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源性精神疾病

2024-05-23

胎源性精神疾病(共5篇)

胎源性精神疾病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 食品安全也成为全球性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世界上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 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 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均未得到有效的控制, 仍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 因此, 保障食品安全, 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 依然迫在眉睫[1]。

1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1.1 社会发展因素

食品安全贯穿于从种养殖到餐桌的全过程, 食品的生产、加工、分布、贮存及销售的形式与社会的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和社会文明诚信程度紧密相连。它的结构形成可深刻地反映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统计, 发达国家每年约有二分之一的人感染食源性疾病,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食品安全甚至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1.1.1 欠发达农村群体:

多数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 食品的体制是很简单的, 多数人的食物供应为自产自销自食为主, 并且不管是个体或团体, 进行食品交易是在当地集贸市场进行的。从外地购买一些如食盐、糖、调味品等加工食品的必需品, 在此情况下造成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包括饮用非饮用水, 食品加工方式不当、家庭卫生习惯不良, 特别是不恰当的食品处理习惯以及生熟不分等不安全的贮存习惯。

1.1.2 城市低收入群体:

与农村地区比较, 多数人的食物供应主要依赖于购买食品, 购买食品的费用占收入的大部分, 因收入水平低和人工密度增加等方面的因素, 造成食品安全上存在很多问题, 使原有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为严重, 造成了不应有的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性。引起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是:饮用水不洁、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家庭及流动摊贩、小作坊、小食杂店、小吃店等的不卫生操作。

1.1.3 城市高收入群体:

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 用于购买食品的费用占有效收入的百分比降低了, 经济条件较好, 生活节奏较快, 人们愿意购买更多的半成品或即食食品, 从而大大减少购买食品和制作食品的时间。由于生的食品原料, 尤其食用肉、家禽以及鱼等进入厨房时, 常被病原微生物污染, 对食品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不正确的烹调习惯、食品在常温下贮存、食物反复加热以及食品运输、销售、制作过程食品间的交叉污染等。

1.2 社会文化因素

食品和食品安全既是一个饮食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确定食品的营养项目、食品的制备方式、食用的条件与宗教礼仪和其他因素有关的禁忌和传统, 都反映了基本的文化、生活条件、宗教信仰和民族的自尊。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惯对保障健康与导致疾病起着主要的作用。

食物彻底烧熟煮透、饮食前洗手、通过盐渍或晒干以及风干保存肉食和水果等这些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有益健康。而喜欢生食、发酵食品、饮食前不洗手等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是有害的。

1.3 社会环境因素

环境污染因素遍布世界各个地方, 所有污染最终都可能通过食物链反馈到人类, 影响人类健康, 造成食源性疾患。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 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 形成甲基汞。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的水俣事件, 导致1 004人死亡。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 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 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 000多人受害。食品产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会明显加剧食源性疾病的危险。人口增长、盲目的城乡一体化,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无计划的迁移以及势必产生的大量的低收入群体甚至无正常收入群体, 使环境污染更为严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恶劣的居住、生活条件, 加剧了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危险;环境中某些污染物, 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迁移并在生物体内逐级蓄积, 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达到危害人类健康的程度。

无论是直接的土壤污染, 还是由土壤污染导致的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最终都会对动物和人造成危害。可能引起的危害包括: (1) 功能异常和激素水平异常; (2) 生殖障碍和种群下降; (3) 肿瘤; (4) 行为失常; (5) 免疫系统障碍; (6) 性别混乱。

2 食品安全与防控食源性疾患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2.1 影响国际贸易

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一体化与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全球食品流通加快, 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安全风险会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极大危害, 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涉及整个国家经济利益的国际经贸问题。不仅影响本国进出口贸易, 也对世界贸易产生影响。同时, 国际贸易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并在调节国内食品供求中发挥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是国与国进行食品贸易的重要条件, 也是引起贸易纠纷的重要原因。曾在WTO对簿公堂达4年之久欧盟与美国、加拿大贸易纠纷案, 就是因为欧盟禁止进口美国、加拿大在饲料中使用了激素的牛肉[2]。新西兰奶粉检出肉毒杆菌, 造成奶粉销量大减, 近年来, 欧盟以食品安全和保护消费者为由, 对美国的转基因食品进行抵制, 导致了欧美之间持续不断的贸易争端。上海福喜食品使用过期食用肉的问题, 有1/3的日本餐饮和超市减少从中国采购食材。

2.2 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食品安全是食品品牌的安身立命之本, 是食品企业的生命。2008年“三鹿”乳业集团生产的奶粉含三聚氰胺成分导致众多婴幼儿患上尿路结石事件, 成为了一起超越国界极具影响力的社会事件, 董事长等相关责任人被判刑。“三鹿奶粉事件”的主角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 作为乳品行业的“龙头”, “带头”引发了中国食品安全史上负面影响最大的事件。事件不仅导致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信心急剧下降, 而且导致洋奶粉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台湾强冠公司被爆料采用劣质地沟油生产“全统香猪油食品厂破产。北京“福寿螺事件”肇事福寿螺产自广西桂林。福寿螺风波带来的连锁反应, 致使鱼、虾、蟹等水产品也受到连累。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1996年开始就一直稳居全国各产业部门的首位, 食品业也是包容和关联产业最多的行业之一,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立命之本。

2.3 公共卫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食品安全, 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就是保护生产力。为人民健康服务, 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是公共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 保证食品安全, 保障公众的健康权益, 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是公共卫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 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承担保障食品安全, 防控食源性疾病的责任, 食物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为人类获取各种营养素的来源, 对机体产生重要的健康效应, 安全营养的食品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健康长寿, 而不安全的食品则可能引发一系列急、慢性食源性疾病。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应加强社会公治, 组合拳应对,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 也是管出来的, 加强法制, 健全基础机构, 做好流行病学监测与人员培训, 以及搞好教育等各项预防性工作, 才能控制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 获得食源性疾病的充足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 定期报告及专门研究可用以获得必要的信息, 从而使政策的制定成为可能, 并为立法及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基础。

目前, 我国和许多国家一样已建立了疾病监测报告系统, 在食品安全方面虽然取得了重大进步, 但在食源性疾病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缺乏系统规划和组织, 尤其缺乏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监测、暴漏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的数据, 更缺乏检验性技术, 造成无法可依。从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出发, 研究开发我国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检测、控制和监测技术,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支撑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适应国际贸易的食品安全技术标准和检测体系迫在眉睫。

食品安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涉及到人们的健康和安危, 因多种原因导致的人口流动、饮食习惯的改变、食品加工方式的变化, 新的食源性疾病会不断出现, 食品安全的形势会变得更加严峻, 故应以FAO/WHO提倡的危险性分析作为食品安全系统政策的基础, 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 监测新的食源性疾病, 确定食源性致病菌在食物链中相关的食品, 寻找预防食品污染的关键环节, 那制定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和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食品,安全,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

参考文献

[1] 郑华英, 龙一兵.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2.

[2] 卫生部.关于执行禁止进口和销售发生疯牛病国家牛肉公告中有关问题补充通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1.

胎源性精神疾病 篇2

第8期

交口县人民医院预保科

2013年12月

医院组织食源性疾病知识培训

为加强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2013年11月20日,我院举办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由内科主任梁惠杰主讲,要求全院医务人员参加。

培训重点学习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概况,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定义、报告范围、工作流程、报告卡的填写及注意事项、治疗措施、应急处置办法等内容。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10项建议 篇3

(1) 不买不食腐败变质、污秽不洁及其他含有害物质的食品; (2) 不购买无厂名厂址和保质期等标识不全的定型食品; (3) 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档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 (4) 不食用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2 h的熟食和剩余食品; (5) 不私自采食瓜果蔬菜和野生食物; (6) 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 (7) 不饮用不洁净的水或者未经煮沸的自来水; (8) 直接食用的瓜果应用洁净的水彻底清洗并尽可能去皮; (9) 进食前或便后应将双手洗净; (10) 在进食的过程中如发现感官性状异常, 应立即停止进食。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篇4

天医发[2017]1号

关于印发《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 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各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按要求落实。

2017年1月6日 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建立起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平台,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汉云

副组长:杨 帆 高汉武

成 员:刘 东 王 莉 高茂强 高成鲛 冷火军 邓艳红 李 洁 马 悦 信息网报员:高汉武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高汉武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

信息网报员职责: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及上报

综合门诊、急诊门诊、住院内科、肠道门诊: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及时报告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

(二)重点监测科室:综合内科、住院内科、肠道门诊、急诊科、妇产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综合内科、急诊科和肠道门诊的就诊者。

(四)监测内容

许多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呈现慢性或亚急性集体损害,疾病不具有特征性表现,病例在人群中的累积过程缓慢、分布散在,特别是对于未来新出现的食源性健康损害,由于无法预知其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因而很难采用特定疾病报告的方式进行监测。针对这类可能在人群中发生的食源性健康损害,所以建立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机制。主要监测内容如下:

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 本监测方案所指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针对的是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及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年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流行病学知识等无法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未能找到相关病因;(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未能明确相关原因;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并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2、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情况 本方案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方案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2)原因明确的食物中毒;

(3)诊断和鉴别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4)未经试点医院会 诊、也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3、具体内容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就诊患者的一般信息、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具体见附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三、监测流程

(一)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二)临床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上报预防保健科,报告卡填写时字迹应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三)接诊科室立即通知医务科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专家会诊确认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

(四)医务科将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交由预防保健处,预防保健科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天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天全县卫生局,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病历复印件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预防保健科在向当地县疾控中心提交上述材料前,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六)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救治流程

1、确认为异常病例者,医务人员要积极实施救治,必要时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

2、如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五、信息报送

信息网报员收到《食源性疾病报告表》、《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1个工作日内进行网络上录入、上报到天全县疾控中心进行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的审核。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主动地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应主动向主管院领导报告,并组织院内专家进行会诊并及时报市疾控中心及市卫生局。

(三)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社区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篇5

1 社区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

1.1 食源性疾病的现状: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人们食用的食品中的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我国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成为食品安全预防工作以及基层疾病预防工作的重点。近年中, 我国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食源性疾病。2012年中国科协举办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 食品安全专家表示, 食源性疾病是我国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1,2]。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2013年8月发布的我国食源性疾病的调查报告显示, 被调查的部分省区内在2012年中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为0.56次/人年, 其中由于食源性疾病引发的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为0.157次/人年。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当前数量最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是食源性疾病[3]。

当前食源性造成的危害十分突出, 危害着公众的生命和健康, 成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国家卫生部2006年至2010年发布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通报表明, 期间共计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023起, 发病36920人, 死亡967人[4]。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卫生部公布的数据仅指食源性的“中毒事件”, 并不包括食源性的感染问题, 也不包括没有被通报的不属于“中毒事件”的食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在食源性疾病中食源性的感染问题, 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 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实际发生情况, 要比卫生部发布的通报数字大。

1.2 社区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情况:

食源性疾病虽然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威胁中人们的健康。但是, 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缺乏认识, 重视不够, 由于人们的疏忽大意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经常发生。2013年, 我们在基层社区医疗卫生公众中, 对所在社区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情况进行过调查, 以了解社区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情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

我们在社区卫生预防工作中, 对哈尔滨市某社区的部分居民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调查内容主要有:食源性疾病的常见情况,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原因、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情况。居民对1年中是否发生食源性疾病问题的回答是, 有90%的居民回答1年中自己发生过, 有72%的居民回答发生过2次以上。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情况的认识是, 有56%的居民认为危害很大, 有23%的居民认为问题不大, 有17%的居民认为是常见问题、不是大事。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常见情况的回答, 多数选择的是因食物变质造成, 占85%, 也有选择食品自身有问题的。

2 社区居民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对策

食源性疾病是经常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也是基层社区卫生防疫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当多是由于居民缺乏重视、缺乏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意识。因此,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 应当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 提高居民预防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2.1加强对居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是预防食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主动性的预防措施。2011年5月,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 (2011~2015年) 》, 要求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 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制观念与主体责任意识, 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以提高监管能力, 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是食品安全预防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预防措施。通过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与意识, 提高公众认知与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公众中, 应当注意开展以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为内容的宣传工作, 每年要采用宣传栏、宣传传单等形式, 定期对居民进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宣传工作。

2.2 提高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意识:

大量的食源性疾病是由于人们对食源性疾病的重视不够、缺乏预防意识造成的。加强居民的预防意识, 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能力, 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如对于有毒动植物的食用, 通过加强预防, 就可以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常见的有毒动植物, 如毒蘑菇、没有熟透的菜豆。动植物中自然存在的毒素的对食用者构成很大的风险, 应当重点预防自然原因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存在安全风险的动植物, 在预防措施上, 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提高风险预防意识, 把好食品的入口关。预防食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首先要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重视, 才能提高预防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食源性疾病成为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15 (9) :7.

[2]姚敏.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最大敌人[N].中国消费者报, 2012-11-12.

[3]张昊.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最大食品安全问题[N].健康报, 2013-8-12.

上一篇:主题构图论文下一篇:幼儿园古诗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