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你的意义

2024-05-28

创造你的意义(共6篇)

创造你的意义 篇1

一、前言

1.强调从人物构思到人物体现的过程, 重在置身剧本的情境中认识角色

演员在认识剧本时期即是认识角色, 也是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寻找到, 角色与你 (即扮演者) 之间的差距, 但也会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这些相似的地方就是扮演者去接近角色最好的途径。

表现派的艺术大师哥格兰曾在他的著作《演员的双重人格》中阐述的非常清楚——“演员必须先有‘构思’, 或者说按照剧作者的勾划想象出将要扮演的人物。”“然后由他……来表现他想象中的人物”。

他所提出的创作方法就是“强调演员是要根据剧本提供的角色来进行人物构思, 然后把所构思的人物形象在自己的身上加以体现。即不能完全脱离剧本去想当然一个人物形象, 也不能完全的按照剧本所写的人物样子照本宣科。因为‘构思’一词是有创造性的, ‘构思’是属于演员在二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这里面不可能完全的没有演员自身的创作个性在里面。它一定是通过某种想象加以提炼而创造出来的”。

体验派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虽然与表现派大师哥格兰在创作方法上有些不同, 但最终的目的也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这一最高任务的。在焦菊隐的“心象”学说里也是同样提到这个问题:“你必须先把你心中的那人物的‘心象’培植发展起来, 从胚胎到成形, 从朦胧恍惚到有血有肉, 从内心到外形, 然后你才能生活于它。”

从人物构思到人物体现, 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无论演技多么精湛或演技平平的演员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通过人脑的思维过程加以想象, 然后有意识的使用意志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 最后完成角色的塑造。

人物构思阶段, 教师与学生还要共同完成此阶段的创作工作。进入人物构思阶段演员的创作要比最初认识剧本阶段更为复杂化。在认识时期演员还可以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展开无穷的想象, 因为在最开始阶段的教学任务是解放学生的思想, 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渐渐的教学目的发生了变化, 从感性的认识向理性的分析过度, 而且还必须把感性的认识叠加到理性的认识上来。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 但演员的创作过程本来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所以如何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这个过度期, 是教学的重点。

2.人物构思练习

“构思”是个人行为, 同时也是集体行为。

演员要对自己的人物构思不仅分析的准确, 同时要求能够表述清楚。怎样印证自己的人物构思是否准确呢?应该从对手的台词里, 从对手对你的评价中得来。

我们在分析研究人的时候离不开对人的社会自我的研究, 特别是对于以塑造人物为己任的演员来说, 理解人物的社会自我是极其重要的一课。任何一个角色, 无论他 (她) 所处于任何历史背景, 生活环境, 他的身上毫无疑问都有人的社会自我的一面。表演教学如何着手进行对社会自我的研究, 如何通过研究社会自我去挖掘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呢?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组织各种人物关系练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身体力行的对人物进行全面的思考, 另一方面也会加深他们集体创作的兴趣。避免主要角色很忙, 而次要角色脱离创作氛围。应该让学生在集体创作中更加清楚的认识到, 角色无重要与次要之分。人物停留在舞台上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是精彩的, 有创造个性的。演员必须尊重角色。

同时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社会关系中去感知人物的社会自我, 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感受人物在社会中的压力, 当然在练习的开始不是让学生带着人物的压力而是在集体的创作去感受他本人所能触及到的压力, 进而再去研究分析角色的心理压力, 即人物的社会自我。

3.深挖规定情境, 组合人物的“身体生活”

确定了人物构思就如同选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坐标一样, 一个未来的蓝图在演员的面前定展开了。就好象我们找了一张地图, 知道了人物要从什么地方出发, 最后要到达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但去往任何地方都要选择一种方式才能到达, 所以一个演员在深入“人的精神生活”之前, 就必须遵循有机过程所有的微妙之处, 掌握扮演人物的“人的身体的生活”的创造, 才能到达最终的目标即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演员首先要知道, 从最初创造人物开始, 演员要知道这也是“行动”的开始, 它是产生于演员自己心理的, 也就是演员想怎么“行动”。不能在开始的阶段就去理性的分析“行动”。理性的去分析角色的“行动”其结果会造成为了行动而行动。

在生活中, 积极性会使动作做得精确, 在舞台上却正好相反, 演员愈是“做戏”般地积极“动作”, 他就愈完不成任务而把动作草草了结”怎样从简单的任务和动作过渡到创造“人的身体生活”, 又从这种“身体生活”达到“精神生活”呢?这就要求演员必须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为动作找到准确的依据,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内心依据。内心依据如同是树根, 外在的动作手段如同树的形状是展露在外面的。树根是深深的扎根在泥土里的, 泥土就好比是剧本, 而演员要想把人物创造出来, 首先是进入到剧本——就是泥土里。要想发芽成活, 就要把根先长出来, 长好, 长的扎实, 根的成活率相应的就会更高一些, 那么树也就长的健壮。

要在最初的情况下, 帮助并且要求每位同学, 对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第一次执行任务做自选练习, 主动的思考并组织人物的生活场景, 对剧本的规定情境展开具体的分析, 把剧本中没有提示的前景生活, 作为重要的开端。无论你在出场之前是什么样子的, 可能你开始就在, 或与对手一起上来, 或是什么样, 必须组织好一系列的形体动作, 最终到达剧本提供的第一次出场时的情境。因为舞台上的生活一定是生活的继续, 而不是开始。舞台生活的前边一定有他的故事, 要想把后边的情感逻辑找准, 把行动组织的准确、有效、那么一定要组织好以前的情感逻辑和行动。否则, 演员第一次出现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对角色以前的生活也不要罗列, 而是要具体, 越具体的规定情境越有利于组织人的身体活动, 当每位同学都对此展开创作欲望时, 他们的第一步就是踏在扎实的生活的基础之上了。

二、强化重点场次的深度, 重在把握人物贯穿行动的创作走向

1.组织舞台行动

通过行动对剧本进行分析, 在角色的情境中研究人物, 有助于为塑造人物形象积累很多的素材。行动不是静止的, 它是一个不断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 剧中人物的意图和愿望也会凸现出来。一系列小的行动无论它们多真实, 如果一开始就没有组合成一个整体, 那么人物形象是没有办法塑造出来的, 它必须是在最高任务的前提下组织起来的, 而每一个动作的单元又必须是可贯串的, 即构成贯串行动。否则, 演员会像脱缰的野马, 创造毫无头绪, 行动必须通过组织来完成也必须有它内在的逻辑顺序, 不能是跳跃式的。就像我们要从一个目的地到达另一个目的地一样, 首先要明确最终想要去的地方, 然后选择乘车的路线, 车只要开始行驶在路上, 它就会按照必经的路线前行。绝对不会错停或者是漏停, 因为这样都是违背规律的。

抓住主要事件的矛盾冲突是明确贯穿行动及组织舞台行动环节的关键。怎样让学生学会去判断主要事件的矛盾冲突呢?主要的矛盾冲突决定着人物的命运, 也同样决定着剧本情节的发展, 而矛盾冲突又一定是集中在主要的人物关系上的, 从人物关系入手去探究矛盾冲突是最直接的方式。把构成矛盾冲突的人物关系提炼出来, 展开剧情的分析, 大胆的运用“假使”, 用反推理的方法:假如人物关系不是这样的, 事情又会如何发展呢?假如事情没有这样推进, 那么人物关系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呢?在不停的课堂论证之后学生开始明确了主要的矛盾冲突。这样学生再开始组织角色的行动, 才可能最终创造出人物独特的行为方式。

2.在重点场次的排练中去参透人物走向

通过分析和研究之后, 教师与学生共同把重要的几场戏提出来, 作为工作的重点。学生在基础教学中有过片段教学的经验, 有组织并完成片段的能力, 重点场次的排练可以先放手交到学生手里, 目的是一方面锻炼他们的执行能力, 另一方面是避免在开始排练阶段依靠老师。重点场次拿出来,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头去排练。但不能把最后一场戏, 也就是矛盾冲突最强烈的重场戏拿出来, 目的是通过几个重要场次的排练来明确, 最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结果。因为结果是已经知道的, 在学生的思想意识里就会有一面镜子, 时刻在检验人物的行动性是否准确, 它直接影响人物的最终走向。学生在这面镜子的指引下所得到的成就感, 比在老师这面镜子前所得到的收获更多, 同时也会掌握正确的创作方法。所有人都参与进来, 把重点场次, 连接在一起, 把握主要人物的走向。

三、强调相互行动的准确性, 重在把握人物性格化的创作途径

1.强调相互行动的有机性

角色中的演员行动的逻辑和顺序的构成, 是判断舞台事件并使之具体化的工作直接的继续。事件清楚明了的确定下来之后, 演员就应该考虑, 为了使这个事件发生, 他应当做些什么?应当在舞台上如何行动?这里提到的做什么?不单单是指角色的形体动作, 而是演员的智慧, 意志, 感情, 整个精神和形体天性共同参与的创作活动, 共同来创造为一个事件的发生要去做些什么。

如果想把人物塑造的鲜活, 具有性格化, 具有典型性, 就必须在此环节上下功夫。在生活中, 因为人的性格的不同, 其行为方式也是不同, 导致对待同一事件的结果也会不同。相互行动的“必须”性练习, 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去解决矛盾冲突, 黑格尔认为冲突主要表现为“对立”和“紧张”。没有对立和紧张就不可能产生冲突, 没有冲突, 戏剧行动也就失去了动力。行动与冲突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人物的性格也必须在矛盾中才能表现出来。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 在与对手活生生的交流与适应的过程中, 彼此的人物自我感觉就能突显出来了。人物形象绝不是通过什么外部技巧表现出来, 而是在生动, 有机的行动中显现出来的。演员从感觉到体现, 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过程。教师要保护学生自己的创作个性, 尽管在此时有些同学的人物自我感觉还不是很清晰, 那也不能把一些观点或未来的形象样子硬性的强加给学生, 只是要把他所提到正确的创作轨迹上来就可以了。因为在正确的轨迹上, 总有一天, 他们能够真正的建立起人物的自我感觉, 并以角色的名义开始真正的行动。

2.明确最高任务组织贯穿行动

“动机”和“意图”是构成人的行动的重要环节, 它们也是构成舞台行动的重要环节。“动机”是指促使人发生某种行为的原因, “意图”则是人在追求某种目标时的一种意向。因为爱上了某一个人, 于是产生了动力, 想要去追求另一个人, 也就要展开一系列的活动。而真正的意图, 是最终想与这个人结为夫妻。在表演理论中, “动机”即人物开始行动的内心依据。而“意图”也就是最高任务, 在这两者之间, 就构成了人物的贯穿行动。在通往最高任务的路上, 是通过一个个细致的行动环节搭建起来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表述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的意义时是这样解释的:“角色生活中一长条长长短短的线都往一个方向, 往最高任务前进, 角色生活中的短线和它们的任务是合乎逻辑而有顺序地彼此更替和连接着的, 因此, 这些线就构成一条不间断的, 贯穿整个剧本的线。”

生活中, 我们为了追求一个目标时很多是直线式行进的。在追求的过程中, 不管你事先计划得多么周密, 但在现实中总会遇到意外和障碍, 总是在不断接受周围的环境的信息,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便能最后达到目的。作为演员在奔向最高目标的旅途上, 也一定不要按照计划好的东西完全的去照搬, 要在行动的过程中, 对于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能象在生活里那样, 积极的去反应, 去处理, 否则会跑到演设计, 做戏这条可怕的路上去。所以不要在创作过程中把“人物形象”、“人物特征”、“外化手段”等这些概念放在创作的过程中, 这些东西是最后呈现给观众的结果, 不是创作本身。创作是要演员能在生活的逻辑上去注意周围发生的事, 然后加以解决和处理, 这已经是够用了。

3.从人物自我感觉到性格化

作为演员无论他要费多少经历去寻找和建立人物自我感觉都不为过, 因为演员创造角色, 能否通过性格化而化身成角色性格形象, 是一个演员最为重要的才能。

性格化作为创作方法和能力, 无论是对演员创造角色, 化身角色是有意义的。性格化对于演员来说, 既要对角色的内部性格特征加以细微的, 真挚地和深入的体会与刻画, 又要重视对角色外部性格特征的思考与把握。演员在角色进行的创作过程中, 不仅对内部特征如思想、情感、意志、态度、反映、判断、爱好等各个方面靠近角色, 并且能够按照角色的性格逻辑, 给予性格方面的创造。同时还可以在行为、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接近角色的行为逻辑和身体的生活习惯给以性格化的创造。性格化通过再体现的途径要求演员不仅可以体会及刻画人物内部性格同时加上外部性格特征的实质。可以说创造角色的过程, 也是对形象再体现过程, 要求演员要形成内部和外部的性格化。另外, 在重视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 还必须要求学生有意识的克服自己个人的性格特征。

4.舞台调度的构成

在导演学里, 舞台调度一直是很重要的技术手段。而在表演学的领域里并没有把舞台调度单独拿出来进行足够的探索和研究。其实以我个人的理解舞台调度是在演员进入创造角色的合成阶段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应该是导演的特权, 也应该是演员技巧中重要的因素。因为未来演出中的舞台调度一定是导演和演员共同创作的成果。

戏剧表演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在舞台上真实, 有机的交流并生活着。更要考虑舞台的具体条件, 不仅是“自己”生活在舞台上, 重要的是让观众可以感受到舞台上面的生活。要让作品、人物形象富于舞台的表现力, 达到易于感知。必须让观众随时可以感受到舞台上发生的一切。

舞台调度的构成是在对手相互作用下产生的, 那么舞台调度也要有它严格的, 准确的遵照着思绪、体验、行动、动作等的逻辑和顺序。它的发展也要循序渐进, 因为情感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舞台调度的组织不能是凭直觉而定, 有些冲突是强烈的, 于是演员就喜欢在舞台上奔跑, 加快节奏, 尽可能的把动作做快, 以为这样就是在展示冲突, 以为这样就是在完成舞台调度, 其实是错误的想法。我们都知道舞台行动是有过程的, 很少是突发性的, 因此舞台调度的构成也应该是有组织的、有逻辑的。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分成几组, 共同来创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舞台调度, 以此也可以教会学生要清楚的认识到在舞台上的任何动作, 都要有一定的意义, 不能随意地去处理舞台上发的一切。

前苏联戏剧家阿·波波夫曾提出的:“只有在每一个表演艺术家都不是导演手上随意摆布的小卒, 不是机械地执行导演计划的情况下, 我们才能在演员集体所体现的任何一个结构完美的舞台调度中, 观察到细节和整体的统一和相互渗透。”所以说舞台调度的构成不仅局限在导演艺术中, 也体现在演员的创作中。

参考文献

[1]戏剧报编辑部.“演员的矛盾”讨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2]焦菊隐戏剧论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

[3][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5.

[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5.

创造你的意义 篇2

我天生乐观,坚信人类凭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可以让世界日益美妙,这一设想一直根植于我的内心深处。

自从记事起,我就热衷于接触新事物、挑战难题。可想而知,我上七年级时第一次坐在计算机前是何等着迷,如入无我之境。那是一台锵锵作响的旧牌机器,和我们今天拥有的计算机相比,它相当逊色几乎一无所用,但正是它改变了我的生活。

30年前,我和朋友保罗・艾伦创办微软时,我们幻想实现“在每个家庭、在每张办公桌上都有一台计算机”,这在大多数的计算机体积如同冰箱尺寸的年代,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但是我们相信个人电脑将改变世界。今天看来果真如此。30年后,我仍然像上七年级的时候那样为计算机而狂热着迷。

我相信计算机是我们用来满足好奇心及发明创造的最神奇的工具――有了它们的帮助,甚至是最聪明的`人凭自身力量无法应对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计算机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为全球各地的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向大千世界知识的窗户。它可以帮我们围绕我们关注的事物建立“群”,让我们和那些对自己重要的人保持密切联系,不管他们身处何方。

就像我的朋友沃伦・布非一样,我为每天都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而感到无比幸运。他称之为“踢踏舞工作”。我在微软的工作永远充满挑战,但使我一直坚持“踢踏舞工作”的是我们向人们展示某些新成果的那些时刻,当他们看到计算机能辨认笔迹、语音或者能存储值得保留一辈子的照片时就会赞不绝口:“我不敢相信个人电脑竟如此万能”。但是,除了能用电脑做出很酷的事情之外,我们还能通过许多别的方式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以改善我们的世界。全球仍有许许多多的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未能解决。举例来说,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人死于那些在发达国家易于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我认为,我所拥有的大量财富也使我负有回馈社会的责任。我的妻子梅林达和我致力于为尽可能多的人改善健康和教育。

作为一个父亲,我认为,非洲孩子死去所引起的痛苦和悲伤丝毫不亚于任何其他的孩子的死亡;我认为,使这些孩子们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不费太大力气。

我仍是一个坚定的乐观主义者,我坚信即使世界级难题取得进展都是有可能的――其实每天也都在发生着这种事情。我们看到治疗致命疾病的新药、新的诊断器械不断出现,而且,发展中国家的健康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日益得到重视。

为你的品牌创造个性差异 篇3

但是,“缺乏适当定位”至今仍然是许多本土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瓶颈。形形色色的品牌定位误区在企业界层出不穷,例如品牌间的雷同模仿和个性缺失,企业将自有优势误作为品牌定位等。因此,企业应该给自己的品牌一个清晰的定位,让你的品牌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凝炼定位理念

品牌定位理念是品牌定位的灵魂,它是企业通过品牌定位活动力图传达给消费者的一种概念。

一般来说,品牌定位理念是附着在一定的品牌定位方式之上的,而品牌定位方式则通过质量、功能、直至广告等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的组合表现出来。如劳斯莱斯汽车“高贵、王者、显赫、至尊”其品牌定位理念主要是从质量、渠道、价格、广告四个方面的组合进行传达的。品牌定位理念形成以后,如得到市场认同就应该保持其稳定性,当然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据此对定位方式进行调整,但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定位理念,因为品牌定位理念植根于市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百事可乐自从将美国“婴儿潮”的一代视为“新生代”至今,50年的光阴都过去了,昔日的“新生代”早已步入了古稀之年,而今天百事可乐为什么一样受到“新生代”们的追捧呢?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百事可乐不断的将许多流行时尚的元素注入品牌的缘故。但是许多例证早已证明,在与消费者的博弈中,简单的概念元素叠加是很难跟得上其变化趋势的,而且一旦某种痕迹在产品层面堆积过于厚重,今后再试图改变便成难题。

百事可乐品牌之所以长盛不衰的答案很简单,在50年里,百事可乐不只是在简单的堆砌产品元素,而是在“新生代的专属饮品”的核心生意的指引下,不断将新的“新生代”看待“流行”“时尚”的态度生动的阐释了出来,把品牌彻头彻尾的变成了其目标群体的代言人罢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年同为“运动、时尚”饮料的健力宝品牌从未清晰准确的定义过品牌的核心定位,只是让消费者隐约感觉是一家与运动有关的饮料的生产商罢了。

迎合目标群体

目标市场是企业品牌定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前提是准确的市场细分。通过市场细分,能使企业发现市场机会,从而使企业设计塑造自己独特的产品或品牌个性有了客观依据。比如美国钟表公司通过市场调查,把美国手表市场分为三个子市场:第一个是想买价格低廉,能够计时的手表的顾客,占美国手表市场的23%;第二个是想买价格适中计时准确且耐用的手表的顾客,占46%;第三个是想买各种名贵手表,追求其象征性价值的顾客,占31%。当时美国著名的钟表公司几乎都将这三类顾客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而美国钟表公司当机立断,选择一、二类顾客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开发名为“天美时”(TIMEX)的物美价廉的手表,并大力促销,结果赢得了消费者厚爱,塑造了自己强力的品牌形象。所以,以市场细分为前提选择目标市场,在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核心),已是企业赢得市场、开拓市场塑造品牌形象的必然选择。

品牌定位时采用心理迎合的目的是使品牌的心理定位与相应产品的功能、利益相匹配。事实上,消费者认知和选购某个品牌的产品,可能是出于理性,也可能出于感觉(如味道),还可能是因为心理共鸣,甚至是直觉喜欢,对不同的产品,企业可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通过透视该市场消费者消费心理,采用不同的定位。如“娃哈哈”果奶“甜甜的,酸酸的,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其诉求重点是感觉和感情;而AD钙奶“受国际营销学院推荐,国家保健协会唯一推荐”又改为理性定位。商用轿车瞄准商业人士,基本是都是体现一种成功者的风度、气质和不屈精神;星巴克则瞄准都市白领,塑造了一种忙中偷闲、讲求情调和品味的咖啡文化。所以市场调查中把握消费者消费心理动机是定位的基石。

创造个性差异

应该注意,从竞争角度分析竞争者的定位信息,是为了赢得与竞争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这种比较优势是针对同一顾客群的,所以,只有目标市场与本企业相同或相似的竞争者定位信息才对本企业有价值。

品牌定位应从整体产品概念出发,首先看产品内在功能、品质上与竞争者有何差异?如果有,就应以此作为定位依据如果无,则看形式产品有何差异?如果“形式”差异也没有,则寻找延伸差异,比如服务是否到位、快捷?品牌是否有某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如果有,就可以此作为定位依据。

当我们提到麦当劳,会想到那个和蔼可亲的麦当劳叔叔,想到窗明几净的就餐环境,还会记起那句充满个性的“我就喜欢”的广告语,这些都是麦当劳品牌定位与品牌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便捷、清洁、舒适、活力的美国文化的代表和体现。肯德基虽然也是快餐,但是品牌内涵与品牌定位却与麦当劳有所不同,“来到肯德基,生活好滋味”,“立足中国,融入生活”的定位,可见肯德基更强调对产品和生活的关注。两者都体现出了鲜明的品牌个性。

一直以来,飞利浦以“让我们做得更好”的品牌定位,突出其对科技的执着追求。但是,这个品牌定位虽然经典,却越来越难在消费者心目中得到非常深刻的认知。2003年底,飞利浦将“sense and simplidty”感性与简洁作为飞利浦的全新品牌定位,希望重新塑造品牌形象。通过打开一个平淡无奇的白色盒子,来诠释“科技在内、简易在外”的概念。“飞利浦只是想让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的感觉就象打开盒子一样简单”,“人不应该迁就科技,要让科技迁就人,消费者不能被科技奴役”,简洁的陈述,在将科技与人的关系拉近的同时,也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面功地实现了产品从难以触摸向贴近生活的转变。

善于分析竞争者定位信息,寻找差异点,这是成功定位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品牌定位一定要与目标市场个性化需求相吻合。因为品牌定位后的产品是为特定消费者群量身定做的产物,企业应牢牢抓住这部分消费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奢望通过品牌定位去吸引目标市场上所有的顾客,品牌定位应个性化需求而产生,也将在个性化需求中实现其主要价值。

企划鼻祖史提芬·金则说:“产品极易过时落伍,但成功的品牌却能长久不衰。”所以,品牌不仅应该有简单清晰的品牌核心利益诉求,并且要保持持续的传播行为才能有效的占领消费者的脑海,获取消费者的青睐。

创造你的意义 篇4

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最佳表现, 是人类具有的一种特殊潜能, 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 有效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幼儿园的孩子们个性特点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 教师在通过细心观察, 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共性, 更要耐心细致地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个性, 然后针对实际情况, 做好因材施教工作, 根据幼儿的独特个性、共同心理特征、不同的家庭环境等等因素, 分别为孩子们提供不同的阅读计划和符合自己需要的教学方案, 这样使幼儿的阅读兴趣更浓, 语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文化基础与幼儿思维和语言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通过有的放矢的阅读指导, 通过有效的符合实际的阅读兴趣的培养, 迅速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强化思维能力训练;从某种角度讲, 语言就是思维, 一切表述完整有内涵而且具有艺术性的语言, 都源于智慧的头脑, 语言能力的培养重在思维训练与文化基础的发展, 实践证明, 没有良好有序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就缺乏有声的语言思维能力训练。因此, 幼儿园教师在语言课教学实践中, 一定要把强化思维能力的训练放在培养语言能力的首要位置, 把有效拓展孩子的思维在实践中逐步正确加深, 教师在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过程中, 应该多方面沟通,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想像为拓展思维空间提供助力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 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 发挥学前教育的学科功能, 强化幼儿道德品质教育, 寓综合素质教育于思维发展的过程中, 以及幼儿的课型和游戏娱乐过程中, 实施幼儿艺术教学多元文化和综合训练有效性的完美结合, 有利于培养新世纪活泼健康的儿童良好思维习惯, 教师要分析这些学前教育课型的基本特点, 寓幼儿艺术教学、实现道德教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想象力因素以及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图画、儿歌等内容丰富题材, 体裁广泛, 风格多种多样而且丰富优美, 教师适时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教学, 将各种艺术能力锻炼与思维发展想象能力的培养融合在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 融入幼儿爱听爱唱的美妙的歌声中, 舞蹈教学的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激发他们进一步去参与去模仿的兴趣。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学会儿歌的同时, 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 互相关心, 而且要互相帮助、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在逐步了解舞蹈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 激发兴趣, 强化道德品质教育。教师同时可以让孩子们感受理解欣赏音乐故事和舞蹈艺术的同时, 将古今中外舞蹈艺术家的传记和趣闻轶事, 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幼儿听, 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结合教材做幼儿舞蹈游戏, 我们要清楚舞蹈和素质教育的结合教育目的不是把幼儿都培养成为舞蹈艺术家, 而是引领学生从舞蹈艺术的印象中去感受道德品质的情感力量。通过教材引导幼儿做舞蹈游戏, 我们要清楚舞蹈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舞蹈表演者, 而是引领幼儿从舞蹈的印象中去感受艺术文化中所表达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感, 凭视觉直接感受舞蹈艺术表达的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喜悦、欢乐等人类所具有的真善美的情感,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情感上、精神上理解舞蹈艺术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这也是幼儿舞蹈教学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三、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幼儿教学实践中, 发现有的孩子一旦遇到疑难问题, 总希望家长或老师给他答案;甚至有时候幼儿还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时, 有些家长就急着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 这样看来, 虽然当时很快解决了问题, 但从长远来说, 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一点好处。因为家长或老师经常这样做, 成千逾万的细小问题长期以往的积累以后, 必然养成孩子们依赖老师或家长的答案, 高明的家长和幼儿教师应该教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 也就是启发孩子的思维兴趣, 告诉幼儿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 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 怎样看书, 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 他会充满成就感, 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的动力。思维与感觉、知觉等低级认识过程不同, 它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高级认识过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言语, 以知识经验为中介来实现。幼儿晚期, 已开始有逻辑抽象思维的萌芽, 这是由于幼儿言语, 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而形成的, 也就是说, 出现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的思维, 开始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 具体表现在:幼儿出现掌握最初的词的概念、实物概念、社会概念和数概念等。据研究, 不同年龄幼儿三种思维方式完成任务的百分比是不同的, 幼儿的思维能力也是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其活动, 且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而发展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实践的乐趣。同时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开发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潜能。

结束语:

激发你的无限想象+创造力吧 篇5

登录《oohope》官方网站(www.oohope.cn),点击013期“改完我震惊了”活动宣传图,接着下载本期人物图,然后开始你天马行空的创作。

投稿邮箱:1873080468@qq.com

(注:提交电子版完成图的读者,要确保像素点在300dpi以上,保留人物形象的整体性。)

方式二

剪下此页(扫描、打彩印均可),在纸质上直接进行

创作修改,并把作品寄到《oohope》杂志社: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大学赛艇会楼(梦想方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邮编:529000

投稿时,请记得填写自己的详细地址、手机(或电话)、邮编、笔名、微博(或博客)地址等。方便作品上榜后,《oohope》工作人员邮寄杂志给你们。

(注:上榜后将在你的作品旁边附上你的个人微博地址哦,可以为你增粉。)

一定要看清楚投稿截止时间,尤其是邮寄的读者,超过时间一律取消资格。

(注:因为杂志需要印刷时间,请大家谅解和配合。)

季度冠军奖品:

备注:从013期开始,每月的前三名参与季度投票,季度冠军可获取此奖品。

是谁偷走了你的创造力? 篇6

【素材运用】如何从不可能中发现可能?无非是这一句话:不要轻易说不!创新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这种精神主张人应面对现实不断提出问题,以探求出能够经受更多怀疑、更多考验的原则。其实,创新并不复杂,只要喜欢,凡事皆有可能。

在创新方面,有一系列的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并把创新分为两种情形。一种叫做探索式创新,就是去发现那些未知的事物;另一种创新叫挖掘式创新,又叫利用式创新,它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改进。

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会面对极大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所以创造力在这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1996年,任天堂在掌上游戏机上发布了第一代游戲。精妙的游戏设计以及可爱的精灵造型让这款游戏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也让“口袋妖怪”这个名字成为了任天堂的一块金字招牌。

此后,《口袋妖怪》每一两年都会推出一款新作,涉及电影、漫画甚至主题公园,多年来已经在全球积累了众多粉丝。近日,任天堂公司推出新款智能手机游戏《口袋妖怪GO》,最初那151只可爱的小精灵再次唤醒了粉丝对这个宝贵而神奇的名字的记忆。

游戏最大创新是将AR(增强现实)技术和宠物小精灵的角色设定结合起来。玩家们打开游戏,开启谷歌地图和定位功能之后,游戏会在摄像头实时拍摄的画面中叠加皮卡丘、杰尼龟等小精灵。这些精灵可能会藏在任何角落,你需要拿着手机四处走动,发现它们并且抓住它们,也可以购买装备、组队战斗。

这款游戏还探索式地创造了一个新的虚拟游戏玩法,让玩家既能玩游戏又能健身。绝大多数游戏都要求玩家在屏幕前固定玩一定量的时间,而《口袋妖怪GO》则打破了空间的界限。玩家们只需要走出家门发现宠物小精灵,到达地图上标记的特定宠物商店便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励。这个游戏对于宅男这类游戏玩家来说,无疑是革命性的。

真正的创造力,往往和多元化和个性息息相关,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每个阶段,用成绩、标准的考试来统一判定一个人的优劣,极大地扼杀了个人的创造力。

在20世纪80年代,波士顿MIT有一个非常有个性的教授Rod,他上的一门课讲的是人工智能,课堂上有很多学生设计一些机器装置。这帮孩子很调皮,私下里做了一个游戏,把主讲教授的人像打印出来放在校园里面,谁能用自己的机器装置举一把水枪把这个教授的头像打倒,就能得到一笔奖金,结果没有人响应。

教授听说了这个事就跟他们说我来,然后他自己就站在广场上,鼓励学生去设计机器人举着水枪打他。但他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让这个机器人能自主识别,准确地找到他,并且用水枪打中他。

这个比赛引起非常大的轰动,很多人去参加。有两个学生准确击中了教授,并得到了一笔五万美元的奖金。他们拿着奖金在波士顿成立了一家叫irobot的公司,公司生产的家用扫地机器人在全球已经卖出超过一千万台。在当下这种缺乏鼓励创新的氛围中,这些大学生的创造力是超越我们想象的。

上一篇: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下一篇:合作学习的课堂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