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血压

2024-06-30

控制血压(精选10篇)

控制血压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社区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控制效果。方法 选取24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21)和观察组(n=121),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和门诊随访,观察组实施社区管理模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且观察组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遵医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社区管理不仅可使患者血压得到控制,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改善生活习惯。

关键词:高血压,高血压社区管理,效果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和疾病负担重的特点,是脑卒中、心脏病、肾病等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社区管理已被证明是有效控制高血压的重要途径[1]。为缓解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低和社区管理水平不高的困境,建立有效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针对这一情况,本研究采取社区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病情控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24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且未服用降压药物。其中男140例,女102例,年龄45-79岁,平均(56.17±8.73)岁;合并症:高血脂158例,糖尿病84例。将上述24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和门诊随访,观察组实施社区管理模式。具体方法:(1) 组织专家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为依据,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起草《高血压社区防治手册》。(2) 健康体检。全年进行1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免费测量血压,做心电图1次,测血糖1次,计算体重指数1次。(3)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发展后果、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同时教会患者自己测量血压,以便及时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做到适时增减药物和及时去医院就诊。(4)饮食指导。提倡素食为主,降低食盐量、低糖和低脂,多食水果和蔬菜。(5)适当运动。规律、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方法,如慢跑、游泳、打太极和健美操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6)随访: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进行分级随访管理,低危患者随访1次/3月,中危患者随访1次/2月,高危、很高危患者随访1次/月。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干预后血压变化情况,计算血压控制达标率。(2)比较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相关知识包括高盐、吸烟、酗酒、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危害及高血压并发症。(3)探讨两组患者遵医嘱率(即合理运动、合理用药、定期检查和合理饮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作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且观察组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遵医嘱率比较

观察组遵医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达18.8%,其患者人数约1.6亿人以上,在已知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约有3 000万人没有接受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未达到控制目标的约占75%[2]。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0.6%、24.7%和6.1%,而2000年美国就已分别达到了70.0%、59.0%和34.0%[3]。因此,防治及控制高血压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关研究证明[4],吸烟、饮酒、高脂饮食、高盐饮食、 不锻炼及高血压病家族史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缺乏高血压基本知识,故需要通过进行有效的高血压社区干预管理,提高居民的高血压防治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用药,才能更好地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5]。陈泽萍[6]对高血压患者采用社区管理和综合干预方案控制高血压,即在1年时间内给予饮食、 运动、心理、药物和健康教育等指导,干预后患者的血压降低,服药率和遵医嘱率升高,高血脂和高血糖也明显好转。说明高血压社区管理和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中,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自我管理和规范药物治疗等社区管理措施后,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86%VS 55.37%,P<0.05);而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遵医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由此可见,通过社区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对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知晓率,让其正确认识到高血压疾病的危害,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

综上所述,高血压社区管理不仅可使患者血压得以控制,还可有效地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改善生活习惯。 因此,各地方应进一步加强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措施的落实,不断提高这一群体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

控制血压 篇2

【关键词】护理干预: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78-01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多发病、常见病,病程缓慢且不易控制,需长期治疗,并且容易并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1],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不但严重威胁患者健康,还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有关研究显示,导致发病率上升的因素中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和对疾病的未知占据主要位置。本院对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部分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中同意接受观察并完成有效的随访的患者共120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50例,年龄35~76岁,平均48岁。所有患者的诊断均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的测量方法和WHO的诊断标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的治疗都由医生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两组患者的治疗、年龄、性别、病况、经济状况等一般资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1.2 评定标准

服药依从性的判定依据MORISKY4个问题标准[2]:问题答案均是否定时判定为依从性好,若有一个或以上回答是肯定的则判定为依从性差。血压判定标准:伴有其它疾病患者血压低于130/80mmHg,普通患者血压低于140/90mmHg为血压正常。

1.3 统计方法

所有患者门诊随访1年并对分组前及1年后的血压达标、服药依从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软件采用SPSS10.0,x2进行检验。

1.4 护理干预

对护理干预组的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详细了解每个病患的具体状况并对他们提出干预建议和健康教育,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用药进行評价和指导。

1.4.1 健康教育

通过随访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对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和治疗预防注意事项有所了解,使其对血压控制的重要性及长期控制的必要性产生理解。并在随访中对病患的心理调节进行指导,教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正确测量血压,并每天测量3次,病情出现变化及时咨询或就诊,就诊时将测量记录给医生做治疗参考。

1.4.2 药物干预

长期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严重经济负担,也导致一些患者服药后血压达到正常水平便擅自停药,进而导致病情复发或停药综合征的出现。因此,应加强对患者进行用药原则及擅自停药、减药不良后果的宣传,强调遵医服药的重要性。并针对患者的具体经济状况,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尽量选用不良反应低、价格便宜的药物,认真解释药物的作用及用药规律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服药,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

1.4.3 饮食及运动干预

高盐和高脂肪的摄入是高血压病发的主要诱因,因此要指导患者少吃含脂肪、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多食高纤维及有降压降脂作用的食物,并尽量使盐的摄入量每日不高于5克,戒烟限酒,进而极大的提升降压效果。高血压患者不宜剧烈运动,但适量的运动则可以有效控制并减少体重,增强患者体质,因此,应根据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年龄进行针对性的运动指导,使其在安全的运动范围内进行锻炼。而对于长期从事紧张、刺激或注意力集中的工作的患者,要引导他们适当调节自我作息,并进行适量锻炼、自我放松。

2结果

分组1年后,护理干预组60例患者血压达标45例,占75.00%,对照组60例患者血压达标31例,占51.67%;服药依从性方面,护理干预组达78.33%,对照组达50.00%;在饮食控制和运动方面护理干预组也远远强于对照组。两组血压控制、运动饮食及服药依从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临床表现以体循环动脉压的过度增高为主,不对其及时有效控制,极易导致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进而引发口眼歪斜、偏瘫甚至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但与患者所处社会及物理环境有关,还与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有关。

通过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有效了解高血压的发病因素、治疗原则、坚持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以及改善平时生活饮食习惯、加强锻炼的好处,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治疗效果达到满意。本组研究中6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血压控制效果也大大超出对照组。

综上所述,通过对患者的药用、生活方式及健康教育的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进而获得较理想的降压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喜平,全程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人生活方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6):1524.

控制血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社区明确诊断为1或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其中男39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65.2±1.9) 岁;低危7例, 中危38例, 高危11例;有靶器官损害者13例, 无损害者43例。

1.2 方法

(1)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咨询:定期在家庭或社区对患者开展关于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 引起患者对肥胖、高盐饮食、饮酒过多、体力活动减少、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的重视。开展有关高血压病因、临床表现、临床用药等相关知识的咨询活动, 可在社区设立防治高血压的专栏, 对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应当着重教育。 (2) 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定期监测, 重点随访患者服药依从性、危险因素, 分析患者血压控制佳或不佳的原因, 告知患者以增强其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 (3) 对合并高血压并发症的患者应列为重点监测对象, 定期护送患者至上级医院行相关脏器功能检查, 如有异常应采取进一步治疗。 (4) 降低体重指数 (BMI) :我国规定BMI在24~26 kg/m2为轻度肥胖, BMI在26~28 kg/m2为中度肥胖, BMI>28 kg/m2为重度肥胖。较低的BMI有助于控制血压, 研究表明BMI应控制在20~25 kg/m2。 (5) 戒烟戒酒:吸烟与饮酒均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其所致的动脉硬化严重破坏了正常血压调节功能, 因此告知高血压患者戒烟戒酒是控制血压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6) 合理膳食:高血压患者多有长期且较为固定的不良饮食习惯, 以高脂高盐饮食为主。因此, 在社区护理中, 应加强关于饮食种类多样化的宣传。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饮食, 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30%以下。反之, 该类患者要以谷物等易消化食物为主, 同时辅以必要的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 以保持消化道畅通。此外, 忌食浓茶、咖啡等富含咖啡因的食物也很重要, 避免不必要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后者可导致血压波动。需要着重指出的是, 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 并适当补充钾、钙等电解质或其他微量元素。 (7) 适当的体力活动:研究认为, 体力活动是独立于其他降压因素以外的重要因素, 可协同药物控制血压。患者可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 选择适当有效的有氧运动方式, 每周训练次数不少于5次, 定期评估全身情况, 必要时需对运动量做出适当调整。 (8) 生活规律:一般认为, 精神压力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 这使得单靠内科药物控制血压难以奏效。社区中独居老人所占比重逐年增高, 且此类人群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情绪波动大, 使高血压并发症的比例明显上升。因此, 社区护士应当对长期精神处于紧张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心理疏导, 诱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放宽心态, 保障充足睡眠, 从而减轻精神压力。 (9) 用药指导:高血压治疗似乎很简单, 其实不然, 不正确的用药或联合用药、不连续甚至不服药都是导致血压控制不良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 患者对自身病情了解不够, 药物副作用是导致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 社区护理中应当加强关于高血压知识的宣教, 告知高血压是慢性疾病, 需长期治疗, 必须坚持服药。当前,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多为个体化治疗, 应告知患者不要参照他人用药方案调整用药, 应自行规律监测血压, 是否需调整用药应遵循医生意见。日常加强常用降压药物的宣传教育, 详细介绍不同种类降压药物的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 注意记录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出现的不良反应。 (10) 注重心理疏导:由于高血压治疗的长期性, 患者易产生懈怠、焦虑等不良情绪, 但靠药物控制血压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其他方面的努力, 包括心理疏导, 社区护士应协助患者组织病友俱乐部, 鼓励其多参加公共活动, 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保持心情愉快, 以减轻精神负担。此外, 还应告知患者家属做好监督工作, 加强患者治疗依从性, 减轻其心理负担, 以达到更好的血压控制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危险因素的影响

进行护理干预后, 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 (98.2%vs87.5%, P<0.05) , 合并的危险因素也明显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56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发现, 患者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护理干预前明显改善[收缩压 (156.2±5.9) mm Hg vs (168.3±6.7) mm Hg, P<0.05;舒张压 (93.9±4.1) mm Hg vs (105.6±4.8) mm Hg, P<0.05]。详见表2。

mm Hg

3 讨论

大量的文献和临床研究证实,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患者日常生活作息习惯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因此需要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 培养正确的用药意识和疾病防治意识。健康教育是最能体现社区护理干预作用的措施之一, 通过在社区中开展健康教育, 能够向患者以及社区居民普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 还可以针对特定人群开展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宣教以及正确的健康生活观念, 为小区居民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防治意识, 其中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指导、生活作息的指导、用药指导及心理指导等。

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近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关于高血压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但与吸烟、胆固醇高、肥胖、精神紧张等因素密切相关[4]。该病常因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而被忽视, 因此老年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疲劳、心悸等症状时需警惕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可能。原发性高血压尚无根治方法, 治疗以改善生活行为、药物为主[5]。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全国委员会 (JNC) 认为, 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应改变生活方式: (1) 作为预防高血压的一种手段; (2) 作为新确诊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 (3) 作为抗高血压药物的辅助疗法; (4) 有助于经药物治疗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停用或减少抗高血压药物的用量。

因高血压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 而此类人群文化程度偏低, 加上缺乏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 故普遍对疾病认知程度不高, 治疗依从性差。高血压的治疗应是持续性的, 间断治疗或不治疗均可使病情恶化, 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也随之增高[6,7]。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由患者自身在院外进行, 这使社区护理干预在高血压的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8,9]。社区护理干预是为迎合新医学模式而实施的新护理形式, 其主张某些疾病的相关护理工作重心应从医院过渡到社区, 护士也应从单纯的医嘱执行者过渡到健康教育者, 深入家庭、社区开展护理干预[10,11], 为患者提供诸多疾病相关的知识, 使患者在血压控制方面逐渐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 这对血压控制、并发症防治至关重要[12,13]。

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开展饮食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心理护理、高血压防治讲座等综合护理干预, 显著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效果, 也明显减少了相关危险因素。这些均表明社区护理干预在高血压的防治中占有重要角色, 应当作为今后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展开。

摘要:目的:以社区为背景探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将社区内的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护理干预, 1年后评估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对上述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发现, 其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 (98.2%vs 87.5%, P<0.05) , 合并的危险因素也明显减少 (P<0.05) , 患者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 。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增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能有效控制血压。

晨间血压可控制 篇4

研究发现,凌晨期间人体血压不可控的原因有三:首先,此时体内交感神经系统最兴奋,心排血量和心血管外周阻力增大,体液量和水钠潴留增加,使血压升高;其次,体内使血压升高的激素如儿茶酚胺、氢化考地松分泌增多,血管紧张性和容量增加,会造成动脉压升高;第三,凌晨期间人体血液黏滞度最高,血液循环动力异常,常处于高凝或低纤溶状态,使血压升高,而且易导致血栓形成。另外,许多中老年人热衷晨练,剧烈锻炼引起出汗,或置身于过冷、过热的环境中,也是清晨血压升高的原因。

有学者曾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清晨血压升高时段与心血管事件发生时间基本吻合,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缺血性脑卒中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等在这一时段多发。上午7点到11点是非常明显的发病高峰时段,比夜间发病率高出三成,应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高度重视。

处理老年人清晨高血压,首先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减肥、限制钠盐摄入并保证充足的睡眠;其次是要按时服降压药,选择疗效可靠、效用持久的长效降压药长期服用,按血压波动规律服药,提高治疗依从性,将血压峰值减小到最低程度。伴有冠心病和作息、运动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锻炼身体的时间最好由清晨调整为下午或晚上,这样会更安全。

若坚持晨练,应在开始锻炼前30~60分钟时服短效降压药,以免有血压升高的危险;同时要饮一杯温开水,以减低血液黏稠度。此外,早上醒来不宜立刻起床,应在未做任何活动前先自测血压,观察一天24小时的血压变化规律;起床后也不能剧烈活动,应从轻微活动逐渐过渡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来。

相关链接

基础血压

控制血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38岁~78岁。所选病人均为非初诊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均为普通饮食,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高血压病程不足1个月,严重心、肝、肾、脑等基础疾病病人以及采取特殊膳食病人。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设计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和卫生部《防治高血压宣传教育知识要点》等高血压控制相关内容[5],结合研究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高血压病人生活方式,经预调查修改完善后确定。问卷内容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血压、体重指数、高血压家族史等)、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睡眠、体力活动等)。由2名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对100例病人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吸烟,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吸烟是指一生中连续或累积吸烟6个月及以上;“现在吸烟”指达到吸烟者标准,在调查时前1个月内吸过烟者;“戒烟”指吸烟者吸烟1年以上后戒烟达半年以上;“从不吸烟”指既往不曾吸烟[6]。

饮酒,是指每周饮酒1次或1次以上连续6个月者;“现在饮酒”指调查时存在饮酒行为,不包括以前饮酒目前不饮酒;“戒酒”指饮酒者饮酒1年以上后戒酒半年以上;“从不饮酒”指既往未曾饮过任何酒[7]。

适量运动:相当于每周运动3 d~5 d,每天运动时间30 min~60 min;低于适量运动:每周运动频率少于3 d,或每天运动时间少于30 min,超过适量运动,每周运动时间超过5 d,每天运动时间超过60 min[8]。睡眠即指夜间平均睡眠时间。

1.2.2 调查方法

首先向病人讲解调查的意义、问卷的内容、各项条目的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后现场收回,并核对,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8%。

1.2.3 血压测量

血压测量及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调查时,血压值未达到上述标准,但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或有服降压药史者,均判定为高血压[9]。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控制效果不同的高血压病人基本情况

100例病人中血压控制达标52例(52%),血压控制未达标48例(48%)。血压控制达标病人男性少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控制达标与血压控制未达标病人在年龄、教育程度、体重指数以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血压控制效果不同的高血压病人生活习惯、行为比较

血压控制达标与血压控制未达标病人在吸烟、饮酒以及运动量、睡眠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3。

2.3 血压控制效果的多因素Logstic回归模型

以血压控制是否达标为应变量,高血压家族史、饮酒、体力活动时间及平均睡眠时间为自变量,将以上因素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超过8h、适量运动、饮酒与血压控制情况存在相关性见表2。

例(%)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主要临床表现是血压升高,伴或不伴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综合征。至今高血压病人病因仍不明确,考虑与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病人所处环境存在一定关系。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以及适量运动,能够使血压得到稳定的控制[10]。病人及其家属在充分认识到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控制的重要作用后,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低脂低盐饮食、行适量运动等,能有效降低血压,稳定血压在适宜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11]。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对于高血压病人具有重要意义。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高血压病人应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高血压病人亦要积极控烟。

本研究结果显示,100例病人中血压控制达标52例(52%),血压控制未达标48例(48%);血压控制达标与未达标病人在性别、吸烟、饮酒、运动以及睡眠时间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教育程度、体重指数以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男性、吸烟、饮酒、运动量少以及睡眠时间不足的病人血压控制较差。且以血压控制是否达标为因变量,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体力活动时间及平均睡眠时间为自变量,将以上因素带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超过8 h、适量运动、饮酒与血压控制情况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控制达标病人中55.8%日常进行适量运动,而血压未控制病人仅25.0%进行适量运动,54.2%病人低于适量运动。有文献报道,适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血压控制,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收缩压4 mm Hg~9 mm Hg。本研究中,血压控制达标的病人中约68%病人达到推荐量运动,50%病人每天运动时间超过60 min。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适量运动者与血压控制情况呈现明显相关。相关研究证实,每天运动30 min以上对于预防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指南中建议每天30 min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较为适宜[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控制组52例病人中饮酒者占3 8.5%,血压未控制组4 8例病人中饮酒者占70.8%,血压未控制组中饮酒者明显增多。国外大行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每日平均饮酒量超过36 g酒精,则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会相应上升,且随着饮酒量的增多而增大[13]。饮酒是高血压病的高危因素,会导致血压升高,甚至引发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且干预性研究证实饮酒会降低药物的降压效果。本研究亦证实饮酒与血压控制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控制达标52例病人中吸烟者占19.2%,血压未控制组48例病人中吸烟者占64.6%,血压控制未达标病人中吸烟者明显增多。众所周知,吸烟以及吸二手烟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对高血压病人的危害更甚。烟叶所含尼古丁成分有兴奋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快心率,还可促进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收缩小动脉,直接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升高体内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此外,吸烟者体内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多,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亦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吸烟还会影响一些降压药物的疗效,降低某些降压药物敏感性,不能获得较好的降压效果。因此,无高血压的吸烟者戒烟能预防高血压,有高血压的吸烟者、戒烟能较好地控制血压[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压控制达标病人中53.8%保持每日睡眠时间在7 h~8 h,而血压控制未达标病人仅20.8%每日睡眠时间在7 h~8 h。睡眠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面临多重压力,长期的精神紧张及心理压力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15]。本研究将缓解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睡眠,作为血压控制率的一个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提示每天保持7 h~8 h睡眠或者更多睡眠时间的病人,其血压控制率较睡眠时间低于7 h者明显提高。近年多项研究提示睡眠时间低于7 h及超过8 h者,高血压的患病危险均显著增加。

控制血压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入选对象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昆河镇社区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4例, 均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 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3]。114例患者中男78例、女36例, 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7.5岁。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7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环境、经济条件、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控制, 干预组患者给予药物及社区干预。干预组干预措施如下。

1.2.1 血压监测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血压计, 测量血压时应做到定体位、定部位、定时间、定血压计, 对每次监测结果要做好记录。

1.2.2 建立个人护理干预计划

个人护理干预计划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家庭情况、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用药依从性、对疾病的认知、血压水平、吸烟及饮酒等情况。定期测量血压并进行追踪随访。

1.2.3 健康教育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观看相关视频、每月初举办1次高血压知识讲座及健康培训,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并发症的症状及体征, 告知患者高血压经过合理饮食、运动锻炼、良好心态、有效的药物治疗可得到较好的控制。

1.2.4 用药指导

药物治疗是老年高血压治疗的主要手段。社区护士指导患者要遵医嘱服药, 强调服药的重要性及连续性, 嘱患者及家属在患者服药前、后自测血压并记录。

1.2.5 饮食干预

宜低盐、低脂、多维生素饮食, 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5 g/d, 适当控制总热量, 避免暴饮暴食。多吃一些保护血管的食品, 例如豆类、玉米、大蒜、苹果等[4], 多吃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 保持大便通畅, 把高血压保健食谱打印成册送给患者, 并定期检查干预实施情况。

1.2.6 运动干预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 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健身操、气功等有氧运动, 锻炼次数≥3次/周, 每次≥30 min。

1.2.7 心理干预

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 社区护士应尊重、关心、鼓励患者, 要劝导患者心胸开阔、保持良好心态, 避免情绪波动, 以免诱发或加重高血压。

1.2.8 认知干预

戒烟、限酒, 建议男性患者每日饮酒量应少于20~30 g, 女性应少于10~15 g[5]。知晓率采用问卷调查, 主要包括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分期、治疗、危险行为因素等内容的认识情况。服药率是指遵医嘱规律服用药物的患者例数与该组患者总例数的百分比值。血压控制情况以百分比表示, 即经治疗达到正常范围血压的患者例数与该组患者总例数之比。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血压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患者血压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干预组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知晓率和血压控制率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比较

通过2年来我们为患者制定护理干预计划, 干预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显著 (P<0.01) , 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慢性病患病率逐渐升高, 高血压已成为老年人的多发病之一, 亦是引起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5]。在相同药物治疗方案情况下, 经过2年的社区干预后, 干预组中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并且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明显提高, 说明社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重要且必要。超重与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有研究报道, 体重量每增加12.5 kg, 收缩压可升高10 mm Hg, 舒张压升高7 mm Hg者[6]。因此促进高血压患者的体育锻炼、合理膳食, 尤其是限盐, 有益于血压控制。吸烟是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当戒烟。饮酒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 大量饮酒会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扩大到家庭及社区护理, 提高有效的宣教, 使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血压控制情况,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有利于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使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摘要:目的:通过社区护理干预, 观察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社区114例>6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护理干预及用药指导,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结果:干预组高血压整体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病情知晓率由21.05%提高至89.47%、服药率由31.58%提高至91.23%、血压控制情况由36.84%提高至87.72%、干预后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通过社区护理干预及合理用药可有效控制高血压。

关键词: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王苏中, 顾缘, 李丽霞, 等.北京方庄社区高血压患者与管理现况的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9, 7 (3) :135.

[2]马红宝.社区高血压病患者护理干预模式探讨[J].现代医院, 2005, 5 (6) :89-90.

[3]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84.

[4]邓桂娇, 蒋次.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9, 23 (14) :120-123.

[5]王黎英.关于社区老年患者高血压的预防及护理[J].健康必读, 2010, (10) :29-30.

控制血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高血压患者628例,其中男性331例,女性297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62.5岁;患者均无肿瘤、严重躯体损害及精神疾病。

1.2 诊断标准

患者的采用汞柱式血压计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值。高血压诊断、分级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WHO/ISH指南(1999年)中高血压诊断分级标准[3]。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确诊为高血压。

1.3 方法

1.3.1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随访记录

对每例患者进行健康检查,记录个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家族史、现病史、合并症、使用药物种类和剂量、服药行为等项目。指定责任医师,对患者施行定期随访,对患者进行血压等项目的健康体检,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物种类、用量。

1.3.2 药物治疗指导

由社区经过培训合格的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上门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于坚持按时、正确服药的重要程度有清醒认识,在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中及时记录患者的服药情况,一段时间后系统观测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种类或用量,提高治疗的依从性[4]。

1.3.3 生活习惯控制

坚持身体锻炼,控制体质量;戒烟、戒酒;合理饮食,多食水果蔬菜和清淡食物,少吃油腻或多盐的食物,降低脂肪的摄入;注意休息,科学睡眠;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

1.3.4 进行高血压知识宣传

由村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动员,鼓励社区内患者参加健康知识小组,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播放高血压防治以及自我急救的宣传片,在社区张贴海报和发放宣传单宣传防治高血压的知识。

1.3.5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患者对高血压的病症和治疗有正确的认识,提出明确而可以坚持的目标及行动计划,鼓励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保持自我控制的自信心,克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引导患者保持放松的心情,轻松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同时建议患者的家属进行配合,监督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遵医行为,多与患友交流,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1.4 防治效果评价

防治效果的评价指标如下:患者平均血压值;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达标率。其中,治疗依从性为观察患者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以及服药行为、血压监测及按时复查等方面,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数≤2者判定为治疗依从;血压控制达标率根据高血压控制达标标准[5]判定,即一般人群<140/90mm Hg,合并伴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140/90mm Hg,年龄>65岁老年患者收缩压<150mm Hg。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根据随访,观察1年之内干预前后患者血压的变化(表1),统计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控制达标率(表2)。

(n=628,±s)

(n=628,人(%))

表1将高血压控制前后患者的平均血压进行比较,收缩压降低5.91mmHg,舒张压降低4.7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值具有可比性。表2可以看出,将干预前后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进行比较,治疗依从比率增加了28.6%,血压达标率增加了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我国高血压患者基数庞大,且患病人数逐年增长。由于我国在高血压防治方面的知识普及程度滞后,因此很难做到提前预防;此外由于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认知程度低,因此治疗依从性差,血压控制情况并不理想。为此,我国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努力使高血压防治工作逐渐由医疗为主向群众预防为主的方向转化。这是高血压防治“战线”从医院转到社会,从临床转到预防的过程[6]。

社区控制管理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患者指定固定的社区医师,提高彼此的熟悉程度后,可以形成彼此信任和默契的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互动氛围,一方面医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服药情况、治疗措施等能够及时了解,另一方面患者对于医师更加信任,更容易主动配合治疗。(2)在医师的指导以及社区卫生人员的宣传下,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按时服药的重要性等有明确认识,提高健康意识,使治疗的依从性得到提高。(3)建议并鼓励患者家属监督,让患者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更有利于患者的健康。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对患者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并随访记录、药物治疗指导、生活习惯控制、高血压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控制管理工作,与医院治疗相互结合。经过1年的定期随访,取得良好效果。相比于高血压控制干预前,干预后的患者平均收缩压降低5.91mmHg,平均舒张压降低4.77mmHg,治疗依从比率增加了28.6%,血压达标率增加了20.7%。

综上所述,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控制管理工作能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有效降低血压,有利于改善患者健康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社区血压管理模式实施1年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方法 用自身对照实验的方法,比较社区内628名自愿参加研究的高血压患者在实施高血压管理方案1年后与实施前的血压控制效果的变化。结果 相比于高血压控制干预前,干预后的患者平均收缩压降低5.91mmHg,平均舒张压降低4.7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依从比率增加了28.6%,血压达标率增加了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开展高血压控制管理能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血压达标率,有效降低血压,有利于改善患者健康情况。

关键词:高血压,控制管理,治疗依从性,血压达标率

参考文献

[1]杨遇春,林治国,戴钦舜,等.高血压、脑出血及脑梗死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5,1(3):3.

[2]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WHO-ISH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Committee.1999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1999,17(2):151-185.

[4]陈博文.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26.

[5]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7.

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 篇8

1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范畴标准

采用正确的方法对血压进行控制能够将心脑血管患者的发病率大大的降低, 这是当今医疗界不争的事实。美国高血压测治疗联合委员学术报告中指出:收缩压每降2-5mm Hg, 脑卒中的发生率就会降低30%-40%, 由脑瘁中造成的死亡率会降低7%-14%, 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会下降20%-30%、由心肌梗死造成的死亡率会降低4%-8%, 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会下降55%以上, 总死亡率降低3%-7%。但是, 血压降到什么标准才是最合适的呢?指南依据高血压病的特征对高血压诊断中的血压临界点进行了相应规定:血压高于140/90mm Hg为高血压。目前, 各国对高血压的血压临界点的规定大概相同, 均指出高血压病人血压下降到140/90mm Hg以下为血压目标。

2 脑卒中患者的降压标准值

(1) 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及颅内多普勒超声从而检查判断颅内及颅外血管的情况, 发现双侧颈动脉狭窄70%时收缩压应维持在160-170 mm Hg颈动脉狭窄<70 mm Hg患者的血压则降至140mm Hg以下。 (2) 要根据患者在降压中的病症决定是否继续降压, 降压过程中患者出现各种症状时应评价是否出现了供血不足。 (3) 2004欧洲卒中指南:血压>210-140mm Hg时降压, 以前有高血压病例的目标血压185/110-105mm Hg, 既往血压正常的目标血压165-180/90-110mm Hg。美国高血压指南提出脑卒中后血压应控制在160/100mm Hg。试验显示降压治疗有益卒中后血压达标治疗<140/90 mm Hg, 使亚洲人群脑卒中的危险均降低, 因此脑卒中后降压治疗血压<140/90mm Hg是安全的。欧洲高血压指南指出:脑卒中或TIA后如果患者能够耐受无论血压水平如何都应该降压治疗。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提出在患者可以耐受的情况下最好将TIA或脑卒中患者的血压降至140/90mm Hg以下。

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降压时所采取的降压方法。临床医生,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时, 请务必考虑到脑组织血管的灌注问题, 原则上应先脑压, 后降血压, 使血压保持在发病时之前原有水准或稍微偏高就可。当平均动脉压在MAP60-160mm Hg范围内波动时, 脑血流会利用其自动调节功能保证脑血流灌注总是维持在正常的水平, 但在平均动脉压高于160mm Hg时, 脑血流量也将会增加, 而在平均动脉压下降到60mm Hg以下时, 脑血流量则相应减少。本多研究都证实了血压的高度和患者死亡之间呈正比。10项研究中的6项研究证实患者入院时的血压高度和脑内血肿的发展是呈正比的, 这个结果和meta分析结果一致的。另外, 脑出血的发展与病情的临床恶化及预后不良也是有很大关系。目前专家的非正式讨论的意见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7-15d或1个月以后, 在脑侧支循环稳定的前提下进行长期的降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在治疗中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脑血流灌注必须保持在充足的情况下, 而若是患者有并发心脏病及其他的一些临床症状, 那么治疗过程中有不要时可以给予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因此, 患者发病后不能直接进行降压治疗, 而应对其病情进行严密的观察, 判定患者到底是短暂性血压增高, 还是持续性血压增高, 以及判断患者时出血性脑瘁中, 还是缺血性脑瘁中, 在确定了患者的居停情况之后, 再根据其年龄、颅内压、既往及卒中后血压水平进行进一步处理[1,2,3]。

3 关于脑卒中患者降压药物的选择

降压药物的最佳选择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当血压>220/120mm Hg和出血性脑卒中时, 或合并严重的临床情况, 包括高血压脑病、主动脉夹层、心力衰竭或心肌缺血, 应该积极降压。指南中一般表明血压下降一定的幅度即可, 如出血性脑卒中进行降压治疗时下降幅度不超过20%。近来的指南推荐三硝酸甘油酯、硝普钠和拉贝洛尔用于降压, 有部分脑卒中患者血压过高是由于脑内压增高的辐射反应, 兴奋, 紧张, 烦躁, 疼痛, 憋尿, 大小便困难, 外部各种环境不适因素等原因造成的, 给予合理处理例:降低脑内压, 使用镇静止痛药物, 疏导尿管, 帮助排便, 改变外部环境等就能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这样就可以尽量少用或不用降压类药。

参考文献

[1]孙宁玲.急性脑卒中降压治疗疗效评价[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 (8) :604-605.

[2]张龙友.高血压及其合并症的合理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 2008, 36 (9) :8-10.

控制血压一定要管住嘴 篇9

控制热能摄入,减少高脂肪饮食 尽量少用或不用糖果点心、甜饮料、油炸食品等高热能食品,要减少饮食中的脂肪量,特别是动物性脂肪,如肥肉、肥肠等。

食用低胆固醇食物 高胆固醇食物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各种动物油,如100克猪肝含368毫克,100克鸡蛋黄含1 705毫克。含胆固醇低的食物有牛奶(每100克含13毫克)、各种淡水鱼(每100克含90~103毫克)。食用油要尽量选用豆油、花生油、葵花子油等植物油。

限制含糖高的食品 尤其是肥胖者或有肥胖倾向的高血压患者,要少吃甜的蛋糕、甜饼、甜点心、糖果等。

控制食鹽的摄入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成正比。凡有轻度高血压或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应减少烹调用盐量,食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对血压较高或合并心衰者,摄盐量应更严格限制,每日用盐量以1~2克为宜。尽量少吃酱菜等类盐腌食品。

多吃新鲜蔬菜 根据蔬菜上市情况,在低脂肪摄入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量,如芹菜、黄瓜、豆角、西红柿等,均对高血压病患者有益。

严格控制烟、酒 吸烟有害健康,已普遍形成共识。但饮酒依然是许多中老年朋友的嗜好。殊不知,饮酒对高血压病十分不利,尤其是过量饮酒。因此,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应严格控制烟酒。

控制血压 篇10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病,控制对策

有研究显示, 2014年我国高血压患者服药率为56.2%, 而血压达标率仅为12.3%。可见我国高血压控制情况非常令人担忧。因此本文拟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行综合干预, 试图初步建立社区防治高血压模式。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本社区医院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年龄40~60周岁;自愿参加试验, 签订知情同意书。按就诊单双号顺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研究组男56例, 女44例, 平均年龄 (51.9±5.4) 岁;对照组男59例, 女41例, 平均年龄 (52.9±5.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药物治疗高血压, 在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行高血压综合干预, 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具体如下。

1.2.1健康指导医生要了解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 与患者保持沟通, 患者每次就诊时, 为患者创造一种和谐的心理环境, 让其放松心态, 愉快地接受高血压治疗。调整患者服药急躁心态, 摒弃“服药后血压立即能够控制到正常范围”的不良心理, 让患者认识到服用高血压药物的长期性。

1.2.2睡眠干预高血压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急躁的心理, 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时。因此医生除了重点讲诉高血压药物治疗知识外, 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规范的睡眠习惯, 及时消除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因素, 保证血压正常。

1.2.3语言交流每次患者来配药时, 医生与患者交流时, 用热情的态度帮助患者解答服药过程中的问题, 让患者感受到安全与信任。

1.2.4简化疗程, 减少服药种类、频率和数量采用长效剂和缓释剂, 减少患者服药次数, 延长服用药物的使用间隔, 长效剂和缓释剂能起到维持长久的降压作用, 避免短效药物对血压波动的不良影响, 造成影响心、肾等重要脏器的血供不足。

1.2.5尽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很多患者在降压药物没有起效前, 感到病情会加重, 对药物效果产生怀疑, 可能会中断服药, 而且长期服药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如头痛、低血压、性功能下降等, 从而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可以采用小剂量逐渐增减法, 使患者在治疗中获益大而不良反应小, 寻找每例患者的最小有效剂量。

1.2.6加强随访以电话或家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 定期询问服药情况及血压控制情况。因为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症状, 很可能不会自觉与医生联系。因此, 可以建立随访卡, 并且让患者家属提醒患者随访, 还可以在每次随访医患见面时设置下一个可达到的短期治疗目标, 有利于患者遵从治疗, 积极地完成目标, 提高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

1.3观察指标调查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评价两组干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服药依从性参考Morisky[1]文献, 主要包括是否忘记服药、症状改善时是否停药、是否不遵医嘱进行服药、是否因高血压药物不良反应停药。当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生以上4项不良行为时, 视作服药依从性佳。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服药依从性佳的例数分别为36、34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服药依从性佳的例数分别为82、52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两组干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干预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一种疾病。随着我国高血压人口的增加, 原发性高血压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虽然目前有多种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但是血压控制状况仍不容乐观, 对于没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患者, 这一比例更高。

本次研究中, 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理解、重视患者的体验反馈。按照患者的建议来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 个性化的制定与治疗方案, 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干预措施, 缓解患者服用药物的抵抗心理, 争取从多方面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行[2,3]。干预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认为高血压药物的服药种类、频率、数量及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是影响社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的因素, 应该积极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血压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Morisky.Coneti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self-reported measure of medieation adherenee.Med Care, 2013, 24 (1) :67-74.

[2]金爱娟.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调查分析.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28 (10) :751-752.

上一篇:CSS网页制作下一篇:外资企业劳动关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