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学实验

2024-10-07

剂学实验(精选11篇)

剂学实验 篇1

中医方剂学作为一门密切联系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是其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随着我校实验教学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2010年实验方剂学从方剂学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 这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尚属首次[1]。

1 实验方剂学课程基本情况

实验方剂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 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药效学、药动学、药物化学、毒理学、质量标准、制剂工艺以及临床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实验方剂学课程的开设, 目的就是将方剂学与现代医学、生物学及化学等多学科实现交叉, 激发学生科研热情和自主探索意识,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我校实验方剂学课程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3部分, 课时设置为24学时, 学生考试合格后可取得1.5学分。实验方剂学课程主要在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方向开设, 授课时间为方剂学理论课程开设的同一学期。

2 实验方剂学课程面临的问题

2.1 学生人数增多, 实验室不足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的扩招, 我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目前每班学生在60人左右, 受班容量限制, 新生班级数也逐年增加。班级数增多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实验课程的排课与实施面临巨大压力。在排课方面, 因班级数增多, 有时需要两个教学班同时上课。每个实验室能容纳的学生不超过30人, 因此, 出现了实验室紧缺问题。在课程实施方面, 因两个班同时开课, 学生分组数增加。一般4~5个学生为一个实验小组, 1个教学班需设置15个小组。若两个教学班同时开课, 需分30个实验小组, 这直接给实验准备工作及课程实施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2.2 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影响课程实施

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自2004年我校实验教学体制改革以来, 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善实验室条件。目前, 实验室硬件建设得以完善, 实验室环境也逐步改善, 为实验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但随着学生人数增加, 实验室仪器设备相对不足, 出现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问题。以中医综合实验室为例, 在实施“麻黄、白果、定喘汤的化痰平喘作用比较”实验项目时, 按每个教学班分15个小组计, 每组分6只小鼠, 共需测试90只小鼠的样本。加之每个样本测3次求平均值, 每个教学班需要测270次, 若两个教学班同时开课, 需要测540次。而目前中医综合实验室只配备了3台分光光度计, 在实验课中超负荷运转, 很容易出现各种故障。

2.3 实验准备及课程实施困难

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实验课程的实施需要提前准备所需的试剂、药品、器械等实验用品。因此, 实验准备工作是否细致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与效果。实验准备工作很琐碎, 不仅需要配制试剂、药品, 还需要准备各种器械, 甚至包括纱布、针头、刀片、培养皿等低值易耗品。目前, 在实验课程实施之前, 负责实验准备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根据班级小组数, 准备相应数量的实验用品。以实施较为简单的“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泻下作用比较”实验项目为例, 每个实验组需要准备手术剪、眼科镊、直尺、注射器、灌胃器等器械, 这样, 每班需要准备15份实验用品。按照该方法开展实验准备工作, 优点是方便学生领取, 缺点是准备工作繁杂。

实验课程具体实施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实验教师讲解实验理论、方法及步骤等, 然后学生领取器械、药品及实验动物, 实施实验项目。由于小组数多, 实验准备室空间相对较小, 若不加以引导和管理, 在领取器械、药品及实验动物时学生很容易出现混乱场面。特别是在领取实验动物时, 由于学校动物中心配送的实验动物统一放置在一个大盒内, 不同小组学生分别抓取, 不仅浪费时间, 而且在近似“哄抢”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学生被动物咬伤的情况。此外, 为保证实验课程的顺利实施, 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引导和管理下, 学生还需填写实验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课程项目实施报告, 完成实验器械清洗归还和卫生清理等工作。虽然设计了较为合理的实验课程管理流程, 但由于实验室管理人员有限, 监控和做好每一个环节相当困难, 经常会顾此失彼。

3 实验方剂学教学与管理改革思路

3.1 统筹规划, 整合实验室资源, 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目前, 我校中医综合实验室主要承担着中医方剂学、实验针灸学、中医诊断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基础实验及临床实训课程教学任务。针对目前我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 实验中心与学院积极沟通, 统筹规划, 整合中医方剂学与实验针灸学实验室资源, 将实验室调整为标准的生理机能学实验室, 既能满足中医方剂学课程教学需要, 又能适应实验针灸学教学需求。另外, 实验中心与教务处积极协商, 通过合理排课, 可解决上述难题。通过不同课程单双周排课, 相同课程上下午排课等方法, 以满足两个教学班, 30个实验小组, 共计120余人同时上课的需求。

3.2 增加实验室投入, 加快虚拟实验室建设, 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整合实验室资源, 学生上课的场地问题解决了, 但是仪器设备还需要进一步补充。为了实现建设标准化生理机能学实验室的目标, 今年中医综合实验室又采购了10套BL-420E生理机能记录仪和5台紫外分光光度计, 以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为实验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硬件保障。此外, 中医综合实验室还建成了一个多媒体示教室, 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实验项目,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熟悉实验方法及步骤, 提高实验实施效率, 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减少仪器设备的损毁率。这就需青年教师积极研制新颖的教学课件, 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实验方剂学虚拟实验室, 以满足教学需要。

3.3 调整实验课程管理办法,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为保证实验课程在规定的学时内顺利实施, 避免在实验器械、药品、实验动物领取环节耽误时间, 急需改进实验课程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课开始前, 将实验动物与实验器械、药品统一编号, 按照组别依次排放, 方便学生领取,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协助实验管理人员重点做好实验器械的清洗及归还、实验动物尸体的统一处置、实验室环境卫生的清扫等工作。

综上所述, 实验方剂学作为我校一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 对中医桥梁课程方剂学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和延伸作用。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 实验方剂学由于开设时间较短, 有一些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 但该课程的开设对我校实验教学改革、建立新型实验课程体系、提高青年实验教师业务水平、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王欣.实验方剂学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33 (6) :129-130.

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改革初探 篇2

【摘 要】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学,涉及的内容有药物的生产工艺、药物制剂剂型的处方设计、药物制剂剂型的吸收分布等多个方面。因此,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并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才能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创新。本文就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改革进行全面分析,以促进药剂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医学研究力度的不断加大,药剂学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对于促进我国医学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增强药剂学专业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等,对于提高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根据当前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实验都是采取的验证方式来开展,即课本上有的内容,教师则让学生照着操作,因而教学方法不够多样性,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学生创新思维、自我提升意识等的提高。因此,在我国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改革必须注重与时俱进,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首先,教学内容在保留基础剂型的前提下,还可以增设有关新技术,新剂型的实验内容,如环糊精包合物、脂质体等。新剂型实验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

其次,也可以增设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多学科交叉的,需与其他实验室合作的实验。比如“片剂的制备与质量检查”实验,首先可让学生在药物化學实验室自己合成一种化学药,然后在药剂实验室进行制粒、压片,并进行一般的常规项目检查,最后在药物分析实验室进行药物的含量测定。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药物的合成、处方设计、工艺制备以及质量控制方法, 而且充分地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三门学科结合在一起,使他们意识到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依赖的关系。

二、实验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

在以往的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现代教育体系下,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改革,必须注重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才能加深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印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力、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等目的。例如:在讲解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等的制造、加工过程时,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并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的方式重现整个生产过程,有利于学生提高实验操作准确性,从而降低实验操作中的误差,对于提高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有着极大作用。

三、增加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主要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剂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可自由组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相互讨论,筛选最优处方和制备方案。教师主要负责对其设计进行指导、修改,监督做实验的环节、并在实验后引导同学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进行点评。通过设计性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改变了学生的被动接受习惯, 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考核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在培养优秀的药剂学专业人才这个问题上,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实验课成绩考核不能只靠平时的实验报告就决定,因为有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都是抄袭来的,体现不出真实水平。因此,需针对不同的实验制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包括学生的基本操作、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书写、思考题的回答、仪器的整理、台面的整洁及卫生以及出勤等给予不等的权数。这样才能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安排实验的合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及时观察实验现象及处理实验数据。以此来提高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的和效果。此外,期末还安排了实验考试,把做过的实验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实操考试,可记入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五、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等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改革,是我国医学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需求,必须注重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才能在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模式等的基础,推动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允,白杨,张晓红.药剂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09:121-122.

[2]张红霞,王玉梅.高职高专药剂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6,07:1096-1098.

[3]罗芳.高职高专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4,11:268-269.

[4]余巧.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阅读,2012,12:67-68.

药剂学实验改革初探 篇3

1 药剂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实验教学模式单调呆板

以往的实验基本程序是由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内容,教师课堂讲解并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按讲义操作。然后进行数据处理、撰写实验报告。这种传统模式单调、呆板,不但限制了学生们在学习中创新力的发挥,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4]。通过对本院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大量长期的调查发现,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药剂学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接受知识速度慢,学习知识主动性差,对实验操作的积极性不高。

1.2 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脱钩

目前,相比于药剂学理论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药剂学实验内容还基本沿袭20世纪90年代初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几种有代表性的传统剂型为学生开设实验,陈旧单调,重复内容多。随着近些年药剂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很多新型剂型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而这些新剂型、新理论很少在学生实验教学内容中出现。虽然在理论教学中学生们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关于这些新剂型的基本知识,但由于缺乏动手操作实践,造成学生对这些新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书面上,而不能形成具体的认识,造成了教学内容与实际严重脱钩,这样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和继续学习都是非常困难的,一旦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对于一些本应在大学期间掌握的新技术和新理论还要从头学起[5]。

1.3 实验综合性不够

药剂学实验基本还是以理论课上的每一章内容为基础,每一个实验也仅局限于以本章的教学内容需要掌握的要点而设计,实验内容过于简单和片断化,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衔接性不好,对学生综合实验能力考查不够[6]。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各个实验的基本内容和要领,但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却无法将所学知识串连起来进行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 解决方案

2.1 采用“启发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在实验中寻找答案。例如,在《扑热息痛片的制备及质量检查》这一实验课中,我们改变原来由老师书写板书,总结片剂特点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课前通过到药房进行调查,发现和总结片剂的种类和特点,使他们对于片剂有更深的感性认识。在实验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制备操作方法,而是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查找药典和文献总结出方法。教师将所有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汇总,集体讨论,比较各实验方案的优缺点,从中优选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再与正确方法进行比较和校对,在实验结束后,将不同条件下得出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操作关键,总结实验体会。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改革更新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应根据药剂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开设新剂型的实验课程。例如,针对缓控释制剂等新型剂型,我院药剂学实验内容中增加了《茶碱缓释片制备及释放度实验》和《微球的制备实验》这两项实验研究内容。通过这些新剂型实验内容的引入,使学生们在学校就能够了解先进的制剂发展状况,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使他们深入了解新剂型的制备原理和过程,加深认识,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支持。

2.3 增加综合实验的开设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一定要增加综合实验的开设,只有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们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才会得以运用和检验。在药剂学中增加综合实验还要考虑到本学科的特点,采用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方法。例如,针对中药制剂目前这一开发热点,我们在实验课中开设了《板蓝根涂膜剂的制备与质量检测》这一综合实验。在实验中,首先通过提取、分离、干燥等操作精制板蓝根粉末,再经过一系列制剂手段制备板蓝根涂膜剂,最后对膜剂进行鉴别、含量测定、回收率实验、稳定性试验。整个实验要求学生在重点掌握涂膜剂制剂工艺的同时,还需辅助运用在《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等课程中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来完成实验操作,综合性实验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3 结语

通过药剂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调动了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学生们能够及时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把最新的知识及时带进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又帮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剂型方案,使学生们能够将各学科理论课中学到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院通过20余年的药剂学实验教学实践,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教学是不断发展的,需要我们全体药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通路,培养出更多、更好,有创造性才能,可独立完成实验的药剂学专门人才。

摘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提高药剂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些做法,首先分析了药剂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找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必要的调整:采用“启发式”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更新实验内容;增加综合实验的开设。

关键词:药剂学,教学质量,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小明,陈丽达.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造型人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9):1109.

[2]孙连娜,陈万生,马琳,等.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药学教育,2005,23(3):172-173.

[3]王天志,吕太平.浅议药学实验教学改革[J].华西药学杂志,2001,16(3):241.

[4]庞小雄,张德志.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药学教育,2007,23(2):45-49.

[5]马坤芳,姚碧霞,徐群为.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5):577-579.

药剂学实验指导思考题答案 篇4

1、混悬剂的制备

1、混悬剂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混悬剂的稳定性问题主要是物理稳定性,它主要与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微粒的荷电与水化、絮凝与反絮凝、结晶微粒的长大、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等这些因素有关。

2、将樟脑醑加到水中时,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分析原因,讨论如何使产品微粒更细小?

答:将樟脑醑加到水中时,会有白色晶体析出,这是因为樟脑易溶于乙醇而难溶于水所致。操作时应急剧搅拌,以免樟脑因溶剂改变而析出大颗粒。可以用“加液研磨法”和“水飞法”使产品微粒更细小。

3、混悬剂的质量要求有哪些?

答: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应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混悬剂中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粒子的沉降速度应很慢,沉降后不应有结块现象,轻摇后应迅速均匀分散;混悬剂应有一定的粘度要求;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4、亲水性药物与疏水性药物在制备混悬液

时有什么不同?

答:亲水性药物:一般应先将药物粉碎到一定的细度,再加处方中的液体适量,研磨到适宜的分散度,最后加入处方中的剩余液体至全量;而疏水性药物不易被水润湿,必须先加一定量的润湿剂与药物研匀后再加液体研磨混匀。实验

2、乳剂的制备

1、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有:乳化剂的性质;乳化剂的用量,一般控制在0.5%~10%;分散相的浓度,一般控制在50%左右;分散介质的黏度;乳化及贮藏时的温度;制备方法及乳化器械;微生物的污染等。

2、如何判断乳剂的类型,鱼肝油乳、液状石蜡乳及石灰搽剂各属于什么类型? 答:可用染色镜检法和稀释法判断,镜检法:将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分别涂在载玻片上,用苏丹红溶液(油溶性染料)和亚甲蓝溶液(水溶性染料)各染色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判断乳剂所属类型(苏丹红均匀分

散者为W/O型乳剂,亚甲蓝均匀分散者为O/W型乳剂)。稀释法:取试管2支,分别加入液状石蜡乳和石灰搽剂各一滴,再加入蒸馏水约5ml,振摇,翻转数次,观察混合情况,并判断乳剂所属类型(能与水均匀混合者为O/W型乳剂,反之则为W/O型乳剂)。鱼肝油乳和液状石蜡乳均属于O/W型乳剂。而石灰搽剂属于W/O型乳剂。

2、分析鱼肝油乳或液状石蜡乳处方中各组

分的作用?

答:鱼肝油、液状石蜡是主药;阿拉伯胶是乳化剂;西黄蓍胶是辅助乳化剂;糖精钠是矫味剂;尼泊金乙酯是防腐剂;蒸馏水是溶剂;挥发杏仁油是芳香剂。实验

3、注射剂的制备

1、维生素C注射液可能产生的质量问题是

什么?应如何控制工艺过程? 答:将NaHCO3加入维生素C溶液中时速度要慢,以防止产生大量气泡使溶液溢出,同时要不断搅拌,以防局部碱性过强造成维生素C破坏。维生素C容易氧化,致使含量下降,颜色变黄,金属离子可加速这一反

应过程,同时PH值对其稳定性影响也较大,在处方中加入抗氧剂,通入CO2加入金属离子络合剂,同时加入NaHCO3控制这些因素对维生素C溶液稳定性的影响,在制备过程中还应避免与金属用具接触。

2、影响注射剂澄明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水系统、输液容器、胶塞与涤纶薄膜、净化系统与灌封、管道系统、原辅料、澄明度检查装量和检查人员的视觉能力、判断能力等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大输液的澄明度。

3、如何保证葡萄糖输液热源与色泽合格? 答:配制前注意原辅料的质量、浓配、加热、加酸、加注射剂用碳吸附以及包装用输液瓶、橡皮塞、涤纶薄膜的处理等,都是消除注射液中小白点,提高澄明度、除去热源、霉菌等的有效措施;过滤除碳,要防止漏碳;制备中要严防污染;灭菌温度超过120℃,时间超过30min时溶液变黄,故应注意灭菌温度和时间;PH值要控制好。

4、注射剂制备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ph值的调节,注射剂的器具清洁,原辅料的洁净度,药液的均匀度,配制环境要

清洁,一般并不要无菌;

配制剧毒药品注射液时,要严格称量与校核,并谨防交叉污染;

对不稳定性药物应注意调配顺序,有时还要控制温度和避光操作;

对于不易滤清的药液可加0.1%~0.3%活性炭处理,少量注射液可用纸浆混碳处理,注意活性炭对药物的吸附作用,宜酸碱处理并活化。

实验

4、散剂的制备

1.为什么不能将樟脑和薄荷脑的共熔液直接加到氧化锌和滑石粉中混合?是否可将樟脑和薄荷脑不经液化直接与氧化锌和滑石粉混合?

答:因为处方中药物比例相差悬殊时,应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否则不易混匀,药品均一性难以达到要求;不可以,樟脑和薄荷脑是共熔组分,如不先液化,混合时难以达到混匀要求。

2.何谓“共熔”?处方中常见的共熔组分有哪些?含共熔组分的散剂如何配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时,在室温条件下出现润湿或液化现象,叫共熔;

常见共熔组分:水合氯醛,樟脑,麝香草酚等,含共熔组分的散剂配制:应使共熔组分先共熔,再用混合细粉适量来吸收共熔液,然后用等量递增法来配制;

注意问题:配制时一定要先共熔液化,再用混合细粉进行混匀,共熔液如有挥发性,要防止其挥发。

3.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的原则是什么? 答:先称取比例小的药物细粉,然后加入等体积的其他细粉混匀,依次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

4.制备倍散的目的是什么?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毒性药物的应用剂量小,称量不准,易致中毒,而有些贵重药物应用剂量亦小

时,为保证药品中毒性药物的含量准确,避免贵重药物的浪费,则应采用制备成倍散。

注意问题:制备器(研钵)的饱和,应先用稀释剂饱和研钵,再加剂量小的药物(毒性药物或贵重药物);

着色剂的添加要把握好添加量,最好采用少量多次添加原则。

结块,过少制不成软材;颗粒干燥温度要适当,过高会引起对热不稳定的药物变性,过低则干燥不充分或时间太长;干燥后要进行整粒,以防颗粒结块、粘连。实验

6、软膏剂的制备

1.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作用特点是什么?

答:油脂性基质:此类基质涂于皮肤能形

5.硫酸阿托品散处方中淀粉和伊红所起的作用成封闭性油膜,促进皮肤水合作用,对表是什么?

答:淀粉是稀释剂,伊红是着色剂。实验

5、颗粒剂的制备

1、胶囊剂有何特点?

皮增厚,角化,皲裂有软化保护作用,主要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制备软膏剂; 乳剂型基质:不阻止皮肤表面分泌物的分泌和水分的蒸发,对皮肤的正常功能影响

答:掩盖药物本身的不良气味,提高稳定性;提较小,一般乳剂型基质特别是O/W型基质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弥补其他固体剂型的不软膏中药物的释放和透皮吸收较快; 足;含油量高的药物或液态药物难以制成丸剂、水溶性基质:此类基质易溶于水,能与渗片剂等,可制成软胶囊;可延缓药物的释放和定出液混合且易洗除,能耐高温不易霉败,位释药。

2、在制备颗粒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

题?

但由于其较强的吸水性,用于皮肤常有刺激感,且久用可引起皮肤脱水干燥感,不易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软膏,对季铵盐

答:在制备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维生素C的氧化和类,山梨糖醇及羟苯酯类等有配伍变化。吸潮;要控制好润湿剂的量,过多会出现成团、2.制备软膏时药物的加入方法有哪些?

答:药物不溶于基质或基质的任何组分中时,必须将药物粉碎至细粉;

药物可溶于基质某组分时,一般油溶性药物溶于油相或少量有机溶剂,水溶性药物溶于水或水相,再吸收混合成乳化混合; 药物可溶于基质中时,则油溶性药物溶于少量液体油中,再与油脂性基质混匀成为油脂性溶液型软膏,水溶性药物溶于少量水后,与水溶性基质混合成水溶性溶液型软膏;

半固体粘稠性药物,可直接与基质混合,若药物有共熔性组分时,可先共熔再与基质混合;

中药浸出物为液体时,先浓缩至稠膏状再加入基质中。3.影响软膏剂中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皮肤条件:应用部位、皮肤的厚薄、毛孔的多少

皮肤病态:病态、破损皮肤能加快吸收 皮肤温度和湿度 皮肤清洁

药物性质:溶解性:脂溶性药物较易于经皮吸收,具有脂溶性又具有水溶性的药物易穿透皮肤而被吸收。

实验

7、膜剂的制备

1.小剂量制备膜剂时,常用哪些成膜方法?起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如何? 答:常用刮板法制备小剂量膜剂; 操作要点:成膜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搅拌溶解的操作要缓慢,保证材料的充分溶解而又不引入太多气泡;

涂布操作,用力要均匀,以保证膜表面完整光洁,厚度一致;

注意事项:膜剂制备过程中温度要控制好,干燥时间要适宜等。

2.处方中的甘油起什么作用?膜剂中还有哪些种类辅料?它们各起什么作用? 答:处方中的甘油是增塑剂,使膜柔韧性好,表面光滑,并有一定的抗拉强度; 辅料有:成膜材料、表面活性剂、填充剂、着色剂等。

3.制备膜剂时,如何防止气泡的产生?

答:成膜材料的制备时,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其自然溶胀充分,加速溶解时避免搅拌,亦让其自然溶解完全;加药物进成膜材料中时,搅拌要缓慢,以免产生气泡;涂膜时不得搅拌,温度要适当,若过高可造成膜中发泡。

实验

8、微型胶囊的制备

1.从显微镜观察说明微型包囊过程中两次调节pH值的原因,加水稀释、加甲醛及搅拌的目的?

答:用10%醋酸调ph:使明胶全部转为正电荷,与负电荷的阿拉伯胶相互结合成为复合物,溶解度降低,出现凝聚而包在药物周围,成为胶囊;用5%NaOH调节ph:增加甲醛与明胶的交联作用,使凝胶的网状结构空隙缩小,再经进一步处理得微囊成品;加水稀释:使明胶、阿拉伯胶和水的混合液进入凝聚区,这才能发生凝聚;

加甲醛:使囊膜的明胶变性固化;搅拌:以免微囊粘连成团。

2.本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调节ph时一定要把溶液搅拌均匀;制备微囊的过程中,始终伴随搅拌,但搅拌速度以产生泡沫最少为度;固化前勿停止搅拌,以免微囊粘连成团;囊心物与囊材的比例要适当。为使微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常在囊材中加入适量甘油或丙二醇等做增塑剂。3.成囊的关键是什么?

答:成囊的温度、ph、搅拌速度等。4.微囊的大小和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影响微囊大小的因素:药物的粒径;载体材料的用量;制备方法;制备温度;制备的搅拌速率;附加剂的浓度;材料的粘度。

剂学实验 篇5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b)-0229-01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在中药学专业教育上位于核心地位,其内容不但与该专业的课程及其他专业学科有联系,而且与工业化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体现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能否实现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目前中药药剂学的实验教学,侧重于验证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思考启迪较少,学生都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手册进行实验操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不够,只知道按照实验手册进行操作,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就会忽略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机会,更谈不上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 开展中药药剂学创新性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缺乏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能对实验操作进行创新性思考,使整个实验过程僵化在固有模式下,因此,要想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观念[1]。创新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为基础的新型实验教学方法[2]。创新性要求新颖的实验内容,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案

创新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包括以下内容:学生自主选定实验题目,独立完成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撰写实验报告等。我们以有科研课题的老师为核心设置多个研究课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实验选题

指导教师详细讲解创新性实验的思路,讲述查阅文献的基本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些科研思路,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课题方案,学生自始至终是实验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2 引入PPT汇报教学法

对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开展交流讨论,学生首先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阅读归纳总结,以PPT的形式汇报给大家。在听取汇报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记录汇报中遇到的疑问,在汇报结束后对这些疑问向汇报者进行提问,在提问讨论中互相交流学习。通过对有疑问问题的讨论,对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扩充学生的知识范围非常有利,并了解学科前沿及其动态,还可以通过讨论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

2.3 实验研究

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在该环节中,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到实验室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有关的仪器,注意观察实验每一步过程,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原因并解决问题直至实验完成,最后及时进行实验总结。整个实验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协助解决技术难题,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4 结果分析及论文撰写

对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该实验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讨论和分析,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和办法。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巩固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论文撰写。

3 创新性实验教学评价方法

实验教学成绩的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也是开设创新性实验设计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应该系统、动态和多样化的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3]。实验教学考核项目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及实验态度等。重点考核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考核评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的极性和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4]。通过开展讨论会,考查学生对自己设计实验的理解和把握,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创新性实验教学效果

4.1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以往实验大都由教师准备好一切,学生机械地按照实验手册进行操作,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型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设计实施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4.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实验实践后,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验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中药药剂学学科前沿和动态,拓宽了眼界和知识面。学生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巩固和加深了相关理论知识,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3 提高了教师的执教能力

通过创新性实验指导,提高了指导教师的执教能力。要想设计好创新性实验,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积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实验。

综上所述,通过中药药剂学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今后的实验教学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培养出更多能适应中药现代化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寿泉.如何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煤炭高等教育,2001,2(2):58.

[2]贾乙,唐渊,刘雅,等.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0(7): 87-88.

[3]余卫红,谢志浩.注重实验教学环节改革,提高遗传实验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3(4):96.

剂学实验 篇6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专业课, 位于中药学知识结构的顶部, 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学科的知识, 完成对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生产、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因此, 实验教学是中药药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

1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

由于中药的特殊性, 中药制剂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粉碎、提取、精制、浓缩、干燥等前期大量的基础工作。这些操作对中药制剂的生产及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占用大量的时间。如中药提取与精制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学时的限制, 在中药药剂学实验课中, 这部分工作往往被省略, 由教师完成, 或由少数学生负责, 甚至有时由购买的中药提取浸膏代替前期实验原料制备, 这样限制了中药药剂学实验的开展, 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中药制剂生产的实际流程, 导致将来无法胜任相关岗位工作。

目前, 中药药剂学实验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与综合设计性实验两大类。开展的综合设计性实验, 由于中药制剂制备时间过长, 受学时限制, 真正有代表性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都无法完成。尤其是一些新制剂方面的实验, 要用到大型精密仪器, 受实验条件的限制 (实验设备数量过少) , 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减少, 或需要排队使用, 浪费大量时间。无法保证人人动手,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中药药剂学实验中的“黄芩苷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注射剂的制备”为例, 需要通过正交设计筛选黄芩苷的提取工艺, 然后将提取的黄芩苷纯化后制成注射剂。受学时限制, 实验课中只能直接购买黄芩苷进行注射剂的制备, 无法真正完整地开展中药制剂的提取精制实验, 而有效成分的提取在中药制剂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为无论在科研还是生产中, 都涉及大量的提取精制工作;同时, 也限制了中药药剂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查阅文献, 纵观各大综合院校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材, 发现中药药剂学实验都存在上述诸多问题[2~4], 极大地限制了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尤其缺乏中药在制剂学特色方面的综合实验, 更多的是一些验证性实验, 甚至有一些实验与药剂学的完全一样。近年来, 许多高校也在积极探索相关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5]。

高校实验室不仅是进行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基地, 还是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明创造意识、专业技能及科学作风等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目前, 各高校都在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来达到以上目的,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如何利用开放实验室, 使其更好地为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服务, 既解决中药药剂实验时间长, 无法正常开展的问题, 又能充分利用实验中心的开放实验室, 提高其使用效率, 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结合我院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缺乏一定的中药制剂专用设备的现状, 需要利用多方面的资源, 进一步完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

2 开放性实验教学体系

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药学院实验中心的开放实验室优势, 包括开放时间、开放仪器设备等, 让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完成需要时间较长的中药提取精制实验, 然后将中药提取物带到药剂实验室, 进行具体剂型的制备, 使学生有时间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实验;同时开放实验室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共享, 避免各科实验室重复投资, 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而且将中药药剂学实验同实验中心的开放实验室有机结合, 为探索开放实验室的开放模式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下面就我们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总结如下。

2.1 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促进各学科交叉融合

在已开展的实验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 先给学生确定实验题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查阅资料选择各自的实验方案, 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和教师评价, 确定最佳实验方案, 拟定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所需物品。以前通常的做法是, 实验中所用的药物及各种试剂都是由实验室准备人员准备, 有时为了节省时间, 直接为学生配置好, 这样学生进入实验室后直接进行实验, 有时学生做完实验甚至搞不清这些试剂是起什么作用的, 只按照实验讲义上的实验步骤添加, 对实验原理没有充分理解, 不利于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后, 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同时, 已经明确了实验原理, 从而根据实验需要, 自己准备实验过程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药品及试剂, 从而对所做的实验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 使药物制剂实验的完整性得到充分体现,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增强其查阅文献、设计实验的能力[7]。以中药药剂学实验“黄芩苷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注射剂的制备”为例, 学生在实验设计时, 向教师反映, 实验中用到的正交试验统计学方法在数理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中并没有作为重点, 所以在设计这方面实验时, 学生普遍感觉比较困难, 但是正交试验设计在中药药物提取和药物制剂的处方优化过程中使用的又非常普遍, 这也使得教授药剂学的教师能够及时与教授数理统计学的教师沟通, 避免下届学生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反过来又有利于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使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能够更贴近实际, 更好地为后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促进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样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其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避免了学生被动完成实验, 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营造科研活动氛围。

2.2 建立新的实验指导体系,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学生设计并准备好实验用物后, 相关实验者通过学校开放实验室预约系统向实验室提交开展实验项目申请书, 经实验指导教师、实验中心批准后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 这也方便了实验室管理者统筹安排。

但是在这种教改中, 学生使用开放实验室时, 往往是在晚上或其他非规定学时内进行实验, 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 有可能导致很多教师不会积极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际上, 很多时候,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集中, 带教教师可把这些相近的问题集中起来, 结合实验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并以文本或视频、音频等形式进行记录, 以供学生参考,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教师对相同问题的重复指导。同时在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过程中,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会遇到各种问题, 因此, 带教教师必须认真准备, 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验室综合条件, 确保学生实验的顺利开展, 这对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

2.3 教改效果考量

为了考察教改后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和效果, 我们先在少数学生中开展新的实验教学, 对比实验改革前后的教学效果, 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广泛调研, 听取学生的意见,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表明, 这种教改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 很多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明确表明教改后的中药药剂学实验与以往的实验相比, 明显带动了自己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能够真正体会到药剂学实验的乐趣;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使学生在本科培养全过程中循序渐进地经历了创新实践过程[8,9]。

将中药药剂学实验与开放实验室有机结合, 利用药学院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优势, 深入开展中药药剂学综合设计性实验, 既满足了实验要求, 又实现了开放实验室的高效运行;既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 又优化了教学资源。只有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 探索更适合中药药剂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药剂学基础知识, 具备较强的制剂研发与生产的实践能力, 以及创新药物制剂的基本素质[10], 以适应中药药剂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2]崔纯莹, 崔国辉.现代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作用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2) :122-145.

[3]卫世杰, 金描真, 秦凌浩.《药剂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J].教育论坛, 2009, 6 (31) :101-102.

[4]宋大雷, 彭利军, 王明泉.教学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3) :338-341.

[5]张友元, 丁锦希, 刘浩然, 等.药剂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医学信息, 2011, 24 (5) :350-351.

[6]王斌.高校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武警学院学报, 2008, 24 (1) :49-51.

[7]毛彩霓, 杨卫丽, 罗海燕.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点滴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2 (1) :117.

[8]Dipiro J T.Student Learning:Perception versus Reality[J].American Journal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2010, 74 (3) :1.

[9]Romero R M, Eriksen S P, Haworth I S.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As-sisted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 Pharmaceutics Course[J].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2010, 74 (4) :1-9.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篇7

1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

中药药剂学实验主要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类。验证性实验是指学生结束相关章节理论学习后, 根据实验教材内容和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得出实验结果, 进而验证所学理论内容;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1.1 内容

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大多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或无。虽然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教学内容, 却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由于学生实验时依赖性较强, 往往较少进行独立思考或对实验提出质疑。这种缺乏自主性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已不适应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要求。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设计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实验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独创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方法

目前, 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即教师运用板书进行相应讲解, 之后由学生按指定内容进行操作。传统教学方法留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时间较多, 可培养学生较好的操作能力, 但学生往往只知操作, 很少思考操作原理, 反复“照方抓药”, 无法体现剂型设计和质量标准研究的重要性。

2 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改革中药药剂学教学模式就是要完善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内容, 建立以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主, 验证性实验为辅的实验教学体系, 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特点, 强化素质培养。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 对原有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删除陈旧重复的验证性实验, 改进部分综合性实验, 开设设计性实验。

2.1 改革目标

(1) 通过典型药剂制备, 使学生掌握各剂型概念、特点、性质、制备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要点与技巧, 正确评价药剂质量等, 以验证、巩固和深化课堂基本理论知识, 为从事中药药剂工作和创新中药制剂、剂型与工艺奠定基础。

(2) 通过药剂实验与教学见习, 了解生产药剂常用设备的基本构造、性能、使用及保养方法。

(3) 学习中药药剂学实验基本知识, 强化技能训练, 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准确记录习惯, 形成正确判断实验结果、独立总结实验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4) 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内容, 让学生查阅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 培养学生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

2.2 改革内容

针对上述目标, 我们设计了10个实验, 既有验证性实验, 又有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既有常规剂型制备, 如散剂、颗粒剂、片剂、栓剂、软膏制备, 又有新剂型制备, 如成熟的制剂新技术中的包合技术、微囊化技术等;既有制剂剂型研究实验, 又有基础性知识内容实验, 如中药药剂学实验基础和《中国药典》查阅, 制剂稳定性实验等。通过上述实验, 使学生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 巩固理论知识, 培养创新性思维, 体现该课程的科学性、时代性和适用性。

2.3 教学方法

2.3.1 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学生结束相关章节理论学习

后, 根据实验内容和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得出实验结果, 进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 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在实验中, 结合以往教学经验给学生讲解中药药剂学实验规则, 实验报告内容与要求;结合课本理论知识讲解《中国药典》相关内容, 使学生学会使用药典, 并要求他们完成一定的检索任务。

2.3.2 设计性实验 (1) 提出设计要求。

教师在实验前公布制剂处方, 要求实验小组提出该实验设计思路、方法及具体操作路线。

(2) 开展课堂讨论。学生通过课前查阅, 在初步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拟定实验操作路线, 教师引导展开课堂讨论, 最终达成共识, 确定可行操作路线, 同时阐明操作关键, 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3) 自行准备操作。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行准备实验所需仪器、设备及原料, 按上述讨论得出的操作路线, 制成实验产品。若运用两种工艺进行实验, 可将实验产品对比, 比较差异。

(4) 完成实验报告。强调规范书写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本着科学的态度, 运用所学知识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结果, 融入自己的观点, 得出科学结论。教师同时安排课堂交流、总结, 力求使学生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2.4 考核方式

结合本专业课的重要作用及其特点, 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考查的多元化标准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学生出勤率 (占平时成绩的40%) 。出勤率少于70%, 取消本课程当年考试资格;出勤率少于80%, 按50分计;其他按100分计。

(2) 平时实验成绩 (占平时成绩的60%) 。包括实验预习10%, 实验操作40%, 实验结果10%, 实验报告30%, 卫生纪律10%。

期末考试采用笔试方式, 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1/2。

3 实验教学改革成果

(1) 新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乐学。

(2) 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生通过课前查阅及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与设计, 消化已学知识, 才能有效参与课堂讨论。通过综合、分析、设计及课堂讨论, 加深理解, 拓宽知识面。

(3)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设计时, 学生在查阅文献基础上, 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方能形成较为合理的工艺。实验教学时, 教师启发性导入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4) 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质是科研设计在实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因此, 该类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设计水平。

4 展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药物制剂技术发生巨大变化, 新技术、新剂型、新设备不断涌现, 推动剂型不断更新。面对日益激烈的药品市场竞争, 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 是中药剂型研发工作的当务之急。

剂学实验 篇8

关键词:药剂学,设计性实验,创新教学模式

药学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1]。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药学类专业课程, 知识容量大, 相关技术发展迅速。鉴于药剂学的这些特点, 药剂实验对该课程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 本实验课程还处在对理论课的验证性附属地位, 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按照实验指导验证理论课的知识, 花费大量时间被动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 没有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行设计实验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的机会[2]。为了改变这种传统药剂学实验“照方抓药”的局面, 我们综合筛选了原有的实验内容, 选择了比较可行的实验项目, 让学生自行设计处方、自行制备和质量检查, 旨在提高学生的资料调研能力和科研设计能力, 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设计实验内容,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3~4]。

1 实验内容的选择

药剂学实验包括多种剂型的制备和质量检查, 综合考虑每一种剂型的特点和实验的可变化性、可行性, 我们选择了软膏剂这一剂型。选择这一剂型的原因包括:第一, 软膏剂的处方中一般包括油性、水相和乳化剂, 其中每类成分又包括多种具体可选的物质, 学生自主设计处方时, 必须根据具体药物的性质和每类基质的性质、乳化剂的用法、用量, 来确定每一种物质的种类和用量。这不但能巩固理论知识, 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二,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多种, 学生也必须根据不同的药物和基质类型来选择不同的药物加入方法和制备方法, 在此过程中, 学生就熟悉了各种制备方法的适用范围。第三, 软膏剂的制备过程相对简单灵活, 实验室现有的条件能满足学生设计处方的要求, 即实验的可行性好。

2 设计性实验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2.1 布置设计任务, 讲解文献检索方法

布置任务之前, 先对学生进行分组, 每4~5名学生一组, 组内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有合作, 又有明确的分工。实验设计和实施由一组学生共同完成, 每组一名学生负责书写设计报告, 一名学生负责设计思路的讲解, 一名学生负责实验报告的书写, 一名学生负责集中大家对这次设计性实验的体会, 写一份心得体会。教师在布置任务时, 要把学生分组名单、每个任务完成的时间、每名学生负责的事情写成一份详细的计划书, 打印出来发到每名学生手中, 以保证任务按时完成。

任务布置的时机非常重要, 选择刚讲完软膏剂这一章节的理论课时布置, 学生对知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对即将开始的实验设计也有很高的热情。任务所包含的内容必须既能让学生充分独立思考, 又要注意实验的可行性, 教师要在此环节上有充分的准备, 考虑现有实验室的条件、试剂种类、药品种类等, 在此基础上, 给学生一个实验设计的大致范围, 保证设计出的实验切实可行。另外, 教师要结合所设计的课题讲解文献检索方法, 推荐相关参考书目和文献。针对软膏剂的实验设计, 可推荐《药剂学》、《药物制剂辅料和包装材料》、《药物制剂设备》等相关教材以及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各种数据库, 并讲解各种书目和文献的使用方法。

2.2 指导学生立题

任务布置以后, 要在限定时间内, 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题目, 教师在此过程中, 要随时和学生交流, 给学生及时指导, 以保证设计的题目科学、创新、可行。这个环节, 可以利用每次理论课的课间现场交流, 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沟通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总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方向盘”的作用, 在切实可行的条件下, 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3 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上述的立题过程, 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要求应该有了很深的体会, 下一步的实验方案设计就比较容易进行。在此环节,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方案细化。针对每一组学生, 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处方设计的原理、处方组成、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各成分的用量、详细的制备方法、质量检查项目和方法、所需药品试剂、相关试剂的配制方法、所需仪器设备 (规格、型号)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最后, 每组提交一份设计报告。

2.4 论证实验方案

以课堂讨论的形式, 每组先由一名学生以PPT的形式讲解本组的设计方案, 其他学生予以补充。然后由全班学生对此组的设计方案提出意见或建议, 最后由教师对设计方案进行点评, 尽量使方案细化、可行。

2.5 实验实施阶段

实验实施包括预试和正式实验2个阶段。在充分准备的条件下, 在教师监督下, 先对实验方案进行预试, 发现和分析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改进、调整设计方案中不合理的内容。然后按照修改后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认真进行正式实验。预试的过程可能要经历几次, 正是通过这种反复的摸索, 学生才能掌握实验关键步骤以及关键成分的用量等要素, 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尝试。

2.6 提交实验论文和心得体会

学生按照实际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对实验现象和结果如实记录, 在原始记录的基础上, 处理数据, 判定实验结果, 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除实验报告外, 每组要提交一份心得体会, 由组内学生共同讨论, 内容包括本次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在哪些方面有了提高及对开设该类实验的建议等, 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相对较宽,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畅所欲言。

2.7 实验评议和考核

实验考核的内容和方法是根据实施过程的具体步骤来制订的。考核内容包括设计报告的合理性和创新性、讲解的清晰性、实施过程的规范性、结果的可靠性、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实验后是否进行思考讨论等。这些具体考核环节的设置可以保证考核是有据可依的, 而不是凭教师或学生的主观印象, 所以可行性很强。在全面考核的同时, 要把考核重点放在设计思路、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释、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等方面能力的考查上[5]。另外, 还要注重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好奇心的考查。

3 实施效果

3.1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新学习

软膏剂设计性实验实施后, 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科研过程的观察更自觉、更细致, 而且能充分运用多种工具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比如, 一组学生设计的盐酸小檗碱乳膏的鉴别试验, 在漂白粉和盐酸的作用下, 溶液显示樱红色, 学生用相机拍下了这一现象, 附在实验报告中, 这一创新形式, 使人耳目一新, 该组学生还记录了所制备软膏的外观。这些形式对以后的教学是一个启发, 是一种更直观、真实、简单的方式, 值得推广。

3.2 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从做PPT到讲解这个过程, 学生完全模拟了教师讲课的过程, 其电脑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克服了羞怯心理。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锻炼和提高。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还对每位学生的讲解进行了录像, 以便学生自己观看和提高, 通过这一形式, 可以加强学生对此次设计实验的重视, 同时, 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荣誉感。

3.3 培养了学生基本的资料查阅能力和习惯

通过软膏剂的处方设计, 学生认识到查阅文献是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在处方设计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处方, 查阅了相关药物、基质的性质、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 所涉及的文献范围包括各种期刊、药典、实验室手册等, 学生学会了从大量文献中汲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并加以归纳应用。

3.4 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的理解

通过设计处方, 加深了学生对处方中各种基质、辅料的认识, 巩固了理论课的效果。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 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 任何一个实验的成功, 都要经过反复的摸索, 磨炼了学生刻苦钻研的意志力。比如, 一组学生设计的克拉霉素软膏, 前2次制备的软膏放置后总出现油水分层的现象, 后来仔细寻找原因, 发现是在降温过程中停止搅拌以及油水比例不合适所致, 经过努力, 学生最终制得了合格的软膏。

3.5 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的意识

组内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密切合作, 同时又要分工明确, 教师在培养学生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 养成一种合作精神、合作习惯。

4 实施体会和经验总结

设计性实验是一种富有活力的、具有创新激情的实验教学, 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创造能力的天地,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6]。此模式的顺利实施, 主要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 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改革实现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条件[7]。开设设计性实验, 实验教师最好有科研工作经验, 要事先对选题的范围有一个系统规划, 在设计过程中, 能随时给学生以全面的指导。其次, 要求实验室方面也积极配合, 尽量在试剂、仪器设备等方面满足学生的设计要求, 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再次, 实验的进展、每名学生的具体任务都要认真计划, 并以书面形式落实到人, 这样才能保证全班学生的实践进展保持一致, 才能增加实验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姚彤炜, 胡永洲, 袁弘, 等.构建具有科研特色的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5) :96~98.

[2]刘雅敏, 董玉秀, 李民, 等.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9) :103~104.

[3]姚彤炜, 曾苏, 蒋惠娣, 等.研究性自主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与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学, 2006 (8) :1~2.

[4]吴洪海, 朱狄峰, 楼剑书, 等.基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3) :1~2.

[5]刘桂霞, 李卫华.药物设计实验课程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8) :122~124.

[6]卑占宇, 罗晓冰, 吴学飞, 等.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设计性实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7) :75~78.

剂学实验 篇9

1 基本方法

1.1 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

布置实验题目———吲哚美辛-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要求学生查阅与该实验相关的资料,包括包合物制备方法的选择、包合物的物相鉴定等。除了教材,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专业书,另外可以登录学校的网站,查阅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注意检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检索效率,同时要多看一些相关文献,有利于下一步的实验方案设计。

1.2 实验方案的设计

通过查阅、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要独立写出该实验的实验方案,要求每一个实验环节的方法要具体。在有多种选择时,应通过对比、分析明确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让学生到实验室熟悉实验室提供的试剂、仪器,根据现有条件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1.3 实验方案的完善

采用“Seminar”教学法,组织学生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每个实验小组由一名同学阐述本小组的实验方案,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不同的实验环节进行讨论,将实验方案修改、完善。例如本实验方案确定为四个环节: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条件;包合物的物相鉴定,包括紫外、差示热分析和溶出度法三种方法;对包合物进行定量分析。

1.4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的工艺条件,主要考察因素为吲哚美辛与β-环糊精的投料比、包合温度、有机溶剂与水的比例,每个因素取三个水平,共9组实验条件。每个实验小组做其中一个条件,指导学生使用正交设计分析软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我们在差示热分析验证包合物的形成环节采用了示教法,溶出度法验证环节由各小组协作完成,实验数据共享。包合物的定量分析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由一个小组绘制。

1.5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对整个实验的理解力。

1.6 指导学生书写实验论文

笔者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报告按照一般科技论文的格式书写,明确实验的目的是解决什么问题,明确本实验的方法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得到了怎样的实验结果,最后得到怎样的结论。

2 教学效果的评价

本实验开展3年来共进行了3次问卷调查,选择建议下一届学生开展本实验的平均比例为96%,对本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满意度为92%,选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为90%。同时,在学院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中,受到了专家和同事的好评。

3 小结

在本次实验中,学生掌握了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如何获取有用信息开展实验。在优化制备工艺的过程中,正交设计不仅使学生对影响包合的因素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加强了医用数理统计学与药剂学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使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正交分析软件处理数据,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尽可能使用软件分析数据,帮助自己更快的分析问题。

包合物是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肉眼无法观察,所以确定其是否形成是本实验的一个部分。通过检测包合物是否形成,学生掌握了几种验证方法,同时学会了溶出度仪、差示热分析仪的操作。引入药物分析相关知识对包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学生不仅掌握了标准曲线的绘制,进一步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还掌握了包合物的处理方法和超声仪的使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按照一般科技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这都有利于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

综上,本实验的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要:目的:提高药剂学的实验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动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方法:本文以吲哚美辛-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为例,探讨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结果:实验开展3年来学生对本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平均满意度为92%。结论: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是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吲哚美辛-β-环糊精包合物

参考文献

[1]王新宏,安睿,唐莹,等.中药学专业综合性实验—中药质量分析学改革与体会[J].药学教育,2004,22(6):360-361.

[2]余和芬.开设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0):18-20.

[3]杨志伟,刘晓晴,徐爱红,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9):7-10.

[4]何邦平,盛春泉,王小燕,等.开放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J].药学教育,2007,23(2):49-50.

浅谈《药剂学》的学习方法 篇10

关键词:药剂学 学习方法 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222-01

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属于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涉及面广。在药剂学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很多基本理论、处方设计、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方面内容。药剂学与很多学科有密切关联,包括化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化学等。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药剂学各分支学科,包括物理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等。药剂学也是很多药学院校开设的主干课程,药剂学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药学毕业生的整体能力和质量,也影响到各分支学科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如何学好药剂学,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学好药剂学的主要方法。

1 明确药剂学的研究方向,建立学习方法

在学习药剂学这门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药剂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药剂学的研究方向包括哪些?药剂学是利用现代理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将原料药制备成合理的应用形式(即剂型)的一本实践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贯穿于各章节的学习内容中。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药物剂型概论(普通药剂学)和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研究对象是药物制剂。但很多学生往往忽视了这些要点。例如有些学生会问“如何分离中药的某些成分”、“某单体成分的药理活性如何”等类似问题,学生将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等课程的研究内容混为一谈,学习起来比较混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反复明确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学生应该清楚知道药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药剂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比较庞杂并且知识点较多,学习起来需要不断的记忆和理解。但在药剂学的学习方法上,可以以药物制剂的剂型概念和特点为纲,逐渐扩展内容到主要组成、制备工艺、所用辅料、质量评价、发展概况等方面。根据剂型概念和特点可以推断其主要组成成分及制备工艺等。例如,学习脂质体制剂新技术时,应以其概念和特点为基础,即脂质体是含有磷脂和胆固醇的双分子层的封闭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然后再扩展到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包括溶剂注入法、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等)、脂质体的分类(包括大单室脂质体、小单室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脂质体的质量评定指标(包括包封率、载药量、药物释放等)。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介绍脂质体的发展概况及新型的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体、光敏脂质体及热敏脂质体)等。在学习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剂型概念和特点,找到制备工艺—分类—质量评定之间的内在规律性,是药剂学的各知识体系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

2 理解药剂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重点内容

药剂学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成型过程的相关理论、制备工艺及合理的处方设计。其原理渗透到各章节中,是学习药剂学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理解基本的制剂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各制剂的原理和适用范围。例如,片剂是各药物制剂使用最广泛的固体剂型。根据片剂的特点,有三种压片方法,包括湿法制粒压片、干法制粒压片和粉末制粒压片等。那么如何选择各压片方法呢?湿法制粒压片法是最经典和广泛使用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将药物和辅料均匀制备成流动性很好的湿颗粒,经整粒后再进行压片,有效地解决了片剂均匀度、流动性等问题。理解了这样的压片原理,可以进一步重点掌握片剂的四大辅料(填充剂、崩解剂、黏合剂和润滑剂),理解各种辅料成分及特点及随后的包衣技术。再例如固体分散体技术,主要原理是将药物均匀地分散在载体材料中,药物在载体中以微晶、分子溶液或低共熔物状态存在。固体分散体的意义是在于难溶性药物的高度分散,从而提高药物的溶解能力。在掌握了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介绍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技术,包括溶剂挥干法、喷雾干燥法、熔融法等,结合药物的性质选择合理的制备方法。并熟悉固体分散体的特点,包括药物高度分散在载体材料中;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水溶性、吸收及生物利用度;适用于油性药物的固体化;物理稳定性差、载药量小;工业化生产困难等。进一步理解固体分散体的鉴别方法,包括红外光谱鉴别法、粉末X射线鉴别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拉曼光谱鉴别法等。最后掌握固体分散体的质量评价内容,包括药物的无定型状态、微观形态、药物释放性质等。

3 重视实践及课外探索

由于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应加强实践探索。广泛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课堂上所学习往往都是最基本和典型的制剂技术。如何将课堂上的制剂理论更好地用于指导实际制剂开发和设计尤为重要。因此,药剂学实验课特别重要。通过药剂学的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制剂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药剂学问题的能力。在药剂学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思考:为何将药物制备成该药物制剂?该药物制剂有哪些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在包合物的实验中,采用具有空穴结构的β-环糊精来形成中药提取物包合物,利用饱和水溶液的方法来制备该包合物。学生能更加形象地理解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这样可以更加生动地理解书本中所提到的包合物各种理论和实践。另外,学生应多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活动,以课题的形式带动学生学习药剂学的兴趣。在课题的进行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药剂学问题的思考方式、问题解决模式及应用实践。透过表象看本质,有效地加强各知识的综合运用。

总之,要学好药剂学要根据药剂学的特点及规律性,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研究方向和内容,突出重点,重视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对药剂学的综合理解。

参考文献

[1]吴卫,黄洁.工业药剂学的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2008,24(5):32-33.

剂学实验 篇11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头孢丙烯,学生实验

药物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及制剂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于新药研发、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设计、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监测以及临床合理应用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药物动力学实验是药动学理论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使学生巩固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 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严谨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的药学专业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来本实验课程选用的实验是“血药浓度法测定家兔口服阿司匹林混悬剂和片剂后的药动学参数”, 该实验存在以下问题:

1.所测定的阿司匹林的代谢物水杨酸的半衰期为5~8小时, 根据药动学取样设计的指导原则, 取样持续时间应该至少为3~5个半衰期, 即最终取样持续时间应该至少为给药后24小时, 这对于学生实验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

2.样品处理和测定的方法为将血浆中水杨酸衍生化后再用有机溶剂提取, 随后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检测方法。该样品处理方法较为繁琐, 在处理过程中样品容易发生乳化而导致样品损失;另外由于采用测定的方法为荧光分光光度法, 此方法并不具备色谱分离的功能, 导致测定方法的专属性不高, 准确度差, 测得的血药浓度数据进一步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时存在很大误差, 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基于此, 我们对本科生的药动学实验进行改革, 将实验改为“血药浓度法测定家兔口服头孢丙烯胶囊剂和片剂后的药动学参数”, 采用头孢丙烯为实验药物, 并且建立了操作简单的有机溶剂沉淀法处理家兔血浆样品并采用高效液相 (HPLC) -紫外检测器测定血浆中头孢丙烯的测定方法。我们将该方法应用于学生实验, 使实验取样时间大大缩短, 预处理方法简单, 更重要的是所测得的药动学参数更加准确,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内容

1. 实验药物。实验制剂1:头孢丙烯胶囊;规格:每粒含头孢丙烯250mg;生产厂家:上海普康药业有限公司。实验制剂2:头孢丙烯片;规格:每片含头孢丙烯250mg;生产厂家: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2. 实验动物:家兔 (性别:雌雄不限, 体重2-3Kg左右, 同一批家兔体重差异最好不超过0.2kg—0.3kg)

3. 实验方法。 (1) 给药方案。a.家兔采血方法及血样保存:家兔实验前禁食一天, 采血前将其放入兔箱中, 待安静后, 剪去耳缘侧兔毛, 暴露家兔耳缘静脉, 用酒精棉球擦拭兔耳缘使血管充盈, 选取兔近耳尖耳缘静脉血流交汇处切一小口, 干棉球擦拭, 滴取空白血约0.5~1.0ml于预加肝素试管中, 25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 吸取上层约0.2~0.4ml血浆于离心管中, -18℃冰箱保存。b.家兔口服片剂或者胶囊 (2片或2粒) :一同学将坩埚钳横插于家兔口内, 翻转, 将舌头压在坩埚钳下, 另一同学用镊子夹住片剂, 从坩埚钳的孔中水平送入至咽部, 用镊子将片子塞入, 片子落入食管, 然后用注射针筒灌胃, 缓慢给予家兔温水20ml。c.定时采血:两种制剂给药后, 分别于0.25、0.5、0.75、1、1.5、2、2.5、3、4、5、6小时取血约0.5~1.0ml于预加肝素试管中, 25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 吸取上层约0.3~0.5ml血浆于离心管中, -18℃冰箱保存。 (2) 血样测定。a.色谱仪器。日本岛津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 包括LC-10AT VP泵, SPD-10A VP型紫外检测器, CTO-10A柱温箱及杭州英谱公司HS2000色谱工作站b.色谱条件。色谱柱:采用DIKMAC18色谱柱 (200×4.6mm, 5μm) ;流动相:0.1%三氟乙酸 (用三乙胺调至p H2.3) :甲醇=75:25;流速:1.2ml/min;柱温:40℃;紫外检测波长:280nmc.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头孢丙烯标准品一定量, 用水配制成1mg/ml的标准溶液。分别精移取标准溶液适量, 用水稀释至含头孢丙烯1, 5, 10, 50, 100, 200, 500μg/ml, 分别精密取上述溶液10μl, 加入90μl空白兔血浆, 然后加入300μl甲醇 (用于沉淀蛋白) , 涡旋混合10秒, 12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 取上清液100μl, 然后加蒸馏水100μl, 涡旋混合10秒, 微量进样器进样20μl, 采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 记录峰面积 (A) , 建立A对C (浓度) 的标准曲线方程。d.血浆样品的处理与测定。空白血浆或样品血浆室温下解冻, 待融化后, 精密移取100μl, 加入300μ甲醇, 涡旋混合10秒, 12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 取上清液100μl, 然后加蒸馏水100μl, 涡旋混合10秒, 微量进样器进样20μl, 记录峰面积 (A) 。将测得峰面积带入标准曲线方程, 采用外标法计算血浆样品中头孢丙烯浓度。

二、实验结果

1. 专属性考察:

在此色谱条件下, 头孢丙烯与血浆中内源性杂质均完全分离, 峰形尖锐, 其保留时间约为9.5分钟, 其他均为内源性杂质。考察了6份不同来源的家兔血浆, 在所建立的HPLC条件下, 血浆中的内源性杂质不干扰头孢丙烯的测定, 其典型色谱图见图1。

(A) 标准溶液定位图谱; (B) 空白血浆色谱图; (C) 标准血浆色谱图; (D) 家兔服药后色谱图

2. 标准曲线的线性:

以药物与内标峰面积比值 (Y) 对药物浓度 (C, μg/ml) , 用线性回归方法拟合标准曲线 (加权系数为1/C) , 结果如下:Y=9876C-243 (r=0.9999, n=6) , 线性范围:0.1~50μg/ml。

3. 提取回收率。

取空白兔血浆0.5 ml数份, 分别加入头孢丙烯标准溶液使血浆中头孢丙烯的浓度分别为0.1, 5, 50μg/ml, 按血样预处理方法处理后作HPLC分析, 记录峰面积 (A1) 。另取0.1, 5, 50μg/ml头孢丙烯标准液, 按照血样预处理方法处理后作HPLC分析, 记录峰面积 (A2) , 由两者的比值计算提取回收率, 经测定高中低个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在93.07%~99.14%之间, 符合提取回收率的要求。

4. 方法回收率。

取空白兔血浆0.5ml数份, 分别加入头孢丙烯标准溶液, 使血浆中头孢丙烯的浓度分别为0.1, 5, 50μg/ml, 每一浓度配制5份样品, 按血样预处理方法处理后作HPLC分析。将测得的浓度与样品配制的浓度相比, 得方法回收率。经测定, 高中低浓度的测定值在96.95%~99.92%之间, 符合方法回收率的测定要求。

5. 批内、批间精密度。

配制0.1, 5, 50μg/ml的标准血样各5管, 于同一天以一个批次按血样预处理方法处理后作HPLC分析, 计算测定数据的相对标准差, 即为批内精密度。以后连续测定5天, 每天以一个批次测定上述浓度的样品, 计算批间精密度。结果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3.13%, 符合精密度的测定要求。

三、讨论

1. 实验药物的选择。

经文献查阅, 头孢丙烯在体内的半衰期为1~2小时, 达峰时间约为1.5小时。根据药动学实验设计原则, 取样时间应为3~5个半衰期, 因此本实验的取样时间为6小时即可, 比原先实验需要24小时的取血时间大为缩短, 实际操作性好。

2.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

本实验的样品预处理方法为沉淀蛋白法, 操作极为简单, 引入误差小, 样品的取用量少。而原先样品预处理方法为衍生化后有机溶剂提取法, 该方法操作繁琐, 在处理过程中样品容易发生乳化而导致样品损失;另外该方法的血浆样品取用量大, 实际操作性差。

3. 测定方法的选择。

本实验中我们开发了测定家兔血浆中头孢丙烯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该方法灵敏、专属、准确性高, 药动学参数测定准确。原先实验设计的测定的方法为荧光分光光度法, 此方法并不具备色谱分离的功能, 导致测定方法的专属性不高, 准确度差, 测得的血药浓度数据进一步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时存在很大误差, 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

经本校2011、2012级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证明, 该实验方法操作性强、实验方法简化、测定结果准确, 达到了较好的实验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唐建国.口服头孢菌素——头孢丙烯[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1998, (19) :350–357.

[2]Park TH, KimJK, Jee JP, Park JS, Kim CK.HPLC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efprozil diastereomers in human plasma[J].J Pharm Biomed Anal, 2004, (36) :243–248.

[3]袁成, 王景祥.头孢炳烯在健康志愿者和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的药物动力学[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1998, (7) :15–18.

[4]张菁, 曹忆堇, 郁继诚, 施耀国, 张婴元.头孢炳烯临床药代动力学和干混悬剂与片剂的生物等效性[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1, (1) :87–88.

[5]高磊, 张扑, 刘艳, 肖永红.头孢炳烯临床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 (3) :214–216.

上一篇:心意化过程下一篇:工程造价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