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控制率(精选10篇)
高血压控制率 篇1
原发性高血压的管理是预防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也是北京市慢性病防治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慢性病规范管理虽然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但因其未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及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工作量巨大等原因而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自愿参加本次活动的社区高血压患者60例, 男40例, 女20例[1], 年龄61岁~73岁, 平均年龄 (66.0±5.0) 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1.2试验组高血压自我管理活动形式
1.2.1活动每月1次, 每次1 h, 由2名小组长负责组织指导活动[1], 活动内容按照《高血压自我管理指南》进行。
1.2.2所有参加人员发放《高血压自我管理手册》, 每次活动时测量血压, 采用偶测法测量, 上午08:00~09:00, 患者坐位休息5 min, 采用标准汞柱台式血压计, 充气后以2 mm Hg/s的速度放气, KorotkoffⅠ、Ⅴ时压力读数为收缩压及舒张压。连续测量3次右肱动脉血压, 每次间隔30 s, 取其平均值为偶测血压 (CBP) 值[2]。
1.2.3活动内容
1.2.3.1由小组长制订授课计划, 通报上课内容, 负责备课授课, 并负责召集小组成员做好考勤登记。
1.2.3.2讲课内容从饮食、运动、情绪控制、耐力锻炼、学习八段锦体操、疲劳的管理、高血压患者如何与人交流以及内科副主任医师为大家讲解高血压用药知识等多方面, 有针对性地为小组成员提供个体性计划。
1.2.3.3患者自己制订每周行动计划, 在下一次上课时由小组成员汇报上周行动计划执行情况, 不能执行或执行有困难者大家帮助想办法, 监督其下次必须完成。
1.2.3.4通过别开生面的课堂活动, 使全体病友能积极参与进来, 把过去由医生问病情, 被动知晓自己的病情, 转变为患者主动的自我管理。
1.2.3.5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鼓励督促,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1.2.3.6活动全部结束后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慢性病患者的知信行。
1.3对照组高血压管理形式
1.3.1对照组患者在常规门诊就诊和社区健康大讲堂讲课时进行健康干预, 主要内容为膳食指导和合理用药。
1.3.2活动结束后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慢性病患者的知信行。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在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结束后进行现场调查, 患者血压明显下降, 同时也掌握了许多自我管理的技能。
3.1血压值的变化通过小组各项活动干预, 使得试验组患者的血压由开始的平均值145/95 mm Hg下降至活动结束时的130/80 mm Hg, 平均下降10~20 mm Hg, 最高降幅达30 mm Hg, 血压控制率高达90%。而对照组血压无明显变化, 控制率仅为30%。
3.2随访支持率的变化通过小组长提供的自我交谈、引导性想象、耐力锻炼、疲劳的管理、肌肉放松、情绪低落的管理、合理膳食以及医生的药物合理应用等指导, 使高血压小组成员学会了自我控制情绪, 改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 掌握了正确的用药方法, 增进了医患关系, 对于医务人员的随访支持率显著上升。
参考文献
[1]傅东波, 沈贻谔, 傅华, 等.高血压自我管理方法 (高血压俱乐部) 初探[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2 (12) :555.
[2]赵长龙, 胡光.动态血压和偶测血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J].眼科新进展, 2000, 1 (20) :37-38.
“儿童高血压”须控制 篇2
15岁以上高血压发病趋势已不容乐观
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目前高血压发病年龄越来越呈低龄化趋势发展,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发病年龄正在提前,比50年代提早了10年,15岁以上的青年中,高血压发病趋势已不容乐观。“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约1.6亿,15岁到35岁患病人数达15.4%,35岁以上达26.5%。”首都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余振球向记者介绍。
“从临床现状来看,我们并未感觉到有越来越多的儿童患有高血压,但在儿童期就发现血压增高的情况是有的。”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内科主任金梅指出。
肥胖、饮食过咸等成为儿童高血压诱因
余振球指出,儿童高血压是指儿童时期所发生的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13岁以下的患儿50%为继发性高血压,13岁以上90%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主要指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压异常,比如肾脏、心血管、肾血管、内分泌等方面的疾病;原发性的则是与其饮食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此外,肥胖、饮食过咸、长期精神紧张、熬夜、性格急躁、噪音等都易成为诱发高血压的原因。儿童高血压80%以上都是继发性的,但原发性的比例也在逐渐提高,特别是青少年高血压多为原发性的。
高血压的遗传因素也是儿童被“偷袭”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研究证实,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患高血压。除了基因遗传作用之外,共同的生活环境和习惯都可能会使家族出现多发病的倾向。比如,家长本身就喜欢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孩子也会不可避免多吃一些,这样就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关于儿童高血压的原因,专家也指出,可能与其有高血压家族病史、自身肥胖等多种因素相关,比如,现在很多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引起的肥胖也成为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清楚,多与遗传有关,多盐饮食、肥胖也可能与高血压有关。
如何预防儿童高血压?首先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
金梅还说,自身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儿童要注意经常监测血压,以掌握血压的变化情况,早期发现高血压。肥胖引起的高血压就要注意减肥,控制体重。另外,金梅还指出,高血压的治疗要针对不同的致病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继发性的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对于原发性的儿童高血压患者,如果经控制体重,改善饮食习惯及限盐、消除紧张因素等措施后血压仍无下降,也要适当地服用药物控制血压。
中青年人尤其不要误以为高血压是老年病, 而应采取积极态度。从胎儿开始,首先要注意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其次孕母应多摄入高糖类,少摄入动物蛋白同时要预防可能发生的病毒感染,因为宫内发育迟缓胎儿成年后易发展成高血压患者。
余振球指出,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预防原发疾病,如对肾炎、泌尿道感染的预防以及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某些可致高血压的药物。对高血压疾病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免高血压进一步发展或者引起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对抗儿童高血压,非药治疗6个月无效需药物治疗
对儿童高血压的治疗,要充分注意其特点,不能由偶然的一次血压升高就给予治疗,必需按高血压诊断程度审慎检查,确诊后再进行治疗。其次,患者的年龄愈大而血压愈高者,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愈大,要做全面的鉴别诊断。一旦确诊血压升高,舒张压(低压)超过90mmHg时,必须积极治疗,治疗方法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要注意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还要注意限盐、戒烟、戒酒及放松紧张情绪。经非药物治疗3-6个月无效,舒张压≥90mmHg或出现器官功能损害时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有专家表示,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治,对健康人群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所有高血压患者必须改良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食盐、多食绿叶蔬果和脱脂牛奶、减轻体重、减少酒精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和脂肪总量、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且必须谨遵医嘱,保持用药量。
链接>>>
高血压用药技巧
高血压是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所以患者要有自我管理血压的意识,并需注重用药。除了不能停药,患者还需要注意以前用药事项:
1、提倡使用长效降压药物,每日服用1-2次,保证24小时血压平稳,减少血压的波动。
2、不要随意换药、停药,降压药物只要有效,不必经常换药,更不要随意停用,以免血压反弹。
3、禁忌人群警惕服药,选药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如充分考虑妊娠、心绞痛、肾功能不全、禁忌症等因素。
4、多数人睡前不宜服降压药,忌睡前服用降压药物,因其极易导致血栓形成,引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具体用药请咨询医生。
5、降压标准个体化,对于仅患有高血压而无并发症者,应降压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患者血压应降至15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或肾病患者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
6、降压不能太快,对有脑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降压不可过快过猛。
7、联合降压,中等危险或低危险度患者可只用一种药物,而高危险度和极高危险度患者则应同时联合几种药物降压。
高血压控制率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4年1月-2007年9月期间, 在门诊部就诊的已经明确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 (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患者428例, 其中男241例, 女187例, 年龄28岁~79岁, 病程1年~40年。
1.2 研究方法
通过集中体检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及岗位状况、文化程度、高血压知识知晓、家族史、生活习惯、家庭经济、医疗费用、服药及相关情况、监测血压情况等。由专人负责调查, 根据患者直接回答的问题归类。监督、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对不规则服药的患者, 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1.3 药物干预
药物治疗按每位患者的临床情况、经济能力、药物的反应、患者对服药次数接受情况等, 选择不同档次的药物以确保患者依从。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软件包通过χ2检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
所调查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对高血压防治基本知识了解普遍较低, 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注:男女比较P>0.05。
2.2 不同年龄及人文背景的高血压患者服药及血压控制情况
随年龄的增长, 服药率也同步增加χ2=16.671, P=0.00024。文化程度高的比文化程度低的服药率要高χ2=13.090, P=0.004, 经济好的比经济差的治疗率及控制率高χ2=7.173, P=0.028。职业方面, 教师的服药率为34.9%, 个体户最差仅为17.1%。有高血压和 (或) 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患者, 服药率χ2=6.774, P=0.009和血压控制率χ2=6.984, P=0.008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患者。见表2。
续表
2.3 高血压患者的危险程度分组与治疗率情况
随血压升高、并发症的出现以及并发临床疾病, 患者的治疗率增加, χ2=49.291, P<0.001可能与患者对重度高血压的害怕心理、自觉症状和风险意识有关。见表3。
2.4 高血压患者服药及血压控制情况 见表4。
男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按医嘱服药率χ2=9.494, P=0.002;血压控制率χ2=6.080, P=0.014) , 说明女性比男性重视治疗。
3 讨论
现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一亿六千万, 而原发性高血压病程长、控制难、服药时间长、不易根治, 多数需终身服药是本病防治的难点。即使在接受治疗的情况下, 高血压的控制率也只有20%~50%[4]。而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对高血压的防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个体差异很大, 需要对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达到治疗目标。
本研究表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情特点认识不清, 缺乏相关知识, 以为该病同急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常见病一样, 病好就可以停药, 血压正常了, 也可以停药了, 不知道高血压患者需要终生服药。有部分自觉症状轻或无症状, 从而不重视服药。患者服药率随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从事教师职业的患者治疗率要高些;随着高血压危险程度的增加, 治疗率也相应地增加等等结果表明, 在全社会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才能真正有效提高人口整体健康知识, 为提高高血压治疗和控制奠定基础。
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能治病反而“致”病, 是患者不愿意服药和中断服药主要原因。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患者323例占75.4%, 43.5%认为不需要长期吃药或不愿意长期吃药, 因为服药种类多或每日服药次数多造成服药依从性下降占17.0%;这就要求改善医患关系, “以病人为中心”, 多沟通, 去除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心理障碍。曾报道医患关系良好与否对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很大影响, “医生与患者共商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5]。抱怨药费贵是现实社会的焦点问题。因药物费用过高而不能坚持治疗的占30.5%, 尤其是女性, 值得关注。充分考虑患者接受能力和需求的不同, 采用合适的降压药物, 能有效解决不同经济阶层的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问题。本研究142例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使用卡托普利或复方降压片联合尼群地平片, 疗效满意, 血压控制率由5.6%上升到39.7%, 说明了低价格药物同样能控制血压。研究中老年患者由于智力障碍, 记忆力、理解力下降, 多数合并有其他的慢性病, 服药品种及次数较多, 造成漏服或拒服, 甚至误服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逐渐趋于老龄社会的国家, 服药行为干预除了加强患者的服药动力, 还要联合社会支持系统, 制作提醒系统, 改变药物包装以及简化剂量等来提高老年人的依从性。
本研究在社区内积极开展对患者意识方面的教育, 依据患者潜在的问题, 实施针对性个体化干预, 同时改善医患关系, 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和患者达到良好的沟通, 解除顾虑, 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高血压患者服药率和控制率均有显著提高, 分别从24.3%和13.1%上升到88.2%和46.1%, 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1%) [6]。说明通过对高血压患者的综合管理, 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 从而对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社区居民健康是有效、可行的。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治疗率以及控制率的影响因素, 并针对服药依从性差, 进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方法选择社区内4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中体检、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患者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服药依从性差造成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结果高血压患者防治常识贫乏, 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族史以及血压升高程度等均与高血压治疗和控制有关。药物的不良反应, 所服药物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 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是影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结论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减少药物副反应、根据患者家庭经济状况选用降压药物、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 是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 确保降压效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高血压,控制率,服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赵冬, 吴兆苏, 王薇, 等.我国11省队列人群基线血压和7年累计心血管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1, 29 (10) :612~617
[2]Chalmers J, Macmahon S, Mancia G, et al.199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Hypertension.Guidelines Subcommittee[J].Clin Exp Hypertens, 1999, 17 (2) :151~183
[3]Kravitz RL, Melnukow J.Medical adherence:Time for a change in direction[J].Med Care, 2004, 42 (3) :197~199
[4]Kearney PM, Wjelton M, Reynolds K, et al.Worldwid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a systematic review[J].J Hypertens, 2004, 22 (1) :11~19
[5]戴俊明, 张蓓燕.新华街道部分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 2000, 3 (5) :378~381
高血压控制为何难达标 篇4
没有症状就不用药高血压发病机理目前不明,起病缓慢,缺乏特异症状,有些中老年患者即使血压很高,症状也不明显,没有感觉,故忽视用药治疗。其实无症状高血压长期不治疗,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
道听途说用药高血压患者个体状况不同,切不可听别人讲吃什么药好,自己就换药。因为药物种类繁多,制剂复杂,同样是高血压,对药物的反应及疗效也不尽相同。应请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迷信广告求根治药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电视,宣传能根治高血压的广告铺天盖地;更有一些保健品商打着科普报告会的名义,推销自己的产品。有的号称纯中药制剂,其内暗加许多早已过时、被淘汰的治高血压西药,使不少患者上当。
按药物新旧或药价高低选药有些患者认为药物越贵越新药效越高,每当有新药出来就换用。其实药价高低与药效无绝对关系。药物定价主要取决于成本而不是药效和安全性。一种新药上市价格一般都比较高,从理论上讲效果应比同类好,但实际上事与愿违,老药在长期应用中已有成熟经验。故不应一味追求新药贵药,只有最好的选择,没有最好的药物。
忽视生活调整一味追求药物治疗,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难达到血压稳定。在用药同时要戒烟限酒、减轻体重、限盐和限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多食蔬菜水果等,坚持有氧运动,保持心理平衡,这对稳定血压极其重要。
不愿意联合用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吃单一药物控制高血压比较困难。临床发现,采用单一用药对轻度高血压控制率不到30%,对血压高者很难达到控制目标。联合用药分别用小剂量,发挥不同药物作用机理,取长补短,提高达标率,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使病人能安全耐受长期服用药物。有些患者认为是药三分毒,吃药越少越好,不愿联合用药。其实,两种或三种作用机理不同的药物联合,更能使血压稳定。
用药时停时服高血压治疗是长期或终生的,切不可血压高时才服药,想把高血压迅速降到正常水平,将导致机体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不足;不高时停服药也是错误的,因为停药又会使血压回到治疗前水平,导致人为的血压波动,对心脑血管极其有害。一般来讲,当血压稳定超过一年以上,可考虑逐渐减量观察,直到能维持血压稳定的最小剂量和最少种类,坚持长期服用。切不可骤停。
不重视其他危险因素同步治疗超过80%的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不同程度心、脑血管以及肾功能不良、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问题,对这些危险因素也应采取相应治疗。只降血压是不够的,应积极全面防治各种危险因素和同患疾病。
忽视监测一是监测血压,尤其是监测凌晨血压,许多老年人血压有晨冲现象,凌晨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时段。每天定时测血压,一般主张早晚各一次,及时调药物,控制血压高峰出现,保持血压稳定。二是监测血液生化变化,尤其是血糖、血脂、血尿酸、肝功能及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必要时做心、脑、肾B超检查。上述检查结果要保存,以备对照和医生参考。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要学习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学会自测血压、体重、腹围,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若有糖尿病,要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定期去医院,最好选固定医生,将记录资料供其参考,以得到医生的正确指导。若有临时不适也应及时随诊。
高血压控制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管辖的110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自我管理模式组55例, 常规管理模式组55例。自我管理模式组年龄35~82岁, 平均 (58.6±11.8) 岁;男29例 (52.73%) , 女26例 (47.27%) ;收缩压 (156.7±12.7) mm Hg, 舒张压 (95.6±9.3) mm Hg;文化程度, 小学23例 (41.82%) , 中学17例 (30.91%) , 大学15例 (27.27%) 。常规管理模式组年龄35~84岁, 平均 (59.8±10.5) 岁;男30例 (54.55%) , 女25例 (44.45%) ;收缩压 (155.9±13.4) mm Hg, 舒张压 (96.3±9.1) mm Hg;文化程度, 小学23例 (41.82%) , 中学16例 (29.09%) , 大学16例 (29.09%)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 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为社区内常住居民; (2) 排除精神异常患者; (3) 排除可能导致参加者不依从及失访情况者; (4) 排除伴有严重躯体功能损害的中风患者; (5) 患者知情同意, 愿意配合治疗与检查。
1.3 方法
常规管理模式组患者接受日常的三级管理服务, 自我管理模式组接受高血压自我管理课程及医生定期随访, 医务人员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预防性或治疗性活动, 指派1名医生作为支持自我管理的老师, 建立高血压健康专档、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医师对高血压患者管理支持。定期举办高血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 1次/周, 教育内容包括基础疾病知识、高血压治疗目标管理、积极心态调节、合理生活方式、血液监测等。
1.4 观察指标
患者均观察6个月, 治疗前后测量患者血压, 被测对象先休息5min, 由同一名医师使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3次血压, 计算平均值, 以收缩压≤140mm Hg, 舒张压≤90mm Hg作为血压控制的评判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高血压控制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自我管理模式组和常规管理模式组的收缩压下降值和舒张压下降值分别为 (8.63±4.81) mm Hg、 (4.86±2.32) mmHg, (5.22±4.62) mm Hg、 (2.74±2.24) mm Hg,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自我管理模式组和常规管理模式组的血压控制率分别60.00% (33/55) 、29.09% (16/5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3 讨论
高血压是中国国民的高发疾病之一, 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 且每年均呈增长趋势[3], 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能有效降低脑卒中与心肌梗死病死率[4], 高血压地治疗是一项系统、长期的治疗过程, 且由于社区高血压患者是高血压的主要群体, 因而, 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任务。社区高血压管理存在诸多阻碍因素, 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尤为重要。传统高血压管理模式主要采取社区高血压三级管理, 受到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及医务人员有限的限制, 难以长期坚持及广泛覆盖[5], 影响社区高血压的控制效果, 因而, 调动患者自身主观能动性, 利用患者家属的力量, 由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自我管理培训, 使其掌握相关技能, 让患者及其家属承担一定的预防性或治疗性活动, 非常适合高血压这种需要终身管理、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问题的疾病的治疗, 在培训过程中, 患者间及医患相互交流, 彼此支持鼓励, 改善了医患关系,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研究结果显示, 自我管理模式患者收缩压下降值和舒张压下降值明显高于常规管理模式组, 血压控制率为60.00%, 也明显高于常规管理模式组, 与文献研究相符[6]。
综上所述, 自我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 优于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 且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覆盖面较窄等局限性, 值得在社区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比较社区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模式与常规管理模式对血压控制率, 提高社区高血压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我院管辖的110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自我管理模式组55例, 常规管理模式组55例。常规管理模式组患者接受日常的三级管理服务, 自我管理模式组接受高血压自我管理课程及医生定期随访, 患者均观察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高血压控制率。结果 自我管理模式组和常规管理模式组的收缩压下降值和舒张压下降值分别为 (8.63±4.81) mmHg、 (4.86±2.32) mmHg, (5.22±4.62) mmHg、 (2.74±2.24) mm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自我管理模式组和常规管理模式组的血压控制率分别60.00% (33/55) 、29.09% (16/5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自我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 优于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 且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覆盖面较窄等局限性, 值得在社区广泛推广。
关键词:高血压,医院, 社区,血压监测
参考文献
[1] 刘力生, 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 傅东波, 杨柯君, 王敬丽, 等.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及血压控制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10) :869-872.
[3] 卫生部, 科技部, 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02[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5.
[4] 纪丽颖, 王德昌, 乌英珍.北京某高校离退休人员高血压病患病率、知晓率和控制率的调查明[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5, 4 (6) :608-609.
[5] 王敬丽, 杨柯君, 傅东波, 等.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对自我效能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1) :35-36.
高血压控制率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12月间, 在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0例进行社区综合随访管理。在290例高血压患者中, 男性135例, 女性155例。年龄40~86岁。其中合并冠心病41例, 脑卒中8例, 糖尿病32例, 高脂血症18例, 体质量指数超标132例。一年来所有290例患者无失防。
1.2 方法
(1) 建立290例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住址、电话等基本资料, 详细采集病史, 定期随访, 并将信息录入电脑。 (2) 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优势、门诊医师和社区医师对高血压患者的病因、危害性和如何预防并发症、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合理膳食结构、提高高血压患者对专业知识的知晓率。定期开展高血压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 普及居民高血压的防治知识, 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3) 非药物治疗:通过行为干预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 如戒烟限酒、控制体质量与肥胖、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合理膳食、合理运动等。 (4) 药物治疗:对高血压患者采取正确的治疗, 但由于患者对降压药物的耐受性不同, 因此选择药物不能一概而论, 根据病情合理用药, 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定期监测随访:对纳入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建立随访登记表, 每月至少监测一次血压, 这样不仅可以评估抗高血压药物的效果, 改变患者治疗的顺应性, 并且建立高血压病例历, 进行规律性随访并监测登记血压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参与性, 由于患者能直接看到血压变化, 从而配合责任医师, 了解患者有无合并其他危险因素, 药物治疗依从性以及非药物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
1.3 效果评价
(1) 290例高血压患者随访管理前后发放相同的高血压相关知识问卷, 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测评; (2) 随访调查管理前后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规范服药率、血压控制率, 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在1年的随访管理过程中, 290例患者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 已患脑卒中患者也无复发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随访管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例 (%) ]
290例高血压患者接受随访管理后, 高血压知晓率由52%上升至91.2%, 规范服药率由66.3%上升至76.8%, 控制率由41.2%上升至52.6%, 三项指标均明显上升, 随访管理前后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例 (%) ]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有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而我国普遍存在三高三低现象即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 而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2]。心脑血管危险因素不断增加, 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重要疾病。其中高血压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直接危险因素, 对高血压的防治与否直接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3]。因此, 开展高血压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社区八种慢病管理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高血压病发病率最高和危害性也最大, 是社区重点慢病重中之重, 因此对开展对高血压病规范化管理是当务之急。此项工作开展得好, 它不仅可以降低医疗支出, 更重要的减少严重并发症如中风的发生, 提高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 减轻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具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压升高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呈线性相关, 即随着血压升高, 心血管病发生和死亡危险就会增加。因此, 降压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高血压是慢性病, 血压升高对心脑肾等器官会造成慢性持续性损害, 严重的会引发脑卒中、心梗、肾病等。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 控制好血压, 可保护器官, 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因此, 高血压患者应认识到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坚持合理用药, 二者相辅相成。社区高血压患者通过综合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行为干预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 可以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可以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减少和控制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使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在社区中开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的方法简便易行,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2012版.
[2]方力, 王烨菁, 付朝伟, 等.高血压运动干预中长期效果影响因素定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15) :1270-1272.
高血压控制率 篇7
关键词:高血压,高血压社区管理,效果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和疾病负担重的特点,是脑卒中、心脏病、肾病等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社区管理已被证明是有效控制高血压的重要途径[1]。为缓解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低和社区管理水平不高的困境,建立有效的高血压社区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针对这一情况,本研究采取社区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病情控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242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且未服用降压药物。其中男140例,女102例,年龄45-79岁,平均(56.17±8.73)岁;合并症:高血脂158例,糖尿病84例。将上述24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和门诊随访,观察组实施社区管理模式。具体方法:(1) 组织专家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为依据,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起草《高血压社区防治手册》。(2) 健康体检。全年进行1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免费测量血压,做心电图1次,测血糖1次,计算体重指数1次。(3)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发展后果、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同时教会患者自己测量血压,以便及时了解血压控制情况,做到适时增减药物和及时去医院就诊。(4)饮食指导。提倡素食为主,降低食盐量、低糖和低脂,多食水果和蔬菜。(5)适当运动。规律、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控制体重的有效方法,如慢跑、游泳、打太极和健美操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6)随访: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进行分级随访管理,低危患者随访1次/3月,中危患者随访1次/2月,高危、很高危患者随访1次/月。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干预后血压变化情况,计算血压控制达标率。(2)比较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相关知识包括高盐、吸烟、酗酒、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压的危害及高血压并发症。(3)探讨两组患者遵医嘱率(即合理运动、合理用药、定期检查和合理饮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作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且观察组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遵医嘱率比较
观察组遵医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我国高血压发病率高达18.8%,其患者人数约1.6亿人以上,在已知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约有3 000万人没有接受治疗,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未达到控制目标的约占75%[2]。2002年我国居民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0.6%、24.7%和6.1%,而2000年美国就已分别达到了70.0%、59.0%和34.0%[3]。因此,防治及控制高血压的任务十分艰巨。
相关研究证明[4],吸烟、饮酒、高脂饮食、高盐饮食、 不锻炼及高血压病家族史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现实生活中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缺乏高血压基本知识,故需要通过进行有效的高血压社区干预管理,提高居民的高血压防治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用药,才能更好地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5]。陈泽萍[6]对高血压患者采用社区管理和综合干预方案控制高血压,即在1年时间内给予饮食、 运动、心理、药物和健康教育等指导,干预后患者的血压降低,服药率和遵医嘱率升高,高血脂和高血糖也明显好转。说明高血压社区管理和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中,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 自我管理和规范药物治疗等社区管理措施后,观察组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86%VS 55.37%,P<0.05);而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遵医嘱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由此可见,通过社区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患者对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知晓率,让其正确认识到高血压疾病的危害,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
高血压控制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社区明确诊断为1或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5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其中男39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65.2±1.9) 岁;低危7例, 中危38例, 高危11例;有靶器官损害者13例, 无损害者43例。
1.2 方法
(1)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咨询:定期在家庭或社区对患者开展关于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 引起患者对肥胖、高盐饮食、饮酒过多、体力活动减少、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的重视。开展有关高血压病因、临床表现、临床用药等相关知识的咨询活动, 可在社区设立防治高血压的专栏, 对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应当着重教育。 (2) 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定期监测, 重点随访患者服药依从性、危险因素, 分析患者血压控制佳或不佳的原因, 告知患者以增强其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 (3) 对合并高血压并发症的患者应列为重点监测对象, 定期护送患者至上级医院行相关脏器功能检查, 如有异常应采取进一步治疗。 (4) 降低体重指数 (BMI) :我国规定BMI在24~26 kg/m2为轻度肥胖, BMI在26~28 kg/m2为中度肥胖, BMI>28 kg/m2为重度肥胖。较低的BMI有助于控制血压, 研究表明BMI应控制在20~25 kg/m2。 (5) 戒烟戒酒:吸烟与饮酒均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其所致的动脉硬化严重破坏了正常血压调节功能, 因此告知高血压患者戒烟戒酒是控制血压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6) 合理膳食:高血压患者多有长期且较为固定的不良饮食习惯, 以高脂高盐饮食为主。因此, 在社区护理中, 应加强关于饮食种类多样化的宣传。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饮食, 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30%以下。反之, 该类患者要以谷物等易消化食物为主, 同时辅以必要的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 以保持消化道畅通。此外, 忌食浓茶、咖啡等富含咖啡因的食物也很重要, 避免不必要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后者可导致血压波动。需要着重指出的是, 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 并适当补充钾、钙等电解质或其他微量元素。 (7) 适当的体力活动:研究认为, 体力活动是独立于其他降压因素以外的重要因素, 可协同药物控制血压。患者可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 选择适当有效的有氧运动方式, 每周训练次数不少于5次, 定期评估全身情况, 必要时需对运动量做出适当调整。 (8) 生活规律:一般认为, 精神压力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 这使得单靠内科药物控制血压难以奏效。社区中独居老人所占比重逐年增高, 且此类人群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情绪波动大, 使高血压并发症的比例明显上升。因此, 社区护士应当对长期精神处于紧张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心理疏导, 诱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放宽心态, 保障充足睡眠, 从而减轻精神压力。 (9) 用药指导:高血压治疗似乎很简单, 其实不然, 不正确的用药或联合用药、不连续甚至不服药都是导致血压控制不良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 患者对自身病情了解不够, 药物副作用是导致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 社区护理中应当加强关于高血压知识的宣教, 告知高血压是慢性疾病, 需长期治疗, 必须坚持服药。当前,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多为个体化治疗, 应告知患者不要参照他人用药方案调整用药, 应自行规律监测血压, 是否需调整用药应遵循医生意见。日常加强常用降压药物的宣传教育, 详细介绍不同种类降压药物的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 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 注意记录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出现的不良反应。 (10) 注重心理疏导:由于高血压治疗的长期性, 患者易产生懈怠、焦虑等不良情绪, 但靠药物控制血压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其他方面的努力, 包括心理疏导, 社区护士应协助患者组织病友俱乐部, 鼓励其多参加公共活动, 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保持心情愉快, 以减轻精神负担。此外, 还应告知患者家属做好监督工作, 加强患者治疗依从性, 减轻其心理负担, 以达到更好的血压控制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危险因素的影响
进行护理干预后, 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 (98.2%vs87.5%, P<0.05) , 合并的危险因素也明显减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56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发现, 患者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护理干预前明显改善[收缩压 (156.2±5.9) mm Hg vs (168.3±6.7) mm Hg, P<0.05;舒张压 (93.9±4.1) mm Hg vs (105.6±4.8) mm Hg, P<0.05]。详见表2。
mm Hg
3 讨论
大量的文献和临床研究证实,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患者日常生活作息习惯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因此需要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 培养正确的用药意识和疾病防治意识。健康教育是最能体现社区护理干预作用的措施之一, 通过在社区中开展健康教育, 能够向患者以及社区居民普及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知识, 还可以针对特定人群开展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宣教以及正确的健康生活观念, 为小区居民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防治意识, 其中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指导、生活作息的指导、用药指导及心理指导等。
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近年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关于高血压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但与吸烟、胆固醇高、肥胖、精神紧张等因素密切相关[4]。该病常因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而被忽视, 因此老年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疲劳、心悸等症状时需警惕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可能。原发性高血压尚无根治方法, 治疗以改善生活行为、药物为主[5]。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全国委员会 (JNC) 认为, 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应改变生活方式: (1) 作为预防高血压的一种手段; (2) 作为新确诊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 (3) 作为抗高血压药物的辅助疗法; (4) 有助于经药物治疗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停用或减少抗高血压药物的用量。
因高血压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 而此类人群文化程度偏低, 加上缺乏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 故普遍对疾病认知程度不高, 治疗依从性差。高血压的治疗应是持续性的, 间断治疗或不治疗均可使病情恶化, 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也随之增高[6,7]。由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由患者自身在院外进行, 这使社区护理干预在高血压的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8,9]。社区护理干预是为迎合新医学模式而实施的新护理形式, 其主张某些疾病的相关护理工作重心应从医院过渡到社区, 护士也应从单纯的医嘱执行者过渡到健康教育者, 深入家庭、社区开展护理干预[10,11], 为患者提供诸多疾病相关的知识, 使患者在血压控制方面逐渐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 这对血压控制、并发症防治至关重要[12,13]。
本研究通过对社区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开展饮食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心理护理、高血压防治讲座等综合护理干预, 显著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血压控制效果, 也明显减少了相关危险因素。这些均表明社区护理干预在高血压的防治中占有重要角色, 应当作为今后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展开。
摘要:目的:以社区为背景探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将社区内的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护理干预, 1年后评估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对上述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发现, 其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 (98.2%vs 87.5%, P<0.05) , 合并的危险因素也明显减少 (P<0.05) , 患者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 (P<0.05) 。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增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能有效控制血压。
老年人的高血压为何难控制 篇9
▲患者的收缩压升高明显,而舒张压升高缓慢,所以脉压差较大。如果伴有明显的主动脉硬化,则患者的脉压差更大。
▲患者的血压常随体位的变动而变化,很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如由卧位变为直立位时,患者容易发生晕厥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血管硬化,对张力和压力的调节能力均下降的缘故。
▲患者的血压会随着季节、昼夜的变动而变化。如有些老年人的血压在夏季较低而到冬季则较高;在清晨时血压较高而在夜间时血压较低。
▲患者容易出现高血压的各种合并症,其中最常见的是由于心脑血管发生硬化而导致的脑中风和心肌梗塞等。
▲患者的症状不典型。由于老年人的反应比较迟钝,有时其血压虽然较高但却无明显自觉症状,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总之,老年人的高血压与青壮年人的高血压有着许多的差异。所以,在治疗时,患者要根据自身病情的特点合理选药,具体如下:
钙离子拮抗剂俗称“地平”类药物,为老年人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该药降压迅速、作用稳定,可应用于中、重度高血压的治疗。此外,该药还有抗血小板凝集、抗心律失常、保护血管内膜以及改善心肌供氧的作用,也适用于有心脏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但由于钙离子拮抗剂有减低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所以,有心衰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一般不宜应用该类药物,以免加重其心衰的症状。此外还应注意的是,钙离子拮抗剂不宜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而且该药的使用剂量也应由医生严格掌握。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俗称“普利”类药物。该类药物近年来发展极快,由于其降压作用可靠,且可逆转心室肥厚,所以,很受患者的青睐。但有些患者服用该药后可出现干咳等症状,应该引起注意。
β受体阻滞剂俗称“洛尔”类药物。该药作用缓慢,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用后可引起血脂升高、低血糖、末梢循环障碍及支气管痉挛。老年人尤其是心率过缓的患者,应慎用该类药物。此外,伴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在长期应用此药后不宜突然停药,防止诱发心绞痛。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俗称“沙坦”类药物。该类药物为最近研发的新药,其降压作用可靠、副作用较少,且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较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只是该药目前价格较贵。
在临床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同时伴有其它一些疾病,使用一种药物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降压目标,必须将2-3种药物联合应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根据临床经验证实,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联合用药时应遵循下列原则:①ACEI+利尿剂:目前国际上各个高血压标准指南都推荐这个组合,患者在服药时以ACEI药作主角,以利尿剂作配角,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目的。②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这个组合也不错,降压效果较好。③ACEI+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这种组合适用于高血压合并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④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长效双氢吡啶类):这种组合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
高血压控制率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 在山东省西部和中部抽取8个县 (市、区) , 每县 (市、区) 按照随机抽样原则, 随机抽取2个乡镇, 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村, 每村按户主花名册进行系统抽样, 被抽取家庭内所有的25岁以上常住人口均为调查对象。每个村计划调查300户 (约600人) , 户数不足300的村, 从临近村仍按照系统抽样方法补足。实际共调查40个村, 20087人, 参加体检16388人, 共获得16364人的完整的血压测量数据。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问卷调查:用同一调查方案经统一培训后, 进行入户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的设计参照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问卷及他人研究。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状况、生活方式及行为;高血压的知晓情况、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情况。
血压测量:本次调查使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 测量方法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7]中推荐的诊所偶测血压法。
1.3 分析方法
1.3.1 指标解释。高血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国际高血压协会 (ISH) 诊断标准[8]。
知晓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的比例;治疗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近2周内服降压药者的比例;控制率可为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目前通过治疗血压在140/90mmHg以下者的比例。
超重和肥胖:BMI<24kg/m2为体重正常或体重过低, BMI≥24kg/m2为超重, BMI≥28kg/m2为肥胖。BMI计算公式:体重 (kg) /身高 (m2) [9]
1.3.2 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MicrosoftAccess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原始数据录入、整理及逻辑检错,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人群共16364人, 其中男性7002人 (42.8%) , 女性9362人 (57.2%) 。年龄构成:25~34岁占10.9%, 35~44岁占24.7%, 45~54岁占24.4%, 55~64岁占22.6%, 65岁及以上占17.4%。文盲半文盲率37.4%, 女性受教育水平低于男性 (P<0.01) 。肥胖率15.3%, 超重率35.3%, 女性肥胖和超重的比例高于男性 (P<0.01) 。
2.2 高血压患病率
山东省农村居民2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3.8%, 男性为47.8%, 女性为40.8%, 男性高于女性 (P=0.000) 。用山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山东省乡村人口构成作为标准人口进行标化, 高血压患病率为36.8%, 男性标化患病率为41.2%, 女性为34.3%。随年龄的增长, 男性和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均上升 (P=0.000) , 55岁前, 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 55~64岁基本相同, 65岁后, 女性高于男性。
2.3 平均血压水平
不同年龄、性别调查人群的平均血压水平:非高血压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比正进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低36.8mmHg和15mmHg;比未进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低32.6mmHg和14.7mmHg。正在进行治疗的患者血压水平略高于未进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总的来讲, 男性略高于女性 (P<0.01) , 55岁前男性收缩压高于女性, 55岁后女性收缩压开始高于男性, 女性舒张压总体略低于男性。收缩压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55岁前舒张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4 血压分级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7]血压分级和诊断标准, 分析不同年龄和性别调查人群的血压分级情况:53.9%的男性和61.1%的女性属于正常血压或者正常高值。男性1、2和3级高血压的比例分别是27.6%、12.7%和5.9%;女性分别是22.0%、11.3%和5.7%。
2.5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调查人群的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以及治疗控制率的情况:只有26.2%的高血压患者知晓自身患有高血压病, 22.1%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而控制率仅为3.9%。与女性相比, 男性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低于女性 (P<0.05) 。年龄越大,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情况越好 (P<0.05) , 但是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 (P<0.05) 。
2.6 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情况
知晓自身患有高血压的患者的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的情况:大部分患者能够定期测量血压。医生对患者的非药物治疗的指导不足, 仅有27%的患者曾经被告知应该进行适当的锻炼。患者对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不理想。非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很难改变;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自己症状减轻, 没必要继续服药。进行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平均每天花费1元购买抗高血压药物, 调查前一年中, 高血压的医疗支出是645.6元。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山东省25岁及以上常住农村居民的高血压患病情况严重, 高于2002年全国营养学调查[5]及2004年山东省的抽样调查数据[10], 可见山东农村地区高血压流行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 尤其是女性的增长幅度更为明显。老年人向来是高血压防治的重点人群, 但是调查显示年轻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情况不容乐观, 2002年全国营养学调查同样提示年轻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在近年来显著增加[5], 因此, 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不但应该关注老年人群, 更应从年轻抓起。
评价高血压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是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结果显示, 山东农村居民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非常低。农村地区高血压的早发现、早治疗问题亟待解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即使接受治疗,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仍旧比没有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高。一方面反映了患者往往在血压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后才接受治疗, 另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地区高血压治疗水平欠缺, 即使患者接受治疗, 由于不恰当的治疗方案及不遵医行为的存在, 造成降压效果不明显的现象。
从性别上看, 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低于男性, 由于女性对疾病的自我保护意识较男性强, 因此, 女性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大于男性。今后应加强男性高血压患者自我防范和治疗意识。患者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患者自身对高血压相关知识和控制血压重要性的认知缺乏,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 不容易认识到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显示基层高血压防治人员在高血压防治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上存在缺陷。
此次调查显示, 高血压已经成为山东农村地区的一项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加强基层卫生人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 关注重点人群, 降低高血压患病率, 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 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非常必要。
摘要:目的:评估山东省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流行与控制现状。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 选择山东省有代表性的8个农业县, 对年龄≥25岁的常住农村居民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 共调查16364人。结果:25岁及以上的山东农村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3.8%, 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7.8%, 女性患病率为40.8%。在高血压病人中, 26.2%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 22.1%正在服用降压药, 3.9%血压得到了控制 (<140/90mmHg) 。结论:山东农村常住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非常高, 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非常低, 农村居民的高血压防治工作亟待改善和加强。
关键词:高血压,患病率,控制状况,农村
参考文献
[1]He, J.and P.K.Whelton, Epidemiology andprevention of hypertension.Med Clin NorthAm, 1997;81 (5) :1077~97.
[2]Chobanian, A.V, et a.lSeventh report of the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Blood Pressure.Hypertension, 2003;42 (6) :1206~52.
[3]Poulter, N., Global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Heart, 2003;89 Suppl 2:p.ii2-5;dis-cussion ii35~7.
[4]孙英贤.中国农村高血压发病和治疗的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26 (16) :p.1231~123.
[5]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Z].
[7]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Guidelines of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of man-agement of hypertenshion[J].Hypertensions, 1999;17:151~183.
[9]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2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