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体育设施建设情况(共9篇)
镇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篇1
XX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XX镇位于XX县西部,是马山大镇之一,2005年7月原片联乡并入后,现在行政区域355.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43公顷,其中水田2010公顷,旱地3033公顷,宜林荒坡23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全镇辖244个自然屯,设立19个行政村,人口8.5万人。
XX镇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两基两城一中心”的奋斗目标,以开展大石山区“三大会战”、“项目建设年”和“发展环境年”活动为抓手,抓住有利时机,推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涉及交通、水利、生态能源、通信、城镇化建设等五大方面内容,共78个建设项目,总投资5911万元。2012年我镇荣获“南宁市2012年度科学发展进步乡镇荣誉称号”
一、XX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现状
一是城镇规划落实取得新进展,街道及市集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整治和亮化集镇公共场所,建设灯光球场和文化广场,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完成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下水道等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街道实现绿化、硬化、美化、亮化。
二是道路交通更加通畅,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我镇自
2006年全力实施县委县政府组织的“村村通”水泥路及“屯级路硬化”工程,通过政府出资、企业单位扶持、一事一议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全镇已有XX村通水泥路,有XX个屯已实现屯级路的硬化。经济要发展,道路要先行,交通道路网的不断完善,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证。
三是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群众饮水,农业增产增收有保证。集镇建有每日供应245立方米的水厂,管网长度4.8公里,保证集镇能享有安全的饮用水。2007年,完成水利人饮工程14处,水利维修7处,2008年我镇投入74万元兴建3个人饮工程,改善了一万多群众的饮水问题。2009年至今,累计投入XX万元,完成XX处水利三面光工程,目前全镇13个水库能安全运行,顺利度汛,解决了一万多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和农业生产灌溉,保障农业的增产增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是加强生态能源和环境建设,努力塑造绿化、美化、亮化新XX。全力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完成了涉及兴隆村、东七村、六马村、伏兴村、合理村等五个村共300亩的通道绿化、集镇建成区绿化以及上燕、中燕、那雷、周庆、停度等五个自然屯的村屯绿化;投入537万元资金,实施府城河内河治理工程,完成土地征用工作,治理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完成电力农网改造19个村,2006年至今共完成
2160个沼气池建设,引导和推动群众使用新能源,倡导低碳生活;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集中整顿集镇乱摆乱放,及时进行生活垃圾的清理和搬运,平均每天3屯生活垃圾运往乔利乡垃圾处理厂,有效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
五是在邮电通讯、网络宽带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普及。完共安装程控电话4000多台,电话入户率由23%提高到34.2%,村村开通了数字移动电话;共开通宽带网络780多户,宽带网络入户率由0.9%提高到6.1%,宽带网络入户率逐步提高;共安装移动基站36个,手机用户28700多台。
六是消防、抗灾等应急设施有所改善。建有XX镇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规范的应急预案,针对西部容易发生山林火灾的特点配有由20位干部组成的消防应急分队,确保到场及时处理。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道路网络近于零,严重制约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部分村屯农民收入较低,“一事一议”项目村民自筹部分困难,导致资金不足无法开工;二是集镇没有排污系统和污水处理厂,生活用水随意排放,农村水利设施老化,病险水库维修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群众饮水安全亟需解决,农村水库管理员体制不完善;三是集镇垃圾产出量多,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不规范,由于没有垃圾处理厂,垃圾运输成本大,农村卫生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城
乡清洁工程亟需进一步深化。农民环保卫生意识薄弱,随意焚烧秸秆浪费和空气污染。四是电话宽带网络普及率较低,在通信不断发达和科技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引导农民掌握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农民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更好地服务生产生活和经营活动。五是集镇基础设施(如运动场、文化书屋)利用率低,往往成了商家摆摊,农家晒谷的场地,农民文化生活低下。六是缺乏稳固的财源基础,财源税源少。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是是以城镇化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变面貌。以打造西部重镇为目标,做好我镇的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实施府城河内河整治及XX汽车站建设等重点工程。通过“一河一站”的建设,大力改善镇容镇貌,提高我镇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强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和净化工程,整治“五乱”现象,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质量。
二是稳步推进生产道路和交通网络建设。通过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及群众一事一议筹资等渠道筹集生产道路建设资金,想方设法努力加快我镇村至屯道路、屯巷路面水泥硬底化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镇生产道路建设,力争至2015年,生产道路建设达总数的25%以上,力争完成大部分镇到村、屯的道路水泥硬底化,形成镇、村、屯道路相连的交通网,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基础。
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水利建设放在重要位臵,重点抓好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主干渠道的维修加固和支渠道的防渗工程,至2015年,全镇支干渠渠道硬化达总数的40%以上,大大提高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的比重,提高水利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综合开发和低改高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四是进一步完善电力网络建设。积极配合县和有关部门抓好我镇农网建设与改造工作,至2015年全面完成电网改造工作,促进城乡电网的完善。
五是推进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继续发展农村沼气能源,全镇建设沼气池350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80%以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00户,建设生态文明村8个以上。
镇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篇2
关键词:设施园艺建设,制约因素,对策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外新品种引进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原设施园艺建设标准已不适应新品种栽培对设施园艺环境的要求,因此加快提升设施园艺建设标准,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1 杨杖子镇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杨杖子镇设施园艺发展起步较早,始于19世纪80年代,进入20世纪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新型2代节能温室技术逐步走向成熟。2004~2005年以“整村推进、双百扶贫”项目资金为支撑,将原设施园艺建设标准较低的227栋温室改造成设施园艺建设标准相对较高的温室122栋,弃管棚99栋,尚未改造的设施温室139栋,共360栋,面积32hm2。
1.1 原设施园艺建设标准及作物种植情况
原设施园艺多为土石结构、竹木骨架,棚体高度2.3m(中柱高),跨度5.5m,棚体间距13.0m,棚长30.0~45.0m,支柱较多。
设施园艺内种植作物包括: (1) 韭菜:温室58栋,占原设施园艺建设的41.7%,纯收入10.5万元/hm2; (2) 芹菜:温室48栋,占原设施园艺建设的34.5%,纯收入12.0万元/hm2; (3) 油菜:温室3栋,占原设施园艺建设的2.2%,纯收入达9.0万元/hm2,番茄:温室30栋,占原设施园艺建设的21.6%,纯收入12.0万元/hm2。
1.2 弃管棚弃管情况
因经营者年龄偏高弃管棚26栋,弃管率26.3%;因劳动力外出打工弃管棚28栋,弃管率28.3%;因设施园艺结构不合理,产量低、效益差弃管棚45栋,弃管率45.4%。
1.3 改造后设施园艺建设标准及设施内作物种植情况
改造后设施园艺多为砖石结构、钢筋骨架,棚体高度3.3~3.5m,跨度7.3~7.5m,后坡仰角30~35°,草苫为双层覆盖,安装自动卷帘机,棚户100%配置了膜下滴灌设施。
采用设施嫁接苗种植黄瓜的40户,占采用设施园艺种植作物总户数的32.8%,收入36.00万元/hm2;采用设施工厂化育苗种植青椒的33户,占采用设施园艺种植作物总户数的27.0%,收入36.75万元/hm2;采用设施工厂化育苗种植尖椒的28户,占采用设施园艺种植作物总户数的23.0%,收入34.50万元/hm2;采用设施种植园内新品种粉番茄的21户,占采用设施园艺种植作物总户数的17.2%,收入达27.00万元/hm2。
2 杨杖子镇原设施园艺建设存在的问题
杨杖子镇原设施建设标准低,存在以下问题:
(1)后坡仰角小,冬季设施园艺内太阳光的折射率低于后坡,蓄温效果差。
(2)墙体过窄,棚体传导散热快,保温效果差。
(3)温室长度短,温室的保温比小,在同等条件下,温室的保温比与设施建设长度成正比。
(4)跨度小,温室内有效栽培面积相对较少,作物产量低、收益差。
(5)温室朝向不科学,温室偏东5~10°,冬季下午日照时间短,夜间棚体降温快,作物光合产物转化率低。
(6)草苫多为单层,保温效果差。
受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设施园艺建设中只能生产那些简单的、不耐寒、耐弱光的低产量叶菜类蔬菜。此外,设施蔬菜不耐运输,设施内相对湿度较大,导致作物发病率较高,蔬菜的品质差。低劣的设施园艺建设标准是制约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3 杨杖子镇设施园艺改造后的特点
(1)延长了光照时间。据统计,配置自动卷帘机,每100m棚卷放草苫时间可节省1h,节省人工80%,降低劳动强度90%,这样既省工又省力,延长了光照时间,使蔬菜提早上市7~10d。增加经济效益10%~20%。
(2)设施园艺内温度平均提高了6~8℃,尤其是夜温提高幅度较大。可生产产量较高的茄果类和瓜类蔬菜。
(3)设施园艺内有效栽培面积有所增加,每100m温室增加有效面积100m2,增效3 500元左右。
(4)设施棚体举架抬高,有利于通风排湿,降低病害的发生率,提高蔬菜质量,促进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5)使用膜下滴灌设施,即可节省水源,又可减少肥料流失;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地温,增加了土壤通透性。传统的沟灌,地温下降快且恢复慢,尤其是严寒冬季作物因吸收矿物营养受阻,常易造成落花落果,而且能抑制土传病害的传播和蔓延,如番茄青枯病、甜椒青枯病、茄子萎黄病等。
(6)新的设施园艺建设标准,有利于机耕作业、机械放风,能降低虫害指数。
4 杨杖子镇制约设施园艺建设的因素
一是人地矛盾突出。杨杖子镇人地矛盾突出,集中表现在人多、地少,人均不足200m2,而设施园建设改造标准,要求棚长不低于60m。二是原棚拆除改建工程量大,需用补偿资金额度大,情况复杂难度大。三是新改造设施园艺建设标准高,一次性投入资金大,一般80m温室投资4.5~5.0万元。
5 推动杨杖子镇设施园艺发展的对策
(1)完善土地流转政策。一是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进行土地置换和流转;二是激发农民设施生产建设的积极性。
(2)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地解决原设施棚体拆除后的各项补偿资金政策。
(3)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改造设施不但工程量大,而且动用的资金也很大,可从多渠道筹措资金,如扶贫资金、小区建设配套资金等。政府还要积极协调银信部门加大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
(4)紧紧抓住国家对设施园艺建设配套机械的补贴政策,引导棚户加快配套设施的推广速度。
6 结语
通过调查分析,改造后的设施园艺建设标准,不但提高了蔬菜产量,而且改善了蔬菜的品质,增效21.0万元/hm2,增幅293%,杨杖子镇全镇设施园艺改造后,每年总增收170.8万元。由此可见,提升设施园艺建设质量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志强, 林利龙, 傅晓杰.内蒙古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4 (S1) :21-22, 27.
[2]曹晓婕.海安县设施园艺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1) :74.
[3]刘开邦, 周必勇, 吴孝勇, 等.浙江省设施园艺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技服务, 2009 (4) :146-147.
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 篇3
一、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种类多而散,项目重复交叉设置。目前,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多部门、多渠道管理造成了事权不明、职能交叉,缺乏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既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又造成重复浪费。有的同一个类型项目,由于资金安排渠道不同,由同一个部门的多个职能处(科)室交叉管理。如水利部门的项目要建桥、财政部门自主的小农水项目要建桥、农工办的“一事一议”项目要建桥、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项目也要建桥。再比如,财政部门的基层处(科)有农桥建设,农业处(科)也有农桥建设,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归农业处(科)负责,千亿斤粮食工程归经建处(科)负责,如此等等。由于部门间、同一部门的职能处(科)室间缺少实时信息共享,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相互套取资金的现象。
(二)重建设、轻管护。盐都区水利类项目3年来只安排过一次维护经费260万元,工程预算中又没有安排后期维护经费,只是明确根据项目大小实行镇、村分级管理,由于乡镇财政普遍比较困难,基本没有能力安排专项管护经费,从而使得已建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后期管护跟不上,较大程度上缩短了使用寿命,使用绩效不高。
(三)农业基础设施底子薄弱、欠账严重。近年来,盐都区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节水灌溉、高标准粮田建设等项目。2013—2014年,共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51865万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持续改善。但由于过去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太多,加之区级财力有限,全区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还有5万多亩农田、1175个匡口受路、桥通行限制,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通达,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项目配套比例过高,县(区)级财政难以承受。在所有农业项目中,水利项目盘子最大,基层配套比例最高,县(区)财政负担也最重。除高效设施农业、高效设施渔业等项目不需要县(区)财政配套外,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县区财政配套比例今年为7.5%(2014年以前为2.5%);水利项目县区配套比例下限为30%,2013年该区争取的横塘河项目资金总量为2971万元,要求区财政配套比例竟达60%。2013—2014年,区财政仅水利项目配套就达10003万元,远远超出了该区财政承受能力。
(五)投入与绩效存在较大反差,绩效评价未能跟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数额庞大,但投入的绩效如何,项目实施是否按项目规划或初始计划实施到位,项目建成后是否发挥应有的效益,这些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基本未实施相应的绩效评价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确立规划意识,实行区域统筹推进。县(区)级水务、农委、农办、国土、财政、交通等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打破利益桎梏,共享信息,通盘谋划,按照统筹兼顾、轻重缓急原则,建立部门联席审批和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编制本区域内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2至3年建设规划,在规划的框架内建立年度项目库,规划与项目库须报省级水务、农委、农办、国土、财政、交通等部门备案,并作为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县(区)依据项目库再按部门职能向上申报,从而避免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现象的发生。
(二)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结构调整,着力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项目资金整合的关键在省级层面,近两年来省级涉农相关部门对项目、资金的整合已有所动作。建议省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整合的力度,根据“三农”工作的客观实际,简化资金类别与分项设置,整合资金办大事。同时,整合支农资金管理部门,变多头管理为单一管理,克服“小、散、乱”现象,便于支农资金的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可以考虑将各县区的支农资金整个切块给基层,基层根据县区发展计划、规划,结合上级的要求,统筹安排,实现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三)进一步突出财政支农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农的重点应当遵循“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主题,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这一重点领域。同时,尽可能增强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农桥、农村道路、村庄河塘整治、县乡河道清淤、机耕路修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可以适当考虑逐步缩小或取消对农民个人的小额补助,将该部分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转移支付。建议省级财政等相关部门从3个方面对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一是增加省级乡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重点对苏北县区实行倾斜。二是降低苏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区级配套的比例,建议不超过15%;或者实行区别对待,对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倾斜,直至免除配套。三是落实专项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经费,可以在项目预算中安排,或者是专项经费,以保障农业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
(五)进一步实施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绩效评价工作。抓紧建立并实施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评审制和绩效评价制,项目申报初期要通过财政投资评审,实施后要进行投入绩效评价。近年来,财政部就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作出了明确要求。建议省财政及相关涉农部门抓紧做好设计,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重点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工作进行部署,拟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稳定的评价队伍(目前,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第三方实施评价)。同时,加大评价结果的运用,以此作为相关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的重要依据,并对绩效不高的项目追回财政资金,直至对相关部门和责任人问责。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某镇老年体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篇4
某镇老年体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某镇老年体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老体协的指导下,我镇以县老年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体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加大措施,强化落实,进一步健全组织,坚定信心,增强活力,推动[那一世范文网]了我镇老年体育工作的较快发展。现将我镇老年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委重视,为老年体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老年健身活动涉及面广,涉及人多,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为工作开展
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镇党委、政府领导十分重视,一是将老年体育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并多次在全镇各级会议上强调,一定要从政治和经济的高度来认识开展老年体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党政主要领导还经常听取老年体协的工作汇报,及时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二是把老年体育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镇党委、政府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引导老年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大力开展推广了导引养生功、门球、太极拳剑等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项目。三是把老年体育工作纳入了今年的年终考核,年底按照老年体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做到老年体育工作有计划、有考核、有总结,从而确保了这项工作的积极正常开展。
二、健全组织,确保老年体育工作正常开展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老年体育工
作正常开展创造条件。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马俊华任主席,组织委员刘浩洋、退休老干部崔本润为副主席,组织、宣传、民政等7人组成的老年人体育协会,切实加强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调度。二是村级建立了由支部书记任主席,村两委各一名委员及离退休干部职工3—5人组成的老年体育协会。到目前,全镇40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
三、建设阵地,为老年体育活动搭建平台
场地是开展活动的载体,为此镇党委、政府专门召开村和学校负责人会议,亲自研究部署,安排场地,先后修缮兴建了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敬老院、王府庄小学和郭楼小学门球场。二是镇党委、政府要求全镇40个行政村根据本村实际建立了老年体育活动室,并把各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了乡镇建设规划。到目前,全镇已有35个村建立了老年体育活动室。三是在镇敬老院安装了老年
健身器材,建起了门球场、棋牌活动室等,县慈善总会还捐赠了健身器材,总计投资2万元。镇里每年还拿出6000元,除举办竞赛活动,还为老年人购置健身活动书籍和门球棒、门球等活动器材,为老年人创造了良好的健身条件。做到了活动有场所,健身有器材,保障了老年体育活动的经常开展。
四、培训骨干,搞好辅导,将推广普及工作落到实处
老年体育活动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建会之初,我们成立了以退休体育教师为骨干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从中选拔了10多名工作热情高、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比较强的同志,参加县里举办的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学成归来后,组织他们到马店、王府庄、郭楼、阳坝等活动站点,继续办班培训新的骨干。几年来,先后举办导引养生功培训班20多期,门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20多期,太极拳剑培训班10多期,培训
学员300多人,这支队伍象滚雪球式的发展壮大起来。目前,全镇共有导引养生功骨干69人,门球教练员、裁判员17人,门球队7支,太极拳剑表演队员76人。这些老同志十几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计报酬,顶酷暑,冒严寒,风雨无阻,精心辅导,为老年人体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余热。退休老师张兴洲,虽然身患关节炎、胆囊炎,但依然坚持辅导工作,十几年来,由他举办的导引养生功培训班就有16期,培训学员100多人,他还是门球教练员,经常组织附近的老年人参加门球活动。
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提高活动质量,巩固发展成果
为进一步开展好老年体育活动,我们在推广普及,巩固发展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上狠下功夫。一是举办老年体育竞赛和表演活动。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坚持每年举办导引养生功、门球、太极拳剑等活动各一次,并利用春节联欢会等重大活动,让老年
体育骨干登台献艺,为他们提供切磋技艺、展示风采的机会。二是搞好研讨,提高辅导水平。我们相继成立了导引养生功、门球、太极拳剑等多个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学习理论,钻研技巧,研究解决辅导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辅导水平。三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我们不仅参加县、市举办的比赛活动,还组队到兄弟单位学习交流技艺和工作经验,同时还邀请县老年体协的领导以及教员前来指导帮助,以此加强交流,增进友谊,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活动质量和工作水平。四是坚持座谈会制度。每月一次座谈会,我们请那些锻炼时间长,收效比较明显的老同志谈体会,谈看法,进行现身说法,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使老年体育活动不断巩固发展。
六、典型村工作情况
现我镇老年体育工作开展情况比较好的村有郭楼、王府庄、马店等村。
镇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篇5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党和国家将水利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为全面了解本镇水利设施建设情况,本人走访了本镇有关村组,对全镇农村水利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我镇水利基础设施现状
龚家坪镇位于祁阳县西北部,面积76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有稻田面积3.1万亩,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属丘陵地区,处于远近闻名的“衡邵干旱走廊”地带,降雨量偏低,全镇无大型水利设施,无河流经过,仅有祁水河上游的一条小堰(古木堰)穿镇而过,全镇水利设施目前有小
(一)型水库2座(四角丘、渗塘水库),小
(二)水库2座(黄泥塘、大山塘水库),龙江桥灌区、四角丘灌区、渗塘水库主渠道共有55公里,功率在20千瓦以上的固定机电排3处,全镇共有山塘3800口,骨干山塘(蓄水5—10万方)112口。
近年来,由于上级的大力支持,我镇中型水利设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龙江桥水库已完成大坝除险加固工程,水库主干渠将于今明两年进行三面防渗,四角丘水库大坝除险加固正在进行中,112口骨干山塘已基本进行了挑深、加固,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基本用水,已建成引水工程4处(杉木塘村二处、窑头铺完小、福星桥村各一处),在建引水工程2处(镇自来水厂、大坪铺水厂),可帮助解决近12000人的饮水困难问题,然而,近
几年来全镇其他水利设施未能得到有效地维修和治理,防洪蓄水灌溉能力大大降低,大部分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目前水仍然是龚家坪镇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种植的瓶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蓄水能力大幅下降。全镇95%以上的山平塘、河堰、渠道淤塞,比原来变小了、变浅了、变没了。本镇九曲河村有大小山平塘60口,近十年来就没有挖过塘泥。在该村调查时,一农户手指附近一口约有3亩水面的山平塘说:“这口塘过去蓄水超过6米,塘底的塘泥1至2年挑一次,天老爷那怕两个月不下雨,也能保证塘下面近30亩稻田的灌溉,由于多年没有挑塘泥,现在塘泥有1米多深,蓄水最多不到3米,要是天旱,塘下面的稻田就没水灌溉。”据调查推算,目前、全镇骨干塘、山塘蓄水能力比十年前普遍降低60%,许多地方降低70%至90%。
2、自然毁损程度高。本镇山塘堰坝基本上是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修建的,受风蚀,水蚀、穴蚁的侵害以及人为的毁损严重,崩垮、渗漏现象时有发生,又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修复而被荒废,特别是唯一的一条小堰(古木堰)也破旧不堪,堰坝、沟渠全部毁坏,堰闸、堰桥已全部倒塌,灌溉、卸洪、群众饮水功能都已不能发挥,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古木堰村一位农户告诉我们:“在以前,每到秋冬两季,政府组织大修水利,男女老小全上阵,加固塘埂堰坝、挑塘泥热火朝天,现在不一样了,塘埂堰坝垮了没人修,塘泥满了没人挑。”
3、渠道引水灌溉严重受阻。渠道担负农田引水灌溉功能,当前所有水库的支渠、陡渠、毛渠崩垮损毁严重,灌溉排水功能基本丧失。四角丘水库的一条5余公里的水渠,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流经五个村的40多个村民小组,当地村民反映,这条水渠建成后发挥了很大的拦洪引水灌溉作
用,天旱时,它把四角丘水库里的水送到农田,下大暴雨,它拦截山洪把水引向山塘,有了这条水渠,五个村1300多亩农田旱涝保收。然而,近10多年来,这条水渠无人管理和维修,天旱不能引水灌溉,下雨不能拦洪蓄水,基本上废失了。据调查,本镇像这样不能引水灌溉的水渠约占70%以上,大都处于废失状况。
二、我镇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我镇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的原因主要有:
1、农田水利工程先天不足。我镇大部分水利工程均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资金等诸多因素制约,建设标准普遍偏低,质量不高,配套不全,大部分渠道为土渠,没有衬砌,渗漏严重,灌溉水平远远达不到旱涝保收的要求,一半以上的耕地仍“靠天吃饭”,干旱缺水仍然严重制约着我镇的农业生产。
2、管理体制不清晰。以前,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而且是重建设,轻管理,建管脱节,在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水利设施依然沿用集体组织建设、集体负责管理的模式,农民种的是“责任田”,用的却是“大锅水”,利益不直接,水利工程只运行不维修,或者是简单维修,致使损坏老化现象突出,效益衰减,守着工程却浇不上地、用不上水。
3、投入不足是制约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瓶颈”。当前,水利设施按照分级管理实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群众和当地政府是主要受益者和投入主体。由于目前我镇政府是吃饭财政,保运转尚且困难,再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更是捉襟见肘了;群众由于只是工程的受益者,而不是管理者,投资投劳顾虑重重,直接造成了现有水利工程维修加固跟不上,新建工程速度慢、规模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和农
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降雨量减少,持续干旱,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群众吃水浇地没有保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需求更加突出。
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策与措施。
综合分析现有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确保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1、加强农村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每年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与绩效考核挂钩,县委、县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县水利部门负责抓落实,层层建立责任制,把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和个人。同时,建立改革农村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对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逐步建立起以镇村集体和合作组织为基础,积极支持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和运行。
2、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群众积极性。镇党委、政府要积极主动,抢抓机遇,跑市进厅,争取本镇的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能得到上级的资金支持,县水利部门也应加大对各镇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的投入,同时,应设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户投资投劳开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奖励补助,发挥好政府扶持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此外,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激发群众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小型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广泛鼓励、吸
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农村小型水利事业发展投资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水管员队伍,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水管员队伍,要从根本上提高其待遇,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农村水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尽快研究制定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镇纪检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篇6
[2011]26号和鲁纪发[2011]36号文件精神的情况报告
县纪委:
按照鲁纪发【2011】36号文件要求,我镇纪委及时向镇党委就贯彻落实中纪发【2011】26号文件情况作了汇报,镇党委书记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召开全体班子成员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指定了专门负责人,要求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力求将此项工作落实到位。现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特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传达学习26号文件情况。2011年12月18日XXX镇召开第十届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镇纪律监查委员会,并推选出5名纪委委员。在第一时间召开了镇纪委会议,5名委成员全部参加会议,传达学习了上级会议精神及纪检相关文件精神。
二、纪委书记参与了镇党委工作决策、干部任免、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决定前的酝酿协商。干部任免、镇党委工作决策等镇纪委都提前介入,主动参与到各个重点环节。
三、加强镇镇纪检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情况。我镇纪委建立了学习调研、工作例会等制度,并按照制度要求定期组织了纪委委员学习。
四、着眼于提高纪检干部的履职能力,狠抓了干部业务学习。我镇制定了纪检干部学习调研制度,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1天,同时每两个月组织支部纪检委员集中学习一次,从而使纪检干部尽快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行家里手。
五、重视专职纪检干部的配备。我镇落实了1名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热爱检查工作、清正廉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干部为专职纪检干部。
六、纪检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办公经费有了保障。我镇虽然办公场所条件有限,但纪检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纪检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必要的办公办案设备。
七、XXX镇纪委书记除分管纪检监察外,还要配合党委副书记全面看开展工作,并任XXX管理区包片领导人。
通过加强镇镇纪检组织建设,成效正在逐步显现。纪检组织的能力由弱变强,工作任务由软变硬,纪检干部业务能力有了新提高,健全了镇纪检工作长效机制,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XXXX镇纪委
江安镇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调研 篇7
1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
1.1 补贴总量变化情况
自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以来, 农机购置补贴力度不断加大, 补贴资金总额、补贴机具总数、补贴农户数逐年增加, 9年来全镇共实施补贴资金247万元, 补贴机具471台, 受益农户总数达398家。该镇近6年农机补贴数据见表1。
表1 2007-2012年江安镇农机补贴统计
1.2 补贴机具情况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加大, 补贴机具总数大幅增加。2012年全镇农机购置补贴机械种类达到5种, 其中机动灭雾机15台, 比2004年增加了13台;插秧机32台, 比2004年增加28台;大型拖拉机 (40.4k W以上) 43台, 比2004年增加了39台。详见表2。
表2 2012年补贴机具种类统计
2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成效
2.1 提高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农机补贴政策的推行, 极大地调动了该镇农民购置农业机械的热情。以购买耕、种、收全套机械的农机户为例:购买1台东方红550拖拉机需68 000元, 配备1台旋耕机 (1GQN-180型) 4 800元, 1台免耕机 (2BMFS-200型) 12 500元, 1台高速插秧机 (VP6D型) 80 800元, 共需资金166 100元。对农机户而言, 一次性投入金额还是比较大的。而实行补贴后, 镇级补贴东方红550拖拉机8 000元/台、高速插秧机VP6D镇补贴5 000元/台, 加上上级政府补贴东方红550拖拉机28 000元/台, 补贴旋耕机 (1GQN-180型) 1 800元/台、补贴免耕机 (2BMFS-200型) 4 600元/台, 补贴高速插秧机 (VP6D型) 33 000元/台, 购机户只需付85 700元就可购回全套农机, 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2 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
农民购买重点开始转向一些新型大功率、高性能、高质量、多功能、节能环保的农机具, 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的农机具保有量增长较快, 农机装备结构开始由小型向大、中型, 由单式向复式转变, 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2.3 加快了新技术推广步伐
全镇机械化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秸秆还田、土壤深松等新技术都得到有效的推广, 而且作业面积逐年扩大。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 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使广大农民真正感受到了国家补贴政策带来的实惠。
2.4 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快了该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 农民在维持农业收入的同时, 拓宽了增收的渠道。
2.5 促进了农机服务组织的壮大
农机购置补贴吸引了更多农民购买大型、新型农机具, 成就了一批农机大户, 农机服务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整合了农机资源, 加快了规模作业的进程。目前, 全镇农机合作社入会会员达220人, 拥有各种农机具400台。2012年, 农机服务收入达到80万元, 初步形成了以农机服务组织为载体的新型农机化服务体系。
2.6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大型土壤深松机械的应用, 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秸秆还田机的推广使用, 增加了秸秆还田面积, 2012年该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在增强土壤有机质的同时, 还减少了过去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机械化插秧、机收等综合技术的利用, 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 从源头上清除了环境污染。这些都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9年来, 虽然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大力发展,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3.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方案出台较晚
农机购置补贴方案颁布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春耕季节。如每年4月初农民开始准备春耕, 农机购置补贴方案4月末5月初才发布, 农民办完一系列手续买来机械时, 已经过了春耕的时节, 只能等到下一季再使用, 白白地让机械闲置了一季, 延长了成本收回的周期。
3.2 部分机具价格过高, 惠及面有限
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农机具种类很多, 但有些农机具的定价还是过高, 农机具价格的增长远远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 大多数普通农户的购买力还很有限, 无法享受到补贴政策带来的优惠。
3.3 缺乏足够的工作经费
随着补贴资金的逐年增加和补贴范围的逐年扩大, 相关的工作也越来越多, 现有的工作经费不足以很好地支撑补贴工作的开展,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 将会直接影响到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
3.4 补贴机具管理问题
一方面, 有些购机农民为了自身的利益, 将享受补贴的机具进行违规转卖, 违背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初衷;另一方面, 部分农机户对联合收割机和大型拖拉机上牌、办证、年检不重视、不配合, 由于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农机事故时有发生,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4 建议
4.1 尽早出台购机补贴实施方案
建议每年农机购置补贴落实时间尽量提前, 最好能在每年年初就开始启动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在资金的安排和使用上, 也应早安排、早落实。同时要加强购机补贴政策宣传, 让农民尽早了解政策, 便于提前筹集资金。
4.2 加大补贴力度
建议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 扩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规模, 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对机具的需求。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减轻农民购机的经济压力, 更好地推广适用的大型农机具, 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4.3 增加工作经费的投入
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是一项较系统但也很复杂的工作, 从宣传到实施, 再到检查, 购机补贴工作程序繁多, 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农机管理部门的开支, 必须有一定的工作经费作为支撑。
4.4 重点补贴农机服务组织
镇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篇8
关键词: 移民搬迁 扶贫 秦岭大巴山区
目前我国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要实现全部脱贫,任务难度可想而知。目前偏远山区农村的扶贫工作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重点中的重点,本次调查报告以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高川镇秦岭大巴山脉贫困区为例,经走访调研、座谈了解的方式对扶贫前沿阵地观察,得到最新的扶贫信息。本文主要以移民搬迁这一扶贫主要方式展开叙述。
一、高川镇基本情况
(一)地理环境
高川镇位于西乡县东南部,距县城73公里,北与茶镇交界,东与马家湾乡接壤,南与五里坝镇、镇巴县相连,西与石泉县毗邻。下高川集镇是镇政府所在地,是高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设施便利,通信用电完善。
(二)经济模式
高川镇主导的经济模式以茶叶、生猪养殖、烤烟、劳务输出四个方面为主。
1.茶叶种植。高川镇地处高山,有连片的茶园,气候、光照条件适宜茶叶的生长。高川镇加大招商引资和融资力度,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和加工设备,提高茶叶技术加工水平。
2.生猪养殖。生猪养殖是高川镇的另一发展支柱,然而养猪并未形成规模,养猪的人较少,活猪卖给杀猪匠,供应镇上的村民食用。
3.烤烟种植。近几年政府在大力发展烤烟种植业,烤烟成为一条农民致富的切实可行的方式,高川镇成立烤烟新区,在各城镇烤烟种植中名列前茅。
4.劳务输出。高川镇作为全县劳务输出重点镇,输出至经济发达沿海地带及直辖市。由于经济不景气,国内的外贸加工等行业纷纷下滑,薪酬很低。
(三)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方面,从西乡县到茶镇的国道2006年开通,2011年修建茶镇到高川镇的公路,将来这条公路会加大加宽,公路修通了。近几年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形成了以高川集镇、八角楼居民点、下高川集镇为重点,以茶镇碾子亚路为主线,“三点一线”的小集镇框架,基本消除制约高川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争取筹措资金对薛河、红庙、五星便民桥进行了修复,解决了三村245户,632人的交通问题,完成了周家河饮水、五星大堰衬砌、集镇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沼气100口,小城镇集镇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
(四)灾后重建
2008年汶川地震,受地震影响,上高川受损严重,主要集中在红庙、老君、宝华、罗贯沟四个村。受政府重视,各村积极开展灾后自救、灾后重建,修建了一排排整齐的房屋,房屋外面也粉刷一新。全镇灾后重建292户,房屋638间,涉及1160人;维修房屋541户,房屋1131间、涉及1845人。经过几年的发展,至2016年,高川镇各村已经形成集镇式发展社区,高川镇的面貌也发生巨大的改变。
(五)人口分布
高川镇的整体人口情况,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是14672人,其中男性比例52%,女性比例48%,各年龄阶段,14岁以下男性占12%,女性占10%,14岁至65岁的男性占34%,女性占32%,65岁以上男性占5%,女性占4.6%。总体来看,男性比例超过女性比例,女性少产生很多问题,青壮年比例相对较高,以外出务工和求学、在家务农为主。
二、调研情况反馈
(一)走访移民搬迁村民
以高川镇大树村和五星村移民搬迁点为例,大树村原住在河道及山腰容易发生不安全事故的村民,全部集中安置在位于大树村道路两侧的新修建社区中。大树村民在2012年至2015年三年时间,通过外出务工挣钱、银行贷款的方式在道路旁新建了房屋。新建社区共集中村民30户,共168人。房屋为一层两间,有一个后院,院墙外是其他村民的田地。房子内部大部分没有装修,很少购置家具,经走访了解大部分村民不愿意购置家具的原因,其一是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其二是常年在外务工,家具使用率低。房子多半为自己外出务工多年的积蓄所买,家庭贫困者也有在银行贷款的。
(二)走访大树村党支部书记
在2016年2月16日走访找到了大树村党支部书记,了解了关于大树村乃至高川镇的一些移民搬迁及扶贫情况。近几年国家扶贫力度比较大,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民从较偏远、道路不方便的山顶、山腰地点,搬到山下统一安置。总的说来,国家的政策是很好的,希望将农民集中在一起,脱贫致富。然而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农民可持续发展,挫伤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如集中安置起来,吃喝问题怎么解决,土地远,怎么种粮食;无法发展养殖业,原有房屋废弃,买什么东西要去镇上买,没有经济收入;思想观念没有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没改变;移民搬迁后垃圾多。
(三)走访大树村外出务工人员
除去社区村民劳务输出这一方式外,其他的如发展农业、副业显得苍白,务工常年在外,每年家里种地的人较少,因此发展农业不景气。另外还有其他几个方面因素,如地理环境原因、种地成本高、回报率低。每年水稻分两次种植,先培育种子,栽小秧,再栽大秧。一亩水稻的每年产量是1000斤稻谷左右,计算成本每亩1330元,而每亩收益卖谷子在1400元,卖成大米收益在1610元,还不算平时管理费用。从数据统计来说,种植水稻,确实不能赚钱。据分析,目前制约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式有城乡二元结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较低、涉农经济体制改革,这里三者兼有。
三、思考及对策
陕南是国家集中连片的贫困重点地区,地处秦巴山区,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其地势复杂、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发展不起来,贫困率较高。移民搬迁能够有效缓减迁出压力,降低贫困水平,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具有很大意义。移民与减贫的关系,不但决定移民工作的成效,还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精准扶贫,也是近几年扶贫工作采取的形式,要反复思考“贫困者贫困的原因是什么”、“贫困者通过扶贫得到了什么”、“贫困者通过什么方式致富”这样的问题,同时认识扶贫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一)建立贫困档案卡
目前党和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从基层来说,国家的好政策落实到困难的村民还是很难,真正精准扶贫意味着扶贫的受益群体必须是那些真正的贫困户。要真正落实扶贫的名额缩减工作,当务之急是对贫困户建立档案卡。高川镇扶贫的具体情况,要落实到实处,找到源头。
(二)因地制宜搬迁
理论上移民搬迁对象要坚持“避灾优先、扶贫优先”,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出现搬富不搬穷的问题,能搬出去的都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本,反而那些优先搬迁的村民却得不到搬迁,因此尽可能防止扶贫不走样,不要只注重搬迁的数量、速度,还要关注过程、质量和发生的问题。
陕南秦岭大巴山区的移民搬迁,从山上迁到山下,配套基础设施,是否就是扶贫,有待考量和研究。对于政府来说,搬迁责无旁贷,如果搬迁100户,每户的代价是10万元,那么搬迁的总成本就是1000万元,后期还应该有一系列的帮扶措施,而搬出后的村民未必满意。这种搬迁工作不同房地产开发拆迁,需要巨量的净投入。针对这种情况,或许更好的方式是不搬迁就不搬迁,因地制宜,如属于自然保护区或确实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就要搬迁。如果实行大规模移民搬迁,中国人均耕地只有一亩多,安置是个大难题。山区新开田,代价高昂,地方的培育需要时日,所以在中国真正属于移民搬迁的只占一小部分。
在整个扶贫中,移民搬迁远非主体,应当综合思考,因地制宜,适合用什么方式就采用什么方式。
(三)改善山区基础设施
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山区基础设施,许多深山区,在公路修通后,凭借山区的物产和资源条件,迅速变富的例子多的是。这些年,西南地区几次大旱,靠新建的公路和乡村公路和便道,山区的农民用打工挣钱的上千辆摩托,一边挂一支水桶,在运水上起了关键性的大作用。绝大多数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并不是不创造生存条件,靠建小水塘、小水窖,在几乎完全裸露的石山上,一个村造出上千亩、几百亩良田,大大改变生存条件的例子比比皆是。贵州苗岭主峰的雷公山海拔1700多米高处的脚尧村,几乎没有什么水田,是苗岭海拔最高的村,这个村靠种茶叶等由穷变富,每到采茶忙时,山下的人还要到山上去打工。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村取水点太远,为一个村通电成本太高,即创造生存条件不如搬迁为好,才适宜搬迁,准确地说,搬迁是不得已才为之的方案。现在的村里,大批人员尤其是年轻人出去打工,客观上减轻了山区扶贫的压力。
(四)政府加强带动引领
扶贫工作不是一时就能产生较大的转变,当前的扶贫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上级政府在审批重大项目时应重点向贫困地区靠拢,使得贫困户真正受益。扶贫工作如果只指望贫困者自己发展脱贫致富是不现实的,贫困户受到资金、观念或者惰性的因素。要使他们摆脱贫困,需要加强指导和带动。带动和引领不是一对一的指导带动,而是通过村干部或者致富能手发挥率先垂范作用才行,将贫困户的脱贫需求、致富能手的发展需求和政府的领导支持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行。然而各方面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使得这三者不能恰到好处地结合,致富能手如果要壮大自己,肯定需要政府的帮助和群众的加入,但是致富能手眼光的局限性,会不会利益独享,是问题所在。当然,贫困户受落后观念的影响,生产经营的被动,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如果自我意识太强、不服从管理,也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另外,政府的项目帮扶有可能会浮于表面,不够深入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强行完成任务,也是需要克服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冯明放,彭洁.浅析陕南移民搬迁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J].特区经济,2012.10.
[2]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
哨冲镇小城镇建设情况 篇9
哨冲镇位于石屏县北部,距县城71公里,东邻龙朋镇,南接新城、大桥乡,西连龙武镇,北与玉溪市通海、峨山两县接壤。面积255.5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544米,最低海拔1400米,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5—23℃,年均降水量900—1200毫米。
全镇辖8个村委会54个自然村73个村民小组。2010年末全镇总人口18724人,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7%。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451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240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9662万元,财政总收入811.3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8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6元。
哨冲镇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民风淳朴,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腰彝精美靓丽的民族手工刺绣服饰,丰富独特的花腰歌舞、花腰民族音乐堪称民族文化中的精品;哨冲花腰彝女子“凤舞龙”品牌独树一帜,曾在全国百龙大赛、全国第七届民运会和省第七届民运会上荣获金奖,《凤舞龙飞》还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电影《花腰新娘》的拍摄地—拖龙黑,山清水秀,森 1 林茂密,是休闲旅游度假的理想选择。
哨冲镇党委、政府于1992年从老街搬迁至新区办公,当时整个新区只有政府办公楼一幢楼,街道还是土路,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从那时起,哨冲镇就加大投入,努力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完成新区街道硬化,先后建成镇计生服务所、农贸市场、烟站、兽医站、卫生院、派出所、信用社、小学、政府集资房等,近年来又新建了多家商铺、冷库和私人住宅。去年建成镇文化广场和幼儿园,并进一步完善了消防、供水、路灯等基础设施。
一、抓硬、软件投入,努力夯实文明建设基石
1、突出抓工业、强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基础。一是工业经济健康发展。1—9月份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39.3万元。二是农业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坚持以本地实际出发,着重抓好烤烟、白萝卜、核桃、畜牧等主导产业。三是以民族文化旅游、餐饮和运输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有了新的进展。
2、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改善镇村生产生活环境。累计投资44万元,完成坡龙山脚村、哈期黑村州级示范村建设。投资19.3万元,在水瓜冲村实施村容村貌整治 2 工程;投资10万元,在水瓜冲村和慕善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2盏。
3、为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和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随着哨冲新区的快速发展,新区与老区的连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镇党委、政府决定实施哨冲新区与老区之间街道扩建工程项目。为不占用耕地,哨冲镇采取削峰填谷的方式进行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600米长街道水泥硬化;1400米长直径80CM排水涵管铺设,1200米人行道建设;1000平方米绿化;40盏路灯;挡土墙等。工程预计总投资800万元。项目建成后,一是可以改变哨冲老区街道狭窄,街天堵车的现象;二是促进哨冲新区与老区的连接,改善哨冲镇形象;三是可以促进北部三乡镇之间的农副产品及人员流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哨冲镇新区街道总长1600米,现已完成1000米长街道及人行道、路灯、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
4、文化广场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文化广场是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悠闲娱乐、文化交流的场所,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精神生活状况及品味等,小城镇建设不但要追求规模和速 度,更要注重城镇文化和内涵。为改善城镇居住、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更好的展示哨冲花腰彝民族文化,加快小城镇发展速度,镇党委、政府决定实施哨冲镇文化广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文化广场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广场绿化1200平方米;广场铺筑青石板1500平方米;直径60厘米长350米排水涵管;广场照明灯15万元。项目建成后,一是完善了基础设施;二是美化和改善了城镇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三是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场所,增加哨冲新区的人气,加快小城镇建设速度。前期工作进展情况:现已完成3200m广场铺筑,还有2700 m及广场配套设施需要建设完善。
二、抓环境管理,全力巩固创建成果
以治理“脏、乱、差”为突破口,以改善镇容村貌为目标,坚持以管为重,突出重点,强力整治卫生秩序,推进长效管理,不断巩固创建成果。
一是突出卫生强整治。出台了《哨冲镇环境卫生整治办法》、《哨冲镇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哨冲镇农村环境卫生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部分村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也制订了相应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发动群众开展了以清垃4 圾、清污泥、清路障、平整公共用地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一平”活动,实施了农村改水、改圈、改厨、改厕等工程。在全镇范围内集中开展了4次环境卫生整治活动,镇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
二是突出秩序强管理。成立了哨冲镇城建监察中队,对占道经营、违章建筑、违规广告等违章行为进行依法治理,坚决整治“六乱”(乱停车、乱设摊、乱招贴、乱涂写、乱搭建、乱刻划)。
【镇体育设施建设情况】推荐阅读:
体育设施建设10-16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05-23
马田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05-21
农村抗洪情况与水利设施建设09-24
董地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05-24
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情况汇报07-04
关于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2010年第四季度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报09-05
文化体育局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05-23
体育公共设施09-07
体育基础设施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