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意义

2024-10-15

国防教育意义(精选8篇)

国防教育意义 篇1

国防教育意义深远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沉浮。我们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百年沦落史,从1949年建国之后到2050年又将经历百年建设史。未来五十年,我们要实现强国梦。我们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在现今和平的年代,我们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我们有必要投身于国防建设吗?答案是肯定的。

所谓国防建设不单单是军人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我们没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作为普通公民,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更有必要搞好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的学习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国防在一国发展意义重大。第一:国防建设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是由科技和工业实力所保证的,合理的国防建设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盘活个企业间的联系,可以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科技发展。第二:强大的国防实力是保障贸易安全的重要因素,只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才能保卫本国在海外的资产和贸易重要通道的安全,才能保卫本国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第三:提高国际威望.众所周知,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因素等一系列硬实力的竞争了,还包括,国际威望等一些软实力的竞争,只有你在世界上有资格享有发言权,那么别的国家才敬佩你,才能尊重你,这样就有利于本国企业,文化,人口,等等在世界的发展.其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因此军事理论学习和教育就具有深刻意义。

首先,军事理论学习的目的就是改变我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大学生国防概念。作为工科学生,我们学习大多是理论技术,甚少有机会讨论国防建设,无法提高我们爱国热情,而我们对于近代解放历史又知之甚少。通过军事理论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中国如何在领土被宰割,人民被屠杀,财富被掠夺,民族尊严被帝国主义列强肆意践踏的困境走到新中国成立。从辉煌灿烂的领先世界时代,至近现代中国人民苦苦挣扎的时期,我们不断探索,在经受挫折和失败后,终于找到社会主义这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道路。我们屈辱中振奋,走向建设新中国富强之路。通过对国家发展历史的学习,我们领略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越南战争中中国军人坚毅的品格,无畏的勇气,炽烈的爱国精神。我们的军人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而且,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使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了社会主义信念,使热爱祖国的强烈思想升华为理性爱国主义思想。

80末90后的我们,家里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建造的温室中长大,鲜少受过苦,受过累。我们从小缺乏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军事训练使我们脱离父母的照顾,开始独立面对困难,也从此了解了集体生活。在骄阳烈日下,我们挺着疲惫的身躯,这锻炼的不仅仅是身体素质,更是心理素质。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坚强,什么是集体荣誉感,什么是精神的力量。经常以个人利益出发解决问题,使我们无法树立全面的价值观,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在军事理论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革命战争就是人民军队奋斗史,而人民军队就是集体主义的化身,集体主义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的思想。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就是广大人民坚固的堡垒,他保护着人民的安全,人民子弟兵总是冲到战争最前线保卫祖国和人民。和平年代,人民子弟兵面对洪流,面对地震的片瓦残垣,不顾个人安危,身赴灾区,拯救人民于水火,维护人民利益。无论何时,人民子弟兵总是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人民军队历史上涌现的为人民利益牺牲的英雄人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们推动国家建设的强大动力。

青年,作为国家最活泼的生命力,永远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近代史中,积极的爱国主义青年,在国家危难时刻,他们掀起了五四运动的大潮,从此中国走向新时期的革命道路,我们现在依然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只有新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面对众多考验时,我们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才能引导我们走上富强祖国的道路。在科学研究方面,势必要面对重大的挑战,只有有了坚毅的品质,争取的人生态度和理智的爱国思想,我们才能面对挫折毫不退缩,大胆创新,全力建设现代化的现代主义社会。

最重要的是,通过军事理论的学习可以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关于国防意识,不可否认,现在国家之间的较量是以综合实力为基础,以经济实力为先导。但我们应看到,当前竞争日趋激烈,在进行到白热化时,就会以极端形式出现。这种极端形式就是战争,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国现在也面临诸多安全隐患,比如台湾问题尚未解决,钓鱼岛争端争执不下,西藏**等。在现今一超多强的经济背景下,各发达国家在加强发展本国条件下,也同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猛,是各国时时限制中国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也被许多大国忌惮。可以说,在中国歌舞升平的表面下掩藏着波涛汹涌,而大多数大学生只沉迷于自我得失利益中,甚少关注国家安全形式,军事理论为我们敲响了这一警钟。国防不仅仅是国家和军队的国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则更是我们新一代的国防。正如老师上课所举是例,瑞士为什么保持中立六百年无战争?就是因为他们全民国防,全民皆兵。那里凡是16岁到55岁的公民,身无残疾就是兵。他们每人都有武器,这就是真正的国防。这样的全民参与国防的国家是无坚不摧的。而我们国家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如果全民国防,我们的国家安全可想而知。这一理想的状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国防教育。现代已不是冷兵器、机械战的时代,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我们已迈入信息时代。信息站作为现代战争新形势,它实现了武器装备现代化,但决定战争胜负因素还是人,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军事人才。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文化水平,而且具有爱国热情,我们应当以国家安全为己任,努力提高自我思想政治觉悟,致力于研究创新,成为可以掌握高端技术的技术人才,成为国家未来安全防卫的可用之才。

国防教育意义深远,作为新希望,如何使自己成为国防力量的洪流中的涓涓细流。

已完成的军事训练让我们受益匪浅,在军事训练中我们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集体主义,什么是团结,什么是坚持。在这些新经历中我们不是只有感触,我们应有是思想觉悟。在以后的社团活动活动,集体工作中。任务的完成往往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是集体的智慧结晶,是集体力量的体现,更是自我品质的提升。这种集体精神不是无力的,它是我们人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一笔巨大财富。而坚毅的品格,则是我们在研究创新路上面对荆棘的利剑。我们永不低头,在挫折中学找失败的原因,努力自我修正,以军队积极人物为榜样,做学问也要有阳刚之气。

积极参加学校关于国防的教育课程,如我们现今学习的军事理论课,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培养爱国情怀,提高个人思想觉悟。此外,还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技术了解国家大事,分析国防安全形势,与时代同进步发展,使信息的传递迅速发展。可以多观看网络版的关于国防的视频,影片等。国防教育与我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自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后,我国周边环境日趋平静,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昔日“腹背受敌”的危机已基本消除,在未来未可知的将来也似乎有一个和品美好的前景,这种大好的局面在和中国是不曾有过的,我们应居安思危,倍加珍惜,前人时时牢记。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有义务参加国家军队训练,在我们有条件的情况下,投身军旅,使我们报效祖国的有意义行动。军队需要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我们更有必要提高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关心国家安全建设,积极投身国防建设和教育事业。

军事理论就是一种爱国教育,通过这种爱国教育,我们改善了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国防概念,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党爱民,爱社会主义,参与国防,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人人参与国防的国家才是最安全的国家!

国防教育意义 篇2

教育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的精神运动, 而教师应该是拥有浓烈生活意识并能将之贯彻到教育实践中的“生命工作者”。教师的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三个层面”:学生层面——尊重每一个生命, 平视每一个生命, 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哪怕是有缺陷的生命, 让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师层面———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 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 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 让自我在施行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综合层面———注重互动, 注重对话, 注重生命轨迹的相交, 使教师和学生这两种群体生命在交往过程中互相交融、互相统一、互相印证。

摘自《浙江教育科学》

国防教育意义 篇3

一九一九年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旺盛期,到了三四十年代其创作日少。本文的分析侧重他的早期作品。

一、叶圣陶教育小说的时代意义

五四运动的狂飙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科学与民主的召唤使中国经历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然而,五四的狂飙还不能使中国从此艳阳高照。五四运动后,中国又呈现出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状态,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状态。

从五四运动到一九二四年,叶圣陶这时期的教育小说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细节真切细微的描绘,来暴露中国教育的各种腐败黑暗的现象。《饭》中的小学教员吴先生是一个只知赚钱吃饭、丧失了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和骨气、可怜可鄙的“小人物”。作品通过吴先生乞饭的艰难,揭露了他的上司学务委员虚报学生名额骗取经费,无理克扣教员薪俸,把学校当作赚钱谋利的学店的无耻行径;通过吴先生所教的六七个学生因遭遇严重水灾而陷入“不可推想的恐怖”中,反映了广大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社会现实。

由于不大注意社会背景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绘,因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小说缺乏浓厚的时代气息,但它却从一个侧面暴露了旧社会整个肌体的腐败,无疑具有着一定的时代意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工农革命运动在全国蓬勃兴起,五卅运动掀起了反帝高潮,北伐胜利进军,军阀统治风雨飘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如火如荼的大革命失败。这一时期生活在革命的急风暴雨中的知识分子经历了痛苦的磨炼,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叶圣陶尽管没有直接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但“五卅”惨案血的事实使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他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因而,这时期的教育小说无论短篇还是长篇,都跃动着强烈的时代脉搏。例如《潘先生在难中》就直接取材于江浙军阀混战;《夜》是对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野蛮杀戮革命人民的血腥罪行的及时揭露;《李太太的头发》中女校长剪发前后的复杂心理的变化,则直接受到大革命时期风云变幻的政治局势的影响。

一九二八年完成的《倪焕之》是叶圣陶唯一的一个长篇,因它真实可信地描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艰难历程,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茅盾撰写了著名的论文《读倪焕之》,肯定叶圣陶完成了一项“扛鼎的工作”,并指出:《倪焕之》是他的第一个长篇,也是第一次描写广阔的世间。把一篇小说的时代安放在近十年的历史过程中,不能不说这是第一部;而有意地要表示一个人——一个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地受十年来时代的壮潮所激荡,怎样地从乡镇到都市,从埋头教育到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倪焕之》也不能不说是第一部。在这两点上,《倪焕之》是值得赞美的。

叶圣陶在《倪焕之》里为我们展现了广阔而鲜明的历史背景。从作品开始时倪焕之和蒋冰如寒夜初次见面就“谈到袁世凯想做皇帝”,谈到“民国里会串出帝制的丑戏”;可以推算出本书情节开始的时间大致是一九一五年底或一九一六年初,作品结束时倪焕之病逝在一九二七年春。这样,情节所经历的时间大致是十一年。而这十一年也正是国内政治生活剧烈动荡的时期。这期间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例如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革命风暴、五卅斗争怒涛、北伐军的胜利进军、蒋介石的血腥屠杀,在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反映。作者把这些事件与作品主人公的命运密切联系成为直接影响人物性格发展的典型环境的一部分。例如,曾目睹辛亥革命失败的倪焕之,在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时,“表示他对于政治冷淡极了”,显示了刚刚出场的倪焕之的思想状况;《新青年》提倡文学改良,倪焕之就积极响应,立即试用白话文写信,编课本,这又反映了他对社会改革的积极态度;五四运动点燃了倪焕之心中的爱国热情,使他改变了几年来不问政治的倾向;五卅运动又使倪焕之初步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在大革命高潮中,他又以无比热情去迎接北伐军,并积极参加工作;而革命的失败则又给他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失望。这一切说明,在倪焕之的性格发展中,深深地刻印着时代的烙痕。

同时,倪焕之性格的发展和道路的选择揭示着深刻的时代的内容和阶级的内容。中学时代的倪焕之就被辛亥革命的浪潮所激荡,但“他的辫子同校长一样剪掉了,此外就不见有什么与以前不同”。使他一度陷入幻灭的痛苦,不再热心政治,被迫当了小学教员,他没有就此幻灭下去,很快从对革命的失望中苏醒过来,满腔热情地献身于“教育救国”的事业。他的改革方案是用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家庭影响整个社会。倪焕之由主张革命转为致力改良,是一个退步。但这个“退步”因探索本身的难能可贵又具有进步意义。辛亥革命的失败,宣告了资产阶级已无力领导革命,而无产阶级还未登上历史舞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连孙中山都不知救国之路在何方,所以他的退步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就是这种退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也注定是要失败的。倪焕之教育理想破灭的原因是“有田有店”的开明士绅蒋冰如校长斗不过封建恶霸蒋士镳 。这说明,在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中国社会,一切离开群众实践的所谓的改革,都是不能实现的。同时又说明资产阶级虽有反封建的要求,但又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从根本上同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这种革命与妥协的两面性注定了他们最终失败的结局。倪焕之和金佩璋从自由恋爱直至文明结婚,组织新式家庭,这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也是一种大胆的挑战。但他精心设计和经营的“甜美的窠”一经社会接触就被击得粉碎。“他现在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理想家庭的破灭,从表面上看是由金佩璋的怀孕引起的,事实上根本原因却是封建势力的压力。“她在城里女子师范念书”,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她能做到自由恋爱、文明结婚、支持倪焕之新教育法的试验),但新思想在他的意识中还未扎牢根子(如她仍钟情于文言文),潜在的封建意识一遇温床就会迅速地滋长。她怀孕了,她由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新女性变为沉浸于繁琐家务的俗气的家庭妇女。金佩璋的转变,深刻地反映了她同时代妇女悲剧命运的历史必然性,说明在整个社会没有改革,妇女经济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所谓理想家庭只不过是心造的幻影。小说又一次揭示了倪焕之改革失败的原因。

“幻灭的悲凉网住他的心。”两个理想的破灭使具有远大抱负的倪焕之第二次陷入痛苦。“五四运动犹如一声信号,把沉睡着的青年都惊醒了;起来擦着眼睛对自己审察一番。”五四运动以后倪焕之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时代的教育和革命者王乐山的帮助下,认识到过去所走的是一条改良主义的道路,懂得了“要转化社会,要改造社会,非得有组织的干不可。”倪焕之的这个认识反映了五四运动以后,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普遍觉悟。于是他告别工作多年的乡间学校,到上海参加了波澜壮阔的五卅运动,他参加示威游行,上街宣传讲演,到工人区体验生活,制定乡村教育计划。在斗争中初步认识到个人的渺小,工农大众则是“非常地伟大”。但是并没有真正做到同工农相结合,也未能用革命理论武装自己,而且对革命需要付出怎样重大的代价也缺乏思想准备,王乐山关于随时要为革命献出头颅的一番话使他做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梦。这一切表明,倪焕之虽有很大的进步,但还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所以,当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他感到“人是比兽更具兽性的东西”,痛苦极了,终于借酒浇愁悲痛死去。这表现了倪焕之思想的脆弱。倪焕之毕竟经受过革命思想的浸润,他不愿与黑暗势力妥协,在弥留时又渴望着黑暗尽头会有光明降临。相信“将来自有与我们全然两样的人”能够获得成功。很明显:在倪焕之身上存在着理智上向往革命和感情上脆弱的矛盾,他的世界观中的矛盾,典型地概括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状态,说明小资产阶级改造世界观的必要性。

进入三十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叶圣陶这时期的作品,数量虽少,却都是艺术精品,大多收入《四三集》中。例如《一篇宣言》、《寒假的一天》、《席间》、《英文教授》等。作品都是以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引起的民族危机为背景展开对各种人物的描写,因此,这类作品也同样洋溢着较强的时代气息。

通过以上粗浅的分析,可以看出,叶圣陶的教育小说或者透过教育界的黑暗暴露整个社会的黑暗,或者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时代特色,作为彼一时代浪潮的回响,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二、叶圣陶教育小说的思想意义

从五四到五卅到四·一二,叶圣陶逐步树立起了坚定的革命人生观,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坚持革命。他本着作家应该“写出全民族的普遍的深潜的黑暗,使酣睡不愿醒的大群也会跳将起来”④的创作目的,在他的教育小说中全面地暴露了旧中国教育界的黑暗,深刻地批判了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这是他的教育小说的鲜明主题。

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叶圣陶说:“我做过将近十年的小学教员,对于小学教育界的情形比较知道得清楚点……不幸得很,用了我的尺度,去看小学教育界,满意的事情实在太少了……于是自然而然走到用文字来讽他一下的路上去。”从这样的创作动机出发,叶圣陶在作品里无情地从学校、办学人、教员、学生等方面来揭露旧教育存在着的种种问题。迈儿要入学,但附近的几个学校不是破烂不堪、设备太差,就是教员不负责任,几易学校都不满意(《乐园》);学款充军饷,教员陷入失业境地(《前途》);教员置教学于不顾,或打牌赌钱,或勾引妇女,把学校闹得乌烟瘴气(《校长》);军阀混战逼得教员疲于奔命(《潘先生在难中》);反动当局对爱国教员的迫害(《一篇宣言》);视学生为“低能力”,崇尚棍棒教育的教员(《小铜匠》)……叶圣陶在作品中所写的这些情形,勾勒出旧中国学校的真实轮廓,从一个侧面对旧中国的现实进行了透辟的分析。这里,作者认为道德败坏的教员和自私无能的校长、封建式的教育,都是使学校教育陷入腐败的重要原因。这些认识虽然未抓住旧教育的要害,但他对封建教育的否定态度以及喊出“非改弦更张不可”的呼声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揭出黑暗的根源,期望光明的“那一面”。叶圣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说过:“当时仿佛觉得对于不满意不顺眼的现象总得‘讽它一下。讽了这一面,我期望的是在那一面,就可以不言而喻。”⑤那么,他所期望的“那一面”是什么呢?《校长》叔雅所努力经营的“理想学校”;泽如所设想的《搭班子》;倪焕之试验的“理想教育”;也就是给儿童的自由发展提供具体的条件。这些被作者正面肯定的方法和措施,就是他所期望的“那一面”,其实也就是叶圣陶在他的教育论文里提出过的“替儿童布置个极适当的环境”的教育主张。毫无疑问,它同禁锢儿童个性发展的封建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在当时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

我们又注意到,在《倪焕之》中,倪焕之的“理想教育”的试验失败了,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帮助下,倪焕之认识到过去所走的是一条改良主义的道路。作品对主人公倪焕之曾经实行的新教育法的批判,也正是叶圣陶对自己过去曾经有过的某些类似的改良主义教育思想和主张的否定,这是叶圣陶思想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冷峻地解剖现代小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从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国民劣根性。叶圣陶是以描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著称的作家。《饭》中的小学教员吴先生,《校长》中的小学校长叔雅,《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搭班子》中的新任校长泽如,《前途》中的小学教员惠之等等,这些人物心灵的污垢:软弱、自私、动摇、空虚,在叶圣陶的笔下都被剔抉而出。

《潘先生在难中》是描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代表作品。小说以一九二四年军阀混战的动乱年代为背景,以平静冷峻的叙述,展现人物的生活细节,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惟妙惟肖地刻划了一个二十年代不觉悟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难中”的潘先生首先是惊惶失措,他既没有对战争的性质进行严肃的思考,也没有找到自己在战争中应有的人生立场,只是本能地为保全性命奔逃。他带着妻儿好不容易从让里逃到上海,一旦逃到帝国主义保护下的租界,便又感到“乐哉乐哉”了。以苟全性命为目的的人生态度表露无疑;接着潘先生从报上看到顾局长“学自然照常要开的”话,就为自己的饭碗而忧虑,终于又撇下妻儿仓皇地只身返回让里办理开学的事务。校长的位置保住了,然而形势进一步逆转,既要保全性命又要保饭碗,潘先生表现出了很高的“智慧”。连忙加入红十字会,家中插上红十字旗,胸上别上红十字徽章,还为远在上海避难的妻儿各要了一个“救命的神符”,他又为保全了家财性命而窃喜了。然而风声更紧了,潘先生又为性命担起忧来:“这徽章虽说有用处,可是没有人写过笔据,万没有用,又向谁去说话?——枪子炮弹劫掠放火都是真家伙,不是耍的……”于是他丢下王妈,携带细软,逃到洋人的“红房子”。作者把潘先生自私、卑怯的性格勾勒得淋漓尽致。战乱结束后,潘先生为军阀题写了谄媚的匾牌,尽管他“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女,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却无法阻挡他写下“功高越牧”、“威镇东南”等歌颂军阀和军阀战争的标语。作者独具匠心的结尾,进一步揭示了潘先生麻木不仁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在潘先生的形象中,我们已经看不到传统中国文化中受人景仰为人师表的教师人格。潘先生没有民族忧患意识,但也没有卖身投靠,完全丧失人格,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灰色庸俗萎琐却又自以为能。这也正是现代一部分小知识分子身上普遍存在的精神弱点。作者怀着一定的同情描绘了军阀战争给他带来的不幸,但对他那麻木不仁的灰色人生却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批判。

叶圣陶的教育小说正是通过这类灰色人物形象的塑造,揭露了教育领域中一部分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痼疾,为鲁迅致力的“改造国民性”的命题又增添了一个重要的佐证。

批判灰色人生,也期望光明的“那一面”。像《城中》里的丁雨生、《抗争》里的郭先生,《一篇宣言》里的王咏沂,就是告别了灰色人生的代表。他们是有理想、有作为的新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丁雨生为达到从改造教育入手进而改造社会的目的,在流言与恫吓面前不动摇,执着地前进。郭先生则更进一步,懂得了要“抗争”就必须“团结起来”才有“出路”的真理。于是他发动起广大教师实行同盟罢教。王咏沂,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土地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代表全城职员起草了一篇义正辞严的爱国宣言。反动的教育厅追查下来,解除他的职务,他“头也不回走出校门”。从这些艺术形象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叶圣陶所期望的,热情歌颂的“那一面”。

叶圣陶通过这些作品的艺术描写指出,不改变社会制度,要办好学校,搞好教育事业,是不可能的;要使黑暗的现实改变成为光明的世界,必须向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我们也看到,在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社会矛盾异常复杂的时代,叶圣陶以自己的作品,有力地表明了他坚决与受难的坚强的人民站在同一立场上,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爱国立场。因此,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具有鲜明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数学教育的素质教育意义 篇4

数学教育的素质教育意义

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意义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通过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一、优化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是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所培养和形成人的素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生通过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量与计量、统计与概率、方程与关系,运筹与优化各个领域的学习,了解现实世界,认识到数学是从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广泛地应用于实践。学生通过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例如观察实验、尝试猜想、合情推理、严格论证等,建立和增强数学意识如化归意识、抽象意识、推理意识、符号意识、量化意识等。这些方法和意识将使人长期受益。 思维品质是智能素质的核心内容。按奥加涅相在《中小学数学教学法》中所说,数学思维的基本成分可分为具体思维(指与事物的具体模型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种思维)、抽象思维(指摆脱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一般性质的研究的思维)、直觉思维(指越过中间阶段,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迅速接触到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函数思维(指从数学对象、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四类。 这些成分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及辩证思维的主要特性。经常性的数学思维训练可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改善和提高。 良好的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批判性、广阔性及创造性。 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转向及时,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传统的思维轨道上摆脱出来。数学中提倡“一题多解”,这是培养思维灵活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思维的严谨性表现为考虑问题严密有据。数学中,问题的解决允许运用直观的方法,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水平上;运用合情推理,但要加以逻辑论证;运用定理时强调定理成立的条件;以及正确地使用概念,完整地解答问题等等。这些都体现出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解答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一味盲从。即使自己理解和接受的东西,也要谋求改进使其更臻完美。数学中常用到的构造反例驳倒假命题,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表现之一。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事实能做出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形式表达,对一个问题能给出各种不同的解法。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表现为分析、解决问题时的方式、方法和结果的新颖、独特。善于发现、解决并延伸问题,是思维创造性的一种体现。 这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必将逐步提升为一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健全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它在人的素质形成中起着调节作用。心理健康的特征应该包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能经受挫折,具有耐心与恒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往往源于好奇。从瓦特观察沸水现象,到现在一些复杂的科学发现,无不发端于好奇。美国一家科普杂志曾调查了当代75位著名科学家成才的原因。答案中提到“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的占43%。青少年的好奇心表现得最为突出,随着人的年龄增大,反而渐渐失去了这种可贵的天性。数学是一门充满神秘与奇趣的学科,著名的“七桥问题”“四色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诱发了多少人的好奇心,激活了人们无尽的智慧。 数学的抽象性使得数学问题的解决经常伴随着困难;会使学生体验挫折和失败。而这正是磨炼意志,提高耐挫力的时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良好心理素质不会在一帆风顺中形成。著名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波利亚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 三、增强审美意识 数学美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正如人们所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没有一定数学素养的人,不可能感受数学美,更不能发现数学美。 数学以其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为特征表现出它的美。 一些表面上看来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对象,一经数学的分析便显得井然有序,从而唤起理性上的美感。例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又如,1,i,e,π这些貌似互不相干的数居然以eiπ=-1这样简单的形式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它被认

[1][2]

教育的意义 篇5

篇一:《教育的意义》演讲稿

1.2.3.新东方董仲蠡演讲《教育的意义》全文首次公开 2016-10-11 15:37 网易教育频道专稿 演讲人:董仲蠡,新东方优能中学教育教师,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演讲师、培训师。新东方20周年功勋教师,累计培训逾15万学员。2014年9月,从三万教职员工中脱颖而出,被公派至长江商学院进行为期14个月的全日制英文MBA学习。2016年参加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进入全国四强。

4.文章来源:2016年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第三季)全国四强争夺战,董仲蠡现场演讲《教育的意义》

5.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一层面,通过获取知识,能够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第二层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果有人再问教育究竟有什么用,看完董仲蠡老师的演讲全文,也许你会明白更多。

6.? 7.大家好,我叫董仲蠡,是一名英语培训师。我累计培训的学员有15万,我曾经教出过考研全市第一的学生,每年因为学过我的课通过四六级考试的不计其数。同学们都非常相信我、尊重我,叫我“小董老师”。

8.但是,很多时候,作为老师,我也会有一些困惑。

9.我讲的大多都是考试类课程:大学英语四六级啊、考研英语啊等等。有一次我讲四级翻译,讲到林语堂先生如何翻译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讲到许渊冲先生如何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讲到王佐良先生把Samuel Ullman的《青春》翻译成“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我不禁手舞足蹈,作为老师的自豪感爆棚。就在这时,底下有一个女生直接质问我:你讲这些有什么用?考试能提分吗?你就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我自认为也算伶牙俐齿,但是在这个时刻,我竟无言以对。

10.是的,她说的对,没用,不能提分。

11.但是亲爱的同学,我并没有浪费你的时间。因为刚刚这一刻,我没有在教你考试,我是在做教育。

12.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在课堂上不仅仅能教授学生实用性的知识。如果仅仅是拼知识,拼记忆,我们已经输了。

13.1997年,美国IBM公司研发的电脑深蓝挑战世界排名第一的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号称“为人类尊严而战”的卡斯帕罗夫,以1胜2负3平的战绩输给深蓝。当时就有人说:国际象棋太简单!我们的围棋,变化无穷,你让计算机玩个围棋试试?20年过去了,在今年上半年,Google开发出来的人工智能程序,传说中的阿尔法狗,以4:1的成绩完胜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九段,这场“人机大战”再次以机胜人败的结局告终。那真是啪啪打脸啊。

14.慢慢地我们发现,人工智能,聪明过人;网络信息,知识过人;电脑反应,敏捷过人。我们已经听到了部分家长这样的声音:现在语文、历史都能在网上查得到,根本不用背;数学、物理有人工智能,根本不用算;翻译软件也越来越高级,外语也根本不用学。教育还有啥用?教育还有啥用?

15.是啊,教育还有啥用?

16.网上前段时间有一个段子:说之所以要多读书、多受教育,就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一群鸟在湖面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够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吵吵:我去,全都是鸟!在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里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但是不自觉间就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含义。

17.教育,不仅传授知识,更能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我认为,这是教育赋予我们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希望的明灯。

18.其实,不仅是学生,我们的老师也因为追逐名利而变得浮躁。考试前我们押题、我们预测,考试后我们又牵强地去说押中了多少知识点,有多少学生因为听了自己的课提高多少分。营造了一种“老师高明,学生高超,家长高兴”的其乐融融的假象。当年,我对研究考试技巧也是乐此不疲。选项怎么选?“三长一短选一短,三短一长选一长。齐头并进选2B,参差不齐选4D。”学生很买账,奉我为“考神”“偶像”“人生导师”。

19.他们甚至问我除了学习本身之外的问题。比如:“老师,我不想工作,别的同学都去考研了,我是不是该考个研?”“老师,我爸想让我出国,我妈不放心,我自己也有点害怕。我该怎么办?”“老师,我本科读的是经济,硕士读的是环境工程,毕业之后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老师,我以后应该做什么?”

20.这种迷茫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我们教了十几年,学生学了十几年,最终竟然不知道要做什么?

21.西方先贤曾提出三大问题:我从哪来?我是谁?我要去哪?这三大问题是勾连着的,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这,正是教育的巨大缺失与悲哀。

22.自古强大的民族都是重视教育的民族。以色列、德国以及日本的教育是全世界学习的典范。以色列小学就开设宗教学,德国的中学生哲学是必修课,我们去日本访问的时候,看到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之后依然参与茶道培训、艺术鉴赏等活动。当时,我们同行的一位老师就问了那个特别经典的问题:“这有啥用啊?”那位老师说:“这些活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心,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23.是啊,不了解自己怎么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呢?如果个人都不知道想做什么,国家与民族更不知道该做什么。那怎么会有至今活在战火中却依然强大的以色列,怎么会有从二战废墟中强大崛起的德国和日本?

24.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更是如此,中国之所以被称为文明古国,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因为我们重视教育,我们尊师重道,早在我们的文化源起,已经将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立为我们这个文化的精神图腾。而对于教育的执念,即便在我们最困苦的年代,最黑暗的岁月,我们全民心中扔不曾抛弃,他总会被重新捡起,擦拭,奉还于我们的神坛。

25.曾经,我们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我们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它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为了啥?教育,就是在帮助个人认知自己,帮助这个民族认知自己,我们才可以掌握个人的命运,创造这个国家的未来。

26.教育者也好,受教育者也好,我们都要做到北宋教育学家张载所说的读书的真正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7.所以下次,我还会在课程时间内培训答题的方法,但是我会多讲5分钟,别再问这东西有啥用。这多出来的5分钟,我不再教你考试,请允许我,做一次教育。

28.谢谢大家!篇二:激励教育的意义

英语教学中激励教育的意义

孝义七中张晶

激励教育就是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关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的教育行为。它是赏识教育与成功教育的结合点。其内涵干啥:要求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必须是善意的,温和的,柔性的,激励式的,而不是粗暴的,刚性的,打击式的。要求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是情亲式的沟通,朋友般的谈心,帮助式的指导,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对待,愤怒式的训斥,偏见式的歧视。激励教育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真诚地以爱心赏识学生,多表扬鼓励,少训斥打击,促使学生思想感情转化,产生积极向上的内因动力,从而达到课堂上没有一个不学习的效果。

从教育教学的关系上看,教育是教学包含着教学。狭义上看,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质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包含着教学’’。教育态度和方法如果不当,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人性中最深层的需要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所以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真诚的用爱心赏识学生,发现优点和进步,及时地进行激励表扬,永远比批评责罚更有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是兴趣的源泉,让学生不断地受到激励,不断地获得成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不断地高涨。

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上来看,非智力因素决定这智力因素的发展,因为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都要被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所左右,非智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个性、性格的发展,也是人生追求的内因动力。教师要想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力,使之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热情,并爱好之,考批评打击肯定是不行的。关爱、赏识、激励成功的最好的办法。激励教育及调动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艺术。

从师德修养的角度上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爱心无限,无私奉献,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育人。如果教师动就对学生横加指责,肆意辱骂冷眼歧视,那就是师德低下。那么学生就会怕而躲之,恨而远之,憎其师而废其学,教师的何苦心都会适得其反。如果教师用激励表扬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的情感得到爱的抚慰,学生的心灵得到爱的温暖,学生的苦衷得到爱的体谅,学生就会深深地爱老师,进而热心地学习所以师德决定教育的行为方式。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特别注重激励性教育

一,尊重学生,给学生自信。

教师尊重学生可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可以化作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奋发向上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使师生的感情倍增,“亲其师”是“信其道”的前提,在此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够成才,给他们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师的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学习需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将教师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学习需要,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运用“心理交换”的原则,给学习以 民主的自由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去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寻求易于接受的方法,在教 学中引导学生去讨论,以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愉快的学习和知识,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

二,同时我还用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使学生产生高昂的学习情趣,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积极性。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我运用活动教学,创造各种有趣,直观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参与表演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乐,使之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如我通过轮唱英文歌,猜谜,赛说绕口令,英语单词接龙,英语小诗接龙,情景对话,接龙,表演赛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学生们会从对书本知识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求职欲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三. 创造英语气氛,设计主体活动主体。客体,激活主体意识

通过活动来创设情景,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中学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任务型活动是高兴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支撑点,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 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主体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 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创造英语气氛,同时还要了解环境等方面的情况。设计好主体活动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其中并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启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思维能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语言教学中,从造句到看图说话,从讲故事和情景对话到角色的扮演,尽兴发表见解等都是激发学生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有效途径。

四. 提供学生自由发展空间,教师当好导演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想象的主体,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充分开展思维活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同时,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对某种知识思考 和再 认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现有整个教学过程。自己组织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对学生的大胆质疑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心理充满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让学生在质疑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篇三:大学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的意义

——“四个学会”对于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6月来临,很多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一些学生的工作问题可能在离校时还没有解决,以至于有些学生发出“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样的感慨。

即使还只是大二的学生,也表现出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他们说,有些师兄师姐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一些他们平时根本就不屑的工作,从中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如果大学生去从事那些本来不需要经受高等教育就能干好的职业,那不是说上大学没有用了吗?既然这样,为何不高中一毕业就去工作,又何必花费4年时间呆在大学里呢? 从教育是个人对于人生的一种投资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花费那么多的金钱和时间去上一所大学,最后如果不能在收入、工作环境、社会工种上体现出与不上大学的差别,这对于大学生来说的确有理由感到难过,进而认为社会不公。

既然我们读大学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我们为何还要去读大学?相信很多学生都这样问过自己。

然而,以上的观点都是从就业这个角度来看待大学教育的,却忽视了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一种教育,如果其目标在于让某个学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那么它应是职业教育,只需要短时期的职业训练即可。我们接受大学教育的意义绝不是为了让自己有份好的工作(虽然这是目标),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可以说是教育的四大目标即:Learning to know(学会求知);Learning to do(学会做事);Learning to co-operate(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

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会学”知识。学会和会学,这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前者,学生是被动的;后者,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更是在未来社会中十分重要的必备能力。这些都必须从小培养。什么是基础?这才是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教育就应该在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四个“学会”上下功夫。学会求知

因为角色决定了责任,现在你还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学生应以学习为重,这是无可厚非的。偏离学习的轨道,多少让人有点不是特别地称赞你,除非你选择了一条道,并坚持走下去,未来也取得了巨大成功,那么反观之,你当初读大学时的非主流,就是一种值得褒扬的。

在大学里,学习能力的增强比学到了多少知识更加重要。因为大学的时光十分宝贵和有限,终究有一天我会长大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一旦步入社会,没有老师的循循善诱,没有同学的辩驳争论,如果你不懂如何学习,那么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就会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一些压力。因此,大学里,要培养一种热爱学习和会学习的习惯。

学会生活

学习是为了过一种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生活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生活除了衣食住行,还需要有精神的享受。物质的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精神的愉悦缺是很难在短时内做到的。精神的品质和德行需要在长期与生活的亲密接触和感悟中慢慢体会之,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价值,对自我的认知都是人主观意念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活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习惯于过一种富足生活的人,也要能过一种简单而平凡的生活。有些人住豪宅也是一生,有些人租房过一人,无论怎样的生活境遇,都是生活本来的真实写照,我在此并不是说一种消极、甘于过苦日子的生活观,而是提醒我们,当某一天遭遇了生活的不公平和不理想待遇时,我们能放下从前的幸福,乐于接受现实生活的残酷,去过一种比之前有些不满意的生活,虽然有点苦和累,但我们能坚持生活,最后又通过自我奋斗,找寻到一种更优裕的生活。这就是生活本身的复杂多变所带给我们人的感受。学会生活的含义就是习惯和适应这样的变化。

学会共同生活

人是群居的动物,人具有社会性。没有人可以离群索居,独善其身,不管你是否愿意融入这个世界,但是你已是一个人,你就必然受社会的影响。因而,交往就成为人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家人的陪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进入学校读书,于是我们又认识了许多同学和老师。当我们学业完成,离开校园时,我们来到了工作单位,就又认识了新的同事、领导?? 综其一生,每个人都是在不同环境、不同时空中,与各种人交往。在我们最黄金的时刻,也就是我们的大学四年,一定要多结交优秀的老师和同学,这些人脉资源很有可 能成为我们未来事业的重要支撑和宝贵财富。通过参与社会性实践活动、兴趣爱好和写博客等方式,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增强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对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认识能力和理解力,从而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或者说,学会做人,一个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教育,就是要实现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过程。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不仅需要文化知识,更需要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尤其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十分激烈,生存的机遇和困难并存,面对的需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只满足于念过多少书、取得什么文凭、获得什么证书是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的,甚至连生存都会发生困难。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有这方面的准备。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接受大学教育,实际上是要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能够去评判自身的幸福与周围的人是如何密切相关的。这样,我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将不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我们在实现自身抱负的同时也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接受大学教育,是要让我们有成为未来领导者的理想与勇气。因为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最终还是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承担的。

我们接受大学教育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系统的知识接受,更是一次人文精神的陶冶。在此期间,我们完善了人格,明了了生命的意义,知道了存在于社会的意义。我们的能力越大,我们的责任也就越大。大学教育的意义还在于它培养了大学生们的眼界、价值观。培养学生眼界的大学校园,决不容世俗化,也不容急功近利。

现在很多单位招人都追求高学历,非硕士、博士不能进入。媒体还激烈地抨击了这种现象是人才浪费。不过,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对人才的尊重和对高等教育的肯定呢?因为,这表明了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向往,对高等教育的认同。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们的每个学生能否找到好的工作,问题在于每个学生能否形成这样一种理想: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国民,具有健全的人格;每个学生要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与决心,并且乐在其中。

我们要为受过的教育确立一个普遍的意义,即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完善我们自身。大学教育激发着学生对于科学、处事原则和方法的想像力,并以此照亮学生的思考过程,使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长久的重要意义。当整个社会氛围都为开展大学教育提供有利条件的时候,特别是大学生自身对之有一个明确认识的时候,大学教育的

前景会进一步光明起来。这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社会智慧的发展。从为了生存的学习目标到为了人格健全的学习目标,从单一目标到创造出一个更宽泛的、对个人与社会更有意义的学习模式,这样的转变是不同寻常的。

教育反思的意义 篇6

上传: 肖世泉更新时间:2012-5-17 12:40:50

1.3.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含义

2.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2]。二)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的一种方略[3]。四)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本文主要谈教师),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活动图如下:

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 教学能力

经验知识

国防教育意义 篇7

一、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 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保持总体稳定, 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军事因素对国际格局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有所上升。一些人随着战争枪炮声远去而淡化了国防观念。有的人把国防只看成国家的事、军队的事, 与自己无关, 这是十分危险和可怕的认识。战争可以千日不打, 观念不可一日松懈。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深刻地指出, 要始终把国家安全和主权放在第一位。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安全利益得不到保障, 就不会有其他利益可言。我们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不断巩固国防, 才能保护我国国家安全, 维护国家统一和发展。我们要时刻强化自身的国防观念, 树立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观念。

二、国防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 国防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国防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军训、讲授国防法兵役法等形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相结合, 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于理论化的模式,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践性。如参观国防教育基地, 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国防知识的兴趣, 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和学生自身的参观, 从视觉、触觉和听觉全方位感受国防知识,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使大学生从实践感受到爱国主义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口号 , 而是从自己做起 , 从现在具体实践做起。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就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我国的国防教育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教育, 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具有安全意识的爱国主义人才。

(二) 国防教育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也要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国防教育的经验和方法,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程度的借鉴, 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和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各种传统的方法, 更大程度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的能力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帮助大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1. 在能力培养上, 国防教育有着强化的特征。国防教育的实施方法, 承载了部队的训练与管理方法, 具有极强的示范性。通过对学生的军事训练, 规定严格的制度, 注重从细节上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要求严格的纪律和作风, 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毅力和斗志;不断的检查与评比, 提高学生的集体的荣誉感。国防教育的增强学生生活到学习方方面面的能力, 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目的。

2. 在道德教育上, 国防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国防教育内容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 成功地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中华美德由于性善的观念占主导地位, 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 所以特别重视“诚”与“信”的品德。追求精神境界, 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当高校学生进行军训时, 与军人朝夕相处时, 自然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 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国防观念。

3. 增强国防观念, 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通过接受国防和军事方面的教育训练, 增加国防观念, 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 不仅有助于强健体魄, 磨练意志, 也有助于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 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4. 国防教育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国防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现代的大学生由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 缺乏的就是独立自主能力与艰苦奋斗精神。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但是局部地区仍有动荡, 当代大学生通过国防教育, 了解当今的国际形式, 树立国家安全观,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从而提高了个人素质, 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国防事业的热爱。

总之, 国防教育对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成斌.国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年第4期.

[2].卢火.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版) , 2006年第2期.

[3].张相琼.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教育的意义 篇8

关键词 教育 经济 责任

一、中西方教育现状对比

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产生,为了满足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把生产和生活中的道理和常识教给下一代,这就是最早的教育。19世纪后期洋务派对旧教育的改革和实业教育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1905年,清政府兴办学堂,废除科举,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制度,也反映了教育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转变。

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以学校的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往往脱离教育的本质,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现阶段,我国这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存在大量问题,譬如激励的升学竞争,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老师教育方法越来越陈旧、传统等。但最主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当学习本身不是为了修生养性、自我进取,而是充斥着大量的功利与目的性的时候,教育已经偏离了它原本的意义。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以及不同区域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不论从教师的水平、经费的多少、课程的多样性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西部广大农村与东部沿海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在越拉越大。

西方的教育基本遵循了自然规律,在年龄阶段上,西方国家的小学阶段一般比中国短,平均4年左右,学习环境比较宽松,压力较小。这样能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且保持各种思想、爱好,特别是创造力,而不至于被扼杀。在教育形式上,很多西方国家,譬如德国,实行分流制,在小学阶段就根据学习成绩、家长意见等,评估一个人适合做什么,然后因材施教。这种“天资论”的教育形式不仅节约了时间、人力和财力,也真正实现了人才的优化配置,同时保持了一个人的兴趣和创造性。除此之外,西方教育在学科设置、教材编写和选用上也都有自己的特点。总的来说,目前西方教育的状况和水平应该说是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不论是教师水平、硬件设施、教育形式与观念以及教育成果方面,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都有明显的差距。

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同经济增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来自教育和科技,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升教育的质量。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指出,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途径,而劳动者是劳动的主体,也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21世纪的竞争,最主要的是劳动者,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劳动二重性理论指出,劳动又分为简单勞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可以创造出几倍于简单劳动的价值,而复杂劳动的形成直接取决于教育。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力要发展,教育是其主要动力。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一个国家所有制的形式、经济发展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教育同经济,就如同一个国家的两翼,彼此平衡和支撑,推动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教育对社会各方面的作用是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实现的。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体现在文化的昌盛,社会的稳定,而正是教育将文化知识和行为准则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之间继承和传播。所以说,教育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手段,教育的水平也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杆。

三、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对于国家强大的作用无可替代。很多西方国家,特别是曾经取得过世界霸权的国家,都很重视教育的发展。19世纪初期,当拿破仑的铁骑将德意志践踏的支离破碎的时候,日耳曼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复仇、反击,而是发展教育,德国也是现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柏林洪堡大学是全球的学术中心。不过随着二战的进行以及欧洲经济的衰退,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中心移向美国,美国也是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美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文化的多样性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无疑有美国强大的教育水平做支撑。同样,当19实际中叶,西方列强的大炮敲开闭关锁国很久的日本的国门时,日本人也是通过教育,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与制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对外扩张的资本主义列强。这些都说明教育在一个国家富强之路上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我国来说,教育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没有西方国家那么明显,特别是高等教育,我国的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与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撇开这种差距,就我国国情来说,教育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观念薄弱,直接导致了城乡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很多农村家庭甚至学校都把教育仅仅当做一种摆脱贫困的手段,他们的孩子大多到高一或者高二就辍学了,真正能读到大学或同等教育水平的人寥寥无几,教育于他们的意义就是懂得识人读字,懂得简单的算术。这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循环,父亲是高中学历,下一代也是高中学历,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他们始终不能摆脱真正的贫穷。而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一个民族、一个人学会承担责任。只有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提高了,一个国家才能真正的强大。

参考文献:

[1]郭正涛, 覃夏梅.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理论文献综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

[2]崔树强,陈桂荣.教育的区域差异与公平探讨[J].专题研讨,2012.

[3]广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课题组.推动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2000.

[4]庞守兴.我国古代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1999.

[5]潘洪建,徐继存.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探微[J].绵阳师专学报,1996.

上一篇:红歌比赛流程和实施方案下一篇: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