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器械

2024-07-02

体育器械(精选12篇)

体育器械 篇1

一、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纲要》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这使我们强烈意识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体质,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幼儿期是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运动是幼儿锻炼身体的客观需要,以实现其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平衡。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运动则是幼儿探索客体环境的最有效手段,他们不仅需要通过运动来感知世界,而且需要通过运动来积累经验,从而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打下基础。因此,不论是新《纲要》提出的幼儿园任务,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还是幼儿一日活动的内容、时间安排,都将体育活动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位置。

三、现状分析

当今家庭在育儿方式上存在着一些重智育轻体育、重保育轻锻炼的现象,加上多数家庭住在高楼,因此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普遍缺乏锻炼。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运动器械的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而运动质量却不高,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存在认识上的不同:有的认为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大,教师不好组织;有的认为体育活动容易出事故,还是少开展为宜。因此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计划上,而真正的实际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得不到保证。

四、实施过程

1. 丰富户外体育活动形式

体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是多种形式并存、共同发挥作用的教育过程。我们寓体育锻炼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丰富幼儿生活,扩大幼儿视野,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是晨间锻炼活动。

为提高幼儿晨间锻炼的质量,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锻炼体质、发展能力。我们采用分散开放式,以自制的小型多样化器械为主,让幼儿在教师的辅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同伴,全面锻炼身体,提高体能。

二是户外一小时体育活动。

从体育的多维效应、多种活动角度建构幼儿户外一小时体育活动形式,多给幼儿自由的活动空间,多开展一些取材方便、小型分散的、深受幼儿喜爱又无固定模式的活动。如飞镖、飞盘、流星球、爬爬乐、跳跳袋等,只需简单的器材就可进行,不受人数的限制,同时让幼儿拥有活动的选择权,使户外一小时体育活动更富特色,从而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养成自觉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好习惯。

三是体育教学。

将体育教学的内容延伸到户外活动之中,帮助幼儿练习巩固,并不断创新提高,使户外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为此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研究,把体育教学寓于有情节、有角色、有竞赛的游戏之中,使之新颖生动,而且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体质。

2. 有效利用体育器械

一是因地制宜,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

要根据目标选择器材,通过使用器材达到锻炼目的并完成目标。如周目标的一项内容为练习投掷动作,教师选择内容有沙包、飞盘、飞镖等,通过科学、合理、系统的安排,较好地完成周目标,达到锻炼的效果。根据材料特征选择。幼儿习惯选择轻便、灵巧、一物多玩又能满足其多种需要的材料,对幼儿喜欢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以免发生争抢,提高活动材料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二是自力更生,为幼儿制作适用的体育器材。

体育器材是给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用的,可以利用废旧物品来制作,力求简单并要注重可玩性和艺术性,但制作体育教玩具必须保证安全和卫生,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

三是探索创新,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引导幼儿探索体育器材的多种玩法,教师在教会了幼儿某一体育器材的基本玩法后,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器材的多种玩法,一种器材的多种玩法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体育,必要性,重要性,现状分析,实施过程

体育器械 篇2

评比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的:

体育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里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自制体育器械是幼儿体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体育器械可以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愿望和兴趣,并产生相应的动作。如今我们幼儿园的体育玩具可谓是琳琅满目,有现成购买的的器械如皮球、呼啦圈等;大型的户外器械有滑滑梯、平衡木、跷跷板等,这些玩具虽然吸引了许多小朋友的参与,但在集体活动中往往是人多,器械少,远远满足不了小朋友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自制一些体育器械。《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曾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玩具。”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由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制作,充分的利用周围的废弃物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现有的条件自制而成的,以发展幼儿的身体和基本动作为目的,让幼儿在探索器械玩法过程中,游戏中体验自制体育器械带来的快乐。我园于2019年4月14日-15日开展班级自制体育器械评比活动。

二、活动时间:2019年4月15日-16日

三、活动地点:一楼前院

四、参与人员:全体教师、园委会成员

五、评分办法:本次比赛实行现场打分,由各班教师代表依次向评委组及全体教师介绍本班自制体育器械的种类、数量及各个体育器械的多种玩法,结合现场介绍评委组进行打分。次日早锻炼环节由评委组再次进行实地观摩,进行现场打分。

六、评比要求:

1、作品种类丰富、数量能满足每位幼儿不少于三种。(20分)

2、科学性:器械适合幼儿认知规律,可操作性强,便于幼儿操作和理解,为幼儿所喜欢。(20分)

3、教育性:器械符合本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能促进幼儿动作发展。且能体现一物多玩。(20分)

4、安全性:器械选择无污染,安全卫生、结实耐用、造型无棱角、无安全隐患。(20分)

5、器械设计新颖有创意、美观,具有推广和普及性且能体现一物多玩。(20分)

七、评委组成员:景译漩、马丽娟、马娟、季茹、梁依妮、苏少谨

八、奖项设置:

以班级为单位评选出两个优胜班级。

九、影像资料:许玲

田园幼儿园

自制体育器械,促进幼儿体能发展 篇3

一、自制体育器械园本课程的构建

我们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制体育器械,开展探索特色体育活动,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成长。

1. 体育特色环境的创设。在人文环境方面,注重园所体育文化氛围的创设,形成了以“运动·生活”为核心,“爱运动、爱生活、爱同伴、爱教师、爱探索”的特色园舍体育文化,注重以物质环境营造园所体育文化氛围,以人文环境创设阐释体育特色教育思想;在管理环境方面,建立有效的教科研制度和园本培训制度,注重体育特色课程档案管理和完善;在物质环境方面,户外/运动场地空间多样化,场地地面类型多样化,保护性地面多,硬质地面少,户外/体育活动场地规划科学,已经配备了完善的体育活动功能性场地,室内体育活动空间有统一进行规划与管理,有明确的季节性活动方案。

2. 自制器械的投放原则和投放方式。在自制器械投放上,我们遵循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三个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易于幼儿操作;既能有效促进幼儿运动机能的发展,又能培养幼儿自主性、创造性、合作性。趣味性原则,器械的投放要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玩得尽兴,乐在其中。多样化原则,器械要具有一物多玩、一物多用的功能,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和想象力,还要能定期轮换配搭使用。

3. 构建自制体育器械园本教材。幼儿园始终坚持以园为本、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了园本资源、社区资源以及家庭资源,开发了各式体育活动、户外区域活动、室内游戏和器械操,在此基础上划分年龄阶段、器械材质、动作分类以及区域分类,最终构建出自制体育器械的园本教材。

二、自制器械体育活动的有效实施

1. 启发幼儿轮换使用器械,形成良好的运动常规

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规则是保障。也是幼儿安全、愉快地进行户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启发幼儿遵循区域活动规则并学会轮换使用器械,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1)以自制标志牌进行暗示。受场地的限制,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轮换使用器械。为此,我们在每个区域前设置了区域牌,在牌上标有数字标记,也有形象标识如“标识手圈”等,对进区人数进行暗示(幼儿离开区域时要将标识手圈挂回区域牌上,以方便后面的幼儿进入该区活动),这一方面保障了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幼儿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如轮流玩器械等。每个区至少有一位老师,帮助引导幼儿学会轮流和等待。

(2)以音乐为信号进行暗示。我们以音乐为信号确保户外各体育区活动有序进行。每次活动前,以轻松欢快的音乐暗示幼儿自选自取体育器械;当幼儿在与器械互动时,播放他们熟悉的、欢快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运动氛围;最后以节奏缓慢舒柔的音乐,提示幼儿收拾活动器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进行放松运动。

2. 灵活调整器械和场地,支持幼儿的创新运动

对幼儿的活动情况,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并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器械投放,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经验不断寻求新的活动方式和玩法。例如在赤足区中,我们利用无纺布做成“小甲虫背包”,幼儿做个旅行家,背着“小甲虫”走小路、过独木桥、爬山坡。一段时间后,他们不再满足单一的“旅行”活动,教师启发幼儿表达出对游戏的创新玩法:小甲虫在旅途中可能会遇到玩蹦极、救小动物、摘水果等情况。根据幼儿的想法,教师增加了新的自制器械如蹦蹦床、玩具水果、布球、动物玩偶等,活动中幼儿动静交替、富有情境的内容促使他们产生持续参与运动的兴趣。

3. 以器械为桥梁,增强幼儿主动交往意识和能力

在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我园有三种:以班为单位的“本班自选式活动”、以年级为单位的“年级轮换式活动”和以全园为单位的“全园混龄式活动”,在每种活动形式之间,我们以器械为桥梁,启发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挑战自我,在与新伙伴的合作中发展交往技能。

民族体育器械制作与推广研究 篇4

器械是体育文化的外显, 是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器械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事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我国民族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也为民族体育器械的制作与推广提供了绝佳的舞台。概括起来, 我国民族体育器械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传统性。二是地域性。三是民俗性。

当前民族体育器械现状

1. 民族体育器械规格混乱。

民族体育器械在规格上的混乱, 不仅不利于民族体育器械的制作, 更不利于民族体育器械的推广。虽然近年来民族体育器械的规格已经趋向统一, 但距离形成标准的行业规范还有相当的距离。2.民族体育器械质量良莠不齐。市场上的各种民族体育器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不仅给优质民族体育器械造成了较大冲击, 更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性隐患。3.民族体育文化价值体现不明显, 民族体育器械中的蕴含的民族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应当认识到, 民族体育器械的推广, 必然要与民族传统文化相同步, 开发民族体育器械独特的文化价值是民族体育器械制作和推广的最佳途径之一。

制作民族体育器械的原则

第一, 要突出民族性的原则。必须把民族体育器械的制作融入到民族体育文化的源流中去, 突出特征, 深入挖掘,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将民族体育制作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结合起来, 将民族体育器械推广与弘扬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第二, 要突出实用性的原则。在民族体育器械的发展过程中, 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民族体育器械已经不具备实用性。这部分体育器材更多的是应当被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在现代民族体育器械的制作和推广中, 要将重点放在依然广泛使用, 并拥有大量使用群体的实用性体育器械上。第三, 要突出时代性的原则。

民族体育器械的销售

1. 借助现代技术, 实现民族体育器械的网上销售。

民族体育器械制作完成后, 其销售方法和渠道是我们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现代科技进步为我们提供更加广阔的销售空间, 网上销售这一前所未有的概念目前已经在民族体育器械销售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比较传统销售, 网上销售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减少了民族体育器械的销售环节, 使民族体育器械制作企业可以直接地面对消费者, 无商铺的销售模式, 以及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等手段的应用, 又极大地提高了销售活动的效率。

二是对解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有着促进作用。遍布世界各地的网络, 能够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民族体育器械、喜爱民族体育器械、使用民族体育器械。同时网上的沟通也更为方便和快捷, 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要量身定制各种民族体育器械。

三是营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与世界先进体育器材制作商比较, 我国民族体育器材制作无论在规模还是品牌上都处于劣势, 如果按照传统的销售模式, 仅搭建销售网络一项, 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对于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民族体育器械无疑是一项难度巨大的问题。然而, 网上销售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销售渠道问题不复存在, 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2. 学习先进经验。

不断提升民族体育器械销售能力。民族体育器械在销售中需要不断学习和总结先进经验。任何成功的销售活动都不是孤立和偶然的, 其中必然涉及销售的定位、销售的计划、销售的技巧等多方面因素。

3. 重视后续服务, 为民族文化宣传和民族文化保护献力。

民族体育器械销售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个销售过程的结束, 更应将其视为下一个销售的开端。必须要在民族体育器械销售的售后服务上做精细化文章, 不仅仅是卖器械, 还要送技术、传文化, 可以将技术和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民族体育器械的售后服务之中。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有针对性地对其在器械使用、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服务, 在拓展消费群体、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 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做出贡献。

结语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推动下, 不久的将来, 民族体育器械的制作和推广必将迈上一个先的台阶。届时, 民族体育器械的规格和标准将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更加统一;民族体育器械的制作将有更加完善的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现代化的民族体育器械制作和推广也将更具规模。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事业, 也将同民族体育器械一道实现跨越式发展, 成为振兴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 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讲师)

中小学体育器械管理制度 篇5

1、学校一切体育器械必须进行登记造册,指定专人管理。新购置的器材要及时登记入册,分类入帐,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器材室的器械和运动服,一律分项建帐。损坏的器材要登记注销,每学期末清点一次,每年底与总务处对账一次。

2、体育器械应分类存放,定位定橱,摆放有序。要保持室内整洁,按器材性能要求做好防尘、防潮、防压、防照射等工作,保证器材使用率在90%以上。要经常进行定期保养维修。损坏的器材要及时维修,同时要做好记录,使器材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3、体育教师使用时必须提前一天填交“体育器材使用通知单”。保管人员应按时准备好器材,并作必要的检查。下课后体育教师协助将器械归还原处。教师上课所用器材,课前、课后要进行清点,严防器材丢失。

4、所有器材设备的领用和归还均应办理登记手续,并检查器材的完好情况。对于损坏、丢失的器材应按有关规定处理。师生借用的体育器械,只限在校园内使用,不能随意将学校器材赠送他人或带回家中自用。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长期占用。对私人一律不外借。

5、体育教师要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如有损坏,要及时维修。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懂得保管使用器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6、体育器材管理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妥善保管器材,防止器材散失,严格遵守信息制度,按时上下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

7、器材保管人员如有变动,应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移交时,学校领导应当场监交,按帐点物,逐件交接。遇有帐物不符时,要查明原因,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8、学校要高度重视师生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要经常检查室外体育器械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维修,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体育器材领用借用制度

1、上课前,任课教师应将所需器材开一清单交保管员或提前10分钟和保管员联系。保管员应在课前准备好所用器材,任课教师或体育委员一次领出,并立刻检查器材的安全性能。课中学生不得再领器材。体育课结束后,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将器材清点好,及时、如数归还器材室。

2、课外活动,各班体育委员凭体育器材出借卡到器材室领取有关器材,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归还,经清点无误归还出借卡,无出借卡者一律不予出借。

3、运动会或体育节需借用器材的班级或者个人,必须由班主任出具借条,体育教师签字,管理员方可将器材借出。使用完毕应及时归还。

4、外单位借用器材,要经过分管主任、体育教研组长同意,方可到器材室履行借用手续。

5、人人要爱护运动器材。借出器材若有损坏、遗失,必须照价赔偿后,管理员方可将出借卡归还。未作赔偿期间,停止借还运动器材。

6、地湿、阴雨天气,运动器材不外借。

体育器材管理保养、报损制度

1、体育器材的管理实行管理人员责任制,各类体育器材由管理人员全权负责。

2、保持器材室要卫生整洁,各类器材设施要分类定位存放。

3、体育器材使用完毕要及时归还,管理人员嗯要进行调整、清洁等各种维修保养。

4、体育器材室要安装防盗门,钥匙要严格由专人管理,不得随意丢放。

5、体育器材要定期进行检查,出现故障及时进行维修,每学期要进行一次全面的体育器材维修保养,以确保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的顺利进行。

6、教育学生爱护体育运动场所地,不允许随意穿越运动场,更不允许机动车、自行车进入运动场地。

7、对于损坏已不能修复的体育器材,要填写固定资产减损凭单,报有关领导部门批示后,调整帐面数字。

体育器材损坏赔偿制度

1、各种体育器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工作,应谨慎使用,避免损坏。

2、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器材如有损坏,要及时报告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嗯应迅速查明原因,确定损坏性质(正常损坏或非常损坏),做出是否赔偿的决定。

3、对违规操作造成的损坏,按原价赔偿,对正常操作出现的损坏,要求当事人或管理人员签名办理报损手续。

4、对在校外使用的器材造成的损害,不管性质如何,一律照价赔偿。

体育器械 篇6

关键词 民间体育 传统体育 民俗体育 民族体育 关联性

世界各国的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是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上述体育活动理论和文化特征一直是体育界研究谈论的热点问题。自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体育界更是将体育活动理论和文化特征的探讨和研究推向了另一个高潮[1]。

一、对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研究

(一)民间体育概述

民间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育活动形式种类很多,和西方体育在形式上有很大区别。民间体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由公众发起的体育活动都可以算作是民间体育。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体育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我国民间体育逐渐成多元化发展,其涉及到体育器材和竞技形式丰富多样。

(二)传统体育概述

传统体育是围绕民族传统文化定义而来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对传统体育的影响很大,著名社会学家苟永杰曾提出:“传统体育应从传统民族角度考虑,其概念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诠释民族的思想特征和文化特征。”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各项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都属于传统体育。早在秦汉时期,便有了马球、蹴鞠、赛马等体育竞技活动,这种格斗竞技形式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前身,同时也为传统体育建立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2]。

(三)民俗体育概述

民俗是一种民间生活方式,民俗体育也是从民间体育活动演变出来的一种体育形式,民俗体育是一种含有民族风格,符合当地民族生活、气候的一个体育运动习惯。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特有的生产方式,同时也离不开民俗体育的生存方式。著名体育学家张璐雅曾说过:“一个民族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其民俗体育必须顺应其生产生活模式。”由此可见,民俗体育对民族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四)民族体育概述

民族体育是近代体育最好诠释,近代体育和其他体育形式不同。奥运会将世界体育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我国现代民族体育已经和世界体育合二为一了。以时间为界限,其区别于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的发展方向,以竞技形式为界限,其区别于民间体育活动的广泛性。民族体育是由一定的国家、一定社会、一定族群、一定地区的民众所实践的体育活动,其体育活动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文化上的统一共识[3]。

二、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关联性

通过上文对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进行深入研究可知,其四种体育形式的关联性非常强,处于相互融合的发展状态,民间体育由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组成,传统体育由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组成,其关系结构如图1所示[4]。民族和民俗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人类体育的文化部分,民族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能够充分体现出一个民族体育活动变化的特点和特征。民俗体育主要表现的是体育活动自身的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整的保留其体育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所以这两个体育活动表现的主体形式大致相同,传统体育是依托于体育发展历史的历史型体育活动形式,这种体育形式相较于民族和民俗体育更具历史性和文化底蕴,所以民族和民俗体育也被统一成为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是体现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是维系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关系的重要纽带,同时其体育活动转变形式也和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图1 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关联结构图

三、结论

综上所述,民间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主体,是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的整合,民族和民俗体育是相互依托的文化型体育,两种体育活动形同姐妹,其协同发展可以推动我国传统体育发展,使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扩散到全球的各个角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领域产业的发展仍在起步阶段,虽然目前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已逐渐趋于完善,但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需要广大体育运动员不断的努力和拼搏。

参考文献:

[1]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2(04):134-137.

[2] 张淼,李龙.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关系辨析[J].搏击(武术学科).2013.24(04):101-114.

[3] 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等同志商榷[J].体育学刊.2010.13(06):110-114.

体育器械 篇7

基础概念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就像房屋的地基一样;要想建造高楼大厦、房舍殿宇必须有稳固的地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在基础概念的地基之上;基本概念对学科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基础概念的混乱的学术研究就像根基不稳的房屋一样缺乏有力的支撑。在体育学研究领域内,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概念常常被混淆与乱用。因此,明确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对体育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

1 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由“民俗”和“体育”两个词构成,对民俗体育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对“民俗”一词的理解。“民俗”是一个外来词,“这个词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1]。民俗是指民间风俗现象,那么要把握“民俗”,就要对“民间”和“风俗”二者的含义有清晰地认识。“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2]“‘风俗’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3]。因此,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过去,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民众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和变化”[4]。

世界著名民俗学家哈森教授认为:“民俗是文化的一种分类,它有文化内涵和形式两方面的东西。文化是人造的环境,它不能被生物性地遗传,人类必须经过学习的过程,这被称作文化适应(inchlturation),学习他所出生社会、社区的文化,所以一个婴儿出生了,它需要学习语言、礼仪、风俗、宗教、价值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等,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认知,学习通过训练塑造人们的行为。谈及民俗,民俗可能是文化所是的任何东西,它可能是语言、社会组织、礼仪和习俗、信仰和知识、仪式、宗教、幽默、娱乐等等、社会交往———男人在女人面前怎么表现,女人在男人面前怎么表现,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传统文化。民俗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让中国人成为中国人,让俄国人成为俄国人,让埃及人成为埃及人,如此等等,通过学习获得,使一个生物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5]。哈森教授主要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解释民俗,而华东师范大学的田兆元教授则从民俗的社会功能方面来解释民俗,他认为:“民俗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即传统与文化的活态形式。它是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淘洗,留下来的文化的精华,与现实结合的产物。民俗对于特定的群体有强烈的认同功能,因此,民俗对于当代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哈森教授和田兆元教授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解释“民俗”到底是什么,他们都强调了民俗的文化认同功能,民俗无论是在个体成长还是社会发展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个体而言,个体通过对民俗文化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和适应融入自己日常生活的世界;在社会而言,社会通过民俗的文化认同性组织和巩固自身结构。那么,民俗体育则是民间风俗活动中出现的体育,这种体育与民俗关系密切,是民俗的有机部分,是能够体现民俗文化属性的体育。是在特定群体中具有文化认同的体育形态,就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是帮助个体形成群体认同感的体育文化,例如,我们儿时玩得踢毽子、跳房子、拔河等等,通过参加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我们获得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融入日常生活的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将民俗体育理解为:民俗体育是一种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民间体育文化,是在特定群体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体育文化形态;它形成于过去并绵延至今,始终处于动态的更新和发展之中,是一种活态的体育文化传承。但是,随着社会现代性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中,民俗体育原初赖以生存的语境发生了巨变,因而其发展模式形态也随之发生了裂变;在传统社会中,民俗体育发展的文化空间主要是节庆节日、集、庙会等传统文化空间;而在现代城市中,传统文化空间已经不复存在,民俗体育失却了原有的文化空间,城市中的社区、公园以及赛事、表演活动成为了民俗体育发展的新的文化空间,民俗体育由原来节庆节日走入了日常健身活动。这些新现象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民俗体育。在城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空竹、风筝、气功、太极拳等民俗体育活动,它们既不是发生在节日节庆的文化空间之中,也不具有传统的仪式,可见,民俗体育的发展模式正在不断变化。

另外,国家编创和推广的新体育项目中,很多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俗体育,但是它们的编创吸收了传统风俗文化、体育文化的要素,那么它们又应不应被纳入民俗体育的范畴呢?本文认为应该属于民俗体育的范畴。虽然这些新的民俗体育项目未必具有民俗体育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特点,但是它是从民俗体育“根”上长出的新枝叶,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现代性条件下民俗体育发展中自然衍生出的新路径,是民俗体育适应性发展的结果。正如现代竞技武术是从传统武术中衍生出的,但是我们不会否认竞技武术是武术的事实;现代龙舟竞技也是从传统龙舟竞渡文化中发展起来,龙舟的竞技化发展虽然使龙舟文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竞技龙舟文化促进了传统龙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因此,鉴于民俗体育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我们将民俗体育的概念界定为:民俗体育是指在体育中能够体现某一民俗活动功能和文化意蕴的体育。

2 民间体育

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顾名思义,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7]。那么民间体育就是在广大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与官方体育相对,也就是说除官方体育之外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依此而言,民间体育几乎涵盖了所有体育活动形式,只要是在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的范畴,即使是小区中偶尔发生的一场足球赛、篮球赛,也属于民间体育。

但是,《体育科学词典》对民间体育的解释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形式”[8]。并且指出“民间体育具有民族气息、地方特色,是传统的体育形式。这一特征又使其严格与近代西方体育形式相区别”[9]。按照这一概念,民间体育应该不包含近代西方体育的内容,那么现今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以及新兴的攀岩、自行车、轮滑等不属于民间体育的范畴。这与现实生活中民众对民间体育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区别:在生活中,当提到民间体育时人们一般认为是指与官方体育活动相对的体育形态,即除官方体育以外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可以称为民间体育,它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体育项目。

“民间”是汉语中的固有词汇,鸦片战争之前,西方体育还未传入中国,民众口中的“民间体育”指的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世界中广泛存在和开展的游戏、竞技、娱乐等活动形式,民众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日常生活习惯以语言的形式保存了下来。程征先生就认为:“‘民间’的概念是随着原始文化阶段的混沌状态的结束,文化在文明社会条件下演进分化,相对于宫廷、文人等概念的确立而确立的”[10]。另外“《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民间’的解释指人民中间,主要指与官方相对而言”[11]。程征先生关于“民间”的观点以及《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民间”的解释与钟敬文先生对“民间”的定义是一致的,都是指民众中间,与官方相对。而《体育科学词典》关于民间体育的概念则强调民族气息、地方特色以及传统性,其对民间体育的界定与“民间”一词的理解不相符,并且与现实和当下研究趋势也不相符;另外,《体育科学词典》对民间体育的界定,容易引起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民俗体育等其他相关概念的混淆,因此,我们不采用《体育科学词典》的观点。

综上所述,民间体育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

3 传统体育

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传统文化在体育中的体现。对“传统”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传统体育的界定。“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12]。“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他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和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13]。也就是说传统不仅仅只是历史的遗存,而是“活在现在的历史”或者说“活着的过去”,是较现代而言的。它承载着历史文化也变革着历史,它是历史在现代的活跃。

因此,传统体育是指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目前,在我国,传统体育一般是指鸦片战争以前形成,并一直衍传至今的体育文化形态。应该说,从历史变迁的视角而言,目前学术界的这种关于传统体育的认识存在商榷的地方。

4 民族体育

民族体育概念的界定关键在于对“民族”一词的把握,对民族体育概念的研究也大都是从“民族”一词入手,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涂传飞将国内外已有的对民族的定义分为三个流派:一是强调民族的“客观”因素来界定民族的概念,最典型的是斯大林给民族下的定义。二是强调“主观”因素来界定民族的概念,代表性的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三是选择跨越“主观———客观”谱系的标准对民族进行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安东尼·斯密斯。[14]涂传飞在三个流派的基础上总结出民族的本质属性是“民族认同”,认为“民族体育之所以是民族体育是因为它是为一定的民族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体育文化形式。因为,在一定的民族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化形式,而只有为一定的民族所共同拥有和享用并对其产生民族认同意识的传统体育文化才是该民族的民族体育”[15]。王俊奇则采用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的《文化学词典》对民族的解释:“民族,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有广义、狭义。广义的民族包括原始、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同时还有其它广泛用法,如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狭义的专指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有关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并依此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民族体育概念进行界定,广义的民族体育是“在历史上反映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的为该民族享用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体育、古希腊体育、古埃及体育、印度体育都是民族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狭义民族体育界定是“近现代一个民族所独有的,反映并承载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该民族所创造和享用的一种特殊体育文化”[16]。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民族体育的概念,涂传飞强调“民族认同”、“民族共同意识”;王俊奇则强调“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其实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达不同而已。它们最根本的是指民族体育的群体认同性,即它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石上建立发展起来,是民族文化的产物。首先,从民族体育起源和形成过程来看,民族体育既可能是本民族土生土长的体育文化,也可能是从其他民族传入,经过与本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成为民族的体育文化。归根结底,只有获得了群体文化认同的体育文化形态才是民族体育。其次,从民族体育的存在形式上来看,民族传统体育不限于一个民族,它可能为多个民族或国家所有,如秋千、龙舟、舞龙、舞狮等,就为多个民族或国家所有;然而,不同的民族可能拥有相同的民族体育项目,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则各具民族文化特色,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印记。最后,在民族的历史中曾经绵延存在过一定时间并产生民族认同,但现今已不复存在的体育形式,是否属于民族体育?本文认为是属于的。民族体育概念的核心和本质是“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至于是否一直绵延存续至今并不是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因此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定时间并产生民族认同但现今已不存在的体育形式属于民族体育。这也是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之一。

由此可见,民族体育项目不一定为某一民族所独有,而可能存在于多个民族,但是不同民族的同一民族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不同,即反映和承载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文化不同。另外,历史上存在过现已消逝的具有民族共同意识的体育,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因此,民族体育是反映和承载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民众共同享用的民族整体的体育文化。

5 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族体育的关系辨析

民俗体育是民俗中的体育,是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民众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是具有集体性、模式性、传承性的民间体育活动。民间体育则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也就是说除官方体育以外的体育都是民间体育,既包括传统体育也包括西方体育、现代体育等非传统体育,只要是在民众中间开展的体育就可以称之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具有内在的联系,民俗体育是具有集体性、模式性和传承性的民间体育,它们都是扎根于民众生活中的体育。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相比,民间体育具有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外延更加广阔:民间体育的文化空间几乎可以是民众生活中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而民俗体育的文化空间一般是特定的节庆节日和特定的场所,即民俗体育的发生具有内在的节律性。因此,本文认为民间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是能够反映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意识,具有民族认同并为民众所享用的文化。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体育的本质与核心是民族认同或者说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强调的是“民族整体”。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体育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众认同,具有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且56个民族共同享用的体育;56个民族也各拥有自己的民族体育文化,如汉族体育、藏族体育、蒙古族体育等等。另外,历史上存在过现今已不存在的古希腊体育、古埃及体育也是民族体育的范畴,虽然它们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们曾是产生过民族认同的文化,而只是随着民族的消逝而消逝了。传统体育是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是其传统性。

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两者之间互有交叉、重叠:传统体育包含大部分民族体育的内容,但是从广义的民族体育概念来说,民族体育包括已经消逝的民族体育,而这一部分民族体育不符合传统体育“活着的过去”的特点,不属于传统体育的范畴。因此,传统体育并不能包含所有的民族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传统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一般而言,民俗体育一定具有传统性,传统性是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所以民俗体育属于传统体育的范畴。而民间体育与传统体育则是互有交叉、重叠:民间体育包含一部分传统体育,同时还包含非传统体育;而传统体育中不仅有民间体育的内容而且还有官方(宫廷)体育,因此,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都不能包含彼此所有的内容,而是互有交叉、重叠。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也是如此,既有交叉、重叠又不完全相同:民俗体育具有集体性的特征,但是这种集体性在某些民俗体育中可能还未达到“民族整体”的程度,而是被民族整体中的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所认同;反过来,民族体育也不包含民俗体育的所有内容,民俗体育具有模式性,往往具有一定的仪式,而民族体育不具有这一特征,有些民族体育是没有仪式的。民族体育与民间体育也是既有交叉、重叠,又有各自不同的领域。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一样,都是在民间体育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民间体育包含一部分民族体育项目,但是不能包含全部的民族体育,例如,历史上曾存在的古埃及体育、古希腊体育属于民族体育的范畴,却不是民间体育。

可见,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关系错综复杂,它们之间的关系: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民族体育和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及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是相互交叉、重叠,既具有相同的部分,又拥有各自独特的领域。

6 结语

关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我们认为,它们的所指和能指是针对不同出场语境中显现的文化意蕴而言的。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以及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都有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对于某两个概念而言,它们又可能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因此,对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和使用,要结合它们发展的实践语境来探讨。

参考文献

[1][2][3][7]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4]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6.

[5][6]中国民俗学网.民俗研究:对象、方法与现实挑战[N/OL].[2013-1-25].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ge=1&NewsID=9122.

[8][9]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9-180.

[10][11]引自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42.

[12]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13]引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14][15]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32.

体育器械 篇8

终身体育, 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 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 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学校体育活动又包括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两个主要的方面。

2 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延续与发展, 在一个良好的终身体育环境中, 在终身体育的“耳濡目染”下, 自然学校体育也会做得更好。

3 制约终身体育发展的因素

终身体育贯穿着每个人的一生, 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内在需要, 但是各人在遗传、营养、教育、环境等方面的不相同制约了终身体育的发展, 导致了终身体育的手段、意识等各不相同:

3.1 体育健康知识的薄弱, 缺乏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

制约这一因素的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教育者的意识, 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是体育锻炼的指导, 而在现如今的体育教育模式中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体质、学生的技能, 恰恰忽略的就是体育健康知识, 经过问卷调查和访谈, 笔者发现在许多学校基本上就没有体育健康知识的专门性教学, 最多就是利用雨雪天气在室内进行简单知识的简单讲解, 而这一点对于体育健康知识的普及是远远不够的。

3.2 缺乏锻炼身体的习惯, 对运动锻炼不感兴趣

什么事情兴趣都是最重要的, 兴趣的持之以恒就成了习惯。缺少了这种习惯, 就导致终身体育意识的缺失。许多学生在学校中除了参与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 其他的体育活动就不怎么参与;在毕业之后少了体育课, 就更少参加体育锻炼了。那就更加不具备在各种环境下自我锻炼的能力。经过调查, 有明显体育兴趣爱好, 有锻炼习惯的人, 在中老年期间也坚持着体育锻炼, 保持着终身体育的意识。

3.3 部分地区运动场地和设施的欠缺

各地经济、文化的差异也是制约终身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学校体育阶段到社会实践, 各地区的运动场地和设施都有较大的区别。东部发达地区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场地还是比较充足的, 能够满足人群锻炼身体的需要。但是在一些其他地区, 运动场地、设施、器材都严重不足, 大大制约了人群的终身体育的发展。

3.4 部分地区师资力量的缺失

在很多地区, 缺少专职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都是有其他的一些教师担任, 对于体育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练习都是一种遗憾, 因此, 师资力量也是制约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

4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衔接

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要有效结合, 主要是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服务。学校体育不光要解决学习体育技能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这主要从体育课堂和体育课外活动这两大方面入手:

4.1 体育课堂方面

4.1.1 教材体系要“序”

在小学阶段, 要进行体育运动的基础教育, 重在让学生参与各项体育练习, 这就要求老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加工, 帮助小学生熟悉运动, 知道各项运动的名称、以及简单地参与到各项练习, 要广泛参与、重点学习, 帮助小学生建立动作模型, 打好运动技能的基础。在中学阶段, 教材体系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进一步提高动作技能和运动能力。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安排多种项目的选修课,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去练习、去提高、去深化。在高校阶段, 高校的教材体系更多的是可以根据学校的已有条件, 去开发一些运动项目, 提高参与性, 使学生掌握一至两项专长的健身手段, 内容要体现终身性、娱乐性, 为终身体育做铺垫。

4.1.2 教学内容要“乐”

教材内容要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需要, 让学生乐在其中、不知不觉学在其中。有很多学校采用了选项课这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特长, 来选择自己要学的项目, 这样一种手段对培养终身体育思想可以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4.1.3 教学手段要“变”

现阶段, 体育课中很流行的是探究式教学, 相对于授受式教学, 是以学生为本, 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 这种过程包括自己探究、相互探究和老师一起探究等。对于这样的教学手段, 老师更多的是用引导、疏通等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 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它的使用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体验。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是复杂的, 用语言来描述是抽象不具体的, 如果采用电教的形式展现出来, 有的动作甚至是可以用慢镜头进行展现, 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电教手段也要在学校体育中普及使用。

4.1.4 体育检测方法要“新”

为了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应该要建立新的检测体系, 建立考核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有利于养成锻炼体习惯的评估指标, 例如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兴趣和态度, 学生在课后自觉锻炼的时间、内容等等。应该对众身多的项目进行检测, 以检测促健身, 以检测促兴趣的终身性。体育检测的手段要由单独的老师测评转而化为老师评测与学生自评相结合, 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学生与家长之间评议三种手段相互结合使用, 才能得到学生更多的关于体育的情意评价。

4.1.5 体育课堂氛围要“活”

体育课堂氛围要生动活泼, 学生的练习情绪高涨, 对于保证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老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做学生的“朋友”, “引路人”。体育课上教师的情绪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情绪饱满, 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感染, 氛围会变得轻松活跃, 相反如果教师课堂情绪不好, 会给学生造成压抑的感觉, 使课堂气氛沉闷, 影响学生的练习兴趣。

4.2 课外体育活动方面

学校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基础上, 还必须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包括大课间、体外课等活动, 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在这些活动的时间里, 许多传统和时尚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参与进来, 传统的项目譬如说抖空竹、太极武术等, 现代时尚的项目包括打陀螺、轮滑等等。这些运动项目的加入使课外体育活动增色, 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 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在操场上挥洒自己的汗水,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摘要:本文从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内涵着手, 进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问卷调查法、资料法和访谈法了解调查制约终身体育的因素, 从而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二者之间的衔接, 从学校体育的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两方面加以改进, 以期学校体育能更好为终身体育服务。

体育器械 篇9

一、为幼儿量身定做体育器械, 满足幼儿的需求, 丰富户外活动

如何更好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 让幼儿的身体得到更好的锻炼, 动作的技能技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发展, 与我们提供的活动材料和器具有密切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自制教具、玩具。”的确, 自制体育器械节约、实用、有趣、灵活, 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它不仅丰富了幼儿户外活动的游戏材料和内容, 满足了幼儿的需求, 促进了幼儿动作与技能技巧的发展, 而且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 更增进了家园之间的互动合作, 提高了家长素质。在户外游戏活动中, 有了器械可以提高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增强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例如, 我园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 自制了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玩法多样的体育器械, 能够有效地配合开展各种体育游戏活动, 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二、以幼儿兴趣为基点, 提供幼儿喜爱的体育器械, 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发展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动作的灵活性

自制体育器械操作的形式越多, 幼儿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越高, 相应地得到的身体锻炼就越全面, 让孩子获得主动探索和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他们更能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增强其自信心。例如, 飞盘是幼儿最感兴趣最乐意玩的一种器械,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不断变换玩法。如, 当作飞盘, 进行投掷活动;或竖在地上滚, 进行滚盘活动;或放在地上进行跨跳活动;或顶在头上, 练习平衡走;或夹在两腿中间, 练习跳跃, 等等。

三、提供多种自制体育器械, 提高幼儿活动兴趣的持久度

当幼儿对某一种体育器械没有了持久兴趣后, 教师应将多种器械合理搭配, 这样不仅能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 而且还可以达到多项锻炼的目的。例如, 在户外活动时, 我们在场地上放置了自制的滚筒、小推车、抛接器等小运动器械, 幼儿在活动中利用小运动器械做各种游戏锻炼, 想出了许许多多的玩法:有的幼儿将滚筒当“马骑”, 有的幼儿用手滚, 有的幼儿用脚踢;有的幼儿独自玩拉力器, 有的幼儿双人或三人合作玩, 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 幼儿的思维活跃, 想象力丰富, 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想出好主意和有趣的活动动作, 这既丰富了体育活动的内容, 又培养了他们活动的能力, 同时增强了幼儿间的合作。

再如, 对于玩“推车”, 当幼儿遇到一根棍子不能当车时, 他会想办法去招呼其他的玩伴, 一起商量合作用两根棍子当推车, 两人合作互换着推, 他们都能从玩伴身上学习到对材料操作与运用的不同方法, 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式与行为, 获得更好的锻炼。这样的活动大大扩展了幼儿间的交往, 使他们兴致高涨, 乐趣无穷, 既发展了动作, 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 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运动带来的乐趣。

四、教师做有心人, 在观察中总结完善, 实现材料的优化组合

孩子们在户外游戏时, 教师要做有心人, 要对他们的活动进行细心观察, 善于发现幼儿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从而有选择性地去制作出幼儿感兴趣的器械;或者根据现有材料的特性灵活地进行运用, 将其制作成形式多变、各种各样的活动器械。例如, 可以将同一种材料制作成多种类型的器械开展活动, 一个饮料易拉罐可以做成高跷、梅花桩、滚滚车、保龄球、响罐等。同样, 同种类型的器械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 如“投掷物”可以用报纸揉成团做成、用布缝制而成, 等等。

快乐体育,自主体育 篇10

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是以目标统领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以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 融学习于活动中, 寓乐于教育中,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培养, 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摸索、实践这种新的课堂学习方式,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充满生命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我校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成师生并重, 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的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 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 将把学生教好, 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 让学生喜欢体育, 同时更喜欢上体育课, 作为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 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作主张”, 谈话时学生可以提出批评。教师则积极引导,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这里的“自主”就是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作主张”与“任性”得到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 而不是始终在教师指导与安排的阴影下学习与锻炼。

2.合作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 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 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 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 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合作教学也是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能使学生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心理。

3.创新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多涉科、广积累、勤练习, 以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更要注意引导和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新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更能提高学生鉴别所学知识的能力。

以往的传统体育教学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 进行知识的传授, 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 改变了过去局限性地以内容直接确定学习目标的模式, 而是在确定目标与学生掌握的基础上, 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内容与途径。

二、教学实践

1.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 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 人们往往会把它和“一个哨子几个球, 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式教学等同起来, 认为体育体育课“开放”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 所以体育教师不敢“放”, 惟恐有“放羊”式教学之嫌。其实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放羊”式教学是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 上课时仓促上阵, 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地自由活动, 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 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 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他们自主地锻炼, 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 能够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 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 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2.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排球垫球的教学中, 由于动作的细节较多, 且手部有一定的疼痛感等因素的影响, 大部分女生很难掌握垫球的技术。针对这一情况, 我采用了“忽视教学法”, 有意地忽视“问题学生”的存在, 并对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 然后按不同的水平分组结伴合作的教学方法, 让他们自由结伴练习。学生在合作练习中各自交流了自己垫球的方法和技巧, “水平低的学生学得积极, 水平高的学生教得认真”, 练习的密度与效果也明显增强, 在同伴的帮助下那些没有掌握垫球技术的学生慢慢地学会了垫球。他们之同伴之间的友情倍增, 每位学生的长处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笑容。

3.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以往多是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种浅层的兴趣激发, 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 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兴趣更强、效果更好。

所以, 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 学生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小绵羊。教师叫他们做什么, 他们就做什么, 没有自己的主见, 也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 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 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这显然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因此, 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 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探究, 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从而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小主人”, 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 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 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快乐起来, 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学、练, 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 才能真正使体育课堂充满活力。

摘要:本文指出,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 体育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自主而又有个性的体育课堂与教学环境, 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学,自主、合作、创新,学习方式,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创造时代的来临.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校体育教学探索.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器械 篇11

【关键词】幼儿园 体育器械 应用 制作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14-01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就是在玩中学习,幼儿体育活动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能够在幼儿锻炼身体的基础上完成学习的目的,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重视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在开展幼儿体育活动中,笔者所在的幼儿园面临着一些难题,如体育器具都以传统的户外活动器具为主,不仅活动材料单一,玩法也单一,可操作性较差,且组织集体活动时,又显得人多器具少,需要排队等待,影响到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如果我们将生活中一些废旧的、无毒无味安全的废旧材料进行组装、改造、加工,并将其应用到幼儿体育活动中去,就会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以下是废旧材料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一、营造良好的幼儿体育活动氛围

首先,需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幼儿的体育活动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所以,在实际的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争取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改善幼儿园的活动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比如在幼儿经常活动的场地铺设塑胶活动区,以保证幼儿活动的舒适与安全;在幼儿活动场地周围开辟玩沙区、攀爬区;把户外活动场地划分成不同区域,有奔跑区、钻爬区、 跳跃区、投掷区、平衡区等;收集轮胎、大油桶等进行组装、改造、喷刷彩色后,运用到幼儿体育游戏中。同时,在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上,本着为教师提供更多自主安排时间的原则,合理调配不同班级的体育活动时间,除了统一设置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以外,增加不同教师、不同班级的自选活动时间,让大家有更多自主活动的时间,优化幼儿体育活动的效果。

其次,需要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结合相关的调查可以得知,幼儿的情绪状况直接关系着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还影响着幼儿创造力的正常发挥。幼儿情绪的好坏,直接受活动氛围的影响,因此,创设良好的幼儿活动氛围,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展示才艺至关重要。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在活动中会因为某种原因做不好某种动作,或是一时掌握不了某种技能而不愿参与活动,或是由于经常玩买来的现成器材,如皮球、妞妞车、呼啦圈、绳子、风火轮等,久而久之对这些器材没有新鲜感了,兴趣也渐渐淡了。此时,我们利用废旧材料自制有趣的器材,如沙包、毽子、棉棒、布制飞盘,既能丰富幼儿的体育活动,又能调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这些教师自制的体育活动器材具有可玩性、安全性和艺术性,深受幼儿喜爱。在活动中,教师对表现好的幼儿及时表扬,可以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

第三,需要为幼儿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园互动环境。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园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能够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幼儿园的户外活动还可以邀请家长参加,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活动,并主动听取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此外,要积极争取幼儿家长的支持,开展家园协作活动,创设和谐的家园协作环境,增强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倡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到户外参加锻炼,为幼儿讲解经常到大自然中进行体育活动的益处,不仅使幼儿锻炼了身体,而且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活动器材的自制与应用

第一,充分发挥废旧材料的作用研究制作体育器械。废旧材料的来源较为广泛,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幼儿体育器械,能够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还能减少幼儿园不必要的开支。我们因地制宜,充分搜集废旧物品,如冰棍签、饮料瓶、易拉罐、各种食品包装箱等,自制各种环保体育器材:用纸盒和绳子制作“听筒电话”;用饮料瓶、易拉罐制作梅花桩;用食品袋制作供幼儿投掷的“流星球”;用食品袋和细绳制作小小“降落伞”;用报纸制作接力棒;用食品箱制作“智慧屋”;用废布制作布袋跳;用塑料圈制作抛接网等。我们在制作上力求简单,注重可玩性、安全性和艺术性。趣味化、多样化的活动器材会产生多样化的玩法,能够大大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第二,不断创新,自制幼儿体育器械。教师在制作幼儿体育器械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器械的基本功能,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研发器械的新功能,满足幼儿活动的不同需求。例如:用旧花布制作成的“跳绳”,还可以用来练习甩动。用废旧易拉罐等各种饮料瓶制作的游戏活动器具,可以用来发展幼儿的滚动、抛扔能力以及练习准确投掷等;还可以当作“梅花桩”用来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牛奶盒可以当做“标志物”进行障碍跑训练,根据盒子的大小、摆放角度的不同来训练幼儿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应能力,用增加难度的办法来提高幼儿的应对能力、协调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机智果敢的精神;还可以将牛奶盒组合成一个大轮子,幼儿可以两人滚着玩,发展合作能力;还可以在牛奶盒中间插个棍,玩套圈游戏,促进孩子跑、跳、钻、爬等多种基本动作的发展。

三、利用废旧材料自制体育器材的重要作用

首先,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体育器械,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体育活动能够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还能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幼儿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独立、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高。

其次,在制作活动器械的过程中,能够达到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及协作能力的目的。尤其是在制作玩具时,幼儿都积极参与,显示出了较高的参与兴趣。例如:在制作飞镖时,教师将饮料瓶剪好,幼儿就会用各种颜色的即时贴进行装饰,既结实又美观。有的幼儿还积极动脑,互相配合,创造出新的制作方法和玩法。

再次,在体育器械的制作过程中,幼儿懂得了如何与同伴进行合作。体育器械的制作与应用能够加强幼儿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幼儿懂得与别人合作,并初步认识到游戏输赢及友谊之间的重要性,对游戏的规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集体主义观念进一步增强,合作与交往能力进一步提高,促使原来孤僻的幼儿融入集体的大家庭。

最后,通过废旧材料制作体育器械的过程,能够不断丰富幼儿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满足这一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一直处于活泼、愉快、健康的氛围中,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情感,而且发展了幼儿的个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不仅能够学到废旧材料的制作技巧,还能提升自身的协调能力、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还能强化幼儿的环保观念,同时减少幼儿园不必要的开支,使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给幼儿提供了一个安全、有趣的活动环境,促进了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莎莎.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利用探索[J].小学科学:教师,2011(5):112.

体育器械 篇12

关键词:高校体育,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联系,融合

大众体育、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维系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长期以来,体育学术界更多地关注于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二者关系研究,关于二者的研究主要有“普及提高”“相互对立”“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几个学说[1]。自1995 年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确立了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和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助力二者的发展,特别是后者,长期以来处于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大众体育的基础和竞技体育的活力源泉,高校体育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二者的发展。在高校体育中既含有竞技体育的因素,又含有健身体育的因素。因此,笔者以高校体育为中介点,深入探究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之间关系的社会文化根源,并进一步审视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

1 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同根同源

高校体育、竞技体育及大众体育同属体育范畴,都具有体育的基本特性,即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同时兼具体育的基本功能,即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2]。三者在发展中互相交融、相辅相成,并非孤立独行。

大众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伸和继续,广大学生走出学校,走上社会后,是大众体育的重要成员。竞技体育对高校体育和大众体育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许多竞技体育项目来源于大众体育实践,适合观赏和表演,能够体现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大众体育是孕育竞技体育的载体,竞技体育是对大众体育的传承和创新[3]。

2 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联系

现代竞技体育的许多项目起源于高校。篮球运动是1891 年美国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1895 年美国威廉摩根创造了一种比较温和的、老少皆宜的室内游戏。1896 年美国普林菲尔德市立学校的艾特哈尔斯戴特博士把摩根游戏起名为“volleyball”。1896 年在斯普林费尔德体育专科学校举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排球比赛。

作为竞技体育的巅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开始就和教育密切联系,其创始人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认为体育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萨马兰奇先生主张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奥林匹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修课程。美国作为世界体育强国,其大学生的运动成绩在全世界遥遥领先,风靡世界的NBA球员乔丹就是在全国大学体育协会(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NCAA) 大学联赛中脱颖而出,一步步走上职业道路。美国竞技体育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校为中心,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基本上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奥运军团中80% 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大学中直接选拔出来的[4]。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经验,也开始注重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颇有成效。2015 年光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我国参赛的大学生运动员达到85% ,获得佳绩,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相结合已见成效。

3 高校体育与大众体育的联系

大众体育一开始就和体育教育紧密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张个性张扬,推崇户外自然活动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欧美各国盛行。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欧美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善措施,例如增加各级高校体育课时、经费,实施体制测试标准制度等。1965 年林格兰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倡议。20 世纪60 年代末,前苏联学者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的主张。与此同时,伴随着西方工业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社会大众心理紧张,工作压力大,“营养过剩,运动不足”导致了一系列“现代文明病”,大众身心健康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970 年欧洲娱乐会议发表了《休闲与娱乐宪章》。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一届国际体育部长和高级官员会议,会后不久便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体育运动委员会,主要任务之一是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这标志大众体育运动的真正形成。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关于青少年体育的会议,确认了终身体育的普遍价值,并于1978 年通过了《国际体育运动宪章》,宣布体育运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大众体育与体育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首先大众体育锻炼的场馆设施严重不足,多半人在公园等非体育场所锻炼。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截至2013 年12 月31 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 46 m2,不足美国现有相应数值的1 /10,不足日本的1 /12。其次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较低,健身功效不强。我国多数居民采用运动强度小,身体负荷低的体育锻炼项目,例如太极拳、民族舞、散步、压腿等; 而在西方国家,采用对抗性强和相对激烈的竞技性项目健身很常见。在我国体操属于高、精、尖项目,对于一般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但在美国,根据2012 年美国体操协会官方公布的数字,约520 万人从事体操练习,注册俱乐部有4 000 多家。

我国各高校基本上都具有齐全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丰富的体育人才储备、先进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与大众体育现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合理调控和管理高校的体育场地,在保证正常教学和日常训练的情况下,将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合理、有序地向公众开放,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大众体育面临的场地设施短缺问题,促进大众体育有序发展。同时高校丰富的体育人才储备也是大众体育指导员和管理员的重要补充。

4 结语

高校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社会。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高校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高校体育这一平台,回顾历史,展望二者未来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能够在高校体育中实现有机融合,协调发展。面向21 世纪,竞技体育、大众体育都面临着科学化发展。大众体育在发展社会经济、丰富科技文化交流及提高人类素质等方面都起到积极作用。大众体育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地融合了社会学、教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竞技体育领域,例如运动场地设施、体育器材装备等科技含量日益提高,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竞技体育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具有优越的人力资源和科研环境,必将为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的融合、协调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支持。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在高校体育中的融合也势必推动高校体育更富有活力,对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融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谈群林,黄炜.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关系研究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05):532-533,570.

[2]杨文轩,陈琦.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任海.论大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相互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5(3):11.

上一篇:后路复位内固定术下一篇:交通形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