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跑跑(共4篇)
范跑跑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 网络语言成为一大语言现象。每年都会产生一批网络流行词、流行语。考察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词, 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叠音词, 比如“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本文试以这三个词为例, 从语音、语义、语用角度分析叠音词成为网络流行词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流行词,叠音词,原因分析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 我国的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人。随着网民的快速增长, 网民为了网上交流而自创的网络语言成为了一大语言现象。每年, 在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极具个性色彩的网络语言中, 都会产生一批网络流行词、网络流行语。流行词如“宅男”、“偷菜”。流行语如“别留恋哥, 哥只是传说”、“贾君鹏, 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考察2008年以来的网络流行词, 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叠音词, 如“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墙脆脆”、“楼薄薄”、“楼歪歪”等等。这些叠音词不但在网民间广为流传, 而且被许多主流传统传媒广泛引用, 作为新闻报道或评论的标题使用。如:《广州日报》 (2008年06月11日) 的《“范跑跑”们警示社会急需价值重构》等;《南风窗》 (2009年03月17日) 的《“躲猫猫”的惨剧、闹剧与正剧》等;央视《今日观察》 (2009年08月21日) 的《成都惊现“楼歪歪”》等。为什么叠音词能成为网络流行词?本文试以“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三个叠音词为例, 从语音、语义、语用角度分析叠音词成为网络流行词原因。
一、叠音词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之美
叠音, 又叫复叠、重言或叠字。叠音词, 是将相同的音节重叠起来而成的词。叠音词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属于汉语修辞范畴。叠音这种语言形式是随着文学与语言的发展而发展的。汉语词的结构最初是单音节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需要把认识的成果用新的词语反映出来, 于是不断创造新的词, 其中把单音节有规律地搭配起来而构成的叠音词就是造词手段之一。叠音词因为音节的重复叠加, 语感上音节得以重复强化, 伸张了节奏, 强化了韵律美, 使用起来琅琅上口。陈望道先生说“叠字的用意不外 (一) 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 (二) 借声音的和谐张大语调的和谐。”[1]叠音词的构词形式主要有AA式如轻轻、悄悄;有ABB式如绿油油、红彤彤;有AABB式如曲曲折折、密密麻麻。“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三个词属于ABB式叠音词。“跑、猫、脆”叠音后构成的“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显然比“逃跑的范、躲藏起来的猫、很脆的楼”更加有节奏感和音律之美, 更加琅琅上口, 也就容易被接受和流传了。
叠音词这种语言结构的产生还受汉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的影响。自古至今, 汉民族有一种追求对称的民族审美心理, 这一心理体现在语言的结构和节奏上。从先秦作品《诗经》的“关关雎鸠” (《周南·关雎》) 、“氓之嗤嗤” (《卫风·氓》) 到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 到今天网络流行词“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 都体现了汉民族这一审美特质。
二、被强化的、意味深长的语义
从词义角度讲, 叠音词能起到了加强语势、强调词义的作用。这类似于修辞中的反复。陈望道认为:“叠音词基本义, 表程度性状则加深程度性状, 表示动作则强调动作, 表示量则增加量, 表示范围则使范围更明确”。“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三词中叠音的“跑、猫、脆”三个字作为单个音节孤立存在时有意义, 词典中有释义。作为单音节词跑是动词, 表示动作;猫名词, 是一种动物的名称;脆是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性状。重叠后“跑跑”强化了逃跑这一动作, “脆脆”强化了楼脆弱的程度和性状。而“猫猫”则加强语言的形象性, 使表达更为生动。
传统的现代汉语著作一般把词义分为理性义 (又叫概念义) 和色彩义两部分。语义学则把词义分为基本义和附加义的两部分。无论是色彩义还是附加义, “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三个词在词义上可谓意味深长。每个词的后面都关联着一个真实的事件、承载着公众的情感色彩。
“范跑跑“一词关联的事件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 5月22日都江堰光亚中学教师范美忠在网上贴出文章《那一刻地动山摇》, 披露了在地震发生那一刻, 他先跑出教室而弃学生于不顾的心路历程。他的言论立即引起了网友的广泛争议, 范美忠也被网友戏称为“范跑跑”。其后“范跑跑”一词风靡一时, 其事件带来了巨大的网络震动, 引发的“道德底线”、“真与伪”、“职业伦理”等问题成为争论热点。点燃了网络批判的怒火, 引发了舆论的道德伦理大批判。网络批判文章层出不穷, 如《范美忠:给教师抹黑, 让北大丢脸》、《范跑跑无需道歉但须离职》、《范跑跑挑战国民容忍度, 引发道德大批判》等等。
“躲猫猫”意为捉迷藏。它原本是一个小孩子的快乐游戏, 即猫和老鼠捉与被捉的游戏。2009年初突然变成“2009年度网络第一热词”, 一个“社会敏感词”。相关的事件是:24岁青年李荞明涉嫌盗伐林木被拘, 2009年2月8日在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里, 被同牢在押人员群殴致死。事后昆明警方对外宣称, 李荞明是在与同监人员玩“躲猫猫”游戏时误撞墙壁头部受伤而死。词语“躲猫猫”一出, 引发网民热议和舆论狂潮。在常识面前, 公众很难接受一个健壮青年的非正常死亡竟缘于游戏的说法。在公众的表达和传播过程中, 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词语, 而是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猜测、质疑、嘲讽、愤懑、同情……每个接触到它的人, 对该词语的意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被引发的情感不尽相同。但它唤醒了公众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 公众渴望获知事件真相的心情是共同的。[2]
“楼脆脆”一词相关的事件是:2009年6月27日清晨, 上海市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楼盘工地发生楼体倒塌事故, 1名工人死亡。这一事故被网友戏称为“楼脆脆”。这一事件发生在寸土寸金、楼价每平方米高达近两万元的上海, 引发了网民对房产质量的质疑和担忧。其后屡被曝光的房屋和桥梁的建筑质量安全事件, 如“楼歪歪”、“楼泡泡”、“路裂裂”、“桥粘粘”、“桥塞塞”等命名均由此而来, 同样可见公众对建筑和桥梁质量安全的担忧。
“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成为走红的网络流行词, 说明老百姓对相关事件的关注度较高。三个词语传递着公众对责任、公正、质量的渴望。三词的流行也反映了网络民意的强大。被强化的、意味深长的语义是叠音词成为网络流行词的原因之二。
三、轻松随意调侃的语用风格
在语言表达中, 用重字结构来描绘事物, 还能加强语言的形象性, 使表达更为生动。王力先生认为叠字法可以“把事物‘形容尽致’这好像在语言里加上了鲜艳的色彩”。[3]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与其语用规律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互为存在的关系“修辞功能影响其语用规律”语用规律又彰显其修辞功能。修辞功能, 顾名思义就是能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效能。人们使用叠音词除考虑词的基本义以外, 还受其独特的修辞功能影响, 往往出于修辞的目的而使用。[4]“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三词运用叠音这种修辞, 风格上儿童化, 起到了亲切、轻松、随意、阴柔化的效果, 鲜明而生动, 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
同时, 三个流行词又体现着调侃的风格。“范跑跑”一词就是网友对不顾学生只身逃命的中学教师范美忠的戏称。在汶川大地震中, 9岁半的林浩在自救之后又回去救出两名同学。作为老师的他却在地震中丢下学生先跑了。“范跑跑”是自私的、逃避责任的、个性张扬的, 所以被网名嘲笑和调侃。“躲猫猫”一词最初是由监狱警方告诉人们:玩游戏也可以死人。公众由此思考:“躲猫猫”而死的背后会不会有什么猫腻?“躲猫猫”一词在网络的流行, 实际上是公众面对公共权力的任性、专横、冷漠却又无可奈何的调侃, 通过调侃发泄不满、愤怒、不知所措甚至绝望, 也传递着公众对公正、透明的渴望。“楼脆脆”一词则是网民对房屋质量的调侃, 在房地产业发达、房子越盖越多、房价已成普通老百姓不堪承受之重的近年, 房屋质量受漠视、监管不到位, 百姓的气愤、不满、维权的艰难都化作无奈的调侃。
叠音词的使用情况不仅与其本身的修辞功能密切相关, 而且和使用者的性别、年龄、性格、心理、文风以及和文体、语境、社会时尚等密切相关。[5]网络流行词中的叠音词是网民创造和使用的, 体现了网民的年龄、性格、心理、文风, 也体现了网络这一特定的语境。据计算机世界网 (CCW.COM.CN) 的市场调查显示:在我国的网民中, 以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群为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大, 在五分之四左右。21~30岁的网民是最为活跃的人群, 特别是26~30岁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大。年轻的网民思维活跃、新潮、机智俏皮、勇于标新立异, 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也常常用异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来宣泄某种平日里不能或不敢表达的情感。叠音词既形象生动又具有创作的相对自由性, 所以网民喜欢新造和使用叠音词。叠音词展现的“童语现象”, 表现了在当今压力大节奏快的社会里, 人们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在网上这个虚拟社会中, 没有人知道你的性别和年龄, 没有人与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网络便成了宣泄感情、显示“本我”的最佳地点。而一旦创造出鲜活个性化的语言, 便会迅速流行, 风靡一时。[6]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语言中变化最快的是词汇。叠音词在语音、语义、语用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它使汉语词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网络语言的世界, 每天都有新的叠音词产生, 其中具有生命力的会沉淀下来, 被大众和传媒逐渐接受, 有的会自然消亡。让我们用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流行词中的叠音词现象。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178-180.
[2]赵登岩“.躲猫猫”井喷缘于公众知情权受阻[N].中国青年报, 2009-02-18.
[3]张涤华.汉语语法修辞词典[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8.
[4][5]周成兰.汉语叠音词的修辞功能及语用规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 :78-82.
[6]李存.网络语言对网民心理的折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 .
范跑跑 篇2
第一节思修课,我怀着的是一种学习的心态。因为在正式接触它之前就已经听说它对于条理性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我,就是这么一个没有条理的人。然而很快我就发现,它是真正的思想教育课,从占座视频到“范跑跑”,无一不是展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无一不是对我们道德的解剖。老师总是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同时又能尽量站在公正客观点角度上为我们剖析。半学期下来,真的是获益匪浅。下面仅就范跑跑一事进行我个人的分析,以此检验我思修课的学习成果吧!
对于范跑跑一事,该说的不该说的基本都被凤凰卫视报导完了,幸好他们有一点还没讨论,即被放在神圣位置上的人是否享受到了神圣者的待遇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道德体系思考!
对于老师,恐怕没几个学生能有我这样丰富的阅历。我见过城市里的家长对老师毕恭毕敬,仿佛商人见了官,生怕惹老师不高兴而耽误了自己的孩子。我见过乡下的老师,有的与学生调侃嘻嘻,有的每次打学生都把学生打得吐血,还有老师被学生欺负,却只能忍气吞声。我见过从乡镇通过激烈的角逐才生到县重点高中的老师,虽是书香世家,却一贫如洗,父母早故,兄弟之间彼此扶持。在担任老师一职的同时还要兼职,不然养不起自己的娃。我还见过许多班主任,每到春节之际就要专门腾出一间房子好摆满家长们送的烟酒。
家长们把老师当成神圣工作者了吗?还是把老师当成自己孩子进入上流社会的踏脚石?
老师把自己当成神圣工作者了吗?为什么他们下手时毫不留情?收受烟酒时仿佛腐败官员?
学生把老师当成神圣工作者了吗?他们怎敢对教育过自己的老师拳打脚踢!学校把老师当成神圣工作者了吗?面对家境如此窘迫而又敬业的老师,为何不把多出来的宿舍分一间给他们?
不,我们没有。
我们在需要时冠以他们神圣的光环,在不需要时却不过问他们的冷暖。如此背景之下,怎敢有人要求他们负起圣职者的责任?怎敢对他们进行道德绑架!
曾经(不清楚现在的情况),在日本,老师上了车,全体成员,无论老少,都会立刻起立给老师让座,这才是对圣职者应有的尊敬,正是有了这种尊敬,老师才会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神圣工作者,才会无时无刻不以神圣工作者来约束自己,来标榜自己,才会在危难时刻义无反顾的献出自己的生命,做出一名圣职者应做的事。
让其负起圣职者的责任与义务却不给予其圣职者所应有的尊敬待遇,这根本就是绑架!思想上的绑架!道德上的绑架!
来到华农生科院,感受着这里的学术氛围,看到许多师生间的谈笑自如,我甚是欣慰,虽然不尊敬老师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比起我曾经见过的场面已好过千遍百遍。
类似的现象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医务人员把我们献的血转卖,政府人员把下发给农民的补贴私吞等等。事实上,真要细究起来每一份为社会服务的工作都是神圣的,每一个工人,每一个生意人,每一个政府官员,他们的职责都是神圣的,可是又有多少人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神圣的呢?又有多少人把别人的工作当成是神圣的呢?电影《别把自己不当干部》便真实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这一职业道德问题。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先破而后立的过渡阶段,人民,党,政府,必须共同努力,重塑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
生科院应技1001杜博贾
“范跑跑”事件的营销思考 篇3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分布着7000万以上数目的营销人员,(笔者认为这个数字还太保守),每年的淘汰率高达25%,做到行业顶尖的更是凤毛麟角,营销行业难吗?几乎每一本关于营销理论的书籍都有营销这个职业是最有前途职业的说法,那么营销难在哪里呢?笔者从人性的角度来做一个分析。
一、“范跑跑”事件的关注度为什么那么高,是因为范美忠的言论让网民在感情上接受不了,认为老师的思想要很崇高,很先进,所以这个在营销制度上来说就是人为的拔高人的思想觉悟。从商业活动角度而言,人都是利益人,就象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老人家说过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尤其是涉及商业利益的时候,人的本性会淋漓尽致的表現出来。所以,我们在营销活动中,首先要认识到是什么呢?是制度的重要性,让制度去约束和管理营销人员和经销商,很多上司和老板总是认为,人要讲良心,我对你那么好,你也应该怎样怎样,我对下属把心都掏出来了,下属也应该要帮我想一想,其实没有这么好的事情,不要人为的拔高人的思想觉悟,而是要用理性的制度来说话。制度的完善对于营销活动的顺利的执行起到了三分之一的作用,要想在营销活动过程中,不走样,更重要的是监督,怎么监督?让上司监督,让同事监督,让外人监督,让客户监督,这个就是为什么可口可乐、麦当劳这些国际巨头能够风行全球的一个很关键的原因。
二、“范跑跑”事件中的口水大战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尊重,我们抛开事件本身不去谈,尊重就是目前导致营销人员流动频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国人敬天敬地但是不敬人,人人相轻,大多数的人都以为自己了不起,开车的看不起走路的,走路的看不起扫路的,所以一旦自己感觉不爽,为了一口气咽不下,就会有过激的行为和言论出来。比如,有的上司会对下属说,你看你,这个小问题你都弄不好,我一出马就解决了。其实笔者认为,这种话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的,说出来就是刺激下属,有的时候,客户买一个部门经理的帐,完全是因为这个经理手里有一定的权利,通过这个权利,客户可以拿到他想要的东西,而不是这个经理本身的能力有多大。笔者还有一个观点,能力很多时候是和资源匹配在一起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你拥有更多资源调配权利的时候,你的潜能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在管理经销商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营销人员和经销商相互给小鞋穿的现象,这个也是尊重在作怪。很多经销商确实文化水平不高,但是由于他们抓住了机会,时间对了,迅速的发家致富了,成功的人自信,甚至自负,不把一些小业务,基层营销人员放在眼里,动不动就是威胁营销人员:我和你们某某老总关系不错,更过分的就是大事小事都直接绕过厂家基层业务人员,直接找厂家高层,甚至干涉厂家人事,这些行为都是不尊重厂家营销人员,导致厂家人员怀恨在心,而要找一个平衡,给经销商小鞋穿。
三、在商业活动中,错误的把道德和道理混为一谈,无视游戏规则。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是看不出来的,有道德和没有道德的人在外表看来都差不多,而且是可以伪装的。道理是理性的,商业中的道理其实也要靠制度和条约去规范,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学习犹太人,关注条约条款的重要行,只认可规则。“范跑跑”事件中范美忠的言行让众人唾骂,就是因为他忽视了规则,很多人心中固定的认为,老师是应该先救就学生,老师是一定要舍己救人,老师为了学生是必须无条件献身的,这个就是公众认可的规则。所以,对于规则这个东西,在营销活动中,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规则的认知,一个对规则的认同,认知就是知道,认同就是同意,而且规则还有潜规则和明规则之分。在国内的营销活动中,存在着“能说的不能做,能做的不能说”潜规则,所以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有很多营销奇迹存在的原因。在营销活动中,笔者认为要遵循的一个基本的规则是利益驱动,把任何人都看成是利益人,也就是说商业活动中,人的行为是由利益驱动的。不是因为这样,不是因为有这个好处,客户是不会来进行合作的,在利益上满足了,也就掌握住一个人。对于人的利益而言,利益主要就是三个关键点,一个是利益的类型,二个是利益的表现形式,三个利益的兑现周期。把这三个方面把握好,营销活动才会有个圆满的结果。
范跑跑 篇4
范美忠不仅有敏捷的身手,而且还有过人的心理素质。因为面对网上如潮的骂声,他不仅能够甘之如饴,“每天陪着妻子、女儿,在网上看着网友如何骂我”,而且还能够继续对记者侃侃而谈:“《教育法》并没有规定在地震时,老师一定要救学生”,“地震不是我造成的,我无须内疚”云云。“范跑跑”的自辩,听起来虽然振振有词,但其实不值一驳,因为大家都公认“先跑”是一个道德问题,从来没有人说这是一个法律问题——你只要回答你是不是缺德就行了,扯什么《教育法》呀?你咋不说你没有违反《宪法》呢?别人说前门楼子,你说胯骨肘子,你也太不着四六了吧?
不过,“范跑跑”的自辩,却让我想起了一起著名的悲剧:“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在这起事件中,船长、众多的船员以及男性乘客,都和这条豪华邮轮一起沉入了大西洋底,冰海余生的人,却多数是最没有逃生能力的妇孺。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船长、船员以及男性乘客们都率先抢夺救生艇逃跑,然后辩解说:“《航海法》并没有规定在沉船时,男性一定要让妇孺优先”,“冰山不是我们造成的,我们无须内疚”等等,当时美国和欧洲的社会舆论,还能够原谅他们吗?
近百年来,“泰坦尼克”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感动无数人,我以为主要还不在于灾难的规模巨大,而在于船上的精英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担当的精神:比如船员劝说67岁的当时全球最大百货公司——梅西公司的创始人斯特劳斯上救生艇,老人回答道:“只要还有一个妇孺没上救生艇,我都绝不会上!”大银行家古根汉姆,则从容换上华丽的晚礼服,对太太写下遗言:“这条船将不会有任何一位女性,因为我占据救生艇的位置而留在甲板上。”在死难乘客的名单中,还有亿万富翁阿斯德、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师罗布尔等。
“范跑跑”的行为和“泰坦尼克”上的精英的行为之间的反差,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精英的悲剧?在我看来,对精英来说,最大悲剧不是死于一场地震或者沉船,而是被公众所唾弃!所以我认为,像“泰坦尼克”号上的精英们那样,和巨轮一起沉没,并不是悲剧,因为他们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同和景仰,反之,像“范跑跑”那样,尽管自己毫发无损,暴得大名,并且可以继续以出身名校相招摇,但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他已经被很多人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