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通用10篇)
动态血压 篇1
随着动态血压监测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 的广泛应用, 隐性高血压 (masked hypertension, MH) 已逐渐被发现和诊断, MH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 其靶器官损害等同于持续性高血压, 且预后较差, 其特有的隐蔽性使本病的诊断易致忽略。目前, MH及ABPM日益受到临床关注。
1 MH的概念
MH是指被ABPM发现升高而诊室血压正常的血压。目前MH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近期, Bobric等[1]将诊室血压<140/90mmHg (1mmHg=0.133kPa) , 家庭自测血压 (HBP) 或ABPM昼间平均血压≥135/85mmHg作为MH的诊断标准。MH的人口平均患病率16.8%, 在儿童及成年人的发病率是7%和19%[2]。但MH患病率更具说服力的研究, 尚待更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MH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体重指数、办公室收缩压的增加和男性等[3]。研究表明, 年轻人更易出现MH,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MH中, 吸烟者的比例较正常高血压者高[2];规律饮酒与MH相关[4]。另外, 每天工作的应激程度和行为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5]。研究[6]显示, MH患者血管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 (TXA2) 、前列环素 (PGI2) 、神经肽Y (NPY)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正常血压者不同, 表现为收缩性血管活性因子增多, 舒张性血管因子减少。Papadopoulos等[7]发现MH患者的抗内皮细胞抗体 (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ices, AECA)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这也许可解释MH患者心血管风险增加的缘由。
2 MH的临床意义
MH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强预测因子[5], 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度, 其临床意义值得关注: (1) MH的个体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的危险度增加, HARVEST研究[8]表明, 对入选者随访6年, MH患者中35%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 而血压正常者只有19%发展成持续性高血压。 (2) MH靶器官损害与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Ohasama研究[9]对1 332名日裔受试者 (男460名, 女872名) 随访10年, 结果与正常血压者和白大衣性高血压 (WCH) 相比, MH和持续性高血压的心血管死亡率的复合危险性和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另一研究[10]对一组70岁患者随访8.4年, 结果发现, MH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对危险度2.77) 与持续性高血压 (相对危险度2.94) 相似。Robert等[11]在对11 502名参与者研究表明, 持续性高血压, MH患者中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大约是正常血压者的2倍。左室质量指数、最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尿蛋白水平, MH组均明显高于WCH组和高血压控制满意组, 而与高血压控制不满意组相当[12]。有研究认为, MH与左室质量指数增加[13]及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厚有关[14]。
3动态血压监测的应用
ABPM有2种方法: (1) 直接法 (有创性) :采用导管插入肱动脉, 须使用便携式微量泵持续输入肝素生理盐水; (2) 间接法 (无创性) :利用示波技术, 采用上臂袖带间歇性自动充气加压, 然后拾取气囊内的压力波信号。
3.1 ABPM的选择和推荐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ABPM是一种无创性、全自动技术, 可记录24h或更长时间的血压而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 其较传统的诊室血压具有明显优势, 可提供诊室偶测血压更多次的测量值。这项检测技术有效改善了真实血压估计效果[15]而被推荐应用于临床。ABPM应选择符合国际标准[欧洲高血压学会 (ESH) 、英国高血压学会 (BHS) 和美国仪器协会 (AAMI) ]及中国高血压联盟 (CHL) 认证的监测仪, 我国推荐ABPM可用于诊断WCH、MH、难治性高血压、发作性高血压和低血压[16]。目前ABPM已被欧美认为是高血压诊治的理想选择[17]。
3.2 ABPM的正常值及其他
目前, 尚无统一的正常值。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9年基层版) 给出的正常值如下:24h平均值<130/80mmHg/昼间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16]。ABPM应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6]:测量时间间隔应设定白天一般为1次/30min, 夜间为1次/h, 可根据需要而设定所需的时间间隔。指导病人日常活动, 避免剧烈运动。测压时病人上臂要保持伸展和静止状态。剧烈活动或运动时测压, 由于袖带的移动或肌肉紧张可导致较大误差;睡眠时, 上臂位置的变化或被身体躯干压迫可影响血压读数的可信度, 值得注意。当前, ABPM已成为诊断MH的主要手段。Stergiou等[18]认为MH患者只有通过ABPM或HBP才能得到诊断。一般认为, 诊室血压正常不代表诊室外血压也正常。因此, 当诊室血压<140/90mmHg, ABPM昼间平均血压≥135/85mmHg, 24h平均血压≥130/80mmHg或HBP≥135/85mmHg应考虑MH的诊断。
总之, MH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及隐蔽性, 常不易被及时识别而成为高血压治疗的盲点。ABPM的广泛应用, 使其能捕捉到24h内任一异常升高的血压值, 从而有助于MH的诊断。未来随着电子科技的进展, ABPM仪器的使用及操作性将更加准确、便捷、价廉, 使广大患者获益。
关键词:隐性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靶器官损害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法 篇2
这要从血压的形成说起。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就是血压。通常我们所说的血压指的是肱动脉的血压。心脏收缩时把血液从心脏推向大动脉。心脏舒张时,依靠大动脉的弹性回缩,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流回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就会产生一个血压值。由于血液流动的过程受心脏的收缩力、血管弹性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所以每次测量的血压都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血压不是固定不变的。通常人体的血压昼高夜低,从早晨醒来后开始升高,至下午2~4点时达到高峰,到了夜间开始下降,至入睡后2小时,大约可降低20%。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法是通过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患者全天血压的一种方法。监测过程中,患者的上臂戴有一个特制的血压表,可按时自动充气测量,每隔15~60分钟(可根据需要调整间隔的时间)测量并记录一次血压。有的患者到医院测量血压时,血压是正常的,而晚上回到家里自己测得的血压却很高。也有的患者平时血压不高,一到医院就会因为紧张而使血压升高。因此,仅靠一二次的血压测定是难以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的,也容易使患者漏诊或误诊。这样的患者最好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通常情况下,尚未进行治疗或长期治疗无效的高血压患者,及怀疑患有相关疾病的患者都需要做这项监测。这种监测方法能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又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休息。它除了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外,还能够起到指导患者用药的作用。医生可根据患者血压变化的规律,指导患者怎样调整用药的时间及剂量,使降压药在其血压较高的时段里发挥最大的疗效。
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时须注意以下事项,否则会影响测量的结果:①患者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期间除了正常的工作和休息外,不能进行体育运动。②患者在测量血压时,其身体特别是缚有袖带的上臂,动作的幅度不能太大。③当袖带充气时,上臂及身体要保持静止不动。④在监测血压期间不能洗澡。此外,患者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时要尽量保持平时的生活节律。最好把一天的活动详细地记录下来,包括什么时间吃饭、睡觉、大便等。这样有助于医生对血压记录进行确切的分析。■
小 偏 方
治疗癫痫
原料:丹参60克,全蝎20克。
制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后混匀,每天服两次,每次服3克,用温开水送服。
功效:活血化瘀,息风止痉。
适应症:头刺痛常有定处,发作时会晕仆倒地、肢体抽搐,有外伤的瘀血阻窍型癫痫患者。
动态血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人同步检测24 h动态心电图 (检出ST-T改变、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化) 和动态血压 (检出时间≥20 h, 有效测压概率≥80%) , 其中男性83例, 女性23例, 年龄38~79 (64±12) 岁。每例均服用1~2种降压药物, 合并症和并发症10例Ⅱ型糖尿病, 12例高血压肾病, 14例脑梗死, 50例高血压心脏病, 10例心功能不全。
1.2 方法
由专人负责同步检测每一例病人24 h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 检测当日禁服降压药, 仪器使用江苏无锡中健仪有限公司生产的CB系列动态心电血压记录仪, 调整白昼为8:00~22:00, 夜间为22:00~8:00, 每30 min测血压一次, 袖带缚于受检者左上臂, 嘱其每次充气测压时上肢自然下垂, 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检测24 h后, 回放、分析编辑并打印报告。
1.3 诊断标准
血压单位采用Kpa, ABPM值, 其他参数和诊断标均按我国现行标准和方法, 动态心电图诊断参照目前常用的标准 ( (1) 三个“一”标准:ST断呈水平或下斜型下移≥1 mm, 缺血改变至少持续1 min以上, 两次缺血发作至少间隔1min以上) ; (2) 变异型心绞痛, 其ST抬高应≥1.5 mm, 并持续12 s; (3) 持续性T波倒置; (4) u倒置) , 房性、室性心律失常标准分别按Kleigen分类和Lown分级, 心率按60~100次/min。
2 结果
106例同步记录DCG和ABPM, 通过以上表格发现血压最高值、最低值与ST-T改变、心律失常、心率的相关性, ABPM最高值及白昼最低值与ST-T改变和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有着相关性 (P<0.05或P<0.01) 而与夜间最低值无相关性。因此, 结果显示, 血压升高及白昼血压降低与ST-T改变和复杂心律失常及心率有顺序或因果关系。
3 讨论
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心脏是最重要的靶器官, 有报告示, 血压超过正常高限时, 可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左室高血压、左室肥厚、心动过速、ST-T改变、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等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增多。
高血压患者的ST-T改变比较多见, 高血压病患者ST-T改变和T波及u波改变检出率49%、43%、0.02%。过去临床上公认以显著ST-T改变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近年来, 随着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等技术的广泛应用, 证实这类患者大部分是正常的。因此, 有些学者认为, 临床心电图中根本不存在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改变, 这些可能是缺血性心脏病或高血压性心肌病等表现。因此推测, 慢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持续ST-T改变是心室肥厚、高血压心脏病所致, DCG一过性ST段改变[1,2,3,4,5]。
动态心电图检测可以捕捉到常规心电图检测不到的异常, 与动态血压同时应用可以发现心电图异常与血压之间的关系, 有资料已充分显示, 心脑血管发生意外存在时辰规律, 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卒中易发生在清晨和上午时段。一般认为健康人由于觉醒开始活动时, 交感神经即刻激活, 心搏量和心输出量增加所致。但在高血压患者中, 交感神经的即刻激活引起周围血管阻力迅速升高, 因此出现血压晨峰高反应发生, 当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时, 心电图除发现ST-T呈缺血型改变外, 还伴有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增多, 并有心率增快表现。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不稳定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检测能观察到血压变化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心率之间的关系,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尤其是对高血压患者及时治疗及稳定血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检测, ST-T改变、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化与血压的关系, 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依据。方法 对106例高血压患者同步检测24 h动态心电图 (DCG) 和动态血压 (ABPM) 分析血压升高与降低与ST-T改变、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化的关系。结果 血压升高及白昼血压降低与ST-T改变和复杂心律失常及心率有顺序或因果关系。结论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检测能观察到血压变化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心率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高血压患者及时治疗及稳定血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ST-T改变,心律失常,心率,昼夜节律。
参考文献
[1]黄克铭.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107-114.
[2]沈文锦.心电图诊断新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18-26.
[3]顾东风, 黄建风, 张崇瑕, 等.21322名科技人员血压分类及其临床心电图诊断类型的关系[J].中华心血病杂志, 2000, 28 (5) :360-362.
[4]郭琳.心电图ST-T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257.
家庭动态监测知晓您的血压 篇4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1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年龄的上升,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一般以65岁为分水岭,65岁以上为高血压高发人群。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有头晕、头痛、頸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多数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急剧升高后症状明显,并在休息后血压部分下降,症状减轻。所以,建议男性超过45岁,女性超过55岁,至少每年要保证一次以上的血压检测,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升高。
动态血压监测很重要
由于高血压多发生在老年群体当中,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医生一般会推荐使用长效药品。这是因为长效药对血压波动影响较小,不会造成血压大起大落的危险情况。降压药需终身服用,长效降压药方便老年人记住服用。
老年高血压患者除了坚持长期治疗外,动态血压的检测和记录也十分重要。正常人一天中血压波动幅度在20~30毫米汞柱,老年人的波动幅度较年轻人大。在睡眠的影响下,人一天的血压有2个高峰和2个低谷:早起6~10点为第一个高峰;10点后开始下降,到中午12点至下午2点为第一个低谷;然后血压开始上升,到下午3~8点为第二个高峰,夜间睡眠再进入低谷。所以,如果家庭自行监测血压,最好分为早晨起床、午餐2小时后及临睡前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血压相对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对家庭血压长时间的检测和记录,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监控体系。定期到主管医生处进行检查,提交家庭动态检测的记录,对于医生制定的方案是一种反馈,方便医生更加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压治疗切忌擅自减药或停药
很多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服用了一段时间的降压药物后,发现血压基本稳定,就自行减少药量甚至停药。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有些患者在停药一段时间后检测血压依然正常,但这并不表示停药是正确的。因为血压变化是慢性的,不会因为停药就立即反弹;待再次产生高血压症状时,血压可能已经明显升高,甚至伴有其他并发症。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长期性治疗,如果血压发生了较大变化,患者应及时反馈给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万万不可私自改变治疗方案。
控制高血压的七个好习惯
高血压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对血压130~139/85~89毫米汞柱正常高值者、超重/肥胖者、长期高盐饮食或过量饮酒者,应进行重点干预,定期健康体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做好高血压的控制,应养成以下几种习惯。
1.生活规律,少食多餐,不宜饱餐。
2.心情放松,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
3.平时可以进行轻微的体育活动,增强身体功能。
4.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如地瓜、土豆、香蕉。
5.减少食盐的摄入量,忌重油重盐,每日摄入量不超过6克。
6.吸烟者应当及时戒烟。
7.控制饮酒量,减少对药物的干扰。
动态血压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02例, 根据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 均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恶性肿瘤、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102例患者中, 男68例, 女34例, 年龄48岁~90岁。并且入选患者在监测期间均接受正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入选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年龄≥60岁) 和中年组 (年龄<60岁) 。老年组60例, 男40例, 女20例, 年龄 (79.21±4.26) 岁;中年组42例, 男28例, 女14例, 年龄 (53.01±3.29) 岁。
1.2 观察指标及方法 入选患者均接受正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参数变化, 包括全天平均收缩压 (24 h mSBP) 、日间平均收缩压 (dmSBP) 、夜间平均收缩压 (nmSBP) 、全天平均舒张压 (24 h mDBP) 、日间平均舒张压 (dmDBP) 、夜间平均舒张压 (nmDBP) 。计算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 (PP) :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 (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 /白天平均收缩压×100%, 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分为四型:夜间血压下降率≥20%定义为超杓型;10%~19%为杓型;0~9%为非杓型;<0为反杓型。测量间隔时间日间为20 min, 夜间30 min, 06:00~21:59为日间记录时间, 22:00~05:59为夜间记录时间, 血压监测者日常活动不限, 有效血压测量次数>80%为有效病例。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15.0软件包,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两组24
h动态血压各参数的比较 全天、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之间没有差异。老年组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舒张压均低于中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平均脉压高于中年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1。
2.2 两组24
h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老年组主要表现为非杓型28例 (46.7%) 和反杓型20例 (33.3%) , 其次为杓型12例 (20.0%) , 超杓型0例;中年组主要表现为杓型18例 (42.8%) 和非杓型17例 (40.5%) , 其次为反杓型6例 (14.3%) , 超杓型1例 (2.4%) , 老年组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 (P<0.01) 。
2.3 两组舒张压低于60
mmHg的发生率比较 日间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 老年组为45例 (75%) , 中年组为13例 (30.9%) ;夜间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 老年组为40例 (66.7%) , 中年组11例 (26.2%) , 老年组患者日间及夜间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 (P<0.01) 。
3 讨 论
在现代社会,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行了3次成人血压普查, 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据推算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超过一亿[2]。而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高血压患病率的增长更为显著, 2005年我国80岁以上的老人约有1 600万, 且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JNC7[3]指出, 55岁血压正常的人未来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为90%, 有研究表明大约2/3的高龄老人患有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具有其自身特点如:舒张压低、脉压大、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异常等。目前认为脉压主要受动脉弹性的直接影响和反射波的间接影响, 神经体液因子及内皮功能减退等因子也参与其中[4], 与血脂、血糖、血肌酐、体重指数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相比, 脉压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最佳指标。本文结果显示老年组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明显高于中年组, 平均收缩压在治疗状态下没有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故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的原因主要来源于平均舒张压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Stacssen等[5]研究发现正常人血压存在日高夜低的生理节律, 并随着年龄增加这种节律逐渐弱化, 到80岁以上约有83.3%的老人丧失了其被称为dipper型 (杓型) 的正常节律。本组资料也显示老年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 (非杓型46.7%, 反杓型33.3%) 明显高于中年组患者。目前认为这种昼夜节律异常可以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就高血压治疗而言, 早在1996年, 国外有学者就提出了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的观点[6], 主张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心血管系统的生物节律及疾病发生的规律进行高血压病的治疗, 认为个体化的给药时间及剂量可能是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有效办法。
综上所述,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应该在控制好血压的前提下, 注意怎样更好的兼顾舒张压过低及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参考文献
[1]Vdeecchia P, Schillaci G, Rebodi G, et al.Ifferent prognostic impactof hour mean blood pressure and pulse pressure on strok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Circulation, 2001, 103:2579-2589.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284-1285.
[3]Aram V, George I, Henry R, 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JNC 7 report[J].JAMA, 2003, 289:2560-2572.
[4]蒋雄京, 李臣文.大动脉硬化-临床医师面临新的挑战[J].高血压杂志, 1999, 7:198-200.
[5]Staessen JA, Gasowski I, Wang JG, et al.Risks of untreated andtreated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 meta-analysisof outcome trials[J].Lancet, 2000, 355:865-872.
动态血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择的197例均为女性患者, 年龄在17~45岁, 平均年龄为 (29.31±1.03) 岁, 纳入标准:患者均无ABPM监测禁忌证;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所选择患者中均排除原发性、继发性的高血压症状。所选患者在年龄、症状等一般资料统计中,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检测方法
仪器选择SPACELABC 90217型动态血压监测仪。在检查的过程中选择患者血压偏高的一侧上臂, 按照常规的血压测量方法进行合理选择, 进行检查记录的设计, 受检查人员需要按照护理人员的要求避免剧烈运动, 睡眠时也应该避免肢体受到前臂上举过头的影响。在测量的过程中, 患者需要保持上臂的伸展及静止, 在白天8:00-22:00的时间段内, 需要每隔30 min进行测量, 晚上的22:00-8:00, 需要每隔1 h测量一次, 记录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压、心率等相关数据, 其中的有效检测次数一定要≥总血压记录次数的80%[1]。
1.3 观察指标
参照高血压指南中的国内参考标准[2]:收缩压≥140mm Hg和 (或) 舒张压≥90mm Hg (1mm Hg=0.133k Pa) , 白昼平均值<1 3 5 m m H g/8 5 m m H g, 夜间平均值<125mm Hg/75mm Hg。在正常的状态下, 患者的夜间血压平均值与白昼血压值低10%~15%, 规定夜间血压比日渐血压降低范围在大于等于10%的状态为杓型, 小于10%的为非杓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检查的197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中, 杓型改变患者9 8例, 所占比例为4 9.7 5%, 非杓型及反杓型改变患者59例, 所占比例29.95%, 白大衣高血压患者40例, 所占比例为20.30%, 所选数据在对比分析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结论
对于高血压症状而言, 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标志, 早期发现时通过用药可以防止并延缓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并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的临床事件。在高血压诊断中, 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血压值的分析, 判断是否存在高血压现象, 临床中仅通过一次或是两次的测量是无法确定的。妊娠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 其发病原因不能明确, 但是出现该种症状的患者会表现为身体小血管的痉挛、全身各个系统脏器灌流的减少, 并对母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3]。严重的会发生死亡。通过降压治疗, 可以延长孕妇的生产周期, 改变围生期的基本结局, 而通过动态血压检测, 可以对妊娠妇女的症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保持血压的正常状态, 有效降低心、脑、肾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3,4]。
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 所检查的197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中, 杓型改变患者98例, 所占比例为49.75%, 非杓型及反杓型改变患者59例, 所占比例29.95%, 白大衣高血压患者40例, 所占比例为20.30%, 所选数据在对比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而言之, 在现阶段临床技术发展中, 通过动态血液监测可以对妊娠高血压患者的变化进行归类性的分析, 并指导其进行合理用药,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5]。
摘要:目的 对妊娠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方法 研究中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197例妊娠高血压患者, 对所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 观察妊娠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液检测结果。结果 所检查的197例妊娠高血压患者中, 杓型改变患者98例, 所占比例为49.75%, 非杓型及反杓型改变患者59例, 所占比例29.95%, “白大衣”高血压患者40例, 所占比例为20.30%, 所选数据在对比分析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动态血液监测可以对妊娠高血压患者的变化进行归类性的分析, 并指导其进行合理用药。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动态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1]李佳琦, 李兰, 吴继蓉.妊娠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尿微量白蛋白关系的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06) :681-683.
[2]张政祥, 王聪敏, 刘璇, 等.妊娠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J].广东医学, 2011, 32 (13) :1695-1697.
[3]胡雪芳, 沈春兰, 朱奇志.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检测意义[J].吉林医学, 2010, 31 (12) :1614-1615.
[4]陈晖, 王显伟, 王美玲, 等.动态血压检测评价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7) :85-86.
动态血压 篇7
关键词:动态血压检测,高血压, 老年人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无创性动态血压检测仪 (ambutood pressur monitoring) 连续纪录自立、运动或休息时全天24h自由活动下的血压, 真实的反映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本组通过对52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检测结果与正常血压老年人的比较, 了解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检测特点, 指导高血压患者正确给药时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6月我院门诊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2例作为老年EH组, 男30例、女22例, 年龄60~74 (66±6.9) 岁, 病程平均7~38年。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 (WHO/ISH) 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1]。临床已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正常血压老年人43例作为对照组, 男25例、女18例, 年龄60~73 (65.7±6.8) 岁。对照组经临床各项常规检查, 无合并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全部入选患者在血压检测期间保持正常活动及休息。2组在年龄、性别、其他疾病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匈牙利Meditech (ABPM-04) 无创性动态血压检测仪。袖带缚于左上臂, 自动充气测量, 记录并储存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平均压 (MBP) 和心率 (HR) 值。测量时间从上午8∶00~8∶30至次日8∶00~8∶30, 24h内有效数据大于应获得次数≥80%列入统计中。统计分析下列参数标准: (1) 24h平均SBP和DBP; (2) 日间 (6∶00~21∶59) 平均SBP和DBP 30min测量记录1次; (3) 夜间 (22∶00~05∶59) 平均SBP和DBP 60min测量记录1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老年EH组24h均值、白昼均值及夜间均值收缩压SBP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组舒张压DBP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老年EH组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 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变小, 甚至有部分患者夜间血压异常升高, 24h血压曲线平坦, 昼夜节律消失。见表1。
3 讨 论
高血压病严重的危害着人类健康, 特别是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 血压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在我们的研究中, 老年高血压组未入选有严重的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结果表明,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 (SBP) 升高为主, 而收缩压长期持续的升高脉压增大, 对左心室肥厚、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及肾功能均有较大影响[2]。ABPM有助于临床早期观察, 对高血压患者积极干预, 避免严重的靶器官损害的发生有重要意义[3]。
正常人血压在24h内有明显波动, 且夜间低于白天, 对照组血压具有正常昼夜节律特点是血压以夜间0∶00~3∶00 最低, 然后逐渐上升, 至晨起后迅速上升, 7∶00~10∶00达第一峰值, 白昼的血压较高, 16∶00~18∶00略高, 出现第二峰后血压下降, 夜间血压处于较低的水平, 构成所谓杓型曲线[4]。这是由于正常人白昼交感神经占优势, 夜间当机体进入睡眠状态后, 迷走神经占优势, 交感神经张力降低, 外周阻力及心输出量下降, 使血压降低, 以维持重要器官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老年高血压组的特点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 昼夜节律小于10%, 甚至夜间血压异常升高, 其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也高, 对夜间血压偏高者我们选择夜间加强用药, 运用ABPM 检测结果指导个体化用药原则。合理使用降压药, 可以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而且应该尽可能恢复其紊乱的昼夜节律, 现在的长效的缓释、控释降压药目的即在于方便患者有效控制血压, 恢复昼夜节律[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本研究显示常规给药时间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不一定合适, 提倡因人而异, 合理选择药物和给药时间, 使药物作用效应和高血压的时间生物学变化规律相一致, 避免血压下降过低而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液供应不足[6]。
参考文献
[1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 (WHO/ISH) 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诊断标准[J].高血压杂志, 1999, 7 (1) :97-100.
[2]郑桥清, 黄逸君.老年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0, 9 (3) :74-75.
[3]罗雪裾.动态血压检测临床应用进展[J].心血管病学杂志, 2002, 4 (23) :199-201.
[4]岡石幸也.基于循证医学制定的无合并症的老年高血压治疗指南[J].日本医学介绍, 2006, 27 (5) :206-211.
[5]蹇在金.老年人高血压治疗及预后[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5, 24 (5) :396-398.
动态血压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均为我科2007年1月—2007年12月高血压病病人102例, 男60例, 女42例;年龄45岁~76岁;药物治疗期间辅以心理护理。对照组为2006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高血压病人110例, 其中男61例, 女49例;年龄46岁~81岁, 药物治疗期间, 未辅以心理护理。两组病人药物均常规使用尼群地平10 mg, 每日3次, 并辅以利尿剂治疗高血压。
1.2 记录方法
采用国产509型心电监护仪, 记录期间病人多保持卧床休息状态, 监测总时间不少于24 h, 其中第1天不同时段总时间9 h, 后5 d每天不同时段总时间3 h。每次记录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 平均血压 (MAP) , 24 h提供完整血压应为72次, 如有效血压监测的次数少于应获次数的80%, 则重新测量动态血压。
1.3 心理护理
①放松训练:每天2次, 每次30 min, 以不感疲劳为原则。②音乐疗法:选择舒缓、柔和的音乐播放, 每天4次或5次, 每次约30 min。③关心体贴病人, 帮助病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让病人了解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训练病人主动控制情绪, 介绍治疗经过及成功病例, 增强其信心, 以便积极配合治疗, 发动社会和家庭对其治疗的支持。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评估。
1.5 结果
观察组病人药物治疗辅以心理护理以后, 49例血压恢复正常;对照组单纯予以药物治疗, 26例血压恢复正常,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讨论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除了受遗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PAS) 等影响外, 精神、神经因素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大脑皮层在各种因素长期作用下, 通过兴奋下丘脑神经内分泌中枢而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儿茶酚胺释放增多, 使外周血管收缩, 血压增高。观察组102例病人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理护理治疗, 其中49例恢复正常, 优于单纯给予降高血压药物治疗。本研究对临床护理工作, 尤其是心理护理具有较大的启示:①要重视精神、神经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护士应主动关心高血压病人的生活环境、心理变化因素, 为病人创造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和亲切和蔼的气氛。首先, 医护人员要尊重、关心病人, 给他们树立一个可信赖、可依靠的形象, 从心理上给病人一定的安慰。其次, 要美化环境, 病房的布置要妥当, 通风良好, 减少异味, 也可适当摆放花盆, 给病人感觉如同在家一样。另外, 医护人员要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 消除病人的心理顾虑, 把病人视为亲人和朋友, 从生活上关心照顾他们, 使其感到安全、放心、心情舒畅, 在精神上减轻压力, 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使病人尽快消除紧张情绪, 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1]。②高血压病人有着病程长、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的特点, 病人长期受疾病的折磨, 情绪波动大, 身心疲惫, 血压不稳定性增高, 多数病人存在着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的心理。因此, 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疏导, 调节情绪, 变换心境, 安慰鼓励, 使之不断振奋精神, 与疾病做顽强斗争, 同时要取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这样对治疗可取得一定的“正效应”作用[2]。因此, 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理解病情的基础上, 接受、支持和保证三原则进行治疗性接触, 参与病人交谈, 有计划, 有步骤,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 给病人以直接性的心理援助。同时, 根据病人的性格特点, 提出改变不良性格和生活习惯的方法, 使病人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保持心理平衡, 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好处。另外, 加强医疗行为指导, 具体落实医疗措施和心理治疗方案, 减轻病人恐惧和焦虑, 保持其心理平衡。③对高血压病人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 动态血压变化是诊断真性高血压的有效指标, 加强高血压的临床监测将更有助于真性高血压的诊断[3]。
参考文献
[1]张莉, 李红, 张海玲.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高血压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1) :38-39.
[2]汪晓红, 韩小伟, 蔡芬芳, 等.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1) :61-64.
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还你真相 篇9
通常情况下,在家测量的血压要比在医院测量的低一些,到底低多少,却是因人而异。我接诊过一位患者,每次在医院测得的血压都是160/80mmHg以上,但是她自己反映,在家测得的血压值一直是130/60mmHg左右。于是我给她做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证实确实如此,差距如此之大令人吃惊。当然这只是极少数,大部分患者一般在家中测得的血压只是比医院测量的血压低5~10mmHg。我国动态血压的参考标准是:24小时平均值<130/80mmHg,白天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同时夜间血压均值比白天血压值低10%~15%。可以看到,动态血压诊断标准要比在医院测量血压的诊断标准低一些。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非常简单,就是将一个袖带捆在手臂上,连接一个约收音机大小的机子在腰带上,打开机子,它就会自动测量血压了,一般是每半小时1次(夜间入睡后就是1小時1次)。那么,我们一般在什么时候使用动态血压监测呢?下面这些患者比较适合:
一是偶尔发现血压升高,升高程度不高,但暂时没有确定为高血压的患者。例如有些年轻人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约140/90mmHg,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肾等器官损伤的表现,这时可以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看看到底血压高不高,从而明确诊断。这是用于初发高血压的诊断问题。
二是每次到医院量的血压都是升高的,但是在家自测又是正常的,也没有明显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伤表现的患者。这种情况我们形象地叫它“白大褂高血压”,就是一看见医生血压就升高,离开医院血压就正常。这种情况就需要使用24动态血压监测进行区分开来。
目前对于“白大褂高血压”的看法还不统一,以前医学界认为没关系,就是太紧张引起的,不用治疗。但最新的观点认为,“白大褂高血压”提示患者心血管系统兴奋度高,除了见到医生血压会升高,在某些紧张的情况下、不熟悉的环境中血压同样会升高。国外有研究发现,“白大褂高血压”可能是一种高血压前期状态,易发展为真正的高血压病。所以对于“白大褂高血压”既不可简单地认为是正常的,不予理睬,也不要太过紧张,正确做法是做动态血压监测,调控和驾驭好自己的情绪。对于血压升高幅度过大,或者已经出现心脑肾损害证据的患者,例如心脏B超提示左心室肥厚,24小时尿蛋白超过正常值等,就需要接受治疗,及早干预,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动态血压 篇10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高血压,临床意义
高血压会导致靶器官的损害和心血管系统结构功能的重构。而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同样可导致并加重靶器官的损害, 使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显著增高。现将我们收集的140例高血压患者, 运用动态血压监测, 观察其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 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0例, 其中男100例, 女40例, 年龄44~70岁, 平均年龄5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即在非同日至少测血压≥3次, 收缩压≥140mmHg和 (或) 舒张压≥90mmHg。除外继发性高血压。所有入选的患者均已使用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物治疗。采用水银血压计每日测量上肢血压3次 (7时、15时、20时) 。待收缩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140 mm Hg) , 即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血压。
1.2方法
采用德国产型号MOBILOGRAPH无创便携式血压仪, 袖带缚于患者左上臂。白昼 (6:00~22:00) 每隔20 min自动测压1次, 夜间 (22:00~6:00) 每隔30 min测压1次。24 h内有效监测次数均大于获得次数的80%。监测期间避免情绪激动, 焦虑, 剧烈运动。测量时左上臂处于放松状态。按设定的时间作息, 睡眠受影响明显者剔除。
1.3 观察指标
1.3.1 全天血压变化曲线
A:最高血压白天两个峰的分布时间。B:夜间谷的发生时间 (血压正常或健康成人夜间睡眠时血压通常下降10%) 。C:血压趋势图:正常情况下, 24 h血压呈昼高夜低。夜间血压均值较白天下降≥10%为杓型, 小于10%的为非杓型;夜间血压均值大于白天血压均值为反杓型。
1.3.2 血压负荷
即24 h监测过程中, 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的频数百分数。
1.3.3
血压与心率之间关系及最高血压分布时间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及用药时间自监测后即日起应用降压药观察1周后血压变化, 血压高心率快, 选择β受体阻滞剂, 血压高心率不快者选择转换酶抑制剂或钙拮抗剂 (1个月后异常血压值比治疗前下降90%以上为显效, 较前减少50%为有效, 减少小于50%为无效) 。
2 结果
2.1 血压变化
夜间谷存在者95例, 血压趋势图呈杓型者95例, 左室肥厚者15例, 占15.5%;非杓型55例, 左室肥厚者24例;反杓型8例, 左室肥厚者8例;二者中左室肥厚者占78%。
2.2 血压负荷
SDP≥40%75例, DBP≥40%65例, 其中:左室肥厚者46例, 占61.33%。血压负荷在15%~40%之间45例, 左室肥厚者5例。血压负荷<15%者20例, 无左室肥厚发生。根据此项标准, 检出临界高血压25例, 占观察人数的17.85%,
2.3 最高血压分布情况表现
白天有2个峰 (8:00至9:00, 17:00至19:00) 其他时间占50例, 夜间谷发生在2:00至3:00占65例, 其他时间25例。
2.4 药物选择
对杓型高血压心率偏快者选用β受体阻滞剂;对心率不快者选用转换酶抑制剂, 早晨一次口服长效β受体阻滞剂或转换酶抑制剂或中短效制剂每日2次, 于07:00和15:00给药。对非杓型高血压, 心率不快者, 晚上口服钙拮抗剂或转换酶抑制剂或选用ACEI长效制剂。一周后显效者114例, 有效者24例, 无效者2例。
3 讨论
抗高血压治疗中也应分杓型、非杓型, 在选择抗高血压药物时不仅要区分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 还要根据病人血压与心率之间的关系及最高血压的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给药时间, 可有效的控制血压, 减少不良的药物反应。本组病人中用药后, 显效114例, 有效24例, 无效2例, 因此对于严重高血压病人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并至少晚上口服一次降压药使夜间血压下降, 这样可防止醒来时血压迅速上升, 在降压治疗中, 非杓型高血压的治疗与杓型相比, 有着不同的反应, 而时间治疗方法能导致非杓型向杓型转变, 恢复昼夜节律, 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靶器官的损害即减少血压对靶器官的超负荷。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 能精确地估计病人的真实血压, 评价已知或可疑的高血压病人, 此类患者如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正常, 甚至或达到临界高血压范围, 他们的靶器官受损机会并不比血压完全正常者多见。本组血压负荷<15%者, 无左室肥厚发生, 降压药均几乎无效也无益, 因此, 可不予药物治疗, 并且可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 建议临床上, 偶测血压增高者, 不要轻易诊断高血压和服用降压药, 因行动态血压监测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李扬彬, 杨宏, 朱建坤, 等.混合性中风的CT表现及诊断 (附23例分析报道) [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3, 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