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课反思

2024-08-10

语文教研课反思(通用12篇)

语文教研课反思 篇1

历时近七周的校内公开课于11月1日结束,现将此次公开课的反思小结如下。

此次公开课整体上体现出较强的理性,在教学过程中都蕴含着一种思想,即这节课我要讲什么,怎么讲,怎样导课,又怎样拓展等等,教学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和谐融洽、轻松温馨,人文气息浓郁。板书整洁简明又不乏新颖,如赵厚老师设计的“心心相印”板书。导课新颖,且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如王永丽老师的“粽子谜语”导课,冀辩丽老师的节日习俗导课。情景教学让人身临其境,如徐艳玲老师的“假如你就是《父母的心》一文中被送走的孩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分角色朗读读出了人情冷暖,如赵厚老师让学生分别扮演父亲母亲长子次子三女儿等角色,很好的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法灵活,教学形式丰富。多媒体一体机的使用,赵厚老师的课堂辩论会,冀辩丽老师的几大教学板块“你会读吗”、“你会填吗”、“你会说吗”,宋春晓老师的议论文论证方法的作用范式,穆清丽老师的拓展链接“成功=()+()+()”并举例论证等形式,很好的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幻灯片设计太多,应该控制在15张以内,甚至更少。幻灯片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并不能代替教案,更不能当教案来用。很多教学环节,并不是非得用幻灯片才能很好地展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幻灯片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要为了“幻灯”而“幻灯”。

2、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到位。表现为教学重难点不明确,教学环节混乱,教学板块之间缺少衔接过渡,有教学目标却不向学生明确目标也不围绕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学走到哪是哪。

3、贪多。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说,其结果什么都没有说清楚。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手忙脚乱。说到底,是目标定性问题。只考虑教师因素——想讲什么、要讲什么,而忽略了学生因素。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其实,目标的确定应该坚持“一节课学生能掌握多少,就教多少”的原则。把“大容量、快节奏、教学内容丰富”作为评价一节课的优点,应该是一个误区。

4、教学思想认识偏差。总以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就是一节成功的课。事实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巧和方法获得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哪些体验等等。

5、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肤浅。对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阅读读通——阅读读透(理解)——阅读读悟(体验)——阅读质疑(发现)”层面,强调读者与作者与文本主人公的情感共鸣,而没有认识到阅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读个明白,而是要学会写——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阅读教学,不要仅仅为了阅读理解感悟而教,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和方法。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写作。

6、教学语言还不够简洁清晰,缺乏亲和力。表现为方言与普通话夹杂运用,口头禅、不完整问句多;一调到底,不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激励性评价语言少,或表扬肯定评价语言单一,缺少变化。

7、讲多练少,学生活动少,自主合作探究没保证;字词处理花时多,——老师只教学生不会的东西嘛。

8、忽略题目作用,缺乏整体感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心灵”不就是文章的中心么?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要有三问::“是什么?(文本内容)——为什么?(写作的目的和方法)——怎么样(有何感悟?如何运用?)

语文教研课反思 篇2

一、教学前的反思

第一层: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对实践的迷茫和困惑, 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 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我们向每位教师发放《走进新课程》、《学校体育探索》等理论书籍, 并向教师推荐订阅专业杂志——《中国学校体育》, 并鼓励教师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 写出读书笔记。在读、学、写的过程中, 实际是教师与编者、作者思想的碰撞, 产生智慧的火花。他们自然会反思自己的教学, 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诊断、自我调整。

第二层: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反思的主体是教师本人, 但教师在反思过程中接受一定的指导也是必要的。这样会使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少走弯路, 不断加强反思能力, 提高反思效率。一方面我们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 开放自己, 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育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 共同分享经验, 互相学习, 彼此支持, 共同成长。我们具体实行两制:周一集体备课制和周五案例剖析制。另一方面是请来省市级专家, 就体育新课程的实施等热点、难点问题, 从体育模块的设置到教学模式;到教法、学法;再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等等, 逐一为教师作讲座、辅导、交流, 授业解惑。

二、教学中的反思

第一层:常态课。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 而在于改进教学, 提升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的价值;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 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室外体育课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更大的随机性, 同时由于各个教师的特长爱好、思维方式、气质类型及教学能力等, 存在着差异, 因此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可以用集体备课的教案, 但执教者必须要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教学机智, 以便于课后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 通过二次备课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如在教授篮球行进间投篮时, 集体备课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是:先徒手练习步法, 然后原地持球练习, 再到行进间投篮练习。事实上这样教学效果并不是太好。于是, 有的教师便采用逆向思维, 先让学生练投篮动作, 然后再学习脚步动作;有的教师则采用“标志法”, 即在地面上划三条线, 让学生轻松掌握了脚步动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到起来, 课堂的教学效率大为提高。

第二层:公开课。如果说常态课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的话, 那么一节公开课则往往是汇聚了集体的智慧, 一般的步骤是:首先是选题, 选择容易设计、容易调动学生兴奋点的课, 如篮球;其次就是全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构思;接着授课者按照教研组研究的主题, 充分展示预定的教学方案, 教研组的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教学观摩。授课者可以随机调控自己的教学, 机智地更改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听课者则侧重于观察预定理念与研究主题的凸现, 记录教学策略的实施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由于体育课中的一个口令、一个手势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而这些是用笔无法记录下来的, 因此为了便于评课的需要, 我们通常会用摄像机记录授课的过程。

三、教学后的反思

第一层:撰写教后记、案例研究。撰写教后记和案例分析都是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 它们是将散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珍珠”一一捡起, 并串联起来, 让其更具实用性和美观性。

教后记是教师随堂记下每一节课的零星感悟, 如示范的位置、讲练的方法、评价语的选择等等, 或正确、或错误;或有效、或多余;或解决、或消极, 可以简要列点, 三言两语;也可以重点解剖, 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就在教案上进行批注、纠错, 也可用本子或电脑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感悟等。

案例存在于教学事实中, 隐藏于教育现象后, 它可提供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情境, 分析和探究。我们要求每人在周五的案例剖析中, 提供一至两个案例供集体研讨, 对案例的要求是“自己的”、“真实的”、“实践的”、“有用的”。在案例反思的基础上, 我们鼓励教师进行理论总结, 写出教研论文。同时, 我们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撰写三则教学故事, 对于有研究价值的故事, 进一步挖掘和推广。近两年来, 我组教师的《一次特别的评教活动》、《请不要吝惜您的掌声》等多篇论文在省市刊物上予以发表。

第二层:评课。通过评课可以反思我们的教学, 可以搭建起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 使枯燥的学科知识、看似深奥的理论置于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中, 充实教师的学养。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科特点, 我们采用两结合的评课形式:即时评课与网络评课相结合:除传统的课后即时点评之外, 我们还利用网络资源, 在BBS上对一节课进行讨论、评价和交流;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相结合:在进行听、评课时, 邀请高校和省市专家教授及市、县教研员参加, 我们先让老师们发表意见, 再听这些专家、教授及教研员的点评。引导教师抓住教学目标达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使用等切入口点评课堂教学的优劣, 避免泛泛而谈, 克服不着边际的弊端。

语文教研课反思 篇3

说课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说教学结构构建的思维过程及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不但要说课堂教学程序,而且要说出教什么、怎样教,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有目的、有计划的说课教研活动,不但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隐性思维变为显性思维,而且活跃了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我谈谈见解。

一、明确说课内容,积极开展说课活动

1.说教材。教材分析就是说讲授某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所授的内容。例如讲授《荷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6个新词的意思;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理解并概括1、3自然段的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初步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其中重点是概括1、3自然段的大意,难点是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2.说教法选择。说教法主要是选择何种教法和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及理论依据。例如讲授《荷花》第一课时,对教材的处理是首先激趣导入。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荷花》一课的导入,可用谜语激趣:“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也可用回忆旧知法导入,即让学生回忆三册27课《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接着是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外,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然后是深读悟情,学法迁移,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非常活跃。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讨论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过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懂得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最后总结课文,课外练习,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得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重点向以学为重点转变。

3.说课教学程序。这主要是说怎样处理教材、教法与学法的关系,说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例如讲授《荷花》第一课时,其课堂教学程序可这样构思:激趣导入—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深读悟情,学法迁移—总结课文—课外练习。这种教学程序,在构思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4.说学法指导。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学的本领,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教给学生的方法。说学法指导,就是说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高效的学习方法。

5.课堂设计的特色。(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4)学路分明:抚—领—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二、通过说课教研,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这学期来,我校通过语文说课教研活动,语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的风气越来越浓,教师的素质逐渐得到了提高,对我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我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说课教研提高语文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语文教师人人参与说课活动,要说好课,首先要说教材分析。这就促使教师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促使教师认真阅读语文参考资料和教育理论书刊,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这样,教师就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大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和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

2.说课教研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在说课教研活动中,教师不但要说选择何种方法及理论依据,而且要说出课堂教学程序,明确怎样设疑、解疑,怎样启发、指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等,还要说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说出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就促使教师带着问题阅读有关的教育理论书刊,正确运用教学原则和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业务水平。

3.说课教研,促进语文教师交流教育教学信息。通过说课教研,一方面促进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方法、教研经验等教育信息的交流,加强教师之间互相切磋、相互学习的教学风气。另一方面促进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总之,说课既要研究如何教,又要研究如何学,使每个语文教师都投身到教与研中,从而克服只教不研、教研脱节的现象。这样就能发挥整个教研组老师的集体智慧,通过教研服务与教学,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小学美术教研课反思 篇4

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培养创造力和最具成效的科学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我重点突出“特长”二字。特长就是高于普通学生的能力,在素描、色彩、速写等专业基础学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和培养,为向高一级美术院校输送人才奠定下雄厚的美术基础。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近年来在美术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认为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旧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主角的现象。师生角色互换,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的错觉。教师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觉,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和创造才能的发挥。 1.教师应该全面把握教材,灵活运用。高中美术教学主要包括教师解说、学生讨论、问答等几种类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进行不同授课方式的变幻,让课堂活跃,让智慧飞扬。我国拥有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优秀的美学文化贯穿于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只要能够认真观察,便会发现生活处处是美术。在讲授课程之前,教师应该做好备课教案,把重难点进行区分,从而在教学中把握好节奏,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所讲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升华和酝酿,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才是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美学能够开发人的智慧,能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希望。艺术真正的美在于眼睛对美的捕捉和对心灵的感悟,运用美学价值较高的美学作品来引导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美术,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娱乐中喜欢美术、热爱美术。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多方面感觉美的东西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春天里盛开的鲜花,夏日里低垂的杨柳,秋天里的片片枫叶,冬日里皑皑的白雪,一切自然美的东西,它们就在我们的眼下,当我们有一天尝试去发现它们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原来生活真的很美,就会理解生活处处是美。 二、摆正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针对美术特长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重美轻文”。针对这一倾向,我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本身的原因:绝大多数美术特长生文化课基础差,成绩偏低,对专业学习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自觉性。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比之艺术专业的学习劲头就显得松松垮垮,热情偏淡。他们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部分美术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较大问题,比如学习无计划或无法坚持,课前无预习,上课听讲精神不集中,容易走神,不会做笔记,因怕难不愿完成作业或抄袭别人答案,平时不刻苦、临考抱佛脚,学习主动性不强,专业与文化、休息与学习时间配置不当等。二是社会原因:由于近年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偏低,使不少学生家长、教师和学生本人错误地认为将来考艺术类高等院校,只要专业成绩优秀就行了,在提高文化课成绩上花那么多力气不值得。

《去年的树》教研课教学反思 篇5

反思《去年的树》教研课教学反思《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整篇课文语言朴实无华,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这篇课文要求会读和会写的字很少,因此第一课时用于字词方面的时间很少,重点放在课文的朗读和理解上面。在导入课题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示以下提示: 小鸟和大树是_____________,小鸟去南方之前答应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来后却发现______________,于是她问了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在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填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很容易了解课文大意。去年鸟儿是怎么给大树唱歌的呢?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之后,让学生看看这篇故事的开头,让我们跟随鸟儿的歌声回到去年。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一段,指明学生来读一读,并且找出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鸟儿和大树是好朋友?在朗读中想象鸟儿和树天天朝夕相处的画面,体会他们两者之间的深厚友谊,为之后的场景做铺垫。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现在他们即将分别了,课件出示他们的对话,让学生想象一下,鸟儿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它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而大树呢?在交流与谈话中感受鸟儿和树的依依不舍之情。千般嘱咐,万般叮咛,多少鼓励,多少宽慰,都汇成了这两句话,回读他们的对话,在反复朗读这两句话感受即将离别的好朋友之间那种不舍之情。有了之前那个情感的铺垫之后,接下来重点研读三次对话,体会小鸟的真情。先让学生通过默读,画出小鸟说的话,在画的过程中想一想如果你是鸟儿,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并为它补充上去。学生每说出一种心情立刻让他们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在个别学生进行示范朗读之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面分角色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加上他们当时的心情。再就是进行全班展示,在有小组朗读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进行点评,他们读得怎么样,谁有不同的感受也想来读一读?在小组中进行分角色朗读,能够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进行小组展示能够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我们班的学生比较喜欢小组活动,每次小组活动他们都有很高的兴致。在学生充分朗读,获得很多感触的情况下,最后对课文的情感进行升华。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是那样地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无论多么辛苦,小鸟都要找到树,它是多么守信用啊!对于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已经知道,因此这一课时的重心就是充分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表现鸟儿和树这一对好朋友深厚的情谊。在上课之前,听过将军晶老师上《去年的树》这个视频,也看过很多名师的视频,这些遗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已经模糊了,我已经记不清他们的教学过程是怎么样的,只记得我听过这课。此刻,我深深地明白了,原来课是要上过才有感觉,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

语文教研课活动方案 篇6

一、活动目的:

针对传统作文评改方式存在的种种不足,以新的课程教学观“合作学习”理念为依据,以新课标“写作‘评价建议’”要求为指导,结合作文教学实际,制定了以学生批改为主的作文评改方案。

二、活动程序:

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改方式很多,如学生自改、集体批改、学生互改等,本方案所构建的评改方式,是以“学生互改”为依托的,教师若想实施其他评改方式,也可参照本方法相关步骤进行。

1、教师范改,授之以“渔”。

教师通阅作文,挑选一篇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一般应挑突出好的、突出差的或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作文),将作文复印发给学生,然后在教师启发下,师生共同批改。在批改过程中,教师结合例文,以“点”代“面”,教给学生评改作文的基本方法。

2、组建四人作文评改小组,小组成员领取自己作文本,交给小组其他成员评改。

3、教师出示(讲解)作文评改的具体要求:

(1)改。修改错别字,修改运用不准确的词语,修改病句;(2)划。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美词佳句;

(3)批。在作文空白处批出作文的精妙处或不足处;(4)评。写评语,谈自己阅读此文后的感受。

4、学生按上述要求评改作文;

5、传。个人批改完成后,作文本在小组交换传阅,并对评改人的评改情况进行讨论,发表看法;

6、学生终评,写出评语和分数(以百分制打分),并签上评改人的姓名。

7、荐。推荐本小组好、差作文各一篇,上交老师;

8、审。教师审阅,重点审阅学生推荐的作文,其他略看(课外进行)。

三、参加人员: 主讲教师:

王景伍

评议教师:

侯庆友

耿维兴

韩大平

周艳海

林艳荣

周艳伟

苏秀兰

王宣芹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2010年11月29日上午第二、三节课,在一楼电教室。

老山头中学教导处

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评价的反思 篇7

一、教师讲析少,学生活动多的课

近年来,大家已经普遍认识到教师不能只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只靠教师的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更极端的就是片面强调学生的课堂地位,把课堂上的一切都交给学生,甚至教师认为以讲为主的课不是好课。这看起来似乎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结合教与学的实际效果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从新课程的视角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看教师是否发挥了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看教师是否激发出潜藏于学生身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而要完成后者,就需要教师讲究激发和引导的艺术,引导学生敢问善问。笔者在讲《珍珠鸟》这篇课文时,采用对话式解读让学生来把握文意,采取的两个形式是鸟家庭的对话和人鸟对话。学生对这种与文本对话的练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在人鸟对话时,有的学生忽略了“我渐渐地同鸟儿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亲近”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以后,他们较好地将“我”与鸟儿的交流用语言表述出来。再比如学生在学习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时,看到文中海浪与海岸的热恋形象时,他们大多只能想到恋人间真挚的爱情。当笔者讲述了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后,学生才从海浪对爱情的态度中,体会到诗人对其祖国的深厚情感。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既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更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既促进了教师有效的教,更推动了学生有效的学。由此看来,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怎么“讲”,讲得“多”还是“少”,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为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去讲。教师不能满堂讲,更不能“神化”学生的能力而认为讲得越少越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及时点拨诱导,引发学生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体会,使其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也就是说,教师恰如其分地起到教学主导的作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的课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要环境。课堂气氛又是软环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它能使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以致学生间发生链锁性的互相影响,统一学生行动;同时又能引导学生摆脱现状,具有创新能力。所以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教师只是专注于活动,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而脱离、偏离、忽略文本,使得本末倒置,这就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好的教学模式,必须针对特定的学生、特定的目的,而特定的目的必然要有将其实现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与之相配。语文课,“过心”比“过耳”更为重要。课堂上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和涵咏,有时候“沉静”比活跃更为重要。所以,笔者认为只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的课,学生未必有收获。少了“热闹”,多了“安静”的课,学生未必就没有收获。也就是说,教师不要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只要能让学生有收获,并掌握了学习方法和提高了学习能力,这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课堂真实的课

谈高中语文阅读课实践及反思 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 实践 反思

当前语文教育确实存在不少弊端,许多语文教师也意识到语文费时低效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们许多教师一直苦苦探寻的问题。高中语文教育仅仅靠教师课堂的讲授、研讨,学生获取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应该大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读经典名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育的十多年来,一直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经过多年的摸索,笔者总结出了比较实用的高中语文阅读课开设模式。

一、阅读课地点选择

阅读课,不是指语文教学中的课文的阅读教学,而是指语文教师带着学生去图书馆、阅览室或者是在教室里,看杂志报纸等的课。有些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教师在上阅读课时把学生带到图书馆、阅览室去上,但是有些教学设施比较落后的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管理比较落后的学校,有些学校虽然有阅览室,但根本不能用,里面报刊杂志少得可怜,不能开设阅读课。有些学校虽然有阅览室,书也不少,但作息时间和教师平时上课时间不一致,在教师上课时阅览室管理人员下班,在教师下班时他们上班,想开设阅读课也开设不了。也有些是学校领导不重视,使开设阅读课面临不少困难。许多教师也想开设阅读课,知道课外阅读对学生很有用,但找不到合适的地点也就作罢。笔者以前也带学生去阅览室上阅读课,但发现不少问题:一是有些学生找不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因为好看的书是比较少的;二是阅览室订阅的报刊杂志质量比较差;三是阅览室的开放时间有时和我上课时间不一致。后来笔者发现一个最合适的阅读地点,那就是我们上课的教室,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控,学生也不会因从教室到阅览室进进出出,影响别的班级上课。

二、阅读课材料取舍

我们以前上阅读课时一般带学生去阅览室看书,学生看的是阅览室购买的书籍,但这些书籍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书籍是盲目征订的,并不适合学生看,导致部分学生在上阅读课时无书可看。后来笔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带一本自己平时最喜欢的书到教室上阅读课。让学生自带阅读书籍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学生自己带过来的书读完了,可以交流阅读,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领域,学生比在阅览室看书更认真,效果也更好,学生普遍比较喜欢上这种类型的阅读课。当然,教师也要对学生所带的阅读材料提出要求,让他们看有思想内涵,能给人哲理上启迪的书,建议学生不要看动漫、故事会这一类的书。如发现学生带不合要求的书,要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笔者同时积极鼓励学生读文学名著,高一语文的第一节语文课,笔者就把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书单发给学生,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高一上学期建议学生读《三国演义》、《边城》,高一下学期建议学生读《红楼梦》、《雷雨》。高二上学期建议学生读《老子》、《论语》,高二下学期建议学生读《老人与海》、《欧也妮·葛朗台》。这些名著内容与必修教材内容都有一定关联。教师给学生建议的阅读书单不能太多,一般一个学期不要超过两本。现在学生的作业挺多的,要求学生一个学期读四五本名著不太现实。除了向学生推荐经典名著之外,笔者也向学生推荐一些含金量较高的报刊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格言》、《作文与考试》、《中国青年报》、《杂文选刊》等。 高三学生由于面临高考,一般没有时间读名著了。

三、阅读课时间安排

笔者以前在安排阅读课时比较随意,后来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一节阅读课所看的书的内容非常有限,有时刚刚进入阅读状态了,找到阅读的感觉了,却下课了,学生获的知识非常有限。而且阅读课时间也不固定,学生有时感到无所适从。笔者经过一段时间摸索,觉得把阅读课时间安排在一周语文课的最后一节课最合适。因为把阅读课安排在最后一节课,学生如果对所看的内容感到意犹未尽,还有一个周末等着他们,他们可以利用周末接着看名著。如果把阅读课安排在其它时间,就没有阅读课紧连周末的有利因素了。如果引导学生利用周末来阅读经典名著,则大有裨益!同时把阅读课时间固定在每周的最后一节语文课,有利于学生安排自己的读书计划,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阅读课的期待,有利于提高学生上阅读课的兴趣。笔者进行学生阅读课调查反馈显示,95%以上的学生喜欢这种类型的阅读课。

四、阅读课阅读指导

1.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如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名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是我们上阅读课的主要任务。笔者在高一开学第一节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是人的本能需要,好像一个人每天都要吃饭一样。现在学生读高中时面临很大的学习压力;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将面临就业压力;就业后又可能面临极大的工作压力。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有些人有可能在以后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因失败而精神崩溃,而阅读经典名著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帮助他们战胜人生旅途中的许多艰难险阻。教师要引导学生“我要读名著”,而不是“教师要我读名著”。

2.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名著时,要让学生明白,读经典名著切忌走马观花,像看《故事会》一样。阅读名著时应该要思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读名著,要读出自己的感悟。其次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阅读作业,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确定名著的讨论问题。例如:《老人与海》中,可设计以下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1)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老人梦见狮子,如何理解?“老人”具有什么样的典型形象?

(2)“人并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这如何理解?“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又如何理解?

(3)小孩最后又表示要和老人一起出海,这是为什么?

五、阅读课成效考核

学生读完一本名著后,教师要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一定要学生写出自己对名著的独特感悟,千万不能到网络上下载一篇文章敷衍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写读后感其实对名著的再次“阅读”,这是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名著的深入阅读。如果抄一篇文章那么以前所做的事情差不多前功尽弃了。

在每一个学生写出读后感后,筆者举办学生名著阅读汇报课。学生以4-5个人为一阅读小组,每一阅读小组先在组内进行评议,推选出写的最好的一篇读后感,组内可对这篇读后感再次讨论修改后,再由作者本人代表这个组朗读自己的名著读后感。一个班大概分12个小组左右,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评出优胜者,教师以文学名著加以奖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两年下来,教师可把优秀学生读后感汇编成册,发给学生作为纪念品,这将是教师送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

语文教研活动教学反思 篇9

首先,从整体上看,《散步》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感受亲情的要求。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教学反思《语文教研活动教学反思》。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再次,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设置的一个教学目标,这也是我选取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迟、太迟”“总算”“又”“熬”这几个词语要学生重点领会,强调要重读,并要求反复地朗诵,以达到理解的程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作为一个新老师第一次在多媒体开课有不免有些紧张,在布置预习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认为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可以这样解释: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之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片区教研会语文评课主持词 篇10

片区教研会语文评课主持词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你们辛苦了!今天,我们怀揣着“探索特色创建,关注全体学生”的主题,带着对中小学素质教育执着的追求,齐聚黄尾中心学校。首先,我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最诚挚地欢迎!很荣幸,能成为今天语文公开课评课牵头人,让我有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受县教研室领导的委托,今天的语文公开课的评课活动由我主持。

根据县教研室储主任的安排,我们各校只安排了一位语文教师代表进行评课,每位评课教师只对自己要观察的维度进行点评,评课侧重评学生的“学”,重点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程度和学习效果等。评课细则具体见《公开课教学评价表》;评课维度安排是:

1、参与状态:巍岭中心学校(刘小梅老师)、黄尾中心学校(郑爱霞老师)。

2、交往状态:主簿中心学校(陈海平老师)、石关中心学校(汪苇老师)。

3、思维状态:头陀中心学校(程鹏老师)、姚河中心学校(班劲松老师)。

4、达成状态:温泉中心学校(吴功平老师)。)等会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评课。

今天的评课活动时间紧、任务重。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授课教师说课——主评教师评课——其他教师补充发言”的程序进行今天的语文公开课教学评议活动。

第一堂课是黄尾中心学校王结华老师上的、第二节是头陀中心学校的老前辈储召根老师给我们上的。这二节课都很精彩,我收获很多。课题是《中考作文复习指导课》,采取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

首先有请二位老师说课。请王老师和储老师就本堂课分别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及讲课后的感悟、反思吧。

接下来,就请刘小梅、郑爱霞、陈海平、汪苇、程鹏、班劲松和吴功平七位老师分别按照刚才分配的评课维度对王老师和储老师的这二节语文课进行评课。有请巍岭中心学校的刘小梅老师评课。

下面,请其他教师做补充发言。今天的活动既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实践研修的交流。请老师们参与其中,畅所欲言,进行补充的发言。

老师们,我的进行观课议课的目的不是衡量一堂课的好坏,也不是评价老师上得好与不好,而是以此为平台,我们互相交流学习、互相帮助提高,逐步提高教学效益。所以大家不要有所顾虑,本着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态度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今天,我们评课活动的氛围很热烈,非常感谢大家!二位授课老师的课上的精彩,说课有高度,有理论支撑;我们七位评课老师评课水平高,会评、敢评,敢评真课,敢说实话,态度诚恳。教学研讨,贵在真诚。评课就是一种课程理念的互动、交流,交流完后,参与者都会有所收获。我相信今天的评课会将我们的教研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教科研之路越走越宽。

谢谢你们!感谢各位同仁!感谢大家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学习交流的平台,谢谢!

请各位听课老师将自己的听课记录表交给我们存档,请各位评课老师回去后将你们今天评课的材料形成电子稿于下周三前发至我的邮箱里,教研室要收集、整理材料,编辑《岳西教研》用。我邮箱地址是:xxxxx

辛苦大家!

今天的语文公开课评课活动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大家!

片区教研会语文评课主持词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在开始今天的评课活动前,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学校对各位领导、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各位领导、老师到长岭中心学校指导教研工作。

五月的田野,散发着活力,呈现着缤纷;五月的校园,焕发着青春,张扬着奔放。在这栀子飘香、石榴花开的美好季节,我们迎来了月北片区的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课堂教学这一永恒的话题。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关注青年教师成长,打造和谐人文课堂”。今天执教的xxx老师是去年秋季调入我校的青年教师,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平时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为了更好地总结这次活动并指导其今后的课堂教学,本着“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原则,还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把自己听课的看法、见解等毫不保留地说出来,不要有所顾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今天的评课活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请执教的xxx老师说说自己的授课思路和执教后的感悟、反思。

二是请各学校代表各抒己见,评课议课。

三是请教研室领导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给予现场指导。

下面依次进行。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指导。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永远有遗憾,我们才会不断进取,不断成长。我们将在思索中感悟课堂艺术;在交流中,升华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促进专业成长。

最后,再一次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同仁,谢谢大家!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

【片区教研会语文评课主持词】相关文章:

1.教研活动评课主持词

2.片区教研活动计划

3.教研评课稿

4.教研主持词

5.第二学期兼职教研片区工作总结

6.英语教研主持词

7.小学片区互动联合体教研的工作计划

8.教研课评课发言稿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实践及反思 篇11

一、强化教材意识,培养人文精神

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最基本途径是强化教材意识。教师应熟悉教材、挖掘教材、探究教材,对教学材料要有所取舍、有所增删。一方面要通过拓宽课外学习渠道,如选用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等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补充,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信息资源。教材的信息尽管丰富,却是静态的。由于教材隐含信息的丰富性与隐秘性,教师与学生双方对教材信息的开发都具有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信息资源的开发是教与学双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独立钻研与处理教材的能力,重视对教材信息资源的开发,对教材作深入的研究与开发;要善于总结研究开发教材信息的方法,并通过由浅入深的适量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这种方法,从而真正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要重视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从而最大程度地汲取书本营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语文教学多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而忽略了它的欣赏价值。这些违背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于漪老师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语文教学在重视工具性的同时,更应重视人文性,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品格得到提升。

二、突出学生主体,注重情感体验

新课标的下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与情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应提倡并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互动,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对话与交流。为促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互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于设计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所描绘的悠远意境,体验作者所要抒发的美好情感。比如在阅读小说时,只有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把握清楚,才能给人物准确定性,进而较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而要取得这种阅读效果,阅读时必须入境,阅读者要积极调动起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将作品的情节想象成活动的生活镜头,让人物“活”在特定的生活情镜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沟通交流中带领学生深层地理解作品,这样才能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汲取作品中的营养。

语文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应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其中有效的途径是将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同做人、做事有机统一起来。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应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宽松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演练“社会角色”,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社会角色”的演练中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既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的任务,又切实增强做人处事的能力。这样,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转化成了学生内在的储存资源,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

三、营造创新氛围,提升思辨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靈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处在教学一线的我们,也应当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学氛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把教授书本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不能只要按照既定的模式,用统一标准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上应用多种启迪方法,让学生多听,敢想,敢说。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之上,广阅读,善思考,勤练笔,多感悟。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要多让学生思考一些开放性、富有启迪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2

反思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穿着新鞋走老路。

新课程实施关键在教师。虽然在参与课程改革前, 每位教师都参加了上级部门组织的课改培训, 但为期一两天的培训效果毕竟是有限的。又何况有些教师在参加培训时, 心不在焉, 应付了事, 培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加上他们平时不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 不更新教育思想, 不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所以, 他们只能穿着新鞋走老路, 无创新无创见。

例如:某些语文教师在专题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 把整个专题的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课文归课文, 一课一课地上;有关的古诗文归古诗文, 一首一首地教;参考资料归参考资料, 一个一个地讲。学生很难很好地把握整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专题课是新教材新增设的一个部分, 语文教师都把它上成了不折不扣的传统课, 更何况是其他课文呢?如果语文教师仍这么上课, 语文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下去?

反思二:部分教师课程能力缺失。

自从正规化的学校教育产生以来, 教师和课程就成为学校教育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因素。教师的教育行为以课程为载体, 课程的组织实施以教师为主体, 教师和课程两者相辅相成。教师课程能力作为教师与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 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路线, 决定着课程功能的转向, 是课程价值与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和本质性力量。

一直以来, 语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课程能力并不被高度和普遍重视, 表现在:首先, 大多数语文教师满足于自己的知识现状, 只知道按照教育部门和专家确定的课程内容教会学生某种既定的、死的知识, 而不会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对给定的课程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其次, 部分语文教师实施课程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单一。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教师不创设相关教育环境, 不设置问题情境, 不善于启发学生, 不与学生互动。再次, 语文教师学科视野狭窄, 缺乏综合课程素养和能力。多年来, 部分语文教师常把自己禁锢在语文学科壁垒之中, 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交流, 缺乏综合课程活动的实践与磨练。部分语文教师的学科视野显得短浅狭窄, 综合课程素养能力显得苍白无力。最后, 部分语文教师缺乏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能力。虽然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与语文课程相关的丰富的资源, 但部分语文教师至今仍未能很好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仍然是依靠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将语文教学进行到底。

反思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流于形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电脑的普及, 对语文基础课程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 使语文课堂丰富、新鲜、立体、活泼起来。然而, 部分语文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流于形式, 使它成为弥补自己教学内容苍白、教学功底薄弱的点缀、装饰。更有一些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进入了误区:平时上课不用, 只待上公开课用;开设公开课非依赖多媒体不可, 否则就上不好公开课;用了多媒体的公开课, 不管其实质怎样, 就一定标榜是好课。这就使现代信息技术没能真正恰到好处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辅助教学的功能, 而只是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伪劣的、蹩脚的装饰品。

反思四: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欠实效。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由被动听讲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由注重结论转变为关注过程, 获得体验……很多语文教师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实施, 然而在具体操作中往往缺乏实效。如有的教师动辄抛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讨论, 学生即往前往后、往左往右一凑。也有组织得好的, 但多数情况下是或各说各的, 或互相推诿, 或一人一说到底, 其他人则不动脑筋、无所事事。有的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布置得不够明确, 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显得盲目、被动;有的教师布置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 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 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有的教师没有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 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调节合作学习的时间, 单从主观愿望出发, 想要学生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 想要学生合作多长时间就合作多长时间;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 无法有效地合作, 无法真正地合作;教师袖手旁观, 或做自己的事, 对学生合作学习不实施监控, 导致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欠实效, 这不仅背离了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学习的初衷, 而且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长期如此无效的合作、探究, 还会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

反思五:非语文活动过多。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正在改变过去那种封闭、呆板的状况, 走向开放、生动、活力、立体。但也应当看到, 某些教师歪曲理解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这一理念, 过于强调跨学科的学习, 片面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中出现过多的非语文活动现象。如有的教师在教朱自清《春》一文时, 开头由学生唱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入新课;中间又让学生在黑板上一一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 让学生表演“春草图”“迎春图”的局部内容;最后, 又由学生唱歌曲《春天的故事》结束。整个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 红红火火, 实则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 既不是语文课, 又不是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 使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新的少、慢、差、费的境地。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钻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摘要:本文对新课程下教师的教育观念, 课程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和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上一篇:单位挂职总结下一篇:我愿是你唇间的一抹红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