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2024-07-26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精选12篇)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1

2000年和2001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两个文件, 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将“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能力”, 突出其交际功能, 明确了口语交际教学目标和理念, 为口语交际教学指明了方向。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 口语交际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广大农村地区, 尤其是老、少、边区小学的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甘肃省甘南州农牧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尤为突出。

笔者深入甘南藏区实地考察, 发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学校口语交际教学普遍滞后, 其原因主要有: (1) 母语———藏语对口语交际教学影响较大。 (2) 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了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3) 教师自身的素质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质量。 (4) 口语交际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除此之外, 教师在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 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针对以上问题, 学校和相关教师有必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教学策略,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这种现状。

笔者认为, 要改进当前状况, 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

一、更新语文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观念

思想决定行动,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要搞好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教师口语教育观念。

第一, 教师要树立生本教育观, 即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在口语交际中,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 教师必须抛弃那种培养“只会埋头读书、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人际交往”学生的教育理念。应与学生平等交流, 使学生克服在课堂及师生交往中的恐惧心理, 树立起自信心, 在学生的口语交际实践中给予恰当适时的引导。

第二, 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即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 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 从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很多语文教师不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实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太深。因为升学考试不考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所以他们认为与其花时间对学生进行与考试无关的口语交际训练, 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道阅读题或写几篇作文。其实语文要想考出好成绩, 必须要有好的语文素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应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使它们两者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 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即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科书, 语文课堂教学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语文学科。它的内容是无限的, 教学中也应注重跨学科联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不应仅按照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的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而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利用一切机会创设情境来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如就阅读教学中的某一片段进行表演,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 还有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读书、看报, 之后让学生谈谈议议、争论辩驳等。

二、加强对农牧区学生的汉语普及, 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小学生的口语在很大程度上受语言环境的影响,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语文教学是一种促进。学校尽量配备专职汉语教师, 加强基础汉语知识的传授, 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说训练, 提高学生的汉语技能。教师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种游戏与学生互动,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让学生敢于表达。在实行寄宿制的学校中, 让汉族教师担任学生的生活指导老师, 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 增强口语交际教学的针对性。除对藏族学生加强汉语教育外, 学校还应加强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说普通话, 为口语交际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积极开发利用教材资源, 挖掘口语交际教学内容

根据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博士的研究, 口语交际大致可以区分出“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活动”“组织中的口语交际活动”和“书面语的有声表达”这三大类。由此, 口语交际的课程内容可分为三类:反思性的课程内容、形成性的课程内容、技巧性的课程内容。与反思性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活动主要有游戏、讲故事、观看真实生活中交际情景的教学录像;与形成性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活动有即席表演、模拟采访;与技巧性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活动即“实战”, 如诵读、戏剧表演、介绍、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教材资源, 挖掘口语交际教学内容。首先,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情感。害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 害怕一旦说错就被同学嗤笑、抬不起头来, 这些问题成为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教师应想办法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有充分说话的机会, 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进行表达和描述。教师应多表扬和赞美学生, 增强学生对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鼓励学生多交际, 教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神情和手势与人交流。其次, 教师应认真对待每次口语交际课, 挖掘现有的教材资源,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和现场, 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去, 在语言的交流中, 在经历、体验和感受中学会与人沟通, 培养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新途径

口语交际重在实践,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之外, 还得努力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新途径。

第一,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给学生创设口语训练的平台。如有意识地组织诸如唱歌跳舞、相声小品、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各类文艺演出活动, 教师在对主持人培训指导、组织策划研讨活动等过程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的锻炼, 这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 邀请专家讲座。专家的讲座过程对学生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口语示范学习机会。而讲座的最后都有一个自由问答的互动环节, 这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机会, 可以在与专家的互动中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和应变能力。

第三, 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竞赛。班内或同级各班之间可进行诗文朗诵、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辩论会、演课本剧等比赛, 在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并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总之, 口语交际教学在甘南农牧区仍属新生事物, 它就像春天的甘露一样鲜活透亮, 又像秋天的原野一样蕴藏丰富, 笔者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藏区教育战线上的普通教师, 试着走进这片广袤的原野, 用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以期为甘南的民族教育事业尽一份微薄之力。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2

摘 要:本文在结合新一轮课改取得的成效的前提下,在简单分析牧区小学的教学现状后,为了更好的服务全体学生,对牧区小学如何优化少先队组织建设提出了五点建议:发挥自主性、注重整体性、增强主动性、做好干部培训及辅导员自身素质提升。

关键字:牧区小学;少先队;组织建设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轮课改既为我们少先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少先队创造性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两免一补”政策的出台,为广大贫困的求学牧区小学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是牧区小学的教学的各个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少先队在学校担任许多常规工作,少先队在学生之中可以起到表率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学校教学工作,所以应该做好少先队工作。

一、发挥少先队自主性建设、创造性工作

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存在于教育的世界中,并让教育世界成为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少先队教育应更多地倡导学生的自主建构[1],各项少先队活动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需要、现实状况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生活方式。在少先队组织建设的过程之中,要在追求学生精神与理智发展时,要更多地注重满足他们的情感、感官、想像等一系列的心理需求,保护和提升他们原发性的生命活力,着力培养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能力。所以这就对我们对于少先队组织建设有了一定的启示,少先队组织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自身的主体创造性,必须改变用抽象的、无生命的规章、教条教育学生的方式,要让学生能够热情地参与,少先队员可以得到“启示”“反思”,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生成,从而能够进行创造性工作。

二、注重整体性,强调少先队员的组织的和谐性

少先队组织建设教育应将零散、分项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让学生接受来自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影响,并产生整体性的体验、认同与接受[2]。所以,少先队教育应自觉投入课程改革中,与少年儿童精神世界的成长整合。当今社会要求人与世界和谐共生,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要求人格整体发展。因此,课程综合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综合实践活动便应运而生。少先队教育活动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之一。少先队工作的开展,以往常常是独立活动,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就事论事式的教育;将本来连续的认识过程,简单地分割成一个个阶段来处理;将事物整体分割为部分,忽视各部分间的相互联系,年复一年地按时令特点等进行相同模式的标准化教育。这样不能够兼顾少先队组织建设的整体性,不利于少先队员组织和谐性的提升。所以对于少先队员的组织建设工作,一线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三、增强队伍主动性,打造规范化的队伍

少先队组织建设的优化,我们必须有一个较好的认识,那便是少先队组织建设的优化离不开少先队活动的开展,少先队离不开活动,少先队活动室少先队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辅导员是少先队的领路人,要不断探索更要不断地激励少先队进行少先队活动,不断推动少先队事业的发展。坚持每周三的例会制度,队干每人一本少先队伍工作手册,记载的内容包括:就职宣言、分工职责、分工职责、会议记录和工作记录等。队干部的年龄和工作能力都不相同,应该采用以大帮小、以老带新的原则,这样可以使得新的的队干可以迅速地进入角色。对于活动的开展,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比如:宣传我国党中央的最新政策,开展主题队会活动,学唱爱国主义歌曲,或者进行相关的创新比赛。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丰富队员的精神世界,取得一定的影响。

四、注重队干部的培训,发挥榜样性作用

少先队队干组织在队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对队干部的培训一直是我校少先队组织建设的重点。[3]为了进一步提高大中队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管理能力,提高少先队的工作水平,我们定期开展队干部的培训工作。我们实行集中培训和分岗位体验培训结合,培训内容有队干的服务精神与指挥能力培训、队干部职责、如何当一名中队长、中队活动模式训练、出旗训练、广播员训练,升旗仪式训练,各种执勤队伍工作方法与实际操作训练等,让队干部熟悉和掌握少先队工作的方法和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少先队。

五、少先队辅导员自身素质提升,做好组织建设工作

少先队辅导员是少年儿童的亲密朋友。建设一支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的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少先队工作,提高少先队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关键。牧区小学的少先队辅导员更是任重而道远,少先队辅导员应该从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少先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胆创新、探索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少先队工作新思想新方法,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等三个方面入手,认真听课、交流、消化,在领悟新形势下少先队工作理论和思想、学习少先队先进工作方法和经验的同时,总结并思考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以更加崭新的理念,更加昂扬的状态,为推动我区少先队事业实现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 农牧区小学 汉语文教学 教学效率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农牧区小学要根据相应的教育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效保障农牧区小学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西藏阿里改则县察布乡小学中,教师要提高对汉语文教学的重视度,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汉语交流能力,有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提升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水平,并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整体教学效率。

一、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现状

对现今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效果进行研究后发现,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效果相对较差,有些农牧区小学在进行汉语文教学时,只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教师只是简单地在前面讲文中出现的生字和生词,却欠缺在课文中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只能运用“死记硬背”的形式记住所需的生字,而且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会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导致只能学习表明知识,其文章深刻含义却没有掌握,并且由于学生欠缺良好的阅读练习,导致汉语阅读水平相对比较差。并且农牧区小学都是在农村,其教学环境相比城镇教学环境相对较差,农牧区小学生很少接触外界的环境,只能在汉语文教学时才能接触到汉语文,这样对于提升学生汉语文水平有着较大的阻碍。在农牧区小学中,小学院校一定要提高对汉语文教学的重视度,设计良好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汉语文整体水平,有效保障学生未来良好发展。

二、提高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在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法,创造丰富的教学氛围。

在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有效的情景教学模式,有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汉语文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汉语文知识,并有效提高学生汉语文能力。在农牧区小学进行汉语文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讲、多说汉语,运用汉语表达想法和意见,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汉语文阅读能力,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汉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运用汉语文,增强汉语文能力。例如,西藏阿里改则县察布乡小学中,教师在进行汉语文教学时,可以运用有效的情景教学模式,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体会教学思想,并有效理解语文教学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汉语言交流的能力,并且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有效推动我国农牧区小学稳定发展。

(二)融入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小学汉语文的兴趣。

农牧区小学教师一定要设计灵活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汉语文知识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学习汉语言,增强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结合到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文知识,有效提高学生汉语文整体水平。例如,农牧区教师在讲授区编第六册教学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有效将汉语文中的重要内容结合到多媒体软件中,并播放。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和有趣的声音,有效将汉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一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也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汉语文知识的记忆力,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汉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言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鼓励学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汉语文的信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通过这一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能力,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整体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推动我国农牧区小学的稳定发展。

在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行汉语文教学,并且要保障汉语文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丰富性,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汉语言交流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教学整体水平,也能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春梅.浅谈如何提升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81-183.

[2]王茜茜.浅谈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2013(5):148-150.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发展的需要:和意愿,在民族地区的学校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是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中的一项基本政策。双语教学是双语现象在教学领域中的集中表现,它不仅是一种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双语环境下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在诸多民族的双语教学形式当中,藏汉双语教学是最主要的一种双语教学形式。但是研究者在一次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的藏汉双语教学,特别是藏族牧区小学的双语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二、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质性研究的角度、结合实证调研,解读藏族牧区小: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盼更多人关注藏汉双语教学,进:而使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收集法。(1)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就所发现问题、疑惑对学生、教师、长进行随机访谈。(2)通过日常校园所发生事件进行观察,听课并进行课堂观察。(3)对有关资料进行实物收集,并结合访谈和观察进行分析。

四、研究发现

1. 教师组成结构不合理

笔者所调研的三所牧区小学教师共59人,其中回族教师2人,汉族教师6人,其余51人都是藏族教师。而回族教师和汉族教师教龄不超过5年,其中有6人的教龄不到两年。这种教师结构形式不只是在这三所学校存在,在其他的牧区学校都很普遍。教师民族结构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藏汉双语教学的发展。

2. 双语教师数量不足

目前藏族中小学藏汉双语教师数量不足是制约双语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在三所牧区小学59名:教师中,能自如使用双语进行教学的教师只有5人。所以对于藏族牧区小学来说,双语教师的不足是目前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目前,全省民族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有所改善、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员结构不合理,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各级各类藏族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需要。

3. 汉语文教师水平不高

一个学校教师水平的高低程度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对于藏族牧区小学来说,藏汉双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汉语文水平决定的,汉语文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的质量。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藏语文师资的培养力度,中小学藏文教师逐渐满足了需求。但藏汉兼通的复合型教师仍然紧缺,形成一种普遍存在的“两张皮”现象,汉语课成绩仍然不理想,导致双语类学校双科或三科合格率不高。

4. 没有双语言环境

在藏族牧区小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说汉语的机会。在调研过程中,研究者发现,除了汉语文课,其余时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少使用汉语。

5. 教师对双语教学的意识不够

由于很多藏族小学的教师都是本地人,而且都是藏族,他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离开过本地州,自身对外面的世界不是很了解,部分老师存在“学好藏语就可以”的思想,所以他们自身不注意学习汉语,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学好藏语就可以了。

6. 汉语教师自身的发展意识不够

目前藏族牧区小学大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没有发展的迫切需求。他们中一部分教师还存在教师岗位目前还是“铁饭碗”的思想,没有提高专业水平的意识和迫切愿望。

7. 培训体制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培训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双语培训形式单一化,侧重于HSK等级水平培训,而对专业知识的培训较少。

就相同的几个问题研究者访谈了几个老师,他们所参加的所有培训都几乎没有针对藏汉双语教学的而进行的培训。

其次,校内培训机会分配不公平。研究者了解到在很多学校,有的教师一年内参加了很多培训,有的教师几年内也没有一次机会。

五、结束语

义务教育阶段,具有相当健全的双语教学体系,这类学校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也进行双语教学,但是双语教学的时间较短,体系并不十分健全,牧区学校没有双语幼儿园,只有小学才进行双语教学,但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除了汉语文课外,其他科目全用藏语讲授。同时牧区小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丞待解决,其中双语师资,双语教师质量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大胄.甘肃甘南藏区藏汉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琼州学院学报,2007(8)

[2]余惠邦.双语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5

实施牧区小班化语文教学的心得

肃南二中 柴达虎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在课堂上实施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作为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合作伙伴,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紧抓住“小班化教学”的实质,方能真正将教育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一、学习氛围浓厚的教室布置

古代“孟母教子三迁”的故事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智语,无不强调了环境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因此,精心布置教室的文化环境,让教室成为一个有文化品味的学园。成为温馨和谐的乐园。

班级环境应以绿为基调,在班级内外创设一个“洁、美、怡、育”的学习空间,班班有“四角”“一报”“一栏”,即少先队角、图书角、花卉角、卫生角、黑板报、“让我轻轻地告诉你”专栏。这些板块或散落在教室的墙面上,或伫立于教室的某个角落,错落有致,相得益彰,为教室平添了许多生机。少先队角垂挂着“三簿”和自编的板报,记载下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理班级的足迹;图书角为教室这个空间增添了一份浓浓的墨味书香;花卉角春有花,夏有草,秋有果,冬有绿,相印成趣,同学们在这里除草、浇水、松土、防虫,为花草献爱心,与自然和谐相处;专栏和板报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既是学生搜集下载、归纳整理、书写绘画的成果展示,又是学生求知、质疑、问难、感染、体验、陶冶、激励的实践基地,它们成了班级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座位形式开辟多维空间模式

语文课上座位的安排是一个重要的课堂环境因素。“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生员的减少,空间相对的增大,为学生座椅的摆放提供了更为灵活变换的可能。座位从原先单一的变为能迎合各种教学需要的灵活多变的形式。如马鞍型、周边型、圆桌型、对称型等,甚至某些课的随意型,这样便于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和合作。座位形式的灵活改变,不仅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密度,也为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交流与和谐互动创造了条件。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环境,迎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解放了学生的手、脑、嘴、眼、时间与空间。在我们的课堂上,没有专门的讲台,任何一个孩子的身旁都是我的讲课的地方,我可以随时关注任何一个孩子的动态,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三、创设互动共进的牧区小班教育氛围

“互动”指多维活动,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在教学环境(心理环境)中的多向交流与沟通。解松长期以来束缚于课堂教学中所谓的“纪律准绳”,优化互动情境,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1、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优化互动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做为那只可怜的小壁虎,让学生来告诉我们小壁虎尾巴的功能,以前学生总是老师的孩子,这会让他来当老师,孩子们可起劲了,他们一个个“妈妈”或是和蔼可亲,或是循循善诱,或是幽默风趣„„孩子们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总结了本课。

2.在情境中生生互动,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

在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取代了手工式的个人创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十分重视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如我在带孩子学习《美丽的小路》时,让孩子们小组编排课本剧。孩子们安排好角色后就开始认真的排练,每一位学生相互合作,无拘无束地分角色表演,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通过合作,彼此间的体验得到了交流,良好的合作氛围在无形中营造起来了。、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应该重视。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状态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

四、多元化评价伴随牧区孩子快乐成长

1、讲究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被赏识的快乐。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人都有一种引起注意,得到认可,获得赞赏的天然欲望,特别对于学习困难孩子一句表扬很可能唤起他的进取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上,我寻找机会给班上的习惯较差的轩轩激励性评价。在教学中,我还把这种赞赏别人的评价教给每个学生,使他们更愿意合作,同学关系也更融洽。

2、重视非语言评价,增强亲和力。

在注重语言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非语言性评价。体态语言的激励评价。人体是一种信息发射站,人的接触除了有声的语言外,无时无刻不用动作、表情、体态等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例如: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会意的点头、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等等体态语都代表了教师的评价。

3、采用延迟性评价,给学生进步的权利。

学生的能力品行肯定是有差异的,做为语文老师,我碰到那种因智力因素或懒惰因素造成学习困难的孩子就容易着急,但越心急越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尝试采用延迟性评价,并降低对学困生的评价指标。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喜悦。

4、家校联系本,充分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家校联系本是架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的桥梁,利用家校联系本让学生对自己的一天的表现进行自评、师评、家长评,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鼓励学生进步。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农牧区小学英语;问题;教学现状;改进对策

一、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1. 师资力量不足。尽管小学英语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农牧区小学中依然存在着英语学科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首先,在教师数量方面。农牧区小学中往往一个英语老师同时教几个年级或身兼数职,既教数学语文,又教英语,还担任学校的各种职务,这样教师很难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身于小学英语教学中,而学生一天至少会有4~5 节课的时间面对同一个老师,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必然会带来视觉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厌倦。其次,在教师素质方面。研究表明,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师多数是非师范英语专业出身,不具备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现任的很多教师都是其他专业转行改教英语,或是略懂一点英语的其他学科教师被调任教英语,他们通过短期的培训后直接上任,稍落后的学校甚至数语外均由一个老师来教。而这样的教师没有专业学习过英语教学的相关知识,那么他们的语音面貌、口语、语法等都必定达不到小学英语教师的标准,而且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无非是采用教授其他学科的方法来教授英语,这就必然会带来是否适用的问题。

2.学习英语兴趣欠缺。英语学习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过程。知识容量的增加、学习难度的加大,使得他们兴趣度也逐渐减低。而基础差的学生就会产生自卑感,渐渐失去自信心,课上出现了“跟不上”、“听不懂”的现象,久而久之学习英语就没有了兴趣,于是就放弃了英语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可以增加学习英语的乐趣。而现在的学生拥有过多的不良习惯,例如单词全是死记硬背;朗读英语不是大声地读,而是在小声地读或默读;学习生词不是按音标去拼读,也不是模仿录音或老师的读音,而是用汉字注音等等

3. 教学保障匮乏。农牧区学校落后的教学条件导致英语教学缺乏基本的保障。首先,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缺乏。在这里很少有多媒体、语音室及相关的英语图书等,学生只能通过教师进行机械地模仿和操练,却无法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因此,硬件设施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英语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及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其次,外语学习环境的缺乏。学习一门语言的最佳方法便是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运用语言。而在农牧区小学中,英语的教学条件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师素质上都使得英语教学环境中式化,没有外教课、口语课,亦没有生动的外语活动课,学生只进行简单的单词及用法的学习,却不敢开口与人进行交流。而且,非专业化的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低,他们多数发音不准确、英语基础知识含量少、基本功薄弱,加之缺乏英语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得他们难以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优越环境。可见,外语环境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学习。

4. 现英语一周课时量少。英语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小学英语教学课时量较少,在许多落后的农牧区或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多数家长对英语的认识仍不全面。他们认为孩子到了初中再学习英语也不迟,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好数学、语文这样的主科,而对于英语这样的副科,只要上课听老师讲课,对英语有最基本的了解就足够了,课下缺少对孩子英语学习的关心和支持,也不会像对数学、语文那样对学生进行督促和鼓励,尤其对于寄宿制的孩子来说,更加没有应有的关心和照顾。这样孩子课下不及时巩固、不练习使用,仅凭课上 40 分钟所学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改进对策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为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农牧区学校应聘用一些师范类英语毕业生,因为她们既具备做教师的基本素质又具有专业的英语知识;同时,教师数量的增加也将缓解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师的压力,为她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备课。其次,学校可以组织英语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包括英语基本功和教学方法的培训,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第三,学校可以每周或每月开展公开课,开展公开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表面的示范,而是让每位老师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第四,教师自身还应该坚持自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课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远程学习进修,同时在课余时间加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改变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的局面,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 利用适合学生的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语言的学习往往会很枯燥。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英文歌曲或者竞赛来调节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对有些枯燥的内容,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具或肢体语言或者编些顺口溜将其趣味化。教师应经常使用多媒体,并且从报刊、互联网或音像制品中开发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这样才能使课堂活动多样化、新颖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这种方法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增强教学保障,改善教学条件。为了更好地促进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更有效地提高农牧区小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教育部门应该首先从硬件设施上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为相对落后的农牧区小学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如电视、多媒体及相应的课外图书等,这些资源的运用会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起来,给学生带来更多听觉和视觉上的盛宴,從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其次,应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应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创设相对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比如,教师可以使用教学挂图、自制教具等,也可以将课文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同时,应加强农牧区小学与城市小学在英语上的沟通与交流。城市小学生多数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他们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农牧区小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增加双方的沟通交流会增加农牧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一方面使他们觉得小学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意识到完全可以通过努力达到城市小学生的英语水平,这样便逐渐实现城市小学生对于农牧区小学生来说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到互动性重要他人的转变,从而使农牧区小学生因同伴群体的影响逐渐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任何单一的个体都无法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因此,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应更多的得到重视,尤其是农牧区小学自身应该高度重视起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欲望,真正改善小学生的英语语言面貌,有效提高农牧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7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高原地带。因此,根据地理位置的差异可以看出,青海省多数地区相对比较贫困和落后,尤其是青海牧区,地处偏远的山区。在这个偏远的地区,使学生的见识短薄,没有很好地开阔视野,进而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同时,家长也不重视学生的教育,更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状况的出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首先就是要从教学上看,利用好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中出现的事物进行多媒体应用,将内容进行情景创设,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对内容的了解和学习的求知欲,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教师就要在学生对学习有强烈求知欲的状况下,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适当地给予帮助和鼓励,进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升,更进一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活动。这种多媒体的高效运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开阔学生视野

在青海牧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特点,交通环境闭塞,知识面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知识资源非常稀少,进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都是将教材上的内容讲完就行,致使学习枯燥乏味,而且满足不了现实的学习需求。经过新课改之后,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利用教材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有关的知识,进而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拓展。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的方法,拓宽学习资源,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学到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的时候,许多学生没有去过桂林,更谈不上见过桂林的山水。而这种状况下,要让学生去学习和理解文章,就达不到想要的教学效果了。单单利用教材中的图画是完全引发不了学生对文章的美感,进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章内容设计课件,用更直观的画面表现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因此,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了直观的感受。再比如,在《自然之道》中,由于学生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了解的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搜寻各种相关自然环境的影像,根据寻找出的相关影像进行知识的补充,让学生深度了解自然环境,从而使课堂教学高效化。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牧区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写作方面,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在青海牧区中,因为学生的日常生活长期闭塞,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进而导致学生在写作中缺少写作的素材。在每次写作的时,学生都无从下笔,没有去写作的想法。因此,根据出现的这些问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写作资料进行参考,抑或是创建写作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更快更好地完成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让学生以“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为主题,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场景,并在一旁协作指导,让学生细心观察,看到有重点的地方进行放大重播等等,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观察。在经过创建场景中,让学生明白要去看些什么,怎么看,如何去构想等。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青海牧区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同时,小学语文多媒体技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进而为今后构建牧区小学的高效课堂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映洁.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8

一、中小学英语衔接问题分析

1. 对小学英语学习的认识偏差

首先, 小学英语教学计划在广大农牧区实施几年来, 由于在较短时间内普遍展开, 大部分农牧区小学英语专业师资明显不足, 对英语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没能及时跟进, 师资力量无法完全满足英语教学的需要。此外, 多年来小学英语被很多学校和师生作为副科对待, 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另外, 对于小学英语的评价体系也未完全建立。

2. 教法差异, 学生难以适应

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直接原因。小学的英语课堂上听听、说说、唱唱、玩玩、练练、演演, 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而中学的课堂以教师讲为主, 学生是听取汇报式的学习, 枯燥乏味的课堂使学生昏头昏脑, 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3. 中小学教材不衔接, 学生无法识别

近年来, 西藏农牧区小学英语教材使用的是冀教版教材, 从教材的版式设计和内容的构成上看, 都和现行的冀教版初中起始版初中英语教材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 只是在对学生的要求上有所不同, 造成小学生升入初中后见到以前学过的内容重复出现, 降低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4. 试题变化大, 学生吃不消

小学英语只是作为综合卷的一个组成部分, 题量很小, 总分值也不大;而中学英语则是作为一个单独的重点科目进行测试, 题量大, 题型复杂, 卷面分值大, 一些小学从未出现的题型, 成为失分源头, 例如:语音辨析、完型填空、阅读理解、句型变换等。试卷的变化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5. 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

刚进入中学的学生, 英语水平不像小学生刚学英语时那样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此外, 环境、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因素造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初一英语教师对具体某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如何往往不够全面了解, 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难易度, 造成教学过程中未能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直接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加剧。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1. 注重学生学情的了解和针对性指导

由于生源的参差不齐, 升入初中的学生存在着“两极分化”, 而且学生有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 如书写不规范, 发音不准等, 要在学生入学时利用观察、访谈等方式, 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以明确学生的基本英语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在明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分小组进行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小组中互教互学, 从而使学生共同提高。

2. 注重情感的沟通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创造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排除师生情感沟通中的障碍, 同时, 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朋友, 用真诚的态度去感化学生, 帮助他们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小学生式的好奇、好动、好问, 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 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营造各种直观、生动、互动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学习英语, 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3. 注重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要熟悉小学英语教材, 了解小学英语教材教法, 以便融会贯通, 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师可以经常去听一听小学英语课, 相互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学信息, 以便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 明确小学英语与中学英语的相同相异处, 以便找准衔接点, 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 初一教师要在开始教授初中课程前, 安排5-10天的复习期, 有计划地将小学3-6年级英语的重难点系统地复习一遍, 达到巩固、记忆、活用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目的, 为过渡到初中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4. 注重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的衔接

初一第一学期的英语考试要求不宜太高, 题型尽量沿用小学时期的题型, 交叉使用, 同时逐步引入初中新题型;考试内容要避免过难;考试形式要综合考虑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分值尽量合理, 考分不宜偏低, 否则, 容易打消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5. 注重教师交流, 加强教学研究

各地教研室要积极创造条件, 增加中小学英语教师相互沟通的机会, 要建立校级和县级英语学科组, 通过学科组的一系列教研活动, 互相交流、学习;要通过教师教学技能系列比赛, 以赛代培, 以《英语课程标准》理念为导向, 以教材、教法的研究为主, 用行动研究作为方法, 通过教师技能系列比赛, 促使中小学英语教师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并提升业务素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应遵循的的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的程度, 有目的、有步骤地增加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供新的信息,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确保他们在进行下一步活动之前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师按教学内容的顺序逐步增加难度或复杂性, 按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逻辑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此外, 有序地进行课堂提问是贯彻循序渐进衔接原则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一阶段的提问之前, 应把本阶段的问题同已经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地进行提问, 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思考, 从而获得对相关联内容的整体理解。

2. 连贯性原则

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某一具体课文的前后之间、上下结构之间的自然连贯。要了解和熟悉小学的教学内容, 认真仔细地研究小学英语的内容, 组织系统地复习, 包括词汇、句子、语法和交际口语等。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既熟悉了小学的教学内容, 又可以了解学生对小学英语的掌握程度, 预测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然后调整教学计划, 更好把握英语教学中的详略难易。

四、结束语

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关键在教师, 同时, 还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齐心协力, 共同解决。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必须实事求是, 要循序渐进, 促进学生从小学向初中的顺利过渡,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长期以来, 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 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如何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 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一谈看法。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

参考文献

[1]侯有铭.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策略[J].西部教育参考, 2008, (4) .

[2]毛明亚.农村小学初中英语衔接过渡探析[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8, (7) .

[3]王晓清.浅谈初一英语分层教学实验[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9, (7) .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9

一、农牧区语文口语教学受到束缚的原因分析

(一) 受到农牧区语文口语交际环境的影响

西藏地区的学生在语文口语的学习中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环境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环境。农牧区牧民受教育程度低, 对汉语的了解少, 在家庭的平常交流中一般都采用民族语言, 这对子女的汉语学习造成了影响。其次是社会环境。由于农牧区环境的限制, 外来汉族人口相对较少, 人们几乎都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 很难为学生提供汉语口语训练的机会。最后是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在西藏地区的学校里, 汉族教师和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少, 在上课的过程中使用得最多的是民族语言, 虽然有些课程使用的是双语版, 但是由于师资有限以及学生汉语基础薄弱, 很少有学生会使用汉语进行口语交际。

(二) 受到教师自身汉语素养等因素的影响

汉语教师没有对汉语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所储备的汉语知识相对较少, 不能对语言进行准确的运用, 从而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汉语口语交际。此外, 西藏农牧地区的交通不方便, 外加环境和气候恶劣, 很多教师都不能长期在这里待下去, 留下来的老师的汉语教学经验都不是很丰富。

(三) 受到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

西藏农牧民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 每到农耕时节或采挖虫草季节, 总有较多的学生不愿意待到学校学习, 他们总会成群结队地溜回家, 逃学现象较为严重。随着藏区教育的迅速发展, 学生的入学率逐渐提高, 但是农牧区的辍学率却始终难以降低, 绝大多数农牧区的学生辍学后从事农牧业或者是回家学习一门手艺, 在他们的生活中, 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几乎为零。部分在校生在汉语课上都是昏昏欲睡, 严重影响着汉语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农牧区语文口语教学的对策

(一) 加强对语言环境的改善

语言环境对学生学习语言起到重要的作用, 只有将一门语言置于适合的语言环境中, 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西藏农牧区的开发力度, 使农牧区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 吸引外来人口入住, 给农民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从而不断改善语言环境。对于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应该多招聘汉语教师, 实施双语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接触汉语, 引导他们运用汉语来进行口语交际, 从而提高他们的汉语口语交际水平。此外, 学校还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汉语, 鼓励学生养成观看汉语节目的习惯。

例如, 在文章《变色龙》的讲解中, 为了构造新颖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来展示蜥蜴的图片, 并告诉学生蜥蜴本身还有一个别名, 叫变色龙, 它身体的颜色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询问学生是否想了解蜥蜴的生活状况, 然后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进行了解, 接着将这篇文章的录音放给学生听,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写作的意境。听完录音之后, 教师要对文章中的重要片段进行讲解, 讲之前让学生再对选取的片段出声朗诵, 然后进行概括。最后, 教师要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对故事中警官处理“狗咬人”事件时的态度变化进行分析, 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当学生进行总结后, 教师要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此外,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通过角色分配来体现文中的形象特征。当然, 在构造的新环境中, 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汉语进行交流。

(二) 创设教学情境

农牧区的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的汉语情境十分有限, 为此, 教师在语文口语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用情境教学模式, 创设各种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多用汉语进行沟通交流。此外,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讲汉语故事的方式来锻炼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语言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来创设情境, 才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对交流产生一定的欲望。

例如, 在学习朱自清的文章《春》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将春意盎然的风景图片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 让学生对春景产生赞叹。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如让学生谈谈他们家乡的春天、春天的活动、有关春天的诗歌或歌曲等, 引导学生激烈地讨论。借助课件画面对学生形成的吸引, 教师可以适时点拨, 让学生深层了解文章。为了锻炼学生语文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文章中选取出优美的语句, 让学生朗诵或仿说。

(三) 加强对教师汉语素养的培养

学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的交际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口语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为了能让教师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普通话的培训, 只有教师能够说一口标准且流利的普通话, 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论牧区小学校园管理策略新发展 篇10

一、在农牧区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牧区学校数量不多

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农牧区小学学校数量不是非常多,学生想要上学需要走很远的路,甚至其中还有很多的大山阻隔。这些对年幼的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并且家长也较为担心。这也是农牧区小学教育落后的原因。因此,孩子在成长中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2. 农牧区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

农牧区不但学校少,其教学设施也较为落后。在农牧区课上根本没有多媒体,不具备优秀的教学工具,部分教室在冬天都没有暖气。农牧区通常都处在高海拔地区,冬天非常寒冷,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准时到校上课。

3. 农牧区没有足够的教学师资

教师可以推动一个地区教育的发展,我国虽然在进行西部大开发时, 将很多教师资源输送到西部,可是针对农牧区来讲,教师资源依旧不充足。 这些地区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水平都不是很高,这些就导致农牧区小学教育质量一直不能提高。

4. 家长不够重视孩子的教育

农牧区通常情况下都以农业和木业为主,家里每天有较多的农活,家长通常情况下会领着孩子去放牧。农牧区的家长通常情况下都是本地的居民,他们自身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能清晰的了解外面世界,所以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样就导致农牧区入学率不足,也阻碍了农牧区小学教育的发展。

二、农牧区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途径

分析上述存在在农牧区小学教育中的问题,表明农牧区小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困难。基础教育不够扎实,也就不能落实教育发展。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公平教育的必经之路。否则,就会丢掉很多小学阶段的学生,丢失了基础教育,更谈不上全民素质教育。所以,一定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改变农牧区教学环境,强化薄弱的教育环节,这就需要政府增强农牧区的教学设施,建立强大的师资队伍,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严禁教师实施走过场教学[2]。带领农牧区小学走向教育之路,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让农村教育可以持续的发展下去。

1. 增加农牧区小学学校的数量

学校较少,成为农牧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所以,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在这些地区加大投入办学经费,多途径筹备教育费用,对这些学校进行物质援助。将教学条件提上来,没有足够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根本就无法提升教学质量。政府财政部门可以将教育经费通过银行直接划分给乡村学校,这样就不会发生教育经费截留在各个中间环节,也促使农村教育经费更可靠、更稳定、更平均。同时,一定要对小学危房注重改造,购置一些教学设备、图书资料,这样才能提高乡镇办学的管理水平、师资条件、教学质量等。

2. 提升农牧区的师资力量

农牧区小学教师素质水平整体较低,再有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居多,因为风俗习惯的不同,汉族老师部分都不愿意到农牧区教书,导致农牧区教育水平落后,因此,此地区不能走出很多高素质人才,更有很少人才回到农牧区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循环。想要避免这种现象,各地政府一定要将教师工资政策明确落实,尽可能改变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具备个人素质、知识技能、工作动力的基础上才能够达到社会需求。在对农牧区小学教师的素质进行提高过程中,政府和教育部门一定要培养教师的素质,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小学教师可以进行继续教育。教师在培训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了解现代化教学方法,不断进行知识的完善,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农牧区小学教学的管理发展。

3.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要改变

现在是知识经济发展阶段,没有足够知识就不能很好的在社会上生存,所以,农牧区家长一定要注重教育孩子,使孩子可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脚步。政府一定要对家长进行引导,让家长知道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孩子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跟好的步入社会。

4. 对农牧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主要关注的就是学生分数,时代发展过程中教育的主流就是素质教育,在农牧区一定要加强素质教育。小学生处在可塑性较强的阶段,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农牧地区教育的发展。农牧区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因为农牧区学校与学生家距离一般都非常的远,并且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再有农牧区的交通非常的不方便,学校可以进行住宿管理,使学生的安全得到保障,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

三、结语

教育是地区的发展基础,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它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牧区小学教育管理发展,比其他地区面临的教育困难更多,不仅有物质方面的困难,也有精神方面的困难,想要使教育能够均衡的发展下去,一定要加强对农牧区教育的支持。农牧区小学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方面一同努力,在政府和国家的支持和关注下, 农牧区小学教育的管理发展一定会持续地发展下去。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在飞速地发展,想要经济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需要人才的支持,这就要对人才进行培养,也就涉及到了教育和教师。教师一定要做好校园管理工作,建立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校要推陈出新,跟紧时代脚步,强化文化构建,建立起良好校园文化,以人为本,保证校园教育一直发展下去。

浅谈牧区小学英语教学方法 篇11

【关鍵词】牧区小学英语 教学方法

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孩子“说”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必须让学生得学之乐,才是正轨。”小学生头脑中没有明确的求知欲。只有事物本身有趣,很新鲜才能激起他们认识事物的动机。玩是孩子的天性,英语本身就非常枯燥,如果没有游戏,学生就很容易对英语感到厌倦。如果对孩子玩的天性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使学生在游戏中来学习英语,学会说英语,增强他们对英语的乐趣,揭掉英语的神秘的面纱,使学生进入一种“乐于说——愿意说——敢于说——会说”的良性循环。教师可寻找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导学生开口,例如,自己的家庭、见面的招呼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初学,有害羞、怕出错等心理,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对表现积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增强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如果发现表达有错的学生,教师也不要马上制止和批评,而是要予以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大胆开口说话。教学形式要活泼有趣,气氛要轻松愉快,从而培养小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学生学习英语有了乐趣,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增强,成绩也会慢慢地提高。

(二)、教师要下功夫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学生而言,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几乎所有小学生在学英语之前已较熟练地掌握母语,他们习惯用母语思维、交际,用母语接受新事物、理解新问题,母语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总要自觉与不自觉地把英语与母语联系起来,由于小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教材中没有音标教学,他们总是用汉字或拼音字母来给单词注音。比如学习yes时,会用汉语注上“爷死”,这严重影响了单词的正确发音。在我发现之后,严加制止,反反复复纠正发音,让他们多听录音。有同学向我反映:老师,课文录音我听了好多遍可就是记不住。我马上纠正了他的听力方法,他只是拿着书对着听,只起到了一种校对作用,而没有用脑子。教师不要仅仅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知识来教,让学生去背单词、学音标、记语法,而要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多听、多说、多玩、多演,在活动中接触语言信息。牧区小学英语则以听、说为主,读、写为辅。对此,我采取的办法是小节奏,多频率,课堂上少讲多练多重复,让学生多听录音,多参与英语游戏,提高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三)、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英语环境

我经常给孩子们说,如果让你们在讲英语的国家住几年,肯定能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既然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很重要,而小学生学习英语时,缺少学习母语时真实的语言环境,那么作为教师就要营造出一个语言环境来。首先课堂要英语化,创设语言环境。在城市里,英语学校、英语辅导班随处可见。这些地方的存在为城市小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英语的场所和机会。而在农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学校里的英语课几乎成了农村小学生们学习和接触英语的唯一途径。这样,教师带动学生讲英语,逐渐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创造一种轻松愉快、活泼开朗的语言环境,提高口语水平,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语感。其次,要创设情景,实践性和交际性是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而且它不同于其它学科,不能仅仅是一般的实践,如重复、模仿、套用、改寫等,而要利用英语进行交际。

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1.树立自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知识。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功而产生成功感时便信心大增,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想更上一层楼。对于不同程度的同学,在课堂上给予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他们的一丁点进步也及时得到鼓励,从而使他们都觉得,只要自己认真跟着老师学,就能学得好,树立起学好英语的心理优势。

2.用激励评价方式树立信心

面对失败和成功,孩子们最需要安慰和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有一种成就感。对于优秀生,可以鼓励他们多动口,说说英语小故事,当当英语小老师。他们出色地完成任务后,要给予奖励,并且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使他们产生“惊讶”之感,形成新的探索反射,诱发新的兴趣或强化加深原来的兴趣,保持他们的上进心。对于后进生,更要多给予一份爱心,耐心指导,不厌其烦。要多看到后进生的努力,用情感保护后进生敏锐的自尊心,多给予后进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当他们出差错时,不要轻易地指责、批评,要多点宽容,多一些像Try again . Don’t worry. Take it easy. I believe you are OK.的安慰。当他们答对题时,对他们及时的肯定和鼓励:Very good! Great! Well done! Good job!这些赞赏的话.

三、牧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词汇意识和能力。词汇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学生自己有能力、有意识习得词汇,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教学只能给学生有限的帮助。学生永远依靠教师解决词汇,他们永远也学不好英语。

2、基于第一点,教师在词汇教学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词汇意识,自觉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帮助学生提高词汇能力:音形识别、词义辨别、用法归纳、组词造句等,避免死记单词,而善于盘活词汇量。联系实际生活,把英语引入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对英语的亲切感.

3、词汇教学要依照人的认知规律实施,切忌急躁,学生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单词的。我们可以通过“集中讲解”(胡洁元提出的)强化学生词汇的识记、理解,但不能在短时间里内化词汇,包括长期记忆、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自如。记住:一个单词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包括时间和单词的重复。

4、词汇知识语言的材料,离开语境,就变成了单纯的符号,所以词汇教学必定要与文本融合在一起;离开听、说、读、写,词汇就不存在了,所以词汇教学必定与听说读写融合在一起。

5、最后一点,假如纯粹为了扩大词汇量(如考托福),我们可以集中进行词汇教学,这就是为了词汇的词汇教学。但这在基础段英语教学更多的是课文教学,也就是词汇教学是为文本服务的,所以化整为零的词汇教学为主,在复习阶段,可以适当集中归纳、整理。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4—5月,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特克斯县的全部寄宿制学校中各随机整群抽取3所寄宿制学校,共调查6所寄宿制学校一~六年级全部哈萨克族小学生3 273名,收回有效问卷3 1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00%。其中男生1 642名,女生1 500名;一年级学生512名,二年级学生541名,三年级学生518名,四年级学生547名,五年级学生472名,六年级学生552名。平均年龄(9.46±2.18)岁。

1.2 方法

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进行[4]。自编问卷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以及父母关系情况、文化程度、养育方式等,还包括孩子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内容。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由48个题目组成,分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多动、焦虑等5个因子,从“无”到“很多”分别计0~3分。根据问卷中相应10道题目的得分计算多动指数,多动指数高于1.5即判定为阳性,表示可能发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5]。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问卷由经过培训的哈萨克族教师指导学生家长进行填写,调查前向家长讲明调查目的及要求。调查问卷翻译为哈萨克语进行调查。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Excel录入,并对数据再次进行核对,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用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寄宿制学校哈萨克族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

3 142名哈萨克族小学生中,存在行为问题的有331名,检出率为10.53%。各因子方面,品行问题学生89名,学习问题学生124名,心身问题学生108名,冲动—多动学生71名,焦虑学生77名,多动指数>1.5学生86名,检出率分别为2.83%,3.95%,3.44%,2.26%,2.45%,2.74%。男、女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分别为11.63%(191/1 642),9.33%(140/1 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1,P<0.01)。

2.2 不同年龄哈萨克族小学生PSQ得分性别间比较

6~8岁年龄段哈萨克族男生与女生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焦虑因子外,其他因子男、女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3 哈萨克族小学生多动指数异常的多因素分析

以多动指数异常与否作为因变量(异常=1,非异常=0),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forward:LR法将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性别、父亲文化程度、父亲经常打骂孩子、母亲偶尔或经常训斥孩子、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吃零食等因素均为导致哈萨克族小学生多动指数异常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见表2。

注:性别以女为参照,父亲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参照,父亲打骂孩子、母亲训斥孩子以从不为参照,父母关系以和谐为参照,经常吃零食以否为参照。

3 讨论

随着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全国部分省市对口援建新疆,对新疆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改观[6]。边远地区牧区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提高,身体上的疾病能够及时得到医治,然而心理上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当前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新疆牧区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7]。本次调查显示,新疆牧区哈萨克族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53%,高于我国其他省市小学生(7.20%)[8]。牧区哈萨克族男生在多数因子上得分高于女生,与刘瑞湘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也符合男生行为问题多于女生的规律。笔者认为,可能与男女生性格倾向、行为表现以及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期望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疆牧区哈萨克族6~8岁、9~11岁年龄段小学生在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因子得分高于范娟等[10]研究的全国常模数据,特别是在学习问题上显得更为凸显。究其原因,首先生活在边远牧区的学生未来唯一出路就是上学,走出牧区,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较高,过分关注他们的学习,从而给哈萨克族小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其次,这一阶段的孩子多数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转变阶段,因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习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学生正处于转变阶段,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行为的出现。另外,本研究与全国常模研究调查时间不同,同时父母对学生行为问题评价也存在差异。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本研究结果在部分因子上得分高于常模。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新疆牧区哈萨克族小学生心身问题男女生得分均低于常模,与杜建娥等[11]的研究存在差异,可能与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不同有关,同时可能与心身问题稳定性差也存在一定关系。调查结果显示,牧区哈萨克族小学生多动指数异常检出率为2.74%,与我国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总发病率(5.70%)相比较较低[12]。多因素分析显示,父母经常训斥、打骂孩子、文化程度低和家庭不和谐等因素都会对哈萨克族小学生多动指数产生一定影响。孩子长期生活在类似负性环境中,极易导致自尊和自信心受到影响,出现情绪忧虑、矛盾、退缩等不良心理问题[13,14]。另外,生活在牧区的学生家庭,父亲主要承担白天的放牧工作,母亲在家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父母长期繁重的劳务导致与孩子沟通交流时间较少,从而影响心理健康,间接影响小学生的行为发育。本研究调查结果还显示,哈萨克族小学生经常吃零食也是导致多动的危险因素,与刘嘉运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零食中含有大量的色素和防腐剂,大量食用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发育带来一定影响,可能是造成学生多动及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一篇:空间徐变下一篇:高校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