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器械

2024-12-01

超声器械(精选4篇)

超声器械 篇1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基本方法和最佳选择。根管预备是决定根管治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但是在根管预备过程中, 因根管形态的复杂性和器械操作不当等因素, 会发生器械折断在根管内, 研究表明其折断率为2.61%[2]。根管内器械折断的原因大体分为3个方面, 一是术者对根管数目、走向、粗细及弯曲程度不了解, 盲目预备根管;二是根管器械过度重复使用, 产生金属疲劳;三是临床医生对根管预备逐步后退法技术要领没有掌握, 操作手法不熟练。折断器械留在根管内会影响根管治疗成功率, 取出又是一个难点。我科结合超声技术取出根管内折断器械1例,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患者, 男, 40岁, 右下后磨牙残冠, 2年前曾做过塑化治疗, 叩痛 (+) , 去除腐质后可探及4个根管, 根管内均有塑化液样物质, 远中2个根管及近中舌根均可扩通, 近中颊根不通, 根分歧处可探及底穿。X线下见根尖周及根分歧处大面积低密度透射影, 近中颊根较细且弯曲, 根尖区段可见一高密度器械折断影象至根中。印象诊断为:右下6残冠, 塑化不全, 慢性根尖周炎, 根管异物。见图1。

1.2 治疗计划

首先将根管内原充填物质取出, 远中根管及近中舌根扩通, 近中颊根根管内断针使用超声波取出。然后患牙4个根管行根管预备, 根管消毒, 完善根管充填。最后将患牙在根分歧处沿颊舌向劈开, 分成2个牙, 使病变的根分歧充分暴露, 分成的2个牙分别行永久充填。1~2周后患牙无症状, 建议做2个全冠修复。

1.3 治疗过程

第一步将患牙原充填物及腐质去除, 探及4个根管, 用15号扩大针将根管内不全的塑化物取出, 扩通远中根管及近中舌根。经X线片和根管探查确定近中颊根器械折断在根尖1/3区段, 根管弯曲、根管壁较薄以及断针可达2~3 mm长, 结合治疗史了解折断器械为机用镍钛针。然后隔离患牙, 超声根管锉清理髓腔和近中颊根的根管入口, 形成由根管口至折断器械的近直线通路, 超声工作尖在有水的条件下紧贴断针振动, 振动后以棉捻擦干根管, 检查折断器械是否取出, 第1次取针时未见断针松动, 远中根管及近中舌根封CP捻, 近中颊根封饱和氯亚明棉捻, 氧化锌暂封。见图2。

第2次取针为防止远中根管反复感染, 将远中根管行根管预备, 消毒后行根管充填。然后近中颊根继续用超声根管器械紧贴断针振动, 将超声功率加大, 仍未见断针松动, 近中颊根封EDTA 3 d。见图3。

第3次取针时, 明确断针在根管内折断的确切位置, 再采用15号手用扩大针, 在断针与根管壁之间形成1.5 mm的通道, 换用15号超声扩大锉进入, 将超声功率加大, 轻轻上下移动, 移动幅度在0.5~1.0 mm, 并不断的用冲洗液冲洗根管, 发现断针松动继续用超声扩大锉移动, 冲洗液冲洗, 断针被扩大锉带出。见图4、5、6。

2 结果

近中颊根断针完整取出, 根管壁较完整, 进行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 (图7) 。

3 讨论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不难看出, 随着根管治疗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特别是后牙根管治疗的开展和镍钛机动根管锉的应用, 根管治疗器械折断于根管内的几率增加[3]。根管内折断器械如果影响根管预备和充填, 将导致根管治疗失败。根管内折断器械取出方法有多种, 例如超声取出法、H锉取出法及根尖手术等, 超声取出法为根管内折断器械的处理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4], 明显提高取出率。折断器械取出的必要条件是建立直达折断器械断面的直线通路和保证良好的视野。综上所述, 应用超声技术去除根管内折断器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 在根管治疗中应尽可能了解根管器械的性能, 熟悉根管解剖形态, 操作耐心细致, 不断提高根管预备的技巧, 从而减少器械折断的发生, 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吴佩玲, 阮晓惠, 张蕾.手用镍钛器械ProTape根管预备系统的临床评价[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 (1) :137-138.

[2]侯本祥, 徐爱风, 张琛, 等.超声工作尖取根管内金属折断器械的效果评价[J].北京口腔医学, 2006, 14 (2) :120-122.

[3]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43.

[4]徐琼, 樊明文, 范兵, 等.侧向加压和垂直加压充填技术的根管微渗漏[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5, 21 (5) :187-190.

超声器械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来济南市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就诊、患牙发生根管内器械分离的患者72 例, 男性34 例, 女性38 例, 平均年龄约34.6 岁。根管内器械分离病例标准:X 片显示根管内异常高密度规则影像或外院转入要求取根管内分离器械, 病例陈述明确, 以及本科室临床诊治中的发生器械分离者, 共有患者72 例。最终明确诊断以显微镜下发现分离器械为准。患者全身状况良好, 无严重系统性疾病。所有患者均告知在显微镜下取分离器械可能失败和可能并发症, 患者同意治疗, 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能较好的配合完成显微镜下治疗。

根管内器械分离病例共72 例, 其中前牙18 例, 前磨牙10 例和磨牙44 例; 分布于根上1/3区的4 例, 根中1/3区的32例, 根尖1/3区的36 例 (表 1) 。

1.2 器械

牙科手术显微镜 (Globel, USA) ;超声根管治疗仪、CPR-6, 7, 8钛金取断针套装和BUC-1, 2, 2A, 3金刚砂建立通路套装 (Spartan, USA) 。

1.3 方法

(1) 术前常规X线牙片 (图 1) , 对分离器械进行初步定位。

(2) 术中在显微镜下进行探查, 辅助诊断丝的X线牙片进一步定位。

(3) 对于显微镜下可以直视分离器械断缘或者通过诊断丝准确定位目标根管者 (图 2) , 选用超声工作尖切削器械上方的根管, 实现较好的直线通路。

(4) 处理器械上缘周围牙体组织, 完全暴露部分器械上缘 (暴露所需长度与器械长度、嵌塞紧密程度相关) 。

(5) 超声挫针在器械暴露的上缘周围震荡, 配合超声荡洗, 将松脱的器械冲出根管, 并摄X线片 (图 3) 。

2 结 果

72 例根管内分离器械, 取出68 例, 未取出4 例。分离器械位于根上1/3区的4 例和根中1/3的32 例完全取出;位于根尖1/3的取出32 例, 未取出4 例。

按照牙位分:前牙18 例完全取出, 其中包括2 例螺旋输送器, 1 例制作简易桩核的钢丝, 其它均为根管预备器械;前磨牙10 例均取出, 均为根管预备器械;磨牙44 例中未取出4 例。

3 讨 论

根管系统的变异, 根管的细小、弯曲、钙化, 器械过度使用及粗暴用力都易导致根管内器械分离 (instrument separation) 或者器械折断 (instrument breakage) 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国外相关文献主要有separation和breakage 2 种表述, 国内则基本以“器械折断”表述, 王嘉德等[1]的牙体牙髓病学中将器械分离和折断并列提出。本研究中统一将“器械分离”代替“器械折断”。

器械分离的发生与器械类型、牙位、牙根的部位等密切相关。Iqbal等[2]分析了住院医师治疗的4 865 例病例, 发现手用和机用器械的分离率分别是0.25%和1.68%, 机用器械是手用器械的近7倍;从部位上讲, 根尖1/3的分离率是根中1/3和冠1/3的6 倍;从牙位上讲, 上下磨牙的器械分离最高可分别达33.3%和55.5%, 磨牙是前磨牙的2.9 倍。

目前, 牙科显微镜联合超声器械处理根管内器械分离成为临床上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韦曦等[3]报道的成功率为75%, 44 例患牙无1例发生根管侧穿或牙根纵裂。本研究中仅4例位于根尖1/3的分离器械未取出, X线显示分离器械上方根管弯曲较大, 获得到达器械断缘的直线通路后侧穿可能性大, 且强行预备易造成牙体组织的过度切割降低牙齿强度。位于根上1/3和根中1/3的分离器械由于较易获得直视条件下的器械断缘, 发生侧穿等新并发症的概率低, 均顺利取出。

分离器械的取出关键在于获得显微镜直视条件下的器械断缘, 所以术前对根管弯曲度, 分离器械位置、长度、质地等良好评估非常关键;建立通路过程中及时超声荡洗, 可以有效清除切削碎屑, 及时发现暴露器械断缘, 防止器械的根向移位和碎屑进一步嵌塞根管, 从而减少取出的阻力;要取出器械需暴露多少与器械长度、嵌塞程度相关, 一般需暴露器械的1/3~1/2。镍钛器械由于质地的特殊性, 超声处理分离镍钛器械时的器械再分离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4]。

取出分离器械一定要考虑建立直线通路是否对牙体组织造成过度切割, 过度的切割降低了牙根的强度, 会增加术后牙折或其他并发症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嘉德, 高学军.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474-475.

[2]Iqbal MK, Kohli MR, Kim JS.A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of incidence of root canal instrument separation in an endo-dontics graduate program:A PennEndo database study[J].J Endod, 2006, 32 (11) :1048-1952.

[3]韦曦, 凌均棨, 高燕, 等.显微超声技术处理根管内折断器械的疗效评价[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 39 (5) :379-381.

超声器械 篇3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集中连台,手术器械,管理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一种内眼手术, 手术操作精细, 无菌要求高, 所有器械必须一人一眼一用一灭菌[1]。针对这一点, 本科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器械的管理与保养采用了专科专人管理和保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36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未发生1例因器械问题而影响手术的进行, 无一例发生感染。

1 临床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6月我院手术室共进行了52批集中连台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共536例, 年龄3岁~100岁, 平均68.7岁;男237例, 女299例;每批最少6例, 最多25例, 平均 10.3例;手术平均时间12.5 min。

2 方法

2.1 术前器械准备

每批术前灭菌全套手术器械4套, 包括超声乳化手柄及测试套、I/A (灌洗/抽吸) 手柄、管道、撕囊镊、宝石刀等, 并分别放置备用。备用手术器械:普通显微器械包括持针器、虹膜剪、镊子等打包高压蒸汽灭菌;贵重精细的显微器械包括玻切头、囊膜剪等分别包装低温等离子灭菌。

2.2 术中器械管理

超声乳化手术器械价格昂贵、精密、体积微小, 在使用中易损坏及丢失, 术中使用来回传递时轻拿轻放, 避免碰及硬质物体, 放入容器中须将尖锐面向上, 切不可错误放置而损坏[2]。

2.3 术后器械清洗

2.3.1 手术器械分类

每台手术结束后迅速将所有器械和管道取下, 将显微器械与普通器械分开放置, 锐利器械与管道、手柄等分开放置。

2.3.2 彻底清洗

规范清洗是预防感染的关键[3]。显微器械以灭菌注射用水进行预冲洗联合快速多酶清洗法[4]:①常规用湿纱布擦洗去除外表面污物, 打开显微器械各轴节;②使用灭菌注射用水进行预冲洗;③将显微器械置于盛有“鲁沃夫”多酶清洗液中, 用注射器抽多酶清洗液冲洗显微器械各孔道及管腔, 浸泡>2 min;④在流动水下用软毛刷清洗, 用高压水枪冲洗各管道, 清除残余多酶清洗液;⑤放于灭菌注射用水中漂洗, 各管腔用注射器抽灭菌注射用水冲洗;⑥用高压气枪去除各管腔内的残留水分, 干燥备用。

2.4 器械灭菌

为配合连台手术, 节约时间, 本科特购加拿大赛康公司生产的卡式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2台, 定期监测灭菌效果。卡式2000型每次灭菌时间6 min, 卡式5000型每次灭菌时间9 min;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时要求物品裸露, 锋利器械套上保护套放在卡式盒一侧, 超乳手柄、I/A手柄放置在另一侧, 管道顺着卡式盒内壁尽量绕大圈, 不要反折, 让蒸汽可以在管道内流通顺畅, 以免相互碰撞, 利器割破管道;每锅内放置132 ℃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 (3M) , 灭菌后化学指示卡颜色与标准色进行对照, 指示卡指示纹由浅黄色变为均匀黑色为合格, 变为淡黑色或变色不均匀为不合格, 即变色不合格[5]。

2.5 器械保养

本批次手术结束后, 专科护士专人负责器械管理和保养。常规按清洗流程清洗。将器械各轴节打开置于盛有“鲁沃夫”润滑剂中浸泡2 min, 充分晾干后备用, 管道无需浸泡, 灭菌后备用。定时检查维修, 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检查及每周定时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让专业人员维修, 对于不能维修的给予更换, 以免影响手术效果。

3 结果

536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无一例因器械问题而影响手术进度, 无感染发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具有手术量大、手术时间短、换台速度快等特点。手术器械准备齐全、性能良好, 器械的管理与保养落实到专人, 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 增加了床位周转率, 延长了器械的使用寿命, 得到了医生与病人的肯定。

4 体会

随着新仪器、新器械、新术式的不断出现,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间越来越短, 接台越来越快, 要求器械的周转速度也越来越快。超乳手术器械精细贵重, 应定专人管理, 选择责任心强的护士进行培训, 使其充分掌握显微器械的使用注意事项、操作规程、性能保养和清洗灭菌方法, 做好定期检查、保养和维护, 并且要求术者具有扎实正确使用显微器械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手术操作技能, 避免因使用不当而造成显微器械的损伤。对于显微器械只有严格管理、保养到位、使用得当, 才能延长使用寿命, 同时对手术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黄桂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连台手术护理[J].浙江预防医学, 2008, 20 (11) :89-93.

[2]张静, 张燕凌, 闫红英.显微手术器械与设备的使用保养和管理[J].河北医药, 2010, 32 (8) :1014.

[3]黄靖雄.关于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1) :16.

[4]陈新妹, 薛水兰, 程丽霞, 等.眼科显微器械不同清洗方法的效果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9) :1433-1434.

超声器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98例(168眼),全部为本院接诊的硬核白内障患者,纳入时间2012年3月~2016年3月。术前对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同时计算应植入IOL度数,B超检查视网膜、玻璃体,排除视网膜脱离与眼底晶状体浑浊而窥入不清者,均确诊符合硬核白内障诊断标准,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肝肾等脏器病变患者[3]。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9例(83眼):男26例(45眼)、女23例(39眼);年龄55~82岁,均值(69.33±2.94)岁。研究组49例(85眼):男27例(47眼)、女22例(38眼);年龄55~81岁,均值(69.28±2.64)岁。在前述一般资料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超声乳化治疗术处理,研究组则采取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治疗术处理。术前,均采取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散瞳,并采取贝诺喜表面麻醉,手术切口从12点位着手,作3.2mm角膜隧道切口,然后将粘弹剂注入,实施5~6mm环形撕囊,同时从10点位作辅助切口;水分离后,用超声乳化机的Ozil手柄将晶状体核乳化吸除。其中对照组按照常规乳化超声治疗,而研究组在超声乳化头吸住碎核块后略微停顿,在碎核块与角膜间放置辅助器械,尽量位于碎核块正中上方,之后进入三档乳化吸除碎核块。此外,术后均采取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将患眼包裹完善。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1d、3d最佳矫正视力,以及角膜水肿发生率,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予以χ2检验,而计量资料则用±s表示,予以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267.98±364.91)个/mm2、术后则为(2041.93±264.96)个/mm2,对照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272.46±362.33)个/mm2、术后则为(1899.38±245.36)个/mm2,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有下降(P<0.05),但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1d、3d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1d最佳矫正视力≥0.5、≥1.0者百分比分别为71.76%(61/85)、32.94%(28/85),术后3d则依次为84.71%(72/85)、69.42%(59/85),对照组术后1d最佳矫正视力≥0.5、≥1.0百分比分别为55.42%(46/83)、19.28%(16/83),术后3d则依次为69.88%(58/83)、39.76%(33/83),经统计学分析可知,研究组术后1d、3d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角膜水肿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均有角膜水肿发生,研究组发生3例(6.12%),对照组发生5例(10.2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II、III级核白内障患者被证实适合采取超声乳化术治疗,而IV级核及以上白内障患者则需慎重处理,单纯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近几年,超声乳化治疗设备不断改进,技术不断发展,适应症也得到一定程度扩大,硬核白内障也不再属于超声乳化治疗术禁忌症[4]。不过,从有关研究来看,硬核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术治疗难度较大,手术时间长,且术后水肿时间较长。

本院针对接诊的98例硬核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采取超声乳化治疗术处理,而研究组采取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治疗术处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减少程度要明显轻于对照组,而术后1d、3d研究组最佳矫正视力要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角膜水肿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应用辅助器械保护超声乳化术治疗,通过碎核块与角膜间放置辅助器械,避免二者撞击,使得术中对角膜的损害降低,提高效果。术后因极易诱发水肿等眼内组织损伤,严重情况下有后囊膜破裂等,为此要求术中要尽量减少对核块角膜内皮的撞击,同时控制超声乳化时间及能量,尽量多以抽吸模式处理。此外,硬核白内障患者应尽可能将其核碎裂,分成尽量小的块,从而方便乳化吸除[5]。辅助器械放置初期可能不太适应,甚至有遮挡感觉,为此要有意识地应用该技巧。尤其是前房较浅者操作难度较大,辅助器械可能损伤内皮,应谨慎处理。

综上所述,硬核白内障患者采取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治疗术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提高矫正视力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探讨硬核白内障患者采取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硬核白内障患者98例(168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取传统超声乳化治疗术治疗,研究组采取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治疗术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术后1d、3d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角膜水肿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核白内障患者采取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治疗术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关键词:硬核白内障,辅助器械,保护,超声乳化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董万江,罗忠,曹奎,等.复杂性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1(17):104-105,112.

[2]高烨,徐学东,徐柒华,等.手法小切口硬核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4,14(6):396-397.

[3]王科华,夏晓波.Dis Co Visc黏弹剂与透明质酸钠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5,33(4):367-372.

[4]谈刚,宋哲,邱学杰,等.辅助器械保护下超声乳化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3):512-514.

上一篇:两会特别关注下一篇:转子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