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体系(精选8篇)
管制体系 篇1
摘要:我国为保护稀土等自然资源而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在WTO体制下面临困境。为满足国家利益的刚性需求,我国应跳出利用WTO例外条款进行抗辩的法律困局,改变制度依赖路径,在履行国际法律义务的同时以国家安全为立法目标,重构出口管制法律体系,包括:制定《出口管制法》,整合出口管制清单、提升其全面性和技术性,加强促进出口管制遵守的制度建设,以及谋求加入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以推动区域性出口管制机制的发展。
关键词:出口管制,国家安全,WTO例外条款,许可证管理
WTO体制下的“稀土案”凸显中国的自然资源出口限制措施和现行国际贸易法律机制间的冲 突与困境。一方面,WTO争端解决机构裁定,我国对稀土、钨、钼实施的出口关税、出口配额和对企业出口权限制的管理措施与WTO相关规则不符1。另一方面,通过限制出口,保护稀土等可用竭的自然资源,捍卫国家利益已成为我国的刚性需求。“稀土案”再次表明可用竭的自然资源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利益焦点。在此情形下,我们需思考如何在不违背国际法律义务的前提下,通过构建更为精巧、扎实的国内法律制度为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实现谋求制度空间。本文认为,我国应跳出利用WTO例外条款进行抗辩的法律困局,转而着力于重构我国的出口管制法律体系。通过这一法律体系,将对稀土等战略性优势自然资源和技术的保护化整为零,融入以国家安全为主要立法目标的国内出口管制法,通过实施清单控制和许可证管理制度,使我国在履行国际法律义务的同时保有必需的自由裁量权。本文将在梳理出口管制的法律依据,分析我国出口管制措施在WTO体制下所临困境的基础上,检视我国的现行出口管理体系; 并结合美国出口管制改革的最新进展,提出重构我国出口管制法律体系的具体建议。
一、出口管制的法律依据
国家对出口实施管制既有国际法基础也有国内法依据。从根本上而言,国家实施出口管制的合法性来自国家主权。《联合国宪章》第2条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而其后的若干重要国际法律文件均确认国家对本国财富和自然资源享有主权。如196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宣言》承认各国享有根据本国国家利益自由处置本国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的不可剥夺 的权利,各民族和各国家对本国的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行使永久主权时,必须为各自国家的发展着想,为各自国家的人民的福利着想2。1974年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强调每一个国家对本国的自然资源以及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完整的、永久的主权。为了保护这些资源,各国都有权采取适合本国情况的各种措施,对本国的资源及其开发事宜加以有效的控制管理,包括有权实行国有化或把所有权转移给本国国民3。1974年的《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也规定,各国对其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充分的永久主权包括占有、使用和处置,并得自由行使此项主权4。就贸易限制权而言,根据《联合国宪章》第41条的规定,安全理事会有权决定采取除武力以外的办法, 以实施其决议。这些办法包括“经济关系、铁路、海运、航空、邮、电、无线电及其他交通工具之局部或全部停止,以及外交关系之断绝。”结合《联合国宪章》第25条的规定, “联合国会员国同意依宪章之规定接受并履行安全理事会之决议”,可以推知,在安理会做出“经济关系之局部或全部禁止”的情况下,国家对贸易的限制也将是履行《联合国宪章》义务的一部分。
国家实施出口管制的具体国际法依据主要见于防扩散国际条约和WTO体制下多边贸易协议中的例外条款。防扩散领域的主要国际条约包括: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简称NPT) ,规定有核国家不得向任何无核国家直接或间接转让核武器或核爆炸装置,不帮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简称CWC) ,主要内容是签约国将禁止使用、生产、购买、储存和转移各类化学武器; 《禁止生物武器条约》 ( 简称BWC) ,要求成员国不转让,或以任何方式援助、鼓励、诱使其他国家取得或持有生物武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简称CTBT) ,主要内容为缔约国承诺不进行、导致、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与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或任何其他核爆炸,并承诺在其管辖或控制下的任何地方禁止和防止任何此种核爆炸5。此外,在国际层面还存在以共识和自愿遵守为基础的四个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包括《瓦森纳安排》 ( 简称The Wassenaar Arrangement) 、核供应国集团 ( 简称NSG) 、澳大利亚集团 ( 简称AG) 和导弹及其技术控制机制 ( 简称MTCR) 。这四个出口管制机制在尊重成员国出口控制自由裁量权的基础上, 通过制定控制清单、控制标准、信息交换等方式协调成员国对核、导弹、生化武器、常规武器、两用物品和技术的出口管制政策。
WTO系列条约中的一般例外条款和国家安全例外条款则为各成员国实施贸易限制 ( 出口和进口) 提供了可 能依据6。根据GATT第20条, WTO成员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如符合其规定的10项例外条款之一,可不受WTO规则及该成员承诺的约束。若要成功援引这些条款,成员需首先证明其贸易限制措施属于10个条款规定的情形之一, 而后还要证明该措施的实施符合第20条引言的规定,即“不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构成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的要求”。这一分析逻辑已为 “海龟—海虾案”和“美国汽油标准案”等裁决确认,并在“稀土案”中再次得到应用。在“稀土案” 中,我国援引第20条 ( g) 款作为实施出口配额措施的抗辩理由。专家组在审理过程中,要求证明出口配额措施与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之间存在“密切的”和“真 实的”关系,还要求证明出口配额与国内限制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配合,以对国内生产商和国外生产商“一碗水端平” ( even - handedness) 的方式予以实施7。
GATT第21条规定了国家安全例外条款。允许成员在3种情况下,可以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如对某些特定成员限制或禁止产品和技术的进出口, 以及解除与其他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这3种情况为: ( 1) 为了保护国家基本安全利益不能公布的信息;( 2) 为保护国家基本安全利益采取必要的行动,以裂变材料或提炼裂变材料的原料,与武器、弹药和作战物资的贸易有关的行动,在战时或国际关系的其他紧急情况下采取的行动;( 3)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义务而采取的行动。与GATT第20条一般例外条款的适用不同,在上述3种情况下,成员只要基于国家安全目的,制定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公布后即可实施。在符合第21条援引条件的情况下,成员方可以采取包括相同情况下,对不同国家采取“任意的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以及“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等在 内的一切行动。
在上述国际条约签订之前,很多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实施外交政策等目标也制定了出口管制国内法,建立了出口管制体系。例如美国自20世纪初即开始建立以《与敌国贸易法》 ( 1917) 和《中立法》 ( 1935) 为基础的出口管制法律体系。之后以防扩散国际条约为基础,为捍卫国家安全利益、推行外交政策和推进经济利益的需要,美国又先后制定了《核不扩散法》 ( 1978) 、《原子能法》 ( 1954) 、《化学武器公约实施法》 ( 1988) 、《国家安全法》( 1947) 、《反恐怖主义法》( 2001) 、《国防授权法》 ( 2014) 等法律。其中与出口管制直接相关的专门性法规主要是《武器出口管制法》 ( 1976) 和《出口管理法》 ( 1979) 以及美国商务部根据该法所制定的《出口管理条例》 ( 简称EAR) 。《出口管理条例》被列入美国联邦法典第15条第730 - 774部分。该条例详细规定了立法目的、管制权限、商品控制清单 ( Commercial Control List) 、国家控制图表 ( Commerce Country Chart ) 、许可申请程序、许可例外、最终使用者和最终用途的控制政策、禁运和其他特殊控制、伊拉克重建许可证、特殊综合许可证、短缺供应控制、行政复 议、行政执行程序、执法和保护措施、外国可及性 ( Foreign Availability) 的判断标准和程序、术语的界定与解释等。条例的核心内容是控制美国两用物项的出口行为,并对“出口”的含义做了非常宽泛的界定,包括了“出口”、“再出口”、“转 运”、“视同出口”以及美国境外的某些交易8。以这些法律为依据,美国国务院、商务部、国防部、能源部、国土安全部等多部门负责实施对军品和军民两用物项的出口审批和执法工作。这些制度共同构成美国复杂而严密的出口管制体系。
二、我国出口管制措施在 WTO 体制下的困境
在“稀土案”中,我国政府援引GATT第20条b项“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为出口关税措施做出抗辩,援引第20条g项“与保护可用尽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为出口配额措施做出抗辩。但专家组认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 以下简称《议定书》) 第11. 3段承诺取消除附件6项下列明的产品外的其他一切出口关税,因此对稀土、钨、钼征收出口关税措施与上述义务不符,而且征收出口关税并不是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生命或健康的必需措施9。出口配额措施未能与国内限制生产和消费的措施相配合,未能以“一碗水端平”的方式实施,因此也不符合第20条g项及第20条序言的规定10。
在本案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具争议性的法律问题: 中国就其承担的“超WTO”义务是否有权援引GATT第20条? 结合之前的“出版物案”和“原材料案”的裁决,我们可以看到WTO争端解决机构的前后裁决并不一致,似乎采取了一种对涉案条款的个案分析路径。在2009年的“出版物案”中,上诉机构裁决中国可以根据《议定书》第5. 1段引言而援引第20条a项“为保护公共道德所必需的措施”作为抗辩理由,依据是在5. 1段中有如下表述: “在不损害中国以与符合《WTO协定》的方式管理贸易的权利的情况”瑏瑡。但在2012年的“原材料案”中,上诉机构否认了中国援引GATT第20条对原材料征收出口关税措施予以抗辩的权利。理由是该案所涉《议定书》第11. 3段与其第5. 1段不同,在第11. 3段中不存在“管理贸易的权利” ( right to regulate) 表述,因此缺乏援引GATT第20条的依据瑏瑢。而在2013年的“稀土案”中,对于中国能否援引GATT第20条相关条款,专家组内部出现意见分歧。其中一位专家组成员认为WTO协定及其组成部分,包括成员的加入议定书是一个整体,应做整体性解释。鉴于《议定书》第11. 3段与GATT第2条和第11条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关于“超WTO”义务的规定中国有权援引GATT中的条款予以抗辩。只有当《议定书》中有明确的不可援引的表述时,才可否决中国的援引权利瑏瑣。但专家组最终并未采纳这一意见,仍认定GATT第20条不适用于《议定书》第11. 3段。
2014年4月17日,我国向WTO的上诉机构提交了上诉通知,就专家组报告中对出口配额与保护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的认定、对《WTO协议》第12. 1条和《议定书》第1. 2段的法律解释提出上诉。我国提出《WTO协议》第12. 1条和《议定书》第1. 2段的规定之间存在本质联系, 《议定书》的每一个条款均应视为《WTO协议》的组成部分瑏瑤。WTO上诉机构审理后认为, 《议定书》第1. 2段中“议定书应为《WTO协议》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表述将《议定书》 和《WTO协议》连接为一个权利和义务体,对两者的条款应予以整体性解读。但由于《WTO协议》第12. 1条仅就加入WTO规定了一般性规则,并未就《议定书》的单个条款与《WTO协议》下的权利、义务条款之间的关系做出具体的规定,因此上述解释本身并不能回答《议定书》单个条款与《WTO协议》现存义务之间是否存在客观联系。由此可见,我国援引GATT第20条对出口管制措施进行抗辩面临三个法律上的挑战: 就中国承担的“超WTO”义务, 需确立有权援引GATT第20条予以抗辩的权利; 需证明采取措施的目的为10种情形中的一种; 需证明措施的实施方式符合序言的规定。从以上“稀土案”、“原材料”案和“出版物案”的裁决来看,克服以上三个挑战困难重重。欲在上述三个法律问题上取得逆转性突破将是一个长期的角力过程。
鉴于此种情况,我国有学者转而开始探讨援引GATT第21条国家安全例外来对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予以抗辩的可能性,认为可以将稀土解释为GATT第21条 ( a) 款中的“为了保护国家基本安全利益不能公布的信息”和GATT第21条 ( b) 款中“为保护国家基本安全利益采取必要的行动: 以裂变材料或提炼裂变材料的原料,与武器、弹药和作战物资的贸易有关的行动”[1]。这一观点在法理上基本具有可行性,但此种可行性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国家基本安全利益”、“信息”和 “行动”等概念的合理解释之上。对于上述概念,现行WTO协议并未做出界定。虽然有学者认为,安全例外条款是WTO其他条款所包含的实体法义务的有限度和有条件的例外,其解释权和审查权归WTO争端解决机构[2]。但无论在GATT时期还是在WTO时期,争端解决机构并未对任何援引安全例外条款的争端做出实质性裁决。对上述概念的学理解释能否为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或上诉机构采纳尚不得而知。即使稀土得以确认为第21条 ( a) 款中的“信息”或第21条 ( b) 款中的“行动”,要想最终成功援引还存在一个问题———需就国家采取的贸易限制行动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提供充分的证据。如果仅主张稀土元素与国家安全有关联,而不能提出充分的证据予以佐证,此种主张仍难以获得DSB的支持。由此可见,在WTO体制下对我国的出口管制措施进行抗辩正面临多种法律上的挑战和困境。在此种情形下,我们需跳出WTO体制的局限,为我国出口管制措施的正当性谋求新的制度体系。
三、重构我国的出口管制法律体系
国家实施出口管制既有国际法上也有国内法上的依据,WTO多边贸易协议中的例外条款仅构成其中部分依据瑏瑥。在我国出口管制措施于WTO体制下面临多重法律挑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转而思考基于国家主权和防扩散的系列国际条约, 通过完善国内法为我国的出口管制提供法律依据。
( 一) 我国现行出口管制法律体系的检视
目前,我国与出口管制相关的法规较为分散, 见于防扩散、外贸和执法等不同领域。在防扩散领域,我国已加入所有主要的防扩散国际条约,相应地,我国在核、化学品、生物制品、导弹和军品领域均颁布了相应的管制条例和管制清单。在外贸领域,《对外贸易法》第十六条、十七条和十八条为我国的外贸管制 ( 出口和进口) 提供了基础性依据。《技术进出口条例》则在《对外贸易法》的基础上,确立了对限制进出口的技术实施许可证管理的制度 ( 第33条) 。而基于上述法规和《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管理办法》,制定的《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为许可证管理提供了操作性规则。在执法领域, 《海关法》、《刑法》、《行政处罚法》及《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则为 违反进出口管制的一般性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律责任条款。关于上述法规的具体情况,参见表1瑏瑦。
由表1可见,我国在出口管制领域已建立起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在内的法律框架,确立了与国际基本接轨的许可证管理制度、清单控制制度、出口经营登记制度以及提供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证明制度瑏瑧,并建立了涉及多部门合作的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但从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利益实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角度检视,我国现有的出口管制法律体系尚未能达至上述政策目标,也难以为限制优势战略自然资源的出口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
首先,我国现行的出口管制体系缺少一部专门的上位法。虽然《对外贸易法》第十六条、第 十七条和第十八条是为我国的出口管制制度提供了主要法律依据。但《对外贸易法》的立法目标与出口管制法存在差别。出口管制法需要更多地 从国家安全利益的角度出发,要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上,解决国家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实现两种利益相对的平衡。而《对外贸易法》更多的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强调维护对外贸易秩序的同时,鼓励扩大和发展进出口贸易。简言之,出口管制法以国家安全目标优先为导向,而《对外贸易法》以经济目标优先为导向。此外, 《对外贸易法》一并规制进出口贸易管制,不利于出口管制政策目标的实现。出口管制虽然属于贸易管制的一部分,但与进口管制在管制目的和管制对象方面均存在很大不同。在管制的目的上,进口管制通常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出口管制往往是出于国家安全、外交政策等非经济利益的考虑。在管制的对象上,进口管制以外国商品、外国商人为管制对象,而出口管制则以本国商品和商人为管制对象。因此,出口管制的依据更为依赖国内法。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现行出口管理法规基本属回应性和被动性立法。例如主要出于履行防扩散国际条约义务的需要,而颁布了对应领域的相关国内法。加入WTO后,出于履行WTO相关协议及《议定书》义务的需要,而修订《对外贸易法》、《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回应性、 被动性的立法不仅导致法规分散、体系不严谨,而且影响对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整体性权衡和协调。
其次,出口管制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需进一步明确和协调。目前我国负有出口管制职责的行政部门包括商务部、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卫生部、 国家能源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总后勤部、总装备部等多个部门。其中两用物项和技术的出口管制以商务部为主管部门,实行中央、地方两级管理模式,其中许可申请受理、初审工作委托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若出口的敏感物项及相关设备和技术涉及外交政策,则外交部参与共同审查。若出口项目对国家安全、社会公众利益造成重大影响,须经过国务院或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批准; 核出口由国家原子能机构主管,在不同情况下,需转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或商务部,或者商务部会同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复审; 军品出口由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国防部主管; 监控化学品出口则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在执法方面,除各主管部门外,海关总署负责监管所有管制物项和技术的出口,并对违法出口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可见我国出口管制行政管理和执法涉及的部门众多,如分工不够明确、协调机制不足,将影响行政效率,增加出口许可证申请者的经济成本。因此需要从法律层面,通过整合现有法规,颁布上位法,进一步明确出口管制机构间的分工与协作。
最后,出口管制的具体制度建设不足。清单控制和许可证管理是出口管制的核心制度。近年我国在这两项制度的建设上均取得进展瑏瑨,但在清单的整合、清单的全面性和技术性、许可证管理程序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专家咨询制度欠缺。出口管制的物项多为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因此出口管制工作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复杂性,诸如管制清单的审定和修改、许可证的审批、管制效果的评估均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智力支持。虽然我国立法对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已有原则性规定,但欠缺具体的操作细则瑏瑩; 对促进企业遵守的培训不足。出口管制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立法的完善和执法的严格,也取决于本国企业对出口管制法律体系的知悉、理解与自愿遵守。目前我国在该方面的制度意识和制度建设情况尚亟待提高。
( 二) 重构我国出口管制法律体系
我国应重构现有的出口管制法律体系,建立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基本立法目标,以《出口管制法》、《出口管制条例》和《出口管制清单》为基 础,涵盖行政管理机构、执法机构和专家咨询机构的新制度体系。
1. 制定《出口管制法》,明确出口管制的立法目标并确立出口管制的基本制度。我国应制定一部统一的《出口管制法》,将国家安全确立为首要的立法目标。国家安全本身是一个非常有弹性的概念。根据上文的分析可知,现行的WTO法律机制并未能对其做出界定或实质性解释。可以说, 很大程度上,对国家安全的界定仍属各国自由裁量的范围[3]。而在国际关系领域随着“非传统安全”等概念的引入,国家安全的外延得到进一步扩展。因此,以国家安全为首要立法目标,除可涵盖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外,也可涵盖部分经济安全利益,其中包括对稀缺性自然资源的保护。例如美国的《出口管制法》即宣称在充分考虑出口管制对美国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在必要范围内限制货物和技术的出口,以实现捍卫国家安全、推进外交政策或履行国际义务以及防止稀有物资国内短缺的政策目标瑐瑠。除明确维护国家安全的立法目标外, 《出口管制法》应确立许可证管理、清单控制、出口经营登记、专家咨询等基本制度。此外, 《出口管制法》还应对我国出口管制的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予以授权,确立主导的行政管理机构和执法监督机构及其职责。对于出口管制的基本制度、行政管理和执法,《出口管制法》只做原则性规定,具体实施细则需要相应行政法规、规章、指南予以规定。
2. 整合出口管制清单,提高其全面性和技术性。2014年12月我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了《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目录》瑐瑡。该目录整合了我国之前在核、化学品等领域的多个管制清单,对提升清单质量和管制效率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但考虑到出口管制与进口管制在政策目标上的差异,我国应将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口清单和出口清单分立; 鉴于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并用于军事与民事,我国应考虑将两用物项和技术的出口管制清单与《军品出口管制清单》整合为一个清单,以避免两个清单间的重复和冲突, 降低企业的许可证申请成本并为出口管制行政管理机构的整合奠定基础。实际上,整合清单、整合行政管理机构也是美国正在积极推进的出口管制改革内容。自2009年8月始,美国启动了对其出口管制体系的改革计划。改革的基本目标为建立单一的管制清单、单一的出口许可管理机构、单一的执法协调机构和单一的出口管制信息技术系统。2013年10月15日,此项改革的成果之一———整合后的第一批出口管制清单生效。将原属《美国军品管制清单》( USML) 第VIII项“飞机”,第XIX项“燃气涡轮发动机”,第XVII项“机密国防用品”和第XXI项“杂项”内容修订后,并入美国商务部的出口管制清单瑐瑢; 我国在整合管制清单的同时, 应对清单予以补充,将稀土等我国具有优势的战略资源、产品和技术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并入清单。这一做法在《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许可证管理 目录》已有体现,但覆盖的稀土产品和技术还十分有限瑐瑣。我国应全面梳理以稀土元素为原料的产品和技术,将军用和军民两用的部分尽数列入管制清单。例如重稀土中的铽、镝是永磁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军工等高科技领域用途广泛,可为导弹提供更为精准的制导系统,关乎国防安全。实际上,根据美国的智库研究报告显示,几乎所有的稀土元素在高科技军事技术上均有应用[4]; 此外,应在整合后的出口管制清单中增加“管制原因”一项内容,在每一项出口管制的产品和技术之后列明原因,包括国家安全、反恐、控制犯罪、防扩散、履行国际义务、维护地区稳定等。通过增加管制原因,可以强化管制措施与国家安全立法目标之间的关系。
3. 加强促进出口管制遵守的制度建设。相比于通过事后惩罚强迫管制对象遵守,通过事前培训等制度建设诱导其遵守显然更胜一筹。因此,我国应将促进企业对出口管制法规的遵守视为提高出口管制体系实施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商务部产业安全与进出口管制局可联合行业协会设 立多种培训项目,帮助企业熟悉出口管制法规、许可证申请流程和实施出口控制的政策目标; 通过发布指南等形式,引导企业建立出口管制的内部控制机制; 建立企业出口管制遵守记录,对于记录良好的企业在许可证申请的类别和程序方面给予便利措施; 在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管制政务平台的基础上,将负有出口许可证管理职责和执法职责的各个部、局的信息系统整合对接,实现信息分享,提高审批和执法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将该政务平台拓展为包含促进遵守信息的双向互动平台。行政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可以通过该平台发布培训项目信息、执法信息、指南等文件或征求公 众意见,公众可以通过该平台提出问题、建议,参与出口管制制度建设; 制定建立出口管制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细则。该细则应至少涵盖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的遴选 ( 遴选的成员除应包括各专业领域的技术专家外,还应包括公共管理、法学专家及行业协会代表) 、任期、职责、职权、工作程序的内容。
4. 谋求加入并推动多边出口管制机制、区域性出口管制机制的发展。多边出口管制机制旨在协调管制标准,加强管制合作,从而有利于加强本国出口管制体系的效力范围。另外,只有在美国严控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并积极谋求强化多边出口管制机制的情况下,我国加入多边出口管制机制才能参与并影响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在现有的四个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中,我国已加入核供应国集团,近年也与澳大利亚集团和瓦森纳安排展开磋商,保持较为积极的接触和交流。目前我国相关立法在物项控制清单方面,与上述机制的覆盖范围基本一致。但澳大利亚集团、瓦森纳安排和导弹及其技术控制机制均以共识为基础展开运作,新成员的加入必须经现有成员一致同意。因此,我国谋求加入上述机制的关键在于塑造现有成员对我国防扩散出口管制机制的观念认同。建议可以通过完善国内立法和执法、与单个成员签订双边协 议、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互动等途径来促进观念认同。此外,我国也应积极主导建立区域性出口管制机制。以上海经济合作组织、中国 - 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依托,以促进地区稳定、反恐为切入点构建新的区域性出口管制机制,维护国家安全。
四、结束语
出口管制涉及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同时,将对经济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是几乎每个国家的出口管制体系都必须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以限制稀土出口为例,稀土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优势战略资源,一方面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长远计,必须限制其出口; 另一方面,限制稀土的出口或将在中短期内对我国局部产业和就业产生消极影响。为减缓或抵消出口管制对经济利益和私人利益的中短期影响,我国在重构出口管制法律体系的过程中,也需同步强化其他支撑性制度,诸如建立稀土战略储备制度,打击稀土走私活动,整合、优化稀土产业结构等以缓解限制稀土出口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管制体系 篇2
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文■杨长湧
出口管制是美国维护国家安全、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的重要手段,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体现。当前,美国正在对“二战”后形成的出口管制体系进行最深刻的改革,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在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出口倍增”计划实施。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一直是中美经济关系中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深入研究美国改革动向,准确把握美国战略意图,有利于更好地应对美出口管制,采取有效策略维护国家利益。
一、改革前美国出口管制体系的特点
美国出口管制体系形成于冷战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防止尖端武器和敏感技术流入社会主义阵营。经过较长时间补充和完善,美国形成了内容庞杂、涉及众多联邦机构的出口管制体系。其核心特点是围绕军品及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形成“双轨制”管制体系。两套体系在法律依据、执行规制、管制清单、审批机构、审批政策、审批程序、执法机构、处罚措施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
较之军品管制体系,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管制相对宽松、更加灵活,主要体现在“一高三少”:
一高。出口目的地是美国盟友或与美国政治外交关系较亲密的国家,出口许可申请获得批准的可能性较高。
三少。一是禁运国少,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的禁运国只有5个,而军品禁运国有21个;二是审批时间少,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的出口许可审批一般在30日内完成,除非各部门意见相左、需要进入争议解决程序,而军品出口许可审批需要60日;三是民事处罚少,违反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规制的民事处罚为25万美元罚款和暂时取消出口权利,而违反军品出口规制的民事处罚则为50万美元罚款和永久性取消出口权利。
二、美国出口管制体系改革的动因、计划和进展
2009年8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美出口管制体系进行综合评估,以摸清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2010年4月,美国时任国防部长罗布特·盖茨发表讲话,公开了美出口管制体系改革的关键要点。时至今日,美出口管制体系改革在一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一)改革动因
美国之所以要对出口管制体系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有限行政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管制需求。改革前,美国出口管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零部件与成品同等对待,这在军品管制中尤为明显。其结果是,螺丝钉等微小零部件必须遵守与武器制成品同样的审批要求,这导致大量行政资源浪费,无法将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对美国国家安全最有影响的产品和技术监管中去。
二是严苛的军品管制对美国制造业造成损害。美国军工出口企业要为零部件和武器制成品分别申请出口许可,提供保养、维修等售后服务也必须申请许可;出口后每年要向联邦政府缴纳注册费。同时,购买了美国军工产品的盟国,如将美国控制的设备出租、销售或转让给他国,必须知会美国政府,一定情况下甚至需要美国批准;如果盟国使用美国军品清单中的零部件开发本国武器系统,那么转让该系统时要得到美国批准,无论此零部件是否重要。严苛的管制制度导致美国不少盟国不愿从美购买军工产品,损害了美国军事工业竞争力,间接影响了美国军事技术进步。
(二)改革计划
美国出口管制改革计划可概括为“四大领域、三个阶段、两手推进、一个体系”:
四大领域:对管制清单、许可政策、管制执法和信息系统等四个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中,管制清单改革是关键。
三个阶段:每个领域的改革都分三步进行。在第三阶段完成时,达到改革的最终目标。
两手推进:一方面,甄别关系美国国家安全的关键产品和技术,对其出口施行更加严格的管制,在“更少的物项周围筑起更高的围栏”;另一方面,将那些对美国国家安全重要性相对较低的零部件、产品和技术,从军品清单移至商业管制清单,适用更加宽松和更加灵活的出口管制政策,促进这些产品和技术出口。
一个体系:美国出口管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四个一”体系,即单一的管制清单、单一的管制机构、统一的执法体系和统一的信息系统。
(三)改革进展
美国出口管制改革于2010年12月正式启动,迄今已4年。期间,经过联邦政府相关部门内部沟通、与美国国会磋商并听取公众意见,美国在四个领域的改革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管制清单改革。美国国务院和商务部颁布关于管制清单改革的三套最终规则,军品清单21个大类中15个大类下的物项和技术,部分或全部移至商业管制清单。其中,第8类飞机及有关设备和第19类中天然气管道机械的转移尤为重要。这两个领域的零部件出口许可占美国军品清单出口许可的75%,是美国企业申请出口许可的主要产品。同时,军品清单和商业管制清单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进一步明确,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交叉重叠进一步减少。
二是许可政策改革。目前,美国国务院、商务部、财政部各自管理的出口筛选清单(Screening list)已合并,方便出口企业快速查询境外交易伙伴在美国出口管制体系中的位置,以更好地遵守美出口管制法律。同时,三个联邦机构开发了单一的许可申请表格,对一些关键术语的含义进行了协调。
三是管制执法改革。2010年7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关于伊朗的制裁法案,修改了违反军品管制法律的刑事处罚措施,将最高10年的监禁提高到20年,与违反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管制法律的刑事处罚措施实现协调,进一步突出了军品管制的严格性。同时,2011年11月9日,根据奥巴马总统的13558号行政命令,“出口执法协调中心”(E2C2)正式成立。该中心由美国国土安全部、商务部、司法部、国务院、国防部、能源部、财政部、国家情报主任办公室、邮政局、进出口银行等10个部门的若干内设机构组成,归口国土安全部管理,负责对相关部门的出口管制执法工作进行协调。
四是信息系统改革。目前,美国国务院和商务部的出口审批机构都统一转向了国防部2003年开发的许可数据平台(USXPorts),信息系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三、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变动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冷战结束后,我国一直是美国出口管制的重要对象国。未来,随着中美力量对比继续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及美国对我对外战略意图的疑虑加深,美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实质性放宽的可能性较小。美国商务部2010年12月公布战略贸易许可例外授权法规草案,允许向164个国家出口一些受控物项时不必再办理出口许可证,但我国被排除在外,不能享受许可例外带来的便利。
不过,当前中美正在着力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美国出口管制体系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是放宽一些相对并不重要的产品和技术出口管制,因此美国在部分领域放宽对华出口管制依然是可能的。特别是那些制造技术相对成熟、国际竞争相对充分的领域,即使美国不放松对华出口,我国企业也可从其他国家得到同类产品或技术,美坚持管制只能越来越失去我国市场。
基于此,我国应认真研究美国出口管制体系改革动向,找准趋于放宽的出口管制领域,立足自身需要向美国提出放松部分领域出口管制的要求,甚至可考虑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下,要求美国给予对华出口以特别授权和优惠。目前看,电子技术、航空、信息通讯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等四个领域是美国对我先进技术出口的主要领域。这四个领域民用性较强,部分领域的出口管制已从军品清单移至商业管制清单,要求美国放宽这些领域的出口管制更易为美方接受。同时,这些领域的技术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扩大进口有利于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下一步,我国可重点围绕这些领域展开与美国的谈判,推动美国放宽这些技术领域的对华出口管制。■
管制体系 篇3
关键词:无人机,北斗通信,3G/4G
1 引言
无人机尚未达到与有人机同样的安全水平, 因此, 还无法像有人机那样, 与其他航空器一样共享空域, 从而制约了无人机任务的完成及无人机的发展。民用无人机的大量涌现, 对现有以有人飞机为主的空中管制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保证无人机的各种任务飞行、训练和科研试飞活动能够合理地使用空域, 并不影响军民航有人飞机的正常飞行活动, 避免空中相撞, 这已成为当前和以后若干年内航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保障飞行安全的前提下, 满足无人机空域运行的使用要求, 对无人机空域管理方式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目前国外无人机的通信链路主要是采用无人机地面遥测链路和卫星通信两种手段, 这两种方式的成本都比较昂贵, 且在无人机飞行前要进行专门的天线架设等工作, 不利于民用无人机的大规模使用。因此研究基于民用3G/4G基站, 辅以北斗链路的无人机航空管制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为原有的无人机通信配备一条独立可靠的备份链路。另外由于国内的无人机还没有统一的航空管制方案, 目前大多是借鉴民航的管理办法, 因此在本系统中对无人机的空域进行管理, 包括空域规划、告警管理、状态监控、信息分发等, 为国内民用无人机的航空管制进行深入的探索。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组成
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包括机载设备和地面设备两部分组成。机载设备通过串口连接自动驾驶仪和ADS-B防撞设备, 并将从自动驾驶仪和ADS-B设备采集的数据通过3G/4G/北斗链路传输至地面设备。地面设备包括服务器、北斗指挥机和管制员席几部分组成。工作过程是机载设备利用3G/4G链路通过民用基站将机载设备的数据传输至地面服务器;或者采用北斗链路通过北斗短报文传输至地面的北斗指挥机, 然后经管制员席将数据转存至服务器。服务器作为网络分发中心, 负责对其它用户进行数据共享和分发, 管制员席则对接收的机载数据进行解析、处理和显示, 完成无人机的空域管理, 并通过串口将机载信息分发至地面的无人机指控席。
2.2 工作原理
通信链路采用北斗和3G/4G通信模式。3G/4G通信模式采用现有成熟的地面通信网络, 通过运营商加基站的通信方式, 原理简单。下面仅就北斗卫星通信的原理进行介绍。北斗通信通过射频接收数字化, 采用基带信号处理实现捕获、跟踪、解扩、解码等, 实现通信传输。
2.2.1 RDSS基带信号处理
RDSS基带信号处理是要对经过下变频和数字量化后的RDSS卫星中频信号进行捕获、跟踪、去载、解扩、同步、解码, 为定位、通信、授时、PVT解算提供状态信息, 以及原始测量数据和卫星电文。图2为接收信道信号处理总体原理框图。
(1) 捕获
根据RDSS信号的特点和对捕获速度的要求, 采用二维搜索方案, 搜索算法采用唐搜索检测算法。对于区域卫星和低速用户, 只需对伪码相位进行搜索;对于全球卫星或高速用户, 还需搜索多普勒频移。图3为RDSS信号捕获流程, 其中捕获门限、频率搜索范围, 确认次数等均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配置。
(2) 跟踪
跟踪模块在信号正确捕获后工作, 完成实时微调保证本地振荡信号与卫星信号间的一致性, 包括载波微调和码率微调。跟踪模块由码跟踪模块和载波跟踪模块组成。
码跟踪模块主要完成对卫星扩频码相位和动态频率的准确跟踪, 包括码延迟鉴别器和低通滤波环路。将采用被超前加滞后包络所归一化的非相干超前减滞后包络的鉴别算法和3阶低通滤波器。环路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与原始信号相减以产生误差信号, 误差信号再回馈回滤波器输入端形成闭环。
载波跟踪主要完成对卫星频率、相位的准确跟踪, 包含锁频环、锁相环和低通滤波环路。鉴别器和滤波器分别采用Costas锁频环环路鉴别器, 四象限反正切锁相环鉴别器, 以及2阶锁频环 (FLL) 辅助的3阶锁相环 (PLL) 滤波器, 环路参数均完全可配。环路滤波器的输出信号与原始信号相减以产生误差信号, 误差信号再回馈回滤波器输入端形成闭环。
(3) 去载、解扩
为考虑兼容不同的射频前端, 去载、解扩将采用参数可设的设计方案, 包括:数字中频位宽、中频频率、采用频率、本地载波、本地码钟、伪码序列、积分周期等均可根据使用情况进行设置。同时, 为降低跟踪环路的工作量, 需要对相关资料进行预处理, 包括:平方根、多积分周期累积等。
(4) 帧同步
帧同步模块在信号捕获后工作, 完成对I支路数据帧头—14位巴格码的检测, 并在巴格码最后一位“1”的后延产生本地帧时标。考虑载波相位会有180°翻转, 本地恢复的巴格码可能会反向, 这时需要产生“纠反”信号, 对这一整帧数据进行纠反。考虑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干扰, 设计将对帧同步过程采取“严进严出”的方法, 即:连续数次在数据帧的同一位置检测到巴格码, 才判决为“帧同步”;“帧同步”状态下, 连续数次在数据帧的同一位置未能检测到巴格码, 判决为“未同步”。
(5) 解码
经过接收通道解调、解扩后的I、Q支路资料在收满一帧数据后, 送入Viterbi译码器进行译码。Viterbi译码是解卷积的过程, 将10个接收通道I、Q路分别进行译码, 译码后的数据经过32位串并转换, 送入RAM缓存, 供CPU读取;同时对译码后的数据进行CRC校验, 以验证数据传输的正确。
2.2.2 RDSS基带信号处理工作流程控制
RDSS基带信号处理工作流程控制决定系统的工作模式, 各功能模块的工作状态, 各工作流程间的转换, 软硬件间的协同工作等。RDSS基带信号处理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首先, 根据需求设置芯片的工作模式, 包括需要接收的卫星波束, 中频信号接口, 应用动态范围, 有源/无源应用, 定位/授时应用等, 需要设置的内容包括:CPU的工作频率, 需要开启的接收信道及其它功能模块, 卫星波束伪码序列及初相, 中频数据位宽 (2~4bits) , 中频数据编码方式, 中频频点, 采样率, 积分周期, 捕获门限, 环路带宽, 定位方式, 通信方式, 授时方式, 发射信号产生模式等。
在完成模式设置后, 启动捕获流程。捕获功能由硬件自动进行, 捕获模块提取各积分累加结果, 按照既定捕获算法及参数, 完成信号捕获, 并报告捕获状态。在完成信号的捕获后进入信号跟踪流程, 根据环路参数设置, 跟踪环路计算出误差调整量, 对本地载波及本地码进行动态调整。帧同步在信号捕获后立即启动。确定帧标志后 (帧同步状态) 即可将接收数据分帧缓存, 收齐一帧数据后启动Viterbi译码, 获得卫星原始电文。
在完成帧同步后, 进入信息处理流程:提取接收功率、伪码测量值、载波相位测量值、卫星电文, 并利用以上数据进行数据通信。
3 技术实现
3.1 机载设备
3.1.1 硬件组成
机载设备的硬件组成包括STM32主处理器、北斗模块、3G模块、天线单元、外部接口和供电电源等。其中主处理器包含五个串口, 负责与北斗模块、3G模块、2个两部接口和一个调试接口连接。北斗模块负责北斗定位和短报文收发;3G模块负责3G/4G链路的数据通信;供电单元采用功率较大且输出电平类型多样的电源转换芯片, 将无人机的机上电源转换为机载设备内部工作所需的各种电平;调试接口包括JTAG和串口两种;外部接口主要是与自动驾驶仪和ADS-B防撞设备的信息交互。
3.1.2 工作流程
如图8所示, 机载设备上电后, 经过开机初始化, 通过中断方式接收自动驾驶仪、ADS-B和北斗模块的相关数据, 然后自检3G/4G链路和北斗链路的信号情况, 根据链路优先级选取原则, 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组包, 其中3G/4G链路的数据包较大, 为412字节, 北斗链路数据包相对较小, 为69个字节, 最后通过通信模块将打包后的数据发送至地面设备。
3.1.3 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中断嵌套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由于整个机载设备有四个串口同时工作, 且数据通信速率较快, 其中自动驾驶仪和ADS-B的数据速率是一秒多帧、多字节的形式发送数据的。因此需采用中断嵌套技术解决多个串口同时接收数据的难题, 保证数据接收过程中不丢包, 且留出足够的时间供数据融合处理。另外机载设备接收的数据量较大, 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接收的各项数据进行协议解析、数据筛选和数据组包, 通过数据融合技术来压缩数据处理的时间, 从而保证数据的实时发送。
3.2 地面设备
3.2.1 系统组成
地面设备主要包括北斗指挥机、地面服务器和管制员席几部分。其中北斗指挥机用以接收机载设备的北斗短报文信息, 服务器主要是接收机载设备的3G/4G链路信息, 并对接收到的所有数据 (含北斗链路) 进行保存和网络分发, 管制员席位主要是将接收的机载信息进行动态显示, 并辅助完成无人机空域管理, 另外通过串口的形式将接收到的机载信息分发送至地面指控席。
3.2.2 管制员席
管制员席是在台式计算机上安装管制员席软件来实现的, 软件的主要功能有地图操作、数据管理、航迹管理、空域管理、告警管理、系统设置等功能。其中地图操作包括漫游、缩放、偏心、复位、动态测距等功能;数据管理包括数据列表、告警列表、数据查询、数据编辑等功能;航迹管理包括尾迹点、航迹圈、数据源等功能;空域管理包括空域划设、空域查询、空域编辑等;告警管理包括空域激活、去激活、告警设置等功能;系统设置主要是对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 如服务器地址、中心点位置、指控席地址等。具体的管制员界面如图9所示:
3.2.3 管制员席软件的工作流程
如图10所示, 管制员席在完成系统初始化及地图载入后, 便处于数据接收准备状态。当3G/4G链路的机载数据到达时, 会保存至地面服务器, 而北斗链路的数据会通过北斗指挥机发送至管制员席, 然后由管制员席转存至服务器。服务器在接收到不同链路的数据后, 会根据不同的协议分别进行初步解析, 并将解析后的数据分发至管制员席。管制员席在接收到数据后进行二次解析, 动态显示, 并辅助完成管制员席的一系列功能如空域管理、航迹管理、告警管理等;另外根据指控站的需要, 将数据组包通过串口串分发至指控席。
4 试验验证
为了验证整个系统的正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初步采用车辆代替无人机利用跑车实验的形式来验证。通过在车辆上安装机载设备、自动驾驶仪设备、ADS-B防撞设备, 通过3G/4G/北斗链路进行数据通信。在地面的管制员席上通过划设空域的方式进行空域管理, 在空域激活后当无人机入侵时, 会有醒目的告警提示。另外管制员席在接收到数据后, 会实时通过串口发送至指控站。试验结果表明, 整个系统工作稳定, 3G/4G/北斗链路切换快速可靠, 数据传输、解析、显示和分发均正确无误。
5 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3G/4G/北斗这种全新组合的通信链路, 实现地面设备与无人机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在传统无人机遥测链路上提供了一种备份的通信手段, 并在地面初步尝试了新链路下的民用无人机的航空管制。经过初步验证, 整个系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为民用无人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治生.无人机地面站系统设计与开发[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2007:2-5.
管制体系 篇4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管制程度,NMR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 成为经济增长中重要的动力。而在我国, 若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 还需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转型升级。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5年的50.5%, 整体占比上大大提升。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中, 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服务业对劳动就业贡献也在不断加大,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作为服务业中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 要使服务业优质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率也需提升。而政府管制是影响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基于NMR指标体系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管制程度进行国际国内比较, 为以后研究管制改革对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率影响研究奠定基础。
二、指标体系说明
本文运用OECD数据库中衡量非制造业的市场管制指标即NMR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虽然在最近才运用于中国, 但是已经广泛的运用于OECD和其他国家, 因此测算程序已经标准化, 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中的管制程度。经过改进的NMR指标体系包括三组指标:第一组ETCR指标包括电力、石油, 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和邮政、通讯业。第二组是零售业的指标, 第三组专业服务业指标包括会计、法律、工程和建筑学。2008年该指标体系首次基于当年数据收集对我国进行评估, 已公布的关于我国的测算指标有2008年和2013年, 以下基于已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我国政府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由于部门选取的区别, 本文选取NMR指标中与上述分类重叠的部门用于代表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对不同管制进行比较, 选取的部门为:交通运输业、通信业和专业技术服务。需要说明的是指标数值从0到6, 反应管制程度从小到大。
三、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管制程度的比较
我国自1978年决定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特别是2005年颁布的新的公司法和新的破产法, 节省了企业清算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回收率。2010年世界银行的“经商环境”指标, 指出我国具有良好的经商环境, 仅排在两个国家之后。本节运用2013年的NMR指标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改变情况、国际国内相对情况进行比较。
1.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部门的比较
(1) 交通运输业
NMR指标体系中对交通运输业的衡量指标是ETCR指标, 本节对ETCR的细分行业中这三小行业OECD的原始指标进行加权平均, 该方法借鉴OECD对专业技术服务业总体指标的计算方法, 用以代表对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指标。如图1可以看出, 我国在交通运输业中的管制仅次于土耳其和南非。由于版面的原因在此将三个部门数据绘制在一张图上。
(2) 通信业
由于给出ETCR给出的是分邮政和通讯进行细分测算, 从图1中可以看出:第一, 在通讯业中我国管制仅次于南非, 管制水平较高;第二, 相比较交通运输业, 我国通讯业管制相对较低, 在OECD范围来看通讯业管制相对交通运输业也较低。纵观我国国情, 在交通运输和通讯方面, 国有企业较多, 民营企业较少这明显反应出来了我国在这两方面管制的严格。
(3) 专业技术服务
NMR指标体系中一组指标, 测算的是专业技术服务行业的指标。经过对数据整理, 并且对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进行合并, 得出如图1所示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我国专业技术服务行业管制较轻, 仅高于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和瑞士, 与芬兰持平。专业技术服务指标包括的细分行业是法律、会计、工程技术服务和建筑服务, 从市场中民营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建筑公司的增多, 与指标中反应出来的管制较低一致。这说明我国对市场的改革加强了对知识创新的重视和对技术的保护, 认识到了技术创新是生产率提升的一大动力。
以上比较中由于2013年对美国数据的缺失, 在这里运用2008年的数据进行我国与美国的比较。2008年美国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指标数值分别是1.83、1.47和1.35, 前两者明显低于我国。比较美国与我国的国情可以看出, 美国的市场非常开放, 资本流通迅速, 市场具有活力, 市场法规相对健全, 并且技术进步迅速, 这些都是我国与美国差距的原因所在。
2. 基于不同监管层面的比较
NMR指标通过对阻碍企业新建和限制创新条件的观察, 如使市场竞争提升的科技和条件限制, 得出的数据。NMR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怎样对行业不同的反竞争监管进行量化, 因此分监管层面的数据比较详细。每个行业的监管不同, 专业技术服务监管层面最多, 但是每一个分类都有对进入监管的评价数据。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得出进入管制和国家管制相比较为严重, 在专业技术服务上面的独家专有权, 也可以理解为国家垄断或者对专利技术的保护, 专利技术的保护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但是国家垄断确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的。虽然对专业技术服务的监管层面较多, 但是整体监管程度没有偏高。
3. 从时间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监管发展的观察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许多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带来的是反竞争的效果。但是相比苏联, 我国更多的是放权于地方机关和各个部门。自1979年允许民营企业的存在后, 我国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市场监管得到改善。如图2所示,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从2003年至2013年的监管数据都在降低, 说明了我国的管制在不断的改革发展。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
四、结论
通过上述运用不同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管制进行的观察比较发现, 虽然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管制放松了, 但是相比国际上的发达国家仍然较为严重, 管制改革仍需继续, 并且需要深入改革。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管制结构失衡, 高生产率行业管制严, 进入管制较多, 而低生产率行业管制松, 进入管制较少。现有一些生产性服务业中某些行业垄断力势力过强, 或者收到极强的保护。完全的自由进入市场, 不利于市场效率的最大化。在加强放松的同时, 还需良好的法律、行业标准的建设, 才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参考文献
[1]G.Nicolettiand SScarpetta, Regulation, productivityandgrowth:OECD.evidence.Economic Policy, vol.18, no.36, pp.9-72, 2003.
[2]P.Conwayand GNicoletti, Product M.arket Regulationinthe Non-Man ufacturing Sectorsof OECDCountries:Measurementand Highlights.2006.
[3]李志强, 李静媛.制度变迁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 (1) .
空中交通管制中管制员的心理研究 篇5
心理压力并不总是有害的。研究压力的专家发现“人只有在死亡的状态下才完全没有压力”。压力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生理状态, 此时人感到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工作负担、婚姻问题和经济困难等不愉快的事情会很自然地使人感到压力;同样, 外出旅游、体育运动、新的工作、登山和约会等愉快的事情也会使人感到压力。即使你在健康状态下很平静地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本身也包含着许多压力。
管制员时刻处在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之下, 压力通常来自工作的方方面面。首先, 工作责任重大。管制员的任何一个错误指令都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人民的生命财产是极为重要的, 而在一个即使是很小的管制空域中, 管制员手中都会掌握这几十人的命运, 大的管制区内, 管制员手中甚至可以同时掌握上万人的命运, 加之动辄上亿元的航空器, 任何人到这一岗位都会觉得心头有千斤负荷, 因此管制也是一个不允许出错的工作。试想, 空难发生了, 值班管制员目击了空难的发生, 目击了生命凋零的过程。想想管制员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他们除了要迅速战胜恐慌与悲伤外, 还要立即调整思绪、启动应急程序、协助展开救援。随后, 他们迎来的是冷酷而严格的调查。先不说到底管制员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单是这场经历空难又接受调查的过程, 就足以使当事管制员身心疲惫、噩梦不断。其次, 高标准要求。工作的标准要求相当的高, 考虑到错误指令的严重后果, 管制员不得不极其谨慎地对待成千上万的指令, 这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再次, 时间压力。飞行量的快速增加, 使得空域资源相对越来越少, 做出决策实施管制的时间也越来越紧迫, 在进近和塔台管制室中, 人脑对时间的计算是以秒为单位的, 几秒钟之后就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形, 飞行流量大时, 任何一个正确和有效的管制决策都必须在几秒钟之内甚至一秒钟内做出, 否则就有可能要花去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精力来弥补。
由此可见, 压力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总而言之, 尽量不要把生活中的压力带入到工作中去。对于工作中的压力, 希望我们的各级管理层从改善管制员的工作环境, 引进新设备, 加强维护等方面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管制员只有在“眼明耳聪”的条件下才可能实施正确的管制。我们的直接管理层则需从解决管制员后顾之忧入手, 真正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氛围, 尽可能地减小管制员的各方面压力。
2. 提高管制员心理素质
从空管工作实践中, 加强对见习管制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针对见习管制员两种不同心态, 分别分析论述其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种是自信心不足, “畏手畏脚, 瞻前顾后”。见习管制员由于对管制工作的不了解, 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如果见习管制员在连续几次管制工作中表现不佳或者在同一问题上连续犯错, 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其自信心就会遭受很大的打击, 继而见到流量稍大, 或者同一问题再次出现时, 就会不知所措, 不敢下发指令, 一片茫然, 丧失管制时机。犯错不要紧, 犯错是自己某一方面不足的表现。要找出自己的不足, 认真分析犯错的原因。当同样的冲突被圆满的解决, 自己的心理障碍也就被跨越。这有助于恢复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使自己的管制工作逐步得心应手。另一种心态是骄傲自负, 盲目蛮干, 有的见习管制员由于其基础知识较扎实, 上手比较快, 在合理的调配好几次冲突后, 心里便有了异样的感觉。这种心态比起前一种心态危害性更大。自信心不足, 还有师傅和旁人的指点, 不致造成影响, 但产生骄傲自负心态之后, 就会不听别人的意见, 一意孤行, 乱下指令, 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见习管制员应该脚踏实地的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冲突, 调整好自己心态, 使自己的管制技能精益求精, 更上一层楼。
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 而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的发展和心理素质变化的方向。社会文化环境、居住和工作条件、工作时间长短和工作性质、生活上的突发事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过重的思想负担等因素, 都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素质。举例说明:工作环境如光线、噪音、温度、湿度、辐射和办公场所的布置等, 不仅对职工身体有影响, 也会使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国际民航组织研究表明, 因受光线、噪音和辐射的影响, 大部分管制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情绪焦虑、烦躁、易激动的情绪体验, 从而导致心情郁闷, 精神紧张, 易疲劳, 反应迟钝, 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心理问题, 进而影响管制工作的实施。另外, 人际关系的因素也很重要, 紧张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素质, 致使人际关系不和谐, 心理状态变得复杂, 情绪易波动, 甚至导致人际冲突, 影响工作。实际工作中实施“双岗制”时曾有过这种情况, 两个岗位管制员私下关系不和, 值班时缺乏协调配合, 你干你的, 我干我的, 彻底背离了“双岗制”的初衷。这就是我们在管制岗位建设过程中, 建立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在搭配班组成员时不仅要考虑组员的技术力量, 还要考虑各组员的人际关系、心理素质等因素。
明确了心理素质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心理素质的因素之后, 再结合空管工作的特点, 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类知识, 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或增强空管人员的心理素质, 促成管制员良好的心理循环, 进而提高保障飞行安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原理》, 卢汪著, (开明出版社2000年) 。
[2]《人为因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2002年6月) 。
管制体系 篇6
空中管制指的是空中交通管制通过导航、通信技术等方式, 对飞机的飞行方式采取控制及监督, 确保飞机顺利飞行。在飞行当中, 空中管制可以有效保障飞行的安全, 降低航空事故发生率。近些年来, 国内航空行业发展尤为迅猛, 可是安全事故却时常出现。因此, 为了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率, 管制人员需要具备正确的管制习惯, 确保良好的管制水准。
1 空中管制习惯的重要性
飞机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 为人们带来了良好的便利条件, 与其他交通工具对比, 飞机的安全性最高, 可是航班失事状况时有发生。空中交通管制是透过计数方式以及先进设施监督飞机在空中飞行状况, 预防飞机和飞机乃至其他阻碍物碰撞, 以此为安全有序的飞行打造良好的条件。依照航线空域, 能够把空中管制划分成情报管理范围、进近管理范围、塔台管理范围、等待空域管理范围等。
作为系统性工作, 主要通过管制人员执行, 因此空管品质以及空管人员的管制习惯紧密相连。比如某航班在查出故障后, 运控部门在接到检察人员通报后立即告知机场服务报告室, 把信息传输至塔台管制室。这时管制人员假如未立即告知主班管制人员, 则在飞机事故处理之后, 航班机组需要对主班管制人员提交放行申请, 后者需再次对信息给予确认, 如此则会加大空管工作的难度, 浪费较多的时间[1]。
造成飞机无法正常飞行的问题较多, 比如飞机的性能、飞行的技术、飞行的时间、地面的保障设备、地理及气候因素等等。假如空中管制人员并未细致检查, 有可能会遗漏问题, 以此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发现, 空中管制人员良好的管制习惯, 可以对飞行的效率以及飞行的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必须严格依照相关规定, 对所有项目进行操作, 直至将其变为习惯。
2 管制习惯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问题
2.1 不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
因为被传统管制习惯所影响, 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空中交通管制中仅通过导航、通信技术等方式, 监控飞机的飞行状况, 确保飞机顺利飞行, 并没有关注人为及非人为因素, 漏失了工作的主要流程, 并且在相关航空机构内也并未在准则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管制工作也具有管理技术不严等状况, 而在管制中发生一些错误, 导致航空事故的产生。所以, 航空机构需完善相对的法律条例, 监督管制人员建立良好的管制习惯。可是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安全基础较弱, 会在空中交通管制中发生一些错误。假若不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 则会令空中交通管制具有风险性, 乃至延误航空工作的进行[2]。
2.2 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不注重规章制度
制定相关制度可以良好实施空中交通管制工作, 也成为保障航空工作有效进行的必备因素, 并且可以杜绝事故的发生, 确保飞行安全。因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在管制当中由于遗漏具体问题, 直接导致相应问题的发生, 并且不依照航空机构的规定执行管制, 在工作中过于随便, 不但对空中交通管制的品质造成影响, 还会令事故时有发生。因为相应工作人员在空中管制中并未专注于工作, 没有相互配合, 所以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2.3 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缺乏责任心、工作效率较低
在管制当中, 空中管制人员稍微疏漏, 均会严重降低空中交通管制的品质。假如在工作中过于马虎, 无法及时发觉操作中的问题, 长此以往则会出现相关的飞行事故。如果空中交通管制人员未认真对待工作, 则会降低工作效率, 出现相应问题。
3 不良管制习惯在空中交通管制问题中的改善措施
3.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管制设施成为空中管制工作良好实施的有效保障, 也成为空中管制人员具备良好管制习惯的条件。空中交通管制作为一个尤为复杂、系统的工程, 需要管制人员每天处在超负荷的紧张状态中, 较难保障不发生一些疏漏之处。假如可以具备一个完善的空中管制基础设施以及管制设备, 则能够良好的协助管制人员执行工作。比如:良好的管制设施可以有利于管制人员执行综合分析, 以此可以提升管制人员的工作效率, 保障在最快时间内完成标准的空中管制指令。因此, 一个完善、先进、良好的空中管制设施对于空中交通管制而言尤为重要。
3.2 强化培养正确的管制习惯
正确的管制习惯与错误的管制习惯是相对立的, 所以对管制人员进行培训时, 需要强化培养指挥人员正确的管制习惯。正确的管制习惯指的是指挥人员在空中管制指挥当中需要集中精神、熟悉所有工作流程、熟记空中管制规则、注重所有管制工作细节, 这些习惯可以良好提高管制人员的工作素养以及个人能力。企业可以强化对新员工上岗前的培训, 严格要求新员工岗位工作内容处于标准之上, 依照正确的工作流程进行操控, 令新员工在岗位工作中能够细致、全面、规范的工作, 确保新员工可以在岗位工作中完成科学、规范、理性的工作。对于老员工习惯而言, 企业可以通过暂时撤离岗位以及严格培养的形式, 对老员工的习惯进行全面细致的要求, 将老员工的思想工作做好, 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保障老员工可以更为高要求的提升对自身的标准, 确保彻底清除错误的管制习惯[3]。
3.3 强化管制班组成员相互间的默契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内容繁琐, 必须通过管制人员相互间的配合。管制班组成员相互间配合默契, 能够较大提升空中管制效率, 并且降低控制错误的机率。所以, 加强管制班组成员相互间的协作配合, 能够优化管制班组的配置, 构成优势互补, 也成为规范空中交通管制行为、杜绝错误管制习惯的一个有效方式。
3.4 强化管制人员的专业素养
企业需要严格培训管制人员的专业素养, 确保空中管制指挥可以具有专业的工作职能以及操控技能, 并且有效提高空中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 保障空中管制人员可以坦然面对空中管制工作中的各类突发状况。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管制人员具备正确的管制习惯, 改良错忘漏问题的发生, 能够良好降低航空事故的发生率, 确保航空工作的正常运转。
摘要:由于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管制习惯愈发无法符合空中交通管制的所需。在管制当中, 为了保障航空工作的顺利执行, 降低故障发生率, 需要监督管制人员在管制工作中建立正确的习惯。
关键词:管制习惯,空中交通管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刚.管制习惯在空中管制中的重要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 2013 (9) :136.
[2]侯鹏霄.浅谈管制习惯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科技博览, 2014 (2) :208.
管制体系 篇7
一、不良空中管制习惯的特点和成因
空中交通管制员在进行交通管制时, 由于自身的疏漏, 常常会养成一些不良的空中管制习惯, 如“错、忘、漏”现象频频出现等。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来说, 其“错、忘、漏”的特点如下: (1) “错”就是指空中交通管制员在操作或者指挥上的错误, 是空中交通管制员业务不精造成的。在平时一些细小的错误可能并不会马上就凸显出结果, 但是日积月累下十分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 (2) “忘”就是指空中交通管制员因为自身的疏忽忘记了某项本职工作, 这也有可能造成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空中交通管制员精力不集中或者记忆力下降等, 都是“忘”产生的原因。 (3) “漏’就是指空中管制员在进行空中交通管制时遗漏了某项流程, 未能严格的遵循标准的工作流程办事。
“错、忘、漏”这些都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在进行交通管制时养成的不良管制习惯。形成这些不良管制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员良好管制习惯养成的因素也是多样化的。如果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压力太大、任务量太多、容易造成其身心上的过负荷劳作, 从而导致“错、忘、漏”的出现;空中交通管制员在进行管制时缺乏必要的先进设备的技术支持, 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制体系, 也是其形成“错、忘、漏”形成的原因之一;此外, 如果空中交通管制员自身素质较低, 业务能力差, 也有可能导致不良管制习惯的养成。
二、管制习惯在空中管制中的重要性
习惯是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动作形成的一种下意识的自然形为, 习惯有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人们通常都是在不加思考的情况下下意识的就做了。在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空中交通管制时, 也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重复动作的训练, 这就形成了每个空中交通管制员特有的管制习惯。管制习惯对于空中交通管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管制习惯是影响各类空中交通安全事故的不确定因素之一, 一个不经意的空中管制习惯有可能会导致一桩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根据对过往空中交通事故的研究表明, 在造成空中交通事故的各种因素中,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不良管制习惯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27%, 也就是说, 差不多每四桩空中交通安全事故, 就有一桩是由于空管员的管制习惯引起的。因此, 必须要高度重视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管制行为, 养成良好的管制习惯, 以降低空中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是空中交通安全平稳运行的必要保障。而空中交通管制员作为这项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其自身良好管制习惯的养成是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功效的必要前提。在正常的状况时, 空中交通管制员接到进行管制的命令后, 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对空中交通的现状进行判断, 梳理出恰当的工作流程, 根据当下空中交通的实际情况在第一时间选择最合适的管制措施, 以规范空中交通行为,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 空中交通管制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自身经验以及行为习惯的影响, 如果这些习惯是好的, 那么当然会对空中交通的平稳安全运行产生积极地、正面的推动作用, 一旦这些习惯是不好的, 比如出现“错、忘、漏”现象等, 就很容易对空中交通行为产生负面的作用, 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纠正不良管制习惯的对策分析
1推进基础设施建立
一套先进的、高效的空中管制设备和基础设施是空中管制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保障, 也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养成良好的管制习惯的必要前提。空中交通管制是一项繁重的、精细的系统工程, 管制人员每天都处在紧张的超负荷工作状态, 很难保障没有疏漏的发生。此时, 一套先进、高效的现代化空中管制设备能够帮助管制人员快速的掌握当下空中交通的现状, 并依靠设备的帮助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在第一时间做出恰当的空中管制指令。因此, 需要加强对既有设备的升级改造, 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武装空中交通管制人员, 进而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管制习惯。
2加强管制班组成员之间的配合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内容繁杂, 需要管制人员之间协作完成。管制班组成员之间的默契协作, 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空中管制的效率, 同时降低控制失误发生的概率。因此, 强化管制班组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 对管制班组进行优化配置, 形成优势互补, 也是规范空中交通管制行为、预防不良管制习惯的重要措施之一。
3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
要想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的效率, 杜绝不良管制习惯, 仅仅依靠先进的设备和制度保障是不够的, 还需要空中管制人员自身具有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必须加强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工作, 提高空中管制人员的准入门槛, 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和心理素质的培训, 建立健全一整套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淘汰专业素质不过关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 以促进其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从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准的专业空中交通管制队伍。
结语
综上所述,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是空中交通得以平稳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而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管制习惯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现阶段一些空中交通管制员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管制习惯, 需要其高度重视管制习惯对于空中管制的重要性, 提高自身素质, 采取综合手段, 规范空中管制行为。
摘要:一个优良的管制习惯的养成, 可以帮助空中交通管制员规范空中交通秩序, 降低航空事故发生的概率。本文以空中交通管制员不良管制习惯的成因为出发点, 详细剖析了管制习惯对于空中交通管制的重要性, 并根据目前的空中管制现状提出了相对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管制习惯,空中管制,重要性,对策
参考文献
[1]卢光庆.从习惯、协作、精力入手——严防管制“错、忘、漏”[J].空中交通管理.2007, 05 (07) :27-28.
中国取消化肥价格管制 篇8
《通知》指出:自2009年1月25日起, 国产化肥出厂价、进口化肥 (钾肥除外) 的港口交货价, 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同时, 取消提价申报、调价备案、最高限价以及流通环节价格差率控制等各项临时价格干预。
这标志着中国在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化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长远看对整个化肥行业和农业生产具有积极影响。中国自2008年底实行成品油税费改革, 作为农业生产资料之一的柴油已实行了“有限市场化”。
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 是中国农业成本的主要部分。也正因此, 中国政府长期对化肥出厂价和进出口实行严格的控制。1998年中国把化肥出厂价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 放开化肥零售。但2004年后, 随着化肥大幅涨价, 中国又实行了临时价格干预。
2008年下半年至今, 国际市场化肥及其原料价格持续下降, 国内市场化肥价格也全面回落。目前, 中国国内的氮肥和磷肥产能过剩, 供过于求, 生产企业亏损严重。但是, 钾肥则主要靠进口, 2007年中国70%以上的钾肥依靠进口。
上述改革是对1月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策的具体落实。2008年12月24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决定, 鉴于国内化肥“供需总量基本平衡”, 应“加快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肥价格形成机制, 适时将所有化肥出厂价格及除钾肥以外的一般贸易进口化肥港口交货价格, 由政府指导价改为市场调节价”。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指出, 实行出厂市场定价后, “化肥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首先, “中国化肥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氮肥、磷肥等主要品种均供大于求”;其次, 中国对主要靠进口的钾肥依然实行港口到货价格控制, 同时还将储备1600万t的化肥用于春耕生产, 这占到整个春季用肥的20%。
1998年以来, 中国的化肥批发、零售价格已经完全市场化, 但化肥的出厂价和进出口则一直由政府控制。此次定价机制改革后, 中国化肥产业的生产、消费环节已经实现了市场化, 但进出口领域则依然由政府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