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领域

2024-05-10

通信工程领域(共12篇)

通信工程领域 篇1

引 言

合谋作为经济社会的一个顽疾,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罗建兵,2006)[1,2],吸引了大批学者开展研究。早期有关合谋的研究主要在公共管理领域展开,最初用来解释企业间存在的价格合谋现象,随后学者利用博弈论讨论了合谋对市场拍卖和决策领域的影响。在当代合谋理论研究开创者Laffont和Tirole等人在不完全契约理论基础上将合谋引入产业组织内进行研究后,一整套经典的合谋研究范式得以提出并沿用至今,即探讨合谋产生的原因、影响合谋出现的关键因素及合谋的防范措施等[3]。

工程建设领域同样存在合谋现象[4]。郭南芸(2008)对工程合谋现象进行了专业化、形象化的描述,认为“合谋是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及建设过程中,业主方丧失了招标公正性,为获取租金而与投标方协作,帮助其获取工程施工资格;投标企业违背公平竞争原则,与其他企业私下协商报价办法;监理方则丧失了工程监理独立性的基本要求,迎合施工单位工程造假需要而做出的工程虚假鉴定。[4]”国务院自2009年8月以来开展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指出了当前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六大问题,其中有3项涉及工程合谋问题,涵盖项目审批、土地出让、工程发包及设备采购等诸多工程建设环节[5]。已有研究表明,包括业主、设计方、监理方及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在内的诸多项目参与方在特定环境下会为谋取不当利益共同实施合谋行为,给项目利益带来损失[6]。因此,可以将工程合谋现象视为工程利益相关者基于相互串通立场,通过正当或不正当手段侵蚀项目利益或公共利益的行为。

为探询工程合谋现象产生的诱因与现实根源,寻求遏制工程合谋现象肆意扩散的有力措施,众多国内外学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对目前理论界对工程合谋现象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方面,对工程合谋现象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学者多采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工程合谋产生的原因,并用博弈论作为分析工程合谋现象形成条件及制定相应遏制措施的主要工具,且国内学者多将研究范围聚焦在工程建设中的发包环节,着重分析了投标人实施的串标、围标等不规则行为;国外学者多采用半结构访谈、统计调研、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不仅涵盖了工程合谋的表现形式、合谋参与方态度与合谋遏制措施,也包括工程合谋行为的检测与判定等范畴,并始终将合谋参与方的职业道德(Ethics)作为研究主线。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把握工程建设领域合谋问题的研究动向,寻找有效降低工程合谋现象给项目利益带来损失的理论方法和依据,本文沿用Laffont和Tirole提出的经典合谋问题研究范式,对已有研究工程合谋现象的理论文献进行了整理。

1 工程合谋现象诱因

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是国内学者用来分析工程合谋现象诱因的常见工具。郭南芸(2008)认为在我国建设工程领域,信息不对称、委托方与代理方目标不一致,常常会引发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之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一直存在“反贪污不反浪费”特色,容易导致多个代理人相互串通,合谋侵占委托方利益[7]。同时,郭南芸(2008)也提出,由于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不可能穷尽工程合同所有条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代理方实施合谋行为创造了条件[4]。谢颖和黄文杰(2008)认为尽管建筑市场的竞争压力过大会诱发合谋,但合谋收益过大、惩罚力度不足才是合谋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而同时我国客观上存在的诚信及市场监管体制缺失等外部环境也为工程合谋现象的产生提供了负面支撑[8]。余晓钟和张焕杰(2008)在基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委托代理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为业主(代建人)、承包商和监理方实施工程合谋行为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指出信息不对称与合谋成本低是导致工程合谋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9]。除此以外,邵晓双和王贵国(2011)认为当今建筑市场愈来愈发狭窄的正当利润渠道也是导致工程合谋现象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10]。

相比之下,国外学者多从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方面(Ethics)分析工程合谋现象产生的原因。例如Paul Bowen(2012)等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南非建筑业合谋现象产生的根源与本质,发现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雇员低下的职业素养是诱发工程合谋现象的最主要因素[11]。Johan J.Graafland(2004)在对荷兰知名建筑公司——Heijmans的高层和中层项目经理进行访谈的基础上[12],认为名誉机制的缺失和职业道德的弱化是导致工程合谋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M.Sohail与S.Cavill(2008)无论是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还是私营业主投资项目工程合谋诱因方面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3]。

2 工程合谋现象形成条件

由于工程合谋现象隶属行为科学范畴,多用于群体范围内具有竞争性质个体行为研究的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合谋现象形成条件的构建与分析。杨耀红和汪应洛(2006)按照我国大型基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制,针对客观存在的业主、施工方和监理方合谋以套取国家建设资金的现象,利用博弈理论进行了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分析,提出了各方参与合谋的条件[6]。陈赘和刘肇城(2006)从博弈的角度针对公共工程建设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业主(代建人)、设计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合谋的现象,建立了不完全信息动态模型,并基于政府、业主(代建人)、设计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各自的效用函数,对合谋现象出现的条件进行了分析[14]。任宏和祝连波(2007)运用信号博弈理论,针对投标人可能实施的串标行为建立了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发现影响串标者行为的关键因素是招标人对串标者的处罚力度及招标人检查串标的成本,而与投标人的串标成本无关[15]。杨琳(2010)则利用博弈论针对公共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业主、承包商所组成的一个合谋体,在信息封锁条件下可能实施合谋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16]。程书萍(2012)等基于信息论针对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与跟踪审计模式下的大型工程合谋问题构建了合谋博弈模型[17],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种审计模式下业主、施工承包商和监理单位的决策行为及合谋条件,并发现监理单位独立性的丧失是竣工决算审计模式下合谋现象频发的主要先决条件,而在跟踪审计模式下,审计机构的提前介入则能有效避免合谋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Porter,R.H.(2005)提出并分析了有利于诱发合谋现象或遏制合谋现象的因素,也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合谋现象形成的条件[18]。

3 有关工程合谋现象的描述

早期关于工程合谋现象描述的研究以Lee T.S.(1990)较为典型,他以美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为对象进行了调研[19],发现合谋会导致实际有效投标人的减少、投标人报价变化的减少以及项目投标报价的偏高,同时也会造成业主被逼无奈情况下的质量妥协乃至项目整体失败,更会给建筑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导致行业就业率降低。进入新千年后学者纷纷以本国建筑业为对象开展了实证研究:Charles Vee与Martin Skitmore(2003)在澳大利亚的项目经理、建筑师和承包商中展开调研[20],受访者表示尽管没有雇主、上级主管或委托人要求他们实施或参与工程合谋行为,但他们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诸如欺诈、围标、串标、泄密等工程合谋现象;Ishii(2006)以日本公路路面材料的采购为对象,调研了其中存在的工程合谋行为[21];P.A.Bowen(2007)等在南非开展了一项以建筑师、测量师、工程师和承包商为对象的访谈调研[22,23],结果显示在类似南非这样正处于城市化高潮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承包商在承揽工程时会实施一定的合谋行为,表现形式为行贿、欺诈与不公平竞争;O.E.Alutu与M.L.Udhawuve(2009)在尼日利亚建筑从业人员中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尽管工程项目各参与方都有各自严格的职业操守规范和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是项目设计、工程发包和建设环节中潜在的大量不当利益仍然吸引着项目参与方实施合谋行为[24];S.Z.S.Tabish与Kumar Neeraj Jha(2011)利用德尔菲法做了一项有关印度政府公共工程项目采购的统计调研[25],结果显示各项目参与方在交易透明、职业道德、公平竞争、合同监管及程序违规等5个方面存在15项涉及合谋的不规范现象。此外,Martin Besfamilie(2004)还以阿根廷联邦政府拟兴建的一项基础设施为背景,介绍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地方政府和承包商如何串谋共同欺骗联邦政府,以达到套取项目资金目的的典型案例[26]。而国内学者多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工程发包环节涉及招标人、投标人及招标代理的诸多不规范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更是分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针对项目各利益相关方有关工程合谋方面做出了明确的禁止性规定[27,28]。

4 工程合谋参与方态度分析

除对工程合谋现象的表现形式进行描述外,各项目利益相关方对合谋问题的态度或看法也是学者开展研究的重要对象。Anna Zarkada-Fraser与Martin Skitmore(2000)针对在工程发包环节中最有便利条件实施合谋行为的关键人员(如决策者)进行了访谈调研[29],分析影响其是否实施合谋行为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是否在法律文件条款中有所涉及”为上述关键人员(决策者)在面对合谋问题时的最大考量因素。同时,Anna Zarkada-Fraser(2000)还以澳大利亚建筑业中的测量师群体为对象开展实证调研[30],首次从行为科学和职业道德范畴研究了其在串标、围标等合谋问题上决策方式的影响因素。Linda Fan(2001)等也对香港测量师协会部分会员进行了问卷调查[31],结果发现受访者一般都会将雇主、客户及其自身的利益置于项目利益或公众利益之上。承包商往往被视为工程合谋现象的始作俑者,而Brockmann C.(2009)则认为工程合谋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一个组织方面的问题而不仅是由承包商单方面引起的问题[32],他认为现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的招投标规定、过度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过大的工程合同额,才是诱使承包商试图实施合谋行为的根本原因。Porter,R.H.与Zona,J.D.(2008)将激励因素纳入合谋参与方的合谋协议考虑范畴,分别得到了在合谋实施与否两种条件下的合谋参与方收益矩阵[33],为从经济利益角度遏制工程合谋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最近,Abdul-Rahman(2011)等也详细研究了业主的态度对项目参与方实施合谋行为的影响[34],并以业主方的专业工程师为对象,针对不同级别的合谋行为提出了2个治理模型,有效满足了业主方对工程合谋问题的治理预期。

5 工程合谋现象的检测与判定

对工程合谋现象的检测与判定是合谋治理的前提,Patrick Bajari与Lixin Ye(2003)针对工程采购过程中存在的投标人合谋操纵投标现象提出了一个鉴别和判定模型,并设定了对竞争性投标和合谋来讲都足够充分和必要的假设条件,结合专家对投标人成本结构的分析,进而判定出潜在可能实施合谋行为的投标人[35]。Chotibhongs,R.与D.Arditi(2012)提出了利用历史数据判定合谋行为是否存在的经验模型[36],并以某个业主在2001~2010年10年间实施的所有项目为数据来源,对所有投标人行为进行了剩余性检验和成本结构稳定性检验,结果显示有部分投标人可能实施了合谋行为,而在现实中上述投标人也确实被监察部门认定存在不轨行为。在此基础上,Chotibhongs,R.与D.Arditi(2012)又提出可以通过详细分析有合谋预谋的投标人和正常投标人之间在投标内容、成本条款和成本结构方面的差异,来判定投标人实施合谋行为的可能性[37]。国内学者中尹贻林和周金娥(2010)率先在工程合谋现象的检测与判定方向开展了研究[38]:通过对文献和国内各级建设法规的梳理,利用频次统计和德尔菲法首先构建了一个工程招投标环节中横向合谋(代理人之间的合谋)认定标准体系,继而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各项认定标准赋予权重,最终为判定项目中是否存在横向合谋现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该思路对国内工程合谋现象研究从定性的研究方法向定量的研究方法的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6 工程合谋现象的遏制措施

6.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的工程合谋预防措施

董志强和严太华(2007)通过一个P-S-A(Principal-Supervisor-Agent)三层代理硬信息模型来分析工程建设领域的监察合谋行为,重点考察了有成本的合谋惩罚机制对合谋预防合约结构的影响,并认为在合谋惩罚机制设计和监察者激励报酬之间存在一个临界值,为是否要实行带激励的合谋监察提供了理论支撑[39]。谢颖和黄文杰(2008)则突破传统的单变量建模方法,将严格监管、有效激励与合谋防范纳入建设工程项目委托代理体系,从项目业主、承包商和项目管理公司等项目利益相关方立场出发,分别建立以努力变量为核心变量的激励合同和监管模型,以及项目管理公司与承包商之间的合谋防范模型[8]。郭南芸(2008)通过对构建的建筑市场委托人——监督人——代理人的代理模型分析,认为对监理报酬进行激励机制设计,并提高合谋监察力度,加重对合谋行为的惩罚,增大合谋参与方成本,可以减少建筑市场合谋行为的发生[7]。Shakantu Winston(2006)则认为无论是在委托人还是代理人方面,应用像世界经济论坛反腐败指导方针那样严厉的职业道德操守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工程合谋现象的泛滥[40]。

6.2 基于博弈论分析的工程合谋遏制措施

任玉珑等(2004)基于委托人效用最大化思想构建了业主对监理方和施工方的激励机制,从静态博弈的角度认定该机制能有效防范监理方和承包方的合谋行为[41]。赵霖平等(2005)利用博弈论对投标企业陪际、围标、串标的现象进行分析,从增加投标者数量、降低投标者重复相遇的概率、降低行业退出壁垒及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遏制工程合谋现象的一些措施[42]。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余晓钟和张焕杰(2008)针对可能存在的业主、承包商和监理方的三方合谋行为建立了博弈模型,在模型分析基础上提出加大监督力度、加大合谋惩罚力度、完善信用体系与降低信息不对称等遏制三方合谋的措施[9]。龙化良(2009)针对电力工程建设项目构建了业主监督承包商和监理单位合谋的博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出博弈均衡取决于委托代理机制的健全制度、监管与奖惩的力度[43]。张朝勇(2011)建立了政府(投资人)、代建人和承包商三方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在纯策略和混合策略情形下代建人和承包商合谋以及政府监管的纳什均衡条件,认为提高项目各参与方现有收益及增大预期收益能够有效遏制工程合谋发生的概率[44]。赵冬梅、王园园(2012)在多维信息招标相关理论基础上构建了招标代理方与行贿投标方合谋的博弈模型,求解合谋存在条件下的最优招标机制、均衡合谋金以及均衡合谋概率,认为调查力度、惩罚力度的加强以及投标方实际能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合谋发生的概率,而投标方数量的增加可能会促进合谋的发生[45]。

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多采用静态博弈的方法研究工程合谋现象的遏制策略,其模型构建的前提假设过于完全理性,而建设工程项目具有实施周期长的特点,并且委托方和代理方有可能在不同的项目中多次相遇,即存在多次博弈的现象。由John Maynard Smith提出的演化博弈理论,将研究对象聚焦于随时间变化的某一群体,并着力刻画单个个体的行为及其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行为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且可以为宏观调控群体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易余胤等,2005)[46]。范如国和李丹(2011)就应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了招投标双方的效用模型,分析双方招投标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影响策略均衡的决定因素,给出招投标过程中业主规避投标人围标行为的策略选择及预防措施[47]。

6.3 遏制工程合谋现象的其他措施

Wei Lo(1999)等在分析台湾30项地铁工程案例及对大量承包商、咨询单位和业主访谈的基础上,认为设置不适当的资格预审条件极易诱发工程合谋现象,并提出在政府承担一定风险基础上适当降低资格预审门槛,不仅在满足项目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降低成本、缩减工期,更能推动当地建筑市场的良性发展[48]。Srabana Gupta(2002)以美国高速公路建设为例,分析了确定中标人时所有投标人的数量,以及多家承包商团体数次共同投标的现象,发现项目中标价格随着投标人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而下降,且当存在8家投标人参与投标时,潜在的投标人之间的合谋会很大比例上转换为竞争[49],这为在工程发包环节有效遏制合谋现象的出现提供了理论意义上的借鉴。B.Sichombo(2009)等提出在赞比亚建筑业中实施技术性审计能够有效遏制合谋现象,尤其是在项目合同签署前阶段设置审计员更易对合谋行为进行监管,因为在该阶段合谋行为最为敏感[50]。S.Z.S.Tabish与Kumar Neeraj Jha(2012)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了工程合谋遏制策略与项目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指出领导力、严格的规则、职业素养培训及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应是四项主要的工程合谋遏制策略[51]。

7 小结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工程合谋现象理论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理论界对工程合谋现象这一建设领域存在的顽疾已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更多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谋求工程合谋问题的解决,而国外学者多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合谋现象的各个维度。尽管目前理论界已对工程合谋现象就诱因、形成条件、表现形式、检测与判定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建筑业依然存在严重的合谋问题,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尤为甚。这提醒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合谋遏制与应对措施进行评价,探询治理结果不佳的原因,相信这也正是工程合谋问题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此外,通过对工程合谋现象理论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日后对工程合谋现象的研究,应跨越工程项目实施层面,从管理范畴全面、准确、清晰地界定工程合谋现象的内涵和特征,在项目利益相关方之间界定组织场域,结构化行为主体类型和行为模式,分析群体和个体之间的行为演化规律和演化路径,寻求工程合谋现象发生、发展的动力性、可控性和防范性,这对于解决工程合谋现象及腐败等关联行为,提升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管理绩效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建设工程领域存在合谋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合谋在给项目利益带来损失的同时,也给建筑行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目前已开展的有关工程合谋现象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工程合谋现象的诱因、形成条件、表现形式及合谋参与方态度等视角进行归纳,并就现有研究成果中工程合谋现象的检测与判定,以及针对工程合谋现象的遏制措施进行了介绍。论文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对合谋预防(遏制)机制的评价应是工程合谋问题下一研究重点方向。

关键词:建筑业,合谋,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通信工程领域 篇2

物流工程领域是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企业物流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主要培养掌握物流设施应用、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以及物流运作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并具有独立担负物流技术和运作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随着经济一体化、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物流领域,促使物流业迅速成为在全球具有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产业,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环境、企业竞争力和社会综合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008年11月,通过了与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ILT)认证的合作。

主要专业方向:

 现代物流管理

 物流信息系统

主要专业课程:

 管理信息系统

 法律实务

 采购管理

软件工程领域的科技新星 篇3

瘦、年轻、精神是记者对马于涛的第一印象,长期戴着的眼镜给他平添了一些书生气质。

简单交流后,记者获悉近五年来他已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的科研课题,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且荣获过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内的多项荣誉,出版了一本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软件度量和软件演化与维护等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2001年6月,马于涛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随后顺利获得该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学习,在继续深造过程中先后受教于我国软件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何克清教授和李德毅院士,使他在科学研究、学术道德等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和熏陶,本身热爱科研工作的他,也逐渐成长为我国软件工程研究与实践的后备力量中的一员。

实践篇:

核心技术业界应用产效益

据了解,为了解决20世纪60年代中期爆发的众所周知的软件危机,“软件工程”的概念在1968年召开的NATO软件工程会议上被正式提出,并在以后不断发展、完善。四十多年来,为了寻找治愈软件危机的“银弹”,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在不断探索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

马于涛介绍,受国家“973计划”项目的资助,经过五年多的艰苦钻研,李德毅院士、何克清教授的科研团队创建形成了具有“可伸缩架构、灵活互操作、虚拟化管理”技术特点的面向按需服务的软件开发方法论,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已被ISO和TOG(The Open Group)等国际组织标准化,并实施了产业化应用,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当记者问及他个人的贡献时,他谦虚地表示:“我只是在软构件/服务资源管理、面向按需服务架构及解决方案设计、软件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这三个方面贡献了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而已。”

在软构件/服务资源管理方面,马于涛及其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软构件分类和注册方法,屏蔽实现差异、易于扩展,增强语义关联、互操作性强,已在武汉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武钢工程技术集团计控公司实施,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功获得了2010年湖北省优秀专利项目奖。

好的软件架构是一个大型软件开发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针对IBM 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参考架构在个性化需求分析和IT资源虚拟化管理方面的不足,马于涛及其合作者基于RGPS(Role, Goal, Process, Service)需求元建模框架和ISO/IEC 19763系列标准,设计了针对软件服务平台的面向按需服务架构,驱动业务流程的个性化定制与服务聚合,通过服务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定制提升传统SOA的按需应变能力。在团队所有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相关成果通过了国际TOG组织的严格评审,被确定为其云计算参考架构CCRA(Cloud Computing Reference Architecture)标准的基础技术,荣获2011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转型期,欧美软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一些知名IT公司(如IBM、微软、SAP等)设置的技术壁垒给我国软件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但当看到我国软件工程领域的创新科研成果被采纳为全球IT业界技术标准时,记者对以后我国软件服务业优势技术推广并影响更多的国外IT企业充满期望。

瞄准国内软件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之前研究的核心技术,马于涛作为团队骨干与相关公司合作设计研发了“制造业信息化软构件库的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平台”和“云服务超市系统”,支持软构件/服务的按需选择和动态组装,快速开发应用软件系统和云服务应用,让研究成果中的实用技术真正服务于产业。据了解,由此构造的开目系列软件产品推广应用于国内230多家制造业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相继获得了2011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铜奖、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200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我国软件工程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深研篇:

前沿问题学科交叉探真究

复杂系统和复杂性科学被国内外许多科学家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的前沿。

“软件系统作为一类人工复杂网络受到了来自软件工程、信息科学、统计物理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同时,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研究的成果为探索大规模软件系统的结构特性和行为特征提供了有力支持。”据马于涛介绍,面向按需服务的软件开发方法侧重如何构造软件,而复杂软件系统的分析与优化则关注如何度量软件,两者相辅相成。

针对图灵奖得主Frederick Brooks教授提出的软件结构信息度量的挑战,马于涛及其合作者提出并创建了一个层次型的度量标度体系及其变粒度的量化指标集,从不同粒度揭示软件结构演化的动力学特性和规律,便于系统重构和结构优化,对解决Brooks教授提出的挑战具有积极意义。相关学术论文相继在《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IEEE CIT(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6国际会议上发表,并获得IEEE CIT 2006会议唯一的最佳论文奖,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围绕构建的度量标度体系,他和合作者提出了有序性、稳定性等重要软件特性分析的网络化方法,以开源软件的拓扑结构为载体,阐明了软件结构稳定和自适应演化的机理,为大规模软件的设计与维护提供指导原则,在《力学进展》和《软件学报》相继发表了综述性长文,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软件网络》,国际复杂网络研究权威、IEEE Fellow、香港城市大学陈关荣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中评价“毋庸置疑,这是国内也是国际上第一本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来研究和阐述‘软件网络’的论著。”该书针对大规模软件开发中设计和维护存在的实际问题,借鉴复杂网络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地介绍了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与软件工程相融合的思想以及软件网络的概念、分析度量体系、调控方法和核心技术,为检测软件结构设计的缺陷、揭示软件演化的客观规律、提高软件系统的设计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于涛及其合作者还在软件缺陷检测和预测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包括在软件内部属性和外部结构特性之间建立关联,设计了结构缺陷检测指标及预测模型,辅助软件开发者快速准确地分析和发现结构设计的缺陷,为软件的质量评估与保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代表性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Dynamics of Continuous, Discrete and Impulsive Systems: Series B》和COMPSAC、SEKE、APSEC等期刊和会议上,被《Advances in Physics》(SCI IF: 34.294)、《Information Sciences》、《Physica A》、ICSE 2012、ECOOP 2011等著名SCI刊物和软件工程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引用并正面评价,反响较好。

短波通信网在应急通信领域的应用 篇4

随着现阶段诸如地震、火灾、冰雪、洪灾和恐怖事件等灾害事件的频发, 政府及其相应的职能机构的工作能力、办事效率不断地经受着考验, 灾害事件给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一旦有灾害发生, 就必须以极快的速度采取补救措施, 补救是否及时、决策是否得当, 重要原因都取决于在灾害发生前后通信措施是否及时, 分析是否准确合理等, 这些因素与人民群众所承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情况密切相关。为此, 国内外都在为预防灾害, 以及灾害发生时的实时通信传输而努力。

1 短波通信特点

短波通信不依赖其他有线和无线通信手段都必须具备的网络、传输线路、中继体和建筑等基础运行条件, 属于独立自主通信, 抗毁能力最强。短波通信是实现中、远程无线联络的基本手段。短波一方面通过地波传播实现近距离通信, 另一方面通过电离层反射的天波传播, 实现远距离通信。从点对点直通距离看, 短波是所有无线通信方式中距离最远的一种无线通信手段。

另外, 短波通信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低, 无通信费, 建设周期短; 设备简单, 可以根据使用要求进行固定设置, 也可以个人背负或车载安装进行移动通信; 组网灵活; 实时性好; 除了话音之外, 还可以通过配接附属设备实现传送电报、有/无线电话转接、计算机通信和G3 传真等业务。

基于上述优势, 短波通信在国内外历次突发事件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救灾初期常常是主要依赖的通信工具, 因此被广泛用于军队、武警、政府各系统、公安安全, 以及地震、林业、 矿业、电信、水利、电力、交通和安监等专业领域。

2 组网建设目标与网络拓朴结构

2. 1 组网建设目标

针对应急通信领域的应用特点, 短波电台网应满足多点交互通信功能, 对上可以及时汇报灾情以及日常运营情况, 对下及时指挥下级单位, 平级单位可以联合作业。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通信指挥网络, 满足处置突发事件时可以上传下达, 平时可以进行相关情况通报。

下面以省级应急通信为例, 介绍省级应急通信领域的网络构成。

2. 2 网络拓扑结构

所谓网络拓扑设计是指依据所给定的信息流特性———通信业务量和终端节点的位置, 确定中间节点的位置和网络节点之间连接的方式。最佳的网络拓扑设计是网络经济性的可靠保证, 同时网络拓扑设计也将影响到网络的可靠性、链路的容量及分配、 流量控制及网络延时等主要指标。

针对应急通信领域垂直管理的工作特点, 适合采用树形网络拓扑结构。在这种拓扑结构中, 每个结点与其子结点有连接, 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与同级其他子结点进行有限连接, 在指挥调度过程中, 通常每个机构听命于一个上级部门, 涉及到同级子节点联合行动时, 一般都由共同的上级单位负责协调, 所以同级子节点直接通信的情况并不是很多, 但是为了提高整个通信网络的抗毁能力, 可以考虑将几个重点子节点进行同级有限连接。树形结构是天然的分级结构, 与其他拓扑网络相比通信线路总长度短, 成本较低, 节点扩充灵活, 寻径方便, 便于管理。

省级应急通信领域短波通信网由省级应急通信部门、市级应急通信部门和县级应急通信部门3 层网络构成。

整个短波通信网能够实现对全省地域的全部覆盖, 必要时还能够与其他职能部门, 以及周边省份的救援单位跨区联络, 实现应急救援指挥无线通信逐级或越级的实时指挥调度。县区台、市台和省台之间在结构层次上形成短波树形拓扑结构通信网络。 根据业务处理的需要, 在同层次上还可组成网形拓扑结构, 这样每个结构节点之间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 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其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3 设备选型情况分析

针对短波通信系统网络的层次构成, 在设备选型上, 从实际需要出发, 以设备功能先进性、稳定性为重, 同时权衡设备的性价比, 在满足系统功能需求的基础上, 达到系统功能先进, 运行稳定、易于操作、 升级维护方便、兼容性好, 性价比高。

3. 1 电台种类选型

短波电台按用途和使用条件, 分为固定式、车载式和便携式电台。固定式电台主要用于战略通信, 通常组成发信集中台和收信集中台, 其功率为数百瓦至数千瓦, 甚至到数十千瓦, 一般使用性能较好的大型天线; 车载式电台用于组成指挥所通信枢纽或作移动通信使用, 其功率为数十瓦至数千瓦, 一般使用鞭形天线和双极天线; 便携式电台主要用于保障战术分队的通信联络, 具有体积小和重量轻等特点, 一般采用鞭形天线, 利用地波进行近距离通信, 功率通常为数瓦至数十瓦。

针对应急通信领域不同级别的特点和功能, 建议采用如下方式配备短波电台设备: 省级应急通信部门建议由125 W或者400 W固定基地站台、125 W动中通车载台以及背负电台组成; 在市级应急通信部门配备125 W固定基地站台和背负台, 实现全市范围的远距离报、话通信能力; 在县应急通信部门配备背负台, 能够实现对全县的覆盖, 必要时可以装到通信车或者指挥车上进行通信。

3. 2 天线种类选型

固定台建议采用全向三线基地宽带天线, 可实现1 500 ~ 2 000 km半径内的语音、报文传输, 对全省的地级市和县实现无缝隙覆盖。全向三线基地宽带天线采用宽带匹配网络和加载技术, 天线具有工作频带宽、电压驻波比小、辐射效率高、免天调等技术特点。全向三线基地宽带天线采用三线偶极结构, 具有性能稳定、抗风能力强、不易损坏等特点。 全向三线基地宽带天线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采用平拉方式架设或者倒V方式架设, 平拉方式架设适用于固定台的远距离通信, 倒V方式架设适用于固定台的中、近距离全向通信。

固定台除了全向三线基地宽带天线外, 也可使用高增益, 低仰角对数周期天线 ( LP) , 但天线价格昂贵。通信距离较长, 在实践中100 W短波自适应电台配这种天线, 可基本实现北京至昆明, 乌鲁木齐甚至拉萨全天候通信。如果通信质量要求不是太高, 也可使用价格相对便宜的天线如八木天线, 长线天线, 但长线天线需用天调。距离在600 km以内时采用水平双极天线可取得较好效果, 但水平双极天线占地较大, 中心站电台较多不适合布天线阵。

车载式和背负式短波电台根据电台的不同功能配备不同的电台天线, 通常配置为车载鞭天线和便携天线杆等。

3. 3 其他考虑因素

车载式和背负式短波电台建议选用具有双天线插口、能够实现一机多用 ( 可用于基地、车载、背负等多种方式) 的数字化背负电台, 便于系统改造升级和节约以后的建设经费。在日常情况下配备双极或三线天线作为基地电台使用, 与上级单位保持畅通; 在紧急情况下可去掉基地天线接头, 移至应急车或者通信车上配合车载天线作为车载电台赶赴现场并在行进中与上级单位保持畅通; 当车载鞭状天线处于短波近距离通信盲区无法与指挥中心通信时, 可利用电台的双天线插口临时架设简易固定天线实现无盲区通信; 当道路中断, 车辆无法继续前进, 取下车载电台转作背负电台徒步到达救灾现场, 即可在徒步行进中与上级单位保持畅通, 也可在到达现场后临时架设简易天线作为现场通信中心 ( 作为现场指挥部的现场通信保障手段) 与上级单位保持畅通, 将前端实时情况传回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给予相应的指挥调度, 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 多网系融合设备的配备

为了解决短波通信网与其他通信的融合问题, 同时提高整个短波通信网络的可靠性, 必要时可以配备多网系融合设备, 通过该设备可以将短波无线通信和有线通信、卫星通信及超短波通信等通信手段进行融合, 通过其他制式的承载网络, 实现对短波系统的延伸和扩展, 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通信效率。 多网系融合系统通信示意图如图2 所示。

5 网络遥控设备的配备

由于短波电台发射时有较强的辐射, 严重时会对周围的人员和设备形成伤害, 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发生, 必要时可配备网络遥控设备, 如图3 所示。通过该设备可以实现将短波电台及天线架设在远离指挥中心的地方, 网络遥控转换设备与短波电台相连, 同时通过通信传输光缆将控制信号和音频信号传输到指挥中心, 操作人员可以在指挥中心对短波电台进行遥控操作, 从而可以增加人员的安全性。

6 短波通信网人员配备

针对目前应急通信部门工作人员的现状, 需要配备短波通信网系统日常维护和操作人员, 短波通信由于需要较高的操作和维护经验, 只有专门从事该领域的工程师, 才能够对系统较了解, 鉴于这种情况, 需要对整个通信网进行定期的维护和定期演习, 使得操作人员对系统更加熟悉, 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 才能够掌握短波通信领域的相关知识。

7 结束语

本文重点以省级应急通信部门为例, 介绍了短波通信的网络结构和构成要素, 这些方面同样适合于国家级、市级、县级的短波通信网的建设, 目前短波通信设备种类很多, 技术成熟, 价格相对经济、安装方便、反应迅速等特点, 是应急通信的必备设备。

应急通信部门作为突发事件的主要指挥和协调单位, 如何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 保障通信链路的畅通, 已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短波通信网的组建, 作为应急突发事件的最后通信手段, 可以有效地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 为尽量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提供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张维平.政府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创新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0.

[2]沈琪琪, 朱德生.短波通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3]吕笛, 秦仁军, 严有光.短波双极天线应用方法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 2011, 37 (2) :35-38.

[4]陈建国, 张永静.通信网络拓扑抗毁性评估算法研究[J].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6, 32 (1) :6-8.

[5]卜格鸿, 刘力天, 赵洪利.短波星型网组网协议设计及实现[J].指挥技术学院学报, 2001, 12 (4) :15-18.

[6]杨清海.软件无线电的功能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1:27-35.

[7]刘传铭, 王玲.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绩效评测模型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64-68.

[8]牛冲槐, 任朝江, 白建新.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应急能力的测定[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3 (12) :21-25.

通信工程领域 篇5

通信工程本身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传统的进度已经无法满足显示的需求。

面对这一现实,将网络计划技术应用到通信工程当中,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为通信工程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同时也使得信息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篇6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 工业领域 应用

随着工业化的日益发展,电子产业逐渐作为新兴产业得到快速成长,已经成为经济产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这种发展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产以及生活当中,若是可以更好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日新月异的特征,并将其与工业领域进行有机结合,则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述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电子信息工程属于一门集通信技术以及现代化电子技术于一体的学科,重点是对相关信息进行控制预处理[1]。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点在软件制造、电子产品制造以及集成电路等的制造方面。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人才以及资金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然而,电子信息工程师新兴产业,往往各方面配置都相对缺乏,因此,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促进工业领域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应高度重视电子信息工程应用条件的满足,进而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工程的作用。

二、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2.1电子信息工程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

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当中的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快捷性以及准确性的特征,在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射频识别技术可以被运用到工业领域的航空包裹识别工作中、汽车生产工作中与邮政业务中,等等。具体来说,将射频识别技术有效应用到汽车生产过程,可以进行零部件的跟踪、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管理、轮胎压力检测与汽车标识识别等[2]。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子信息工程当中的射频识别技术就是一种自动化识别技术,不仅可以提升信息的实际读取速度,还能够携带大量电子化信息,从而为工业领域的相关产业带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2造价管理上的应用

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在构建指标收集工作中,数据库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造价预算采用科学化的套价软件来预算,并借助分析系统软件实现工程量以及钢筋量的规范化计算。工业领域中,借助电子信息工程开展造价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定额制定、标底编制以及投标报价控制环节有效摆脱人工计算,进而提升造价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与工作效率,实现科学化造价管理。

2.3工业机械领域的应用

工业机械领域当中电子信息工程的合理应用,可以使机械装置实现现代化控制、智能化控制以及网络化控制。比如自动升降式电动扶梯、大型复杂机械设备安装标准的点知控制单元以及自动分类垃圾桶等。以上设备之前都是借助机械原理开展工作的,在加装好电子信息装置后,大大提升了工作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并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3]。

2.4公路工程领域的应用

公路工程属于工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工程实际工作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大量信息数据实施有效处理,还必须要及时更新工程进度、质量以及耗费情况。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既能够为公路工程节省大量人力与物力,又可以为公路工程领域文件方面的电子信息化管理、质量管理以及通讯网络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三、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健康发展的策略

为了实现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健康发展,应采取一系列科学化的保障措施:首先,可以加大国家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政策性支持。因科技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如果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想要得到长远发展,则必须要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加大在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投资,比如,创建专属基金会,借助政府力量开拓电子信息工程融资渠道等。其次,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从电子信息工程的相关产业企业角度出发,应为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培养营造出相对公正以及公平的工作环境,构建科学化的评价机制,积极鼓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实施技术创新。

此外,企业应鼓励内部人才以及外部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学习,而且政府机构也必须要支持企业培养该方面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从根本上为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信息工程以及工业领域中的相关行业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电子信息工程得到全面发展,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工业领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电子信息工程实施技术性改革与创新,大力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从根本上实现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

参 考 文 献

[1]吴李.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设计与应用[J].硅谷,2012,19:153+152.

[2]崔莹.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2:23.

通信工程领域 篇7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从1997年设立至今, 发展十分迅速, 全国招生培养单位每年都有所增加, 学科领域扩大。工程硕士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相当数量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在有些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 如何对工程硕士更好地进行培养, 许多新的模式仍在探讨中。

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 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纺织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存在高层次人才紧缺的问题, 成为影响我国纺织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 我国于1999年在专业学位中设置了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为纺织企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高层次人才需要。浙江理工大学从2002年开始招收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近年来, 随着工程硕士招生人数的规模迅速增大, 如何针对纺织行业工程硕士的特点, 规范制度与加强过程管理, 探索结合纺织行业实际, 突出应用性的工程硕士培养的新路子势在必行。几年的培养实践表明, 可以通过规范制度和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现试通过工程硕士培养目标, 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围绕如何加强过程管理进行思考与讨论, 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1 明确工程硕士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学位, 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 但其侧重于工程应用。专业学位的最大特点是获得学位者并非从事学术研究, 而是有明显的职业背景。与工学硕士相比较, 工程硕士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显著的特征, 即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 具有承担工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1]。

以此为依据, 我校的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制定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工程应用, 主要为纺织企业、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是培养具有较坚实的纺织工程基础理论和较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 能运用先进技术和方法解决纺织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问题, 具有从事新产品开发设计能力、生产工艺设计与实施能力、生产过程与设备管理和革新能力;从事各类纺织制品的设计、生产加工、检测与控制及应用、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 工程硕士培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2]

2.1 学生学习与工作、生源的分散与教学组织统一的矛盾

“学习与工作”成为工程硕士生学习期间最突出和长久的矛盾。“进校不离岗”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显著特点, 既要满足按培养方案进行正规和系统培养的要求, 又要针对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的情况, 有效地组织好课程学习, 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然而, 由于工程硕士生往往工作较忙, 难于集中时间学习。这直接影响着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生源的分散使工程硕士的管理方法、课程设置及教学组织面临新的挑战, 而且由于工程硕士的工作性质和地域不同, 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应该尽量针对不同工程背景的学生分别组织教学。然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到成本, 只有将来自不同企业、不同工程背景的学生集中组织教学才能降低成本。但这样一来, 这个目标就很难实现。

2.2 企业对参与培养过程缺乏积极性

目前工程硕士教育工作一般都由学校一方来承担, 从招生到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到课程学习、撰写论文到最后学位授予等都是高校在统一管理, 企业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缺乏参与, “双导师”制未落到实处。“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 单位导师和学校导师在工程硕士培养方面是互为补充的, 学校导师侧重于指导学位论文的理论升华, 而单位导师则侧重于提升学位论文的工程应用价值。但是, 目前“双导师”制在落实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有的根本就没有单位导师, 即使有单位导师也只是挂名的, 单位导师和学校导师缺乏有效沟通。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重视目标管理和忽视过程管理的矛盾[3]

管理上既要有目标管理, 又要有过程管理, 对影响质量的每一环节都要层层把关, 并采取新的对策。一直以来对工程硕士的管理大部分是用目标管理方式来进行质量监督的, 即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达到一定的成绩就可以申请答辩。至于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很少顾及。

3 过程管理

结合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 同时考虑工程硕士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工程硕士学习与工作的矛盾、生源分散与教学组织统一的矛盾、企业实际应用与学校理论基础之间矛盾等[3]。经过这几年的培养实践, 我们认为工程硕士的培养可以通过规范制度和加强过程管理来提高培养质量, 学院特设立了分管研究生的副院长、日常管理研究生的管理人员, 并成立了纺织工程领域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纳入到学院和学科管理的职责范围, 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培养。

规范过程管理应包括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如招生入学、基地建设、课程设置、确定导师、遴选课题、论文写作与答辩等。

3.1 生源组织

积极组织优秀生源, 招生是工程硕士教育的第一个环节, 工程硕士生的来源、经历、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培养工作和培养效果, 所以学校、学院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 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前来报考, 把好“入门关”。深入企业, 大力宣传工程硕士教育是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措施。学院采取多种方式与浙江省的纺织企业积极联系, 先后在绍兴市开展“百名教授结对百家纺企”活动以及通过与省内企业共建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 在纺织企业中宣传工程硕士教育对企业发展将会带来深远影响, 让企业了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对企业工程技术及其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工程技术及其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性, 最终达成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协议, 如2008年学校与桐昆集团签定了此协议, 由桐昆集团出面, 根据企业需要组织考生生源, 选拔了技术科、设备科、生产科等科室的科长, 总裁办公室副主任以及聚合部经理等12人参加考试, 确保了考生来源有较高的质量和较好的素质。

做好考前准备工作, 保证生源质量。在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培养单位招生报名条件、结合企业需求初选出报名人员后, 考虑到工程硕士本科毕业已多年, 外语水平不高, 专业基础理论相对薄弱和陈旧, 校研究生部和学院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做好考前辅导工作, 如GCT数学复习、GCT英语复习、GCT逻辑复习等。

综合能力面试是从工程领域的角度考查考生的工作背景、研究能力、工作状况、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 它是人才选拔的重要环节, 因此, 学校制定了综合考核方法, 学院根据此方法, 成立了面试专家小组, 小组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组成, 其中包括1名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面试中采取“自我评述”与“专家提问”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3.2 校企合作

选择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方式, 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生, 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利用学校的科研人才优势培养人才、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我校已建立了以创新平台及高校重点学科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模式, 并已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 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研究基地。如与桐昆集团、达利集团、浙江新中天控股集团等签署了联合培养工程硕士协议。

3.3 课程设置

设置课程时, 坚持“在工学硕士课程的基础上, 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 重实际应用”的基本思路, 突出“工程硕士重在应用”, 按照国家学位条例的要求, 遵循以能力为主、以实用性为主的原则, 注重知识的更新、专业知识面的拓宽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我们结合浙江省纺织企业的需求, 针对本工程领域不同研究方向进行设置, 设置了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企业管理、纺织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和非织造工程与产业用纺织品等7个方向。以及体现各方向特点的课程, 切实做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着重体现纺织工程领域专业特色的前沿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在此基础上, 设置体现工程特色的个人培养计划。工程硕士报到时, 研究生部安排学院领导和研究生秘书与新生见面。在见面会上, 向学生介绍纺织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列出各个研究方向以及这些研究方向涉及的课程, 要求学生回去后, 根据自己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确定今后的研究方向。学生的研究方向确定后, 学院根据双向选择为学生确定学校导师。导师确定后, 导师可通过电话、e-mail、网络等现代化通讯手段进行互动性的交流,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 灵活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这样使课程学习具有针对性, 学有所用, 从而真正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3.4 确定可行的论文选题

选题是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中最关键、较为困难的阶段, 选题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学位论文工作是否能顺利进行。影响选题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导师的研究方向、学员专业背景、工作性质、企业的培养目标等。

论文选题, 原则上要求课题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尽可能来源于生产实践, 来源于本企业或本工程领域的生产、研究以及工程技术管理的课题。在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后期导师就向学生发出即将开题的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自己的课题意向, 导师会结合学生特点、企业需要及对论文选题的要求, 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选题。

从多年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可以发现, 真正结合工程硕士的实际需求, 有着较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的选题才能顺利完成, 并能保证较高的质量。

4 结语

工程硕士培养的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只有在学校、企业、学员的共同努力下, 做好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工作, 尤其是规范制度和加强过程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1997年4月2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2]彭国华, 思炜.对工程硕士培养管理的思考[J].教育决策与管理, 2007, (7) :21-23.

通信工程领域 篇8

8月30日, 由全球主要电信和无线通信标准化组织共同参加的信息通信领域“第15届全球标准合作大会” (GSC-15) 在北京举行。会议将共同推进有关固定和移动通信业务融合的下一代网络标准的创新与合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纪正昆参加开幕式并讲话。

全球标准合作大会 (GSC) 是一个以交流为主要目的的全球标准合作平台, 已经举办了14届。GSC大会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 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主办。本次会议以“超越危机的标准化合作”为主题, GSC的成员包括国际电信联盟 (ITU)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ETSI) 、美国电信行业解决方案联盟 (ATIS) 、日本电信技术委员会 (TTC) 在内的8个伙伴标准化组织出席了这次大会。

工程领域电子技术的应用研究 篇9

一、工程领域需要电子技术的应用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电子技术发展迅速, 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步, 电子技术已经逐渐成熟, 应用的广度和范围开始不断扩大, 最令人瞩目的是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和深入, 大大提高了工程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同时也使我国工程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电子技术发展是由多项技术的发展所支撑的, 这其中就包括最主要的计算机技术、GPS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气技术等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与电子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 进一步促进了电子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展。

工程领域的发展离不开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 电子技术提高了工程领域的工作效率。

无论是哪个工程领域, 都包含着任务繁多的工作和生产需要, 这些工作和生产建设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联的。为了保障生产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除了现场操作人员和管理者通力合作, 更加需要利用电子技术进行先进的自动管理。工程领域中电子技术的有效运用, 避免单一人工操作带来的不良后果, 使生产建设中的每个环节得到完美的衔接, 信息和操作都得到了迅速的传递和监控, 大大提升了工作的效率, 从而提高了工程领域的竞争实力。

(二) 电子技术通过流程管理简化操作步骤, 减小资源占用。

工程领域中包含的环节比较多, 操作步骤相当繁琐, 而当进行实际操作流程时, 许多流程属于重复建设。如果想要简化这些流程, 做到资源优化配置, 使用传统的筛选方法不但耗时耗力, 而且筛选的过程无形中就增加了工作量, 没有起到简化流程的作用。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运用, 能够自动简化复杂的操作步骤和流程, 对于多余的流程进行筛选和取缔, 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电子技术的运用使管理者可以从工程整体的角度对整个工程的流程有个全局的把控, 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全面。

(三) 电子技术提高了工程领域的经济效益。

在工程经济领域中, 使用以前的模式经济效益低下, 资源利用率低。消耗的资源越高, 工程中消耗的成本就越高, 这就要求员工的数量足够多, 也进一步提高了人力成本。并且, 人力资源总是有限的, 在提高成本的同时, 工程的工期也不能如期完成。通过电子技术的应用, 减少了人力成本, 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 工程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高。

二、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一) 电子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进步, 建筑工程得到迅速发展。建筑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这个系统中具有巨大的信息处理和环节众多的操作流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传统的操作模式很难再应用到现代工程建设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促进建筑业的持续进步, 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显然很有必要。电子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使建筑工程的生产技术迈向了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电子技术的实时监控也加强了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提升了稳定性。所以, 电子技术的应用对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筑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快, 建筑的规模和难度也越来越高, 建筑企业在人力和物力的成本花费不断提高。这也为企业在进行工程预算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较于传统的人力预算, 使用电子技术的计算机进行工程预算显然更加高效和准确。

(二) 电子技术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目前, 汽车市场的发展欣欣向荣, 市场也越来越大。人们对于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工程领域中电子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汽车的整体性能, 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汽车工程中发挥电子技术的优势是现代汽车发展的必然结果。汽车企业只有迎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将电子技术在汽车工程中充分运用, 才能不断提高汽车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智能性。随着时代的进步, 汽车不再是一个代步工具, 而逐渐成为了人们追求品质生活, 满足各种需求的生活必需品。由此, 汽车的功能

也越来越多, 汽车企业更加追求设计和安全的完美平衡。电子技术中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汽车工程中使汽车迈入多媒体时代, 电子技术使得汽车内置的操作系统能够实现语音识别、导航、通信、防盗等实用功能。

(三) 电子技术在航空工程中的应用。

我国的航空事业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神舟系列飞船的陆续升空, 是对我国航天航空水平的有力证明。相较于其他工程, 航空工程是更为浩瀚和精密的系统工程, 对于计算的要求极高。每一个零部件或者计算出现丁点儿差错, 整个航空系统都会遭受极大的打击。所以必须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实时、及时掌控, 对操作精细度的要求非常之高。从技术的角度看, 面对这么一个复杂、精细的计算过程, 必须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和复杂运算, 才能实现对整个航空系统的精确掌控。航空工程是一个“烧钱”大项, 由于航空领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各种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投入都是一笔非常大的投资。所以, 对航空工程的成本控制就显得愈发重要, 对成本做到有效的控制, 是促进航空事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四) 电子技术在工业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子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运用越来越深入, 对工业工程领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电子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提升了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效率, 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这也是我国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也非常大。在工业生产和运营过程中, 原材料和设备采购的数额都比较大, 只有进行成本控制, 减少支出, 才能提升经济效益。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对生产和运营中的每一个环节的支出进行核算和分析, 并保证数据运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于各种支出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建立数据库, 方便日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进一步减少开支。

三、结语

综上, 列举了电子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四个领域中的应用, 其实, 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多个领域中有了广泛的应用。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技术上促进了企业的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 提升了技术水平, 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从而促进了我国工业整体上的发展,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电子技术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机会, 应用的范围和领域也将更加广阔, 将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德权.探索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 2013

[2].刘冉.电子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探索[J].科技创业家, 2012

中国工程科技重点领域的定量识别 篇10

1 数据和方法

1.1 重点领域识别原则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对中国急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作出如下定义:重点领域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5]。既往研究人员指出,选择科技重点领域需综合考虑重要性、竞争性和可行性原则,即需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有助于摆脱对外技术依赖,具有一定研发基础和较好应用潜力,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形成产品并进入市场[6]。参考上述定义和描述,本研究确定了如下维度来识别重点领域:(1)符合国家战略需求;(2)有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3)有良好的技术水平;(4)已开发出可支撑经济发展的新产品。

1.2 数据来源

维度1: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中国重大科技计划均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为指导原则,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重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7],因此,国家科技计划投入是反映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我国各领域近5年的主体性科技计划(包括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学支撑计划)的投入来判断该领域是否符合国家战略需求。

维度2:有良好的理论研究基础。SCI、EI和ISTP是国际公认的3大检索系统,其收录的论文数量已经成为衡量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依据[8,9]。这3个检索系统各有侧重,其中,SCI主要反映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成果,EI是工程科技领域权威的检索工具之一,ISTP是报道科技会议文献最全面的检索工具[8,9]。本研究采用这3大检索系统近5年收录的各领域论文量来反映理论研究水平。

维度3: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专利量是反映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专利分析已被广泛用于技术水平评价中,比如采用专利分析来衡量药物研发水平[10]。在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当中,以发明专利的科技含量最高,因此本研究采用中国知识产权局近3年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来反映技术基础。

维度4:已开发出可支撑经济发展的新产品。新产品是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产品性能或扩大使用功能的产品[11]。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实现意味着新技术形成的产品能够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并反过来促进研发和技术创新[12]。本研究采用近3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来反映各领域是否已开发出可支撑经济发展的新产品。

上述所有数据均来自于2010—2014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3 分析方法

上述4个维度对应的领域分类并不统一,其中,科技计划投入的领域分类为93个社会经济目标,论文为40个学科,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36个行业[11]。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13],其专业划分标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工程院的52个专业为基础筛选重点领域[14]。从上述4个维度对中国工程院52个专业进行排序,以“符合国家战略需求”这一维度为例,其分析方法如下:

(1)采集93个社会经济目标近五年的科技计划投入数据,并将5年总投入按降序排列;

(2)选出排名靠前且累计占比约80%的社会经济目标(比如,本研究中前25个社会经济目标的科技投入共占总投入的80.93%,后68个社会经济目标的科技投入共占总投入的19.07%,因此,认为前25个社会经济目标较为重要,遂将其选出供下一步分析);

(3)将这些社会经济目标对应到中国工程院的52个专业上,比如,将“节约能源的技术”和“能源转换技术”等社会经济目标的科技计划投入总和作为中国工程院“能源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科技计划投入;

(4)对52个专业的科技计划投入进行排序,排序越靠前则意味在“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维度上的得分越高。

得出52个专业在4个维度的排序之后,计算52个专业的4个维度排序之和,然后采用极值标化法将所有值映射在[0,1]区间,标化公式为X标化=(MAXx-X)/(MAXx-MINx)。标化值越接近于1,表示该领域越重要。将标化值排名前10的专业确定为工程科技重点领域。

2 结果

中国工程科技排名前10的领域包括: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能源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冶金工程与技术、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动力及电气设备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其他领域的排名如表1所示。

注:1)基于“排名之和”列的数据进行标化,标化公式为X标化=(MAXx-X)/(MAXx-MINx),标化值越大表示该领域越重要;2)“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中国工程院专业分类中是两个专业,而4个维度的领域分类未将这两个专业区分开,无法获得这两个专业各自的数据,因此将其合并;3)专利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的领域分类中包含“医药制造业”,该领域无法对应到中国工程院的任一专业上,因此在中国工程院专业分类基础上增加了该领域

3 讨论

本研究基于综合定量分析方法识别中国工程科技重点领域。恰当的指标对于识别结果至关重要。研究人员指出,工程中心的选择需重点围绕当前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和重点需求,有针对性地高效布局[15];选择科技重点领域需综合考虑重要性、竞争性和可行性原则,即需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有助于摆脱对外技术依赖,具有一定研发基础和较好应用潜力,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形成产品并进入市场[6]。本研究的4个筛选指标与上述原则基本吻合。

从筛选结果来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机械工程得分最高,可以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工业、商贸、金融的融合发展[16]。目前世界各国均将信息和通讯工程作为其重点发展领域,如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提出要在信息通讯技术等工业技术领域进行重点投资[17],韩国政府2013年发布专门针对信息和通信技术的《ICT研发中长期战略(2013—2017)》[18];美国2015财年研发预算也确定了信息技术领域为优先方向[19]。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10大领域。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苏子孟强调,中国机械工程行业目前仍处于工业2.0和3.0阶段,在《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和实施中,中国机械工程行业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领域跨越式发展的艰巨任务,需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强化制造基础,提升质量,绿色制造,优化结构,最终作为优势产业“走出去”[20]。总体来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机械工程符合全球发展重点和中国的现实国情。

第二梯队的交通运输、能源、环境、医学等领域也符合全球科技发展大方向,也应该作为中国工程科技的重点领域。比如,日本《第四期科技基本计划(2011—2015)》提出要重点资助防灾基础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修缮修复,进而推进电力、燃气、上下水道、信息通信等生活基础设施的修复;构建长期稳定的能源供求结构和世界领先的低碳社会,强有力地向国内外推进新能源技术的普及,实现环境、能源领先世界的目标[21,22],此外还将发展全新疾病预防措施、早期诊断方法确定为科技发展重点任务[21,23];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提出了高效能源、交通运输体系(智能、绿色、综合)等优先主题[17];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将能源高效和供给智能化、可再生原料、低能耗网络等纳入到未来规划之中[17];美国2015财年研发预算将清洁能源、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医学研究确定为优先方向,其中生物医学研发方面的投入仅次于国防安全[19]。

本研究综合考虑多个维度识别中国工程科技重点领域,研究结果可信度高,能够为中国工程科技重点领域的遴选提供依据。但考虑到本研究仅从定量角度进行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将来可以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跟踪、专家咨询等角度做进一步论证。

4 结论

世界核工程领域的“奥林匹克” 篇11

大会以“绿色核能,保障世界”(Nuclear Energy,Secure World)为主题,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约1200人参会,他们将就当前核能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趋势展开了深层次、多方面的交流、探讨。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ICONE围绕全球核能发展的热点问题,推进技术进步,增加相互合作和友谊,对核能和平利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成为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学术大会,是核工程领域开展交流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今年,是核工程大会第三次在中国举办。据中国核学会秘书长王德林介绍,本届核工程大会之所以选择成都,一方面是因为四川拥有完整的核工业产业链(包括铀矿勘探与开采、核电站设计、核设备制造、核燃料元件制造、乏燃料后处理等),是中国核工业最主要的核科研基地与核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另一方面,成都近年来会展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中西部第一、全国前列的中国会展名城和国内外重大会展活动布局中国中西部的首选城市,拥有举办国际性会议的丰富经验和全国领先的会展服务水平,这也是本届大会选择成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核工程大会在成都的召开,对提升成都市城市形象,扩大国际影响力,推动会展产业国际化,促进成都市及在川核工业企事业单位、高校及研究院所的技术进步将起到积极作用。

浅析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 篇12

建筑市场竞争激烈, 建筑企业为了拿到工程项目, 无限制地压低价格, 甚至允诺垫资施工, 在商事交易中呈现弱势。一旦发包单位并未在合同约定内向建筑企业支付工程款, 而施工单位风险意识淡薄, 不进行坏账准备金风险制度, 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还会导致建筑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 引发大量“三角债”。我国建筑市场工程款拖欠问题逐年上升, 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早在2003年11月, 国务院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专项活动。但拖欠工程款的问题并未根治, 仍不容乐观。

二、产生工程款拖欠的原因

(一) 我国现阶段建筑领域法律不完善

由于我国对于建筑领域的法律并不完善, 建筑企业在碰到工程款拖欠时并不能以法律为有效武器为自己解决问题。例如按照《建筑法》相关条例, 发包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 及时拨付工程款项。但并未对不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而做出具体法律规定。不仅如此, 现行法律对工程的竣工期限等等一系列规定都未有明确的规定, 造成法律盲区, 使建筑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二) 我国未有相应的职能部门

工程款拖欠的问题由来已久,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带资、垫资承包的现象, 导致拖欠工程款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 到1990年, 全国拖欠工程款近35亿元, 而1995年则猛蹿至600亿元, 截至1998年底, 更是达到了3570亿元。而大多数建筑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都不愿意以诉讼形式追讨拖欠款。事实上, 就算建筑企业以诉讼形式追讨拖欠款, 成功的案例也并不多。既然工程款拖欠问题已越来越严重, 而诉讼并未有效解决, 我国应建立相应的职能部门, 幼小的处理工程款拖欠问题。

(三)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某都市报曾报道过一则新闻, 中山市东凤镇佛奥阳光花园某业主在施工方装修完后以工程存在缺陷故意拖欠装修尾款, 并打伤施工方上门追讨的工人, 后经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审理, 才支付工程款, 但受伤工人的医药费从工程款中扣除, 仍使建筑企业受到一定损失。在此案中, 施工方按时按量履行合同, 发包方不守信故意拖欠, 而最后受到损失的仍是施工方。因此, 现在的社会诚信制度是不健全的, 失信者并不因为失信而受到惩罚。在这种失信而不惩罚的大环境下, 工程款拖欠的问题是会愈演愈烈的。

三、工程款拖欠所引发的不良后果

(一) 导致中小建筑企业生存危机

中小建筑企业本身资金匮乏, 一旦发包方拖欠工程款, 除去企业工人工资以及材料费, 常常入不敷出, 导致生存危机。

(二) 引发大量三角债

由于建筑企业经常垫资施工, 在发包方拖欠工程款后, 常无力支付工人工资以及材料供应商的货款, 产生大量的三角债, 造成多头的债务纠纷, 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三) 农民工工资拖欠

我国从2003年开始掀起了清理欠薪风暴, 截至2004年底, 全国已偿还建筑领域历年拖欠的农民工工资332亿元。2011年, 刑法修正案 (八) 将“恶意欠薪”正式列罪。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 进一步明确了“恶意欠薪”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如此一系列的政策, 就是为了遏制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势头。但是, 一旦发包方拖欠工程款, 建筑企业也只能陷入“无资可发”的境地, 再一次引发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四、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的建议

(一) 出台新的法律法规, 完善已有的规章制度

2004年10月26日, 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公布了《合同纠纷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案例使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进一步保障施工方和民工的权益。但在建筑领域, 我国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应该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是法律条文更加严谨, 不留漏洞和盲区。

(二) 加大打击力度

对于拖欠工程款的问题, 现行的法律法规更多的是“管”而不是“罚”, 使相当多的企业以及个人轻视法律规范, 肆意拖欠工程款。因此, 对于恶意拖欠工程款应该加大打击力度, 向已出台的恶意欠薪罪一样靠拢, 进行有计划地调控, 加大打击力度。

(三) 建立完善的信用监控机构

对于目前恶意拖欠工程款问题而言, 建立良好的信用监控机构是尤为必要的。市场经济秩序是以法律来维护的, 完善的信用监控机构也应该用法律来维护, 应该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 扼杀不良风气。其次建立完善的信用登记制度, 对企业以及个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记录, 以便交易双方在交易前获取信息并且减少交易风险。

(四) 建立相应机构

我国现阶段对于农民工欠薪问题进行了大力整顿, 较好地解决了一些问题。在工程款拖欠上, 也应该专门立法并且设立相应的机构。否则, 一旦中小企业因工程款被拖欠, 导致“无资可发”, 又会带来新一轮的农民工欠薪。

(五) 企业自身做好“坏账准备”

工程款拖欠往往影响的不是双方, 而是三方。一旦工程款被拖欠, 很多中小建筑企业往往又会负债。导致发包方、建筑企业和材料供应商之间形成三角债, 影响经济发展。因此企业自身也做好规划, 对企业资金有合理预算, 避免大量三角债的发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下的经济发展潮流, 建筑市场发展迅速却也竞争日益激烈。建筑企业为了拿到项目削减报价甚至垫资出工。而由于发包单位拖欠工程款, 不仅导致了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 也构成了大量的三角债以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以及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

关键词:建筑企业处于弱小地位,产生大量三角债,农民工工资问题,法律不完善,社会诚信问题

注释

1<建筑法>.

上一篇:城镇化转型下一篇:材料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