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运用体育器械(共12篇)
怎样运用体育器械 篇1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 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 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 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 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与注意, 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下面, 我想就在体育课中如何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问题, 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 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 但归纳起来, 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 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 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他们看到, 在老师的带领下, 同学们正在做各种活泼的游戏, 一场激烈的精彩的游戏赛在进行着时, 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 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 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 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 就会消失。譬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 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 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 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 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 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 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 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 因此, 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 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 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在教学中, 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 还要要求学生把锻炼身体同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 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 启发他们为实现“四化”而锻炼身体, 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树立他们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 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 启发和引导他们。但是, 正如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那样, 我们还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 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 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 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 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在体育活动中, 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 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 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 没有自觉的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 新奇的道具, 显目的标志, 宏亮的口令, 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 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 带有强制的意思, 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 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 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在教学中, 运用注意规律, 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 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 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 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 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 把学生从被动注意引导到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 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 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 使之取得好的效果。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 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 二者关系密切, 互为因果。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 就会集中注意, 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 (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 并不都能引起兴趣。) 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 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 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 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在体育活动中, 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 对于感兴趣的活动, 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 即使碰到困难, 也会努力去克服, 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 会使学生情绪低落, 感到厌倦。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在实践中,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 表扬、鼓励与批评, 及时纠正错误, 正确的示范, 生动形象的讲解, 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总之, 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 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 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怎样运用体育器械 篇2
所谓非语言有人称为“体态语言”,是通过教员的动作、姿态、体态、表情表现出来的。正确运用体态语言,不但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增强语言效果,还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控制学员情绪。
一、非语言的种类
1、军容仪表。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美的仪表、整洁的军容,让人赏心悦目,受人尊重。教员良好的军容姿态,一上讲台就会产生良好的“首因效应”,立即引起学员的注意,使学员神情专注的等待教员的讲课,这无形之中,就为讲课创造了一个艮好的课堂气氛。
2、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人体语言的精髓所在,眼睛能够表达的信息有时比语言更丰富,它既可传情,还能传神,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当教员用眼睛看学员的时候,一是能控制课堂秩序,二是能随时摸清学员的听课情况。
3、教鞭。一根小小的教鞭,它往往是整个课堂注意力的焦点,教鞭所指的地方就是众目所视的地方,因此教员切不可把教鞭拿着满天挥舞,让人目不暇接,更不能拿教鞭做拐仗,让人莫名斯妙,教员用教鞭时,要干脆利落,直接而准确的指到预定的位置上,并至少要停留2—4秒钟。
4、手势。恰当的手势可以大大加强语言效果,烘托讲课气氛,使讲课富有生气,比单纯的语言讲述更具感染力。比如对事物的比喻、形容、适度的夸张,描述物体的结构、大小、形状及运动状态等,用手势配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身体的移动。与学员之间距离的拉大、缩小及与学员身体的某种接触,都是人体语言,都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当教员向某个学员提问,要这位学员给大家回答问题时,教员会下意识的拉大与被提问学员之间的距离,这就是一种暗示:你必须大声回答问题。当个别学员精力不集中,在课堂上打磕睡或做小动作时,教员边讲边向它靠近,这就会产生一种威慑力,距离越近,学员感受到的这种威慑越强烈,于是就会马上注意,将注意力转向听课。
6、辅助言语。辅助言语是指言语的非内容方面,即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不是言语词语本身,因而它常常用来辅助词语的表述,以便准确表达词语的意义,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调、音量或节奏下,会表示不同的意思,取得不同的效果。
7、类语言。类语言是指无固定词语的发声,如哭、笑、叹息、口头语等,尽管这些发声并无固定意义,但在特定条件下,具体表达着词语之外的思想、情感和其它信息,其作用不可忽视。
二、非语言艺术的运用
1、善意尊重。教员在运用非语言行为时,要尊重学员的人格,应从善意出发,对学员给予殷切希望,饱含对学员的热爱,并要体察学员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要求。
2、师生共意。教员在课堂管理中,运用的非语言行为必须是教员和学员双方都能接受、领会、掌握并合理运用的,必须是符合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的,教员当然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可以有自己独特规定,但这要在不违背有关要求的范围内进行。
3、协调一致。教员在课堂管理中的非语言行为,必须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课堂的具体教学情景以及学员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与课堂教学气氛、具体的教学情景相协调,就是要求教员考虑到他的非语言行为的具体运用的环境,其中的某些特殊要求,如在课堂上学员不能随便讲话,而有的学员却违反纪律,这时教员即使很气愤,也不能对学员发泄,尽管可能表现出不高兴,因为在热烈、愉快的客套后拉下脸来严厉训斥某位学员,会使全体学员受影响,在学员都很安静的看书时,不应大声与某位学员谈话,或在全体学员思考黑板上的问题时,在讲台上来回走动。
4、程度控制。教员的非语言行为,对于不问的情况,不仅在种类上,要有所选择,在程度上也需有所控制,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着不同的信息,起着具有某些微妙差别的作用。
5、最优搭配。教员的非语言行为,如果需要与浯言行为一起运用时,必须是合理搭配、最优选择,如果是同时运用多种非语言行为,要求进行最佳组合。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员对各种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行为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有对各种非语言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的详细了解,有对课堂管理具体问题情景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有关对策富有艺术性的选择能力。
6、自我意识。每个教员都要意识到,自己每时每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员的控制之下,都可能对学员产生某种影响。因此教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自我意识,经常保持清醒的身份意识,以自己的人格和全部行为来自觉的、有意识的影响学员,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非语言教学的禁忌
1、背手讲课非气派。有的教员讲课时,总觉着两只手是多余的“零件”,不知放在哪里更好,便常常将双手或单手往身后一背,或以掩盖其不自然,或以增强气派。殊不知,这既不符合军人举止的要求,又有失对学员的礼貌,只能引起学员的厌恶。
2、教鞭使用不得法。使用教鞭得法,可使它由“声”传“神”。否则,适得其反,有的教员习惯于双手横握教鞭,或用它当作拐棍,或用它敲打讲台、黑板、课桌,甚至敲打学员的脑袋。这样教鞭不但没有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反而阻碍了教员与学员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失教员的风度和修养。
3、后脑勺儿摸不得。讲课中,教员无意识的挠挠后脑勺,是不自然的动作,是拘束和怯场的表现。这能造成学员对教员的轻视,或认为教员不善言谈、知识面窄,没见过大世面等,影响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运用体育器械 篇3
【关键词】体育课 多媒体 教学质量 教学手段 对象
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作为当今电化教育的领先技术,已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它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年来,我在从事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尝试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就多媒体技术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实践。
目前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与健康两大类。就其内容特点而言,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需要辅助以其它学科的丰富知识,运用大量的典型事例,进行严谨的编排和整理。其次,教学形式有独到之处,表现在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现有的体育知识面进行补充、修正、联系、界定和推理等,而非进行单纯的知识填空,因此需要有大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再者,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形象和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说明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将多媒体演示教学手段运用于体育理论教学中,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目标。
1.开发环境和功能特点
Powerpoint能够编辑、处理和使用文字、声音、图片图表、三维图形、影像资料等;有丰富的模板和前景背景资料以及色彩资源,可根据需要引用或自行设计制作;有丰富的控制和演示动作,可以使内容和演示界面的切换快速、精美准确,并且可以设置控件,选择切换目标等。由此可见,开发商在该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多方面用途,切实从多媒体的角度进行了精心的考虑,运用在体育理论教学方面,在功能上能够很好的满足教学的需要。
2.多媒体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
2.1多媒体演示教学手段的特色
2.1.1授课形式的变化
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手段,首先可以是教师从传统的讲演中解放出来,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面对演示界面,围绕主题保持同步的思维活动,对问题的探讨进行自然的拓展和延伸.当然,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卡片式的文字材料,但仅仅用于对主题讲解内容的提示和备忘。其次,运用多媒体可以把教师从讲台和黑板之间的狭小空间里解放出来,特别是体育理论教学,教师甚至可以走到学生中间,腾出身体,采用大量的语言、表情、身体语言、肢体动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授方法,也可以很自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使教学过程更加活泼和富有情趣,使授课形式更为积极主动。
2.1.2授课信息量大大增加
从授课时间上讲,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手段,教师几乎可以整堂课面对学生,围绕授课内容进行讲解,授课过程紧凑,节省了板书和查阅讲稿的时间。同时通过多角度的知识传授,学生理解领会所掌握知识的效果明显提高,对不同基础的同学进行知识传授难度的差异明显降低,对问题直观和全面的讲解,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冗长的反复说明论证,节省了宝贵的时间,使教师得以组织更为丰富和深入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更为广泛,形式更为多样化,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大大提高,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量大幅提高。
2.1.3学习兴趣和理解水平的提高
通过多媒体有声有色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例如:我们在讲解跳远的技术动作时,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原地做模仿动作,或者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学生无法看到空中的立体图象,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头雾水,采用多媒体对学生传授这一技术动作,通过计算机和投影仪将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段定格,使学生能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学习,了解动作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画面能形象、生动地描绘技术动作,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使难理解的东西变为容易理解的东西,而且还可以把空间放大或缩小,把时间的间隔缩短或延长。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更为紧密和友好,形成交流式的、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因此从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而言,由于教学过程中富含竞赛、新闻、生理、心理、美学和社会学的知識,通过多媒体手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佐证和展示,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学习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从更加广阔的知识领域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
2.2体育教学信息的索取渠道
2.2.1多媒体对体育理论信息的补充性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电脑网络无处不在,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上网查资料、搜寻信息,所以对于体育教育而言,建立相应的体育网络体系势在必行。在学校的校园网中,我们可以制作体育网页,同时加入精美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在课余的轻松时光里学习感受体育理论的知识。例如,我们在体育教学课件的页面中,可以利用音频编辑音乐,视频编辑相应的画面等,进行文字、图像、声音的处理,编辑出引人入胜的多媒体课件。
2.2.2素材获取的广泛性
使用多媒体演示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优势还在于可以使用大量的教学素材。教学素材选择和使用的准确与恰当,在问题的解决上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作用。体育理论方面素材获取渠道主要有采集和制作两种方式。通过采集获取素材的渠道十分广泛,主要来源于包括书籍文献、图片资料、名人名言、定理、影像资料、互联网站等,其内容可以是文字说明、照片、图片、图表、录音、录像等。相对于传统媒体,多媒体更具互动、多文化、多信息、非线性的特点,很多的教学素材都可以直接从相关的网上获取以满足体育理论教学的需要,其次可以通过自行制作的素材进行教学,比如摄像资料、动态图表、动化和分解图谱等。其制作也比较简单方便,不需要耗费太大的人力和物力。自行制作的素材由于更加贴近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主题更加鲜明,立意更为准确,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良好的饿教学效果。
3.多媒体演示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前景
多媒体演示教学手段能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充分满足教材对声音、文字、图表、图片和影像资料的饿需求,运用在体育教学中能够从多个角度直观和准确地反映教学内容,避免生硬呆板的教学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运用来看,多媒体演示教学手段能够很好地满足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各项要求,使教学的形式更为丰富,使教学的效果更为明显。
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也有其不可弥补的局限性。体育以掌握技术动作、参与体育运动、增强体质为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以体育活动为主,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以多媒体教育为辅。只有正确认识多媒体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学校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解玉洁.搜索引擎的检索性能及其应用〔J〕.山东电子,2001,(1)
〔2〕李晋裕.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讨〔J〕体育学刊,2001,(1)
怎样运用体育器械 篇4
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 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 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启发和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与注意, 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 我想就在体育课中如何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问题, 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 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 但归纳起来, 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 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 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他们看到, 在老师的带领下, 学生正在作各种活泼的游戏, 一场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 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 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 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 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 就会消失。譬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
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 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 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 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 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 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锻炼身体的好处, 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 因此, 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 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 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在教学中, 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 还要要求学生把锻炼身体同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 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 启发他们为实现“四化”而锻炼身体, 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树立他们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 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 启发和引导他们。
但是, 正如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那样, 我们还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 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 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 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 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在体育活动中, 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 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 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 没有自觉的目的, 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 新奇的道具, 显目的标志, 宏亮的口令, 都能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 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 带有强制的意思, 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 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学生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 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
在教学中, 运用注意规律, 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 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 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 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 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 把学生从被动注意引导问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 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 作为明显的标志, 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 经过多次练习, 学生有了肌肉感觉, 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 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 引起了他们的主动注意。
在教学中, 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 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 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 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 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 二者关系密切, 互为因果。
在体育活动中, 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 对于感兴趣的活动, 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 即使碰到困难, 也会努力去克服, 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 会使学生情绪低落, 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 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 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 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 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 进行正确示范, 这样, 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怎样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篇5
当我们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文字后,就会发现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话表达出来差别很大,有的效果甚至天壤之别。那么有不有可供借鉴的方法呢?
语言的艺术性,需要达到五个方面的要求。 深刻、生动、灵活、丰富、创新。而修辞、名言警句的运用可以从一定程度到实现这一目的。
修辞包括比喻、对偶、排比、拟人、夸张等,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会使山上的石头唱歌,山下的流水动情,会使花草倾诉心中的秘密,枯松败叶讲述生命的真谛,它可以百川汇海,激情澎湃;也可以轻风拂琴,嘤嘤成韵。一言以蔽之,化腐朽为神奇。
譬如:高考佳作《诚信不可抛》中有一段闪光的语段: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起整海洋。
“诚信”本是个抽象的概念,这段文字却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化虚为实,透过“火柴”“绿叶”“浪花”这些具体的事物,再现了“诚信”的魅力,从而点亮人们的心空,激发人们对诚信的追求。
恰当的使用修辞,不仅可以增加文采,还可以使语言富有思辩性和逻辑性。使物我同在,在观照、体察万物的同时,反观人生!
如:夜空中那闪烁的群星,正是由于转折的催化,才会出现流星瞬间的美丽。
秋风中那孤独的落叶,正是由于转折的痛苦,才会有“化做春泥更护花”的悲壮。
生命正如一道道风景,是群星闪亮,是落叶堆积,每一次转折,都在创造另一种风景。生命正如一条路,没有转折,路便无法成就它的独特;只有转折,才能使路更有深度,更加幽邃。
这段文字由“群星”“落叶”的自然现象进而升华到人生。如果“星之转折”“叶之陨落”是自然界中的一道道风景的话,那么,生命中的一次次“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便是人绝处逢生的最亮丽的风景。万物本无语,由于巧妙的比喻、反复和对比,使物心同我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当然,修辞运用一定要准确、创新,才会达到这样的效果。
另外准确合理的引用名言警句,诗词佳句,也会使思想深邃起来。名言警句
是古今中外文化中的珠玑,大浪淘沙,许多如金子般地句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或追求真理,或奋发有为,或精忠报国,或独善其身。
诗词佳句极具文化底韵,不仅其诗词本身魅力无穷,诗人的人格魅力也为后人所敬仰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有的文句朴素自然,却情真意切,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有的意韵深刻,哲理丰富,如“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就成了路。”
有的清新隽永,耐人寻味,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高考山西一考生在《选择诚信,选择中华魂》中写道:“有这样一朵诚信的花,它诚信于爱情:这花朵是充盈着孟姜女的眼泪,雷锋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的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化蝶双双;这朵诚信的花呦,凝聚了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李清照的‘寻寻觅觅’,陆游的‘几年离索’。这朵花诚信的花,凄美,哀婉”。
这段文字旁征博引,文采飞扬,借助神话、传说、诗词,从古到今,其视野之开阔、材料之丰厚、信息之密集、语言之精美令人叹服。
我国古文化具有深厚地文化底韵和人文精神,汲取其中的精华,滋养我们求知的土地,开拓我们人生的视野,只要我们多积累多吸收,用心耕耘,同样也会收获一篇篇精美的佳文。
生活中也有许多富有哲理性地句子,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是一只小小鸟,想飞也飞不高”,“爱拼才会赢”,“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些富有生活气息地句子,不仅哲理深刻,更让人有一种亲切感,引起人的共鸣,只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文就会成为一种乐趣。
不过,近年来作文中常常出现与中心无关的胡乱引用,本站有专文讲述,这样只能适得其反。一定要注意合理的化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才能产生无形的力量,增添文章的色彩。
怎样运用体育器械 篇6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心理活动规律 学生积极性
体育教学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实现的,互动的前提一定是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正常发挥之下,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激发技巧,因此,运用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帮助体育教学,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尝试。
一、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促进学习动机的激发
任何人的行为背后都是心理上的动机。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分析一个人的目的,常常是从动机角度入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掌握学生的动机,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将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分析体育学习的动机,大致有两个方向: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表示学生是真正热爱这门课程,发自内心地愿意学好这门课程,由直接动机激发的兴趣是最持久的动力。例如,有的男孩子喜欢观看足球比赛,这会使他们在足球的学习中发挥自发自觉的愿望,但是,足球的学习是非常艰苦的,要想坚持学下去,只依靠直接兴趣,很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捕捉到这种直接的兴趣,将其转化为间接兴趣,例如让学生认识到足球运动对于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坚持足球训练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磨炼意志,这样学生再学习的话,直接兴趣就会沉淀为间接兴趣,将从前的我想学习变为我要学,这种动力会帮助学生发挥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学好体育。
二、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将学习兴趣与持久注意力紧密相连
注意力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生的心理指向的集中性和集中程度。注意力越好,对于事物的感受、思维的灵敏度就越高。其实在室外活动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到注意力。例如,每节课的上课铃、下课铃。再如,课间操时教师的指挥和音乐的伴奏,这些都是注意力的训练,这个训练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灵敏度和持久度。
注意力是认识事物的起点。这句话也适用于体育课的教学。一个人对于课程的注意程度决定学习的目标达成度。同样,注意力在心理学中也被分为两种: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被动的注意是生理属性,它发源于本能,没有明确目的,也没有明确指向,所以不需要个人意志控制,只是外部刺激和无意识反应之间的一个连接。例如做操时的哨声、跑步时挥动的红旗等。可是,主动注意则需要学生的意志力去控制,当学生对某项事物不感兴趣又不得不关注的时候,主动注意就要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过程持续下去。例如中考的八百米长跑,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由不得学生喜不喜欢,而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学生为了中考,就要每天进行训练,这需要学生强大的意志控制实现。因此,教师在面对需要学生运用主动注意的运动项目时,一定要向学生讲明所有教学目的,每节课的目标、每个动作的要求,都要讲明要点、重点与难点。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例如立定跳远作为男生的中考项目,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训练重点,肌肉如何发力,让学生自己寻找爆发力的感觉。
三、加大意志品质的培养力度,倡导体育精神
兴趣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明确,有无兴趣会使做事的效果大不相同,兴趣作为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该被教师好好利用。但是兴趣并不是学习效果的唯一。体育课在整个中学的课程体系当中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在体育课上,还是在体育赛事上,体育精神都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被歌颂。其实体育精神中就包含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意志品质。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决定着做事情的耐力和成功的概率。在体育课上也是如此,作为一项室外课程,有更多接受大自然锻炼的机会,而且随着初中生的身体变化,有些训练的确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意志力。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化课很好不把体育当做一门重要的课程学习,常常有事没事请假,造成很多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学习品质不良的现象。体育作为德育课程体系的一种,应该发挥排头兵的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内涵,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传输体育精神,比如在奥运会、世锦赛时,组织学生观看赛事直播,发现体育的魅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通过体育课改变自己,改善自己,这样体育课就会变成学生主动训练自己意志力的途径,教师的训练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有依有据。
总之,在大课程观的指导下,现在已经很难有哪一门学科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单打独斗了,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互相助力实现教学目标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模式。体育教学主动运用心理学的活动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助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锻炼学生的主动注意力,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使体育中的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都得到充分发挥,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井然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体育课真正成为学科体系中的一颗明珠。
参考文献:
[1]马攀,陈清华.初中体育课趣味性与学生积极性提升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09).
[2]韦可喜.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考试周刊,2011(73).
[3]孙建忠.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中学体育课中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素及改进方法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0(55).
[4]杨海峰.浅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6).
怎样运用文言文注释 篇7
第一, 针对学生依赖注释的实际情况, 在初读文言课文时, 要求学生不看注释。遇到不会的地方用直线标出, 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级重点。
第二, 在此基础上, 提示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画直线部分的内容。先是个别提问, 然后让大家带着疑问去看注释, 以验证同学推断的准确性。这样做的好处有二:其一, 由于学生是带着验证正误的好奇心理去看注释,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二, 由于学生是经过思考推断之后去看注释, 印象会更深刻, 识记效果会更好。在得到印证之后, 还要指导学生将原文中推断正确的部分用波浪线画出, 并告诉学生这是二级重点。
第三, 对于参阅注释还不懂或注释中没有注到的地方, 进一步提示学生用语法位置判断词性, 用字形判断词义。接下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让各组推选一名发言人, 分别发表各组的观点。经过学生的第二轮发言, 了解了学生进一步推断和讨论的情况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最后, 让学生用“△”标出原文中的疑难部分, 并向学生强调这是三级重点。
怎样运用体育器械 篇8
一、运用分析能力, 立足文本, 精要预设。
音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获得有效生成的客观条件。新课程改革关注生成, 在生成性的音乐欣赏教学中, 生成与预设并非截然对立, 相反,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一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异彩纷呈, 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技术娴熟之外, 上课之前做了精心准备 (预设得完美) 也是直接的因素”。
1.分析揣摩教材内涵和编写意图。
音乐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揣摩, 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和编写意图, 剖析音乐作品中的审美、文化因素, 为课堂中的生成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听过一节初一欣赏课《拉库卡拉查》, 一位颇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时就预设了学生在第一次聆听时所表现的五种反应, 比如:也许听到了各种声音;也许听到节奏的变化; 也许听出了歌曲的情绪特点; 也许听出了音区, 等等。那么, 在公开课上, 她便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学生面对音乐出现的各种生成性的问题。
2.教材的重难点的精确预设。
首先可以寻求音乐教材的契合点。同一单元的两个音乐作品, 在音乐特点上会有一定的相似的音乐特征, 这便可以作为音乐课中的重点。其次可以挖掘文本中的音乐精髓所在与音乐特点所在。 例如:欣赏初一下册的《小放牛》, 这个作品突出的特点就是一问一答, 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上必须作为学习的重点。在欣赏京剧《我不挂帅谁挂帅》一课时, 教学重点在于了解和感受京剧西皮的声腔在旋律与节奏上的特点, 音乐课中就必须在教学方法引导上更加细致地进行思考。
在音乐的文本分析上,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热诚学习分析资料。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尽管不可能考虑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 但可以尽可能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 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 都会直接影响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顺利。
二、运用先进理论, 立足理念, 教法灵动。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 着重指出音乐欣赏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 而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因此, 第一个任务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和思维方式。学生的音乐欣赏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活跃型, 个体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比较积极主动, 教师可为之提供趣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音乐;②沉思型, 个体较重视欣赏细节, 教师宜运用逻辑有序的教学方法;③任意型, 个体学习易于分心,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音乐欣赏方式, 适时监督这部分学生的欣赏意识和注意力。为了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需要教师在预设时依据差异, 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以适应学生在音乐欣赏和想象思维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对教学内容掌握的优劣,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感觉器官参与感知活动的程度, 感知音乐的方式愈多, 音乐内容就掌握得愈牢固。
例如:在听《雷鸣电闪波尔卡》时, 在教学方法上就可以灵活设定。如果学生是沉思型, 那么就可以采用讨论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 聆听之后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得出答案;如果学生属任意型居多, 那么就要用情景法, 用雷鸣电闪的故事背景导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的创造力特别突然, 那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造, 自主探究音乐中的美妙。
综上所述, 教师预设时应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觉器官, 多角度、综合性地促使各种类型的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进而生成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体验, 导向生成性的音乐欣赏教学。
三、运用课堂调控, 立足差异, 分层突破。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到难思考教学环节。
以《青年友谊圆舞曲》为例:从看圆舞曲的表演, 到拍打圆舞曲的节奏, 到圆舞曲的歌曲聆听, 接着学唱圆舞曲, 最后以创编圆舞曲三拍子的舞步结束。从不同学生的差异水平协调各个部分所占课中的时间比重。 例如:学生的素养非常全面, 那就在音乐创造的环节上增加比重, 如果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非常薄弱, 就要注重音乐实践, 在拍打节奏上要细化体验。从课堂的严谨中寻找教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2.根据学生的爱好加入学生喜爱的互动环节。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在喜欢音乐实践的班级中, 在教授音乐时, 便可以加入舞会中舞蹈的动作, 既可加深与巩固节奏练习,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冠莲.中学音乐欣赏课之生成性教学研究
[2]李冠莲.有关中学音乐欣赏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考.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610:6.
[3]任涌梅.音乐教学五题.中国音乐教育, 2006, 9:49.
怎样运用体育器械 篇9
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如果能抓好养成教育这一环节,上课会更轻松省力,体育课会更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将在体育课上得到许多受益终生的财富。
一、体育习惯的养成
1. 抓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习惯的养成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中小学期间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期,此时,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大,也最容易接受成年人的(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训练。在此期间,他们在生理上正处于生长发育与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培养其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既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又能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在学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施加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 激发兴趣,促进体育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持久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变换一下方式,教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计出练习方法,以达到要求,完成任务。这样,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想学、会学和爱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容易被调动。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表现欲。在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3. 培养自学自练能力,促进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
学校体育不是简单地带学生锻炼,而要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并经过自己的神经中枢,将外界刺激内化为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此时教师要以科学的示范和指导来促进学生的内化活动。知识有其系统性,动作有其规律性,教师适时的“指点”,会使学生明白知识间的联系和动作间的关系,从而悟出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和联想。通过联想,学生可触类旁通,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
由于体育已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重要内容,因此,人们对于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赋予了新的意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和运用,而且强调进行课余时间的体育活动。这样就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具有参加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
不少国家对此提出了相近的看法。英国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渡过余暇”。美国提出“发展有益的而且有生气的身体娱乐活动,是当代社会的需要”。日本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实践的能力和态度”。原苏联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在高年级培养学生组织比赛和裁判能力”。
我国在新的学校体育目任务中也提到了终身受益问题。这就给我们体育教育提出新的课题,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体育属于文化范畴,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所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学生步入社会后将从事各种职业。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作贡献打下物质基础,而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则能为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孟李善.什么是养成教育.
[2]林格.教育, 就是培养习惯.
怎样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10
一、创设趣味实验, 培养注意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趣味实验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观察兴趣, 兴趣激发学生认真注意, 注意是人人都熟悉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注意听课, 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述;学生注意观察实验, 他们的心理活动就指向和集中于教师的示范操作上。学生能专心致志地获取知识, 引起注意, 学习兴趣盎然, 产生探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是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
二、多媒体投影演示实验, 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不断用实验启发刺激学生积极感觉、知觉事物的变化, 自觉地进行观察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 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并透过现象, 看到事物的本质。例如, 教学《分子和原子》时, 向一烧杯中加入约2/3体积水, 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 放入到烧杯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 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 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 待片刻后, 扩散完成。此时, 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 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 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 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实践证明, 借助投影演示实验, 能强化实验演示效果和实验的直观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组织分组实验, 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实验时, 教师必须及时防止和纠正在实验操作上的错误, 训练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例如:学生做粗盐提纯的实验时, 常因仪器不干净, 过滤时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做不出理想的实验效果, 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找出操作上的错误后, 重新操作, 保证实验现象明显, 效果良好。学生动手操作, 掌握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技能后, 坚持经常练习, 久之就会熟能生巧。事实证明, 通过组织分组实验,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还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四、利用选做实验, 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选做实验, 可以培养和诱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在对某些化学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中, 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和实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而且还能使他们逐步学会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怎样灵活运用生活素材 篇11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并非将生活原样照搬便是作文。因为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态度去思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见解,而一篇文章只能表现某一个明确的中心。我们在记叙某一事件时,就应立足于既定的中心进行合理巧妙的剪裁,选择那些能表现中心突出中心的内容详细记叙和描写,而把与中心联系不大甚或没有联系的内容断然舍去,即使那内容很新鲜很有趣甚至很有意义,也需“忍痛割爱”。比方说,有篇作文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某女老师因为年轻、柔弱,加之教学经验不足,于是,一些同学课上睡觉、看小说、起哄、搞恶作剧,老师加以劝导但无济于事,最后老师强忍怒气红着脸上完了这节课。或许这是课堂“实录”,但作者写作的意图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什么?作者的态度是什么?这些都不清楚。于是,这篇作文就显得没有中心,不知到底要表现什么。其实,写作前应先思考一下这件事反映了哪些问题。比方说,从老师那方面思考,可以想到:老师应该威严一点;人太善良了,有时会被人欺负;知识和能力是赢得别人尊重的基础。从学生那方面思考,可以想到: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必须去邪气、张正气,而不能充当看客;肤浅无知也会伤害别人……然后,从这些内容中选择一点加以重点表现,文章便有了明确的主题,文章便显得厚重有味了。再比如,有一篇作文写幼时和爸爸一起放风筝的乐趣,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放的风筝是和爸爸一起做的。做风筝可谓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虽然耗时不是很长,但是在那种焦急的等待中,这一过程会显得十分漫长。有几次我也曾想过要放弃,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做好了风筝,心中有一种快感和自豪感。”这段话真实地表现了等待“做”风筝时的心理,但写在表现“放”风筝的乐趣的作文中,便觉得游离于中心之外,冲淡了主题,若实在要写,也只能略写。
有时,生活中的真实情况无助于中心的表达,我们还要合理想象,适当添加一些材料。如有位同学写作《一张老照片》,起先是这么写的:“我”看到一张老照片就问外婆照片的来历,外婆于是告诉“我”这张照片是四十年前当兵的舅舅带着对象回家探亲时拍的,当时一家人都很高兴,所以照片上的人都笑眯眯的。这样写,照片的来历是清楚了,但外婆的叙述仅仅是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大概的情况,“一家人都很高兴”表现得不够,怎样才能将“高兴”表现充分呢?该同学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添加了一些外婆并没有说的“虚构”的情节。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外公终于从地里干活回来了,外婆连忙迎上去,笑眯眯地说:“哎,我告诉你呀,儿子马上回来啦!”外公一听,顾不得放下手中的农具,惊喜地问:“真的?”“这我骗你干什么?”外婆冲外公眨眨眼睛说,“我还要告诉你一个更大的好消息……”说到这儿,外婆却故意煞住了话头,可把外公急的,“什么好消息,快说嘛,卖什么关子!”外婆这才小声说道:“这次儿子回来不是一个人,他还带回一个对象呢!”外公一听,睁大了眼,张大了嘴,却又没说一句话,随手将农具往地上一撂就急急忙忙地出去了。这回是外婆发愣了,喃喃自语道:“干什么呀?高兴疯掉啦?”过了好一会,才见外公高高兴兴地回来,外婆忙问:“你那么急,干什么的?”外公笑笑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儿子带个对象回来,就我们家现在这样子怎能见人啊?我刚才出去借了点钱,明天把家里打理一下。”
这段文字,写到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细节等多方面,生动形象,富有戏剧性,从而充分表现了外公外婆的激动喜悦之情。当然,改变先前外婆叙述往事的写法,而采用倒叙的手法也是使得情节生动的原因之一。
如上所说,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态度去思考某一则材料,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见解,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材料的多义性,对材料充分利用,以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试以“钓鱼”这一日常事件为例加以说明。在“钓鱼”这件事情上,若抓住何时下钩何时提竿,可表现“时机”的话题;若抓住不同的鱼儿咬钩时鱼漂的不同变化,可表现“观察”“特征”等话题;若抓住钓鱼需要忍耐寂寞的特点,可以表现“耐心”“等待”等话题;若抓住不同的人钓鱼时的不同反应,可表现“性格”“心态”的话题;若抓住耗时多而得鱼少这一常见现象,可表现“得与失”“玩物丧志”的话题;等等。
怎样上好体育理论健康课 篇12
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对这些方面比较忽略,致使在室外教学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认识到室内理论课的重要性。为更好地教学,总结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按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
教案编写安排要对教学内容分清主次,有所选择,教案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培养能力。以学案为载体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作指导。将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知识技能与创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掌握适合个性特点的体育学习方法,进而为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打下扎实的基础。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体育学案自然要设计教法与学法,只有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做好课前准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把所学知识与新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不断提高老师各方面知识素养。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讲解中,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对重点内容讲解要认真、细致、充分,但是语言要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简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讲解的内容要使学生易于接受,体现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不宜太深太难,只有平中创新,引发兴趣;同中求异,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强化兴趣;重视鼓励,发展兴趣;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二、抓住学生心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中学生正处于好幻想,求知欲高,注意、思维、情绪、意志、个性等各种心理特征都趋于稳定和发展的年龄阶段,教师要结合大纲及学生心理制定教学内容,在内容上求新、求趣。为使学生更愿意学,不感到理论健康知识枯燥、乏味,可适当穿插一些体育趣闻、历史演变(运动项目)、个人故事,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掌握知识,树立崇高理想。例如我们在讲足球运动规则时,可把足球运动的历史演变,运动中的趣闻和足球运动史上名人故事穿插其中,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规则,又从中体验了乐趣,并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扩大了知识面。
三、把“五性”融为一体
体育理论本身是一门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这样,在教学中就更要充分体现知识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针对性、特殊性。要把“五性”始终贯穿于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理想,获得乐趣。思想性也可通过讲名人故事、历史事件(运动)反映。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并辩证地看待事物,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爱国思想。趣味性是在知识性基础上的一种知识的再扩展,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服务的,促进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性是针对所讲教学内容和为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学手段而言的。所谓特殊性,是指体育理论课有别于体育实践课,体育理论课既要讲简单的体育常识,又要讲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知识。“五性”是辩证的也是统一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在教学中要切实体现。
【怎样运用体育器械】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上怎样有效运用小练笔09-29
体育教学语言运用07-04
运用游戏创新体育教学07-22
体育教学原则及其运用05-22
体育口令的分类与运用07-05
体育教学中语言运用08-15
体育教学中游戏运用09-29
体育教学评价之运用论文10-20
体育课件之制作与运用09-05
运用启发式上好体育课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