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精选12篇)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篇1
一、中学体育教师必备的素质
教师, 是受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体育教师的根本职责, 就是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 发展学生体质,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
什么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呢?他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 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 圆满的完成课程内容, 很好的达成课程目标;而敬业精神, 更多是更高层次的一种追求。有高度敬业精神的老师,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会只把工作当做工作而已, 而是精益求精, 从治学和育人的角度出发, 更关心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能够花时间, 想办法, 研究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 培养他们的运动意识, 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1、职业态度
对于任何职业, 态度都决定一切。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是体育教学能否正常开展, 教育事业能够薪火相传的决定因素。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只有热爱体育工作, 热爱学生,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然而目前的现状是, 中学体育教师把体育教学当做工作, 而非事业的人占大多数。原因是多方面的, 机制上, 待遇上, 发展潜力上的, 都阻碍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与学生家长关系
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方面讲, 学生是教师劳动的对象, 师生关系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及教育目标的实现,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体育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 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包括性别、文化程度、家庭背景、性格、经历等等。体育教师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 也会不同程度地偏爱某些学生。虽无可厚非, 但为了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 老师还是应该平等的和所有学生交流, 爱护和关心每个学生。
除此以外, 家长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培养孩子的目标,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不可或缺。教师与家长之间不仅要相互尊重, 更要互相理解, 保持联系和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这种机会应该较为合理的安排在各个教学时段, 而非只在家长会之时。当然, 有一点还是需要提出的, 作为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 在实际的中学教学中不是放在第一位的, 只要达到基本目标, 就认为没有问题了, 所以, 体育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相当罕见, 笔者认为是一种现实但不正常的现象。
3、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教师只有严谨治学, 以主人翁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 才能提高其自身素质, 才能营造良好学风, 不断满足教学质量的需要, 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接班人水平, 不断推动社会进步。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应进一步提上议事日程。学校要从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入手, 不断激发中学体育教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 引导他们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多做对比研究, 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创造性的改进教学方法。现实情况下, 一方面, 中学体育教师能够达到基本的教学质量标准———口令洪亮, 动作准确, 讲解完整, 组织紧凑;另一方面, 工作重点还仅限于各项教学项目的及格率、达标率、优秀率。当然, 用数据说话无可厚非, 但是学生体育意识和修养的培养也是应当加强的。
4、团队协作
众所周知, 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团队的合力对教育效果的影响很大。师资力量再少的学校, 也不可能是一个老师的单打独斗, 即使只有一个人, 也会与其他教育实体发生关系。所以团队协作精神是教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
一般情况下, 体育教师具有活泼开朗, 善于交流的特点, 现在需要改进的是要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教学交流和研究活动, 共同承担各类大型活动, 拓宽思维, 共享经验教训, 这样整个团队才会有凝聚力、战斗力、感染力和号召力。
三、提升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水平的措施
1、考核机制
任何职业都需要一定的考核监督机制, 中学教育也不例外。现在, 一些学校已经建立起了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管理的网络体系, 包含了教师执业过程的各个环节, 不仅注重结果更重视过程管理。培训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奖惩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社会监督机制、保障机制等都被纳入其中。
这个体系的建立、健全、运作, 不仅是学校的事, 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庭共同努力, 制度只是一些文字, 落到实处, 还需要政策、意识、经费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协调配合, 这样制度才能发挥其重要职能, 才能为教学质量、教师发展建立一套长效机制。
2、培训机制
上面谈到了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中学体育教师团队战斗力的问题, 但归根结底是教师素质问题。简单而言, 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两部分。人类要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就需要知识, 就必须学习。一方面, 中学体育教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 为社会主义培养身体和思想素质过硬的建设者。另一方面, 要注重学习相关的教育科学理论, 更好的掌握教育规律, 提高专业技能。
中学体育教师学习各学科科学的渠道应该较为广泛, 由学校和自身共同努力。学校方面, 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教师培训, 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方面, 应该着力注重书本知识和实战经验的结合, 多对比和联系, 例如, 可以长期收看电视台转播的各类体育赛事, 关注新的发展情况, 并重点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书本学习和实践运用结合到一起, 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体育运动习惯。
摘要:本文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出发, 分析了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提出了提升教师职业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中学教育,体育教师,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王辅成, 史文校, 周金虎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2]吴渝.用科学发展观阐释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胡周友.浅谈中学体育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及应具备的素质.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6 (19) :4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篇2
新时期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教师?有人作了这样形象素描:具备崇高的师德、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艺、健强健的体魄。我渴望成为这样的教师。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教师队伍,我感到了身上的压力。作为年轻教师的己今后的发展有一个计划,在这段时间里,我也不能放松自己的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所发展,有所进因此,我要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不断更新知识,追逐教育教学最前沿的意识,树立现代化的育人观和人才握教育的真谛,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并努力成为新课改浪潮中优秀教师,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教育理论学习,提高自己专业素质
要求自己经常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和教育理论书籍,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使自己始终能够拥有新鲜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得,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引导者。作为教师应自学主动学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小学体育教学》、《教《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等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将成为我亲密的伙伴,做到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及时做好笔记,得体会。领悟其中的精华,使理论在头脑中形成影象,并将其实践于课堂,促进新课程的发展,使其发挥最大效目标:每年至少摘抄4万字的读书笔记,撰写10篇心得体会。
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更是学生人品学习的楷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知识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所以,我自己要先学会怎样快乐地学习、生活,从我做起,而不另一套,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才会从我这学到一些他们所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要时时刻刻关心国解时事,拥护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目标:与同事和睦相处,争取被评为文明办公室,三年内至少一次受到表彰。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更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思考问题,要利用好这种教学手段,就必须有扎实的打算在三年的时间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充分发挥在网上搜集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的自己提高教学能力。学习信息技术,动手制作较复杂的课件。
目标:每学期做1—2个优秀课件。个人主页评为优秀。
四、积极参与课改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听课是帮助我们成所以我准备继续多听课,每周听课至少8节,从有经验的老师那里多学经验。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认真备好、上好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
目标:每学期上一节优秀展示课,三年内获等级奖。
五、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知识。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要积极的投身于课题研究中去,积极参与争做研究型教师。
目标:优秀课题组,每一学期一篇论文获奖,每年一篇文章发表。
六、认真履行拔尖人才岗位职责,进一步提升水平。
谈如何加强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 篇3
体育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其独特的职业修养,这包括师德
修养、文化知识修养、教学能力修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修养、以及教学艺术修养等。学生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所以,要做一个让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教师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而想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教师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为了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谨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事业心
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意味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已经不只是个人的意愿、个人的行为,而是全社会对教师的共同要求;同时也意味着这已经是教师群体的共同意志。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群体的职业向心力,也是一个光荣的小学教师的师德的核心。
二、热爱学生的高度责任心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师德修养的根本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应该尊敬教师,但从教师的职责来说,其本质要求是热爱学生,教好学生。
我们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论师、为师、尊师》中说过,?“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到学校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当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本该如此;不然,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我只好辞职。”
三、为人师表不断进取的上进心
教学工作是一项平凡而艰巨的劳动,字词句章,听说读写,语修逻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打的是一场?“消耗战”,数十年如一日,传道、授业、解惑,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学生的心田。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默默无闻,不图名利。“丝尽”方止,“泪干”才灭,很难显身扬名。但决不能由此而丧失上进心。古人说“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我们今天同样可以说“教不可以已”、“教无止境”。每个小学教师都应有强烈的上进心,业务上精益求精,方法上不断更新,锦上添花,学点理论,搞点试验,写点文章,攀登教学的一座座高峰。
四、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意识
作为教师,热爱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我们的工作特性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无数事实说明,一个小学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教好学生。譬如你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群众观点、劳动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你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革命者。道理很简单,因为教师做的是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的工作。我国古代,对于启蒙老师的选择,十分重视。《大载记??保傅》中说,对于赤子,要“选天下端士,孝悌闲博有道术者,以辅翼之。”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
1. 提出问题
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于2002年实施 (部分高校施行) , 2003年全面推行, 标志着我国普通高校已迈向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在此过程中全国普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陆续开展了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以新《纲要》为指导的体育课程改革, 大部分高校通过这次改革与创新、探讨与经验交流的确都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在其成果背后也确确实实地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3]。其中教师对政策的理解、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吸取渗透等方面的问题尤为明显,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成效。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 高校体育教师肩负着促使国家选拔出来的高层次人才健康学习、健康工作、健康生活的重任。体育教师的工作直接与民族强壮、国家强盛相关, 应该认真研究。以下就改革期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
2. 问题分析、探讨
2.1 研读体育法规性文件, 领悟其精神实质。
教育方针是一个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关于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 是对教育性质、目标、任务、功能及实现途径的总规定, 是对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教育方针有不同的创意和不同的哲学思考, 成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新《纲要》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 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 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的精神将体育课程的目的、任务超越“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技能”的目标范畴, 突出健康目的, 明确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2], 要求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促进生理、心理全面发展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形成体育习惯。
只有认真研读党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新《纲要》等体育法规性文件, 才能明确现阶段的培养目标, 才能使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据调查, 认真研读体育法规性文件的体育教师不足20%。因为对文件、政策不了解, 教师就容易走极端, 要么抱着传统的理念不放, 要么一放就是无组织、无纪律、全自由,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成效。还有一段时间很多教师都感到迷茫, 都说教了多年的体育, 现经过改革都不知道怎么教了, 也不知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了, 这都是对政策、文件领会不透的结果。
2.2 提高专业能力、加快掌握前沿知识节奏, 保持健康形体。
高校体育教师除了具有能胜任体育课堂教学和辅导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之外, 还要在多能的基础上, 精通一至两项最能体现自我潜能的专项运动, 构筑精深的理论知识和宽厚的实践技术、技能。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 我们不能仍搬着上个世纪的书本、教案教着“80后”甚至是“90后”学生, 而应深刻挖掘教材的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增添新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内容, 如当前流行的健美操、瑜伽、各项目的游戏等等, 都可以当作课堂教学内容, 以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爱好。
“健康是一种美, 任何艺术都无法使之更美”。以形象塑造人是体育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又可称为“人类身体的设计师”, 所以体育教师在学生面前, 要犹如一部活教材, 用自己健美的身躯、潇洒漂亮的示范动作征服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 求知欲望高、精力充沛、模仿能力强, 运动技能的直观感知能极快地在他们头脑中建立条件反射, 形成动力定型, 因此, 体育教师进行的规范正确的技能直观教学效果, 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体育教学直观性和特殊性的要求, 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形, 轻松自如地去完成教学任务中所需示范的运动技能, 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感观认识和健美的感受, 把体育运动的力与美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刺激学生的模仿欲望, 使之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 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体育教师更要特别注意自身的锻炼, 决不能让自己过早地肥胖、肌肉松弛, 佝腰驼背, 否则将影响自己的形象和教学效果。
2.3 深入了解学生情况, 运用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指导。
高校学生的意识和身心都处于发展中, 处于逐步“成人化”的阶段, 这一年龄段的体育课程应身心并造。新《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 强调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增强, 个性的完善,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有的学者还指出:“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价值是‘增进健康,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同时, 使大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 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完成这一切任务需要体育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未来职业方向, 力求使课程内容贴近学生未来的生活, 尽可能从学生现在与未来的切身利益出发, 提供健身、养生、防身和身体娱乐方面的知识, 使其终身受益[5], 在课堂上增加体育课程的趣味性、探索性, 使大学生从思想意识层面对体育产生兴趣, 从而自觉地锻炼。
大学新生由于常年学习负担过重, 缺乏体育锻炼、体质下降严重, 各项机能指标和整体健康水平普遍都很差,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责就是要使这些国家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能够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以强健的体魄、积极的态度、愉快的心情完成好大学四年的学习任务, 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接班人[4]。
目前我国国民和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较淡薄, 体育健身知识缺乏, 还没有形成自觉的健身习惯和行为;很多的高校体育教师上课也只是为完成短期的教学任务, 对学生终生体育的教育和引导远远不够, 还需要作长期的研究和探讨。如果在高校学习期间教师能为每一位学生都开出运动处方, 分别设置长短期目标, 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成效, 使学生明明确确地锻炼, 那就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2.4 加强相关学科知识学习。
新型的体育教师除具有健康的体魄外还应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情感、坚韧的毅力、终生学习的习惯。
2.4.1 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
高校的体育教师, 不仅要直接与文化素质较高的学生打交道, 还要参与高层次的体育科学研究, 因此, 应该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凡是与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有联系的学科、知识、文化艺术等都应借鉴和学习。目的是为了借助各方面的知识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充实、丰富自己, 从而更好地搞好体育教学和科研。
2.4.2 加强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目前大学公共体育课课时相对较少, 而学生又正处在比较活跃的时期。体育课上的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需求。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 定期在网上与学生直接接触, 解决学生在锻炼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通过专门论坛的方式, 定期解决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的问题[6]。另外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4.3 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习
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身心方面的要求, 在教学和辅导过程中, 就要求体育教师具有广博的体育知识和善于学习并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的适应能力, 要成为学生敬重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楷模。教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数学、理论力学、现代数学、体育多元统计分析等, 既可开阔思路, 丰富科研的方法、手段, 又可为获取新知识铺平道路, 不断地提升自己上的思维形式, 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学生对学生的要求。
高等学校的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 它的任务和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是人类的健康事业、是神圣而光荣的事业, 应该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 同时也应该为自己的事业努力奋斗。
3. 建议
课程改革是整个高等教育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每一时期的课程改革都要与社会环境、国家需求、学校、学生实际相适应。现阶段应:加强国家、省级对重要政策、决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体育教师不同形式的培训, 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校内教研的活动, 加强教师间的交流、讨论, 使人人参与学校的改革, 杜绝推行者“自弹自唱”现象;加强国内外高校与高校、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交流, 研究、探讨适合于本校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新闻网.
[2]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3]姜志明等.问题与思考: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 第24卷, [9]:81.
[4]张春娟.浅谈高校女体育教师的素质[J].高等工程教育, 1997, 第10卷:62-64.
[5]李立平等.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8, 第27卷, [4]:90-92.
[6]高岚等.浅谈全方位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J].中国体卫艺教育, 2008, [6].
[7]http://www.gotoread.com.浏览网.
2012年体育教师师德总结 篇5
赵杭进
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是教师事业成功的保障,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做“合格的教师”,仅是最基本的职业境界,而做“人师”才是最高事业境界。在当前形势下,学校教师队伍强调以师德教育为主线,使广大教师忠于人民教育事业,不断提升敬业奉献精神,为人师表形象和勤勉廉洁作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法治观念与民主意识。我正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的政治观点、思想方法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观点、科学的思想方法、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我正是这么要求自己的。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忠诚教育事业,把“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才能不辜负“教师”这一称号。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我认为,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实现“以德立教”、“以德育德”。我热爱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念。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过程工作中,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大纲课程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认真备
课上课,在学校体育器材不足的情况下,有效得开展广播体操教学,队列队形,游戏,身体素质,弹跳力及篮球训练。平时工作除了认真开展课堂教学外还积极参加各项体育工作,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1、学生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他们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2、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教学过程、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的练习,是学习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现的形成。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上有所进步。对待上级指定的任务积极不折不扣的完成,并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但自己还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我以后还会继续努力,我今后的目标是:
1、在工作中严格的要求自己,而不是停歇不前,自以为是。
2、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工作中,虚心学习同事的先进教学经验,主动与同事搞好关系。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篇6
关键词新时期 大学体育教育观 体育教师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自2003年以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该纲要作为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又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这对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及其改革具有普遍的重大指导意义。
从教育的一般意义来看,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①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就是要在大学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体育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体育能力的最佳发展水平。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大学体育教育的理念。笔者以为,大学体育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大学体育教师的理念更新上。总体而言,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大学体育教育也是如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实现了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技能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由此可见,这些转变对大学体育教师在专业化建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性
教师是最古老的职业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因此,大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有其历史必然性。
首先,大学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由此,世界性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得以兴起,以此来保障教育质量提高。随后,声势浩大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在各国开展了,各国政府不仅在观念上重视,而且明确了政府在教师专业化运动中的职责,试图来改进、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口号。也就在这一时期,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著名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基本措施》。英国也对师范教育进行了改革,使师范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向综合大学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还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主题为《加强在变化着的世界中的教师的作用之教育》的专业大会,该大会认为把教师职业的专业作为提高教师地位的一项政策和策略。认为提高教师地位,不单单靠物质待遇,而是一个综合的问题。“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个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扩招,到2003年大学生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900万,“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达到23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②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学说,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毛入学率在15%以下的是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和毛入学率在50%以上的是普及阶段,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了大众化发展阶段。马丁·特罗在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时指出,增长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超常规扩大的同时,高校出现了诸多教学质量保障条件欠缺的问题,以及已经显现的不同程度的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③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来提高教学质量。大学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在教师数量短缺、质量下降、场地器械少等现象严重,这导致了大学体育教育质量的下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改善现在的状况。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其根源在于大学体育教师,所以提高大学体育师资队伍成了当前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即大学体育教师教育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第三,终身教育及其兴起推动了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终身教育的创始人法国著名终身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1970年作为国际教育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集中探讨了终身教育问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委员会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从此终身教育在国际范围内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当代教育思潮。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更是将终身教育置于社会的中心位置。
在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也有一个历史过程。1994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其中第三条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教师的专业地位,它既包含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业人员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包含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从社会分工角度来看的专业性要求。该法第10条的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无疑为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提供了条件。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3 大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大学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锻造大学生强健的体魄和塑造大学生的现代性意识。因此,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笔者以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师德建设,树立体育教师良好的人格形象。体育教师既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塑造人类体魄的工程师。其师德的高下关系到教风、学风、校风,乃至影响到社会风气。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但应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根据目前师资队伍的现状,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上,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教学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高校体育教师管理部门也应改变传统的“以事为中心”的人事管理模式,由单纯的管理控制职能转向体育教师资源的开发、保障和利用。高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围绕教学来进行,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培养掌握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掌握现代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又能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取舍教学内容,能够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参与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活动的专家型教师。
(3)引进高层次人才,注重教师在职培训。引进高层次人才,并积极为引进的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其学术的带头作用。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强烈时代感,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开拓新领域,并在创新中生存,在开拓中发展。科学研究需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体育教师再培训需要有高等院校和体育教师双方的动机支持。
(4)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学科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龙头,它是师资队伍建设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高质量师资的坚强后盾。要以学校建设为载体,加强立项的科研课题和教研室建设,为广大教师创造一个展露才华的天地,催生出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学科梯队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要摸清自己师资队伍的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优势和潜力优化组合纳入不同的学科群体,争取在短时间内建设一支层次高、素质好的中青年教师队伍。
(5)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在体育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去研究解决,通过教师的分析判断,发现解决的办法,把它们总结出来,上升到理论予以分析,便称为科研:比如为改进教学,进行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摸索出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各理论知识有不同的见解,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以及对各运动项目发展的趋势有预见性的认识等等。科研能力是衡量一个优秀体育教师的重要方面,通过科学研究,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促使他们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使体育教学具有新颖性,充满时代气息。
注释
①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4.
②张尧学.主旋律: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中国教育报,2005-12-30.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决策 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决策
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对于各项事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体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社会中受到了更多的重视。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人们感触到了体育经济正在以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促进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 体育事业,创造无限价值
从我国最近10年的改革发展里,我们看到了体育潜在的商业价值。“体育经济”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新概念,在一步步地助推着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
(1)打造品牌。就国内体育品牌而言,最为著名的则是“李宁”、“安踏”等运动品牌。从一个普通的体育体操运动员发展到全国、全世界都著名的品牌代表,这足以显现出体育事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随着时间的延迟,这类知名体育品牌不再仅限于体育用品经营,而是关联到其它经济领域中。
(2)经济增收。据国家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仅在吉祥物的销售商就获利3.2亿美元,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也突破了1.5亿美元大关。这些都是大型运动会的一个方面却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且这些物品制造产业会延续发展很长时间,对于我国经济利润的增长无疑是巨大的帮助。
(3)带动就业。一个新的行业经济被开创出来,其不仅在经济上给社会带来效益,在“就业”上也会带动就业率的提高。尤其是在社会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今天造成了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体育经济发展之后,将会给大学青年们的就业增加渠道。专家推测,每年可增加7%-10%的学生就业。
2 专业教师,培养人才根基
当今,市场经济竞争趋势逐渐增强,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环境中获得收益就必须要制定全新的战略计划。“人才战略”则是最佳的选则,这就对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高标准要求。
(1)观念宣传。新经济行业被开拓固然是好事,但要想保证这项新经济产业持续发展下去则是我们必须深刻研究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参照经济结构组成等多项内容对学生进行“体育宣传”,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对体育专业给予足够的重视。
(2)传授知识。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掌握强硬的实践技能,这些都是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需要关注的重点。(2)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恰好扮演者“传授者”的角色,能让学生们掌握体育专业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体育水平。在学生走上就业岗位之后发挥自身价值,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3)引导实践。体育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并存的专业课程,若学生在学习中仅注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而不去参加体育实践活动,其专业能力将永远停留在一个层次上。体育教师则可以根据专业需要,为学生制定有效的运动实践课程,安排具体的锻炼计划,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4)增强素质。身体素质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之一,没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则会影响到学生日后的正常工作。而教师的教学工作均是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开展,如:运动会、项目比赛、野外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形式的锻炼将大大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 理论学习,加强科学引导
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应当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确保自己为学生制定的教学计划符合实践需要。
(1)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必须要加强的学习内容,这直接涉及到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针对目前的教学工作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根据高等体育教学标准来改进教学方法,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优化自己的教学工作。
(2)科学理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指导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理论,将其运用于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可行的。体育教师学习理论时应该从“以人为本”、“和谐理念”、“持续发展”等诸多先进的理论知识中获得体会,运用这些指导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
(3)技能理论。体育是一项注重技能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培养体育运动员的高校,不仅要让学生“懂技能”,更关键的是让学生会“用技能”。教师学习技能理论通常包括:运动技巧、肢体调整、速度控制等各个环节,这就可以让学生的整体运动变得更加协调科学。
(4)职业理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足够的职业素养,这主要是针对职业道德而言。(3)从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在不断激化,若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则很容易引起争吵,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展开。职业理论的学习将会有效缓解师生之间的教学矛盾。
4 结合实践,增强队伍实力
理论知识充足后,教师队伍建设则要把重点放在“实践”上。在实践中发现教师的教学短处,积累教师的长处,为体育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开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模式,需要制定科学的“实践策略”,实现教与学的“双赢效应”。
(1)参与项目。随着“全民健身”、“阳光体育”等口号的提出,高校也正在积极创建不同的体育活动项目。教师应该在学生群体中起好“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项目运动中,让自己的体育实践技能得到锻炼提升。只有教师的能力增强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转变自己的体育技能。
(2)教学改革。改革教育是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才能解决问题,也只有改革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根据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部门下达的高等教育标准等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利用改革实践过程来加强队伍实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4)
(3)结构调整。作为高校来说,当其建立了一支教育队伍后,应该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对教师队伍进行调整,各个体育专业项目的教师数量也需随之变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需以体育教学为中心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地位,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确保整体教师队伍发挥理想作用。
5 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对体育专业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有助于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也能输送大量的高等人才。而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了整个体育教学的质量,是高校教育不可忽略的力量。教师需深刻认识到自己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从理论、实践两方面不断完善自己。
注释
1潘大权.高等教育中对体育教师工作改革的几点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院报,2008.31(16):66-68.
2徐海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J].教育研究,2009.17(4):23-25.
3林仁宝.理论结合实践是体育教学的本质内容[J].郑州大学学报, 2009.13(11):101-103.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篇8
一、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 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 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年龄结构不合理和学历结构不合理。这两方面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无法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
1. 年龄结构不合理。
据初步统计, 大部分高校, 尤其是办学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高校, 体育教师多数年纪较大, 来自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 教师的体能和技术示范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 过多的进行语言授课将影响学生对动作的理解, 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无法激发他们的运动欲望。
2. 学历结构不合理。
现代体育教育在完成建设功能的同时,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因此也为高校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阶段, 尤其是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 硕士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人数在整体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偏少。
(二) 师生比例失调
近年来, 高校体育教师的数量虽然在逐年增加, 但远远跟不上高校的扩招速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体育教师的负担,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 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 普通高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在论文发表量、教材出版数量和科研项目等方面, 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提供体育教师队伍素质, 但这些都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研究, 忽视了课堂教学。
二、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对于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师作为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弘扬者, 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 推动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 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在现阶段的高校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 优化教师结构
各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教师竞争机制, 破除职务终身制, 在体育教师聘用中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 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体育人才。坚持开展教师教学活动, 保证体育教师的技术动作示范能力。
(二) 扩大教师规模, 挖掘现有教师潜力
体育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将运动技能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扩大教师规模, 确保体育课堂师生比例接近1:30, 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此外, 面对体育课程种类的不断增长, 高校应从现有的体育教师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 将他们送到体院或专业队进行有关新课程的技能培训, 学成回来后承担起新课程的教学任务。
(三)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相关部门应完善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高校体育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不同特点, 将科研和教学两项指标都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在考核中平衡两项指标, 一方面特别优秀者可适当降低另一方面的要求。考核结果要与教师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 考核不合格的, 要待岗学习。经常开展业务交流、备课评比活动, 引入监督机制, 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提供体育教学质量。
摘要: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现阶段, 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在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生比例失调、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笔者针对这一现状, 浅析了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几点措施,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冯振旗.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普通高校教学研究型体育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0 (6) .[1]冯振旗.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普通高校教学研究型体育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10 (6) .
[2]张忠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师任用视角的分析[J].学园, 2010 (1) .[2]张忠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师任用视角的分析[J].学园, 2010 (1) .
[3]周次保, 李莉, 刘国宏.体育教师行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5) :684-686.[3]周次保, 李莉, 刘国宏.体育教师行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5) :684-686.
[4]刘宗伟, 马晓军.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成就动机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0 (3) :82-84.[4]刘宗伟, 马晓军.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成就动机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0 (3) :82-84.
[5]李文学, 朱志斌, 史博强.基于发展和谐教育下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2) .[5]李文学, 朱志斌, 史博强.基于发展和谐教育下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2) .
[6]韩春利.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251.[6]韩春利.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7:251.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篇9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 客观方面
1. 小学体育教师不堪重负。
据调查, 当前我市的小学体育教师, 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的, 课程量都非常之大。平均每周课时都在15节左右, 最高的达18节, 通常都是一个教师负责整个年段的体育教学任务, 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较, 就显得比较累了。除了教学外, 还要组织做好全校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外性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等, 体育教师经常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而且, 多数学校没有把全校性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课外性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计入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2. 小学体育教师待遇不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职称评聘中, 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弱势群体, 基本上要熬到20年教学工龄, 还要持续出成果的基础上才可能评上小学高级, 能不能聘上又另说。二是在实行绩效工资后, 绩效多是向班主任及其他“重点”学科倾斜, 体育教师又是弱势群体, 应得的利益都没有得到保障。三是多数学校没有给体育教师配备服装、没有发放高温补贴等。
3. 小学体育教师结构失衡。
也是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年龄结构失衡, 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40岁以上居多, 30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偏少, 青黄不接。二是性别结构失衡, 男性体育教师占绝大多数, 女性体育教师的比例不足。三是专业失衡, 多数体育教师都是篮球、田径专业。乒乓球、武术、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冷门”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
(二) 主观方面
1. 个别体育教师敬业不够。
应该说, 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改革满怀信心并积极参与, 接受了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观念, 并应用于实践当中。但是,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仍然有个别的小学体育教师, 徘徊在课程改革的门外,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坚守传统的教学理念, 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理解甚至是排斥, 重竞技、轻普及不能很好地面向每个学生, 也影响长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 多数体育教师理论不精。
由于体育教学长期受“重技术、轻理论”的影响, 体育教师队伍大多是“技术型”、“经验型”, 而“理论型”、“科研型”教师少, 因此造成实践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上室内理论课力不从心、费劲吃力, 上课就是照本宣科, 自己也不知所云, 学生迷迷糊糊、一知半解。体育教师缺乏体育理论知识全面系统地学习, 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体育参与态度和能力, 也直接影响他们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3. 部分体育教师能力偏低。
主要是指教育研究能力偏低。虽然说绝大多数的小学体育教师曾经撰写过论文或参与过课题研究, 但这些论文或研究, 都是在职称改革大背景下的压力催生的, 短期目的性较强, 从而导致论文水平不高。我们看到的高水平的论文和课题并不多, 七成以上的文章只是发表于区县级和校级的报刊杂志上, 也有部分教师是因为工作负荷较重、学校没有学术氛围或是工作年限较短而从未写过教学论文, 这就有待于向有经验的爱岗敬业的教师学习, 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邓小平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 这充分说明了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要更好地、更科学地抓好小学体育的发展, 要把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关键和前提来抓实抓好。
(一) 配齐小学体育教师队伍
我们党和政府对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的落实工作主要是依靠体育教师去贯彻落实, 而我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逐年扩大, 年轻教师偏多并且学历高, 有工作激情和开拓创新精神, 但是, 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偏少, 教师数量“隐性”缺乏, 女教师严重缺编, 师资队伍的规划和管理还有待于提高。因此, 要把我市当前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当作重点来抓, 认真制定好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 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按照有关的要求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 按有关文件的要求“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二) 提高小学体育教师待遇
稳定体育教师队伍, 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要端正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的认识, 要利用各种机会, 营造重视体育工作, 尊重体育工作者的氛围, 要关心、爱护体育教师, 为其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 提高相应的劳保待遇, 逐步改善其生活条件, 并关心他们的职称晋升, 使优秀教师愿意留, 留得住。
(三) 规范小学体育教师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 是提高体育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应该是全面的, 由过去侧重掌握活动技术转变为理论, 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型”向具备高素质的“智能型”过渡。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 其次, 必须掌握生物学知识, 心理学, 活动训练学和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 第三要掌握活动项目的有关理论及其比赛规则, 第四还应具备社会学, 文学, 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篇10
1 体育教师共同体, 合作文化的形式
体育教师共同体的合作文化建立在教师共同学习的行为基础之上, 教师的合作文化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组建及运行的重要因素[2]。合作的形式不仅不局限时间和空间, 而且是多样的, 即教师可以在会议室、办公室或户外散步等情况下, 随时交流、探讨所遇到的问题。教师的之间交流, 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 而且有助于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自我的不足, 促使教师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进取、实践, 以便达到目标。教师在合作化的氛围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断地为自己制定奋斗目标和学习方式, 以便适应新形势的教学课程改革。
2 体育教师共同体, 合作文化的现状
2.1 体育教师的个人主义思想意识强, 合作文化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 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师专业发展尤为重要, 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创新体育教学课程发展的进程。在传统的教学中“单干”、“同行是冤家”的观念在教师思想中根深蒂固。表现在目前各学校的师资力量雄厚, 高学历人才笔笔皆是的环境下, 教师们习惯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甚至有时我行我素、互不沟通合作, 既不愿意观察和干预别人, 也不希望被人干预和观察。甚至有些教师还存在着怕自己掌握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和战术让同行们抄袭走的个人主义思想, 而实际从思想上, 根本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有些需要真正的合作的教师却迫于无奈地停留在表面合作。在合作组织中无共享的理念, 整个体育教师共同体合作文化教学处于涣散状态, 想合作合作, 不想合作就放弃, 这种现象不适合体育教师共同体合作文化的长期维系, 当然更不利于合作文化的长期发展。
2.2 科学合理的合作文化机制不健全
目前, 体育教师在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科学有效地合作机制不健全, 如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对教师的评价、要求及管理都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 这就影响了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共同体的持续和健康地发展。假如学校完善对体育教师合作文化的评价、激励机制, 就能使学校体育教师在体育专业学习共同体中充分发挥其潜力与才能, 也使体育教师增强其自信心, 同时使体育教师在共同体合作形式中与其他体育教师作对比并意识到差距与不足, 从而在思想上有危机感并转化为推动力, 促进形成合作文化的竞争氛围。
3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师共同体, 合作文化的建设
3.1 教师合作文化构建, 加强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建设
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合作不仅有助于教与学的改善以及学校变革的有效实施, 更为重要的是为基于现场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的生成提供了可能。”[3]但是由于教师与教师的个体差异, 其教学知识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及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差异, 表现在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 每个教师的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方法不同, 其学生的掌握的技术程度就不同。有的教师课堂活跃、气氛浓烈、教学方法得当, 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高。相反, 也有部分教师表现得无所谓、不求上进、不积极学习优秀的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极差, 且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可反映出教师教学的态度问题。面对此类现象, 学校应更加提倡形成教师合作文化, 使教师之间加强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思想, 有助于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并使原有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进而可得, 改革完善合作文化对教学的课程改革有一定的效果。
3.2 体育教师合作文化, 激励科研合作, 推进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校教师为了在事业上进步, 应将实践教学上升到与理论相结合的层面上, 即学校体育教师所从事的是学术性职业, 不是简单的上好每节的体育课, 而是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 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合作式的学术交流。学校为教师创造学术合作的机会, 开展体育学术会, 以学术交流的合作形式来促使教师科研研究方向的确定, 个人做科研与集体智慧结合的合作科研形式, 通过教师之间的思想接触、自由争辩、学术交流, 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术会上年轻教师从老教师的科研动态中了解一些新的科研动态和课题的研究方法, 从而启发了新一代的年轻教师的新动向, 可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的假说, 并产生一种新的科研新方向。
3.3 构建教师合作文化校园氛围, 促进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学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合作文化平台, 为体育教师营造合作文化管理氛围, 有文章指出“改革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态度。教师并不反对改革, 他们反对的是别人把改革方案强加给他们。因此,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 十分重要的是使他们主动参与教育改革方案的工作。”因此在学校要营造合作文化氛围的同时, 管理层次的领导应给予教师绿色通道, 在全校掀起合作文化的潮流。通过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活动的开展, 以专项分成小组, 通过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看课、观摩教学课、训练课等方式来学习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训练过程, 并通过对其课堂组织、管理、教学方法、运动负荷、联系密度、讲解示范等, 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换意见, 在互相看课活动中, 增强体育教师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理解, 大家遇到问题共同探讨, 达到共识, 使教师们能够认识自我并择善而从。通过观摩老教师上课, 青年教师可增强对教学的认识, 促使青年教师对问题的出现, 通过深思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3.4 加强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共同体合作文化交流, 形成体育教师专业学习知识共享
体育教师专业共同体合作学习, 实际是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组织, 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也是知识的共享,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日益重要。可以通过互联网, 例如把体育教师的教学录像和每次课的教学案例、技术示范动作, 通过网络中心建立优质课集锦等活动, 为学校的教研积累丰富的教材, 使教师互相看到这些资料从中得到收益,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知识技术传播的共享, 使学生、教师共同借助网站的平台, 建立共同体合作, 让每个人可以对其进行阅览发表言论, 共同合作文化交流。
3.5 体育教师的共同体合作文化, 使教师互惠, 学生受益, 才能使教学课程的改革得到升华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 在原有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使教法灵活多变;在内容按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给学生扩展更多的知识技术, 使体育课达到真正的娱乐、健康的目的。体育教师共同体, 合作文化的实施进行中, 真正的合作文化实效, 不仅仅体现在教师自身的深造与发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与改革使学生受益匪浅, 即不仅可以在创新中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兴趣, 而且可以使其身体得到锻炼、精神得到放松、意志得到锤炼, 总之使之身心健康发展、心情愉悦, 更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显然, 这与教学课程改革的初衷是一致的。由此可见, 体育合作文化建设将是深化教学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4 结语
体育教师的合作文化是一项新的理念, 体育教育专业是通过体育课, 教师把专业技术传授与学生, 使学生得到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它不同于其它学科, 体育教学改革单凭一个教师的力量是不行的, 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体, 通过合作文化建设及合作文化行为构建关系网络, 互帮互学, 共同研究教学课程改革, 在合作文化的教学课程改革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不断挖出体育教师资源潜力, 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要求, 使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得到贯彻落实。
摘要:文章对体育教师合作文化的现状及体育教师共同体、合作文化的建设进行了分析, 阐述了体育教师共同体合作文化建设, 可以促进体育教师、学生学习的共同发展;同时加强体育教师合作文化, 促使创新体育教学课程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师,合作文化,创新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孔祥.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体育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8) :114.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篇11
关键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中学体育教师 教学评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国家赋予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体育教师培训是指体育类教育教学为目标的院校教师进行的扩充更新知识和提高教学水平的工作。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加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培训却是提高教育者自身专业化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1年暑期兵团中学继续教育培训和“国培计划——兵团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2011)”的培训教师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设计“国培计划——兵团初中体育课程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1)”教育效果评价表,发放问卷73份,收回问卷73份,回收率100%,对问卷进行筛选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合格问卷70份,合格率达96%。8名被调查的专家对问卷结构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查,从专家对问卷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问卷整体设计比较完善,具有较高的效度。为保证问卷发放的可信度,在问卷发放过程中,采用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从调查问卷信度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问卷具有很高的信度。(3)深度访谈法。
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基地现状
2.1 培训基地
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2011年6月接到兵团教育局师资培训处委托承担“国培计划——兵团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2011)”培训工作。作为兵团体育教育培训基地,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查分析这次培训的基本情况。
2.1.1 培训师资
培训专家团队首席专家XXX,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训练研究会常委、外聘教授5名,副教授5名,兵团一线优秀教师8名,职称中教高级。培训团队既有高校的专家教授,也有在一线从事工作多年的优秀教师,有竞技体育的专家,也有体育教育学的教授,有理论有实践。
2.1.2 培训资源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是由国家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体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公共体育教学部、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新疆兵团一级社会指导员培训中心、新疆兵团国民体质测试中心、综合实验室等教学研究机构。学院体育教学训练硬件设施齐全,体育场馆,其中体育场1座(塑胶跑道,12000人看台,内含人工草坪足球场1个);游泳竞技综合训练馆1座;综合体育馆1座等硬件设施西北一流。可以为学员开设出前瞻前沿的综合性、跨学科课程。大学培训经验丰富,是拥有全兵团最好的教师团队,最好的硬件设施再加上优美的学习环境,是兵团教师培训的最佳选择。
2.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基地教学评价
2.2.1 课程内容设置
教师培训与教师所授课程是否一致这一(下转第167页)(上接第155页)问题中:34%的培训教师认为是完全一致的,基本一致占39%,占到教师人数的73%,说明与培训教师所授课程一致。通过访谈得知教师选择原因是因为地处边远地区受教学环境的限制所上课程无法在学校开展,而通过和培训教师的交流反映出理论和现实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培训教师认为课程应满足教育改革需要的为37%,当前工作需要为34%,总和为为71%。只要求培训要能跟上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培训的要求,带给培训教师改革信息,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交流访谈,教师对教学改革的信息接触机会较少,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域文化都对现实的工作带来诸多问题。教师急需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跟上教育改革的节奏。
2.2.2 培训组织形式和制约因素
在调查中培训教师选择脱产学习的愿望最强,但在参加过的培训中却是最低的为14%,体育教师希望的培训方式和实际参加的培训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教师认为最佳的培训方式为在职学习,而在“教师参加过的培训形式”中,排名第一,有84%的人也认为是在职培训,说明教师有参加在职学习的机会;半脱产学习却以9%的数据在“你认为最佳的教师培训方式”排名最后,在“参加过哪些形式的培训”中半脱产以15%排名第二,比例也不高。这种形式的学习参加人数少,参加的欲望也不高。
通过对培训形式调查分析得出:班级授课教学比例最大;其次是研讨式教學。究其原因,集中教学方式中班级授课制教学最好开展,组织起来容易简单,其他的教学形式相对组织难一些,对教学内容要求也比较复杂。
2.2.3 培训考核
在调查中培训教师还是希望在职培训的机构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培训教师希望通过考核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总结归纳,同时考核成绩也是对自己学习的一个肯定。
调查表明:选择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和作业分别占56%、59%,开卷考试41%占相互对应。既希望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合理的评价,又希望考试内容的灵活多样,通过作业和开卷考试,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 结论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篇12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教师素质
一、文化、校园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通过漫长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 是一个民族的支柱和灵魂。校园文化是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 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 以育人为主要导向, 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终极目标是在于创建一种氛围,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构筑健康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有人比喻说:“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之首, 而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之躯。”因为校园体育文化既直接丰富了人们的体育知识, 传播了健康方法, 营造了积极、向上、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大舞台, 又在人们参与的这个过程中培养了组织能力, 增加了参与意识, 促进了人格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提高了品德修养, 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可见,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途径和形式, 是营造、积淀学校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 是奠定优良校园文化传统的重要基石。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形式和载体
(1) 体育课。通过体育课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2) 早操和课间操。早操和课间操既弘扬了学校体育文化, 又确保了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其所具有的固定性和不可侵犯性。
(3) 课外体育活动。它既是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 又能丰富和活跃校园体育文化, 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 校运会和学校开展的各类体育竞赛。校运会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集中检阅和升华。而学校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的各类体育竞赛, 既让师生享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又是对他们进行爱国、爱校和集体主义教育的良好契机。
(5) 各项体育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体育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的开展除了锻炼学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之外, 还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 培养运动骨干, 同时又促进了群体体育活动的发展。因为体育兴趣小组和社团中的体育骨干往往在群体体育活动中起到了示范、指导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在开展校园体育文化中体育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体育教师自身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校园文化建设, 特别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而且无可代替的。因为他们不仅是各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而且又具体参与到每一项活动的管理和裁判工作, 可见他们不仅仅主导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整个过程, 甚至他们的思想境界, 学识修养等都会潜移默化或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可见, 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 进而影响了学校文化, 甚至整个民族文化,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但长期以来, 在重智轻体的应试教育模式下, 造成体育教师仍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憾, 主要有:学识水平和文化程度仍很难达到要求, 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师德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五、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体育教师不单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 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正确的政治观点, 才能营造、传承和积淀优秀的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体育教师, 除了要有高尚的师德外还应该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其次, 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事业的忠诚。回归到原点, 就是要有“干一行, 爱一行”的信念。当前, 大部分教师, 特别是体育教师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和工作量往往超过社会规定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界限, 而从物质上来衡量他们的劳动付出又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所以, 大多数体育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 要坚守岗位并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他们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和信念去支撑自己。也只有在精神层面上具备了崇高的师德修养, 体育教师才能自觉地去爱岗、敬业, 去关心和热爱学生。
(2) 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才能应对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需要。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连自身体育学科的知识都掌握得不好, 有的则只精通或擅长某一项体育运动技能, 而对其他体育运动和教学方法则十分欠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他们往往举步维艰。事实上,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不仅仅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掌握所有常见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并且要达到掌握准确、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熟练的水平, 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体育运动比赛的组织编排和裁判工作才能胜任工作需要。体育教师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知识, 因为只有精通教育科学知识才能把自身掌握的学科知识最大限度、最有效地提供给学生。除此之外, 体育教师还必须掌握和具备其他学科知识, 拓宽知识视野。只有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人, 才能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才能比较和移植其他学科知识, 从而教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开阔他们的视野, 从而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能力, 才能与时俱进, 适应未来校园文化开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必须具备: (1) 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 (2) 科研能力。包括进行课题研究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3) 管理和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才能确保校园体育文化的顺利开展。 (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只有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和工作效率。 (5) 另外, 体育教师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更是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精神动力。
(4)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才能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精神领袖和行动导师。一名人格健全, 精力充沛, 意志坚强, 情绪乐观, 积极进取, 身心健康的体育教师, 本身就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面旗帜。也只有这样, 才能诱导和激发学生自觉投入并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去, 进而去追求成为体育教师那样的人。
当然, 正像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样, 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必定是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的, 其本身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因此, 学校必须为体育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教师也不能因循守旧, 故步自封, 而是应该与时俱进, 转变教育观念, 坚持不断学习创新, 自觉适应日益繁荣的校园体育文化对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 担当时代赋予的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高长梅, 吴玉红.校园文化建设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推荐阅读:
体育教师师德个人小结06-14
体育教师更需体育锻炼06-13
中学体育教师05-09
青年体育教师05-21
体育教师教学05-21
体育教师管理05-23
女体育教师05-24
体育教师地位05-26
优秀体育教师07-07
体育教师信念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