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育肥性能

2024-06-17

生长育肥性能(精选8篇)

生长育肥性能 篇1

发酵床养猪是近年从日本、韩国等地处亚寒带地区国家引进的一项新兴养猪技术, 又称“自然养猪法”或“生物环保养猪法”, 是利用有机垫料建成一个发酵床, 通过添加商业化的微生物, 用垫料掩埋猪只粪尿, 而猪粪尿经微生物菌的发酵后, 得到分解和转化, 达到无臭、无味、无害化的目的, 是一种无污染、无排放的、无臭气的环保养猪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猪只福利, 有效节约能源、劳动力和用水量。然而“发酵床”养猪是否如商业公司推广宣传的能提高猪只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有研究者报道了相反的试验结果, 这说明发酵床技术仍需要大量的生产实践证明。为此, 本试验旨在探讨发酵床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选择健康、体重约为60 kg左右的杂交猪 (杜×长×大) 48头,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 随机分为2个处理 (对照组和发酵床组) , 每个处理4个重复, 每个重复6头猪, 进行为期40天的生长试验, 至体重95 kg左右结束。

1.2 发酵床

1.2.1 材料

木屑、谷壳、麸皮、猪粪、红糖及发酵菌液。

1.2.2 制作方法

核心料:麸皮80kg、猪粪80kg、稻糠适量, 搅拌均匀。

发酵菌液:山东临沂益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3kg发酵菌液用30℃温水5 L稀释, 置于室内3~4h, 加少量红糖。

猪栏舍底部铺30cm厚玉米棒, 浇水, 加木屑240kg, 洒水达60%湿度。加发酵液和核心料, 加谷壳75kg, 洒水达60%湿度。重复7~8次, 最后一层为木屑, 厚达1m, 发酵2~3天, 达到适宜温度后开始正式试验。

1.3 日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日粮参照NRC (1998) 60~90kg阶段生长猪营养需要配制, 日粮配方组成和营养水平见表1。 (表1说明:①每千克日粮提供:维生素A 11445IU;维生素D 31700IU;维生素E 43.75mg;维生素K33.12mg;维生素Bl1.87mg;维生素B26.25mg;维生素B65mg;维生素Bl20.025mg;烟酸25mg;泛酸钙9.37mg;叶酸0.62mg;生物素0.45mg;氯化胆碱500mg;维生素C 288mg;铁165mg;铜140mg;碘0.9mg;硒0.27mg;锌144mg;镁68mg;钴0.3mg。②营养水平为计算值。)

1.4 饲养管理

试验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福城畜牧有限公司猪场进行, 对照组为普通水泥地面栏舍饲养, 试验组在另一栋经专门改造的发酵床栏饲养, 试猪自由采食和饮水, 按照该猪场常规程序进行饲养管理和免疫。饲养过程中, 每周用铁锹翻动发酵床垫料1次, 深度为30 cm, 以覆盖粪便。每天观察每个栏舍试的生长、健康状况, 记录猪只发病和用药情况。

1.5 测定指标和方法

1.5.1 生长性能

分别于试验开始和试验结束早晨称空腹个体重, 以重复为单位记录饲料消耗量。计算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

1.5.2 胴体品质

试验结束时, 从每栏中选取接近该重复平均体重的试猪1头进行屠宰试验, 测定屠宰率、背膘厚、眼肌厚度和面积、瘦肉率。方法参照张沅2001年《家畜育种学》的方法测定。

屠宰率:胴体重占屠宰前重量的百分数。

背膘厚:用丹麦产FOM肉脂仪测量左半边胴体最后肋骨和最后3、4肋骨的膘厚, 计算两点平均膘厚为背膘厚 (mm) 。

眼肌厚度:用肉脂仪测量左半边胴体最后3、4肋骨背最长肌的厚度 (mm) 。

眼肌面积=长×宽×0.7

瘦肉率:根据以下回归方程计算整只猪的平均瘦肉率。

Y=56.4512-0.5050P2-0.3680RF+0.2165RM

Y:瘦肉率;P2:最后肋骨背膘厚;RF:最后3、4肋骨的背膘厚;RM:最后3、4肋骨背最长肌的膘度。

1.6 数据处理

所有的测定结果均以平均值和平均标准误表示, 显著性统计采用SAS统计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用邓肯氏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发酵床”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见, 与对照组相比, 发酵床组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均有提高, 其中平均日增重提高了5.63% (P<0.05) , 而料肉比降低了3.36%。

2.2 发酵床对生长育肥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 发酵床组生长育肥猪的屠宰率、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分别提高了0.94%、1.00%和0.72%, 而背膘厚降低了3.23%, 但各指标两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鲁迪林 (2009) 试验发现, 在南方 (长沙)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 发酵床垫料式饲养的猪只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均差于传统“水冲式”栏舍饲养的猪只。而本试验中, 发酵床组试猪平均日增重明显高于传统栏舍组试猪, 而饲料转化率也相应较高。分析原因, 可能是由于本试验在冬天进行, 与在湿冷的水冲式水泥地面栏舍上饲养的方式相比, 发酵床栏空气质量明显较好, 且垫料可发酵产热, 猪只感觉更温暖舒适, 另外垫料可以翻拱, 更符合猪的天性, 有利于猪只健康和生长。此外, 由于垫料里含有特殊的活性有益微生物, 能够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猪的粪尿排泄物, 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提高猪的免疫力, 试验组猪只发病明显比对照组要少, 药物用量减少, 从而降低了药物使用对猪肉的品质的不良影响, 因此, 本试验中发酵床组与传统栏舍组相比, 有改善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和背膘厚等胴体性状的趋势, 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4 结论

与传统的水冲式水泥地面栏舍相比, “发酵床”饲养生长育肥猪提高了生长性能, 而对胴体性状没有明显影响。

摘要:选用48头平均体重60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 按随机区组设计分成2个组, 每组设4个重复, 每个重复6头猪, 以探讨“发酵床”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床”提高了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 平均日增重提高了5.63% (P<0.05) , 料肉比降低了3.36%, 而对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和背膘厚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发酵床,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

参考文献

[1]王远孝, 李雁, 钟翔.猪用发酵床的研究与应用[J].家畜生态学报, 2007, 28 (6) :51~53.

[2]王建华, 彭君, 朱建明.新型发酵床养猪技术介绍[J].畜禽业, 2005, (6) :16~18.

[3]陈桂平, 牛鹏霞, 王华听.发酵床养猪技术及存在问题[J].现代畜牧兽医, 2009, (4) :10~12.

[4]鲁迪林.“发酵床”猪合与传统“水冲式”猪舍饲养效果对比试验[J].养猪, 2009, (4) :6.

[5]粱皓仪.“发酵床”养猪热下的冷思考[J].养猪, 2009, (4) :4~5.

生长育肥性能 篇2

关键词:发酵饲料;生产工艺;生长育肥猪

发酵饲料,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代谢活动,将一些动物性、植物性和矿物质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分解或者转化成更容易被动物采食、消化和吸收的饲料原料。并且这些经过分解和转化的物质能被吸收的养分更高,同时没有毒害作用。利用微生物对饲料进行发酵,能把饲料中的复杂养分降解为较简单的养分,如把饲料的淀粉、蛋白质、粗纤维等营养物质提前分解,在动物进食之后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文章对发酵饲料的种类、生产工艺及其在生长育肥猪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发酵饲料的开发、利用及推广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1 发酵饲料的种类

目前,发酵饲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固态发酵饲料。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来改变饲料原料的理化性状,比如延长存储时间、变废为宝及解毒脱毒等;2)利用微生物在液态培养基中大量生长繁殖的菌体和生产单细胞蛋白。如酵母饲料、细菌饲料、菌体蛋白、食用菌菌丝及微型海藻等;3)利用现代高科技的发酵工程,发酵以积累微生物的一些有用的中间代谢产物或者特殊的代谢产物;4)培养繁殖可以直接饲喂的微生物,制备活菌制剂。如微生态制剂和益生素等。

2 发酵饲料的生产工艺

2.1 发酵原料及工艺初探

封功能等对玉米芯发酵饲料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纯玉米芯在自然条件下,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蛋白质源饲料辅料后,酵母茵和乳酸菌混合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黑曲霉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能量饲料辅料后,黑曲霉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李绍章等用植物乳酸菌对饲料原料进行了液态转固态发酵工艺和液态发酵、固态发酵工艺的比较研究,发现液态转固态发酵工艺组发酵饲料能较好的保持饲料的色泽,气味香甜,7d内没出现霉变,乳酸含量略低于液态发酵工艺组,pH值变化规律与乳酸含量基本一致,而发酵损耗远低于固态发酵工艺组;此外,徐秀梅发现利用醋渣生产微生物发酵饲料后其综合营养价值明显提高,饲料中真蛋白含量提高15%以上,纤维降解率超过25%;任亚萍等研究发现,与未发酵的苹果渣相比,接菌、灭菌及添加油渣处理后苹果渣发酵产物中游离氨基酸、生物活性肽及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87.7%-230.8%、255.0%-380.0%和279.3%-614.9%。

2.2 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

李龙等对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饲料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得到的适合工艺参数为:复合益生菌接种量5%、发酵水分40%、温度30-35℃、发酵时间3d,所得发酵饲料表观品质为金黄色、芳香味、质地良好,pH值为4.27、游离氨基酸氮/总氮为13.73%、总菌数为5.50×108cfu·g-1、乳酸菌数和乳酸含量分别为16.17×108cfu·g-1和4.86g/kg,干物质回收率为99.04%,粗蛋白体外消化率较发酵前可提高17.81%;范利花等用提取蛋白后的柠条叶残渣生产发酵饲料,发现最佳生产工艺为:接种量5%,料水比1:1.5,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5d,得到的发酵饲料没有发生霉变,呈亮黄色,质地良好,具有酸香味,pH值4.06,按v-Score评分体系对其评分可达到70.65%;卢占军等对利用甜叶菊渣为主要原料生产发酵饲料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最佳发酵效果的菌种接种量是黑曲霉8%、里氏木酶4%、酿酒酵母3%,该条件获得的发酵饲料中真蛋白含量为21.44%、游离氨基酸5.19%、可溶性还原糖6.87%,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57.65%、278.83%和161.21%,粗纤维含量从原来的15.85%降为7.86%,降解率50.41%;此外,白永亮等[9]的研究表明,香菇渣最适的发酵工艺为:玉米粉添加量20%,麸皮添加量15%,纤维单胞茵接种量15%,产朊假丝酵母茵接种量15%,发酵时间3d,发酵后的饲料蛋白含量达到34.86%。

李加友等通过试验确定了酵母、益生菌、淀粉酶和硝酸铵为麸皮发酵饲料生产工艺条件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响应面分析方法获得了其相关性的数学模型,确定了酵母7.00mL、益生菌0.18mL、淀粉酶0.10mL和硝酸铵6g时,产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达到最高18.35%;刘晓红等研究发现,植物乳杆菌固态培养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0%,37℃静置发酵48h,最适宜的固体发酵培养基中各营养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麸皮59.5%、玉米粉35.0%、葡萄糖2.0%、乳糖1.0%、蛋白胨1.5%、酵母膏1.0%,培养结束后乳杆菌活菌数可达100.5×108CFU/g;周梦佳等分析了含水率对乳酸杆菌发酵饲料pH、乳酸含量、干物质回收率及乳酸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发现当含水率为35%-40%时,pH降低最快,乳酸杆菌含量最高,乳酸含量最高,效果最好;此外,艾必燕等对木薯渣生产发酵饲料的工艺进行了筛选,发现液体菌种添加量为3%,氮源添加量为20%,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为4d时得到的发酵饲料中含有较高的粗蛋白。

3 发酵饲料在生长肥育猪养殖中的应用

3.1 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吴代圣等采用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枯草杆菌、荧光假单胞茵等益生茵发酵自配全价粉料来饲喂30kg以上生长育肥猪,与饲喂非发酵全价粉料的对照组猪相比,平均日增重提高了18.03%,而料重比降低了9.76%;金桩等的研究表明,在30kg体重生长猪日粮中分别加入20%、30%和50%的乳酸菌发酵饲料能使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9.67%、11.47%和13.68%,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3.47%、4.16%和4.88%,料肉比分别下降5.16%、6.35% 和7.54%;巩德球等在75kg体重育肥猪日粮中分别添加20%、30%和50%的乳酸菌发酵饲料,结果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16%、6.97%和11.63%,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03%、1.10%和2.66%,而平均料肉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29%、6.43%和9.00%;叶炳奎等在20kg体重生长猪日粮中分别加入2.5%、5.0%和7.5%水平的混菌固态发酵饲料,饲喂至100kg体重结束,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饲料转化率与平均日增重均有所增加;此外,钟启平给52kg体重的育肥猪饲喂经复合饲料发酵剂发酵后的基础日粮,结果猪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12.25%,料肉比降低了11.70%;刘瑞丽给65kg体重的育肥猪饲喂经复合益生菌发酵的非常规饲料,结果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生长育肥性能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分娩床、保育床及配套设施由兰州进虎畜禽设备有限公司按标准图自行加工。

1.2 试验猪分组

在5窝28日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中选择生长发育良好的40头仔猪, 按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为2组, 每组20头, 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其中断奶—保育—肥育组为对照组, 断奶—肥育组为试验组。平均体重为7.98 kg, 预试期7 d, 无异常情况第8天进入正试期。

1.3 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05年4月20日在榆中三角城一猪场进行, 至8月30日结束, 共132 d。

1.4 饲养管理

试验猪由专人饲养, 幼猪每天饲喂四次 (8:00、12:00、16:00、20:00时) , 自由采食, 喂量以料槽内有少许余料为度, 自由饮水, 清洁和消毒工作按常规进行, 同时保持圈舍通风、卫生、干燥。育肥猪舍按常规进行管理。每天观察记录好采食、健康、疾病等情况, 并及时进行疾病防治。试验开始、结束时均在早晨饲喂前空腹称重。只要有一组平均体重达100 kg就结束试验。

1.5 饲粮营养水平

育肥猪饲料采用正大151号料, 营养成分为:玉米55%、麸皮25%、粗蛋白14%~14.5%。断奶仔猪饲料组成为玉米61%, 膨化豆粕30%, 进口鱼粉2%, 碳酸钙0.55%, 碳酸氢钙1.8%。营养水平为粗蛋白20.28%, 代谢能13.16 MJ/kg, 钙0.85%, 有效磷0.45%。

1.6 测定指标

测定开始体重、70日龄体重、结束体重, 计算全期增重、日增重、耗料量、料重比及成活率。

1.7 试验设计

断奶—保育—肥育饲养方式:仔猪在28日龄断奶后转到幼猪保育舍, 采取网床饲养, 至70日龄再转入肥育猪舍;断奶—肥育饲养方式:将分娩床制成可活动式, 能够翻转90°, 仔猪断奶后分娩床翻转90°, 赶去母猪, 仔猪留原床, 保育床全部建成产仔床, 保育猪在床上原圈饲养到70日龄 (全进全出结构不变) , 再转入育肥舍。期间发生拉稀等疾病及时治疗, 记录仔猪生长、采食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幼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不同生产方式对幼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1。两组处理猪的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 而70日龄体重明显受到饲养方式的影响, 试验组 70日龄平均体重29.48 kg, 平均日增重511.19 g, 比对照组分别高17.9%和26.0% (P<0.01) , 料重比试验组为1.94∶1, 对照组为2.18∶1, 试验组比对照组低11%。

2.2 健康状况

由表1可见, 对照组发病猪3头, 发病率平均为15%, 疾病记录有拉稀、发烧、喘气, 试验组的发病猪1头, 发病率为5%, 疾病为咬伤, 发病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2.3 对育肥效果的影响

生长育肥性能 篇4

1.1 试验地点及日期

试验地点选择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黑猪原种场。试验自2012年6月5日开始,于2012年7月30日结束。试验期55天。

1.2 试验材料

发酵饲料由诸城某饲料厂提供,其他饲料原料由大北农饲料提供。试验用猪为五莲黑猪商品代猪共120头。

1.3 试验条件

试验所用猪舍为全封闭式的双列猪舍,共有46个猪栏,保温通风条件良好,每个猪栏面积为9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一为漏缝地板。每个猪栏饲养5头育肥猪,育肥猪的饲养利用自动料箱、自由采食,利用自动饮水器自由饮水。

1.4 试验设计

选体重35千克左右的五莲黑猪120头,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0头。

每圈舍饲养5头猪,每组占用6个圈舍。将四个组随机分成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四个组别的日粮以对照组为基础,三个试验组的日粮依次添加5%、8%、11%的发酵饲料,并取代日粮中等量的豆粕。发酵饲料营养成分见表1,各组日粮组成详见表2。

单位:%、兆卡/千克、个/克

%、兆卡/千克

注:预混料为大北农猪预混料

1.5 测定指标

称取每头试验猪的初始体重和结束体重,称重前空腹24小时,记录耗料量。

1.6 预试期

2009年5月26日至6月4日为10天预试期。在预试期内分组,对争斗十分严重的猪只调整栏舍,在饲料中加药物驱虫。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重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Ⅰ组、Ⅱ组、Ⅲ组试验期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9.32%、12.46%、7.41%。通过方差分析,试验Ⅰ组与对照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Ⅱ组、试验Ⅲ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耗料结果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出,试验Ⅰ组、Ⅱ组每增重1kg体重比对照组少耗料0.62kg和0.3kg,试验Ⅲ组多耗料0.14kg。随着发酵饲料添加量的增加,耗料呈增加的趋势,试验Ⅱ组、Ⅲ组分别高出对照组3.85%和11.54%。

2.3 效益情况分析

单从耗料和增重的角度来分析效益也可清楚地说明问题,从表5可以看出,试验Ⅰ组、Ⅱ组和试验Ⅲ组分别比对照组每头猪多收入65.41元、38.10元、1.62元。试验Ⅰ组和Ⅱ组主要是由于增重速度的增加和料重比的降低而带来了效益。试验Ⅲ组虽然饲料单价降低,但耗料增加,效益提高不多。

3 结论

从本试验的结果来看,在育肥猪的日粮中用发酵饲料替代5%的大豆粕可获得更好的生产指标及经济效益。这是由于发酵饲料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和有益菌,能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但添加到8~11%时,肥育猪耗料增加,综合经济效益降低,说明适宜添加量为5%左右。由于发酵饲料的赖氨酸含量比豆粕低,而且赖氨酸对生长育肥猪来讲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所以在以发酵饲料代替豆粕配合日粮时要注意对赖氨酸加以平衡。

千克、克、%

千克、元

生长育肥性能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于2012年7月20日至8月18日在荆州市丫角种猪场进行。试验分2个阶段进行, 每个阶段15d, 共30d。

1.2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的育肥猪, 由荆州市丫角种猪场提供, 60日龄, 均重19.8kg, 健康状况良好, 基本情况见表1。育肥猪的基础饲粮参照美国NRC (1998) 猪的营养需要及丫角种猪场的实践经验配制[2], 日粮配方见表2。“肽菌素”由山东省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肽轻松”由湖北省松滋市方祥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随机选取杜洛克猪24头、二元长大猪4头, 分为4组, 每组7头 (其中1头阉公猪、6头母猪) 。对照组不添加抗菌肽制剂, 另外3个试验组分别添加0.1%的“肽菌素”、0.2%的“肽菌素”组和0.1%的“肽轻松”。

1.4 饲养管理

本试验在同一栋育肥舍内进行, 4个栏 (即4个组) 相邻。进猪前, 将育肥舍打扫干净并彻底消毒。试验猪只早、中、晚各喂食1次, 全天自由饮水。

1.5 测定指标

测定每组育肥猪采食饲料的量;于试验第一、二阶段开始和结束的当天上午空腹称重, 获得总初、末重。计算各组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

1.6 数据统计

用Excel 2003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猪只采食情况

各组育肥猪第一、二阶段的采食情况见表3。

kg

2.2 第一阶段试验结果

各组育肥猪第一阶段的生长情况见表4。

由表4可知, 与对照组相比, 3个试验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0.1%“肽菌素”组育肥猪的总末重、平均日增重最高, 料肉比最低;而对照组育肥猪的总末重、平均日增重最低;但0.1%“肽轻松”组育肥猪的料肉比最高。

2.3 第二阶段试验结果

各组育肥猪第二阶段的生长情况见表5。

由表5可知, 与对照组相比, 0.1%“肽轻松”组和0.1%“肽菌素”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仍保持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0.1%“肽菌素”组和0.1%“肽轻松”组育肥猪的总末重、平均日增重均比对照组要高, 且料肉比要低;而0.2%“肽菌素”组育肥猪的总末重、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要低, 且料肉比要高。

3 讨论

在当前的养殖环境下, 多种细菌、病毒混合攻击猪群, 使大量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严重阻碍了猪群生长潜能的发挥[3]。本试验中, 0.2%“肽菌素”组育肥猪在第二阶段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效果较差, 可能的原因是:在此阶段中有一头猪出现脱肛、体温升高, 影响了试验结果;也可能是高剂量的抗菌肽抑制了猪只的生长。而其他各抗菌肽组猪只的生长性能均好于对照组, 且在数据上均具有重复性, 说明抗菌肽制剂通过提高猪群健康水平间接地促进了猪只的生长[4]。

0.1%“肽菌素”组育肥猪的生长指标 (如总末重、料肉比)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内, 均好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 且表现出了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说明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0.1%的“肽菌素”能使猪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

0.1%“肽轻松”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在第一阶段内优于对照组, 不如0.2%“肽菌素”组;但在第二阶段内, 超过了0.2%“肽菌素”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 猪只对“肽轻松”有段适应期, 因为该场之前一直使用“肽菌素”作为抗菌肽添加剂;另一方面, 也可能是该产品的性能不稳定。

0.2%“肽菌素”对猪只生长的促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不明显。原因可能是:由于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 高剂量的抗菌肽会抑制或杀死猪只肠道内的有益菌, 影响猪只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从而影响其生长[5]。

在本试验设置的水平下, 以饲粮中添加0.1%“肽菌素”的饲喂效果最佳, 育肥猪的健康状态最好;0.1%“肽轻松”的饲喂效果和0.1%“肽菌素”相当, 但重复性不佳;而0.2%“肽菌素”促生长效果则没有前两者显著。这说明添加适当比例的抗菌肽制剂, 对育肥猪具有良好的促生长作用。

摘要:为了评估不同品牌以及同种品牌不同剂量的抗菌肽制剂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从规模化猪场随机选取保育舍内同一时间出栏的杜洛克猪24头、二元长大猪4头, 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不添加抗菌肽制剂, 另外3个试验组分别添加0.1%的“肽菌素”、0.2%的“肽菌素”和0.1%的“肽轻松”, 对各组育肥猪的生长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在第一阶段内, 3个试验组育肥猪的日均增重和平均料肉比分别为520g、2.23∶1, 而对照组分别为476g、2.24∶1;在第二阶段内, 3个试验组育肥猪的日均增重和平均料肉比分别为552g、2.38∶1、, 而对照组分别为510g、2.49∶1。试验表明, 添加适当比例的抗菌肽制剂, 对育肥猪的生长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抗菌肽制剂,育肥猪,生长性能,增重,料肉比,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亚妮, 马艳玲.人工合成抗菌肽D2A2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 29 (3) :453-456.

[2]PARK I Y, PARK C B, KIM M S, et al.Parasin I, an antimicrobial peptide derived from histone H2A in the catfish, Parasilurus asotus[J].FEBS Letters, 1998, 437 (3) :258-262.

[3]MITTA G, VANDENBULCKE F, NOL T, et al.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and defence involvement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mussel[J].Journal of Cell Science, 2000, 113 (15) :2759-2769.

[4]SOONTHORNCHAI W, RUNGRASSAMEE W, KAROONUTHAISIRI N, et al.Expression of immune-related genes in the digestive organ of shrimp, Penaeus monodon, after an oral infection by Vibrio harveyi[J].Developmental&Comparative Immunology, 2010, 34 (1) :19-28.

生长育肥性能 篇6

1 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概述

国内外对生长育肥猪的生产性能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大量分析, 得出了很多研究结论, 尤其是在如何提高其生产性能方面, 取得了卓著的成效, 但是关于其内涵的研究却比较少见。

生长猪, 就是体重在10~15 kg左右的猪仔。当生长猪的体重达到25 kg之后, 就可以自由觅食。育肥猪就是指, 体重达到25 kg之后, 到出栏前期的猪仔。当育肥猪的体重没有超过90 kg时, 可以参照生长猪的喂养方式进行喂养, 但是一旦超过90 kg, 就应该限制喂养。综合生长猪和育肥猪的定义来看, 生长育肥猪的内涵为:体重在10 kg以上, 但未出栏的猪仔。而生长育肥猪的生产性能则主要是指猪仔肉质的产出品质, 猪肉和副产品的产出量等。

2 猪舍环境湿度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产生的具体影响

2.1 温度过高对生产育肥猪生产性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热应激对生产肥育猪的影响较为严重, 温度过高会造成其采食量下降, 增重缓慢, 甚至增加生产肥的猪急性猝死症的发病率, 死亡率增加, 例如, 胃肠出血、急性胃扭转和急性心肺疾病导致的死亡等, 给生产肥育猪的生产性带来巨大的损失7同时, 气温过高也容易滋生猪舍细菌, 使生产肥育猪的发病率增高[2]。

2.2 温度过低对生产育肥猪生产性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寒冷季节由于气温偏低, 生产性肥育猪因其皮脂及消化呼吸系统的简单性, 容易患各类呼吸道疾病和肠道消化性疾病等。寒冷季节由于气温较低、气温不稳定及猪舍环境、干湿及通风等原因很容易引起生长肥育猪的呼吸道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和呼吸加快, 体温一般不高, 食欲时好时坏, 生长发育迟缓。有些急性呼吸道疾病可导致其死亡。

3 保持猪舍环境湿度的应对措施

3.1 对猪舍环境卫生的基本要求

生长育肥猪对于猪舍环境湿度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但是它本身的皮脂特点比较特殊, 保持体温以及散发热量的方式比较简单和单一, 所以如果温湿度过高或者过低, 或者冷热频繁交替等猪舍环境, 都会对生长育肥猪的健康和生长产生影响, 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例如, 呼吸道综合征、黄白痢或者其他营养缺乏性疾病, 最终影响其生产性能。

为了促进生长育肥猪的健康生长, 保证其生产性能, 猪舍环境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注意保持猪舍温度的舒适性, 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保持猪舍的干净和干燥, 预防病原菌的生长和增殖;定期进行清洗、杀菌和消毒, 做好猪舍的环境卫生工作;对生长育肥猪进行适当保健, 增强其生理机能和免疫力;咨询当地畜牧管理部门或者兽医[3]。

3.2 其他措施

结合前文猪舍环境湿度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我们乐意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在夏季温度较高的时候, 可以准备数量充足的清洁凉水或者冰块, 降低猪舍的温度。同时, 保持猪舍通风, 还可以在喂养时, 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营养物质加以调节, 例如能量、氨基酸、蛋白质和矿物质等, 增强生长育肥猪的耐热性, 保证产量的稳定性。在冬季, 针对温度较低的情况, 我们应该对其进行密切观察, 调节猪舍环境的湿度, 定期通风, 保持猪舍环境的清洁, 注意控制温度等措施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 在喂养时, 可以适量添加一些预防呼吸道疾病、腹泻等疾病的药物, 或者添加其他能够对生长育肥猪呼吸道和消化系统免疫力的物质, 确保其不会因为温度太低而导致生产性能下降[4]。

摘要:在农业生产中, 畜牧养殖的发展是其基础性的组成部分, 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畜牧养殖的发展不仅仅是农民创收的重要方式, 还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多种畜牧产品, 例如肉类、奶和蛋等。生猪养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市场肉类供应的总量和价格会产生重要影响。在生长育肥猪的养殖中, 猪舍的环境湿度不稳定, 或者其环境湿度无法满足生长育肥猪的需求, 或者超过其承受范围, 都会对其生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降低产品的产量, 最终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需要对猪舍环境湿度的控制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就在阐述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定义的基础上, 对其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

关键词:猪舍环境湿度,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

参考文献

[1]王旭平, 喻洋, 罗松, 等.冬季可拆迁式猪舍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舍内温湿度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 2010, 21 (10) :69-72.

[2]蒲红州, 陈磊, 张利娟, 等.湿热环境对自由采食生长育肥猪采食行为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 2015, 5 (19) :1370-1376.

[3]姜卫星, 袁文军, 李伟, 等.中草药添加剂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 2011, 5 (17) :15-19.

生长育肥性能 篇7

本课题组应用中医药理论, 在不改变常规饲养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猪的生长发育规律, 采用天然植物及中草药组方, 研制成蒙生草本生物调理剂。添加蒙生草本生物调理剂能增强动物消化吸收功能, 提高日增重, 缩短出栏时间, 能促进动物体内生态改良, 改善动物营养状况, 使肉质细嫩, 味道鲜香。为验证蒙生草本生物调理剂的功效, 我们特以台湾香草添加剂作对比试验, 台湾香草添加剂由台湾金农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 不含抗生素, 用其喂养生猪, 风味香浓, 在台湾市场其猪肉售价是普通猪肉的三倍, 深受市场欢迎。

本试验通过比较蒙生草本生物调理剂和台湾香草添加剂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及肉质特性 (另文报导) 的影响, 为开发蒙生绿色、无公害生物调理剂提供试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草本生物调理剂和香草添加剂

蒙生草本生物调理剂由湘潭继蒙生物科技公司研制提供, 主要含有茯苓、栀子根、白术、罗勒、香细辛等清热解毒、甘甜芳香的植物成分。全价日粮中添加比例为0.7%。台湾香草添加剂由台湾金农兴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提供, 全价日粮中添加比例为0.5%。

1.2 供试猪与饲养管理

选择50kg左右的“长×双×沙”三元杂交猪24头, 随机分成三组 (蒙生组、香草组、对照组) , 每组8头, 体重相近, 公母比例一致。预试期5天, 期内进行驱虫、打耳号, 预试期末称重, 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每组试验猪一栏, 栏舍大小一致, 无运动场。试验猪一律用干粉料拌湿生喂, 日喂两餐, 吃饱不剩、自由饮水, 专人负责称料, 详细记载饲料耗量。试验猪日粮及营养水平见表1。

注:预混料由湘潭光大动物饲料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地点、时间

试验在湘潭县梅林镇谷塘村沙子岭猪杂交组合中试基地养猪专业户中进行。

试验时间2007年4月7日至2007年5月27日, 共计50天。

1.4 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

测定试猪日增重、饲料转化率。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并对日增重进行方差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草本生物调理剂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从表2看出, 湘潭蒙生组、台湾香草组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40%、5.2%。但经方差分析, 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料重比, 湘潭蒙生组、台湾香草组分别比对照组低8.55%、5.92%。

2.2 经济效益

按蒙生草本生物调理剂120元/千克、香草添加剂300元/千克计算, 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湘潭蒙生组、台湾香草组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9元、3.79元。按一头猪增重50千克计算, 饲喂湘潭蒙生草本调理剂将增加成本95元, 饲喂台湾香草添加剂将增加成本189.5元。

3 讨论与结论

3.1 饲养试验表明, 日粮中添加蒙生草本生物调理剂与香草添加剂, 有利于提高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40%、5.20%;料重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8.55%、5.92%。这与天然草本调理剂中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质有关, 这些生物活性物质能增强新陈代谢, 促进血液循环, 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能增加动物机体免疫功能、调整内环境、增加肝脏解毒功能等作用。

生长育肥性能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选择。

选择发育正常、健康, 体重相近且年龄在14~16月龄的延边黄牛12头为试验牛, 分为试验组 (TMR组) 和对照组, 每组六头。试验牛组间、组内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1.2 育肥试验的测定指标。

1.2.1体重和体尺的测定实验开始后每月对牛进行体重和体尺的测量。每次测量都在清晨空腹时, 并作好数据记录。1.2.2饲料样、粪样及肉样的常规成分分析参照《动物营养学 (试验指导) 》[3]的方法。1.2.3血液指标的测定包括血液的采集, 血清葡萄糖, 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球蛋白, 血清尿素氮 (BUN) , 血清无机磷, 血清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的测定。1.2.4胴体品质的评定。1.2.4.1屠宰率的测定屠宰率 (%) = (胴体重/宰前活重) ×100%。1.2.4.2眼肌面积的测定在第12和13肋骨间切开, 在12肋骨后缘背最长肌的横切面用硫酸纸将眼肌面积描出 (描两次) , 再用求积仪算出眼肌面积。1.2.4.2.1分析用肉样的准备:取12~13肋骨处的背最长肌, 用绞肉机绞碎后, 随机取样200g。1.2.4.2.2牛肉成分常规分析[4]。1.2.4.2.3牛肉的氨基酸含量的测定采用色-质联机法。1.2.4.2.4牛肉的脂肪酸含量的测定采用色-质联用仪。在进行分析前先进行甲酯化, 再注入充有固定相的层析柱中, 样品经高温气化后呈流动相, 在一定的压力下, 以峰高或峰面积和出峰时间作为定性、定量依据。氨基酸、脂肪酸含量测定部分是在延边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进行的。

1.3 统计分析。试验结果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重效果。

整个育肥期,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始重分别为257.50kg和291.00kg, 差异不显著 (P>0.05) ;末重分别达到339.8kg和356.33kg, 差异不显著 (P>0.05) ;全期增重差异显著 (P<0.05) ;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90kg和0.71kg, 差异显著 (P<0.05) , 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26.76%。说明饲喂TMR饲料提高了饲料利用率, 牛生长育肥速度加快。

2.2 体尺变化。

由表1各方面, 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P>0.05) 。

2.3 血液指标的测定及影响。

2.3.1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试验组中牛血清中的总蛋白、白蛋白的含量分别为72.63 g/L、31.80 g/L, 而对照组中分别为70.43 g/L和32.41g/L, 显著不差异 (P>0.05) 。2.3.2血清中的葡萄糖和尿素氮含量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葡萄糖含量分别为3.80 mmol/L和3.87 mmol/L;尿素氮含量分别为2.15 mmol/L和1.64 mmol/L, 差异不显著 (P>0.05) 。2.3.3血清钙、无机磷含量试验组牛血清中的钙含量为2.76mmol/L, 而对照组为2.53 mmol/L, 差异不显著 (P>0.05) ;试验组牛血清中的无机磷含量为2.14mmol/L, 而对照组为2.19mmol/L, 差异不显著 (P>0.05) 。2.3.4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甘油三酯含量分别为0.12mmol/L和0.12 mmol/L, 差异不显著 (P>0.05) ;总胆固醇的含量分别是2.00mmol/L和2.05 mmol/L, 差异不显著 (P>0.05) 。2.3.5血清转氨酶含量测定试验组和对照组谷丙转氨酶含量分别为12.00 U/L和13.67 U/L, 差异不显著 (P>0.05) ;谷草转氨酶含量分别为80.00U/L和78.33 U/L, 差异不显著 (P>0.05) 。试验牛被检测的各项血液指标都处于正常的血液指标范围内。说明饲喂全价混合饲料 (TMR) 对牛的血液生化指标影响很小。

2.4 试验牛胴体品质的比较。

2.4.1屠宰效果的比较。由表2可知, 试验组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0.05) 。试验组屠宰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 (P<0.05) 。眼肌面积差异不显著 (P>0.05) 。据朴永和等 (1993) 的试验报道, 黄牛的平均屠宰率仅为48.1%[5], 而表中的屠宰率分别为52.03%和50.18%, 差异显著 (P<0.05) 。说明饲喂全价混合饲料 (TMR) 可以提高黄牛胴体的屠宰率。2.4.2牛肉中脂肪酸的比较。图1中, 棕榈酸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P<0.05) ;棕榈油酸存在显著的差异 (P<0.05) , 说明饲喂全价混合饲料 (TMR) 可以提高肉中棕榈酸、棕榈油酸含量, 这有利于改善肉质和风味。2.4.3牛肉中氨基酸含量的比较由图2知, 酪氨酸之间存在差异显著 (P<0.05) 。其他各氨基酸指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饲喂全价混合饲料 (TMR) 可以提高肉中丙氨酸含量。这有利于改善牛肉的品质。

3 结论

饲喂全价混合饲料 (TMR) 饲料的利用率, 使延边黄牛的生长速度加快。对牛体尺影响不大。可以提高屠宰率, 对其它屠宰指标的影响不大;可以改善肉质和风味。

参考文献

[1]冀一伦.牛秸秆及牧草的补饲与替代率[J].动物营养学报, 1998, 10 (3) :1-9.

[2]我国肉牛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3].胡坚, 张婉如, 王振权.动物营养学 (实验指导) [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4]张意静.食品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下一篇:团队研究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