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管制

2024-10-17

国内贸易管制(共8篇)

国内贸易管制 篇1

美国———根据一个新报告, 动物住房、环境、药物、贸易和劳动力规定所有都可能促使美国畜牧生产移至海外。

美国是世界顶级的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在2010年, 畜牧业给美国带来了2830亿美元的经济产值, 并提供了18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养殖者、大型牧场主以及不计其数的公司须在充满规定的世界里参与动物产品的生产和肉、蛋以及奶制品的交付, 这构成了美国饮食运转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今他们受到了附加的潜在规则措施的威胁, 这些规则措施进一步限制或控制了畜禽产品的生产方式。

根据美国大豆协会准备的报告称, 联邦、州以及当地政府强加的法律法规使得国内养殖者以及大农场主与海外竞争者无竞争力, 促使他们离开本行业。正如制造和服务工作已经“投放”到墨西哥、中国、南韩、印度和其他国家一样, 过多的规定最终会导致畜牧业转移到海外。这可能会导致消费价格提高。

规定的代价

对于美国生产者来说, 最可能增加成本的5个规定领域是动物住房、环境规定、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的使用、畜牧贸易, 以及劳动力规定。报告发现, 采用影响生产成本的新规定带来的费用往往接下来会导致产量的持续下降进而导致消费者成本增加。

使用传统的经济模式, 估算猪肉、牛肉、鸡肉、火鸡肉以及蛋较高的生产成本对消费者成本的影响。对两种情况进行考察, 每个产品的生产成本分别增加10%和25%。

考虑供需弹性以及由生产者成本代表的零售价格的份额, 估计这两种情况, 分别会给美国消费者带来额外成本68亿美元和168亿美元/年。此外, 25%的情况将会损失11亿美元的净出口, 也就意味着要失去9000个就业机会。

更大的进口依赖性的食品安全意义

此项工作的第二部分是检查较大依赖于进口的动物产品的食品安全意义。不幸的是, 有关食品安全的国际数据都非常有限。在此评估所评论的市场中, 美国具有最详细的追踪能力, 但即便是美国数据也是不足的, 因为所有食源性疾病80%的病因不能归因于某一特定食品, 更不用说它是国内的还是进口的。

因此, 没有明确的证据认为食品安全将变得更差, 而将更多的成本转嫁至消费者, 从国内生产转向进口肉、禽和蛋。但是, 只有在资金足以进行监控、检测和监督的情况下, 改进的食品安全细则以及检测技术才能使食品更安全。

国内贸易管制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WTO;国际贸易;政府管制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就是外部环境,没有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基于此种情况,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必须要获取政府力量的支持。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具体发展状况,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我国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对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进行扶植,从而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贸易环境。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我国政府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例如,2003年开始,我国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律的实施对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就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调整税收优惠政

策;(2)引导中小企业积极、大力拓展国际市场;(3)增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等。该法的颁布和实施表明我国政府首次对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做出了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还表明,我国加入WTO之后政府对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极度关切和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自从2003年1月1日实施以来,给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给予很多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因此,我国政府还需要制定更多的相关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完善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各项支持体系

(1)信息服务。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中,信息即是财富。所以完善的信息服务可以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快速获取国际市场信息,从而为自身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企业及时获取正确的国际市场信息,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占得先机。基于此种情况,各国政府一直都对信息服务相当关注,并且积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积极完善自身的信息服務体系,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2)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是少不了金融支持的。因为,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中的技术研发、质量认证等方面积极性不够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资金。所以,我国政府应该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风险和信贷担保,从而有利于这些中小企业方便获取资金支持。融资问题的解决等于是解决了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第一大难题,可以为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简化各种审批手续。为了使中小企业可以更方便的享受相关的国际贸易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参与国家贸易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笔者认为,还应该适当的简化各种审批手续,尽量将事前审批改为事后检查。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利用中介组织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执行效果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查。一旦发现有企业浪费国家支持的资金,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惩罚。

三、鼓励中介机构和组织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和帮助

在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因此,我国政府还需要鼓励一些相关的中介机构和组织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进行扶持和帮助。比如地方商会、行业协会、外贸培训协会等。地方商会和行业协会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协调在国际市场上的行为,在中小企业受到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诉讼等贸易问题的时候可以给予及时的帮助,规范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状态。我国目前有很多网站的服务对象都是中小企业,这些网站虽然可以呈现大量统计数据,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起到一定帮助,但是对于一些关键性信息却很难得到。这就需要政府的帮助,为这些网站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比如,哪个国家和地区需要哪样的产品、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走势等。鼓励中介机构和组织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进行扶持和帮助不仅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更是我国中小企业实现国际接轨的需要。因此,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对其管理。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我国政府需要对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方面的管制措施还有很多,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做出努力。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过多论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激起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该问题的研究中来,不断激发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积极性,解除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后顾之忧。

参 考 文 献

[1]王平安.国际对华反倾销的原因透视及应用策略[J].北方经贸.2008(9)

浅谈贸易自由化与环境管制 篇3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 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实现经济腾飞的迫切愿望, 在经济形势取得可喜局面的同时, 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环境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具有“外部不经济性”的特点, 即市场主体行为对环境资源的不利影响由该行为主体以外的第三方———他人或后代人———承担。在海洋鱼类、公共牧场以及空气、水等共有资源、公共物品方面, “外部不经济性”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果市场主体均可以任意、无偿、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共有资源或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则从短期来看, 每个市场主体都可以不断地从其过度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或排污行为中获得全部正效益, 而由此产生的负效益则分摊给其他的开发、利用者以及后来者。这样, 在获利动机的驱使下, 每个市场主体都会无节制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其结果, 从长远来看, 多个市场主体的共同行为必然导致环境资源的枯竭、污染、毁灭, 对全体开发、利用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显然, 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外部不经济性”, 使得市场主体在决定不同层次的生产、投资、消费等活动时, 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所面临的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 而对经济活动中所需的环境要素的投入和产出, 特别是由此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后果 (如对财产、人体健康、生产和生活活动、环境舒适性以及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害等) , 却没有或没有完全折合成与该市场主体有关的成本和收益, 因而不能很好地影响其决策。而且, 在竞争的压力下, 市场主体即使意识到了其活动给社会造成的环境成本代价, 只要其行为不受社会的严厉惩罚, 也往往置之不理, 而是将该环境成本转嫁给他人和未来。正因为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代价不是由开发利用者承担、污染环境的代价不是由污染者承担, 他们就不愿花费大量钱财来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由此, 保护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也就成为市场经济的“盲区”, 而“外部不经济性”则成为环境问题的重要经济根源。单纯通过市场手段并不能解决环境问题, 更何况,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 在很多方面还有待完善。所以, 必须需求其他途径解决环境问题。

解决经济问题不外乎通过两种途径, 即市场与政府。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自然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刚刚起步不久, 很多方面都是空白。目前, 我国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很不完善, 而且由于诸多利益集团的存在, 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困难。通过法律手段不能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实行环境管制就是政府针对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采取的另一措施。然而, 管制并不应该是单纯地禁止某一行为, 而应该是在纠正错误行为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引导行为主体, 使之能够积极地配合政府政策的实施, 产生社会效益最大化, 即实现行为主体和社会的双赢!针对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 实行环境管制的关键就是, 如何能够引导企业在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 积极配合政府的管制政策, 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也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这里, 管制不再是禁令, 而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和利益最大化的金点子!

所以, 在贸易自由化的大潮中, 要缓解中国的环境问题, 必须实行更加有效的环境管制, 即建立基于政企合作的环境规制制度。基于政企合作的科学有效的环境规制制度是双赢理念的现实载体, 也是保证双赢理念落到实处的基础。建立有效的环境管制制度,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利用市场机制, 加强激励与引导。环境管制制度要对企业行为具有激励与引导作用, 使污染治理成为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采取的自觉行为。而市场机制特有的一些激励性手段恰是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可资借鉴的重要来源, 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激励性环境规制制度应成为未来环境管制的重要领域。

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激励性环境管制制度必须符合企业理性决策的两项基本约束条件: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这两项约束也是判断环境管制制度是否可行与合理的重要基准。参与约束意味着制度设计要保证企业遵守制度应比违反制度获得更高的回报, 即相对于非法排污而言, 企业从治理环境行为中应获得更高的收益;激励相容约束意味着在符合参与约束的条件下, 制度设计要保证企业会采取制度设计者所希望的行动, 即要保证企业更为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获得更高的收益, 从而促进企业进行更深入的污染防治。

我国目前某些环境规制制度尚不符合这两项基本约束条件。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及实施中的监管与约束机制不力, 导致很多企业非法排污被发现的概率较低, 即使被发现所受惩罚也较轻, 低于企业进行污染治理所需的支出。此外, 当企业达到了最低污染排放要求后, 进一步的污染防治并不会获得相应回报, 企业因此缺乏动力进行更深入的污染治理。

二是构建政府与企业合作的现实渠道。建立正式的意见征询与协商制度。在制度实施前充分听取与采纳企业的反馈意见, 收集反馈信息, 借此减少或避免制度实施中的磨擦与冲突, 也使企业对即将出台的政策具有充分预期, 将其纳入到资源配置决策中, 避免或减少在生产周期中调整生产可能导致的成本。自愿性环境协议也是环境管理中新兴的基于政企合作的制度创新, 是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环境管理模式与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相互补充的一种制度形式。该制度形式通过引入政企之间的技术与信息共享、谈判协商机制等方式, 使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反映了政府与企业双方的要求, 部分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决策低效率问题, 减少了政企对抗关系而导致的较高的交易成本。

三是实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对于从事污染行业的企业, 管制部门对其定期进行资格审查, 确定其各项环境指标是否达到管制部门所制定的环境标准。凡是没有达到环境标准的企业, 一方面, 进行巨额罚款;另一方面, 暂时取消其从事该行业的资格, 直到其达到该行业的环境标准为止。另外, 在违反环境标准x (x尽可能小) 次后, 就永远取消其从事该行业的资格。

总之, 通过各种措施, 使中国的企业, 尤其是污染企业等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产业, 以贸易自由化为契机, 在市场竞争与政府推动双重动力的作用下使中国企业完成产业升级, 在对外贸易中取得优势,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摘要: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必然会对污染产业进行重新分配, 将污染问题从在“清洁”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到比较优势为“污染”产业的国家。中国作为比较优势为“污染”产业的国家, 如何以贸易自由化浪潮为契机, 通过合理有效的环境管制促进本国产业升级,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政府在实施管制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探讨合理有效的环境管制。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环境管制,可持续发展,外部不经济性

参考文献

[1]张.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双赢理念[N].光明日报, 2004-06-16.

[2]赵玉焕.贸易自由化对环境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 2003 (5) .

[3]傅京燕.环境成本内部化与南北贸易关系[J].国际贸易问题, 2002 (11) .

[4]梁言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N].人民日报, 2000-12-14.

CH2报关与对外贸易管制真题 篇4

16、08/

12、07/

14、06/

11、05/

13、04/12)

第一节:对外贸易管制概述(10/0,09/2,08/

1、07/

2、05/

1、04/2)

多选

09年:4.关税的作用是()

A.保护国内工农业生产B.调整产业结构

C.组织财政收入D.调节进出口贸易活动

07年:5.我国对外贸易管制制度是由一系列管理制度构成的综合管理制度,其中包括:

A.进出口许可制度 B.海关监管制度

C.出入境检验检疫制度 D.出口退税制度

判断:

08年5 我国目前所签订生效的各类国际条约,虽然不属于我国国内法的范畴,但就其效力而言可视为我国法律渊源之一。

第二节:我国货物、技术进出口管理制度(3-4分,11/1,10/5,08/

3、07/

4、06/

3、05/

3、04/3)

单选

10年:5.不属于我国货物、技术进出口许可管理制度的证件

A.关税配额证B.入境货物通关单

C.有毒化学品环境管理放行通知单D.进口农药登记证明

08年6 某报关企业接到客户关于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旧汽车有关政策咨询,下列答复正确的是

A 申领进口许可证和入境货物通关单

B申领自动进口许可证和入境货物通关单

C只须申领入境货物通关单

D 禁止进口

多选

11年

7、下列关于关税配额管理有表述,正确的是:

A、配额内进口的,按照关税配额税率征税

B、配额外进口的,按照配额外税率征税

C、关税配额管理以关税为杠杆限制进口

D、关税配额管理是一种绝对数量的限制

10年:5.国家禁止进口()

A.犀牛角 B.天然砂 C.木炭 D.旧服装

08年5 货物技术进出口许可证许可管理制度是我国进出口管理制度的主体,其管理范围包括

A 禁止进出口的货物和技术B限制进出口的货物和技术

C 自由进出口的技术D自由进出口中部分实习自动许可管理的货物

07年:6.目前,列入我国<禁止出口货物目录>的商品有:

A.麝香 B.麻黄草

C.木炭 D.硅砂

判断

10年:3.我国固体废物管理范围中不包括液态废物。

10年:4.自由进出口货物,技术的进出口不受限制。

07年:5.自动进口许可管理是在任何情况下对进口申请一律予以批准的进口许可制度。

07年:6.目前,我国限制进口货物管理按照其限制方式划分为许可证件管理和关税配额管理,其中关税配额管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对部分商品的进口指定关税配额税率并规定该商品进口数量总额,在限额内,经国家批准后允许按照关税配额税率征税进口,如超出限额则以国家主管部门签发许可证件方式来实现限制进口。

第三节其他贸易管制制度(1-2分,10/0,09/1,07/1,05/ 1,04/2)单选

09年7.WTO规则允许成员方使用贸易救济手段来保护国内产业不受损害,其中

()既可以采取提高关税的形式也可以采取数量限制的形式。

A.反倾销B.反补贴C.保障措施D.关税配额

07年:7.保障措施是对外贸易救济措施的一种方式,其实实施期限最长不得超过:

A.200天B.4个月C.4年D.10年

第四节 我国贸易管制主要管理措施及报关规范(5-8分,11/7,10/6,09/13,08/8,07/5,06/8, 05/8,04/5分)

单选

11年5.进口用于出版的音像制品,在组织进口前应向_ ___申领《进口音像制品批准单》。

A.商务部B.文化部C.新闻出版总署D.广电总局

11年 6.属于我国限制进口的商品

A.虎骨B.成品油C.汽车D.抗生素

11年 7.国家根据不同时间的经济利益、公共安全或者政治形势的需要,实行相应的贸易管制。目前,我国基于经济利益需要实行的贸易管制制度是:A

A.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B.进口许可证管理

C.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许可证管理D.农药进口管理

10年:6.发证机关根据企业申请于2009年9月30日向企业签发了自动进口许可证,改正截止()有效。

A.2010年3月31日B.2009年12月31日

C.2010年6月30日D.2010年9月30日

10年:7.某进出口企业进口一批“已配剂量头孢菌素制剂”(同时列入《进口药品目录》和《进口兽药管理目录》),用于治疗畜禽疾病,该企业向海关申报时应提交

A.进口药品通关单B.进口兽药通关单

C.进口药品通关单和进口兽药通关单 D.进口药品通关单或进口兽药通关单 09年5.下列证件实行“非—批—证”管理的是:()

A.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允许进口说明书

B.出境货物通关单C.废物进口许可证D.精神药品进口准许证

09年6.进口许可证的有效期是(),当年有效。特殊情况需要跨使用时,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次年(),逾期自行失效。

A.1年;3月31日B.6个月;1月31日C.1年;1月31日D.6个月;3月31

08年5 2008年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货物有消耗臭氧层物质和重点旧机电产品,其中重点旧机电产品的发证机构为

A计划单列市及商务部授权的其他省会城市的商务主管部门

C商务部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

B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的商务主管部门

D 商务部配额许可证事务局

08年7某企业持一份证面数量为200吨的化肥自动进口许可证(非一批一证),以海运散装形式分两批进口化肥200吨,第一批实际进口数量100吨的情况下,该企业可凭该份自动进口许可证最多可进口吨化肥

A 210吨B205吨C203吨D 206吨

07年:5.2007年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的货物是:

A.汽车及其地盘 B.易制毒化学品C.消耗臭氧层物质 D.监控化学品

07年:6.下列关于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的表述,错误的是:

A.纺织品临时出口许可证实行“一批一证”,“一关一证”管理

B.纺织品临时出口许可证有效期1年,逾期作废

C.纺织品临时出口许可证管理属于我国货物和技术限制出口管理范畴

D.纺织品临时出口许可证不得买卖,转让,涂改,伪造和变造

多选

11年

5、以“一般贸易”监管方式申报进口废铝,应向海关提交:

A、废物进口许可证B、自动进口许可证C、入境货物通关单D、进口许可证 11年

6、从境外进入保税区的——,免于提交相应许可证件。

A、钢材(自动进口许可管理)B、黄金首饰(黄金制品进口管理)

C、鳄鱼皮(野生动植物进口管理)D、加密电话机(密码产品进口许可证管理)10年:6.2010年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口许可证”管理的货物种类包括()

A.配额机电产品 B.重点旧机电产品 C.消耗臭氧层物质 D.监控化学品 10年:7.实行()管理的货物,从境外入保税区予以免证。

A.自动进口许可证 B.废物进口许可证 C.两用物项许可证 D.密码进口许可证

09年5.下列商品类别中,既属于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口许可证管理又属于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许可证管理的是()

A.监控化学品B.放射性同位素C.生物两用品D.易制毒化学品

09年6.在下列进出口商品中,()系《麻醉药品管制品种目录》所列麻醉物品,货物所有人应当凭麻醉药品进出口准许证向海关办理报关手续。

A.咖啡因B.去氧麻黄碱C.鸦片D.可卡因

09年7.我国对部分旧机电产品的进口实行严格控制,分别实施()管理

A.进口许可证B.自动进口许可证C.废物进口许可证D.禁止进口

08年6 2008年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有47类,分别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出口配额招标和出口许可证管理,其中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有

A 大米B棉花C 石蜡D煤炭

08年7下列废物中,属于我国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管理范围的有

A 城市生活垃圾 B工业固体废物C液态废物D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

07年:7.入境货物通关单适用于:

A.列入《法检目录》的商品

B.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

C.进口旧机电产品

D.进口捐赠的医疗器械

判断

11年 4.同一进口合同项下,收货人可以申请领多份自动进口许可证

09年

5、进口属于进口许可证管理的货物,收货人在货物进境后,办理海关报关手续前,应向相应的发证机构提交进口许可证申请,并取得进口许可证。错误 09年

6、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之间进出的黄金及其产品,应办理黄金及其制品进出口准许证,并由海关实施监管。

09年

7、国家禁止进出口滴滴涕。

08年6出口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需要跨使用的,有效期截止时间不得超过次年2月底。

08年7 对列入《两用物项和技术进出口的许可证管理目录》的物项及技术出口,统一实行两用物和技术出口许可管理,目录以外的均无需办理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许可证。

07年:7.列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类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目录》的废物,不论以何种方式进口,均应申领废物进口许可证。

综合实务题:

09年(一)

某外商独资经营企业(非鼓励类项目,A类管理企业)使用其投资总额内资金向海关申报进口“立式数控车床”(商品编码84589100,进口关税税率为5%)数台。海关在审单时因对所报货物的商品编码有疑义,遂确定实施查验,并在查验时发现该批货物实为“立式加工中心”(商品编码84571010,进口关税税率为

9.7%)。该货物列入《法检目录》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

海关要求该企业修改该批货物的商品编码,并因该企业实际申报归类错误,决定按“申报不实”对该企业罚款12万人民币,并调整其管理类别,该企业表示,错报商品编码实属报关员不熟悉进口设备所致,并非企业故意,故不能接受海关处罚。

国内贸易管制 篇5

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贸易失衡问题也日趋严重。为应对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我国政府层面不断呼吁美国放松对华严格的出口管制以缓解其巨额贸易逆差,而学术界也持续关注和探讨出口管制与贸易失衡之间的内在关联。那么,美国歧视性的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究竟如何影响中美贸易平衡? 放松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政策是否真的会大幅改善当前美国的对华巨额贸易逆差? 出口管制致使的高技术出口损失在其总贸易逆差中占据很大份额吗? 本文将选取典型国家与美国的高技术贸易结构系数,模拟美国放松对华出口管制情景下中美贸易失衡的改善程度,进而尝试回答 “出口管制是否为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问题。

1 文献综述

中美贸易失衡是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也是政府关心的重要议题,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话题。由于美国历来对华实施严格的高技术出口管制政策,所以国内主流观点认为美国苛刻的出口管制政策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李志军,1999; 强永昌等,2004; 沈国兵2006;徐复,2006; 郎丽华,2006; 张波,2009; 黄晓凤,2011; 候坤,2012)[1]。但国外学者则对以上观点予以否认,其依据是美国仅仅对其总出口中不足5% 的商品实施管制,故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美国的出口管制,而应归因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汇率操纵和低价倾销(Bown,2005)[2]。相对工资收入的调整将有利于改善贸易平衡(Dekle,2007)[3]。如果以上结论成立的话,那么,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必然与中美贸易失衡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然而,众多研究表明汇率波动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强永昌等,2004; 刘伟,2006)[4],汇率调整对贸易失衡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Groenewold,2007; 谢博婕等,2013)[5,6]。

除了政府管制和汇率波动等影响因素外,其他因素也被纳入中美贸易失衡的分析框架。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源在于最终产品生产商对加工企业所有权安排与贸易组织结构的选择(王耀中等,2009)[7]、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转移和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加工贸易(史本叶,2010)[8]、东亚国家和地区向中国的产业转移(杨丹,2012)[9]、美国经济增长引致的超额进口需求增加(冯宗宪,2013)[10]以及对华大量的投资(Burke,2000)[11]、两国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的异质性(朱维巍,2014) 等[12]。

围绕贸易失衡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虽然具有对美巨额贸易顺差,但是仅仅获得少量的贸易利益。尽管美国长期对华存在贸易逆差,但并未对其国内的就业产生直接影响( 夏先良,2010)[13],反而依靠其比较优势和垄断优势占据了产品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获得了丰厚的贸易利益(刘建江,2011)[14]。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贸易赤字不具有显著的影响( Kim,2014)[15]。所以,从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来看,中美两国间存在贸易差额和贸易利益严重错配的格局( 王岚,2014)[16]。美国对华歧视性的贸易政策对其国内的不利影响包括出口管理成本增加、效率低下、损害了相关产业的生产规模和工人福利(Bown,2005)[17]。

鉴于目前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理论和政策的论证,而较少通过数据模拟检验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程度。所以,本文拟在美国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的假设下,参照美国与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印度和墨西哥等国的贸易结构,估量美国对华严格出口管制而导致的贸易损失,进而测度出口管制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程度。

2 事实与假说

2. 1 中美贸易失衡现状

据美国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在1960 ~ 1970年间为贸易顺差国,自1971 年至今(1973 年和1975 年除外) 始终保持贸易逆差态势,且逆差规模逐年快速增长。1971 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为22. 6 亿美元,2014 年该值达到7414. 62 亿美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占其总贸易逆差的比重越来越大,截至2014 年,美国几乎一半的贸易逆差来自中国,详见表1。

%

数据来源:美国统计局网站整理。

2. 2 出口管制与贸易失衡假说

由于美国历来对华实施严格管制,所以缺乏放松管制的相关贸易数据。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文章假定美国所给予加拿大等国的优惠管制政策在沿用最惠国待遇原则后适用于中国。文章基于如下几个假定条件预估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的潜在出口增长额。

假定1: 出口管制程度相似则贸易结构趋同

在出口管制背景下,美国对严格管制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显然远远小于对于友好国家的出口额。由于管制的严厉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技术产品的贸易占比,所以,本文假定在被美国实施相同水平管制程度的国家中,它们自美国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占从美国总进口的比重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假定2: 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具有相似的进口需求

除了贸易壁垒外,影响进口贸易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偏好和收入水平等。所以,本文假定在被美国实施同水平的管制程度的国家中,收入水平越相近的国家,自美国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占比越相近。换言之,高收入水平国家自美国的进口需求结构显著区别于低收入国家自美国的进口结构。

3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依据贸易平衡公式,BT = X - M,贸易额的变化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BT(1 + b% ) = X(1 + x% ) - M(1 + m% )

为保证贸易逆差或顺差规模不变,即令b%= 0,则要求满足X ·x% - M ·m% = 0。贸易额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ΔB = ΔX - ΔM。如果 ΔX =ΔM,则 ΔB保持不变; 如果 ΔX > ΔM,则 ΔB递增,顺差扩大; 如果 ΔX < ΔM,则 ΔB递减,逆差扩大。

此外,影响进口的变量主要包括收入和价格水平,故可以构建如下进口函数:

M = F( I,P)

由于中国的进口等于美国的出口,所以可以将上式改写为:

考虑美国对华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所以加入制度变量GA,上式进一步改写为:

另外,假定影响产品价格的变量主要包括生产成本C、生产效率E和汇率F,所以上式改写为:

综上,影响中美贸易平衡(BAC) 的因素及相互关系如表2 所示:

为简化分析,文章假定除管制强度发生改变外,其他各影响因素均为定值。所以,贸易平衡模型可以改写为: BAC= F( XA(GA)),并将研究对象简化为美国的出口管制通过影响其出口额而最终冲击贸易平衡。

由于现有出口管制的对象主要为高新技术产品,所以文章将世界上所有的贸易品区分为一般产品(TN) 和高新技术产品(TH) 两种。此外,美国当前实施差别化的出口管制政策,即对部分国家实行严格出口管制,而对其他国家则放松管制,所以将政府出口管制区分为严格管制(GR)和放松管制(GD) 两种情形。贸易总额可以表示为T = TN + TH 。

在前文两类产品的假设条件下,贸易结构系数可以表示为,理论上,TSGR< TSGD,即美国与被其严格管制国家的高技术产品与一般产品的贸易额之比小于与放松管制国家间的比值。此外,按照需求相似理论,如果收入水平趋同,则其进口需求也趋同。所以,在被管制国家行列中,收入水平越相近的国家与美国的贸易结构指数越接近。对被严格管制的国家而言,高技术产品的期望值可以表示为如下公式:

出口管制对贸易平衡的解释能力指数可以写为:

其中TDGR为美国对严格管制国家的贸易逆差。

4 实证模拟与分析

美国产业安全局(BIS) 依据出口管制条例(EAR) 对不同的国家实施不同程度的管制措施。从其商业国家列表(Commerce Country Chart) 可以看出,美国对加拿大的出口管制最为宽松,其次对英国、法国、德国等28 个国家实施同层次的相对宽松的管制政策,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63 个国家和地区实施非常严格的管制措施[21]。

4. 1 高技术产品大类标准下的出口管制与贸易失衡

如果美国给予中国同加拿大同等的出口管制优惠,按照前文假定则可推论出中国和加拿大在高技术产品的进口需求上具有趋同性。此种情形下,美国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必然大幅上升,进而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会大幅度缓解。文章接下来首先计量加拿大和美国近年来的贸易结构系数,然后将该系数套用到中美贸易中,进而模拟并估算美国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预期值,最后比较预期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额。

按照美国统计局的划分标准,高技术产品被划分为10 大类和389 细类(1)。文章参照该标准将HS10 分位的389 类产品贸易额加总得到高技术产品贸易额,将剩余的产品全部纳入一般贸易额。美国对其他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均来自于其统计局网站汇总得到。

研究发现,按照美国的十大类高技术贸易统计口径,出口管制并没有对管制国与被管制国的贸易结构系数产生预期的影响,而是出现了相反的结论。具体而言,被美国严格管制的中国的TS系数远远大于被美国放松管制的加拿大的TS系数。该结论表明中国自美国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占总进口的比率远远超过加拿大,略低于日本。不仅如此,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其对世界的高技术总出口的比率大幅度提升,并逐渐与加拿大逼近。详见表3。

%

备注: THCN、THCA、THJP、THT分别表示美国对中国、加拿大、日本和世界的ATP出口额,XH和XN分别表示美国的高技术和一般产品出口额。

表2 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比重(XH/XN) 出现显著下降,但是对华高技术出口占其总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THCN/THT) 显著上升。此外,管制背景下的贸易结构系数并没有与预期吻合,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形。例如,美国对加拿大管制最为宽松,所以XH / XN ( CA) 系数理应显著大于XH / XN ( CN),或者THCA/THT值显著大于THCN/THT值,事实上,前者系数值呈现完全相反的趋势,而后者也没有出现巨大的差距,反倒是逐步逼近。可见,美国严格的对华出口管制并未对两国高技术贸易结构产生预期的影响。现有贸易格局已表明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占比显著高于对加拿大的出口,而略低于对日本的出口。

既然美国对加拿大的高技术出口管制政策最为宽松,为何美加高技术贸易占比反倒远低于中美的比值? 这说明出口管制对高技术品贸易的影响较为有限。真正推动高技术品贸易进口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应该在于各国间巨大的技术禀赋差距。由于美加两国都是技术发达国家,所以,即使美国对加拿大实施宽松管制政策,加拿大对美国高技术的进口需求也不会出现大幅增长,因为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技术禀赋优势。而中国的情形则相反,在管制较严的情形下,加上中美技术禀赋差距较大,中国在从美国的进口中,必然尽可能地选择进口高新技术产品,以尽快弥补国内外技术差距。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美国放松对华管制,必然推动高技术产品进口的更快地增长。可见,无论是放松还是加强管制,中国自美国的进口产品结构都必然以高新技术为主,这是两国的技术禀赋格局所决定的。

4. 2 高技术产品细分标准下的出口管制与贸易失衡

由于高技术产品的大类标准不能区分美国出口管制的差别性和歧视性。所以,文章接下来采用细分的十大类高技术产品标准剖析管制与贸易的关系。按照美国商业国家列表,文章将管制程度分为非常宽松、宽松和严格等3 种类型。并在前两种类型中选取典型的国家作为参照,进而假定美国给予中国与参照国同等管制待遇的情形下计量美国潜在的出口增长额,最后剖析潜在的出口增长对于当前贸易逆差的缓解程度,由此判断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水平程度。

4. 2. 1 非常宽松管制情形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中,按照占比排序前4 位的依次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通讯和生命科学。美国对加拿大ATP产品出口占比排序前4 位则是信息通讯、航空航天、电子和生命科学。文章用ATP产品出口额之比得到的倍数衡量美国出口管制的歧视程度。以2014 年为例,美国对加拿大武器的出口额是对中国武器出口的65倍,其次是信息通讯3. 3 倍,再次是生物技术2倍,最后为先进材料1. 6 倍。如果美国对中国实施与对加拿大同样程度的宽松的出口管制政策,基于前文假设条件,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结构应该与对加拿大的出口结构相似。如此则美国对中国的潜在出口额必然大于现有出口规模。

在模拟潜在出口规模时,考虑到美国对中国在2、3、5、6 和10 等5 类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接近于或略大于对加拿大的出口,所以这几类产品取绝对值进入模拟方程。而第4 类和第8 类占据高技术产品的绝大部分,所以这两类产品参照加拿大的进口结构系数值,取值为74. 20% (原值为60. 33% ,下同),第1、7 和第9 类的取值依次为3. 30% ( 1. 61% )、0. 96% ( 0. 57% ) 和0. 21% (0. 00% ),进而潜在的对华ATP出口规模方程表示如下:

X表示潜在出口额。

以上方程提高了典型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在美国放松对华出口管制且保持与对加拿大同等待遇的情形下,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势必增加,进而缩小逆差规模。文章参照以上方法计算出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的原值和参照值,详见表4。

%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整理。备注:*表示参照值。

表4 可以看出,美国在上表所列的几类产品上对加拿大比对中国实施更宽松的出口管制措施,参考值显著大于原值。接下来文章将参考值纳入前文的出口规模方程,进而估计在美国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的情形下出口的潜在增加值。详见表5。

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实际值来源于美国统计局数据库。

在美国对中国实施和加拿大同等的出口管制待遇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存在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表4 中估计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额可以用来度量美国因实施严格对华管制政策而导致的贸易损失。由于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出口管制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文章接下来将进行模拟论证。

出口管制政策直接限制了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抑制了美国对华出口的增长。如果出口管制是美国对华长期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那么出口管制导致的出口损失应该占据总贸易逆差相当大的份额,抑或放松管制所导致的潜在出口增长额理应极大地减少贸易逆差。文章用高技术产品的潜在出口增长额与当年的实际贸易逆差之比构建出口管制对贸易平衡的影响因子,该值越大说明出口管制是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反之则说明影响较小。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的影响因子水平及走势表明美国出口管制对中美贸易平衡产生的影响非常有限,但是有逐渐加大的趋势。例如,2002 年出口管制所致使的贸易损失占总贸易逆差的0. 45% ,2014 年该值达到3. 15% ,最大值为2010 年的4. 07% 。由此看来,即使中国获得与加拿大同等的管制待遇,美国对华出口的增长对其贸易逆差的减缓作用仅低于5% 的水平。

4. 2. 2 宽松管制情形

在美国实施宽松出口管制的国家行列中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由于收入水平是影响进口需求结构的重要因素,所以文章分别选取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组,然后选取印度和墨西哥作为发展中国家组。

(1) 发达国家参照组

美国对英国的高技术出口主要以第8 类和4 类为主,前者占比不断上升,2014 年达到61. 63% ,而后者逐步下降,由2002 年的32. 53% 降为2014年的17. 26% ,但两类产品贸易额始终约占对英ATP总出口的70% 以上。美国对日本和德国高技术出口结构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占比最大的为第8 类产品,比值始终维持在40% 以上,其次是第2 类和4 类,占比分别约为16% 和18% 左右。美国对法国的ATP出口中第8 类占据绝对的优势,2014 年达到75. 40% ,其他年份也保持在65% 以上。

由此可见,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美国在第8、4 和2 类产品上具有较大的出口规模和竞争潜力。而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等领域正是美国对华严格管制的领域。如果中国从美国获得与这些国家同等的待遇,则中美在该类产品的贸易额必然大幅上升,从而有利于缓解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借助以上几个国家与美国的ATP贸易结构系数估计中美ATP贸易潜在增加值,然后测度出口管制对贸易平衡的影响程度。详见图2 所示:

在发达国家参照组中,参照法国(FRA) 和英国(UKB) 的对美ATP贸易结构系数模拟出的影响因子更大,其中2009 年参照法国得到的影响因子最高达到8. 45% 。这表明中国若获得同法国同等的待遇,则美国对华的贸易逆差可以缩小约8. 45% 。2002 年参照德国( GEM ) 和日本(JPN) 模拟出的管制影响因子出现负值,这是因为模拟值小于实际值。即使完全参照美法贸易结构体系,得出的出口管制对贸易平衡的平均影响因子仅仅为4. 89% 。可见,出口管制政策对贸易失衡的影响非常有限。

(2) 发展中国家参照组

如果收入水平的差距对进口需求产生显著影响的话,那么以上所选的发达国家参照组与美国的ATP贸易结构系数套用到中美ATP贸易的模拟方程中,其科学性值得商榷。所以,文章接下来选取美国管制较宽松,同时又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样本作为参照组。遵循前文的假定2,中国与印度和墨西哥等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从美国的进口需求具有趋同性。因为美国对印度和墨西哥管制较宽松,所以美印和美墨之间的ATP贸易对中美的ATP贸易具有较大的参考性。

图3 可以看出,以美国和印度( IND) 的ATP贸易作为参照组模拟出来的出口管制影响因子最大值为2007 年的10. 45% ,这表明美国放松对华出口管制可以减少对华逆差约10. 45% 。而以墨西哥(MEX) 为参照模拟的影响因子值均值仅为1. 01% ,但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5 结论及建议

文章基于放松出口管制能够导致出口增加进而缓解贸易逆差的假定,从管制严格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维度选取高技术产品贸易国家参照组,前者包括非常宽松和宽松两种类型,后者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组别。以美国对华出口较多的2、3、5、6 和10 类ATP产品为基数,借助他国与美国在1、4、7、8 和9 类的贸易系数作为参照,分别假定美国对华实施非常宽松(参照加拿大) 和宽松(参照法国、印度等) 管制政策,并模拟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改善程度,研究结论如下。

5. 1 出口管制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在所选取的参照系中,放松出口管制导致的潜在出口增加额占美国对华贸易总逆差的比值最大为10. 45% ,但该值不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影响因子的平均值往往更具有参考价值。例如,参照印度和墨西哥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组而得出的平均影响因子仅仅为1. 79% ,参照英国、日本、德国和法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组得出的平均影响因子为2. 5% ,而以被美国实施非常宽松管制政策的加拿大为参照计算出来的各年平均影响因子也仅为2. 2% 。可见,出口管制不能构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美国出口管制主要针对少数敏感的高新技术和产品,这类产品在其总贸易规模中所占比重较小。前文研究指出,美国对华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占对华总出口额的比重逐步下降,但是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对世界高技术产品的总出口额的比重在持续上升。此外,XH/XN (CA) 值远远低于XH/XN (CN)值,这从另外一个层面表明: 加拿大虽然享受最宽松的管制待遇,但是对美国的少数高技术产品需求规模仍然有限; 中国虽被严格管制,但是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需求非常巨大。

5. 2 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尽管出口管制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但是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且越来越大。以不同国家作为参照模拟出的影响因子走势可以看出,近年来,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所导致的潜在出口损失越来越大,换言之,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冲击作用逐步加大。例如,参照加拿大模拟的影响因子值2002 年为0. 45% ,截至2014 年增加至3. 15% 。参照其他国家模拟的影响因子值也具有类似的演进趋势。

综上,美国对华出口管制虽然限制了高技术产品的对华出口,但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放松管制所导致的潜在出口增加额占总贸易逆差的比值平均低于5% 的水平。所以,剖析中美贸易失衡还应该从收入水平、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生产效率、汇率兑换和经济结构等入手。

尽管出口管制不是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但是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直接限制了该类商品的贸易增长,并抑制了与这些敏感技术或产品相关的商品的衍生贸易,从而对贸易的负面影响具有放大效应。限于统计技术原因,这种放大的贸易损失无法找到参照系并进行模拟度量。基于这个原因,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程度会比前文模拟值更大些。虽然出口管制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但是要求美国放松对华出口管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出口管制政策已经对贸易逆差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放松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利于释放其他相关品出口增长的潜力,尤其是获得衍生品出口增长的巨大利益,进而有利于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对华巨额贸易逆差。

(2) 中美贸易失衡不是由于出口管制或汇率控制等在内的 “制度性因素”所致,而是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引起的 “结构性失衡”。所以,敦促美国放松出口管制,可以更好地吸收高技术产品贸易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更快地推动我国产业技术升级,改变当前 “低价格、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出口格局,优化对美进出口贸易结构,从而缓解中美贸易失衡。

摘要:文章选取被美国放松管制的典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参照样本,按照美国产业安全局关于高新技术的10个分类标准,在放松对华管制的假定条件下,模拟美国高技术产品对华潜在出口增加值,由此判断出口管制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在非常宽松和宽松两种情景下,无论是参照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对美贸易结构系数,影响因子的平均模拟值均低于5%,这表明出口管制不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但影响因子的模拟值具有普遍递增趋势,这反映出口管制对贸易失衡的影响越来越大。中美贸易呈现的并非“制度性失衡”而是“结构性失衡”。

国内贸易管制 篇6

1中国国内航线票价管理发展变革

中国民航国内票价管理体制是伴随着中国民航的发展而发展的。

(1)第一阶段 :建国初期到1980年 ,民航业主要是基于计划经济的政府管理,价格管理的形式还主要是国家定价。 2012年, 国务院召开关于研究民航运价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会议, 国家物价局和民航总局在国内航线运价管理上进行了分工, 公布票价及浮动幅度、 航空邮件价格由国家物价局管理, 折扣票价和省、自治区内航线公布票价以及货运价格由民航总局管理,允许航空公司票价可以上下浮动10%1。 票价管理的分工是市场推动的结果,也民航业价格改革跨出的第一步,步子虽不大但意义重大。

(2)第二阶段 :1997年 ,民航价格改革跨出了重要一步 ,国内航线折扣票价与公布票价并轨,并逐步探索“一种票价、多种折扣”的多级票价体系,拉开中国政府放松票价管制的改革序幕。 1999年1月 ,国家计委和民航总局联合发出 “关于加强国内航线票价管理,制止低价竞销行为的通知”,规定从1999年2月1日起,各航空公司票价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票价执行,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国内航线客票价格。 同时,还加强了对特殊优惠票价的管理,规范航空公司优惠客票的销售办法,除特殊批准的航线和特殊旅客外,一律按照全票价执行。

2000年5月15日 ,国家民航总局决定先期以海南联营航线为试点,实行旅游团队优惠票价的实验,在国内航线上推行收入联营,国内102条航线实行联营。 自同年10月1日起,放松对支线票价的管理,实行最高限价管理。 同年11月5日起,对国内航线实施“燃油加价”政策,同时建立票价与油价联动机制。2001年3月6日起 ,民航总局决定在北京 — 广州 、北京 — 深圳等条多家经营航线上试行多级票价体系。 同5月20日起,在海南联营航线试行多级票价体系2。

(3)第三阶段 :2002年11月 ,国家民航总局决定 ,取消航线联营,机票告别统一价格。 政府开始实行新的运价管理方式———宏观的幅度管理方式。 2002年6月10日起,民航总局决定对国内航线(港、澳航线除外)团体票价试行幅度管理,团体票价最低折扣率根据购票时限、航程性质、人数不同而有所区别,最大优惠幅度为30%,政府逐步推出“明折明扣”政策。

2004年4月20日 ,“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 ”正式实施。 根据方案规定,对国内机票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即以现行航空运输企业在境内执行的国内航线票价水平 (0.75元每客公里,不含燃油加价)作为基准价,允许航空运输企业在上浮不超过基准价的25%、下浮不超过基准价的45%范围内,自行制订具体票价种类、水平、适用条件,提前报民航总局、国家发改委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后执行。

(4)第四阶段 :近10年 ,进入放松管制阶段 。2014年 ,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继续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票价,由政府审批航线基准票价,改为由航空公司按照本通知附件2“民航国内航线旅客运输基准票价定价规则”规定自行制订、调整基准票价。 航空公司可继续以基准票价为基础,在上浮不超过25%、下浮不限的浮动范围内自主确定票价水平。 “通知”均取消票价下浮幅度的限制,无疑是将机票价格幅度从政府定价转为由市场经济决定,是将竞争引入航空运输领域的最好见证。 机票价格管制从自然垄断走向竞争垄断。

2国内航线票价管制政策混合扫描模型的引进

混合扫描模型是由埃齐奥尼提出来的一种试图将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整合起来的综合模型。 混合扫描模型在概念上截取理性主义模型的政策视野,以充分考虑政策选择、激发政策创意并深入政策核心问题。 同时,截取渐进主义模型的政策落点,把政策的关注点集中在经过选择的政策方案及其评估上, 形成政策焦点,以有效地解决政策问题。 无论是理性决策模式还是渐进决策模式都不尽完善, 混合扫描决策则因运用了两种摄像机而包括了上述两种方法的基本内容,“第一种是多角度摄像机,它能观察全部空间,只是观察不了细节;第二种摄像机对空间做深入、细微地观察,但不观察已经为多角度摄像机所观察了的地区。 ”3混合扫描决策模式既考虑了决策中的理性因素,即强调决策过程中的科学分析, 也看到了决策分析限于时间和资源带来的局限,所以又吸收了渐进决策的合理内容,不排斥渐进变迁和逐步调整。

3混合扫描模型:理性决策及渐进决策的比较分析

3.1航线票价管制政策的初衷是基于理性决策

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经历了很多变革, 机票价格是联系民航运输业供求双方的重要纽带。 一方面,机票价格具有配置民航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是民航运输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另一方面,机票价格直接影响着民航运输业的利润和消费者福利,如何在两个利益集团之间实现平衡, 是民航运输业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 所以,价格管制政策是政府支持发展民航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

我国国内航空票价进行了多次调整, 但仍不能与成本变化和市场供需相适应,其主要根源就是在于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 靠指令性计划管理,票价调整从提出到批准过程时间长,不能及时反映市场情况的变化。 从建国初期到政策实施,计划经济下的国家定价政策的探索,体现了政府在制订航线票价管制政策时, 充分考虑了当时的政治环境、法制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更加结合了国际上民航运输业的发展规律, 以及中国民航发展的成本、国民收入水平及航空运输市场供求关系等,经历了全面的方案设计、调查测算及成本评估,部分航空公司进行了试点运行。 从1992年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提出,地方航空公司开始兴起,中国民航市场进入到“模拟竞争市场”时期。 政府管制放松的幅度较大,但价格管制政策基本维持。 政府部门对于政策目标的前瞻性、明确性、规范性、幅度性和可调整性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分析,召开听证会,吸取航空运输业实际运作分析的结果,兼顾民航运输产业经营发展和效益输出,使得建立在市场经济及成本核算基础上的价格管制政策呈现出理性特征。

3.2航线票价管制政策呈现渐进趋势

随着我国的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 中国民航票价管制政策经历了由计划价格转为双轨价格,进而走向市场价格,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政策完善过程,政策的改革一直延续至今,政策改革过程具有明晰的渐变现象。 票价管制政策始终遵循了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遵循了稳中求变的思路,任何政策改革都是在客观环境发展,即民航运输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制度条件下,渐进地进行适当的微幅调整,以适应市场环境, 避免引起民航运输业经济性的损失及民航运输企业发展遇到成本高、收入低的风险。

政策的局部调整是建立在不断试错的经验和基础上。 例如, 1997年 “一种票价 ,多种折扣 ”的政策出台 ,本意是提高航空票价的灵活度, 然而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致使民航运量增长缓慢,各航空公司为了争夺客源,纷纷降价竞销,引起航空客运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并导致1998年全行业出现严重亏损。 为此,在1999年1月 ,国家计委和民航总局联合发出 “关于加强国内航线票价管理,制止低价竞销行为的通知”,这一价格管控政策的调整就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原因的基础上, 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和价格管制职能,对政策做出的局部调整。

4结论

由于全球经济发展驱动, 中国民航运输业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价格改革的深入,民航票价应与公路和水运一样逐步放开, 政府政策应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在价格管制方面加强制度和标准的制定,在长远的规划中形成规范有效、适应市场调整的制度体系。 同时,从微观上讲,应充分运用渐进完善模式,瞻前顾后地基于环境变化做出修正改进,放低管制约束,加强管理维度,从航线安全、国民经济、 产业发展等各个维度加强政策修订, 推动票价管制政策整体完善。 基于混合扫描模型的分析论证,发现在中国国内航线票价管制政策不断优化改革的过程中, 合理运用理性和渐进两种决策模式进行互补,并结合行业特征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这一研究将对未来政府对民航航线票价管理奠定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决策基础。

摘要:民航运输业已成为中国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民航也是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产业,国内票价管制也是国家支持和保障民航产业发展、调控民航运输业市场经济的重要杠杆,其政策也经历了系统规划、动态演变的过程。本文以国内航线票价管制政策为切入点,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从混合扫描决策模型角度对公共政策决策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析并探索了政府在航线票价管理方面的改革方向和措施。

国内贸易管制 篇7

自工业革命后, 世界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伴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污染物的排放大量增加, 远远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导致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对此, 世界各国环保组织不断呼吁人类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同时消费者对企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于社会多方面的压力, 企业不得不采取环境战略, 进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争论, 本文将现有观点进行了综述。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主要观点

传统学派———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冲突”的观点:传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有Palmer、Simpson和Bradford等。他们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认为, 如果要实施环境保护, 企业就必须调整现有的生产模式, 从而必然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 所涉及到的额外费用包括: (1) 生产成本。为了实施环境保护, 企业被迫添加污染控制系统设备和工艺, 或者交纳污染税费。购买减少污染的设备或工艺需要企业支付新设备的购置费和运行费, 以及操作新设备的人工费用, 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交纳污染税费则增加了企业的可变成本, 迫使企业降低产量[1,2,3]。企业为了保持原来的利润而提高商品价格, 使需求量下降, 导致产量与利润双重减少。2003年List和Catherine建立了一个两国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的局部均衡模型, 采用美国1982—1992年间企业防污成本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得出不同行业实施更严格的环境管制所得到的效益不同。企业竞争力与环境管制的宽松程度呈“U”型关系, 发达国家处于“U”型的下降部分, 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说明严格的环境管制确实导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4]。此外, Cole和Elliott用同样的方法得出, 实施环境管制所产生的减污成本对巴西和墨西哥两国的企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影响[5]。 (2) 管理费用。企业添加了防污设备后必然增加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复杂性和难度, 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 相关的设备投入、控制管理、技术改造等事项越复杂, 难度也越大, 管理时间相应增加, 从而占据原本用在其他方面的时间, 增加了管理费用, 最终会分摊到商品的价格上, 商品价格上涨使需求量下降, 从而导致产量减少[6]。

有学者还认为, 企业实施环境管制会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这是因为管理人员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到现在的防污管理上, 忽视了企业的其他事务,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实施环境管制还会减少企业的技术投资, 阻碍其技术创新。这是因为, 为了预防和控制污染, 企业被迫把原来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转移到防污技术上来, 企业不得不停止原来正在运行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 迫使原本正常的技术改革步骤由于资金的短缺和技术的突然中断而被打乱, 导致生产率下降。此外, 还存在一个环境投资的机会成本, 企业实施环境管制就必须把有限的资金从更有潜力的项目上转移到降低环境污染的投资上, 即“挤出效应”, 减少了企业的资本投资收益, 从而降低了企业收益。

传统学派的主要观点认为, 环境管制阻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 环境管制的实施必然导致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严格的环境管制造成企业用来防治污染的成本上升, 进而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 缩小企业的盈利空间, 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甚至可能会使企业丢失国外市场。这种观点也遭到现在很多学者的批判, 他们认为传统学派目光短浅, 只看重当前的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果按照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 实施环境保护完全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两者能够实现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修正学派———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互补”观点:修正学派的代表人物有Porter和Linde[7]。他们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 认为环境管制和经济增长最终将实现和谐发展。修正学派认为, 由于企业实施环境管制, 为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 在短期内企业商品价格的提高幅度不会弥补企业实施控污的成本, 使企业近期的收益亏损或下降。然而,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 企业面对严厉的环境管制, 不得不调整低效率的内部资源配置。通过优化配置, 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从而弥补甚至超过实施防污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因此, 实施环境管制而采纳防污新技术的企业比采用传统生产模式的企业更有效率优势、创新优势、整合优势和先动优势。此外, 环境管制有利于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减少污染, 提高产量。同时,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剩余的废弃物可通过加工将其转变为有利用价值的产品再销售, 为企业增加额外的收益[8]。Spatareanu利用东西欧25个国家的数据,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环境政策的差异, 分析环境管制的严格性和稳定性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 严格的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呈现正相关关系[9]。Domazlicky和Weber选用污染治理支出和成本作为环境管制强度 (Environment Regulation Intensity, 简称ERI) 的衡量指标, 建立ERI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双变量VAR模型, 采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OLS分析, 得到了严格的环境管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结论[10]。此后, 一些学者利用污染处理率、污染排放达标率、污染设施状况和环境管理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 也得到了该结论。这是因为, 企业周围隐藏着许多“双赢”的机会, 假如企业采用有效的管理与技术创新促使环境管制会产生足够大的引致创新效应, 那么实施环境管制则能够达到一种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同步上升的“双赢”状态。企业越是大幅度地提高效率, 所支付的赋税就越少, 则企业获得“先动优势”的成本就越低, 进而获取“双赢”状态的机会就越大。Forest L Reinhardt认为, 通过提高环境质量使企业的效益收入弥补其成本支出的机会是随处可见的, 严格的环境管制或高昂的污染税费将促使企业积极主动地找寻这些机会[11]。

修正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严格的环境管制可能会带来很多创新活动, 如技术工艺、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过程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创新而引发生产成本下降, 因此严格的环境管制完全有可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环境管制给企业带来了创新动力, 促使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差异化来降低成本和引领消费需求, 由此弥补甚至超过企业实施环境管制造成的成本损失, 最终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获得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2.2 国内主要观点

国内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 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国内学者普遍借鉴国外修正学派的思想, 认为适当的环境政策有利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曲如晓指出, 传统理论对环境保护与竞争力关系的认识是基于静态分析得出的结论。他从动态竞争力理论出发, 认为企业竞争力是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 突破约束条件进行创新和改进的能力, 进而分析指出适当严格的环境标准能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技术创新, 通过“创新补偿”形成竞争优势[12]。曾凡银、冯宗宪从比较优势、产业转移和贸易壁垒等方面分析了环境资源因素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指出, 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式经济增长已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国际标准、生产过程与方法的制约, 建议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来提升中国基于环境的国际竞争力[13]。赵细康认为, 环境管制虽然提高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 但是会刺激技术创新。宏观上, 短期内会对整体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但是长期影响并不明显[14]。刘秀香、张婷以CO2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质量的指标, 分析了中国1981—1999年间外贸出口增长的环境影响, 得出随着出口的扩大, 贸易自由化和环境规制逐步严格, 中国CO2排放量增幅下降, 贸易结构效应为正, 技术效应为正, 规模效应也为正的结论[15]。但是, 陈艳莹、孙辉从X无效率和引致技术进步两个角度分析了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发现, 环境管制虽然能提高企业效率, 但并不一定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当环境管制引致的X无效率降低和技术进步节省的成本等于污染控制给企业增加的成本时, 绿色企业将与灰色企业具有同样的竞争力[16]。 (2) 环境成本内部化后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国内学者指出, 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一国环境标准的高低和产业的特征有关。一般来说, 高环境标准的国家其企业面临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压力较大, 污染密集型产业受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影响较大。傅京燕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从成本和差异化两个方面对决定环境与竞争力关系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析, 对一些污染密集型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对比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环境成本内部化影响的不同程度, 从而解释了南北国家出口产业在环境成本内部化影响下的脆弱程度[17]。 (3) 国外环境管制政策及其激励绩效研究。彭海珍、任荣明从制度意义上讨论了不同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环境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 分析了在开放经济下对两个处于不同环境管理体制下企业之间竞争优势的影响。李挚萍总结了国外环境管制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 即从以“命令—控制型”手段为主导到市场经济手段的介入, 再到合作型等多元手段的参与, 这对我国环境管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18]。田侃、欧阳锋等人着重分析了国外政府关于环境问题的研究趋势, 他们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国外环境管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重心开始从经济性管制转移到社会性管制上[19]。李创分析了不同环境管制政策对中小型煤炭企业和大型煤炭企业的激励效果[20]。

3 对现有文献的简评

国内贸易管制 篇8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管制程度,NMR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 成为经济增长中重要的动力。而在我国, 若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 还需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转型升级。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5年的50.5%, 整体占比上大大提升。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中, 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服务业对劳动就业贡献也在不断加大,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作为服务业中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 要使服务业优质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率也需提升。而政府管制是影响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本文基于NMR指标体系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管制程度进行国际国内比较, 为以后研究管制改革对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率影响研究奠定基础。

二、指标体系说明

本文运用OECD数据库中衡量非制造业的市场管制指标即NMR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虽然在最近才运用于中国, 但是已经广泛的运用于OECD和其他国家, 因此测算程序已经标准化, 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中的管制程度。经过改进的NMR指标体系包括三组指标:第一组ETCR指标包括电力、石油, 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和邮政、通讯业。第二组是零售业的指标, 第三组专业服务业指标包括会计、法律、工程和建筑学。2008年该指标体系首次基于当年数据收集对我国进行评估, 已公布的关于我国的测算指标有2008年和2013年, 以下基于已公布的数据进行分析。我国政府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由于部门选取的区别, 本文选取NMR指标中与上述分类重叠的部门用于代表生产性服务业部门对不同管制进行比较, 选取的部门为:交通运输业、通信业和专业技术服务。需要说明的是指标数值从0到6, 反应管制程度从小到大。

三、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管制程度的比较

我国自1978年决定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特别是2005年颁布的新的公司法和新的破产法, 节省了企业清算时间的同时提高了回收率。2010年世界银行的“经商环境”指标, 指出我国具有良好的经商环境, 仅排在两个国家之后。本节运用2013年的NMR指标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改变情况、国际国内相对情况进行比较。

1.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不同部门的比较

(1) 交通运输业

NMR指标体系中对交通运输业的衡量指标是ETCR指标, 本节对ETCR的细分行业中这三小行业OECD的原始指标进行加权平均, 该方法借鉴OECD对专业技术服务业总体指标的计算方法, 用以代表对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指标。如图1可以看出, 我国在交通运输业中的管制仅次于土耳其和南非。由于版面的原因在此将三个部门数据绘制在一张图上。

(2) 通信业

由于给出ETCR给出的是分邮政和通讯进行细分测算, 从图1中可以看出:第一, 在通讯业中我国管制仅次于南非, 管制水平较高;第二, 相比较交通运输业, 我国通讯业管制相对较低, 在OECD范围来看通讯业管制相对交通运输业也较低。纵观我国国情, 在交通运输和通讯方面, 国有企业较多, 民营企业较少这明显反应出来了我国在这两方面管制的严格。

(3) 专业技术服务

NMR指标体系中一组指标, 测算的是专业技术服务行业的指标。经过对数据整理, 并且对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进行合并, 得出如图1所示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我国专业技术服务行业管制较轻, 仅高于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和瑞士, 与芬兰持平。专业技术服务指标包括的细分行业是法律、会计、工程技术服务和建筑服务, 从市场中民营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建筑公司的增多, 与指标中反应出来的管制较低一致。这说明我国对市场的改革加强了对知识创新的重视和对技术的保护, 认识到了技术创新是生产率提升的一大动力。

以上比较中由于2013年对美国数据的缺失, 在这里运用2008年的数据进行我国与美国的比较。2008年美国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的指标数值分别是1.83、1.47和1.35, 前两者明显低于我国。比较美国与我国的国情可以看出, 美国的市场非常开放, 资本流通迅速, 市场具有活力, 市场法规相对健全, 并且技术进步迅速, 这些都是我国与美国差距的原因所在。

2. 基于不同监管层面的比较

NMR指标通过对阻碍企业新建和限制创新条件的观察, 如使市场竞争提升的科技和条件限制, 得出的数据。NMR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怎样对行业不同的反竞争监管进行量化, 因此分监管层面的数据比较详细。每个行业的监管不同, 专业技术服务监管层面最多, 但是每一个分类都有对进入监管的评价数据。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得出进入管制和国家管制相比较为严重, 在专业技术服务上面的独家专有权, 也可以理解为国家垄断或者对专利技术的保护, 专利技术的保护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但是国家垄断确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的。虽然对专业技术服务的监管层面较多, 但是整体监管程度没有偏高。

3. 从时间上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监管发展的观察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许多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带来的是反竞争的效果。但是相比苏联, 我国更多的是放权于地方机关和各个部门。自1979年允许民营企业的存在后, 我国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市场监管得到改善。如图2所示,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从2003年至2013年的监管数据都在降低, 说明了我国的管制在不断的改革发展。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

四、结论

通过上述运用不同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管制进行的观察比较发现, 虽然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管制放松了, 但是相比国际上的发达国家仍然较为严重, 管制改革仍需继续, 并且需要深入改革。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管制结构失衡, 高生产率行业管制严, 进入管制较多, 而低生产率行业管制松, 进入管制较少。现有一些生产性服务业中某些行业垄断力势力过强, 或者收到极强的保护。完全的自由进入市场, 不利于市场效率的最大化。在加强放松的同时, 还需良好的法律、行业标准的建设, 才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参考文献

[1]G.Nicolettiand SScarpetta, Regulation, productivityandgrowth:OECD.evidence.Economic Policy, vol.18, no.36, pp.9-72, 2003.

[2]P.Conwayand GNicoletti, Product M.arket Regulationinthe Non-Man ufacturing Sectorsof OECDCountries:Measurementand Highlights.2006.

[3]李志强, 李静媛.制度变迁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 商业经济研究, 2016, (1) .

上一篇:高校中学生下一篇:物料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