杓型血压(精选7篇)
杓型血压 篇1
随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高血压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首要疾病[1]。Hermida等[2]的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的比例超过69%。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心脑血管危险事件及靶器官损害[3]。因此,对老年高血压实施有效治疗的重点应是在控制好血压的同时,抑制血压晨峰现象,纠正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时间治疗学原理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的有效性和平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广州市海珠区赤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并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56例(完成全程治疗及随访者244例)。入选为研究对象的患者均满足如下条件:(1)年龄≥60岁。(2)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标准,心血管风险水平为低危或中危层级。(3)经详细询问病史、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胸部X线、常规心电图、血和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清电解质等)后,排除患有继发性、恶性及急进性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哮喘及其他合并严重心脑血管损害的疾病。(4)经动态血压监测(ABPM)确诊为非杓型高血压。(5)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依从性好。本次研究采用配对设计,配对条件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层级、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在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共配成128对试验对象,分别将每对中的2名患者随机分配到夜间服药组(A组)和清晨服药组(B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程、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可比性。试验中止标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终止研究对象的试验):试验开始后每连续的2个月内累计出现3次SBP≥200 mm Hg或DBP≥110 mm Hg,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临床事件,失访或受试者要求退出试验,研究人员认为不适宜继续参与试验者。
1.2 药物治疗和研究方法
治疗开始前,两组患者均先经2周的治疗前导入期(期间停服一切降压药物,每天只口服安慰剂)。治疗开始后,两组患者均每日吞服硝苯地平控释片(商品名称:拜新同,德国拜尔医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为30 mg/片×7片)1片(30 mg),连续服药治疗48周。清晨服药组患者于每天7:00-9:00服药;夜间服药组患者于19:00~21:00服药。治疗开始后,每2周进行诊室访视,测量诊室偶测血压和心率,监测用药不良反应、个人健康行为生活习惯的调整状况及按时服药情况,进行针对高血压防治的保健知识、按医嘱服药行为及良好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宣教,指导其低盐低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规律作息。在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两组病例均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胸部X线、常规心电图、血和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清电解质等检测)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室间隔厚度(IVST)。
1.3 检测方法、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1.3.1采用美国太空实验室生产的spacelabs.90217记录盒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由专人负责安装,测量时间间隔是白昼(6:00~22:00)每20 min自动测量1次,夜间(22:01~5:59)每30 min自动测量1次,记录时间24 h,计算机软件自动剔除无效数据。患者监测期间可正常生活起居,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尽量保持上肢相对静止的伸展状态。如果记录时间不达24 h或者无效记录在总记录中所占的比例超过20%,都需要重新监测。记录血压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 SBP和24 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d SBP和d DBP)、夜间平均SBP和DBP(n SBP和n DBP)。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动态血压达标标准:24 h平均血压<130/80 mm Hg,白天平均血压<135/85 mm Hg,且夜间平均血压<120/70 mm Hg。同时计算:(1)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百分率=(白昼血压平均值-夜间血压平均值)/白昼血压平均值×100%。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百分率为10%~20%为杓型改变,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百分率<10%为非杓型改变[4]。当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百分率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上表现不一致时,以收缩压为准。(2)晨峰血压(MBPS):为起床后2 h内血压平均值与包括夜间最低血压在内的1 h血压平均值(即最低血压及其前后2个血压测得值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值[5,6],以收缩压进行计算。
1.3.2 LVEDD和IVST测量患者先静卧30 min,取平卧位进行检查。由超声室医师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7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LVEDD和IVST。
1.4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基线情况)
治疗期间,因有患者居住地迁移,致6对12名试验对象失访,剩余122对244名试验对象完成全程治疗及随访,患者平均年龄(74.54±9.12)岁,男性140例,女性104例。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各项常规实验室检查的异常结果检出率、异常BMI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常规实验室检查的异常结果检出率、异常BMI检出率的自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个人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得分情况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个人行为和生活习惯得分比较(以自行设计的个人行为生活习惯量表开展随访调查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临床事件和明显的不良反应。清晨服药组中出现轻度头痛3例、轻微水肿3例、便秘2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夜间服药组中出现轻度头痛2例,轻微水肿3例、便秘2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服药2个月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自行缓解、消失,未影响患者的规范降压治疗。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表现相同,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1,P>0.05)。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血压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值(24 h SBP、n SBP、d SBP、24 h DBP、n DBP、d DBP)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值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治疗后夜间服药组患者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值均显著低于清晨服药组患者的相应指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3。经治疗,夜间服药组和清晨服药组分别有112、95例患者的动态血压达标,前者的动态血压达标率(91.80%)显著高于后者(77.87%),差异有统计意义(χ2=9.207,P<0.01)。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比较
夜间服药组有101例(82.79%)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纠正为杓型血压形态,清晨服药组有60例(49.18%)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纠正为杓型血压形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94,P<0.01)。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晨峰血压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PS均显著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治疗后夜间服药组的MBPS明显低于清晨服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EDD和IVST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DD和IV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DD和IVST均显著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治疗后夜间服药组LVEDD和IVST均明显低于清晨服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6。
注:24 h SBP—24 h平均收缩压;d SBP—白昼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 DBP—24 h平均舒张压;d DBP—白昼平均舒张压;n DBP—夜间平均舒张压。
注:MBPS—晨峰血压。
注: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注:IVST—室间隔厚度。
3 讨论
3.1 不同时间给药的24 h降压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夜间服药和清晨服药均能降低24 h动态血压各项指标值,且通过夜间服药对24 h动态血压各项指标值的降低幅度更大,同时夜间服药组患者动态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清晨服药组,提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夜间服药的24 h降压效果明显优于清晨服药。夜间服药能更平稳有效地降低患者昼夜整体血压水平,显著提高其动态血压达标率,从而降低靶器官的长期血压负荷,且在明显纠正夜间较高血压的同时,不会出现n DBP、d DBP降得过低的情况,未引致夜间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3.2 不同时间给药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血压多表现为“双峰一谷”的杓型特征,这种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的活动、保护心脑血管正常结构与功能起着重要作用[7,8,9]。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夜间服药组患者恢复为杓型血压的比例显著高于清晨服药组患者,提示夜间服药能更明显地纠正老年非杓型血压患者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从而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3.3 不同时间给药对晨峰血压的影响
大多数的心脑血管事件容易发生在凌晨,这与晨峰血压增高现象密切相关。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脑白质密度增高的趋势[10],同时常易出现晨峰血压增高现象,因此,有更多脑卒中发生[11]。虽然目前常用的长效降压药物均有较高的谷峰比值(T/P),能够在24 h内较为稳定地发挥降压作用。但清晨服用降压药后,至次日清晨前其有效血药浓度一般已经降低到24 h内的最低水平,而此时正是人体血压迅速上升、需要强化降压疗效以抑制MBPS增高现象的时段。因此,清晨服药往往难以有效地降低该时段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PS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PS均比各自治疗前减少,且夜间服药组患者的MBPS低于清晨服药组,前者MBPS减少的幅度比后者的更大,提示夜间服药能更明显地降低晨峰血压,从而更有效地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3.4 不同时间给药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LVEDD和IVST是早期诊断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指标[13],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DD和IVST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DD和IVST均比各自治疗前减少,且夜间服药组患者的该两项指标均低于清晨服药组,前者该两项指标减少的幅度比后者的更大,提示夜间服药较清晨服药能更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负荷,可更好地逆转非杓型高血压造成的左心室肥厚,从而大大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心脏损害风险。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传统治疗方案,一般未考虑患者血压波动的周期性变化及药物效应和药代动力学的节律性,因而常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在不少引入时间治疗学策略的高血压病治疗研究中,发现高血压患者夜间服药能更好地改善血压昼夜节律[14,15,16],减弱晨起血压的升高幅度[17,18],并减少靶器官的损害[19,20]。本研究也表明在不改变用药种类(硝苯地平控释片)和不增加药物剂量(每日30 mg)、不良反应的前提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较传统的晨起服药方式,能更显著有效地达到以下4点的降压治疗目标:(1)平稳降低昼夜整体血压水平,纠正高负荷血压,提高动态血压达标率;(2)维持夜间血压适度下降,恢复正常的杓型血压模式,减少血压变异性;(3)抑制清晨觉醒后的血压骤升,避免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4)逆转左心室肥厚,降低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效应,减少心脏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结合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推行夜间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不失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治疗模式,患者可能从中大大获益。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轻中度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采用配对设计方法,将244例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夜间服药组(A组)和清晨服药组(B组),分别在19:00-21:00和7:00-9:00给予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d),连续治疗48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室间隔厚度(IVST)。结果 治疗后,A组各项动态血压指标值(24h SBP、n SBP、d SBP、24h DBP、n DBP、d DBP)均显著低于B组(P<0.01);A组的动态血压达标率(91.80%)显著高于B组(77.87%)(χ2=9.207,P<O.01);A组有101例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变为杓型,显著多于B组的60例(χ2=30.694,P<0.01);A组的晨峰血压(MBPS)、LVEDD和IVST均显著低于B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别。结论 夜间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防治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明显优于清晨服药的疗效。
关键词:老年人,非杓型高血压,时间治疗学,治疗结果
杓型血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选取2011 年3 月至2012 年4 月我院心内科及门诊收治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15 例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 (1) 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版中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3]。 (2)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 收缩压 (SBP) 的昼夜差值百分比< 10%; (3) 既往明确诊断高血压病且长期服用长效降压药物, 但控制未获达标的患者。 (4) 住院前均于每日早晨服用长效降压药物。排除标准: (1) 继发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 或血压≥ 180/110mm Hg者; (2)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者; (3) 慢性疾病的急性期或终末期者; (4) 全天有效血压读数< 85% 者; (5) 未能完成研究或随访者。115 例中男57 例, 女58 例;年龄41~75 岁, 平均 (53.1 ± 7.8) 岁;病程2~15 年, 平均 (12.3 ± 6.9) 年;合并血脂异常45 例 (39.1%) , 糖尿病20 例 (17.4%) , 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58 例 (50.4%) 。115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晨起服药组59 例, 夜间服药组56 例, 选择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60 例, 服用比索洛尔55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选择服药种类等方面大体一致。
1.2方法
1. 2. 1 治疗方法患者选择服用长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CCB) 类降压药物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088) , 初始剂量为2.5mg, 每天1 次, 如患者血压控制欠佳, 则加大剂量5mg, 每天1次;或选择服用β1受体阻滞药比索洛尔 (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00201) , 初始剂量为2.5mg, 每天1 次, 如患者血压控制欠佳, 则加大剂量5mg, 每天1 次。晨起服药组患者选择清晨服药, 时间为7:00 — 10:00, 夜间服药组患者选择在夜间睡前服药, 时间为19:00 — 22:00, 根据患者的作息稍有调整。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6 周后, 来院复查肝、肾功能, 检查血糖、血脂及血尿常规。
1.2.2 诊室血压测量诊室血压测量时间为晨间08:00 —10 :00 。测量前要求患者静坐休息1 5 ~3 0 分钟, 测量同侧肱动脉血压3 次, 每次测量间隔2 分钟以上, 取3 次血压的平均值作为诊室血压值。
1 .2 .3 动态血压监测本次观察选用日本A N D T M-2430 型动态血压监护仪。第1 次测量前要求患者休息15~30 分钟, 将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 之后进行昼 (06 :00 —22 :00) 、夜 (2 2 :00 — 06 :00) 2 4 小时血压监测, 日间测量时间间隔为30 分钟, 夜间时间间隔为60 分钟。患者可以进行正常活动, 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袖带松动或脱落。告知患者在自动测量过程中上臂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保证全天有效血压读数> 85%。
1.3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开始后, 观察两组患者的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 动态血压参数包括24 小时平均收缩压 (2 4h MS BP ) , 2 4 小时平均舒张压 (2 4 h MDB P ) , 日间平均收缩压 (d M S B P ) , 日间平均舒张压 (d MDBP) , 夜间平均收缩压 (n MSBP) , 夜间平均舒张压 (n MDBP) 等, 并记录两组患者SBP昼夜差值和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 ±s) 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日间诊室血压比较 (表1) 治疗前两组SB P、DB 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SBP、DBP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动态血压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动态血压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动态血压参数各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 夜间服药组患者n M S B P 、n MDB P值显著低于晨起服药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他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1、2分别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2.3 昼夜节律改变情况及SBP昼夜差值比较 (表3) 治疗后, 晨起服药组有11 例 (18.6%) 由非杓型高血压纠正为杓型高血压, 夜间服药组有27 例 (48.2%) 由非杓型高血压纠正为杓型高血压, 纠正例数显著多于晨起服药,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1 . 3 5 , P < 0. 01 ) 。治疗结束后, 两组患者SBP昼夜差值显著高于治疗前, 晨起服药组、夜间服药组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87、8.11, P < 0.01) , 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3, P > 0.05) 。
3 讨论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 Straka等[4]就已经提出了关于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概念, 提出高血压的治疗要依据心血管系统的生物节律及血压的动态监测结果进行。依据血压的昼夜节律和药物作用的时间变化规律, 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合理给药时间, 达到最佳疗效与最低副反应[1]。大多数健康成年人的血压在24 小时中会呈现一定节律的血压波动, 且日间血压高于夜间血压, 称为杓型血压。研究发现, 在一些非杓型高血压人群中, 尤其是老年患者中, 丧失了正常的血压节律, 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 甚至高于日间。这类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发生率明显增加, 极易引发各种严重心脑血管事件[5]。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早晨服药, 尤其是短效和中效降压药物, 不能有效控制夜间血压。对这类患者可以选择夜间服药, 帮助恢复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并控制晨峰血压, 避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其中首选长效降压制剂[6]。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CCB, 具有口服吸收缓慢、谷峰比值高的特征[7]。研究发现, 夜间服药6~8 小时后其血药浓度可达峰值, 不仅能有效控制夜间血压, 且能保证清晨时有较高的血药浓度, 以避免晨峰血压升高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比索洛尔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β1受体阻滞药, 生物利用度高, 血浆清除半衰期长达10~12 小时, 可平稳持续控制血压。本文结果显示, 晨间服药和夜间服药对诊室血压的改善效果一致, 提示这两种长效降压药物降压效果显著, 不同时间服药对诊室血压均有良好疗效。通过对SBP昼夜差值进行分析, 发现不同时间服药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昼夜差值异常的现象。但在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中发现, 夜间服药对n MSBP、n MDBP降低效果显著优于晨间服药, 提示夜间服药能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此外, 在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血压节律进行观察, 发现晨起服药组有18.6% 的患者, 夜间服药组有48.2% 的患者血压由非杓型纠正为杓型。长效降压药物在全天血压的控制方面效果显著, 且夜间服药效果更优, 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患者的血压节律。但服药时应注意不可盲目加量, 以避免血压突然降低30mm Hg以上发生“分水岭区”脑梗死[8]。
综上所述, 针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 改变常规服药时间, 选择长效降压制剂, 选择夜间服药, 可以更好地降低夜间血压, 保证全天平稳、有效降压, 且在纠正异常血压昼夜节律, 恢复杓型血压方面效果更加显著, 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以达到最佳疗效与最低副反应。
参考文献
[1]马博聪.不同服药时间对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 2011.
[2]彭峰, 张廷星, 黄群英, 等.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率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 20 (6) :537.
[3]刘力生, 吴兆苏, 朱鼎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修订版) [J].中国高血压杂志, 2010, 17 (8) :10.
[4]Straka RJ, Benson SR.Chronopharmacologic considerations when treating the patient with hypertension:a review[J].J Clin Pharmacol, 1996, 36 (9) :771.
[5]马金宝, 秦明照.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关系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13 (11) :995.
[6]英俊岐, 高春燕, 侯丽萍, 等.90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情况及动态血压监测的调查[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1) :1796.
[7]张林虎, 苏庆丰, 张晶晶, 等.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7) :112.
杓型血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5月于我院住院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2型糖尿病的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 病程在5年以上, 高血压诊断符合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 按夜间血压下降率是否超过10%分为杓型高血压组和非杓型高血压组。杓型高血压组61例, 其中男29例, 女38例, 年龄 (62.05±12.30) 岁;非杓型高血压组61例, 其中男31例, 女30例, 年龄 (60.36±11.66) 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1.2 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无创性袖带式自动血压监测仪 (美高仪公司) ;设定昼时间段 (07:00~22:00) , 夜时间段 (22:00~07:00) ;测量间隔白天30min, 夜间60min;仪器自动充气测压并记录储存数据;按设定的时间作息, 睡眠受影响明显者剔除。24h内有效监测次数需大于获得次数的80%, 按动态血压的原始数据, 计算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 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表示, 夜间血压下降率计算方法= (日间收缩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平均值) /日间收缩压平均值×100%。夜间血压下降率大于10%为杓型血压, 夜间血压下降率为负值即夜间血压不降反升高的为反杓型血压。
1.2.2 HRV分析
采用英国进口OXFORD三导同步全信息动态心电图系统记录24h动态心电图 (Holter) 。在此基础上进行HRV时域法测定两组24hHRV时域参数。由计算机自动计算24h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 (SDNN) , 24h内每5min时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SDANN) , 全程全部窦性R-R间期的平方根 (rMSSD) , 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50ms的心跳数所占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 (PNN50) 。受检者于08:00~09:00时至次日08:00~09:00时佩戴Holter, 检查前1d及当天禁止饮用咖啡、浓茶、酒及能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 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按设定的时间作息, 睡眠受影响明显者剔除。欧美HRV专家委员会于1996年提供的一组正常参考值中, SDNN的正常范围为 (141±39) ms, 小于100 ms为中度降低, 小于50 ms为显著降低[2], 按此标准, 计算两组病人HRV参数SDNN在不同降低程度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HRV参数比较 (见表1)
杓型高血压组SDNN、SDANN均显著低于非杓型高血压组 (P<0.001) , 表明杓型高血压组自主神经受损程度较重。
2.2 两组HRV参数值SDNN在不同降低程度的发生率比较 (见表2)
杓型高血压组SDNN中度降低及显著降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杓型高血压组 (P<0.001) 。
例 (%)
3 讨论
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 为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迷走神经张力降低, 损伤早期多无明显表现, 常给诊断带来困难。心率变异性反映自主神经功能, 可以评估心脏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性, 判定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病情及预后, 已知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一些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参数异常是疾病预后不良的标志。
高血压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 也是发生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疾病随着患者年龄、病程以及体重渐进性加重, 糖尿病和高血压两者并存的危险分层往往也达到了很高危的水平, 它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及同时引起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 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3]。生理状态下, 人体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性改变, 呈双峰一谷杓型, 但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有高达50%左右表现为非杓型。糖尿病发生心源性猝死率高, 早期变化多表现为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失常所致的功能失调。
本研究结果中糖尿病合并反杓型高血压组SDNN、SDANN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该组患者自主神经受到明显损害, 其中迷走神经受损重于交感神经。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明显降低, 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加, 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减弱。在这类患者中, 心率变异性改变所反映的心脏交感、副交感张力改变失衡, 可使心室颤动阈值降低, 易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猝死[4]。血压异常节律变化是引起心脏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 临床资料表明非杓型高血压比杓型高血压有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倾向, 其中反杓型血压节律变化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更为显著。因此, 对于糖尿病合并反杓型高血压患者更应注意自主神经病变的及早检查,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 努力做到血压的安全达标, 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同时全面控制心血管的危险因素, 改善预后, 降低死亡率[5]。
使用无创心电学检测方法定量评价糖尿病合并反杓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 具有方法简便、价廉的优势, 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猝死的预警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Lewis MJ.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alysis:A tool to assess cardiac automatic function[J].Comput Inform Nurs, 2005, 23 (6) :335-341.
[2]姜志荣, 董果雄.心电图学与临床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303.
[3]李红梅.57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 (11) :113-114.
[4]罗昭林, 钟杭美, 祝善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心肌缺血时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3, 12 (2) :90-92.
杓型血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共170例, 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2010》诊断标准[1],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同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缺血性心肌病、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入选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 每组85例;其中A组患者中男性48例, 女性37例, 年龄61~75岁, 平均年龄为 (67.19±5.34) 岁, 病程7~18年, 平均病程为 (11.45±2.73) 年;B组患者中男性46例, 女性39例, 年龄61~77岁, 平均年龄为 (67.30±5.39) 岁, 病程6~20年, 平均病程为 (11.56±2.77)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 (国药准字H20074084) 口服治疗, 5 mg/次, 1次/d;B组患者则采用硝苯地平 (国药准字H20133022) 口服治疗, 30 mg/次, 1次/d;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疗程, 共行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 记录患者诊室血压控制例数, 计算百分比;以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Hg作为判定标准[2]; (2) 记录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例数, 计算百分比;以收非杓型纠正为杓型作为判定标准[3]; (3) 记录患者头晕、头痛及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计算百分比。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室血压控制率比较
A组患者诊室血压控制率分别为81.54% (53/85) , 84.62% (55/85) ;两组患者诊室血压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74, P>0.05) ;见表1。
注:△与A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比较
A组和B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分别为31.76% (27/85) , 54.12% (46/85) ;B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显著高于A组 (χ2=8.12, P<0.05) ;见表2。
注:△与A组相比, 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率比较
A组患者中发生头晕3例, 头痛2例, 面色潮红8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9%;B组患者中发生头晕4例, 头痛4例, 面色潮红7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3, P>0.05) ;见表3。
3 讨论
非杓型高血压是指夜间收缩压均值较白昼下降<10%的一种特殊高血压类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我国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而相较于杓型高血压, 其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严重心律失常及脑卒中几率明显增加, 以凌晨血压增高者最为显著[4];而患者因夜间血压下降减弱或消失, 出现凌晨血压高峰, 可能诱发心、脑及肾等重要靶器官在长时间内处于高负荷状态, 器官功能障碍发生风险更高。已有研究显示, 钙离子拮抗剂17:00-18:00口服有助于改善夜间高血压状态, 调节异常血压昼夜节律[5];但何种钙离子拮抗剂应用患者可获得更佳临床收益尚无明确定论。
该次研究结果中, A组患者诊室血压控制率分别为81.54% (53/85) , 84.62% (55/85) ;A组患者中发生头晕3例, 头痛2例, 面色潮红8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9%;B组患者中发生头晕4例, 头痛4例, 面色潮红7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两种钙离子拮抗剂应用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治疗具有相近血压控制效果和治疗安全性, 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 其中诊室血压控制率均超过80%, 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低于20%,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6];而A组和B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分别为31.76% (27/85) , 54.12% (46/85) ;B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改善率显著高于A组 (P>0.05) , 则证实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口服硝苯地平有助于提高血压控制稳定性, 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氨氯地平属于常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之一, 绝对生物利用度仅为64%~80%, 难以在24 h内维持血压稳定[7];而该次选择硝苯地平控释片剂通过渗透压泵系统可保证药物成分在24 h内匀速释放, 绝对生物利用度可达84%~89%, 降压作用维持时间接近36 h, 一次给药可保证药效维持至次日凌晨, 对于控制凌晨血压增高效果确切[8];笔者认为这是硝苯地平均有在调节血压昼夜节律方面具有优势关键原因。
综上所述, 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均可有效控制血压水平, 并未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硝苯地平应用在促进血压昼夜节律恢复方面效果优于氨氯地平。但鉴于入选样本量较小, 随访时间短及单一中心等因素限制, 所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2010[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 (8) :701-743.
[2]孙玉青, 骆雷鸣, 王瑞英, 等.老年男性非杓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血压昼夜节律及靶器官损害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4, 6 (2) :168-171.
[3]叶春福, 藏传兰, 涂江红, 等.不同时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对纠正老年患者非杓型高血压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7) :4971-4972.
[4]李静, 查道刚, 刘学员.氯沙坦联合尼群地平对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晨峰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 21 (5) :659-662.
[5]王祎, 冯华, 高闻, 等.常见降压药小剂量联合治疗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12) :3281-3282.
[6]庞志华, 赵伟.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肥厚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1) :13.
[7]曹峰.依那普利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 (10) :55.
杓型血压 篇5
1.1 入选标准
(1) 年龄在40~70岁; (2)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2010年颁布的诊断标准, 以及夜间血压下降不超过10%, 同时对患有继发性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肌病以及其他严重肝心肾疾病予以排除, 均无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禁忌证, 能坚持服药并按时接受复查的患者。 (3) 高血压急症须静脉用药血压平稳后人选。
1.2 一般资料
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共110例, 其中男71例, 女49例, 服用培哚普利4 mg, 2周后无效及未达显效者, 随机分为晨服组、分开服组两组, 两组各55例, 晨服组男35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63.22±8.4) 岁, 晚服组男39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64.32±8.8) 岁,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 以及体质量指数和高血压分级等一般资料上的比较, 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两组均采取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 开始时两组均给予培哚普利4 mg, 每日一次于早晨7点服用, 服用2周后无效及未达显效者, 晨服组晨7点增加施慧达到5 mg, 分开服药组于早晚7点分别加服施慧达2.5 mg, 两组疗程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
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系统 (CONTECA BP-1型) , 白天时间规定在凌晨6点至晚间10:00, 血压测量15 min一次;夜间时间规定在晚间10:00~次日6:00, 血压测量同样为15 min一次。白天与夜间的总测量时间为24 h。有效测定指标以有效血压测量的次数达到总测量次数的80%为判定标准, 否则视为无效。采用专业软件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取总测量时间 (24 h) 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 以及白天与夜间各自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总测量时间 (24 h) 平均血压, 以及白天与夜间各自的平均血压、降压有效率等进行比较。
1.5 疗效判定
标准参照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降压药物的疗效判定, 显效:血压降至正常 (140/90 mm Hg) 以下, 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 或收缩压下降≥20 mm 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0 mm Hg, 但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10~19 mm Hg;无效:未达上述水平者。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 在24 h平均血压下降幅度方面, 两组比较差异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在白天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幅度两方面, 发现晨服组明显优于分开服药组, 比较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方面的比较, 分开服药组要高于晨服组, 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临床证实, 正常人血压在昼夜阶段波动明显, 在动态血压波动曲线上显示为“双峰一谷”。而且, 研究发现,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波动的模式与正常人相一致, 均表现为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相对于白天明显, 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 (白天平均值一夜间平均值) /白天平均值, 10%~20%:称为杓型, <10%:非杓型[2]。在本研究中, 虽然服用的培哚普利及施慧达都是长效制剂, 施慧达的半衰期甚至可达49.6 h, 但对于非杓性高血压患者, 早晚分次给药在控制夜间血压尤其收缩压方面明显优于晨服组。分析原因:晨服组降压药物的日间血药浓度相对较高, 经过自身一段时间的衰减后, 夜间血药浓度明显下降, 无法达到很好的降压目的, 导致患者血压在夜间再次提升, 出现血压晨峰。国内外研究表明, 血压晨峰与夜间血压高关系密切。综上所述, 对于杓型高血压, 因其夜间血压相对处于较低水平, 晨醒立即服用长效制剂, 对于控制白天血压高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非杓性高血压, 早晚分次给药可纠正紊乱的昼夜节律, 有利于平稳降压、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订委员会[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 (7) :579-615.
杓型血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校门诊及教学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选择同时符合如下标准的患者: (1) 血压达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2]; (2) 24 h动态血压监测 (ABPM) 确定为非杓型高血压 (SBP昼夜差值百分比<10%) [3]; (3)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合并有明显心、脑、肝、肾损害及糖尿病; (4) 排除对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产品中任何成分及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入选对象80例, 其中, 男49例, 女31例, 年龄43~71岁。均获得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诊室血压测量与24 h ABPM 8:00~10:00测量诊室血压, 患者坐位休息15 min后测量其左侧肱动脉血压3次, 每次间隔2 min以上, 其平均值即为该患者诊室血压值。应用美国伟伦动态血压ABPM 6100监护仪进行24 h血压监测 (6:00~22:00为白昼、22:00~次日6:00为夜间) , 袖带缚于患者左上臂, 设置每30 min自动测压1次, 维持日常活动与工作, 全天有效血压度数须>85%, 每小时区间血压读数无遗漏[3]。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正常值均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
1.2.2分组采用随机、单盲和自身对照与分组对照的研究方法, 运用随机排列表将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各40例) , 治疗前均测量体重、身高 (计算体重指数) 并进行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验以及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眼底检查。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高血压分级等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3治疗所有患者经安慰剂洗脱7 d后入组开始治疗。A组每晨7: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 (每粒含厄贝沙坦150 mg, 氢氯噻嗪12.5 mg, 内蒙古元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811) ;B组每晚19: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 剂量均为1粒/d。治疗随访6个月, 此过程中不合并使用其他降压药物。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以收缩压 (SBP) 为观察指标, 包括治疗后8周和6个月时的诊室SBP下降值、白昼SBP下降值、夜间SBP下降值 (前3项均与治疗前比较) 、谷峰比值 (T/P, 给药前的平均动脉压下降值/给药后平均动脉压最大下降值) [4]、平滑指数 (SI, 药物治疗后24 h每小时血压下降的均值与其标准差的比值) [5]、24 h SBP达标率 (24 h平均SBP<130 mm Hg者所占比例, 1 mm Hg=0.133 k Pa) 、白昼SBP达标率 (白昼平均SBP<135 mm Hg者所占比例) 和夜间SBP达标率 (夜间平均SBP<125 mm Hg者所占比例) 、杓型血压转变率 (由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的百分率) 等9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对象均完成治疗及随访。 (1) 治疗后各时点两组的诊室SBP、白昼SBP、夜间SBP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2) 两组各时点谷峰比值均>70%;平滑指数均>1; (3) 两组比较:各指标中B组夜间SBP血压下降值、夜间SBP达标率及杓型血压转变率高于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两组之间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由于非杓型高血压具有更大的靶器官损害和临床事件的风险, 因此针对非杓型高血压的治疗, 不仅要求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 而且还要尽量地使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恢复正常, 这就需要按照时间治疗学的原理来应用降压药物。
T/P是反映药物作用维持时间、平稳程度及评价降压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SI则是一项反映药物平稳降压新指标, 平滑指数越高, 血压波动性越小, 降压越平稳;两项指数相结合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药物降压的平稳性。目前认为T/P≥0.5的降压药物能更好控制24 h血压而又能保持血压的昼夜节律[6,7], 本研究结果显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的T/P无论是晨间或晚间用药均大于0.7, 同时SI均大于1, 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应该在治疗效果方面基本一致。但实际上晚间用药者夜间SBP血压下降值、夜间SBP达标率及杓型血压转变率高于晨间用药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无论何时用药均能平稳有效降压, 但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晚间给药效果更佳, 更有利于控制夜间血压水平, 并使其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纠正为正常的杓型。其原因可能在于夜间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主要因素, 在降压药物剂量不变的条件下, 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意识地给予晚间用药, 能使其药物浓度峰值在夜间出现, 可以有效控制夜间平均动脉压, 而使其恢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 亦能降低一天中总的血压水平[8]。
参考文献
[1]Eguchi K, Kario K, Shimada K.Comparison of candesartan with lisino-pril on ambulatory BP and morning surg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hy-pertension[J].Am J Cardiol, 2003, 92 (5) :621-624.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24.
[3]孙宁玲, 喜杨, 荆珊, 等.左旋氨氯地平的时间药理学对纠正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作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7, 15 (1) :26-29.
[4]余振球, 赵连友, 洪昭光, 等.实用高血压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88-293.
[5]刘艳阳.24 h动态血压检测在诊治高血压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学, 2007, 8 (12) :120-126.
[6]罗雪琚.24小时控制血压的重要性[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3, 24 (6) :405-407.
[7]刘宏.动态血压监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 :48-49.
杓型血压 篇7
关键词:高血压,晨峰现象,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踝肱指数,尿蛋白/肌酐
多项国际高血压临床研究显示晨峰现象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MBPS) 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1,2],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的多血管床病变[3]。踝肱指数 (ankle brachial index, ABI) 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 (Um Alb/Cr) 与动脉结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ABI以及Um Alb/Cr异常促进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的重要机制。目前国内对老年人杓型高血压患者晨峰现象与MCI、外周动脉血管闭塞性疾病 (PAD) 、尿微量白蛋白/肌酐 (Um Alb/Cr) 三者之间的关系罕见报道, 本文集中测量老年人杓型高血压患者的ABI、简易智力状况量表 (MMES) 、Um Alb/Cr, 分析三者与MBPS的关系, 并统计MCI患病率、PAD患病率、尿蛋白肌酐阳性率, 旨在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 为合理应用降压药物控制MBPS, 早期有效防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58例, 其中男235例, 女223例, 平均年龄 (70.6±9.8) 岁;纳入标准: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诊断标准, 即在非同日测量血压3次, 收缩压≥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90 mm Hg。排除标准:根据病史、体检、辅助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患、肾脏病、严重脑血管疾病、老年抑郁症、癫禶以及其他精神病不能配合检查者。均经动态血压监测确诊为杓型节律, 并根据人机对话计算结果分为晨峰组 (MBPS组) 及非晨峰组 (NMBPS组) 。MBPS组273例, 其中男137例, 女136例, 平均 (71.83±9.35) 岁;NMBPS组185例, 其中男98例, 女87例, 平均 (70.36±8.98) 岁;2组患者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均未更改原降压治疗方案。所有入选受试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血压监测
采用德国TM2430EX型携带式自动血压计, 袖带缚于研究对象左上臂, 日间 (6∶00~22∶00) 以及夜间 (22∶00~6∶00) , 分别间隔15 min、30 min自动充气1次, 记录并储存各血压值, 连续监测24 h, 有效读数>85%为合格, 否则隔日重测。以夜间血压下降率判断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夜间血压下降率= (日间血压均值-夜间血压均值) /日间血压均值×100%, 夜间血压下降率10%~20%为杓型血压组。并通过人机对话获得清醒后2 h内收缩压平均值以及夜间收缩压最低值, 根据睡-谷晨峰公式计算MBPS, MBPS=起床后2 h内收缩压平均值-夜间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 (夜间血压最低值及前后共3次收缩压的平均值) , 如差值>23.6 mm Hg为具有MBPS现象[4]。观察参数:24 h平均收缩压 (24h SBP) 、24 h平均舒张压 (24h DBP) 、24 h平均动脉压 (24h MAP) 、白昼平均收缩压 (d SBP) 、白昼平均舒张压 (d DBP) 、白昼平均动脉压 (d MAP) 、夜间平均收缩压 (n SBP) 、夜间平均舒张压 (n DBP) 、夜间平均动脉压 (n MAP) 、夜间最低收缩压平均值、清醒2 h收缩压平均值。
1.3 Um Alb/Cr、ABI以及MMES测定
由经过培训的老年科主治医师根据国际通用MMES量表得分进行早期认知功能评定, 该量表评分范围为0~30分[5], 根据国际标准:>24分为认知功能正常, ≤24分为认知功能下降。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采用英国亨特莱RD2多普勒超声血流检测仪测定ABI, 患者仰卧, 测双侧前臂血压, 并取高值作为肱动脉压 (两侧血压差值<10 mm Hg) , 取双侧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收缩压中较高值为踝动脉压, 踝动脉压除以肱动脉压值为ABI, 选取双侧较小ABI值进行计算。留取患者清晨中段尿样, 由有经验的检验医师, 采用免疫比浊法 (日立7600型, 日本产) 进行测定, Um Alb/Cr比值男>2.5 mg/mmol、女>3.5 mg/mmol为异常。
1.4 血生化指标测定
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 由有经验的检验医师,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日立7600型, 日本产) 常规检测血尿素 (BUN) 、肌酐 (Cr) 、血糖 (Glu)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描述, 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应用Pearson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BUN、Cr、Glu、HDL-C、LDL-C、TC、TG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比较
MBPS组24h SBP、d SBP、n SBP、24h MAP、d MAP、n MAP、收缩压晨峰变异幅度均高于NMBPS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2。
2.3 2组间MMES、ABI、Um Alb/Cr比较
MBPS组MMSE评分、ABI显著降低, Um Alb/Cr显著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3。MBPS组MCI发生率、PAD发生率、Um Alb/Cr阳性率分别为38.06%、68.13%和64.84%, 均高于NMBPS组的13.51%、54.59%和41.6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与MBPS组比较, *P<0.05, **P<0.01
2.4 MBPS与MCI、ABI、Um Alb/Cr、年龄相关性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MBPS与MCI呈负相关, r=-0.61 (P<0.05) , MBPS与ABI呈负相关, r=-0.58 (P<0.01) , MBPS与Um Alb/Cr呈正相关, r=0.67 (P<0.01) , MBPS与年龄呈正相关, r=0.32 (P<0.05) 。
注:与MBPS组比较, **P<0.01
3 讨论
MBPS与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卒中等多种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峰时间吻合, 提示MBPS可引起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 清晨时段收缩压平均升高14 mm Hg, 甚至可上升80 mm Hg, 国内外把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作MBPS现象[6]。经研究, 此现象既可见于异常血压节律高血压患者, 亦可见于杓型曲线高血压患者, 正常杓型血压节律的高血压患者其MBPS使血压变异性增加, 因而可对靶器官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MBPS组与NMBPS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高血压病程、BUN、Cr、Glu、HDL-C、LDL-C、TG、TCH、24 h DBP、d DBP、n DBP、n MAP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MBPS组患者24h SBP、d SBP、n SBP、24 h MAP、d MAP、收缩压晨峰变异幅度均高于NMBPS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具有MBPS的老年人杓型高血压患者, 自清晨觉醒后血压迅速增高, 发生晨峰高反应, 引发机体血压负荷剧增, 神经内分泌调节平衡打破, 使血压维持较高水平, 促发靶器官损害。另外, 老年人血管纤维化严重且顺应性下降, 清晨血压陡升增加血管张力, 血流剪切力增大, 更加重了MBPS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性。国内外研究发现, 年龄是引起血压MBPS的独立危险因素, 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易发生MBPS[7]。本研究入选的458例老年杓型高血压患者, 其中273例患者存在MBPS现象, 占59.6%, 略低于国外研究的61%。
近年来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有MBPS者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8], Unverzagt等[9]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MCI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 故具有正常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MBPS也会影响MCI。本研究发现, MBPS组MMES评分低于NMBPS组, MBPS组MCI发生率高于NMBPS组, 表明具有MBPS的老年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MCI。可能机制为具有MBPS的老年杓型高血压患者, 组织灌注不稳, 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功能障碍, 激活RAS系统[10], 促进大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甚至加重, 也可引起小动脉管壁玻璃样变性, 从而进一步减少脑灌注, 造成神经纤维原变性以及脑萎缩[8]、大脑皮质变薄、脑回变窄、脑沟变宽, 导致出现MCI。
ABI是踝部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 主要用于PAD的诊断, 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 MBPS组ABI显著低于NMBPS组, 提示具有MBPS的老年杓型高血压患者大动脉弹性进一步减退、僵硬度显著增加,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加重, 导致动脉管腔的结构改变加剧, 使ABI降低, 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ABI<0.9可诊断为PAD, 其诊断的敏感性为95%, 特异性为99%。本研究MBPS组PAD的发生率 (68.13%) 显著高于NMBPS组的54.59% (P<0.01) , 表明MBPS组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较NMBPS者高。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的多血管床病变, MBPS对全身动脉功能及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MBPS促进老年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导致靶器官损害。
MBPS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程度密切相关[11], MBPS引起或加剧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引起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导致肾小球缺血, 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最终导致肾损害。本研究结果显示MBPS组Um Alb/Cr均显著高于NMBPS组, MBPS组Um Alb/Cr阳性率均高于NMBPS组, 表明正常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其MBPS可对肾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MBPS组患者肾脏滤过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其主要机制为MBPS组晨间血压骤升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压力负荷以及肾脏的高蛋白灌注负荷, 损伤肾脏血管的内皮细胞导致其电荷屏障功能减弱, 影响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 使微量白蛋白漏出增多。经尿Cr矫正后的Um Alb/Cr使其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显著提高。
本研究结果亦显示MBPS与MCI、ABI、Um Alb/Cr呈中度相关, 与年龄呈低度相关,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提示老年人MBPS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是广泛的, 不仅对外周血管而且涉及肾脏血管、脑血管, MBPS和MCI、ABI、Um Alb/Cr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 随着MBPS变异度增加, 靶器官损害趋向明朗化, 这几个指标相互补充, 从不同角度表明MBPS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其程度和进展快慢直接影响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ABPM) 筛查MBPS, 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调整血压节律有效控制MBPS、降低MBPS变异度, 尽力维持或者恢复老年人相对“健康”的血压节律模式[12], 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靶器官损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Kario K.Proposal of RAS-diuretic vs.RAS-calcium antagonist strategies in high-risk hypertension:insight from the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profile and central pressure[J].J Am Soc Hypertens, 2010, 4 (5) :215-218.
[2]Kario K, Hoshide S, Shimizu M, et al.Effect of dosing time of 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ade titrated by self-measured blood pressure recordings on cardiorenal protection in hypertensives:the Japan Morning Surge-Target Organ Protection (J-TOP) study[J].J Hypertens, 2010, 28 (7) :1574-1583.
[3]O'Brien E.Unmasking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 2005, 45 (10) :481-482.
[4]Kario K, Pickering TG, Umeda Y, et al.Morning surge in blood pressure as a predictor of silent and clinic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elderly hypertensives:aprospective study[J].Circulation, 2003, 107 (10) :1401-1406.
[5]沈渔邨.精神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6-264.
[6]张维忠.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 (3) :287-288.
[7]Lee DH, Ihm SH, Youn HJ, et al.Age i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the early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in patients never treated for hypertension[J].Korean Circ J, 2009, 39 (8) :322-327.
[8]周英智, 马丽娜, 冯明, 等.血压晨峰现象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老年医学, 2014, 28 (3) :201-203.
[9]Unverzaqt FW, Oqunniyi A, Taler V, et al.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frican Americans[J].Alzheimer Dis Assoc Disord, 2011, 25 (1) :4-10.
[10]彭清, 王小洁, 余琴, 等.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 (7) :76-79.
[11]王瑞英, 冯品, 任军梅, 等.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变化对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2 (2) :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