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体位

2024-09-10

固定体位(精选7篇)

固定体位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放疗中热塑膜体位固定和无热塑膜固定情况下对肿瘤内靶区 (ITV) 大小的影响。方法:选择胸部肿瘤患者10例, 每名患者均采用真空负压袋对轮廓定形, 分别用热塑膜固定和无热塑膜固定2种方法进行4D-CT扫描, 分别采集固定和无固定状态下的4D-CT图像, 经TPS图像处理, 医生勾画肿瘤ITV, 测量固定和无固定时肿瘤ITV体积, 计算平均增大体积和统计学数据。结果:热塑膜固定时ITV平均体积为 (173.58±223.45) cm2, 无热塑膜固定时ITV平均体积为 (202.86±230.37) cm2, 无固定组平均增大体积为0.39 cm2。统计学处理2组数据, 差异有显著性 (P=0.005) 。结论:固定组的ITV体积明显小于无固定组, 胸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运用热塑膜体位固定技术值得临床推荐选用。

关键词:体位固定,ITV,4D-CT

0 引言

患者器官生理运动导致的靶区移动是影响精确放疗的重要因素。造成靶区移动的原因有呼吸运动、心脏和大血管搏动、食管等消化系统器官蠕动以及放疗过程中肿瘤退缩和形变等, 其中以呼吸运动最为显著[1]。采用4D-CT扫描技术能够解决由于呼吸运动导致靶区不确定度的问题, 能够直观地勾画靶区体积。4D-CT扫描技术除具有CT扫描和重建等功能外, 还可以将呼吸运动的因素融合在内, 由飞利浦CT模拟机Truelmage 4D系统重建出具有呼吸运动的4D图像。4D-CT在每个扫描位置将一个呼吸周期分为10 个时相, 在进行CT扫描的同时, 患者同步呼吸信号记录由飞利浦CT模拟机Truelmage4D系统完成。飞利浦CT模拟机Truelmage 4D系统通过呼吸探测器缠绕于患者腹部, 探测腹部的呼吸运动轨迹, 将呼吸运动轨迹转换为呼吸运动信息, 用以表示呼吸运动幅度和呼吸周期长度, 同时在计算机上显示呼吸运动信息, 并能够把记录到的患者呼吸运动信息融合到扫描得到的CT资料中[2]。飞利浦CT模拟机Truelmage 4D系统记录呼吸信号, 应用Truelmage 4D软件系统将CT资料和呼吸信息进行回顾性分类整合, 将每个呼吸周期分为0%、10%、20%、30% 、40% 、50% 、60% 、70% 、80% 、90% 10 个呼吸时相。在这10 个时相中分别进行大体肿瘤区 (GTV) 的勾画, 之后进行融合10 个时相中的GTV就会得到内靶区 (ITV) 。随着放疗技术的进展, 体位固定更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且在肿瘤放疗中胸部肿瘤患者采用体膜固定越来越广泛。笔者通过胸部肿瘤放疗患者, 采用同一患者体位固定和体位无固定进行测量来比较ITV体积, 证明体位固定优于无固定,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接受肺部放疗的患者10 例, 所有病例均经过临床、CT、MRI或病理确诊。其中, 男7 例, 女3 例。年龄为35~70 岁, 卡式功能状态评分 (KPS) ≥70。所有患者均能保持平静呼吸状态。主要设备为VARIAN Eclipse8.6 计划系统、飞利浦CT模拟机、体位固定热塑体膜、真空负压垫等。

1.2 患者体位固定及CT定位扫描

同一患者的体位分为真空负压袋对患者轮廓定形、热塑膜固定患者和只采用真空负压袋对患者轮廓定形2 组测量对照比较。患者仰卧于模拟机平板床的体位固定板上, 头垫B或C枕至舒适体位, 2 组均采用真空负压袋定形患者身体轮廓。 (1) 体位固定组:摆好患者体位, 将热塑膜放入67 ℃ 恒温水箱内, 待热塑膜变透明后取出固定于患者胸部, 约10 min热塑膜定形完成。通过激光三点以等中心放疗技术确定marker和左右两侧的十字交叉线[3]。在患者身上和热塑膜上均做好摆位标记, 以便于治疗前复位和治疗中的摆位。模拟CT扫描范围:上界为第4 颈椎椎体上缘, 下界至肋隔角下缘约3 cm, 扫描层间距为5 mm, 层厚为5 mm。 (2) 无固定组:为了减少误差, 先扫描真空负压袋和热塑膜固定组四维CT图像, 然后取下热塑膜再进行4D-CT扫描, CT扫描范围﹑层厚和层间距与固定组相同。

1.3 靶区勾画

计划系统采用Eclipse8.6 计划系统。肺部肿瘤靶区的勾画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 如影像学特点、窗宽窗位的选择、医师的经验、医师的临时状态等。为了避免勾画肿瘤靶区体积变化过大的影响, 2 组10例患者均由同一名医生勾画[4]。靶区勾画定义参照ICRU50 和23 号报告, 勾画GTV﹑临床靶区 (CTV) , 同时勾画正常组织器官。GTV为CT图像下可见病灶, 据对肿瘤生物学的了解及临床经验, 在GTV外周加一定边界以包括亚临床浸润病灶构成CTV[5], 将10 个呼吸时相所勾画的CTV进行融合得到ITV。

1.4统计方法

通过计划系统直接计算出ITV体积, 统计固定组与无固定组ITV体积的相对值。ITV体积用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计算±s及P值 (Wilcoxon检验) , 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固定组ITV最小体积为28.46 cm3, 最大体积为761.32 cm3。无固定组ITV最小体积为57.27 cm3, 最大体积为803.14 cm3, 平均增大体积为0.39 cm3。体位固定和无固定2 组的ITV偏差见表1。固定组的ITV平均体积为 (173.58±223.45) cm3, 无固定组的ITV平均体积为 (202.86±230.37) cm3, 2 组差异极为显著 (P=0.005) 。体膜固定组的ITV体积显著小于无体膜固定组, 表明可对胸部放疗患者进行体位固定来减小ITV体积。

3 讨论

放疗技术进步很快, 当前已进入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的“三精”时代[2]。高精度放疗技术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良好的体位固定技术。胸部的解剖生理结构复杂、器官运动幅度大, 肿瘤GTV随呼吸变化非常明显。ICRU50 号报告对光子线照射的靶体积概念进行了定义, ICRU62 号报告对其进行了完善[6]。这些靶体积的定义现今已大范围地应用于肺癌放射治疗。而对ITV的定义为在患者坐标系中, 由于呼吸或器官运动引起的CTV外边界运动的范围[7]。在以往的放疗中, 通常CTV由放疗医生或物理师根据经验外放一个适中的ITV, 没有一个准确可视的ITV外放范围。正常呼吸运动中下肺病灶的呼吸移动度可达25~30 mm, 肺尖部病灶也可达10 mm, 采取限制呼吸幅度后, 下肺的移动度仍可达10~15 mm[8]。采取热塑膜来限制呼吸幅度的措施后, 经模拟机透视观察下肺的移动度仍可达10~20 mm。

目前, 放疗技术日趋成熟, 4D-CT和呼吸门控技术等都可以为医生或物理师提供一个直观可视的ITV外放范围。研究表明, 同一患者的ITV体积在4D-CT中的显示明显小于3D-CT[9]。但由于4D-CT在扫描患者时将呼吸周期考虑在内, 将一个呼吸周期分为10 个时相, 延长了CT扫描时间, 却无疑减少了CT模拟机的使用寿命, 且其价格较为昂贵。而呼吸门控技术需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并受患者身体素质的影响。在行呼吸门控时, 患者由于前几次呼吸屏气身体劳累缺氧, 后面的几次屏气往往不能够达到治疗设定的呼吸阈值, 需让患者休息后方可继续治疗, 因此, 延长了治疗时间, 而很多放疗单位患者过多决定了不允许用过多的时间来治疗同一患者。因此, 采用热塑膜固定的方法来减小ITV体积经济实用。很多治疗单位对肺部肿瘤患者体位固定技术未能给予充分重视, 认为体位固定技术可有可无, 经研究表明, 体位固定后的ITV体积明显小于未固定组 (P=0.005) 。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采用热塑膜固定的办法能够有效地限制呼吸运动范围, 进而减小ITV体积, 达到降低正常组织器官受量的目的。因此, 在胸部患者放射治疗中选择热塑膜固定的方式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黄伟, 李宝生, 于金明.精确放疗中呼吸运动对肺部肿瘤靶区的影响与控制[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5, 32 (1) :53-56.

[2]何瀚, 包勇, 张黎, 等.四维CT中MIP融合图像的肺癌内靶体积确定[J].中国肿瘤, 2007, 16 (4) :267-271.

[3]孙丽, 李建中.胸腹部肿瘤放疗体位固定和无固定的比较[J].实用肿瘤杂志, 2003, 18 (2) :145.

[4]石安辉, 朱广迎, 余荣.HPET/CT改进非小细胞肺癌调强放疗靶区勾画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12) :1 898-1 902.

[5]任洪荣, 周盛强, 于大海, 等.两种体位固定技术对三维适形放疗中肺癌靶区勾画和计划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 (28) :3 572-3 575.

[6]吴开良, 蒋国梁, 王鹏, 等.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靶体积确定的影响因素[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3, 12 (3) :188-191.

[7]胡逸民, 张红志, 戴建荣.肿瘤放射物理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9:337-338.

[8]刘凌, 任洪荣, 于大海, 等.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提高肺癌放疗适形摆位精确性的临床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8, 28 (8) :540-542.

[9]李奉祥, 李建彬, 张英杰, 等.基于3D-CT与4D-CT定义的非小细胞肺癌计划靶区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1, 20 (2) :200-204.

固定体位 篇2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放射治疗也进入了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执行的新时代。如何保证在放疗执行过程中,肿瘤患者体位的准确性和重复性,使肿瘤靶区更完整地接受更精确的照射剂量,从而提高肿瘤的控制率,成为放射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1]。采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其治疗摆位精度亦不同。而作为放疗工作中最常见的胸腹部肿瘤的体位固定,由于其所处部位的特殊性,成为日常放疗体位固定工作的重点。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分析比较常用的几种胸腹部肿瘤体位固定技术,探寻最为理想的一种。目前,常见的胸腹部肿瘤固定技术为热塑膜和负压垫2 种,这2 种体位固定技术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性[2]。鉴于此,我院对胸腹部肿瘤患者尝试进行了第3 种体位固定技术,即负压垫+热塑膜固定技术,并与传统的2 种固定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2008 年5 月至2011 年3 月间,对134 例胸腹部肿瘤患者(其中胸部肿瘤患者78 例、腹部肿瘤患者56 例)采取不同的体位固定技术,其中负压垫44例、热塑膜40 例、负压垫+热塑膜50 例。使用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采用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 或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治疗时间为20~35 d,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1.2 体位固定与定位

1.2.1 热塑膜固定与定位

将热塑膜固定板置于CT床,患者平躺于热塑膜固定板上,调整患者体位,使其自然放松,取其舒适放疗体位,使用恒温水箱(70 °C左右)软化热塑膜,迅速将回缩的热塑膜置于患者所需部位,牵拉与固定;在固定热塑膜时,应适度轻压热塑膜使其与患者皮肤充分接触,并使得热塑膜与患者体部轮廓相互塑形,待其成功塑形后,打开激光定位灯,调整定位床位置,于热塑膜表面按激光灯所示“十”字线,标记摆位“十”字中心并贴置铅点;调整CT定位条件,对胸腹部肿瘤进行常规CT扫描定位。

1.2.2 负压垫固定与定位

将负压垫置于CT床,患者仰卧于负压垫上,调整患者体位,使其自然放松,取其舒适放疗体位,利用真空泵进行塑形,在塑形过程中应尽量使负压垫与患者体部轮廓相适应,并与患者皮肤充分接触,待塑形成功后,打开激光定位灯,调整定位床位置,于患者皮肤表面按激光灯所示“十”字线,标记摆位“十”字中心并贴置铅点;调整CT定位条件,对胸腹部肿瘤进行常规CT扫描定位。

1.2.3 负压垫+热塑膜固定与定位

先将热塑膜固定板置于CT床,再将负压垫平铺于热塑膜固定板,患者仰卧于负压垫,调整患者体位,使其自然放松,取其舒适的放疗体位;先使用真空泵对负压垫进行塑形,再利用恒温水箱进行热塑膜塑形与固定,使热塑膜、负压垫、患者身体及固定板成一体;操作要点分别同热塑膜固定和负压垫固定技术。打开激光定位灯,调整定位床位置,于热塑膜表面按激光灯所示“十”字线,标记摆位“十”字中心并贴置铅点;调整CT定位条件,对胸腹部肿瘤进行常规CT扫描定位。

1.3 摆位误差测量

利用治疗室激光定位灯结合患者体表或热塑膜表面“十”字中心标记进行常规摆位,分别于5、10、15﹑20 d,利用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配备的电子射野影像装置(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 EPID)摄取患者胸腹部正、侧位图像[1,2];使用Varian21EX直线加速器治疗终端配备的图像比对系统, 进行EPID摄取的正、侧位图像与Varian Eclips计划系统生成的数字重建图[3](digital reconstruction radiograph,DRR)配准,每次测量图像配准3 次,X、Y、Z轴摆位误差取平均值并记录。

1.4 数值处理

以误差>5 mm为标准,分别计算5、10、15﹑20 d热塑膜、负压垫、负压垫+热塑膜各组在X、Y、Z轴的平均百分比,最后计算各组4 次测量中在X、Y、Z轴总的平均百分比。

2 结果

由表1 可看出,以误差>5 mm为标准,热塑膜固定组X、Y、Z轴分别偏移10%、13%、8%;负压垫固定组X、Y、Z轴分别偏移9%、10%、10%;负压垫+热塑膜固定组X、Y、Z轴分别偏移6%、5%、5%。3种固定技术中,负压垫+热塑膜固定组在X、Y、Z轴摆位误差均低于负压垫组和热塑膜组,具有明显的优势。

%

注:误差>5 mm

3 讨论

放射治疗作为当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展至今已日趋完善和成熟,较之于传统的二维放疗技术,如今的三维乃至六维放疗技术不断地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着治疗精度。众所周知,肿瘤放射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提高肿瘤靶区的照射剂量,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随着IMRT和3D-CRT放疗技术的普遍应用,肿瘤靶区的照射范围明显缩小,高剂量区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区的形状趋于一致,大大减少了正常组织的损伤,使放疗工作真正达到了“理想化”[4,5]。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放疗的照射范围也在不断缩小,给患者的体位固定和放疗摆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放疗固定摆位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放疗设备的精确性优势。放疗过程中患者的体位固定是放疗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正确使用体位固定技术在提高摆位准确性和保证完成精确放疗方面极其重要[6,7]。相对于头颈部和四肢部位,胸腹部肿瘤的体位固定在放疗过程中因受患者呼吸运动、体型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存在较大困难,使得在胸腹部肿瘤的放疗执行过程中患者的体位重复性差,肿瘤靶区变化大,肿瘤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亦有不同程度变化,对实施高精度放疗、提高肿瘤控制率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选择一种较为理想的胸腹部肿瘤放疗固定技术对提高胸腹部肿瘤的放疗精度十分重要[8,9,10]。

本研究显示,负压垫+热塑膜固定组在提高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摆位精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胸腹部肿瘤放疗中可进一步提高摆位精度和放疗体位重复性,值得放疗临床推广和应用。笔者分析认为,较之于传统的2 种体位固定模式,其优势在于:独立使用热塑膜固定,由于摆位“十”字中心位于热塑膜表面,无法真实反映患者身体的旋转及倾斜,主要影响X、Y轴方向摆位误差;独立使用负压垫固定,标记点位于患者皮肤,受皮肤弹性牵拉影响,易致标记点产生位移,主要影响Y、Z轴方向摆位误差;负压垫+热塑膜综合应用固定,二者取长补短,既能较好地避免患者身体的旋转和倾斜,也有利于解决摆位“十”字易受皮肤牵拉问题,加之热塑膜可在一定程度限制患者呼吸动度,从而提高了胸腹部肿瘤放疗的摆位精度。另外,从表1 可看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3 种固定技术各个方向的误差呈现递增的趋势,这是由于患者在放疗期间受其营养状况、药物使用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体型变化,负压垫、热塑膜不能很好地适应患者身体轮廓的变化,或者受环境温度的改变,负压垫、热塑膜固定材料本身发生变化所致。这亦提示放疗后期应提高患者体位验证频率,以保证肿瘤放疗的精确性。放疗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而放疗过程却是一个复杂过程,影响肿瘤放疗精度的因素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体位固定、靶区扫描、计划制订、计划执行及机械性能等多个环节,其中任一环节的变化均可影响最终治疗执行的精确性。因此,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放疗科多部门、多环节共同参与的结果。只有放疗各个环节执行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适应更高精度的放疗新技术。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常用的3种胸腹部肿瘤体位固定技术,探寻最为理想的一种,从而提高肿瘤的控制率。方法:胸腹部肿瘤患者共134例,其中胸部肿瘤患者78例、腹部肿瘤患者56例,分别采用热塑膜、负压垫、负压垫+热塑膜进行体位固定,其中热塑膜40例、负压垫44例、负压垫+热塑膜50例,于5、10、15、20 d治疗前进行电子射野影像验证,记录体位偏移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误差>5 mm范围内,热塑膜固定组X、Y、Z轴分别偏移10%、13%、8%;负压垫固定组X、Y、Z轴分别偏移9%、10%、10%;负压垫+热塑膜固定组X、Y、Z轴分别偏移6%、5%、5%。结论:为提高放射治疗精度,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时应采用负压垫+热塑膜固定技术。

关键词: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体位固定

参考文献

[1]武宁,姜德福,韩东梅,等.胸腹部肿瘤放疗中应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效果比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1,20(4):320-321.

[2]张龙,刘孜,钱建升.腹部、盆腔部位的肿瘤患者放疗体位固定技术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3):538-539.

[3]沈捷,张福泉,邱杰,等.应用EPID对放疗摆位误差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3):308.

[4]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98-105.

[5]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208-209.

[6]吴云来,李多杰,赵家成.腹部肿瘤外照射两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效果比较[J].实用肿瘤杂志,2009,24(5):510-512.

[7]王凡,杨树松.使用射野影像系统对摆位重复性的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1999,8(3):173-175.

[8]胡伟刚,章真,常熙,等.兆伏级锥形束CT影像质量定量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9,18(3):226-229.

[9]高云生,常熙,周莉钧,等.兆伏锥形束CT在头颈部肿瘤精确放疗摆位误差的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0,19(3):263-266.

固定体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观察组40例,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35岁~70岁, 平均年龄 (34.2±21.4) 岁;对照组40例,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36岁~72岁, 平均年龄 (34.6±21.8) 岁。患者疾病类型包括前列腺癌、食管癌、肺癌、直肠癌、胸腺癌、宫颈癌和膀胱癌等。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不应用体位固定装置, 于X射线模拟定位机床上仰卧, 定出两侧野和前野, 于皮肤上对射野中心、激光定位线和边界进行标记, 并拍摄模拟定位片, 包括前野和侧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通过对热塑体膜的应用固定患者体位。应用仪器为美国MED TEC体架, 固定时应用普通网格热塑体膜, 定位时选择CT模拟。设计照射野时, 可应用CMS-XI04.3.1治疗计划系统, 应用数字重建图像DRR作为参考图像。以X射线模拟定位为前提, 让2组患者重复摆位, 进行拍摄和测量。重复摆位误差=定位证实片测量距离-相应模拟定位片上测量距离。测量位置主要为头脚、前后和左右三个方向。

1.3 疗效判定[2]

如患者测量头脚、前后和左右误差不超过2 mm, 可判定符合治疗中心标准;如患者测量头脚、前后和左右误差超过2 mm, 可判定为存在误差。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2组患者测量的摆位误差进行对比, 观察组误差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造成的摆位误差是影响放疗效果的常见原因, 其影响因素包括胸腹部呼吸运动、放疗过程中患者皮肤弹性、人体解剖结构和放疗过程中体位变化等。摆位误差会造成剂量分布的变化, 减少了肿瘤局部控制率, 增加了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传统治疗过程中, 具有较大的摆位误差, 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应用固定装置可有效减少摆位误差, 提高对患者进行精确治疗的效果[3]。本组研究资料表明, 应用热塑体膜进行体位固定患者出现的摆位误差, 明显小于不应用体位固定器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放疗过程中, 通过对热塑体膜固定体位, 可提高患者测量的摆位精度, 限制其不自主运动, 相对于传统的等中心定位和源皮距定位, 降低了治疗误差, 提高了摆位重复性和精确性, 放疗精度也得到提高[4]。根据临床实践经验, 在体膜上下边界标记出与患者体表皮肤相对应的标记线, 可有效降低四肢对体表皮肤的伸拉影响, 保证患者位置和体膜固定位置的一致性, 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矢状位激光线的应用, 重复摆位时, 可应用三条线对患者体位在头脚和左右方向的准确性进行判断。虽然体位固定装置的应用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但可明显减小患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摆位误差, 还可避免直接在皮肤上激光灯定位点, 效果显著[5]。

综上所述, 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过程中, 应用热塑体膜进行体位固定, 摆位误差比较小, 具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许益芬, 陈胜东.热塑型网膜在腹盆部肿瘤CT模拟定位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4, 26 (4) :272-273.

[2]谢秋英, 石锦平, 张利文, 等.个体化乳腺癌放射治疗体位固定技术改进方法研究[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4, 9 (7) :1259-1262.

[3]惠周光, 王群, 韩伟, 等.食管癌放疗两种不同固定体位对摆位误差的影响[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4, 23 (4) :336-339.

[4]王如芹, 高振东, 孙国超, 等.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摆位误差分析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4, 44 (7) :894-896.

固定体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 年1 月-2014 年1 月接受放射治疗的胸腹部肿瘤患者106 例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3 例中男32 例, 女21 例, 年龄34~75 岁, 平均年龄 (48.9±3.4) 岁;肿瘤类型:13 例为肺癌, 11 例为胃癌, 10 例为肝癌, 8 例为淋巴癌, 6 例为胰腺癌, 2 例为食管癌, 3 例为其他肿瘤。对照组53 例中男30 例, 女23 例, 年龄32~73 岁, 平均年龄 (49.1±3.1) 岁;肿瘤类型:12 例为肺癌, 10 例为胃癌, 11 例为肝癌, 7 例为淋巴癌, 5 例为胰腺癌, 4 例为食管癌, 4 例为其他肿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症状标准并经病理检查确诊者;卡氏评分≥ 70 分;配合该研究者。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放射治疗耐受较差者;术前存在严重并发症者。

1.2 方法

1.2.1 固定技术 观察组采用真空袋固定技术, 将真空袋在模拟定位床上平放, 并将表面抹平, 使患者仰卧其上, 头颈部枕于真空袋顶端, 病变部位大致位于真空袋中心位置, 使患者双手交叉置于前额, 并保持舒适体位, 注意保持身体对称, 呼吸均匀, 不偏斜扭曲, 通过三维激光定位灯, 对患者体位进行调整, 使激光灯正中线同患者人体中线一致, 竖起真空袋两侧, 使其高度同腋中线一致, 两侧髂前上棘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对真空袋进行挤压, 使患者双手臂以及大腿外展固定可靠, 确认真空袋同患者躯干背部及两侧皮肤充分接触后, 进行抽气, 直至真空袋变硬成型即完成。对照组采用传统软枕固定技术, 患者在模拟定位机床直接平躺, 头垫软枕, 双手交叉置于前额, 双脚并拢, 必要时加用胶带或者沙袋等辅助固定器具, 通过三维激光定位灯对患者体位进行调整, 使患者体中线同激光灯正中线一致。

1.2.2 放射治疗方法和验证 两组患者均在Neutron模拟机下等中心定位, 在真空袋和患者皮肤标记激光标注线, 均予医科达公司Precise型直线加速器6 MV X线常规分割放疗, 每次剂量1.8~2.0 GY, 每周5 次, 予DT 40~70 GY。照射前每位患者均拍0°和90°定位片, 照射过程中每位患者每周不定时拍一次0°和90°验证片。

1.3 观察指标

根据中华医学会相关标准判定两组患者疗效。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相关指标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同时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在受不同呼吸运动影响时, 前后方向, 左右方向及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情况, 测出每张验证片的中心点与定位片在3 个方向上的偏离平均距离, 差值的绝对值就是摆位误差值, 记录每周误差值取总平均值, 并记录对比两组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以±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率 (%) 表示,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7%, 与对照组的77.36% 相比明显较高,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呼吸运动较小影响下摆位误差

观察组患者在呼吸运动影响较小的情况下, 摆位误差比对照组明显较小,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呼吸运动影响较大情况下摆位误差

观察组患者在呼吸运动影响较大情况下, 摆位误差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各并发症发生率同对照组比较, 均明显较低,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3 讨论

胸腹部肿瘤具有较高发生率, 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有较大危害, 放射疗法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临床中应用较广, 并具有显著效果。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体位固定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是实现放射治疗精确计划、精确定位及精确治疗的重要前提, 临床观察发现[2], 摆位误差可影响放射治疗效果及增益比。另有学者认为[3], 摆位误差越大, 其对治疗计划阶段所设定的靶区剂量大小影响越大, 同时对剂量分布也存在明显影响, 可导致肿瘤靶区剂量不足, 出现局部复发, 同时正常组织因过量辐射, 出现并发症, 降低治疗安全性。因此在放射治疗体位固定中, 提高摆位精度, 减少误差, 至关重要。研究指出[4], 在开展放射治疗时, 患者治疗部位易受自身呼吸运动、不自主移动及膀胱充盈等影响, 使误差产生, 并增加误差值。有报道显示[5], 在行放疗时, 如移动6 mm, 总有效率下降达33%, 可见, 为减少摆位误差, 提高治疗效果, 选择科学的、合理的体位固定技术, 具有重要意义。

真空袋是由装入塑料颗粒球的橡胶袋和真空阀门组成, 属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定位及摆位的体位固定设备, 采用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 操作简单, 能够将易变动的躯干部进行有效固定, 同时对手臂外展角度进行固定, 通过舒适体位, 时患者能够将同一姿势保持较长时间, 并通过对患者身体进行摆平, 减少因身体扭曲导致的误差, 并能满足不同体位固定的需要。该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 在不同程度呼吸运动影响情况下, 摆位误差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采用真空袋进行体位固定, 可有效减少摆位误差, 提高精确性。有报道指出[6], 与传统体位固定技术对比, 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疗效显著, 并发症少, 该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 (P<0.05) , 可能同摆位精度提高后, 肿瘤靶区剂量同计划设计一致, 正常组织辐射剂量较少有关。

在使用真空袋过程中, 需要注意: (1) 在真空带使用前, 需对其进行仔细检查, 观察是否出现漏气及变软, 如出现漏气, 需根据具体情况, 予以抽气或更换; (2) 在治疗前, 需嘱咐患者禁止携带尖硬物品, 防止刺破真空袋, 同时告知患者, 避免对真空袋两侧进行按压; (3) 总结并注意引起真空袋使用中出现误差的原因, 如患者体表同真空袋不配, 真空袋密闭性较差, 患者体质量变化及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有限等, 在实践中需密切注意,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综上所述, 胸腹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时, 采用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 可有效减少摆位误差, 提高摆位精度, 增强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极高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胸腹部肿瘤患者应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受放射治疗的胸腹部肿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 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3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软枕固定技术, 观察组采用真空袋固定技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不同方向摆位误差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57%, 与对照组的77.36%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摆位误差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胸腹部肿瘤放疗中, 应用真空袋固定技术, 可有效减少摆位误差,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胸腹部肿瘤,体位固定,放射治疗

参考文献

[1]武宁, 姜德福, 韩东梅, 等.胸腹部肿瘤放疗中应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效果比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1, 20 (4) :320-321.

[2]程光惠, 武宁, 韩东梅, 等.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肿瘤, 2010, 19 (10) :702-704.

[3]刘长和.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应用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 (2) :85-86.

[4]张忠琴, 石太贵.不同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比较[J].实用癌症杂志, 2012, 27 (5) :528-528.

[5]闫钢, 詹文华, 折虹, 等.放疗体膜固定装置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 2011, 32 (30) :6339-6340.

固定体位 篇5

关键词:漂浮体位,联合入路,内固定,复杂髋臼骨折

髋关节在机体中起到重要的承重作用, 髋臼相对稳定, 但较强外力作用可能致伤, 造成髋臼骨折, 属于高能量损伤疾病类型, 骨折类型相对复杂, 多数患者同时存在其它损伤, 且骨移位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临床治疗十分棘手[1,2]。本文报道我院48例采用漂浮体位前后入路内固定治疗的复杂髋臼骨折治疗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我院共收治复杂髋臼骨折患者48例, 男性32例, 女性16例;年龄最低18岁, 最高59岁, 平均 (38.2±5.6)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最短3d, 最长40d, 平均 (5.2±1.8) d。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 高空坠落伤13例, 重物砸伤8例, 挤压伤5例, 其它3例。术前采用Letournel Judet分型[3]:T形骨折20例, 髋臼双柱骨折20例, 前柱伴后方半横行骨折5例, 横行伴后壁骨折3例。患者入院后均经查体、病史、X线、和CT重建技术诊断并行术前评估, 制定手术方案。

1.2 方法

1.2.1 手术指征评估所有患者均在明确手术指征后实施手术, 包括:

(1) 临床合并有股骨头脱位患者, 在急诊闭合关节手法复位失败情况下, 需行手术切开复位; (2) 患者骨折移位量超出1mm; (3) 影像学检查关节腔内可见游离的骨块; (4) 后壁骨折者, 损伤波及范围已超出40%; (5) 骨折损伤同时累及髋臼负重顶。

1.2.2 术前准备

做好各项常规检查, 严密监视患者病情变化。保持呼吸畅通,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合并有脑、胸、腹部等脏器损伤患者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常规给予抗炎、预防感染等治疗, 失血过多患者给予及时输血被液。根据CT检测情况, 明确骨折类型和周围组织损伤情况。先行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 待患者基本病情稳定后再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 择期行手术治疗。若股骨髁上骨牵引治疗过程中发现髋关节内有嵌入骨块, 则需马上行急诊手术治疗。择期手术时间在伤后 (2~3) 周。

1.2.3 手术方法取健肢侧卧漂浮体位, 下肢保持一定活动度, 术中可根据需要调整至半仰卧位或半俯卧位等。

行患肢下肢消毒铺巾。采用前路髂腹股沟联合后路KL入路选择手术切口, 使骨折部位充分暴露, 并按如下顺序逐一进行骨块清除、骨折复位和固定:前柱-后柱, 外周髂骨翼-中心髋臼壁, 大骨块-小骨块。对损伤部位, 先用复位钳、双螺钉等复位, 再应用拉力螺钉、克氏针等稳定复位, 然后用适当长度的塑形肽板内固定骨折。前柱骨折于耻骨梳或耻骨上支内固定, 后壁后柱骨折于髋臼后柱和坐骨体内固定, 注意不宜将螺钉用于髋臼部位以免进入关节影响治疗效果。复位操作在C壁机指导下完成, 并确定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后, 分别于侧髂窝、髋关节后方和耻骨联合后间隙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

1.2.4 术后处理患者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用药 (5~7) d以预防感染。

观察引流液性状、流量等, 一般 (1~2) d可拔除引流管。术后鼓励患者进行自主的踝关节和下肢肌肉的活动锻炼;术后 (3~4) d可在护士的帮助下行被动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并根据恢复情况逐渐鼓励患者自主运动;术后 (3~4) 周可逐渐扶拐下床活动, (6~8) 周行部分负重锻炼, 12周以后可逐渐加大负重和弃拐走动。

1.3 观察指标

术后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 无失访病例。参照Matta标准观察和评价患者骨折复位情况[4]:解剖复位, 患肢X线片检测骨折复位后移位量为 (0~1) mm;满意复位, 骨折移位量为 (2~3) mm;不满意复位, 骨折移位量超出3mm。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D'Aubigne法[5]:分为疼痛、步行和髋关节运动范围3个维度, 每个维度6分, 满分18分, 为优;15-17分为良;13-14分为可, 低于12分为差。同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4 8例患者术后骨折M a t t a复位情况:解剖复位3 5例 (72.92%) , 满意复位13例 (27.08%) , 无不满意复位 (0%) 。髋关节功能D'Aubigne评定:优33例 (68.75%) , 良10例 (20.83%) , 可4例 (8.33%) , 差1例 (2.08%) , 优良率89.58%。术后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原发性坐骨神经损伤, 均经对症治疗2个月内恢复正常, 1例创伤性关节炎, 1例异位骨化Brooker II度, 未发现大血管损伤、医源性神经损伤、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内固定物枪支脱落等其它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8.33%,

3 讨论

髋臼骨折损伤重、危害大, 髋臼与股骨头关联, 是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负重大、剪力大, 且血供相对较少, 致伤后直接影响患者活动和生活质量, 甚至可能致残致死。由于髋骨生理结构复杂, 部位特殊, 损伤类型多, 手术治疗需充分暴露损伤情况, 才能达到良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6]。因而选择恰当的入路十分重要。

3.1 手术入路

目前临床治疗髋臼骨折的入路主要根据损伤部位的不同分为前路髂腹股沟、后路K-L和侧路髂骨股骨入路, 由于复杂髋臼骨折合并多处损伤, 单一入路治疗无法获得充中的术野, 因而文献普遍推荐采用前后联合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另外, 髋臼骨折的损伤部位关系到人体下肢的诸多血管、神经走向, 直接影响血运和神经系统功能, 因而手术治疗更需要有明确的视野看清血管和神经组织,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医源性损伤, 增加手术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漂浮体位指术中患者体位无需牢固固定的一种方法, 有利于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变换和调整体位[7]。漂浮体位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具有密切配合作用。

3.2 手术时机

一般而言, 由于复杂髋臼骨折复杂程度高, 手术难度大, 因而术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手术方案的制定要审慎。尤其是多数患者入院时合并有出血和其它脏器的损伤, 因而髋臼骨折的手术应择期, 不宜立即实施, 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抗感染、输血、吸氧、心电监测、骨牵引等准备。通常在致伤后 (1~2) 周实施髋臼手术治疗但最迟不超过3周, 时间过长易造成复位困难, 影响手术效果[8]。另外有效的术前骨牵引可为开放性手术提供较大的方便, 有利于术中的骨复位及固定, 提高治疗效果。本组研究中, 仅1例患者因髋关节内有嵌入骨块行急诊手术治疗, 其余患者均于入院后其它损伤对症治疗后, (1~2) 周择期实施手术, 手术效果良好。

3.3 手术注意事项

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具有困难性和复杂性, 因而手术应格外重视细节和方法, 术中应注意如下几点[9,10]: (1) 充分暴露术野, 尽管前后联合入路相对创作较大, 但目前临床尚无更好的方法来实现扩大手术视野、提高复位和固定效果的方法, 因而术前应向患者说明手术的创伤情况, 并做好输血准备, 术中尽可能的暴露损伤部位, 并根据术前摄片情况逐一进行损伤复位。 (2) 术前充分止血, 复杂髋臼骨折多由严重外伤所致, 患者多有大量出血, 体内血容量不足, 如行手术治疗则可能存在更大的危险性, 因而术前需对患者充分止血并进行扩容, 以降低手术风险。 (3) 制定手术方案要充分全面, 复杂髋臼骨手术较普通的骨科手术要复杂许多, 术中危险性大, 手术时间长, 出血量多, 因而术前做好充分的手术方案准备, 尽可能选取最适当的方法减小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减少手术暴露时间, 有利于预防各类不可控因素的发生, 提高治疗安全性。 (4) 避免医源性损伤, 由于髋臼周围存在大量的下肢血管与神经组织, 术是易因操作原因产生损伤, 增加并发症危险性, 因而在充分暴露视野的前提下, 手术医师还应对人体解剖结构熟知, 术是认真分辨各类血管和神经走向, 避免出现医源性损伤给患者带来更大伤害。

本组的48例患者手术复位情况基本满意, 解剖复位率可达72.9%, 无不满意复位。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较高, 并发症较少, 提示该术式的治疗有效性。总之, 对复杂髋臼骨折最好采用漂浮体位下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 可尽可能全面暴露术野, 提高复位固定的效果, 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韩宝忠.髋臼骨折的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8) :1337~1338

[2] 陈晓磊.髋臼骨折外科临床治疗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6) :1077~1078

[3] 申博统.髋臼骨3 6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9;23 (9) :914~915

[4] 朱琦, 赵隆队, 熊国辉, 等.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18例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 2011;46 (7) :631~633

[5] 贺常仁, 龙显斌, 马虹, 等.前后联合入路重建肽板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38 (2) :263~265

[6] 王陶, 王军, 康斌, 等.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移位的复杂髋臼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0;16 (7) :532~534

[7] 莫惠毅.漂浮体位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2;14 (29) :67~68

[8] 胡建华, 张晓星, 苟景跃.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J].创作外科杂志, 2011;13 (4) :297~298

[9] 梁士义.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髋臼骨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2 (22) :43~44

固定体位 篇6

体位固定方法

选择合适的固定技术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地提升对肿瘤细胞的照射,并且不会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影响,达到较高控制率,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体位,可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体位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精确度。具体操作方法:利用三维激光定位摆正体部固定架,按照放疗体位使患者仰卧于真空袋内,之后将真空袋抽成负压成型固定,再将真空袋于人体的相对位置标志好,待腹膜网膜充分变软且透明时,嘱患者不能乱动,用手按患者体部的形状, 使得网膜于皮肤充分接触,待胸膜网膜按患者体表骨骼及轮廓冷却成型后,分别在膜的上下端及患者皮肤上做好标志线。接下来继续利用三维激光确定肿瘤在体表的位置, 将误差控制在5 mm内最为合适,用笔标出真空袋两侧激光在真空袋上的十字线投影,然后利用激光枪进行标记, 完成CT扫描定位处理,最后标在胸膜网膜上,根据胸膜网膜上标示的等中心将患者的体位摆好之后,测量和记录零位源皮距,并与首次放疗进行对比[2]。

采用联合体位固定技术,由于该技术相比其他固定技术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因此,零位源皮距误差≥3 mm的病例非常少,根据相关报道体位误差在3~6 mm时疗效将有3.3%~33.1%的影响。临床治疗时,由于肿瘤等中心发生移位误差,造成肿瘤漏照射或者少照射。所以,在新固定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下,患者身体固定的部位误差>3 mm时需要重新进行摆位,做到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3]。

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情况

目前,随着周围环境的恶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各种肿瘤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临床中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除了化疗及手术外,放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放射治疗主要采用射线对患者的局部肿瘤进行照射,从而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的目的。据报道,目前,在所有的肿瘤患者中,大概70%的患者在病程中是需要采用放射治疗手段的,并且40%患者采用放射治疗后,能够达到根治的效果,但是这种治疗方法要求定位的精度更高和靶区之外剂量衰减得更快。在对肿瘤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影响疗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肿瘤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越高,则放射治疗效果越好,反之则达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敏感性的高低和肿瘤细胞的特性有非常重要的关系[4]。此外,肿瘤细胞含氧量的高低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也有较大的影响,血运好,含氧量高的肿瘤细胞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所以,临床肿瘤科在进行放射治疗时,一定要保持照射部位的清洁性和准确性,为提高放疗敏感性提供保障。在采用放射手段对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尽量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影响,但是在正常的治疗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放疗过程中的摆位重复性差,出现误差率高,如患者体重因素、皮下脂肪厚度、皮肤牵拉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治疗的精确度降低。

所以,现代放射治疗对体位固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体部肿瘤,恰当的固定技术对于治疗效果有直接性影响,具体要求零位源皮距要十分精确,否则会给患者带来肿瘤复发的可能性,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患者的正常组织或者器官等[5]。文中采用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方法,将真空袋抽成负压成型固定,并做好人体与真空袋的相对位置标志线,之后将胸膜网膜放置于70 ℃的温水中,待其变软之后,在毛巾上扑湿水,用手背试温度合适后,嘱咐患者固定位置,将胸膜网膜扣在患者胸膜部位,做好体部固定处理,这种固定方案以精度较高的优越性,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利于患者肿瘤病灶的彻底治疗。

相比其他固定技术来说,一旦在固定过程中真空袋出现漏气或者患者反复进出造成真空袋变形,可能会引起标记在真空袋上的肿瘤等中心发生移位误差,造成肿瘤漏照射,大大降低了放射敏感性,难以保证定位的精度,不利于疾病的根治[6]。所以对本组肿瘤患者均采用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将真空袋与胸膜网膜在相互固定和支撑的前提下,增强了固定效果,避免发生变形、偏差等异常情况,利于肿瘤全面照射[7]。但本文主要采用联合体固定技术,即: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体位治疗,得到满意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大大减少了肿瘤等中心摆位误差的发生,保证误差在3 mm之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放疗精确度,这些为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率和预后效果带来了积极影响,最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体部肿瘤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做好体位固定非常关键,是提高放射敏感性,避免肿瘤漏或少照射的基础。文中主要对联合体位固定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介绍了真空袋负压成型加胸腹网膜联合体架固定体位治疗过程,以供参考,希望通过以上内容能够减少肿瘤复发的可能性,达到根治的目的,从而保障肿瘤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笔者希望更多人士参与到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在体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分析研究当中来,为推广等中心放射治疗技术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任洪荣.两种体位固定技术对三维适形放疗中肺癌靶区勾画和计划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8(2):3572-3575.

[2]雒书明.不同体部定位架在胸膜部肿瘤放疗摆位中的重复性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3,11(2):85-86.

[3]秦雷.老年体部肿瘤患者三维适形放疗体位固定技术对摆位误差的影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414-2415.

[4]李拥军.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2015,10(4):407-409.

[5]周琼.基于锥形束CT肺癌放射治疗两种体位固定技术摆位误差的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4,10(6):5258-5260.

[6]徐雪峰.仰卧位腹板加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在直肠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4):84-86.

固定体位 篇7

注:与A组 (单纯画线组) 相较, *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200例胸腹部肿瘤病患, 男患120例, 女患80例;年龄37~65岁, 平均为54.3岁。经过相关检查后可知, 其中有95例肺癌病患, 55例食管癌病患, 8例纵隔肿瘤病患, 12例淋巴瘤病患、9例胰腺癌病患, 10例肝癌病患及11例胆道肿瘤病患。将200例病患随机分为了四组, 每组50例病患, 对四组病患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后可知, 四组病患在身高、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可见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的固定方法主要有四种 (或者三种, 其中A组并未固定) , 分别用在四组中, 具体而言, A组为单纯画线组:在体表皮肤上直接画线, 并未做任何的固定措施;B组为体表纹身组:根据靶区范围或者肿瘤的部位在体表行三点纹身标记;C组为热塑体模组:在模拟定位机下覆盖热塑体膜, 将塑形固定之后在热塑体膜上进行标记;D组为真空垫组:平卧在真空垫上, 铸型之后在病患身体与真空垫上进行标记。四组病患采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处理后, 进行放疗, 然后对组别之间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及对比。

1.3 数据的采集

本研究的数据应由两个独立的技术员组分别参与完成摆位, 并做好相关数据记录。其中, 对于B组 (体表纹身组) 以纹身处直接设为摆位中心, 而其它组别则应根据计划要求在CT模拟机下将参考中心移到摆位中心。治疗之前, 病患应连续验证前五次, 并用电子射野影像装置对0~90度的射野验证片进行拍摄, 同时与数字重建射野影像片上的相同骨性标志重叠吻合, 采取双盲法将两射野中心点在左右方向、头脚方向及前后方向上的重复摆位误差测量出来。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 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之后, 对病患行放疗, 得到的结果为: (1) 总体资料比较, C组在各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最小; (2) 不管受到的呼吸运动影响大小如何, 只有C组在各个方向上有着显著降低摆位误差的效果。具体而言, 相关数据资料及对比分析详见表1与表2所示。

3 讨论

胸腹部肿瘤由于受到了患者自身的解剖特点, 比如说体质量、腹式呼吸、皮肤牵拉与皮下脂肪厚度等因素的影响, 故而其在放疗过程中的摆位重复性较差, 这就相应地要求体位固定的精确度, 为了实现高精度的放疗就必须将三精原则贯穿在放疗全程中[4]。在国外有关报道中, 对于胸腹部肿瘤病患进行放疗摆位中, 采用真空垫技术能提高摆位精度, 也有专家认为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有着更大的应用价值。但总的来说, 国外多采用的是纹身标记, 这种固定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选择合适的纹身标记点作为终身应用, 以此避免了移动中心带来的误差[5]。不过, 值得提出的是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并非完全适合所有的病患, 由于某些病患自身并不能耐受这种比较严格控制体位移动的固定技术, 因此效果并不好。基于此, 可以酌情选择真空垫或体表纹身等其他类型的体位固定方式, 而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6]。

注:与A组 (单纯画线组) 相较, *P<0.05

对于本研究而言, 200例病患随机分为四组:A、B、C、D, 各自50例病患, 四组中采用的体位固定技术不同, 全部在模拟定位机下摆放体位, 从而确定参考中心。其中A组为单纯画线组:在体表皮肤上直接画线, 并未做任何的固定措施;B组为体表纹身组:根据靶区范围或者肿瘤的部位在体表行三点纹身标记;C组为热塑体模组:在模拟定位机下覆盖热塑体膜, 将塑形固定之后在热塑体膜上进行标记;D组为真空垫组:平卧在真空垫上, 铸型之后在病患身体与真空垫上进行标记。针对四组放疗之后的相关参数进行总结分析及比较。结果:采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之后, 对病患行放疗, 得到的结果: (1) 总体资料比较, C组在各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最小; (2) 不管受到的呼吸运动影响大小如何, 只有C组在各个方向上有着显著降低摆位误差的效果。总之,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体表纹身、热塑体膜和真空垫三种体位固定技术在不同程度上能减小摆位误差, 但减小误差最小的为热塑体膜固定技术, 并且这种体位固定技术在受呼吸运动影响较大肿瘤中的应用优势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武宁, 姜德福, 韩东梅, 等.胸腹部肿瘤放疗中应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效果比较[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1, 20 (4) :320-321.

[2]张忠琴, 石太贵.不同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比较[J].实用癌症杂志, 2012, 27 (5) :528.

[3]程光惠, 武宁, 韩东梅, 等.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肿瘤, 2010, 19 (10) :702-704.

[4]翟小娟, 马全海.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在偏瘦体型病人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 2011, 24 (9) :8-9.

[5]Juhler-Notrup T, Korreman SS, Pederaen AN, et a1.Interfractional changes in tumour volume and position during entire radiotherapy courses for lung cancer with respiratory gating and image guida-nce[J].Acta Oncol, 2008, 47 (7) :1406-1413.

上一篇:物流园区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下一篇:以小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