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团队建设

2024-07-20

体育教学团队建设(共12篇)

体育教学团队建设 篇1

摘要:近年来,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教师素质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备受社会关注。然而, 在专业能力培养背后, 人们同样需要重视教学团队成员的团队精神建设。本文针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中缺乏团队精神的表现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团队精神,教学团队,学习型

2007年初,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重点强调了要加强“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随后,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再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教学团队,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的要求。作为当前高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 我国各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已经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教学团队数量上去了, 但总体质量却参差不齐。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各项要素一一分析, 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可控因素:制度可以建设;师资可以引进组建;成员能力可以培养锻炼……唯独成员的团队精神, 需要从团队组建前就抓紧培养, 并且在团队建设全过程中加强关注, 如其“差之毫厘”, 则有可能整个教学团队建设质量“谬之千里”。

一、教学团队缺乏团队精神的主要表现

一个高质量教学团队的建设, 不仅需要硬件建设, 更需要加强软件建设, 如果团队成员缺乏应有的团队精神, 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团队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目前, 团队成员缺乏团队精神的主要表现如下:

1、认识有误区, 工作态度消极。

教学团队的组建虽然对师资构成有一定的要求, 但对于一般高校来说, 各专业、各院系教师人数、资源有限, 这就导致组建团队时有的老师并不是自愿参加, 正是这种“抓壮丁”的团队组建过程使得部分老师缺乏团队意识, 得过且过, 认为自己不属于“正规编制”, 做不好也没关系。更有甚者, 认为做出来的成果都是职称高、资历深的几个人得好处、得荣誉, 自己不过是垫脚石, 进而严重影响工作态度, 对团队氛围造成巨大影响、妨碍了团体建设速度。

2、人际关系冷漠, 团队成员缺乏交流。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写论文、做科研多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除最初的任务划分外, 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多。而在教学团队建设中, 因为有师资构成的要求, 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的教师都有参与其中, 面对团队建设任务或问题, 年轻的教师资历浅、经验有限, “不敢”发言;资深教师安排任务之后对具体指导方面“不屑”发言;有经验的教师顾及知识产权的优势“不愿”发言, 最终导致所有成员原地踏步, 能力不进反退。

3、各自为政, 个人利益至上。

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酸甜苦辣一路皆有, 但有的教师做事拈轻怕重, 面对具体任务能推就推, 美其名曰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 却不给予相对应的指导, 而面对培训、学习机会时却是不管内容如何全力争取。殊不知, 教学团队师资构成是有严格要求, 每个成员的存在都有其作用, 每个成员需要得到的发展与锻炼也不尽相同。不顾团队整体发展需求, 一味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行为将大大破坏团队发展的平衡, 阻碍团队建设的步伐。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构建学习型教学团队, 全面增强团队成员的团队精神, 提高其整体素质、业务水平已是当今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目标, 其具体建设思路与方法如下:

1、改变管理方式, 建立共同愿景

(1) 尽可能杜绝“大锅饭”、“被团队”的选人制度, 变被动拉人, 到让人主动竞争, 在院系内、学校内甚至对外进行团队成员竞聘, 让成员在竞争中增强团队意识、主人翁意识、责任感、荣誉感。

(2) 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参与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是自我发展的巨大机会所在, 团队的建设发展同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 只有团队发展了, 个人才会有所收获:一方面, 教学团队建设对于师资能力、构成等方面的要求, 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另一方面, 繁重的工作任务及压力, 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教师因自身惰性而放松进行专业钻研、科研深究、创新思考等自我发展的要求, 迫使教师不断进行思考、挖掘自身潜力。

(3)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 高校教师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准则, 虽然现实生活离不开对物质的需求, 但精神层面的收获更加被绝大多数教师所看重, 他们希望被认同、被尊重、被重视, 在意别人对他们教学水平、专业能力的评价。

2、营造和谐的讨论环境, 实现共同学习

教学团队积极开展集体办公、集体讨论、集体学习等活动, 引导团队成员敞开心扉, 通过深入的集体探讨与其他成员分享个人观点, 同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达到不仅要敢于与人分享信息, 更要乐于与人分享的效果。一个人的思维再敏捷、知识再广博也是有限的, 中国的历史已经表明“闭关自守”早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互通有无”才能不断增强竞争力。发表个人观念, 并不意味着思想不成熟给人以笑柄, 或分享了经验失去自己的优势, 思想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可以传递的, 不同的见解撞击在一起时所产生的智慧与灵感, 不仅能弥补个人思考的遗漏点, 更能增强个人的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

3、培养系统思考能力, 学会从全局考虑

教学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团队的主人, 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团队建设的进程。一方面, 教师个人要端正主人翁的立场, 不要习惯性把目光局限于自己负责的任务范围, 而是要积极了解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方向, 学会从全盘考虑的出发点来客观、公正、全面地考虑问题, 自觉地把团队整体目标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团队带头人要发挥很好的统筹协调作用, 对团队建设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同时, 对成员发展有合理安排, 面对成员的非理性行为能及时与之沟通交流, 力争维护整个全队的发展平衡。

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力求不断完善我国高校的教育事业。而团队精神, 将始终做为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核心要素, 实现教师个人与教学工作、教学团队的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贾砚林等著:《团队精神》,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刁叔钧:《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教育探索》, 2010年第3期

[3]黄玉飞:《分享合作:高校教学团队的理想模型》, 《中国高教研究》, 2010年第3期。

体育教学团队建设 篇2

一、编制依据

教师发展规划是指通过教师的工作及专业发展的设计,协调教师个人内在需求和学校长远目标需求,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和发展。它是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构想和规划。

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依据《XXXXXX十三五建设规划》、和《XXXXXXX专业建设规划》确定教学团队教师发展规划。

二、现有基础

XXXXXXX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校内外专兼职教师9名,其中专任教师1名,兼职教师5名,常聘教师3名。

三、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关精神,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中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宗旨,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实现“创建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

三、目标任务

为大力加强XXXXXXXX专业部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增强教学团队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1.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

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到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广泛开展师德宣传,把学习和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作为教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树立优秀教师典型,打造出“德高为范,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业务精良”的教师群体。

2.加强业务自修,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支持与帮助。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学习教育理论著作,拓展教师的专业方向,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分析学生的学习,分析教学中所在的问题,提高对课程、教材的研究与实践能力,能有效指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题的探索与实践。

3.分层制订教师自主发展计划,形成教师发展梯队

针对不同阶段教师的特点,在横向上以新教师入门——青年教师发展——骨干教师成才作为发展主线,纵向上以目标引领——措施保障——评价激励作为支撑,努力建设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每位教师根据所教学科和自身实际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分别制订青年教师三年成长档案、教师个人自主发展计划和骨干教师自主发展计划。通过讨论、交流、观摩、讲座、征文等形式,进行自我培训。

4.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围绕新课程的实施,增强教师科研意识,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提高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实践研究的能力,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打造“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以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为中心,以“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引进、聘请相结合,校企互通,共同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和教学能力培训,建立本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熟悉企业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训基地实践指导教师,保证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实现实训基地实践技能课程主要有兼职教师承担,努力实现学生校内外的双导师指导培养。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基地的作用,积极组织教师以“访问工程师”的身份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以三年一个周期,采取“滚动”轮训的方式增强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达到“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要求。

四、主要措施

根据专业师资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

1.积极汲取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通过邀请各高校知名专家到学院举行职业教育理论讲座,选派团队成员陆续到国内外参加系统学习,特别是关于课程开发、课程标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理论。促使团队成员对职业教育的理念、目标、培养模式和方法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以形成全新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2.优化团队结构

①完善专业教学团队人员的学科知识、教学科目、企业经历等素质结构,根据需要每年选派出1至3名教师通过到国内高校进修专业课程、到企业挂职锻炼,从而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团队每个成员都应该有明确的2门课程以上的专业教学方向,团队支持与鼓励其他青年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②进一步加强梯队建设,使团队教师的年龄结构按老中青2:2:6的比例结构形成;注重引进青年教师。

③发挥团队中专业带头人的帮带作用,使中青年骨干教师达到4名;力争培养院级名师1名以上,市级以上名师要有所突破。

④继续从企业引进年轻的技术骨干加入到团队,保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团队中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在3年内达到50%以上。

3.强化“双师”素质人才的培养

“双师”素质、“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双师型”队伍建设由于要求高、资金投入大,我们从内外结合两方面考虑,坚持“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积极拓宽本教学团队师资的来源渠道,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引、聘、送、下、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双师机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4.建立团队教师的终身学习机制

3年内每名团队专任教师至少有一次国内学习进修机会,团队成员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目标,选择进入企业实践、高校进修,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具备国际视野。

3年内在专任教师中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使他们在本领域内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职称、职业资格证书、教学研究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做出成绩。

5.建立团队教师职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质量和改革工程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保证教学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建立良好的教学团队建设运行保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计划,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出国做访问学者等手段,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教学梯队遴选方面,向教学团队成员倾斜,培育更多团队成员成为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促进团队师资水平整体提高。

企业与学校积极探索人事分配、管理制度,确保企业适时选派高素质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从事教学、指导实践技能训练,保障了专任教师实践锻炼的经常化与有效性,形成“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共谋校企发展,共育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6.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

总结和完善合作和交流的有效方法,形成可照章实施的工作模式和制度,团队带头人和专业方向带头人要挖掘出每一名团队成员的潜力和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才能和特长发挥到极致,尤其注重给中青年教师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机会,努力将团队的建设目标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团队整体实力发挥的最大化。

五、工作策略和途径

1、激发自主。通过自定目标、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等方式,使教师成为专业发展的责任人。

2、加强互动。认真搞好教研活动;开展互补互促的跨学科听课。

3、结对共进。师徒结对互助:两个甚至三个师傅共同带教一个或几个徒弟,师傅们或侧重带学科教学,或侧重带教育科研;业务水平相近的同伴互帮互助;教研室之间结对互助。

4、论坛交流。通过师德论坛、业务交流、教学论文、读书体会等活动,使教师们不断深化信息化教育、尝试课程改革的深层认识与反思,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促进自身发展。

5、实战打磨。在各级各类教育研讨任务中,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实战的机会和交流的舞台。

六、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路线图

积极引导教师通过终身努力,不断提升职业能力(执教能力与技术服务能力),鼓励部分教师成为“职业教育的专家,技术服务的行家,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路线图

总体目标

职业

阶段

时间

目标

措施

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与业绩、丰富的科研技术服务成果、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职业初始阶段

从教初始3年

第一年内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一年后晋升助理讲师;3年内取得摄影师或摄像师职业资格证书

建立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推行青年教师职业达标制;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并通过考核鉴定

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

从教

3-8年

具备讲师资格;获得“双师”称号

教学能力业绩——讲师

“成名”阶段

从教9-15年

具备副教授职称;省、市教学名师;熟练的职业技能;在行业务有一定知名度

教学一线耕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与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并重

“成家”阶段

从教15年以上

具备教授职称;职业教育专家;行业技术服务行家;生产一线能共巧匠

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探索高职教育的规律;终生学习,不断创新

七、目标分解

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工作目标分解一览表

编制单位

XXXXXXXX

编号

序号

目标项

特征指标

目标值

达成时限

备注

专业带头人

1名

1名

2020年

骨干教师

1名

1名

2020年

双师素质教师

1名

1名

2020年

兼职教师

现有兼职教师基础上,再引进能工巧匠1名

引进能工巧匠1名

2020年

编制人

XXXX

审核人

浅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89-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职院校迅速发展,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但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也遇到了困境:根据教育权威部门的预测,“十一五”后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将逐渐呈现递减的趋势,而且这个趋势将会一直持续到“十三五”后期。如果这个预测正确,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教高[2007]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对建设教学团队和高水平 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促进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但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师生比高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问题。教学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内部的沟通、整合,成员之间交流共享技巧和经验,在有限师资资源下提升整体效率。同时,教学团队建设打破了传统教学管理分系部和教研室两级管理模式,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能够充分实现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教师与企业多重关系共存的团队内横向互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专业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水平,实现优势互补。

哈佛大学校长柯南特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的教师。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可见,教师水平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随着市场需求变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发展仅凭专业课教师个人的学习和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教学团队学习来实现知识交流与共享,加快提升教师水平,实现优势互补。教学团队使得新老教师、专兼职教师互相交流:青年教师需要有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的知识共享中更新观念。学校专任教师需要掌握实践技能,增加指导实训实验的能力;企业兼职教师也需要了解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新老教师、专兼职教师在取长补短、互相交流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有利于更新教育理念,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

高职院校发展需要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在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下,实施“教学做研”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集知识、技能、精神、信念于一体的教师团队有利于教师接收新教育理念,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合乎学校期望的行为,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能力、人格魅力,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学团队的内涵

(一)教学团队的含义。

美国学者卡曾巴赫和史密斯1993年提出的团队定义,所谓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对于教学团队,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l36号)中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这对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随后,很多学者展开对教学团队的研究,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陈建材认为,教学团队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任务,以教学、科研、实验(实训)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为建设主体,以专业或系列课程为建设平台,由知识技术互补、结构合理的人员组成的共担责任、分工协作的组织团队。此定义指出了教学团队的目标,结合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将沿用这一定义。

(二)教学团队的建设原则。

教学团队是由一定数量的团队成员组成,但不能随便选几个人拼凑,一支优秀教学团队的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团队带头人负责原则。团队带头人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协调好团队成员的关系,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2)目标一致原则。没有目标,团队就像失去导航系统的船只,没有存在的价值。(3)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原则。教学团队的组建并非人越多越好,高效的教学团队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学历职称等特征上优化组合。

三、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机制,保障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成员在工作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为了保障教学团队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一方面,团队内部要制定内部管理制度、评价考核体系、奖励分配办法等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互信互助,更好地协作;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宣传,营造团队氛围,制定利于教学团队建设的激励政策,在津贴发放、职称评聘、科研立项、外出考察培训等方面给予物资倾斜。对于那些经过考核不合格的教学团队,则取消其团队称号,停止对其项目的支持,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二)统一目标,导航教学团队建设。

目标一致性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石。没有目标,团队成员易迷失方向。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应该按照“师资优化、教学优秀”的要求,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面向学生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进行教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

(三)科学组建,优化教学团队队伍。

组建教学团队是为了使团队的实力大于团队成员个人的实力,团队成员简单的堆砌几乎不能达到这种效果,一支优秀教学团队的组建需要选择出色的团队带头人和合理的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在教学和科研上成果突出,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高瞻远瞩,还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才能有效地组织和协调教学团队完成团队任务。在选择团队成员时,既要考虑团队成员的数量,一支高效的教学团队一般控制在10人左右,成员过少,不利于知识共享,成员过多容易造成沟通障碍,降低团队凝聚力。与此同时,选择团队成员还要学会“组合拳”,处理好年龄、职称、学科、学历、专兼职等方面的比例,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实现知识技能互补,资源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团队的功效。

(四)选择载体,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的建设,需要选择载体,为团队成员的交流搭建好平台。按照高职院校深化课改的指导思想,可以在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有序组织教师外出培训交流、开展教材建设、突出师范专业建设、强化校内外实践课程建设等活动,将这些活动作为载体,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建材,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3-46.

[2]薛淑萍,范冬梅等,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组建原则【J】,高职教育研究,2010(3):19-20.

[3]吴旭东,苑新丽,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问题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7):86-88.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 篇4

1. 体育教学团队的特点与作用

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对于教学团队的组成是这样规定的:“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基本特点应具备共同的目标、知识技能互补、分工协作、良好的沟通、有效的领导等特征。体育教学团队可以定义为体育教师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志向,以体育教学部或教研室为建设单位,旨在通过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开发优质体育教学资源,促进体育教学科研、教研探讨和体育教学经验的交流,推动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教学队伍,广泛开展学校体育工作,丰富学生的课外群体活动,最终达到提高公共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目的而形成的正式群体。体育教学团队应目标明确、勤于学习、组织结构合理、沟通良好、管理有效。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团队可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有利于推进课程建设、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可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2. 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要点

体育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为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团队的作用,体育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一支由“名师”级教学型带头人牵头,以骨干教师为主体,职称梯次合理的队伍。这样的教学团队中既有体育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名师,又有教研、科研成果显著的骨干教师;既有夯实的发展基础和学科支撑,又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这样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2.1 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是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

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是体育教学团队正常运作和发展的推动者,引领着体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方向,他能用计划、组织、激励机制等措施来维持团队成员间的默契配合,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高效的整体。因此,选择既有学术专长又有人格魅力的带头人是公共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和前提。高校体育教学团队带头人应具备出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即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独特的教学风格,优秀的教学效果,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有意识地培育体育教学骨干和体育教学新秀。只有这样,体育教学团队才具有凝聚力和斗志。

2.2 完善的教师类型是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因素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体育课教学、学生运动竞赛训练、学生课外群体活动和科研工作。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主体工作,课外群体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运动竞赛是学校或体育团体之间进行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科研工作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理论指导。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教学团队中应具有四种能力类型倾向的教师:从事体育课教学工作为主的教学型体育教师;有较高运动技能水平的教练型体育教师;有注重教研和科研能力的科研型体育教师;有以组织课外群体活动为主的群体型体育教师。其中,以教学为主的体育教师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练型体育教师一般出身于专业运动员,运动技能都能达到“运动健将”级或国家“一级”运动员水平,具有高超的运动技能,以及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承担院校传统项目的竞赛训练,并在传统项目的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提升院校的知名度;科研型体育教师一般理论知识较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引领团队成员进行科研、教研研究;以组织群体活动为主的群体型体育教师,能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参与锻炼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团队中,各成员最好应具有两种或多种教师类型的特性,使教学团队既具有完善的教师类型,又具有精干的特性。另外,在教学团队中各成员应有较为明确的工作职责范围,强调每个成员对团队任务的完成都负有责任,教学团队的成绩与自己密切相关,需要通过各成员之间的技能互补,以及共同努力做到共同提高,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完善教师类型是建设有效公共体育教学团队的重要因素。

2.3 合理的教学梯队是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

合理的公共体育教学团队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成的,成员之间在体育教学技能、体育教学方法、经验和教学教研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别。体育教学梯队应该以具有创新意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由一定职称比例的教师和教辅人员组成,并且注重体育教学团队成员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性格特征和个人偏好等,从多方面增强体育教学团队成员的互补性。这样的公共体育教学团队,既可以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优秀的体育教学经验得以传递,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体育教学水平,又可以使中老年教师从年轻教师的身上学习到新的教学知识和技能,重新焕发体育教学活力。另外,为了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教学团队力争要带好一帮青年教师,团结凝聚一批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队伍,因此合理的教学梯队是建设有效公共体育教学团队的基础。

2.4 学习型的教学团队是体育教学团队建设的发展动力

学习是体育教学团队得以生存的法宝,是体育教学团队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今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的需求日益增长,教师需要传递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对教学效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团队每位成员不仅仅要学习体育教育相关知识和运动技能,还要学习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如网络、外文书籍等)摄取体育的新知识、新理论,充实、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工作都能与形势发展要求相适应;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传递体育教育知识,使学生最大量地吸收体育知识,为己所用。很显然,学习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体育教师业务知识的更新、补充和拓展,以提高体育教师之间互相配合、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满足体育教学团队和体育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的学习活动及其过程。团队成员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在体育教学团队中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有效发挥体育教师的优势,促进个体的发展,并且提高体育教学团队的工作效率,使教学团队更具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学习型教学团队是建设有效公共体育教学团队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谢叶寿等.大学体育教学团队建设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 2009, 6.

[2]曹芳.体育教学团队的建设[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9.

[3]陈世平等.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22, (6) .

[4]王艳.浅谈“质量工程”中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J].素质教育论坛, 2008, 12.

[5]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 2008, 24, (1) .

[6]马延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1.

[7]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5.

大学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篇5

一、教学团队组建原则

以学科为依托,以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线组成教学团队。

为适应我校学科特点,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

每个教学团队由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教师组成。

二、教学团队的工作要求

1.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

2.重视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的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与培养;

3. 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规划,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的指导,关心青年教师成长;

4.积极申报、承担各级教改项目;

5.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

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6.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

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质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

37. 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工作章程;

8.教学团队有责任协助学院或直接安排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

务;

9.团队教师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科研促教学。

三、教学团队带头人的基本要求与职责

1. 教学团队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教授职称,承担相关课程的本科教学,且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勇于

创新,有较强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曾指导过青年教师,成绩突出。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相关课程改革的趋势,有较强的改革意识,有明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

3.组织和协调完成教学团队承担的教学任务,采取有效、得力的措施

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4.规划、组织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面起主导作用,积极撰写高质量的教研论文。

5.组织相关课程的教材编写,积极指导相关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

教学改革。

6.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学成长计划,并督促、检查该计划的实施。

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探讨 篇6

关键词:高职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能力专业能力

专业教学团队是建设和改革的主要策划者和实践者。在专业建设上、实训基地建设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上,专业教学团队起着决定性因素,离开它,所有建设和改革都是空谈。因此在高职教育中,一定要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一、专业教学团队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专业技能不足,与企业现场脱节

现在高职院校不少专业老师来自于学院,理论知识较强,但企业现场经验不够,操作技能不强。高职学院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企业经历偏少,要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是很难的。

2.专兼结合性不好,企业兼师比例偏低

现在不少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以学院的教师为主,缺乏或少有企业现场老师。企业现场老师专业技能强,现场经验丰富,特别对一些先进的技术,企业兼师掌握较好。如果企业兼师参与人才培养,就能按企业的要求去培养学生、管理学生,而且还能把企业的文化和作风带给学生,这些对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岗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专业教学团队要增加企业兼师比例。

3.校企专业交流沟通不足,难以了解企业真正需求

现在不少高职院校专业交流、研讨还是以学院的教师为主,虽然校企间也不定期开展一些教学研讨,但次数有限,学院教师和企业专家难以深入开展交流并相互提升。在现今世界中,校企专业交流非常重要,企业专家专业技能强,先进技术掌握较好,学院教师理论较强,如果专家和教师结成对子,就某方面的技术、技能经常开展交流,就能达到一个互补的作用,也有助于学院教师了解企业的要求,教学有的放矢,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

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制定师资培养规划及相关的培养制度,建立师资绩效考核体系;从企业现场引进行业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充实专业教学团队;增加企业兼师的比重,并让其承担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综合实训和指导毕业设计,把丰富的现场经验和优秀企业的文化带给学生;组织教师下企业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开展企业专家和学院教师一对一交流,相互提升技能;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院校的培训,开阔视野,提高教师职业实践能力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对应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证,并作为评定双师的一个基本条件;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和开发,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内容

1.建立师资绩效考核体系

为充分调动专业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有效激励机制,如对专业建设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在专门的津贴、奖金、科研立项和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把专业建设任务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为教师外出培训、职称评聘等创造条件,引导教师为团队目标的实现而积极工作,发挥出每位成员的最大潜能。

2.开展教师现场锻炼和教师、专家结对,提升职业技能

安排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现场技术服务或技术改造,积累现场工作经验。开展学院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结对,交流经验,学习现场先进的技术,深入了解企业需求。

3.引进企业教师,增加现场兼师比重,改善师资结构

从企业引进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扩充专业教学团队;聘请企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指导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现场,使兼职教师所占比例超过30%。

4.树立正确职业教育理念,加强师风师德的建设

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肯定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重大作用;加强师资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教师从事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5.定期开展专业研讨,加大培训力度

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授课经验、下企业实践体会、课题研究成果及探讨技术解决方案。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院校的培训,开阔视野,提高教师职业实践能力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对应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考证,并作为评定双师的一个基本条件。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和开发,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6.聘请企业专家,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培养

聘请1名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担任校外专业带头人,培养1名校内专业带头人,引领专业团队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实施“专业双带头人“制度。设立专业带头人培养专项资金,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创设条件,鼓励校内专家型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到订单企业兼职,担任行业企业技术顾问,共同进行科技研发、技术攻关等;安排参加学术交流、国内外培训或考察,支持申报教学科研课题项目。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践

1.实施“百名教师下现场”工程

近两年我系根据学院要求,安排了数名教师进入长沙电务段湘乡车间、株洲车载设备车间、株洲信号检修车间、深圳地铁等企业现场开展1个月实践。通过下现场锻炼,我们的教师熟悉了企业的文化、熟悉了企业工作任务流程,了解了企业的新技术,提高了专业技能,为专业教师从事教学和课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百名技师进课堂”工程

近两年,我系从长沙电务段聘请了数名工程师或高级技师进入学院讲授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核心课程,指导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通过该项工程,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铁路企业的扎实严谨工作作风、精湛的专业技能,同时也给我系专业教师起了一个榜样作用。

3.实施“百名专家结对子”工程

今年,我系聘请了长沙电务段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我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教师一对一结对,开展进行技术交流。通过该项工程,为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搭建了一座桥梁,促使了校内专业教师和现场专家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4.推行专业职业资格考证

现代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浅析 篇7

一、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如今, 世界上很多高校都提出倡导教师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通过团队形式来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团队坚持教与学为目标, 经常开展研讨活动, 从而为成员提供申请项目资助、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参与者能够自主地选择一个项目或者课程, 根据自身工作的经历, 策划案例、进行教学创新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并且要经常地参与到研讨会中, 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以便供大家交流和学习, 通过教师团队这一平台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我国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曾表示,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教师借助各种方法和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并深入实践, 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注意的是,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向教学工作者方向发展。教师要想实现专业化发展, 就应该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 通过团队合作, 进行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能力。

2、创新教学理念, 提升教学质量

一般而言, 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是师资力量。对于专业核心课程, 在优秀教师的带领下, 组建起一支改革意识强、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开展集体研讨、开发教学资源等方式, 创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简而言之, 优化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教学团队的管理机制

一般而言, 具备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石。例如中国石油大学为了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制定了《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试行)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关于基层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组建了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以及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 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教学管理体系, 为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营造出和谐的组织文化

众所周知, 一个良好团队往往都建立起了相互合作、倡导信息交流以及重视平等自主的组织文化。教学团队的组织文化建设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 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优秀的组织文化就应该摒弃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时刻将每一位成员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让成为都意识到将自己的团队建设作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部分, 最大限度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 树立起团队意识。团队精神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每位成员只有具备团队意识, 才能够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团队往往具有凝聚力, 凝聚力能够让团队里的每位成员都能够具备强烈的归属感, 时刻将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与自己相联系在一起。

3、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团队结构

一个高校教学团队应该具备优秀的团队领导者以及科学的组织结构。具体来讲, 团队领导者应该是本专业及学科的资深专家, 具备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创新性的学术思想;科学的组织结构要求团队成员在年龄、知识结构方面要科学, 最大限度地发挥名师的作用, 促进团队技能和成员技能的提高。

4、丰富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丰富的、创新的团队合作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团队建设。北师大的刘宝存教授在自己所著论文中提出,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团队教学在美国开始应用于高校, 在传统的学科组织外, 还组建起了形式各样的教学团队, 例如学术沙龙、论坛、研究所、实验室、任务小组等等, 不仅便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而且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支持。当前, 国外所开展的教学团队合作模式有“整体性团队模式”和“小组互助模式”。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团队发展, 同时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开展丰富的团队成员的合作交流模式, 如大班教学小班研讨、课程互听互评等。

除此以外, 加强绩效考核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衡量团队中各成员工作业绩, 属于考察团队和团队各成员工作业绩的一项制度。而且绩效评估不仅仅是对团队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对团队所做出贡献的评价过程, 还能够在团队中形成一种激励作用。绩效评估不单纯地涉及到团队内成员的前途和命运, 而且直接影响到团队的生存和发展。

总而言之,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组织形式, 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而且能够创新教学理念, 提升教学质量, 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君.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J].广州化工, 2008 (04)

[2]黄兴帅.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J].皖西学院学报, 2008 (01)

[3]陈世平, 彭瑶, 谭伟.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涉外商贸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篇8

1 现阶段高校涉外商贸教学团队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教育目标定位不准

我国规定涉外商贸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主导型的理想教育目标。但实际当中仍然只注重涉外商贸知识的传授, 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过于笼统, 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也无明显区别, 过于强调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从而导致了学生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我国高校涉外商贸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够规范。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 高学历的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较为普遍地形成了“本科教本科”的现象;教师的业务素质不高, 知识老化、理论脱离实际、相关经贸学科知识薄弱等;教师学习的热情难以持久;教师团队学习的经验重复, 能力欠缺。

1.3 课程设置、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涉外商贸理论课程比重大, 实际操作课程较少。另外, 课程之间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同时团队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也很普遍。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职称上的互补性很弱, 这直接影响了团队的绩效。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我国涉外商贸教育方法基本上沿用“满堂灌”的传统方法, 把课堂教学变成了经贸理论、制度的应用讲解, 忽视了理论比较分析归纳。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囫囵吞枣, 忽略了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5 法制、诚信教育力度不够

目前, 我国外贸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职业犯罪大有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 某种程度上与涉外商贸教育重职业技能而轻法制诚信教育不无关系。

2 高校涉外商贸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2.1 创建合理的制度环境, 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

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如带头人责任制, 内部的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这样有利于在团队内部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 改革考评激励机制, 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团队目标的实现程度, 以业绩为核心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二是团队带头人绩效考核, 主要评价其在团队中的贡献;三是团队成员绩效考核, 评价各成员承担任务及完成业绩情况;四是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2.2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锻炼和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

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团队教师与所在院系的关系, 从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实际出发, 鼓励在全院范围内选聘专任教师, 在校外实训基地选聘兼职教师, 组建跨专业、跨院系、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参与的课程教学团队。另外可以吸引有学术造诣、热心教学改革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入团队并作为后备带头人进行培养。

2.3 优化课程设置, 加大实训

通过组建涉外商贸教学团队, 有效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 建设好校内外实训基地, 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涉外商贸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同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相联系。系统地开展涉外商贸理论课教材、实验课教材与辅助教材、学生自学课件与教师电子教案、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一批共享的网络资源。

2.4 教学方法多样化, 提升教育质量

(1) 实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分层次教学, 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针对学校涉外商贸教学内容的差异和学生学习特点, 教学内容、教材、教学班级、课程类型分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和学习手段, 保证教育质量。

(2) 多样化教学方法并用, 进行考试考查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 以注重强化涉外商贸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性为前提, 以启发式、渐进式、讨论式教学为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进行考试考查方式的改革, 采用将平时作业、阶段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定机制, 在部分试点班中对部分内容采用写经贸实践报告和小论文的考核方式。

2.5 营造独特的团队文化, 强化法制、诚信教育

教学团队文化使团队成员的技能、创造性、主动性自觉向团队共同愿景方向整合, 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构建有利于课程教学的团队是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涉外商贸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将学校“励志力行、德才兼备、身教善导”的校园文化, 在和谐共赢团队文化的浸透、感召下敬业奉献、团结协作, 教学改革有声有色。

总之, 高校涉外商贸专业教学团队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团队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团队合作机制, 以团队的力量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改革, 开发出与涉外商贸专业教育目的相适应的教学资源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对于强化高校办学特色、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秋高.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3) :90-91.

体育教学团队建设 篇9

近几年来,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以及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 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团队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 许多高校都从教学团队的内部制度规范、外部设备环境、教学体制改革等方面对教学团队的建设开展了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而对如何通过团队文化建设促进整个教学团队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涉及较少。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培育体现高等教育价值理念的团队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团队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一、团队文化对教学团队的影响:凝蓄、引导、激励

现今意义上团队的观念比较宽泛了, 简单来说主要是对长时间协作二形成的一种对思维模式、理念、价值观等因素的集中体现。一支成熟的团队其行为和制度已经相当的完善。团队中个体的部分不必为模式、理念等原则性问题发生矛盾。这种默契是团队中领头人和各团员在长期不断磨合、完善、累计中形成的具有其自己特色的宝贵的团队财富。一支优秀的团队是有其自我的团队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软性的团队文化氛围有时能够比硬性的规章制度更能够增强团队的协作和感召。能够不断地发挥其团队创新力, 不断地为目标的奋斗。

首先,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团队文化, 当团队文化逐渐被团队各成员所认可, 便会在团队中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力, 从而产生一种团队默契, 正是这种无形的力量是维持团队存在、巩固团队发展的关键。优秀的团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人高于一切”的理念。在文化激励上, 将其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创造出一种以民主为特征的环境机制, 体现对成员呵护、关爱和尊重。同时, 注重团队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团队共同目标的构建, 继而使团队成员从精神层面上相互适应到价值观的一致认可, 再到团队愿景的内化, 不断发展, 从而形成一种稳固的无形的团队文化, 汇成一种或隐或显的共同力与整体意向, 使团队成员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其次, 团队文化在团队建设中具有引导作用。团队文化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 都会给团队成员造成一定的约束力, 从而规范成员的行为, 并在思想上起到一些内化作用。团队文化的约束, 不是死板制度的硬约束, 而是一种来自精神层面的软约束。通过将团队的共同愿景、价值观和思想信仰等最大限度地同化, 成为成员自己的精神感知, 增强成员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监督、鞭策、评价、控制, 从而达到一种道家境界, 即“无为而治”。因此, 制度约束的强制性和被动性的不足可以由这种软约束来有效地弥补。同时, 团队文化反映了团队整体心理上相互认知、行为上相互支持、思维上相互影响、利益上相互依存、目标上有共同向往的精神动力, 这种文化一经形成, 对各成员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追求目标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再次, 团队文化有助于带动成员, 促使其思考能力提升。优秀的团队文化能够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人人高效才是真正高效”, 合作氛围融洽能使团队成员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成员效率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同时, 优秀的团队文化能够满足成员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 能为成员提供满足其目标激励的条件和环境, 通过正常的竞争可以实现激励功能, 而且这种激励不是单纯停留在物质的基础上, 还能得到团队的认可, 获得团队中其他员工的尊敬。这样, 每个成员都能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见, 优秀的团队文化能带给成员之间高昂的士气, 有利于激发成员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 由此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集体团队意识, 互亲互爱的人文氛围, 团队成员才会自愿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 同时也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二、具有良好团队文化的优秀教学团队特征

良好的团队文化总是让人有一种精神的皈依感, 使团队成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以及对团队的认可, 继而产生对团队的归属感。使成员怀抱高度的工作热情、创新欲望, 并能够与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交流和分享。

一致而明晰的目标。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杰出团队的研究表明:一致性目标是团队最显著的特征。因此, 高校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素首先是具有共同、一致的团队目标, 使团队成员为实现共同美好愿景而相互配合与协作, 继而不断提高团队的工作绩效。有无成员一致认可的、特定的、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 是教学团队与其他教学组织、教师群体的重要区别。教学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可以有着细分的小目标, 但必须有团队整体的大目标, 个人的小目标能围绕、融入团队的大目标, 通过实现团队的大目标达到团队与个人的共赢, 达到团队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和谐而融洽的氛围。教学团队的发展和团队的凝聚力, 依赖于团队文化的和谐氛围, 团队成员之间和谐友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懂得尊重、珍惜和感恩, 造出分享、合作与信任的氛围, 对团队成员的健康成长, 以及个人价值的体现具有很大帮助, 并使成员具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交流与分享的机制。高效的教学团队都离不开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具备实现共同目标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相互之间要在适合的团队定位和一定的团队规范下进行良好地合作。团队成员之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团队规划等教学活动中, 实现团队中知识、经验、教学资源的共享, 建立合理的团队结构, 发挥团队机制的优势。

敬业与奉献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反映一个人的素质, 对教学团队来讲, 团队精神需要每个人各就各位, 在本职的任务领域内兢兢业业、刻苦钻研, 并具有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协作精神, 能与其他成员共享智慧、齐心合力。共同担负起教学的大任, 是优秀教学团队的灵魂和基点, 也是团队文化的核心。具有优良团队文化的教学团队, 其成员对团队建设目标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高, 对实现团队共同目标具有使命感, 对团队具有强烈的荣誉感。

三、加强团队文化对团队建设的意义

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 我们深深感受到, 应该构建什么样的团队文化以及如何构建这样的团队文化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教学团队的建设是立足于“思想、价值观上的认可”。一个完善教学团队的建设绝不仅仅是把一堆人机械的放在一起而是在立足于原则的基础上成员间个体的一个分享、交流、合作的关系。一个团队成长的过程也是其团队文化形成的过程。这个时候的团队带头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类的任务不仅要在专业和领导上有很强的天赋。而且作为一个领导人要有其自身的威望和人格魅力, 这不仅仅是号召力的体现还是对教学团队外围的影响力和活动力。只有这样一个团队才能很好的发展和开展工作。

团队成员是构成教学团队的主体, 主体作用不容忽视。保持骨干队员基本稳定是确保团队文化建设基础良好发展的根本之源, 继而团队文化理念、行为规范等也得以积淀;同时也要吸纳新的文化因素, 并及时调整团队人员组织, 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团队文化, 清除影响团队绩效的消极因素。

坚持以教研为重, 夯实教学团队建设的根基。高校作为社会的一种组织, 承担着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的双重任务。由于科研评价指标直接关乎教师职称评定等切身利益, 导致一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在教师专业性的提升上不用心, 教学责任感不强。教学团队的主旨在于完成教学与教研任务, 当然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产生一定的科研成果也是很必要的, 但是在教学团队建设中, 不应本末倒置, 始终坚持教研为主、科研为辅的思想理念。要把团队教师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引导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来, 并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水平以及教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扎实筑牢教学团队建设的地基。

树立绩效理念,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 使许多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劳动分工能够完成的, 同样的, 教学团队的建设也要由整个专业或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团队的评价应该避免以教师个体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或过分重视团队绩效而忽视个体发展, 这两种现象都是教学团队的发展弊端。所以, 在教学团队中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改变现行的以教师个体为激励对象的模式, 建立以教学团队为单位的捆绑式激励机制, 实现教师间的真诚合作。团队教师个体绩效要服从于团队绩效, 重视团队绩效也不应忽视成员教师的个人绩效,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团队的整体绩效。

培育教师合作文化生态环境, 营造合作氛围。俗话说:“因合生力”。一个人只是单翼天使, 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借力、精诚合作才能飞得更高更远。要倡导成员之间合作共享文化财富, 转变工作态度, 强化沟通交流意识。精心打造教学团队合作模式, 以共同愿景、分动目标为导向、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奖励互赖为依托, 使成员在教学团队中富有责任意思, 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教师合作文化科学、合理、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引导, 构建教师合作的平台, 让他们在团队中进行合作, 这继强化成员之间的团队意识, 同时也让队友间产生愉快的合作氛围。

教学团队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探索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在团队发展的各个阶段应有不同的建设重点, 团队应该在不断的自我审视和调整中寻找到最适合本团队特点的团队文化建设途径, 建设出团队自身的独特文化, 不断赋予团队成员强大的精神动力, 促进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

摘要:加强团队文化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也是建设高绩效优秀教学团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团队文化对一个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具有凝聚、导向、激励作用。本文探讨了具有良好团队文化的优秀教学团队特征, 并论述了如何加强团队文化建设的对策。

体育教学团队建设 篇10

所谓“三维”教学团队是指:以促进专业建设为根本目标, 依照电视剧的编、导、演过程, 将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教学、课外辅导等纳入教学团队建设内容, 进行整体分工、合作, 形成三个子教学团队, 即:“课程编写团队” (相当于电视剧的“编剧”) , 主要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标准与教材等课程资源的开发等;“课程技术团队” (相当于电视剧的导演) , 主要负责教案编写、声像材料与课件制作等;“课程表现团队 (相当于电视剧的演员) , 主要负责课程讲授、实习指导、课外辅导等。

从2008年开始, 我们就进行了高职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解决了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 面面俱到、广而不精, 教师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的突出问题。并通过“三维”教学团队建设, 充分利用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优势, 激发团队活力, 促进了会计专业建设与发展, 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经。

一、课程编写团队

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中的课程编写团队, 就是在三维教学团队中, 主要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工作。其中专业建设工作, 主要包括社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方向划分、专业课程设置等;课程建设工作主要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以行业为依托,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 分析岗位能力需求, 提炼教学内容, 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 融课程建设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 从而建设一批工学结合的优质课程;教材建设工作主要是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和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 结合课程建设情况, 编写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 又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理实一体化教材。该团队的成员必须掌握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 熟悉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1. 专业建设。

由学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课程编写团队”, 进行社会调研, 根据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根据学院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制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课程建设。

课程编写团队依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按照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思路, 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于课程之中, 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 制定课程标准, 建设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 实现资源共享, 使精品课程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和更强的辐射作用。

3. 教材建设。

注重突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特色,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点,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判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为重心, 根据新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增值税暂行条例, 并充分借鉴、吸收有关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最新研究成果, 全面修订现有的自编讲义, 出版各类规划教材, 重新构建以“实训要求及考核标准”为特点的实训教程体系, 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 载体多元、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二、课程技术团队

课程技术团队在“三维”教学团队中扮演相当于电视剧的导演角色, 主要职责是:根据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情况, 开展教案编写、声像材料与课件制作、网页制作等工作, 从而将课程和教材内容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表示出来。因此, 课程技术团队的成员要求计算机操作熟练, 具有较好的美学基础, 熟悉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 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正确表达学习内容。

在多媒体课件中, 学习内容是用多媒体信息来表达的, 并且也是为了某一层次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 各个知识点之间应通过多种媒体的信息建立一定的关联, 借以形成具有个性鲜明的知识结构体系。

2. 反映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

在多媒体课件中, 通过对多媒体信息的选择和组织、系统结构、教学程序、教学导航、问题设置、诊断评价等方式来反映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一般包括知识讲座、举例说明、媒体演示、提问诊断、反馈评价等基本部分。

3. 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接口。

交互接口是学习者和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换的信道, 学习者就是通过交互接口进行人机交互的, 一般课件中主要的接口有菜单、图表、按钮、窗口、热键等。

4. 具有诊断、反馈和评价功能。

由于计算机有判断、识别和思维的功能, 利用计算机这些特点, 在课件中通常要设置一些问题作为形成性练习, 供学习者思考和练习, 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习情况, 并作出评价, 使学习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程表现团队

课程表现团队就是在“三维”教学团队中扮演相当于电视剧的演员角色, 主要负责课程讲授、实习指导、课外辅导、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该团队的成员要求口才好, 表演艺术强, 应变能力强, 具有亲和力。

课程表现团队各成员在具体表演过程中,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熟而活。

“熟”, 就是要熟悉各方面情况和内容, 包括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熟悉教学场地、教学管理制度等。“活”, 就是要在熟悉的基础上灵活应用, 不死搬硬套、照本宣科, 即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法律法规的变化, 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组合、变换、重构, 做到有所发展, 有所创见, 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课程技术团队制作的课件进行讲授。

2. 精而深。

“精”, 就是要精讲, 做到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 详略得当。“深”, 就是要深入分析, 不就事论事, 并把重点知识的教学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 查而馈。

“查”, 就是检查, 包括教师自查、检查学生 (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批改、课后测验等) 。“馈”, 就是通过反馈检查结果, 总结经验教训。只有将检查和反馈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 管而严。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除了备好课、讲好课之外, 还要加强管理, 而且管理要严格。首先, 教师要管好自己, 做到行为端庄、语言文明, 不迟到早退, 起好表率作用;其次, 教师要管好学生思想、管理好课堂纪律、管理学生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 避免学生放任自流;最后, 严格管理要讲究一定方法。语言要幽默、风趣, 禁止用讥讽的甚至侮辱性的语言, 否则, 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导致学生对该门课产生厌倦甚至反感情绪。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 还不能完全按照理论上的“三维”教学团队模式进行实施。但我们相信, 随着条件的好转, 会计专业“三维”教学团队建设定能获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年]16号文件.

[2]张德良, 李德才, 关立军.基于大学本科“质量工程”意义的省属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模式[J].高教研究, 2008-01.

浅析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篇11

[关键词] 教学团队 ERP系列课程 SAP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可以看出,以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对于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因此,学校应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学团队应该紧密联系学校的发展实际,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优化课程结构,协调不同课程之间关系,从课程教学质量入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主讲教师等方面下功夫,在精品课程建设上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本文结合我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际,谈谈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教学团队的组成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可以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不同角度来理解ERP。

1.从管理思想角度

ERP 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 Garter Group Inc.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MRP-II)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

2.从软件产品的角度

ERP 是综合应用了 B/C/S 体系、大型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成果,面向企业信息化(或数字化)管理的软件产品。

3.从管理系统的角度

ERP 是整合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制造资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以ERP相关课程教学工作为主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牵动,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ERP相关课程建设、ERP实训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的队伍。

目前,教学团队主要承担企业资源规划、SAP Business One平台应用课程、SAP R/3应用课程、SAP R/3开发课程等系列课程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该系列课程既有ERP的基础理论课—企业资源规划,又有ERP的典型产品的课程—SAP Business One平台应用课程和ERP的高端产品课程—SAP R/3应用与SAP R/3开发课程,是发展较为完善和建设较为成熟的系列课程,企业资源规划课程是该系列课程中的基础而又核心的课程。系列课程构成如图所示。

根据学校的“实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ERP基础理论,更注重ERP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技能。因此在课程总体设计时,既注重理论教学的设计又加大实践环节的设计,通过典型ERP平台(SAP Business One)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对ERP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概念层次。另外,为了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针对那些对ERP感兴趣、想进一步深入理解或者想毕业后从事与ERP相关工作的同学,教学团队在《企业资源规划》理论授课结束后的实践学期,设置SAP Business One 平台应用课程,通过SAP平台强化学生ERP实际应用的能力,来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同时针对学生对ERP高端知识体系的渴望,教学团队又开设了SAP R/3应用课程与SAP R/3开发课程。

基于这种培养目标和课程的总体设计思想,教学团队抛开了传统教学框架,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尝试。特别是2006年东软集团与SAP公司实现了战略合作,为教学团队的新型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与模式打下了基础。

东软集团与SAP公司的战略合作实现了将世界上著名的ERP供应商SAP公司的SAP Business One平台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课程体系中的飞跃,将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知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学生讲解最优秀、最适合的管理方案;同时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教学团队将SAP的开发技术ABAP纳入ERP的系列课程体系。

二、教学团队的特色

1.合理的教学梯队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组成梯次合理的队伍。成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相对优化,团队中既有教学、科研骨干,又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还有相应的学科依托和支撑。

2.鲜明的团队精神

“让每一个人都成功”的理念是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所倡导的团队精神,是整个团队的境界、追求、模式、标准的集中体现。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能够给予那些诚心、无私的奉献者以适当的回报,个人的价值也会因为这个团队而变得更大。民主和谐、理解信任、支持帮助,使团队形成有机的整体;积极进取、敢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团队的成功开辟道路;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协同合作使团队目标得以实现。

3.明确的发展目标

“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的应用型人才”是学院的培养目标,也是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目标。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下,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成功和成才为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中,设定明确、可行的教学改革目标,有相对集中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方向,工作有新思路、新措施,设计合理、实施有效。

4.显著的建设成果

通过多年不断地培育和建设,团队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建设基础和一定的教学改革经验积累,并取得企业资源规划省级精品课的标志性成果。教学创新团队同时取得较大的科研工作成果,并能够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教学领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专业设置特色

企业资源规划(ERP)系列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支柱课程,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IT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人才。

本专业依托东北大学计算机学科优势、东软集团IT产业优势以及大连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环境优势,建立集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通过学院与SAP公司的国际化合作,引进国际前沿的IT知识,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为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大量的SAP专业化人才。以此为契机,教学团队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培育与东软集团等公司的“校企合作”、“3+1”等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团队建设的创新性

1.学院强化IT技能实践、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根据东软的企业优势和软件学科优势,学院实施一种《面向领域的课程体系反向推导流程》,即根据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上,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以IT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为导向,采用素质、能力、知识的倒推流程,构建出全新的IT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以应用为导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形成有技术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有实验课、实训课、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习等多种形式。教学大纲按照“精讲多练”的模式,突出实践。

2.“1321”的教学管理模式

“1321”的教学模式,即1学年被安排成3个学期,2个学期基于案例的理论教学,1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根据学生专业学习进度情况,把整个学生在校实践分为概念实习、技能实习、项目实践、毕业设计四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均需进行答辩。“1321”的教学模式是学院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形式,它的实施加快了学生学业的进程,使学生有机会在SOVO公司、合作企业参与最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实践,保证了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广阔的视野。

3.以研发中心为平台、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训体系

研发中心是以项目研发及企业信息化实践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组织。研发中心是以完善的组织体系结构为支撑,强大的师资力量为后盾,以培养与企业实现无缝链接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生实践平台。研发中心下设研发部,商务部,SAP事业部和研究生部。其中SAP事业部以学习、研究SAP的ERP产品为主要工作内容,辅以项目实践,主要分为SAP Business One和SAP R/3两个方向。研发中心最终由信管系专职教师负责,各部门由具有相关资质或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在时时处处贯彻信管系的亲情教育精神的同时,集中的内部培训和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发中心致力构建与企业协作的桥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经验,真正的把时下的大学后教育移到学历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孙福权王晓煜吴迪王琨:企业资源计划(ERP) [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2]温涛梅丛银:Neusoft/SAP Business One 敏捷商务解决方案[M].大连:东软电子出版社,2007

[3]托马斯·科蓝安德鲁·莱德:SAP业务蓝图:理解供应链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法学教学团队建设之路径分析 篇12

一、打造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优秀的法学教学团队应具有优化的团队结构, 应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具体表现在教师梯队建设、学历层次、专业结构、教师培训进修等四个方面。

(一) 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 能够实现传、帮、带的教学梯队

教学团队首先要有居于较高专业素质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 较高的专业素质保证了其较高的教学和研究水平, 合理的年龄结构保证了教学团队的持续发展和传、帮、带及良好氛围, 合理的学缘结构则能够防止“近亲繁殖”及拉帮结派进行窝里斗等不良倾向, 保证团队积极向上稳健发展。

在高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中, 团队带头人的作用特别重要和突出。带头人应为本学科 (专业) 的专家, 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并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 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 治学严谨, 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带头人还应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对青年教师培养与带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如吉林大学法学理论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张文显教授经常毫无保留地将他所有的资料拿出来与青年教师共享, 也从不吝于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学术信息介绍给青年教师[1]。这样的团队带头人才能够成为整个团队的核心, 能够团结团队的所有成员, 带领团队不断提高。

(二) 团队成员学历层次的提高与博士化

团队成员学历的提高乃至博士化对优秀法学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必要的。在他们的学习期间, 在导师的严格要求和培养下, 经过博士期间的严格学术训练和博士论文的写作, 具有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能够站到学科发展的前沿, 而且能够将其转化在教学中, 在教学中将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本人的研究成果及心得传授给学生, 使之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专业结构的细化、优化和系列课程的开设

目前, 在教学团队建设尤其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中, 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因为教学团队本身就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组成的教师群体[2]。法学教学团队也不例外, 各法学教学团队都重视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开设本专业领域内相关新课程。这要求团队成员加强对相关领域的研究, 使之成为本人学有专长的领域并开设新的法学课程。以吉林大学理论专业为例, 其在专业结构上将学科和课程划分进一步细化和优化。故在加强法理学、西方法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部门法哲学等优势学科建设的基础上, 大力推进法文化学、比较法学、立法学等已有学科的建设, 开发建设法律政治学、司法学、法律方法、法律全球化概论等新兴学科。具体到每位教师, 要求除了以法理学学科为共同的研究和教学领域外, 还必须选择1—2个学科作为个人富有优势的研究和教学领域, 从而形成一个专业分工合理、整体优势明显的法学理论学术团队。

而武汉大学国际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本身即是以国际法系列课程申请进行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 其本身就具有基于课程群进行建设的特征, 该教学团队在专业结构上的目标是:每个成员都能上1-2门课程的目标。而且除核心的国际法课程外, 根据理论研究与国家建设及发展实践的需要, 结合团队成员研究方向的不同, 开设一系列选修课程, 如WTO法、国际组织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海商法、国际知识产权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电子商务法等。这些系列课程的开设必将有助于拓宽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并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践能力与水平。

(四) 教师培训与进修的制度化和经常化, 并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和博士化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教师必须经常进行培训与进修, 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在这个方面, 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教学团队大力鼓励与支持青年教师申请国内国外各种形式的留学或研修的资助项目, 到国外著名大学留学或研修。同时, 资助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参加重大的国际学术会议, 从而使本团队教师与国际学术界保持经常性的学术联系。

二、通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教材及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科研及科研转化教学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一) 加强教学研究和坚持教学改革,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教学规律,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果。广泛开展教学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发挥教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国家各级教育评估、学校评估中, 教学研究开展情况历来都是评估的重要依据, 也可见其对衡量一个学校发展潜力的重要意义[3]。高校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 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恰如教育家鲍林所说:“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 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4]因此, 在高校教师中应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使教师成为教学研究活动的主体, 结合课程教学进行教学研究, 总结并发现提高教学效果的规律, 并用之于教学实践,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武汉大学国际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 不断地开拓创新, 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加过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这些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的成果如“三创教育”理念、5H人才培养观和3D课堂教学模式在国际法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和运用。

(二) 加强教材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实现教材系列化、精品化和网络教学资源的立体化

高等学校教材建设是高校基本建设之一, 在教学中起到稳定教学秩序、确定教学内容、主导教学方向的重要作用。它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5]。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二级指标“课程”中, “教材建设与选用”是一个主要的观测点, 对学校的教材建设、教材选用及教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材建设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

武汉大学国际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已经出版了3个系列30多部在国内很有影响的教材, 同时重视双语教学方法, 并且编写了4本双语教材和课件。教学团队还将进一步并不断修订现有优秀教材, 使其经典化。同时, 编写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法双语教材, 实现这些课程的全程双语教学。在该团队编写的教材中, 有8部经过修订出了两版以上。在加强教材系列化的同时, 该教学团队还将对其中有影响的教材不断修订和完善, 使它们成为相关领域的经典教材。

在教材建设上, 吉林大学法学理论教学团队首先要完成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法理学概论》教材的编写, 同时编写出版一批有特色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包括《法理学》、《法理学教学参考资料》、《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概论》、《立法学》等教材。

吉林大学法学理论教学团队和武汉大学国际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编写的很多教材均已被纳入国家规划教材, 而纳入规划教材意味着教材已经成为本专业领域的标杆, 体现了全国同行对该团队的肯定和认同。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争的事实, 高校校园更是信息化的先锋。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 趋向于双向沟通的学习方式, 学生更容易主动去学习和探究知识[6]。为了方便学生学习, 很多高校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上网。但是, 对教学团队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而言, 仅仅是课件上网是不够的, 高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应当是立体化的, 还应加强有关网站和数据库的建设, 因为优秀的教学团队往往依托着学科和研究基地, 很多是国家重点学科, 承担着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信息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等多重任务, 因此, 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需要体现上述特点, 进行网站的建设和数据库的建设。

吉林大学法学理论教学团队依托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有三个网站建设, 即“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法学名家讲座视频网”、“法理学国家精品课程网”, 此外还有两个数据库建设, 即“马克思主义法学文献数据库”、“法律与全球化数据库”。这些网站和数据库与上网的课件与教学内容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成为现代化教学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大学国际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法研究所门户网站, 该网站先后三次改版和升级, 开发完成了网络课堂、所务管理和英文版系统, 研究信息和资料库不断丰富, 成为我国国际法领域最有影响的网站, 已经成为中国国际法学者研究、教学和宣传国际法的重要平台和工具。

(三) 科研及科研转化教学

教学与科研在很多方面是互相促进的。教学团队应积极将其科研的成果转化到教学中。

如前所述, 优秀的教学团队往往依托着学科和研究基地, 团队的教师具有很强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 承担了各级重大科研课题, 写了大量的优秀论文和专著, 有很强的学术影响力, 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可以转化到教学中, 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前沿化, 并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以吉林大学法学理论教学团队为例, 该团队依托其所在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以权利问题的研究、法治问题的研究、法律全球化问题的研究、部门法哲学问题研究、法律政治学问题研究等为中心, 支持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尤其是要承担和组织一批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进一步提升了教学团队的学术影响力。

三、通过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团队合作机制、多途径提高教学效果以提高团队的教学水平

(一) 教授给本科生授课

近年来我国很多有名的教授都不教书了, 更不肯教本科生。大学本科生上了四年学, 毕业时却不认识称得上“知名教授”的本学科学术带头人。这看来是咄咄怪事, 却现实地发生在当今我国高校, 而且为数不少。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 而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站在学科前沿的教授。教授不授课, 学生势必难以跟踪学科前沿, 难以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中进行创新。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莘莘学子们来到大学, 所热切期望的, 是能聆听到大师、著名教授的课, 并从中领略其学识的博大精深, 感受其学术研究的严谨。而这些正是千万学子真正需要的宝贵东西。

在武汉大学国际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内, 教授除参与学科规划、本专业领域内的课程机构调整、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外, 所有教授都必须参与本科生课程的建设, 并力争绝大部分教授亲自给本科生授课。吉林大学法学理论教学团队则规定每个学年都应有2—3个教授专门为本科生开设和讲授课程, 其他未给本科生专门开课的教授也应以学术讲座或课程联讲的方式给本科生授课。

(二) 团队成员合作分担课程

武汉大学国际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组成了以教授为首, 由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组成的若干个教学小组, 小组内分工明确, 但又互相协作, 并定期召开小组会议, 确定课程, 落实责任, 交流研讨, 反馈意见并归纳总结, 切实落实传、帮、带的培养模式。达到每个成员都能上1-2门课程的目标。而且除核心的国际法课程外, 根据理论研究与国家建设及发展实践的需要, 结合团队成员研究方向的不同, 开设一系列选修课程。这种课程分担模式有助于加强团队成员的合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吉林大学法学理论教学团队在这方面的特色则是对某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法学理论课程, 如部门法哲学, 由数个老师联讲。这种教师联讲的方式既发挥各个教师知识、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 又使学生们能够领略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艺术。

(三) 完善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与改革是搭建学校人才评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教学评价机制日益成为国家和教育部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作为调控发展学校规模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这方面, 吉林大学法学理论教学团队进一步完善了开课前试讲、开课中听课、开课后学生打分等多元化的教学效果反馈和评价机制, 帮助和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四) 通过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为兄弟院校培训教师等强化教学团队的影响和辐射能力

优秀的法学教学团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其所在大学, 而是能够产生较大的教学团队的影响和辐射能力。教学团队的影响和辐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研水平、教材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自然产生的, 但是作为优秀的教学团队应当主动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本教学团队的影响和辐射能力。这可以通过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为兄弟院校培训教师等来实现。如武汉大学国际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每年举办一期国际法高级研讨班以及国际法师资进修班, 对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此外, 该团队还接受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从事国际法教学的青年教师访问进修。这些经过进修或培训的教师在回到其本校之后, 均成了其本学校的教学骨干。

参考文献

[1]张文显.一流的教学团队要过三关[EB/OL].http://www.enet edu.com/t opi c/ht ml/2008-5-23/20085231126021.ht m, 2009-10-9.

[2]章兢, 傅晓君.谈基于课程和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12) .

[3]陈南华, 黄晓燕, 金月玲高校青年教师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意义与措施[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3) .

[4]曹志祥, 付宜红.传道:让教学更有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28.

[5]陈益芳.以教学评估为契机, 全面推进学校教材建设[J].吉林教育, 2009, (6) .

上一篇:教师课堂教学小学语文下一篇:山羊遗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