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产教学团队

2024-05-30

动物生产教学团队(通用3篇)

动物生产教学团队 篇1

摘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必要性、团队改革思路与措施、政策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探索, 阐述动物生产学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动物生产学,教学团队,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内涵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策略之一, 体现专业建设水平。为推进动物生产学教学团队整体水平, 突出团队特色, 根据本校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工程的实际, 结合本院动物医学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学院近几年来投入大量的财力用于加强动物生产学教学团队建设,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 提高了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质量。2012 年, 本校组建的“临沂大学营养资源分析与检测团队”获山东省科技厅“金桥奖”先进集体, 2013 年获中国科技市场协会第六届中国科技市场“金桥奖”先进集体。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团队建设, 本团队对校企联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1]、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方案进行制订及实施, 使得本团队在师资力量、教学方法与手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 为沂蒙地区畜牧业发展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转型发展时期,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素质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核心, 笔者以临沂大学动物生产学校级教学团队建设为例, 从对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从实践层方面介绍了团队建设的改革措施及取得成效, 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 建设动物生产学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1. 1 动物生产学教学团队建设是服务区域畜牧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 畜牧业要快速健康地发展, 面临的“瓶颈”是生产一线人员的技术水平低, 造成生产效益难以提高。1) 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 素质较低, 结构失衡。全市畜牧兽医实用人才占涉农人口的比重仅为4. 5‰。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畜牧兽医人才往往唱独角戏, 后备人才匮乏, 出现新老断层, 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2) 管理服务缺乏具体措施。管理和服务工作相对滞后, 缺乏相应的培养、使用机制。畜牧兽医人才的培训与使用脱钩, 导致人才的利用率不高, 影响了现有畜牧兽医人才的积极性。3) 推荐选拔缺乏广泛性。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深层次开发还不够, 特别是对畜牧兽医人才的标准、范围界定还不够准, 选拔面相对较窄。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局面, 没有形成开发人才资源的整体合力。

“十二五”期间, 本市畜牧科技贡献率占农业中贡献率的45% , 到2020 年, 畜牧科技贡献率将达到70% 左右, 而发达国家则达到90% 以上, 这预示着本市畜牧业不仅而且也一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临沂市畜牧局有关人士的介绍, “十三五”期间将是本市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时期, 预计每年猪、牛、羊、禽、禽蛋的增速在7% 左右, 畜牧兽医人才队伍规模也将迅速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需要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4 000 多人。为此, 作为全市唯一高等学府的动物医学专业, 必须要为本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尤其是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1. 2 动物生产学教学团队建设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来, 本教学团队围绕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模式[2]等方面, 深入探讨和研究, 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本学科发展打下基础。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对农业科技的转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等教育就应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形势, 迫切需要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适应其形式的发展; 因此, 通过组建本教学团队, 改革教学模式, 深化课程改革, 挖掘教学资源, 建设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平台, 搭建教学环节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的梯队, 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满足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步伐, 推进专业、学科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2 动物生产学教学团队改革思路与措施以及成效

2.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团队建设再上新台阶

采用“引进来, 走出去, 带起来”的做法, 提高团队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采取有效措施, 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梯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构建“双师”师资队伍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应用型专业建设的重点和核心, 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 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健全管理机制, 致力于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引进来”指与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广泛合作, 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 推进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 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 对现场技术、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和理论水平较深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学和现场解答, 提高团队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二, 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管理人员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 第三, 引进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 作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 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走出去”指将团队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府进修, 提高学术水平, 或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锻炼,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增强实践经验, 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 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到科研机构或重点院校的对口专业进行深造, 攻读学位, 其重点是针对从企业引进的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相对薄弱的教师; 第二, 选派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挂职, 参加生产锻炼, 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 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习, 丰富、增强他们的工程实践知识, 提高实践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

“带起来”是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 并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 指导中青年教师, 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 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3]。

目前, 本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 人, 均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资格、研究生学历, 其中博士学位5 人, 硕士学位5 人 ( 1 人在读博士学位) , 教师队伍中45 岁 ( 含) 以下青年教师占65%, “双师型”素质教师达到60% , 为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师资保障; 加强了与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横向联合, 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多名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兼职教授, 定期来本院进行讲学, 促进了沟通与交流, 加强了科研合作。

2. 2 大力开展教学研究, 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引进学术带头人, 重点挖掘现有人才潜力, 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 搭建教师干事创业的平台,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骨干作用, 培养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让学术带头人能干事、干成事、干大事。采用自主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外出进修与校际互访相结合、自身建设与兼职聘用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师资培养力度。团队建设的近几年间积极为教师创造出国深造机会。本团队教师先后到日本、英国进修学习, 分别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学习, 吸取先进经验。

教学团队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开展了教学研究与改革, 先后发表数十篇研究成果论文, 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有一定的创新,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同, 让一些改革的成果, 真正起到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实际意义。另外, 团队成员在市农委的直接领导下, 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 紧紧围绕沂蒙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实际, 认真组织实施, 大力开展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培训; 探索“专业+ 企业”、“产教+ 服务社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 3 提高“服务沂蒙”水平, 构建社会实践型队伍

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技术精湛、敬业奉献的支撑服务队伍。通过科技扶贫、科技成果推广、科技咨询服务、指导生产实习等方式, 使青年教师在畜牧业生产一线提高思想素质、锻炼实践技能, 积累生产实践经验, 提高师资队伍各项综合素质。多年来, 本课题组成员教师与学生团队成员始终坚持“为沂蒙人民服务”的办学理念与宗旨, 深入到社会生产第一线, 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为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临沂市组织部、山东省临沂市科协等不同部门选派“第一书记”任职村农民培训和扶贫科技特派员, 指导“第一书记”任职村农业技术工作。另外, 组织师生参加全国“百校百县科技支农培根计划”活动, 该计划是共青团中央和农业部落实产学研合作的新举措,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增强服务社会的欲望。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 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 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 4 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 建立科研带动教学的联动机制

本着“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 笔者鼓励教师在做好本人学科方向的学术研究的同时, 主动进行教学方面的研究, 积极思考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改革等教学问题, 鼓励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立项; 同时, 创造条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内教学、科研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 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鼓励发表高水平论文和申请各种基金项目; 要求所有教师明确其研究方向, 参加相应的团队, 并指定团队带头人引领其科研工作和基金申报。通过学术交流, 相互促进, 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提高了学术水平。

2.5 积极引导学生, 强化实践培养, 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团队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 将技能、企业管理、营销策略等实践教育内容融汇渗透到各专业课程之中。例如: 动物医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践课程中加强实践能力与技巧, 理论教学主要放在课堂教学中, 实训教学则需要加强与社会企业、市场实体的联系与合作, 建立多类型实训基地,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实践中充分领会专业知识与学会运用知识指导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就业意识与创业意识。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生的学风正、积极性高、上进心强, 就业竞争能力突出。近年来, 获山东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生物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 项, 二等奖2 项, 三等奖1 项; 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 设计) 4 篇, 发表论文8 篇, 考研录取率平均为47% , 国家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合格率为82% 。

3 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本教学团队在3 年的建设过中虽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团队的建设要达到预期的目标, 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梯队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研究。此外, 还要注意团队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团队协作精神和文化的培育。

3. 1 合作意识淡薄

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目的之一即是“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教师缺乏团队协作意识。教师的工作方式依然是过去那种单打独斗, 缺乏取长补短的精神, 我行我素, 没有集体的整体感, 平时忙于闲杂事务, 合作意识无从谈起。德鲁克认为, 团队是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实现教育目的, 提高教育质量的共同愿景把教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激励他们为团队的目标而共同努力[4]。张意忠[5]对教学团队的特点进行了全面而准确的诠释: 一是目标明确。教学团队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这一愿景而建立起来的群体。二是成员互补。从教学团队的成员构成来看, 教学团队不是高学历、高职务教师的简单叠加, 是由不同个性特征、成长经历、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互补优势强的教师组成。三是分工协作。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职责范围, 必须做好本职工作。同时, 它需要教师之间相互协作, 形成一股合力。四是有效沟通。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地位平等, 面对学术问题, 不是以权压人、以势压人, 而是通过平等沟通达到求同存异。他们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消除隔阂、避免冲突、提高士气。五是绩效显著。由于教学团队具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之间分工协作, 有效沟通; 因此, 他们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把团队目标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 士气高涨, 富有激情, 创新欲望强烈, 工作效率高, 绩效显著。

下一步要结合教学团队的工作特点, 通过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平台, 逐步形成教学团队的核心价值理念, 增强成员间的团队意识, 营造良好的教学团队文化氛围, 形成团队成员间和谐、配合、高效的合作机制。

3. 2 教学团队建设的政策与制度缺失

学校制订的导向政策, 发挥协调作用的程度都直接影响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 教学团队的建设将面临诸多困难。现阶段的问题是学校对于教学团队建设没有系统性, 缺乏相关建设经费, 相关制度不健全, 教学团队建设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由于政策、经费保障不到位, 导致许多教师对教学团队的发展失去了信心; 因此, 健全政策导向、构建激励机制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4 小结

综上所述, 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牵涉到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工作, 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 实施统筹规划, 制订一系列有效措施, 以获得更大发展。通过校企合作, 吸纳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整合, 是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必将为高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永洙, 金花, 秦四海, 等.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 2013, 35 (3) :1-5.

[2]李永洙, 秦四海, 唐岭田, 等.产学研结合的动物生产学创新课程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6 (6) :227-228.

[3]覃开权, 黄杰河, 于桂阳.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4 (4) :100-102.

[4]彼德·德鲁克.未来的管理:25位卓越管理大师关于管理的新思维与新技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5]张意忠.建设高校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9, 13 (2) :40-43.

动物生产教学团队 篇2

2、多见一个客户就多一个机会。

3、以一流品质获取市场信任。

4、出单,一切皆有可能!

5、清嘴:你知道出单的味道吗?

6、顾客反馈勤分析,品质改善有主意。

7、森马:打什么,出什么。

8、追求客户满意,是你我的责任

9、旺旺:你出,我出,大家出,出单。

10、签单恒久远,续单永流传!

11、不出寻常单!

12、特步:出单,飞一般的感觉。

13、反省与启思。

14、汇仁肾宝:他出我也出。

15、团结拼搏,勇争第一,横刀立马,勇创新高!

16、追求客户满意,是你我的责任。

17、超越自我,超越梦想!

18、精领天下,英才神话!

19、情真意切,深耕市场,全力以赴,掌声响起。

动物生产教学团队 篇3

1 当前各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 教学实习条件不能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投资的增加,大部分高校均具有良好的课程实验设施,能满足大学生室内课程实验所需条件。然而在应用型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多数学校只是重视了理论教学和室内实验条件的改善,而忽视了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许多学校在学生实习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投入不足,对教学实习环节不够重视,不具备良好的开展教学实习的条件和环境。而且建立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偏少或建立的是非实质性的实习基地,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生产实习大多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认识肤浅,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很难见到成效[1,2]。

1.2各论课程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应用性较强的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各论课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各论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1) 先讲授理论,再进行实习;2) 在理论课程实施的基础上,用参观等方法代替实习; 3) 在理论课程讲授结束后,开展没有指导教师的“分散实习”[3]; 4) 只有理论讲授,没有实习。

上述教学模式和方法均存在着诸多弊端: 第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后续的实践实习过程中往往需要重新进行理论的学习,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第二、第三和第四种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理论上对于所学知识进行了掌握,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受到了限制或缺乏,在今后的毕业实习和就业中由于没有实践的考验,综合能力和素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第一任职能力无从谈起,在后续的竞争中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1. 3 培养体制的不严格导致各论课程学生实践培养的松懈

在教学大纲制订过程中,许多学校演习多年的两段教学模式,即理论和实践分离,从而从培养体制上造成对于实践实习过程的不重视; 同时由于许多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知存在误区,想当然地认为现代畜牧业的养殖模式依然演习多年来的传统饲养模式,使得学生忽视了对于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教师实践能力缺乏不足以支撑本科生各论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改进,许多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更多倾向科研能力的考察,因此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忽视使得各论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不能支撑动物科学专业各论课程的教学,使得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成为空谈。

2 以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

2. 1 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

在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各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制订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重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在调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将各论课程集中安排到一定时限内完成。以“养猪学”课程为例,将课程集中安排到半个月内,采取上午理论课、下午实践实习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实施的时限内,将学生分配到养猪场的各个生产和管理岗位,定期轮岗。在实践实习过程中,亲自参与猪场的管理和生产计划的制订,参与各个生产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并参与解决遇到的问题。

2. 2 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2.2.1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调整是该教学模式实施的基础

课程的实施必须严格按照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4]。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要求某一各论课程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在这一时限内尽量只安排该课程的实施,从而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进行理论学习、实践实习、问题分析、参考文献查阅等,因此需要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调整作为保障。

2.2.2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课程完成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由于理论课后马上接触生产实践,因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分布在各个生产和管理岗位,每天课后的讨论以及问题的提出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3教学内容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内容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传统的教学由于没有实践过程的参与,因此注重理论教学的系统性。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要求上午理论教学,下午实践实习; 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在每次理论课程实施过程中,都要与实践内容相结合,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践内容紧密相关,因此需要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精心设计。

2.2.4教学效果与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相关

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对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极高的要求。由于每次理论课程实施过程后马上进行实践内容的实施,而且随着课程的进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马上需要解决,因此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同时作为教师必须对于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有所预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但能够将现在的养殖现状介绍给学生,而且必须能够使学生掌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增加学生对于专业的信心。

2.2.5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体制

由于传统的动物科学专业各论课程为两段式教学,因此课程分别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参与实施,教师人员固定且人员较少。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需要在课后将学生分布在各个生产和管理岗位,因此要求参与的教师相对较多。由于学生在刚进入养殖区时经验相对较少,对于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了解不深,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教学改革模式要求养殖场内的所有教师、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均要参与到学生的教学和指导中。

3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成效与应用前景

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是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促进就业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第一任职能力培养为宗旨而建立起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改革模式实施以来,已经有多届学生毕业并进入到科研院所、养殖和饲料加工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1 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加强

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使学生的动手机会大大增加,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对生产实际的认识更深入,效果更明显,同时对学生的人生观及今后的学习都有很大帮助[5]。与以往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实习相比,参与实施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的学生已经在就业和工作中表现出了较好的第一任职能力和更好的发展空间。

3. 2 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对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6,7]。该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广大动物生产各论课程教师已经开始在注重科研能力提高的同时关注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锻炼与提高,同时由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教师的参与热情也比较高。

4 小结

总之,综合实训和驻场实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在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各论课程实施过程中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新的模式也带来了管理上、质量保证、成绩合理评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这些都有待在实践中作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周静伟,梁国伟,李文军.改革生产实习模式促进实践能力提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26(1):51-53.

[2]刘会君,项斌,计伟荣.改革生产实习模式提高生产实习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130-132.

[3]张育.基地教学: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方合作共赢的法学专业实习模式[J].法制与经济,2007(7):124-125.

[4]张鄂,奚延辉,毛世民,等.创建新型生产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生产实践综合能力[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4(4):63-66.

[5]汪雪琴,张贝克,吴重光.改革实习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4):83-85.

[6]汤彩萍.“工学结合”生产实习模式的实践与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3-54.

上一篇:服务配置和功能下一篇:电影中的宗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