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管制(精选12篇)
网络管制 篇1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网络成为青年学生宣泄情绪、发表个人评论的空间,他们无论是学习、生活、社交都严重依赖互联网。但是近年来,青年学生由于发表网络不当言论而涉入社会纠纷的事件频发。网络空间看似让使用者逃脱真实空间的应有规范,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的保护伞下,我行我素地大鸣大放。就教育领域而言,学生在网络上享有的言论自由亦非受到法律的绝对保障,原本适用的言论自由管制并未失效。不过,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去中心、匿名、跨区域、互动等特征,传统的学生言论管制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言论自由界定、保障与侵害的解决方法,在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有何异同?在美国,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言论管制问题被视为严肃的新议题,针对学生言论的管制政策也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本文着重研究美国对学生网络不当言论的规范思路和对策,在此基础上检讨我国的制度缺失,以便为今后的法治完善提供借鉴。
一、学生网络言论管制的核心:言论自由与学校管理的平衡
言论自由有利于促进个人与外在环境的交流和沟通,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障。该条款对“纯言论”与“象征性言论”提供周全保障,尤其是政治性言论成为法律保障的核心。鉴于网络已成为主流的大众媒体和交流平台,美国最高法院在1997年“瑞诺诉联邦通讯委员会案”(Reno v.ACLU)中明确指出,将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保障延伸到网络空间。[1]但是,由于过度的言论自由有可能损害他人权益、社会秩序与国家安全,因此它并不是毫无节制的绝对权利。早在1919年,大法官霍姆斯就代表最高法院在“山克诉美国案”(Schenck v.U.S.)判决中首次提出“明显而立即危险”标准(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test),[2]认为凡是足以产生“明显而立即危险”的言论,政府有权限制或者处罚。
在学生的网络言论管制方面,各级教育机构,尤其是地方学区和学校基于管教的立场,具有很大的管辖权。学校有权对学生的校内不当言论进行管理,而地方学区对辖区内的学生言论承担审查责任。司法机构则援引宪法第一修正案,对教育机构的管制措施进行监督。一般认为,青年学生被视为享有与社会成年人同等的言论自由保障,但是在程度上有所限制。例如,在1967年“凯耶森诉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案”(Keyishian v.Board of Regents of University of State of New York)中,[3]法院认为,学校是各种思想理念的汇集之地,教育机构在保障学生言论自由的方面责无旁贷。青年学生对环境、种族、性别歧视、外交政策等政治议题,具有与社会成年人同等的言论自由。不过,学生在学习阶段有受教育辅导的义务,地方学区和学校应对其言论设定合理限制,避免其不成熟的意见对他人造成偏颇的影响。例如,如果学生批评政治与社会,并让公众感到愤怒和误会,地方学区和学校认为有损学校利益,就有权限制。再如,依据“双阶理论”,宪法保障的言论也有价值高低之分。[4]法律对攻击性言论、猥亵言论、集体诽谤等低位阶言论的保障力度较低。地方学区和学校对其可采取“事前检查”和“事后监督”两种管制方式,确保学生言论不会逾越合理界限。
在判断学生言论管制的合法性上,有两个传统的代表性案例。一个是1969年“廷克诉德斯摩斯学区案”(Tinker v.Des Moines Independent Community School District)。[5]针对学生的过激言行,最高法院提出了“学生个人的言论自由不得干扰学校正常运作所需的纪律,也不得侵犯他人权益”的“廷克测试”标准(Tinker Test),极大地影响了之后的司法实务的发展。另一个是1986年“巴塞尔学区诉佛瑞瑟案”(Bethel School District v.Fraser)。[6]最高法院指明,“为了灌输社会规则和维护教学秩序,地方学区和学校有权对学生设立规范守则,强制排除校园内的猥亵言辞等不当言论”。围绕“不得干扰学校秩序或不得侵犯他人权益”这一标准,教育机构将控制学生的不当言行作为重要任务,事先设立诸多校园言论规则。学生的网络言论可视为借助互联网这种大众传媒而进行的表达,因此也属于“廷克测试”标准等调控的范围。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言论管制面临着如下挑战。
第一,究竟有哪些学生言论构成对学校秩序的“干扰”?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匿名性、自由性,人们往往会做一些在现实中不敢做的事,说一些现实中不会说的话。这样的松绑效应,让网络不当言论大量产生并难以控制。进入网络2.0时代后,大量出现的互动式网络服务,如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社交网站、网络游戏、手机微信等,都可能成为不当言论的温床。例如,在网络论坛中,上传或发表嘲讽、诽谤、攻击社会、学校、师生或他人的评论;利用不雅、搞笑图片或视频影射他人,并令其感到痛苦、名誉受损;故意对女性、同性恋者、黑人、肥胖人士等特定人群进行骚扰、威胁和辱骂,令其痛苦、难堪甚至自残;在网络游戏中,故意挤兑特定人群,恶意对此进行游戏(俗称TK),[7]但是,网络的去中心化、跨区域性导致学生在校外的言论也会影响到学校管理,网络不分时间地点的特性更是使被害人无处逃避、无法获得喘息。这些不当言论像病毒一样在网络空间扩散,造成口头言语所无法达到的伤害效果。例如,行为人在网络论坛通过揭露隐私、侮辱诽谤的方式攻击被害人,并发动人肉搜索。很多网友在其鼓动下对被害人产生负面想法,并一起参与网络攻击。被害人最终不堪忍受痛苦,甚至选择自杀。即便被害者躲在家中、转学、搬家,还是会受到网络不当言论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不太了解学生在网上与他人的互动情形。学生也很少主动对外求助,往往等到事态严重,如学生自残之后,才被发现。因此,对于这些新形态的校外学生言论,地方学区和学校是否仍然无权干预,这方面存在不少争议。
二、学生网络言论管制的内容
根据内容的不同,学校管制的学生网络言论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严重干扰和损害学校秩序的网络言论,第二种是严重侵犯或者羞辱其他师生、特定群体的网络言论,第三种是攻击性言论、猥亵言论等宪法低位阶言论。
(一)严重干扰和损害学校秩序的网络言论
这类言论的代表是网络煽动言论(fighting speech),即“其表达方式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者意图破坏安宁秩序”的言论。这类网络言论容易引起打架、不良社会影响等纠纷,校方有权禁止。关于网络煽动言论是否干扰学校秩序,法院是以“明显而立即危险原则”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简言之,网络煽动言论需要在造成实际祸害的危险时,学校才能加以限制。例如,在2008年“多明戈诉尼霍夫案”(Doninger v.Niehoff)中,[8]一位高中学生会主席作为学生领袖,参与组织了一台校园音乐会,但是校方对其评价不高。该学生将其对学校的不满和牢骚在个人的博客主页上予以公开,并号召学生及其家长向校方请愿示威。该生后来被学校处分和调离学生会,因而诉至法院。第二上诉巡回法院判决原告败诉,并指出该生的博客发言可能触发家长与学校的冲突,“明显地违背学校和平、理性、合作处理纠纷的政策”。
但是,教育机构不能禁止没有引起实际纠纷危险的网络煽动言论。例如,在2000年“厄米特诉肯特学区案”(Emmett v.Kent Sch.Dist.)中,[9]一位中学生在网页中为其同学发布讣告,并由浏览网页的网友投票选出下一个“应当死去”的同学。校方认为此举会使学生感到恐慌,因此做出处分。受罚学生不服诉至法院,华盛顿州地方法院判决原告胜诉。法院认为,该事件不存在煽动大家伤害某人的可能性,该学生也不存在伤害他人的主观意图,不能因为“校方的主观臆测与莫名恐惧”就加以限制。
(二)严重侵犯或者羞辱其他师生、特定群体的网络言论
1. 网络威胁。
自1999年美国爆发“科拜伦校园枪击案”之后,学校对学生涉及严重人身威胁的网络言论持“零容忍”态度。如在2001年“拉文诉布伦学区案”(La Vine v.Blaine School District)中,[10]一位高中生写了一首署名为“遗嘱”的打油诗并从网上传给教师,诗中具体描述了他开枪射击同伴的场景。校方和教师惊恐之余选择报警。后来虽经警察与医疗鉴定,该生并无接触枪支的机会,也没有滥用枪械的人身危险性。但是,校方仍然坚持将其开除。学生不服诉至法院,第九上诉巡回法院判决原告败诉。法院指出,当网络言论中具有实质损害人身安全的威胁时,不论表达人是否具有真实的犯罪意图,则构成违法。
2. 网络骚扰。
如果网络言论如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没有达到威胁等级而仅仅构成骚扰情形的,则学校会适用有关垃圾邮件的管理规范。根据美国2003年《控制色情和市场行为营销法令》,没有经过接受者明确同意就送达的任何电子信息就属于垃圾邮件。很多学校因此建立校园网络安全系统,具体措施包括:[11]一是禁止学生使用代理服务器、隐藏或拼错邮件标题、通过修改逃避邮件服务器检测、插入木马程序等滥发骚扰言论的手段;二是采取技术防范措施,如关键词过滤、IP黑名单、ISP申诉、统计常用词、电邮标题分析等;三是制定校规,限制学生通过校园网大量获取他人电邮名称、IP地址,并对经举报证明有骚扰言论的学生进行处罚。
3. 网络欺凌(Cyber bullying)
即“任何人通过电子设备,利用严重、重复性且敌意的手段,意图对他人进行强暴、胁迫,或者造成他人心灵伤害的行为”。[12]网络欺凌主要是通过语言手段,如谩骂、取笑、传谣、骚扰等,实现欺凌他人的目的。被害者虽未受到身体上的直接伤害,但遭受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因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残。2010年“克莱蒙提案”(Tyler Clementi)是美国近年来引发社会震动的著名案件。[13]被害人是一位刚满18岁的大一新生,有同性恋倾向。他的两位大学室友暗中偷录其与同性亲吻的不雅视频,并上传到社交网站推特(Twiter)公开展示。当他们第二次偷拍时,不慎被发现。被害人随即遭到同学、网友的不佳评价,并不堪忍受痛苦而跳桥自杀。此事由于涉及同性恋歧视问题而备受社会瞩目,连时任总统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都公开表示要反对网络欺凌言论。但是由于无法可依,他们的网络欺凌言行最终并未得到追究,仅仅承担侵犯隐私权的责任,被判处拘役30天和少许罚金。
自本案以后,加州、密苏里州等绝大多数州政府纷纷修改《反校园欺凌法》,希望填补网络欺凌的监管空白。新泽西州还于2012年专门制定了最严厉的《反网络欺凌法案》,禁止对未成年学生进行骚扰、威胁或造成其心理伤害,加害者将处以1到4年的徒刑。该法案还授权学校排除学生之间的网络欺凌,可调查与监控学生之间的所有骚扰和攻击行为。联邦政府也针对高校中的欺凌骚扰案件,制定了2011年《高等教育反骚扰法案》(Tyler Clementi Higher Education Anti-Harassment Act),禁止以任何方式针对他人的种族、肤色、性取向、身体疾病、宗教等进行骚扰。
4. 对特定社会群体的评价言论。
学校能否限制学生对女权主义、同性恋、特定宗教、肥胖体质等群体的评价言论,存在着法律定性的模糊地带。很多言论管制的支持者认为,这些言论对真理的追求毫无帮助,也在思想自由市场上经不起推敲,而且这些言论可能会造成其他部分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排斥、学习情绪的低落、团体生活的不适应。学校有必要通过事前预防和管制,阻止学生的不适当言论。但是反对者认为,言论自由的价值除了“自我实现、实现真理、参与决策、平衡安定和变化”等思想价值外,还包括“保护不受欢迎的思想”。[14]因此,学校的言论管制目的仅限于创造平等机会,消除种族、性别和地域歧视,提升校园内的文化多元性,一般不介入学生对特定群体的意见。
(三)宪法的低位阶言论
1. 攻击性言论(fighting speech)。
这类言论以网络诽谤为典型。根据《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诽谤是指“足以伤害个人名誉,以致降低其社会评价,或者阻止第三人与其交往”的言论。[15]学生在网上发布对教职工、社会、特定人群的诽谤,一旦达到干扰学校秩序的程度,学校就有权禁止。如在2001年“梅尔温诉多伊案”(Melvin v.Doe)中,[16]某大学女生在其个人网页中捏造事实,宣扬她受到某教授的强暴和骚扰,严重影响了该教授的声誉和职业发展。该女生后被校方勒令退学,该生不服诉至法院。北达科他州高等法院判决原告败诉,法院认为学生的不实网络言论诋毁教授和学校,已经对其声誉和社会地位造成严重损害,属于对“学校秩序的实质性干扰”。关于诽谤是否干扰学校秩序,法院是以“真正恶意原则”作为主要的判断标准。简言之,如果学生在网上散布诽谤言论,只要学生能够证明自己或多或少有真实的证据,就可以免责。
2. 网络猥亵(obscenity)。
1999年,最高法院在“戴维斯诉莫瑞学区案”(Davis v.Monroe County Board of education)中,[17]确认了学生猥亵言论案件中的学校责任。法院指出,学校应当促进所有学生的受教育权益,并教育其尊重他人的权利,避免某些猥亵言论营造出具有“敌意性”的学习环境。学校之所以要为普通学生的威胁言论承担连带责任,实际上是为自己应当知情而刻意冷漠的行为负责。校方固然有权禁止校园内的猥亵言论,但是,“猥亵言论”的违法判断标准仍然存在争议。由于缺乏客观标准,判断一个言论是否构成“猥亵”其实绝非易事。不论是怎样的言论,每个人心理承受力均有差异。若是以受害者角度来判断,就会产生“只要讨厌、不喜欢性别暗示就是猥亵”的问题。在判断“猥亵言论”时,法院多是以案件发生的整体环境为判断标准,而非以一时的言论为准。在司法实务中,针对猥亵言论的管制内容被要求必须精确,且范围“越小越好”。一些涉及网络猥亵言论的校规往往是由于“范围太广”、“内涵模糊”,因此通不过法律检验。法官会以管制规则无法符合过去判例中对言论自由的限制条件,如“明显而立即危险”标准,宣告其违法无效。[18]
三、学生网络言论管制的权限扩张
传统观点认为,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开放宽容的环境,不应干预其校外的自由表达。但是由于网络空间的跨区域、不分时间地点特征,网络不当言论的发生不再限于校园中,即便行为人身处校外,或在课外时间,也可能传播危及学校秩序的言论。基于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的需要,学校也要承担合理的审查责任。学校应当在何种情况下介入学生的校外网络言论?可以介入到何种程度?目前尚缺乏统一、权威性的立法依据,各地法院对涉及此类案件的诉讼,判断标准并不统一,最高法院迄今为止也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然而新近的司法实践表明,司法机关都在放宽学校的管制权限。[19]特别是在涉及到学生校外网络言论方面,法院也不再局限于援引宪法对学生言论自由的保障,而是逐渐采用在特定情况下有限审查的做法。实践做法大致如下。
(一)“实质干扰”标准(substantial disruption test)
很多法院在“廷克测试”标准的基础上发展出“实质干扰”标准,认为学校对学生校外网络言论的管制,应当基于学生的表达行为是否“与校园内的设备”相关联。如果学生是使用学校的公用通讯设备、校园网发表言论或发送短信,或者在校园中使用私人电脑、手机,学校就有权加以限制。
例如,在2002年“J.S.诉贝斯罕学区案”(J.S.v.Bethlehem Area School District)中,[20]一位高中生利用其个人电脑创建用于辱骂该校教师的网页。他在学校登录该网页,并向同学展示和介绍。学校对其给予处分,于是该学生将学校诉至法院。宾夕法尼亚州高等法院判决原告败诉。法院在判决书中认为,“如果发言者是通过校园内的公用通讯设备创造、接触该言论,那么该言论就应被视为校内言论”。尽管该生是在家里的电脑上网创造该网页,但是由于他在校园内登录、展示该网页,因此符合“实质干扰”标准的要求。而且,该学生在明知其教师、其他学生有可能观看网页的情况下,故意不设网页密码而公开展示,对学校秩序构成了严重干扰。
又如,在2008年“史尼德诉蓝山学区案”(Snyder v.Blue Mountain Sch.Dist)中,[21]一位大学生在网页上辱骂学校和教师,并将有关内容打印带入学校。校方据此处罚该学生,该学生不服诉至法院。威斯康里州高等法院判决原告败诉,指出该学生将有关网页内容的打印件带入学校,就符合“实质干扰”标准,属于学校的言论管制范围。
但是,也有批评指出,“实质干扰”标准不尽合理,且对学生言论的钳制过严。[22]由于电子通讯设备比传统媒体工具更具普及性,所以不能仅仅因为学生从校园上网,就限制学生的言论自由。这种做法实际上授权学校恣意限制学生使用电脑和手机,造成学生不敢在校园内自由上网、发声的“噤声”效果。
(二)“合理的可预见”标准(reasonably fore-seeable test)
第二上诉巡回法院首创的“合理的可预见”标准认为,学校能否管制学生的校外网络言论,取决于该言论是否会对学校秩序造成“合理、可预见”的干扰。例如,网络欺凌、网络骚扰尽管发生在校外,但是会严重干扰学校秩序,因此学校仍然有权管制和处罚。鉴于“实质干扰”标准的局限性,“合理的可预见”标准更强调“干扰”的内容关联性。
该标准最早见于2007年“威尼斯基诉教育部案”(Wisniewski v.Board of Education)。[23]在本案中,一位8年级中学生从家中电脑向其他15位同学发送信息,内容是用手枪爆头的画面,并附有杀死其英文教师的标语。后来,有其他同学将其举报给教师本人。教师惊恐与恶心之余,拒绝给该生继续授课。后经警方调查,该生纯属恶作剧,并没有对教职工的伤害意图。校方仍然做出1学期的停学处分,该生最终迫于压力不得不退学。受罚学生及其家长不服诉至法院。第二上诉巡回法院判决原告败诉,维持校方的处分决定。纽曼法官代表法院提出了“合理的可预见”标准,强调“学生在校外场合制作和发送信息,并不意味着他一定免于学校的言论管制”。由于该信息受到校方的关注,引发教师的不安,并导致学校在课堂时间对相关学生进行调查,这就属于对学校秩序造成“合理、可预见”的干扰。
在上述2008年“多明戈诉尼霍夫案”(Doninger v.Niehoff)中,针对学校能否管制学生在校外发送的电子邮件或者发表博客文章的问题,第二上诉巡回法院做出进一步解释,只要学生的校外网络言论有可能被学校和在校师生关注,就符合“合理的可预见”标准。在本案中,被处罚学生的电子邮件误导事态的发展,不利于学校妥善处理矛盾。因此,学校基于维护秩序的需要,有权管制和处罚其不当的网络言论。
四、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实践表明,网络的言论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任何人都要为其不当言论承担责任。学校可基于维护教育秩序的目的,对学生的网络言论进行适当管制。美国的经验为我国相关法治的完善提供了如下启示。
第一,完善学生网络言论自由及其管制的法治机制,培养“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舆论生态。目前,我国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立法较为滞后,仅有《侵权责任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初步确立了成年人网络言论自由的界限。2013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仅涉及“沉迷网络”的防治问题。法律对青年学生行使言论自由的界定并不清晰,难以为实践提供有力指导。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青年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和理解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情况下侵权,什么情况下管制失当。[24]美国从宪法对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出发,在学生发表言论之前就明文规定受到限制、禁止的言论类型。其实,法律如果能制定完善而明确的学生网络言论自由及其管制规则,有助于扭转网络治理规约原先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到人们如何看待网络不文明言论的态度,对全社会也有教育和指导意义。
第二,强化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学生网德教育职责,保障网络审查制度的实施效果。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学生思想政治方面执行着“政府为主,网络服务机构和学校为辅”的资讯管控政策。[25]但是,学校承担的网络言论管制职责不明晰,教育职责不到位。教育部门应当借鉴美国关于学生网络言论管制内容、权限等方面的规范,加强有关网络规则的研究和制订,建立起完备的网络规章制度。把遵守网络规则同遵守日常行为规则和校园文明公约结合起来,纳入到学生品德测评量化当中,实行学生自我约束和师生监督相结合,把网络不当言论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网络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第三,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思路“重堵轻疏”,难以从根源上防止学生的不文明言论。在我国,一些主管部门将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片面理解成“维护社会稳定”、“压制非主流或者偏激的意见”,强调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技术手段。这种做法无助于解决学生的诉求,反而会激起更为激烈的社会冲突。[26]“言论自由的精髓在于促进人际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美国的学生网络言论管制,其出发点是提升校园文化的多元性,降低整个校园社会的权利、性别和价值观冲突,维护青年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因此,我国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思路也要从“防堵”转向“疏导”,重视人性关怀。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关爱,疏导学生的心理郁结,以人文关怀唤醒“问题学生”的自觉和理智。
摘要:网络环境具有去中心、匿名、跨区域、互动等特征,因此学生言论自由界定保障与侵害的解决方法,完全不同于真实空间。美国的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阶段具有受学校教育辅导的义务,校方可依据“不得干扰学校秩序或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标准,对其网络言论进行事前检查和事后监督。管制的言论包括:一是严重干扰和损害学校秩序的网络言论,如引起纠纷危险的网络煽动言论;二是严重侵犯或者羞辱其他师生、特定群体的网络言论,如网络威胁、骚扰、欺凌等言论;三是攻击性言论、猥亵言论等宪法低位阶言论。发生于校园外、课外时间的学生网络言论,只要与学校有所关联,满足“实质干扰”或者“合理的可预见”标准,学校就有权管制。
关键词:美国青年学生,网络不当言论,学校管制权限
网络管制 篇2
近年来,各级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确保”,充分挖掘信息网络效能,积极研制开发各种指挥、管理软件和安防设施,有力推动了部队安全发展。但受设备性能、技术水平和各种偶发因素的制约,信息网络故障也时有发生,给工作带来很大被动。特别是在重点部位监控、关键环节指挥、危情时刻处突等方面,一旦出现“看不见、联不上、传不了”等情况,就可能酿成重大事故、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各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在加强网络检测维护、努力提高系统运行安全系数的同时,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故障响应机制,确保指挥通信不断时、正常工作不断链。
要在丰富官兵精神文化与抵制网络侵蚀上求实效,防止出现“网络污染症”
着眼信息网络建设发展新要求,各级普遍加大基层信息网络建设力度,为基层构建了齐全配套的网络学习室和互联网网吧,有力促进了部队军营文化建设。但由于国际互联网相对军事信息网具有信息容量大、在线人数多、娱乐性强等特点,导致部分官兵迷恋互联网,甚至上网成瘾、私自上网、违规上网,也使一些含有暴力、迷信、色情内容的精神垃圾进入军营,污染了文化环境,腐蚀了官兵思想,必须严防严治。一要教育引导官兵恪守网络道德。要以《严防网络泄密十不准》为基本内容,把信息安全保密教育纳入部队经常性思想教育之中,经常组织官兵观看信息保密安全警示片,深刻剖析失泄密案例,强化“保密就是保安全、保密就是保打赢”的观念,克服“身在密中不知密、身在密中不护密”的麻痹思想,真正把“防火墙”建立到每个官兵头脑之中。要着力提高官兵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官兵,不断提高官兵信息行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着力提高官兵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官兵明辨是非丑恶,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侵蚀;着力提高官兵网络自律意识,通过网络法规制度教育,使官兵了解自己的信息权利和义务,熟知自己信息行为的法律后果,自觉做到严守政策法律规定,恪守网络道德底线。二要采取有力措施净化网络环境。健全网络管理机制,建立完善上网人员登记、信息发布审查、不良信息通报、有害信息责任追究、信息载体安全检查等制度,严格管控官兵涉网上网行为。对各级各部门开办的网络共享磁盘、网络游戏、网络书城、网络论坛、网络博客等网站,要定期检查清理,加强网上信息和言论的审查监控,严防有害信息、不良软件网上传播。对基层官兵学习娱乐用电脑,要逐台安装“家长无忧”、“反黄专家”等管理软件,及时过滤不良信息,切断污染源,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三要利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一些单位信息化学习室建设,重电脑数量摆设,轻内容丰富实用,出现了网站网页多,有价值的少;陈站旧站多,页面更新少;新闻、通知信息多,学习娱乐内容少;锁门关机多,开放利用少等问题。各级必须更新思想观念,积极创办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富有部队特色、官兵喜闻乐见的学习教育网站,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抢占信息网络先头阵地。
要在严格内部监督管理与建立长效机制上使长劲,防止出现“网络贫血症”
网络管制 篇3
关键词:反垄断管制竞争反垄断立法
一、反垄断管制放松的原因分析
反垄断管制源于1890年的《谢尔曼法》的出台,主要用于规范三种限制竞争行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水平或垂直的兼并行为、限制竞争协议(卡特尔)。之所以把以上各项列入管制范围,是因为在进行仔细的福利分析之后发现,以上各项内容都或多或少地含有限制竞争的效果,并因此而损害了整体的福利水平。特别是其中的掠夺性定价行为、固定价格协议以及分割市场协议等行为限制竞争的效果更是十分明显。
从1890年至今的100多年时间里,反垄断管制的内容、形式、手段都不断发生着变化。到20世纪70年代,受技术条件的影响和经济理论研究的深入,世界各国的反垄断管制都出现了放松的趋势。
(一)政府管制的失灵
实行政府管制的本意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但是由于个人私利、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政府管制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它不过是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由政府“提供给有效政治利益集团”的一种商品或服务。受管制的产业部门客观上受到政府的保护,可以稳定地得到高额收益,因而它们所提供的服务普遍存在创新不足、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问题。卡恩指出:“(管制)压制了创新,庇护了低效率,鼓励了工资一价格螺旋上升;价格与边际成本的不一致促进了资源的错误配置,推动了以成本扩张、浪费为主的竞争,否定了公众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选择,而公众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选择原在竞争性市场上是可以实现的。”在人们意识到被管制行业低效率的同时,也深深地意识到了对行业进行管制这种形式本身以及管制主体——政府本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管制俘获理论的广泛传播使人们对管制的信心锐减。正如塔洛克所言,“事实上,管制机构通常由被管制机构设立”。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使人们认识到用政府管制去代替市场的调节不过是以政府失败代替了市场失灵,并不会产生一个完美的结果。政府部门的公共决策失误、规模的不断膨胀、管制费用不断上升以及严重的寻租行为都使人们逐渐地认识到,政府不过是“拥有独立利益的巨物”而远非理想化的“慈善的专制者”。政府管制中的“内部效应”实际上危害更大。
(二)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
政府进行经济管制的主要依据是自然垄断,即由于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或者由于大规模固定资本的投资所造成的沉淀成本的原因,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的社会生产效率最高或成本最低,因而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政府需要对自然垄断产业进行管制。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30多年里,西方自然垄断管制实践的经验与传统的理论模型之间出现了冲突。近期的研究证明,关于自然垄断的恰当定义必须建立在部分可加性而不是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就是说,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供应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就仍然最小,该行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行业。因此,应该改变对自然垄断就一定需要管制的传统看法,并根据平均成本的升降、企业承受力大小采取不同的对策。由于20世纪初以来,技术发展步伐日益加快,改变了传统的行业特点,使原来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相关领域实行管制的理论依据丧失。如通信领域的延展业务,像长途通信、电信增值业务的发展并不需要太大的投资,而这部分固定资本的投入也非沉淀成本,这使得新企业参与竞争成为可能和可行,电信领域原有的自然垄断特性逐渐地模糊了。而且,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也给新企业的进入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放松市场管制,扩大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三)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二战以后,随着体现在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管理国际化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展开,对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国际贸易、跨国投资、战略联盟等国际合作要求有一个开放、公平、自由的环境,现有的政府管制人为地阻碍了人、财、物的自由流动,因此迫切要求解除政府管制;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使经济安全问题凸现,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何在市场开放的条件下既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又不损害市场环境的发展,是摆在各国反垄断实践面前的大问题。具体说,就是依据何种原则进行管制,使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站在同样的国民待遇基础上进行竞争?依据何种原则进行合并管制,以达到既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又不限制竞争?依据何种原则理解和掌握对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的认定(特别是对外资企业的行为认定)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这里不仅仅是放松管制的问题,而且是如何放松的问题。在整体上呈现放松趋势的同时,处于市场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反垄断管制中所面临的重点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这一领域的工作是建立在相对完善的市场基础上的,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已获得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如何剔除垄断的弊病、维护竞争的自由;后起的发达国家则要解决在容忍一定的垄断弊病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规模经济水平;而转型国家面临转型中的现实问题,像如何对待遗留下来的垄断企业、如何对待政府干预或者行政垄断问题等等。但不管是在哪种市场环境下,事实上都存在着管制与放松管制两种力量的博弈。管制依赖于政府以强制力量对经济的干预,而放松管制是市场力量得到张扬的体现,二者并存同时发展。实际上,管制与放松管制是一种两益取其重、两害取其轻的动态权衡,其关键在于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管制体制和机制以达到双重的目的,使垄断的行业具有竞争性,使竞争的行业具有合理的规模性。
二、我国的反垄断管制立法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市场处于典型的转型期。在反垄断管制整体上呈现放松的趋势下,反垄断管制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专注于解决垄断本身的问题,而是肩负着另外一些使命,如解决转型期的行政垄断问题、充分认识与理解反垄断法的管制对象并做出合理的管制决定、建立权威的管制机构并正确处理管制机构与其他管理机构的关系问题等等。
我国现行的“反垄断法草案”(2006年)是在广泛征求国内外专家意见并充分借鉴德国、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与地区的成文法并得到了OECD、IMF、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等组织的支持和大力帮助,历经12年的时间才出台的,基本包括了限制竞争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控制企业合并三部分的内容,符合国际惯例。并且在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过度时期行政垄断现象严重的现实将“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列人其中,具有中国特色。考虑到中国入世的潮流,《草案》特别引用了有关“适用范围”的扩
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从事违反本法规定,并对境内市场产生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具有域外效力。《草案》强调了反垄断法保护竞争,反对垄断的理念,对“自愿”“平等”“公乎”“诚实信用”等民法典倡导的原则进行了修改,保证了法律的严肃性。
行政垄断多出现在经济转轨国家,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一,经济转轨国家在过渡时期,以法治为基础的完善的、国家权力有明确界限的社会结构还未形成,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权大于法”仍然在起作用;第二,不管是地区封锁也好,指定交易也罢,还是强制组建企业集团,体现为部分地区和部门为追求地方利益、局部利益而牺牲整体利益、国家利益;第三,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产品供需矛盾突出,原材料分布不均匀,限制了各地的均衡发展,为保护各地区的利益,出现地区封锁或其他限制竞争行为。
鉴于行政垄断和经济垄断一样会造成破坏市场秩序限制竞争的后果,也鉴于在现阶段中国转型期的市场环境下,行政垄断相比而言影响更大,所以作为市场经济“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当然有必要加以规范和调整。实际上,利用反垄断法解决行政垄断的问题也是其它许多国家的做法。多数的经济转轨国家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反垄断法中有关于行政垄断的内容,俄罗斯、乌克兰、匈牙利等国家均如此。
《草案》中另一个备受瞩目并引起争议的内容是关于反垄断执法机关与程序的规定。草案规定了“反垄断委员会”和“反垄断执法机构”的双层架构模式。“反垄断委员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法学、经济学专家组成,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反垄断工作。负责反垄断执法的机构主要是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发改委。
但《草案》未对反垄断法的地方性机构做出规定,这是一个缺陷。中国是一个大国,反垄断问题又是市场发展的头号大事,我们应该设立反垄断的地方执法机构与反垄断主管机关共同处理繁多的相关案件,提高执法的效率。
《草案》关于反垄断执法机关的内容没有涉及到新设立的执法机关与现有的相关行业监管机构的关系怎样协调的问题。现有的基础设施部门铁路、民航、电力、电信等行业都有各自的法律法规,如铁路法、民航法、电信法等,对各自的行业监管机构的职责权限进行了规定。这些行业监管机构与反垄断执法机构在面临同一行业的企业垄断行为时应如何裁决?由谁裁决?国际上可以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首的权力共享型的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电力、电信与银行领域的企业合并审查方面。第二种权力配置模式是以新西兰为代表的模式,即以反垄断权代替监管权,将反垄断权和监管权都集中在反垄断机构身上。
民航航空管制网络化技术探讨 篇4
随着网络技术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国家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开始发生了变化, 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便捷性的同时, 也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竞争和挑战, 但是民航航空是我国一项支柱性的产业, 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会受到不同网络技术的影响。就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看, 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环境, 需要对网络化技术进行深入应用, 不断探索能够跟上时代发展脚步发展统一的方向。民航的航空管理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不管对国家的实力提升还是对居民日常的生活水平改善等都是作用显著的部分。由此我可见, 我国的民航航空管制工作需要和当前网络化的发展模式一致, 注重规则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对新型的组织结构进行开创, 就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思潮来看, 不同事物在发展的时候, 需要改变原先传统的发展套路, 民航航空的管制工作也要将其作为突破点, 面对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我国民航航空的管制之路必将呈现出规范化、技术化和信息化的特点。
1. 民航航空管制网络化技术要点
1.1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
就近年来的发展来看,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迅猛, 民航航空的管制工作开始朝向技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前进, 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来提升民航航空工作的网络化特点。综合对现代技术进行利用是当前我国航空管制工作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促进其网络化发展也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需求。第一, 就我国民航航空管制部门内部情况来看, 企业需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路来把握好民航航空市场的发展趋向, 针对市场信息的获取实施灵敏快速的反应, 对信息的有效程度进行分析。第二, 就民航航空的具体管制过程来看, 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新型研究成果和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 例如, 新型的电子信息技术、追踪技术和不同类型的先进通讯方式等, 由此来提升民航航空管制工作的精细度和效益型。现代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够在提升互联网经济的环境下针对民航航空的实际管制工作的效率提升, 同时能有效节约民航航空管制的成本开销,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效益, 追求实际效益的提升。
1.2 创新机制, 推进组织结构网络化
对民航航空管制机制进行创新, 由此来促进我国民航航空管制发展, 该项举措是解决当前很多问题的关键性因素, 也是基础的发展战略, 针对管理体制和发展体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熊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 做好运营压力的分摊, 有效的民航航空管理机制需要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具体的引导, 针对运营压力进行合理的分摊, 不同的运行区域和区域管理者需要相互配合, 相互沟通, 一起承担起企业运营目标和具体业务的需求。第二, 需要形成适当竞争的一种局面, 不同地区的运营中心需要坚持良性竞争的原则, 由此来提升整个企业的运营服务质量, 提升企业服务人员的专业性, 并实现管理环节竞争、运营环节竞争和后台服务的竞争。第三, 需要对民航航空的实际管制制度进行创新, 制度是我国航空企业不断发展和良好生存的依据和关键, 对企业的员工工作和行为起到一种约束性, 因此需要我国民航航空实施内部管制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制度的的约束性力量, 对制度的实际效用合理发挥。第四, 强化对员工的实际培训, 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提升整个企业的实际运营能力, 也是当前民航航空管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因此需要提升员工的专业化水准, 针对性培养员工面对信息网络化时代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对信息的实际处理能力, 分析其是否适应当前新时期航空工作的实际发展和运营需求。除此之外, 还需针对性利用民航的专用网络和国家网络, 将总局的空管局和不同区域的空管局作为主要的节点, 在业务量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网络化分散的结构, 为公众提供资源服务, 对网络资源服务进行全面建设。
2. 民航航空管制对网络化技术使用的注意事项
网络化时代到来之后, 基于网络化技术的引导, 我国的民航航空管制工作未来发展路径展开方向主要在以下几点, 第一, 将人作为根本, 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不断民航航空的发展如何, 科学技术创新到什么程度, 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人民服务, 因此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根本, 为了提升民航航空管制效益, 部门建设过程中需要将消费者的利用看做重中之重。政府和企业需要将为人们谋福利作为根本工作目的, 促进民航航空管制工作的开展, 明确其发展理念。第二, 需要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 未来的民航航空管制发展导向必将是科学创新的主导, 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是经济实力的比拼, 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且相互促进的作用。由此可见, 民航航空管制发展进程中, 需要强化对科学技术创新, 对新型的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研究和开发, 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来促进信息技术的进步。第三, 政府需要做好掌控, 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 其作为民航航空管制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管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优质服务。
3. 结语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 民航航空的管制网络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航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基于信息化背景, 民航航空的管制部门需要对现代技术进行应用, 针对部门管理实施综合性分析, 促进管制部门发展组织结构化。
摘要:民航航空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身的责任十分重大,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 民航航空的管理工作开始朝向网络化的方向, 其网络化发展有助于对民航航空管理的规范性提升, 同时能够促进民航航空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文章主要内容围绕民航航空管制网络化技术展开讨论, 针对民航航空管制网络化技术要点和网络化技术支撑下民航航空管制网络化技术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民航航空,管制网络化技术,互联网经济
参考文献
[1]余长春, 吴照云.价值创造视域下民航业服务模块化运行——基于探索性案例分析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12, 12:141-153.
[2]张明伟, 靳学梅, 白红利.下一代管制自动化系统研究与设想[J].航空计算技术, 2015, 04:123-126.
空调四管制和两管制的优缺点对比 篇5
四管制空调指空调箱同时装有冷盘管和热盘管,每组盘管一进一回,共四根,所以叫四管制。两组水管分别接入冷水和热水,也就是一年四季不管什么时候,制冷制热都可以随时切换,可以实现一些房间供热的同时,另一些房间供冷。所以它的标准高,成本也高。
两管制的空调箱中只是一组盘管,一进一回,夏天通冷水,冬天通热水。这样的系统使得整个区域在同一时刻只能供冷或供热。与四管制相比,它省下了一套水系统,所以它的标准相对较低,成本也低。
四管制系统的优点是,①各末端设备可随时自由选择供热或供冷的运行模式,相互没有干扰,所服务的空调区域均能独立控制温度等参数;②节省能量,系统中所有能耗均可按末端的要求提供,不像三管制系统那样存在冷、热抵的问题。四管制系统的缺点是,①投资较大,运行管理相对复杂②由于管路较多,系统设计变得较为复杂,管道占用空间较大。由于这些缺点,使该系统的使用受到一些限制。
电荒:管制失败 篇6
关联指数:★★★★★
关注指数:★★★★★
故事:“开三停四”
2004年,什么事只要一通电就是事。不是冷就是热。
1998年,上上下下还说电太多,“三年不上火电” ,2001年,电就开始断断续续不够用了,拉闸限电是个好办法,拉到2004年就成了电荒。一句实话――全国性缺电。其中浙江、江苏、山西和内蒙古西部四个电网最为严重,处于持续拉闸限电状态。
人分三六九等,缺电只分三等:上海属于“一般短缺”,江苏属于“严重短缺”,浙江省则进入了“电力危机”。
“开三停四”成为了浙江工厂的作息时间表,“先生活、后生产”成了浙江人一种新生活,至于同一个城市的同一条街道上,一边是灯火通明,一边乌灯瞎火,早已经屡见不鲜。一向被列为重点企业的外商,用电需求也难以保证了。诺基亚公司致函杭州市市长威胁要撤资。这事似乎升级了。
反思:板子打谁
这么一个全国性大事,问题出在哪里?
规划、经济增速快、天灾、管理、煤荒,有专家给出了五点原因。
第一、原来的规划,“十五”期间GDP增长7%,电力增长5%。按照这个速度,现在电力增长15%,只及新增需求的三分之一。这样的规划,怎么能够指导现实?
第二,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特别是高耗能行业高速增长,带动了用电需求全面高涨,加重了电力供需紧张。
第三、持续高温、干旱和自来水不足,也增加了随机性缺电;第四、电网间由于不能有效的联网也是引起“电荒”原因之一。
第五、电荒背后是煤荒,煤荒的背后是运力的不足。煤炭日均申请车皮达7万车左右,但铁路每天最多装满4万车。
到底板子该打谁的头上呢?
国家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副主任欧阳昌裕说,电力改革以后,关系并没有理顺。中国的电力体制是电力企业归国资委管,电力规划归国家发改委管,对市场的监督归电监会管。各部门各司其职,在电力规划、发展、用电上不能统一协调。
而且,电力工业的投资结构相当不合理。一方面,长期沿用的严格审批制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使得投资主体单一化,投资缺少竞争,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重火电,轻水电,追求短期利益,造成电力结构不合理,也加大了煤炭和运输的压力。
看来是市场失控还政府调控不力,一时不说不清。年轻的经济学家赵晓说得很明白,“管制失败”。
出路:智慧用能
有事说事,有问题就解决问题。
当务之急,发电。这是一个常规的点子,谁都知道。也有不错的点子,节能。
上海说,“我们来个人工降雨,这个夏天可以少开空调”;南京说,“我们用地热过冬,省电”;天津说,“我们还是回到计划时代,不过,还是涮卡,不用电票”;北京想得最好,“我们把温度定在26度”,廖晓义一举成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先进经验也可以拿来采用。
说起国外,就不能不谈丹麦,因为丹麦是世界上少教经济高速发展却没有发生电荒的国家之一。丹麦模式是以热电联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代价为核心的。国家征收环境税,并对环保高效的热电项目实行免税。
丹麦改革进行了20年,国内产值翻了一番多,供电能力一直保持了增长,但消耗的资源量没有增加,环境代价大幅度降低,能源成本也增加不大。丹麦全国今天已经没有一个火电厂不供热,也没有一个工业锅炉不发电,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持续地提高。
而美国模式的追随者包括美国模式的创造者美国,均出现了大面积的缺电现象。首先是美国改革的始发地加州发生大停电。紧接着是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然后是澳大利亚。这次世界性的大停电反映出传统大电厂----大电网----超高压的模式是不安全的。
丹麦模式提倡人们聪明用能,或者智慧用能。具体到电力上,就是聪明用电或者是智慧用电。这是指人门要学会利用新技术来发电、用电。因为节能是在牺牲人类现有利益的情况下实现的;而智慧用电则是在保证我们有充足用电的情况下,应用新技术,通过我们的大脑和拥有的知识,使我们的生活品质不但不下降,反而在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应用电力。
2005年1月19日,国家电监会一次高规格会议传出好消息:据预测,2005年将有6000多万千瓦新增装机建成投产。随着这些新增装机的投产和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电力供需矛盾较去年将有所缓解。
另外一句潜台词,没有人说:全国电厂项目一轰而上。据统计,截止今年10月底,全国违规在建电源项目8000多万千瓦,目前全国在建电源项目容量达到了2.8亿千瓦,电源投资过热,至2006年后又将出现电力严重过剩局面。
国家环保总局急了,先后叫停一批违规在建电厂,其中一个据说是三峡电厂第二,而这次江苏的7个电厂出了彩,停了不说,还获诤言:“铁本”不可以第二。
网络管制 篇7
一、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现状
网络新闻自由的现状
网络新闻传播不仅融合了传统的新闻传播的特征,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并迅速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时间和新闻获取的时间。当前,海量的网络新闻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对新闻的需求,网络新闻自由传播,虚拟的新闻平台鼓励广大网络新闻用户参与,并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传播自己声音的渠道。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极大地拓展了新闻传播的空间,但是也导致网络新闻传播的自由化倾向更加严重,导致网络新闻自由被滥用。
2.网络新闻管制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新闻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在信息网络环境当中,网络新闻用户从传统的被动新闻接收者变成网络言论的自由表达者,而且多是匿名的,信息网络的发展拓展了新闻自由发展的空间,导致网络新闻管制逐渐失去效力。由于缺乏必要的网络新闻管制,网络环境中出现一系列言论危害,不仅对个人网络用户构成影响,甚至直接威胁着国家的安全。
二、网络新闻管制乏力的原因
1.新技术对管制制度的冲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在新闻职业中的应用给新闻管制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在我国网络新闻发展过程中,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预防措施,但是实际效果甚微。为了规范网络的发展,我国专门制定了网络信息发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部分敏感网站也进行了整治,但是不可否认当前网络新闻网站有一部分破坏了政府的新闻管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可阻止CDC推出的反审查网络浏览器Peekabooty可以突破网络新闻检查的限制,这样网民就可以获得一些原本通不过审查的内容,甚至黑客能够突破网络新闻检查的限制,在网络新闻中散布、传播大量负面信息,影响社会稳定和正常发展。面对网络新闻中海量的不良信息,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管制工作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局面。
2.网络把关人缺失
网络把关人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率先提出的。库尔特·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这些把关人在收集、制作和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把关人和把关行为遍布于信息传播的任意一个过程,对信息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把关人机制已经发生了剧烈的改变。首先,许多新闻网站直接将传统的纸质媒体新闻直接复制到新闻网站上,而不需要太多人把关,当前新闻网站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站也不愿意去招聘大批网络把关人员,导致网络新闻良莠不齐。其次,从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互联网管理法规体系,针对网络新闻传播行为,在处理时往往采用事后处理的方法,对一些不良新闻的处理也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网络特性导致新闻自由被滥用
首先,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十分快,使网络新闻能够快速发挥其影响力,导致新闻提供者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网络空间传播大量的虚假新闻,使新闻自由的权利被滥用。其次,新闻传播者的身份隐匿,难以追究其相关责任。在网络空间中,任何一个人都能以一种互联网连接方式和其他互联网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由于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新闻传播者能够肆意传播各类新闻信息,由于监管难度大,难以追究相关责任。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传播渠道众多,对网络新闻难以形成有效管理,导致了网络新闻自由被滥用。
三、网络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平衡的策略1.
倡导网络新闻业自制
在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互联网网络新闻行业应该加强自我规范,避免在网络新闻中传播不良信息,避免不良新闻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促进网络新闻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网络新闻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强网络新闻自制不仅是实现网络新闻自我管制的重要手段,也是网络新闻未来发展中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在网络新闻自制中,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络新闻自制协议,在网络新闻自制协议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为了推动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网络隐私以及名誉成立保护组织,同时在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滥用网络新闻自由权利,加强甄别能力,不传播不良网络新闻,优化网络新闻发展空间。
2.建立网上的网络新闻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缺乏有效控制,新闻自由权利泛滥。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我国政府机关必须制定有效措施,不断完善网络新闻立法,加强对网络新闻发展的管制,实现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平衡,例如为了规范网络新闻发展,通过制定《网络信息传播法》来对网络新闻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约束。当前,我国针对网络新闻发展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网络监管的法律大多数有相关部门指定的条例、办法,只是针对不同网络内容制定不同的措施,导致一旦出现新的情况,就需要制定新的政策,这对于网络新闻自由和网络新闻管制造成了不利影响。为了推动我国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我国必须针对网络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管制。
3.限制新闻自由
首先,在网络新闻发展过程中,针对网络新闻自由需要采取以保护为主、以管制为辅助的原则。虽然,表面上看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是相互冲突的,但是二者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闻自由权利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主情况,但是要将网络新闻自由规范在法律的约束之下,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网络新闻权利。其次,在处理网络新闻自由和新闻管制的冲突时,我们必须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明显而立即危险原则,协调好新闻网络自由与新闻管制之间的关系。
结语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我国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的网络新闻发展环境,需充分发挥网络新闻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网络新闻发展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技术手段、建立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等手段实现新闻管制和新闻自由之间的平衡,推动网络新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功,陈程.网络传播中的新闻管制与新闻自由[J].当代传播,2014(03).
[2]许蕾,尚勤.从微博实名制看我国网络新闻业的自由与规范[J].东南传播,2012(06).
[3]曹陇华,宫慧娟,马妍妍.从公民新闻发展看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平衡[J].科学经济社会,2010(030.
网络管制 篇8
关键词:XBRL,网络财务报告,上市公司
一、我国应用XBRL模式的现状
我国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网上财务披露的工作始于200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已在2000年4月30日首次成功地实现了959家上市公司1999年年报的网上披露。2000年6月27日, 沪深两地交易所又联合发布通知, 要求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全文上网。中国证券业还引进了先进的XBRL标准和技术, 对上市公司业绩报告等相关市场信息进行电子化规范, 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5年4月正式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会员。2005年2月深交所发布“XBRL应用示范”, 实现了网站上展示“深证成份股指数”样本公司的年报实例文件。深交所“XBRL应用示范”实现了一次提供五年的年报实例文件和数据, 并提供在线多公司多指标的财务分析。
可以预见, XBRL标准在中国证券业的应用, 将会给市场带来一系列的重要变化。首先, 推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由于这个标准将公司财务报告内的数据与静态说明进行了语言统一, 实现了财务数据勾稽关系的自动化处理, 因此, 为上市公司准确披露信息、减少遗漏和差错提供了技术手段, 客观上也增加了公司做假的难度和成本, 提高了证监会、交易所和社会监督的效率, 这就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其次, 为市场便捷、有效的公司分析奠定了基础。XBRL通过公司财务数据的语言规范和统一, 实现了上市公司数据库“无处不检索”。最后, 为上市公司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中国公司走出国门的前提就是在目的地国家有一定的知名度。这就需要它们在本国有规范、标准、可信的信息, 以使合作伙伴通过各种渠道便捷地获取并了解公司, 从而增强信心, 开展有的放矢的合作。客观的看, 这也是众多国外公司积极应用XBRL提供信息、XBRL标准能够在国际上得到较快推广的原因。
二、对我国推广应用XBRL模式的建议
XBRL是当前新的网上报告技术的最前沿发展, 其推广应用已形成不可阻挡的趋势,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积极行动。参照其他各国的发展模式, 结合我国的现状, 推广应用XBRL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 成立XBRL中国地区组织, 加入XBRL国际组织
在国际上, XBRL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 大部分都有一个专业的XBRL组织领导该国XBRL的发展。此地区组织可以和XBRL国际组织及其他地区组织交流和探讨应用上遇到的难题, 并共享一些尚未公开的技术资料。目前, XBRL国际组织正致力于XBRL在全球的应用和发展, 加盟该组织可以使我们密切关注这方面的国际发展动态。
(二) 组织制定我国各行业的XBRL分类标准
当前我国推广应用XBRL模式最困难的工作就是制定各行业的分类标准, 这是使用XBRL模式必须突破的重要关口。在证监会上报国家金融标准化委员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中, 只定义了工业企业的财务报表科目, 对金融企业、房地产等其他行业还没有制定出对应的分类标准。目前我国上交所自主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虽已通过XBRL国际认证, 但该分类侧重于证券资本市场, 而财务报表表内项目和附注项目方面的分类还有待于完善。
(三) 加紧开发XBRL应用程序
XBRL模式财务报告提供方和使用方的应用程序开发是应用XBRL的两个必要条件。国内参与者开发XBRL应用程序的软件厂商屈指可数。企业界、会计界有关各方应和软件公司积极配合, 尽早开发出适用的各种应用程序。
(四) 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应大力推动
自我国两所证券交易所实施XBRL模式后, 我国的银监会、保监会、税务主管机关也对XBRL技术在监管功能上的潜力很有兴趣。可规定政府有关监管部门从某一时间起只接受XBRL企业报告提供的相关资料, 以促使企业加快使用XBRL的步伐, 不使用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五) 加快XBRL的研究和宣传, 促进会计人员观念创新
在变化多端的经济环境中会计人员必须保持敏锐的目光, 以观察这一动态的世界, 随时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XBRL的产生和推广给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无论对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是全新的。国内真正理解和懂得XBRL标准的人还很少, 尚缺乏这方面的权威和专家。所以, 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通过各种途径使人们尽快了解它。
三、我国网络财务报告管制问题
网络财务报告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 由于网络虚拟性的存在, 尤其是在目前尚缺乏网络报告准则的情况下, 网上发布财务报告容易出现偏离现存的会计准则的现象, 这必将会误导读者, 最终导致没有使用者愿意利用网络财务报告。因此, 网络财务报告的管制问题急待解决。
(一) 我国网络财务报告管制现状
作为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制的一个关键部门, 中国证监会早在1999年就关注利用Internet传播公司年报的优势, 并发布通知, 指出“为适应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 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编制和披露质量”, 要求“上市公司在刊载年度报告摘要的同时, 应将年度报告登载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国际互联网网站上”。2000年6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中期报告与格式》 (2000年修订稿) , 直接指出“上市公司可以将中期报告正文登载于公司自己的国际互联网网站上, 但其披露时间不得早于中期报告正文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国际互联网网站上的披露时间。”此后, 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对上市公司在公司网站上披露公司相关信息进行了规定。这些规定为中国上市公司实施网络财务报告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与中国证监会以及国际上会计职业界和会计准则界针对网络财务报告做出及时的反应相比,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会计职业界针对网络财务报告的反应要相对慢一些。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可以算作一份与网络财务报告相关的规范。该准则指出, “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 注册会计师没有责任专门对其他信息披露的适当性发表意见。如果委托人要求对其他信息进行专门审阅,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自身能力和审阅风险, 另行签订业务约定书, 并遵循相关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其他信息与会计报表的不一致或其他信息的错报, 可能损害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信性, 注册会计师应当予以关注。”根据该准则, 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待网络财务报告审计的观点是, 忽视网络财务报告的存在, 注册会计师对网络财务报告不负有任何责任。
(二) 我国网络财务报告管制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财务报告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必须将各方的力量整合起来, 共同推进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
1.中国证监会以及沪深两个交易所应该继续促进上市公司等自愿实施网络财务报告, 不仅促进网络财务报告内容的发展, 而且要促进网络财务报告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XBRL的发展。另外, 应该逐步改变网络财务报告作为辅助披露方式的状况, 在网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可以有效保障的前提下逐步提升网络财务报告的地位, 可以先作为和传统纸质披露处于同等地位的信息披露方式, 再逐步发展到未来的网络财务报告为主要披露方式, 传统纸质报告为辅助的报告模式。
2.中国会计职业界 (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应该加强网络财务报告鉴证的研究, 增强网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随着网络财务报告扩展了公司报告的疆域 (例如什么, 何时, 怎样披露) , 以及不可靠信息进入市场的风险增加, 如何加强网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已经成为网络财务报告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没有可靠性做保证, 网络财务报告最终会走向无人相信无人使用的绝境。在中国的信息披露体制下, 网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必须要依靠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工作。另一方面,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参与到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中来, 也是拓宽中国会计职业界服务范围的一个重要渠道。
3.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该适时根据网络财务报告发展状况, 制定相应的网络财务报告准则。网络财务报告准则应该适用于在公司网站上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司, 而且公司在网站上应给出完全遵守网络财务报告准则的说明。网络财务报告准则主要应该考虑以下方面:
第一, 多种报告模式。网络财务报告不应和其他形式的财务报告不一致。如果网络财务报告仅仅是传统纸质报告的节录形式, 公司应该在网站上清楚说明;同样, 如果公司在网站上披露了其他报告形式没有披露的额外信息, 公司也应在网站上清楚说明。
第二, 多个文件规定。如果网络财务报告和其他形式报告一致, 但是网络财务报告为了网络浏览或者下载的方便, 而被分成了几个文件, 那么这些分开来的文件必须放在一起。
第三, 财务报表的疆界。网站上的财务报表应有清晰的疆界, 以便使用者可以知道他浏览的信息是否还是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第四, 财务报告的疆界。公司应该在网站上清晰标明已审计财务报告以及其相应的财务会计数据的疆界。
第五, 数据的完整性。如果公司在网站上仅仅披露资产负债表或者仅仅收益表或者所有报表但没有附注或者仅仅一些选择性披露的数据, 那么公司应该在网站上清晰表明, 这些数据来自财务报表的一部分, 并同时提供可以获取完整财务报告的方式。如果公司在网站上比在传统纸质报告中披露了更多的财务信息, 譬如财务报表项目的具体未汇总数据 (XBRL具有提供这些数据的优势) , 公司应该在网站上说明这些数据是否遵守了相关会计原则, 是否经过审计。同时, 如果公司在网站上披露历史财务信息, 公司应该同时说明, 这些历史财务信息遵守的会计原则、政策和计量方式。
第六, 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该清晰表明其涵盖的信息范围, 公司应该将已审计信息和未审计信息清晰区分开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对会计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网络财务报告取代纸质财务报告而成为主要的报告模式。XBRL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的出现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透明度, 由于XBRL技术的特点, 使得会计信息链上的各个地区机构都将感受到XBRL网络财务报告带来的便捷与效益。
参考文献
〔1〕潘琰, 林琳.网络财务报告的基础:XBRL分类账〔J〕.会计研究, 2006 (1) .
〔2〕裘宗舜.“网络财务报告模式一事项法”发展的七大理由〔J〕.会计之友, 2006 (2) .
空中交通管制中管制员的心理研究 篇9
心理压力并不总是有害的。研究压力的专家发现“人只有在死亡的状态下才完全没有压力”。压力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生理状态, 此时人感到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工作负担、婚姻问题和经济困难等不愉快的事情会很自然地使人感到压力;同样, 外出旅游、体育运动、新的工作、登山和约会等愉快的事情也会使人感到压力。即使你在健康状态下很平静地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本身也包含着许多压力。
管制员时刻处在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之下, 压力通常来自工作的方方面面。首先, 工作责任重大。管制员的任何一个错误指令都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人民的生命财产是极为重要的, 而在一个即使是很小的管制空域中, 管制员手中都会掌握这几十人的命运, 大的管制区内, 管制员手中甚至可以同时掌握上万人的命运, 加之动辄上亿元的航空器, 任何人到这一岗位都会觉得心头有千斤负荷, 因此管制也是一个不允许出错的工作。试想, 空难发生了, 值班管制员目击了空难的发生, 目击了生命凋零的过程。想想管制员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他们除了要迅速战胜恐慌与悲伤外, 还要立即调整思绪、启动应急程序、协助展开救援。随后, 他们迎来的是冷酷而严格的调查。先不说到底管制员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单是这场经历空难又接受调查的过程, 就足以使当事管制员身心疲惫、噩梦不断。其次, 高标准要求。工作的标准要求相当的高, 考虑到错误指令的严重后果, 管制员不得不极其谨慎地对待成千上万的指令, 这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再次, 时间压力。飞行量的快速增加, 使得空域资源相对越来越少, 做出决策实施管制的时间也越来越紧迫, 在进近和塔台管制室中, 人脑对时间的计算是以秒为单位的, 几秒钟之后就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形, 飞行流量大时, 任何一个正确和有效的管制决策都必须在几秒钟之内甚至一秒钟内做出, 否则就有可能要花去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精力来弥补。
由此可见, 压力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总而言之, 尽量不要把生活中的压力带入到工作中去。对于工作中的压力, 希望我们的各级管理层从改善管制员的工作环境, 引进新设备, 加强维护等方面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管制员只有在“眼明耳聪”的条件下才可能实施正确的管制。我们的直接管理层则需从解决管制员后顾之忧入手, 真正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氛围, 尽可能地减小管制员的各方面压力。
2. 提高管制员心理素质
从空管工作实践中, 加强对见习管制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针对见习管制员两种不同心态, 分别分析论述其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种是自信心不足, “畏手畏脚, 瞻前顾后”。见习管制员由于对管制工作的不了解, 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如果见习管制员在连续几次管制工作中表现不佳或者在同一问题上连续犯错, 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其自信心就会遭受很大的打击, 继而见到流量稍大, 或者同一问题再次出现时, 就会不知所措, 不敢下发指令, 一片茫然, 丧失管制时机。犯错不要紧, 犯错是自己某一方面不足的表现。要找出自己的不足, 认真分析犯错的原因。当同样的冲突被圆满的解决, 自己的心理障碍也就被跨越。这有助于恢复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使自己的管制工作逐步得心应手。另一种心态是骄傲自负, 盲目蛮干, 有的见习管制员由于其基础知识较扎实, 上手比较快, 在合理的调配好几次冲突后, 心里便有了异样的感觉。这种心态比起前一种心态危害性更大。自信心不足, 还有师傅和旁人的指点, 不致造成影响, 但产生骄傲自负心态之后, 就会不听别人的意见, 一意孤行, 乱下指令, 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见习管制员应该脚踏实地的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冲突, 调整好自己心态, 使自己的管制技能精益求精, 更上一层楼。
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 而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着心理现象的发展和心理素质变化的方向。社会文化环境、居住和工作条件、工作时间长短和工作性质、生活上的突发事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过重的思想负担等因素, 都可以影响人的心理素质。举例说明:工作环境如光线、噪音、温度、湿度、辐射和办公场所的布置等, 不仅对职工身体有影响, 也会使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国际民航组织研究表明, 因受光线、噪音和辐射的影响, 大部分管制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情绪焦虑、烦躁、易激动的情绪体验, 从而导致心情郁闷, 精神紧张, 易疲劳, 反应迟钝, 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心理问题, 进而影响管制工作的实施。另外, 人际关系的因素也很重要, 紧张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心理素质, 致使人际关系不和谐, 心理状态变得复杂, 情绪易波动, 甚至导致人际冲突, 影响工作。实际工作中实施“双岗制”时曾有过这种情况, 两个岗位管制员私下关系不和, 值班时缺乏协调配合, 你干你的, 我干我的, 彻底背离了“双岗制”的初衷。这就是我们在管制岗位建设过程中, 建立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在搭配班组成员时不仅要考虑组员的技术力量, 还要考虑各组员的人际关系、心理素质等因素。
明确了心理素质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心理素质的因素之后, 再结合空管工作的特点, 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类知识, 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或增强空管人员的心理素质, 促成管制员良好的心理循环, 进而提高保障飞行安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心理学原理》, 卢汪著, (开明出版社2000年) 。
[2]《人为因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2002年6月) 。
网络管制 篇10
与道路交通网相似, 空中飞行时也有路线网, 也需要进行交通管制, 以保证飞行安全。但空中交通管制比道路交通管制更加复杂, 需要地面控制中心与航空器密切联系, 雷达系统、导航设备、通信设备等各方面精确地配合, 这就对空中管制人员提出了严格要求, 以保证无误地指挥和操作。近些年来, 国内航空事业迅速发展, 但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所以为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管制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管制习惯, 保持较高的管制水平。
1 空中管制中管制习惯的重要性
飞机是一种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 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 飞机安全性最高, 但航班失事情况依旧存在。空中交通管制是通过技术手段和先进设备监管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 防止飞机与飞机或其他障碍物相撞, 从而为安全有序的飞行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按照航线空域, 可将空中管制分为情报管理区、进近管理区、塔台管理区、等待空域管理区几部分。
由于是一项系统性工作, 且主要靠管制人员来执行, 所以空管质量与空管人员的管制习惯密切相关。如某航班被检查出存在故障, 运控部门接到检察人员报告后马上通知机场服务报告室, 将信息传递给塔台管制室。此时管制人员若没有及时通知主班管制人员, 则飞机故障解决后, 航班机组需向主班管制人员提出放行申请, 后者则需要再次确认信息, 以至于空管工作效率难以提升, 延误更多时间。
影响飞机正常飞行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气候、地理环境、地面保障设施、飞机性能、飞行时间、技术水平等。而空中管制人员若没有仔细检查的习惯, 很可能会漏掉不合理之处, 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可见, 空中管制人员是否有良好的管制习惯, 轻则影响到飞行效率, 重则影响到飞行安全, 所以务必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每一项操作, 直至提高熟练程度到成为习惯。
2 良好的空中管制习惯
漏、忘、错在空中管制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而其危害极大。因为管理工作量大, 难度高, 由于一些人为或非人为因素, 很可能会漏掉某个细节;在长时间工作中, 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时, 管制人员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片刻的注意力分散、短暂的记忆模糊都可能会忘记一些关键点, 甚至颠倒操作顺序, 从而出现错误。而出现错误后, 管制人员若没有认真思考、总结原因的习惯, 难免会再次发生此类错误, 甚至很多不起眼的小错误长期积累也会酿成重大事故。
爱默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领导者。”对空管人员而言, 如何才算良好的管制习惯?作者认为至少需做到以下几点:
(1) 通话时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 用标准的语言进行陆空对话, 保证声音清晰、力度适中、语速平缓。遇到有歧义、容易误听的词语需加以强调, 若使用词汇有多种相近含义, 应以简洁明了的话语做最准确的解释。
(2) 严格检查确保无误后才能发布指令, 如果需要对某飞机发布指令, 需对其周围环境进行仔细检查, 确保附近垂直、平行、交叉各线路上都没有其他航空器。然后检查指令, 确定无误后方可向制定飞机发布。
(3) 密切监视, 随时掌握各方面信息。空中飞行时, 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需通过扫视雷达掌控所有有关信息。而且注意力要合理分配, 对关键信息多加关注, 同时也不能忽略即将进区域电能航班飞行情况, 以及其他动态。
(4) 管制人员在航班飞行前应充分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并采取合理可行的管制预案, 防患于未然;在遇到突发事故时, 首先要采取安全措施, 保证乘客安全, 然后迅速分析原因, 尽快将冲突解决。这就需要管制人员当机立断, 容不得半点犹豫和拖延。
(5) 管制员作为空中管制的主体, 要充分调动自身积极主动性, 正确行使自身的指挥主动权, 只有如此才能控制住管制局面。其他人员的建议应该作为管制员的参考, 而决不能毫无主见, 精神思想被其他人动摇。
3 如何养成良好的空中管制习惯
3.1 提高工作能力, 积累知识经验
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 管制员首先要强化习惯意识, 正确认识到, 良好的管制习惯并非只是个人习惯, 而是关系到航班飞行是否安全。只有思想上重视了, 才能进一步体现到实践工作中。其次, 管制员需积累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进一步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深入学习与飞行安全和空中管制有关的天文、地理、气象、计算机、管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并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 特别是如何快速正确地处理突发事故。同时强化心理素质, 在紧急情况下保持沉着冷静。而且要清楚, 习惯并非是机械般地重复, 而是有一定的灵活性, 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管制员展开专业管理教育和训练, 一方面要学会预测飞行风险, 另一方面要提高身心素质, 以承受更大的工作负荷。上世纪90年代, 国外一空中管制员在对指定飞机下达命令时, 把向左转圈 (turns to left) 误发为向左转 (turn to left) , 结果飞机撞山失事, 乘客全部遇难。正确使用语言是工作能力表现的一部分, 此外, 管制员在工作态度、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也要不断提高。
3.2 优化空管系统, 改善工作环境
要保证多架航空器的有序起降、飞行和安全, 需对空中管制系统不断优化。所用到的设备较多, 且现代化高科技在其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在设计时就应考虑到对管制员操作的可行性影响。如界面颜色应合理选择, 尽量是管制员感到舒适, 能够缓解疲倦;系统其他设计也都要考虑管制员的一般接受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调节温湿度、照明度等物理方法为管制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上级部门除了科学制定值班表和休息表, 还应予以管制人员更多照顾, 如了解其家庭条件给予补助、对管制员进行思想沟通解决其心理问题等。
3.3 做好复训工作, 促进团队配合
在重视提高院校专训、总局和地区空管局轮训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基层运行单位的岗位训练。当前, 需针对航线调整、绕飞雷雨、雷达管制等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 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并达到航空运输快速增长的需求。每个地区都有模拟机训练, 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练习, 如雷达管制练习可使管制员从程序管制转变为雷达管制有个适应过程。管制工作是以团队配合为主, 通过团队亲密无间配合完成的。在指挥时若出现安全隐患, 敢于承认错误并与大家探讨, 使自己犯错能够让整个团队都引以为戒, 从而降低犯错率, 同时也能促进团队间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交流。用一种团队不抛弃、不放弃的方式相处, 确保指挥安全的万无一失。
4 结束语
良好的管制习惯是空中飞行的重要安全保障, 是提高控制管制质量的重要内容。现代高科技较为发达, 在技术水平上降低了飞机事故发生率, 而养成科学良好的管制习惯, 则从人为因素方面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 应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符青松.管制习惯在空中管制中的重要性与对策分析[J].科技传播, 2014, 6 (12) :67-68.
[2]王二峰.管制习惯在空中管制的重要作用[J].大科技, 2014, 7 (19) :333-334.
[3]闫友.养成良好管制习惯, 减少错忘漏的发生[J].才智, 2011, 20 (24) :341-342.
各国怎么“交通管制” 篇11
2012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去这个大学演讲,当地网站BOCA NEWS NOW提前发布了关于交通管制的提醒。
这个“温馨提示”还说:“你可以随时去交通状况直播网站查看,也可以顺便看看总统的车队。”
当然,没有多少人愿意被交通管制,但没办法,出于安保方面的考虑,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领导人出行时进行交通管制都是惯例,只是不同国家的规矩不一样。
被警车环绕的美国总统
美国总统出行,总统车队是必需的。据美国《Slate》杂志网站报道,总统出行的车队中包括当地警察、情报机关用车,2到3辆豪华轿车,媒体车,安保团队用车……当然,不是每次都出动这么多车,要根据场合、行程长短和潜在危险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2010年奥巴马出访印度时,车队由45辆汽车组成,甚至包括6辆重型装甲车,所经之处一律实行交通管制。
而总统在国内出行,车队则通常由两辆警车开道,周边环绕着数十辆由当地警察驾驶的摩托车。一般来说,交通管制这项脏活累活都由当地承担。
有多脏多累呢?2006年,时任总统小布什视察夏威夷火奴鲁鲁时,一名当地警察的摩托车突然打滑,警察重伤身亡。更近的一次发生在2012年9月,一名佛罗里达警察在为奥巴马车队封锁高速公路时撞上一辆福特皮卡,抢救无效死亡。
奥巴马得知事故之后,向媒体这样表态:“我们的思念和祈祷与他的家人同在。”尽管如此,还是没能阻止这场事故引发的民怨。一位“上纲上线”的网友在《赫芬顿邮报》(美国知名网络媒体)对此事的报道留言说:“他为了政治事件而死,如果总统先生能好好做他的工作的话,这种事就不会发生了。”
当然,交通管制也有例外,有些时候总统也没办法。比如,在被誉为“塞车之都”的洛杉矶,奥巴马就曾数次遇到交通问题。
2010年8月,奥巴马为参加一个基金募集活动在洛杉矶停留了几个小时,但相关的交通管制给当地造成长时间堵塞,许多居民非常不满,还呼吁当局就此事展开调查。
第二年,奥巴马到洛杉矶参加电视谈话节目时就没有实行交通管制。美国特勤局透露,这是因为当时正值交通高峰期。所以,那一天,总统的车队只能和老百姓的汽车一起在高速路上慢慢爬行。
法国高官曾经无须等红灯
交通管制确实不讨人喜欢,但国家领导人就职至少能封个路吧?
普京就是这样做的。2012年5月7日,他正式(虽然是再次)当上俄罗斯总统。在就职典礼上,他的车队浩浩荡荡,所过之处,全无其他汽车和行人。
不过,有好事者将当时拍摄的视频与法国总统奥朗德就职时的视频剪在一起上传到YouTube。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奥朗德的车队经过时,大街上人头攒动,法国民众并没有为总统的典礼打乱自己的生活。并且,几次遇到红灯时,车队都遵守交通规则主动停车。奥朗德还把头伸出天窗,向民众致意。
毫无疑问,对比的结论很清楚,网友说:“奥朗德更亲民。”
但俄罗斯其实有点委屈。法国此前的惯例是,部长级以上官员乘坐的车辆一般有警察骑摩托车在前开道,而且无须等候红灯。奥朗德上台后提倡新风,规定“除非必要,不得要求警方为部长座车开道,并应遵守交通规则”。
2012年10月7日,普京60岁生日当天,俄罗斯独立电视台NTV就问他知不知道奥朗德车队等红灯,普京说:“他是个好人,但我不奉行民粹主义,因为我有很多工作要做。”
不过他也道歉:“我很遗憾,并且为我所造成的不便表达我的歉意。我真的觉得这样不好。”
当月,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两人就都作出决定,在首都莫斯科尽量少动用车队,以减少交通管制次数,缓解拥堵。俄罗斯还准备采取另一项措施,保安局高层人士透露,他们正准备在克里姆林宫(总统办公地点)附近和白宫政府办公地点附近建设直升机坪,以便国家领导人能经常在空中通行。
封路采取“滚动式”
俄罗斯的梅普二人算是做出了不错的姿态,但英国领导人远比他们更彻底。
据《北京晚报》报道,在英国,“特权车”仅限于警车、消防车和救护车,其他政府用车和普通车辆一样,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违反规定也会受到处罚,至于为领导人出行而“封路”就更少见了。
在这一点上,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副首相克莱格堪称以身作则。克莱格夫妇经常坐地铁上下班,别说特权车了,在地铁上都没人给克莱格让座。而卡梅伦更是经常身穿休闲服骑自行车在街上溜达,有时他也开自己的专用车——一辆蓝色捷豹,然后堵在伦敦一条马路上。
但英国并非没有交通管制,针对到訪的国宾及一些重大赛事,政府还是会采取一些管制措施。只是,这种事情的通常结果是:政府稍一管制,民众便怨声载道了。
比如,2012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官方采取交通管制,设置了30英里(约合48公里)的奥运专用车道,只供奥运选手、官员和赞助商使用,禁止伦敦的标志性黑色出租车行驶。这意味着人们打车穿过伦敦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路费,伦敦的哥们果断不同意,他们一度涌至国会广场抗议,造成伦敦中心城区大拥堵。
后来,英国只好采取这样的方法:摩托骑警提前抵达国宾车队前方的两三个横向路口,暂时封闭这几个路口,车队一过马上恢复通行。随后,骑警再火速前往即将通过的其他路口……如此循环往复地进行“滚动式”护卫,争取降低扰民的程度。
但是说到底,“不封路”才是顺应民心之举。
中国网络电视台曾引述韩国媒体的消息说,2012年7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突然访问平壤顺安国际机场,既没有进行交通管制,也未采取森严的警备措施,言谈举止间表现出一种非权威的姿态。彼时距金正恩继任领导人仅三个月,有媒体评论称:“这体现了朝鲜的变化。”
(摘自《壹读》)
网络管制 篇12
一、不良空中管制习惯的特点和成因
空中交通管制员在进行交通管制时, 由于自身的疏漏, 常常会养成一些不良的空中管制习惯, 如“错、忘、漏”现象频频出现等。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员来说, 其“错、忘、漏”的特点如下: (1) “错”就是指空中交通管制员在操作或者指挥上的错误, 是空中交通管制员业务不精造成的。在平时一些细小的错误可能并不会马上就凸显出结果, 但是日积月累下十分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 (2) “忘”就是指空中交通管制员因为自身的疏忽忘记了某项本职工作, 这也有可能造成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空中交通管制员精力不集中或者记忆力下降等, 都是“忘”产生的原因。 (3) “漏’就是指空中管制员在进行空中交通管制时遗漏了某项流程, 未能严格的遵循标准的工作流程办事。
“错、忘、漏”这些都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在进行交通管制时养成的不良管制习惯。形成这些不良管制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员良好管制习惯养成的因素也是多样化的。如果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压力太大、任务量太多、容易造成其身心上的过负荷劳作, 从而导致“错、忘、漏”的出现;空中交通管制员在进行管制时缺乏必要的先进设备的技术支持, 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管制体系, 也是其形成“错、忘、漏”形成的原因之一;此外, 如果空中交通管制员自身素质较低, 业务能力差, 也有可能导致不良管制习惯的养成。
二、管制习惯在空中管制中的重要性
习惯是经过日积月累的反复动作形成的一种下意识的自然形为, 习惯有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人们通常都是在不加思考的情况下下意识的就做了。在空中交通管制员进行空中交通管制时, 也需要经过日积月累的重复动作的训练, 这就形成了每个空中交通管制员特有的管制习惯。管制习惯对于空中交通管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管制习惯是影响各类空中交通安全事故的不确定因素之一, 一个不经意的空中管制习惯有可能会导致一桩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根据对过往空中交通事故的研究表明, 在造成空中交通事故的各种因素中, 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不良管制习惯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27%, 也就是说, 差不多每四桩空中交通安全事故, 就有一桩是由于空管员的管制习惯引起的。因此, 必须要高度重视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管制行为, 养成良好的管制习惯, 以降低空中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是空中交通安全平稳运行的必要保障。而空中交通管制员作为这项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其自身良好管制习惯的养成是空中交通管制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功效的必要前提。在正常的状况时, 空中交通管制员接到进行管制的命令后, 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对空中交通的现状进行判断, 梳理出恰当的工作流程, 根据当下空中交通的实际情况在第一时间选择最合适的管制措施, 以规范空中交通行为,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这里可以看出, 空中交通管制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自身经验以及行为习惯的影响, 如果这些习惯是好的, 那么当然会对空中交通的平稳安全运行产生积极地、正面的推动作用, 一旦这些习惯是不好的, 比如出现“错、忘、漏”现象等, 就很容易对空中交通行为产生负面的作用, 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纠正不良管制习惯的对策分析
1推进基础设施建立
一套先进的、高效的空中管制设备和基础设施是空中管制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保障, 也是空中交通管制员养成良好的管制习惯的必要前提。空中交通管制是一项繁重的、精细的系统工程, 管制人员每天都处在紧张的超负荷工作状态, 很难保障没有疏漏的发生。此时, 一套先进、高效的现代化空中管制设备能够帮助管制人员快速的掌握当下空中交通的现状, 并依靠设备的帮助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在第一时间做出恰当的空中管制指令。因此, 需要加强对既有设备的升级改造, 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武装空中交通管制人员, 进而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管制习惯。
2加强管制班组成员之间的配合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内容繁杂, 需要管制人员之间协作完成。管制班组成员之间的默契协作, 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空中管制的效率, 同时降低控制失误发生的概率。因此, 强化管制班组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 对管制班组进行优化配置, 形成优势互补, 也是规范空中交通管制行为、预防不良管制习惯的重要措施之一。
3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
要想提高空中交通管制的效率, 杜绝不良管制习惯, 仅仅依靠先进的设备和制度保障是不够的, 还需要空中管制人员自身具有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必须加强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工作, 提高空中管制人员的准入门槛, 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和心理素质的培训, 建立健全一整套对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淘汰专业素质不过关的空中交通管制人员, 以促进其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从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准的专业空中交通管制队伍。
结语
综上所述,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是空中交通得以平稳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而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管制习惯对于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现阶段一些空中交通管制员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管制习惯, 需要其高度重视管制习惯对于空中管制的重要性, 提高自身素质, 采取综合手段, 规范空中管制行为。
摘要:一个优良的管制习惯的养成, 可以帮助空中交通管制员规范空中交通秩序, 降低航空事故发生的概率。本文以空中交通管制员不良管制习惯的成因为出发点, 详细剖析了管制习惯对于空中交通管制的重要性, 并根据目前的空中管制现状提出了相对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管制习惯,空中管制,重要性,对策
参考文献
[1]卢光庆.从习惯、协作、精力入手——严防管制“错、忘、漏”[J].空中交通管理.2007, 05 (07)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