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性教学

2024-07-21

渗透性教学(精选11篇)

渗透性教学 篇1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是有其特殊性的。与普通中学数学的教育不同, 中职数学除了服务于专业课教学之外, 还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 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水平因势利导, 灵活教学。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 要找到与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还需要经过很多探索。其中, 渗透性教学不失为一个成功的模式。

一中职数学的教学现状

1. 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首先,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中考分流出的学生, 数学基础薄弱。多数中职学生既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 也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 许多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弱。他们原本掌握的数学知识就比较零散, 又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不能将前后知识点顺利衔接起来。而随着数学教学逐步深入, 学科难度逐步加深, 学生不懂的内容也越积越多。长期下来,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信心降低了, 学习兴趣越来越淡, 极易形成恶性循环。其次, 有些中职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不到位, 在思想上很消极, 甚至自我放弃。不少学生数学基础差, 进入中职学校后, 厌学情绪就开始膨胀, 认为学习数学没有用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敷衍了事, 甚至干脆放弃学习数学。

2. 教师厌教情绪普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深刻的, 教师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喜欢数学, 有部分原因源自于数学教师的教学态度没有摆正。许多中职数学教师没有真诚地去感受学生的思想, 不能理解学生的表现, 以至于对学生存有偏见, 对待教学“不耐烦”。一些数学教师没有理解职业教育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没有建立起职业理想, 缺乏责任心, 不能尽到为人教师“传道, 授业, 解惑”的职责。而且,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基础差, 还不专心听课, 因此对学生产生轻视、不耐烦的情绪。

3. 课堂效果不理想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过程通常偏向于注重“教师任务”的完成, 许多教师都是写份教案, 上课走走过程, 就算完成任务, 很多教师的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上, 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 缺少对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 忽略了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特点。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单一, 以纯理论为主要内容, 缺乏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且教学的侧重点偏于知识的记忆, 强调死记硬背, 注重作业和试卷的分数, 过分依赖书本教学。课堂“满堂灌”, 课下生搬硬套, 学生的厌学情绪高涨, 教师的厌教情绪也很明显, 课堂效果非常不理想。

二强化渗透性教学意识

教学的效果主要通过教师来实现, 教师是教学主导者。教师只有在数学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探索, 采用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方法进行教学, 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才会真正地反映出来。渗透性教学的好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 逐渐推进地接受知识, 并且潜移默化地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 找到学习兴趣。教师要灵活运用渗透性教学方法, 充分发掘数学教材中知识点与典型例题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一步步引导学生走上数学学习的正轨, 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数学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还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领悟数学思想、提高数学素养。这是中职数学教学的改革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三渗透性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数学渗透性教学的一般原则

渗透要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的渗透原则, 将教材本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教学对象进行有机的联系, 在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过程中逐步渗透, 使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过程返璞归真。渗透性教学, 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探索者, 自觉参与知识的规律揭示过程。更重要的是, 渗透性教学的最终效果是使学生在思维探索过程中能够理解、运用并内化数学的思想。在渗透性教学的实践中, 要制定分级分层的渗透目标。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蕴含在知识的产生、发展、运用的全过程, 所以, 要制定好不同层次的目标, 逐步巩固渗透性教学的教学效果。

2. 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性教学的渗透途径

第一, 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进行渗透性教学。数学的教学, 要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思考方式和思维过程, 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能达到灵活运用。要把握教学中数学思维的渗透时机和渗透方式, 并随时观察渗透的效果。要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进行渗透, 如结论推导过程、概念形成过程等, 都是对学生进行思维疏导、能力培养、思想渗透的好机会。第二,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渗透性教学。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以“不变”的数学概念、逻辑关系去解决“变化”的数学题型, 不仅是渗透性教学的目的, 也是帮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的重要环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随着数学问题的一步步转化、演变, 逐步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 举一反三, 深刻领悟数学思想。所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渗透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首先, 要增加问题的吸引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其次, 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合理的方法、运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解题思路中对数学思想与方法做出准确的概括, 逐步理解问题的深层次内涵, 最终达成教学效果。渗透性教学的最终效果是使学生将数学思想与方法内化, 提高学生独立学习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性教学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数学思维, 这种思维无疑拥有创造性的好品质。第三, 复习和小结的过程中进行渗透性教学。复习和小结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数学的复习和小结常常陷入题海困境, 师生在题海中枯燥而机械地训练, 往往收获甚少, 且浪费精力。要走出这种困境, 就要按照大纲要求, 牢牢把握知识结构, 及时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优化小结和复习课的教学, 对数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掌握核心思想, 突破题海战术的模式限制。在章节的小结和复习教学中, 教师要从纵横两个方向对数学思维方式和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使学生在脑海里能够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框架, 达到灵活运用, 提高复习和小结效果, 减轻师生的负担。第四, 利用数学讲座进行渗透性教学。在中职学校开展数学讲座是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师选用的比较普遍的数学活动方式。在数学讲座当中对学生适当渗透数学知识, 强化日常教学中的渗透效果, 为中职数学的教学带来生机,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平时的数学课堂也充满活力。

3. 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性教学的具体应用方法

第一, 知识类比, 渐进式渗透。在数学教学中, 尤其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来类比将要讲授的新知识, 用相对简单些的数学现象同相对复杂的数学现象相类比, 对于基础不是很好的中职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渗透方法。运用知识类比的方法, 要注意知识的可类比性, 只有当数学概念、性质、方程等有相通、相似的地方时, 才能达到让学生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对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特殊作用。知识类比的渗透方法能够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使学生产生丰富联想, 自主将新知识同已经掌握的知识相联系, 去除对新知识的畏惧心理, 活跃中职学生的思维。

第二, 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渗透导入数学知识。在中职数学课堂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知识与专业的联系, 增加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将实际的问题数学化。在不同专业的班级结合不同的专业渗透教学, 能够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以机电专业为例, 机电专业的学生机械制图中学习过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在立体几何的直观图学习中就可以请学生作图, 引入课程, 渗透直观图的知识;在弧度制的学习中解决求弧长的问题, 可以结合机电专业中的“变形弯道”来引出问题, 渗透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三, 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渗透“应用性”。在中职数学的教学中, 可以从现实的生活情境入手, 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通常, 在学生习以为常的现象中, 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 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 在学生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引入数学, 能够让学生领悟数学的“应用性”, 从而了解到数学的强大功能, 进而使学生自觉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中。比如, 让学生观察物体体积大小、楼房高低等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引出不等式的知识, 使同学深刻认识到数学源于真实的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在讲授完相关知识后, 教师可以安排课堂探讨, 请同学们继续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让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 融入到知识的分享中去。

四结束语

总之, 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就是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做到有效渗透, 带领学生真正进入数学知识的世界, 使学生做到主动学习, 是中职教师始终要思考的问题。从实例中可以看出, 渗透性教学的具体方式非常灵活。只要教职人员用心分析中职数学教学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认真掌握几种符合实际的渗透性教学方法,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就会得到迅速提升,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效果也必将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谭平.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

[2]徐百胜.来自中职数学教学的调查写实——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J].西部大开发 (中旬刊) , 2010 (5)

[3]谈锋.当前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考试周刊, 2010 (40)

[4]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5]臧其超.职业教育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思考——有感于当前的数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7)

渗透性教学 篇2

七1班

李亮文

初中政治课承担着对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教导重任,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息息相关。在此,文章针对中学政治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渗透禁烟禁毒教育的策略展开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一、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度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个人思想素质的提升。同时,政治课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将学习精力分配给政治科目的较少。

其次,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由于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政治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训练。

二、中学政治课渗透禁烟禁毒教育的策略

1.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中学政治课渗透禁烟禁毒教育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尚未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禁烟禁毒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烟与毒的危害性,可以避免学生误入歧途,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例如,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多彩的消费》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各自对烟与毒的认识,并对学生的认知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合理消费,拒绝烟与毒,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禁烟禁毒教育。

2.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政治课渗透禁烟禁毒教育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有限,因而需要教师加以积极正确的引导。例如,在《走进文化生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虎门销烟等历史文化故事,让初中生直观地认识到禁烟禁毒的重要性,可以加深学生对烟与毒危害的理解,在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禁烟禁毒教育。

让阅读教学渗透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堂 阅读教学 写作知识 实践价值

我国的语文教学本来就存在着阅读与写作分离的现象,新课改以后,教师为了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课堂上有意侧重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体验,把以前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当作陋习加以革除,使得重读轻写的现象更加严重,学生的作文能力普遍下降。“无论高校还是社会对于中学教育出来的学生作文水平之低都惊呼不已。有资料表明,经过中学六年的语文教育之后有9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中学生作文存在三大病症:一是思维闭塞、思路不清,二是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所想,三是以华丽的语言掩饰贫弱苍白的思想”。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仅靠学习实驗教科书后附着的几个写作专题,完成几个课内思考、课外练笔的作文训练题无疑是不够的。但另外再增加作文教学的时间,在这个语文日益边缘化的时代,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让平时的阅读教学渗透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方法。

一、两者结合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评价语文教学,虽然这些要求经常被用作阅读教学的课堂评价标准,但它其实对写作有着同样的要求。一堂课有没有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有没有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没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有没有关注作者及学生的情感?这堂课算不算一堂好课?不能仅仅看这个老师语法知识讲透没有,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提高了吗,有没有理解或受到作者高尚情操的熏陶。这些“阅读”层面的任务,无疑是一堂好课必须完成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判定为一堂好课。读写听说本来就是语文的有机组成,排斥了“写”的内容,一堂课就有缺陷,而且这种缺陷势必在学生以后的写作中显露出来。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叶圣陶先生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阅读可以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观念、技巧在读者的心中内化,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于写作之中,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都说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联,阅读对写作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更要重视阅读教学时有意从写作角度进行导引。

二、两者结合的实践性价值

1.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写作素材的来源

说到学生作文功底差,许多人都把它归结为学生的生活圈子小阅历浅,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说法。生活阅历并不等同于写作素材,二者的转化还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懂得作文之法。不懂得作文之法的人,经历再多的事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因为生活是一回事,写作又是一回事。

其实,每一个人都在生活,生活的形式本来就是丰富多彩,正是“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丰富的生活中,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内涵的,懂得写作方法的人才能独具慧眼,才能用真情把它表达出来。比如,面对中秋圆月,苏轼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朱自清看到肥胖的父亲翻越铁道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写下感人的《背影》;宗璞看到盛开的平凡的紫藤萝花,写下“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的动人语句。作者的这些成功都源于他们写作知识下的非凡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把握好了学生同样可以具备这种能力。

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探寻作者的心路,做一些深层的分析:作者因何而感?如何去感?征用了什么材料?材料负载了作者何种情怀?让学生模仿作家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用心思考、用笔书写生活的习惯。这样他们所谓简单的生活在内心也会变得丰富起来。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的友谊、眼睛所见、耳朵所闻、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雨雷电雾霾沙石,这些都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在阅读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多做些相似联想,谈谈自己与作者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悟,打通课文与自己生活的通道,培养从平凡生活寻找素材的能力,彻底解决不知“写什么”的难题。

2.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久远,可见文采对写作有多么重要。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是深刻、丰富、有文采,学生对这一要求往往误解,以为只要多用修辞,多堆砌词语就行,结果适得其反。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方法之一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教师不仅要从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进行引导,还应该从词汇、句子的选择等微观方面入手,让学生体会并掌握语言基本单位的使用,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切实得到有效提高。”

有人说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自然可用的语句也就多了。但必须看到许多阅读过大量文章的人写起文章来仍然语言贫乏,勉强凑起来一些句子,要么苍白无力,要么堆砌词语装腔作势。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文章学的角度去思考别人是如何组织语言的,没学到别人遣词造句的方法。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明要写作倾吐必须从阅读中掌握法度。阅读教学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法度的最好时机。因为用于阅读教学的课文多为名家名篇,文化内涵丰富,语言规范优美。要让学生细细品读这些语言,尤其是结合语境品读那些意蕴丰富的语言。要让学生了解文章语言的类型,如议论性的、叙述性的、抒情性的、庄重的、诙谐的、讽刺性的。让学生学会按文体选择语言。

现在我们许多老师喜欢让学生摘抄甚至背诵优美的语句,其实这只能把学生引向写作的歧途。任何优美的语句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就会失去它的魅力。死记硬背必然造成拼凑为文,难以达到一气呵成。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时的语境,让学生明白真正好的语言是符合文体要求能够准确表达自己丰富情感或思想的语言。

3.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作文的规范

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四不像,究其原因是许多学生不懂得作文的规范,以为凑满了一定数量的文字就叫文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以快速和自由为特点的网络文章盛行,加上前几年高考作文淡化文体和近几年新课改对传统教法的革新,都使得学生的文体的知识越来越少。什么起承转合、什么篇末点题之类的写作方法知之甚少,更别说用精妙的结构来独抒性情。翻阅学生的考场作文,有时会发现能达到规范文体要求的都不多。

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利用阅读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写作类型或样式,凭借一篇或几篇例文展开教学”。首先,在阅读教学时也要有文体意识。各种文体在阅读教学时应该各有侧重,记叙类文章必须让学生明白记叙的要素,侧重体味细节描写,议论性文章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论证严密的逻辑性,小说须了解事件的经过并能分析事件中人物表现的性格,说明文应该了解说明顺序和作者用词的准确。其次,“让学生学会分段,善于分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分段的形式强化文体,点明中心,暗示线索的方法”。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就会减少随意性。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语文两个主要方面,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促进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写作水平下降的趋势。

口语交际教学的适时性和渗透性 篇4

一、“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口语交际要适时

如何使口语交际教学这一“好雨”给学生以更好的滋润, 使其茁壮成长, 关键是选好时节——“当春”洒降, 这就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适时性。何时是“春”呢?

(一) 情到深处时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特别强调学生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 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 能带领学生入情入境的教师不乏其人。很多时候, 学生情到深处, 欲吐之而后快, 此时, 教师如能顺水推舟, 设计一个口语交际的内容, 让学生畅所欲言, 一定是学生求之不得的。

(二) 兴趣盎然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特别是小学生, 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弱, 由兴趣作引导, 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 适时地进行口语交际引导, 让学生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最感兴趣的事说出来, 他们就会乐于描绘, 兴趣无穷。

(三) 迫切需要时

人类历史是在人们不断满足需要中前进的, 有需要才有奋斗。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当某种客观事物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时, 这种伴随有应激状态的需要就激励人去行动, 从而成为有效口语交际的动机。如:学校要推荐大队部干部, 班级中要评选班干部, 不妨让学生毛遂自荐, 他们就有了兴趣和自觉性。因为学生个个都想当“官”, 推荐成大队部干部、当上班级班干部也是他们的愿望。在这时候让学生应需要而动口, 他们就会乐于参与和表现了。

(四) 投身活动时

学校开展各项活动, 是学生口语交际的好素材、好时机, 教师应紧抓机遇, 适当引导, 学生会有感而发、一吐为快的。教师引导时首先不要给学生提任何要求, 让学生尽情地参加活动, 然后及时组织交流, 回忆刚才活动的内容, 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那时他们的“内存”会“开闸”, 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景”。

二、“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口语交际要有渗透性

口语交际教学是贯穿于学生成长始终的一项工作, 绝不是仅靠每周的一、二节口语交际课就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随“风”洒遍大地, 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启迪、得到提高, 这就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渗透性。什么是“风”呢?

(一) 课堂交际时训练“语技”:个个言之有“力”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目标。教师应善于开拓多条思维训练之路, 启发、鼓励学生去探索创新, 找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原因, 对症下药进行“语技”训练, 使学生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际方式, 在各种场合都有融洽与合作的口语交际能力, 努力达到人人都会交流、乐意交流的境界。

1. 形成双向或多向的交际方式。

在口语交际中, 一方的言语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的言语行为。某一方要想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 必须密切关注对方的言行, 并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 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 只有在双向互动的训练中才能形成。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由单向个体转化为不同的双向组合, 并在双向互动中进行动态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例如, “劝说”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需要劝说的场面?我们应该怎样劝说?根据要求可以学生说, 学生补充;学生问, 教师答;还可以是教师说, 学生补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有双重的角色意识, 注意角色转换,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像日常社会口语交际那样, 互为对象, 构成交际关系, 并模拟生活实际, 双向互动地进行训练, 在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中, 不断地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笔者认为, 我们要像春雨“润物”那样对学生循循善诱, 耐心地训练学生的“语技”, 使他们在交际中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1) 言之有序。在口语交际中, 教师要抓住不同的交际情景, 引导学生掌握其要领, 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梳理语序、依序表达, 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时有条不紊、层次分明的习惯。

(2) 言之有物。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必须培养学生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指导学生将感官的知觉存入大脑, 这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教师首先要将学生收集到的信息激活, 其次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的学法指导, 使学生在平凡而熟悉的事物中发现新意。“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起来, 使学生拥有取之不尽的素材, 口语交际时就会言之有物。

(3) 言之有情。“请将不如激将”, 这里的“激将”就是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愫, 口语交际就能一气呵成。如:在2012伦敦奥运会期间, 学生每天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以及家庭、社会上收集到了许许多多有关奥运的最新消息、故事、传闻后, 让学生以“感受奥运”为题, 进行口语交际。学生由于“内存”量大, 他们的思绪被奥运所牵动, 情愫被中华奥运健儿取得的辉煌成绩所感染, 心灵被祖国的强大所震动, 口语交际时或高亢、或舒缓、或激越、或假想、或叙事、或抒怀……自然达到了言之有情, “说话有力任驰骋”的言语世界!

(二) 其他学科中置身“语境”:处处成“风”洒“雨”

作为打基础的小学阶段的各学科, 都是紧密相关的, 这就为口语交际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供了可能。如:科学课后, 可让学生说一说“一次有趣的实验”;品社课后, 可让学生说一说“我要为社区做什么”;美术课后, 可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幅最美的画”……只要有心, 处处可成“风”, 处处可洒“雨”。

(三) 社会实践中创建“语场”:人人尽显风采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光靠课堂还很不够, 封闭式的教学容易使学生脱离生活实际, 约束学生的思维。而社会实践中的口语交际, 重视学生的主体发挥, 尊重学生的表达愿望, 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方式, 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因此, 我们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外, 还要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 让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

1. 现场抒臆。

现场抒臆就是让学生在体验现场, 无拘无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情感, 哪怕是一句都可以, 这就是一种口语交际激情, 是交际灵感的闪烁。

下面是一次春游活动时生生间的现场抒臆。一位同学说:“春天来了吗?”另一位同学应答:“春天来了吗?去问柳枝上的嫩芽, 去问桃树上的鲜花, 去问池塘里的花鸭, 去问结束冬眠的青蛙, 去问梁上的燕子妈妈。”学生有感而发的、诗一样的言语真让人拍案叫绝!

又如, 在一次“亲亲家乡母亲河”的活动中, 一位学生亲眼目睹了家乡的河被严重污染后不禁现场抒臆:“‘砰——’面条吃完了, 吃面的人把盛面的快餐盒扔进河里;‘扑嗵——’牛奶喝完了, 喝牛奶的人把牛奶的瓶投入了小河里;‘嗖——’更多的人把一袋袋垃圾飞进小河里……从四面八方来的快餐盒、牛奶瓶、易拉罐、塑料袋……聚在河中, 你拥我, 我拥你, 碰碰撞撞, 满身都是伤痕, 不禁发出叹声:‘嗨哟, 挤死我了!’‘嗨哟, 痛死我了!’‘唉!人类真太不讲理, 我们为你们带来方便, 可你们还这样折腾我们, 真是太可恨了, 我们要报复!’”这位学生留心社会现实生活, 以社会中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行了想象, 表达出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场面, 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

2. 真情回放。

真情回放就是让学生在体验生活、参与活动的时候, 注意观察、思考, 把捕捉到的信息用不同的方式再现,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几个同学去市场买回野炊所需的食品、用具后, 他们分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 既有小贩的热情, 又有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 还夹杂着短斤少两的笑话, 很有真实感。

如:在学生观看“2011‘锦绣龙城杯’国际龙舟邀请赛”时, 一位学生现场表达:“咚咚鼓声响, 桨落水花溅。‘加油!加油!’在一阵高过一阵的鼓声、欢呼声中, ‘锦绣龙城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家乡隆重举行, 来自加拿大、英国、波兰等地的10支龙舟队, 在灵江一争高低。你看, 灵江上空彩球飞舞, 两岸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江面上一支支龙舟排列整齐, 选手们手起桨落, 争先恐后往前冲;江边整齐漂亮的房子, 古老的龙洲塔倒映在晶莹清澈的江水里。你听, 那边记者正在采访外国选手, 他用生硬的中文连说带比划, ‘龙游的空气太好了, 风景太美了!’还竖起大拇指连说了好几个‘OK!’”在自己家乡的母亲河上举办“国际龙舟邀请赛”, 作为龙游的小主人, 她感到自豪, 她感到愉悦, 她感到兴奋, 言语中表达了小主人对家乡的热爱。

再听学生秋游后的感慨:“秋, 您把我带到那硕果累累的果树林, 啊, 酸甜可口, 让我尝个够;秋, 您把我带到那香气扑鼻的菊花旁, 啊, 千姿百态, 让我赏个够;秋, 您把我带到那金灿灿的田野里, 啊, 五谷飘香, 让我闻个够;秋, 您把我带到那‘农家乐’, 啊, 原汁原味, 让我吃个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 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慰问、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使每一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实际的交际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点滴入手,渗透作文教学 篇5

一、阅读与写作结合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求学生每周与父母一起读一篇文章,可以是中外名著、科普故事、优美散文、优秀作文等。通过阅读打开学生的眼界和思路,让学生享受文章的精彩,然后让学生谈自己读后受到的启发和获得的收获、灵感,再让父母作为成年人谈读后感想,最后学生再写一篇周记,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在读写的巧妙结合中,作文不再是学生学语文的难题。

二、把口语训练渗透于作文教学中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可以尝试每天课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当新闻主播,报道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新闻事件。要当好主播,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学会做有心人,学会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然后把看到的转化为完整、清晰的语言,自信、从容地表达出来。新闻播报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看法,教师随机指导。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积累,这项训练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和生动的语言,能解决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问题。学生说的多了,词汇丰富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文思泉涌,自然而然就把写作文当成乐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所以说,生活是作文语言的素材库,有了素材的积累,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

三、课内仿写为作文打基础

小学生乐于接受感性的知识,可以选择教材中特殊的语段,以典型引路,让学生借助原型仿写,掌握各种连句构段的技巧。例如,《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用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同时,理解本段的构段方式,然后进行仿写。模仿也不必一定要拘泥于写景,也可以是写人、写事。学生写得很精彩,比如,“我们的校园真美呀,鲜花簇簇,绿树成荫,林荫小道,学子队队;我们的学校真香呀,花香书香墨香,香气四溢;我们的学校真神呀,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互帮互助,在全县统考中名列前茅”, 一段段优美的语句跃然纸上。

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词语归类,运用一类或一组词语进行创造性的写句、写段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四个字的词语。“若隐若现”“昂首东望”“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等,并将这些词语填入提前设计好的一段话中,让学生发散思维。这样的练习淡化了习作意识,降低了习作难度,学生练起来轻松,不至于无从下笔。

四、激情评价激活写作兴趣

修改文章是写作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学生每周完成的周记,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功能,开展组内互评。找出每篇周记中的好词、好句,以及运用成功的写作方法,并指出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经过再三的修改,每组推荐一篇具有可读性和美感的文章,由教师打印并装订成册,形成人人都是“小作家”的意识。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每出版一期焕发着童趣光彩的小册子,学生的创作欲望就会得到一次激活,写作兴趣也就越来越浓了。

渗透性教学 篇6

一、高中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模块的教材, 包括选修共三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 其中“《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是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 适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 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 适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为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基础”。以此作为理论基础, 我们设计了把理论基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中。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三个模块的教材, 虽然具有不同的特点, 但在呈现方式上, 各个专题和课题都要遵循的原则是: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本专题所涉及的生物技术的价值, 明白每个课题研究的意义, 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兴趣;其次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为学生自主探究留下较充分的空间, 避免让学生“照方抓药”;再次, 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这些原则来看, 教材最适应的教学方式应是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

二、在基础型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渗透型研究性学习

我们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 发掘一些教学内容, 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让学生有机会体验研究学习的经历。如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中, 教师把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分解成四个实验阶段, 逐步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设计实验, 推演结果, 最后得出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联系。第一步是“关于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物质的产生部位的实验研究”, 通过假设-实验-结论的过程, 得出“该物质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结论;以后逐步推出“植物的感光部位是尖端”,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这种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 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这些虽只是重复了科学家们已经做过的事情, 但学生通过此过程中激发了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提高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分析结果的能力, 培养了展开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如在《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疾病的防治》的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设计过程, 可以让学生对一般科学实验研究中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的观察及分析等几个关键环节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研究性学习。

在《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中, 我们采用了让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法、文献检索法、网络检索法等多种方法对肾上腺素的作用、糖尿病、兴奋剂等专题进行课前研究, 然后在课堂上布置学生汇报, 让他们交流各自研究的过程、体会、结果, 并相互作评价, 丰富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我们引导学生追循科学家的科学发现、发明的步伐, 体验科学实验研究, 了解科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景和课题, 指导学生设计他们力所能及的科学试验;发掘教材, 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热点, 布置和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研究, 交流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由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已经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教师设疑、提示———学生解答、设计———学生交流、教师评价的递进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使学生摆脱了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大部分学生能达到预计的效果。

三、在研究型课程中的教学中开展课题型研究性学习

我们开设了《生物与环境-学生自主实验》研究型课程, 为课程设计了教学方案, 方案包括:研究的主课题———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科学意识、创新能力、设计和操作实验能力、合作精神;课程准备———实验室的开放, 师生共同准备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课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概述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学生考察环境;讨论调查结果, 选定研究课题;各小组相互交流、评议修改研究课题;各小组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师生共同作实验研究的准备;小组成员协作进行课题实验过程;各小组交流课题研究结果, 完善研究;学生完成课题报告。我们在设计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时, 抓住生物科学知识与环境紧密相关性的特点, 提出“生物与环境”这一个主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现有经验和知识,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学习。

参加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 他们的能力水平虽然高低不一, 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下, 他们在交流中共同得到提高, 他们不同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因此在综合性的“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型课程教学中, 学生都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学生看到秋天大量的落叶使环卫工人大伤脑筋, 焚烧时又产生了环境污染, 于是想到怎样使城市绿地产生的枯枝落叶无害利用。他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用微生物处理枯枝落叶, 在此基础上写出了科技论文城市绿地枯枝落叶的处理和利用等

摘要:本文对生物教学中基础课程和课题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型学习,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锦, 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渗透性教学 篇7

一、轻视情感教育的主要原因

1. 来自社会的影响

第一, 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 一段时间内, 社会上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 一手硬、一手软, 形成了追求物质享受、感官刺激的风气, 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泛滥, 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感觉政治课中的道理是“虚”的, 个人实惠才是“实”的, 因此, 对政治课表现出不感兴趣。

第二, 腐败、不正之风的存在和影响, 使学生感觉理论与实际脱节, 反差大。加上各种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中的形式主义, 甚至弄虚作假, 使学生认为政治课“假”。以上这些严重损害了政治课的可信度, 成为影响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2. 来自家庭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父母, 大多文化程度不太高, 他们普遍都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对子女的学习都有高标准、严要求。但出于各种原因, 他们对子女的政治课学习要求只集中体现在一个字。就是“背”, 哪怕是死记硬背, 哪怕是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只要能及格就行, 说到底是一种应付的态度。这不仅降低了学习上来自家庭的期望值, 而且助长了学生对政治课的错误认识, 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

3. 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而应试教育特别是选拔式的升学对政治课的学习影响和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4. 教材的影响

政治课教材虽说在不断改进, 但如何适应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既加强科学性、知识性又结合学生特点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不感兴趣的一个原因。

5. 教学方法的影响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教条条, 学生背条条, 考试考条条的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使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 缺乏兴趣, 以至影响学习。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 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 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 便较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 那么, 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 通过沟通思想, 转变学生情绪应该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重情提效的策略

基于以上考虑, 我在政治课教学中特别注重情感教育, 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注重科学性, 以理服人

虽然中学政治是常识课, 但在教学中不停留在教条条、背条条上, 而是着重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 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 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考虑, 尽可能把道理的来龙去脉讲透。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 教与学的对立就容易得到统一。

2. 增强趣味性, 以情动人

在教学中, 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 以此来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最佳兴奋状态。同时, 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 补充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生活实例, 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 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 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了, 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 情感共鸣就能产生, 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 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从而不断促进教学效率的显著提高。

3. 寓教于乐, 快乐学习

配合教学,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而使教学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我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 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等, 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从而使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4.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我不仅在教学中举例时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 还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同时, 还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有很多同学都反映在学习以后, 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收获很大, 给自己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感觉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了,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看来, 师生亲近感的增强确实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5. 正面教育, 促进发展

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政治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是如此。首先, 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 但决不能以此把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 更不能歧视学困生。对优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 要提出新的要求。对学困生, 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 还要尽力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 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在政治课教学中还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同学的活思想之间的矛盾。我的做法是, 鼓励同学畅所欲言, 并帮助分析归类, 用所学知识去辨别, 一般情况下, 可以达成一致意见。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词汇教学中如何渗透语音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语音教学

词汇教学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没有词汇量就无从谈起学习英语。词汇教学显示出了重要的地位。然而有些教师在进行单词教学时,只是带读几遍或让学生跟录音机读几遍,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死记硬背。这样做似乎是省了时间,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这种教学方法既不符合启发性和兴趣性的教学原则,也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的词汇教学理念。(理念要求: (1) 创设情景(situation)和语境(comtext); (2) 放入句中,使用之整体化; (3) 编儿歌加动作,使之表演化; (4) 变节奏,使之韵律化; (5) 各样操练,使之游戏化; (6) 以音带词,激发感知语音化。)

有些学生虽然当堂能够模仿单词的读音,但由于课后缺乏感知语音的环境,对单词记忆的效果差;有些学生为了方便记忆单词,在课本上给英语单词标记汉字读音,使英语变成了汉语式英语,时间长了,就没有毅力坚持,极易形成两极分化。因此,如何在小学英语单词教学中渗透语音教学,让学生轻松和愉快地能读、会写单词,成为摆在广大小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语音是小学生不可缺少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语音是学英语的第一关,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学生面临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发音系统,英语中的某些音素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如:/覸/,/廾/,/ai/,/tr/,/j/等,还有一些相似却不相同的音素,如:/t蘩/,/蘩/,/au/,/r/等,没有好的语音基础,学生对单词读不准,进而直接影响单词的记忆和积累。而词汇量又对阅读和听力理解有直接影响。如果学生在启蒙阶段打好语音基础形成一定的认读、拼写能力,养成根据读音规则拼读、记忆单词的习惯,无疑会减少单词记忆的负担,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为了更好地开展语音与词汇的结合教学,在学生初学英语阶段,发音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我通过形象的描述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掌握发音的方法。如:/e/的发音,我告诉学生:发音时作微笑状,而发/覸/时,嘴张大,口腔容纳两个手指。又如/θ/和/奁/的发音与/s/和/z/的发音易混淆,为此,我指导学生咬住舌尖发/θ/和/奁/,这种练习与单词教学巧妙结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发音方法。

在字母阶段,教师呈现单词时,可以采用将单词分解为字母组合的方式,指导学生注意其中的规则,学习自主拼写,最后进入拼写阶段,学生会洞察更多的非音节序列的字母,他们会发现一些语音虽不规则却能识别,积累了一定的事音读音规则和模式后,学生就能自觉地进行类比、学习、记忆生词:如man的读音/m覸n/,然后让学生拼fan,同样以tie带出pie,这样的语音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读音规则,而且对学生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当然语音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蹴的,它是一个边发展边完善的过程,既不可操之过急,又不敢掉以轻心,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听音敢猜,见字敢读”的习惯。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一些做法。

1. 以旧带新

对于刚开始学习英语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认读单词比较困难,以旧带新、音形义结合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单词bear之前,先复习pear,然后将“p”改为“b”,这样,学生就会产生音形之间的联想;最后我在单词旁画上一只北极熊,表示所学单词的含义,这样词的音、形、义就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学生也很快掌握了bear一词。类似的例子有cat和cap, purse/nurse, tie/pie, hot/got, sun/fun, bike/like, bad/dad, walk/talk。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对词形相同的单词就能触类旁通,并能脱口而出。当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新单词时,学生也能大胆试读。

2. 积少聚多

如果要使小学生记忆单词,教师必须先让他们掌握拼读单词的基本规律。在教学新单词时,教师应注意渗透语音知识的教学。音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根本,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当然教师也不能把48个音标一下子都灌输给学生,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是完全不切合实际的。教师应将语音教学有机地渗透在单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大量地识记单词掌握一定的语音拼读技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形成,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好英语的兴趣与自信心。如教bed时,教师可以先呈现一张床,再板书bed,并领读单词,后教/e/如let, egg, get, yes等,并让学生读,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读一些未学且有规律的相同单词。再如教cow时,教师可以出示cat, colck, how, now,以渗透音素/k/和/au/。日积月累,学生就可以了解字母的基本发音规则,逐步养成拼读单音节单词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半学期的时间完成48个音素的语音教学任务。

3. 以点带面

英语的发音规律多而杂,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读音一一讲解,但有必要逐步教给学生一些容易掌握、简单的发音规律让学生能实际运用,有所乐趣。例如:“无音+辅音+哑音”中,教师可以列举一系列符合这一规律的单词,如make, plane, bike, like, note, use等,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比较和探究上述单词的拼写与发音之间的关系,然后由教师简单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发音规律。

4. 先分再合

单词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意思或读音方面掌握单词,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学习和记忆。如教football时,教师可以拆分为“foot”与“ball”,并解释:“用脚踢的球就是足球。”教firefly时,教师可以拆分为“fire”和“fly”,“把火背在身上飞的昆虫”应该是什么呢?学生很快就能记住这些单词,这样的单词还有:basketball, watermelon, classroom。

5. 步步为营

到了高年级,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多音节的单词,如教yesterday时先板书为yes,再写ter,然后加上day,另外,教学单词hamburger时,分解为ham然后写了单词bur和ger,让学生回忆字母组合“ur”的发音,最后板书bur-hambur-hamburger。可以采用此教学方法的类似单词还有saturday, conversation等,长此以往,学生便能自己读出并写出单词,记单词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而且记得也牢。

6. 游戏取乐

设计各种课堂教学游戏,导入小学英语课堂,是一种必要而有效的教学形式。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游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符合“乐学”原则的,这样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进步。例如教nose, eye, ear, month时,我拿一个纸制“天使”,让她缺少“鼻子、眼睛、耳朵、嘴巴”,然后进行教学,最后让学生张贴nose, eye, ear, month,简单易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7. 有效模仿

低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靠模仿,因此,教师应创设情景和语境,让学生仔细判断英语语音发音。教师先读准,然后教给学生,多模仿磁带读音,再板书音标,经常多练,通过各种操练,使之脱口而出。

总之,严实而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循序渐进地把学生由“不知”引向“知”,由“能知”引向“能用”,力求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经验的教师课堂上没有刻意展示自我的表演痕迹,而是坚守基础外语教学的本真,孜孜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正是小学英语教学需要长期认真思考、研究和实践的永恒主题。

渗透性教学 篇9

前不久, 我参加市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 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 表面上写的是樟树, 实则表达了对宋庆龄的怀念和赞美。赛前试讲过程中, 为了揭示这一主题, 阅读课文之后, 我又补充了一些宋庆龄的图片, 宋庆龄的美丽是世界公认的, 与樟树的美交相辉映。我试讲了两遍, 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两个班级, 那么多学生, 竟然没有人提到宋庆龄的美丽。当我问:“宋庆龄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怎么样?”学生们的回答是:“她很温柔。”“她很慈祥。”“她很亲切。”“她很爱学习。” (因为第一张图片是宋庆龄在看书时的照片) 唯独没人说她美丽, 我很纳闷。一次, 我私下里问学生们:“宋庆龄美不美?”

学生们笑了, 有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那你们课上为什么不说呢?”

“不好意思说。”

“为什么?”

“老师说过: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竟然是因为教师的道德评价让学生心口不一, 让他们不愿夸赞别人的美丽。我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 难道是我们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绑架”了学生?这些学生小小年纪, 竟然学会察言观色, 投师所好。那么, 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究竟还有多少是真话?我真不敢再想下去。

【一个新的话题】

2009年9月下旬, 一篇“爱迪生到底有没有救过妈妈———3位教师对教材中随意杜撰的问题提出质疑”的文章在各大媒体上刊载, 引起了家长、中小学教师以及学者的关注, 大家各抒己见, 讨论很激烈。这个话题就是由杭州的郭初阳等三位一线教师挑起的, 他们梳理了“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小语教材, 以现代公民的视角进行审视, 质疑的文章远不止《爱迪生救妈妈》一篇, 质疑的焦点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道德绑架”问题。

【一种深刻的反思】

语文虽然是工具学科, 但人文教育一直是教学的重点, 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德育渗透。所以, 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任务之一。德育渗透本身没有争议, 争议来自“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故事可以虚构, 但没有必要虚构在名人身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也有鲜活题材, 而且主人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啊!是借用抽象的名人进行教育的效果好?还是利用学生能感知的普通人进行教育的效果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郭初阳老师提的问题有道理, 这个问题的提出, 说明大家对“德育渗透”的问题已进入深度研究;这个问题的提出, 不仅促使我们一线的教师开始关注“德育渗透”问题, 也给教材编写者敲了一次警钟。

在教学中, 德育渗透应该有个度, 把所有美德集于一个人身上, 让这个真实的“人”变成了神, 确实有“道德绑架”之嫌。然而, 这些是教材问题, 一线教师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矫正教材的缺点呢?有办法。教材是死的, 教师是活的, 教材只不过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而已。所以, 教材有问题未必导致教学就会失败, 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解读文本, 就可以避免“道德绑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教学的基础, 教师的解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引领, 一种期待, 这种引领和期待就是德育渗透。但是,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 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想法, 产生不一样的情感, 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成长。在德育渗透过程中, 如果有学生的回答偏离了德育指向,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暗示, 要像律师对待当事人那样帮助学生分析事物的本质, 千万不要像法官那样习惯于宣布“正确答案”, 而且苦口婆心将学生往“正道”上拉。否则, 学生就会压抑自己, 用假话往“正道”上靠。

捕捉时机,渗透作文教学 篇10

一、于主题单元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

每一单元都会有两篇精读课文,它们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都是有亮点的,作为教师应选准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如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题目是“勇敢面对的事”,主题是突出勇敢。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杨子荣打虎》,这篇文章中的每一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都是很精彩的。在教学中应紧抓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勇敢这一特点的,突出讲解这种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接着练习运用细节描写,将“烦躁”一词扩成一段话,强化写法。第二篇课文讲读时,继续挖掘人物的心理描写,并讲解3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再练写一片段,突出人物由胆怯、犹豫到勇敢的瞬间心理变化。这样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为本单元习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习作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高。

二、以日记为切入口,通过评价性语言,鼓励学生爱练笔、勤练笔

日记,想记什么都可以,篇幅长短也无所谓,只要求真实,每周至少2篇,这是我对学生的要求。在批改上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其目的是让学生得到认可,鼓励他们写下去,评价语我会慎重考虑。有些学生的日记评价语是:“虽然只有2句,但有些词用得很恰当,下次如能写4句话,老师会更高兴!看好你呦!”在保护学生写作热情的同时,帮他们拓展写作素材,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具体生动地表现观察所得的方法,如虚实结合法、动态静态描写法、连续句群、总分段落的写法等,长期坚持,学生慢慢有了兴趣,而且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三、形成读书氛围,丰富积累,共写读书心得、交流读书心得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让人博学、自信和充实,读书应是每一个学生都喜爱的事。每学期的家长会上我都会强调读书,争取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请家长帮助学生制定读书计划,督促指导学生读书,尽可能多地形成书香家庭。教师推荐书目,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入手,主要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类书,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曹文轩的儿童小说。借助班会及读书时间让学生不定时汇报读书心得,探讨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鼓励学生介绍自己读到的好书,并相互交流。学生交流的书目有《马小跳专辑》《哈利波特》《窗边的小豆豆》《豆豆冰去打仗》等。我在班级坚持了2年,随着读书量的增多,学生口头汇报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随后我组织在班内开展同写一本读书笔记的活动,但凡读过的好文章和书,有了感悟便可以及时记录下来,仅2个月时间,50多个学生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多则7篇,少则1篇。许多家长也参与进来,纷纷在读书笔记上留言,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班内文笔好的学生自发地成立了小荷文学社,定期在另外的一个本子上写诗、小说和感悟类文章,从拟题到评价均由他们自己完成,读书成了他们的乐趣。书读得多了,书中的思想内容和写法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笔下的语句也会逐渐通顺、自然、生动了,课堂上也经常能妙语连珠了。

四、贴近生活,结合活动,现场指导学生写作

学生正在观看电影《惊天动地》,地震的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心,影院里静极了,看过之后,许多学生都哭了。回到班级他们还在谈论着,我趁热打铁,抛出第一个话题:看过影片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把它写在黑板上。“多难兴邦”“大灾面前有大爱”“水火无情人有情”“有爱才有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来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祖国”,等等。接下来我让学生去读一读这些词句,你眼前能浮现出怎样的场面或人物?你还能想起他们做的哪些事?他们说了些什么?当时的神态动作你还记得吗?这一过程是让学生在脑子里还原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用自己内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张老师用手护住两个学生而自己却死了。”“独生子战士原野,为救学生不顾余震的危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换回了一个女孩的生命。”“军官唐新生及妻子不顾一切完成了爆破任务,在离开现场时因不放弃受伤的伙伴而险些牺牲。”“任玥县长在现场指挥而顾不上家中的老母亲。”这些人物在学生的述说补充中再次鲜活生动起来。看着说得激动的学生,我顺势又提出:“把这些场面写下来读给你的父母听,让他们也感受到黑板上这些有感情、有形象的文字,好不好?”10分钟之后,学生陆陆续续交上来观后感,句子通顺,感情饱满,而且黑板上的句子、词语被他们恰当地运用到习作中。

现场定格,现场指导,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作文课不再形式单一,学生在说中、玩中完成了一篇篇习作。升旗仪式演讲员的竞争过程,踢毽子、拔河比赛的情景,校园榆树发新芽,一场暴风雨的来临,手工课上的作品,经过学生的现场观察,教师的现场指导,都成为了学生笔下鲜活的习作素材。

这种练笔,让学生知道了文章来源于身边的人和事。只要善于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悟生活,就能更好地用笔去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大自然的微妙变化。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第十六小学)

渗透性教学 篇11

一、个人音乐能力和理解的鉴赏能力提升———音乐学习中的基本理想之一

从基本的音乐元素当中, 获取的就是对于音乐的感悟和升华, 前提是个人音乐能力的提升和基本的理解和鉴赏, 这是音乐中的基本理想, 情感的提升与自我的感悟是从基本音乐能力的理解中获得的, 而且这种音乐理想是个人最容易能够达到的。音乐教学中, 能力和理想的提升需要渗透四法。

1. 实践调查法。通过对读者的询问, 去进行音乐作品理论的调研。通过课堂教学艺术的认识和看法的调查以及在具体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 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看法的调查以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找出音乐当中的基本旋律和旋走向, 包括对于视唱练耳的能力提升等, 都是我们音乐教学的基本理想, 通过这种理想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渗透对于音乐作品的实践调查方式, 发现音乐背后的音乐元素, 找出可以切入研究的方案和地点。

2. 实践法。将视唱和练耳以及演唱等, 融入到实践当中去, 提升学生的自我音乐能力理想。

3. 经验总结法。老师和学生通过撰写专题教案分析和随笔的形式, 及时总结音乐教学的研究成果及意义, 总结学习阶段性的进展和状况。

4. 文献资料法。通过掌握大量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 用以了解有关音乐的最新知识信息和情报信息, 既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又可避免重复别人的无价值的劳动

制定必须依据学生音乐发展的实际水平、特点规律、需要和可能性, 将这些暗示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准备性和隐藏着音乐教育发展课题的有用信息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析、把握和整理, 从而构建起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音乐教育目标。在目标中,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方式来创造性的探索和表达音乐尊重了学生音乐发展的实际水平, 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让学生自由的表现自我。

二、个人音乐素养和感悟的理想要求

1. 基本功音乐能力基础上的鉴赏与感悟理想。音乐的学习一是“基础的学习”; 二是“聆听和感悟”; 三是“歌曲的演唱”, 囊括了音乐教学的三大内容: “知识———能力———情意”。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效的将“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意”融入教学, 打造一个具有活力的音乐课堂,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大家进入音乐情景和角色之中, 切实夯实其音乐的基本功, 培养音乐感情。

打造活力课堂的目的, 就是提高课堂积极性, 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提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有效率地展开。音乐学习的课堂中,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鉴赏和欣赏的方式展开, 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天鹅湖》这节音乐鉴赏课, 里面涉及到乐符的舒缓表达和节奏变幻,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 到大自然去, 闭上眼睛, 去想象天鹅在平静的湖面漫游的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倾听音乐的“大小、高低、音色”, 让学生进行音乐模仿和情境想象, 让学生进行跟唱, 提高学生“练耳、练声”的能力。

2. 音乐与情意素养理想的渗透培养。我认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多元的, 各科教学, 校内外活动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以音乐来说, 学生不只在学校接触, 在社会上也广泛接触, 不健康音乐也可能污染学生。从这个意义上看, 校园音乐也是争夺少年灵魂的一块重要阵地, 高尔基曾说: “歌声就是力量, 就是战斗的号角, 就是人的思想火花。”我们征战这块阵地就是防护我们学生思想火花不被不健康毒素所侵害。

校园广播, 可以创造音乐气氛让大多数学生爱音乐, 从中受到教育, 用广播教唱国歌, 想到当年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不知激励多少青年立下救国志, 如今高唱它, 不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激发爱国热情吗? 我选播的音乐、器乐, 包括古典的、现代的, 中外都有, 不管哪种唱法, 什么流派, 只要格调不俗, 内容健康向上, 对学生能起到良好教育的就可以选播、选教。欣赏和教唱百部爱国电影的一些主题歌,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抗敌救亡歌曲, 都起到了良好的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效应。

音乐史动情的, 情动了也要借助音乐去倾诉, 我们创作《校园红光》正是对校园生活的热爱,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发自心灵的倾诉, 自创自唱情更真, 志更坚。欣赏、教唱、表演、创作, 学校有广阔的音乐活动天地, 那一个环节都会实行美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应当说, 音乐属于美学范畴, 它的功能在美育, 然而它是动情的, 对思想品德教育动之以情和政治上的晓之以理事会起到异曲同工效应的, 把理性熔铸于感性里会更加坚定思想信念。

音乐教育当中要渗透理想教育, 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和分析, 感悟其中的音乐元素, 提升自我的修养, “提高每一节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需要教师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案, 并且能够合理运用课堂时间, 做到与学生的互动, 让学生在时间的合理陪与高效利用当中, 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做到“立足音乐课堂, 相互交流, 夯实基础, 拓展能力”。围绕这个目标, 教师在课堂实践当中展开不断地摸索和改进, 进一步找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达到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

摘要:音乐基础教育, 包括乐理、视唱、练耳、演唱和乐器等, 我们把它们归为硬件的教育, 这对于提升学生能力, 提升自我素养意义非凡。除了以上的音乐教育之外, 我们还可以将音乐教学中的理想教育渗透到学习中, 感悟音乐魅力, 提升自我素养。

关键词:音乐,理想教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出版社编辑部.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专题培训[M].电化出版社, 2010.15-44.

[2]师范院校音乐教材编委会.音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67.

[3]新版音乐教学欣赏曲库[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1.12-44.

上一篇:礼貌原则下一篇:车用天然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