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2024-05-21

语文教研活动实施方案(精选13篇)

语文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1

一、教研主题

以作文点评形式分享智慧 解决困惑借助同伴中的互助,学习和交流,分享教学的心得,解决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使大家的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研活动方案。

二、参加活动的人员:中高段全体语文教师

三、活动的目的1、通过作文点评,了解作文点评的方法,从教与学的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并针对自身的得失,制订出新具体措施,为教学铺路,规划方案《语文教研活动方案》。

2、探讨作文教学思路,通过分析总结、交流经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同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为提高全校的作文教学水平而奋斗

3、实现有效作文,达到教学相长。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如何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乐于写作。

四、活动的构思与形式

分析点评研讨式并用,采用人人发言,讨论交流的形式,通过集体议课、评课等形式来探讨作文教学的课堂模式。

五、活动前的准备

1、确立主题。

2、教师认真准备结合教学实际的发言稿。

3、对所选作文进行点评

六、教研活动的过程及内容

1、通过集体议课、评课等形式来探讨作文教学的课堂模式。

2、针对自己所选文章进行点评

五、活动安排:

1、中段语文教师看到本方案后根据习作内容完成教学设计。

2、集体议课并修改自己教学设计。

3、再次议课并确定执教教师。

4、试教并集体参与磨课。

5、课堂教学观摩

语文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2

一、指导性与本位性相结合

1.语文实践活动以教材为指导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专业性和指导性都很强,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新教材每册都有活动单元和表达交流的安排, 在教学中落实这些活动, 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和水平。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 可运用讲授、讨论、质疑、探究、记者采访、改写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重在针对材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 结合“传记单元”, 可以让学生写个人的传记, 互相交流后将全班的文章集成册子, 以作纪念。再如, 结合“关注社会单元”, 可以让学生观看辩论赛的经典赛况, 了解辩论赛的赛程和规则, 然后在班里组织辩论会或让全班分小组对共同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各写一篇议论文, 最后在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等。

2.语文实践活动以学生为本位

(1) 设计实践活动时立足于学生自身的特点。

语文实践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快地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我认为, 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和安排时, 教师务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需要和兴趣等方面的特点, 注意内容的多样性, 体现层次性, 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而不是消极应付、不讲实效、敷衍了事。

(2) 实施实践活动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语文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实践的主体, 因而在课外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 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课的题目通常都具有开放性, 没有现成的答案, 教师又只是顾问、指导者, 学生只有自己探索, 才能完成任务。它需要学生反复尝试、了解, 不断创造、发明,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引导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时, 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内容、有组织的统一进行, 从现实具体的问题或事情出发,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完成任务。同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为此, 教师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营造宽松的环境。例如,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给学生激励:探索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困难, 探索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 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成功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 遇到困难时教师也要给学生信心和勇气, 给学生指点迷津, 激发、维持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另外, 在对活动结束进行评价时, 教师应多元性、过程性地开展评价活动。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化, 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避免将简单地以分数或等第视对学生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既要评价学生活动的成果, 更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 包括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三、合作性和个体性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往往是通过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形式, 有机地把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充分展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势。不论哪项活动, 班级全体学生都应一律参加。在某一具体实践活动中, 学生个体既可以自主独立完成任务, 也可以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这需要教师针对特定的问题和任务, 把独自研究和合作探究二者结合起来, 科学合理地去引导和分工。

四、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语文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课程资源 实践活动 学习兴趣 语文能力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为提高学生的語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结合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本地语文课程资源,实施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下面就设计意图和实施过程做以下说明:

一、记者团活动

结合教材中新闻这一体裁的学习,可以组织小记者团,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之上,每班推荐2~4名文学功底、身体素质良好,对新闻采访感兴趣的学生进入记者团。

先期组织开展记者团培训,主要学习新闻写作、报纸编辑、摄影摄像等新闻采访内容。记者团活动中,可以将学校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作为采访契机,让小记者们尝试性地进行采访活动,实践课堂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并尽可能地将所收集的新闻通讯稿件及时地送交学校广播站、校报编辑部。采访活动中学生要抓住校运会入场式、赛场精神、突出事迹以及元旦文艺汇演的筹备、观众感触、演员心得等角度进行个别深入的采访,写出一些较有水平的采访稿,对新闻单元的学习起到辅助的作用。

同时,小记者可利用课余时间对本市城市建设情况、废旧药品回收、学生喜欢的老师类型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写出深刻的调查报告,对社会问题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同时在实践中对新闻采访的意义与特点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诗友会活动

结合现代诗歌教学,可以举行“放飞诗情,激扬青春诗友会”,包括诗歌朗诵会、学生作品结集等形式。

在诗歌系列活动中,通过班级选拔的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其中,初步领略诗歌的魅力,了解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和朗读技巧,让他们真正摸索到诗歌的奥妙。“放飞诗情,激扬青春”诗歌朗诵会举行时,可以邀请校团委书记、语文组组长、学校语文老师担任评委,让学生主持本次活动,学生自主计票,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评比。

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歌的

基本特点,掌握写作诗歌的基本方法。

三、戏剧系列活动

在戏剧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利用语文活动对其进行整合,开展戏剧讲座、戏剧改编、课本剧表演等活动。

戏剧讲座中,可以分别从戏剧常识、名剧介绍、课文分析等角度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鉴赏要点,引导学生学会在深层次上对戏剧进行品味与解读。其中《威尼斯商人》展示莎士比亚喜剧诙谐幽默的戏剧美;《枣儿》让学生对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讲座可以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加深学生对戏剧作品的深入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之后对戏剧进行改编,选取其中一个故事用现代汉语将其改写,要求不改变原意,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注意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还可以选择剧本中的剧情片段进行课本剧排演,学生报名后,老师在其中挑选出最合适的演员,可以在年级进行公演,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这些戏剧活动,让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们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

四、游艺竞赛活动

趣味性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统编或通用教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爱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也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而语文活动课具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形式。比如,节日里我们可以进行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语文游艺会”,开展如猜字谜、绕口令、词语接力赛、成语小博士、闯关式的巧对对联、游迷宫等竞赛活动。游艺室里张灯结彩,诗满屋,词满墙,五颜六色的条幅和画页琳琅满目,好似节日的公园。学生们兴致勃勃来到这里,有的在“成语”的大森林里寻宝,有的在“古诗”的海洋里遨游,有的在“迷宫”里流连忘返。

这样的游艺会,可以深深地吸引追求多层次、多色彩立体生活的学生,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语文知识,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在娱乐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实践和创造的愉悦,也因此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张扬学生的个性。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给予他们一定的开放性时空,让他们自己活动,这样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等良好的品质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示和提升,创新潜能可以得以开发,个性、才能得以张扬,综合能力得以培养。

所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江南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方案 篇4

教研主题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如何有效提高略读课文教学

二、活动目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师生的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然而在欣喜之余的同时,我们感到不少的课堂在热闹的背后,也多多少少透射出一些放任与浮躁,造成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书写少了,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少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新的活力。本次活动选取略读课文的教学作为切入点进行研讨,讨论交流如何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预期效果

1.明确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真谛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而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是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最佳发展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都能得到培养。

2.明确有效课堂是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只有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重焕生机。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应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能有成功的感受。不要把这些任务留给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来。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3.明确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归根到底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效能上,在具体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绝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来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识,才能更有利于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进。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党员活动室

六、参加人员:学校领导、全体语文教师

七、活动主持:

八、活动流程:

(一)、课例《》。

展示XX老师的课堂教学,为老师们选取一个较为典型的有效性学习的课例,搭建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引发老师们对于略读课文有效性教学的深层次思考。

(二)、全体语文教师根据要点提示进行讨论。

根据已提供的研究课例,全校语文教师就“如何有效提高略读课文教学”展开专题性讨论,使教师在交流沟通中互补经验、共享资源,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不足,带动发展。

要点提示:

1、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2、本课对你在略读课文教学有哪些启发?

3、为提高略读课文的教学效率你有哪些建议?

(三)、年级教师代表作相关发言。

按学校年级划分,年级组教师代表作与本次教研活动主题相关的发言。

(四)、校领导总结。

语文教研活动方案[小编推荐] 篇5

本阶段研究以考察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互动式口头评价的现状作为探讨的起点,旨在通过调查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的现状,分析其特点,对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口头评价现象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对已有的良好的课堂口头评价经验进行总结,并对今后小学语文课堂口头互动式评价提出策略性建议。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本阶段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此外,对个别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并以案例为载体,探索评价模式,通过一个个的案例分析,来发现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的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能找到在研究过程中具有实效性的、可操作性的东西,使课题研究做到了“从小入手,探索共性,发现规律,形成模式”的研究思路。

活动中我校课题组组织了全校性的听课活动,通过听课,查找问题,并寻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了教师评价课堂观察表。观察内容主要分三大部分:(1)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有哪些?(2)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教师是怎样评价的?(3)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什么内容来进行评价?发现问题是:(1)评价就是表扬。(2)对学生的错误或不做出准确的判断或方式单一。(3)评价层次较低。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实验研究,反思、总结经验。

(一)、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结合授课内容加强鼓励,实施积极有效的激励性评价。

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教学过程应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评价之中去。评价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语言就会更丰富、生动,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在教师教学《一株紫丁香》时,有位同学读得很动情,他这样读到:“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听了之后,教师发自肺腑地用充满诗意的语调说:“我的孩子,谢谢你,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闻到了花香。”这时,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师与生之间那种浓浓的情谊中。通过孩子充满激情的朗读和教师充满诗意的评价,使孩子们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进行了情感熏陶,同时对朗读技巧也有所感悟。

有个教师教学《荷叶姐姐》一课,在识字方法的交流中,有个孩子指着投影说:“老师你看,这个荷叶就是‘伞’的‘人’字头,下面的小蜻蜓就是‘伞’的下半部,这一点一撇是蜻蜓的大眼睛呢!”教师马上评价说:“你能运用图画想象识字,真是了不起,你看,(指投影)青蛙姐姐为你竖起大拇指了。”这样,充分挖掘了教学资源,在对学生识字方法的评价中,营造了和谐氛围,也渗透了学法的指导。

(二)、积极使用准确、规范的激励语言,以激励学习为目的,实施积极有效的激励性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师生交往过程中的生成语言,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延缓评价,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深入思考,引领孩子们经历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爱国将领邓世昌》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进行质疑,班级快言

快语的学生就说:“老师,邓世昌为什么不要随从的救生圈?爱犬救他,也被他用力挣脱,我认为他有点傻。”听了孩子的话,教师稍稍一楞后,没有马上否定他的这句话,而是微笑着说:“下面,我们在深入到课文中,看看邓世昌为什么这么‘傻’呢?”在下面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找出描写邓世昌语言、动作的重点词、句、段,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播放了《甲午风云》影片中与课文相关的片段,然后让孩子们谈谈观看影片片段后有什么感想,通过小组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邓世昌是为了祖国的尊严,与他的战舰和海军壮士们共存亡。在孩子们谈感想的过程中,可爱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老师,邓世昌不是傻,他是为了祖国,他是一位爱国将领。”我赞许地点点头说:“你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通过读课文,他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要通过正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走向正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三)、以学习实践为重点,巧抓时机,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分层评价,实施积极有效的激励性评价。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得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习习惯都不同,所以在评价过程中,巧抓时机,适时发现,评价要取消固定化、公式化的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可以分层进行恰当的评价。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领会他们的心声。对那些课堂上表现积极踊跃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看某某同学听得多认真呀!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某某同学反应就是快,你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文学家!”„„稳固他们积极的学习热情。对那些上课爱溜号,缺乏学习兴趣的同学,时常的提醒他一下“某某同学,正在听小鸟唱歌呢!咱们课堂上少了你可不行,快听同伴们在说什么!”“你该加入我们的讨论了,大家都在等你呢!”对于差生,我热切地激励。这部分学生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因此教师要细心地从他们身上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进行评价;发现闪光点,打消他们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如“你的字越来越工整了,继续努力!”“今天你读课文很流利,一定是认真预习了。”“你有点紧张,不要着急,后面坐的都是我们的亲人,平静一下心绪,你一定会答对的,对吗?”„„课堂上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用温情的评价语言,适时给一个尝试成功的学生以鼓舞,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小学语文参与式教研活动方案 篇6

活动主持者:李银娟 活动参与者: 一、二年级语文教师 活动时间:

2017年9月22日上午 活动地点: 苟堂中心小学

活动主题:一年级语文“参与式”教研活动

活动目的:1.挖掘个人潜能,积极参与本次教学教研活动。2.有效进行集体研讨,达成教学上的共识。3.完成 《ai ei ui》的教学设计。

活动流程:1.依据主题,个人思考

从学生和教材来分析,说说你是如何来设计这节课的?

要求:人人写一两条,并注上名字,最后上交。

2.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1)由各组分配选一名:

组长,记分人,执笔人、发言人、图像收集人、补充员及评价员。(2)组长并写出分工名单,最后上交。3.小组交流,形成初稿 主要任务:(1.)小组内分享各自设计好的教学方案。(2.)修订学习目标,明确评价任务。

(3.)智慧碰撞,形成具有各组特色的新的教学流程。要求:设计教学流程时,每块用时请标明。4.展示分享,达成共识

语文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7

活动体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具有其多元的功能和意义, 因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不少语文老师已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并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是, 毋庸置疑,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一味强调教师主导, 忽视学生主体。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似乎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估计不足, 不能大胆放手让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其中。在活动体验的设计、活动体验的展开以及活动体验的总结诸方面, 教师往往越俎代庖, 作过多的干预, 甚至在活动中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强加于学生。这样一味地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无疑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二是一味讲究活动形式, 轻视内心体验。活动体验首先在于活动, 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加以内心的体验。因此, 活动和体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是互为关联的。不管哪一种活动形式, 都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内心体验。换言之, 如果没有学生内心体验的活动, 都是徒劳的、无益的。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课堂的活动形式倒是颇有新意, 但学生的内心体验不够。三是一味追求课堂气氛, 缺乏实际效果。我们的一些老师为了迎合时尚, 营造课堂热烈的气氛, 往往将活动体验作为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 这种教学方式用得过分, 那就有可能适得其反。而这种现象在公开教学中是大量地存在的。比如, 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然而, 有的老师不管三七二十一, 动不动就是小组讨论活动。有时问题本身很简单, 根本无须进行小组讨论, 但有的老师偏偏在这些问题上让学生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他们看来, 小组讨论就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的法宝, 是营造课堂热烈气氛的不二选择。这样做的结果是, 课堂气氛固然非常活跃、非常热闹, 但课堂活动缺乏其实际效果, 它只不过成为装潢门面的装饰品罢了。

为了有效地解决活动体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提高活动体验教学的效能, 笔者在活动体验教学方式的实施方面作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兹就语文教学中活动体验教学方式的实施路径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以就教于方家。

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活动体验的过程, 是学生自主体验、自我内化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全面地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活动体验的全过程。这参与的过程, 就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 学生必须用自己的眼睛去阅读, 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 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 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让他们全面地体验文本所呈现的动人意境和鲜活形象, 全面地感受现实世界所展示的丰富生活和动人情景, 从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而学生要自觉、主动地经历和参与, 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是, 学生必须启动相应的“心理图式”, 用间接的或直接的生活经验去观照文本的表现对象和客观的现实世界, 发掘出学生经验的课程资源的价值, 进而进入自我解读、自我建构的教学境界。比如, 笔者在苏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直面人生”的教学过程中, 专门让学生按小组进行主题为“面对人生的苦难”的活动体验设计, 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 最终确定实施的方案。学生围绕主题或交流读书心得, 或进行激情演讲, 或讲述动人故事。就是讲述故事的环节, 有的讲述《圣经》中《约伯记》的经典故事, 有的讲述《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的动人故事, 也有的讲述同窗学友战胜眼疾的新鲜故事。在这过程中, 学生全神投入、情绪高涨、体验充分。这种学生的主体参与, 激发了他们自身的生命活力, 使之得到精神的滋养和审美的享受。

另外, 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个性化差异设计活动方案。学生的活动体验, 往往因为年龄、年级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同一个活动体验设计, 在不同的年级使用往往具有不同的效果。如果活动体验方案的设计不能和学生的实际相切合, 学生就不可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 尽量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阅读苏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以后, 我作了这样的活动体验设计:根据课文内容, 结合自己的体会, 就“青春”的话题给家长写一封信, 并希望家长有反馈意见。这个设计比较合理, 一是高一学生正值青春时期, 对“青春”的话题可以有感而发;二是本单元的重点是“向青春举杯”, 切合教材实际;三是活动以写信和反馈的形式出现, 学生颇有兴趣。正因为如此, 本次活动体验收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也得到了许多家长的高度评价。

当然, 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事实上, 学生进行活动体验, 离不开教师适时的、合理的引导。否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得以体现?笔者曾听了一节《项脊轩志》的活动体验课。执教者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 选择对自己感受最为深刻的人或事进行叙说。这个活动设计是可以的。但有的学生在叙说过程中, 并没有真正动情, 反而显得心不在焉, 甚至有嬉笑的现象, 这和课堂教学应有的氛围是极不协调的。按理来说, 教师应在情感的拿捏、氛围的调控上作必要的引导。但遗憾的是, 这位老师似乎置之而不顾, 这样, 同样会使活动体验活动偏离正确的轨道。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学生的体验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为学生的体验服务的。教学活动的设计, 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多元并存的教学设计, 以开拓活动体验的方法和路径。

在阅读教学方面, 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比如:诵读美读比赛、阅读心得交流、文学专题鉴赏、疑难问题探究、情景模拟表演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 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加深学生的形象感受和审美感受, 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无疑具有催化剂的作用。我们还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 恰如其分地开展对话、表演、竞赛等体验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 逐步加深思想情感的体验。笔者曾观摩了一位名师的《将进酒》, 这堂课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体验, 一是诵读活动,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活动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二是诗文语体转换,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 再次体验诗歌激越、奔放的思想情感;三是情景模拟表演, 让学生进行根据作品的描写, 模拟表演李白劝酒的情景, 体验李白旷达、豪放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情感体验, 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阅读的美好境界。

在写作教学的设计方面, 活动体验的方法显得特别重要。现在中学生作文最大的瓶颈是缺少对生活的必要的体验, 提笔为文时往往搔头摸耳、冥思苦想, 无话可说。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应用多种多样的活动体验方法。比如人物采访、场面描摹、景物再现、主题讨论等等。我曾经指导学生观察过学校的高隐湖, 并要求展开想象体验它的独特之美。学生兴味盎然, 凭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进行写作, 出现了很多佳作。有一位学生写道:“潭水很深, 因为深, 所以它能在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的色彩。在春天, 暖风微醺时, 潭水感知了这充盈的活力, 便携着股江南别样的柔情, 在潭中翩跹而舞, 优美的水痕荡漾开去, 亲吻缠绵的水岸。水里的生物, 似乎在不断翻涌而上, 将积蓄了一个冬天的能量在此刻释放。你看到了什么叫做‘春来江水绿如蓝’, 潭水真如诗中所写, 泛着碧蓝蓝的光泽, 那蓝, 不似天空蓝得通透, 而是渲染了水润的深邃, 像流动的蓝色猫眼石, 有澄亮的光芒, 吸引人的目光, 却不让人看清本质的颜色。当太阳的光芒越到了水面, 便成细腻的金粉, 铺在起伏不定的潭面, 折射出璀璨的光辉。在明媚的春天, 一片潭水的笑容, 如此绚丽夺目……”这里的描写形象生动、优美动人, 这正是多样化的活动体验在写作教学中产生的良好效能。

三.要注重活动体验的方案设计和有效实施

活动体验的实施必须有周密的方案设计, 切不可随心所欲, 盲目无序。首先, 活动体验的开展, 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就是说, 活动体验要体现教学的目标指向, 任何游离于教学目标的活动体验都是无用的。其次, 要有活动体验的具体过程, 包括活动前的准备、活动过程的具体安排、活动后的总结和反思。最后, 要有活动体验的具体操作设想, 包括活动体验气氛的营造、小组活动的人员确定、活动体验的组织者等等。当然, 活动体验的方案, 要根据文本的特征进行设计。比如本人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 就首先考虑古典诗歌教学的特殊性, 同时又以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为旨意。因此, 我设计了活动体验的几个主要步骤:

活动一:课前由学生查阅资料, 初步了解王维及其诗歌。

活动二:学生交流, 联系王维的一些诗篇对其作品进行评说。

活动三:学生小组内自由诵读, 初步感知此诗的思想内容。

活动四:学生反复诵读, 要求学生把握声调、重音、停顿、节奏等, 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相关的语言信息, 展开想象的翅膀, 感知、体验、状写诗歌所营造的清新、自然的意境。

活动五:学生讨论、探究诗歌的主旨, 并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进行评价。

应该说, 这样的活动体验的设计方案,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愿望, 对语文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初中语文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060-02

初中语文活动教学,就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综合能力的教学行为。活动教学倡导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进行,以学生自主活动促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训练,得到发展。

一、初中语文活动教学的特点

活动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创新精神和素质发展为重点,具有以下特点。

(一)实践性。主要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形成能力,强调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产生的全过程。教学《春》一文时,为了凸显活动教学的实践性特点,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个课前教学导入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要求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美不胜收的景色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时教师再结合课文内容,安排学生描画一幅春景图,注重教学活动的操作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的感受。

(二)综合性。做好任何一件具有实践意义的事都要综合使用各种知识和能力。活动教学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跨越诸多领域,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能力。《故乡》课堂上,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对“我”和对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综合利用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写作训练,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一个熟悉的人的外貌,写出其变化。写完后,请学生读一读、评一评。使学生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增加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密度,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过程性。活动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过程,是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到什么而不是活动后做出什么。活动教学的结果,可以是某种形式的体现,如一篇文章、一次演出、一份材料等,质量高低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中所经历的一切。学习《死海不死》一文,由于学生对死海知之甚少,无法理解死海为什么不死,笔者于是利用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地处巴勒斯坦与约旦交界处的死海画面。蓝天、白云、绿水及异国他乡的游客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这一过程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四)开放性。活动教学在参加人员、过程设计、活动结果等方面都是开放的,又具有若干不确定性,因此它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在广阔的活动天地里,教师以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

二、常见活动类型的设计与实施

活动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初中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教学中常用的活动有体验型、交往型、探究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笔者谈谈设计与实施这几种常见的活动的注意事项。

(一)体验型活动。体验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对于培养他们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具有奠基和积累的作用。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体验中感知语文世界里的生活知识。

首先,创设、营造有利于体验的教学情境。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参与、动手的机会,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其次,体验是学生自主的体验,不是任何人从外面强加给他们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亲历实践过程,以获得真正的体验。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在活动中,教师既要做好组织工作,讲清意义、目的、过程、方法,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最后,承认、接纳体验的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和接受学生在活动中对于观察的不同感受,以促进他们个性的成长。成功的体验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失败的体验对于学生也同样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学会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

(二)交往型活动。语文教学活动具有综合性,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他人合作学习与沟通的能力。所以交往型活动方式在教学中显得不可或缺,甚至是教学行为的核心之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必须经历集体智力活动的阶段。同时,交往对于学生的发展还具有其他方面的意义,如形成主体意识,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合作的精神,等等。因此,交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活动,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手段。

其实,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性格各异,那么在教学时,就要求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将具有不同个性特点、接受知识程度各异的学生放在同一个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在交往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与感知语文的能力。在设计交往型活动时,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四点:首先,创设交往活动教学的氛围和情境,消除学生在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参与,形成民主、自由的交往氛围。其次,构建交往互动组织。教师的重要职责是确定交往互动的对象,设置活动规模,做好组织分工,确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职责。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表达。只有参与,才能共享资源,才能促进个人的发展。最后,把交往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一个大语文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探究型活动。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提出并解决问题,使整个活动具有探究的特征。探究型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探究型活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有目的地选择探究的主题。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能力水平等客观条件。其次,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这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必要条件。再次,提供探究的内容。探究内容是学生获得探究发现的工具,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发现并改变自己原有的认识。最后,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完成发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行为,并向全体学生展示。

(四)综合性学习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目的就是“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常常围绕某个特定主题进行。如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就是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单元的主题形式编排,教师进行指导时可以此为依据安排活动。例如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为主题,依次开展“难忘的岁月”“集体的回忆”“如歌的行板”“永远的赠言”“岁月如歌”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一次语文能力的历练和提高。

浅议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可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忽视综合实践活动的现象,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育人功能不突出的后果。因此,初中阶段应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一、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现状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大部分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活动课。二是一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依然局限于传统课堂一答一问的模式,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两种状况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二、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

从知识方面来说,综合即各个相关部分内容的整合和提升,“综合即综而合之。其真谛在于破常规教学的单一踩点、单项运作模式,将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以模块的形式组合起来,以创造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空间。”由此可见,对语文教材某一单元中各个课节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延伸和拓展。从课堂模式上看,实践就是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实际行动或在活动当中学会自主学习。

从学科特点来讲,在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由于语文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明显的育人特征就决定了她的综合实践活动会完全不同于类似数学实验式的活动课一样按部就班,而是灵活的、较难协调组织的。与传统课堂相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都对教师在学科知识方面、组织活动、了解学生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住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选择一些高效的方法。

三、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明确活动主题,确定活动主线

确立明确的主题很重要。只有明确了主题,活动才有了进行的主线,如同人有了脊梁能站立起来一样。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定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中所要表达的教学思想,深度挖掘其中的相关语文知识,确保活动主题的方向与教材的教育思想一致和教育内容相关,达到教育的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目的。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选文有: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外国诗两首,《祖国》(莱蒙托夫),《黑人谈河流》(休斯)这些是与国家、土地以及乡愁有关的四篇课文。所以“脚踏一方土”这个主题很切题。

(二)分配任务具体明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想要讨论的话题,积极去搜集整理资料。选择话题相同的同学分到一组,再根据个人的所长分配任务。这样在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中自己的小组成员也会发生变动,大家就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以“土地”话题为例,如果单单谈土地,那就会显得话题太宽泛。所以可以设计“土地”这个话题为中心,拓展几个或多个与之相关的小话题。如:关于土地的神话传说你知道哪些?都出自哪些著作?你读过之后会有什么感受?你怎么理解早期人类与土地的关系;土地与统治者和土地改革:你知道那些君王或霸主开疆扩土的故事?土地对于统治者有什么样的作用?你又知道哪些土地改革的故事?历史背景又是什么?土地与乡愁:请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在乱世仍然不肯离开自己的故土?你怎么理解土地对百姓的意义?那什么是乡愁呢?每个人的乡愁都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乡愁呢;土地与环境保护:在今天土地与环境保护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你知道现在我国的土地利用情况吗?谈谈如何从自我做起保护土地、保护环境。

由此可见,分配任务明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会使学生的选择范围扩大,点中学生兴趣点的概率就会增高,有利于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他们的成就感。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都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当然会使每个人的价值更鲜明,也使活动更有效率。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发挥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明确主导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因为教师主导地位的充分发挥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

所以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并发挥好主导作用。这使得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和更加深刻地挖掘教材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确定鲜明有价值的主题,确定丰富又适合自己学生所长的话题。另外,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要结合发展性原则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进行正确的梳理和总结,最后达到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语文活动式教学”课题组编.语文活动式教学课例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2]宋运来.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素珍.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J].赤子旬刊,2013(10).

[4]刘昕.让生命飞扬——语文教学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J].学周刊(A版),2013(04).

[5]常菊.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教育学文摘,2016(12).

语文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10

一、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重视综合实践课

任何一名中职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研究语文教材, 在我校实施的人教版教材中, 语文实践活动课编写只是在每个单元课程结束后有一个实践活动安排。从我校语文教学看, 这个单元实践活动设计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因为大多数教师的重心放在了教材课文上, 忽略了实践活动课。导致我校学生学习语文方面显得比较单薄, 没有很好地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 而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一做法违背了教材编写的意图, 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探索一套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二、设计好综合实践课, 提升课堂效率

在人教版教材中, 除了单元实践活动外,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设计课内实践活动。其实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设计成一篇实践活动课,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从而使学生能力得到有力提升。如在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我的母亲》一文, 就可以这样设计:

活动目的:

1. 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2. 搜集有关母爱的诗歌, 散文, 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人文修养。

3. 多角度地认识母亲, 体会母爱, 挖掘平凡的令人感动的亲情, 提升对母爱的珍视。

活动程序:

1.合作探究, 主题拓展

第一组:收藏“母亲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 岳母刺字的故事等。

第二组:歌唱“母爱的歌曲”。如:《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等。

第三组:吟诵“母爱的诗句”。如:“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等。

第四组:采撷“母爱名言”。如:“成功的时候, 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 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2.小组互评, 活动总结。

小组交互补充, 教师总结, 情感提升。

3.活动建议。

活动形式可采取小组活动或全班活动, 知识准备主要是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在活动前希望教师分好组, 同时留意各小组的准备情况, 随时指导, 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适当点评, 及时鼓励, 对出现的问题立即处理, 以确保活动质量。又如,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教学设计, 可以设置“扩展延伸”问题, 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描述贝尔门画叶子的情节。《祝福》的教学设计, 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代祥林嫂撰写“我”的日记, 即便学生说得不怎么样、写得不怎么样, 但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肯定得到培养。《雷雨》的教学设计, 可以组织学生编排“小”话剧, 既把书本中相对枯燥的内容演变为鲜活可感的形象, 又充分展示中职生独特个性的一面, 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三、有计划开展活动课,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而又系统性强的活动工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谓的“综合”, 既把语文知识和能力融合起来运用的综合, 又将学科知识与社会能力的综合。对于教学中活动课的开展要计划地进行, 不要盲目跟进, 也就是说, 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必须使用活动课的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及班级实际情况决定, 要选择具有教育意义, 能提升学生情感能力的课文。同时建议活动课一周三节为宜。活动课过多或太少都不好, 很多时候要根据学生及教材情况而定。这样才使学生学有所获, 学有所得。就拿笔者所举办“职场应聘”为主题的活动来说, 活动设计有组织问卷调查, 开展大讨论, 收集资料, 撰写应聘书, 制作个人简历, 评选优秀作品等六大环节, 才能达到效果的最优化。再者, 教师一定要按照拟定的活动目标和活动流程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然后通过加强过程督导来保证活动的有效运作。例如:教材中的“语文综合实践动”《我们热爱大自然》, 笔者提前两周布置学生开展体验大自然的活动, 同时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手头材料和个人体验, 采用调查报告、摄影、宣传栏、演讲等形式完成内容展示。教师在这些活动中要给学生授之以渔、导之以法,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要长期坚持, 且形式多样, 历久弥新, 学生才会饶有趣味参与活动, 也不是通过一两次的活动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毛辉玲《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2011年8期.

语文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11

——《书法校本课程对农村学生良好心理影响的研究》课题实施系列活动

一、活动目的

立足校本课程开发,着眼语文识字写字教学实际,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探讨书法课程与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对书写习惯的规范,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关注书法教育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影响。

二、活动要求

1.由组长负责组内教师全员参与集体备课并做好集体备课记录。2.教导处组织教师进行专项的座谈

3由两名教师主讲,全校教师听课,并做好记录。4主讲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其他教师全员参与评课。

三、主讲人及教学内容 一年一班

潘茹

《比力气》 二年一班 刘亚非《精卫填海》

三、活动时间 2011.05.28上午

四、研讨要求

授课结束后,教导处组织业务领导及组内教师进行研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组长负责做好记录。

“ 规范书写习惯、注重兴趣培养”校本课程开发研讨课总结

——《书法校本课程对农村学生良好心理影响的研究》课题实施系列活动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精神,将识字、写字教学与书法校本课程有效整合,探索小学书法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强小学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有效进行《书法校本课程对农村学生良好心理影响的研究》的实施。我校开展在5月28日开展了“ 规范书写习惯、注重兴趣培养”为主题的识字写字专题教研活动,收效良好,特此总结如下:

一、座谈活动扎实开展 全体教师集思广益

根据此项活动的方案部署,各年组首先在组内开展了小范围内的专项研究,探讨了不同级对于识字写字教学的重点,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教学方法;然后,于5月21日在教导处的引领组织下,开展主题座谈活动,不仅仅从课堂教学出发,探讨了课堂教学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同时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探讨了如何规范学生的写字习惯,培养学生的书法爱好和兴趣,提出了一些比较结合实际的困惑,部分问题得到解决。

二、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识字与阅读有效结合

在大家集体备课的集思广益之下,生成了一年级的潘茹老师的《比力气》和二年级教师刘亚飞的《精卫填海》的课堂教学,前者从识字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特点,重点从兴趣入手,从识字方法的指导上进行了课堂教学,孩子们的个性化得到了彰显,求异思维不时迸发出火花;后者的课堂注重了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结合,随文识字,更好地向中年级开始了衔接过渡,孩子们掌握的比较扎实,分析字形、字义等等也非常准确。

三、科研与教研相结合 适时推进科研课题实施

语文素养比赛活动方案 篇12

一、活动目的:提高邦巴小学学生听,说,读,写,诵的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活动内容及安排如下:

二、组织机构:

组长: 常建升张永胜

副组长: 马俊邦张胜花

四、比赛时间:6月7日下午

五、参赛对象:1-6年级学生代表

六、比赛阶段:

1.比赛地点:学校西院操场

2.场地准备:马俊邦王志清贾文海蔡顺孝

3.评委:高旭清华生兰苏延芳李永春马淑梅

成绩统计:马海萍马桂芳

七、活动要求:

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班级高度重视,切实组织好本次活动。

⒉推选出本班级优秀分子参与比赛,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八、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邦巴小学

语文教研活动实施方案 篇13

1 语文课程专业化的人文底线——审美和民族文化认同

语文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笔者认为, 不将“语文”放在特定教学环境中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最终只能是自说自话, 莫衷一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 有着和小学语文不同的课程目标和追求, 也与普通高中语文的教学有不同的课程特点。但是, 这并不能排除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在“语文”这门学科上与其他不同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的共性, 正是这种共性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的基本前提。

语文是“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学科。”我们认为, 这是一个符合语文学科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界定的定义。无论哪个阶段的语文教学, 都不能脱离启迪智慧, 陶冶情操、培养人格和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的根本任务。新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职业学校开设语文教学的任务:“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 加强语文实践,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 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一规定在充分重视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 强调了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以此为标准, 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特色, 我们认为, 中职语文课改的专业化应首先坚守语文学科的人文底线:通过典范的母语作品,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培养和巩固学生对热爱祖国的情怀以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情感。

典范的汉语书面语作品大多也是包含着高尚的道德追求的母语作品, 是经过历史和时代检验的经典文本。理论意义上的教材首先就是这样一些作品的集合。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杜甫的《兵车行》体现的是关注民生疾苦的博大情怀;司马迁通过《屈原列传》透露的是他对高尚人格的景仰;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人生境界和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准, 这样的作品是培养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学生的重要载体, 任何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都不该也不能忽视它们对于“育人”的重要意义。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的人生境界既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手段, 也可以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之一。《小石潭记》有对大自然的热爱, 《故都的秋》有对故土的眷恋, 《山居秋暝》、《归园田居》淡薄名利, 超然于物外的人生追求, 都无疑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对自由精神的向往, 而《项脊轩记》对于亲情的挂念, 《炉中煤》、《我爱这土地》对祖国眷恋和热爱, 家国情怀的深刻和博大, 既提升了学生对传统的认识和认可, 也在这些优美的诗文中陶冶了情操, 拓展了心胸, 锻造了人格。这就是美的力量。

所以, 中职语文课改的方向虽然可以说“专业化”, 但是, 这个“专业化”有一个必要的前提, 就是保持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和审美特性, 让学生在优美而富有情趣, 理性而不乏文采的作品中领略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 形成正确的而有审美内涵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是语文永远的使命, 中职语文专业化都不能背离这个基本要求, 否则只能与教育的总体目标南辕北辙。

2 语文课改专业化的方向——彰显专业特色

一直以来,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是讨论的焦点之一。语文是作为学习专业课的工具而获得起存在的理由, 还是以它独特的审美性和情感性作为其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依据?前面我们已经说过, 语文学科的基本使命应该是培养具有正确的而有审美内涵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学生, 而这一使命并不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轻易替代的。固然, 中职学校的有些课程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审美化的方式部分达到培养学生高雅情趣和作用, 但是, 这些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它们不能在审美教育上走得太远, 审美最多也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但是, 语文学科则不然, 审美性和情感性是它的本质规定, 离开了这一本质规定也就离开了语文学科自身, 换言之, 离开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也就失去了语文, 取消了语文独立存在的意义。所以, 我们认为, 在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上, 应该首先保持语文学科的独立性, 坚决反对那种以语文为“副科”的观念, 反对在课程改革中“语文搭台, 专业唱戏”的观点。语文的工具性是与其人文性彼此不能割裂的一对命题。离开了语文的人文性, 其工具性只能体现在教会学生识文断字, 或者说, 学生只能被教育成一个个能识别母语符合的工具。工具论的结论是培养出工具, 即便是纯粹的专业课教学也不能只是作为培养工具和机器的人, 这是严重背离教育原则和教育目标的理念。

因此, 我们认为, 中职语文课改的专业方向应该是沿着语文审美和情感这一人文底线的方向, 进一步挖掘语文的丰富内涵, 寻找语文学科与专业教学的契合点, 通过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促进和推动专业课的教学。而这个促进和推动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让学生重新深刻体会语文学科独特价值的过程。

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首先是指语文教学在内容上与专业结合、倾斜, 提倡有针对性、能动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在不偏离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的不同要求, 在学生的阅读、表达 (口头和书面表达) 和理解、体验等方面, 培养专业教学所需要的基本技能。比如建筑学专业, 我们可以侧重训练学生对结构和形式整体感知, 培养学生对建筑美的认识, 让学生从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对中西建筑有更形象的了解, 这样, 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 对于诸如《林黛玉进贾府》、《清明上河图》、《我的空中楼阁》等作品中有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描写的文字做重点探究, 从而让学生对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 建筑的形式规律以及建筑中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有形象的认识, 这样, 结合他们在专业课程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就可以培养和巩固他们对建筑的情感, 对专业的认可。再比如,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 我们就可以在那些写景散文中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 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揭示景物描写和实际观察之间的关系, 从而让学生培养善于观察事物、感受事物的良好习惯, 这样的文章如《虎丘记》、《游褒禅山记》、《滕王阁序》等。

除了在课文讲授过程中针对专业特点做倾向性的阐释, 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导的能动性,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 在现有教材基础适当对教材做适当补充。现有教材不可能为每个专业都设置了对应课文, 但是, 课外的很多课文也是我们取之不竭的资源。当然, 这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计划范围内额外付出更多时间和经历, 查找、搜集、筛选, 并制定一个相对详细的课外阅读计划。但是, 教师只要做一个有心人, 语文教学对于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可以期待的,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偏见的改变同样是值得期待的。

3 中职语文课改专业的实现途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在现代文和文学作品单元增添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笔者以为这种设置不仅是语文教学新理念的体现, 也是更加适合中职语文教学特点的一大亮点。语文基本能力可以成为专业技能的保障, 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实现有效转换的。语文能力并不直接等于专业实践能力, 但是, 语文教学专业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将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有机结合, 从而, 使两者相辅相成, 最终体现和固化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所以, 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应该充分重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作用, 教材虽然对这个部分没有更多更明确的要求, 但是作为中职语文教师, 则应该在这个环节多下些功夫, 认真研究作为“综合”“活动”的语文学习。

我们认为, “综合学习活动”更多应表现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首先是“综合性”。语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往往很难作为一个整体教学环节开展, 偏重于其中某一方面不仅是课文学习要求的规定, 也受到课堂教学实际条件的限制。而实际上, 学生在几个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和全面提高不可能是在理论课堂上就能实现的。因此, “综合性”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强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意识, 一个能写的同学, 未必能在众人面前自信、自如地发表自己观点, 而相反, 一个能滔滔不绝地说的同学却未必能够写成一篇合格的、甚至像样的文章。诸如此类的现象应该作为语文课改专业化过程加以重视的问题, 听、说、读、写的能力中包含了学生的感知、情感、想像、理解能综合心理能力的因素, 所以, 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全面的能力。

其次是“实践性”。前面已经说过, 语文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一个过程, 而语文能力向专业能力的转化又有一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实现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需要通过“实践”这个必要的环节。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告诉我们, 人的正确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而人的思想是否正确, 又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综合性也同样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这里的“实践”可以是课堂上精心设计的学生参与和互动的环节。如在讲授《科学与艺术楔》时, 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辩论主题:“科学对人类进步的意义比艺术大”, “艺术对人类进步的意义比科学大”两个似乎水火不容的命题, 在经过事先布置后, 在教学时间内分组进行辩论, 对于不能参与辩论的同学则可以向他们提出其他人物和要求。这样的活动, 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调动了绝大部分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又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了辩论的一般技巧, 得到了听、说能力的锻炼,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实践活动是理论教学延伸, 是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同时也是语文能力向专业能力的转化。

总之,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过程中尤其值得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它不仅应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 更应该强调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目前教材对这个部分的设置和要求还不够具体、明确, 要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再实现向专业能力的转化, “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是一个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开掘的实践性很强的现实课题。

综上所述, 中职语文课改专业化就是指在不偏离语文的审美性、情感性等人文特性的前提下, 在教学内容上, 结合专业特点, 能动性选择授课内容, 通过探究、互动、专题研究等方式, 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 语文是工具, 但是, 情感渗透和审美的陶冶又保证了语文的独立性, 语文没有被改成专业课, 而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要:语文教学的“专业化”意味着将语文教学科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 在独立发挥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的同时, 对专业课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中职语文课改的专业化应首先坚守语文学科的人文底线, 沿着语文审美和情感这一人文底线的方向, 进一步挖掘语和推动专业课的教学。

上一篇:有创意的富硒苹果宣传广告词下一篇:艾丽的童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