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管制

2024-10-19

规划管制(共12篇)

规划管制 篇1

从发展态势看, 空间管控与纵横难协同。以下从共同趋势和现实问题两方面介绍。第一方面, 共同趋势强调空间管制。首先, 城乡规划从“一书三证”到“三区四线”、地方创新, 整个法定规划的体系发展脉络非常完整, 空间管控在地方的大量实践过程中有非常好的创新。其次, 土地规划从“用途管制”到“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随着土地规划本身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它的范围和视野在不断的调整和扩大。第三, 发展规划, 从“目标规划”到主体功能区规划。第四, 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通过生态功能区划的三级分区体系, 将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 确定五十个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第二方面, 现实问题:纵横难协调。一是横向不协调, 规划差异大。二是纵向不协调, 布局规模各说各。三是话语不一致, 分类标准不统一。四是城乡不对等, 乡村系统关注少。五是百姓不点头, 土地产权考虑少。

“城乡规划是发展引导型, 上级指导下级;土地规划是资源保护型, 上级调控下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发展协调型;生态功能区规划是生态保护型, 后两者更多是依据型规划。共同一点都要通过管制空间来实现”。

规划实质是基于土地发展权的空间管制, 空间管制实质是土地发展权在空间上的分配。禁止建设区土地发展权受到限制, 适宜建设区或允许建设区, 土地发展权得到体现。空间管制受到人类对空间利用的价值取向影响。常取决于政策制定者的价值取向和主观判断, 往往是利益博弈过程。

土地发展权的两个特色, 一是隐性+国有, 按照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权能, 是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虽然没有规定发展权, 但是实质性是存在着, 称之为隐性。隐性归谁所有?按照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框架, 国有建设用地拥有土地发展权, 集体建设用地拥有有限的土地发展权, 非建设用地未设置土地发展权。二是两级土地发展权体系, 一级是上级政府对下级区域的建设许可, 二级是政府对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许可。一级土地发展权控制下的空间管制规划, 主要体现国家与地方, 上级与下级政府的关系乃至博弈过程, 都是责任规划。包括城乡规划、土地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二级土地发展权, 既有权益规划也有责任规划, 详细规划体现权益规划思想, 土地规划中乡级规划是一种责任规划延伸, 核心是要处理地方政府与潜在土地权利人和现有土地权利人之间关系的博弈。

规划协同是共同责任下的协作配合。共同目标是保生态红线, 保发展底线。红线是生态安全、粮食安全, 底线是稳增长、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共同责任是优化“三生”空间, 生态空间集约高效, 生活空间宜居舒适,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协作配合, 则通过价值取向、管理机制、技术途径、反馈机制四个方面体现。

对城乡规划发展提出我个人的几点思考:一是上下协同, 处理好上下位法定规划关系, 就是处理好责任规划和权益规划的关系, 促进法定规划内部的逐级对接。二是注重权益, 重视土地发展权和土地权益。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看总体利益, 从开发商、原住民和受影响者角度看个体利益。另外加强协作规划, 要融合多元规划主体力量, 确保居民和群众团体的参与权, 规划要扮演好这些利益主体协调平衡中的纽带作用。三是关注乡村, 探索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途径。以上海市郊野地区规划为例, 介绍对乡村地区类似控制性详细规划思路探讨, 对高度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统一管理用地的启发。四是统筹国土, 关注三生空间的合理利用。生态空间追求环境优化、生态保持, 生活空间寻求空间舒适、布局合理。各自的空间之间有交织, 有交集, 关键要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三生空间相互的关系, 以及核心和辅助的关系。

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思考, 空间规划是什么?规划协同要什么?我认为, 第一, 空间规划是“管”、“用”规划, 强调空间管制, 又强调合理利用, 还应该可实施。第二, 空间规划是“责”、“权”规划, 强调责任边界、权益边界, 而且还需要可评判。无论从经济价值、经济利益的角度评判还是从社会价值的角度评判, 应该有一套可评判规划优劣的方法与对应体系。对规划协调, 未来无论空间规划走势如何走, 共同责任协作配合应该是规划协同的主基调, 也是各方面规划师、规划管理人员应该在一起共同努力的做法。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的发言整理, 未经本人修改)

规划管制 篇2

1月1日起,华北、华东、中南空管局本部、新疆空管局(包括阿克苏空管站)管制员管制津贴标准调整如下:

201月1日起,除第一条所列单位外,其他单位管制员管制津贴标准调整如下:

与此同时,由民航局推动的空管深化改革已经启动,并先在西北地区空管局和湖南空管分局进行试点。

京沪广新涨幅更大

根据记者拿到的通知,此次针对不同管制单位、不同管制员级别,实行差异化上调管制津贴标准,适度拉开差距,其中,北上广及新疆四地空管的津贴标准涨幅较大。新的津贴标准将于年1月1日起实行。

通知要求,各地区空管局可按上述标准发放管制津贴,也可在核增的管制津贴总量内,按扇区复杂程度、管制员工作负荷、岗位职责等因素,进一步差异化调整管制津贴水平。各地区空管局可将核增的管制津贴部分转化为绩效奖金,向夜班执勤较多、未出现无后果违章、工作业绩较好的管制员倾斜,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奖优罚懒”的绩效型管理机制。

由于承担着不亚于飞行员的安全责任,管制员在欧美都属于高薪职业,有的比医生、律师的薪水还要高。相比之下,国内的管制员的薪水却只有欧美的零头。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成熟人员在加速流失,而新鲜血液却越来越难补充。

近年来,国内民航业都在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飞行员、机务、空管等相关人员的培养和培训的速度,都远远赶不上民航飞机增长的速度。

在1月1日和7月1日,民航局空管局已经分别统一上调了管制员管制津贴标准10元/小时,而此次的不同是针对不同管制单位、不同管制员级别,实行了差异化上调管制津贴标准,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区域差异和劳动贡献。

通知指出,不同的调整标准,主要基于受区域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影响,全国各管制单位运行繁忙程度差异较大,一线管制员工作负荷差异明显。空管系统共保障各类飞行3022万架次,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管制单位共保障880万架次,约占全国份额的三分之一。

西北湖南先行试点

在前段时间发生上海虹桥机场的两架飞机险撞事件后,事故的主要责任方——空管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根据民航局的调查,上述事件是一起因塔台管制员遗忘动态、指挥失误而造成的人为原因严重事故征候,民航局分别给予华东空管局、华东空管局管制中心、华东空管局安全管理部13名领导干部党内警告、严重警告和行政记过、撤职处分;吊销当班指挥席和监控席管制员执照,当班指挥席管制员终身不得从事管制指挥工作。

当时,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要加快空管系统的改革步伐,提升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进一步健全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机制。

据记者了解,就在几天前的11月底,冯正霖局长主持召开的民航局党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统筹推进民航空管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这也是民航局党组审议的第一个深化民航改革专项任务方案。

会议强调,要紧紧抓住劳动用工、定岗定员、薪酬制度等三项制度改革这个龙头,在西北地区空管局和湖南空管分局先行试点,然后在整个空管系统全面推开。在分配制度改革问题上,必须坚持向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向技术倾斜,凸显一线管制员的岗位责任,增强基层员工的改革获得感,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空管的发展潜力,扩展空管的发展空间。

而此次新一轮的管制员增加小时费,也是“向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向技术倾斜”的具体体现。

未来还要怎么改

一名来自虹桥塔台的管制员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在虹桥事件发生后,现在对管制工作的规章制度具体要求比以前严很多,比如虹桥机场要求指挥时不许长时间低头,低头超过2分钟要处罚,陆空通话不能有任何瑕疵等。

不过他也坦陈,在追求经济效益与正点率,以及强化安全管理之间,是否能做到更好的权衡?从空管这个行业来看,在培训、绩效、疲劳管理、运行规则、体制机制等方面真的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变或完善。

“比如说,在工资无法大幅上涨的情况下,能否通过加强空管文化建设,增强管制员队伍凝聚力,真正地关怀管制员,了解和帮助每个人的疾苦。”

而一位空管系统的领导则对记者表示,目前空管行业积累的问题,很多都是系统性的,有些是多年僵化滞后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严重影响其跟上民航发展的步伐,与企业化、股份制、商业化运作的航空公司和机场更是差距巨大。

“由于事业单位限薪的限制,工资总额不能自定,工资按照预算拨款,个人收入就有天花板,随着发展想再提高还会遇到障碍。”上述领导告诉记者,国家前几年就开始推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鼓励向企业化发展过渡,空管的企业化改革希望也能提上日程。

规划管制 篇3

关键词:反垄断管制竞争反垄断立法

一、反垄断管制放松的原因分析

反垄断管制源于1890年的《谢尔曼法》的出台,主要用于规范三种限制竞争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水平或垂直的兼并行为、限制竞争协议(卡特尔)。之所以把以上各项列入管制范围,是因为在进行仔细的福利分析之后发现,以上各项内容都或多或少地含有限制竞争的效果,并因此而损害了整体的福利水平。特别是其中的掠夺性定价行为、固定价格协议以及分割市场协议等行为限制竞争的效果更是十分明显。

从1890年至今的100多年时间里,反垄断管制的内容、形式、手段都不断发生着变化。到20世纪70年代,受技术条件的影响和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世界各国的反垄断管制都出现了放松的趋势。

(一)政府管制的失灵

实行政府管制的本意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但是由于个人私利、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政府管制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它不过是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由政府“提供给有效政治利益集团”的一种商品或服务。受管制的产业部门客观上受到政府的保护,可以稳定地得到高额收益,因而它们所提供的服务普遍存在创新不足、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问题。卡恩指出:“(管制)压制了创新,庇护了低效率,鼓励了工资一价格螺旋上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不一致促进了资源的错误配置,推动了以成本扩张、浪费为主的竞争,否定了公众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选择,而公众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选择原在竞争性市场上是可以实现的。”在人们意识到被管制行业低效率的同时,也深深地意识到了对行业进行管制这种形式本身以及管制主体——政府本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管制俘获理论的广泛传播使人们对管制的信心锐减。正如塔洛克所言,“事实上,管制机构通常由被管制机构设立”。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用政府管制去代替市场的调节不过是以政府失败代替了市场失灵,并不会产生一个完美的结果。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失误、规模的不断膨胀、管制费用不断上升以及严重的寻租行为都使人们逐渐地认识到,政府不过是“拥有独立利益的巨物”而远非理想化的“慈善的专制者”。政府管制中的“内部效应”实际上危害更大。

(二)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

政府进行经济管制的主要依据是自然垄断,即由于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或者由于大规模固定资本的投资所造成的沉淀成本的原因,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的社会生产效率最高或成本最低,因而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政府需要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管制。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30多年里,西方自然垄断管制实践的经验与传统的理论模型之间出现了冲突。近期的研究证明,关于自然垄断的恰当定义必须建立在部分可加性而不是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就是说,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供应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就仍然最小,该行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行业。因此,应该改变对自然垄断就一定需要管制的传统看法,并根据平均成本的升降、企业承受力大小采取不同的对策。由于20世纪初以来,技术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改变了传统的行业特点,使原来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相关领域实行管制的理论依据丧失。如通信领域的延展业务,像长途通信、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并不需要太大的投资,而这部分固定资本的投入也非沉淀成本,这使得新企业参与竞争成为可能和可行,电信领域原有的自然垄断特性逐渐地模糊了。而且,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也给新企业的进入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放松市场管制,扩大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二战以后,随着体现在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展开,对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国际贸易、跨国投资、战略联盟等国际合作要求有一个开放、公平、自由的环境,现有的政府管制人为地阻碍了人、财、物的自由流动,因此迫切要求解除政府管制;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使经济安全问题凸现,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何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既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又不损害市场环境的发展,是摆在各国反垄断实践面前的大问题。具体说,就是依据何种原则进行管制,使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站在同样的国民待遇基础上进行竞争?依据何种原则进行合并管制,以达到既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又不限制竞争?依据何种原则理解和掌握对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的认定(特别是对外资企业的行为认定)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这里不仅仅是放松管制的问题,而且是如何放松的问题。在整体上呈现放松趋势的同时,处于市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反垄断管制中所面临的重点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这一领域的工作是建立在相对完善的市场基础上的,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已获得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如何剔除垄断的弊病、维护竞争的自由;后起的发达国家则要解决在容忍一定的垄断弊病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规模经济水平;而转型国家面临转型中的现实问题,像如何对待遗留下来的垄断企业、如何对待政府干预或者行政垄断问题等等。但不管是在哪种市场环境下,事实上都存在着管制与放松管制两种力量的博弈。管制依赖于政府以强制力量对经济的干预,而放松管制是市场力量得到张扬的体现,二者并存同时发展。实际上,管制与放松管制是一种两益取其重、两害取其轻的动态权衡,其关键在于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管制体制和机制以达到双重的目的,使垄断的行业具有竞争性,使竞争的行业具有合理的规模性。

二、我国的反垄断管制立法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市场处于典型的转型期。在反垄断管制整体上呈现放松的趋势下,反垄断管制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专注于解决垄断本身的问题,而是肩负着另外一些使命,如解决转型期的行政垄断问题、充分认识与理解反垄断法的管制对象并做出合理的管制决定、建立权威的管制机构并正确处理管制机构与其他管理机构的关系问题等等。

我国现行的“反垄断法草案”(2006年)是在广泛征求国内外专家意见并充分借鉴德国、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与地区的成文法并得到了OECD、IMF、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等组织的支持和大力帮助,历经12年的时间才出台的,基本包括了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控制企业合并三部分的内容,符合国际惯例。并且在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过度时期行政垄断现象严重的现实将“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列人其中,具有中国特色。考虑到中国入世的潮流,《草案》特别引用了有关“适用范围”的扩

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从事违反本法规定,并对境内市场产生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具有域外效力。《草案》强调了反垄断法保护竞争,反对垄断的理念,对“自愿”“平等”“公乎”“诚实信用”等民法典倡导的原则进行了修改,保证了法律的严肃性。

行政垄断多出现在经济转轨国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一,经济转轨国家在过渡时期,以法治为基础的完善的、国家权力有明确界限的社会结构还未形成,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权大于法”仍然在起作用;第二,不管是地区封锁也好,指定交易也罢,还是强制组建企业集团,体现为部分地区和部门为追求地方利益、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国家利益;第三,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原材料分布不均匀,限制了各地的均衡发展,为保护各地区的利益,出现地区封锁或其他限制竞争行为。

鉴于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一样会造成破坏市场秩序限制竞争的后果,也鉴于在现阶段中国转型期的市场环境下,行政垄断相比而言影响更大,所以作为市场经济“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当然有必要加以规范和调整。实际上,利用反垄断法解决行政垄断的问题也是其它许多国家的做法。多数的经济转轨国家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反垄断法中有关于行政垄断的内容,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等国家均如此。

《草案》中另一个备受瞩目并引起争议的内容是关于反垄断执法机关与程序的规定。草案规定了“反垄断委员会”和“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双层架构模式。“反垄断委员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法学、经济学专家组成,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反垄断工作。负责反垄断执法的机构主要是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发改委。

但《草案》未对反垄断法的地方性机构做出规定,这是一个缺陷。中国是一个大国,反垄断问题又是市场发展的头号大事,我们应该设立反垄断的地方执法机构与反垄断主管机关共同处理繁多的相关案件,提高执法的效率。

《草案》关于反垄断执法机关的内容没有涉及到新设立的执法机关与现有的相关行业监管机构的关系怎样协调的问题。现有的基础设施部门铁路、民航、电力、电信等行业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规,如铁路法、民航法、电信法等,对各自的行业监管机构的职责权限进行了规定。这些行业监管机构与反垄断执法机构在面临同一行业的企业垄断行为时应如何裁决?由谁裁决?国际上可以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首的权力共享型的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电力、电信与银行领域的企业合并审查方面。第二种权力配置模式是以新西兰为代表的模式,即以反垄断权代替监管权,将反垄断权和监管权都集中在反垄断机构身上。

规划管制 篇4

1 空间管制的发展与含义

1.1 国外空间管制的发展

围绕快速城镇化中出现的资源、环境问题, 西方规划学者进行了长期的探索。1898年霍华德 (Ebenezer Howard) 在“田园城市”理论中提出了同心圆模式的规划, 并在城市中增添一些花坛和绿地[9] (如图1所示) , 这标志着空间管制理念的萌芽。

二战后美国蓬勃兴起的建设开发热潮, 各地方政府为控制城市无限制的低密度蔓延, 对土地开发活动进行管制, “精明增长”管理作为一种尝试性的管理模式被提出, 运用到美国许多城市的发展管理中。该理论通过确定城市增长边界 (urban growth boundary, UGB) 避免城市用地无限制、无节制的膨胀, 它为空间管制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60年代, 随着生态规划的思想逐步成熟, 瓦雷斯 (D.A.Walace) 在绿泉和涯星顿谷地 (Green Spring and Worthington Valley) 规划明确提出要用生态学思想作为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基础, 1969年麦克哈格 (Lan.L.Md Harg) 系统地提出了生态规划概念、思想和方法[10], 并将用之于区域规划和资源规划, 这标志着空间管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1.2 国内空间管制的发展

纵观我国各部门关于空间管制政策的发展历程, 空间管制最早出现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宏观性规划中。2006年4月1日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实施明确提出中心城区也要进行空间管制规划, 要求明确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并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 从此空间管制规划具体落实到微观层面。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明文规定, 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城市、城镇的发展布局, 功能分区, 用地布局, 综合交通体系, 禁止、限制以及适宜建设的区域的范围等。这使得空间管制区划具有了明确的依据, 并且空间管制区划的成果也具有了法律效力。

1.3 空间管制的含义

空间管制是指政府以空间政策为手段, 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控制公共资源的有序使用, 以协调城乡建设与自然环境的适平衡关系, 保障城乡居民享用公共资源与公共空间的权利和利益。它以生态承载力为出发点, 在空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划定区域内不同发展方向的类型区, 并制定其分区发展方向和控制引导措施的一种规划手段。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保护区域的生态基底, 集约利用土地, 协调区域内各个利益主体的矛盾, 促进空间结构优化。

2 小城镇空间管制的目标与原则

2008年初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使得空间管制规划有法可依。空间管制规划的理念作为城乡规划思想的新尝试, 直接挑战传统规划的条块管理模式, 是对城镇所在区域用地进行全面的资源评价, 其基本思路是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实现空间资源有效分配, 从而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留有足够空间。其核心是建立空间准入机制, 对区域内各类空间资源的开发建设实施控制与引导, 以实现区域紧凑高效地增长[11]。

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 在规模上和性质上都有其特殊性。从规模上看, 我国大多数小城镇作为连结城市和农村的桥梁, 规模普遍相对较小。在镇域内农村居民点众多, 农业用地占较大比重;但在镇区内, 城镇工业发展需求较高, 大多数城镇发展工业的愿望相当强烈。所以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 未来小城镇规模扩大, 工业发展等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资源压力也相对较大, 只有通过空间管制进行分类调控, 对区域空间开发行为进行限制、约束或引导, 规范和优化空间开发的秩序[12], 才能使小城镇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

2.1 小城镇空间管制的目标

空间管制作为政府调控空间资源、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 在对镇域建设空间进行规划控制的同时, 对镇域非建设空间也进行有效的控制, 使城镇建设逐步从“计划安排”向“市场开发”转变。空间管制通过划定镇域非建设用地, 避免镇域建设用地在空间上的盲目扩张, 促进规划对生态自然、土地和水资源、能源及矿产资源、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建设富有活力的区域生态系统,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化、空间化, 促进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小城镇空间管制的原则

1)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 通过管制与协调实施, 协调各类空间资源关系, 充分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实现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 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依据不同地域的生态特征、服务功能、空间资源利用的属性等因素以及小城镇的发展特征, 具体引导和控制各类建设, 合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

3) 市场调节与政府协调相结合的原则。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要注重市场主导作用, 避免对空间开发中过多的强制性行政干预。同时, 政府应为市场规则的实施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 充分发挥政府对区域各利益主体的管治和协调作用;

4) 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空间管制规划以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为依据, 加强与详细性规划、修建性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保证规划建设的连续性。

3 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管制规划方法与内容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深, 规划方法也不断地革新、完善, 空间管制规划作为一种最常用的空间管制区划方法逐渐被人们所认同。进行空间管制规划时, 首先根据合理保护空间资源原则, 选择适当的分析评价因子, 对空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进行空间资源区划;其次依据空间资源区划并结合各地的实际状况划定空间开发区, 并确定空间管制要求。

小城镇的空间管制规划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面:在镇域层面, 重点关注生态, 强调生态的承载力, 通过空间管制实现对整个镇域空间资源的全覆盖, 明确提出城镇建设区、乡村建设区、农田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历史风貌区、面状基础设施防护区和基础设施廊道等的引导和管制方案, 协调各类空间资源关系, 充分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实现镇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在镇区层面, 通过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 空间管制规划首先从控制非建设用地入手, 重点强调环境, 合理控制土地的开发使用强度, 优先对生态协调保护区、水体保护区、绿地及环境景观控制区、绿化隔离区等的管制, 合理安排各项工程设施, 并在此基础上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

3.1 划定空间分区的影响因素

空间分区的影响因素按照其与建设适宜性的关系分为建设性要素和非建设性要素两类, 建设性要素适用于综合区划阶段, 主要针对建设区内不同建设强度分区的划定, 强调要素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引导作用, 在空间管制规划中采用定量评价原则, 运用各种要素综合判定评价单元的建设适宜性;非建设性要素适用于非建设区划定阶段, 强调要素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制约作用和城市空间拓展对限制要素的规避要求, 在空间管制规划中采用空间准入准则, 即评价单元内只要有一项非建设要素达到某阈值, 无论其他要素如何, 该评价单元即划入禁建区或限建区。根据新《办法》对镇域、镇区不同空间管制要求, 确定空间管制影响要素, 见表1、2。

3.2 小城镇域空间资源分区

空间资源分区应根据镇域的人文条件、社会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 对空间管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个镇域进行空间资源分区。

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 镇域层面的空间资源分区的类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典型的空间资源分区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小城镇建设区:即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小城镇建设用地范围, 包括镇区重点建设区和镇区允许建设区, 要充分考虑城乡发展现状, 合理确定小城镇的建设空间范围;2) 村庄建设区:镇域村庄布局中确定的村庄建设用地范围, 主要包括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用地等;3) 农业生产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田保护区, 是整个小城镇的农业生产基地;4) 生态敏感区:即在整个镇域乃至更大范围内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具有特殊敏感性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影响, 极易受到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影响而产生生态负面效应的地区, 包括镇域内重要的河流水系、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等决定整个镇域甚至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区域;5) 重大基础设施防护区:按类型主要包括面状基础设施防护区和基础设施廊道, 其具体种类包括机场、核电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微波发射塔、高压输电线路、石油天然气管道、大型输水管道、高速公路及铁路等。

3.3 小城镇区空间开发分区

空间开发分区是在空间资源分区的基础上, 依据空间分区影响因素, 从小城镇的发展潜力、村庄建设、生态保护等角度出发, 对整个镇域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的评价判断, 划定不同开发空间, 确定不同空间属性区域用地的开发建设适宜性程度。

镇区空间开发分区根据镇区用地的开发建设适宜性程度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 并单独划出已建区 (如图2所示) 。“四区”的空间开发分区划分范围见表3。

3.3.1 已建区

已建区是规划编制前已经确定并完成的镇区建设用地, 作为规划范围内主要的现状建成区部分, 可在对城镇特色和历史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上, 根据具体情况对已建区内用地性质、开发强度等进行适度调整, 对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以符合小城镇的长远发展需求。

3.3.2 禁建区

禁建区是禁止任何城镇开发建设的区域, 即在规划范围内必须严格保护的区域, 原则上禁止任何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包括基本农田、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行洪河道、风景名胜核心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矿产采空区、文物保护单位、区域性市政走廊用地范围内、城市绿地等。但对于某些规模很小, 对周边生态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并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工作有明显改善的建设项目, 例如, 在风景、历史文化区域内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在经过专家论证, 并通过各种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程序确定后, 可以按要求进行适当建设。

3.3.3 限建区

限建区是指在规划范围内需要控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主要包括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地下水防护区、采空区外围、地质灾害低易发区、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文物地下埋藏区、机场噪声控制区、市政走廊预留和道路红线外控制区、行洪河道外围一定范围等。在以上区域内进行任何的建设活动, 包括新增建设项目、已有建设项目的改造和整治, 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专家论证和法定程序, 经相关部门审批之后方可实施。

3.3.4 适建区

适建区是总体规划确定的合适镇区建设的、需要规划引导和调控的区域, 是镇区建设的优先发展区, 可在该区域内进行较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虽然属于适建区范围, 开发建设行为也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 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和强度, 以满足各类保护区的标准要求。

同时由于城镇空间扩展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强度的建设适宜性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 因此可在各区之间划定一定范围的建设缓冲区, 并制定相容性措施。缓冲区内的建设适宜性具有一定的可变性, 但进入缓冲区的开发建设不能侵占水源地、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用地等强制性管制区域, 缓冲区宽度应当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拟定。

4 结论

随着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空间管制规划作为统筹生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本文探讨了空间管制的方法, 分析了镇域和镇区空间管制的不同影响要素, 阐述了已建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空间管制策略。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深化空间管制的内容, 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可为实施管理者提供更为准确、完善的依据, 带动小城镇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随着我国的城镇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产生了城镇用地粗放型增长、文化资源遭受威胁、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被破坏与滥用等问题。空间管制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 已成为城镇发展过程中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指导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空间管制含义、方法的探讨, 分析了镇域和镇区空间管制的不同影响要素, 阐述了“四区”的空间管制策略, 以期为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思路。

规划管制 篇5

2010-10-

31摘要: 对外贸易离不开对外贸易管制,因为对外贸易活动是一种涉外经济活动,而涉外经济活动必然产生涉外经济关系,在纵向层面这种关系由国家或政府颁布的具有公法性质的法律和政策加以调整和管理。

关键字:对外贸易管制WTO基本原则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现状

对外贸易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国内外政策需要以及履行所缔结或加入国际条约的义务,确立实行各种制度、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和规范对外贸易活动的总称。

对外贸易管制的目的是为了对外贸易管制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保护本国经济利益。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和国内市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间经常会发生贸易摩擦。以“美国201钢铁案”为例,2002年3月,美国以欧盟、日本等8国出口的钢铁产品损害了美国钢铁业为由,动用“201条款”,宣布对多种钢材加征为期3年的进口税,税率总水平达30%。为报复美国提高进口钢材关税,6月,欧盟对美国部分商品征收100%的关税,墨西哥、日本、韩国等也纷纷提高关税或采取紧急保障措施。虽然世贸组织最终裁定美国违反WTO规则,但钢铁贸易战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估计,单是欧盟2002年就损失高达2.4亿美元。而美国在承受近数亿元损失的同时,更导致了7.4万个钢铁消费者失业,弊大于利。美国公布对进口钢铁201保护措施调查案的最终救济方案后,中国政府表示强烈不满;美国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能归咎于外来进口,中国钢铁产品的少量对美出口更是不足以对美国钢铁企业构成损害或损害威胁;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中国政府将保留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申诉的权利。可见,各国实施对外贸易管制的目的是在于进行自身的贸易保护。贸易管制的目的除了进行贸易保护,还有协调个人、企业的围观利益——国家宏观经济利益的冲突,微观经济个体之间的冲突的目的。如对毒品走私和进口洋垃圾的行为进行贸易管制。

除了正常的贸易管制,各国之间还存在恶性贸易管制的竞争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不公平贸易。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历时约一年的美国出口管制体系改革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然而中国仍被排除在放松出口管制的名单之外。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日前发布了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新规——《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这项被称作“美国出口管制体系改革重要一步”的规定,将中国排除在44个可享受贸易便利措施的国家和地区之外。这是美国出口管制新规定继续歧视我国的表现。作为美国出口管制重点限制国,多次在双边战略对话等场合呼吁美方能放松对华出口管制,促进双边贸易平衡。而美国也曾多次做出承诺称“正在考虑放松在中美贸易中纠葛已久的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但是却迟迟没有履行承诺。美国实施这种不合理管制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国内仍保持着冷战思维,认为中国如果掌握了高技术就会用于军事。另一方面,美国担心中国获取了美方技术,会进一步缩短与美国的技术差距,与美国相关产业形成竞争。就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近年来,美对华出口快

速增长,但高技术产品远远滞后于农产品等商品。不合理的出口管制政策制约了两国贸易发展,也直接损害美国企业利益,减少美国就业机会。

为防止类似的各国之间的恶性贸易管制竞争导致的不公平贸易,WTO规定了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同时,WTO要求其成员国放松对外汇的管制。

但是WTO规则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从单边保护转向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WTO规则被利用。从WTO规则中寻求保护措施成为新贸易主义保护的新策略,反倾销,反补贴等WTO允许的贸易保护救济措施成为当今各国最主要的政治措施。无论是反倾销,反补贴还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歧视问题。例如,我国的一些日用品进入美国市场时,美国常常夸大其实,认为其对市场造成威胁,单边采取反倾销措施。而且在多边贸易体制内部,形成发达国家一直操控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在多边贸易谈判规定自己的目标,强迫发展中国家接受对其不利的条件。

为克服WTO自身的缺陷,应严格限制争端解决程序重新被提起的次数,将报复水平限制在WTO允许的范围内,;杜绝一切未经授权的单边贸易措施,确保规则得到平等地遵守,;减轻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增设损害赔偿责任。

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关税制度,海关监管力度,对外贸易经营者资格管理制度,进出口许可制度,进出境检验检疫制度,进出货物收付汇管理制度以及贸易救济制度。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管制制度也在不断进步地过程中。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分享了多边贸易体制带来的各种权利,但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伴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贸易壁垒的拆除,国内工业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而在出口激励手段受限的情况下,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必将碰到一定困难。在世贸组织规则下,实施有治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则是我国现实的选择。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低程度的产业保护、灵活规范的进口限制和暖和的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强调政府对结构调整的积极干预,通过综合运用世贸组织答应的关税、反倾销与反补贴、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手段,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的定位趋向于中性化,具体政策手段趋向于弹性化、柔性化。

在我国对外贸易管制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给我国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距离世界先进对外贸易管制制度应有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吸取各国及自身的经验,帮助我国真正成为对外贸易的强国、大国。

参考文献:

《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彭红斌

电荒:管制失败 篇6

关联指数:★★★★★

关注指数:★★★★★

故事:“开三停四”

2004年,什么事只要一通电就是事。不是冷就是热。

1998年,上上下下还说电太多,“三年不上火电” ,2001年,电就开始断断续续不够用了,拉闸限电是个好办法,拉到2004年就成了电荒。一句实话――全国性缺电。其中浙江、江苏、山西和内蒙古西部四个电网最为严重,处于持续拉闸限电状态。

人分三六九等,缺电只分三等:上海属于“一般短缺”,江苏属于“严重短缺”,浙江省则进入了“电力危机”。

“开三停四”成为了浙江工厂的作息时间表,“先生活、后生产”成了浙江人一种新生活,至于同一个城市的同一条街道上,一边是灯火通明,一边乌灯瞎火,早已经屡见不鲜。一向被列为重点企业的外商,用电需求也难以保证了。诺基亚公司致函杭州市市长威胁要撤资。这事似乎升级了。

反思:板子打谁

这么一个全国性大事,问题出在哪里?

规划、经济增速快、天灾、管理、煤荒,有专家给出了五点原因。

第一、原来的规划,“十五”期间GDP增长7%,电力增长5%。按照这个速度,现在电力增长15%,只及新增需求的三分之一。这样的规划,怎么能够指导现实?

第二,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特别是高耗能行业高速增长,带动了用电需求全面高涨,加重了电力供需紧张。

第三、持续高温、干旱和自来水不足,也增加了随机性缺电;第四、电网间由于不能有效的联网也是引起“电荒”原因之一。

第五、电荒背后是煤荒,煤荒的背后是运力的不足。煤炭日均申请车皮达7万车左右,但铁路每天最多装满4万车。

到底板子该打谁的头上呢?

国家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欧阳昌裕说,电力改革以后,关系并没有理顺。中国的电力体制是电力企业归国资委管,电力规划归国家发改委管,对市场的监督归电监会管。各部门各司其职,在电力规划、发展、用电上不能统一协调。

而且,电力工业的投资结构相当不合理。一方面,长期沿用的严格审批制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使得投资主体单一化,投资缺少竞争,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重火电,轻水电,追求短期利益,造成电力结构不合理,也加大了煤炭和运输的压力。

看来是市场失控还政府调控不力,一时不说不清。年轻的经济学家赵晓说得很明白,“管制失败”。

出路:智慧用能

有事说事,有问题就解决问题。

当务之急,发电。这是一个常规的点子,谁都知道。也有不错的点子,节能。

上海说,“我们来个人工降雨,这个夏天可以少开空调”;南京说,“我们用地热过冬,省电”;天津说,“我们还是回到计划时代,不过,还是涮卡,不用电票”;北京想得最好,“我们把温度定在26度”,廖晓义一举成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先进经验也可以拿来采用。

说起国外,就不能不谈丹麦,因为丹麦是世界上少教经济高速发展却没有发生电荒的国家之一。丹麦模式是以热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代价为核心的。国家征收环境税,并对环保高效的热电项目实行免税。

丹麦改革进行了20年,国内产值翻了一番多,供电能力一直保持了增长,但消耗的资源量没有增加,环境代价大幅度降低,能源成本也增加不大。丹麦全国今天已经没有一个火电厂不供热,也没有一个工业锅炉不发电,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持续地提高。

 而美国模式的追随者包括美国模式的创造者美国,均出现了大面积的缺电现象。首先是美国改革的始发地加州发生大停电。紧接着是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然后是澳大利亚。这次世界性的大停电反映出传统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的模式是不安全的。

丹麦模式提倡人们聪明用能,或者智慧用能。具体到电力上,就是聪明用电或者是智慧用电。这是指人门要学会利用新技术来发电、用电。因为节能是在牺牲人类现有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的;而智慧用电则是在保证我们有充足用电的情况下,应用新技术,通过我们的大脑和拥有的知识,使我们的生活品质不但不下降,反而在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应用电力。

2005年1月19日,国家电监会一次高规格会议传出好消息:据预测,2005年将有6000多万千瓦新增装机建成投产。随着这些新增装机的投产和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电力供需矛盾较去年将有所缓解。

另外一句潜台词,没有人说:全国电厂项目一轰而上。据统计,截止今年10月底,全国违规在建电源项目8000多万千瓦,目前全国在建电源项目容量达到了2.8亿千瓦,电源投资过热,至2006年后又将出现电力严重过剩局面。

国家环保总局急了,先后叫停一批违规在建电厂,其中一个据说是三峡电厂第二,而这次江苏的7个电厂出了彩,停了不说,还获诤言:“铁本”不可以第二。

规划管制 篇7

近年来,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公路运输事业和化学工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从而对社会大多数成员来说, 生活已越来越离不开危险品。不可回避的是, 大多数危险品不是在生产地被使用, 而是需要经过相当长距离的运输到达使用地。据统计, 我国95%以上的危险品涉及异地运输问题, 其中80%左右是通过道路运输的, 每天危险品的运输量超过100万吨[1]。由于危险品道路运输量大、运行车辆事故率高和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落后, 近年来灾难性事故频发, 后果极其严重, 受到了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极大关注。因此, 不管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 危险品在运输中的事故、风险、路径选择等问题, 引发着许多学者的研究。

2.危险品运输的特点

由于运输货物本身的特殊性, 危险品具有易燃、易爆、毒性、腐蚀性和放射性等对人类生活生产具有危害的属性。危险品在运输过程中, 其危险性本就高于其他运输货物[2]。其主要特点表现在:①品类繁多, 性质各异——现今, 在《危险货物品名表》中的危险品已达2700多个品名;②危险性大——运输中如防护不当, 极易发生事故,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③运输管理的规章制度多——作为整个道路货物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 危险品道路运输不仅要遵守道路货物运输共同的规章, 而且要遵守很多特殊规定;④专业性强——危险品运输要满足一般货物的运输条件, 还要根据货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满足其特殊的运输条件;⑤安全至上——这里安全运输是区别于其他普通运输的标志, 它是危险品运输的基点所在, 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3]。

3.危险品运输问题描述及模型设计

(1) 问题描述

在本文对危险品运输网络设计中, 涉及两个角色:当地政府和运营商。当地政府指派网络, 运营商选择路线。政府代表第一层, 限制路段的通行以控制路网上的风险;运营商代表第二层, 在可行的路网上选择成本最小化的路径。一旦政府决定了路网, 运营商将在此路网上, 选择在始发地和目的地之间成本最小的路线, 政府通常不对运营商规定路线, 因此政府在设计中加入运营商选择成本最低路线的自由。这种情况引起了双层规划问题[4]。

(2) 假设条件及相关参数

危险品网络设计问题是一个定义在图形理论问题G= (V, A) , 其中V是定点集合, A是路段集合。一个顶点对应一个交叉口, 一个路段对应网络上的一个路段。网络设计问题找到一个网络服务危险品运输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线。每个商品对应一对OD。记 (s, t) 为运输车辆的一对OD。参数rijk和cijk分别表示第k种危险品在路段 (i, j) 上相关的风险和成本, pijk表示第k种商品在路段 (i, j) 上发生运输事故的概率。如果 (i, j) 是危险品k在网络中的最佳路段, 记xijk=1。如果 (i, j) 或 (j, i) 是政府决策的网络中的解, 记yij=1, 同时本文仅考虑一类危险品, 即k=1。

(3) 模型设计

目标 (1) 是政府最小化网络上的总风险, 而 (3) 为运营商最小化成本。约束 (2) 表示如果 (i, j) 或 (j, i) 中有任何一个路段用于货物运输, 则两个路段均开放使用。约束 (4) 确保危险品k从起点运达终点。约束 (5) 确保运营商选择的路径是由政府选定的。约束 (6) 是二进制要求的变量。

4.求解双层规划的算法设计

(1) 求解双层规划的基本思想

双层模型是一个NP~Hard问题[5], 它集政府决策和运营商决策于一体, 当单独考虑政府决策或运营商决策时, 问题可以很容易得到解决。本文鉴于Erkut和Gzarais[6]采用一个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政府部门对每个运输任务求最小风险路径, 形成网络记作N, 相应风险为R。运营商在网络上按成本最小化选择路径, 实际风险记为Act_R。如果R=Act_R, 则认为已经找到最优结果。否则, 至少有一个运输任务没有按照政府部门设想的路线运输。为了兼顾政府部门和运营商路径选择的目标, 不断迭代删除某些风险较大的路段。通过删除路段, 政府指定网络的总风险R不断增加, 而运营商选择的网络所对应的Act_R不断的减小, 最终达到平衡。

(2) 算法设计

初始化:t=0, At=A, best_R=∞。迭代t。

第一步在At上找到运输车辆的最小风险的路径。

记xt和Rt分别为危险品k对应的最优解和风险值。如果xtijk=1或xtjik=1, 则设置ytij=1。

第二步在At上找到运输车辆的第二条最小风险路径。

在找到的最小风险路径中, 删除最大风险的路段, 然后在新的路网中, 找出最小风险路径, 这条路径即为原路网的次风险路径。

第三步在At上找到运输车辆的第三条最小风险路径。

在找到的第二条最小风险路径中, 删除最大风险路段, 然后在新的路网中, 找到最小风险路径, 这条路径即为原路网的第三条最小风险路径。

第四步在At上找到运输车辆的第四条最小风险路径。

在前三步找到的两条路径中, 分别删除其最大风险的路段, 在新路网中再次找出最小风险路径。记以上四步找到的路径组成的路网为A (yt) 。第二步到第四步的路段的删除是暂时的, 仅限于本次循环的找寻路径, 不影响其他步骤风险值的比较和计算。在本文中, 选取以上四条最小风险路径作为政府选择的有效路网。

第五步在A (yt) 上解决最小成本问题:

记zt和ct分别为对应的最优解和成本值, Act_Rt是与zt相关联的风险。更新找到的最佳解决方案:如果Act_Rt<Best_R那么Best_R=Act_Rt。

第六步如果Act_Rt=Rt, 那么一个风险水平为Act_Rt的候选路径zt确定, 进入第七步。否则, 进入第六步。

第七步记 (i, j) 是删除规则找到的一条路段, 从路网中删除 (i, j) 和 (j, i) , t=t+1, At+1=At-{ (i, j) (j, i) }, 进入第一步。

第八步稳定性检查

记为检验的目标值。如果路网中的路径只有一条, 说明算法解出的解的稳定的解。停止。

如果不只一条, 那么进入第七步。

在第三步中, 条件Act_Rt=Rt, 意味着实际风险不能通过删除路径来改善。当这个条件成立, 有着最小成本ct和最优解zt是一个候选解决方案。当路网中存在闭合的回路, 可能有多个有着不同风险值的最小成本方案。要检查解是否稳定, 只需检查路网上最小成本路径是否存在多种不同风险值的方案。为了验证这种情况 (步骤七) , 本文通过比较风险值来解决问题。若找到的解不稳定, 意味着路网上存在至少一条路径使成本相同, 但风险更高。因此, 某条路段的风险是否过高, 取决于运营商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不使路径的风险过高, 本文持续删除高风险路段, 直到获得一个稳定的解。

5.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1) 数值模拟

本文模拟一辆危险品运输车辆穿过拥有20个节点的城市进行算法测试, 并用c~free3.5编程实现路径的选择。测试的路网如下: (见图5-1)

道路网由20个节点和48条边组成。其中路段间的成本根据行驶里程以及路段情况计算, 路段间的风险值根据危险品道路运输风险分类中的风险因素得到。本文利用双层规划模型方案, 分两阶段进行测试。第一阶段找到风险最小的四条路径, 形成一个新路网。

Route1= (1, 5) (5, 14) (14, 18) (18, 19) (19, 20) , 风险值R1=8, 成本值C1=21;

Route2= (1, 5) (5, 9) (9, 14) (14, 18) (18, 19) (19, 20) , 风险值R2=10, 成本值C2=21;

Route3= (1, 3) (3, 6) (6, 12) (12, 17) (17, 20) , 风险值为R3=11, 成本值C3=20;

Route4= (1.9) (9, 14) (14, 18) (18, 19) (19, 20) , 风险值R4=13, 成本值C4=19;

Rt=8, 运行结果显示其中 (1, 9) 路段为第一次循环形成的路网中的最高风险路段。

第二次循环中, 加入成本指标再次寻找路径, 即在新路网中找到最小成本路径: (1, 9) (9, 14) (14, 18) (18, 19) (19, 20) , 计算风险值Act_Rt=13。由于Act_Rt=13不等于第一个阶段的解中的最小风险值Rt=8, 所以要删除路段精心权衡。找到新路网中的最大风险的路段 (1, 9) , 并将其删除。删除后重新执行第一步, 直到找到Act_Rt=Rt的路径。经过多次循环找到Act_Rt=Rt的路径: (1, 5) (5, 14) (14, 18) (18, 19) (19, 20) , 风险值为8, 成本为21。这条路径成为最优解的候选路径。要想将候选路径确定为最佳路径, 需要检查最优解是不是唯一。 (见图5-2)

经过搜索, 发现本文Act_Rt=Rt的路径只有一条, 候选路径稳定, 于是确定其为最优解。算法得到了最优解, 验证了它的有效性。

(2) 结果分析

本文共通过四次循环, 找到了最优路径, 即找到最小成本路径的实际风险值Act_Rt=Rt的路径, 如表5-1所示:

第四次循环后, 最小成本路径有三条, 即1 ~ 5 ~ 1 4 ~ 1 8 ~ 1 9 ~ 2 0 , 1 ~ 5 ~ 9 ~ 1 4 ~ 1 8 ~ 1 9 ~ 2 0 , 1~2~3~6~12~17~20;其实际风险值分别为8, 10, 15, 而目标风险值R=8, 所以Act_Rt=Rt的路径为1~5~14~18~19~20。找到了最优路径。

参考文献

[1]储庆中, 张家应, 谢之权.基于双层规划的危险品道路运输网络设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04:597~603.

[2]孙敬.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路径优化双层规划模型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 2012.

[3]曾意.国内危险品物流现状调查[J].中外物流, 2007, 04:33~35.

[4]宋杰珍, 丁以中, 孟林丽.基于双层规划的危险品运输网络设计[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06, 02:56~59.

[5]Jeorslone R G.The polynomial hierarchy and simple m od le for competitive analysis[J].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1985, 32:146~164.

规划管制 篇8

1 尊重“土地用途管制”的法律地位

“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目的是管制耕地向非耕地, 特别是向非农建设用地的转换, 从而保护耕地。这是在“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不奏效, 依然出现耕地面积减少, 特别是城郊肥沃农田减少的情况下, 保护耕地的又一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已启用30 年, 当今世界的任何国家, 无论其实行什么样的土地制度, 都启用了“土地用途管制”。实施“土地用途管制”, 就是实行土地利用规划控制, 自上而下逐级控制, 以制约土地供给、引导需求, 即按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用途控制用地。在我国, 《规划》具有控制土地用途的法律效应, 是土地发展权的实际分配, 实质上属于空间规划, 不仅要管理土地发展的方向、指标, 还要管理土地的空间、位置。《规划》的作用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中各业对土地的需求和土地资源情况, 通过综合平衡, 确定土地用途, 各行业的用地指标、用地面积和平面分布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加, 各行业用地与保护资源耕地的矛盾、计划经济的困扰等导致《规划》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常由于地方政府“搞建设, 发展经济”的政策而急于招商引资, 随意改变《规划》, 随意确定的土地用途, 各行业的用地指标、用地面积和平面分布, 加之规划管理引导、执法监督的力度较小, 导致《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编制《规划》时, 必须保证《规划》的权威性, 任何部门及领导不可在未经法律程序许可的前提下改变土地的用途, 并广泛宣传《规划》的作用和法律地位;否则, 无论再提什么样的新口号, 也起不到保护耕地的作用。

2 维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以往, 各级政府、各个地区的《规划》的通病是未考虑建设用地的前景, 从而无法满足新建项目的用地要求, 规划结果常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在制订《规划》目标时, 未满足保证耕地总量平衡的要求。因此, 出现了国家三令五申保护耕地, 但耕地面积仍然在不断减少的局面。从而保护耕地的根本意义看, 符合规划的非农建设的占用耕地必须实行占补平衡, 从而从根本上实现耕地的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这一思路已经比《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前进了一步。只有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目标来制订《规划》, 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农业综合生产发展能力, 才能提供全额保护耕地的保障;只有将《规划》的龙头作用落到实处, 真正做到依规划批地, 按规划供地, 以规划查地, 才能切实保护耕地。

3 开源节流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2 条必然途径, 即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和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简而言之, 即开源节流。因此,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条件下的《规划》思路必须围绕着开源节流展开。

3.1 盘活用好建设存量土地

目前, 在我国的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中, 部分农村普遍存在未严格按照城乡建设规划随意建房, 建筑结构布局散乱, 土地利用率、容积率低, 少批多占和“一户多宅”的情况。盘活用好这些存量土地, 节约利用城镇土地和农村宅基地, 鼓励城镇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 推广各类建设节地技术和模式, 可切实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

3.2 建设用地尽量利用非耕地

除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外, 在某些地区, 经济建设仍会占用其他土地。土地资源具有多用途性, 一种土地利用也可由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来满足。一般而言, 耕地对土地条件或土地质量的要求最高。总而言之, 目前, 我国适宜开垦的土地已所剩无几了。因此, 应尽量保护现有耕地, 建设用地尽量使用非耕地, 确实需要占用耕地的, 应要按规定进行表土剥离工作, 从而增强耕地保障, 提升用地效率。

3.3 做好土地预测, 开发后备耕地资源

今后的非农建设离不开耕地。因此, 为了保证耕地的动态平衡, 必须走开发、整理和复垦的道路。但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不充分, 且质量不高。根据全国后备土地资源调查结果, 我国还有2 亿多亩的农荒地可辟为耕地。但这些土地集中分布在干旱的新疆、内蒙和易涝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要想达到开发后备土地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目的非常困难。当为了保持耕地总量平衡而开发后备土地资源时, 应尽量选择开垦难度小、开垦后不易发生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后备土地资源。因此, 制订《规划》时, 要搞好耕地开发规划、土地保护规划这两项专题研究, 避免因开垦而引发土地资源退化和破坏生态环境。

搞好后备耕地资源开发规划的基础是有效开展土地资源评价。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详查、土壤普查等的结果, 分析影响耕地等级的气候、地形、水利、土壤等因素, 对耕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和分等级, 并分析应采取哪些基本农田建设和地力培肥措施。

4 健全机构, 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

如果已制订了科学、合理的规划, 却未得到强有力的执行, 则是在浪费时间、劳力和金钱。为了确保《规划》得到高效实施, 并与非法占用耕地和破坏耕地的行为作斗争, 必须严格监督, 由各级机构保障规划的有效执行。目前, 人工管理的模式已无法很好地满足需求, 因此, 要充分运用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预测需求土地量, 充分运用测绘地理信息, 构建用地信息图, 从而加强《规划》动态管理, 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使《规划》既有刚性, 又有弹性, 保证所编制的《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发展有指导和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严金明, 曲福田.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2]时菊红.对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创新和建议[J].华北国土资源, 2013 (02) .

[3]武新伟, 韩瑞芳.对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效益评价的分析——以古县为例[J].华北国土资源, 2014 (04) .

规划管制 篇9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划定作为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提出的规划理念,目前对其相关划定方法的研究仍然比较少,该文以《编制规程》为基础,理解和分析4种管制区的深层含义,以广东省佛冈县为研究区域,结合Arc GIS 9.2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出基于GIS技术的定量直观划定建设用地管制区的方法,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管制区的划定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佛冈县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清远市东南角,地域范围是东经113°18′~113°47′,北纬23°40′~24°07′,全县地域面积129 517 hm2,境内低山、丘陵、谷地、平原交错,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京珠高速公路和G106贯穿全县,优越的交通条件将佛冈县带入了“广州一小时经济圈”内,近些年随着广州对其的辐射带动作用,佛冈县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由此造成县域内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大以及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理念的相对滞后,对全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研究主要用2009年佛冈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第2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图、水源保护区分布图、生态林(1∶10 000分幅图)、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tion model,DEM)数据和《佛冈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5年)》等资料。首先,扫描、校正纸质图件、矢量化相关信息,提取水土保持林图斑;其次,利用ENVI4.3配准、校正DEM数据,利用Arc GIS 9.2提取高程和坡度数据;再次,利用MAPGIS将不同格式的矢量数据转为*.shp格式,利用Arc GIS 9.2的Conversion Tools工具,把规划建设项目用地图等CAD格式的图件转换为*.shp格式;最后,利用Arc GIS 9.2中的Selec功能,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建设用地分布信息。

2.2 研究方法

该文主要是探讨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划定办法。基本思路是在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结合佛冈县实际情况,确定4个管制区。

3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划定

根据《编制规程》的规定,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主要包括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及禁止建设区。其中允许建设区主要是允许作为建设用地利用,开展城乡建设的空间区域;有条件建设区主要是原则上不允许作为建设用地利用,但满足特定条件后可以开展城乡建设的空间区域;禁止建设区主要是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以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为主导用途、禁止开展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的空间区域;限制建设区主要是指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以外,禁止城镇和大型工矿建设、限制村庄和其他独立建设、控制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发展为主的空间区域。

3.1 允许建设区的划定

佛冈县允许建设区主要是指规划到2020年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包括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以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等。以佛冈县2009年建设用地分布图为基础,利用Arc GIS 9.2提取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再利用Arc GIS 9.2的空间分析功能将提取出的城乡建设用地与规划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图做并集,并将相邻图斑做Eliminate处理,在属性表的“土地空间管制分区类型”属性字段中赋值为“允许建设区”,最终确定允许建设区面积为5 501.6 hm2。

3.2 有条件建设区的划定

佛冈县有条件建设区主要是以2005—2025年城市规划图确定的城镇发展布局作为基础,结合该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和县域未来发展方向等情况,根据曾辉等学者对建设用地转移概率模型的研究成果,选取距规划期内建设用地距离、道路的影响距离和河流的影响距离等3个影响因子,建立转移概率模型[3]。其中转移概率模型的公式如下:

式中,y为非建设用地斑块向建设用地转化的潜力(转移概率);aiyi为影响因子i的等级值。

利用Arc GIS 9.2的Multiple Ring Buffer功能,以划期内建设用地、道路和河流水面的边缘为母线按不同距离作多重缓冲区[4,5]。将上述3个缓冲区分别进行相互叠加,然后利用Arc GIS 9.2的统计功能,以转移概率等级值为基础,从高到低依次确定高、中、低3个等级的建设用地转移概率区,具体如图1所示。将转移概率区与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进行叠加处理,并根据佛冈县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当地实际情况,最终确定有条件建设区面积为688.8 hm2。在属性表的“土地空间管制分区类型”属性字段中赋值为“有条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的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佛冈县有条件建设区主要分布在各镇较大规模的建成区,以及主要河流、公路周边。通过划定有条件建设区可以增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布局的弹性,当规划建设项目与生态环境、基本农田保护等发生冲突时,或者为保证城乡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的合理性[6]。

3.3 禁止建设区的划定

佛冈县禁止建设区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坡度图、生态林分布图和水源保护区图为基础图件,充分利用Arc GIS 9.2的空间分析功能,首先,将坡度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提取地面坡度>25°的范围作为地形条件敏感区;其次,从水源保护区中心点向外做Multiple Ring Buffer分析,确定水源敏感区的范围;再次,根据佛冈县实际情况,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自然和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主要为观音山自然保护区[7]。

将上述确定的3种生态环境较为敏感的区域,利用Arc GIS 9.2的Merge功能进行合并处理,同时根据国土资源厅下发的《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中对禁止建设区划定面积的要求,最终确定佛冈县禁止建设区面积为13 462.0 hm2,在属性表的“土地空间管制分区类型”属性字段中赋值为“禁止建设区”。具体禁止建设区分布如图3所示。佛冈县禁止建设区主要包括佛冈县中部的一级引用水源保护区以及其周边区域;西南部人工湖为中心的2 000 m范围内的水源保护区;北部烟岭河源头的水源保护区;东部坡度较陡峭,易发生泥石流等灾害的敏感地区;南部偏上的生态林重点保护区域以及北部中心地带的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等。通过划定禁止建设区,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对县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保证生态环境安全。

3.4 限制建设区的划定

根据规程对限制建设区的界定,该文在实际划定佛冈县限制建设区时,以上述3步确定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范围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基础图件,利用Arc GIS 9.2的空间分析功能做擦除处理,即取土地利用现状图与3种管制区的补集,并将处理后的相邻图斑进行合并,最终确定佛冈县限制建设区面积为109 864.6 hm2。在属性表的“土地空间管制分区类型”属性字段中赋值为“限制建设区”。

3.5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确定

利用Arc GIS 9.2将已经确定的4种管制区域进行合并,同时需要对其进行拓扑检查,保证建设用地管制区的准确性和可利用性。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具体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4 结论与讨论

(1)该文以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背景,以《编制规程》为指导,根据佛冈县实际情况,充分利用Arc GIS 9.2的空间分析功能,探讨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方法。对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2)该文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可以达到对管制区“准确定量,精确定位”的目的,细化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划分,可以针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一方面,起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

(3)该文以广东省佛冈县为研究区域,充分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和生态环境结合,并根据本轮规划对于县级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要求基础上,建立佛冈县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管制区的建立,对于县域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需要说明的是,该文主要是在《编制规程》的指导下,探讨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在该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建立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可行性的方法。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的限制,该文仅在为当前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方法参考。如果能在现有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可以更加准确划分各管制区的模型,将有可能提高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划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康.为什么要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制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11-28(2).

[2]何春阳,贾克敬,徐小黎,等.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3):12-18.

[3]曾辉,褚艳铃,李书娟.南昌地区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广义转移概率模型建设与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4):473-479.

[4]王红梅,郭蒙,李静.哈尔滨市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8):29-34.

[5]朱雪欣,王红梅,袁秀杰,等.广东省佛冈县城乡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51-57.

[6]胡健,王雷.土地利用规划的刚性与弹性控制途径探讨[J].规划广角,2009,10(25):85-89.

规划管制 篇10

毫无疑问,地级市的城乡规划工作架构与运行主要也由体制、机制、编制和管制这“四制”组成。相比之下,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荆州市,规划工作的水平高低、服务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城市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推进的力度和效果,因此,构建合理架构、高效运行的城乡规划“四制”,也是确保地级市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顺利实施和强力推进的需要。而当前,在荆州市城乡规划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体制不全、机制不顺、编制不优、管制不力的突出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规划的工作思路、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后劲、投资环境和城管效果。

一、实际工作中的“四制”问题

作为一名地级市城乡规划的实际工作者,在实践中感到“四制”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制不全。存在着三“分”:一是城乡分离。作为城乡规划法的执法主体,市规划局却在行政体制上,实际上只管“城”,不管“乡”。二是编管分开。在行政体制上,市规划局与承担主要规划编制任务的规划设计院却没有隶属关系,主要履行城乡规划执法任务的规划分局却为非参公单位;三是管理分类。在管理体制上,规划部门实质上只管经许可的“有证”建设,不管未经许可的“无证”违建。这种残缺的体制,无论从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还是从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来看,都亟待健全完善。

第二,机制不顺。一是缺乏联动。虽然从机构设置等制度层面上看,不仅市城乡规划局及其分局是统一的执法主体,还建立了由政府领导挂帅,部门负责人参加,相关专家参与的规划委员会决策制度,但是,这种工作机制却被规划管理执法上的“执法主体”(规划部门)与“责任主体”(辖区政府)实际上从操作层面形成了分离,因而无可避免地产生行政利益纠纷,责任利害冲突的弊端。二是难以互动。受主体及其责任人职能、认识、约束等因素的影响,本该由政府组织、部门协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规划部门具体操作的运行机制经常出现失灵或脱轨,致使规划的龙头作用发挥不出来,规划的引导、控制、综合和参谋作用,也被规划编制、许可和管理环节增设、程序增加而大大地弱化。

第三,编制不优。一是覆盖不全。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行政许可的前提条件,可至今荆州市总规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101个单元的控规实际覆盖率距国家、省100%全覆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二是质量不高。即使已经批准实施的控规,成果质量也相当粗糙,既不能成为招商引资的法宝,也经不起实际运用的检验,且土地开发强度指标设定随意或千篇一律,缺乏弹性,导致几乎“逢建必调”,既耽误时间,又浪费成本。三是衔接不好。乡镇规划,特别是近郊的乡镇规划编制从法律层面看几乎还是空白,乡镇规划与中心城区规划衔接不上,城乡规划对接不了,市区两级规划思路错位,城乡规划编制缺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四,管制不力。城管体制调整后,中心城区规划行政执法由于体制、机制因素,而出现了落实问题。一是辖区政府“只指不挥”。在新的城管体制下,辖区政府行政指点多、依法执行少,违法建设泛滥、失控。二是规划部门“只抄不管”。按照规划管理事权分工,作为执法主体的规划部门,对社会违建(“无证”违建)只负责将违建的情况和处理意见抄告给责任主体区政府所属的城管部门,抄告多、落实少。三是城管部门“只查不处”。拆违工作涉及部门多、协调难,而城管部门对违建只负有拆除的管理任务,却没有处置的法定职责,查的多、拆的少。这种体制错位,管理缺位,监管失位,最终导致了一个时期以来的违法建设泛滥、失控,违法者猖獗、聚众,管理者推诿、弃责的局面,给城市规划的实施、城市建设的推进和城市发展的后劲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不良后果和负面影响。

二、“四制”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此,就解决上述城乡规划“四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肤浅建议:

第一,健全体制。一是延伸基础。建议结合换届调整,从贯彻城乡规划法和新农村建设出发,在乡镇场国土或其他部门明确规划管理的机构和专门人员,使城乡规划工作在乡镇场有立足之“脚”。二是落实责任。适当调整完善规划管理体制,通过建立监管网络、执法机制和奖惩制度,让辖区政府责权一致,让执法主体与责任主体查处一体,让管理部门和管理者有奖有罚。三是增强队伍。为使打击违法建设更加有力,有必要进一步健全规划执法体制形成防违、控违、查违、拆违的高压常态。

第二,完善机制。坚持规划集中统一的前提下,一是规划编制实行分类负责。在规划编制上,依法建立总规、控规与专项规划的政府与部门分类负责制,由市规划局具体协调。二是规划审批实行分级负责。在规划审批上,建立项目分类、规模分级负责制,大型公建、主次干道临街建筑项目等由规划委员会决策;工业项目、小型配套项目等由辖区政府及规划分局审批;其他经营性项目集中统一、依法依规审定。三是规划管理实行分工负责。在规划管理上,根据现行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按照“市区结合、部门配合、主体联合”的原则,建立监管网络、执法主体和专业队伍相结合的规划管理机制。

第三,加强编制。一是保障规划编制质量。目前,荆州市市中心城区有资质的规划编制单位甚少,甲级资质仅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家,缺乏竞争性,难出上品。为此,建议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功能上分解,以去除商业化和市场性因素,确保编制成果的水平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二是推进设计市场建设。对非指令性规划及建筑设计实行市场化运作,规定一定规模的和重要地段的规划、建筑设计必须通过公开招标。三是培育专业规划机构。鼓励国家、省专业设计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地级市的规划建筑设计整体水平。

第四,强化管制。规划实施如何关键还在规划管理。针对当前中心城区违法建设泛滥与失控的现状,借鉴其他城市和汲取我市治理违法建设已有的经验教训,采取针对性措施:一是执法重心下移。要在建立“辖区政府牵头、执法部门联动、管理责任追究”的体制上用真功、动真格。要落实对参与违建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制止和查处违建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追究制度,按年度建立防违、控违、查违、拆违的奖惩考核评议制度,对各区、乡镇(街道办)、村(居委会)和各相关执法部门实行专项目标考核,奖优罚劣。另外是政策完善配套,从制度上保障管理有据,查处有力。

三、实践中要处理好的关系

“四制”问题能否解决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和前提。因为城乡规划关系到人,其关键也在人。今后,作为城乡规划“四制”载体和核心的规划主管部门必须从根本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行为上甩掉架子、摒弃恶习,树立规划为城市,执法为市民的人文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城市管理,为招商引资,为改善环境出智出力。为此,具体到规划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在政策把握上,处理好“刚性”与“弹性”的关系。对城市总规的原则性要求,要依法依规,严格执行。同时,在不违反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就要想方设法,实现法制化的规定、制度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操作。

第二,在管理理念上,处理好“技术”与“管理”的关系。正确区分和把握技术规定和规范中“应、宜、必须”的原则差别,切忌“一刀切”,慎用“否决权”,强化服务性,淡化技术性,弱化管理性。

第三,在运作方式上,处理好“法定”与“规定”的关系。浓缩简化法定程序,归并取消规定程序,切实提高行政效率。比如,实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确定的弹性化与调整程序的滚动式运作,既规避法规限制,有效避免“逢建必调”,又减少程序桎梏,真正提高办事效率。

第四,在服务态度上,处理好“事”与“情”的关系。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事”实在办不了,“情”也一定要到,强势部门更要有弱势态度。

各国怎么“交通管制” 篇11

2012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去这个大学演讲,当地网站BOCA NEWS NOW提前发布了关于交通管制的提醒。

这个“温馨提示”还说:“你可以随时去交通状况直播网站查看,也可以顺便看看总统的车队。”

当然,没有多少人愿意被交通管制,但没办法,出于安保方面的考虑,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领导人出行时进行交通管制都是惯例,只是不同国家的规矩不一样。

被警车环绕的美国总统

美国总统出行,总统车队是必需的。据美国《Slate》杂志网站报道,总统出行的车队中包括当地警察、情报机关用车,2到3辆豪华轿车,媒体车,安保团队用车……当然,不是每次都出动这么多车,要根据场合、行程长短和潜在危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2010年奥巴马出访印度时,车队由45辆汽车组成,甚至包括6辆重型装甲车,所经之处一律实行交通管制。

而总统在国内出行,车队则通常由两辆警车开道,周边环绕着数十辆由当地警察驾驶的摩托车。一般来说,交通管制这项脏活累活都由当地承担。

有多脏多累呢?2006年,时任总统小布什视察夏威夷火奴鲁鲁时,一名当地警察的摩托车突然打滑,警察重伤身亡。更近的一次发生在2012年9月,一名佛罗里达警察在为奥巴马车队封锁高速公路时撞上一辆福特皮卡,抢救无效死亡。

奥巴马得知事故之后,向媒体这样表态:“我们的思念和祈祷与他的家人同在。”尽管如此,还是没能阻止这场事故引发的民怨。一位“上纲上线”的网友在《赫芬顿邮报》(美国知名网络媒体)对此事的报道留言说:“他为了政治事件而死,如果总统先生能好好做他的工作的话,这种事就不会发生了。”

当然,交通管制也有例外,有些时候总统也没办法。比如,在被誉为“塞车之都”的洛杉矶,奥巴马就曾数次遇到交通问题。

2010年8月,奥巴马为参加一个基金募集活动在洛杉矶停留了几个小时,但相关的交通管制给当地造成长时间堵塞,许多居民非常不满,还呼吁当局就此事展开调查。

第二年,奥巴马到洛杉矶参加电视谈话节目时就没有实行交通管制。美国特勤局透露,这是因为当时正值交通高峰期。所以,那一天,总统的车队只能和老百姓的汽车一起在高速路上慢慢爬行。

法国高官曾经无须等红灯

交通管制确实不讨人喜欢,但国家领导人就职至少能封个路吧?

普京就是这样做的。2012年5月7日,他正式(虽然是再次)当上俄罗斯总统。在就职典礼上,他的车队浩浩荡荡,所过之处,全无其他汽车和行人。

不过,有好事者将当时拍摄的视频与法国总统奥朗德就职时的视频剪在一起上传到YouTube。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奥朗德的车队经过时,大街上人头攒动,法国民众并没有为总统的典礼打乱自己的生活。并且,几次遇到红灯时,车队都遵守交通规则主动停车。奥朗德还把头伸出天窗,向民众致意。

毫无疑问,对比的结论很清楚,网友说:“奥朗德更亲民。”

但俄罗斯其实有点委屈。法国此前的惯例是,部长级以上官员乘坐的车辆一般有警察骑摩托车在前开道,而且无须等候红灯。奥朗德上台后提倡新风,规定“除非必要,不得要求警方为部长座车开道,并应遵守交通规则”。

2012年10月7日,普京60岁生日当天,俄罗斯独立电视台NTV就问他知不知道奥朗德车队等红灯,普京说:“他是个好人,但我不奉行民粹主义,因为我有很多工作要做。”

不过他也道歉:“我很遗憾,并且为我所造成的不便表达我的歉意。我真的觉得这样不好。”

当月,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两人就都作出决定,在首都莫斯科尽量少动用车队,以减少交通管制次数,缓解拥堵。俄罗斯还准备采取另一项措施,保安局高层人士透露,他们正准备在克里姆林宫(总统办公地点)附近和白宫政府办公地点附近建设直升机坪,以便国家领导人能经常在空中通行。

封路采取“滚动式”

俄罗斯的梅普二人算是做出了不错的姿态,但英国领导人远比他们更彻底。

据《北京晚报》报道,在英国,“特权车”仅限于警车、消防车和救护车,其他政府用车和普通车辆一样,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违反规定也会受到处罚,至于为领导人出行而“封路”就更少见了。

在这一点上,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副首相克莱格堪称以身作则。克莱格夫妇经常坐地铁上下班,别说特权车了,在地铁上都没人给克莱格让座。而卡梅伦更是经常身穿休闲服骑自行车在街上溜达,有时他也开自己的专用车——一辆蓝色捷豹,然后堵在伦敦一条马路上。

但英国并非没有交通管制,针对到訪的国宾及一些重大赛事,政府还是会采取一些管制措施。只是,这种事情的通常结果是:政府稍一管制,民众便怨声载道了。

比如,2012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官方采取交通管制,设置了30英里(约合48公里)的奥运专用车道,只供奥运选手、官员和赞助商使用,禁止伦敦的标志性黑色出租车行驶。这意味着人们打车穿过伦敦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路费,伦敦的哥们果断不同意,他们一度涌至国会广场抗议,造成伦敦中心城区大拥堵。

后来,英国只好采取这样的方法:摩托骑警提前抵达国宾车队前方的两三个横向路口,暂时封闭这几个路口,车队一过马上恢复通行。随后,骑警再火速前往即将通过的其他路口……如此循环往复地进行“滚动式”护卫,争取降低扰民的程度。

但是说到底,“不封路”才是顺应民心之举。

中国网络电视台曾引述韩国媒体的消息说,2012年7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突然访问平壤顺安国际机场,既没有进行交通管制,也未采取森严的警备措施,言谈举止间表现出一种非权威的姿态。彼时距金正恩继任领导人仅三个月,有媒体评论称:“这体现了朝鲜的变化。”

(摘自《壹读》)

规划管制 篇12

与道路交通网相似, 空中飞行时也有路线网, 也需要进行交通管制, 以保证飞行安全。但空中交通管制比道路交通管制更加复杂, 需要地面控制中心与航空器密切联系, 雷达系统、导航设备、通信设备等各方面精确地配合, 这就对空中管制人员提出了严格要求, 以保证无误地指挥和操作。近些年来, 国内航空事业迅速发展, 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所以为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管制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管制习惯, 保持较高的管制水平。

1 空中管制中管制习惯的重要性

飞机是一种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 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 飞机安全性最高, 但航班失事情况依旧存在。空中交通管制是通过技术手段和先进设备监管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 防止飞机与飞机或其他障碍物相撞, 从而为安全有序的飞行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按照航线空域, 可将空中管制分为情报管理区、进近管理区、塔台管理区、等待空域管理区几部分。

由于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且主要靠管制人员来执行, 所以空管质量与空管人员的管制习惯密切相关。如某航班被检查出存在故障, 运控部门接到检察人员报告后马上通知机场服务报告室, 将信息传递给塔台管制室。此时管制人员若没有及时通知主班管制人员, 则飞机故障解决后, 航班机组需向主班管制人员提出放行申请, 后者则需要再次确认信息, 以至于空管工作效率难以提升, 延误更多时间。

影响飞机正常飞行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气候、地理环境、地面保障设施、飞机性能、飞行时间、技术水平等。而空中管制人员若没有仔细检查的习惯, 很可能会漏掉不合理之处, 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可见, 空中管制人员是否有良好的管制习惯, 轻则影响到飞行效率, 重则影响到飞行安全, 所以务必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每一项操作, 直至提高熟练程度到成为习惯。

2 良好的空中管制习惯

漏、忘、错在空中管制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而其危害极大。因为管理工作量大, 难度高, 由于一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 很可能会漏掉某个细节;在长时间工作中, 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 管制人员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片刻的注意力分散、短暂的记忆模糊都可能会忘记一些关键点, 甚至颠倒操作顺序, 从而出现错误。而出现错误后, 管制人员若没有认真思考、总结原因的习惯, 难免会再次发生此类错误, 甚至很多不起眼的小错误长期积累也会酿成重大事故。

爱默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对空管人员而言, 如何才算良好的管制习惯?作者认为至少需做到以下几点:

(1) 通话时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 用标准的语言进行陆空对话, 保证声音清晰、力度适中、语速平缓。遇到有歧义、容易误听的词语需加以强调, 若使用词汇有多种相近含义, 应以简洁明了的话语做最准确的解释。

(2) 严格检查确保无误后才能发布指令, 如果需要对某飞机发布指令, 需对其周围环境进行仔细检查, 确保附近垂直、平行、交叉各线路上都没有其他航空器。然后检查指令, 确定无误后方可向制定飞机发布。

(3) 密切监视, 随时掌握各方面信息。空中飞行时, 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需通过扫视雷达掌控所有有关信息。而且注意力要合理分配, 对关键信息多加关注, 同时也不能忽略即将进区域电能航班飞行情况, 以及其他动态。

(4) 管制人员在航班飞行前应充分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并采取合理可行的管制预案, 防患于未然;在遇到突发事故时, 首先要采取安全措施, 保证乘客安全, 然后迅速分析原因, 尽快将冲突解决。这就需要管制人员当机立断, 容不得半点犹豫和拖延。

(5) 管制员作为空中管制的主体, 要充分调动自身积极主动性, 正确行使自身的指挥主动权, 只有如此才能控制住管制局面。其他人员的建议应该作为管制员的参考, 而决不能毫无主见, 精神思想被其他人动摇。

3 如何养成良好的空中管制习惯

3.1 提高工作能力, 积累知识经验

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 管制员首先要强化习惯意识, 正确认识到, 良好的管制习惯并非只是个人习惯, 而是关系到航班飞行是否安全。只有思想上重视了, 才能进一步体现到实践工作中。其次, 管制员需积累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进一步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深入学习与飞行安全和空中管制有关的天文、地理、气象、计算机、管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并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 特别是如何快速正确地处理突发事故。同时强化心理素质, 在紧急情况下保持沉着冷静。而且要清楚, 习惯并非是机械般地重复, 而是有一定的灵活性, 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管制员展开专业管理教育和训练, 一方面要学会预测飞行风险, 另一方面要提高身心素质, 以承受更大的工作负荷。上世纪90年代, 国外一空中管制员在对指定飞机下达命令时, 把向左转圈 (turns to left) 误发为向左转 (turn to left) , 结果飞机撞山失事, 乘客全部遇难。正确使用语言是工作能力表现的一部分, 此外, 管制员在工作态度、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也要不断提高。

3.2 优化空管系统, 改善工作环境

要保证多架航空器的有序起降、飞行和安全, 需对空中管制系统不断优化。所用到的设备较多, 且现代化高科技在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在设计时就应考虑到对管制员操作的可行性影响。如界面颜色应合理选择, 尽量是管制员感到舒适, 能够缓解疲倦;系统其他设计也都要考虑管制员的一般接受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调节温湿度、照明度等物理方法为管制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上级部门除了科学制定值班表和休息表, 还应予以管制人员更多照顾, 如了解其家庭条件给予补助、对管制员进行思想沟通解决其心理问题等。

3.3 做好复训工作, 促进团队配合

在重视提高院校专训、总局和地区空管局轮训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基层运行单位的岗位训练。当前, 需针对航线调整、绕飞雷雨、雷达管制等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并达到航空运输快速增长的需求。每个地区都有模拟机训练, 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练习, 如雷达管制练习可使管制员从程序管制转变为雷达管制有个适应过程。管制工作是以团队配合为主, 通过团队亲密无间配合完成的。在指挥时若出现安全隐患, 敢于承认错误并与大家探讨, 使自己犯错能够让整个团队都引以为戒, 从而降低犯错率, 同时也能促进团队间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交流。用一种团队不抛弃、不放弃的方式相处, 确保指挥安全的万无一失。

4 结束语

良好的管制习惯是空中飞行的重要安全保障, 是提高控制管制质量的重要内容。现代高科技较为发达, 在技术水平上降低了飞机事故发生率, 而养成科学良好的管制习惯, 则从人为因素方面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 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符青松.管制习惯在空中管制中的重要性与对策分析[J].科技传播, 2014, 6 (12) :67-68.

[2]王二峰.管制习惯在空中管制的重要作用[J].大科技, 2014, 7 (19) :333-334.

[3]闫友.养成良好管制习惯, 减少错忘漏的发生[J].才智, 2011, 20 (24) :341-342.

【规划管制】推荐阅读:

管制机制05-09

社会管制05-28

民航管制06-16

管制信息07-27

财务管制08-02

会计管制08-03

管制体系08-17

污染管制08-24

公司管制09-11

贸易管制10-08

上一篇:电能量管理下一篇:网络营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