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共8篇)
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篇1
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已成为现代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小组活动式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长期以来,本校英语学科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县落后地位。本校广大英语教师通过深刻反思,普遍认为,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制约英语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的最重要因素还是教师,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代英语教学的需要。
结合目前国际、国内及本校实际情况,为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提高英语学科的整体水平,本校英语教研组全体教师通过广泛讨论后,确立了《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的实验课题,随即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题实验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使本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出适合于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本校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实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持续性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本校英语学科的教学成绩。其中七年级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把握“小组活动式”学习的分组原则,培养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八年级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小组活动式”学习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尤其是在实践操作上要加强研究,如合作技巧的培养、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合作中小组成员的分工等;九年级以探讨初中英语阅读课、对话课、复习课、测试讲评课等不同课型中的“小组活动式”学习的模式以及其合理的评价方式为主开展实验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于2007年2月申报立项,于2007年3月20日被县教研室批准确立为县级课题,随即课题组全体成员启动该项实验研究工作。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加强理论学习和师资培训,提高认识,确立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为了使本校英语教师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深入开展了学习、讨论活动。首先,组织教师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及课标中“实施建议”部分关于合作学习的要求,使大家认识到“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组织课题组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提高认识。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中包天仁教授关于英语教学的系列讲座,学习了英语教育专家章兼中教授《关于合作学习方法研究》的论述及《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杂志上国内外知名专家关于英语教学法方面的文章,观看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技能大赛”及“第三届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技能大赛”课例光碟,促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小组活动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等。
第三,集思广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根据课题组要求,教师纷纷通过网络或从相关刊物上搜集相关资料,采取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对小组活动式学习的认识,树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的意识,增强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讨论制订了《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方案》,英语组全体教师激情高涨,都积极参与到课题
研究工作中。
第四,确定实验班级及子课题,全面实施研究。我们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及其基础情况,以七(1)、(3),八(2)、(4),九(1)、(4)为实验班级,就英语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课题实施主阵地,分七、八、九年级组,有层次、有梯度地确定了各年级研究的子课题,制订子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及教师分工表,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活动。
第二阶段:调查课堂教学现状,梳理小组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活动安排,课题组教师积极深入课堂,相互听课。接着,我们召开了师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议,就听课情况相互评课,集中反思,查找课堂教学薄弱环节及小组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结合问卷调查统计情况、师生座谈会材料及课题组成员听评课集中意见,形成书面总结,梳理出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合作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精心指导,扎实训练,积极开展课内外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1.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
一年多来,本课题组坚持开展教科研活动,根据校本教研的基本思想,结合课题研究实际,在县教研室白主任的指导下,构建了教研工作六步曲:提出问题,整合问题,制定计划,专题研究,以稿考评,反思质疑。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即每学期确定活动的时间;定内容,即每次活动的主题必须事先明确;定人员,即每次活动主持人和专题发言人先得确定,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一年多来,我们围绕三个子课题提出教学困惑,收集整理资料,讨论交流,专题发言,撰写论文、反思和教育故事,举办朗诵、演讲赛等一系列教科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立足课堂,针对问题精心指导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活动小组
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前提下,根据学生性别、学习成绩、性格特点进行分组,每六人为一小组,各组的实力情况力求均匀。各小组学生民主推选小组长,具体负责本组的学习活动,包括具体活动的成员分工,组织协调本组成员加强合作,督促本组成员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2)认真设计教学活动
教材每单元的每节课都设计有基本的活动Let’s do it,这些活动要得到真正落实,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因为这些活动落实有效,就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而要认真开展这类活动是需要大量准备工作的,有时要搜集大量的材料,有时又要准备必需的实物,甚至需要必备的道具。同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听、说、读、写方面的小组活动,探索各种形式小组活动的模式。
(3)科学安排活动时间
如果活动时间把握不好,虽然活动开展有效,但可能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反复讨论,普遍认为,备课时,必须将课堂知识的传授讲解的时间与学生合作交流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既要保证教师必要的讲解时间,还要充分保证小组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活动进行总结。
(4)精心指导小组开展活动
仅仅设计好活动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各小组之间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小组成员的学习基础也有很大差别,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有强有弱,甚至有的成员缺乏起码的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教师非常熟悉各组情况,在小组活动时,积极深入到各小组,了解活动开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活动有效进行。
(5)科学评价小组活动情况
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而对小组活动全过程和结果实施有效监控才能
保证评价的准确性。所以,课堂上,在各小组都同时开展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活动情况,关注整个活动过程,不能只看结果。
(6)精心组织研讨活动,完善和推广活动模式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明确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认真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就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这一环节进行重点点评。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大胆地实施“小组活动式”教学模式,不断总结与反思,撰写论文,探索出了适合本校英语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7)广泛调查,科学分析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对教情、学情进行了解和掌握,设计阶段性的师生问卷调查,发放师生问卷调查表三次,共计2150份,及时了解实验效果,及时进行汇总,总结经验和不足,将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促进教师及时调整,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开展后期的小组活动。同时,我们注意做好各个阶段学生成绩对比分析,比较对照班和实验班成绩变化情况,收集整理实验研究成果,为实验结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实验研究的成果
运用“小组活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目标驱动下主动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
1.通过“小组活动式”学习,改善了课堂内的教学气氛,创建了积极的课堂环境和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2.“小组活动式”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小组活动式”学习中的人际交往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受到了锻炼,在交往中学会关爱别人,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如何在成功与失败面前调节自己的情绪,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3.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外,还要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来完成任务与实现目标。
4.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小组活动式”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
5.摸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可行的英语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即:热身——引入——操练——互动合作——学习评价。通过公开课和示范课教学的评课与反思,我们感觉到,何时组织小组活动式学习,通过哪些途径进行小组活动式学习必须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
6.锻炼并形成了一支具有改革意识、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小组活动式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五、问题与思考
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学生来说,通过课题的研究,构建起了一个自主、探究、体验、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深知,课题研究没有终结,研究中也还存在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体课题组成员将会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教研能力,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包天仁.基础英语教改论坛(初中教师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3] 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篇2
自从实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 笔者以所教的初中英语为例, 着重就其中合作学习实施环节的激励性措施应用, 以课题形式进行了研究。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十分重要, 因为在所有学科中, 初中英语是唯一一个第二语言学习学科, 其需要学生在一定的群体中才能获得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 而群体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最可能成为现实的就是组建学习小组。对于习惯了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学习、接受评价的初中生而言,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小组的形成并非将四至六个学生集中起来就能形成的,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小组需要他们有共同的学习理念, 有互助合作的学习习惯, 而这些仅靠学生的自发组合是无法达成的, 其中必须有教师有效的激励性措施, 这样的激励性措施可以让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形成比较好的凝聚力。
一、“活动单导学”背景下的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价值再思考
何为激励?何为激励性评价?从学术角度来看, 一般认为激励就是对工作对象情感、态度的一种激发与鼓励, 目的在于促使工作对象能够以更为积极的心态、更为强烈的动机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中去。激励性评价则是激励的一种手段, 对于教学而言, 激励性评价重在对学生提供积极性的评价, 以使得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够符合教师的预期。
结合初中英语教学实际, 要想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要想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将“活动单导学”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就必须通过小组激励机制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
事实表明, 小组合作中的激励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互助合作中获得全面发展,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亲近感, 当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从而更好地融洽师生、生生关系, 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活动单导学”背景下的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实施策略
无论怎样的理念或价值, 其作用都是通过具体的实施策略来实现的, 因此, 选择好实施策略, 对于“活动单导学”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笔者看来, 这些实施策略与传统的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同属激励性评价, 目的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激励性评价往往是个体性质的, 而小组合作中的激励性评价的主要目的却在于促进小组合力的形成。根据笔者主持的课题研究, 要想有效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激励性评价, 可以采用的策略有如下这些:
一是情感激励, 让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积极动机。一般情况下,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往往是个体性质的, 有利于个体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但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合力却没有明显的作用。因此, 如果基于对小组内所有成员的评价, 教师要时刻注意以促进小组合力的形成为目的, 发现小组内不同成员的学习特点, 如果是能够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长处, 那教师就要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 一个简单的Good、Excellent或Cleverchild!等均可以促进小组合作行为能力的提升。有经验的老师也都知道, 教师的语言、手势、语气有时都能对学生产生激励性的影响。
二是对重点关注的小组和组内的部分对象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促进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水平的平衡发展。我们的课题研究表明, 就算在小组建立之初已经考虑了各组的均衡, 但一段时间下来, 仍然会出现小组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有时还会非常明显。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在小组均衡配置时还存在一些未能准确把握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也说明小组在运作的过程中, 还缺少激励性的措施, 因此合作水平得不到有针对性的培养。
既如此, 那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性评价, 具体地说, 应该具体分析班上不同小组之间的差异所在, 看看差距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应该分析每一个小组内哪些学生在合作方面存在能力上的不足, 教师除了在能力上进行培养之外, 更需要教师从评价机制上考虑, 以激励性评价来促进学生在合作的认识态度上有所提高, 这是一件奠基性的工作, 只有学生认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他们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 也才能在小组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关于课题研究的一点思考
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篇3
关键: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口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在日常交往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英语教学的总体水平不断在提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口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核心之一,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用教学资源和现有教材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下面是我多年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小结,主要是利用“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型口语教学策略”,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来提升口语综合表达能力。
1、小组活动型英语口语教学策略的特点
小组活动型英语口语教学策略与传统英语口语教学相对比具有如下特点(1)授课组织形式相对集中,教师通过情景教学,将语法和词汇全部融入口语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情景教学模式下学到更多的知识。(2)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融为一起,真正成为教学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消除了传统教学的被动输入和教学内容的的相对固定,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3)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知识靠自己的实践得来,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或帮助者,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加深记忆有很大的帮助。(4)互动是口语学习主要方法,口语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生活情景中大量的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口语水平。在小组活动型口语教学策略中互动随处可见,这为英语口语学习提供了实践平台。(5)小组活动型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要求教师的教学目标要非常明确,目标明确是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并且在任务完成的同时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
(6)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非常的强,他们不仅思维活跃、敏感、创新能力强,而且对陌生问题始终坚持探索,并且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助、探讨、协同来解决面临的难题。(7)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学生通过正确的评价能够熟知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在口语教学中学生的积极配合,需要给予鼓励,使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不断增强。
2、初中小组活动型口语教学策略
初中小组活动型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是按照学生口语学习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等有关教育理论来研究的现代英语口语教学实践。英语口语学习的特点对口语教学策略研究起决定性作用,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情景性、交际互动性、长期性的特点等。因此策略研究必须符合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口语的学习兴趣,初中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2.1专题口语教学课的设立
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是在英语基础教学中贯穿口语教学,简单的对英语口语
进行训练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随时进行口语教学指导和运用。但是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对此重视程度不高,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因为教育部没有将英语口语作为考试的内容,所以这一目标就成了纸上谈兵。针对这种情况,本策略设立了口语专题课教学,将专题英语口语课和常规英语教学课紧密结合,在常规英语教学课中穿插口语专题课的学习内容,适当加大英语口语训练机会,让口语专题课达到更好的效果。
2.2 小组划分与明确分工
在开展小组英语活动前,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活动型口语教学的小组的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口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小组成员的划分一般方法有:(1)学生的自由组合。(2)按照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分组。(3)按照学生的优势以及特点进行分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基本状况非常熟悉,这样才能避免分组不合理导致的两极分化。
我们分组时主要运用异质原则,即男生和女生,英语水平高的和英语水平低的搭配,这样可以进行优势互补达到共同提高,每组成员以4到6人为一组,在分完组后,我们要对组员进行合理分工,可以采用轮换制,这样每个人都会有同等的锻炼机会,因此,小组的合理划分不仅能促进合作,让活动高效开展,还能发挥团队优势,提高口语教学效果。另外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具体而明确,这样才能让小组成员各显其能。
2.3 教学内容呈现与教授
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授是英语小组活动口语教学的核心,它的好坏对教学效果影响非常大。因此,在小组活动型口语教学策略研究中,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授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生动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中心明确直击主题,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教學贴近生活,口语情境创设与生活相似,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和小组活动的开展。(4)教学内容循环交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和不断提升。
2.4 学生课后作业及英语口语测试
课后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也是教师对教学得失的进行反思的易得材料,更是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是延续和补充课堂教学中遗留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的新知识,因此合理的英语口语作业布置,是提高口语能力和培养口语习惯的好方法,同时口语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个很好的检测,策略研究中进行的测试,内容应该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地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进行测评,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3、结束语:
传统的英语口语课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被动的对句型或对话的朗读和背诵。或者是简单的做个对话,这根本提高不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用小组活动型口语教学进行英语口语教学,教师通过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英语交流的平台,保证了学生听说能力的练习,体现了从做中学和从生活中学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田雁冰.关于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3).
[2]曹春霞.初中英语新课程口语教学有效性提高的途径与策略[J].学周刊.2015(05).
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篇4
一.提出的背景
我校自2012年提倡高效课堂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体现得比较到位,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已基本上建立起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人地位得到保障,主人作用得到发挥,学生民主、主动、互助、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方法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高效课堂模式初步建立起来。课堂教学出现了热烈讨论、互动互助、竞争合作的良好局面,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及教学措施进一步落实,形成了以学定教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评价机制。新的科学教学观不断深入人心,课堂教学逐步走上了求实、求新、求创新的新的发展轨道。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能突出并着力落实“三维”目标,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良性互动局面。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课改的需求,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教学能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更好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一线的工作在课堂,把自己的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才是抓住了教学研究的本质。
二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要的是改变教师的角色,老师由“教”转变为“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只有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解决教师的教学策略问题。避免有些教师在观摩了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后,自己做起来并不有效。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能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策略意识不足问题。
三是英语教学现状的需要。直面我校现状: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习基础差、底子薄、习惯差。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的模式,构建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的以“学”为主的“双主”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完全摆脱传统的束缚,促使师生间的课堂结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教师由“教”转变为“导”,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要你学”转为“我想学”,“我会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成了我校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个方面的原因促使我们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实践与思考”这一课题研究。三.研究与实验过程:
2014年12月开始,我校确定《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实践与思考”模式研究》课题。
在课题确定后,经过讨论、选拔确定了课题组领导小组名单,(组长:燕睿组员:刘振辉,王小东 裴爱荣 周振芳,李莉 雷云霞)并且对课题组的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并拟定了课题的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法、对象和实施步骤。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加强了理论学习,教研组组长组织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进行一次理论讲座和理论学习。课题组每周一次围绕高效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开课、评课。实验小组成员在实验班举办观摩课;结合课题的要求,安排实验小组成员就课题的内容每学期定期上交优秀教案、案例分析、论文和学期课题小结一篇。
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全校英语组的其它教师也积极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使课题研究进一步扩大。经过了一学期的探索、研究,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比以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绩有了较大的提升。
本课题实施的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性阶段(2014年12月至2015年1月)
1、确定课题组成员:
组长:燕睿 组员: 刘振辉,王小东 裴爱荣 周振芳,李莉 雷云霞 课题组成员:
2、制定该课题的研究方案;
组织相关培训;
组织课题组教师上研讨课,每节研讨课都由全组教师听课和评课;
课题组教师撰写教学反思;
组织课题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尝试摸索,逐步摸索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第二阶段:验证性阶段(2015年1月至2014年4月)
总结探索性阶段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完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共同探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对学生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合理引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通报本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明确了每位教师承担的研究任务;
把课题研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课题组内认真开展集体研讨活动;
制作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课件;
课题组教师撰写论文和教学反思。
第三阶段:深化和展示阶段(2014年4月至2014年5月)
课题组举办课题研讨会,开展课题公开观摩实验课,交流实验教师论文,展示在实验活动中涌现出的大量优秀作品,建立一套具有特色的课题管理规范,认真总结经验,课题组教师继续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方案; 课题组教师上
研讨课,每堂课后都进行全员参与的评议交流;领导的检查和指导;由几个试验班推广到全校。
四、阶段成果
(一)初步研究了农村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英语教学新理念。
通过近期我校英语课题研究的进行和高效课堂模式的开展,在我校英语教师队伍中已逐渐形成了全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互助合作,交流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表达能力。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年来,我校教师在课题实验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实施新课改带来的一些变化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整体上呈现出新的喜人局面。学生好学会学。实验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创新意识增强了,探究积极性提高了,利用课程资源的方法增多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了。当学生将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体会、解题方法、电脑作品、手工作品等成果展示在老师面前时,总让老师们感到惊喜和欣慰。语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倡导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文化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2.创建高效课堂,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师加强了理论学习,成为新《英语课标》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1)教师积极探究。我校课题实验带来的最大变化要数教师的变化。课题实验使每位教师都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使每位教师都焕发出极大的改革热情,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课堂教学目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操作、质疑和创新等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使知识
和能力和谐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积极的人生体验过程。虽然目前实验教师尚难较好地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但是他们的意识和追求是十分可贵的。
(3)教育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被实验教师掌握,较突出的表现是教师的学生观发生改变。每位教师都知道“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教育宗旨和核心教育理念,努力突破和超越学科本位观念,努力把学生作为主体的正在成长发展的人确立起来。努力挖掘课程资源,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论教,正在化为大部分实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自觉行动。
(二)教研组科研意识强烈,教学研讨气氛浓厚
为了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学校领导要求全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我们还经常外出参加兄弟学校的教研活动,取长补短,吸取好的教学经验,促进我校的教学工作。五.实验成果:
(一)、学生方面
1、提高了实验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平行班的学习热情。实验一年以来,实验班的成绩都要高于普通班的成绩,实验班的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绩有了更大的进步。
2、基本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上,教师不仅注重“教”,更加注重“导”,千方百计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自思、自练。
2、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明显提高。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全校英语组其它教师也积极参与课改和课题的研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及时调整方向,完善思路,进一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课题方向和教学模式,使全校英语教学理念、课堂效率以及英语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六.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意识不强,教师讲述、训练及开展教学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仍然存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完全落实,课堂教师讲的太多,学生主动参与率较低。
3.不少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再加上自己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持久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欠佳,尤其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索学习的精神,导致学习成绩不高的现实局面。
4.学生自主能力较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挑战中浪费太多的学习时间,导致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七.实践成效
经过一年的学习、探索与实践研究,本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果。其主要表现在:
1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理念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而能够科学有效的开展英语教学的研究与改革。
2.不少英语教师能够积极时间新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学会成功驾驭课堂教学,掌握教学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课题研究组教师积累了一批珍贵的研究过程的资料,为结题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根据研究过程的实际需要,开展了诸多研讨活动,并为撰写研究报告积累了过程性的资料。
5.更为可贵的是,一批优秀教师在不断成长,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转变,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研究组教师及全校其他英语教师的理论素养、科研水平和英语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以后坚持走依靠科学研
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篇5
一、国外研究概况
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木村久一曾说过“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史上,不少教师一直致力探索如何“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些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涉及到兴趣教学,许多教师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的教师指南中总结了33条教学原则,其中之一是“使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兴趣)”,他是第一个西方教育史上参与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中期和19世纪晚期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提出自我教育的原则,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必须让教学能够引起儿童兴趣和快乐。”杜威提出:“兴趣中心论”,他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巴班斯基认为,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兴趣动机,另一个是义务责任动机。他特别强调,让学生利用以前的经验和使用逻辑运算方法来自己克服这些困难的知识,这是刺激兴趣和激发学习欲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的任务就是找回学生所拥有的这种能力。成年人只有通过观察孩子的兴趣在不断地给予同情,扮演各种角色进入孩子的生活,让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什么样的材料能让他学到最广泛、最有效的知识和本领。
在西方,英国首先开创了课外活动小组,紧随其后,在美国也有了相似的教学活动课程,然后这种教学模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1764年的英国阿伯丁中学,1786年,拉格比学校等等,都是有影响力的、开展课外活动的学校。随着进入21世纪,研究性学习、天原杯全国初中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就是化学课外活动的一种体现。这些竞赛都要求学生们在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指引方向。
二、国内研究概况
合作学习研究专家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我国教育学者王红宇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的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台湾学者林生傅将合作学习称之为合作教学,指出:“合作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使学习活动成为共同的活动,其成败关系团体的荣辱。”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毛壮男认为创建化学兴趣小组有利于团队力量的发挥。我们只有在小组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或做一些实质性的研究,同时更多的行动是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学习,激励团队聚在一起,体现群体智慧大于个人智慧;通过集体学习和讨论,把团队的智商总和发挥到最大,让学生感受到在团队中学习,个人的成长速度是快于一个单一的个体的。在信息时代,学校教育中倡导团队学习和创建一个学习型组织,促进个人学习到团队学习,扩大和深化学习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前沿探索,是时代要求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大量的事实表明,智慧的碰撞,再通过沟通,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关于兴趣小组的研究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
吴光华认为兴趣小组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精神,初中的实验一般都是分组实验,这就要求组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鼓励,不能为一些小事或实验的主次之分而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在活动中学生将逐步养成相互团结、体谅、和谐的人际关系。
马静认为素质教育理念和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兴趣小组的教学活动模式让更多的学校都能发展他们的特色教学,这是一种突出办学特色的手段 ;对于学生,面对严格的学科课程,兴趣小组活动也给他们带来了机遇,更好的发展他们的特长,即使孩子不感兴趣也可以有机会放松一下;对于父母来说,这也是为孩子选择了一所特色学校的招牌,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孩子的特长也有所发展,有一定的特长,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也可以为他们升入更高的学府开辟一条新路。
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曲解了兴趣小组的意义,以为这是类似学生参加的特长班,其实我们国家一直有个误区,认为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不断在孩子小学生的时候给他们施加压力,想让孩子多才多艺,小小的脑袋里就要装着五线谱、复杂的汉字、不解的英语,身体也要承受来自舞蹈课、武术课的多方面的残害,他们心里认为这些东西剥夺了他们玩的时间,以至于最后会反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事实上孩子的很多思维在很小的时候是需要慢慢形成的,在国外这种识字班、拼音班、各种名目繁多的特长班被叫做“超前教育”,是被很多的国家禁止的,这种超前教育让笔者想起一个成语“拔苗助长”。学者杨佩昌最近撰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别把孩子的大脑当硬盘》,他说,欧洲的很多的国家都有相似的立法,禁止家长在幼儿园的教学之外给孩子补课,让小孩子过早地进入快跑通道是非常不人道的,应该在中学让学生逐渐加速,而现在已经适得其反了,现今的教育体系下很多的学生把学习兴趣丢掉了,所以笔者希望通过这种兴趣小组的教学模式,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学习方式,把孩子 2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们丢掉的学习兴趣重新找回来,更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对我们的传统教学有所改变,哪怕是一点点也好。
国内有关化学兴趣小组的研究著作较少,大部分都是论述化学兴趣小组如何创建,或者是有关开展化学兴趣小组的前期计划以及实施的内容,而且有些只是尝试,具体到化学兴趣小组每一次活动的案例研究也很少。
笔者把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课程的功能列举了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2、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3、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有助于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手段
5、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而我的研究思路主要是针对初中三年级学生,先调查、分析现有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然后经过学习兴趣小组的实践和训练之后,单方面的探讨在初三年级化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化学兴趣小组这种方式培养初中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三、乌海市第八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组建的起因与方式 1.组建的起因
组建初中化学兴趣小组是培养个体学生的一种形式,也是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一种趋势。笔者采访了乌海市海勃湾区有代表性的几所中学的化学老师,对于化学兴趣小组开展的起因,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以满足发展需要的教师组建特色教育兴趣小组
由于教师的学年鉴定、晋升职称等原因,还关系到教师的个人发展前景,以及给年轻的教师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平台,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等方面,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兴趣小组成员来帮助他们更好的工作,也为师生关系的和谐起到促进作用。(2)根据教育局部门形成“第二课堂”的要求,培养学生兴趣
今天的素质教育,培养个人的素质已经成为每个学校的特色发展,学校正在努力使自己的特色教育、课外兴趣小组成为一种重要的基本项目。生理化类,喜欢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为了使学生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都建立自己的课外兴趣小组。(3)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组建兴趣小组
初中化学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初三才开授,只有一个学年,而且初三的学生即将面临的 3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就是中考,如何让学生在一学年过后不仅对化学在知识层次上有所提高,还要通过学习此门课程能够学会一些相对基础的实验操作。由于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同时受到学校要求升学率的影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性的实验。教师常常以“教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过分重视实验的结果,而不是实验过程。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中,久而久之,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4)为帮助学生发展特长组建兴趣小组
乌海的中考有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分值占15分,同时中考化学的分值也从50分提高到了70分,学生的每一分都是十分的宝贵,一分的差值就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本着对学生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师选拔一小部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参加各类可以加分的竞赛,不仅仅对他们的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还能帮助他们在升学中具备更多的优势。2.组建的方式
任何活动小组的组建都不是任意的、随便的,都需要精心安排,化学兴趣小组的成立也一样,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考虑教师的承受能力。基于对一些老师的采访,还有采纳笔者所在学校一些年轻教师的建议,对化学兴趣小组的组建方式,有如下的几条要求:(1)选择的文化课相对较好的学生做团队领导
这种做法不是歧视那些学业成绩相对较弱的学生,但由于兴趣小组的学习是一个课外学习的形式,必须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对于学习课堂知识已经比较吃力地学生,他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所以暂时给他们时间先打好基础,如果有提升的空间再给予考虑。而且从小学时代就形成了这样的心理,他们很信服比自己学习成绩好的,这样也为小组内的和谐起到稳定的作用。(2)选择一些思想态度端正的学生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正确,在培养上有一定的难度,也可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其他的课程。只有端正学习态度,学生才能在兴趣小组的活动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把兴趣小组活动的正能量发挥到无穷大。(3)活动时间固定,活动的内容可以多样化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于是,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动了起来。可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中相当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例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进行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种种现象表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
但是,通过学习《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要想把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组织分工,明确职责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人,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工作;副组长一名,负责协调、记录工作。组长为1号,副组长为2号,两名组员依次为3号、4号。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比如,教师检查学生读课文时,不用再逐一叫学生名字,可以直接说:“请每个小组的4号来读。”教师也可以就同一个问题请不同小组的同一号学生发言。这样做利于不同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二、有序学习,合作提高
1.学前提要求
教学中我大都让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为提高学习效率,我要求组长在组织学习时,每次都先由小组里的4号同学发言、质疑,因为相对而言,他在小组里学习较差,提的问题也较简单。所以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4号质疑,3号解疑,2号补充,1号总结。依此类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学时会倾听
因为是按序交流,所以每个学生都要时刻注意倾听。比如,4号提出一个问题,3号如果没有注意听,就解答不了;2号要是走神了,又怎么能对3号的解答进行及时补充呢?所以,有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逼迫每个学生都学会关注别人,倾听别人的发言。
3.学后再质疑
小组交流完毕后,副组长要及时对小组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总结,并交给组长,准备在全班学习[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时进行交流。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就保证了小组学习的时效性。
三、人人努力,共同进步
1.序号调换
为了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我把小组成员序号的命名权放手交给了组长:即序号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组员的表现适时调换。如果一段时间4号的学习劲头足,课堂表现好,就可以晋升为3号;反之,如果2号表现退步,小组成员对其不满意,则可以把其降为3号。这样,每个小组成员就会心中有希望,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进步。
2.激励表扬
小组学习大多都是围绕“质疑”和“解疑”进行,所以,为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我采纳了组长的建议:即每学完一课,每个小组都要评选出“最佳提问者”和“最佳解疑者”。这样就促使每个组员在合作学习时更用心地去思考,让自己的质疑最有意义,最有价值;让自己的解答更充分,让他人更满意。
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篇7
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一词首先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 (Lewin) 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 (韩淑萍, 2009) 。70年代以来,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研究的方式被引入教育领域, 并逐渐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解决教学与研究领域脱节问题的手段之一。国内外学者对行动研究的定义或看法均有所不同, 但是行动研究的基本特点还是得到广泛认可, 即行动研究强调研究与行动的合一, 它是教师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或变革教学现状而采取某种新措施 (文秋芳, 2011) , 其主导思想是引导教师成为研究者, 通过观察和反思, 运用教学理论和方法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采取一定的行动加以解决, 增强教学效果 (郭颖, 2011) 。
行动研究具有当下性、参与性、真实性、反思性与应用性五个典型特点 (文秋芳、韩少杰, 2011) 。行动研究的对象是教师在当时当地教授的学生、教师的教学实践,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并且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 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研究的环境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为教师教授的班级。在研究过程中, 教师通过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 制订计划, 实施方案加以解决。行动研究的结果对增强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作用, 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 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Burns, 2011) (如图1所示) 。
我以自己所授课班级为对象, 尝试运用行动研究理论开展高职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实践, 重点研究教学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 旨在探索更加适合高职学生听力课堂的教学模式, 探讨行动研究对提高高职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2. 行动研究在高职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背景:本次研究是以《商务听力1》课程为基础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进行的, 该课程为商务英语专业核心技术课, 本学期进行TC课 (核心技术课程) 试点工作, 每周一次课 (周二下午5—6节) 计2学时;研究对象为外语系商务英语专业1022611班共31名学生, 使用冶金出版社《商务英语听说》第三册。
研究时间:2011年9月初至2012年1月初。
研究工具:课堂观察、学生访谈、教师访谈、问卷调查、教师日志。
由于是首次给1022611班学生授课, 对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知识接受能力不甚了解, 因此在本学期前三分之一学时 (1—6周) 内采用传统式的听力训练方式, 即教师选择听力材料, 控制听力进度, 注意播放录音材料的次数。在六周教学时间内, 教师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 逐渐了解1022611班学生的基本特点及听力学习中的一些问题。
2.1 最初的观察
在前六周的教学中, 我采用传统的听力教学方式, 即使用录放设备在语音室播放听力材料, 学生边听边做练习, 我公布练习题答案, 并做一些讲解及听力技巧点击。我观察到, 课堂上仅有几个学生能在听力练习过程中与老师互动,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应, 大部分学生则在睡觉、玩手机、说话或看别的书籍, 几乎参与不到课堂练习中。另外, 由于授课时间为下午1∶30—3∶10时间段, 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烦躁或疲倦的感觉, 精神较差, 注意力很难集中。我在检查完学生教材上的听力练习后发现, 很多学生的书本是空白的, 没有记录任何课堂笔记, 也没有进行任何听力练习, 白白浪费90分钟的课堂学习时间。另外, 在进行听力练习前的知识导入阶段, 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和进行的听力练习内容非常陌生, 根本没有进行任何课前预习和相关知识的准备工作。
2.2 最初的反思
通过前期的课堂观察, 我对1022611班一些学生及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 并且设计了课程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发现本班学生的一些特点, 具体表现如下。
2.2.1 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本班生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 经过了高考, 由学校录取, 虽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 但知识薄弱, 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的学生, 大多数只在初中阶段学过几年英语, 英语基础非常差, 对英语不感兴趣。此外, 学生中有一半左右来自郊区, 英语水平与城区学生相差甚远, 个别孩子还存在自卑心理。不同层次的生源造成了学生听力水平参差不齐, 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但在“听”的能力上, 普遍存在以下语言障碍: (一) 语音基础知识缺乏。自身发音不标准, 辨音能力、弱读、同化、省音及连读能力差, 不能正确理解所听内容或难以对所听语言现象做出正确快速的反应。 (二) 词汇量匮乏。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为基础是难以正确理解听力内容的。 (三) 语法基础薄弱。作为一门外语, 英语不同于我们的母语,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 就难以看懂句子结构, 更无法理解句意, 尤其是结构较复杂的长句。
2.2.2 学生对听力学习不感兴趣, 心理上有抵触。
1022611班学生多为十八九岁的年轻人, 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就是喜欢标新立异、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肯定。而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听不懂也不感兴趣, 课堂提问时又担心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丢脸, 过度焦虑, 注意力难以集中, 影响听力理解。久而久之, 对听力课产生了畏惧心理, 讨厌听力。这种厌烦心理、焦虑心态和羞怯感受对高职学生的听力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另外, 他们更喜欢一些新奇、流行的事物, 喜欢一些视觉上的刺激。但是, 他们的兴趣爱好又极易变化, 对某项事物的关注时间较短, 注意力不持久, 自控能力较差。这些特点就使得他们在听力课堂上容易对教材上枯燥的听力内容产生反感, 仅进行20分钟的听力练习, 他们就会思想开小差, 听力学习效果较差。
2.2.3 学优生“吃不饱”, 学困生“吃不了”。
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性, 1022611班学生也不例外。在前六周的传统听力课堂模式中,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的学习是在我的安排下进行的, 包括学习内容、听力材料播放的次数和速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默默地、被动地听, 而不能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度, 因此就产生了学优生“吃不饱”和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 作为语音室主控台的操作者, 我要控制听力材料的播放速度和播放次数, 无法走下台检查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 加上学生对这种枯燥无聊的听力教学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 导致学生在教室里睡觉、吃零食、玩手机或聊天的比比皆是, 课堂效率极低。
3. 行动干预
为了改变听力教学现状, 我设计了行动研究的干预方案, 并在学期的后十二周进行实施。
3.1 行动设计与实施
3.1.1 小组合作式自主听力课堂学习模式。
我经过前期观察并根据小测试的成绩将全班分为5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弱的学生。由于选用的教材配有听力录音的MP3光盘, 学生可以自己操作电脑使用MP3光盘自主进行听力练习, 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控制听力材料播放的速度和次数, 等等。在进行前期的知识导入后, 将会给学生布置要完成的听力任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听力练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听力任务后, 可以给予基础较差的同学一些帮助,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听力任务。
3.1.2“听、说”结合, 以“说”为导入进行“听力”练习。
在听力练习前的知识导入阶段, 我不再单纯地进行背景知识介绍或词汇讲解, 而是根据听力练习的内容设计了一些相关的讨论话题, 如在“接打电话”任务中, 我让学生讨论:“What shouldyou pay attention to when you are going to make a phone call inEnglish?” (如果你要用英语打电话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进行讨论, 将打电话时的注意事项、英语句型、词汇等进行整理并记录, 然后选派小组代表在班里回答, 我对答案进行总结和点评并给每个小组及代表评分。
3.1.3 设计形式多样的听力练习资料。
我在课堂教学中, 尝试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音频和视频听力材料结合在一起, 努力给学生创造较为逼真的语言环境。针对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择一些优美的英文歌曲, 设计“听歌写歌词”的课堂活动, 将一些适合学生听力水平的歌词设计成听写填空题;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英文视频资料 (多为新闻报道、影视动画、语言学习节目等) , 通过观看5分钟左右的简短视频, 学生回答我设计的一些情节问题或语言问题。
3.1.4 发放《项目任务书》, 做到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特点, 我编写并印制了课程《项目任务书》, 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查找相关工作任务中涉及的英语词汇、句型和相关工作技巧及注意事项) , 课后复习 (总结归纳学习的英语词汇、句型和相关工作技巧并试做商务听力试题库中试题, 归纳本任务中常考的知识点和语言点) 。小组内的成员可以在课下互相讨论, 共同完成。定期批阅, 了解学生课下的学习情况。
3.2 观察与发现
在采用小组合作式自主听力学习模式后, 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具体表现如下。
3.2.1 教师角色进行转变。
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不再是操控听力设备的“按键人”, 而是整个听力课堂的监控者、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引入自主听力环节后, 我首先给出本次课堂的听力任务、练习时间和学习目标, 在明确任务要求后, 学生可以自己操作机器, 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和学习需要, 选择适合自己的听力速度及播放次数。听力水平较高的学生, 如果在规定练习时间内完成我布置的任务后, 就可以在电脑听力资料库中选择其他听力材料加强练习;听力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播放听力材料, 在小组内基础较好的学生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稳步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这种自主听力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听力训练, 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且照顾了听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在教室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记录下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听力练习中的难点, 并对听力练习中存在实际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 每个学生都能在我的监控指导下高效地、主动地学习。很多时候, 学生为了尽快完成听力任务取得较好的小组排名, 课间十分钟都不舍得离开座位, 与前六周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相比, 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此外, 我在学生进行完听力练习后,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总结, 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解答和听力技巧点击, 使得“教”更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3.2.2 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访谈, 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这种听力学习模式, 认为是一种创新, 大大提高了自己对英语听力课程的学习兴趣。在期末进行的课程问卷调查中, 65.6%的学生表示在实行小组合作自主听力学习模式后, 自己对听力课程的兴趣提高了很多。64.8%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在听力练习中起的作用挺大, 基础好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带动大家的学习气氛。O’Malley和Charmot (1990) 在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提出, 要将社会/情感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策略。社会/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外语, 包括语言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 以及学习者在学习中控制自己的情绪, 消除不安或焦虑等。这种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模式使得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解决问题, 互相交流经验, 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 不仅提高了每个小组成员的听力水平, 而且增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另外, 我设计了一些课堂活动, 如听力练习前的口头warming-up activity (热身活动) , 听歌写歌词, 观看英文视频等。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放松了紧绷的神经,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锻炼了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和总结能力, 也让他们学到了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差异。
3.3 反思
在本轮行动研究中, 我共进行了课程问卷调查两次, 收集并批阅学生《项目任务书》共四次, 对一些师生进行了访谈, 并在第十八周进行期末听力测试。在课堂观测中, 我发现与原来的听力教学相比, 实施行动方案后, 学生对听力课程的兴趣显著提高, 几乎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听力练习和课堂活动, 杜绝了睡觉、吃零食、玩手机或聊天等现象。小组合作式自主听力的学习模式不仅使每位学生都成为了独立学习的主人, 而且在合作式的小组讨论中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 还实现了教师在听力学习中及时给予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解惑的目的。
从期末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分析看, 学生对小组合作式自主听力的学习模式比较赞同, 96.6%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激发了他们练习听力的兴趣。根据我的观察和学生期末听力测验结果, 大部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听写能力、答题正确率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4. 结语
本次行动研究极大地改变了听力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习效果, 使师生都受益良多。学生的学习受到积极影响, 我也改变了自己在课堂的角色, 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 更好地为每位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这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自我反思, 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并制订计划、实施措施的教学研究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教师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都是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 不仅能够增强教学效果, 还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完善、解决教学与研究领域脱节的问题, 使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 教师也会在这一实践和摸索过程中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教学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 它需要教师激发热情和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是一个大舞台, 学生应该是舞台上的主角, 而作为导演的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在知识的殿堂中取得更多、更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韩淑萍.行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国教育报, 2009-4-24, (第5版) .
[2]文秋芳.《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方法》评介[J].中国外语教育, 2011, VOL4, (3) :59-63.
[3]郭颖.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行动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VOL30, (6) :141-142.
[4]文秋芳, 韩少杰.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5]Burns, Anne.Doing Action Research in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A Guide for Practitioner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2011.
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小组活动;主体地位;主导作用;合作学习;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53-01
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研究和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养成用科学方法研究的习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具体感知,慢慢达到理性的认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注意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如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活动,学习内容也宽泛多了,经常能开展联系和接触社会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和思考。作业形式也丰富多样,如写作、社会调查、网上资源收集等。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更充足了,学会了"Use English to do things"。我们的学生往往不只是"学会"了,而且"会学"了。我校的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薄弱,这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没有自然的语言使用环境。其次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中心,以教师讲授知识与基本技巧为主,而学生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参与使用及演示英语的机会,学生在语言上所学的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知识,而理论知识的获得不应当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面。
小组活动就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由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更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获得“我是学习主人”的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端庄、精神饱满、表情自然、目光亲切、态度和蔼,举止要大方、得体,语言要纯正、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板书设计要合理、醒目等。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能听懂或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故事、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自由演讲、唱英语歌曲等,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前的Warming-up。课堂上更要“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师生配合”,努力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二、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展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还应该认识到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教学中要了解、把握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挖掘教学情景和素材,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力,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和有话能说,使学生乐学、爱学和会学。
具体教学实践中,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视野开阔、对时事要闻和社会热点问题颇为敏感,教师可以亲自选取或引导学生收集来自于报刊、广播、因特网等媒体的时事、赛事、时尚和娱乐新闻和信息,并将这些材料带进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让学生迅速接触新的词汇、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英语新教材的Warming-up部分通过呈现多幅图片把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英语知识或生活经验相联系,以引出中心话题。教师可以围绕这些话题设计一系列具体的课堂活动,如看图回答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听录音补全句子和合作编对话等等,形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帮助学生“用语言去学”和“学会用语言”,也为整个单元的后续学习有效地“热身”。
三、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小组活动教学在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的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首先,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努力做到师生人格上平等、思想上一致、情感上相通,教师真正能以知、以德、以理服人。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得与失。为了适应新教材,应对新课改,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改变过去英语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变被动的听取和接受为积极的思考和参与,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并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控制,让学生自主运用语言。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耳朵、眼睛和嘴巴,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实施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保证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在实施课堂评价时,既要避免那种耗时费力且程序繁琐的评价方式,也要避免那种为评价而评价的形式主义。在对课程的研究中不断加入竞争机制,对小组的成绩加以奖励。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勇于探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之间息息相关,只有全组成员都成功,自己才能成功。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它们更好地认识自身价值,增强学生自尊,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同学间互爱和学生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 对于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密切关注、仔细聆听,并对此进一步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也要使学生真正明白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让他们乐于评价他人,乐于接受他人评价,也乐于评价自己。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课堂纠错研究11-14
初中英语创新教学研究05-20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05-24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研究08-01
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研究09-30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06-30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12-21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