 强势美元战略, 应该是美国危机的出路。但该战略又不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 比如债务危机、贸易平衡, 尤其是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可见, 强势美元对美国长期有利但短期不利, 要实施这一战略, 需要找到突破口, 才能实现其提高竞争力的目标。换言之, 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才能为美元回流和走强创造“基本面”条件。

(二) 强势美元的微观条件

从历史经验看, 强势美元的突破口往往是新的技术革命, 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将INTERNET技术由军用向民用开放, 从而拉开了那场全球波澜壮阔的信息化大幕, 开启了强势美元大门。考察当前的美国企业, 支持强势美元的因素似乎正在累积:一是企业部门的现金流和利润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苹果、微软、谷歌、雅虎、IBM、Ebay、Face Book、Twitter……那些极富创新活力的企业依然延续着财富神话, 最典型者如苹果公司没有负债却坐拥700多亿美元现金和高流动性资产。二是小企业信贷活动增强, 带来就业改善和消费信心改善。汤森路透/Pay Net小企业贷款指数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微观上反映企业创新活动恢复, 与之对应的美国失业率在最近一个季度下降较为明显, 此外, 美国出现了一批“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 像Facebook、Twitter、Groupon……这些极富创新活力的企业未上市就受到资本热捧。这些微观因素是否会演变成新经济因素的集群式迸发的突破点, 可能还能量不足。

(三) 强势美元的宏观因素

华尔街金融危机之后, 奥巴马执掌美国政坛, 美国人也寄希望奥巴马能像上世纪80年代的里根总统那样, 挽狂澜于既倒, 拯救美国经济, 再创美国经济奇迹。但奥巴马并没有里根时候的如INTERNET技术这类张“王牌”, 技术革命时机尚不成熟。故奥巴马开出的美国经济政策“处方”是:一个是去杠杆化, 收缩流动性, 降低金融风险;二是再工业化, 增加就业, 降低贸易赤字。而主要政策是再工业化, 即重振美国制造业。

制造业的发展, 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但美国再工业化遇到的困难是, 高负债、低利率以及国内政治因素, 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基本是不可行, 只能希望于外资回流。所以, 美国政府将通过强势美元政策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 并适当抑制金融业的过度发展, 加大高科技产品出口, 甚至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策略, 振兴其国内制造业从而带动经济复苏。

美国当前的再工业化政策并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一项国家经济战略的重新选择, 它是在反思上世纪末过于彻底的去工业化所带来美国经济空心化现象而作出纠错行为。

所以, 强势美元应该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必然趋势。

摘要:美元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 由于美国利益的需要演绎了几轮强弱轮回, 从而造成对世界利益格局的大调整。2008年华尔街危机后, 美国的经济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强势美元再次成为美国利益所在。

六道轮回 篇9

《月牙儿》是老舍先生于1935年由散失的长篇小说《大明湖》中的一段加工而成的。先生家境贫寒,父亲早丧,历经磨难与漂泊,从小就明白底层人民生活的不易。先生的初恋温柔端庄却在家业骤散后沦为暗娼。因此,先生作品中的年轻妓女,一般都读过书,从妓亦是被迫,《月牙儿》就是其中一部。作品以悲哀凄惨的笔触讲述了母女两代人被迫沦为暗娼的命运轮回的人生惨剧。

小说中,“我”七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爸爸”去世以后,“妈妈”为了“我们”的生计不得已再婚。谁知紧接而来的是“新爸”的抛弃,“妈妈”被迫沦为暗娼。“我”为逃离“妈妈”的老路,保护自己的纯洁,毅然决然与“妈妈”分手,本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却最终被骗失身。原来“妈妈所走的路是唯一的”,“我”醒悟了,也堕落了,为了不饿死,走上了和“妈妈”一样的路。“她养着我的时候,她得那样;现在轮到我养她了,我得那样。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

先生笔下,母女两代人沦为暗娼是那般无奈却又那般必然。“妈妈”曾像所有普通劳动妇女一样温柔善良、吃苦耐劳,既是贤惠的妻子又是慈爱的母亲,但是生活的重压却让她变得麻木、冷漠,不顾廉耻,靠暗娼为生。先生笔下的“我”原本受过教育,有知识,有个性,有尊严,有追求。然而,暗夜无边,偌大的世界却没有“我”的安身之处,无论“我”如何努力挣扎,终是无法逃脱宿命的沉沦。贫困与饥饿的黑手硬是活生生把“我”由一个单纯美好的女孩逼成了自甘堕落的暗娼。清白做人、自食其力,这些都是奢望,唯一的活路是重走“妈妈”的老路,重演“妈妈”的悲剧。

先生作品中底层女性的悲剧命运具有一定的宿命意识。鲁迅先生曾说,娜拉出走后只有两条路,要么回来要么堕落,而《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人只有一条路——回来亦是堕落。“我”曾一心要出走,千方百计想要逃离母亲的命运,却在绝望中发现“妇人只有一条路走,就是妈妈所走的路”,是无情的现实逼得“我”只能回来,回到堕落。这是那个时代所有没有经济独立权的女性的共同命运,她们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最终只能沦为商品或玩物,毫无尊严与人格,而且母亲的悲惨命运像基因般地遗传给女儿,无论她们怎样挣扎,终是逃不开命运的大手时代的黑幕,她们是家庭自产的一代又一代商品,是悲剧神坛上一个又一个祭祀品。她们的沉沦是命定的悲剧,她们的悲剧是宿命的轮回。

二、悲剧的女性,生命的隐痛

曾几何时,女性的性别地位从“女神”跌至“女奴”,女性只能生活在男性欲望的圈套之中,在男性的鼻孔下呼吸,再也无法摆脱被占有、被蹂躏的命运悲剧和生命隐痛。

小说中,“妈妈”本是贤妻良母,爸爸”的去世是“妈妈”命运的转折,母女俩从此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附。“妈妈”想过从一而终,想过守寡,但“妈妈得顾我们的嘴”,困顿的生活迫使她不得不委身于“新爸”,“新爸”的离弃让“妈妈”在走投无路之下开始了暗娼的生活。年老色衰后,“妈妈”不得不再度委身于一个卖馒头的老头,却依然逃不开被抛弃的命运,无奈中只能依靠业已作了暗娼的女儿。

“我”也经历了几乎与母亲一样的遭遇和痛苦。“我”原本美丽、聪慧、善解人意又洁身自好,是一个那般美好的女子。“我”曾憎恨当了暗娼之后的“妈妈”,宁可和“妈妈”分开也要保护自己的贞洁。“我”曾一心一意想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面地自立于社会,但“我”连“妈妈”洗袜子的工作都做不上。以为遇上纯真的爱情,结果那个表面上温和体面的男人,却只是一个欺骗纯洁少女的无耻之徒。被骗失身后,“我”想依傍于一个可以养活“我”的男性,可这点简单的念想也最终梦碎。一次次地挣扎,却加速了“我”滑向母亲道路的进程,“我”不得不承认“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

这就是旧中国女性的全部命运,男权社会为女性提供了有且仅有的两条路———要么依附一个男人,要么依附多个男人,这是那个时代所有女性都无法逃离的两条道路,根本不可能有依靠自己独立生活的第三条路可走。在以男权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中,女性是没有自我的,如若依附一个男人,一辈子只能顺从、取悦于那个男人,而男人们的世界里却没有专一与忠诚,那些都是男人用来控制女人的。所以女性的两条路中,无论是结婚“卖给一个男人”,还是沦为暗娼“卖给多个男人”,都无法得到幸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依附都注定是悲剧。千百年来,以男权为核心的社会文化强迫女性接受一种依附性的生存规范,这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悲剧。

《月牙儿》中,先生以浓重的笔墨通过母女两代人无可奈何的从妓命运,让我们看到,在男权社会中,有着穷人和女人双重身份的底层女性,社会给予她们的唯一活路就是从灵魂到肉体的被蹂躏被践踏,她们的悲剧命运注定了不可更改。她们的遭遇是时代的悲哀,亦是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不被尊重的生命隐痛。

三、女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月牙儿》中,先生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在走向堕落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和煎熬。她不再是那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如今“皮肤粗糙、嘴唇发焦,眼睛里老灰不溜的带着血丝”;她不再是那个善良温柔的女子,如今“管不住自己脾气、老爱胡说、张嘴就骂”;她不再想着自食其力、体面生活,如今游走风尘,苟延残喘……美好的逝去总是令人痛惜、引人深思,人们禁不住跟随先生的笔触找寻摧毁美好的罪魁。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20世纪的三大问题分别是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想要好好活着竟是那般艰难的事情,如果说男人还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力,那么女人就只能靠出卖自己的肉体了,是贫穷和饥饿无情地剥夺了穷人幸福生活的权利。《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人的命运正是当时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共同命运,他们在“生命”与“尊严”之间苦苦挣扎,最终只能在黑暗之中沉沦,是那个时代制造着逼良为娼的罪恶。在感性层面我们同情母女俩的不幸遭遇,不愿她们沦为暗娼,但在理性层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她俩娼妓职业选择的必然性。“我”和“妈妈”的堕落完全是不公平的旧社会逼出来的,她们的被践踏是生存悲剧,是经济悲剧,是社会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不是妈妈的毛病,也不是不该长那张嘴,是粮食的毛病,凭什么没有我们的吃食呢”。“我”为了不走“妈妈”的老路,决心自己挣饭吃,可是“抱着希望出去,带着尘土与眼泪回来,没有事情给我做”,“学校里教给我的本事与道德都是笑话”,“妈妈是对的,妇人只有一条路走,就是妈妈所走的路”。“我”后来被巡警抓进了感化院,学习洗、做、烹调、编织等技能,可这些工夫“我都会,要是这些本事能挣饭吃,我早就不干那个苦事了”。在那个时代,多少个“我”这样的女子就业无路,从良无门,没有活路,《月牙儿》中母女两代人的命运悲剧首先是一场生存悲剧。

经济悲剧是一场更深的人性悲剧,穷困使得人的廉耻之心荡然无存。“我”曾因“妈妈”是暗娼而感到耻辱和羞愧,可残酷的现实却逼得“我”不得不抛开羞耻,“我不再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我饿,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是无情的困顿不允许“我”有尊严地活着。更叫人悲哀的是,穷困让亲情淡漠人心冷漠,“我”曾佯装没有看见为了养活我而沦为暗娼的“妈妈”;“她是我的妈妈,又不是我的妈妈,我们母女之间,隔着一层用穷作成的障碍”;年迈的“妈妈”找到“我”时,沦为暗娼的“我”被疾病缠身,“妈妈”却并没有劝“我”不要做了,因为穷困因为饥饿不允许她说出那样的话。“什么母女不母女,什么体面不体面,钱是无情的”,在金钱面前,亲情是那般地苍白与脆弱!

《月牙儿》中,先生以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母女两代人由美好走向毁灭的过程,将控诉的矛头指向了黑夜般的社会万象。“妈妈”曾经为贤妻良母曾经从良,然而这一切带给“妈妈”的不过是一再被抛弃。“我”曾是具备传统美德的美好女子,被生活一步步逼成了暗娼,直至甘愿坚持娼妓身份,甚至在锒铛入狱后,仍然要承认以娼妓谋生的合理性。先生无情地抨击了整个社会制度的黑暗,再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与辛酸。先生深知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的生存更为艰辛,命运更为悲惨,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经个人的挣扎与苦斗也无济于事,她们的一生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宿命的悲剧,女性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四、结语

在《月牙儿》中,先生以一贯的人道主义情怀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与死、悲与痛,充分体现了先生的悲剧艺术观。小说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事不绝、民不聊生,传统文化中诸如仁义、忠孝、廉耻等优根性成分丧失待尽,自由、尊严与个性等现代思想亦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社会秩序失范,人性亦在此中行将腐朽,金钱轻而易举地超越了亲情,活着远比礼义廉耻更重要,与其说《月牙儿》是对母女两代人悲惨命运的讲述,不如说是对社会罪恶的控诉和批判。

电信运营商的轮回涅槃之路 篇10

熟悉中国电信业发展历史的朋友, 恐怕都清楚目前在国内通信市场上鏖战拼杀的三大电信运营商, 其实都可以追朔到原邮电部下政企合一的中国电信。自1999年中国移动脱离中国电信自立门户后, 随着一系列的分拆与合并, 最终于2008年形成了当今国内电信市场的三巨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电信业三家分晋的格局由此诞生。

历史的发展总是存在惊人的巧合,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三家分晋”, 及其后60 0余年魏晋时期的“三国归晋”, 是一个奇妙的历史巧合的话, 那么, 中国电信业当前的现状, 却与当年“三家归晋”的前夜何其相似。

运营商遭遇互联网厂商竞争

有朋友也许会说, 在当下中国对“行业垄断”人人喊打的市场环境下, 监管部门绝无“冒天下大不韪”的勇气, 重新推动三大电信运营商再行合并。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宣称接受WTO准则、以市场经济国家自度的管理体制下, 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合并, 看来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另一方面, 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高速发展, 以谷歌、腾讯等为代表的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快速崛起, 以OTT为代表的互联网业务对传统电信业务快速侵蚀, 这又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未来的电信运营商会不会最终融入互联网巨头, 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实现其“三国归晋”的轮回涅槃之路?

在电信运营商看来, 问题也许远没有那么严重—所有关于电信运营商悲惨未来的预言, 都是危言耸听, 电信运营商被互联网巨头收购也许只是个遥不可及的预言。电信运营商们仍然热衷于同行之间的内斗, 仍然寄希望于部署不断升级的x G网络, 来提振其不断下滑的ARPU值, 却浑然没有注意到, 或者说不愿意看到, 在信息产业这个流淌着巨大财富的产业链上, 电信运营商的地位在不断下滑, 从高高在上的行业规则制定者, 沦为数据管道的提供者。

市场的竞争总是现实儿残酷的, 决定一个企业或行业江湖地位的根本性因素, 在于其所处市场分工的环节, 这也直接决定了其所获市场利润的大小;而互联网经济的特性, 更凸显了“赢家通吃”这一法则。

以开放心态迎接挑战

游离于互联网巨头产品体系之外, 以提供管道服务攫取高额利润的电信运营商, 显然无法获得互联网巨头们的欢心。如果说在互联网发展之初, 年轻的互联网公司羽翼未丰尚可接受电信运营商们的种种不平等, 那么在Google、BAT这些互联网公司长成参天大树后, 便绝不会容忍双方博弈的天平偏向电信运营商一方。

一边是资金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巨头们自建免费光纤网络, 竞购无线频谱;另一边是电信运营商们业绩不佳, 不得不如饮鸩止渴般地升级其通信网络, 以高昂的CAPEX为代价, 换取少得可怜的营收增长。但就发展境遇而言, 运营商和互联网巨头们早就不可同日而语。互联网巨头们早就偷偷发动了针对电信运营商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首发的利器就是侵蚀了运营商巨大利润的OTT。

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巨头们之间的战争远没有结束, 也许在电信运营商们看来, 他们和互联网公司之间只是产业链的上下游, 竞争尚且不足, 何谈战争。电信运营商们更愿意相信“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 更愿意“关起门来称老大”, 却浑然忘了“站在门口的野蛮人”比自己更懂得市场, 更懂得用户, 更懂得未来!

也许有一天, 当电信运营商们委身于互联网巨头, 托庇麾下成为其全球服务链一个环节之时, 才会明白今日的“三国杀”不过是自娱自乐的小游戏, 而产业链整合却是“三国归晋”的大棋局。

探险与轮回 篇11

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受教于北京大学的教育体系。目前,王放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王放不到二十岁开始自然影像拍摄,拍摄对象主要集中在野生鸟类、自然微距和其他生态摄影门类。王放曾经担任野性中国工作室影像主管。是国内最年轻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之一。

最近在完成一篇北京大学的专题,就讲北京大学校园之中隐藏着的自由奔放的生态世界,就写那些城市夹缝之中生存的鸟类和哺乳动物。我把做到一半的专题给我的朋友们看,没想到收获了数不清的惊奇和赞叹,几乎没有人知道北京大学作为一个高等学府的同时,还承载着那么多令人惊奇的动植物物种,也没有人知道这片土地每天发生着那么多动物世界里面生生死死的故事。

老朱是我认识了15年的老哥们,他捶着我的肩膀在我耳边嚷嚷:“不可能吧,这些都是真的么?北大能有这些?”我回答他:“你真不记得了?你不记得咱小时候玩泥巴抓小鱼的事了么?”

老朱不说话了,他一定是想起了15年前我们都还在北大附小上小学时候那些上山下河的故事,一定想起我们小时候惊起的野鸡,想起小时候看到之后吓个半死的黄鼠狼,还有防空洞里面一哄而起的蝙蝠……

其实每个小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齣动物世界,只不过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把他心中的动物世界遗落在了找不回去的童年。

我的动物世界起源在九岁那年,那年我基本上把汉字认了个差不离,然后看了人生中最早的几本全是字儿的书。其中一本书是北大潘文石教授写的文章(大熊猫的故事),写他和他的学生吕植如何在秦岭翻山越岭追寻大熊猫。一本小小的书,却让当时还年幼的我看得血脉贲张,我朦朦胧胧地产生了一种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看完那本书我就和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在北大校园里面探险的历程。

从小水沟到湖边绵延的假山从茂密的荷塘到阴暗的地下防空洞,一个我们认为全世界只有我们知道的世界一点一点铺展在我们眼前。原来水里的鱼有鲫鱼,草鱼这些菜市场里面的鱼,也有棒花鱼虾虎鱼这些奇怪的小鱼,水底的阴影里面还有半米长的大黑鱼;原来身边的鸟除了麻雀、喜鹊、也有猫头鹰,甚至大乌鸦会凶恶地扑下来袭击刚出生的小猫咪;原来夜里的北大地面上悄然移动着好多小东西,没准哪个荒草堆里面就会钻出来好奇的小刺猬,甚至还有蛇。我们几个胆大包天的小孩儿,闯了不少祸,也因此有了最为难忘的童年。有一次小学三年级时候我和老朱因为下荷塘抓鱼被学校保卫处校卫队当场抓了现行,两个小孩儿被从池塘里面揪出来,被罚浑身湿透地绕着北大跑步,惹得路人侧目观看。不过没过两天,荷塘里面又出现了我们俩的身影,只不过行踪更加隐秘,更加难以被人发现。

真正幸运的是,我的这个动物世界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北大生物系的学生有很多活动,在大三的时候我和一堆朋友一起去神农架,留下了永难忘记的经历。

当时我们爬了几个小时的山,在昏昏沉沉之中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只知道双腿在疲劳之中机械地摆动。连绵苍茫的大山仿佛巨大的怪兽在我的头顶不断延伸,在毫无尽头的攀登过程之中,大山一点一点吞噬着我们的热情。帐篷、冰淇淋、热水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所有文明世界的东西都那么遥不可及。在那一瞬间我甚至突然有这样的一种感觉——我们将要永远被困在这大山里面。

在极度的疲劳之中,突然,二百多米之外对面山坡的树枝一阵晃动,伴随着树枝断裂的咔嚓、咔嚓声 一个金黄色的影子一跃而起,仿佛是在空中飞行。我们都惊呆了,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只见这个金黄色的身影转身腾跃到旁边的树枝上,然后飘逸地在树枝间游走。后面的树丛跟着一阵晃动,几十个金黄色的小家伙若隐若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啊……那是……那是金丝猴!是野生的川金丝猴!

还没有时间让我们平静下来,我们的前方、左方、右方就都出现了猴子的啼叫声,威武的大公猴,怀抱小仔的母猴,跳跃打闹的幼猴……它们仿佛是从天而降的精灵,一下子占据了空旷的山谷。在我们身边四十米左右的树顶,一只母猴子抱着小仔正在向我们张望,小家伙个子小小的,还离不开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它一边挣脱妈妈的控制,一边探着半个身子遥望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好奇心。就在我和小猴子目光相交的一瞬间,我能感觉到隔着层层的树木灌丛,透过略微带着水雾的空气,我们的情感有了交流,那是一种只有当事者才能够感觉到的情感,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的好奇,感觉到它想要和我们更近一点,想看清楚我们的模样,

这次和金丝猴的邂逅持续了千小时的时间,这真是最棒的邂逅!之后的整个攀登过程之中我们都沉浸在这次激动人心的邂逅之中,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念叨 都在回忆自己看到的动人场景。旅途的艰辛,食物紧缺的苦恼 所有这一切都被抛到了脑后。每个人的脑海之中,只有那些飘逸的身影,那些苍莽天地间最激动人心的生灵。

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情,我参加了第一届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 在本科毕业之后加入野生动物影像工作室——“野性中国”;和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一起,在高黎贡山、中旬、梵净山、岷山山西拍摄,并且还为最近一期的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编写了教材。

而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最终回到学校研读博士学位,将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研究工作转变为自己的事业。

仿佛是一千巨大的轮回,儿时最初的那种感动和冲动,在15年之后成为了我生命中前进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之中,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在今天的中国,很多珍稀物种的处境并不乐观,耕地、道路和输电网络切割开原本连绵的大山;城市和村镇的扩张使得天然植被的面积不断减小,河流被一道道高坝截住,以便利用水能发电;在岷山山系的漫长旅行中,到处能见到挖沙和淘金的工程深深挖开自由的河床,破坏了原有的水土结构和自然植被……与此同时,贫困的地区需要发展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生活的期望是这个时代最应该被重视的呼声。

在今天的城市里面,提起自然,人们总会想到discovery的纪录片,想到遥远的荒漠和海洋,想到热带雨林和大峡谷,其实这是对于自然的误读,在城市里面也照样可以寻找到最生机盎然的浪漫自然,这好像是在城市里面探险,在城市里面寻找宝藏一般。我喜欢让身边的人跟随我的影像探险,喜欢看到每个人见到城市动物时候那种惊奇和不可思议的表情。很多朋友在听到城市动物故事之后,都会加入到我们观鸟,寻虫的队伍里面都会重新找到儿时的那种快乐和惊喜。这是在城市之中探险,是我们童年遗落的乐园。

六道轮回 篇12

关键词:回归,母题,印第安族裔小说

“回归”是深受新历史主义影响下的印第安族裔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运用的一个文化母题, 它与印第安人民对土地的特有情感有关。回归———回到哪里?归于何处?这是在探讨“回归”母题在印第安族裔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实, 回归的目的地就是“家”, 回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归家”。

1“回归”母题的文化内涵暨来源

在传统文化体系下的认知中, 印第安人对于“家”的概念的理解是比较复杂的, 它有三个层面的内容———部落、历史、空间。“家”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着落点, 印第安人对于家的概念是建立在个体与部落之间的关系上的, 即部落的存在大于个体的存在。部落就是“家”, 个体是依托于部落的, 部落同时也是个体的赖以生存的基石;其次“家”也拥有着时间上的属性, 是整个部落关于过去历史的集体回忆, 没有传承的部落也不能称之为“家”;最后它也有空间上的属性, 与特定的地方有关。这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 构成了印第安人对于“家”的整体概念。

印第安各个部落的传说中就有大量的“回归”母题的模型, 在这些故事里, 英雄人物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离开部落, 他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战斗和考验, 最终在某种神灵或神秘自然力量的帮助下得以象征意义上的重生, 从而获得治愈或其它特殊的能力而回到部落。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看, 这种“离开———回归”的模式是具有仪式意义的, 这种模式下的英雄人物的离开是为了获得经验和能力以和部落成员分享, 其最终目的还是“回归”, 这是植根于部落集体观念的行为, 有心灵成长和自我牺牲层面上的因素。

当代印第安族裔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继承了这一“离开———回归”的模式, 但是, 深受新历史主义影响下的作家们对这一模式有很大的改变。不仅延续了对印第安人身份构建和文化传承的联系, 更多的是与“治愈”母题联系在一起。20世纪后期的成长起来的印第安族裔小说中的主人公总是想融入白人社会, 但是他们得到的却往往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他们的离开有着无奈和被迫的成分, 而他们的回归同样如此, 他们没有带着特殊的能力回归到部落并与部落成员分享, 反而是带着创伤的回归, 而“家”成了舔舐伤口、治愈创伤和寻求心灵慰藉的地方。

2《日诞之地》中“回归”母题的体现

《日诞之地》通过对阿韦尔苦难经历的描述, 揭露了二战和《印第安人重新安置法》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政策法规给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带来的深远影响。故事中阿韦尔虽然与白人战友们在战场上并肩作战, 却没有得到认可, 反而因为他的行为换来他人的嘲笑:“那个酋长爬了起来。噢, 天哪!他竟然一咕噜爬起来, 跳来跳去, 朝那该死的坦克大喊大叫……朝坦克竖起中指, 大喊大叫, 跳起了战舞” (莫曼迪, 144) 。可怕的战争场景远远地超出了阿韦尔的认知, 使得他饱受战后应激障碍综合症的折磨, 即便是退伍, 也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甚至发现自已都无法用母语进行交流了。“切断一个人与母语的联系, 这就意味着与他的本源文化断绝了联系” (博埃默, 237) , 这是自我身份迷失的体现。语言障碍是阻止年轻的印第安人融入民族传统的主要因素。在政府同化政策的影响下, 许许多多的年轻人遗忘了部族的语言, 种族意识也变得淡薄。对部落传统的背离使得他们难以在印第安文化体系下实现自我身份的构建, 阿韦尔因此变得郁郁寡欢。这一切导致了他的“离开”———从对部落的精神背离发展成实质上的逃离。

二战后美国政府推行《印第安人重新安置法》, 在工作、交通、住房等方面给予了印第安人优惠的待遇。但是这一法案却是美国政府印第安终止政策的一部分, 他们企图通过这种隐性同化手段永久地解决印第安人问题。但是, 这项法案对于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印第安人来说确实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年轻的阿韦尔在出狱后就离开了保留地去大城市闯荡。但是这个时候, 长期被隔离的印第安人在白人社会下暴露出来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 他没有财富, 也没有技能, 缺乏现代文明社会应有的时间观念, 语言不通, 这一切使得阿韦尔的内心扭曲了。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 注定导致了生存空间的逼仄, 他始终徘徊在社会的底层。更悲惨的是, 他还经常受到白人的歧视。无故被白人警察殴打, 想去报复时又被更为严重地殴打了一番, 这些生活经历对阿韦尔来说就如同战场上的经历一样也是一场噩梦, 对他的身份构建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他开始在外祖父和贝纳利的关心帮助下治愈肉体和精神上给他带来的双重创伤, 并且对自己的印第安族裔身份进行重新的认知和构建。莫曼迪通过该作品表明了迷失的印第安人只有完成对印第安部落形式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回归才有可能实现对部族文化传统的联系与传承, 并且通过重构自己的印第安身份完成自身的救赎和新生。

古老的印第安传统仪式给阿韦尔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归属感, 使他找回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得到了“治愈”。在小说的最后, 斯科特·莫曼迪又再一次表达了印第安传统部落的仪式对印第安人文化身份重拾的重要性———阿韦尔在外祖父去世后为他举行了纯正印第安式的传统葬礼。在整个过程中, 阿韦尔表现出了对于部落传统习俗相当高的熟悉程度, 表明了阿韦尔已经重新融入了部落, 彻底完成了与部落的文化联系。而在葬礼之后的日诞之时, 阿韦尔参加部落的赛跑仪式, 而这个仪式恰恰是他外祖父年轻时参加过的, 这又与小说的开头呼应, 表明了阿韦尔完成了“回归”。

斯科特·莫曼迪所创立的这种先是“离开”先祖所生活过的土地、背离部落, 然后在受到创伤后“回归”部落传统, 寻求“家”的治愈的模式对承担印第安族裔文学复兴重任的印第安族裔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思路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指向性作用。随后, 在莫曼迪的启发之下,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的《仪式》、詹姆斯·韦尔奇的《血中冬季》, 露易丝·厄尔德里齐的“齐佩瓦四部曲”等众多极具影响力的印第安族裔文学作品中都对这一母题有着独特的运用和解读。

参考文献

[1]艾勒克·博埃默, 盛宁译.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2]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3]斯科特·莫曼迪, 张廷佺译.日诞之地[M].译林出版社, 2013.P8-9.

[6]Jace, Weacer.That People Might Live: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Native American Community[M].New York:Oxford U.P., 1997.

【六道轮回】推荐阅读:

上一篇:电磁辐射功率下一篇:范跑跑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