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研究式教学法

2024-06-17

团队研究式教学法(精选10篇)

团队研究式教学法 篇1

当前高校普遍实施了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后发现, 虽然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这一主体作用, 但由于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了运动技能的掌握, 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真正需求, 导致了很多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结果。针对本现状, 本研究尝试在篮球教学中进行了团队模式的教学改革。

本研究所进行的团队式教学, 是在学期之初将学生分成相对固定团队 (或小组) , 进行技战术的教学同时, 突出以比赛法为主的教学, 即将课堂教学分成技战术教学和课内联赛两个部分:技战术教学部分是根据学生在比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课内联赛部分是各团队之间进行单循环的比赛, 以学生所喜爱的半场“三对三”或“四对四”形式进行, 记录各团队的胜负, 并且在比赛中同时记录每场比赛时的场上每个人的技术统计 (包括篮板球、得分、助攻、抢断、盖帽) 。通过一学期的若干循环比赛后, 以该团队在本班级内所取得的最终排名决定各个队员的团队分, 再加上个人的技术统计排名形成对学生的评价考核 (即构成每个学生最终的篮球专项成绩) 。团队式教学取消篮球的技能考核项目, 体育成绩是各个团队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相对应的分数, 加上个人的技术统计而构成。使学生个人的成功, 必须先取决于的团队的成功。团队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1 团队的确定

对学生进行分组的原则是每学期的第一次课对学生进行简单篮球技能测试, 对学生的技战术水平进行初步了解, 以此为依据, 然后结合学生的身高进行分组, 以保持每组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及平均身高基本一致。并选出队长一名。团队确定后, 团队的多数成员在一个学期内基本不发生变化, 只有在每次循环赛后, 为了保证每个团队在实力上的均衡, 排名靠后的团队可进行一次“转会”, 既用本队的一名同学与他们认为班上最好的一名同学进行互换, 然后开始新一轮联赛, 以此类推。

2 团队式教学过程和传统教学过程的区别与分析

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在体育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 积极主动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促进健康的过程[1]。由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进行身体反复练习、反馈调控于评价等环节组成的。包括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传播媒介和教学目标等要素。

2.1 教学内容与团队目标的一致性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完全按照篮球技能的掌握规律制定, 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逐步地程序化的实施, 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与学生之间容易形成上下关系、主从关系, 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被动、消极地接受。在对本人所授班级的问卷调查发现, 有超过90%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开始接触篮球, 更有60%以上的学生在高中之前就开始接触篮球 (见表1) 。中学体育课的篮球部分的上课次数与其它项目相比差不多的占49.2% (见表2) 。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许多学者研究出“小群体”教学、“合作式”教学等, 对学生实施分组教学, 但是对于学生的评价则完全是以个人的技术考核为标准, 不能体现团队中成员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突出的是“终结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不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教学目标也侧重于运动技术学习, 强调篮球教学的阶梯性、系统性、整体性, 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体育的需求, 忽视了个体发展的需要。

团队式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上是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及需求制定, 把各项篮球技术分成各个“模块”, 各项技术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根据学生比赛中暴露出的问题, 或按照学生的意愿进行,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主动、刻苦、创造性的学习。将课堂教学设定成特定的情境, 让各个团队都有明确的目标, 使学生通过比赛发现自己的技能上不足之处, 在教师、同伴的帮助下有针对性的练习。然后再通过比赛加以实施运用, 并将团队的胜负和最终的体育成绩联系在一起, 使个人的成绩必须取决于团队的成绩, 而团队的成绩又必须是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使评价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比赛中发生, 在娱乐的过程中进行, 突出“形成性评价”, 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力运用的过程中进行评价, 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弱化“终结性评价”, 在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水平的同时培养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2 个人技术与团队目标的紧密结合

课堂教学中对于某项篮球技术的教学, 团队式教学和以往的教学在练习的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侧重点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对投篮技术的教学。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是教师通过讲解示范, 让学生理解动作方法与要领, 进行徒手的模仿练习。其次是面对墙或两人面对面持球, 从近到远进行投篮动作练习。然后是分组进行规定距离、投篮点、时间或次数的投篮练习或投篮比赛。最后是进行与其他技术结合的练习, 如摆脱防守后接球投篮的练习。进行与其他技术结合的练习时主要是针对学习过的技术进行结合。采用分组教学时, 异质分组下, 要求各组成员进行相互指导、学习, 但对于学生的考核完全是以个人技能为主, 各小组也没有明确的共同目标, 同学间互助的效果不明显。同质分组下根据各组技能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进度也略有不同, 但是整体的教学进度或计划变化不大。教学过程更加突出的是技能的掌握。

在团队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对技术动作进行讲解示范, 让学生理解动作方法与要领。其次, 学生直接在各自小组内先进行单个技术的练习, 然后进行与其他技术结合的练习, 练习时更注重跳跃式的学习。如除摆脱防守后接球投篮的练习外, 还与抢篮板球技术结合, 与持球突破等技术相结合。最后各团队之间进行一些投篮形式的比赛, 对个人技术进行加强巩固, 并将结果也纳入考核范围。团队式教学为每个团队设定了目标, 并且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以团队目标的实现为主, 激励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指导。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注重技能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以团队比赛为引领凸显学生主体性

团队式教学在课的设计上以培养学生兴趣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 对于篮球技能的教学是以学生在自身比赛中所暴露的问题或是根据各个团队提出要求而进行讲解练习, 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对于大学的篮球课有42.4%的学生期望是以比赛为主, 适当进行一些技能的教学 (见表3) 。在课后的篮球活动时又有79.8%的学生进行的是以半场的比赛为主 (见表4) 。因此进行课堂设计时, 技能教学部分是根据学生比赛时暴露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课内联赛部分, 是以学生平时喜欢的半场比赛形式出现, 有助于掌握和提高其篮球的技战术水平, 有助于其提高运动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 使其主动、独立地从事体育锻炼, 终身受益。

3 结语

篮球团队式教学模式, 它将现代篮球俱乐部比赛形式和传统的篮球教学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把学生分成相对固定的团队 (小组) , 根据学生所喜爱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 相对于传统的单纯以注重技能掌握为主的教学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改进, 进行技战术教学的同时, 突出以比赛法为主的教学, 以赛带练、以赛促练, 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要求每个团队为共同目标努力。团队式教学模式放弃了传统的篮球技能考核, 突出学习过程的评价,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建为新型的教与学的综合形式, 寻找到大学体育区别中学体育的切人点, 改变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条龙的强制性重复教学形式, 使高校的篮球教学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团队研究式教学法 篇2

【摘 要】本文阐述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团队高质量备课、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进团队式教学书物、实施团队一体化教学等方面提出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职 园林绿化专业 团队式教学模式 现状 改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66-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乐观。对于中职园林绿化专业来说,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必须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即活跃在一线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专业管理人员。为达到这一目标,中职园林绿化专业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而团队式教学模式有利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试探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简介

团队教学源于团队合作理论。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它以任务为导向,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它与群体有着本质的区别,团队属于群体,但群体不一定是团队。有效的团队具有七个关键特征:方向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成员胜任、关系和谐、激励有力、程序高效。

课程团队式教学是指整合同一门课程的多名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科研方向设计课程教学专题,面向同一个教学班级,团队教师共同参与,发挥团队优势和集体智慧协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专业团队式教学是指在某一个专业内,由专业带头人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各学科的教师组成专业团队,以相对固定的形式,设置相对固定的任务,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参与完成本专业的各项教学、科研、生产、学生管理任务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专业团队式教学是课程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拓展。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通过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有利于形成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既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广阔平台和凝聚教师向心力的良好载体。

团队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大量引进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团队式协作,使中职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中职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能力。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实施团队式教学模式,目的是培养一批面向城镇园林建设的一线人员,从事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园林环境设计为一体的活动,以提高园林绿化的专业化水平。

二、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团队式管理松散,教学缺乏体制保证。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领导的管理力度不够,导致出现管理松散的状况。专业理论教师、实行指导的老师以及班主任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多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升。教学缺乏体制保障,多元、开放、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无法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无法形成。在此基础上,团队式教学就是要突出改变现有体制,在原有的体制上创新,并形成新型的教学方法,完善團队式教学体制,包括讨论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体制,观摩型、交流型等学习方法体制以及团队式教学模式的评价原则体制。此外,要构建校本课程体系,使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并行。同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体系,使中职园林绿化专业的学生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团队式课程形式单一,轻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中职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实践恰恰又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最关键环节。因此,团队式教学模式必须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提高质量的突破口,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政策,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避免课程形式的单一。课程形式不能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合作与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目前,中职园林绿化专业教学模式单一,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际操作内容单薄,形式简单。在此形势下,要想真正做到课程形式多元化、课堂教学生动化,就必须实现教师团队的整合。教师应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比如,在团队分工中,可以设置教师主讲制,通过指定几名教师对园林绿化专业课程进行讲解与指导;在实训方面,实现教师辅助训练的目标。这就要求团队式分工过程中,教师是指导与启示的主体,所分配到的学生能够在实训教师的指引下,提高自身投入绿化实践的能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以及教师团队协作模式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课程教学多样化,加快构建新型团队式教学课堂。

(三)教师个人能力有限,团队教学任务巨大。园林绿化专业是一门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学科,其涉及经济、政治、艺术、建筑、历史、心理等领域,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在短时期内,要组建一批样样通、样样精的教师团队无疑是不现实的。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中出现了部分专职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团队其他成员则没有固定教学任务而过于清闲的现象。这就要求园林绿化专业教学团队能够将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加强合作。教师个体能够扬长避短,团队合作能够集长弃短,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专业团队的潜力,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四)团队式教学模式仍为传统型,背离新课标。园林绿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园林绿化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苗木生产与销售、绿化工程施工、绿地养护管理、绿化工程施工预算和资料管理等相关工作,达到相关中级水平的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生产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实用型技术操作人才。但目前团队式教学模式仍为传统型,背离了新课标,不注重以上的培养目标,只注重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的发掘。

(五)团队式教学过程缺乏德育培养,滞后于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方面的教育,德育同样非常重要。但是,现阶段的团队式教学缺乏德育培养,同时滞后于教学目标。在现代社会,德育是重中之重,很多人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冲击,渐渐淡忘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这样学校的德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中,必须重视德育培养,从团队上开展德育。

三、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加强教学管理,实现团队高质量备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性格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管理,实现严明的体制教育。对于知识结构不全面的学生,教师应多加引导,不能放弃;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应更加严格要求。改革考试制度,使学生重视考试,真正在考试中学到一些必备的技能。

在团队备课上,实行三级负责制。第一个层级,主管教学的主任对园林绿化专业团队的备课提供宏观指導。第二个层级,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中心备课组,每个中心备课组都由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牵头,负责对本班的备课做具体说明与辅导。第三个层级,以年级组为单位确立备课组,在备课组中,分单元按教师的能力和风格分别承担备课任务,研究课标、学生、教材,查找资料,定量主备并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备课的基础工作。团队备课模式下,势必会大大提高备课质量,加快团队式教学模式改进。

(二)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快团队式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模式中也适用。理论的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应用,如果理论知识离开了实际应用,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实用价值。新课改要求教学方法突出生产适用性、直观性、操作性、创造性,这些都体现了实践性的重要。这就要求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园林生产的季节性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根据各个教师具体知识与技能特点采用先生产实践、后再进行课堂教学,或采用项目式教学为主。符合实际需要才能加快团队式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加快团队式教学书物引进,加强知识培养。目前中职园林绿化专业的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有些专业教材仍是 10-20 年前出版的,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而近几年园林绿化专业在快速发展,设备技术与品种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却变化很少。同时,缺乏实践指导书,教材的操作性不强,仍强调理论体系。因此,学校要注意引进团队式教学方面的书籍,加强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师生共同努力与配合,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需要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一方面,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也要不断强大,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好的指导和熏陶,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完美配合,是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模式改革上,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团队一体化教学。

(五)着重在专业学习中加强德育,注意从团队上实现素质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德育在人的一生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业学习中要注重德育的培养。例如,在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中,教师在选材、用材上要充分发挥道德约束的作用,不能出现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要注意从团队上开展德育,整体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因此,德育是学生健康生长的条件和保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实现我国德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

【参考文献】

[1]李雅娜,朱永莉.应用型园林本科专业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

[2]付晓云.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

[3]王胜永,伊宏伟.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C]//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4]王欢,朱敏,孙丽娟,等.当前园林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C]//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5]黄蕾.高职高专《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典型岗位对接式中职园林绿化专业团队式教学探索研究与实践”(20142081)

关于团队任务式教学的探讨 篇3

事实上,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团队工作方式因其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力而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代大学生, 无论他的专业是什么, 他将来都不可避免的要在一个集体或团队中工作。但是, 我们却发现在实际工作中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团队工作能力, 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我们也十分有必要关注大学生团队工作能力的培养, 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团队任务式教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行多年,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形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增强和推广同样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 团队任务式教学及其特点

团队任务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学形式, 是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自由地组成一个小的学习团队 (或学习小组) , 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接受老师的统一评价。团队任务式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 学习团队人数较少, 一般在3-6人之间, 人数太多对缺乏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增加了交流难度, 太少又达不到培养团队工作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 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团队, 成员之间有一定的信任和合作的基础。

(3) 学习团队目标明确, 有共同的学习任务, 任务的完成建立在团队成员各自所负责承担的工作和通过讨论达成的统一共识基础上, 团队成员之间有分工有合作, 共同致力于同一目标。

(4) 学习团队采用民主的形式, 团队成员自由地分享不同观点,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5) 学习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接受老师对所完成任务的统一评价。

2 为什么要进行团队任务式教学

团队任务式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形式, 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在组成学习团队之后, 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互相激励,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目标更为明确, 形成合力之后, 学习能力大大增强, 起到1+1>2的作用,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拓宽思路、启迪思维、激发热情, 分享好的学习方法和信息, 取长补短, 博采众长,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个人和团队的优势, 集中团队的智慧创造出高质量的作业。

(2) 培养和锻炼学生在团队工作中协作和交流的能力,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老师下达的任务, 学生必须努力去与小组中其他成员交流和合作, 寻求一种良好的合作方式, 在小组成员的反复交流过程中, 学生逐渐学会接受和放弃, 学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去适应整个小组的合作环境, 以达到最有利于团队任务圆满完成的目的。

(3)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团队工作中, 当小组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学生如果只关注自己的利益, 势必会为团队利益带来损失, 也因此可能会被团队其他成员孤立, 甚至被开除出小组, 如果因此落下不好的声誉, 在将来的课程中也很难被别的同学接受。因此学生从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 必须遵守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的原则, 当集体利益变得更为重要时, 小组成员就会希望整个团队的表现被认可和得到好的评价。

(4) 有助于融洽同学间的关系。学生通过组成学习团队, 增加了学习过程中与同学交流的机会, 在频繁的交流过程中加深了了解, 增进了友谊, 团队工作中取得的好成绩, 使得团队成员能够客观地看待每个成员在团队任务完成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学生也在分享团队责任和荣誉中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5) 大学里的团队学习经历有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将来的团队工作环境。团队工作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存在于社会各行各业, 大学生将来也不可避免地要在团队中工作, 大学期间的团队工作能力的培养将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3 如何进行团队任务式教学

在高校教学中推行团队任务式式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可能会面临许多挑战, 比如有些同学过分依赖小组其他成员, 缺乏参与意识;有些同学由于性格原因, 不能很好与团队其他成员交流合作;有些同学则根本不关注于成绩, 就无所谓集体利益和集体荣誉感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能让团队任务式教学的推广面临一些困难。因此, 探索一种规范的的团队任务式教学模式和有效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 教师在团队式任务教学中应该有明确的任务要求和时间安排, 通常团队任务应该是一个较大的作业, 有一定的工作量, 有一定难度, 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相当的精力的投入才能完成, 例如, 对于管理类教学来说, 可以是一个论文或者一个大的案例分析。教师应该事先准备好题目, 并且确保各小组的题目难易相当, 任务内容应该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深入学习。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和有明确的完成时间。对于过期没有完成任务的团队,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惩罚, 当然规则应该事先定下, 并且不能任意更改。例如, 可以规定每超过一天, 扣该作业总分的5%, 超过一周, 该作业记零分等。

其次, 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 给他们一定的民主权力。对于学生怎样完成团队任务, 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 对学生在完成团队任务过程可能出现的困难, 进行集中辅导, 讲授团队任务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明确团队任务要求达到的标准。可能的话, 每一个团队在交稿之前, 可以安排一次与老师的讨论会。对于学生在团队学习过程中的安排, 老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民主, 让学生自己去应对和处理团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第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式任务教学, 营造一个良好的团队学习环境。对于组队顺利, 在团队任务完成过程中没有出现解散或者组员发生变化的团队, 应该给予一定奖励, 比如, 在小组总成绩上加5%-10%。对于组队不顺利或团队成员发生变化的小组, 老师应积极引导,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团队学习环境。

第四, 规范团队任务的分配, 通过分数杠杆进行调节。为了保证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 避免个别团队成员只挂名不做事的现象, 以及减少由于个人失误导致小组任务失败的风险, 团队任务最好注明每一个小组成员实际完成任务情况, 成绩评定分两部分进行, 一部分为小组成绩, 另一部分为个人成绩。

第五, 加强团队任务的过程控制。由于学生参与团队任务经验不足, 对所承担团队任务理解不充分, 时间分配不合理, 以及思想上不够重视等原因, 实际操作过程中, 团队任务的完成过程存在很多的问题。加强团队任务的过程控制, 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在进行团队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团队任务。

第六, 团队成员间的同级评价作为成绩评定的参考。任务完成的同时, 每个团队成员应该填写一个对其他成员的评价表格, 作为老师评分时的参考, 以避免个别学生在团队任务中不付出劳动, 出现“搭车”的情况。

第七, 作为对团队任务的一种验收方式, 在团队任务完成后, 可以安排专门的课堂时间, 要求各小组学生对自己完成部分分别做课堂讲解, 一方面可以让各小组相互对比, 寻找差距, 促进学习;另一方面, 也进一步验证各小组成员是否真正投入相应的精力在团队任务中, 是否真正深入理解自己完成部分的内容。真正地让团队任务式教学成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

第八, 团队任务式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 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中个人作业、考试等教学形式有效地培养了个人专业知识技能, 应该在教学组织中占重要地位。通常情况下, 团队任务式教学在教学组织中所占的比例应该低于传统教学方式。

摘要: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团队工作方式因其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力而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代大学生, 无论他的专业是什么, 他将来都不可避免的要在一个集体或团队中工作。但是, 我们却发现在实际工作中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团队工作能力, 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我们也十分有必要关注大学生团队工作能力的培养,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军队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篇4

【摘要】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军队院校要培养一批教学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研究团体。对军队院校来说,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在研究了军队院校教学团队特征的基础上,对军队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路和看法。

【关键词】军队院校 教学团队 建设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军队院校要培养一批教学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研究团体。对军队院校来说,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应在借鉴军地各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推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军队院校教学团队的基本特征

不同的教学团队由于课程特点和学科专业方向的不同,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都各具特色,军队院校教学团队一般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目标明确。确立明确的目标是军队院校教学团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军队院校教学团队应以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专题建设、教学战例、想定、案例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为目标,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材建设、精品专题建设、优秀战例、想定、案例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发挥团队作用。

二是成员结构合理。军队院校教学团队一般由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青年教学梯队、管理服务人员组成,是一种“双师”型结构的教员队伍。因此,军队院校教学团队应由军队院校专职教员和部队、机关兼职教员组成,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以更好地满足岗位任职培训需要,适应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

三是分工协作。团队工作模式强调,在对其团队成员工作职责予以明确划分的同时,还要求其成员在工作上要注重相互配合协调,在知识、技能和个性上要注重互补长短。教学团队强调其每个成员对团队任务的完成都负有责任,注重畅所欲言、积极参与,以充分发挥团队的所有资源和整体才智,从而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上创造更多价值,产生更大效益。教学团队需要出色的学术带头人作为领军人物,其人品学品皆高,治学严谨,军政素质过硬,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协调团队成员的行动,统领团队成员朝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努力。

四是绩效显著。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应在教学建设方面取得良好的实效,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专题建设、优秀案例(战例、想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能将学科最新成果引入一线教学,以及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军队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思路

军队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目前,军队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要紧贴实战化训练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根据部队实际情况、院校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和教学任务需要,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担任学科带头人,由教学骨干、青年教学梯队及管理服务人员组成教学团队,从科学设定建设目标,完善内部建设,优化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团队建设。

一是要明确构建原则与目标。目标牵引工作,原则确保效果。原则与目标是建设教学团队,指导团队建设发展的纲领,既能保证教学团队建设发展的科学性、可行性,又能通过目标增强团队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就院校而言,在现阶段,建设军队院校教学团队,首先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构建竞争激励机制,创造宽松而严谨的学术环境,建设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协作精神好的高水平教员队伍。在此基础上,以某一学科为依托,用2~5年的时间,选拔、培养、造就一支能够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军队院校教学团队。通过军队院校团队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全面提高军队院校教员队伍整体素质。

二是坚持以教学研究为重点,构建合理组织架构。教学团队是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学术工作的一个群体组织。为此,教学团队的构建必须由教学效果好、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足的一批优秀教员组成,且能形成稳定的组织架构。就某一学科而言,教学单位应结合课程或专业系列课程教学,采用“带头人负责制”的方式,构建由1名学科带头人、2~3名教学骨干和3~4名左右青年教员构成。其中,学科带头人对课程或专业系列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面负责,并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采取有力可行的措施;教学骨干全面负责团队课程的教学运行管理;梯队青年教员协助学科带头人或教学骨干工作;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同时承担对梯队青年教员的指导培养,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三是依托课程或学科专业建设,确定团队建设课程或系列课程。按照教学团队建设的一般方法,军队院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基于课程或专业系列课程进行。课程或系列课程应由院校教学主管单位会同教学单位确定同时,从有利于课程和学科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应尽量覆盖整个学科,尽可能保证军队院校教学团队成为起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对于军队院校教学团队究竟以单一课程为基础还是以系列课程为基础,应根据课程的性质、教员队伍的规模及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专业理论课及专业实践(训练)课则应考虑以系列课程为基础进行军队院校教学团隊的建设,以便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保证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

四是以标志性教学成果为重点,建立完善的团队评价制度。军队院校教学团队的着力点在于人才培养,因而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就成为衡量其是否有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以往相关教学团队评选指标中对于授课质量和教学研究论文发表、教学成果等都有明确的量化评价指标,且作为“一票否决项”指标予以了重点突出,也充分说明了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在教学团队建设中的重要性。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主要以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成果奖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载体。因此,在军队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应强化开展教学研究和提升教学水平的评建导向。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捉进本科教学水平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团队研究式教学法 篇5

长期以来,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即由导师组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一种学徒式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从学生选定导师开始, 到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培养计划制定、选题、论文设计直至毕业答辩都是由导师安排。这种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的责权明确、清晰,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自2000年以后,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年均以20%—30%的速度增长, 而研究生导师数量却没有快速同步增长, 导致师生数量比例失衡问题突出。通常一个导师指导数个研究生 (多则达到6个以上) , 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让导师指导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没有保障, 培养质量明显滑坡。再者,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爆炸性增长, 各专业 (学科) 的交叉、渗透日益突出, 专业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 对导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也提出了挑战, 也就是对传统导师负责制带来了挑战。由此看出, 我国传统的“一对一”单导师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研究生的教育形势, 推行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客观需求。导师团队不是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简单叠加, 而是由不同年龄、性别、职务、学缘背景、知识结构、相近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的功能小组, 从而起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指导效果。

一、团队式导师的组建模式

(一) 团队式导师成员构成

团队式导师是由一个校内主导师、一个或多个副导师 (考虑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不同需要, 其中副导师可以来自企业) 、一个或多个助理导师组成的三级指导体系。主导师和副 (助理) 导师共同组成的团队式导师负责制度, 强调主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 副 (助理) 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 协助主导师指导研究生。副 (助理) 导师主要职责是协助主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并指导研究生, 为研究生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或科研经费, 参与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工作, 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等工作, 为研究生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等。遴选导师团队成员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考虑主副导师的学科背景、学历及职称层次, 以及年龄结构等因素。导师团队在学科和专业构成上, 强调以本学科专业的教师为主、以相近和相关专业的教师为辅;在学历层次上强调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相结合;在职称层次上以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不同层次的教师相结合, 组成一支在知识结构上相互补充的研究生指导小组;在年龄问题上, 考虑老中青的结合, 充分考虑年长者的经验优势和年轻者接受新知识快的优势。与传统导师制相比, 团队式导师通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开拓思维, 为研究生学术创新营造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空间。

(二) 导师团队组建合作模式

导师团队组建模式主要分为校内导师合作模式、校际导师合作模式和校企导师合作模式三种基本模式。

1. 校内跨学科导师合作模式。

校内跨学科导师合作模式适用于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这一模式可以发挥学科综合优势, 在推进校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学科交叉的氛围和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所选择合作导师的研究方向, 可以是与主导师的研究方向相连接的方向, 实现研究上的强化和升华;也可以是主导师想做但又刚起步,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体现一种互补与合作。这种方式下, 可以既有导师的合作, 又有学生的合作, 如来自不同学科的两个导师共同指导来自不同学科的几个学生, 把导师和学生捆绑在一起,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 推动资源的共享和学科交叉。

2. 校际导师合作模式。

校际导师合作模式即与国内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合作导师模式。该模式旨在利用国内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学术资源特别是优秀导师资源, 如通过学生互访交流项目, 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 聘请海内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老师, 讲授若干门基础课程和前沿学术报告等活动, 使研究生具有在不同大学、不同导师指导下的学习经历。同时, 校所际之间实施研究生的多导师模式, 不仅丰富和提高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也推动本校导师和学院与国内其他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对提高本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 校企导师合作模式。

校企导师联合模式, 主要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根据研究生的学科、专业背景, 聘请相关学科的知名企业的专家作为研究生合作副导师,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选择科研项目、组织论文答辩, 并推荐研究生到该企业实习, 为研究生提供了解社会和研究现实问题的机会。校企导师合作模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校企导师合作模式, 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企业生产和科研任务重、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 也为学校的科研课题在生产一线开展提供解决途径, 架起了学校与企业的桥梁, 实现了研究生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有机结合。

二、团队式导师研究生培养实践

团队式导师制是本着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 由研究生首先选择导师团队, 然后在所选团队中选择主导师和副导师, 最后导师选择学生的双选机制。

(一) 培养计划修订

培养体系设计时应遵循系统性、全程化的设计理念, 根据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 根据学生未来职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计划, 根据导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所长, 以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掌握并重为目标, 由主导师和副导师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重点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修订大纲。根据学术型和学位型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目标, 对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按照学科研究方向进行整合, 然后按照基础知识、技能知识、辅助技巧等标准对课程进行分类。这样避免相同或者相近课程的重复设置, 避免同一学科的研究生选修课程不一的问题, 实现课程设置和课程选择的标准化。

(二) 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

以导师团队为单位建立研究生团队, 推选一名助理导师负责研究生团队管理。导师团队成员分别从该研究领域涉及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投稿等方面对学生基本研究技能进行培训。同时, 以学生自主申请和循环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研究进展汇报, 导师团队和研究生团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学术研究:每周一次研究小组会议, 组内研究生轮流或申请汇报自己最近的研究进展、研究心得、学术前沿动态等情况, 并展开讨论交流;每月一次实验室会议, 每个研究小组汇报最新的研究进展、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等;每新学期初开展一次上一学期研究课题的总结、汇报和交流活动。

(三)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践

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 在完成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之后, 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由企业副导师推荐或向学校产学研合作企业/基地申请, 以横向课题分段实践或毕业实习集中实践等多种方式, 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这种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 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 同时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 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不同专业学位特点的选题要灵活确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 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三、团队式导师研究生培养管理

团队式导师对于缓解教师资源短缺, 加强学生培养过程管理, 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解决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

(一) 分权式管理

主导师专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素质) , 这既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 同时也是一种软能力。单导师制正是由于导师花费大量时间给学生传授技能 (怎么写论文, 怎样使用计量软件, 等等) , 而让研究生培养的中心任务变得边缘化了。这种情况在团队式导师培养模式中通过导师指导任务的明确分配进行改善。副导师不一定只有一人, 如果需要可以选择2人以上, 如来自图书馆的副导师负责学术论文规范、写作及投稿指导;来自数学学院或计算机学院的副导师负责计量软件教授。这样各导师各施其职, 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导师的专长。

(二) 评价与激励机制

从学生角度对团队式导师培养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发表论文质量和数量、毕业论文规范和质量 (含优秀论文比例) 、竞赛获奖级别和数量、就业和升学质量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低于标准线的导师减少招生名额。另外, 通过学生技能测评的方式对主导师, 尤其是副导师是否履行职责进行考评, 并通过绩效薪酬增减以示奖惩。

摘要:针对研究生单导师制日渐不能适应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带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下滑问题, 分析了我国高校推行团队式导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导师团队组建和课程体系整合, 重点总结了团队式导师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培养模式,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沛清, 崔德刚, 赵罡, 等.研究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2 (9) :27-31.

[2]刘爱真.德国研究生教育的项目管理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5) :73-77.

[3]夏士雄, 王志晓.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1, (1) :65-67.

[4]庄永达, 陈飞飞.体育学研究生团队式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30 (2) :118-120.

[5]王世杰, 郑鹏, 王洁.以规范的导师组架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4) :373-376.

团队研究式教学法 篇6

20世纪90年代,团队成为管理领域的流行概念。《财富》百强企业运用了团队管理理论,团队已经成为主流工作形态。当今软件的规模与复杂度正快速增长,软件需求、设计、开发、维护、售后等活动涉及的人也越来越多,软件产业更加依赖于“团队”,团队协作能力既是企业的需要,也是职业的需要,更是个人的需要,它是软件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研究现状

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或中专毕业后走上生产、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是培养“当班人”的教育,学习方式主要有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函授学习等。目前,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国内外主要采取的模式如下:

( 一) 国内主要模式[3]

1. 单纯增加课程模式。在原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几门软件工程方面的课程,忽视对学生工程能力和素质的教育。

2.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生分阶段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下学习,教学和学习的模式变化差异大,容易造成教学体系的脱节。

3. 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注重动手能力而忽略专业基础。另外一种形式是“订单式培养”,即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

4. 小组教学模式。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并划分角色,以负责不同阶段的各项工作。

( 二) 国外主要模式[4]

1. 印度国际信息技术学院( National Institu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NIIT) 以MCLA ( 榜样式学习体系) 教学法为基础,教师的角色是先锋或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过程通过某种方式展示给学生,其目的是给学生树立一个成功的范例,以便学生效仿这一认识过程。

2. 爱尔兰采取分层培养模式,大学头四年完成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教育,第五年前四个月在软件企业实习,后八个月在学校实验室进行软件技术教育,培养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创立CDIO工程教育模式。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人际团队能力是CDIO关注的重点之一。

在上述各种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中,所采取的教育模式主要面向的是个人,而不是面向一个团队的培养,即使有团队的合作,但是团队培养没有贯彻始终。尽管目前国内已经开始重视团队学习的研究,国外其他工程领域也有相关实践,但整体上,面向团队的教学模式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出现将团队贯彻始终且面向工程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

二、团队式培养模式

我们以成人软件工程师团队为培养目标,管理制度、教学方式和课程体系必须与之相适应,成人教育注重实效性、针对性与应用性,因此,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开展校内实训,采取“项目驱动、分段实施”的案例教学,将课程知识点切割揉碎分散到项目中,学生团队通过动手实践完成项目目标,从而获得专业技能、知识和素质的全面提高,重点解决从学生到软件工程师的身份过渡,避免其进入工作岗位时出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困难以及文化适应障碍。

( 一) 管理制度

以团队为基本教学管理单位,既强调团队成员的相对稳定,又允许人员流动与角色调整。团队早已成为软件企业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

根据我们之前的研究成果[5],团队成员的角色分配很重要,不但要保证职业角色完整,而且要符合团队角色理论。规模以3 - 6人为宜,由知识技能互补的新老成员混搭构成,成员之间必须存在异质性,这样才能确保团队中社会协商的发生。

( 二) 教学方式

情境对认知和学习动机激发具有普遍效果。为此,我们在校内建立虚拟企业,引进优秀企业文化,营造真实的软件企业工作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

构成虚拟企业的各方必须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学校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能力,软件企业贡献工程能力和企业文化,参与学校的培训指导以及教学评价。这样做既有助于降低企业人才储备成本和风险,也降低了学校的资金投入和学生的实习成本[6]。

软件开发、运维、调优等所涉及的技术不但繁多,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年纪轻,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比教师更快,此时他们是专家。因此,定期召开技术沙龙,由某领域的“专家”主持,展示所长,这种去“教师”中心化的互动合作学习,使得学生、教师、校友、企业工程师彼此分享知识、经验和情感,教学相长[7]。除此之外,还积极开展项目评审会,邀请校友、专家座谈等活动,以上内容都是虚拟企业文化的重要构成。

( 三) 课程体系

知识的构建是一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学习者的发展服从“旁观者—同伴—成熟实践的示范者”规律。为此,我们重构传统的彼此独立的课程体系,将课程知识点切割揉碎分散到项目中,每个项目都涉及多门课程的知识。

项目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项目、科研项目、企业委托项目。案例经过精心设计,每个案例不仅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和课程知识点,还提供项目需求、教学内容、平均代码量、平均时长、里程碑、考核要求、参考文档等量化指标,这为学生客观标定自身工程能力提供了参考系。同时,每组案例围绕一个核心问题逐步拓展,通过给定的一组概念框架,学生独立探索并完成项目,建构知识。多组案例不断强化知识和技能,以使学生对同一专业知识和实践进行多方面探索与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构建[8]。通过近三年的实施,这种“实践—学习—反思—再实践”的流程有效地促进了学习动力、独立思考、小组协作的发生。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培养成人软件工程师团队为目标,将团队教学贯彻始终,通过改革培养模式中的管理制度、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解决软件工程人才结构性失衡,拉近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探索出一套适合成人软件工程师团队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我国软件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摘要:团队是当前软件企业的主要运作形式,在分析成人教育特点基础上,提出从管理制度、教学方式、课程体系等三个方面构建成人软件工程师团队式培养模式,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建立虚拟企业,采取“项目驱动、分段实施”的案例教学,将课程知识点分散到项目中,学生团队通过完成项目,从动手实践逐步过渡到理论学习,最终促进知识、技能和素质全面提高。

团队研究式教学法 篇7

关键词:团队列名法,课堂研讨,问题意识,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就干部教育院校的教学而言, 传统的、固化的、满堂灌式的讲授式教学, 已经无法更好地满足学员对问题意识建构、创新思维激发、执政能力提升、决策方案探讨等行动式学习、对话式学习、参与式学习之需要。作为行动学习法的一种, 团队列名法是一种结构化的现代研讨方式与决策方法, 它采用环形闭合式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所有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观点, 然后按照预设程序最大限度地广泛收集意见, 直至穷尽所有成员的观点, 防止由少数人控制讨论问题的进程, 并以民主票决的方式实现问题聚焦, 最终形成决策意见。研讨式教学, 意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员自主研究、自主讨论、观点碰撞、寻求意见最大公约数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 是把团队列名法这种结构化研讨方式融入研讨课堂, 并借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分组讨论方法, 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 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行动学习法是英国管理学家雷吉·雷文斯最先提出的, 是一种集知识学习、经验分享、问题创造和实践行动四位一体的培训方法, 是一种在各类教学实践中颇受欢迎的培训方式方法。行动学习法培训是以行动来实践学习, 即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知行合一的培训效果。行动学习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来表示, 即L=P+Q, 其中L代表行动学习法中的学习, P是指了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Q是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两者的有机结合则能够实现或达到行动学习法的学习目标, 收获良好的培训效果,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为进一步丰富干部培训院校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深化干部教育教学改革, 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 实现“双突出、双调动、双提升”, 即突出学员的主体性, 突出教师的主导性, 充分调动学员参与研讨的积极性, 调动教师融入研讨的主动性, 由此进一步提升课堂研讨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提升教学向决策咨询转化的可能性。因此, 在干部院校及其相关培训机构中加强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推广行动学习法势在必行。

二、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的流程

1. 提出研讨命题

研讨命题一般是学员普遍关注、较为困惑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命题来源于社会现实, 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具有深度探讨的价值, 研讨的最终成果又往往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学员工作或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 让学员产生对研讨课的心理期待。与此同时, 研讨命题能够激起学员的问题意识, 让学员带着问题思考研讨命题, 从而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员参与研讨的兴趣, 激发学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研讨题目一般是在课前若干天就告知学员, 创设问题情境, 在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 (Jerome Seymour Bruner) 看来:“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 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1) 促使学员质疑问难、探索求解, 以做好资料查询、理论构思、方案初步建构等准备工作。

2. 破题

研讨命题提出后, 进入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首个环节的是破题, 也就是围绕所设定的研讨题目进行相关理论的梳理、阐释, 让学员把握基本的理论工具, 提升学员对研讨问题的认知层次与认知深度。

3. 教师团队的分工与学员分组

团队列名法研讨课一般由四位教师参加, 其中一位为主讲老师, 负责研讨题目相关理论的阐释, 设计研讨流程, 并作为催化师主持各个环节的研讨。其余三位教师负责主持分组讨论 (主讲教师亦负责组织一个小组的讨论) , 组织协调研讨事务, 并负责解释或处理研讨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根据学员人数 (以40-60人为例) , 一般分设4个小组, 由分组负责老师组织推选并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发言人和记录人。

4. 宣布研讨规则

研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小组研讨, 第二阶段为班级讨论。

第一阶段, 包含两个环节:一是针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并对问题进行聚焦;二是就焦点问题进行再研讨, 提出可行性对策,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研讨规则的说明:

(1) 分组讨论发言时, 避免受到外部信息的干扰, 个人独立地自由地表达观点。

(2) 一人一条, 依次发言, 只讲条目, 简洁明了, 一句话, 不展开。

(3) 记录人负责把每个人的意见按照条目顺序写在白纸或白板上。

(4) 循环进行, 意见不重复, 相互不评论。

(5) 穷尽观点看法。讨论者没有新的意见可以轮空, 直至意见全部发表。

(6) 澄清问题。对每条意见进行民主讨论, 提出人澄清含义, 如有不清楚的可以提问, 请提出意见的学员进一步解释并说明含义。合并重复意见, 补充新意见。

(7) 对讨论意见进行投票。每个人独立判断, 按自己认定的重要程度对所有意见进行排序、计分, 限选最重要的三条意见, 分别记3分、2分和1分。

(8) 小组意见聚焦。把每条意见的分数相加, 统计得分, 分值越高, 表明该问题在学员群体中所受的关注度越高, 由此实现对小组意见的聚焦, 形成小组意见。

(9) 集体决策意见。循环进行上述程序, 针对聚焦的问题进行再讨论, 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 再以民主票决的方式进行聚焦, 分值最高的若干条意见建议即为集体决策意见。

5. 研讨的实施

团队列名法研讨的实施环节大体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进行小组研讨, 对问题进行聚焦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 小组讨论结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应全程在场, 防止讨论偏离研讨主题, 保证研讨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进行, 不争论观点, 没有对错评价, 不打断、不干扰常态的研讨进程。这一研讨流程, 强调主持人 (教师) 必须坚持“一控、一多、五不”, 即:小组主持人应合理掌控研讨时间, 多鼓励, 不提示、不点评、不批评、不展开、不重复。

其次, 由小组发言人向班级报告小组研讨的整体情况, 对聚焦的问题作以澄清, 对小组决策方案的形成进行解释说明, 并尽可能全面地对小组研讨作以客观评价, 指明本小组在查找问题、提出决策意见方面的优点、缺陷或不足。

再者, 针对各组研讨意见进行班级研讨, 可以选择两种研讨方式来进行。一是可以按照团队列名的形式就各组讨论结果进行深度讨论, 研讨程序、方式如前, 不过是以小组共同讨论所达成的共识进行团队列名, 四个小组循环提出意见, 问题聚焦, 最终形成班级的总的决策意见;二是可以选择某一组的研讨意见作为讨论对象, 选择时可采取民主票决的方式, 研讨则采用头脑风暴法———四副眼镜法来进行, 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副眼镜, 即万花镜 (持肯定观点) 、墨镜 (持否定观点) 、望远镜 (宏观视角, 领导、全局、战略高度) 和放大镜 (微观视角, 下级、基层、执行层面) , 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工具来立体地全方位地观照、分析、透视同一个研讨对象。基于四种立场, 从四个维度进行观照, 分别由小组发言人汇报本组研讨的情况, 分别阐述本组立场, 也就是带上眼镜之后所思所感所悟, 并提出支持本组观点的若干理由。眼镜已经代表立场, 只要自圆其说、阐明理由即可。

此外, 班级研讨环节可以设计预留10-20分钟的时间, 让学员自由发言, 激发学员发表意见的积极性, 思想碰撞, 产生火花, 加深认识。

通过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 可以实现四个方面的研讨式教学目标: (1) 让学员人人都参与, 充分收集各种意见; (2) 充分体现民主、平等与相互尊重; (3) 找出问题、找准问题、聚焦问题, 集思广益, 集体决策, 形成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好方案; (4) 在研讨中相互启发, 民主、开放、共赢, 由此进一步改进思维方式, 改进工作方式, 改进决策方式, 慎重决策、程序决策、民主决策、集体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

6. 教师点评

(1) 对学员研讨的情况作以简要评述, 归纳总结学员观点。

(2) 亮明观点, 指出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3) 团队列名法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团队应进一步加强对所研讨问题的全面研究, 加深对该问题的认识与把握。

(4) 教师团队应加强协调, 合理分工, 密切合作。

(5) 教师应加强对学员的引导, 更好地驾驭研讨课堂, 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和研讨热情, 深化对所研讨问题的认识, 为形成有价值的政府咨询决策建议做准备。

当然,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量研讨的各个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创新性。主讲教师要在点评环节上多下功夫, 务必要做到画龙点睛, 实现理论提升, 让学员感到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从而增强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推行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把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以学员为主体的思想落实到实践层面, 其最好的途径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 (2) 一个研讨题目有没有问题意识, 决定着它是否具有研讨的价值。没有问题意识的题目, 既没有研讨的必要, 也没有研讨的可能, 更是无法吸引学员融入到讨论中来开展有效的研讨。真正意义上的研讨式教学, 是让学员在自主研究中去分析研究讨论, 从而自己去解释、验证、探索有关问题, 最终得出令自己和他人信服的结论, 这一过程必定会使学员的创新意识得以强化、创新热情得以迸发、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3) 客观地说, 人作为具有丰富意识的集合体, 从每个人所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来讲, 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认识领域都是有限度的, 知识的诸多盲点客观存在。而学习特别是对话式学习, 是补充知识解决某些认知盲点的有效路径。在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看来: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认所知的惟一办法, 是倾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 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密尔还有一个重要观点, 就是由于人类难免犯错, 自由讨论才是最有可能发现新真理的途径, 而对任何探究的封杀和排斥, 都会对人类造成损失, 因而都是不明智的。学习与对话相结合, 在对话中学习, 在学习中对话, 在对话中发现问题, 在问题意识激发与碰撞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展现出研讨的自主性、体验性、创设性、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等, 这无疑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从教学实效的角度来看, 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方式的推广, 对学员、对教师、对干部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1. 就学员层面而言, 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至少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实践价值:其一, 团队列名法研讨将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 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及学员的心智模式, 如开放、民主、科学、严谨、集约、理性等, 有助于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 为之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 以进一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其二, 团队列名法研讨对于学员 (领导干部) 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 (如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走群众路线等) 和执政能力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有助于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其三, 团队列名法课堂研讨营造了一种新颖、宽松、人性化的培训环境, 有助于调动学员参与研讨的积极性, 使学员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活跃课堂气氛。

2. 就教师层面而言, 团队列名法教学的实践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团队列名法研讨有利于教师深度把握学员 (领导干部) 的心理、兴趣点及其培训需求, 并在其他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自我调适, 以适应多元化培训需求;其二, 团队列名法研讨对于培养党校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 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 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就推动干部教育院校教学改革方面, 团队列名法研讨式教学为以传统的教学样式为主要取向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为学员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丰富了教学的形式, 拓展了教学资源, 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单一式讲授教学模式, 转变为教师、学员双主体的知识共享的复合型教学交流模式, 充分体现“以学员为本”的教学旨归, 践行“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实现了“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有机结合。这一教学方式的推行, 有助于优化干部院校的教学布局, 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样式, 整合教学资源, 改善教学生态, 从而进一步深化干部教育院校的教学改革。

注释

11 王映学、章晓璇.知识分类与教学设计[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8:267.

22 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0) .

团队研究式教学法 篇8

一、动画专业课程“团队式实践”教学形式

(一)贯穿项目实践的动画教学

贯穿项目实践的动画教学有两个主要特点。特点一是指“项目式”实践的特点。将动画项目内容整合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改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提高授课质量。老师“单向”灌输的教学让学生处于疲劳状态,而通过把实践案例的项目带入动画课堂,建立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使项目实践融入教学过程,将让教学成为“双向”过程。关于动画项目的课题来源,可由教师从企业落实订单,或将企业的项目引入专业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社会征集的动画或其他竞赛,也可以模拟以往商业性招标项目案例等。特点二是“贯穿式”实践的特点。贯穿的项目实践有利于学生熟悉动画的工作流程。以往的单项实践容易使得学生对一些单项课程练习的理解“孤立化”,没有建立起与项目实践课程的联系。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动画项目实践的延续能将总的课程立体“连接”,整个学期的教学课程被安排成一个大的项目计划,其中包含着多个彼此相关的单项问题。因此让这些专项课程与实践项目设计课程穿插进行,能使之成为一个有组织相互穿插的动画课程体系。

(二)推行学生“团队式实践”学习

艺术往往强调个性,而动画教学则强调团队的共性。动画是一个团队协作的过程,动画也是一项分工明确、集体合作的群体劳动。在高校动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 , 我们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模式上有效导入“团队协作”,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团队协作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学生共同完成“联合作业”,既能够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又能实现共同学习、进步,还能帮助学生们学会在工作中树立集体观念,做到个人服从大局,齐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三)推行“教师团队式”指导实践

在教学上,有必要推行教师团队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团队指导实践课程是指,由不同专业的教师与来自企业不同业务领域的专家组成专、兼职教师团队,并相互配合,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项目实践选题上,让教师与行业专家进行对接,并在非上课期间进行不定期的交流,保证教学实践的设计不脱离实际企业项目。

二、建立实践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

在创建“团队式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建立一套既客观且能激励学生的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点。在以往的实践课程中,教师对动画专业学生联合完成的大作业评价太过主观、单一,教学评价只重终结评价、轻过程评价,忽视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没有充分发挥评价促学的功能。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可以将课堂表现、学习实践、项目实践、期末作品及学习总结五方面作为结构指标,在评价中可以量化每一个单项指标,并制定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另外,有必要制定出与之对应的教师评学、学生自评、企业评学的评测手段及优、良、中、差等级标准。

三、建立实践课程学习内容评价体系

动画专业与社会时代关系紧密,设(下接第136页)计制作途径或数字软件更新较快。动画的实践教学应该包含对学生实践学习的指导,还应该包含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实践课程学习内容评价以数字软件教程(或设计制作途径)、教学案例、专题学习网站(或利用其它学习平台)三方面作为结构指标,细化了各单项指标、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并制定相对应的评测手段及等级标准。

四、改进动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由“手把手教”转化为“问题式”教学法

以往教师在实践教学上“手把手教学生”看似认真负责,实则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针对部分院校动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等问题,将“问题式”教学法导入动画教学之中,能够提高动画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问题式”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小组、团队讨论和以自学为主的学习形式,基于发现问题、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教学观念

根据动画产业作为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产业这一特点,动画教育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这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意识上大胆改革、创新,将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主线的简单教学。这也对高校动画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意识、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通过教师团队的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可以采用老教师搭配年轻教师、以结对传帮带提高团队教学能力;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定期的学习互动,保证教学团队的持续发展。要通过教师团队的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以教学考核方式的转变,使“评价促学”发挥长效作用

“导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篇9

【关键词】导师型 教学团队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83-02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学团队建设,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但是,目前的教学团队建设仅仅是以专业建设为平台,通过培育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来提高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而没有从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去考虑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改革也只流于面上。自“质量工程”实施以来,各校也开始广泛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但是,由于实践时间短,理论研究也不很充分,有关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考核管理制度相对也比较滞后,对实施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也没有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同时,迫切需要建设胜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的教学团队,在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能力与水平的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建立“导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目前,教育界普遍推崇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就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使学生通过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等职业活动去发现、探讨和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在体验与反思的过程中,获得完成职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与能力。然而,专业教学团队是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实践者,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需要有专业素质高、专业能力全面的教师组织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团队的能力和特征决定着教学与改革的成效;教学团队知识结构不合理、“双师”结构特征不明显、实践能力较弱、研究水平不理想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通过建立“导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一)顺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专业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专业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高职毕业生的质量,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了“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广西教育厅《关于实施广西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强调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加强“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在当前高职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强调内涵建设的发展时期,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导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既满足了教学改革的需要,也顺应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有利于专业建设与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学与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效果和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能团结带动一班人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专业带头人组建“导师型”教学团队,组织和指导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策划和开展专业教学,制订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以系列课程和专业建设为平台,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使教师在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科研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将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形成专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三)有利于实施教学改革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要以工作过程引导理论教学,通过行为引导的方式使相关的理论与技能融会贯通。然而,部分教师只顾单一课程的教学,缺乏团队协调沟通,造成教学的重复或前后不连贯,整个专业教学彼此脱离不成系统。再则,教学团队中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不相匹配,大部分教师理论教学水平高却对实践教学无从开展,导致教学中出现偏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当前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内涵建设的重要时期,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绩效的“导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探索由“导师型”教学团队负责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施专业课程模块化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一贯制的教学组织模式,对于课程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导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思路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在长期接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渐影响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思路,更重要的是在专业课程系统化而相互衔接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素质。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说明导师制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优势。但是,由于教师资源、资金、学生人数众多的限制,学业上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大课堂讲课,高职院校导师制很难有效的运转起来。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借鉴研究生教育教学制度,建立“导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由专业导师及其教学团队负责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和“师徒”关系,便于教师全程跟踪专业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一线贯穿,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

三、建设“导师型”教学团队的途径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和培训团队教师;通过传、帮、带工作,帮助团队的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围绕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全面带动专业及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如下。

(一)以教学改革为目的建设“导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以基于工作过程、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开展为目标,建设“导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以团队协作、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发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帮助青年教师实践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团队的教改能力和科研素质;通过集中培训、优势互补、相互学习和提高,使专业教学团队能够胜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学生在整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得到该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指导,避免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对专业知识理解的不同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另外,高职学生思想活跃、自制力欠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难于管理;通过长期的接触,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与学生容易熟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方便管理、沟通与引导。

(二)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培养“双师型”教师

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需要将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融为一体,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糅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系统地学习专业技能。要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就必须具有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的人员组成、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科研技术、协作精神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能力要求、教学方法相适应;并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开发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者称教学工厂,带领中青年教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训练出一支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三)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实施一体化项目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训设备完全匹配,需要配套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材,特别是需要教学团队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能力。借鉴项目化教学成功的经验,组织教学团队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科研立项的方式开展工作,通过以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研究专业核心能力,从具体课程内容到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改革,建设和开发一体化课程及其教学资源,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贯穿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课程建设等项目的完成,除为课程教学提供教学资源外,还培养能够全程协作完成专业一体化教学、核心能力培养的“导师型”教学团队,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成功的经验并带动其他团队教师共同提高。

另外,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活动,以“说专业”活动为载体,“说课”为基础,指导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开展课程项目化改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团队研究式教学法 篇10

教育部提倡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而中职教育更偏重于技能和实践, 中职生学习方法、行为习惯、自学能力等较差,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如何让学生更快地从学生转变为高素质的从业者?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现有的项目式教学和团队学习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分析, 结合中职生自身的特点, 提出项目式教学和团队学习模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2 项目式教学法和团队学习模式分析

2.1 项目式教学法和含义和特点

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这种方法起源于美国, 盛行于德国, 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实践中, 技术领域里所有的产品几乎都可以作为项目[1]。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不同, 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 它正处在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因为学生毕业后面向的是企业和用工单位, 所以需要更多地贴近企业的运作模式。为了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 必须把技能的教学工作放到一个个实体化的项目中去, 既让学生有一种身处工厂的感觉, 又可以使学生在就业以后能够熟悉完成一个工作所需的流程, 更快的适应企业, 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

项目式教学法不同于以往的以“结果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 它是一种新的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2]。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它把所教的知识整合成一个个的项目, 项目从搜集信息、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到结果评价, 都由学生独立完成, 培养了学生独立处理学习和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对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 一改以前被动接受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项目中去。项目式教学法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2.2 团队学习模式的含义和特点

团队学习是指一个团队的集体性学习, 它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 便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3,4]。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团队学习对组织与个体来说是双赢的选择, 也是双赢的结果。

团队学习具有两个要点:团队目标一致与知识共享。

首先, 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一致, 是团队学习的基本要件。实际运作中个人目标是无法否定和抹杀的, 但个人目标如果最大限度与团队目标一致, 则会推进团队学习的进程。另外, 知识共享实质上是内部交易的过程。只有通过知识共享, 才能互通有无, 共同提高。如果没有知识共享, 团队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

团队学习可以促进个人成长。由于个体间差异的存在, 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团队学习可以有效发挥队员个人的比较优势, 来达到团队内部的互助。团队学习有利于提高团队核心竞争力。团队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的简单累加。为了促进团队核心竞争力矢量叠加, 必须开展团队学习, 提倡知识共享。同时, 团队中人人都可以找到个人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支撑点, 崇尚互信和无缝配合的一种氛围[5]。

团队学习模式首先是一种学习方法, 不同于教学方法的是,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是以学生如何去学为出发点。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才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能动性。团队学习可以使学生间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互为榜样, 让没有目标的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并且从知识和学习能力上相互共享。

3 中等职业教育项目式教学法和团队学习模式结合的研究价值

3.1 中职生的特点分析

中职生所就读的中等职业学校——这类学校是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 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 学制三年, 很长一段时间被社会舆论所误导, 认为是差生或调皮孩子才去的地方。社会对高考的重视以及对中职的错误的导向, 中职生的文化素质进一步下降, 加之他们多是学校抛弃、家长放弃的孩子, 有着极其复杂的心理特点:严重的偏执和自尊心缺失、情感的丰富与心态的浮躁并存, 等等。

而且,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 不喜欢一成不变的, 喜欢新颖的、变化的、有趣生动的教学[6]。他们具有明显的社会化倾向, 比普通孩子显得成熟, 心理却比较幼稚, 他们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不佳, 有极强的厌学心理。但他们聪明、反应机警、对感兴趣的东西接受得快, 一旦有了榜样和目标, 可塑性比较强。为此, 特意制定了一个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的行为表现、情感表现与合作精神的效果评价的评价表, 见表1。

3.2 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在使用表1对重庆市荣昌职业教育中心2014级计算机1班55名学生进行评价时, 学生现有状况表现如图1所示:

从评价效果来看, 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的行为表现、情感表现与合作方面的表现普遍呈中下水平。据调查, 很多职业中学的领导和教师, 大多数都有过普教经验, 面对如此现状的学生, 任然采用普教的那一套经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已经大大阻碍了中职生教育的发展, 忽略了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的教育宗旨, 不能适宜现代中职生的身心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又一大区别于普教的特点是专业性强。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点, 就我所任教的计算机专业而言,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单独的把某一个章节分开来教学, 甚至不能单独的把某一门学科分开来教学。计算机各门学科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 比如操作系统就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 计算机基础又与办公软件的知识相关, 等等。因此选择项目式的教学方法是非常理想的方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兴趣主要是上网和娱乐, 他们对于网络上的新鲜事物较容易接受, 所以不能单纯的用传统的讲授模式。正因为他们接触网络较多, 学习起来比较挑剔, 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自主学习又成为了教学的重难点。

鉴于中职学生的诸多特点, 再也无法沿用传统的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7]。在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职教师, 必须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后, 加以提炼总结并大胆创新实践, 寻找一条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的全新教学思路。在接受了国内外的新的教学理念如项目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思想后,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把项目式教学法与团队学习模式相结合[8,9]。

4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项目式教学法和团队学习模式的结合

4.1 划分学习团队和确立项目任务

4.1.1 团队组建

在学科教学之前, 教师要给学生详细讲解团队的概念, 团队的核心内容——目标一致和知识共享, 团队的形式, 等等, 并引导学生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团队人数一般在6~12人之间, 不超过15人。就2014计算机1班为例, 本班55人, 分成5个团队。教学前, 随机产生团队成员, 个别协调, 保证团队中有各类互补性格的成员, 建立队名、队号、队歌, 选出队长, 约定团队纪律, 考核标准等等。建立团队文化、绘制队旗、队报, 每天展示团队风采, 为了更好提高和巩固团队战斗力和凝聚力,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生动有趣而有竞争力的团队活动, 让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尽快的融入到团队中去。

4.1.2 教师分解各章节项目并下达任务

团队组建好之后, 教师在上课期间需要给团队一些任务, 而任务以项目方式下达给团队。以《局域网组建》课程中的项目“组建家庭局域网”为例, 教师在上课时, 以“在网络基础的组建家庭局域网”项目为任务, 将该项目传达给各团队作为团队任务。各团队收到团队任务后, 团队队长根据本团队成员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对本团队成员的任务进一步细化、分工, 将本团队成员需要做的事落到实处, 为保证项目顺利的完成奠定扎实的基础。

4.2 团队讨论搜集信息并制定项目计划书

经过教师的积极鼓励和各个团队的相互竞争, 团队已经蓄势待发。各团队收到团队任务——项目后, 教师设定时间, 让团队成员围成一圈, 讨论和制定项目工作计划书。学生要通过自学、相互讨论等方式搜集多方信息, 就项目目标拟定项目计划书。计划书一定要规范并具有可操作性, 要条理清楚, 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这个步骤非常关键, 如果团队制定了一份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可以帮助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 教师不能在一旁袖手旁观, 要在各个团队间巡视、仔细观察, 根据各团队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引导各团队成员认真积极地思考, 激发各成员积极地参与到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这个环节要注意各团队中全员的参与度、各成员团队任务的落实度, 督促、激励每位团队成员都能参与到讨论和项目工作计划的制定, 才能深入到后面的各类学习中。否则, 团队中部分成员在学习环节中缺失了监管, 会产生一些惰性, 无法深入项目学习中,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厌学问题, 就失去了团队项目式教学方式的意义。

4.3 团队合作学习并按步骤实施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的实施, 需要积累相当多的理论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都是教师“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 现在的情况如何呢?各团队为了不输给其他的团队, 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理论知识, 在个人自主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 通过团队的合作学习, 自己就解决了学习中的困难。各团队成员再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操作中去, 进一步贯彻落实项目计划, 从而完成项目。因为建立了有凝聚力的团队, 团队内部紧密的合作, 再加上团队之间有了竞争, 各团队成员在完成项目的时候, 不再那么拖拉推诿或从中偷懒, 而是充分发挥了每一位成员的潜能, 每个团队成员都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把分到自己的任务努力完成, 目的只有一个——更快更好的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各团队需要在设定的时间内, 各成员团结、积极、紧张地完成项目, 还要保证项目效果的优质, 就更加提高了各成员的团队协作力、学习能力、竞争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4.4 团队总结项目并提交成果

项目完成以后, 团队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团队队长的带领下, 每位成员对项目完成的过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对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小结, 并准备接下来的项目总结发言。在这个过程中, 各团队成员还需要把项目的结果再检查确认一下, 最后才将项目完成的结果快速地提交给教师, 从而完成当堂课预定的项目学习。项目结果提交的时间, 教师必须设定好, 才能有更高的学习效率, 才能更有效地保证学习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5 教师评价并反馈团队考核成绩

提交完项目结果以后, 各团队的成绩和不足需要教师和其他团队的积极点评。这也是促进项目任务更好更高效的完成的关键。教师引导各个团队对各团队的项目完成过程和结果进行再次讨论, 然后, 各团队选派一名团队成员来对本团队完成的项目结果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教师对各团队选派的成员的解说和团队的项目完成情况给予“优、中、差”的评价, 公开、公平地给出团队的考核成绩并记录到团队考核表中。

4.6 项目归档

在各团队的项目成果总结之后, 各团队在队长的带领之下书写项目说明书, 把项目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记录, 与项目最终完成的结果和取得的成绩一起保存归档。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疑难点、可能解决的方法进行记录, 有利于各成员探索性思维的养成, 提升学生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项目整理和保存的习惯, 并且方便在今后的项目中可以调出原来的项目内容立即使用, 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5 成果展示

在运用新的教学手段较长时间以后, 使用表1对该班学生进行了再一次的评价, 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数据进一步显示运用项目式教学法和团队学习模式的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有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在自信、与他人合作、学习兴趣、满意度等方面有显著的提高 (见图2) , 但是这只是一个班级, 今后希望领导能够重视这样的教学探索, 通过不同专业的长时间的研究, 能够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 以验证我的成果。

至此, 一个完整的项目就基本完成了。项目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产生活, 使学生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而团队学习模式是学生们在不断完成项目过程中的一针“强心剂”, 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乐此不疲, 并且最终把学习转化成兴趣, 这样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会学、会干的应用型人才, 俗话说的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 再持续一段时间的培养, 自然就有了自学的能力, 也使得中职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庞国维.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J].心理学动态, 2000 (4) .

[2]刘淑婷.探讨基于项目学习法的民办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www.lwlib.com/html/jiaoyulei/zhiyejiaoyu/2010/1216/198758.html.

[3]百度搜索.百度百科.

[4]徐金华, 张凤林, 王玉坤.突出特点、因材施教:江苏盐城商业学校教改侧记.

[5]郑雨.基于外语学习焦虑理论开展合作学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 4.

[6]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6) 1.

[7]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03) .

[8]赵静.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教育[J].学科教育, 2002 (8) .

上一篇:生长育肥性能下一篇:故障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