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2024-08-21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共10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篇1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的对象:(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2.异常病例/事件是指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特异性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

4.至2016年底,各哨点医院承担监测工作的临床医生培训率达(100%)。5.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后,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卫生计生)行政部门。6.一旦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医院应当及时(组织院内会诊),会诊确认后,在(1)个工作日内将报告卡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报至所在地疾控中心。

7.同一哨点医院短时间内发现(2)名或(2)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常病例属于可疑聚集性病例。8.至2016年底,各哨点医院网络报告及时率达(100%),准确率达(100%),可疑聚集性事件发现率达(90%)以上。

9.5-10月,每所医院每月至少采集报告(10)例,其余月份每所医院每月至少采集报告(5)例。

10.医院专管人员每日收集病例信息表,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完成网络报告的时限是(1个工作日)。

11.如没有填写(暴露信息),则该病例不予采纳,不计入当月工作量中。

12.被上级部门审核退回的数据,哨点应在(1个工作日)个工作日内完成修改、上报工作。

13.专管人员对院内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行(周)督查制度。有督查(计划),督查(记录)和结果追踪落实。

14.《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表》中所列的发病、就诊时间应精确到(小时)。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单位 姓名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集的对象:()。2.异常病例/事件是指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特异性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

4.至2016年底,各哨点医院承担监测工作的临床医生培训率达()。5.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后,及时报告当地()部门。6.一旦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医院应当及时(),会诊确认后,在()个工作日内将报告卡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报至所在地疾控中心。

7.同一哨点医院短时间内发现()名或()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常病例属于可疑聚集性病例。

8.至2016年底,各哨点医院网络报告及时率达(),准确率达(),可疑聚集性事件发现率达()以上。

9.5-10月,每所医院每月至少采集报告()例,其余月份每所医院每月至少采集报告()例。

10.医院专管人员每日收集病例信息表,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完成网络报告的时限是()。

11.如没有填写(),则该病例不予采纳,不计入当月工作量中。12.被上级部门审核退回的数据,哨点应在()个工作日内完成修改、上报工作。

13.专管人员对院内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行()督查制度。有督查(),督查()和结果追踪落实。

14.《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表》中所列的发病、就诊时间应精确到()。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篇2

1建设目标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视, 食品安全卫生现场监督、抽检、污染物监测及食源性疾病调查等产生了大量的数据, 目前所有数据几乎全靠人工收集、统计, 工作量大, 处理速度慢, 不利于综合分析、利用和及时为决策提供支持, 不能适应当前食源性疾病防制的需要。因此, 从本地区的需求出发, 努力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的建设。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 可以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建立食源性疾病防制机制, 可以建立地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数据库, 为科学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可以实现预警、评估的网络智能化分析系统, 为食源性疾病防制控制提供支持。

2建设内容

2.1信息收集系统

2.1.1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收集系统建立监测信息收集系统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基础。县 (区) 、街道、乡镇、医院等基层单位, 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 并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报告至市级疾控中心, 由市疾控中心完成资料数据的分析[2]。⑴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报告信息收集:哨点医院确定相关科室作为哨点科室 (如肠道门诊) 。哨点科室的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 通过系统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 并报送至医院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对报告卡进行审核, 并参考《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向当地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⑵食源性疾病暴发信息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 收集辖区内发生的重大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的详细调查报告以及已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中毒因素检测及分析报告等, 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和数据分析。⑶食源性疾病社区人群的主动监测信息收集:采用电话调查或入户问卷调查方式掌握居民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频次、引起居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食物。

2.1.2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收集系统食品污染物数据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网络, 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 有利于开展切合实际的危险性评估, 创建食品污染预警系统。无锡市从2001年起设置了20多个食品污染物监测点, 按照监测方案, 确定了重金属、农药残留、兽 (渔) 药残留、环境有害物质等50项食品污染物项目。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收集系统主要包括: (1) 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和评价信息收集系统, 通过对指示性食品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进行监测, 了解污染水平, 建立食品污染状况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系统, 开展危险性评价。⑵食品中生物污染物监测与评价信息收集系统, 通过建立致病菌的监测网络, 对重点食品实施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 及时发现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食品生物性污染问题, 进行危险性评价。

2.1.3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收集系统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收集系统包括两个部分:⑴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 具体是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监督信息、监测信息、量化分级等有关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库, 加强信息交换。在监督过程中有的放矢, 主要利用企业的量化分级信息, 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监督管理。⑵食品卫生监督检验信息, 汇总各监督管理部门 (如药监、工商、技监、卫生监督等部门) 的监督检验的信息。信息来源于各监督部门以及各检验机构, 如:各疾控中心的卫生检验系统。

2.1.4气象信息收集系统微生物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容易生长繁殖, 因此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每年的5~10月份为高发月份。另外, 温度、湿度、降雨等气象因素影响食品的腐败变质、蚊虫苍蝇滋生等情况, 因此, 通过对气象信息与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的分析, 可以为食源性疾病的预警提出有价值的参考。

2.2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作为信息的处理部分, 是整合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的核心。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也是一个平台, 从信息收集得到的信息资源在此平台整理, 达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它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 是为决策提供各种支持信息的部分包括数据分析、趋势分析和状态评估等。通过数据的分析, 得到一个时间段各种食品中不同危害物的检测统计及地理分布信息, 帮助决策者掌握和分析食品安全情况, 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采用各种方案进行趋势分析, 以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给出分析结论, 帮助决策者了解、掌握食品安全变化以及食源性疾病发生规律, 预测发展, 采取应对措施。运用数据开采和人工智能技术, 从数据仓库中挖掘知识, 并将其放入模型库的专家系统知识库中, 由专家系统得出定性分析以辅助决策[3]。

参考文献

[1]曹一鸥.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简介[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7, 23[5]:607-609.

[2]戴月, 袁宝君.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简介.预防医学情报杂志[J], 2005, 16[2]:61-63.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制度 篇3

主动监测掌握本辖区食源性疾病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为研究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规律、疾病负担、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1、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篇4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不管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我院自2010年即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每年都较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监测任务,尤其是及时发现并报告的五彩冰激凌中盐酸克仑特罗中毒事件及狗肝中毒事件,为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控制事态发展,从而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贡献。现为进一步做好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5年版)、《2016年??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进行修订。

一、组织领导

调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组织组成,调整后人员组成如下: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专家会诊组 组 长:

成 员: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副主任。

医院食源性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办公室主任???(兼任)。

二、监测内容

1、监测科室 包括:各临床及医技科室。

2、监测病例定义

(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食源性感染性病例和食源性中毒性病例。

感染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真菌毒素中毒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3)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指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1人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3、报病数量要求

医院2016年全年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总数不低于400例,应做到应报尽报。

4、填报流程与时限(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病区医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中“上报卡管理”进行填报,门急诊医生填写纸质“信息表”进行报告);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中毒性病例、2例及以上同源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的,在诊断后1小时内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在24小时内报告预防保健科。

预防保健科对于疑似食源性聚集病例甚或死亡病例立即电话报告??市卫生计生委并及时予以网络报告;对于个例食源性中毒性病例立即电话报告??区食安办(12331),对于其他个例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例于诊断后48小时内实现网络直报。

(2)食源性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异常病例应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在1小时内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及医务处。

医务处负责组织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会诊工作,预防保健科在必要时配合会诊并承担病例信息的上报工作。对于个例食源性异常病例,于16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在会诊后当天报告??市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含患者病历及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复印件)及时报送??市疾控中心;对于2例及以上食源性异常病例,于2小时内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将会诊后确定的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立即报告??市卫生计生委,将患者信息纸质材料及时报送??市疾控中心。

(3)食源性传染病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食源性传染病病例须同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按照传染病报告时限进行报告。

5、病原学检验

我院开展食源性疾病病原学检验工作,采集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病人的生物标本,由医院检验科进行特定病原体检验。

(1)监测对象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及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2)检验项目

采集病人的粪便或肛拭标本,检验项目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诺如病毒等。

(3)监测要求

(a)尽量在用药之前采集病人的粪便或肛拭子标本。

(b)检验科完成菌株分离鉴定工作后,及时将菌株送至??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进行生化、血清型、毒力基因的复核鉴定。

(c)检验科全年检验生物标本总数不低于200份。

(d)细菌性病原体总阳性率不低于6%,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率不低于6%。(e)各相关科室应积极配合疾控中心、药监部门等机构开展调查处置工作,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的标本复核工作。

(4)信息录入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篇5

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实施方案

为做好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了解我省食品安全现状,切实掌握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结合我院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特制定我院2016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依据

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章第十四条明确说明:“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第七章第一百零四条指出:“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二、目的

为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三、领导小组 组

长:吴玉峰 副组长:魏新社 成员:宋光明、王全兴、郭立军、张学睿、李伟、刘兰茹、王中阳、朱林、唐朝峰、田登利、王国民、代灿灿

2、职责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医务科职责:负责对食源性疾病诊断、必要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

感染管理科职责: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收集食源性疾病信息表,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临床医生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四、监测细则(1)定义:

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2)重点监测科室:内科、儿科、肠道门诊、急诊科等科室。(3)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优先)监测对象包括: 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4)监测内容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是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监测包括病例信息监测收集和病例上报两部分工作内容。

监测内容监测化学污染物及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负担调查有害因素监测病例监测

五、监测报告流程

⑴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后,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等上报感染管理科。

(2)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感染管理科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信息确认后,,在2 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监测信息。

(3)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六、救治流程

(1)发现食源性异常病例,医生立即上报感染管理科,感染管理科及时报告疾控中心。

(2)如果在短时间内发现2 名或2 名以上食用同一食物或在同一就餐(送餐)场所共同就餐后出现症状相似的聚集性病例或原因不明的异常病例,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七、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病例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2)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及时主动地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上报感染管理科。

(3)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严格奖惩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试卷 篇6

资料与方法

所有监测病例信息来源于寿光市人民医院报告至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并经各级疾控审核的有效数据。人口数据来源于寿光市公安局。

方法:将所有监测病例信息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按人群特征、时间分布、可疑食品种类、进食场所等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

人群特征:2015年全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309例,男156例,占50.49%(156/309),女153例,占49.51%(153/309);30岁以下人群报告病例数152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49.20%(152/309);监测病例中年龄最小的9个月(可疑食品种类为乳及乳制品),年龄最大的87岁(可疑食品种类为菌类及其制品),两者均为女性,见表1。

时间分布:按季度监测病例报告统计:2015年第3季度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最多224例,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72.49%(224/309),见表2。

按月份监测病例报告统计:2015年7月食源性疾病报告病例最多,98例,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31.72%(98/309),见表3。

可疑食品种类:2015年报告的309例病例中,病例报告了可疑食品种类共308例,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99.68%(308/309)。其中占前3位的分别是水果类及其制品、多种食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分别占20.06%(62/309)、18.12%(56/309)和13.27%(41/309);监测病例报告中男性可疑食品分类占首位的是多种食品,23.08%(36/156),女性占首位的是水果类及其制品,23.53%(36/153),见表4、表5。

进食场所2015年全年报告的309例病例中,按进食场所统计发生在家庭中的居首位,占72.17%(223/309),其次为餐饮服务业和集体食堂均为10.68%(33/309),零售市场2.91%(9/309),其他场所3.56%(11/309)。

讨论

山东省2011年启动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寿光市成为首批开展食源性疾病哨点监测的县市区之一。笔者通过对该系统收录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能更好地掌握寿光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和趋势,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结果显示,2015年全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309例,男156例,女15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岁以下人群报告病例数152例(49.20%),与相关报道一致[3,4];监测病例中年龄最小的9个月(可疑食品种类为乳及乳制品),年龄最大的87岁(可疑食品种类为菌类及其制品),两者均为女性。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6-9月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累计报告267例,占全年报告总数的86.41%,与有关报道一致[5]。寿光市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细菌及蕈类植物生长,从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提示应根据季节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由于2015年8月份我市多雨,发生了10起共37例因食用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40.54%(15/37);究其原因为夏秋季节野蘑菇生长旺盛,部分市民误把毒蘑菇当成可食蘑菇采摘食用引起。为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各相关部门应广泛宣传蘑菇中毒的危害性,不采不吃野蘑菇,尤其是老年人,应作为重点管理人群。

结果显示可疑食品种类占前3位的分别是水果类及其制品、多种食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监测病例报告中男性可疑食品分类占首位的是多种食品,女性占首位的是水果类及其制品。从侧面反映出男女饮食习惯的不同,提示在食源性疾病预防中应针对不同性别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监测结果显示,寿光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发生场所居首位的是家庭,占72.17%(223/309),说明家庭进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提示应加强家庭主妇等人群膳食指导和相关知识的培训。

寿光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目前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情况,较为客观地达到监测的目的。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建议可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开展县、乡、村3级联动的监测模式,提高监测的规范化和数据的实用性,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寿光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现状,掌握其发病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寿光市2015年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全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309例,30岁以下人群(49.20%);监测病例中年龄最小的9个月,年龄最大的87岁,两者均为女性;6-9月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可疑食品种类占前3位的分别是水果类及其制品、多种食品和蔬菜类及其制品;发生场所居首位的是家庭(72.17%)。结论:应根据季节特点针对性地对重点人群、场所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监测的规范化和数据的实用性。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监测,流行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章第一百五十条,2015年4月24日.

[2]黄兆勇.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和监测现状[J].应用预防医学,2012,18(2):152-128.

[3]周洁,梅树江,蒋立新,等.深圳市福田区社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4,30(2):120-123.

[4]沈婷,黄闽燕,沈利明,等.2013年-2014年杭州市西湖区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22):3924-3926.

食源性疾病培训教案(范文模版) 篇7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整理了食源性疾病培训的课件,欢迎阅读!

一、WHO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天然毒素等,二、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要素:

病源物----致病因子;

传播媒介----食物;

临床特征----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三、按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四、按发病机理可分为2类

食源性感染和食源性中毒

1.食源性感染(foodborne infections)

食源性感染通常是由摄入受细菌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感染有以下2种发病形式:

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并在肠黏膜或其他组织中繁殖;

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损害周围的组织或影响正常器官或组织的功能。这种类型的感染有时被称为毒素介导型感染。

食源性感染的发病特点:

由于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食源性感染的发病潜伏期要比大多数食源性中毒性疾病长得多。潜伏期一般以天数计。

食源性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而且感染经常伴有发热症状。

食源性感染的病死率很低。

能引起感染的细菌常常具有定向特点或某种黏附因子,常常可以侵犯肠道的某个特定部位,并在肠道内繁殖。

有些食源性感染可以引起某些并发症或后遗症,病变常可累及心血管、肾脏、关节、呼吸系统或免疫系统等。

2.食源性中毒

食源性中毒是摄人已受到某种毒物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中毒性疾病。

食品中各种毒物的来源主要有:

某些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毒素;

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毒重金属等);

动植物或真菌天然存在或形成的毒素(如某些有毒鱼类、有毒贝类和某些有毒野生蕈类)。

食源性中毒的发病特点:

即使没有摄入活的病原菌,只要摄入毒素污染的食品,也会引起发病。

中毒性疾病的潜伏期通常可以分钟或以小时计。

中毒性疾病最常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发病症状是呕吐。

食源性中毒的病死率较食源性感染高。

食品中所含毒素的检测要比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更有意义。

五、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定义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中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描述: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疾病或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特征: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

程)及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年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流行病学知识等无法解释;

注:有明确诊断或病因的疾病不属于:国家法定传染病;原因明确的食物中毒;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无

法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并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注:无法解释 ≠ 诊断和鉴别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属于食源性疾病范畴,具有一定流行病学特征

除已知其他病因及诊断明确的疾病外的,一类临床症候群 哨点医院的承担的工作内容

医疗机构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承担的角色

1、发现者

2、治疗者

3、报告者

我院为龙潭区唯一一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

哨点医院的职责

1、培养医护人员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意识。

2、发现病例及时向辖区CDC报告。

3、设置专科/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并及时组织院内专家对发生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进行会诊。

4、配合CDC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5、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

临床医生职责

1、接诊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人/异常健康事件(包括食物中毒),临床医生应有责任感、责任心。

2、熟悉疑似食源性异常疾病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各种疾病表现和各类辅助检查。

3、每位医生应该有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人/异常健康事件(报告食物中毒)的发现、报告的意识。

4、接诊医生应该熟悉和熟练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和排除标准。

5、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人/异常健康事件(包括食物中毒)应积极开展救治工作,同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及时补上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食源性疾病试题 篇8

姓名

填空

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2.食源性疾病监测对象包括对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性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3.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标本采集信息等。

4.病例定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5.标本运送用于细菌检测的粪便标本应尽快送往哨点医院临床检验实验室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 h。

6.食源性诺如病毒病致病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贝类。除此之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三文治、蛋糕、冰霜、冰块等也能引起食物中毒。

7.食源性甲型病毒性肝炎致病食品: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生食或半生食毛蚶等贝类、蟹或水果、蔬菜,等食品。

8.食源性霍乱弧菌病致病食品:引起发病的常见食品主要有水产品、海产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9.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2人以上或出现1名及1名以上死亡病例的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 篇9

1、发现病例:临床医生发现与食品有关或怀疑与食品有关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

2、填写报告卡:临床医生根据食源性疾病病例或事件定义诊断病例或事件,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或《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报告:

1)临床医生将“表”或“卡”及时送交院感科(正常上班时间)或电话通知(节假日、休息时间)。

食源性监测方案 篇10

为支持我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构建“县乡村一体化”食品安全工作体系,切实做好我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设置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长:靳东育

副组长:康广德

成 员:李杰 魏冬雪 张纪云 宋月清

信息网报员:韩雅峰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

三、(一)监测内容

1、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

3、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义的患者。

4、监测人员:全院各门诊科室均是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责任人。

5、病例信息采集

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饮食史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

6、生物样本采集上送

接诊医师依据监测病例定义,采集病人的粪便和肛拭子样本。用于区CDC细菌检测的粪便样本,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h。

(二)信息报送

上一篇:施工质量自查自纠总结下一篇:成长中我拥有了友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