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及流程

2024-06-15

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及流程(精选12篇)

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及流程 篇1

梅河口市重性精神疾病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一、经费使用及管理制度

1.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列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考核评估后下拨相应的经费,今后,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增加工作经费。

2.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经费按照《中央补助地方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04‟24号)执行,专款专用。

二、信息管理制度

1.所有登记在管病人均需要录入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有专人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工作,承担信息安全和保密责任。未经授权同意,不得透露患者信息。

2.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要妥善保存每位病人的档案资料(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包括个人信息补充表、随访表、体检表、知情同意书等)以备查检。

三、管理工作制度

(一)建立网络

建立镇(街道)和村(居委会)三级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网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区级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机构(区级精防机构),配备专职精神卫生人员;各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个单位配备兼职精神卫生医务人员1~2人。

(二)职责分工 1.精防机构主要职责:

①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起草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协助相关部门建立区域内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网络;开展精神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宣传。

②接受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帮助,协调上级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信息传递和管理治疗工作。

③协助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解决重性精神病康复管理工作中的政策支持、部门配合;参与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康复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督导。

④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镇(街道)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开展培训效果评估。

⑤制定管理工作方案,开展工作效果评估;定期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患者管理的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完成工作报表和全区精神卫生工作情况分析报告。⑥承担区卫生局交办的其他任务。

2.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主要职责 ①落实精防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并指导到位。②大力开展当地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工作。③接受区精防机构的业务指导和督导。

④对病情稳定的重性精神病人进行随访、个案管理。⑤指导社区内病情稳定的重性精神病人康复训练。

⑥督促、管理当地重性精神病人规范服药,及早发现病情变化。⑦对重性精神病病情反复者,督促其到精神病专科医院正规治疗。

⑧指导重性精神病病人家属看护技巧,防止患者藏药、自伤等行为发生。

⑨及时发现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并进行心理疏导。⑩开展当地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四、随访制度 1.随访工作由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经过培训的精防人员承担(村卫生室工作人员配合)。

2.随访对象为各辖区范围内在管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3.随访包括预约患者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随访时按要求认真填写随访表。家庭访视和调查要态度温和,注意沟通技术,通过随访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4.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5.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6.随访时根据需要,与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对点技术支持工作的对应精神科执业医师联系,在其指导下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筛查、报告、登记制度 1.在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之初进行,由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使用《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在辖区常住人口中开展疑似患者调查。

2.在征得监护人同意后(有地方立法规定的除外),将发现的疑似患者情况填《重性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登记表》。

3.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本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信息档案(纸质版和电子版)。

六、紧急住院治疗补助对象的审批流程

1.申请紧急住院治疗补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家庭居住地在本辖区内;评定为具有肇事肇祸倾向者;城市患者的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贫困线以下,或者农村患者的经济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当地贫困线的确定,以前一政府统计资料为准)。

2.紧急住院治疗补助的患者由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定点收治。3.项目办每年对紧急住院治疗患者病情(包括暴力行为及肇事肇祸倾向)和家庭经济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批准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并报盐城市项目办备案。

七、应急医疗处置流程 1.需要通过应急医疗处置进行及时干预的情况包括:突发、或原有疾病急剧恶化的重性精神疾病,出现或可能出现对自身的伤害、或对他人造成伤害、对财物造成重大损失、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等情况;急性或严重药物不良反应;除已经纳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疾病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也可能需要应急医疗处置。

2.已经接受管理的患者由家属或监护人向所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并由后者报告市精神病专科医院;情况紧急的,家属或监护人可直接报告。

3.尚未接受管理的患者或者疑似患者由家属或监护人直接送往市精神病专科医院;无家属或监护人的,目击者、知情者或者当事人拨打“110”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送往市精神病专科医院。

4.在对患者实施应急医疗处置之前,患者家属或者监护人应在《重性精神疾病应急医疗处置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同意;不能及时送达患者家属或者监护人时,由在现场履行公务的公安机关人员签字证实。

5.已接受管理的患者,在应急医疗处置结束后仍然在家居住的,由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按照要求进行管理;尚未接受管理的本地常住患者,在应急医疗处置结束后仍然在家居住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征得患者本人,或者监护人或近亲属同意并签署《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后(有地方立法规定的除外),按照要求登记和开展管理。

6.执行应急医疗处置任务的精神科执业医师,在应急医疗处置完成后24小时内填写“重性精神疾病应急医疗处置记录单”交项目办。

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及流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社区精神病110例进行摸底调查, 根据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收入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 发现重性精神病患者55例, 其中男30例占54.5%, 女25例, 占45.5%。

1.2方法:

对于已在精神病专科确诊并得到治疗, 急性期症状已经被控制, 目前处于较稳定状态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直接纳入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为患者登记、建卡、危险性评估等建立精神病健康档案、随访表, 并对其进行定期随访, 指导服药, 提供护理指导。观察规范用药前后的变化并对病例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康复、家庭康复指导, 以提高管理病例的有效性和保健意识, 自觉选择规范用药、长期用药, 坚持合理用药, 按时接受随访。

1.3 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有心理、物理、精神外科治疗和各种辅助治疗。帮助患者消除来自患者自身或外界的各种消极因素, 使患者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和参与状态从而达到控制精神病态, 修复精神功能, 适应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药物治疗包括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情感稳定剂和镇静催眠药等。

1.4 健康教育: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发放精神病知识资料, 利用图书资料、宣传单、电视、健康知识讲座等, 进行精神病知识的宣传。随访时可针对病例的具体情况进行健康教育。

2 结果

2010年~2013年间, 服药情况, 55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经过随访和治疗, 规律服药29例, 占52.73%, 复发5例, 复发率17.2%。间断服药19例, 34.54%, 复发4例, 占22.2%。未服药7例, 占12.73%, 复发2例, 占25%。

3 讨论

3.1 重性精神病的肇事肇祸行为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几年来它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精神病病情的稳定性与发生肇事肇祸行为密切相关, 督促患者及家属规范用药, 防治病情复发, 就能显著防范精神病患者的攻击性暴力, 不但保护无辜的人们, 也保护患者本人。降低精神病患者的自伤、自杀、肇事肇祸危害社会治安行为。

3.2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区重性精神病的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 由于社区医师, 没有机会到专业机构进行培训与学习、直接在社区工作, 掌握专业知识方面还有较大缺陷, 对最新、最先进的知识, 更新也不足。患者对其信任度也不足。应加强社区医护的专业技能培训, 社区医师应对抗精神病药物种类、适应证和禁忌证熟练掌握, 使社区医护人员在社区精神病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 逐步受到社区群众的认可。

3.3 由于重性精神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 有些患者对服药有抵触情绪, 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 就自行减量或停药, 造成病情不稳, 甚至引起复发。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加强知识宣传,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精神病, 是可防可治的疾病, 关键是足剂量, 足疗程合理用药。了解精神病易复发的特性, 坚持长期有效的药物治疗, 反复强调长期治疗的必要性, 只有病情得到控制, 才能实施康复, 停药就意味着病情复发。

3.4 从有利于患者康复角度来讲, 一方面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过耐心交谈和接触, 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社会环境, 学会交往,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在一定范围内, 支配自己的时间和钱财管理自己的物品, 另一方面指导家属过度照顾患者会加重患者依赖性, 精神活动的主动性越来越差。不要让他们饱食终日, 什么事也不做, 督促他们多接触社会, 多交往, 尽量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和体育活动, 劝阻不要吸烟、喝酒、饮咖啡、浓茶, 培养生活自理与自律能力。

3.5 患者用药宜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全病程治疗”。治疗应从低剂量开始, 逐渐加量, 高剂量时密切注意不良反, 一般不能突然停药。患者第一次发作维持治疗1~2年, 第2次或多次复发者维持治疗时间应更长一些, 甚至是终生服药。儿童或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感, 一般应减半服用。服药尽可能单一用药, 出现抑郁情绪、兴奋状态、睡眠障碍的患者可酌情选用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镇静催眠药。有锥体外系反应可减药或合用安坦。医师选药的品种和剂量是, 应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躯体情况、药物过敏史、既往用药情况等因素, 综合考虑, 尽量做到个体化治疗。只有采用综合性的治疗, 才能提高治疗和预防复发的效果, 从而保证康复措施的落实。

3.6 坚持服药, 督促患者规范服药, 首次给药剂量与有效治疗量之间常有一定的距离, 需逐步递增药量, 通常每3~4 d增加一次药量, 分3~4个阶段增至有效治疗剂量。在增量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有过度镇静, 体位性低血压或明显不适感, 应暂缓增量。在更换药时, 在1~2周内分次递减原来药, 一般3~4 d减量1次, 3~4个阶段后全部停用原来药物, 并在减药同时, 另选一种针对性强的有效药物分阶段逐渐增量以替代原来的药物。递增新药可略快, 以防病情“反跳”。

3.7 识别药物不良反应, 正确用药。告知患者使用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如氯丙嗪, 硫利达嗪, 氯氮平, 可引起过度镇静, 叮嘱睡前服用, 或酌情减药, 告诫勿开车、操纵机器、高空作业。利培酮, 奥氮平, 喹硫平等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告诫起始量小、缓慢加量, 发生时须平卧、头低位、测血压、必要时静滴葡萄糖, 减量或换药。氟哌啶醇, 氟奋乃静等可以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给苯海索。氯氮平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诱发糖尿病, 定期检查血常规、血糖等。

3.8 医治精神病, 自购药不可取。有些患者和家属随便就近在药店买药服用, 往往过一段时间发现病情加重, 出现副作用, 才到医院就诊, 影响诊断确立、贻误治疗、影响医师对病情发展规律的掌握、疗效无保障、忽略心理康复。

重性精神病的高复发率, 高致残率和患者随时随地不可预知的肇事肇祸行为, 给社会、他人、自身造成严重损害, 应当引起重视, 做好患者随访, 有效督促精神病患者长期规范服药, 做好心理康复, 家庭康复指导是社区医师的责任。

摘要:通过社区摸底调查, 建立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档案, 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追踪随访, 对贫困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发药等规范管理, 观察社区精神病患者康复效果, 调查、普及精神病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减少病情复发, 减少肇事肇祸, 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 从而降低精神病造成的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促进社会和谐。对确诊的所有登记的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及用药、康复指导。加强社区重性精神病规范管理及时合理用药康复指导可有效控制精神病复发

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及流程 篇3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根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的管理要求,大兴安岭地区录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在管患者。

1.2调查方法:

2013年1月----2013年10月,13个旗市疾控中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人员及社区医生对所有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障碍、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等患病率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2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状况

2.1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状态:

重性精神疾病在管患者4431人。2013年1月-----2013年10月,各旗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及社区医生联合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男女性别患病率:男患者占46.33﹪,女患者占:53.67﹪.年龄构成:18岁以下占0.84﹪,18岁(包括18岁)---44岁占45.9﹪.45岁---59岁占35.52﹪.60岁以上占28.3﹪.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分别占27.22﹪、38.64﹪.48.48﹪为已婚状态。农民和下岗或无业占百分比较多,分别是33.29﹪、26.83﹪.贫困患者占72.2﹪.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占88.33﹪.家庭遗传史占7﹪,性别遗传无明显差异。

2.2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状态:

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多数,大部分是贫困患者,治疗费用对贫困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大多数患者不能住院进行系统治疗。部分患者家属认识不足,认为精神疾病是终身疾病,有的放弃治疗。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大脑功能紊乱,精神活动异常。社会舆论对他们怀有恐惧、不理解、不宽容的心理。患者为保护自己对周围人敏感多疑,存有敌意,孤独、退縮,脱离现实,人际关系紧张。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精神症状本身带来的各种痛苦,另一方面不得不忍受社会对他们的误解而产生的种种偏见。为了降低重性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应从患者、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入手。

3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执行情况及效果

2009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实施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打开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新局面。开展广泛宣传,提高群众对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度,增加患者的依从性。通过健康讲座、报纸、宣传手册等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宣传。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开出健康教育处方,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他们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社区医生筛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与警察、残联工作人员定期互换信息。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随访管理工作,对纳入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定期对贫困患者进行免费投药,提供精神卫生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通过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及对患者诊断复核评估及免费投药的工作,加强了患者家属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认识,很多患者家属从最开始的观望、回避状态,转变成带着患者主动求医诊治,降低了复发率。

4 共同困难

地域辽阔,专业的医务人员的缺乏,给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 措施

5.1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公安、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实施综合治理。

5.2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5.3各旗市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

5.4增强学校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水平,做到从预防开始,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重性精神疾病半年工作总结 篇4

我院的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根据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的总体要求,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抓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的排查工作,结合线索调查,走访干预等措施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与促进,降低人群主要危险因素,具体总结如下:

一、制定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方案

以区局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项目目标,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目标人群。各行政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负责对本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线索调查、评估登记建档,镇卫生院对重性精神病人进行管理和随访,并制订了重性精神疾病筛查、评估、干预管理工作流程,做到了患者实行一人一档案,每个档案中有个人信息表、个人体检表、每次随访记录表。填表书写要规范、完整、各种医学检查单附贴随访表后,明确了镇、村二级公共卫生管理项目的各自职责。镇卫生院负责培训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各类资料整理归档管理和上报工作,力争我镇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健康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控制率达到上级要求。

二、培训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管理人员

为了使我镇公共卫生管理项目顺利实施,由区疾控中心和卫生院组织培训辖区内各卫生室和公共卫生科人员,于3月12日和2月28

日在镇卫生院三楼会议室,进行重性精神病健康管理的培训,参加培训分别为17人和29人。用基本公共卫生重性精神疾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要求,指导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人员熟练管理和规范管理程序,牢固掌握重性精神疾病排查、评估、个人信息的采纳、登记、归档工作要领,工作中按要求认真填写各种信息表格,准确记录数据,及时发现目标管理服务人群,及时登记信息,及时建立健康档案及时随访,同时,要求各村卫生室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每月底上报本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发现数和累计数,并按实施方案要求定期随访,给予干预指导,从而使重性精神疾病健康管理达到规范管理。

三、全镇具体的工作开展结果

按上级要求,开展重性精神疾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全镇14个行政村卫生室和1个居委会,均开展了重性精神疾病建档工作,落实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人员15人,截止3月底,实际管理精神病人36人,在区疾控和市精神卫生中心指导下对36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和健康指导,累计随访73人,累计随访显好67人次。

四、采取多种形式学习精神卫生法

2013年3月13日下午在牌楼镇卫生院门诊三楼会议室组织牌楼镇卫生院公卫科人员及所有乡村医生学习宣传了《精神卫生法》,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李梅华主任主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总则、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了解了精神障碍的康复、保障措施、法律责任。3月20日,牌楼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组织工作人员在江湾村卫生室进行了《精神卫生

法》知识讲座,让广大居民关注心理健康,预防精神障碍,促进精神障碍者康复,维护精神障碍者合法权益。

五、下一步打算

1、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疑似患者线索调查;

2、完成已建档重精患者的随访工作,管理好在册重性精神病患者。

3、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督导;

重性精神病管理制度 篇5

1、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配备接受过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相关培训的专(兼)职人员,开展相关健康管理工作。

2、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为辖区内新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按时更新。

3、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4、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5、熟悉辖区精神病人的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及时做好建档、建卡工作。

重性精神病半年工作总结 篇6

工作总结

2016年社区继续加强辖区精神病病人督导管理工作,现将2016上半年重性精神病防治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性精神病病人督导管理

2016上半年中心管理重性精神病病人人,规范管理率100%,督导管理是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我们除了通过电话对病人进行服药指导和督促外,还定期组织人员到病人家中和监护人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指导病人进行治疗和服药。对病人服药情况的督导管理,本社区各工作人员负责其所属区域内的重性精神病病人督导及定期进行随访,由于他们和病人居住场所比较近,服务的对象又主要就是各站管辖居民,因此相对比较熟悉病人的情况,比较容易和病人沟通交流,督导起来也比较便利,有效地提高了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基础较为薄弱。这不仅严重影响重性精神病病人的发现率,也严重制约了整体的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

(二)重性精神病培训指导力度尚嫌不足,培训指导的内容、频次和力度上还须加大。

(三)重性精神病防治宣传力度还需加强。虽然开展了一些初步的重性精神病防治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但是无论在宣传手段、对象和宣传 的区域上还是太过于单一和局限。

幸福社区卫生所

2016 2

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及流程 篇7

蔡明亮惯用特定的语汇组织其电影结构,诸如封闭而破败的空间、断裂的时间感、禁忌议题、无序主体、狂乱的身体,以及日常事务的长串堆叠,使得其电影脱离了一般叙事规则,呈现出像实验电影般的样貌。一如暧昧的欲望始终成为他朦胧的陈述性背景,作为制定出“病态”、“异类”意识的重要过程,若说这个过程如同创伤记忆的描述或救赎,不如说是保留某种极端中的空白,得以让蔡明亮电影中的主体尽情渲泄在现代社会中的迷茫、痛苦与疏离感。

弗洛伊德、拉康式的精神分析中的窥探、凝视、镜像、欲望、拟像、伊底帕斯情结等字眼被大量使用在蔡明亮的电影里,正彰显出蔡明亮电影除了日常性的描写,亦游走于非理性层次的划定,如同我们常谈论人、人类,好像他们有一致性,实际上,人类包括各个阶层,表面上相似,事实上却互不相干,有时甚至被遥不可及的距离分开……这种不和谐也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当相对于常态的“异”不间断地被强化,这种被放大的个体的不和谐便极为有力地联系到集体意识(或无意识),成功转换为现代社会样板里的缝隙、流动与暧昧不清,用来清楚对比现代主体的生成与转变。一如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里从麻风病谈一个监禁世界的疯狂现象,他所指不只是监禁的门坎,这是一个具有高度象征性的姿态,一直到今天,无疑仍是如此——秩序在过去有形可见的堡垒,现今已经变成了我们意识中的城堡。正是挑起这种无法调和的破裂,才能引领观者对世界进行质问;而蔡明亮的电影也试图作出这样的尝试。

但事实上,仅停留在非理性/理性间的相互诘问或精神探讨显然不足,主体身体、空间坐落在庞大的社会关系里,涉及其存在、认识方式。换言之,这些蔡明亮考察出来的社会关系的遗迹,是用一种赤裸裸的方式,拼凑出一座巨型组合体,一个涵括(电影与社会)思辨形成过程的数据库,以及一场永不停止也必将持续的探索过程,而这正是本文亟欲论述的重点,当蔡明亮电影里的主体每每展现异化、疏离的形象与破碎、反复的躯体时,它无声释放的究竟是寂寥主体的个别絮叨,还是现代性问题的集体征候。

拉康在著作《何谓图像》中指出,在感知层面及其与欲望的关系上,现实仅位于边缘,之中有一套驯服观者的模式在作用(结构的力量),透过象征系统,不同主体得以在模拟作用里充分显现(面具、他者、自我的复制),并揭示出再现屏幕的核心位置。这样的观点,补足了一般对主体在“现实”社会中的理解,其更指出,人不仅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更是一种驱力性的存在。齐泽克清楚地分析,此种社会性存在与驱力性存在互为前提,欲望的特色是一种意向性的态度,而驱力则与欲望相反,它是主体所身陷其中的某种东西,是一种无头的力量,不断重复运动、顽强生存。同时,驱力涉及一种自我反身性的转折,如果欲望主体层次存在着选择,那么驱力的层次,选择的行为便被倒转为“使自己被选择”。

透过拉康的精神分析概念,衔接了先于个体而存在的语言文化机制,及无法被完全消弭的无意识。齐泽克重新弥合的意识形态批判,亦在某种程度上使主体亲历幻见,接受存在于己身内部的空白;而主体的分裂则标示了相对应的象征秩序的可能断裂或崩解,映证了拉康“真实的行动”与社会结构联系一起的可能性。由此理论的厘清,以下本文将透过符号秩序的创伤表现、欲望等概念,逐一讨论隐含的现代性问题。

二、病征的召唤与象征秩序的崩解

拉康区分出想象层、象征层、真实层三位一体概念,意即它存在转换的特性,但拉康并未保留弗洛伊德的性驱力概念,转而以“欲想”代替简单的性欲望,因而产生了复杂的结构转换;其间主体的意识、存在、欲望皆非内生,而是指向外部。在与索绪尔语言学的结合下,拉康指出,主体挫折正来自语言,来自以误识为基础的信任,以及最终发现他总是以他者为自我建构的起点。而这个朝向他者所建立的面貌,那在镜子前客体化的自我,必然与自己的欲望疏离,却满足了他者的欲望。从上述陈述中,揭开蔡明亮电影最显面易见对欲望的处理,例如《河流》里小康与其父在三温暖那场令人震惊的床戏,随即传递出主体面对缝号性秩序里建立的伦常时的难堪,亦显示出父子乱伦之“文化不可再现性”,或减抑阳具象征的绝对价值,揭露其象征符号层的破绽与欠缺,皆突显主体构建过程中不可分离的矛盾,主体不仅在昏暗空间里摸索欲望,成为被同性观影者想望的对象,在灯亮现实骤到的那一瞬间,经由外部结构所规划的秩序不仅摧毁主体,也在这场错置的场景中自体崩塌。

虽然象征秩序努力争取动态平衡,但在它的内核,在它的中央,存在着某些陌生的创伤性因素,它们不能被符号化,不能融入象征秩序——原质。而这个无法融入符号秩序、内心深处存在的创伤性因素,唯有幻象被设想允许主体与这一创伤性内核进行妥协的建构。于是蔡明亮在《洞》中置放衣着俗艳、扭腰摆臀、抛媚眼、嘟红唇的美美,在灯光闪烁与老歌中忘我演出,然而这个幻象客体以其诱人的呈现,却只能填补他者的短缺、空隙。就如齐泽克指称,幻象背后一无所有,幻象是一种建构,功能就是要隐藏这一空白,即他者中的短缺。进一步的,这个幻象空间更透过那个上下楼板间裂开的洞,强烈充斥整部影片。

《洞》所启动的窥视与欲望机制,犹如提供逃避的途径,让美美和小康另辟幻想空间,从自身的寂寞状态和瘟疫的焦虑中逃离。换句话说,他们所忽略和误读的,并非现实,而是幻觉在构建他们的现实,他们真实的社会行为。他们明明很清楚事物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仿佛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因此,幻觉是双重性的:它寄身于对幻觉的视而不见之中,这样的幻觉正在构建我们与现实之间的真实、有效的关系。正是透过幻象所构建的现实供给人们安逸、麻痹,现代性下精神主体开始与马克思的“异化”产生联结。

而象征秩序的创伤与崩解在蔡明亮的电影中,进一步透过物质身体的“病征”细微地蔓延到剧情的旁枝末节。透过拉康所说的,欲望是转喻,病症是隐喻,使得在《河流》中扮演浮尸的小康,在历经脏污恶臭的河水与一场异性恋“直”性爱的努力后,让小康“歪”了脖子。自此,小康酸痛歪斜的脖子随着异常漏水的程度愈发严重,这个莫名的病征让小康丧失自主能力,他的父母开始带着他求神问卜、寻访中/西/密医,更在无法可施之际求助灵学大师。在这诸多场景中,小康曾痛苦撞墙、颓丧无语,在最后一幕打开落地窗看向窗台外的天空。这些看似常人可理解的情绪描写,却微妙地让观者不觉联想到同性恋,甚至有些父母问神求医,剧里现实隐秘的雷同,很难不让人触目惊心。

nlc202309090039

那场父子乱伦揭示的病征与《俄底甫斯王》情节亦有某种程度的雷同,根据历史研究,雅典在《俄底甫斯王》一剧演出前不久发生过一次致命的瘟疫。因此,从底比斯的瘟疫开始,俄王为了拯救城邦采取了一连串的行动,结果在调查中发现预言已经完成,自己果然犯了人世最严重的罪行。从这个有趣的历史根据,引出了下一部《洞》的征状。

《洞》中的病征从一场距离公元2000年剩7天的莫名瘟疫开展,这场迅速扩张的疫情使得当局采取断水措施,新闻里播送国际卫生组织的再三叮咛,人们被迫隔离,全区消毒,而法国病毒专家解说的“台湾热”细菌即使以滚水煮沸几个小时也不能杀死;于是空荡的街道、市场只有小康与小猫咪咪寂寥对话,人与人的距离瞬间被无限放大。这个病症显现在身体的具体症候为怕光,初期像感冒,会疯狂似的狂叫,如蟑螂般爬行躲进洞里等,这种将身体与动物性趋同的联结,几乎可拉到超现实主义所否斥的崇高视觉地位时期,当时超现实主义除由布勒东引领追求的崇高壮丽外,另一则是由巴塔耶主导的《文件》所展现的去崇高美、污秽、血腥为论述的美学。此时期对身体的观点,恰与蔡明亮处理电影的手法颇具异曲同工之妙,在《洞》一开始出现的黑画面、新闻片段中念诵的声音,令人直接联想到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各种抵制视觉中心主义的实验性影片,如自动性书写概念,声称有一种新的知识、真理或艺术会从混乱、无意识、非理性及梦境中产生,此外其宣言“结合意识与潜意识的精神领域”更显然是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而精神分析处理的就是意识的理想化和意识的误识。

从身体动物性上,可以看到巴塔耶使用“变异”指涉同时具有进化与退化的两极意义,它清楚标示神圣与污秽同时并存的矛盾、混乱的逻辑法则。这个两极意义在美美罹患怪病时清楚展现,美美开始畏寒、呼吸沉重,此时床也淹水了,在一边啜泣中,美美一边咳嗽、跌跤,在水中爬行,开始狂乱躲进卫生纸堆中,这个退化性的动物般怪病指向主体的被异质化。然而就在经历这场怪病后,那个因洞透出的光束促使美美挣扎爬出卫生纸堆,接住了小康从洞里递来的那杯水一饮而尽,仿佛有神效似的,美美接受了上方来的救助,经由洞口被接往楼上。一如《河流》结尾前小康拉开窗帘迎面而来的光线,神圣地许了他一个可能的未来光明。

顺着巴塔耶“解构”式的思维,指出两种并存社会型态来看,一是同构型社会,此社会是个生产的社会,每一要素均与其他要素相关,并卷入紧凑的生产链条形成的功能性环节,但主体是缺乏自主性和自为性的,这也就是他所称的普遍经济原则。另一是异质性社会,它对应于非逻辑性的混乱。因此,它包含神圣性的禁忌、未知物,包含身体的排泄物、色情、梦、情感、无意识、暴力与残酷,异质的主体是被情感、无意识与盲目的自主力量所支配,但他们享有自身的主权。那么这段仿若神迹、或像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绘画中光的指引,显示蔡明亮电影里所刻意营造,面对象征秩序崩解时韵扳身面商,抑或该说那个普遍经济原则下的现代社会愿就与异质社会并存,却一直被忽略或排拒。

三、命名与寓言:生命的出口与流向

在《洞》与《河流》这两部电影的命名上,具有一种与生命联系的神秘性,此生命与死亡驱力联结无法割离。首先,人类社会对洞的理解,跳脱不了深的、黑暗的、未知的、子宫的(艺术上)、宇宙的(如黑洞)等概念。跳过与生命直接联结的子宫寓意,根据对黑洞的研究,黑洞之所以形成,是宇宙里那些永远只在黑洞边界上徘徊的光线在空间——时间里的路径所形成,如果这些光线被黑洞吞没,那它们就不可能在黑洞的边界上待过。而另一个观看方法是,黑洞边界,正像一个影子的边缘。如果你看到在远距离上的一个光源(譬如太阳)投下的影子,就能明白边缘上的光线不会互相靠近。换句话说,黑洞中那个空间——时间的区域,因为那儿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东西,甚至光都不能从该处逃逸出来。有趣的是,在《洞》一片中那个穿透上下楼层的“洞”与科学意义上的黑洞有着伺异关系,光源的穿射在上下楼层间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时间区域,隔出小康与美美相互欲望的张力,仿佛一切都无力从此区域逃逸,但是,最终那个欲望的黑洞被情感牲超越了,就像蔡明亮对生命的最终批注。而《河流》则可以是生命与死亡两者的泉源,意味着喜悦、疾病和衰败。当河流的流向导引出冲刷与堆积两种可能,如同具备了生命与死亡的双重性。

诚然,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但齐泽克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死亡,一次是生理性的死亡,一次是符号性的死亡。他将这两种死亡与拉康的“幻象”概念联系一起,以揭穿人心内在的隐秘。因此,无论是《河流》中的小康或《洞》里的美美,蔡明亮电影展现出在符号性的死亡后接近真实层的莫大期望。换句话说,依据理性与秩序建构的现代社会,实际上却暗藏着各种有关生命真实的非理性的浪潮,《洞》与《河流》透过一种极端化的“异常”表现,呈现出主体面对现代生活的无力与窘态,及主体性的崩溃。

进一步的,命名的神秘性揭开的是一个现代社会的生命寓言。蔡明亮并不赞颂生命的耽溺或美好,亦不陈述死亡的可怕,那么他究竟要说些什么?或许就是一种生命无力的循环,就像齐泽克所说:如果欲望“本身”是歇斯底里的,那么驱力“本身”就是倒错的。这两者都陷于封闭的致命循环,在此循环中,两者都可视为对对方的反应。在历经不管是歪颈或似蟑螂的怪病的击溃后,主体歇斯底里地否认原初的依恋,并开始质疑自己的位置,在不断的追寻中反复、进退,就像那不断出现在影像中的手扶梯、楼梯、电梯、长廊、巷弄,却从来没有清楚的路标,可堪倾吐出方向。

如果人类有一种共同的联系,或许可借由荣格所称潜意识就像地球来看。有一层层的东西,包含人类过去所有的经验,一个人除了本身记得的事以外,所有的人还共有一种集体的潜意识,其中有人类共有的资料。荣格认为某些符号无数次重复代表着典型的人类观念,他用它们来证明他的观点——尽管人生活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他们都有一种共同的关联。蔡明亮电影中莫名病征对生命的威胁,就像是人人颂扬的世界化并没有组合成一个永恒而全体性的世界,让每个人在这广大稳定的温情世界里找到庇护。这个命名的意义指向生命的神秘与不可预知处,而其现代寓言暴露的就像浮尸在“真实”与“虚假”间冗长的修正、调整的社会化过程,若真如此,那么现代社会对主体或隐或显的影响则要从现代性问题解析。

nlc202309090039

四、与现代性的对话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拉康增添三位一体外的第四层:征状。拉康认为此概念系来自马克思对商品世界的分析。而齐泽克针对此议题作出对比,他指出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和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两者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同宗同源关系。而此概念依靠的是检验某些裂缝、非对称和“病理性”的失衡,其目的不在指出这些普遍原则的“不完美性”,而是将它应用于创构性时刻。就像蔡明亮的电影所指出的病态、怪异、人际间隙,展现此“征状层”的力量,它陈述了具悖论性质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论述的商品拜物教如同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的异化、物化及精神状态就在我们有效的社会行为中。

那有效性的社会即象征秩序建构的普遍经济原则下的社会,其间的现代性问题亦体现在各个层面:生态、空间、时间、生活型态甚至人的精神状态。而现代生活最深层的问题来源于个人在社会压力、传统习惯、外来文化、生活方式面前保持个人的独立和个性的要求。此生活形态使得主体不得不以自我消隐的方式生存,从齐美尔的观点来看,这种自我消隐不仅是冷漠,它更常出现同情、厌恶、憎恨等多样在生活中出现的等级状态。而此类精神、身体的个体化转变则与城市中的活动相关,若与小乡镇对比就会明确而清晰;正是城市中精细的分工的割裂,使得主体形式被转换为一种纯粹的物质形式,个体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于是,那些在蔡明亮电影中自我消隐的角色在城市里漫游,却展现出更多不同程度的情绪。

虽然这样的情景在现代社会中处处可见,但在蔡明亮的电影里则以激烈、惨淡的方式呈现,例如《河流》与《洞》里无处不在的涓滴、渗透、狂泄的水,在天花板、壁纸、地板、水盆、水槽、浴室、马桶里,漫流在心力交瘁、情绪崩溃的小康的母亲头顶,浇灌在寂寞无助、病态恋物的美美外围,它无疑投射出一个现代秩序崩坍、父权家庭解体与欲望横流的世代。

相对于无处不在的水,蔡明亮电影另外展现了一种封闭空间的疏离感。在理性社会规律的分类、分化概念下,所有现代空间被精准地计算出尺寸、坐落处,仿佛一切都在秩序的轨道上,索雅却指出有一种正在形成、隐藏在现代性内部深刻静“空间困境”,全球到地方空间组织的重构,为的是满足处于危机中的资本主义的迫切要求,如开掘超额利润的各种新机遇,寻求维持社会控制的新方式,刺激生产和消费的增长。这种发展不知不觉地加剧了空间化,却为主体所误识,忽略这种无止境的划分所创造的差异世界。因此,蔡明亮电影从简陋、狭小的场景开展,在透明澡间、三温暖、客厅、房间、厨房、旧市场、杂货店、厕所,凸显一个现代城市里存在的破败、杂乱的无序空间,一个繁华光鲜表象下的另一种真实面貌。

除却那些“异”于常态的部分,蔡明亮电影亦擅长描绘一种日常的机械性,以这些日常生活的点滴回到主体真实的生命体验。列斐伏尔指陈的日常生活不只是被异化的单调乏味的日常性,还指向被异化的生活,因而他区分“日常生活”与“日常性”,用以分别前现代与现代社会。他指出,我们正是在日常生活的世界中进入到与外在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的辩证关系的,也正是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各种欲望和潜力才得以发展起来。而这个“日常性”在《洞》与《河流》里借由各种形式与身体样貌构建出一个类似机械般重复、单调而具开放性的现代社会,用以突显人的欲望、病征与生命。

蔡明亮电影中的“日常性”如何被展现,可见诸《河流》中那些对家庭生活的描写。他们仅仅靠着肢体的动作,虚应故事地“履行”家庭诸如饮食、休憩、对话等等功能,而剧中人周遭的环境被简化到只剩下基本生活所需的对象——包括桌椅、床具、冰箱、浴缸、马桶,以及一些无法归类的小东西——以至于看不出这些人物的思想甚或“主体性”,遑论他们进行实质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洞》一片亦采用同样的手法,那些琐碎又片段的细节无时不在考验观众的耐性,其强烈的反讽性使得观众焦躁难安。

于是,居住者会发现自己身处模棱两可之中,就如齐格蒙·鲍曼所称的具有一种无限的、不确定的存在状态。这个没有终点的自我构建过程唯一可见的是身体,人们消耗的食品、饮料、药物及接触的化妆品、服饰等,被强加入生活规则中,使身体强健或苗条。这些被强加的生活经验及准则变成取代过去工厂、学校、军营等强制性机构的一种更全面性的规训。确切地说,启蒙与现代性的解放、自由却带来更多不确定,人们需要不断借由它物来得到保证,建立身份;换言之,现代性的幻象正是建构于无所不在的商品、消费世界之上,以此幻象满足了他者的空缺。

而这种社会现实与影像的对话,就是蔡明亮电影里亟欲传递的现代性与主体间的辩证关系,也是本雅明的“辩证意象”所指出的异化的征候,它揭示出资本主义衰败与救赎的独特关系。

五、结语

回到精神分析学说,“症状”具有某种意义,并与病人的“经历”有关。例如畏惧症与焦虑就具有一致性,当成人学会悬搁原欲与运用它,那么就不会转变成焦虑了。又如弗洛伊德在1914年《无意识》一文中所述,虽然无意识记忆可以通过物体而呈现自身,这种能力多半停留在隐而未动的状态。只要此记忆无法吸引意识的注意力,就会只能够以“潜在影像”存在。若要成为意识,成为事物表象,此记忆必须采取知觉的形式。而蔡明亮电影同时运用了两种技巧,一是将意识彻底化为知觉形式,那些由影像衍生出的观看、听觉、抚弄与无味,强烈标示主体生存之姿;一是将主体的现代经历具体化为征候,展现在命名、病症、欲望,并与其在现代社会下的失衡私密对话。

此针对现代主体漂流无根的辩证并不完全停留在“穿越幻见”上,蔡明亮显然不急于解决这种矛盾关系,如《河流》乱伦的父子在事发后,依然维持平和的相处,回到居住的临时旅馆,小康在天光鸟啾中还是歪着脖子;而《洞》里的小康与美美从洞中接触后,男白女红地在葛兰的《不管你是谁》歌声中翩然起舞,而后消失在一片黑画面中。这就像齐泽克所强调,就算穿越根本幻见,都还会有某种不由幻见支撑的欲望存在,而这种欲望就是分析者的欲望——不是想要变成分析者的欲望,而是契合于分析者主体位置的欲望。这也是拉康提出的主体本身的悖论,主体在客观化的语言中被深刻地异化,但当主体进行文化工作,却常在虚假的误识里忘却主观性,包括其存在、死亡及生存的个别意义。因而这个从笛卡尔以来的主体问题,正是它依赖着一种普遍性以支持主体自身的缺陷。

换言之,主体异化、疏离的形象,及其茬蔡明亮书写里破碎、不断往返的躯体,那些非“理所当然”即能接受的观看逻辑,恰恰指出“异”与“常”的现代社会正是其一体两面,必须依赖着彼此而存在。因而,蔡明亮不仅痛快地展演出象征秩序的创伤性,在处理现代性的集体征候中谈述负面风险也保留正面可能,一如蔡明亮认为他想深层地指出人们的不快乐,但却留下答案的开放性,也像俄底甫斯王在剧终时说的那段话:“你们的悲伤只为了自己,不及别人;我的悲痛却同时是为了城邦,为了自己,也为了你们大家。”

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篇8

根据《河南省卫生厅关于加强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镇对各乡镇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督导情况,为进一步加强我镇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目前我镇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与重性精神病人实际管理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充分认识到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的重要性,高度重视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特别是肇事肇祸倾向重性精神病人的筛查、治疗、随访、治疗管理工作,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积极主动向政府汇报,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联系,及时发现、研究、解决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认真筛查,及时通报

会同公安、社区等部门,加强重性精神病人的筛查、发现、登记和发病报告工作,重点做好肇事肇祸倾向重性精神病人的危险性风险评估,完善重性精神病人信息数据库。要及时将有肇事肇祸倾向的重性精神病人信息通报给同级综治、公安部门,建立部门间定期信息交换制度。

三、落实措施,消除隐患

要严格执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试行)》,加强信息报告工作。加强高风险和肇事肇祸倾向重性精神病人管理,建立健全患者监控、预警、救治、服务和管理机制。完善县医院和乡镇卫生

院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县医院及时将门诊或住院患者信息下转至乡镇,我院定期随访患者,督促病人服药,监测病情变化。认真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重性精神病人的随访管理措施,特别要加强流动人口和农村地区中重性精神病人的发病报告和治疗管理工作。严格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科学合理确定“强制治疗患者”的出院标准,同时做好出院后随访监测,预防和减少出院后的危险行为。

四、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持续提高其专业水平;进一步加强村医生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常识普及工作,充分发挥看护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看护人遵照医嘱督促患者服药的意识,提高看护人对医务人员随访或治疗工作的配合程度。

五、完成市卫生局和精神病医院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完成2015我院231人的患者筛查和录入工作,对辖区内管理的所有精神病患者,要定期随访,并将信息及时录入微机。做好危险行为病人的应急处置、随访技术指导、门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专项化验、复诊、紧急住院治疗和病人家属的护理教育。收集整理好各项资料。

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及流程 篇9

1、所有辖区在档病人均需登记在册并录入“北京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

2、各种信息登记及时,项目齐全,信息准确,字迹清楚,不得漏登。

3、有专人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工作,承担信息安全和保密责任,未经授权同意,不得泄露患者信息。

4、所有用于教学、参观等演示的患者信息,应设置为虚拟病历,禁止直接演示患者病历。

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及流程 篇10

重性精神病管理项目上半年工作总结

我院在县卫计局的正确领导下,协助县疾控中心,顺利完成我镇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管理项目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院领导高度重视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对此,医院形成由领导牵头,社会防治科具体负责的工作模式。

二、健全制度,规范行为

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服务行为规范,明确了责任,规范了医务人员的行为。

三、加强培训,重视宣传

一是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由公共卫生科牵头,公共卫生科派专人去县疾控中心接收培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的同时,组织全镇乡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建立和完善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网络将先进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理念引入到医院管理,用于到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中。

二是为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排查工作,在辖区内地毯式筛查,做好可疑患者的线索排查和登记。

四、工作进度

1、我院先后排查出27人次参加疑似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复核诊断。

2、复核诊断情况:诊断复核14人,建档立卡14人。

五、存在的问题

1、目前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足,导致入户调查难度增加。

2、公卫人员对重性精神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一。

3、各部门重视程度不一。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协调,强化职能。

2、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精神卫生日的宣传工作。

3、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卫生院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培训教案 篇11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培训教案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主要表现为狂燥不安、偏执、抑郁、焦虑、幻听幻觉、敏感多疑、强迫急躁、思维紊乱、胡言乱语、乱摔东西、冲动、伤人、不能控制自己等。病时患者可能出现一种毫无根据的错误想法,怀疑有人要加害于他,坚信配偶有外遇,听到有人议论他,指责他,威胁他,看见奇怪的影像,闻到不愉快的气味,尝到食物中有特殊的气味等一些虚幻的知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以至最终悲观绝望而自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

通过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服务包的实施,构建精神疾病防治体系,探索构筑医院社区一体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完善辖区对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降低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加强医院对于精神疾病防治的公共卫生能力和提高医务人员对重性精神疾病规范化治疗的能力。促进基层精神卫生疾病防治网络的完善,使服务内容转化为常规工作。

一.目标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服务目标

1、建立综合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行为的有效机制。

2、提高治疗率,降低危险行为率。

3、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

4、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对重性精神病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和回归社会的比率,减轻病人、家庭的痛苦,减轻社会的压力。

二.主要任务

1、登记、评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2、随访有危险行为倾向的患者。

3、向有危险行为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

4、应急处置患者。

5、紧急住院治疗。

6、解锁救治关锁病人。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通过政府投入购买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促进农村卫生资源整合,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的能力。

2.市场竞争原则。各乡镇在选择服务提供者时,应在同等条件下,鼓励符合准入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参与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工作,形成竞争机制。建立退出机制,对服务质量与绩效考核差的服务提供者,由其它服务提供者竞争性替代。

3.绩效优先原则。绩效考核结果是提供方获得服务报酬的前提和基础,是购买方(政府)支付报酬的依据,从而鼓励提供方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4.需方考核原则。在对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进行绩效考核时,应注重需方(即接受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服务的对象)对服务满意度的考核。

四. 服务对象

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

(一)建立健康档案

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时,除需要由家属提供的自愿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外,还应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按照要求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包括患者监护人姓名、监护人电话、初次发病时间、既往主要症状、既往治疗情况、最近诊断情况、最近一次治疗效果、患病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关锁情况等。

(二)随访评估

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三)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1.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2.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3.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4.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5.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增加对患者的随访次数。(随访服务记录表见附件6,精神病患者评估表见附件7)

(四)健康体检

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五)随访包括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

重性精神疾病工作制度及流程 篇12

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公历):年月日 现住址:湖北省 随州市随县 殷店 街道(镇)村组

诊断: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非分化型精神分裂症

知情同意书签字人姓名:与患者关系:患者本人监护人亲属知情同意书签字人住址:湖北 省随州 市随县 殷店街道(镇)村组

联系电话:

本人(代表患者)同意下列事项:

① 为有利于今后得到连续性的治疗和康复,同意加入居住地的精防机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并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随访和康复指导。

② 同意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或者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收集相关信息。授权医院将住院期间诊疗情况、治疗方案及在社区/乡镇康复措施建议等事项,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出院信息单》的书面形式,转至居住地的精防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或者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③ 患者登记加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有权接受居住地精防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或者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随访和康复指导。

④ 患者登记加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其个人信息以及有关重性精神疾病的治疗、康复、随访等信息将受到隐私保护,所有信息只用于提供服务。以上《参加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内容,本人已仔细阅读并理解,获得了充分的知情同意权。为此,本人自愿做出以下选择,并签字。()同意参加()不同意参加

上一篇:着力办好基层党建示范区下一篇:想念父亲的经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