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学团队

2024-05-13

双师型教学团队(精选12篇)

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1

摘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困境, 着重提出从优化结构、塑造文化、构建特色、完善制度等方面进行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困境,建设路径

今天, 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跨越式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性越日益凸显。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涵义和建设意义

(一) “双师型”教学团队概念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有多种理解。从形式说, 有“双职称说”标准, 即教师具有两个中级以上职称如既有讲师职称又有工程师职称;有“双证书说”, 即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而从实质来讲, “双素质、双能力说”标准, 即教师集普通教师素质和职业能力及素质于一体, 集理论水平、教学专长和实践能力于一身的“双素质、双能力———双师型”教师, 才是职业院校师资选配的理想状态。

但实践表明, 只有少数院校或院校中的少数教师能达到上述高标准高要求, 因此, “双师型”概念必须得到拓展, 从界定职业教育队伍中的个体教师素质拓展到界定职业教育队伍整体的结构、能力和素质[1]。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明确表示: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团队概念的核心是为了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 少数人员集合起来, 通过才能互补并积极奉献而达到目标。因此, “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2]。“双师型”教学团队就是指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 为了实现共同的专业技术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目标,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 互相合作并有所专业创新的, 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教师和专业实践教师或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群体, 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

(二) 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意义。

1.分工协作, 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经济转型升级, 需要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专门人才和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只有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 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但当前高职院校在应对地方行业新兴产业、骨干产业时难以应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速度。高职院校和企业精英分工合作, 将有助于化解这一困境。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 社会分工使人们摆脱孤立状态, 形成相互间的联系, 同舟共济, 增强群体的社会结构力量。日本的产学合作、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制, 都是通过分工合作产生强大合力的体现。因此, “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教师合理分工产生教育的结构性力量, 将有助于高职教育顺利应对当代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观念更新速度日趋加快的挑战, 满足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对师资队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2.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为高职教育办出水平与特色提供保障。

作为职业学校的发展趋势, 工学结合四环模式 (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毕业实习) 要求学校和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3]。建设包括企业 (或公司) 一线的技术人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不仅有助于在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参与下, 明确专业核心技能,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编写应用性强的专业教材, 根据专业特点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 而且有助于通过兼任教师沟通协调, 在具体问题上和企业达成共识进而促进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改进、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竞争和发展能力、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最终达到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目的, 为形成以校企深度结合的品牌学校、特色学校, 为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3.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高职师资队伍水平是决定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今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校, 不甚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缺少企业职业岗位亲身体验, 并且由于目前新知识、新技术更新速度的日趋加快, 教师个体要实现多面手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从时间和精力上都很难实现。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分工是走向专深的必由之路。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通过教学合作、问题探讨、学术研究、成果分享, 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自身进行合适定位, 把自身聪明才智集中于自身优势专业, 促进教师个体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而且有利于团队教师在相互补充, 相互依存的协同合作中, 产生共生效应, 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做到对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有效支持, 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困境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在提升学历、职称和增加兼职教师、教师培训和下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和素质, 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仍然相对滞后, 面临诸多成长掣肘。

(一) 教学团队构成仍不够合理, 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根据孟令臣、曹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抽样调查分析”课题组对全国8省 (市) 31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显示,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团队中, 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占近60%, 占专任教师43.53%, 其中以双证为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大, 数量大幅增长, 但仍难以达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双师型”教师数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数的80%的标准;从“双师”来源看, 学校毕业直接任教人数占64.51%, 从企业等单位调入人数占35.49%[4], 来源仍较单一;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 许多教师通过业务技能培训和下企业锻炼提升自身技能, 但技能培训走过场、下企业流于形式, 教师素质提高缓慢;部分行业兼职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培养职业人才的要求;团队梯次构成不尽合理, 高学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 正高职称人员仅占“双师型”教师比例的4.8%[5], 缺乏高素质的团队负责人, 中青年骨干教师比例偏低, 直接影响团队建设。

(二) 缺少共同愿景, 团队合力弱。

由于缺少深层次宏观性的职业教育规划, 教学团队缺少共同愿景, 许多专兼职教师对团队建设的目标不够明确, 不能正确把握整个团队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认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等项目建设目标与己无关, 只专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教学科研中, 独立应对自己面临的难题, 使得教师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松散的、“原子化状态”, 很难形成教师群体中的有机联系, 使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教师分工形同虚设, 教师对团队目标认同感不足, 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缺少责任和奉献精神, 也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 很难形成结构性的合力, 同一学科内部的学术梯队变得毫无意义, 大大削弱了团队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三) 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 团队建设缺少特色。

目前校企合作内容缺少深层次、宏观性的职业教育规划, 多局限于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场地、提供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等浅层的具体事务合作层面。校企合作初级形式如“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一直处于流于形式、“消耗型”生产状态难以改观的窘境, 校企合作服务项目规模小、数量少, 对行业影响力较弱。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的羸弱, 就难以使校企教师共同合作研究开发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优质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 使“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失去了最基本的根基, 也难以形成具有实力和特色的品牌专业、品牌学校, 制约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提升。

4.机制和制度缺少规范, 制约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是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是在相关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等方面仍难以适应“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对团队人员的合作机制缺少规范;对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实践教学、业务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的问题缺少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措施;对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和考核缺少有操作性的措施;对教师的考核过多注重个人业绩而较少考核团队的整体成效, 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政府方面,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相应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缺失与滞后, 使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意愿。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跨越式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固有缺陷已经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此, 要立足各校的实际, 着重从优化结构、塑造文化、构建特色、完善制度等方面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

(一) 优化结构, 形成构成合理、梯次分明、素质较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是优化团队人员构成,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梯队建设。 (1) 紧密依托行业,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积极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教学, 优化团队的双师结构, 使教学团队成为专业教师、实训教师、行业专家的结合体, 逐步形成教学效果明显、“双师型”素质和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 (2) 精心配备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逐步形成专业带头人水平高且影响力强、骨干教师业务精湛、一般教师能力突出的梯次分明的教学团队[6]; (3) 团队带头人, 应该在教学业绩和学术领域有较大建树, 在自身所在的行业技术领域有较大影响, 能科学设计团队发展目标, 统筹协调团队成员一致行动, 能很好地沟通团队与学校、行业和地方政府, 推动团队大步迈向新台阶; (4) 提高团队成员学历水平和职称水平, 形成以教授带队, 60%的专业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梯次分明, 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二) 文化塑造, 形成共同愿景,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文化是一种血脉和精神家园, 一种目标一致、相互学习、合作和谐的团队文化是团队的凝聚力, 专业发展的竞争力, 团队建设的引导力和推动力。 (1) 形成共享愿景。沃伦·本尼斯曾指出:“在人类组织中, 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7]各校各专业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所处地区和行业优势, 在对长期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结晶, 对学校整体发展进行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 引导团队教师树立共同愿景, 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 促进人心凝聚和思想统一。 (2) 形成和谐的团队精神。每个团队成员具有明确任务要求和分工, 在任务驱动下发挥各自特长和能力, 专兼职教师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共同探索, 团队整体绩效得到充分体现。和谐的团队精神需要团队带头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个人魅力及团队成员的职业操守和个人素质, 以引导和培育团队, 要通过日常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活动和关键事件来营造, 使整个团队充满相互分工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奉献的工作作风, 使教师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一体性和创新精神, 自觉地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结合在一起。 (3) 以人为本,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从根本上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将在团队工作中深刻影响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 也深刻影响团队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成为团队建设的引导力和推动力。

(三) 依托行业优秀企业, 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 为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提供平台。

产学研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与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优秀行业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1) 校企合作研讨会是沟通学校、企业和行业之间信息和事务的桥梁, 有助于学校明晰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 制订发展规划, 把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最新任职要求纳入到教学内容中, 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更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 团队课程开发能力是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的重点。教学训练要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 以项目为载体, 融“教、学、做”于一体, 以校本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为依靠力量, 共同完成精品课程各项教学内容与任务; (3) 实训基地建设是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的重要手段。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真实的企业场景, 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 引进工作现场的设计思路、布局设置和岗位特征, 教学团队相关成员要作为学校的专家参与政府招标采购、安装调试设备、营造实训基地职场氛围, 开发实训项目, 并对实训基地实行开放管理。 (4) 积极开展教研与科研服务是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的重中之重。积极拓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岗前、职后、转岗培训服务, 增加职业技术鉴定工种, 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资质, 使培训质量得以有效提升。校企之间深度合作, 最终有助于解决企业参与教学、教师互聘互派、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关键问题, 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也有利于具有特色的优秀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发展。

(四) 完善制度, 提供“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保障力。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保障。 (1) 建立管理制度。制定学习、培训和进修制度、规定对团队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带头人和专任教师的岗位职责、督促指导和评价专任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制定外聘教师管理制度等。重点和难点是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对生产第一线技术管理人员转任教师, 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和入职前的师范技能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任教, 按专任教师管理兼职教师。还应注重“缺陷管理”, 包容团队成员个性, 有合理途径化解团队成员矛盾, 创造和谐的团队协作环境。 (2) 完善激励机制, 形成团队合力。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的岗位聘任, 对团队成员有专门奖励办法的“物质激励”、鼓励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考核和下企业生产一线挂职实践的“发展激励”、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激励”、通过评选教学名师、冠名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等“榜样激励”、评聘行业协会各项职务和承担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的“成就激励”等。 (3) 加强考核评价, 促进建设发展。在个人方面, 建立“两个职称并重, 教学科研服务并举, 以培训后考核验质量”的评聘体系, 使一些已具有“双证”、“双职称”的教师进一步成长为素质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在团队业绩方面, 建立以业绩为核心、以企业评价为重要指标的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根据教学团队业绩如人才培养质量和对企业的服务等, 进行物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倾斜。 (4) 政府应打通企业人员向职业院校流动的制度限制, 解决引进人才的身份和职称等问题, 让引进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心工作。

总之,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必须主动创新思路, 优化结构, 以共同愿景和团队精神凝聚力量, 与行业优质企业合作搭建平台, 确保特色, 同时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保障机制, 全方位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稳步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吕淑芳.论新升格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 2007, (05)

[3]吴志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提质的必由之路.南方日报, 2013-03-08.

[4][5]孟令臣, 曹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9) .

[6]胡柏翠, 周良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3) .

[7]姚裕萍.论高校优秀教师文化的培育策略[J].高教与经济, 2008 (21) .

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2

[摘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当前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文章针对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提出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实行“校内—校外”一体化培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双师型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是一种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等教育。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特色的根本所在。实践教学能力在整个高职教师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探索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培养途径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高职教育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教高5号)明确了判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既需要具有教师资格,又需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或者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或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抑或者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由此可知,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已经逐步摆脱了“双师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的错误认识,更强调“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通过对教高[2008]5号文件的解读,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必须具备宽广的行业职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能够把行业知识及职业能力融合于实际的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第二,教师能够主持或重点参与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并能承担学生的专业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指导。第三,教师能够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行业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新的技术、新的工艺,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行业发展和教学改革发展。同时教师深入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沟通,让本地的企业了解学校的状况、专业设置情况和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招新工作。第四,教师主持或者参与企业的应用技术研究,独立或者与企业联合进行项目开发,改进企业运行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动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科技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以校内资源培养为根本,因地取材

1.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培养教师成本低,节约时间、人力和财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一是学院应挑选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手把手地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和水平。二是依托本校的实训教学基地,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促使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成果应用到实训基地建设中去,使基地建设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2.参与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组织技能鉴定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另一种途径。教师通过担任考评员,深入系统地研究所处行业的职业能力,同时与来自企业的其他考评员有了更多的接触,通过对职业技能鉴定等级标准和试题、考试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对其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时有更多的发言权和更切实际的意见,在担任实践教学任务时有更强的针对性及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3.指导或者参与各类实践技能竞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或带队参加全国性或省、市级组织的各种技能比赛活动。通过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加强与兄弟院校专业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让教师在参赛的准备、实际比赛的操作实践,以及与同行交流过程中,促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如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高职技能大赛,教师在自身参与竞赛或者带队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提高”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二)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巩固提高

1.依托师资培训基地。职教师资培养基地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特点提出来的,培养的目的性明确,培训经验和资源丰富,在“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截至3月,全国8个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28个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58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按照要求共提交了514个培训项目计划。各高职院校应依托职教师资培养基地的优势资源,有计划分批次派专业教师出去培训,促使培训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观察—学习—体验,实践教学能力快速提升。

2.依托校企合作。《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校企合作办学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突破口。第一,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对口、专项短期实践。通过专项的短期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熟悉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就可以及时更新内容,发掘现有的新技术。另外,教师也可以带着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从而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所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第二,每年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特别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未在相应专业对口的企业单位从事过实践工作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在挂职锻炼期间,鼓励学院将教师顶岗实践与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实训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使教师在完成组织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有计划地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前期需要结合实习单位的实习条件,会同实习单位的有关人员,拟订出具体的实习大纲和实习指导书。实习进行中,指导教师要根据实习计划的要求,配合实习单位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指导学生,组织各种教与学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实际学习,这些经历可以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

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团队建设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目的

我国高职教育正由外延扩张步入内涵发展的道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高职内涵发展的重要保证。面对社会急需和国家高度重视培养大量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形势,必然要求学院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永恒的主题。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索一条适合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情况的国际贸易专业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

2 研究方法

2.1 理论研究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学院发展目标、学院职业人培养目标、提出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及可行性,完成理论综述。

2.2 访谈法

走访实训基地,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结构性访谈,根据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设置所需专业课程目标,进而建立教师能力结构模型。通过与兄弟院校相关专业负责人和教师访谈,了解其师资情况、师资构成及师资培养规划,完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

2.3 问卷调查

就“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若干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在学院及周边院校开展问卷调查,对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建设目标

综合目前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指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外、省内外经济发展状况,同时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和社会专业从业资格,知识结构合理,人员结构合理,能胜任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习、管理、研究,具有高度团队意识,在工作中能协作互补的教师队伍。

3.1.1 教师个人建设目标

通过专家访谈、综合教师座谈,和合作企业相关人员座谈、学生座谈、教学总结等资料汇总相关因素20条,经过初测,筛选出教师个人能力有效因素8项,通过“李克特量”对8项因素按照“非常重要”至“很不重要”分别赋值。

操作时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7份,剔除无效问卷27份,有效问卷240份,对结果统计排序。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个人能力目标结构排序如下:(1)教学能力;(2)实践能力;(3)协作能力;(4)适应能力;(5)学习能力;(6)科研能力;(7)外语能力;(8)组织能力。

3.1.2 教师团队建设目标

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他们所具备的个人能力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但如果学院仅仅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个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方面,而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则没有引起明显重视,也是不行的。

通过专家访谈、综合教师座谈,和合作企业相关人员座谈、学生座谈、教学总结等资料汇总相关因素20条,经过初测,筛选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目标的有效因素8项,通过“李克特量”对所有因素按照“非常重要”至“很不重要”分别赋值。

操作时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剔除无效问卷4份,有效问卷96份,对结果统计排序。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目标结构排序如下:(1)整体规划;(2)专业结构;(3)人员配置;(4)校企结合;(5)名师培养;(6)资金投入;(7)组织领导;(8)建设成果。

3.2 建设过程

(1)教师个人能力建设。高职院校教师团队中的许多教师是从学院到学院,虽然有的参加了短期培训,取得了初级从业资格证书或培训师资格证书,具备了“双师”素质,但本人没有真正深入到外贸工作一线,没有积累足够多的实际工作经验,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和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凡此等等都距“双师型”教师有差距。

针对教师个人能力建设,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七个一”教学教研活动,具体内容:读一本教育理论书;上一节好课;作一次读书汇报;主持研究一项教育教学立项课题;发表一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或比赛活动;带一位助教。教师通过认真完成学院“七个一”的活动,实现了教师能力的建设和提高。

(2)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根据学院职业人培养目标设计师资培养规划,以“培养和聘用为主,引进为辅”的方式,规划引进和培养教学主导型、科研主导型、实务操作主导型在内的各类教学名师,形成结构合理、结合紧密的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效能。

3.3 建设效果

(1)师资建设。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国际贸易专业开始招生,目前国际贸易专业教研室现共有11名专兼职教师,其中8名专业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讲师;长期聘请的企业专家3名,其中90%的教师都有企业工作经历,兼任校内外实习实训辅导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有效地保障了实践教学、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质量,能较好地满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科研、课程网站建设的需要。

(2)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学院2008年建成省级精品课外贸出口跟单实务,教学团队全体参与,有分工更有协作,在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

4 结论与建议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涉及教师个人能力建设和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在注重“双师型”教师个人素质发展的同时,应兼顾“双师型” 团队建设。要实现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必须从“双师型”教师素质建设调整到“双师型”团队结构建设,大力实施“兼职教师”规范化工程,从行业吸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悉教育规律和方法,能够指导学生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的行业一线高技术人才作为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形成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师型”团队的建设就是要通过不同的人员组合搭配,实现资源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 王瑜.深化校企合作 拓展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0.6.

[2] 岑洁玲.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

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4

1.“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背景。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尾之年, 也即将步入“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 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国家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同时,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使专业技术型人才需求急剧增加, 学校对单纯专业知识的讲授已经无法使毕业生充分应用其所学知识并融入社会。长期以来, 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都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 经过单位的多年培养, 虽然教师的教学经验逐渐丰富, 但其专业实践经验往往缺乏。“双师型”教师的招聘和培养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招聘比重, 鼓励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在职教师进入企业锻炼, 增加其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

2.“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概念。“双师型”教师是指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 在所讲授的相关专业拥有较长企业实践经验的学校在职教师, “双师型”教师需要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 又有精湛的实务操作能力。“双师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而逐渐产生的, 因此“双师型”教师主要存在于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 “双师型”教学团队也主要在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建设和发展。团队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集体, “双师型”教学团队由“双师型”教师组成, 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而协调配合, 共同努力。教师教学团队不同于其他团队, 因其成员特殊, 管理和协调更具复杂性。

二高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特点

1.会计专业教学无法离开企业实务。财务会计真正作为一门在学校进行专业化培养的学科是在改革开放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而逐渐进行的。财务会计工作特别是会计基础工作, 需要密切与企业实账操作相结合, 如果没有企业实际案例做支撑, 会计教学活动就无法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企业的财务工作是与经济环境紧密连接的, 国家法律法规、地方财务税务政策的出台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工作, 而这些针对外部经济环境而产生的财务工作的改变往往无法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及时体现, 高校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往往会在一段时间后才会改变。会计专业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与其他类专业不同, 会计专业需要与企业密切联系, 及时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2.高职学校以培养可以直接踏入社会的毕业生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下的教育模式, 与研究性和教学研究性大学的培养目标不同, 高职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够直接踏入社会的专业基础人才, 并希望这些专业基础人才能够在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不断提升。因此, 高职学校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 单纯进行理论教学和单纯进行实务教学都无法达到最佳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团队的协调管理过程中, 对教学计划的商讨和制定需要综合考量, 以市场为方向协同解决。这要求教学团队必须既有理论方面的学科带头人, 又要有实务操作方面的高级技师, “双师型”教学团队整体需要齐头并进, 以培养迅速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3.教学方法无法形成统一标准。“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中既有复合型人才, 又有实践经验丰富或者理论储备丰富的专业型人才, 成员背景较为复杂。团队成员之间的想法各异, 且差距较大, 在商讨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规划的过程中, 往往因为意见不统一而无法顺利进行。在教学团队的管理过程中, 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 教学团队的管理无法协调一致多位教师的教学活动。会计属于工商管理大类下属的专业, 专业教学必须依托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运用到实务操作时, 企业内部的状态千差万别, 因此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 无法提出统一的绝对合适的标准, 这就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研讨、教学方法协调等方面对团队管理者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团队综合能力发展不平衡。作为一个集体, 教学团队也有着集体所具有的共性。虽然“双师型”教学团队成员都是在职教师, 从身份上和工作上是相同的, 但是团队成员之间经验、背景都存在一定差异。自国家倡导发展“双师型”教师, 注重职业教育中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来, 各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位和招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改变产生了变化。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压力的加大, 高职学校往往通过校园招聘吸收应届毕业研究生来作为师资力量, 学生学习走向社会真本领的需求在增加, 但却没有充足的师资来教授学生企业实操技能。有丰富企业经验的教师往往年龄较大, 无法系统学习掌握和总结传授会计理论知识, 而有丰富理论经验的年轻教师却无法沉下心去深入企业, 造成教学团队能力单一, 发展不平衡。

2.学校闭门造车, 与社会脱节。职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根本目的。高职学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 更应该从根源出发制定教学培养计划, 以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就是为了能够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而产生的。在市场特别需要某专业时, 学校无法快速对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做出反应;在财务会计有关法律法规出现变动时, 最先做出反应的大多是对经济反应灵敏的企业, 而在学校却因资金、人事等因素无法及时掌握, 无法使学生吸收最新的会计知识。在多数高职学校的实际发展过程中, 教师队伍管理和教学计划制定与社会脱节, 教师只管教学, 却对教学效果不关心, 不管教学效果如何, 在事业编制下的教师待遇仍然稳定。这种闭门造车的现象不利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团队结构不合理, 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高职学校教师大多数为事业编制, 社会地位较高且综合待遇相对较好;而大多数企业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比不上学校的待遇和工作环境, 且社会地位相对于高职学校教师而言较低, 企业和学校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差距较大。对于在企业长期工作的实务操作人才来说,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难度较大, 且他们日常工作繁忙, 往往无暇复习相关知识, 这就导致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企业职工成为高职学校正式教师异常困难。这种现象制约了真正掌握专业实践知识的实务人才进入学校发展, 造成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实际上是参与了企业培训的在职教师, 实务经验仍然不足, 企业真正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仍然缺乏, 团队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发展对策

1.出台优势政策, 加强人才引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企业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 社会对财会人员, 特别是基础财会业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高职学校更应该贴近社会、融入社会来培养会计专业基础人才。就目前财务会计类人才的就业方向上来看, 唯才是用、多劳多得、高薪引才的企业单位对工作经验丰富、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或者拥有会计相关硕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这些高层次人才并不完全倾向于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但工资待遇往往不具有优势的高职学校事业单位工作。只有梧桐树才能引来凤凰栖, 对“双师型”优秀会计人才应该出台优势政策, 如在“双师型”教师招聘时, 将会计或财务工作年限多于五年的应聘者降低招聘门槛;对于拥有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或高级职称的应聘者予以优惠政策;对注册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全科合格的应聘者予以优先考虑;积极引进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等。

2.采用灵活方法, 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交流是保持学校活力的关键, 也是改善教学团队建设的灵魂。在教学团队的管理过程中, 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掌握技能熟练与否衡量教学质量、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检验教学效果。会计教学必须与企业相结合、与实务操作相结合, 采用灵活方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强强联合”, 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的互通交流。学校与企业可以从单位的角度来协调, 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的轮岗交换, 在轮岗交换过程中, 相互编制不变, 待遇不变, 但高职学校教师可以了解更多的实账操作, 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接触到更浓厚的理论氛围, 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之间可以就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相互交流, 实现取长补短、互利双赢。

3.优化团队结构, 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团队的管理离不开团队成员间的协调, 团队目标的达成取决于团队成员间的相互配合。高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既有来自企业的有丰富财务经验的会计师, 又有在学校逐渐成长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讲师;既有事业编制人员, 又有人事代理或者兼职人员。学校和学科带头人应优化教学团队的结构, 积极改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协调方式;对于优秀企业人才的吸收, 学校可以采用人事代理或兼职授课的方式来进行, 在合理的管理制度下采用灵活的薪酬福利体系;同时要加强对团队成员的培训, 在教师们从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经验的同时, 也可以在培训中丰富实务操作经验, 使“双师型”教师在各展所长的同时相互学习, 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妍, 莫华湛.中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6) :291—292

[2]郭晓明.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企业导报, 2012 (24) :212—213

河南培养“双师型”教师 篇5

参与者可获三万元资助

发布时间:2012-11-21 新闻来源:西部在线

日前,河南省教育厅部署多项措施,旨在加强全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河南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如下:实施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从50多家申报企业中遴选了24家企业承担了370名职业院校中青年教师为期6个月的培训任务,中央财政为每名教师资助2万元,省财政资助1万元。

教师企业实践实行“师带徒”模式,企业实践基地针对岗位为每位实践教师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师傅),采取生产现场考察观摩、技能训练、专题讲解、小组研讨、技能培训、上岗操作和演练、参与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形式进行。该实践项目每期6个月,青年教师须脱产连续进行。

建立完善国家、省、校三级培养培训体系,2012年开展畜牧兽医等41个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省级培训项目,培训教师1222人;学校积极开展校级培训,培训教师2188人。

会同省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深入全省职业院校进行调研,起草“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

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6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又是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水平,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文章对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策略进行了探索。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的理解

“双师型”教师是指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和有“双能”(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也就是既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其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师。

按照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完成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的;(2)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3)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采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双师素质”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为“双师型”教师赋予了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内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细化与分解“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能力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新时期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我们采用三级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细化与分解,制成教师教学能力分解图,为切实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理论教学能力方面: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运用多种教法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教育能力等。组织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是制定教学计划;二是组织课堂教学。如何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组织丰富的和开创性的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教法的能力指教师能够根据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特点、与教学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选择并有效地应用媒体和技术促进教学,改进绩效。教育教学研究力是指依据教育规律对教学教法和手段进行整合的能力以及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以研究解决的能力。创新教育能力就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和教学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开拓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到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的能力。

(2)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实践教学能力是指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工艺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仪器仪表的实际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仪器和设备的选用能力、实验指导的能力、指导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等六个方面,此外,教师不仅能做课堂和实验室的实验,还要能指导学生生产一线的实践,不仅要能做课本上现成的实验,还要能设计出与实际生产相适应的新实验。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一)严格高职教师“准入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尽快达到“双师”的目的。

“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分解图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

培训是提高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是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确保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加强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培训;使培训真正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法。

主要培训方式有:

(1)学研结合:选拔优秀的教师到发达地区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或著名高校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脱产进修学习;(2)校企合作:选派和鼓励年轻教师到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挂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3)校本培训:开展以专题为主的校本培训,使参与者自主地解剖、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4)职后培训:鼓励教师报考脱产或在职的研究生、教育硕士等,提高业务水平;(5)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选派教师到欧美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考察研修,或者参加国内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高级研讨班等,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以及国内外的科技新成果;(6)科技开发:引导专业教师参与校企紧密合作的科技服务,包括纵向、横向的产品研发、技术开发、技术指导与服务等,鼓励专业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服务的过程中强化与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训基地的新模式的开发

学校要改变实训基地建在职业院校的单一模式。对于行业、专业性比较强的实训基地,可利用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的现有条件,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进行建设,成为职业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职业实训基地应创新建设理念,改革以往由政府拨款的单一模式,探索学校自筹和企业赞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共同投资的方式。

(四)建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职“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高职教育制度的建立健全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教师的考核制、奖励制和晋升制起着激发高职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作用。教学激励的有效方法有:(1)物质激励:对教学工作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数量的一次性奖励或者给予提升岗位津贴等;(2)榜样激励:要加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奖和宣传工作,树立教学工作中的良好榜样,以正面的形势鼓励了广大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

(五)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现代学校管理改革中,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与完善越来越受到重视,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合理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

[1]王利华,张新安.高职院校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2]金秀岩.关于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8).

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7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 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指两者的人数上的不均衡关系, 而是毕业生所具有的综合能力与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不匹配,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发生了错位, 出现更严重的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 导致社会上非常紧缺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针对这种激烈的矛盾问题,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很据文件精神, 河北省确定了省内10所高校作为首批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试点, 未来将有效的推动全省高校的转型发展。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 也就是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服务生产一线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绝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土木工程人才应该是面向企业一线的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等应用型人才。高校向应用型教学转变势在必行, 而向应用型教学转变的关键就是要建设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教学团队。

1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地方性本科院校一般都将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即以应用为主, 兼顾创新,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以及中小企业的创业人才等[1]。我校定位建设应用型大学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建设应用型大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培养一大批真正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是能否办好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所在。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从1999年设立以来,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已经逐渐形成一支拥有学历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的职称结构还不甚合理, 专业课与实习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仍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大部分属于“双门型”教师, 即从校门到校门, 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必要的专业操作技能。也就是说教师自己没有亲自完成过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实施过程, 却要给学生讲授和指导这部分内容, 致使在专业建设和教学上很难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这一现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尤为突出。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外聘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来校上课, 来缓解专业教学中的实践能力缺乏的教师问题。但是存在着聘请的校外企业一线的专家虽然专业实践技术技能方面非常强, 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技巧, 缺乏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有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2“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我校明确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 也就是把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以应用为主, 兼顾创新, 为地方建筑经济发展培养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的企业一线应用复合型人才。要想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 就要求教师具有主持或参与实际土木工程相关的工程项目的工作能力, 以建筑生命周期全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与重构的能力, 开展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能力, 以及负责和参与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等能力。这些能力的要求, 仅靠校内的专任教师队伍是难以完成的。通过“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来自一线的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研究如何将建设项目生命全周期的过程全面引入到课堂的专业教学中, 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岗位对接、教学资源与生产资源整合, 保证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无缝”衔接[2]。

2.2 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需要

通过调查相关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专任教师的来源, 发现各高校绝大部分专任教师都直接来源于高校应届硕博毕业生, 都属于“双门型”教师, 学历很高, 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 但都没有深入到建筑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的亲身经历, 普遍缺乏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实践经验、技能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即使有小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一线引进的, 属于“双师型”教师, 但由于较长时间脱离一线, 也存在着知识技能结构老化等问题。目前学校采用较多的方式是从企业一线外聘兼职教师, 他们虽然实践技能和经验比较丰富, 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技巧, 缺乏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因此, 二者执教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一些素质优良、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加入到团队, 团队内教师根据互补原则组成课程教学组, 在短时期内可以较快提升教学团队的双师能力, 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 使二者在合作的过程中, 分享知识与经验, 提升团队整体与教师个体的执教能力。

3“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培养渠道

3.1“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双师型”最早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内涵存在模糊不清现象。在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 把具有“教师资格证”和“工程师证 (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 ”双证书的教师认为是“双师型”教师。学校不再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个人也不再注重实践技能的提高。这样一来, 所谓的“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就大打折扣。所谓的“双师型”教师绝非仅指“双证书”教师, 应该是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呈现整合为“一”的教师, 即除了具备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的条件外, 还应具备实践锻炼综合时间至少2年以上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3]。

3.2“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

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如下两个渠道:1) 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经过教师综合素质培训, 考核合格的教师走进课堂传授技能、知识;2) 高校毕业生到学校任教之前, 必须先到相关专业的生产一线去实践, 接受锻炼, 熟悉相关专业生产的全过程, 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 再返回课堂传授知识与技能。

4 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

4.1 学校政策扶持

为贯彻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水平, 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 学校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学校出台了《鼓励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暂行办法》, 从政策上建立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在教师激励机制中, 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在待遇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2) 同等条件下, 优先评职晋级、评奖选优;3) 创造有利条件, 依托大中型企业以及兄弟高等院校, 在校外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技能培训。这样, 才能激发大家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积极性。

4.2 校企联合培养

学校积极与当地企业加强联系, 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并派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去顶岗锻炼。通过走访往届毕业生, 深入了解他们主持完成的具体工程项目, 收集一批实际项目的优秀设计图纸和施工管理文件, 团队教师集体研读学习收集的工程文件, 并将进行遴选之后的优秀图纸文件晒成工地上使用的蓝图, 然后分发给在校生, 应用到后续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 而不是以往那样在校只能通过教材或教辅书中的设计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委派部分教师参与到设计院的具体设计任务和施工企业的具体施工项目管理中去, 确实做到真刀真枪实打实干。

4.3 教师自我提升

高校专任教师一般都是教授固定的专业课程, 时间久了知识体系比较固化、单一, 不教授的专业课程知识慢慢就淡化或陈旧过时, 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总体把握。教学团队的教师通过积极参加实践工作的职业资格考试, 通过考试学习, 增强教师的专业综合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教师本人的专业知识体系就会比较系统、完整。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通过努力, 教学团队的10名教师中, 已有4名教师通过了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 有1名教师通过了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 有1名教师通过了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 还有1名年轻教师已经通过了注册岩土工程师职业资格的基础考试, 其他的年轻教师也在积极学习复习, 待工作年限满足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后准备参加考试。

4.4 校内处院共建

随着学校的总体规划发展, 我校目前同时开工的基建项目比较多。针对校园规划与国有资产管理处严重缺少基建项目专业管理人员的情况, 我们学院派出3名专任教师到校园规划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协助管理在建的工程项目。这一安排既增强了学校对施工项目的管理能力, 同时又增加了专任教师在实际工程中的锻炼机会, 创新了高校处院共建的一个新模式。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专任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 到施工现场实践锻炼, 增加了和实际工程接触的机会, 提升了实践管理和操作技能。行政处室在管理人员紧缺的情况下, 通过相关的专业教师的及时加入管理, 很好的完成了对学校各项基建项目管理任务。这一创新模式弥补了双方的不足, 真正做到了双赢。

5 结语

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 积极搭建专业教学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融合式发展平台, 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对接与角色转换, 进而实现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全面提升;探索出高校专业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 逐渐构建出专业理论、教学能力、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社会服务协同发展五位一体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和培养体系。

摘要: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建设为例, 结合“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现状, 论述了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必要性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提出了高校教学质量工程改革形势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

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项具体任务, 就是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 办好开放大学”。此后, 创立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面对全体社会所有学习者发起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 办学立体化网络立体覆盖全国城乡, 没有围墙的新型远程开放大学的时代正式开启[1]。针对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 创建“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模式, 应该要从各个方位和步骤不断改良和提升,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正是其中一项重要而关键的举措。

二、“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一) 素质能力

远程与开放教育理当指引教师尽心竭力于群众的教育活动, 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 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准确把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开拓扩展现代科学育人知识和方法;紧跟社会的动向, 了解社会现实, 服务社会。

(二) 教学团队

从组织行为学看团队建设, 高绩效团队要求在可以按预定目标工作的条件下使用最少的人数。概而论之, 建立活力高效的团队人数在10个人左右, 并且由不同能力, 不同背景的人组成最为合适。根据开放的学习模式, 责任教师应不低于专职教师总数的30%, 专任教师基本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副教授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18%以上, 坚持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双师”素质团队构建方法

(一) 招纳

“双师”教师队伍构建是国开理工类专业教师资源构建的重要的部分。结合电大现况, 工科类专业青年教师数量居多, 这类教师人才学业、专门技术等达到的水平和学术功底不是很扎实, 所以招纳掌握本专业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综合素质高人才, 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团队学历层次和科研素质, 支持青年教师更多、更快、更好的把握教学与研究的方向,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完善精品开放课程[2,3]。

(二) 聘请

有计划在相关行业科研机构、本科高等院校聘请优秀兼职专家与兼职具有副高级以上的教师。比方,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能够聘请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任职, 以填补团队专职教师在实践环节的欠缺。

(三) 选送

改进制度强化深造历练支持力度, 令理工类学科正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无后顾之忧, 安排选拔部分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四) 挂职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挂职锻炼, 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建设比较先进成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突出实用性与工程性, 推陈出新。充分利用设计施工企业的技术力量, 拓展更新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覆盖范围与教学内容。

(五) 带起来

为提升团队中新入职教师快速适合做国家开放大学的教科研环境, 提高新入职教师政治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可采取实施“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制订教学、进修计划, 熟悉把握教学环节, 开展教学改革实践, 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带领青年教师深入开展参与教育科研课题, 理论联系实际, 一步步为团队的教学和科研一线输送人才。

四、“双师”教学团队在土木工程专业的综合实践

为培育创新型应用人才,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及发展潜力满足社会发展的一般要求和趋势, 黑龙江电大土木工程专业采用“双师”型即专家、教师导学的模式, 约请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优秀设计师联合专职教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高层建筑施工》课程进行辅导。该专业还计划充分利用建筑设计研究院、检测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给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以及发展建立黑龙江省电大系统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 通过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以“传帮带”的形式, 尽快提高整个团队教师的工程实践素养。

五、结论

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结合电大开放教育的实际, 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借鉴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模式, 使开放与远程教育工科专业教学团队的特色更加鲜明。开放与远程教育“双师”教学团队应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 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 在教学研究与建设方面成果突出, 在带动和激励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 在团队建设方面特色鲜明。只有多管齐下, 才能保证开放与远程教育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珺.以教学团队模式解决省级电大教学质量滑坡问题的探讨[J].2011, (12) :49-53.

[2]中国教育科研报告.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B/OL].http://www.pep.com.cn/xgjy/jyyj/jyts/jysk/jkbg/201001/201105/t20110510_1040641.htm.2012.

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9

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调研, 我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着眼于黑龙江省智慧农业的战略实施, 依托“哈尔滨物联网产业园”, 以智能农业为切入点, 以提升学生物联网工程项目设计规划能力为主线, 将智能农业温室、绿色食品溯源等物联网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培养从事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施工管理, 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 物联网项目售后服务、技术支持, 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制造与辅助设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表1所示。

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专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 如何利用校企合作, 共同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 实现“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共赢。

2.1 建设理实一体实训工作室, 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属于新兴专业, 相关产业链还没有形成, 因此, 校外实习单位接收实习的学生人数不会太多。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积极拓展学生校内实训基地。分别建设了物联网嵌入式工作室、物联网工程工作室、传感器应用工作室等理实一体化的工作室。通过工作室, 教师完成企业交给的真实项目, 将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 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校企合作, 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上岗锻炼、顶岗实习, 通过校企合作, 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技术和工作经验。校企合作中, 教师在企业单位实践中得到锻炼, 真正地成为能做会讲的“双师型”教师。企业派遣有意愿的工程师到学校接受教学培训, 学习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技能, 使之成为“校企通用”的双师, 他们既可以成为专业的教师, 又可成为企业员工培训的中间力量。

2.3 成立双师认证中心, 避免“伪双师”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说自己的双师型教师已经达到70%以上, 经过调查, 很多高职院校存在大量的“伪双师”, 即该教师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 只是拥有了教师资格证, 同时, 通过考试, 考取了某个行业的职业资格证, 即为双师。

为了更好的认证双师型教师, 避免“伪双师”, 因此, 我们要成立双师认证中心, 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并对双师型教师进行认证。双师型教师的标准除了拥有学士以上学位的学历要求以外, 更加强调要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 或者在相关的技术领域有5年或者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 有当顾问和单独判断与研究的能力。

2.4 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首先, 要将“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挂钩, 优先承担教育教学科研课题, 提高教师成长为双师的积极性, 保证“双师”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第二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方面, 对于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具有行业企业高级专业资格的“双师”教师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可予以破格晋升。第三努力改善“双师”教师的工作环境, 可以为双师型教师建立“双师”教师工作室等, 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其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 提供更多的教学和技术创新条件。

结束语

物联网产业已经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 大量的物联网人才需求摆在我们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 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 积极培养物联网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和培育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来圣,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 2011 (11) .

[2]熊聪聪, 畅卫功, 刘尧猛等.物联网技术下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 2012 (4) :9-11.

[3]王红旭, 孙玉宝.论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前景[J].现代计算机, 2011 (1) :29-31.

[4]唐林伟, 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5 (4) :52-53.

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10

关键词:师资建设,教学团队,高职教育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

(一) 核心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走品牌带动发展之路, 用1~3年时间, 将现有核心团队打造成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形成团队建设的示范效应。在现有团队的专任教师中, 再培育1名教授, 2~3名副教授, 学历全部达到研究生及以上, 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成自治区级优质专业, 争创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社会服务产值达到100万元以上。

(二) 相关专业及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按照学院发展规划,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校生人数以及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 需配备数量达标的专任教师。另外, 培养2~3名的专业带头人, 培养10名左右的“双师型”骨干教师,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增加兼职教师数量, 在主要兼职教师中, 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与专任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1:1, 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区内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与生产合作品牌。

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 制定规划。

由企业有影响的人士担任系部兼职教学主任;聘请企业名家和行家担任重点建设专业兼职教研室主任;重点建设专业专任教师必须实际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工作和应用项目开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须在企业有实质性的兼职。

(二) 制定标准。

学院规定“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必须达到以下建设标准:团队至少有一名在行业企业有影响的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学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团队专兼结构应达到1:1以上, 且企业教师在专业团队中实质性兼职;团队根据专业方向设双带头人, 其中一名为行业企业有影响人士;团队根据核心课程建设要求设双骨干教师, 其中一名为企业人员;每门核心课程的建设内容必须有校企双方骨干教师共同完成并取得成果, 核心课程建设至少有一门达到院级以上精品课程;团队专兼教师合作, 每年至少要完成一项以上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开发项目;团队专兼教师合作, 每年至少要开发建设一本省级以上精品教材或规划教材;团队每年至少发表3篇以上由校企人员共同撰写的专业论文;团队必须保证建设符合毕业生全员顶岗实习要求的顶岗实习基地。

(三) 制定政策。

凡达到“双师素质”建设标准的教学团队, 优先评选院级以上优秀教学团队, 优先享受国家和学院重点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团队所在专业列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团队专业带头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选派出国培训;团队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享受学院岗位津贴同级别最高档;团队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优先推荐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团队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晋升职称时优先推荐;系部企业兼职教学主任每月发放津贴;系部教研室企业兼职主任每月发放津贴;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企业兼职时由学院负责联系享受企业相应待遇;企业在学院兼职人员在精品课、示范专业等项目建设中取得成果者由学院给予物质奖励。

(四) 制定制度。

为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制定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关于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有关意见》、《关于教学系部和重点教研室聘任企业兼职教研室主任的有关规定》、《学院到企业兼职人员管理及考核办法》、《企业兼职人员管理及考核办法》、《学院兼职教学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工作职责》、《学院兼职教学主任和教研室主任津贴发放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教学指导教师工作规范》等若干文件和制度。在此基础上, 校企双方做到共同定协议、共同定责任、共同定待遇、共同定考核方式。

三、“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方案的实施

(一) 研究和实施“技师培养计划”和“教授+技师计划”, 继续走与企业联合提升教师技术水平之路。

实行政策倾斜,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 了解行业、产业最新技术前沿, 使教学内容、科研开发工作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帮助解决企业的技术问题, 真正做到“教动手的也会教动脑、教动脑的也会教动手”。继续鼓励教师考取技师、高级技师等高级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到2013年底, 使“双师型”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达到85%。电子专业计划3年内安排10名专业教师分5批轮流深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院校, 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业研修、做访问学者等实践研究工作。

(二) 实施“专任教师工学动态组合计划”。

电子专业教师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两部分组成。企业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来校兼课, 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 双方合作完成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 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从而构建一个平等的校企合作平台, 破解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难”的难题。

(三) 实施“教师国际化培训计划”, 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通过派遣多名师德高尚、业务基础好、有培养潜力的教师到德国、新加坡等国外一流高职院校进修学习或到世界著名企业顶岗研修锻炼, 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 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 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 实施“教师职业精神培养计划”, 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

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 大力倡导“崇教厚德, 为人师表”和“技高为荣”的师德风尚, 把师德师风建设直接纳入教师个人的考核指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系列活动, 包括人文精神讲座和论坛、社会科学及人文系列读书竞赛活动等, 培养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充满责任的教师基本职业情感和职业情操;通过开展“专业教师之星”评选活动, 激发广大教师的职业责任心;构建一种团结协作, 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方法进行解剖与反思, 不断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

(五) 引、聘“致用”人才, 改善双师结构。

着眼政策吸引, 重点引进国内外具有实践能力的专家型人才, 充实教师队伍, 不拘一格地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加入专业教学团队;聘请急需专才。电子专业教学团队中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与专职教师比例应达到1:1, 承担专业实践课和实训指导任务比例保持在40%以上。

支持教师参与技术项目的开发建设和各项职业技能竞赛, 获取高层次职业资格。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实训设施建设、实训项目开发等实践活动, 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种技能大赛等活动, 获取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提高双师素质的“同级率”, 使“同级双师”的比例达到“双师型”教师的70%以上;推进“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工程”的有效实施, 执行“专业教师每三年有不少于6个月的时间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研修”规定, 每年有1/3的教师进行专业实践研修。选配精干教师与企业联合研发“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训课程资源包”, 为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教师培训资源。

(六)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 通过到企业研修的形式培养一名专业带头人;从相关企业引进12名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骨干兼职教师。要求新分配的大学毕业生带薪参加企业的项目研发, 同时通过技师培训等途径培养双师型教师。开展“三双”教学团队建设:

1. 双向兼职。

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 相互渗透, 深度融合, 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团队专任教师都在合作企业中有实质性的兼职, 企业也相应地派出人员到学校兼职, 双方人员都做到有职、有责、有任务。一是有职:即校企双方兼职人员在对方均有实质性兼职。二是有责:即校企双方兼职人员在对方单位均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兼职不仅仅是挂名, 我们和合作企业达成的共识是校企双方的兼职人员必须在对方有实质性的工作职责。三是有任务:即校企双方兼职人员都在对方单位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和合作企业发展要求, 承担一项或多项专业建设和应用项目研发任务。

2. 双带头人。

因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所以专业不仅是学校的, 也是企业的, 我们所进行的专业建设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 由企业人员始终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专业建设中要求所有重点专业必须有校企双专业带头人, 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两个专业带头人一个是学院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主任韦抒副教授, 一个是在广西电子及自动化行业技术管理专家。校企双带头人不仅仅是形式, 找企业人员凑数, 而是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和专业带头人的优势, 来补充学院单一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上的不足。两个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建设工作分工是:学校专业带头人主要负责课程体系构建, 核心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企业专业负责人主要负责分析工作过程, 确定岗位核心能力, 提出专业培养目标, 项目教学案例开发, 实践指导课程, 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等;这两个带头人在专业建设上互相补充, 共同带领团队进行专业建设。

3. 双骨干教师。

针对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的总体工艺流程, 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和典型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分解, 确定专业培养的4个岗位核心能力, 即电子元器件识别、焊接及装配能力, 识图、配线和系统的测试能力, 典型电子产品设备维护及故障诊断排除能力, 典型电子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升级能力。针对4个岗位核心能力,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确定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建设配置由校企人员组成双骨干教师, 针对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开发、教学软件开发、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和课程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内容, 校企人员有各自不同的侧重和分工。校企双方骨干教师分工协作, 共同完成核心课程建设内容。

(七) 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骨干教师是指能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群需要开发专业课程,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专业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骨干。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

参考文献

[1] .匡瑛.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的几点思考[J].职教通讯, 2011

[2] .李鹏, 姜永华, 白春涛.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 .高玉萍.高职课程整合略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11

关键词:会计实训教学 “双师型”教师 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43-02

随着社会就业需求的不断提高,社会需要的是更多既懂理论知识又懂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1]。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培养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并举”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接受实践操作的技能指导,实现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一体化训练。在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双师型”教师既拥有理论方面的知识、又能在实际操作中指导学生,能更有效地组织实施一体化教学,其所起的关键作用与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国家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3],如何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特色教学优势,积极推进和实施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职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的现状

經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全国各高职院校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纷纷成立各类会计专业相关实验室,开设一体化会计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

1.1 目前存在的问题

偏重理论,实训不足。现在的教学模式仍旧围绕以“课堂为中心”,理论教学的时间偏长,会计实训投入力度不够,造成了学生缺乏实际会计业务的操作能力,对于类似于借贷记账等实务操作仍旧掌握不好。

一体化实训课程的设置不尽合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较为分散,内容普遍单一,缺乏有机的联系。学生实训对于会计整体工作流程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无法融会贯通。

会计实训条件环境滞后。建立配套完善的良好实训环境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投入较少,实验教学设备资源不足,实训的过程往往脱离具体的情境,只是纸上谈兵,与企业实际业务有很大差距。

高素质会计实训教师的缺乏。要取得良好的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效果,高素质的实训教师是其前提与保证。会计实训教师应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较强的会计实训技能。但目前高职会计教师因种种原因缺乏相关的实践能力,在指导学生实训方面还稍显力不从心。

1.2 主要对策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训教学。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会计职业的需求,因此,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理论讲解与实训操作并重”,在课程安排上,实训课一般应占教学计划总课时的40%以上,以“基础、够用”为原则,强化能力培养,配合技能训练,充分彰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优化科学有效的会计实训内容。好的实训教学内容是实训教学的质量保证。一是实训内容要合理,根据实训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能够为学生掌握的实训内容与操作技能;二是实训材料要具有真实性,选择企业真实经营的实训资料(凭证、账簿、表格等);三是要设计出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注重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性与协调性。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大对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 建立仿真性强的会计模拟实验实训室;另一方面,加强与那些硬件设备较好、财会管理有创新、有成果的企业合作,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保证学生有较多的实训机会。

提高实践技能,构建“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离不开高职业素养、高业务水准、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4],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那么提高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高职院校应想方设法地创造条件,积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要独立完成一体化教学任务,必须既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积累相应的会计专业实践操作经验,因而,教师自身要不断地进行业务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并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会计资格职称证书。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去企业实训,在一线的财务工作岗位上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实务知识,同时也能够促进其对实训教育的反思,从而提高实训教育的能力。

2 基于“双师型”一体化的会计实训教学新模式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过:“一个学校要能生存与发展,教师的特色最重要。”“双师型”教师就是一类兼具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特色的教师。在2008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中,规定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属于“双师型”教师[5]:(1)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并在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过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总之,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操能力,具备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紧密相连,将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灵活运用于一体化教学过程的能力。在高职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宝贵特色教学资源,探讨建立一种新型基于“双师型”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双师型”一体化的会计实训教学模式。对于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而言,具备“双师型”资格的教师要全过程参與会计理论教学和会计实训操作的两个基本环节,牢固树立“理论结合实训,实训贯穿理论”的一体化教学理念。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在课程的设计、教案的编写还是授课内容安排上,“双师型”教师始终有意识地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的原则,开展“情境化教学”,把单纯的理论验证型教学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模拟转换为注重实践能力提高的教学模式,把后期会计实训操作可能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具体案列提前引入理论教学中去,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会计实训操作的过程中,“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实训操作的过程作为未来职场进行工作演练,通过实训过程中的实际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水平;另一方面,实训不等于彻底摆脱理论,而是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工作,因而要注重培养学生把课堂中所教的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中灵活运用的能力,并贯穿在实训操作的全过程。同时,会计实训教学是一种持续性、综合性的教学模式,要不断地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两者的关系,一方面要不断反思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的结合程度深入如何、教学效果如何、如何改进等;另一方面,在实训操作过程中,要不断检验课堂教学知识能否为安排的实训操作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会计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理论与实训交融”的“双师型”一体化教学模式。

突出“双师型”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关键作用与主导地位;显然,在“双师型”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模式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一方面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精通其原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拓展动手能力、掌握实践技能。

要真正提高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质量,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所起的关键作用无法替代。他们既是能课堂授课的讲师,也是实践操作动手作账的会计师,一方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很好地贯彻一体化教学思想;另一方面,他们也拥有较丰富的工作实践经历、较好的专业技术素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进行操作演示,带动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

“双师型”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的优势。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由理论教师通过课堂传授,实践教学则由实习老师指导担任,自成体系,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只考虑记住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大,而实习时则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基于“双师型”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不管是会计理论课还是会计实训都由一名“双师型”教师担任,使教师经常接触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既熟悉专业理论,也熟悉专业实践操作,非常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这种“双师型”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标准,必会带动教师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 结论

针对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本文提出了一种有特色的、基于“双师型”一体化的会计实训教学新模式,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内涵和主要特点,指明了“双师型”教师在一体化会计实训教学中实施中所起关键作用和主导地位,而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则是高职院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兰自珍,徐文杰.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17-19.

[2] 王佳满.浅析一体化教学[J].科技创新与应用,20l2(6):229-230.

[3] 甄晓红.浅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28-130.

[4]朱强,姚树申,郭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2(2):78-79.

双师型教学团队 篇12

教学团队, 指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共同目标, 由具备良好团队精神的相关教师和企业专家等形成的协同合作体。

所谓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 指在高职院校中, 依据职业教育规律和实际情况, 以高职学生为服务对象,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 以专业建设为主线,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以教学改革为途径, 由一批规模合适、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师为主体而构建的创新型教学组织。

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 在整体层面上, 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来源。一方面是来自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职教师, 他们通常具备深厚的汽车理论知识, 熟悉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 但是实践动手能力不是很强;另一方面是来自汽车行业的企业专家, 其以企业工作为主, 被高职院校外聘为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第二, 在个体层面上, 要求教师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行业经验、较强的实践能力, 即要求每个教师既是汽车专业教师, 又是汽车工程师或汽车维修技师等。

二、高职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汽车市场的人才需求是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促进力

根据统计数据, 我国汽车制造业保持每年20%的增长速度, 这自然对汽车行业高技能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当前, 汽车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汽车服务业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 传统维修技术工艺已落伍或淘汰, 而复合智能化的技术要求则不断增加。但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 据有关部门统计, 汽车服务人才队伍的现状堪忧, 汽车维修人员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 高、中、初的比例为26.6%、43.1%、30.4%;而发达国家为35%、50%、15%。工人文化程度偏低, 初中、高中、专科比例分别为38.5%、51.5%、10%;而发达国家为20%、40%、40%。

基于行业实际情况和发展态势分析, 汽车服务业急需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专家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但不得面对的现实情况:大部分汽车类高职学生, 在接受三年的系统化专业学习后, 仍然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具体要求, 还需在就业企业接受为期不短的培训方能上岗。这说明高职院校汽车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和企业要求存在极大偏差。究其原因, 主要是高职汽车专业缺少双师型教学团队。因此, 高职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

(二) 高职汽车专业师资现状决定了高职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要求是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必要条件。然而,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 高职院校主要是由以前的中职或者中专学校整合而来。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一般在10年左右, 特别是汽车专业, 是随着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而在近几年才兴起的。以浙江省为例, 目前共有高职院校40余所, 其中, 开设有汽车专业的有24所;而在2004年前, 开设汽车专业的高职院校仅5所。可见, 很多高职院校的汽车专业是近几年汽车市场需求迅猛增加的情况下才增加开设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开设的大幅增加, 造成汽车专业教师师资储备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 大量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被引入高职汽车专业教师队伍。他们虽然具有较强的汽车专业知识, 但是由于没有实际岗位的工作经历, 动手操作能力不够。另外一方面, 部分教师虽然一直从事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 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 但是对汽车专业新技术、新知识的更新较慢, 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目前的高职汽车专业师资现状尚难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 建设专兼结合的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势在必行。

(三) 校企合作在高职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作用

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是培养汽车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秉承“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利用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 将学校、企业和行业有机结合, 整合有效资源, 互补比较优势。学校与汽车企业建立亲密友好关系, 在人才资源有效利用上建立合作共享的长效机制, 向其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专业教师则到企业定岗实习, 参与企业生产实践, 参与企业的新车型、新技术的培训, 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参与企业科技服务项目等, 培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丰富教师的行业经验;学校则可聘请企业“德技双馨”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聘用技能精湛、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骨干为专业兼职教师, 强调教学的应用实践性,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促进汽车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借助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企业变为打造“亦工亦学, 能做善教”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基地, 以及成为“稳定、规范、实战”的专业兼职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

(四) 校企合作模式建设高职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思路

高职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应遵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整体优化、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深入开展校企人才资源互通、互培、互管的实质合作, 整合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 注重专、兼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打造结构合理、规模合适、优势互补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1. 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首先, 专职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为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提供了平台, 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保障。鼓励汽车专业教师到合作的汽车企业顶岗实践或兼职, 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的相关培训等。

其次, 兼职教师聘用与培养。兼职教师已经成为高职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汽车行业主管部门和汽车行业协会, 成立汽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并以此为基础, 建立汽车行业知名专家和兼职教师的信息库。聘请汽车行业专家和汽车企业有经验的技术总监、服务经理等作为兼职教师, 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包括兼职教师待遇、评聘职称、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 等制度。注重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定期组织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 切实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保证教学效果。建立有效的兼职教师激励措施, 给予兼职教师更多的关心关怀, 通过一定的考核, 给兼职教师一个合理的评价, 奖优罚劣。

2. 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 可以以校企合作项目为基础。现有的高职汽车类专业同汽车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有很多种, 合作的项目也很多。

第一, 校企合作进行汽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以建设项目为抓手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汽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通过与汽车行业专家、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研讨, 形成符合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及能够反映高职教育培养特点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以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和课程建设等项目为抓手, 以专业教师为班底, 以对应的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人员为补充, 建设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

第二, 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 以“订单班”为切入点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都同企业合作, 开设有“订单班”。如丰田的T-TEP和F-SEP、通用的ASEP、东风日产订单班、一汽大众订单班、宝马订单班等。通过这些项目为订单班教师提供定期培训, 将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传授给订单班教师, 这样可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 实践技能得到提高。以“订单班”项目为切入点, 加强教师的培训, 提升教师能力, 紧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建设以各订单班的教学、管理、企业实践指导老师为基础的汽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

第三, 校企合作共同进行科学研究, 以科研工作为基础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围绕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来进行。科研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培养教师队伍。同时, 科研是密切校企关系, 推进产学研结合, 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关键环节。紧密结合汽车市场的发展要求, 同汽车行业专家一起, 开展汽车运用技术和汽车营销服务方面的研究。校企合作以科研工作为基础, 以提升高职汽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汽车企业技术开发和服务质量为目标, 进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三、结论

上一篇:农村房屋抵押贷款下一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