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2024-10-15

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通用4篇)

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篇1

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第一章 总 论

一、规划背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牧业作为对资源高度依赖、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的产业,在建设“双型”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克旗是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最为发达的旗县之一,也是自治区重要的草原畜牧业大旗,如何同时实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发展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标,需要认真研究,做好规划。

近年来,全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响应国家建设生态省市县的号召,提出了建设国家级生态旗的目标,并正在全力实施“生态立旗、工业强旗、牧业富旗、旅游活旗、科教兴旗”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全市的生态工业大旗、全区的生态牧业强旗、全国的生态旅游名旗”,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农牧业的思路基本理清,本规划的目的就是明确全旗农牧业的建设方向、任务、步骤、布局、重大建设项目等,并提出相应的落实措施,以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

二、规划期限

规划时间为2011-2015年。

根据目标以及任务重点的差别,五年规划期基本上划分为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前三年重点是农牧业产业发展方向的确立和农牧业产业结构的重塑与再造;后两年重点则是优化农牧业的产业链条,建设产地品牌,提高农牧业的附加值,提升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效益、效果。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范围是全旗的整个行政区划,规划区面积20673平方公里。

四、规划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7〕195号:《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

《克旗创建国家级生态旗实施方案》

《克什克腾旗建设自治区生态牧业强旗工作实施方案》

《克什克腾旗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克什克腾旗“十一五”期间农牧业发展规划》

《克什克腾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克什克腾旗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相关调查资料

五、规划编制单位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局

第二章 发展环境与条件

一、有利因素

(一)国家宏观经济社会环境比较有利

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上升为国策。国家制定了生态建设规划,鼓励各地创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旗),并且实施了大批生态建设项目,其中很多项目都与牧区草原生态有关,这为全旗生态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财政收入比较高,增长速度比较快,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中央财政将逐年加大资金投入,为生态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自治区和赤峰市对克旗生态建设高度关注。

(二)克旗建设生态农牧业的基础比较好

克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草地和林地资源丰富,林草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具备建设生态旗的基础条件。克旗现有耕地130万亩,分布在河滩平川区、高寒漫甸区和丘陵山地地区,水浇地面积42万亩,其中保灌面积25万亩。主要集中在河滩平川区。这一类地区,生产条件较好,在现有的基础上,集中实施好喷灌、滴灌和微喷设施,为实现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全旗家畜品种全、质量优,2009年6月末家畜存栏253万头只,其中牛存栏28.4万头,羊存栏210万只。牛在自治区旗县排名第5位,绵羊存栏数量自治区排名第3位,肉牛肉羊产业基础雄厚。旗内现有规模以上种羊生产企业3家,主要培育和生产德美、澳美、萨福克、多赛特等种羊,年生产和供种能力在5000只以上。肉牛优良品种有西门塔尔和夏洛来,在全旗牛存栏中占90%以上。旗内现有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产品的产业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牛羊屠宰加工企业8家,年收购屠宰羊40万只以上,屠宰牛4万头以上。

(三)发达的生态旅游业为生态农牧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我旗作为全国著名的草原生态旅游大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旗),在赤峰、内蒙古自治区甚至国家都占有重要地位。克旗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具有垄断性和唯一性,素有“草原明珠”之誉,发达的生态旅游业为生态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支撑。近年来的直接旅游收入增长速度维持在每年30-50%,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通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克旗生态农牧业的健康发展。

(四)工业化快速发展为生态农牧业提供了可能

自2000年起,全旗地区生产总值步入快速增长阶段,增长速度持续走高,为支持生态农牧业的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和机遇。新型工业化的强劲拉动,必将促进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促进人口转移、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进而形成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为生态农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五)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农牧业认识深刻、决心大

作为一个农牧业大旗,广大干部群众具有创新的传统和能力,进取精神强。旗委、政府提出的“生态立旗”的战略思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符合旗情,符合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为建设生态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二、制约因素

建设生态农牧业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较为突出的矛盾与问题,需要在建设生态农牧业过程中加以考虑,逐步解决。

(一)沙化、退化面积大,限制了农牧业的发展

虽然全旗耕地及草场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退化、沙化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对进一步扩大农牧业生产形成了直接的硬性约束。

(二)生态农畜产品生产规模比较小,对市场规模化开发不利

所谓生态农畜产品,主要包括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目前全旗认证的产品还比较少,规模比较小,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开发存在规模制约经济效益的问题。

(三)缺少有影响的生态农牧业龙头企业,产业的附加值不高

缺少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对生态农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牧业的发展是一个制约因素。

(四)克旗农区占有一定的比重,建设生态农牧业难度比较大

农区主要是西南部的几个乡镇,生态环境条件比较恶劣,土地沙化比较严重,农牧民收入低,生活比较贫困,建设生态农牧业的困难比较多。

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创建国家级生态旗的总体要求,结合克旗的实际,确定生态农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建设和保护为前提,以马铃薯、胡萝卜及特色农产品、昭乌达肉羊繁育种畜、有机牛羊肉生产为突破口,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牧业科技含量,发展现代农牧业,实现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和附加值,提高农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生态和农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建设生态农牧业,要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始终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优先的位置

发展生态农牧业,关键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此条件下发展农牧业。农牧业的发展始终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和条件。

2.走有机、绿色的农畜产品开发道路

在生态优先的条件下,发展农牧业就要走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并相应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道路,开发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态农畜产品,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增加附加价值,提高农牧民收入。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全旗的农牧业区域分为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三种类型,各个区域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在发展生态农牧业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路径和模式,体现当地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布局,规划不搞简单化、一刀切。

4.重点突破、分步推进、循序渐进、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牧业,要从全旗实际出发,抓住重点产业和产品,首先取得突破,示范和带动其他产业和产品的发展。要有重点、有梯度、有步骤,走出一条具有克旗自身特色、可持续的、生态和农牧业双赢、农牧业和关联产业双赢、农牧民和龙头企业双赢的现代农牧业之路。

5.创新产业化开发的模式

发展生态农牧业的过程,同时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过程。对于产量少、附加值高的生态农牧业产品的市场开发、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必须高度关注,及时总结,优化产业的组织模式。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5年建设,基本建成生态农牧业的雏形: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基本得以确立,高附加值生态农畜产品开发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农牧业的竞争优势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农牧民收入显著增加,农牧业与其他产业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县(市、旗)建设标准。

(二)具体目标

“十二五”期末要全面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7〕195号)《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中关于农牧业的各项约束性和参考性指标的要求。具体地,到201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重点发展蔬菜、瓜果、种子繁育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到2015年,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达到20万亩,年销售胡萝卜7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5.6亿元;突出发展好马铃薯种植,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年产马铃薯45万吨,出售商品薯2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25亿元;全旗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达到1.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2.5亿公斤。

2.全面落实草牧场“双权一制”、围封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开发草产业,依据草场载畜量确定合理的畜群、畜种规模,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林业生态体系稳步推进,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林草覆盖率达到95%。农村牧区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保护好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沙地云杉保护区、达里湖等自然资源,到规划期末,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20%。

3.发展有机、绿色畜产品。到规划期末,牛羊肉中有机、绿色产品所占的比例达到70%。优质肉羊、肉牛产值在全区处于较靠前位次。突出抓好昭乌达肉羊种畜繁育及产业化经营,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良种羊繁育基地、最大的养羊联合体和最大的昭乌达肉羊繁育基地。

4.基本实现由数量型农牧业向集约、高效、现代化农牧业的转型与升级,实现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马铃薯实现全部良种化,羊主推品种良种及改良率达到100%,牛主推品种良种及改良率达到95%以上,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化肥施用强度(折纯)低于250公斤/公顷。建设高科技农牧业示范园区。

5.建立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区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实行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营销,提高附加值。提高出栏率,加速畜群周转。羊出栏率达到50%以上,牛出栏率达到40%以上,出栏牲畜本地市场加工转化率达到70%。

6.农牧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到50%以上,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7.全旗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政策,控制在7‰以内。

第四章 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重点

为了实现规划目标,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支撑产业和服务体系。根据全旗的实际条件和生态农牧业的发展目标,确定规划期内扶持和培育胡萝卜产业、马铃薯产业、肉羊、肉牛等主导产业,建设主导产业和服务体系十大工程项目,即种畜繁育工程、配合饲料加工厂、肉羊和肉牛育肥小区、高科技农牧业示范园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并配套建设支撑全旗农畜产品产业发展的农畜产品检测中心、农牧民培训中心和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二、区域发展布局

牧业地区(巴彦查干苏木、达来诺日镇、达日罕乌拉苏木、乌兰布统开发区)重点发展肉牛,稳定并压缩肉羊生产。肉牛品种以西门塔尔杂交后代为主,采取放牧加补饲和阶段性舍饲育肥方式,犊牛实行阶段性补饲出栏。重点推广规模养殖,发展联户牧场和家庭牧场,牧繁农育、繁育结合。肉羊品种以萨福克、多赛特杂交后代和蒙古羊纯繁为主,实现全部接冬羔当年出栏。

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行胡萝卜产业、马铃薯产业、肉牛、肉羊产业并进。引进胡萝卜新品种,推进制种建设,提高马铃薯良种化率。肉牛品种以西门塔尔、夏洛来与当地改良牛的杂交后代为主,全部实现育肥出栏。以芝瑞镇、红山子乡、同兴镇、经棚镇、宇宙地镇、新开地乡、万合永镇、土城子镇、浩来呼热办事处、经棚镇、芝瑞镇、红山子乡、同兴镇为重点。

重点苏木乡镇内根据区域和自然资源优势,确定不同的重点产业。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依据现有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确定重点产业发展布局,从而达到农牧业平衡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胡萝卜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优质肉羊稳定在200万只,优质肉牛稳定在30万头,优质种公羊稳定在5000只,昭乌达肉羊达到100万只,有机羊达到5万只。年育肥出栏肉牛10万头。

三、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建设内容

(一)建设产业基地

建设生态农牧业,必须开发农牧业重点产业。全旗农作物种植面积125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0万亩,粮饲兼用玉米播种面积25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35万亩,杂粮豆播种面积15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万亩(其中蔬菜种植5万亩,胡萝卜种植10万亩,油料种植5万亩)。饲料作物播种面积23万亩,其中饲料地面积10万亩,青贮种植面积13万亩,年饲料作物产量3万吨,打贮草38万吨,距离实现生态农牧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必须扩大农作物及饲料作物面积,提高产量。

(二)扶持种畜繁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牛羊品种的良种化

1.扶持金峰公司,进一步发挥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要鼓励金峰公司探索新的组织方式,包括以公司为主导,采用返租倒包的方式,以农牧民满意的价格租赁农牧民草场和耕地,对其草场和耕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增加科技含量,通过提高质量,提升效益,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与之相配套,为租赁土地给公司的农牧民提供优良的生活居住条件。进一步密切企业和养殖户的经济关系,在“羊联体”、养殖协会基础上扩大“赤峰市昭乌达肉羊合作社”,让更多的会员户加入到合作社,成为合作社成员。通过产业发展、技术提高、市场拓宽,增加克旗良种肉羊产业效益,为广大农牧户通过产业运作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探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规模经营,并带动全旗肉羊、肉牛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转变。最终形成资源有效利用、生产充分发展、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格局。

帮助企业创造条件,通过新项目的引进,引入现代企业新技术、新机制、新观念,实现统一产品规格,统一技术开发,统一市场开拓。使金峰公司成为北方重要的肉食品生产基地,从而拉动农牧业的良性发展。协助金峰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有机食品生产联盟协作,积极运作生态示范项目,争取使原生态草原上饲养的羊肉实现优质优价,从而实现克旗“发展生态经济,促进资源增值”的发展战略。要使金峰公司发挥牛羊舍饲育肥实验示范基地作用,继续深入研究探索适合克旗地区条件下的饲养方式及科学的饲养配方,为会员户及广大农牧民提供可供借鉴利用的养殖模式。

2.大力推广昭乌达良种羊的养殖

德国美利奴羊(简称德美羊)是从德国引入的世界著名肉毛兼用绵羊品种,具有体大健壮、产肉性能优、产毛性能良、繁殖能力高、适应能力强、饲料报酬高和改良效果好的特点。昭乌达羊就是用德美羊改良细毛改良羊的杂交后代,是应用杂交育种方法培育的毛肉兼用型细毛羊,改变了细毛羊体小、肉质差的缺点,提高了适应能力,同时又保留了细毛羊毛质好、产毛量高的优点,品种遗传基因稳定,具有杂交后代不退化的特点。昭乌达羊经济效益好,要加大良种推广的工作力度,通过配种费补贴、劣质种畜清群、良种母畜补贴等措施,引导农牧户淘汰更新劣质母畜,引进高代杂种畜,推进牲畜改良。用三年时间完成肉羊良种改良,实现全旗羊的良种化。引导农牧民少养精养,通过政策、项目扶持,发展改良专业户,保护生态、实现草畜平衡,以此作为建设生态农牧业的突破口。

3.改良肉牛养殖品种并转换肉牛养殖管理模式

肉牛改良的主推品种确定为西门塔尔、夏洛来,这两个品种适应性强、耐粗饲,生长发育快,饲料报酬高。西门塔尔属肉乳兼用型,适合牧区的需求,夏洛来属肉用型,适合农区、半农半牧区饲养,且目前已形成规模优势。发展农牧业,优势在牧区,潜力在农区,养牛业的效益突出体现在集中饲养、短期育肥出栏这种模式上,农区乡镇恰恰适合牛的舍饲圈养和短期育肥。在目前生态较为脆弱的条件下实施建设养畜,发展草产业,转变饲养方式,推行农牧结合、繁育结合。在草原畜牧业地区推广划区轮牧、放牧加补饲和阶段性舍饲,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施舍饲育肥,肉牛全部育肥出栏,实施育肥增值。

4.加强基础设施和生产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发展专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户,解决育肥棚舍不足的问题,推动肉牛育肥产业和昭乌达肉羊专业养殖小区建设,配套完善饲草料种植、加工、秸秆转化利用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作物秸秆及其副产品的转化利用率。通过青贮和饲草料加工调制及混合饲料的生产,使转化的饲草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以满足家畜特别是良种、改良种牲畜生长发育的需要,解决牲畜枯草期营养不良只能保证维持

需要的问题。

建设生态农牧业要通过建设和发展优势农畜产品基地来落实,在抓大户、建小区、发展专业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推动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联户牧场建设,提高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示范作用,使肉牛、肉羊产业的畜种规模和区域范围集中连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明显的畜种规模生产优势,以优势规模促进产业的进一步优化。

5.推行模式化标准化饲养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保证牲畜特别是良种、改良种牲畜发挥其生产性能最大潜力的关键,而加强基础母畜与仔畜的科学管理更为重要。要通过大力推广模式化、准化饲养提高饲养管理的科技含量。在肉牛方面,要使母牛保持良好体况,发情正常,达到平均一年一犊,育肥牛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达到1-1.5公斤。在肉羊方面,要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使母羊的繁殖率提高到120%以上,加强断奶后羔羊的饲养管理,实现育肥羔当年出栏。要通过规模养殖场、专业育肥小区和昭乌达肉羊规模养殖小区建设,推行标准化、模式化养殖,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饲养标准,控制使用饲料添加剂及化学药物,解决药物残留问题。加强养殖场周边的环境监督检测,加大畜产品安全的监测检测力度,生产有机、绿色畜产品。

(三)引进大型农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并建设畜产品品牌

龙头企业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的桥梁,一头连农牧户,一头连市场,没有龙头企业的加工增值,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养殖户的收入难以大幅度提高。在龙头企业的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如金峰公司等),政府要采取体制改革、机制转轨、协助筹措资金、优化外部环境等多种措施,促进企业快速成长,打造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小型企业要采取合并、重组等措施,挂靠联合。目前,全旗农畜产品仍然停留在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的形式上,加工转化率低,农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很小,产品优劣不分,参差不齐,优质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畜产品的整体质量。针对这种实际情况,要采取措施引进外部的大型农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要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大企业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局面的形成。可以利用龙头企业原来产品的品牌,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情况,创立一个新品牌,新品牌的创立要反映克旗的草原文化和产品的原生态特色。

(四)开拓和培育农畜产品市场

一是加强产地市场建设。目前专业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形不成规模交易优势,产品对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缺少品牌和拳头产品,产品流通不畅,占据的市场空间小,无法占据长期稳定的市场。要根据全旗农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商品流量、产品特点,确定市场的类型、规模和功能,尽快建设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农畜产品交易市场,解决目前产品流通不畅问题。

二是促进市场终端组织的发育。要大力发展农牧民经纪人队伍、民间流通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为他们的发展壮大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要加强规范引导,使他们完善组织机制,更好地为农牧民服务。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村牧区能人创办、领办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向独立法人实体转变。

三是加强农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要围绕市场行情、市场供求形式等建立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农牧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及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发挥信息的服务功能。

四、发展观光畜牧业与建设高科技农牧业示范园区

观光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项交叉性产业。观光畜牧业是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观光畜牧业,可以充分有效开发利用农牧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扩大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可以保护和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牧区形象,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克旗素有“内蒙古缩影”之称,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的直接旅游收入增长速度维持在每年30-50%的速度。克旗又是传统的畜牧业旗,草原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观光畜牧业的开发必将成为集畜牧业、旅游业为一体的新型经济增长点,必将成为率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农牧业稳步发展,旅游业日渐兴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第一亮点。观光畜牧业可以从两个途径来建设:一是建设高科技农牧业示范园区;二是建设道边以及林间地生态畜牧业农场。

示范园区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为目标,以农牧业高新、高效、示范辐射、科技培训和产业化为切入点,把园区建设成为以原生态化的草原牧场、现代化的生产装备、集约化的生产技术、企业化的管理体制为目标的高效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内设有养殖园区、种植园区、沼气堆肥示范区、设施牧业区以及牧机园区、科研培训生活区等六个功能区。六大功能区主要解决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综合培育集成技术的展示与推广,提高劳动生产力。为科研技术人员、周边养殖大户提供技术培训以及举办畜牧业文化观光活动等业务。

全旗有大量的林间地,利用林间地可以建设生态畜牧业农场,举办畜牧业文化观光活动及配套旅游休闲设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结合畜牧业特点,重点做好“吃、购”文章,探索“行、娱”文章。鼓励农家饲养观赏和食用型特种畜禽,如鹿、狍子、黑凤山鸡、肉兔、野鸡、绿壳蛋鸡、鸽子等。建设散放观赏区、步行观赏区、动物表演娱乐区、科普教育区等,还可以为中、小学生开设濒危动物科普教育基地、儿童动物园和儿童乐园。积极探索现代农牧业观光旅游功能的深度开发,开辟新的景点,延长游客的旅游时间,增加旅游收入,为当地农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一系列要素服务,解放农牧民思想,树立商品意识,促进畜牧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畜牧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旅游业和农牧业的双赢。采用天然饲草饲料资源,少用或不用各种合成生长添加剂和药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下,依靠传统饲养模式饲养,按照有机农畜产品生产特点规范生产,创建有机农畜产品品牌,提高有机农畜产品生产水平。要借助全旗旅游资源,大力挖掘塑造农牧业文化,让旅游者了解克旗乃至内蒙古畜牧业文化、享受畜牧业文化、消费畜牧业文化。开发畜牧业的多种功能,积极促进农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引导消费者健康快乐来感受和体验。从而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和统一。

五、建设农畜产品检测中心

近年来,农畜产品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化学药物残留超标、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等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农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针对这一状况,要围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以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为切入口,全面实施农畜产品质量管理,向市场提供真正的“放心食品”。

拟建设的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将开展对认证的和转换中绿色农畜产品、有机农畜产品及其原料和产地环境的检测检验。凡申请认证的产品必须经过这两个中心的检测。与此同时,质检中心还将进行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牧业投入品的生产许可检测,并接受有关部门委托的农畜产品质量仲裁检验及其他社会委托检验。

项目占地面积5亩,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购置农牧业检验监测设备一套,总投资1120万元。农畜产品检验监测中心的建设,为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保护农牧民的利益、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农牧民培训中心建设

新建农牧民培训中心占地1000平方米。投资规模8万元。其中包括信息中心、实验室、农牧业专家办公室、农牧业科技培训学校、便民超市、食堂、住宿等必要的服务设施。新建培训教室一间,更新桌椅100套,新建标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各一个。购置投影设备、办公桌椅、VCD、电视、电脑等一系列培训需要的设备,以及适宜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各类书籍,为农牧民学习文化知识和农牧业技术提供良好条件。

在培训中心开展农牧民技术培训,定期开展以“昭乌达肉羊等饲养管理技术”等为主题的系列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通过集中授课、发放技术手册和远程培训手段,采取多元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按照现代农牧业发展要求,对生产骨干开展科技知识的系统培训,培养核心技术骨干。

加强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及其他行之有效的模式,开展农牧业信息服务。搞好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继续扩大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及中介组织、农牧业生产经营大户和农村牧区经纪人的信息服务覆盖面,发展培养一大批嘎查村信息员。

发展与高等院校的紧密协作关系,外聘有关种植、饲养、兽医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将项目区作为专家的技术服务点或大学研究生的实习基地,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实施各类农牧业科技、饲料种植、牛羊养殖、兽医服务、生态环保等科研项目。

七、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农牧业服务体系对规划范围内整体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在“五大产业”发展的同时,构建一个机构健全、职能明确、队伍精干、设施配套的农牧业服务体系,为农牧业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农牧业服务体系的职能是规范种植、饲养、加工、经营以及对畜群的防疫行为,确保在疫病预防、控制方面做到“有力、有序、有效”。从事农牧业服务的人员要与广大种植户、养殖户直接对接,做到技术咨询到户、技术指导到户、技术培训到户、技术示范到户。

第五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完善科技体系建设

(一)提高农牧业科技水平,实现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

1.抓好种子工程和新品种引进、繁育、示范、推广,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选育提高和扩繁的有效措施,主动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在全旗范围内每年开展良种普查鉴定工作,特别是要对劣质种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强制淘汰。另一方面,每年要多方筹措资金组织实施“种子工程”,加强良种繁育基地、人工授精站建设,加快改良步伐。

2.要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转变职能,将工作的重心切实转移到为农牧民提供服务上来,通过完善考核体系和利益激励机制,进一步发挥涉农部门及苏木乡镇的职能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全面实行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蹲点包片负责制,奖罚分明,严格兑现,使其真正深入生产前沿,为促进全旗农牧业的发展发挥服务主力军作用。从示范基地抓起,提高农牧业适用技术的覆盖面和入户率,提高农牧业科技的贡献率。

3.全面推广应用科研技术。高度重视饲草料加工和收贮工作,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转化利用率,增加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重点推广精饲料和苜蓿、青贮、秸杆等粗饲料合理搭配饲喂技术、分群饲养、生产和快速育肥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技术、牲畜舍饲养殖技术、兽医卫生防疫技术、人工授精技术、户用沼气池、太阳灶技术、节水农业技术、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等农牧民容易掌握的实用新技术和农牧业机械技术。

4.强化牲畜疫病防治体系建设,促进农牧业的健康发展。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对立“发展与保护并重,防疫就是增收”的思想,进一步健全防疫网络建设,防疫人员提供疫病防治、检测等服务。同时要及早储备预防和扑灭动物疫病所需物资,确保防疫工作正常开展,保障免疫密度达到100%。

(二)大力加强良种培育体系和农畜产品销售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农牧民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健全农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发挥各类科技、信息中介组织在流通中的积极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壮大农畜产品流通队伍,鼓励农牧民兴办各类协会、合作社、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帮助农牧民利用国家的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发展生产,使农牧民营销队伍成为开发市场的主力军,提高农牧业市场化程度。

(三)大力发展农牧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

1.组建“嘎查村农牧业信息中心”,了解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动态,包括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价格、物种、技术、气候、环境、人才、管理和基础设施等相关信息。

2.建设农牧业系统内部网络,建立农牧业信息站,并与上级信息中心联网,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及时准确反馈各类信息,反映生产情况,成为旗农牧业信息中心和农牧户沟通的桥梁。同时利用国际互联网这个先进媒体将农牧业产品推向市场。

3.建立“农牧业专家咨询系统”,通过建立一系列相关实用信息系统,在农作物种植技术、饲料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传染病防治、抗灾减灾措施等方面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服务,使最基层的农牧民也可以享受到专家级的咨询服务。

4.建立基层网络和多媒体的“农牧业技术推广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复杂的农牧业技术以极为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农牧业科技的广泛应用。

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一)组建良种培育、种植、养殖等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把良种培育、搞活流通作为推进产业化经营的重要途径来抓,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以龙头企业示范、农牧民能人牵头等方式,引导农牧民以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为纽带组建专业协会,为农牧民提供市场信息咨询、生产资料供给、产品贩运等服务,统一组织生产,共同应对市场。同时,鼓励农牧民以产业和区域为单位组建贩运中介队伍,充分发挥其内联农户、外拓市场的作用,形成农畜产品贩运“绿色通道”,解决产销脱节的问题,搞活流通,健全市场体系。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备嘎查村级种植业、养殖业专业技术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提高现有科技人员和农牧民技术骨干素质的同时,不断充实和完善各类科技人员,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或年轻有文化的农村牧区青年,到大专院校进修或培训,并有针对性地与国内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最终实现现代农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合理配置。

(三)扶持龙头企业。把发展良种马铃薯种植、良种肉羊和肉牛养殖、良种培育等企业作为实现农牧业增产提效的突破口,树立大生产、大流通的思想,在做大种植、养殖、良种培育的同时,全力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对企业大力扶持,使其迅速做大做强,并继续深入地向农牧户延伸、辐射,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生态农牧业及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各项政策、各类相关技术全力进行宣传。旗内村嘎查的基层干部要配合旗镇两级科技特派员深入生产一线现场指导,蹲点跟踪服务,广泛宣传现代农牧业有关科技知识,真正把农牧业产业的发展变成农牧民的自觉行动和经济发展的主攻目标。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道路建设

根据全旗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实现镜内公路对接,必须加快村嘎查内的道路建设。在全面维修巩固原有土路和砂石路的基础上,对从乡镇苏木到嘎查、村嘎查到农牧户的道路进行重点修建,从乡镇苏木到村嘎查的主要交通干线铺柏油马路,实现户户通车;道路两侧绿化,绿化树木的品种要适合本地种植,同时注意防护,防止被牲畜啃食破坏;从乡镇苏木到嘎查,要在路口设立路标,做到整齐规划。为使农牧民出入更加方便快捷,要进一步加快物资流通速度,形成便捷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

(二)水利工程建设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扩大水浇地面积。对主要使用的井灌,要对灌溉的次数、深度建立统一标准,不同的地区和作物设立不同的标准,实现科学灌溉、最优灌溉,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推广地埋管灌和喷灌等节水技术,在土地整合成片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时针式和平移式灌溉技术。重点抓节水灌溉项目,对现有的水浇地进行改造,新发展的灌溉面积必须全部采取节水措施。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带动,综合运用秸秆还田、追施有机肥料、节水保灌等措施,不断提高基本农田单位面积产量。把人工增雨作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大人工增雨的财政资金投入。

(三)电力建设

根据牧区的生产、生活需要,加快电网改造,完善电力网架结构。结合“新农村、新农电”工程,提高供电容量和等级,结合采取新能源供电方式,实现“户户通电”,努力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在未来几年内,发展肉牛育肥产业,需要增加水浇地面积,势必需要增加配电。要多方筹资,延伸高压线路、低压动力线路,安装变压器,新增变电容量,进一步提高电力保障水平,为农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保障。

四、完善生活设施建设

在建设生态农牧业的同时要进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在起步阶段要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农牧区生活设施建设:

(一)嘎查村环境建设

按照“户容整洁”的要求,针对村嘎查内破旧房屋、残墙断壁及居住设施和整体环境,逐步解决嘎查内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开展“三清”即清理垃圾、清理路障、清理淤泥污水等村嘎查环境整治活动,建设农牧区生态庭院,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

(二)住房建设

教育和引导农牧民群众增强主体意识,主要依靠自筹资金改善居住环境,户户都要逐步兴建砖混结构、水电一体化的现代居室,建设宽敞舒适、错落有致、清新靓丽的现代化新民居。分布实施农牧户门面和院落改造,积极体现地方特色,科学设计居民住宅门面和院落,力求外观整洁,院落干净,室内明亮,户户通照明电。利用太阳能在屋内建设四季卫生浴室。尝试在农牧区设置特有的路标,挖掘地方特色,形成农牧区独有风景,最终实现户户有一套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庭院和住宅。

(三)清洁能源使用

引导农牧户使用清洁再生能源,逐步以沼气和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取代柴草、牛粪,实现热能采供现代化改造,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将农牧区改厕、改灶,建沼气池结合起来,设计时尽量将厕所、牲畜棚圈建在沼气池旁边,充分利用农牧区牛羊的粪便,大力推广农牧户用沼气,实现户均建设一个沼气池,实现农牧区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文化建设

克旗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非常浓郁,要注重对祭祀文化、民间习俗文化和民间传说等加以系统的整理和挖掘,使克旗的文化得以弘扬和深层次的开发与保护。

五、实施农牧民转移战略

(一)实施“五路转移”战略,实现转移致富。要切实加强农牧民培训和农村牧区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提高农牧民子女入学、升学、就业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农村牧区职业教育,搞好农牧民培训工作。重点是抓好转移就业前的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转变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牧区人口参与就业竞争并最终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移民工程和建设再就业基地,发展养殖业,向小城镇转移一块;通过发展地方工业,增加产业工人吸纳一块;通过加强就业培训,进城务工经商稳定一块;通过开放公益岗位,搞活社区服务接收一块;通过以土地、草场置换保险,进城养老安置一块。

(二)要积极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劳务输出是农牧民最现实的收入来源。要把劳务输出提升到“劳务经济”和“劳务产业”的高度来管理和经营。一方面要摸清底数。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统计分析,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引导。重点是建立健全基层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建立劳务输出信息平台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强化对务工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要重视政策保护和支持,主要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做好务工人员的劳动保护和工资发放,保护务工人员的切实利益,确保农牧民工出得去、稳得住、富得了。

六、完善资金投入措施

继续坚持以招商引资和争取国家项目支持为主渠道,以调动农牧民和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筹资原则。

(一)抓住国家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机遇,立足本地的资源和优势产业,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争取国内外资金,制定优惠政策,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各种企业、社会力量到农牧区搞生态建设,发展生态产业。制定奖励办法,支持土地和草牧场的流转,发展规模经营。

(二)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投资投劳,采取先干后投、多干多投、以奖代投的形式鼓励农牧民加大投入。

(三)把农牧业各类专项资金按政策要求尽量捆起来合理使用,重点扶持各类产业化基地建设。

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篇2

一、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1.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及治理成就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敖汉旗各族干部群众认识到搞好水土保持是走出贫穷通向富裕的根本之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大规模治山治水的限期创业。全旗50年来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4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56年开始动员全社会力量大搞以冶山冶水、种树种草、修梯田培地埂为主的水土保持,到1965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47公顷。由于经验不足,治理标准低,缺乏科学的规划,加上重建轻管,边建边毁现象严重,大面积治理成果遭破坏,据1980年统计,全旗水土保持措施保存面积不足493公顷。水土流失依然在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2)第二阶段。从1980年开始,确立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实行综合治理、连续治理、集中治理的思路。先后在教来河山湾子水库上游和老哈河红山水库上游,确定了21条重点治理小流域和47条以工代赈治理小流域,在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思想指导下,利用5~8年时间使这些小流域基本达到国家治理标准的要求,并且探索出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不同治理模式,其中刘杖子、吴家窝铺、大五家小流域治理成果分别获内蒙古自治区和赤峰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极大地推动了同类型区流域综合治理。

(3)第三阶段。1992年赤峰市水保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提出,实现了全旗小流域综合治理由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根据本旗特点,针对不同地貌类型、社会经济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模式,规划建设了500余条生态经济沟,其中六道岭、百灵山、萝卜沟、张家沟等几十条生态经济沟典型所形成的“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成果获赤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山丘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4)第四阶段。1997年4月,温家宝同志来敖汉旗视察,指出“敖汉的经验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对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年8月份全区山区沙区生态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敖汉旗召开,敖汉旗相继被水利部列为国家二期二阶段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国家重点旗县,水平梯田建设列入自治区示范旗。面对一系列新的机遇、挑战和生态建设的艰巨任务,旗委、旗政府树立了“不移创业之志,再固立旗之本”的坚定信念,组织主要领导和重点治理乡镇负责同志,相关业务部门领导及技术骨干,先后深入讨论,最后在旗十四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响亮提出要打好五个攻坚战,其中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的“五个一”工程排在了各项攻坚战的首位。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突出会战连接小流域形成大流域,发展区域规模经济,整体推进”的指导思想,目标确定后全旗广大干部群众立即行动起来,采取联乡联村会战形式掀起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攻坚的高潮。1997年夏季,大凌河流域重点治理大青山小流域所辖的宝国吐乡组织5个村集中会战,完成治理面积3.7公顷,使144座山16.7公顷的范围基本治满治严,萨力巴乡在黄花甸子村夏季集中会战完成14.7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秋季全乡集中会战,大搞水平梯田建设,旗、乡、村三给干部120余人和群众7000余人集中在三十二连山流域奋战半个月,总动土方量2.5万立方米, 完成治理面积225公顷,其中兴修水平梯田210公顷,建农田防护林带5条、田间作业路6000米,1998年春按照围绕楼田建水源打配套机电井3眼,保证了70公顷水平梯田得到了灌溉。2000年12月,大青山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十百千”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通过连续几年的集中会战攻坚,全旗建成了上百条诸如大青山、黄花甸子等万亩(15亩为1公顷,下同)以上的精品小流域。重点治理小流域相连形成了100多公顷的综合治理区十几处。至2004年底,全施水土操持综合治理措施保存面积达33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51.4%,生态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全施农牧业生产开始步入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

敖汉旗水保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肯定,1997年敖汉旗被水利部授“沙棘建设先进县”,2011年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2002年7月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环境500佳”光荣称号。敖汉旗水保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生态效益突出。截止2004年底,全旗林草保存面积424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0.5%提高到44%,水、旱、风沙灾害明显减少。

(2)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近几年虽然持续干旱,但全旗年粮食总产仍稳定在5亿千克左右,比20世纪70年代均总产翻了两番,名列自治区产粮食十强施县。在“第一创业”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以农牧结合为中心的“第二次创业”,成为“全国畜产品生产先进县”之一,90%的农牧民实现了稳定脱贫,1998年实现了全自治区率先脱贫目标,农牧民人均收入1369元。截止至2004年底,全旗森林面积达3654.91公顷,其中山杏346.02公顷, 沙棘400公顷。丰富的林产品资源增加了群众收入,推动了生产与加工业的发展,现全旗人均活立木蓄积量9立方米, 等于每人在“绿色银行”存款2400多元,林业产值逐年增加,开始成为继农牧业之后的第三支柱性产业。

(3)社会效益显著。通过综合治理,全旗重点治理小流域年土壤侵蚀量减少80%,蓄水量提高85%,保水率提高到85.4%。据1994年对山湾子水库入库泥沙进行的测量,减少淤积2106万立方米, 可延长水库使用寿命近10年。此外综合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农牧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减轻了农村工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农牧民经济收入,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做法

1. 绘制宏伟蓝图,确定战略目标,1988年,旗政府针对

本旗生态建设实际,编制了《七年绿化敖汉的规划》,并以人大决议的形式通过;1992年在赤峰市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提出,使全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由单一的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1997年编制了《敖汉旗坡改梯规划》;1998年旗季以1号文件颁发了《关于加强敖汉旗生态农业建设的决定》;1999年初敖汉旗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水平梯田建设的报告》,决定利用5年时间将3°~15°的坡耕地全部修筑成水平梯田,15°以上400公顷的披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2001年初,旗委、旗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上规范文件于不同时为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绘制了宏伟蓝图,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2. 加强领导,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制到底。

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视水保生态环境建设,成立了由旗长任组长,计委、财政、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水保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此项工作,每年组织春季造林种草、夏季留地造田、以水土保持整地为主要内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秋季水平梯田建设四次会战,会战中实行督查、检查、核查“三查”制度,并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的责任目标,从而形成了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好传统,使全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3. 增加科技含量,以点带面,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快速发展。

水土保持工程技术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进行科学规划,严格施工技术指导,无论是刘杖子、大五家、六道岭、萝卜沟工程,还是黄花甸子工程,均为不同时期全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树立了典小组,创造了科学的治理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4. 积极群众投资投劳。

通过加强宣传,让旗内各族干部群众树立起以改善环境和改变生产生活条件为已任的信心,在国家有限投资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生态环境的良性运转,每年每个劳动力均投工近100个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5. 依托国家投资、严格资金管理,加速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以国家重点治理区大凌河二期二阶段及环京津风沙源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国家有限投资为动力,严格按照资金管理要求,把资金用于重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上,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技术责任人制、工程监理制,进一步推动了全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6. 加强执法监督,依法保护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篇3

克什克腾旗旅游缺什么?

1.克什克腾旗旅游区的发展思路,功能布局 2.克什克腾旗旅游产品开发思路,特色及主要内容 3.要素结构,空间布局和供给要素的原则和方法

定位先行,品牌打造——明确的旅游形象和拳头产品 图

目前来看,整个内蒙古自治区乃至中国西北部的许多地区都在打“草原牌”,近到克旗东侧的巴林东旗,承德的木兰围场远到新疆自治区。克旗旅游要发展必须要注重品牌打造,必须要在总体规划的统领下迅速打造品牌,占领市场。

第 1 页 2013-3-30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旅游区规划项目建议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交通其次——有特色,舒适的交通方式

一般而言,内陆旅游区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旅游交通的可达性和舒适性不高,克旗缺少这类结合文化,有特色的现代旅游交通体系。

第 2 页 2013-3-30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旅游区规划项目建议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空间梳理——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空间结构 图

从整个旗域的产业空间上来说,建议西北主打特色旅游产业(西:湖+古战场,北:地质公园),东南发展生态草原旅游和生态经济产业。同时形成以经棚镇服务中心40km半径的休闲康体度假旅游圈和外围80km半径的西北部特色游憩生态旅游圈。在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在空间上形成:

A.一明珠——达里诺尔湖,B.两圈层——以经棚镇为核心的两大发展圈层 C.三特色——草原+地质+民俗 D.多点分布的空间布局。

未来,克旗旅游开发应当遵循一种以村镇为依托,空间上层次分明,形成“廊”“带”“区”的旅游开发空间模式,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来留住游客,拓展旅游消费,形成一个可玩,可游,可住的提供综合旅游游憩体验的旅游区。

第 3 页 2013-3-30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旅游区规划项目建议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问题三: 克什克腾旗旅游该怎么做?

4.克什克腾旗旅游目的地的初步定位

在我们对克什克腾旗未来旅游发展的展望中,她是一个: 图 以达里诺尔湖这一草原明珠为主要吸引物,集国际地质观光,国际马术演练,国际温泉疗养,国际旅游环境类会展为一体的一个展示蒙古族热情,豪迈的国际草原文化旅游中心地。近期目标应当以建设一个以休闲,生态,观光,康体,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休闲观光地为目标。

第 4 页 2013-3-30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旅游区规划项目建议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5.市场营销的策略及招商的方式

全方位的旅游宣传和后期经营——开拓市场

在市场营销和招商的方式上,首先要有一个国际标准,国际水平的规划;同时通过专业公司的包装和推介来开拓市场,更重要的是紧跟实事发展寻机在国际上树立品牌和引入客源。如:2006和2007年是中俄文化交流年,克旗应当好好抓住这样一个机遇开发俄罗斯旅游市场。

6.政府运作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

克旗的旅游开发应当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利用外资合作开发的基本模式。扩大旅游投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遵循环境保护与旅游同步发展的“深生态”理念,树立品牌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张扬个性;丰富旅游产品,引入国外优秀的旅游管理公司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拓展冬季旅游,打破草原旅游的季节性影响来打造一个全全系列的旅游产品体系,从而以游带草,以游带牧,形成一个生态与文化,生态与旅游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 5 页 2013-3-30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旅游区规划项目建议书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7.规划文本大纲(拟)A-规划文本 1总则

2规划原则、期限与目标

8规划实施计划

8.1时序计划 8.2片区计划 SWOT分析 4旅游发展战略与政策 5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5.1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5.2重要旅游目的地开发规划 5.3乡镇旅游开发策略 5.4重要旅游事件发展策划

6旅游业经营规划

6.1旅游形象设计策划 6.2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6.3旅游交通发展规划 6.4旅游饭店业发展规划 6.5旅行社业发展规划 6.6旅游商品与购物业规划

7旅游管理规划

7.1旅游管理体制规划 7.2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 7.3旅游业影响调控规划 7.4旅游法规体系规划

8.3近期开发投资估算 8.4规划实施的机制 85规划实施的融资 8.6规划实施的政策

B-规划图纸: 旅游区位分析图 现状旅游交通分析图 现状旅游结构分析图 旅游资源评价图 旅游功能分区图 旅游规划结构图 游线规划图

克什克腾旗游憩设施现状分析图 克什克腾旗游线规划图 核心景区概念规划类 核心景区详细规划设计类

第 6 页

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篇4

1 景宁县生态畜牧业建设现状

近年来, 景宁县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进景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以景宁县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对景宁畜牧业发展的带头作用日益明显, 畜牧业产业化运行程度不断提高, 生态畜牧业产业生产特征日益明显。随着省市“畜牧上山、养殖进山”的战略转移, 为景宁县生态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自2005年以来, 景宁县专门抽调精干力量, 积极主动抓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 用足用好各级有关部门的扶持政策, 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 想农民之所想, 急农民之所急, 创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1.1 做好规划带动建设

景宁县从2006年开始就专门安排人员进行畜牧业用地调查、规划, 在深入细致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地划定畜牧用地, 共规划畜牧业用地940亩, 并于2008年制定了“景宁县畜牧业用地指南图册”, 并将“景宁县畜牧用地规划”列入了县政府2013年度规划编制计划, 目前正在编制中, 该规划编制发布后能够长期规划指导养殖业主进行生态养殖场的建设。

1.2 部门协调服务生态畜牧业

由县畜牧兽医局牵头, 协调发改、财政、环保、土地、城建等部门, 对养殖业主选定的宜牧地块进行全面勘查, 提出具体的建设方案, 要求业主按环保“三同时”的要求进行项目规划、建设, 在启动项目建设之前, 要求业主落实足够消纳本养殖场养殖排泄物的农、林配套基地, 达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的要求, 确保生态养殖项目建一个成一个。

1.3 利用财政扶持政策扶持项目建设

自2006年以来, 县畜牧兽医局就一直在积极争取县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扶持, 多次建议县政府出台扶持生态畜牧业发展政策;2013年县委、县政府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出台了“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产业扶持政策” (景农发[2013]40号) , 使景宁县的特色养殖有了扶持政策。近几年来, 景宁县生猪养殖主要是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 选择有代表性、积极性较高的项目, 利用中央财政扶持的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和省财政扶持的生态养殖场建设项目进行扶持建设, 高标准建设生态养殖业的龙头企业, 带动中小规模养殖业项目的建设。2010年以来又争取到省政府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特别扶持资金1100万元, 其中生态扶持生态畜牧业产业90万元, 扶持生源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200万元;目前已建成生态畜牧业项目220个, 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也已建成投入生产, 年生产成品有机肥5000吨以上。

1.4 以大带小促进发展

畜牧兽医局组织精干技术力量, 专门落实联系责任人,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个规模养殖场进行巡查、指导, 为他们制订各种制度、免疫、养殖方案等, 指导业主进行科学养殖, 力争各个生态规模养殖企业发挥最大效率, 创造最大效益, 为周边的小规模养殖户做出榜样, 以规模企业的生态、规模养殖效益带动整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 景宁县生态畜牧业建设成效

据县统计局、畜牧兽医局统计及现场调查表明, 2012年景宁县生猪养殖总量为8.0万头, 其中, 存栏数3.72万头, 出栏数4.28万头。全县现有生猪规模养殖场 (户) 60多个, 规模养殖生猪的出栏数占全县生猪出栏数的60%以上, 能繁母猪保险0.2726万头, 应保参保率为99%以上。目前, 景宁县生猪生态规模养殖形势逐渐看好。自2007年以来, 随着国家对生态养殖业扶持力度的加大, 景宁县生猪生态规模养猪场从无到有, 已发展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的生态规模养殖场2个, 年出栏生猪4000头以上的生态规模养殖场3个, 年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的规模场2个, 年出栏生猪800头以上的规模场18个。生态规模养猪场建设共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 其中争取上级财政扶持资金约830万元;新建、扩建合计新增标准化猪舍面积51200平方米, 配套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农作物面积约25000多亩, 带动农民增收350万元, 林业、种植业等相关农业节本增收400万元。以上已建成的25个生态规模养殖场均配套有消纳养殖排泄物的农、林种植基地, 基本上达到了零排放的生态养殖标准。

另外还发展了乌铁崖绿野休闲农庄生态养殖场、景宁德凯生态种养场、金丘茶园养鸡示范场、景宁东禽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优质土鸡养殖场、伟忠山鸡生态养殖场、四季春生态养殖场 (鹌鹑) 等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型禽类生态养殖场57个, 牛存栏20头以上、羊存栏60头以上的食草畜生态养殖场157个。2007年景宁县生源良种母猪养殖场被省农业厅评为省级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 景宁畲乡养猪场2008年被省农业厅评为省级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区、2012被认定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 2011年“富来草”山羊肉和“飞越世界”乳鸽被评为“绿谷十佳畜产品”。但当前, 景宁县的畜禽养殖离现代化、生态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还有较大距离, 还不能自给自足, 每年需从外地调入生猪1.5万头、仔猪3多万头、禽类15万羽、禽蛋150吨, 由此可见景宁县畜禽及其产品的自给水平还较低, 市场需求潜力还很大。

3 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义

景宁县生态畜牧业由于品种优良、养殖环境条件优越、疾病少等优点而深受县内外客商的青睐, 生产的畜禽及其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市场广阔, 经济效益良好;不仅为本县提供了大量的畜禽及其产品, 为推进全县畜产品多元化和稳定市场供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且还带动了全县规模化生态畜牧业的迅速发展。

我们必须顺应畜牧业发展新形势, 提高对景宁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认识, 进一步对景宁县畜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再思考, 从而理清发展思路, 着力破解影响制约景宁县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难题, 增强发展手段, 拓展发展路子, 实现景宁县生态畜牧业跨越式发展。

4 景宁县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面临的挑战

4.1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影响了生态畜牧业发展

近几年来, 景宁县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创业经商、千峡湖库区人口大量移民, 使农村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大量减少、中老年比重上升, 生猪等畜牧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一些农户退出该产业的生产领域, 由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 制约了畜牧业产业发展。

4.2 宜牧用地缺乏制约了生态畜牧业发展

景宁县地处山区, 除基本农田以外, 适合用于发展规模养殖业的土地极少, 林地又基本上不可能审批, 畜牧用地还没有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规模化畜牧业养殖基地的首要制约条件就是落实畜禽标准化栏舍建设的畜牧用地。

4.3 畜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延缓了生态畜牧业发展

由于景宁县畜牧业以家庭散养为主, 从2007年开始才有了第一个规模化养殖场, 使得景宁县的生态畜牧业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 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 养殖农户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也较弱。

4.4 养殖业科技含量低降低了产业效益

由于起步较晚, 当前景宁县畜禽养殖的良种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还相对较低, 政府对科技投入、研发、培训、推广、应用的机制和体系与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5 加快景宁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路径探索

5.1 正确定位

从总体上看, 景宁县生态畜牧业还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期, 小规模的农户散养还占有较大比例。养殖的基础设施较差、规模小、良种化水平低, 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依然存在, 重大动物疫病存在风险, 养殖排泄物的综合治理、资源化利用、生态循环发展畜牧业的空间还很大。

5.2 发展路径

根据景宁县生态畜牧业现阶段的情况分析, 结合景宁县农村外出人口多、居住分散、山多地少、农民增收问题突出的基本情况, 景宁县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市场开拓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畜牧经济发展之路。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 发挥区域优势, 以东坑、澄照、景南等乡镇为重点, 按照养殖与排泄物消纳基地相适应的原则, 利用国家发改委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和省政府对生态规模养殖场建设的扶持政策, 按照“小规模, 多布点”的原则发展生猪生态规模养殖, 如澄照乡的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以鹤溪、红星、东坑、大漈、澄照等乡镇 (街道) 为重点, 充分利用荒地、园地、果园、林竹园等宜牧地块, 采用封闭式放养模式, 利用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等扶持发展优质土鸡、土鸭养殖;以渤海、郑坑、九龙、东坑、沙湾、英川等乡镇为重点, 充分利用当地牧草资源, 利用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及县级产业扶持资金发展牛、羊等食草畜养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等措施, 吸收县内外投资商发展生态畜牧业, 鼓励发展优、新产业。通过5~10年的建设, 初步建立起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 使畜牧业产品结构更加优化、经济效益更加显著、生产与生态更加和谐, 动物疫病防控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同时注重清洁生产, 保证生态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处理率达到100%, 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95%以上,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力争达到15%以上。

5.3 具体措施

5.3.1 加快畜牧规划

根据我县畜牧业发展特点和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科学编制畜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把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制定和畜牧用地规划纳入城市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每年适量调整畜牧用地, 对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 应根据实际情况放宽审批条件, 强化批后监管, 或者每年按比例调整基本农田预留指标作为畜牧用地。引导农户利用农副产品及本地资源散养优质土猪、优质家禽、食草畜等;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生态规模养殖, 按照养殖规模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发展生态规模化畜牧业, 加大排泄物综合利用建设投入, 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循环生产方式, 有利于养殖业充分利用农作物, 降低养殖成本, 也有利于种植业减少化肥投入, 保护和提高土壤肥力, 实现农牧结合、动植物互惠, 建立农业生态平衡体系。

5.3.2 优化产业导向

畜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发展生态畜牧业要提高到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通过示范点建设、媒体宣传等形式提高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认识, 从而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 真正做到畜牧业与种植业、新农村建设协调共进, 全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村繁荣。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牧业, 优化畜牧业结构, 积极争取在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各类种植业重点基地等配套新建、改建一批生态畜牧业示范场, 提高养殖的科技含量;通过引进养殖科学技术, 配备现代化养殖设备, 引入优质良种, 采用最佳养殖工艺流程, 强化科学饲养管理, 执行科学管理体制等措施, 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抓住机遇, 根据市场导向加快各种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提高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 积极抢占市场。

5.3.3 完善服务体系

改政府型服务为社会型服务, 围绕畜禽产品的生产、销售等重点环节,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原则, 引导各规模养殖户联合组建生产型、销售型合作组织、综合性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发展壮大养殖行业, 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对合作化程度高、运作良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组织给予支持引导, 尽快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头军, 引导、带动行业的发展。加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乡村防疫员的业务培训, 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 将畜牧兽医队伍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实现景宁县生态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3.4 加大政策扶持

近年来, 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加大了对生猪等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投入;由于社会的发展, 市场消费需求的增长, 生态畜牧业产业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畜牧业又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也是近年来农民持续增收的一大亮点。生态畜牧业规模养殖效益的突出, 吸入了大量的工商资本投入规模养殖, 为畜牧业的发展不断增添了新的活力;景宁县要充分利用山区优越的自然环境, 依托各级政府重视扶持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时机, 科学制定长效的扶持政策, 认真做好政策的宣传与引导, 加强招商引资力度, 加大对生态畜牧业的资金投入, 在确保生态、高效的前提下, 扩大生态畜牧业的总量。

摘要:畜牧业是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 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调查景宁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了进一步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基础条件, 提出了景宁县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科学引导畜牧业向农牧结合、促进资源循环、实现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化路径的思考。

上一篇:国防教育意义下一篇:库存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