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综合防疫措施

2024-06-18

养殖场综合防疫措施(精选7篇)

养殖场综合防疫措施 篇1

养殖场的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养殖生产及管理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导致动物发生疾病或传染病,给养殖场带来经济损失。养殖场对动物疾病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一系列综合防疫措施,达到饲养动物少发病或不发病的目的,从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笔者认为养殖场综合防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养殖设施防疫条件严要求

养殖场的选址与布局,场内设施配备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及相关规定。老养殖场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应逐步进行改造,使之达到相关动物防疫条件要求,不能进行改造的养殖场应退出养殖。新建养殖场必须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条件要求来进行选址和场内布局,建场者有不清楚或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当地兽医部门咨询,兽医部门也可提前介入进行建场技术指导和监督,使之新建养殖场能完全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及相关技术要求。

2 做好分阶段动物营养调控

动物不同的生长繁殖阶段,其所需要的营养要求也不同,养殖场应根据饲养动物母畜繁殖、幼畜哺乳、幼畜保育、生长育肥等不同阶段其不同营养要求合理配制饲料,合理调控饲料使用量,使之符合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要求。同时,饲槽勤清扫清洗,不喂变质、霉变饲料,定时定量喂料,从而达到母畜多产仔、产壮仔,仔畜成活率高,生长育肥畜快速健康生长、早出栏,最终达到向人类提供优质畜禽产品的目的。

3 做好栏舍温湿度控制

一般情况下畜禽最适温度为15~25℃,湿度为60~65%,不同畜禽不同生长阶段略有不同,温湿度过高过低均会对畜禽生长繁殖产生不良影响。平常可通过调节栏舍通风、湿度来控制温度,夏季温度过高时可通过加大通风量,用水冲栏,滴水或喷雾,加挂湿帘,降低养殖密度等方式来降温,冬季温度过低时可通过降低通风量,适当降低湿度,使用保温灯、保暖箱、电热板、热风机,适当增加养殖密度等措施来保温。

4 做好程序化免疫接种

为控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做好动物免疫接种仍是目前防病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之一。科学的免疫程序是确保养殖场安全生产的前提,养殖场应根据当地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和本场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应本场操作性强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按免疫程序实施免疫接种,不要随意改变,做到程序化免疫。每次动物免疫接种后,佩带好免疫标识,免疫相关数据及免疫情况应在养殖或免疫档案上做详细记录。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免疫抗体监测,通过抗体水平的整齐度和高低,来调整免疫程序,从而确保免疫效果和防病效果[1]。新进畜禽应隔离观察一段时间,经相关免疫后才能混群。

5 做好预防性驱虫

对场内养殖动物定期进行驱虫,应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寄生虫选择适当的驱虫药物。不管是针对哪种寄生虫的预防性驱虫,均应对场内所有动物全部同时进行,防止因驱虫不彻底造成重复感染和相互感染。驱除蚧螨、虱等外寄生虫使用药浴方式时,应选择晴朗天气进行,保证每只动物全身均沾染药水[2]。驱除胃肠道寄生虫应每个季度1次,新进畜进行1次驱虫后再混群。其他寄生虫根据其发生季节有针对性选择驱虫。

6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养殖场要做到非饲养人员不得进入生产区内,场内外环境卫生应经常保持干净卫生,场大门口及每栋栏舍都应有消毒池。饲养人员每天洗澡、更衣、换靴、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饲养员、兽医人员进入每栋栏舍前需对靴子进行消毒。饲槽、饮水设备每天清洗干净。定期进行全场环境消毒,场内外每个月彻底消毒1次,栏舍内每10~15d消毒1次,有疫情时,每天消毒1次,直至疫情平息。消毒药物应交替使用,应每2~3个月换一种消毒药物,不长期使用同一种类消毒药物,防止细菌病毒产生耐药性,保障消毒效果。

7 发生疾病应做到早处理

饲养员及场内兽医应勤观察,一旦发现动物有病,应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动物发生内科、外科及产科疾病应及时诊断处理,防止继发感染,使动物迅速恢复健康。发生传染病应立即隔离、诊断、治疗,对未发病动物进行药物预防,传染病治疗及预防应坚持疗程用药,确保治疗效果,栏舍及隔离舍每天做好消毒工作。传染病呈扩大趋势或怀疑为烈性传染病时,应报告当地兽医部门,由兽医部门进行诊断并提出处置意见。

8 做好污水污物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污水污物处理栏舍应雨水沟和污水沟分离,每天及时将粪便清出场外,粪便经堆积发酵后作肥料使用。污水污物进入沉淀池或沼气池,沉淀池定期清理,将沉淀池内潭滓清出后可与粪便一同堆积发酵。病死畜应及时清理出场,做到不出售、不食用、不抛弃,将病死畜投入化尸窖,或者将病死畜禽焚烧后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病死畜禽送当地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处理。做无害化处理时,对污染的栏舍、道路、工具及环境及时彻底消毒。

9 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

养殖业是高风险、高污染环境的行业,受市场价格、动物疫病、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为减少养殖风险,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养殖效益,有条件的养殖场应将养殖业同种植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养殖,推广畜、沼、林、菜、果、稻、花、药、渔等多位一体生态养殖,这样不仅可解决养殖场污水污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场所,养殖业产生的污水污物经沉淀、沼气、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后,全部进入稻田、旱土、林地、果园、菜园、药材园、水库、池塘,使养殖业污水污物变废为宝,达到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水产养殖水体有机物,最终可使粮果品质提高、林药速生丰产、渔业增产,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产增收的目的。

1 0 结语

综上所述,养殖场的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使饲养动物少发病或不发病,必须防疫设施完备,营养及温湿度调控到位,免疫驱虫程序化,卫生消毒常态化,发生疾病早处理,污水污物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并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强化引种管理,将这一系列综合防疫措施贯穿于养殖生产全过程,并坚持下去,自然养殖场也就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四保,吕白杨,钟美付,等.养殖场动物卫生监管之我见[J].中国畜禽种业,2013(11):50-51.

[2]郭四保,刘少雄,彭智勇,等.草食动物疫病防治策略浅谈[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2):162-163.

养殖场综合防疫措施 篇2

据记载,蚊、蝇能携带60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其中通过蝇类携带、传递的病原体达50多种。影响畜禽养殖的重要疾病有:口蹄疫、伪狂犬、猪瘟、禽流感、新城疫、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禽大肠杆菌、球虫病等。在疾病暴发期可加速流行性疫病的传播,增加了疫病防控的难度。另外,在母猪产崽舍内,蚊、蝇可引起母猪严重的乳房炎,还可以传播链球菌并引起仔猪的链球菌性脑膜炎。研究还表明,蚊、蝇是猪瘟病、附红细胞体病和传染性胃肠炎的机械传播媒介。

环境防治是控制蚊子和苍蝇最根本的方法,包括清理滋生源,并将畜禽粪便等滋生物进行生物发酵,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等,使之不利于蚊蝇卵幼虫及成虫的生存或不再吸引雌蝇来产卵。创建养殖场适宜的环境是养好动物的第一要素,在建设规模养殖舍时不但要求能够防雨防湿,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而且还应特别考虑具备防虫防病的作用,所以在养殖舍建设时要选择地势高燥朝南的坡址,地面平坦稍有坡度,合理布局养殖舍,全面考虑粪尿污水的处理和利用,舍内通风良好,有利于排水排污。保持养殖舍及其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消除蚊、蝇滋生的场所,及时清除养殖舍内粪尿,经常清洗食槽、水槽,填平积水洼地,排水用暗沟,贮粪场远离居民区和养殖舍,并定期使用化学药物消毒,以杀灭成蝇和蝇蛆等。养殖舍内冲洗后,要把水扫净,加强通风,使舍内地面迅速干燥。

在农村规模养殖场中,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对野外环境进行全面治理难度较大,可以采取清除圈舍周围的杂草,用塑料沙网封闭圈舍门和窗,杜绝苍蝇和蚊虫侵入圈舍内,白天可用神仆自动捕蝇器消灭苍蝇,晚上用家宝生产的光触媒灭蚊器消灭蚊子。

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措施的探讨 篇3

5防控措施

(1) 加强领导、加强协调、增加监测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完善和建立家畜吸血虫病防治机构, 设置家畜血防专职人员, 定编、定制、定责, 负责家畜血防项目管理和家畜血防传染源控制。加强队伍建设, 提高血防专业人员素质教育与业务能力

规模养殖场是提供动物及其动物产品生产基地, 是市场上畜产品的主要来源, 其所生产的畜产品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消费市场肉类食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动物疫病是造成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的最大因素, 也是决定养殖生产成败的关键。因此, 高度重视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抓好防疫工作非常必要。本文仅从规模养殖场自身如何做好疫病防控工作来探讨, 意在提升规模养殖场对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能力, 提高保护效果和养殖的经济效益, 供同行们和规模养殖场户参考。

1 要规范防疫管理

落实岗位责任制, 明确分工职责, 任务明确。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如防疫制度、免疫制度、消毒制度、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 保证各项工作有效实施。

2 要科学免疫

结合本场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严格执行免疫操作规程, 做全免疫项目, 保证免疫剂量, 确切的免疫接种工作, 保证免疫效果。

3 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封闭制养殖, 单一品种养殖, 防止出现本场内交叉养殖, 有利于疫病控制。

4 坚持经常性的定期消毒

消毒是消灭病原体的非常重要的措施, 可消除很多疫病的发生隐患。至少每10d消毒一次, 必要时每周消毒一次, 周围环境有风险时3d消毒一次。消毒用药要保持足够消毒药浓度和剂量, 实行几种消毒药品交替使用, 做到消毒有效。一般

培养,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

宣传, 提高群众血防意识, 血防工作

人人有责。

(2) 加快重点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家畜血防圈舍改造项目实施步伐, 彻底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养殖习惯、生活习惯和管理方式, 强化家畜圈养, 落实放牧管理制度, 禁止到有钉螺地带放牧, 设置警示牌, 落实禁牧管理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要求的浓度配比, 每平方米用稀释后的消毒液要保证300ml。同时对消毒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做好消毒记录。

5 做好粪污处理

保持场内卫生清洁, 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及时清理动物粪便, 建立污水处理井和粪便堆积发酵场, 粪便污水经发酵处理后排放或做肥料使用, 消除场内外污染隐患, 减少疫病发生。

6 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动物要焚烧、深埋处理, 有条件的要用焚尸炉等无害化处理设备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 彻底消灭疫源。绝对不能只图小利, 私自销售、乱扔、乱埋病死畜禽。因此, 各位养殖场的法人一定要按规定执行, 为别人也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 保证所饲养的畜禽和人身安全及他人的生命安全。对病死畜禽国家有明确规定, 绝对禁止他用的, 一旦销售、乱扔、乱埋病死畜禽将会受到严肃处理。

7 要认真接受畜牧兽医部门的监督指导, 依法从业, 规范养殖

规模养殖场要积极配合技术人员, 把各项防疫工作做到位, 形成防疫灭病合力。

8 发现可疑病例及时报告

发现可疑病例或批量死亡, 要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 以便采取快速、有效的防控措施, 及时扑灭疫情。

规模养殖场通过上述主要措施的实施, 即可有效防范养殖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取得良好养殖效果。

人员, 明确责任, 彻底切断传播途径。

(3) 加强疫情监测及投药化疗工作。重点地区继续采取以村为单位, 整村推进, 前面进行吸血虫病常规监测。尤其要加强散牧和外来牲畜的疫情监测, 同时继续实施预防性投药化疗工作。

养殖场卫生防疫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篇4

1 存在问题

1.1养殖场从场址选择、布局和设计上未达到有效的卫生防疫要求, 养殖场、养殖户为节省资金, 鸡舍的设计和建造比较简陋。在自家的自留地或自家院内, 基本上没有专门的防疫隔离消毒等设施, 更无消毒室、消毒池和更衣室。鸡舍与鸡舍间距太近, 没有病禽隔离舍, 一旦发生疾病, 很快在场内蔓延。

1.2养殖户根本不重视卫生管理工作, 鸡粪不及时清除, 造成舍内氨气浓度过高, 清除的粪便不经处理, 随处堆放。

1.3消毒工作做得不到位, 即便是做了消毒, 但使用的消毒药没有针对病原体或单用一种消毒剂等。熏蒸消毒不注意鸡舍密封和保持舍内相对湿度, 影响消毒效果。人员进场不换鞋, 不更衣, 车辆随便进出, 没有严格的消毒制度, 也不重视环境卫生, 饲养员窜栋现象严重, 用具不分栋使用。

1.4免疫方法不当, 盲目使用疫苗, 不考虑疫苗的相互干扰, 几种疫苗同时免疫, 或在短时间内使用几种疫苗。看似疫苗全免了, 实则达不到免疫效果。盲目加大疫苗剂量, 造成免疫麻痹。使用饮水免疫的饮水器数量不够, 停水和饮苗时间太长或太短, 滴鼻和点眼速度太快, 小雏疫苗还未吸入即松手了。注射疫苗操作不正确, 均会影响免疫效果。疫苗保存和购买不按疫苗保存要求保管, 导致效价降低, 疫苗在高温下使用时间过长, 免疫不科学、操作方法不当, 造成免疫失败。

1.5病死鸡不及时收集处理, 随处丢弃, 无特殊的处理设施。随处解剖查看病理变化, 之后只是随意处理, 然后又进入工作。

1.6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一旦鸡群发病, 不去固定诊所或门诊就治, 在家等着厂家技术员上门服务, 技术员是在鸡场间来回走动的, 这无疑会将疫病从一个场传递到另一个场;有的养殖小区几栋鸡舍用一人清理粪便, 这也是带菌者;推销药品、饲料的业务员在养殖户中来回流动;鸡贩在鸡场之间来回流动, 一旦有疫情, 他们也是带菌者。

2 防治措施

2.1做好规模养殖场的选址和设计工作, 养殖场应选在距离农民生活区500 m以上, 水源充足, 水源符合饮用标准, 远离公路、屠宰场;其他养殖场, 养殖舍设计易采光, 通风良好, 污物、污水处理, 排放设施齐全, 有病禽隔离和病死禽无害化处理设施。

2.2严格遵守消毒操作程序, 各生产人员和饲料用具、运输车辆进行消毒, 消毒池内的消毒液要经常更换, 保持有效浓度。场内饲养员禁止串栋, 用具分栋编好, 不得混用。

2.3饮水器和饲料桶要经常清洗, 做到定期清除粪便, 更换垫料。保持舍内干净、卫生, 降低舍内氨气及有害气体浓度。严格做好病死鸡及污物、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 净化养禽环境。饮水消毒应选择高效低毒的无刺激的消毒液, 按一定比例使用, 如季铵化合物, 碘制剂, 氯制剂等。

2.4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禽舍和育雏舍在每批雏进舍前, 要清除舍内所有灰尘、废物, 要味、放血良好, 可将肉尸置于通风处, 驱散其不良气味, 割去变色部分, 可供食用。肉尸轻度变色, 而且具有难闻的气味, 放血不良的肉品必须高温处理, 消除异味后方可食用。当肉品发生腐败, 产生强烈的令人厌恶的臭气, 肌肉无光泽呈灰黑色, 脂肪呈暗绿色, 必须全部销毁。

4 对捂膛肉尸处理体会

4.1 慎重处理

首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负责, 同时考虑经济效益,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2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因为肉品的自体分解与肉品的腐败变质没有具体的界线, 因此要考虑到气温的高低, 延缓开膛时间, 分情况予以处理。往往是气温高, 延缓开膛时间较长, 放血不良肉尸和内脏的变化较为严重, 处理要偏重, 否则次之。对加工可供食用的肉品, 特别是在高温季节, 定时到肉食品市场重检肉品变化情况。

4.3 做好管理、宣传教育工作

养殖场综合防疫措施 篇5

1 防控的主要措施

1.1 注重环境控制, 减少应激

为实施健康养殖, 公司在建场时就充分考虑到养猪场排污可能产生的危害。按照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对废弃物及污染物从管理、技术、资金上采取了相应的科学防治方法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做到了废弃物及污染物处理的无害化。

1.2 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

该猪场严格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 包括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和普通、猪场卫生防疫制度门卫制度、仓库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度、财务制度、药物管理及使用制度、消毒更衣房管理制度、生物安全及消毒制度、监测检疫疫情报告制度、厩舍管理制度、饲料车间管理制度、兽医室管理制度及包括不同年龄阶段疫苗的使用方法、种类、剂量、免疫程序、操作方法以及食堂管理制度。

1.3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增强猪群体抗病力及免疫力

针对州内外主要能量饲料霉变较为突出, 不仅导致繁殖障碍、脱肛、脱宫、拉痢等疾病的问题, 也导致免疫抑制造成免疫失败的问题, 制定了严格的饲料原料采购, 加工质量控制和饲喂卫生制度, 饲料原料及水源都通过检测达到饲料及饮用水卫生标准, 确保了生猪的健康生长发育。

1.4 环境控制与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 建立和完善以消毒卫生工作为核心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整个养猪生产各个环节;提供猪群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 严格控制饲料质量, 降低饲养密度, 减少各种应激, 提高猪群对其他病的生物的抵抗力, 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风险。

1.5 严格引种、全进全出、疫情监测和免疫抗体监测

该猪场在引种时十分注意检疫, 所引的种猪都必须经采血化验, 确认无病毒性疫病带毒或感染。猪引进后至少隔离45d, 无异常后才并群;做到“全进全出制度”和严格空舍产等消毒措施;每个季度或至少每半年对全群猪抽样进行猪瘟、猪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抗体检测和病原检测;根据疫情动态和免疫抗体, 结合环境污染状况等因素即时调整免疫程序, 免疫所用的疫苗一是保证质量, 安全有效;对猪群中隐性携带有强毒的病猪及时淘汰, 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剖检不能确诊采取病料送检化验并进行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科学合理用药, 避免了因盲目用药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因滥用药品所造成的细菌耐药性这一严重危害。

1.6 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 认真做好档案痕迹化管理

实行绩效考核办法, 落实绩效工资制, 猪场领导每半月对全场检查1次, 兽医技术员每天对生产厩舍检查2次, 车间班组每天检查1次, 检查中边监督检查边考核,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整改。严格要求猪场实行数据化生产管理, 如工作中严格要求班组做好生产、免疫, 管理部做好统计, 实行痕迹化管理。

1.7 加强培训, 总结经验, 完善工作制度

为了提高饲养人员、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及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 特制定生产例会和技术培训制度, 场每月举办一次培训、车间班组每天组织一次班前会, 提高职工素质和工作效率, 按周、月、季、半年、年终分别召开总结会, 总结经验教训, 找准问题, 完善工作制度, 采取措施, 推进猪场工作, 提高管理效益, 使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此外还安排领导及主要技术骨干到省内先进猪场考察学习、参加业务会议交流, 邀请有关专家到猪场指导, 掌握疫情的动态, 保持技术的更新, 以适应现代养猪业发展的需要。

2 防疫工作取得的成效

养殖场综合防疫措施 篇6

1 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场设计、选址、布局不合理、不科学

1.1.1 设计方面。

(1)凭主观臆断设计,甚至请风水先生设计。(2)盲目套用,照搬照抄他人设计图纸。(3)请非专业建筑设计部门设计。

1.1.2 选址方面的问题。

(1)过分强调交通方便。有建在主干公路线旁的;有建在院落中央、人口密集地的;有利用破旧厂房,旧厩舍改造而立马上阵的。(2)过分强调生物安全。将养殖场选址于极端偏僻处,“三通”(指通水、通电、通路)带来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3)忽视化学污染、噪音影响。选址于工业园区内或化工厂下游(下风口)及采石场等噪音较大的区域。导致畜禽应激严重或急慢性中毒,导致生产性能受阻。(4)忽视通风换气,选址于低洼地带。导致畜禽常年性生活在高温高湿或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生产性能受阻。

1.1.3 布局方面的问题。

(1)没有按照以分娩舍为中心,保育室靠近分娩舍,幼畜舍靠近保育肥舍,育肥舍靠近幼畜舍,妊娠舍靠近分娩舍的方式布局,造成转群距离拉长,管理不便、疫病防控难度加大。(2)生产区、饲料加工贮存区、办公区、生活区等功能区不严格分开。

1.2 防疫措施存在误区

1.2.1 动物防疫制度不健全。

一些规模场没有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制订该场的动物防疫制度;有的制度不结合本场实际而是直接抄袭他人养殖场的;有的制度不齐全;有的虽有制度,但制度不上墙;有的有制度,但是动物防疫工作人员没有按照制度要求从事本场的动物防疫工作;或者不执行药物的休药期,影响畜禽产品产量安全。1.2.2动物防疫制度执行不严,随意性大。对人流、物流、车流消毒不到位。绝大多数规模场对人流、物流、车流要求比较严格。但对本场人员,如兽医、管理人员、技术员等要求较轻,甚至出进自由。特别是对兽药、饲料经销商、贩运商的控制更难要求。

1.2.3 动物防疫设施不全。

(1)追求满负荷生产,不愿闲置每一间畜舍。没有建设配套隔离场,畜禽舍场内也没有设计隔离舍。调入的畜禽无法实施隔离观察,被迫实施合群饲养。一旦调入畜禽染疫,往往导致疫病扩散,甚至全场发病,损失惨重。平时,场内有个别畜禽发病,由于缺乏隔离条件,无法对病畜禽和同群畜禽实施隔离治疗,往往导致病疫延长,损失增大,药费增加的后果。(2)防疫消毒设施不合理:一是车辆消毒池未做到与门同宽,长度不够或深度不当,人员沿池边进入,部分车辆消毒不到位或深陷池中。二是人员消毒通道没有设消毒池,也没有喷雾消毒设备,甚至无紫外灯,难以发挥应有的消毒效能。三是在车辆消毒池和人员消毒同道留有通道,导致工作人员由此出入,人员消毒同道成为外来人员行走的专用通道。(3)没有修建从生产区直抵场外销售畜禽专用通道,缺少这个通道,病原、微生物便可畜禽销售之机入侵场内。(4)缺乏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没有专用掩埋点或焚化炉等无害化处理设备设施,无法对病死动物进行有效的无害处理。(5)缺乏往饮水中添加药物的设施设备,导致无法通过饮水添加药物防治畜禽疫病,使畜禽疫病防治,少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渠道。

1.3 消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诸多养殖场的消毒和消毒池等消毒设施形同虚设,门卫执行消毒制度不严,环境消毒走过程,栏舍消毒不彻底,人员、车辆、用具消毒更是流于形式,具体有以下问题。

1.3.1 消毒药品选择不当。

(1)消毒药品的浓度配比不合理:在消毒药的配置过程中不称量,不适用固定容积的容器,凭直觉、凭感观导致消毒药浓度要么高、要么低的现象发生,从而影响消毒效果。(2)消毒不全面、不彻底:消毒流于形式,走过程、走捷径,消毒速度过快、喷洒不均匀,留有死角。(3)各畜(禽)舍之间消毒不同步:各畜(禽)舍之间消毒不同步进行,有的分期分车间进行消毒,有的只在病疫流行时同时进行,有的甚至在疫病流行时只消毒发病的畜(禽)舍等。(4)消毒池的利用不合理:如消毒池消毒液的浓度不够,不定期更换消毒药液、消毒池消毒药液不干净,外来人员及员工不走消毒池等现象普遍存在。

1.4 疫病免疫存在误区

1.4.1 免疫程序不合理。

没有切实掌握本场实际及当地疫情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制订免疫程序,而是凭个人经验或盲从疫苗经商及所谓的“专家”推荐的免疫程序,甚至套用他场免疫程序。

1.4.2不建立免疫档案,或免疫档案记录不完整,免疫情况掌握不完整、不全面。

1.4.3 疫苗质量不过关。

由于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疫苗很多,同一个种类的疫苗就多个生产厂家,其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会出现假冒伪劣产品,一些养殖场一味考虑疫苗的成本,不到动物防疫部门或有经销动物药品资质的企业购置疫苗及其它生物制品。

1.4.4 疫苗的运输、包存不科学、不合理。

(1)贮藏方式不当,低温与冷冻保存的疫苗不严格分开,既不能保存在规定的冷藏条件下。(2)断电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疫苗冷链中断。(3)疫苗、食物混装,导致疫苗被污染。(4)物流运输、冷链保存难以保障。

1.4.5 疫苗免疫过程中操作不规范。

(1)没有按说明书进行严格稀释或在稀释过程中受消毒液污染。(2)针头的大小、长度不适合。(3)疫苗没有防晒、保温,稀释后没有在规定时间内使用。(4)疫苗使用前未充分摇匀。(5)注射部位不准确、注射深度不标准,接种剂量不足。(6)打飞针、漏针、不一畜一针。(7)病畜(禽)、瘦弱畜(禽)同步进行。

1.5 疫病检测不及时,不到位

规模场对开展本地区(本场)、本季节可能爆发和流行严重的传染病的检测工作认识不够,意识不强,就每年动物防疫站开展的抗体检测工作也不乐于接受,甚至阻拦。

1.6 疫病发生后隔离不当

有些规模场隔离条件不完善,没有专用的隔离舍,有的虽有隔离圈,但与健康圈同居一舍,起不了隔离作用。

1.7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不当

1.7.1 没有专门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

1.7.2 没有专门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实施、设备。

1.7.3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方式简单、粗放、达不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

1.7.4 病死动物乱丢、乱失现象严重。

1.8 畜(禽)排泄物处理不当

畜(禽)场没有专用的粪尿处理设施,其排泄物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严重造成水、土壤污染,影响居民生产和生活。

2 应对措施

针对规模养殖场在动物防疫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提出以下建议。

2.1 选址、设计、布局方面

应该做到科学选址、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场地要选择在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避风向阳(即坐北朝南),既要交通方便又要远离居民区及其它畜禽场;布局要合理,做到生产区、饲料加工区、生活区、办公区等功能分开,同时场舍四周要有围墙,各功能区要用围墙或用其它方式隔离开,并在大门出入口出和各功能区入口处设置消毒池;畜(禽)舍幢与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8m以上)。

2.2 动物防疫措施方面

2.2.1 制订严格的动物防疫制度。

从养殖场的设计、选址、布局开始,就要着手考虑符合动物防疫审核条件,并严格按动物防疫条件各条款实施、执行。

2.2.2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消毒制度。对人流、物流、车流严格消毒到位。尤其是对本场人员如兽医、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特别是对兽药、饲料经销商、贩运商更应该从严从实执行到位。

2.3 消毒工作方面

消毒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全面、彻底不留任何卫生死角、空白,养殖场入口处和生产区入口处须建有消毒池,且长期坚持,定期换药,每周2次以上;畜(禽)舍空栏时,一定要把墙壁、门窗、通道、下水道、栏舍、饲槽、用具等清洗干净后彻底消毒,并空栏一周以上才能饲养畜禽;若发疫病流行或周边疫情严重时,禁止从外引进畜禽,且要带畜(禽)消毒。

2.4 疫苗免疫的管理、使用方面

2.4.1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以当地疫情的发展情况和结合本场畜禽群的健康状况为依据科学地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

2.4.2 健全免疫档案。

建立免疫档案,同时保证免疫档案记录完整、真实,以便准确掌握全场的免疫情况。

2.4.3 疫苗的选择养殖场在选择疫苗时必须谨慎,应选择到动物防疫部门或有经销动物生物药品资质的企业购买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剂。

2.4.4 疫苗的运输、保存。

购买疫苗时需注意疫苗名称,有效期、批文批号。贮藏方式(冷藏与冷冻)、用途、用量与用法,并按说明书的要求贮藏与使用。

2.4.5 规范疫苗的免疫操作。

养殖场应根据本场的免疫程序,由专业人员按标准的操作方法进行免疫注射。

2.5 疫病检测方面

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疫病检测工作的重要性,经常性地开展疫病检测工作,以便及时对本场内的免疫质量、疫病净化水平进行监控,准确和深入了解本场疫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本场的防疫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2.6 发病动物的隔离方面

养殖场疑似传染病发生时,必须及时隔离,尽早诊断。病因不明或不能确诊的,及时采集病样送有关部门检测。如确诊为传染病时,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对全场进行封锁、消毒,病畜禽及时隔离治疗或屠宰或打杀,健康畜禽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或药物保健,并对污染的场地、用具、环境及其污染物进行彻底消毒,以免延误最佳的防疫和治疗时机,造成疫情扩散和蔓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养殖场在修造时,必须要配备一定量的隔离舍。

2.7 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

2.7.1 规范选址。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置)设施建设的选择要兼顾人居安全和动物防疫安全。要远离居民集中居住区、学校、企业、饮用水源,交通干道;要远离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仓库等区域,确保选址的无害化。

2.7.2 规范运输。

无论是场内的短距离运输还是外部的远距离运输,病死动物都必须用密闭、防渗漏、易于清扫消毒的专用车辆运输,确保运输过程中的无害化。

2.7.3 规范处置。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置的方式大致有火化、焚烧深埋、发酵池、高温高压等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以达到生态化处置的原则。

2.8 排泄物的处理方面

2.8.1 畜禽生产污水的处理。

在畜禽养殖场规划设计开始,要周密计划与畜禽场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排泄物的排放方式、处理设施、处理方法,且污水污物处理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污水污物处理设施主要是雨污分离排放设施,各级沉淀、过滤、消毒设施,污水经过沉淀池、化粪池、沼气池和过滤池处理后,达到安全利用、安全排放的标准。

2.8.2 加强对畜禽排泄物的管理和利用。

(1)应用环保饲料技术,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提高饲料中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粪便中氮的污染,采用生态营养技术,加强酶制剂及活菌制剂的应用,减少氮磷的摄入量,减少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泄量。(2)合理贮存粪便,减少污染。采用干湿分离排放法,修建远离水源和居民区防渗漏的粪便贮存场或干粪棚,防止粪便贮存过程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3)粪便的充分利用。第一,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为日常生活所用;第二,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有机肥供农业生产用肥所用;第三,循环利用,粪便经处理后用作饲料,减少粪便污染,降低饲养成本,如用鸡粪喂猪、猪粪喂牛、羊和鱼等。

乌骨鸡规模化养殖的防疫措施 篇7

1 乌骨鸡养殖的现状

1.1 乌骨鸡的散养与规模化养殖

乌鸡是我国著名家禽, 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同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是营养保健佳品, 深受人们欢迎, 但是乌骨鸡养殖的存活率、抗病率较低。目前乌骨鸡养殖主要有两种状态, 一种是散养, 另一种是规模化养殖。散养状态是一种自然经济模式运作下的养殖形态, 散养户养殖的目的很少是为了挣钱, 大多是自己消费, 这种情况广泛出现在农村。散养乌骨鸡的生长完全依赖于鸡类的本能控制, 其疾病防治主要依靠的是乌骨鸡自然免疫系统, 由于是放养所以数量少且分散, 其鸡肉质量以及口感一般情况上要好于规模化养殖, 一旦发生疾病不容易大规模小范围集中暴发, 但是由于散养与人类接触较多很容易造成人畜间交叉感染。规模化养殖对资金和技术要求比较高, 早期投入高于与散养, 大规模暴发疫病的比率远高于散养, 所以一旦疫病暴发比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但规模化养殖对乌骨鸡生长的控制大大增强, 其养殖过程都在严密监视之下通过人工进行运作, 这种养殖过程适应于现在大规模市场化生产的需要, 因此它将成为未来的主要人工养殖方法。

1.2 乌骨鸡养殖的防疫

乌骨鸡养殖的防疫主要分为两部分, (1) 散养模式下的防疫方式, 方式主要是随机对鸡类进行观察, 通过是否有病变的外在特征来判断鸡类的健康状况, 此过程有时也会有兽医进行巡回检查, 这种防疫方式不稳定, 因是散养对乌骨鸡整体的防疫工作影响不大。 (2) 规模化养殖中的防疫方式, 在现有条件下, 多采用鸡舍内外用20%的火碱水消毒, 墙壁用10%的石灰水刷白。垫草要勤晒勤换。食槽、饮水器等每天要洗刷干净, 每半个月要用1%~2%苛性钠溶液消毒1次。清扫出的粪便和垫草要远离鸡舍深埋的方法进行相应的卫生防疫工作, 但是没有建立起适应于自身实际情况的卫生防疫制度, 并且在防疫工作中不重视技术提升仅仅依靠人工操作造成效率较低而且防疫困难提升, 还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情况。

2 加强乌骨鸡规模化养殖的防疫工作提升研究

2.1 人员素质对防疫工作提升

养殖场相关人员在防疫过程中必须重视自身责任感与相关技术的技术掌握能力的提升, 有条件的情况下聘用专业人员,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防疫过程中, 采用地毯式防疫方式对于细节角落上的防疫很大程度上只有依靠工作人员的素质, 所以在此方法下, 必须通过责任感教育以及相关的技术培训提升技术水平, 对新人员则采取先技术培训再与自身防疫工作者结对子的方式提升其防疫工作的能力与水平, 进而提升防疫工作的有效性。

2.2 加强防疫制度建设

在防疫工作中必须建立相应的防疫制度。制度是防疫工作有效化提升的重要保证, 在制度是建设上, 进行可行性基础上最大制度优势提升, 是建立制度的最重要考量, 在防疫制度中也不例外。根据养鸡场的实际状况, 建立定期鸡类抽检与大规模质检制度, 同时进行人员定期制度自身可行性检测, 评估制度本身有效性, 完成现实状况下制度的定时更新, 实现防疫制度有效性的保持。

2.3 提高防疫技术水平

技术进步对于防疫工作来说无疑是重要的, 在大规模养殖中, 通过建立整体化的温度与适度控制体系, 可以有效地预防疫病的发生, 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养殖场内鸡类档案, 做到每一只鸡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 通过此对鸡类防疫工作做到精细化, 实现整体与个体的有效统一, 提升鸡类防疫工作水平。

3 小结

本通过对乌骨鸡规模化养殖中防疫工作措施的研究, 认为通过提升人员素质、建立适应的防疫制度、有效利用技术进步可以有效的提升防疫工作的水平, 促进乌骨鸡大规模养殖工作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乌骨鸡,规模化养殖,防疫措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矛盾教学下一篇:感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