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教学通信工程

2024-06-18

双师教学通信工程(精选10篇)

双师教学通信工程 篇1

0前言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车辆工程专业以及其他汽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各地众多院校纷纷设立了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相关专业。目前, 车辆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匮乏, 实验室教师更是紧缺[1]。如何顺利开展车辆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2,3]。

1 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

安徽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是由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矿山机械方向拓展出的新专业, 于2011年开始全国招生。专业现有教学班级7个, 本科生240余名。车辆工程实验室主要面对大二、大三和大四本科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车辆工程实验室承担的实验课程名称及相应课时见表1。

车辆专业实验室经过三年的发展, 目前实验设备已基本满足日常教学工作需要。主要实验设备见表2。

相对于实验设备购置, 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更加亟待充实和解决。以我校车辆专业为例, 虽然车辆专业实验室的设备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但是目前本专业还没有实验室专职教师。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 实验室日常管理和教学运行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1) 实验室日常管理难度较大

车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实验设备的停放与定期清洁维护、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实验室的水电及安保工作。由于缺乏实验室专职教师, 起初实验室在闲置期间无人过问,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设备灰尘覆盖, 空气污浊, 甚至出现由于实验室设备摆放混乱找不到实验用品的情况。在实验教学结束后, 实验室一片狼藉。这都是实验室管理缺失带来的问题。

(2) 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当前实验教学任务由专业课任课教师承担。面对两个教学班级近80名学生, 一名专业教师很难有效地控制实验教学秩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容易发生一些秩序混乱的现象。例如, 部分学生由于对实验缺乏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只围观不动手操作, 甚至聚在一起聊天, 中途早退等。单凭专业课老师兼职讲课无法照顾到每位学生, 所以出现了上述问题。

(3) 难以保证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效果不高也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首先, 实验室环境不佳, 管理混乱, 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运行, 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状态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其次, 由于维持实验教学秩序会分散教师的一部分精力和时间, 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剥夺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权利。因此, 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提高教学效果。

2 构建“双师型”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

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 只能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 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解决上述实验教学问题, 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双师型”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可以解决目前师资匮乏所带来的问题, 但与专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学不同, 需要适当修改以满足本科生培养要求。这种“双师型”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包含两个部分, 分别为实验室日常管理制度、实验教学运行管理。

2.1 实验室日常管理制度的建立

车辆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使用车辆实验室的老师共同负责。首先应当建立健全贵重仪器和精密仪器档案, 档案内容包括:购买合同、随机文件、技术资料、安装调试、维修使用记录等。对一般仪器和设备装置实行定期保养。定位存放仪器及相关附件, 醒目标出仪器操作要点、附件名称。每学期初制定实验室管理值班表, 值班老师负责安全卫生规定的实施。日常安全卫生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监督、安全教育、以及负责试验场所、仪器设备的清洁卫生。

2.2 实验教学运行的管理

实验室教学工作量的合理分配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的授课压力, 另外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将所有实验教学课程分为两类, 一类为全体专业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另一类是每位专业老师承担各自的实验教学任务。

汽车拆装实习、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由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具体分配方法是将学生分成五个组, 每组15人左右, 由五名专业老师各负责一个组的实验教学任务, 包括考勤, 授课, 答疑。同时, 每位教师还需要做好实验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每一次课程结束后, 学生须清理干净试验现场和设备装置, 经教师检查清点后方可离开。因此,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可以顾及到绝大多数的学生, 还能很好地保障实验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包含两个部分, 分别为实验报告和实验课程答辩。实验教学答辩在教室内进行, 要求学生对实验课程中的一些问题做出解答,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酌情给分。实验教学运行流程图如图1所示。

汽车构造、内燃机原理、汽车测试技术等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由各专业课程任课老师负责。实验课程的开展穿插于整个课程教学中, 在相应章节讲授结束后进行。为了保证实验课程安全有序高效的进行, 将所有学生分成两个组, 教师分组授课。实验课程考核成绩纳入专业课程总成绩。实验课程成绩由实验课考勤和实验报告两部分组成, 分别占实验课成绩的40%和60%。同样, 各专业教师还需要做好实验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

3 实施效果

3.1 汽车拆装实习课程教学

以车辆13-1、13-2班为例, 两个班级共有学生80人, 分成5组, 由5名专业教师分别进行授课。实验课程为汽车拆装实习, 课时量为两周。其中, 汽车总体构造实验项目和汽车转向系认知实验项目为结构认知实验, 因此不分组上课。汽车结构拆装实验安排见下表3。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每位老师负责组内实验教学与管理、实验设备的保养与维护和实验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打扫。学生每天上课前须到各自组内签到, 认真听讲, 积极动手拆装, 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提问。

各个教师的协调合作, 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实验课程学生的实验报告和答辩过程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清晰认识汽车的总体构造, 掌握车辆拆装设备和工具的使用, 通过对车辆典型零部件的拆装加深了对车辆机械结构的理解, 达到了车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3.2 内燃机原理实验课程教学

内燃机原理实验课程授课对象为车辆13-1、13-2班, 共80名学生。授课教师为内燃机原理实验课程的实验课程包括五个部分, 实验内容和课时安排见下表4。

实验课授课安排在课堂教学相应章节之后进行,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温习和理解。实验设备是基于实训模拟器互联的电喷发动机实训台和柴油高压共轨发动机实训台。因为实验学生人数较多, 因此进行分班教学。专业教师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时, 可以做到与平时课堂教学内容无缝衔接。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 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班级委员负责学生签到、实验设备的整理和实验室的清扫工作。学生实验报告在实验结束后上交, 实验报告成绩作为实验课成绩的一部分纳入到课程总成绩中。这种教学模式显著地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促进。

4 结束语

通过实践表明, “双师型”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在本科车辆工程专业的应用虽然增加了专业教师的工作量, 但是很好地解决了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它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好地管理和维护实验工具和设备以及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安全整洁。对于多数车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高校, “双师型”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是一种值得采用和推广的方法。

摘要:为了解决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 采取专业课任课教师担负相应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的方法来缓解。在三年的教学实践中, 发现和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探索出一条“双师型”教学模式在本科车辆工程专业应用的新途径。

关键词:车辆工程,双师型师资,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准, 林慕义, 贺敬良.构建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24) .

[2]王中印.高师院校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 长春, 2008, 05.

[3]严运兵, 张光德, 杨启梁.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1, 03.

双师教学通信工程 篇2

[ 摘 要] 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作为一名基层技术骨干,必须具备过硬的实际技能和技术素养。这种技能和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有一定数量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和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做支撑。本文从阐述“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

[关 键 词] 应用技术型人才;“双师型”教师 ; 能力素质 ;途径措施

【分类号】G715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创新,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师而言,不仅要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方法要领,让学生学会操作,而且还应让学生了解掌握机床设备、工夹量具等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工艺规程等诸方面的知识技能。况且实际操作本身也包含有很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以实操示范(可先讲解后示范,亦可边讲解边示范),而且还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一般组织实施方法是:教师现场讲解示范,然后学生按照分组实操练习,练习时教师到各工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巡回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再集中学生进行统一讲解示范。通过这样反复练习,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此时专业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既是理论课教师,又是实践课教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从字面上来讲,应解释为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践课的教师。这种解释笔者认为是比较肤浅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更丰富、更广泛、更富有新意。对其内涵的解释和理解也是见仁见智。

目前为止,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还没有任何一个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统一的标准和定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根据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关教育部门以及高教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给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双师型”教师的定义

几种观点:一曰“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技术等级证。同时拥有这两证的教师即可认定为“双师型”。换言之,“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要有双证。然而笔者却不这样认为,有了双证并不一定就是双师。强调证书,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考证,况且假证满天飞,不具含金量。这样可能会导致教师花钱买证,而忽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本末倒置。二曰“双能”,即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教师即为“双师型”。笔者认为,具备了“双能”但不一定就是“双师”,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双师型”教师绝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等诸方面的有机结合。三曰“双职称”,既教师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具备这两个职称的教师即可称为“双师型”。四曰“双来源”,既教师的来源。这种观点不同于前三种观点,前三种观点是对教师个体而言,这种观点是对师资队伍而言。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对个体教师而言,“双师型”教师除了规定的任职资格外,还应具备以下能力:社交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二是从整体师资队伍来说,既有专任教师,又有外聘或兼职教师;既有侧重于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实践教学的;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工矿企业的。

“双师型”其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是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提出的。在用法上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用来界定职业教育队伍中的一部分教师,称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是对这部分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第二种是用来界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称为“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是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要求。无论对“双师型”教师个体,还是对“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双师型”概念,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高质量的合格人才。这既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更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1.良好的思想品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必备条件。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要充满爱,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和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讓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影响和熏陶。有时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可能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2.较高的能力素质

对教师而言,要想使学生得到“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打铁需要自身硬。不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都必须具备过硬的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更应如此。一般来说,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等。

(1)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复杂,语言仍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多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对学生性格、情操的陶冶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应注意语言的锤炼,讲究语言艺术,做到语言生动、形象、简明、准确、有韵味。教师语言逻辑性强,能把学生的思路理得有条不紊;语言生动形象,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语言简洁明了,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语言有韵味,才会抑扬顿挫。相反,如果教师语言逻辑混乱,没有条理,则会把学生的思路搅乱;语言平淡无奇,则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语言啰嗦,则学生把握不住重点。欲掌握语言艺术,教师在课外需下一番苦功方能做到。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语言大师!

(2)教学组织能力

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善于把握课程标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和每堂课,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课堂上要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形成互动,科学分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得当,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3)实际动手能力

“双师型”教师除了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娴熟高超的专业技能,即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而言更是如此。无论是数控实训(数车、数铣)、金工实习(冷加工、热加工)、电加工(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成型),还是模具成型、拆装等课程,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如果教师不具备过硬的实际技能,学生是不可能掌握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实际动手能力对实践教学的教师来讲,相当于理论教学教师的讲、演、画、态等教学基本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练成,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苦练基本功。要达到操作熟练,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程度,仅靠工作时间是不够的,需在课外下一番苦功才行。

(4)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特点与其他专业不同,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和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外,还应具备与企业、行业人员进行沟通、协調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以便于学生毕业后与企业、行业的接轨,满足任职需要。另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赛(机械工程专业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实习实训以及认识实习等,也是“双师型”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

三、“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提高的途径和措施

1.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

培训是提高“双师型”教师技能的有效方法。学校应搞好顶层设计,把“双师型”教师培训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队伍建设。制订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配套相关政策,落实相关待遇。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科研等单位参观见学或带薪学习,并结合实践教学课程带领学生到工厂或实习基地实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另外,还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当客座教师,对本单位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传授专业技能和技巧,使专业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技能水平。

充分发挥在职教师优势,进行自我培训,互补培养。光华学院的教师来源渠道广泛,既有大学毕业生、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也有其它院校的退休教师和工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等,既有专任教师,也有外聘教师。多渠道的教师来源各有千秋,要善于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传、帮、带活动,新老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青年教师拜技能高、能力强的老教师为师,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实施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操作技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经常开展以提高双师能力,改革教学方法为核心的教学研讨活动,从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那里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从有过企业工程技术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那里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风格;从实践经验丰富的实习实验教师那里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方法和传授专业技能的心得等。我校开展的理论课教师到实验教学中心讲实践课,两年轮岗一次的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它不仅是提高理论课教师实际技能的好方法,更是一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好渠道。

2.充分发挥企业和校外实习培训基地的作用,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企业和校外实习培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广阔天地,教师在那里大有可为。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活动,来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还可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多给教师生产实践和指导实习实验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逐步转变为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型,实现一专多能,达到“双师型”,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常抓不懈。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都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如聘请国内、省内高校的专家、学者等给教师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也可请本校的教学专家或教学名师以讲座或学术报告的形式给教师做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培训。经常性地组织教师结合培养方案召开人才培养研讨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开展教师说课、课件制作与应用等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还可采用双向听课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即开展由教学名师、教学督导和相关教师等参加的听说课教学活动。先由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或“说课”等,课后由主讲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组织、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重点、难点进行小结,以此来学习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是组织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督导听查课,并及时进行点评和信息反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指导,帮助授课人提高教学能力。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召唤和需要“双师型”教师,要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劳。为了鼓励教师尽快成为“双师型”,多出“双师型”,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应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把“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转化为教师自觉的、具有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的原动力,拴心留人,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精神激励外,还应注重物质激励。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相关大赛,按获奖情况给予奖励。把到国内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以开阔其视野,增长其才干,营造尊重“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在“双师型”教师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和对其内涵理解不一的情况下,应按教育部对“双师素质”提出的建议并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教学通信工程 篇3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 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指两者的人数上的不均衡关系, 而是毕业生所具有的综合能力与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不匹配,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发生了错位, 出现更严重的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 导致社会上非常紧缺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针对这种激烈的矛盾问题,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很据文件精神, 河北省确定了省内10所高校作为首批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试点, 未来将有效的推动全省高校的转型发展。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 也就是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服务生产一线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绝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土木工程人才应该是面向企业一线的设计、施工管理、监理等应用型人才。高校向应用型教学转变势在必行, 而向应用型教学转变的关键就是要建设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教学团队。

1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地方性本科院校一般都将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即以应用为主, 兼顾创新,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以及中小企业的创业人才等[1]。我校定位建设应用型大学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建设应用型大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培养一大批真正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是能否办好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所在。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从1999年设立以来,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已经逐渐形成一支拥有学历和年龄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的职称结构还不甚合理, 专业课与实习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仍不能满足教学发展的需要。目前我院土木工程专业任课教师大部分属于“双门型”教师, 即从校门到校门, 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必要的专业操作技能。也就是说教师自己没有亲自完成过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实施过程, 却要给学生讲授和指导这部分内容, 致使在专业建设和教学上很难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这一现象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尤为突出。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外聘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来校上课, 来缓解专业教学中的实践能力缺乏的教师问题。但是存在着聘请的校外企业一线的专家虽然专业实践技术技能方面非常强, 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技巧, 缺乏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有时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2“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我校明确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 也就是把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以应用为主, 兼顾创新, 为地方建筑经济发展培养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的企业一线应用复合型人才。要想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 就要求教师具有主持或参与实际土木工程相关的工程项目的工作能力, 以建筑生命周期全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与重构的能力, 开展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能力, 以及负责和参与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等能力。这些能力的要求, 仅靠校内的专任教师队伍是难以完成的。通过“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来自一线的企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研究如何将建设项目生命全周期的过程全面引入到课堂的专业教学中, 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岗位对接、教学资源与生产资源整合, 保证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无缝”衔接[2]。

2.2 提升教师执教能力的需要

通过调查相关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专任教师的来源, 发现各高校绝大部分专任教师都直接来源于高校应届硕博毕业生, 都属于“双门型”教师, 学历很高, 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 但都没有深入到建筑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的亲身经历, 普遍缺乏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实践经验、技能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即使有小部分教师是从企业一线引进的, 属于“双师型”教师, 但由于较长时间脱离一线, 也存在着知识技能结构老化等问题。目前学校采用较多的方式是从企业一线外聘兼职教师, 他们虽然实践技能和经验比较丰富, 但普遍缺乏教学经验和技巧, 缺乏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因此, 二者执教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一些素质优良、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加入到团队, 团队内教师根据互补原则组成课程教学组, 在短时期内可以较快提升教学团队的双师能力, 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 使二者在合作的过程中, 分享知识与经验, 提升团队整体与教师个体的执教能力。

3“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培养渠道

3.1“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双师型”最早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和内涵存在模糊不清现象。在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 把具有“教师资格证”和“工程师证 (或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 ”双证书的教师认为是“双师型”教师。学校不再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个人也不再注重实践技能的提高。这样一来, 所谓的“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就大打折扣。所谓的“双师型”教师绝非仅指“双证书”教师, 应该是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呈现整合为“一”的教师, 即除了具备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的条件外, 还应具备实践锻炼综合时间至少2年以上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3]。

3.2“双师型”教师培养渠道

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通过如下两个渠道:1) 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经过教师综合素质培训, 考核合格的教师走进课堂传授技能、知识;2) 高校毕业生到学校任教之前, 必须先到相关专业的生产一线去实践, 接受锻炼, 熟悉相关专业生产的全过程, 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 再返回课堂传授知识与技能。

4 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

4.1 学校政策扶持

为贯彻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水平, 加快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 学校出台了相关政策性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学校出台了《鼓励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暂行办法》, 从政策上建立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在教师激励机制中, 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在待遇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2) 同等条件下, 优先评职晋级、评奖选优;3) 创造有利条件, 依托大中型企业以及兄弟高等院校, 在校外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技能培训。这样, 才能激发大家向“双师型”教师转变的积极性。

4.2 校企联合培养

学校积极与当地企业加强联系, 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并派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去顶岗锻炼。通过走访往届毕业生, 深入了解他们主持完成的具体工程项目, 收集一批实际项目的优秀设计图纸和施工管理文件, 团队教师集体研读学习收集的工程文件, 并将进行遴选之后的优秀图纸文件晒成工地上使用的蓝图, 然后分发给在校生, 应用到后续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 而不是以往那样在校只能通过教材或教辅书中的设计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委派部分教师参与到设计院的具体设计任务和施工企业的具体施工项目管理中去, 确实做到真刀真枪实打实干。

4.3 教师自我提升

高校专任教师一般都是教授固定的专业课程, 时间久了知识体系比较固化、单一, 不教授的专业课程知识慢慢就淡化或陈旧过时, 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总体把握。教学团队的教师通过积极参加实践工作的职业资格考试, 通过考试学习, 增强教师的专业综合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教师本人的专业知识体系就会比较系统、完整。土木工程专业教师通过努力, 教学团队的10名教师中, 已有4名教师通过了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 有1名教师通过了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 有1名教师通过了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 还有1名年轻教师已经通过了注册岩土工程师职业资格的基础考试, 其他的年轻教师也在积极学习复习, 待工作年限满足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后准备参加考试。

4.4 校内处院共建

随着学校的总体规划发展, 我校目前同时开工的基建项目比较多。针对校园规划与国有资产管理处严重缺少基建项目专业管理人员的情况, 我们学院派出3名专任教师到校园规划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协助管理在建的工程项目。这一安排既增强了学校对施工项目的管理能力, 同时又增加了专任教师在实际工程中的锻炼机会, 创新了高校处院共建的一个新模式。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专任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 到施工现场实践锻炼, 增加了和实际工程接触的机会, 提升了实践管理和操作技能。行政处室在管理人员紧缺的情况下, 通过相关的专业教师的及时加入管理, 很好的完成了对学校各项基建项目管理任务。这一创新模式弥补了双方的不足, 真正做到了双赢。

5 结语

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经验, 积极搭建专业教学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融合式发展平台, 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对接与角色转换, 进而实现专任教师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全面提升;探索出高校专业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 逐渐构建出专业理论、教学能力、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社会服务协同发展五位一体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和培养体系。

摘要: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建设为例, 结合“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现状, 论述了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必要性和“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提出了高校教学质量工程改革形势下“双师型”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

双师教学通信工程 篇4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又是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水平,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文章对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策略进行了探索。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的理解

“双师型”教师是指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和有“双能”(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也就是既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其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教师。

按照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素质”教师标准,要求“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完成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的;(2)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3)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采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双师素质”的提法不仅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为“双师型”教师赋予了新的、更具高职师资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内涵,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基础,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细化与分解“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能力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新时期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我们采用三级指标体系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细化与分解,制成教师教学能力分解图,为切实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1)理论教学能力方面:主要包括组织教学能力、运用多种教法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教育能力等。组织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是制定教学计划;二是组织课堂教学。如何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组织丰富的和开创性的课堂教学。运用多种教法的能力指教师能够根据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的特点、与教学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选择并有效地应用媒体和技术促进教学,改进绩效。教育教学研究力是指依据教育规律对教学教法和手段进行整合的能力以及对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以研究解决的能力。创新教育能力就是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和教学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开拓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到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的能力。

(2)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实践教学能力是指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工艺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仪器仪表的实际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仪器和设备的选用能力、实验指导的能力、指导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等六个方面,此外,教师不仅能做课堂和实验室的实验,还要能指导学生生产一线的实践,不仅要能做课本上现成的实验,还要能设计出与实际生产相适应的新实验。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

(一)严格高职教师“准入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的教师除应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习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尽快达到“双师”的目的。

“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分解图

(二)构建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

培训是提高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是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确保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加强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培训;使培训真正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法。

主要培训方式有:

(1)学研结合:选拔优秀的教师到发达地区的高职师资培训基地或著名高校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脱产进修学习;(2)校企合作:选派和鼓励年轻教师到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挂职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3)校本培训:开展以专题为主的校本培训,使参与者自主地解剖、反省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4)职后培训:鼓励教师报考脱产或在职的研究生、教育硕士等,提高业务水平;(5)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选派教师到欧美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考察研修,或者参加国内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高级研讨班等,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以及国内外的科技新成果;(6)科技开发:引导专业教师参与校企紧密合作的科技服务,包括纵向、横向的产品研发、技术开发、技术指导与服务等,鼓励专业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服务的过程中强化与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实训基地的新模式的开发

学校要改变实训基地建在职业院校的单一模式。对于行业、专业性比较强的实训基地,可利用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的现有条件,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进行建设,成为职业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职业实训基地应创新建设理念,改革以往由政府拨款的单一模式,探索学校自筹和企业赞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共同投资的方式。

(四)建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

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职“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随着高职教育制度的建立健全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教师的考核制、奖励制和晋升制起着激发高职教师教学工作积极性的作用。教学激励的有效方法有:(1)物质激励:对教学工作考核优秀的教师,给予一定数量的一次性奖励或者给予提升岗位津贴等;(2)榜样激励:要加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奖和宣传工作,树立教学工作中的良好榜样,以正面的形势鼓励了广大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

(五)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现代学校管理改革中,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与完善越来越受到重视,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合理完善的教师评价制度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发扬优势的有效途径,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

[1]王利华,张新安.高职院校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2]金秀岩.关于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8).

双师教学通信工程 篇5

笔者认为,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应该突出以教师为中心, 形成“点、线、面”式进阶培养体系。这里的“点”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企业顶岗实践环节的师资培养, “线”指的是教师个体成长生涯规划, “面”指的是横向带动教师群体性培养。

“双师型”的内涵

目前, 对“双师型”的定义还未形成定论, 人们对高职“双师型”教师有以下理解:一是认为“双证”即“双师”, 以教师是否持有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标准;二是认为“双职称”即“双师”, 以教师是否具有两个以上职称 (如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 作为标准;三是认为“双来源”即“双师”, 以整个师资队伍是否具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作为标准;四是认为“双素质”即“双师”, 以专业教师是否具有将行业知识吸收内化, 并反作用于实践教学的能力作为标准。

无论采取上述的何种表述, 笔者认为“双师型”的内涵都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教师个体的“双师型”, 二是整个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双”字不应该拘泥于某时间段获得的行业证书或第二职称, 而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想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 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基本教学方法、授课技巧、专业理论知识、企业运营实践经历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师资培养面临的问题

尽管国内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中借鉴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经验, 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 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参差不齐, 其原因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某些教师在企业实践之前缺乏科学规划, 导致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严重不足, 最终使得整个过程流于形式。

2. 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仍缺乏对教师自我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

3. 国家采用“一锤定音”式认定“双师型”教师, 未对其动态发展进程进行评估。

4. 对已经认定为“双师型”的教师, 在继续发展方面缺乏后续激励和保障。

5. 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来源结构来看, 从企业直接调入的“双师型”教师很少, 大多数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

信息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点、线、面”式进阶培养

1.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

(1) 进一步完善本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评定制度。信息工程专业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应该根据学科的培养目标而定。此专业培养的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接地气”的实用型人才, 所以, 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及实践经验, 而并非一个纯理论的“高人”。故此, 本专业应该就专业方面提出具体的认定标准, 对教师下企业实践经历的动态过程进行监督, 结合教师在校内外所承担的科研项目, 明确评定标准明细, 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

(2) 在本专业内建立适当的兼职教师准入门槛, 择优聘用教师。由于信息工程专业操作性强, 所以吸收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兼职教师本身流动性很大, 而且容易受原工作单位和个人思想波动的影响, 因此, 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主动务实, 适当放宽学历限制, 制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改变目前“唯学历是举”的引进政策。优先考虑拟聘任教师的从业经验, 并深入拟聘任教师工作单位, 从侧面多方位地了解拟聘任教师的业务水平、思想状态, 把有能力、责任心强、热爱教育的人聘任进来。外聘兼职教师是本学院师资队伍的有益扩充, 职业院校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调节规律, 适当改变课时分配制度并增加人文关怀方面的支持, 减少外聘兼职教师的流动性, 这对于信息工程相关课程的授课稳定性及授课效果都是大有益处的。

(3) 为本专业专职教师建立分层次的激励措施。兼职教师要吸收, 专职教师更要稳住, 故本专业可结合教师职称的四个梯度 (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 建立“双师型”教师三个阶段的激励措施。对已获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第一阶段给予外出培训进修和学历提升优惠待遇;第二阶段, 额外享受到职称评聘优先、专业外出考察、专业方向改革权等待遇;第三阶段, 额外享受提高课时津贴标准、参与学院管理等优惠待遇, 这样可以激发“双师型”教师的活力, 引领教师朝着职业化发展方向努力。

2. “点、线、面”式地进阶培养

(1) “双师型”教师的“点”培养, 主要是针对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环节而提出的。前文中已经提到,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从多方面进行, 而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环节是最为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 该环节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到相关企业进行考察, 主动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机构设置, 考察拟顶岗实践岗位的业务流程;二是到信息工程岗位参与研讨, 邀请企业某些主要岗位负责人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管理办法、业务培训等进行讲解, 通过这种岗位研讨构建认知框架;三是走进信息工程操作环节进行顶岗实践, 教师在申请企业顶岗前应有明确的顶岗任务, 带着任务深入到企业一线岗位中, 熟练业务流程, 有条件的可以在多岗位之间轮岗, 并对岗位工作进行记录;四是着手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开发, 教师结合自己所承担的主要课程, 完成面向岗位的课程分析和能力分析, 借鉴企业入职业务培训的方法经验, 针对学生开发基于案例情境的课程。

(2) “双师型”教师的“线”培养, 主要是针对教师成长生涯规划而提出的。教师在申请企业实践之前, 应预先制定个人成长生涯规划, 并建立教师成长记录, 备案于人事处。当教师递交企业实践申请时, 从学校层面下达“企业实践任务书”, 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待实践结束后, 教师要带着成果返校, 并将实践的过程性资料编写到教师成长记录中。这样, 有利于学校按计划培养教师, 而教师的成长记录也能量化考核教师的实际工作业绩, 做到动态监管, 有据可查。

(3) “双师型”教师的“面”培养, 主要针对师资队伍整体成长情况而提出。培养一位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实属不易, 而要想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 除了前文表述的措施之外, 还应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 以赛促技。企业实践是否有效、教师能力增长多少, 都需要一个环境去检验, 而赛场正是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提升技能的平台, 通过竞赛能锤炼出一批能打硬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对参加竞赛的教师和学生均有优惠政策, 为参加国赛、省赛等竞赛获奖后, 教师除了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以外, 在职称评审享受优先权, 而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不仅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还有荣誉和物质奖励, 这些优惠政策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 信息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是本专业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良好的顶层设计, 优越的激励措施, 以及“点、线、面”式地进阶培养, 能够打造一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队伍, 这也是实现本专业在职业院校中可持续发展和教师自身价值实现双赢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周常青.浅论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双师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2) :55.

[2]班祥东, 谌湘芬.国家示范校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的研究[J].职业时空, 2013 (5) :20.

[3]王俊, 王剑超.示范性高职院校“新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 2009 (7) :101-102.

双师教学通信工程 篇6

关键词: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排名却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要把提高质量看成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作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逐步使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2]。为了完成这一高等教育战线上的历史使命,我们需要切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元化人才培养之路[3]”,不断提高高校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所占的比重。

一、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高等院校培养的工程类专业学生是面向企业一线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要培养这样的学生,笔者认为师资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应具备如下的“双师型”教师素质:

(一)良好的师德。

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为之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及信念。同时,要有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广博的专业知识。

高等教育是开放式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教育,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求。

(三)一定的应用研究、创新能力。

“双师型”教师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应用研究能力,加强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强调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直接应用和推广。同时要争取更多的课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通过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成功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专职教师的来源有高校毕业直接任教、科研机构调入等多种渠道。针对以上不同的专职教师的来源,应采用不同的“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机制。

(一)新毕业的青年教师

新入职青年教师工作经验较少,缺乏实践经历。应走先做“学生”与“徒弟”,再学做“先生”与“师傅”,最终争做“能手”与“专家”的培养过程。

首先,新教师入职可将其派到企业一线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在相应技术与管理岗位,做“徒弟”实践锻炼;其次,新教师入职培养,还可聘请专家为新教师“讲”、“演”新的高教理念和教法。使他们对教育理论、教学法有深刻的体会,学做“先生”与“师傅”;再者,学校可以与合作企业联系,选派优秀的新教师接触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并在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指导下直接获得专业技术,争做“能手”与“专家”。

(二)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

具备一定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其培养方向应为使其成为“双师型”教师中的“技术”能手。学校应以项目培训为切入点,鼓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参加培训项目,在具体的工作项目中接受培养,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双教能力”的骨干力量。

具体为鼓励教师借助国家级或省市级专业大赛契机,参加大赛。大赛课题既是赛题又是教师训练题,学生在大赛中获奖,既可展示学生的训练水平又可展示教师的教练水平,还可激发教师创新技术和钻研技术的激情。

(三)资深教师

高等院校专职教师中是来自研究部门、工矿企业的高资历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能力。对这些教师来说其培养目标,应成为“专家型”教师。为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双师”素质,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和科学研究能力强的优势,学校可为他们走向“专家”之路搭建平台。

首先可以为高资历教师创建“教师特色研究所”,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带着课题走进实验室,潜心研究各类课题,并在科研实践中提升自我,逐渐成为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其次,学校可利用多种渠道为有能力的教师打开对外服务的窗口,承接技术服务,使教师能及时接触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为教学服务。

(四)建立有效的“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手段

1.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优秀“双师型”教师

第一,选派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锻炼其熟悉掌握生产环节、技能操作,并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问题带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

第二,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科研基地、实验基地,精选专业教师到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既能促进企业的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又能提高教师的技术素质和科研实践能力。

2. 以项目为载体,培养优秀“双师型”教师

科研工作是高校办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要给教师提供一个培养科研素养的学术平台,使他们不断地强化自己的科研理论素养,并积极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科研项目,锻炼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既能增强学校科研实力,又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 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机制对“双师型”师资进行规范管理,是高等院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应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合理制定相关制度,以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第一,在职称职务评聘和使用上形成竞争机制,真正以教师的德才为聘用准则或依据,并采用动态管理,形成优胜劣汰的末位淘汰制。

第二,在分配形式上形成激励机制,充分体现“按能分配”的原则,形成以能力高低,贡献大小拉开档次的分配格局。设立一些规定教学科研成果奖,发放项目开发补贴,对教师进行某些单项奖励等等,对于被聘为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双师型”教师,每月给予专项津贴以及书报资料费等。

三、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分析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测定,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对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工程类“双师”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师德考核评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为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教师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传,而且还要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示人,以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学生的心灵[4]。

(二)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评价

这是对工程类教师“双师”素质的基本工作要求。要求“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熟练掌握高等教育规律。授课时,理论教育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容量适度,针对性、应用性、先进性较强;同时,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多样,讲授内容重点、难点处理突出,教学效果较好。具体评价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教学理念与规律考核、课堂教学考核、教学文件考核等内容。

(三)实践技能实习指导能力考核评价

这是对“双师”素质的特定要求。专业理论水平需具有雄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理论、专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专业生产实践能力较强,熟练程度较高;能独立指导学生实践和操作相关本专业的仪器设备。具体评价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能力考核评价、生产实践能力考核评价等内容。

参考文献

[1]范淑清, 呼咏, 邹青, 张富, 魏福玉.机械制造系列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1 (6) , 109-111.

[2]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高等教育管理, 2012, 6 (1) , 15-19.

[3]张道文.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高等教育研究, 2010, 7 (1) , 72-74.

双师教学通信工程 篇7

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特别是国务院从国家层面给予了重大政策支持, 高职体系建设取得诸多成果, 为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例如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 人才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管理体制还需要继续完善。

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于职业性和实践性, 这就决定了其专业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专业能力和素质外,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 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实习实训。建设这样一支符合高职特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高职教育又快又好地创新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借鉴参考国际先进国家的经验是非常有必要的。各国高职师资标准的比较 (见表) , 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就是高职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学历外, 还应该有较为丰富的生产实践的工作经历和经验。而我国高职教育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现象, 以及满足高职教育要求的师资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 研究当前高职师资存在的问题, 探讨如何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 对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至关重要。

其中,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专业, 对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为研究样本, 深入探讨了高职计算机“双师”教师的现状、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高职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为了能够更深入、更直观的了解高职计算机“双师型”教师的现状, 我们选择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教师为研究对象, 该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1人, 管理人员17人, 辅导员16人, 教辅人员11人。在籍学生三千余人。承担了计算机应用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CCNA培训、职业资格证书等多项培训工作, 共为社会培训各类人才3万人次。

在调研中, 共发放88份, 回收85份, 有效问卷84份, 有效回收率为97%。此外, 研究者依据该材料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对系部管理者和“双师型”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

从年龄结构上看, “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 其比例达到78.3%, 这和高等教育扩招后带来的师资规模扩大有关, 也是高职学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

从学历上看, “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以硕士为主, 其比例达到83%, 这说明,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

从职称上看, “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以讲师和助教为主, 两者所占比例达到73%, 这也是与教师年龄结构相一致。

从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职前经历来看, 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的, 约占总体60%, 来自IT行业技术人员的约占12%, 另有部分教师此前从事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而是否有企业工作经历, 对“双师型”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和发展影响较大。来自不同渠道的师资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缺陷。

三、高职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 因此,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 既有历史方面的因素, 也有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因素。由于涉及的因素较多, 分析起来会比较复杂, 我们把侧重点放在教师自身和教学管理方面, 重点关注教师自身认识及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计算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较低

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 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都很关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文件, 但是, 教师们在思想上还无法形成对高职教育的统一认识, 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例, 有的教师认为高职教育是“二等教育”, 无法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提并论;有的教师仍然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双师型”素质的要求不太清楚。这说明, 学校还需要花大力气去帮助教师们深入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 特别是让“双师型”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空间, 建立职业归属感, 能在主观上不断努力, 满足“双师型”素质的要求。

(二) 计算机“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欠缺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目标, 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例, 由于计算机专业是一个技术知识更新较快, 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 因此, 相当一部分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且缺乏一线工作经验;而部分来自企业一线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也需要进一步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能通俗易懂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高职学生。从深层次上分析, 既与计算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有关, 也与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在职培训内容和效果有关。因此, 计算机“双师型”教师短期内难以有效提升教学能力和改变知识结构, 无法达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三) 计算机“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太健全

为了保障计算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梯队发展, 需要建立一系列完善的制度措施, 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激励措施、培养方案等。在政策引导下, 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例, 约80%的教师参与了学校的“双师型”素质提高计划;学校和系部在政策和经费上向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倾斜;学校推行绩效考核, 引导计算机“双师型”队伍发展等。但是, 仍有很多教师对企业实践培训的效果不满意;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实训课时不足;一部分教师认为绩效考核难以落实等。

四、高职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

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已经成为共识。而计算机专业教师向“双师型”队伍发展过程中, 教师既面临知识更新的压力, 又面临实践技能提高的要求;从管理上, 则要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倾斜、激励措施、企业培训等现实问题。基于以上分析, 结合作者工作实践, 提出了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4221”对策。

(一) 人才引进对策研究

建设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 人才是关键, 作者通过研究, 建议人才引进可从以下四方面完善。

第一, 重点是招考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要面向IT企业招考具备实际工作经验, 且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充实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并通过有效的师资培训, 使之成为计算机“双师型”骨干教师。

第二, 通过政策引导, 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不断吸引具有高职称的人员和具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来我院任教, 对提高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 引进IT行业一线技术骨干, 加入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来自一线的技术骨干最了解当前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通过引进这些技术骨干, 带动计算机“双师型”师资队伍技能提高。

第四, 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选聘具有教学能力且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IT技术人员兼课。

(二) 计算机师资培训对策研究

通过人才引进, 建立了一支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 接下来, 还需有不断对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的培训, 才能保证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

1. 实施迭代式“师资培训”, 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

根据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特点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要求, 以三年为一个周期, 迭代式对所有计算机专业教师进行轮训。培训方式以到企业深度顶岗实践为主, 通过一个学期的企业锻炼, 了解IT企业当前技术发展趋势, 岗位需求, 业务内容等, 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同时, 要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向境外先进职业院校派遣骨干教师, 学习先进经验。

2. 加强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 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技术科研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 进行联合产品研发, 在项目开发中提高计算机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社会服务形式, 将教师的专业技能转换为服务能力, 并促进教师进行团队合作与知识更新。

(三) 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对策研究

在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 受资源有限等条件制约, 有必要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方向, 以此为突破口, 带动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1. 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建立培养、选拔和奖惩制度, 选拔教学水平高, 专业技能强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形成中坚力量。

2. 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以软件专业为重点专业, 在师资培训、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 起到了示范作用。

(四) 计算机师资管理对策研究

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性和有效性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高职教育事业中来。为此, 首先需要建立激励制度, 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参加计算机专业学习和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其次,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不断推进科学管理、过程管理, 使得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另外, 要完善竞争机制, 逐步建立起合理的聘用制度和淘汰机制, 从而调动教师积极性;最后, 要做好保障工作, 通过积极主动地为教师服务, 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

五、结语

在计算机专业建设中, 加强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共识。以计算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为首要任务, 不断发现问题, 并找出相应对策, 研究如何提高计算机“双师型”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 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对于最终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 2006 (11) .

[2]杨力, 荆友枫.高职院校“双师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的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

[3]李开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2) .

[4]曹莉.“双师型”教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11) .

[5]谭立新.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方法、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 2010 (4) .

[6]吴健辉, 黄志坚.国外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学理论, 2010 (11) .

[7]梁玉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核心能力发展的管理机制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0 (4) .

[8]楼世洲.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20) .

[9]彭民璋.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实践[J].高教论坛, 2006 (5) .

双师教学通信工程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困境,建设路径

今天, 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跨越式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性越日益凸显。

一、“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涵义和建设意义

(一) “双师型”教学团队概念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有多种理解。从形式说, 有“双职称说”标准, 即教师具有两个中级以上职称如既有讲师职称又有工程师职称;有“双证书说”, 即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而从实质来讲, “双素质、双能力说”标准, 即教师集普通教师素质和职业能力及素质于一体, 集理论水平、教学专长和实践能力于一身的“双素质、双能力———双师型”教师, 才是职业院校师资选配的理想状态。

但实践表明, 只有少数院校或院校中的少数教师能达到上述高标准高要求, 因此, “双师型”概念必须得到拓展, 从界定职业教育队伍中的个体教师素质拓展到界定职业教育队伍整体的结构、能力和素质[1]。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明确表示: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团队概念的核心是为了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 少数人员集合起来, 通过才能互补并积极奉献而达到目标。因此, “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2]。“双师型”教学团队就是指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中, 为了实现共同的专业技术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目标,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 互相合作并有所专业创新的, 高水平的专业理论教师和专业实践教师或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群体, 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

(二) 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意义。

1.分工协作, 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经济转型升级, 需要创新型科技人才、紧缺专门人才和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撑。高职院校只有紧密契合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 培养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但当前高职院校在应对地方行业新兴产业、骨干产业时难以应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速度。高职院校和企业精英分工合作, 将有助于化解这一困境。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 社会分工使人们摆脱孤立状态, 形成相互间的联系, 同舟共济, 增强群体的社会结构力量。日本的产学合作、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制, 都是通过分工合作产生强大合力的体现。因此, “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教师合理分工产生教育的结构性力量, 将有助于高职教育顺利应对当代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观念更新速度日趋加快的挑战, 满足地方行业企业发展对师资队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2.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为高职教育办出水平与特色提供保障。

作为职业学校的发展趋势, 工学结合四环模式 (专业认知、职业体验、生产训练、毕业实习) 要求学校和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3]。建设包括企业 (或公司) 一线的技术人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不仅有助于在行业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参与下, 明确专业核心技能,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编写应用性强的专业教材, 根据专业特点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 而且有助于通过兼任教师沟通协调, 在具体问题上和企业达成共识进而促进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改进、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竞争和发展能力、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最终达到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目的, 为形成以校企深度结合的品牌学校、特色学校, 为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3.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高职师资队伍水平是决定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今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校, 不甚了解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缺少企业职业岗位亲身体验, 并且由于目前新知识、新技术更新速度的日趋加快, 教师个体要实现多面手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 从时间和精力上都很难实现。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分工是走向专深的必由之路。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通过教学合作、问题探讨、学术研究、成果分享, 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自身进行合适定位, 把自身聪明才智集中于自身优势专业, 促进教师个体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而且有利于团队教师在相互补充, 相互依存的协同合作中, 产生共生效应, 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做到对职业教育社会功能的有效支持, 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困境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在提升学历、职称和增加兼职教师、教师培训和下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和素质, 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仍然相对滞后, 面临诸多成长掣肘。

(一) 教学团队构成仍不够合理, 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根据孟令臣、曹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抽样调查分析”课题组对全国8省 (市) 31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显示,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团队中, 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占近60%, 占专任教师43.53%, 其中以双证为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大, 数量大幅增长, 但仍难以达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双师型”教师数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数的80%的标准;从“双师”来源看, 学校毕业直接任教人数占64.51%, 从企业等单位调入人数占35.49%[4], 来源仍较单一;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 许多教师通过业务技能培训和下企业锻炼提升自身技能, 但技能培训走过场、下企业流于形式, 教师素质提高缓慢;部分行业兼职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达不到培养职业人才的要求;团队梯次构成不尽合理, 高学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 正高职称人员仅占“双师型”教师比例的4.8%[5], 缺乏高素质的团队负责人, 中青年骨干教师比例偏低, 直接影响团队建设。

(二) 缺少共同愿景, 团队合力弱。

由于缺少深层次宏观性的职业教育规划, 教学团队缺少共同愿景, 许多专兼职教师对团队建设的目标不够明确, 不能正确把握整个团队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认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等项目建设目标与己无关, 只专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教学科研中, 独立应对自己面临的难题, 使得教师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较松散的、“原子化状态”, 很难形成教师群体中的有机联系, 使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教师分工形同虚设, 教师对团队目标认同感不足, 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缺少责任和奉献精神, 也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 很难形成结构性的合力, 同一学科内部的学术梯队变得毫无意义, 大大削弱了团队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三) 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 团队建设缺少特色。

目前校企合作内容缺少深层次、宏观性的职业教育规划, 多局限于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场地、提供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等浅层的具体事务合作层面。校企合作初级形式如“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一直处于流于形式、“消耗型”生产状态难以改观的窘境, 校企合作服务项目规模小、数量少, 对行业影响力较弱。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平台的羸弱, 就难以使校企教师共同合作研究开发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优质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 使“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失去了最基本的根基, 也难以形成具有实力和特色的品牌专业、品牌学校, 制约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提升。

4.机制和制度缺少规范, 制约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制度建设是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是在相关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等方面仍难以适应“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对团队人员的合作机制缺少规范;对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实践教学、业务培训走过场、流于形式的问题缺少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措施;对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和考核缺少有操作性的措施;对教师的考核过多注重个人业绩而较少考核团队的整体成效, 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政府方面,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相应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缺失与滞后, 使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意愿。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路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由跨越式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新阶段,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固有缺陷已经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此, 要立足各校的实际, 着重从优化结构、塑造文化、构建特色、完善制度等方面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

(一) 优化结构, 形成构成合理、梯次分明、素质较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是优化团队人员构成,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梯队建设。 (1) 紧密依托行业,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积极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与教学, 优化团队的双师结构, 使教学团队成为专业教师、实训教师、行业专家的结合体, 逐步形成教学效果明显、“双师型”素质和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 (2) 精心配备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逐步形成专业带头人水平高且影响力强、骨干教师业务精湛、一般教师能力突出的梯次分明的教学团队[6]; (3) 团队带头人, 应该在教学业绩和学术领域有较大建树, 在自身所在的行业技术领域有较大影响, 能科学设计团队发展目标, 统筹协调团队成员一致行动, 能很好地沟通团队与学校、行业和地方政府, 推动团队大步迈向新台阶; (4) 提高团队成员学历水平和职称水平, 形成以教授带队, 60%的专业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 梯次分明, 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二) 文化塑造, 形成共同愿景,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文化是一种血脉和精神家园, 一种目标一致、相互学习、合作和谐的团队文化是团队的凝聚力, 专业发展的竞争力, 团队建设的引导力和推动力。 (1) 形成共享愿景。沃伦·本尼斯曾指出:“在人类组织中, 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7]各校各专业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所处地区和行业优势, 在对长期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结晶, 对学校整体发展进行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 引导团队教师树立共同愿景, 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 促进人心凝聚和思想统一。 (2) 形成和谐的团队精神。每个团队成员具有明确任务要求和分工, 在任务驱动下发挥各自特长和能力, 专兼职教师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共同探索, 团队整体绩效得到充分体现。和谐的团队精神需要团队带头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个人魅力及团队成员的职业操守和个人素质, 以引导和培育团队, 要通过日常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活动和关键事件来营造, 使整个团队充满相互分工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和奉献的工作作风, 使教师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一体性和创新精神, 自觉地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结合在一起。 (3) 以人为本,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从根本上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将在团队工作中深刻影响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 也深刻影响团队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成为团队建设的引导力和推动力。

(三) 依托行业优秀企业, 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 为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提供平台。

产学研结合是我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与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优秀行业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1) 校企合作研讨会是沟通学校、企业和行业之间信息和事务的桥梁, 有助于学校明晰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 制订发展规划, 把行业企业对职业岗位的最新任职要求纳入到教学内容中, 使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更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2) 团队课程开发能力是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的重点。教学训练要以建设精品课程为目标, 以项目为载体, 融“教、学、做”于一体, 以校本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为依靠力量, 共同完成精品课程各项教学内容与任务; (3) 实训基地建设是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的重要手段。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真实的企业场景, 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 引进工作现场的设计思路、布局设置和岗位特征, 教学团队相关成员要作为学校的专家参与政府招标采购、安装调试设备、营造实训基地职场氛围, 开发实训项目, 并对实训基地实行开放管理。 (4) 积极开展教研与科研服务是构建“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的重中之重。积极拓展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岗前、职后、转岗培训服务, 增加职业技术鉴定工种, 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资质, 使培训质量得以有效提升。校企之间深度合作, 最终有助于解决企业参与教学、教师互聘互派、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关键问题, 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也有利于具有特色的优秀教学团队的形成和发展。

(四) 完善制度, 提供“双师型”教学团队的保障力。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机制保障。 (1) 建立管理制度。制定学习、培训和进修制度、规定对团队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带头人和专任教师的岗位职责、督促指导和评价专任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度、制定外聘教师管理制度等。重点和难点是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对生产第一线技术管理人员转任教师, 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和入职前的师范技能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任教, 按专任教师管理兼职教师。还应注重“缺陷管理”, 包容团队成员个性, 有合理途径化解团队成员矛盾, 创造和谐的团队协作环境。 (2) 完善激励机制, 形成团队合力。通过人事制度改革的岗位聘任, 对团队成员有专门奖励办法的“物质激励”、鼓励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考核和下企业生产一线挂职实践的“发展激励”、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激励”、通过评选教学名师、冠名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等“榜样激励”、评聘行业协会各项职务和承担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的“成就激励”等。 (3) 加强考核评价, 促进建设发展。在个人方面, 建立“两个职称并重, 教学科研服务并举, 以培训后考核验质量”的评聘体系, 使一些已具有“双证”、“双职称”的教师进一步成长为素质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在团队业绩方面, 建立以业绩为核心、以企业评价为重要指标的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根据教学团队业绩如人才培养质量和对企业的服务等, 进行物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倾斜。 (4) 政府应打通企业人员向职业院校流动的制度限制, 解决引进人才的身份和职称等问题, 让引进人才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心工作。

总之, 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必须主动创新思路, 优化结构, 以共同愿景和团队精神凝聚力量, 与行业优质企业合作搭建平台, 确保特色, 同时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保障机制, 全方位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稳步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吕淑芳.论新升格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 2007, (05)

[3]吴志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提质的必由之路.南方日报, 2013-03-08.

[4][5]孟令臣, 曹晔.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抽样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9) .

[6]胡柏翠, 周良才.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3) .

双师教学通信工程 篇9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法 “双师型” 教学水平

1 概述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重中之重。所以,培养一支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既能“传道”——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授业”——培养学生实践相结合的“三创”能力——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高职院校体现“授人予渔”的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保证。

为了能够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因此对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1-2],利用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水平的评价因素对其教学水平进行研究。进而在帮助教师评价的时候,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成绩与不足,让教师在评价中提高自己。

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 结论

结果表明该“双师型”教师教学水平30%隶属于优秀,30%隶属于良好,20%隶属于一般,10%隶属于差。而最大隶属度原则在实际中是经常用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有效性问题的弊端,其使用是有条件的,可能出现评价结果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对上述各级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加权平均法,可得该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值为

根据表2,表明该教师的教学评价结论为良好。

参考文献:

[1]杨纶标.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67-80.

[2]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05-211.

[3]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5-231.

[4]秦娟,龚淑梅.“双师型”教师教学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3):59-60.endprint

摘要: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理论及实践教学水平的评价因素对其教学水平进行研究,用加权平均原则对各级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成绩与不足。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法 “双师型” 教学水平

1 概述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重中之重。所以,培养一支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既能“传道”——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授业”——培养学生实践相结合的“三创”能力——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高职院校体现“授人予渔”的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保证。

为了能够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因此对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1-2],利用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水平的评价因素对其教学水平进行研究。进而在帮助教师评价的时候,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成绩与不足,让教师在评价中提高自己。

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 结论

结果表明该“双师型”教师教学水平30%隶属于优秀,30%隶属于良好,20%隶属于一般,10%隶属于差。而最大隶属度原则在实际中是经常用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有效性问题的弊端,其使用是有条件的,可能出现评价结果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对上述各级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加权平均法,可得该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值为

根据表2,表明该教师的教学评价结论为良好。

参考文献:

[1]杨纶标.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67-80.

[2]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05-211.

[3]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5-231.

[4]秦娟,龚淑梅.“双师型”教师教学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3):59-60.endprint

摘要: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理论及实践教学水平的评价因素对其教学水平进行研究,用加权平均原则对各级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成绩与不足。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判法 “双师型” 教学水平

1 概述

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也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重中之重。所以,培养一支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师队伍,既能“传道”——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授业”——培养学生实践相结合的“三创”能力——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高职院校体现“授人予渔”的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保证。

为了能够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因此对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通过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1-2],利用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水平的评价因素对其教学水平进行研究。进而在帮助教师评价的时候,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发现和肯定教师的成绩与不足,让教师在评价中提高自己。

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 结论

结果表明该“双师型”教师教学水平30%隶属于优秀,30%隶属于良好,20%隶属于一般,10%隶属于差。而最大隶属度原则在实际中是经常用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有效性问题的弊端,其使用是有条件的,可能出现评价结果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对上述各级评价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运用加权平均法,可得该教师的教学水平评价值为

根据表2,表明该教师的教学评价结论为良好。

参考文献:

[1]杨纶标.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67-80.

[2]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05-211.

[3]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5-231.

双师教学通信工程 篇10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2005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试点专业。三年来, 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 以水利行业为依托, 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为纽带, 以水利系实训基地为中心, 努力建设了一支能够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这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双师”素质优良, “双师”结构合理, 专兼结合, 特色鲜明, 相对稳定, 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有利保障。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

为了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学院成立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有合作企业参加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中, 聘请了12名水利工程生产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 校企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规格, 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 主要对市场动向、人才需求、人才规格、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教学方向性问题提出建议,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根据本专业有关行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参与专业开发、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及实验实训改革等工作。例如, 水利工程系在制定2006级专业教学计划时, 就积极主动咨询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 对2006级水工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实质性的调整, 使调整后的教学计划更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建设“双师”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

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去企业、科研机构锻炼学院要求教师除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之外, 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具备教师与工程师的“双师”素质, 有条件的教师也可直接考取注册工程师 (如结构师、建筑师、造价师、监理师等) 资格证书, 此外, 教师也可以同时申报教师系列与工程系列的职称, 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人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学院积极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工程、设计单位挂职锻炼, 参加施工、监理与设计等工作, 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科研、教研课题开发能力, 促进了教师“双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优化。2005~2008年,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共派出11位中青年教师到工程单位挂职锻炼, 参与了湖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武汉市汉南长江干堤整险加固工程、湖北省杜家台分滞洪区堤防整险加固工程、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安全工程、黄龙滩水电站右导墙除险加固 (一期、二期) 工程等项目的施工和监理工作及我院汤逊湖新校区的建设, 使中青年教师在工程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

积极承接科研、生产项目, 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近三年来, 学院利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技术与设备的优势, 主动承接教研、科研、设计与生产项目。承接了武汉志宏水利水电设计院3项勘测设计项目 (湖北省宣恩县雪落寨水电站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天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利川营上大棚蔬菜基地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承接了湖北卓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公司1项监理项目 (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安全工程2004年度项目) ;选派两位教师到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建筑室参加了两项建筑工程的设计;在公开期刊上发表了《长江中游典型测站1998年洪水位变化特性》、《基于空间数据库模型的城市地下管网数据库设计》、《东庄堰灌区配套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论文。2008年暑期, 学院水利工程系与武汉市志宏水利水电设计院合作, 成立了由水利工程系主任负责, 水工教研室教师与设计院工程师参与设计的项目团队, 承担了省国土资源厅投资的“赤壁市赵李桥镇土地整理项目”的施工图设计任务, 06级水工专业8名优秀学生参与了实践学习。设计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 这是学院与设计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示范。通过广泛深入地参与科研、设计与生产项目, 既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 也使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双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通过产学研结合, 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材建设的改革,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教师通过产学研结合, 提高了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这不仅反映在水工专业教学工作上, 也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改革及编写的教材和讲义上。三年来, 本专业教师参与编写了《工程建设监理》、《建筑材料》、《水工建筑物》、《施工实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电站》、《建筑结构》、《水力学》、《水利工程管理》、《GPS定位原理与技术》等高职高专教材, 这些教材全部由“双师”素质教师主编。通过多年来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 他们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知识, 知道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 也知道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所以这些教材受到各兄弟院校师生的欢迎。此外, 通过工程实践, 直接从工程实践中收集第一手资料, 学院编写的多种课程设计、综合练习、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在配合实训教学的过程中, 逐步成为比较适合学生实际, 也比较接近工程单位实际的优质教辅材料。

建设“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依托行业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根据高职教育依托行业办学的特点, 学院建立了与企业单位开展合作教育的良好机制。通过水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等知名企业合作, 从中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 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重点承担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的工程现场教学等实训教学任务。不定期地开展有关行业新知识、新工艺、新工种课程培训或讲座, 增强高职教育的应用性。例如, 聘请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谈广鸣为客座教授, 为学院师生做了多场学术报告,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8年4月, 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设立了“楚天技能名师”教学岗位, 学院经过公开招聘, 严格选拔, 聘请湖北葛洲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王小和高级工程师为“楚天技能名师”。

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

通过在企业顶岗锻炼、兼职、派送国内知名高校学习培训等途径, 学院培养了两名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 同时创造条件, 引进社会上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充实教师队伍, 组成了校企结合的专业带头人队伍。

建设骨干教师队伍

学院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 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骨干教师队伍。在专业教师中选拔了6名具有硕士学位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青年教师, 分别派到国内知名的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局及水利勘测设计单位锻炼, 跟踪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实践动手能力, 将他们分别培养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施工技术应用、组织管理、质量监控、工程概预算、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教学骨干。其他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具体情况, 安排在院办企业———武汉志宏水利水电设计院、湖北卓越水利水电监理公司、武汉利兴科技开发公司 (有施工资质) 顶岗从事工程实际工作。专业骨干教师要求能协助专业带头人搞好专业建设与技术服务, 完善专业标准、专业技能认证系统与课程体系;能单独组织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开发课程和生产性实验实训项目,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参加水利部、建设部有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至少取得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另外, 创造条件, 引进社会上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 (高工、正高工) 充实教师队伍。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 引导他们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培养“双师”素质青年教师

学院选拔了10~15名中青年专业教师, 分别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产一线锻炼, 拜具有丰富经验的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师, 通过参加生产活动、集中培训, 使其能独立承担水工专业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能单独指导学生顶岗实习;能参与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具备职业技能考评能力, 并且取得职业考评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王武林.产学研结合与高职师资队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0) .

[2]张勇.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 .

[3]丁柏林.加强产学研结合, 提高高职师资队伍素质[J].中国农业教育, 2001, (6) .

上一篇:领导文化下一篇: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