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

2024-07-30

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共12篇)

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1

摘要: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 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 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和洗礼, 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可以针对教材,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可以根据教材, 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实际,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挖掘文本,德育渗透,龙头凤尾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 语文是生命之声, 是文化之根。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 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而语文教学的本质, 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 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教育, 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是当今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 大多是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作品, 它们都是感情的产物, 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内涵。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往往就是通过或抓住其中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打动学生, 震撼他们的心灵。初中新课标下所选用的教材, 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性, 有的还带有趣味性, 这种文学语言往往本身就充满着感染力, 再由语文教师加以指导分析, 其感染力就更强。

在解读文本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 引导学生感悟、体验, 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冶和洗礼, 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些说明了国外很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作为语文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时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针对教材,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

人之可贵, 在于有志。人之无志, 则不能有所作为。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落实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课文, 带领学生饱览名胜古迹, 激发爱国之情;通过学习《木兰诗》、《沁园春雪》等课文,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 了解“木兰替父从军”、“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现实意义, 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邓稼先》等课文, 让学生了解祖国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文化成就, 教育学生做建国之才;通过学习《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白杨礼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课文, 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奋斗历程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引导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二、根据教材, 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实际,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当代不少中学生道德滑坡, 人格残缺, 情感缺乏, 心灵空虚。我们希望通过结合教材, 让学生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从古至今, 一篇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 常读常新, 就是因为作家的笔墨中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 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 有着非凡的感人力量, 因此, 阅读时应让学生“口咏其言, 心悟其文”。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 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文学作品之中。感受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屈原;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生浩气谱写动人之歌的文天祥;在异族统治、故国沉沦艰难时世中深沉地表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那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 那赤壁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所有文化星空中闪烁耀眼星辰都在这里汇聚, 他们散发出醉人的芳香, 洋溢着永恒的魅力, 是人类骄傲的资本。

因此, 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接受品德教育, 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 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 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 与作者对话交流, 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

三、着眼教材, 解读人生,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语文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 每一课都应有一定的德育教学目标。

八年级下册教材《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 作者宋濂现身说法, 自述少年时得书之难, 求师之艰, 刻苦攻读, 终于有所成就。通过今昔对比, 勉励马生珍惜良时, 刻苦力学, 以期有成。作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当然和今天不同, 但仍很有启发。“业精于勤荒于嬉”, 宋濂尊师重道, 不畏艰苦, 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老师以此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

进行《敬畏自然》、《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学时, 我们可着重教育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让生命坚韧”, 结合我们身边少数人的愚蠢做法, 教育学生“生命本来就很脆弱, 哪里还经得起我们人为的践踏和蹂躏。我们要关爱生命, 要选择坚强, 要活得更精彩”。

在进行《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教学时, 我们既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中国的脊梁;又可以树立学生顽强的自信心, 把握时机, 创造美好的未来。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九年级上册教材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的《致女儿的信》, 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 回答了十四岁的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 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1996年6月16日第一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16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2

盐池三中朱海斌

摘要:社会发展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各学科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本文就初中生物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 德育渗透

生物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科学,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物教学肩负培养生命科学技术队伍的后备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双重任务,这就对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还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此可见,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任务,还要完成德育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在新课程学科中的渗透,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展,我们也正在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

1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而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生物,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生物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那么,如何较好的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研究教材,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子,实施德育渗透 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依托于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驱力,而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和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动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在备写教案和课堂教学时,我重视教材与德育相渗透的结合点,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知识相交融,使德育附着于知识点或训练点,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例如:在学习“致同学—走进生命科学”时,我大量查阅并使用生物科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许多例子,涉及到工业、农业、、军事、生活等各方面,还例举了我国生物科学的文明史,我国历代生物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以及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等,并且把这些资料制作成有趣的课件。在教学时我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之间交流、补充。这样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协作的精神,较好的完成了德育渗透。

二、根据教材内容,渗透服务育人的理念

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鲜明地体现服务的思想,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关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遇到的问题中进行教育和引导,在耐心细致地解疑释惑中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

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时,根据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心理变化,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为此我开展了以“青春期卫生”为主题的知识讲座,播放有关青春期发育的教学光盘,及时让学生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解释他们心中的困惑,指导他们正确对待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心理变化,正视自己的性别“身份”;让学生认识到在青春期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习。

又如:在每年的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之际,我组织学观看预防艾滋病的专题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艾滋病毒主要存在于人的血液、精液和唾液等体液中,主要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途径传播。让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珍惜自己、关心他人、珍爱生命的思想品德。

三、针对初中学生的情感特点,讲究德育渗透的方法

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灌输式,也有渗透式。教学渗透德育也要讲究方法。教师应该针对学生自身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

体内容,讲究教学手段的多变,注意创造良好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的接受德育教育,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渗透。有效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熏陶和感染。

例如:在学到“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这节课时,我在一(4)班上课时,我按照课本内容不断给他们灌输“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如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带动身边的人共同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园”,一堂课下来,我发现效果并不太理想。于是,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后来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兴趣和他们的认知特点,给他们准备了《快乐的脚步》这一影像资料。在另外两个班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手段:先给他们播放这一资料,然后用了较短的时间梳理教材内容,大部分时间留给他们自由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自我感受、自我体会。我发现效果真的截然不同:这两个班的学生在看了这一资料后,讨论非常积极,踊跃发表自己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共同家园的决心。德育教育在学生观看影片时,很自然地得以渗透。

四、走出课堂,加强德育渗透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的认识过程。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育和德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德育渗透的唯一途径。我们应该在日常性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加强随机引导,强调思想升华。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

观、世界观。

初中生物教学,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德育以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施德育。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社会调查和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得德育得到有效延伸。这样能够更灵活,更贴切地实施德育,让学生做到“我学我育、学用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无论课内、课外都要自然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总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教师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参考书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生物》课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中学英语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塑造灵魂、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任务。这就要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在思想教育内涵,做到思想与语言教学有机统一,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既掌握,学科教学内容,又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

下面是我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些做法。

一、 利用教材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高中英语教材有许多思想性很强的课文。我在进行语言训练时,注重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思想性,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品德。

例如学完NSEFC BOOK7 “Marty?蒺s story”, 我立即引导学生概括作者的写作态度。比如“In many ways, disability can make one person grow stronger and more independent.”等等;写作意图“Everyone should take care of disabilities”等。然后再分组讨论: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is text?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语用能力,也进行一次情感教育:身躯的残废不是完全的残废,他们有所作为,一样值得尊重。

又如在讲授NSEFC BOOK7 “Sharing”这一单元时,我有意地设计: Would you like to work as a volunteer like JO in a poor area in the future? 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既复习重点短语: be relevant to, be dying to, in need ... 又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甘于与弱小群体分享自己的优势资源,彼此不分种族、国籍等。此外还有:譬如“Friendship”可增强对友谊的理解,学会审视自我,引导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处世原则; “Women of achievement”通过介绍几位不同国家的杰出女性,有助于提高对妇女的社会角色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特别是女生)的自信心与社会责任感。 “Protect the wildlife”可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关注我们生存空间的教育; “A healthy life”可以警醒同学们要珍惜生命,远离毒品,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 借助词汇、句型、语法教学来渗透德育

新大纲指出:英语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材料,不仅符合语言教学规律,而且要内容健康、催人向上,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因此在词汇句型、语法教学中,我尽量用有一定思想的句子去说明其用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教育。

在教make ... do something时我用: Children should be made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respecting others. 对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又如讲授attitude的用法时,引用了前国足教练米卢的一句名言: Attitude is everything. 再结合本班一些不良的学习风气来进行思想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

三、 结合日常用语及英美习俗,培养文明、助人的良好美德

讲文明和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进一步弘扬光大。教材涉及了很多礼貌用语以及英美习俗,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例如通过日常学习和使用诸如Sorry, Excuse me, Thank you等用语,教会学生礼貌待人。又如使用Can I help you? 时,及时归纳几种相似的句型; What can I do for you? ... 同时告诉学生,老外也很乐于助人的。有时我设置不同语言环境,如At the bookshop等地方,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得到思想情感熏陶。

四、 通过指导学生写作,进行思想教育

写作训练是教学中很经常的一项任务。我会适时地对学生德育渗透,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完Book3“The Million Pound Bank?鄄Note”后,提问What will you do with the money if you have a million?鄄pound note?”大家踊跃发言。消极的答“I will do what I like.”; “I want to buy a nice car for me.”等等。虽表达没错误,但思想较自我,于是鼓励他们能否用积极一点的。如: “I will help the poor or disabled with it.”; “I would like to build a school for poor children.” ... 对此以掌声鼓励,表扬他们有活跃的思维、向上的美德。然后以If I Have a Million?鄄pound Note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在语言与思想目标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学英语教育的实质是进行着一种素质教育,而且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载体。只要我们教师坚持育人原则,深入钻研教材,将德育融入教学实践中,我相信对整个素质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道义.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

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4

一、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 历史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更有优越性。特别是优秀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教材。在教学中, 我利用初中历史课本包含着的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在教学古代文化时, 博大精深的中华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礼义廉耻、明礼诚信, 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古代优秀技术成果特别是“四大发明”, 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戚继光英勇抗倭, 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 但愿海波平”等历史人物故事,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近代文化时, 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 让学生明白国家的信念, 明白只有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才不至于被人欺负, 才不会任人宰割;历史上为一己之利而出卖民族大义的龌龊之辈, 最终将遭到历史的唾弃, 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利益、正人正己的重要性。

二、结合时政, 对学生进行德育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之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使人明白道理。在教学中, 我总是结合时政要点, 对学生进行德育, 让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教学时, 我总要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让学生谈体会, 谈身边的变化, 谈自己的变化。让学生明白改革使国家富强, 民族兴旺, 闭关锁国只能使国家衰败, 人民受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

每年学校都会开展一系列活动。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到新建烈士陵园祭奠烈士, 是重庆市永川区张家初中 (以下简称“我校”) 德育的主要活动。作为历史老师, 我总是抓住时机,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结合历史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材料, 让学生明白,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 不忘国耻。

我国是礼仪之邦, 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每年三月我校都会开展文明礼貌月专项活动。结合历史教学, 我总要挖掘历史题材, 让学生找出历史上有关文明礼仪的小故事、人物等,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自觉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

“五四”青年节学生要搞庆祝活动、文娱演出, 许多同学要加入团组织。我总要结合历史教材中的“五四”运动, 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温习知识, 在活动中使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四、利用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

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的组织。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光靠简单的说教、空洞的说服, 是达不到效果的, 只有认真做好课堂组织教学, 采取多种方法, 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力求让学生在“动”中思, 在“动”中学, 在“动”中感悟, 在“动”中发展, 才能实现德育渗透。

在教学《康乾盛世和闭关锁国》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正方:改革开放好。反方:闭关锁国好。学生用所学知识, 结合实际, 用自己的所见所闻, 旁征博引, 最后得出结论:还是改革开放好。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必由之路。学生在活动中, 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又获得了理论的升华。

在教学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百年屈辱历史的时候, 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近代中国为什么那么落后, 为什么老是挨打?说明了什么?假如你生活在当时, 你该怎么办?通过讨论, 同学们都会体会到, 闭关锁国造成国家落后, 而国家落后、贫穷, 是清政府的软弱导致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立志报国。

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本着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大胆尝试, 及时点拨、引导、鼓励、归纳, 才能顺利达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初中的政治德育教学的渗透论文 篇5

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卷面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道德素质的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于学生道德培育越来越重视。这直接体现在新课改以来的课程设置上,特别是苏科版的政治教材就体现了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特点。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初中的政治的教学工作中,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如何做好渗透工作考验着每个政治教学工作者。如何实现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是一个全新课题。笔者认为做好苏科版的初中的政治教学工作,必须要结合苏科版教学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做好德育渗透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兴趣。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后,然后在针对学生的兴趣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要根据课程内容来进行德育

苏科版政治教材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一方面它较之于传统的教材少了很多的说理性。另一方面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改变了政治教科书过去一向严肃呆板的印象。在课程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了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相符。我们说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时进行德育,一方面是要认真掌握苏科版政治教材的内容设置,另一方面是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政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讲到诚信这个课题。书中列出了古今中外有名的诚信人物,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在把人物事迹讲完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发言,谈他们的看法,从而对症下药。在讲到我国法治建设时,则要教育学生必须要学法、‘懂法、更要守法。在讲到爱国主义时,则可结合当前热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道德素质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况且苏科版政治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关于德育是分散在各个部分之中的,我们要进行渗透德育工作。我们不能贪大求全,企图用一节课的时间,就把德育工作做好。我们要掌握分寸,一步步地来进行渗透。在教学工作中要学会循循善诱,通过提问题,改变教学方式等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教学内容的传授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双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有效地沟通。政治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交流,要用真诚的心来打动他们,这样才能使得德育工作做到切实有效。德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地点也不一定局限于课堂之上。在生活中,在于学生的沟通中,政治教学工作者也能进行德育工作。政治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授课,老师应放宽视野,充分走到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意见。

五、要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政治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要以教材为中心,但也不能仅限于教材,我们必须要把教材同学生实际相结合。在完成教授内容可以适当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实际,来巩固所教内容。这样做更是为了使德育工作能有效渗透。在教学方式上要大力创新,没有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把德育工作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大胆进行创新。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我们在教学方式上一定要保持创新精神。

六、要完善教学机制和建立科学地考核机制

畜牧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6

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专业课教师,在参加工作十余年的时间里,始终立足于“教书育人”,坚持把学生培养成既有文化又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职高畜牧班,大多数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畜牧专业技能,而是看中了这一专业好升学。学生在学习畜牧专业知识时,兴趣并不是很浓厚,甚至有些厌恶。针对这一现象,每当新生入学后第一次专业课,我都会给他们介绍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畜牧业将来的发展前景,介绍畜牧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位置,让学生认识到发展畜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我国全民体质的一件大事。这样就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国家及全民的前途联系到一起,让学生体会到从事畜牧业的光荣与自豪,从而使学生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专业的基本职业道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畜牧业发展中兢兢业业努力拼搏,创造出辉煌业绩。

二、德育在讨论、辩理中渗透

在《畜禽舍的选址与设计》一课中,同学们通过讨论构思自己理想的畜禽场房,他们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案。当我提出注意环保,注意发展性时,立即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比如他们在方案中把普通取暖猪舍改成大棚式冬暖夏凉式猪舍,既节约资源又美观大方;将露天发酵粪池改成用畜禽粪便作原料的沼气池,并用沼渣作肥料来种植牧草(苜蓿、三叶草),饲草再用来喂牛等,设计成一个生态循环经济链。通过引导同学们讨论、辨理,使他们深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懂得环保要从我做起,从具体事做起,而不只是一个口号。

三、加强德育教育要注重灵活性

说起畜牧学和德育,好像它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领域,其实在畜牧教学过程中只要你用心体会,灵活掌握,德育渗透也是无时不可的。例如在讲到猪的生物学特性之——爱好清洁这部分时,我总会说,猪尚且如此,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更应讲究卫生,注意自身形象,如果一个人连自身形象都不注意,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又怎么会注重单位形象和国家形象呢。以后不准说“某某脏得像猪一样”那是对猪的污辱。在玩笑中同学们既掌握了知识,又注意到了讲卫生、树立良好自我形象的重要性。在讲到母畜的护子性时,我会经常穿插讲到母爱,还让同学们课下搜集材料,写出母亲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体会母爱并学会感恩。教育学生不仅要有才,更要做到德才兼备,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并受人尊敬的人。

有人说我是多管闲事,我却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每一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一如既往坚持着。我始终坚信,只要我努力,哪怕只对学生产生一点一滴的影响,我就会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善意的种子,并最终开出美丽的德育之花。

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加强德育在新课程中的渗透, 彰显德育的魅力, 更有利于“整体育人”。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生物学科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这一问题,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钻教材, 发掘德育因素,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1. 生物课程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形势下, 不少封建迷信思想并未完全绝迹, 一些反动组织也一直在利用邪教理论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归根结底, 群众百姓, 抑或学生学者之所以上当受骗, 是他们都没有树立坚定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缘故。在高中阶段, 我们就要根据生物体的组成来告诫学生世间万物的生命组成都是一样的, 都是有着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加深学生生物学识水平的过程, 就是加强他们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一个历程。笔者认为, 寓德育于生物知识传授中、于生物科学素养形成中是德育渗透的最佳境界。

2. 生物课程中体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在高中阶段, 生物知识非常丰富而精彩, 彰显了生命的多姿多彩、变幻莫测, 给学生以强烈的吸引力。另外, 在教材中还渗透了不少中国生物学家学者在生物知识的发展演变的历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笔者以为, 这时候我们要适时地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譬如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投放市场的乙肝疫苗;还有我国生物学家将人的成长激素诸如鲤鱼的受精卵中所研制出的转基因鲤鱼;还有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所带来的绿色革命, 解决了亿万人口的粮食问题等。在生物课堂中, 这么多丰富的素材, 能供教师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 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感染和熏陶。

3. 生物课程中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知道, 要成为一个成熟的, 抑或有成就的学者, 科学态度的养成与良好的科学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 也应当在人格品质、道德素养方面有所加强, 这方面, 高中的生物课程其实就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 生物教材涉及多处科学发现史, 比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DNA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等, 但这些科学知识的发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需要科学家们付出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克服重重困难, 都是科学家们缜密思维的结果与成就。我们用这些结论对学生加以教育, 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德育渗透要适时、自然, 不能盲目、牵强

德育教育对于高中阶段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来说都非常重要, 生物学科亦是如此。它不但对于学生良好品行及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好处, 对于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成绩也大有裨益。但是应当强调,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互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我们大家多多钻研。笔者以为,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首先应注意的一点就是要适时、自然, 不能盲目、牵强, 否则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甚至还会弄巧成拙, 带给课堂一片哄笑, 给学生造成负面的不良影响。如在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时, 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以及练习中经常会出现的一句话是: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从而出现了某种性状。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时机, 向学生说明这种说法欠妥当, 因为生物适应性的出现并不是“为了”适应环境, 而是“特定的环境对生物的适应性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并告诉学生前一种说法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目的论的错误, 这样就使学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体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再如笔者有一次在讲述内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时, 谈到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 突然想起校园中正好停着血站的义务献血车, 笔者灵机一动, 马上提问:一次献血200-400ml, 损失的血浆会在几小时内迅速恢复, 为什么?学生联系刚刚学过的知识, 很快就能答出:组织液渗透到血管中成为血浆。然后笔者再告诉学生, 献血后, 不仅血浆量, 还有血浆蛋白、红细胞量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 所以一次献血200-400ml对身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 并鼓励学生成年后积极参与义务献血, 为社会奉献爱心。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德育示范性

记得在信息技术刚刚涌入我们教育领域的那一刻起, 有很多人担心电脑有一天会取代人脑, 进而使得大批教师失业。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一担心正在不攻自破, 电脑之所以不能取代人脑, 其中的关键一点就是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施与的影响是电脑所做不到的。鉴于此, 我们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在生物教学中为有效渗透德育教育作出自己的示范与表率作用。首先, 教师首先要做到爱教育、爱生物这一思想水准, 进而渗透给学生一种德育意识:只有我们干一行, 爱一行, 才能促进祖国事业的飞速发展。其次, 我们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 告诫学生不但要爱父母, 爱老师, 更要爱自己的同学朋友, 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营造一个美好家园。教师要积极学习课改理念, 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这样我们就会给学生一个暗示, 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 应该积极追求, 奋力开拓。

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8

一、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 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和运用高超的科学加艺术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 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于不知不觉间产生共鸣、情感受到激荡、道德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是要善于“掩盖教育意图”。

(1) 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 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 例如,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 或者学生阅读, 就可以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 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 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进植物生长, 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由此, 教师强调:超过了物质的数量界限, 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 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2) 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生物学科的认识和方法, 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 大都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 因而知识的客观性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会更为深刻, 对生物学知识真理性的信念也就更为牢固。从这个角度上说, 由此进行的思想熏陶, 学生更易于接受。例如, 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 从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 说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遗传学阐明了为何《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像这样一些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 要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

(3) 育人效果的依赖性。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 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 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如果生物教师富于教学机智, 就会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情境进行思想教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越高, 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 思想教育就会理入而情动, 最终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德育渗透的基本内容

(1)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中根据内容特点安排了多处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 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 以帮助学生增强爱国信念, 激发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但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也面临着威胁。通过这些内容的具体介绍, 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 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 进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 被誉为粮食生产上的一次“绿色革命”, 这些成果展现了我国当代科学家的智慧以及为世界科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可进一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 生命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发展、变化的。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原生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由C、H、O、N等多种化学元素组成, 在生物体内,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又构成了各种化合物, 由各种化合物共同组成了细胞, 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 一切生物都是由自然界最普通的化学元素所构成的, 从而揭示了生物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不仅从分子水平上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原理, 而且还指出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是分子运动。例如, 生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 经过由小到大, 由幼体到成体乃至衰老死亡的过程;生物从简单到复杂, 从水生到陆生, 从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等等, 都阐明了生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2) 生物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通过生物课的学习, 需要让学生明确四组辩证关系:一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辩证统一。例如: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 数目成百上千, 排列次序变化多端, 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二是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但必须指出, 细胞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彼此孤立, 而是相互联系, 协调一致的, 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三是生物多样性和共同性的辩证统一。生物虽然具有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但生物体还具有共同性的一面。如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 说明生物的多样性是建立在共同性的基础之上, 它们之间还具有统一性的一面。四是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的辩证统一。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也能影响环境。所有现存的生物, 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是与周围环境大体相适应的, 不然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使环境发生变化。 (3) 生命活动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生物学以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揭示其本质规律。生物界的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支配的。例如: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 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人们只有认识了生物界的客观规律, 才能按照人们的意愿, 利用、改造、控制生物, 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3) 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 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 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 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 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 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 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设作贡献。

(4) 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培养。科学态度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和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态度的培养应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及每一教育活动之中。一个生物科学发现史就是一个好的德育素材,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关生物科学发现史一共有四处, 它们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假设和判断等全过程, 是科学家严谨作风、勇于探索的结果。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关于生物实验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德育素材,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不怕挫折、困难的探索精神。

三、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外, 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 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 还要研究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

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1) 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 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 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 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 培养严谨的作风,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现场教学。可进行听指挥, 守纪律,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3)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 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4) 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 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 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 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 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树立科技兴农思想, 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5) 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 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抓住生物教学中丰富的德育资源, 就一定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德育潜力。

摘要:教师人人都是学生的德育导师。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为此,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 新大纲突出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 这点认识务必到位, 并在实际教学中身体力行之。

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一、在武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军旅还是在民间,都涌现出不少武林豪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兴旺,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我在武术教学中注意武术人文精神的宣传,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楷模,建立崇拜的偶像,为他们不断输送精神养料,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动力。如: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幼年时,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使他铭刻在心,学文习武,文武兼备。金兵进犯中原,他率军抗金,金兵闻风丧胆。后遭奸臣所害,就义前写下了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满江红》,以自己的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明代武林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用“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不为功名誓死抗击倭寇的心声。民国期间,津门大侠霍元甲不甘忍受侵略者欺凌,挺身而出,飞上擂台,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的拳师,不敢在中国的武坛上耀武扬威,大振了中华民族的国威。解放军中的许世友将军,屡建奇功。还有现代的李小龙、李连杰等中华武术代表人物,蜚声影坛,使中国功夫震惊了世界。由此可见,武德教育富有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激励广大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二、在武术教学中培养正确的武德

“未曾习武先修德”。开始学习武术的人,首先要端正学习目的。要明确学习武术是为了宏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掌握本领、增长才干。否则,就没有理想和奋斗目标,学而无动力、无毅力,显然是学不到真本领的。即使学了一些本事,因为自觉前途渺茫,无所事事,也显不出自身技艺应有的价值。有些人只想学些武术,掌握一两手格斗技术,能防身自卫,不受别人欺负,无多大抱负,一旦碰到学习困难,就吃不消,打退堂鼓,半途而废。有些人甚至是想学点搏斗技术,好在人前显威,恃武伤人,或专门干些打架斗殴、扰乱社会治安的勾当,这些人不但学不好武术,还会走向人民的反面,成为社会的败类。因此,在武德修养中应提出“五不传”的要求:人品不端者不传,人无恒心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心险好斗者不传,轻浮外露者不传。

三、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有129个拳种之多,有单练、对练、集体练,有套路演练、对抗实战,有竞技较量、传统养生。古人云:“欲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又道:“场上一分钟,场下百日功。”“练功练武,一辈子受苦。”从基本功的站桩、踢腿、翻腰开始,到组合、分段的基本技术练习,直至掌握精湛的技艺,哪一桩、哪一件不苦?武术练功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九”和“三伏”是一年中最冷和最热的日子,习武者不但要练出一个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强健体魄,还要练出坚强的意志品质。艰苦创业的精神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秀品质,也是一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的体现。“不经严冬冰霜苦,焉得梅花放春香”,这是一切创造人类文明成就者的真理。

四、抓住时机潜移默化适时性地渗透德育

在体育课上抓住某些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进行正踢腿练习时,有个学生由于上踢过高摔了一跤,但他爬起来又继续正踢。这时可能有的学生会发笑,甚至还会嘲笑他。这时教师应停练习,对摔倒的学生进行表扬,并教育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这种遇到困难不退缩的精神。这样通过一件小事对学生进行教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比单纯进行说教和理论上的教育要实用得多,而且学生也乐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五、通过武术课件进行德育渗透

音乐教学渗透德育的尝试 篇10

一、与时俱进, 增补歌曲教材

初中教材不可能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一合拍, 因此, 增补适合的歌曲教材, 使音乐教学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就成为教师必做的工作。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 我们增补了奥运主题歌《我和你》;2009年建国60周年大庆, 我校从百首红歌中增补了《南泥湾》《黄河大合唱》《走进新时代》等10首歌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学校增补教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5首红歌。当然, 增补歌曲要得体、要适当, 初中音乐课还是要坚持以教材为本的原则。

二、追本溯源, 讲清时代背景

每一首歌曲奏响的都是时代的旋律, 颂扬的是时代的强音, 跳动的是时代的脉搏, 流淌的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潮流。要通过歌曲渗透德育, 必须讲清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如:教材中的《七子之歌》, 这是一首关于澳门回归的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但学生对作者、写作年代、时代背景了解甚微, 难以唱出真情实感。于是教唱时, 我这样告诉学生:这首歌的词选自闻一多先生1925年写的组诗《七子之歌》,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 将当时被帝国主义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失去母亲的孩子, 抒发了作者企盼“七子”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感情。教学生唱这首歌, 自然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引领主旨, 感悟歌词意境

音乐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旋律和歌词的基础上, 必须引导学生感悟歌词内容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意境, 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歌曲的育人功能。如:教材中《歌唱祖国》一曲, 写于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上世纪50年代, 正像序歌中所描述的那样, 举国上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神州大地处处回荡胜利的歌声, 华夏儿女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这就是歌曲的主旨。教唱第一段要让学生揣摩祖国地大物博的意境, 教第二段要让学生感悟祖国儿女勤劳勇敢的意境, 教唱第三段要让学生领略对伟大领袖的无比热爱和对伟大祖国未来的憧憬。这样引导学生领悟歌词主旨、进入歌词意境, 学生由此产生的爱国激情就会荡漾在优美的歌声中。

四、进入角色, 带着感情教唱

众所周知, 音乐作品是感情的产物, 词作者带着感情写词, 曲作者根据词的感情谱曲, 所以音乐教师必须带着感情教唱, 以激发学生带着感情学唱。如:为迎接建党90周年, 我教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歌, 这是一首渗透德育的经典红歌, 必须在感情训练上下工夫。一开始, 教学生用稳健的节奏、亲切热情的语气学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一段间奏之后, 节奏和感情急转, 教学生用缓慢的节奏, 带着仇恨的感情学唱“旧社会鞭子抽我身, 母亲只会泪淋淋”两句, 接着加快节奏, 用昂扬的语调唱“共产党领导我们闹革命, 夺过鞭子揍敌人……”又是一段间奏之后, 教师则用更加热情的语调, 教唱和开头一样的歌词, 让学生进一步领悟热爱党、忠于党的豪迈情怀。

浅淡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11

1依附性。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学科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语文学科依赖对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学科则以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叙史才能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

2蕴涵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是蕴涵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地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它应该在完成明确的教育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境界。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

3渐进性。历史教育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涵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这种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的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

4多样性。由于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的差异,在蕴涵性、渐进性的教育过程中,使得即使是同一历史内容的叙述和评价在不同学生的心里也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包括感知、想象、情感、意志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正因为这样,我们不能认为某一历史内容的教学在渗透德育问题上只会有一个集中的、唯一的目标效果。很多历史教学参考书,在规范教学目的上往往定位于某一点的教育,这从编写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允许的,但是以为就只有此教育而无他教育,这无疑是一种天真的主观想象。从理论上说,不够科学、不够全面;从教育实践上看,很多时候也难自圆其说。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条件有很多,而关键则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要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有心。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应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教师就不会有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是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高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它们水火不相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以结合起来。笔者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地检验教育效果的。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在训练着历史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二是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做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合作共处的人,诲人不倦、爱学生并希望学生超过自己的人。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教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的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只有心灵美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获得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 在坚守本学科教学目标旨归的背景下,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成为一种必需, 有着深刻的内涵。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参考《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以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两个模块内容载体为例, 从信息道德认知、信息道德情感、信息道德意志和信息道德行为等方面概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德育范畴。

第一,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践, 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思想交流, 合作互助, 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恰如其分地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明确自我责任承担, 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技术价值观,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对学生的道德渗透起正向显著影响。

第二, 通过“信息的获取”学习, 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引用实例, 进行深入剖析, 启发引导学生关注信息获取活动, 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和技术手段上进行信息的获取, 认识到信息获取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 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 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解决问题。

第三, 通过“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学习, 明确信息加工与表达的重要性。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信息素养的表现之一。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达到信息的“再造”, 发挥信息的价值, 让学生感受信息加工的先进性, 增强信息加工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

第四, 通过“信息的管理”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正确认识, 了解信息管理的必要性, 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 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思想, 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养成乐于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习惯, 体验到信息技术给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便捷。

第五, 通过“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学习, 逐渐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讨论信息技术给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以及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从而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 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文明前行。

第六, 通过“网络技术应用”学习, 了解网络对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的影响。网络成为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通过学习, 达到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应用技能的共通认知, 强化根据实际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渗透网络应用的道德规范和丰富的技术价值观内容,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 必修《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认识“信息”这一事物, 从大量客观现实中感受信息, 归纳信息的特征,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特征分析信息问题、甄别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 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 具有整体的认识, 通过对五次信息技术的学习, 体会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3) 亲历、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中的经验与技巧, 教育学生获取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有效地甄别信息, 学会有效组织信息和处理信息, 为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4) 了解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 认识它们的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 通过对这些软件数据进行整合、挖掘、提炼、统计和分析, 找出其所蕴涵的信息, 为学习、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 (5) 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 体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了解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工具, 有效管理信息, 形成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 (6)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7) 体会信息、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确立信息技术是社会进步的生产力的观点, 认同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 (8) 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 通过倾听校园中的铃声、观看运动场比赛的场景、学习资料上的知识和习题、浏览报纸上国内外的新闻等活动, 发现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无时不在, 无处不有。进一步归纳出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传递性等;再通过《史记》中“增兵减灶”和《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典故, 指出信息具有真伪性, 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信息的假象, 让学生在遇到不明信息时留意。 (2) 人类发展史上有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了解发展的节点, 让学生感悟在历史长河中信息技术对人类前行起到的推动作用。穿插介绍微软公司, 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和商业计算机软件、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 其开发的GUI (人机交互界面) Windows系统至今仍是全球操作系统的主导者。然后介绍国内红旗Linux从1999年8月创办到2014年2月, 成立14年之久的国产操作系统厂商衰败破产, 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与使命感, 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自我发展、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3) 一般信息获取, 就是搜索引擎的使用, 是一种相对固化的认识, 往往通过平铺式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要打破学生这种依附课本知识的拿来主义,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发展多一些参与感和期盼感, 可以设计以“家乡特产知多少”为切入点, 从学生内联角度出发, 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 在体验中掌握多种搜索引擎的应用, 这样既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应用, 又培养了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 (4) 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 选择合适的软件加工信息, 并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浏览者面前, 在此章节中, 教师适当将国产WPS Office与微软Office进行对比, 并且说明在一般计算机中大多使用的是微软Office,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和设计、展示学生的作品等,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 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的学习, 了解从古代的藏书阁、户籍管理, 到近代的实体图书馆、档案管理, 再到现代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售票机构、在线联网学籍管理系统, 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管理源远流长。通过“选修课我做主”的案例, 简单了解数据库的构成、表的关联以及创建新的查询表, 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尝试操作数据库, 体验数据库的功能,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 养成良好的数据管理的习惯和意识, 将学生的视域引向技术背后的信息思想和信息价值。 (6) 在信息的集成与发布的学习中, 让学生认识个体应对自己发布的信息承担责任, 事先要查询可靠的官方数据库, 清楚自己发布错误信息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不轻信谣言, 不传播谣言, 不误导别人,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7) 强化信息技术的技术价值观。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过, 计算机在未来社会就像现代社会人家中必备的螺丝刀一样。在信息技术课堂必须进行“道德渗透”, 用好这把“螺丝刀”, 才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信息观、道德情操”, 达到培养文明, 启迪智慧, 培养其敏锐的、积极的捕捉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 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 倡导网络道德自律, 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体会网络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同网络的价值, 正确地认识网络、网络技术应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关心网络环境, 树立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 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 2013年7月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 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23.2%, 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的庞大群体, 他们普遍缺乏自控力, 痴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这些信息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传递了道德渗透的必要性、迫切性, 我们应利用课堂的有利条件, 有意识地做好道德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形成网络道德自律。 (2) 处在信息化的社会, 网络信息高速流通, 网络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渠道, 网络及其衍生出来的新媒体充斥网络环境, 为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然而, 与此同时, 腐朽、落后、色情文化和有害、蛊惑、邪教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 腐蚀学生的心灵。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 部分学生可能会精神空虚、行为失范、误入迷途, 基于此,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明确指出网络的两面性, 它既有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服务社会的正面价值, 也存在危机、隐患的负面影响。例如网络信息的获取部分, 网络为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也使很多人随意地复制互联网信息, 甚至随意地抄袭别人的成果, 也使我们的学生过度依赖网络, 学生本应该有的想象力、创造力消失殆尽, 网络的信息资源可能导致学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迷航。 (3) 通过网络通信各工作原理, 理解DNS域名解析的过程、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感受通信技术在网络互联中的核心价值。2014年初, 国内部分.com域名网站、腾讯、百度、京东、优酷等大批网站无法正常访问, “断网”的原因与DNS故障有关, 从本质上说是掌握中国网站命门的DNS根服务器控制在美国人手中。DNS根服务器是互联网运行的大脑和中枢神经, 谁控制了DNS根服务器, 意味着谁就有对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 这种情况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网络安全。通过这样的内容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 不管难度有多大, 都必须迎难而上, 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服务器, 从而树立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摘要: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渗透, 可以从德育范畴、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传统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构建、探索与实践。

上一篇:歌唱表演心理下一篇:系统集成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