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进修医师论文

2024-08-12

临床进修医师论文(共6篇)

临床进修医师论文 篇1

神经病学是属于内科学范畴的一门亚专科, 但不同于消化科、呼吸科等专科, 神经病学专科性更强。目前我国基层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多数没通过神经内科专科规范化培训, 因此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是我国基层医院青年神经内科医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形式, 也是提高青年神经内科医师综合素质的主要渠道[1]。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每年承担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层次神经内科进修医师的培养任务。如何使进修医师在规定的进修时间 (1 年左右) 内尽可能多地掌握神经内科知识, 全面提升专业水平非常重要。我们回顾分析了多年来的管理和教学方式, 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了对神经内科进修医师教学的体会。

1 严格准入制度, 加强岗前培训, 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我院是承担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任务的大型综合医院, 每年承担基层医院进修医师培养的任务。神经内科是我院的重点学科, 每年负责全国全军不同层次神经内科进修医师的临床教学工作。这些进修医师来自于各个地区、各个级别的医院, 学历背景、专业理论及临床工作经验等有较大差异, 工作程序、业务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我院制订了接收准入制度, 要求临床科室进修医师思想政治觉悟高,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必须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及医师资格证书, 从事专业工作时间不少于3年。对于基本条件合格者, 科室还对申请对象进行业务考核, 再由科主任制订名单, 由训练处进一步审查。准入制度是进修医师临床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虽然对进修医师资格有严格的准入制度, 但是进修医师来自军内外各个层次的医院, 且多数来自地市县级基层医院, 他们的业务水平及习惯的工作程序各不相同。为使进修医师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在进修医师进入临床工作前, 医院需对他们进行为期两周的岗前培训。一方面加强医德医风、规章制度学习;另一方面对医院的计算机操作、基本医疗程序、处方书写及病历书写等进行培训考核。通过培训, 让每位进修医师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 把自己真正当成医院的一员, 做到遵守院规、珍惜荣誉。进修医师经过医院培训考核合格后, 科室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再对进修医师进行针对性培训, 主要介绍科室人员、科室规章制度、科室医疗的工作流程, 强调医疗质量意识。此外, 还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培训, 进修医师能对进修的目的有进一步的认识, 树立医疗质量至上的意识, 多数进修医师能很快适应我科的临床工作。

2 亚专科分区轮转, 系统理论培训, 全面提升临床工作能力

我院神经内科分为若干个亚专业病区, 例如血管病组、肌肉病组、癫痫组、脱髓鞘类疾病组、神经内科ICU、急诊病区等, 我科医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都有各自从事的亚专业方向。进修医师岗前培训结束后, 根据各自的专业发展愿望, 由科室统一制订其到病区的轮转计划, 每组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本院进修医师导师带教, 各组学习时间一般为3 个月。我们要求带教导师针对每一位进修医师的培养方案、进修进度、进修重点都要因人而异, 制订相应的个体化教学计划。既要全面提高他们的临床能力, 又要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进行重点培养。对于进修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薄弱, 从事神经内科工作时间较短的进修医师, 培训方案中要注重基本临床知识、技能培训, 争取通过一年的进修培养, 使其回到原单位后能够独立从事神经内科特别是脑血管病方面的常规诊疗工作。对于从事神经内科临床专业时间较长, 有一定神经内科基础的进修医师, 应该让他们在系统提高临床基本功的同时, 重点在某些亚专科方面有所发展, 争取通过一年的进修学习回到原单位后能在神经内科某些亚专科方面开展临床工作。

神经内科专科性强, 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 神经解剖及病理生理等基础知识复杂抽象, 因而神经病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存在一定困难[1]。我科每周安排一位高级职称人员给进修医师举办专题讲座, 授课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 结合日常典型临床病例及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等资料, 讲授关于神经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以及肌肉活检、肌电图、脑电图、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的临床应用等内容。讲课后进修医师可就临床中实际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发言讨论。通过这样系统的授课交流, 可以让进修医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3 多层面临床教学查房, 锻炼综合能力

临床教学查房是“三甲”医院临床科室培训各级医师的重要方法, 是一种相对集中的学习方式[2]。三级医师查房是医院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之一, 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活动, 是患者能否得到及时确诊、治疗的关键, 也是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进行临床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3]。在日常工作中, 我院实施经治医师、主管医师、主诊医师三级查房制度。进修医师都为经治医师, 要求每天都对自己经管的患者多次查房, 对危重患者、疑难患者及新入院患者更是如此。通常要求他们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临床诊断、诊断依据及下一步治疗方案进行全面分析, 将病史、查体、影像学资料、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进行整理, 以多媒体幻灯形式汇报, 主管医师、主诊医师对进修医师的汇报进行点评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再到病床边进行补充查体。这样既锻炼了进修医师的临床思维, 培养了其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提高了总结、表达能力,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科每周进行一次科主任教学查房。由各专业组组长轮流选择各病区有代表性的病例, 要求全体医师参加, 以进修医师为主体。对进修医师、研究生进行提问, 讨论和分析病例, 做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制订相应的诊疗计划。提问的方式、教学查房方式既给进修医师一定的压力, 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修医师通常会对教学查房做仔细的准备, 详细了解病史, 查阅相关资料, 这样能促进他们对神经内科基础和临床理论的学习。通过这种多模式、多层面的临床教学查房, 促进了进修医师综合能力的培养。

4 疑难病例多学科联合会诊, 拓展临床思维

我科不定期组织全院相关科室和北京市神经内科相关专家对科室疑难复杂危重患者进行联合会诊, 对复杂病例进行汇报和讨论。我们要求进修医师积极参加, 鼓励他们向相关专家提问。进修医师通过积极参与病例资料整理和讨论, 不仅养成了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提高了神经内科临床思维能力, 掌握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

5 积极参加学术活动, 开阔视野

我院属于大型综合性医院, 神经内科学科各亚专业组、医院相关科室及国内外同行之间学术交流会议较多, 我们组织进修医师积极参加院内外各层次的学术活动。例如多年来我们坚持每月组织一次由全市神经内科同行参加的临床病例讨论会, 围绕各医院提供的典型病例、疑难病例及临床病理结果进行讨论。通过参加学术会议, 提高了进修医师的学习兴趣, 也使其开阔了视野, 启迪了思维, 丰富了理论知识[4], 从而全面提升了进修医师的临床技能和学术水平。

6 加强科研理念形成, 锻炼论文写作能力

进修医师多数来自基层医院, 对科研工作不够重视, 认为没有条件做科研, 不了解如何撰写论文。因此, 进修期间使其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 学习总结临床经验、检索和阅读相关文献、撰写临床研究论文非常重要。我科每季度组织研究生导师举办关于科研选题及科研论文撰写方面的专题讲座, 要求研究生和进修医师积极参加, 鼓励进修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收集和总结临床病例资料, 学习文献检索方法, 积极撰写临床论文。我们还要求进修医师导师帮助进修医师修改论文, 争取让进修医师在进修期间能形成临床科研的基本理念, 撰写并发表1~2 篇临床研究论文。

综上所述, 教学医院应加强对进修医师的教学工作。根据我们的回访调查, 经过上述系统及针对性培训, 绝大部分进修医师能够在1 年的进修时间里掌握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了解疑难病的诊治, 神经内科临床理论知识得以丰富, 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明显提高, 综合素质也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江红, 何琳琳, 王树英.神经内科青年进修医师临床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2) :126-128.

[2]陈立朝, 许民辉, 邹咏文, 等.神经外科进修医师的教学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11 (6) :727-729.

[3]唐永忠, 黄和银, 周琦.我院实施三级医师查房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6 (4) :212-213.

[4]严家川, 蒋晓江.临床进修生培养浅谈[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2004 (6) :64-65.

进修医师神经外科教学体会 篇2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每年承担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层次医院的40-50名神经外科进修医师培养任务,回顾性分析作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医师的基本情况、管理教学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神经外科进修医师教学经验。

1加强岗前培训教育,规范医疗行为

虽然作者所在医院对进修医师资格有严格要求,但是进修医师来自全国及军内外各个层次的医院,有省级医院,也有地市县级医院,他们习惯的工作程序及业务水平各不相同。为使进修医师在医疗服务中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在进修医师进入临床工作学习前,医院需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就该院的规章制度、工作程序进行学习。培训分医德医风、基本医疗程序、计算机操作、病历书写、处方书写等几个方面,培训结束进行考核。院级培训的目的是让每位进修医师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明确该院的管理条例、各项医疗规章制度,使他们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工作顺利开展。进修医师经过医院培训合格入科后,科室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再对进修医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包括科室人员介绍、科室规章制度、如何利用好进修时间、医疗纠纷防范、强调医疗质量意识和爱岗敬业教育等。通过院科两级培训,进修医师能对进修的目的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认识到医疗质量是医疗安全的保证,树立起医疗质量第一、病人第一的主人翁意识。多数进修医师能很快适应科室的临床工作和学习,提高了工作学习效率。

2亚专科进修医师导师带教制度

神经外科专科性强,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作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更是分出一些亚专科,如颅底外科、脑血管病、胶质瘤、小儿神经外科、垂体瘤、介入神经外科及功能神经外科等。科室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本院医师都有各自从事的亚专业方向,独立带亚专业组开展临床工作,各组所收神经外科病种各有侧重。进修医师岗前培训结束后,根据各自的专业发展要求,由科室统一制定到各亚专业组的轮转计划,各组指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本院进修医师导师带教。

要求带教导师针对每一位进修学员的具体情况和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既要全面提高他们的神经外科临床和科研能力,又要发挥他们自身的技术特长,重点发展。对于进修前从事神经外科时间短的进修医师,训练的重点在常规神经外科,争取通过一年的进修培养,使其回到原单位后能够独立从事神经外科的常规工作。带教医师要耐心系统地讲解神经外科基本理论知识,锻炼临床思维,手把手地教神经外科基本操作技术。对于基础较好,临床经验较丰富的进修医师,训练重点在神经外科的亚专业,目的是通过进修学习掌握一门神经外科亚专业技术,如内镜神经外科或介入神经外科等。进修轮转安排应更侧重于亚专科,带教导师应注意放手不放眼,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独立处理一些临床问题。争取通过一年的进修学习回到原单位后能够逐渐独立开展神经外科亚专业的临床工作。

神经解剖知识、阅读CT、MRI、DSA片的能力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是常规神经外科医生不可缺少的重要专业技能。神经解剖是神经外科的基础,阅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医生的诊断水平,而显微神经外科能力则决定了神经外科医师的治疗水平。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对进修医师特别强调神经解剖、神经影像、显微神经外科基本功的培训。鼓励进修医师尽量多管理病人、多上台参加手术。只有通过多上台参加手术才能真正地提升神经解剖、神经影像、显微神经外科基本功。

3临床专题讲座制度

多数进修医师来源于基层医院,理论知识较差,对神经外科疾病认识不系统、不全面,临床操作不规范。进修的基本任务既要系统的学习神经外科基本知识,规范临床诊治,又要学习新业务、新技术,提升基层医院的业务水平。神经外科专科性强,神经解剖学是基础,而神经外科操作又分为显微技术、内镜、介入、立体定向等。作者所在科室每周安排一位高级职称人员给进修医师作专题讲座,每次一个专题,要求全体进修医师参加。授课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应用日常典型临床病例及神经影像、手术录像等资料,讲授包括神经解剖、神经外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的神经影像学及常规手术入路、神经导航技术以及其他神经外科新技术等内容。讲课后授课者和进修医师可就临床中实际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穿插提问或发言讨论。此外,每周还举行一次神经外科疑难病例讨论,将本周手术的疑难病例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影像学特点、手术并发症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讨论。这样通过一年的进修,多数进修医师神经外科专业基础和临床理论都有大的提高。

4临床教学查房制度

临床教学查房是三甲医院临床科室培训各级医师的重要方法,是一种相对集中的学习方式[2]。我科严格执行医院的经治医师、主管医师、主诊医师三级查房制度。进修医师每天都对自己经管的患者多次查房,对新入院病人、危重病人及疑难病人更应如此。详细了解新入院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诊断、诊断依据及下一步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并积极准备术前讨论。术前讨论形式为进修医师将病史、查体、影像学、诊断、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手术体位、手术入路、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整理成多媒体幻灯(PPT)形式汇报,主管、主诊医师对进修医师的汇报进行针对点评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由科室主任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决定治疗方案。这样既培养了进修医师正确的临床思维,提升了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讲解表达的能力,全面提升了进修医师的临床水平。

此外,我科每周进行一次科主任教学查房。科主任教学查房时,要求全体医师参加,针对典型的神经外科病例,对进修医师进行提问并讲解,以提问的方式调动进修医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进修医师对神经外科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多层面、多模式的临床教学查房不仅可使进修医师神经外科理论与临床实际相联系,提高神经影像的阅片能力,同时可检验和提升进修医师神经外科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敦促进修医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5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学习新业务、新技术

作者所在医院地处首都北京,国内外、军内外各级别学术会议较多。我们鼓励并积极组织进修医师利用好这一便利条件参加院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例如全市或全国的神经外科学术会议以及各亚专科的学术会议等。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让进修医师开拓了眼界,并能接触到神经外科国际国内最前沿的动态;通过鼓励他们向专家提问,不仅培养了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前沿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交流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临床技能和学术水平。

6重视科研理念,培养论文写作能力

多数进修医生来自地方或部队的基层医院,认为没有条件搞科研工作,对科研工作重视不足,不了解论文的撰写和发表程序。因此,在这1年进修时间里,建立科研和临床结合理念,学会总结临床工作,检索和阅读科研文献,撰写科研论文也非常重要。要求进修医师导师鼓励进修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多参与病例资料的登记和随访工作,指导他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手段学习文献检索和阅读科研文献。一方面可以了解疾病诊治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另一方面在充分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可以逐渐学习撰写论文。学习这种科研理念对将来回到各自医院开展科研工作非常重要。

内镜进修医师系统化培训的体会 篇3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我院2000~2009年间接收22名内镜专业进修医师, 学历:本科14人, 大专8人。职称:主治医师16人, 住院医师6人。

2. 方法

(1) 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内科学》、《内镜操作指南》《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6年版) 》等, 结合我科特色制定培训计划, 采取修改条目, 设计培训方案, 方案经科室负责人核定后执行。

(2) 培训形式

按照进修时间和目的不同, 对消化内镜医师进修大致可分成几种类型。按时间大致可分成短期3个月、6个月培训及1年的长期训练;按学习和培训目的不同又可分成三个级别的训练, 即初级胃肠镜训练、中级内镜训练和高级内镜训练[1]。

(3) 培训内容

根据培训时间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深度, 包括内镜操作的一些指南学习;内镜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内镜检查的常见并发症与预防;内镜检查的术前准备;内镜检查的术后处置;内镜结构与保养;内镜清洗与消毒;病理活检的方法;常见消化疾病的内镜诊断标准;食管胃镜检查的基本方法, 治疗取异物及止血的各种方法息肉切除茹膜切除活检,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 胃造凄术、镜下癌症诊断等

(4) 培训方法

由内镜中心高年资内镜医生共同组成培训师资队伍, 详细分工, 按培训计划分别对不同时期来我院进修的22名不同年资的内镜专业医师进行理论讲课、实际操作示教、结合课程内容组织观看实时操作录像, 工作中采取一对一的带教模式, 建立培训手册进行记录, 并有带教老师确认签字, 完成整个训练后再由带教老师进行定性评价。

(5) 培训考核

制定理论和操作的评分标准, 每一个专项培训后进行阶段考核, 进修离院前再次进行考核, 将培训手册留档以外并复印交给原单位。

3. 结果

(1) 消化道的解剖知识是学习的关键在培训计划中要有2周的理论学习及考核, 进修医师对消化道解剖结构的理解将影响到对内镜技术的认知水平, 是内镜学习必须掌握的, 是每个胃镜医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 充分认识这些结构, 不仅能对病变部位进行定位, 更有利于熟练电子内镜的操作手法, 并能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学习内镜器械性能及管理基础、插镜技术及方法、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适应证并发症及其处理活检技术及方法以外, 内镜医师应具备消化道内镜检查法的相关知识以及电子胃镜检查流程等。

(2) 着重抓好“三个阶段”的带教培训 (1) 岗前学习阶段进修生来自不同的基层医院, 对内镜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2]。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 上岗培训前要着重介绍消化内镜室的工作程序, 消化内镜发展史, 消化内镜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性, 内镜医师的职责、工作中与护士的相互配合。 (2) 上岗操作阶段在我科对于初期进修人员现观摩老师的插镜操作示范以及观看操作录像带;我们坚持进修医生第一个月不操作, 以看为主, 讲解插镜操作手法和技巧, 体外进行摩拟插镜操作手法的训练, 为进入体内顺利插镜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上岗操作阶段要提前终止不良行为和危险行为。不良行为和危险行为是指操作规范所不允许的不规范操作, 对医患双方都毫无益处, 甚至引发医疗事故。因此, 这一类行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都应该在出现苗头的时候提前终止。另外, 带教老师及时接替操作是对进修医师的一种保护, 也是对病患负责任的表现。 (3) 强化提高阶段通过观摩, 上岗操作, 使其对内镜建立感性认识熟悉内镜下的解剖、标志和部位判断及操作注意事项, 进修3个月后可以放手实施具体操作, 对进修医师操作时掌握外松内紧原则。

(3)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建立阶段考核制度, 在完成每一项培训内容后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 使得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能单独开展业务, 从而提高进修效果。

(4) 电子内窥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不少进修医师学习电子胃镜检查, 往往就是只抱着学习操作的目的, 以为会操作就是学会了胃镜检查。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必须在学习开始就要纠正[3]。电子内镜检查不仅仅是一项操作, 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作出诊断为后续的诊疗行为提供依据, 诊断疾病才是内镜检查的重点, 只有正确的诊断才使每一次操作有了真正的价值。

总之, 电子内窥镜教学是进修医师和带教医师的互动。只有教和学双方共同努力下, 在逐步熟练内镜操作的基础上, 持续不断提高对疾病的认知, 才能真正圆满地完成的电子内窥镜教学培养出合格的内窥镜医师。

摘要:要提高内镜进修医师的内镜诊疗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化培训是较好的模式。在进修学习中, 按不同的培训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能够有效提高进修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信心, 从而提高进修效果。

关键词:进修医师,内镜,诊疗技术

参考文献

[1]彭健, 张阳德, 唐静波.内镜规范化教学探讨.中国现代医学杂2007, 17:2421-2423.

[2]熊汉华, 刘诗.提高消化内镜进修医师操作技能的实践与探讨[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2, 14 (6) :270-271.

临床进修医师论文 篇4

1 培训目标、计划、内容

我市三级甲等以下医院一般没有颌面外科病房, 涉及口腔外科的手术常由普外科、耳鼻喉科、骨科医师操作。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的培训既要使进修医师形成病房工作基本素质, 又要提高其口腔颌面诊疗技术。

1.1 培训目标

通过一年的进修, 全面提升进修医师的临床素养, 使其掌握专科实践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能独立从事颌面外科门诊日常诊疗工作;能独立完成病房一级手术及二级手术, 能担任三级手术一助和四级手术二助, 同时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医德医风, 成为既有过硬的基本功、又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实用型专科医师。

1.2 培训计划

考虑到进修医师对病房工作缺乏系统认识, 缺少由整体到局部的临床思维, 我们将病房进修时间定为10个月, 口外门诊进修时间定为2个月。

1.3 培训内容

一年的培训不可能面面俱到, 要做到重点突出, 有的放矢。因此, 我院实行以基本理论及临床技能为核心, 全面培养综合素质的策略。

2 培训重点

2.1 基本理论学习

在培训期间注重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知识。要求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各种常见疾病的基本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操作要点, 如口腔颌面外伤的大、中、小型清创缝合术, 智齿冠周炎的诊治要素, 复杂牙拔除的受力分析, 间隙感染的诊断要点及切开引流原则, 常见肿瘤及颌面部畸形诊断和治疗原则, 口腔颌面部小型良性肿物诊断要素及治疗原则等。在教师指导下, 熟悉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日常工作原则, 参加每周科室组织的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会及院内各种专题讲座, 同时融入总结、纠错、拓展、PBL教学模式等。参加教师每月的专题讲座, 拓展视野。

2.2 临床基本操作技能

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是培训内容的重中之重。我科采取“三步走”的培训办法。第一步:重点培养手术室无菌操作观念, 强化无菌操作原则;第二步:在教师指导下, 加强切开、止血、结扎、缝合、换药等基本技能训练, 做到“正确切开, 准确止血, 稳固结扎, 标准缝合, 规范换药”[1];第三步:能够独立完成病房一级手术及二级手术, 并且基本可以独立完成门诊日常工作, 能够在三级手术中完全胜任一助工作。

2.3 病历书写能力

病历能反映医师的临床思维和分析总结能力。由于进修医师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文书”现象, 且在下级医院未从事过病房工作, 因此, 存在病历书写不规范、不准确、不完整、不真实及语言不简洁等问题[2]。因而, 我科对刚进入病房的进修医师要进行集中讲课, 内容包括病历书写原则和技巧, 并且定期组织进修住院医师学习本科既往医疗纠纷案例, 使其认识到病历书写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2.4 医患沟通能力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融洽的医患关系能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 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交流和沟通技能成为医务工作者的核心技能之一[3]。因此, 要加强进修医师沟通能力的培养, 通过言传身教, 结合实际案例, 学会换位思考, 稳步增强其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提高医疗质量, 减少医患矛盾, 从而保障医疗安全。

2.5 主动学习能力

进修医师必须学会主动学习、学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并做记录, 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要有全面详细的了解。要求针对某一常见病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或专著, 学会写综述, 制成幻灯片, 并在定期举行的读书报告会上讲解。对于进步快的医师可以指导其写作临床方面的论著。

3 考核制度

实行定期考核制度, 评价培训效果。我科根据具体情况, 每3个月举行1次阶段性科室考核, 由科主任带头, 科秘书协助, 带教教师及护士长参与评分, 主要考核专科常见疾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专科检查、初步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及基本操作技能。培训结束后参加科室组织的出科考试及总结性考核。

4 思考

由于进修医师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患者数量每年也持续增长, 因此, 临床工作量大而繁琐, 且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导致“重临床、轻培训”“重使用、轻培养”、考核不严或流于形式、奖惩力度不大等现象[4]。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体制改革,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把进修医师的考核成绩与带教教师的绩效、职称晋升挂钩, 让带教教师将有限的时间、精力用于专心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 我科通过多年进修医师培训经验的积累, 已经基本建立了一套符合口腔颌面外科特点的合理实用的进修医师培训标准体系, 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专科医师。

参考文献

[1]李靖, 梁平, 杨彤翰, 等.腹腔镜外科技术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6) :69-70.

[2]吴雪融.病案管理与法律责任[J].中国病案, 2010, 11 (1) :51-52.

[3]张鸣, 金盛华.医师专业胜任力界定与研究模式[J].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 (8) :687-688.

临床进修医师论文 篇5

20世纪90年代, 腹腔镜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 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明显减轻患者手术后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及节省住院费用等优点, 逐渐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并在各级医院中普及[2]。但在腹腔镜实际手术过程中, 器械操作与直视手术操作不仅有深浅巨细的差别, 更有视觉、定向和动作协调上的差别。因而实际操作过程中, 影像缺乏立体感, 判断远近距离时易产生误差, 导致镜像操作过程不协调。而且可能因为手术区局部放大, 器械仅能观察到局部, 当更换手术器械或术中大幅度移动手术器械到视野外时, 无经验者往往找不到器械, 我们称之为术中器械“丢失”。此时只有通过后退摄像头更换大视野才可能找到器械并引导器械至手术部位。但是频繁更改器械伸入方向及长度, 极易造成患者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

因此, 腹腔镜手术实际操作过程仍有一定难度, 基层医院经常会选派优秀外科医师进修学习。但是由于许多基层医师一心追求手术操作, 忽视基本技能训练, 操作过程中存有一些不良习惯 (如进出器械缺乏距离感, 过快过猛;经常术中操作器械“丢失”等) , 让带教教师无法放心。加之目前医患矛盾加剧、医患关系复杂, 在传统意义上“师傅带徒弟”医学培养模式中, “师傅”更加难以放手让“徒弟”实践, 导致进修医师总是抱怨实际动手操作机会过少, 进修学习收获不大。针对这一点, 我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 使用腹腔镜模拟训练器进行微创外科手术基本操作规范培训, 并在后期实际手术中检验发现, 经过培训的进修医师各项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1使用简易腹腔镜训练器进行镜下基本操作培训

此次教学实验主要针对2013—2014年在我科参加陕西省主治医师提高班的两批进修医师。各医师均为二级医院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临床普通外科主治医师, 且均具有一定腹腔镜手术经验。共32人, 其中16人 (定为A组) 除进行日常临床工作外, 每天还接受2小时腹腔镜训练器操作培训, 为期2个月, 暂不接触腹腔镜手术。另外16人 (定为B组) 直接跟随带教教师每日开展各种手术, 包括腹腔镜手术。此次使用的训练器为简易腹腔镜训练器, 包括机箱、可伸缩并调整方向摄像头、显示器以及腹腔镜器械。训练器机箱内可安放各种模板, 完成下列基本操作训练: (1) 镜下捡拾黄豆:训练箱底板上放置一小撮黄豆和一个窄口瓶, 分别用左右手持抓钳将黄豆逐一移入窄口瓶内, 以训练准确的定位、定向技能。 (2) 人造血管结扎:底板上固定人造塑胶管, 双手持线、递线并打结, 训练双手持械的动作协调性。 (3) 镜下缝合:底板上放置人造皮肤切口并在镜下完成缝合、打结, 适应最基本镜下缝合操作。3种基本操作训练为渐进式练习, 只有双手交替捡拾黄豆达20个/分钟, 方可进行第二步的人造血管结扎训练。镜下打结达5个/分钟方可进行缝合训练, 缝合要求10分钟之内完成3针缝合并打结、剪线。经过每日不间断训练, 受训者一月内均可达到上述要求。最后, 考核合格者安排其进行实验动物 (家兔) 操作, 家兔麻醉后切开腹壁并固定于试验台: (1) 显露肠管, 常规镜下切开肠管并连续缝合肠管。 (2) 剪开肾脏包膜及侧腹膜, 双重结扎切断肾动、静脉, 完成肾脏切除手术。经过上述练习, 达到训练腔镜下解剖、分离、剪切、打结及缝合等操作技能的目的[3,4]。

2实际手术效果比较

考核手术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象均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 无明显发作或近3个月无明显发作病史, 术中胆囊无明显水肿、胆囊与周围组织器官间无明显粘连, 或粘连易分离。每组每名医师在带教教师的陪伴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考核指标包括: (1) 手术时间:经脐部Trocar放入腹腔镜摄像头开始计时, 至手术结束最后一个Trocar取出为手术时间。 (2) 术中器械“丢失”:术中器械自手术野消失, 调整一次后未发现器械, 判定为器械“丢失”一次。 (3) 术中打结时间:术中在完成胆囊三角区解剖后, 近端胆囊管Hemolok夹闭后, 远端要求医师使用丝线结扎, 完成两个外科结并计时。具体统计数据见表1。通过表中实验数据不难看出, 经过腹腔镜训练器对镜下基本操作培训后, A组医师单次完成手术时间、术中打结操作时间明显缩短, 术中器械“丢失”次数明显减少, 手术技术能力较B组明显提高。

临床医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与日俱增, 对手术安全、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 因此减少外科手术损伤、手术并发症、手术后遗症, 提高手术安全性等日益受到关注。外科更是一个实践性强、技能训练要求极高的专业, 要熟练掌握腹腔镜的使用, 必须接受严格的专业培训。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开展腹腔镜外科手术有严格的培训与医生准入制度[5]。此次进修学习医师大部分已工作一段时间, 具有一定临床经验, 但是在基层医院工作过程中, 往往急于追求手术技巧及手术难度, 却忽视基本手术技能训练, 在工作中养成一些不良操作习惯, 形成潜在手术风险。

腹腔镜技术操作具有一定特殊性, 受训者只有通过训练, 观察电视影像时有意识地确定手中掌握的器械与目标物的相对位置, 做适当的进、退、旋转或倾斜等动作训练, 并掌握幅度, 方能在手术部位进行确切的钳、夹、牵拉、电切、施夹、打结等处理[6]。习惯了开腹手术的医师只有通过反复的基础训练, 才能使定向和协调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情况,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创伤。

本次教学改革所使用的简易腹腔镜训练器, 同样能够达到规范腹腔镜下基本操作、提高手术技能的目的, 且利于基层医院推广。但最重要的是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不盲目追求手术操作。有效的腹腔镜手术培训, 对于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风险具有积极作用, 真正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培训的方法和重要性。方法 两组共32名进修医师, 进行或不进行预先腹腔镜训练器培训, 对其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和总结。结果 预先经腹腔镜训练器培训组较未培训组在完成常规手术过程中, 手术时间缩短21.7%, 打结时间缩短35.6%, 术中器械“丢失”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腹腔镜训练器培训对于规范腹腔镜操作, 提高手术技能及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腹腔镜训练器,手术技能,进修医师,胆囊切除术

参考文献

[1]郑明华.腹腔镜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30 (3) :164-166.

[2]王宇.微创外科的兴起、发展与未来[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6, 22 (3) :145-147.

[3]陈海燕.腹腔镜模拟训练在腹腔镜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杂志, 2013, 6 (1) :72-73.

[4]卢先州, 张树友, 彭秀达, 等.腹腔镜操作训练在普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7) :98-99.

[5]Holznecht C, Schmidt T, Gould J.The impact of training under different visual-spatial conditions on reverse-alignment laparoscopic skills development[J].Surg Endose, 2012, 26 (1) :120-123.

临床进修医师论文 篇6

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和环境之间保持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1、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性: (1) 人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其他生物互为环境; (2)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

2、人与环境间作用的双向性: (1) 人类可以适应环境, 同时以各种方式影响环境:包括环境的改善和环境污染; (2) 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3、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呈现“有利”和“有害”双重作用。

二、环境污染与健康

当人类生产、生活中排入环境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到人体健康, 则称为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 可使暴露人群在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中毒。产生的原因包括烟雾事件、生产事故、核泄漏及生物性污染等。

2、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因素 (污染物) 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产生的危害称为慢性危害。是环境污染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污染物的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环境污染的慢性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 (1)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2) 引起慢性疾患,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 O P D) ; (3) 蓄积性强的污染物引起的持续性蓄积危害, 如铅、汞、二恶英等。

环境污染的远期危害:包括致癌、致畸和致基因突变作用。

三、环境污染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1、合理规划;

2、环境立法与监督管理;

3、健康教育;

4、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5、深入开展环境污染与健康关系研究。

复习题

1、简述环境污染的定义。

2、简述环境污染引起的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

第二节饮用水卫生

生活饮用水供水方式有两种, 即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集中式供水指由水源集中取水, 然后对水进行净化和消毒, 并通过输水管和配水管网送到供水站和用户。分散式供水指居民分散地直接从水源取水。集中式供水服务人口多, 卫生状况与居民健康息息相关。

一、水源选择

集中式供水水源选择时, 应综合考虑以下四项原则。⑴水量充足:水源水量应能满足城镇或居民点的总用水量, 并考虑到近期或远期的人口发展。⑵水质良好:水源水的感官性状、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和放射性指标、生物学指标和有害物质含量均应达到相应要求。⑶便于防护:所选水源均应可以设置水源防护区, 且优先选用地下水。⑷技术经济上合理。

二、水质处理

水源水质一般情况下不能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必须净化处理。常规的水质净化工艺包括混凝沉淀 (或澄清) 、过滤和消毒, 目的是除去原水中的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和细菌等杂质。

(一) 混凝沉淀

天然水中的细小颗粒, 特别是胶体颗粒很难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下沉, 需要加入混凝剂使其互相黏附聚合成较大颗粒后从水中沉降下来, 该过程称为混凝沉淀。

常用的混凝剂有金属盐类和高分子类两类混凝剂, 金属盐类有铝盐 (明矾、硫酸铝等) 和铁盐 (三氯化铁和硫酸亚铁) , 高分子类如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等。最常用的混凝剂是铝盐和铁盐。

(二) 过滤

1、过滤的作用

⑴过滤后使水的浊度降低, 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⑵去除水中大部分病原微生物。⑶使水中残留的微生物失去悬浮物的保护, 为进一步消毒创造条件。

2、滤料的卫生学要求

⑴无毒、化学性能稳定, 不会恶化水质。⑵有足够的机械强度。⑶不能被微生物利用和分解。 (4) 颗粒粒径均匀。

在市政供水中, 应用最广的滤料是石英砂, 常用的还有无烟煤、药用炭、磁铁砂等颗粒。

(三) 消毒

我国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 其中应用最广的是氯化消毒。

1、氯制剂: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主要由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和有机氯制剂等。含氯化合物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为有效氯, 具有杀菌能力。漂白粉含有效氯约2 5%~3 0%, 漂白粉精含有效氯6 0%~7 0%。

2、游离性余氯:指用氯消毒时加氯接触一段时间后, 水中所剩余的氯量。饮用水中保持一定量的余氯, 可以防止在输配水的过程中发生二次污染, 而且可以杀灭水中的肠道病毒。

3、氯化副产物:指在氯化消毒过程中氯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产生的卤代烃类化合物, 包括三卤甲烷 (THMs) 、卤代醋酸类化合物 (H A A s) 、水合氯醛、氯代酚、氯代酮、甲醛、卤乙腈等, 最常见的是三卤甲烷 (THMs) 和卤代醋酸类化合物 (H A A s) 。氯化副产物中许多在动物实验中具有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 有的还有致畸性和/或神经毒性。

三、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一)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制定原则

1、流行病学上安全, 不会发生和传播介水传染病。

2、所含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无害。

3、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4、经济技术上合理。

(二) 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我国2001年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规定了96项水质指标, 分为常规检验项目34项和非常规检验项目62项。常规检验项目可分为四类: (1)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2) 毒理学指标; (3) 细菌学指标; (4) 放射性指标。

四、饮用水污染与疾病

(一) 介水传染病

1、流行原因: (1) 水源受到病原体污染, 未经妥善处理和消毒即供居民饮用; (2) 处理后的饮用水在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被二次污染。

2、病原体:主要有三类: (1) 细菌, 如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 (2) 病毒, 如甲型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3) 原虫, 如血吸虫等。

3、常见介水传染病:大约有40多种传染病可以通过水传播, 如霍乱、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 肝炎、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 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等寄生虫病。一般以肠道传染病多见。

(二) 化学性污染中毒

饮用水中可引起机体中毒的化学性物质非常多, 常见的有氰化物、铬、砷、汞、镉、硝酸盐等。

1、氰化物:水体中的氰化物主要来源于炼焦、选矿、电镀等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氰化物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缺氧症状和体征, 严重者昏迷死亡;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神经衰弱症状, 还可出现肌肉酸痛及活动障碍等。测定尿液和唾液中硫氰酸根的含量是评价外源性氰化物中毒的重要指标。

2、汞和甲基汞:来源于汞矿冶炼、化工、仪表等工业企业废水的汞, 进入水体后可以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转变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 汞和甲基汞都可引起机体中毒。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就是由于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临床表现为步态不稳、言语不清、肢端麻木等神经系统症状。

3、酚:饮用水中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炼焦、炼油、造纸等企业的工业废水, 该类化合物都有特殊臭味, 可使水质恶化。酚进入体内后代谢迅速, 所以其危害主要是急性中毒, 表现为大量出汗、肺水肿、吞咽困难、肝脏及造血系统损害、黑尿等。有些酚类化合物如五氯酚等还具有环境激素作用, 可干扰机体内分泌系统。

(三) 物理性污染危害

1、硬度:硬度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 以C a C O3 (m g/L) 表示。饮用硬度高的水可出现腹泻和消化不良等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和体征, 并且可以促进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高硬度的水容易形成水垢, 影响日常生活;长期饮用低硬度的水则可能与某些心血管病有关。

2、放射性污染:人体接触或饮用含放射性物质的水可引起外照射或内照射, 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甚至诱发恶性肿瘤, 并具有致畸作用, 影响后代健康。

(四)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的健康问题

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成为目前城市普遍采用的供水方式, 通常高层建筑5~6层以上的饮用水都要依靠二次供水系统才能输送到高层房间中。二次供水在贮存、输送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 导致水质下降, 引起饮用者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甚至出现中毒症状。应加强对二次供水的卫生防护。复习题

1、简述常规水质净化工艺。

2、什么是有效氯?

第三节住宅卫生

一、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

⑴小气候适宜。⑵采光照明良好。⑶空气清洁卫生。 (4) 环境安静整洁。 (5) 卫生设施齐全。

二、住宅设计的卫生要求

(一) 住宅的平面配置

1、住宅的朝向:住宅的朝向可影响日照、采光、通风、小气候和空气清洁度, 我国居室最适宜的朝向是南向。

2、住宅的间距:为防止后排建筑物的日照、采光和通风受到影响, 前后相邻的两排建筑物建应有足够的间距, 一般应根据室内在冬至日应不少于1小时的满窗日照时间的要求进行推算。

3、住宅中房间的配置:在住宅中每户应有主室 (客厅、卧室、书房) 和辅室 (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 组成, 各居室之间应设计合理。

(二) 住宅的卫生规模

1、居室容积:居室容积与居住者的生活方便舒适、室内小气候和空气清洁度有关。评价空气清洁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不应超过0.07%。按此标准推算人均居室容积应为25~30m3。我国城镇住宅居室容积的卫生标准是2 0 m 3/人。

2、居室净高:在炎热地区应该高一些, 寒冷地区可以低一些。我国规定为2.4~2.8 m。

3、居室面积:根据人均居室容积和居室净高可以计算居室面积。

4、居室进深:指开设窗户的外墙内表面到对面墙壁内表面的距离, 可影响室内采光、日照、通风和换气。一般居室进深与居室宽度之比不应大于2∶1, 以3∶2比较适宜。

三、室内空气污染

(一)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和特点

1、室外来源:污染物通过门、窗或其他缝隙进入室内。主要包括:⑴来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的污染空气;⑵各种住宅建筑材料;⑶相邻住宅污染等。这类污染物的室内浓度往往低于在室外空气中的浓度。

2、室内来源:⑴燃料燃烧、烹调油烟等: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烃类和可吸入颗粒物等。这类污染物的浓度往往是室内高于室外。⑵人体的代谢产物、呼出废气等:主要包括二氧化碳、氨类化合物、甲醛、甲醇、乙醇、硫化氢和各种呼吸道细菌、病毒。⑶香烟烟雾:香烟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化学物质, 烟雾中90%为气体, 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挥发性亚硝胺、挥发性硫化物、氨、烃类、酚类等;其余主要是颗粒物, 包括焦油和尼古丁, 另有少部分镉和放射性物质。我国吸烟人口众多, 由于吸烟所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害问题。⑷室内建筑装饰材料:是目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污染物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 对健康危害极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 O C s) 是一类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 目前已鉴定出500多种, 各自的浓度比较低, 但共存于室内空气中可发生联合作用, 通常用T V O C表示其总量。常见的有醛类、苯、甲苯、二甲苯、三氯乙烯、三氯甲烷和萘等。⑸其他:室内淋浴、空气加湿器产生的卤代烃类化合物、空调冷却水中的军团菌、家用电器导致的电磁辐射等。

(二)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1、诱发癌症:来自于建筑材料或地基土壤的氡在衰变过程中产生α、β和γ射线, 容易诱发肺癌;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棗苯并 (a) 芘能诱发皮肤癌、肺癌和胃癌;烹调油烟可诱发肺鳞癌和腺癌;香烟烟气中的“确定人类致癌物”不少于44种, 主要为苯并 (a) 芘等, 吸烟是引起肺癌的主要原因。

2、引起中毒性疾病:室内空气中高浓度的一氧化碳可引起急性中毒, 低浓度污染则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长期接触高浓度甲醛可引起肝功能和肺功能的异常;甲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可对机体皮肤黏膜产生刺激作用;空气中的氟、砷可导致氟中毒和砷中毒。

3、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尘螨、甲醛、花粉等都可成为变应原, 引起变态反应, 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 甚至过敏性紫癜等。

4、传播传染病:空气中的细菌、病毒被吸入体内可发生呼吸道传染病, 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等;空调冷却水中的军团菌可通过室内空气传播, 引起军团菌病, 其主要症状是发热、咳嗽和肺部炎症。

5、导致病态建筑物综合征 (S B S) :W H O对其的解释为:“病态建筑物综合征”为在非工业区主述具有急性非特异症候群 (眼、鼻和咽喉刺激征、头痛、疲乏、全身不适) 的建筑物室内活动者的频数增加的情况, 这些症状在离开该建筑物之后能得到改善”。

病态建筑物综合征的八大症候群为: (1) 眼睛, 尤其是角膜、鼻黏膜及喉黏膜有刺激症状; (2) 嘴唇等黏膜干燥; (3) 皮肤经常生红斑、荨麻疹、湿疹等; (4) 容易疲劳; (5) 易引起头疼和呼吸道感染症状; (6) 经常有胸闷、窒息样的感觉; (7) 经常产生原因不明的过敏症; (8) 经常有眩晕、恶心、呕吐等感觉。

6、空调综合征: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学习的人, 因空气不流通, 新风量减少, 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以及与皮肤过敏相关的症状, 如皮肤发紧发干、易过敏、皮肤弹性变差等。这类现象在现代医学上称之为“空调综合征”或“空调病”。

四、室内空气清洁度的评价措施及改善措施

(一) 评价室内空气清洁度的常用指标

1、二氧化碳:室内二氧化碳含量可以反映出室内有害气体的综合水平, 可作为室内空气污染的指标之一。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02) 规定, 居室内CO2浓度≤0.1% (日平均值) 。

2、微生物: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 B/T 1 8 8 8 3-2 0 0 2) 规定, 室内细菌总数。

3、悬浮颗粒: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02) 规定, 室内可吸入颗粒物P M1 0浓度日平均值。

4、一氧化碳: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 B/T 1 8 8 8 3-2 0 0 2) 规定, 室内一氧化碳浓度1小时均值。

5、二氧化硫: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 B/T 1 8 8 8 3-2 0 0 2) 规定, 室内二氧化硫浓度1小时均值。

6、空气离子:空气离子化是空气的分子所发生的电荷变化.气体分子形成的离子称轻离子。轻离子被悬浮颗粒物、烟雾颗粒吸附, 形成质量重的阴、阳离子, 称为重离子。室内空气污染越严重, 轻离子数目越少, 重离子数目越多。当重离子与轻离子的比值小于50时, 空气清洁, 比值大于50时, 空气污浊。另外, 空气阴离子对机体具有镇静、镇痛、镇咳、降压等作用, 而阳离子可引起失眠、头疼、烦躁、血压升高等。

7、其他有害物质:甲醛、氡及其子体等近年来也用作评价居室空气清洁程度的指标。

(二) 改善室内空气清洁度的措施

1、选择安静卫生的地理位置。

2、选择环保的建筑装饰材料。

3、合理安排住宅平面配置。

4、合理安排住宅卫生规模。

5、采用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6、改进个人卫生习惯。

7、合理使用和保养各种设施。

8、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全卫生法制。复习题

1、住宅的平面配置包括哪些内容?

2、住宅的卫生规模包括哪些内容?

上一篇:市场经济与会计改革下一篇:财经类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