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致病菌鉴定(精选7篇)
食源性致病菌鉴定 篇1
2010年6月, 锦州地区某养殖户购进4000只鸡, 养至13日龄以后开始发病死亡, 共死亡300多只, 经临床诊断为鸡大肠杆菌病, 我们对发病鸡进行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对分离菌进行了药敏试验, 为临床合理选择药物, 有效防治鸡大肠杆菌病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共6株, 分别从该养殖户病死鸡脏器中分离, 死亡鸡6只, 死亡时间不超过6h。
1.2 细菌分离培养
取具有典型病理变化的病死鸡肝脏、心血、脾脏涂抹于普通琼脂平板上, 37℃培养18~24h, 观察结果。抹片, 革兰染色后镜检。挑取表面光滑, 边缘整齐, 灰白色半透明的单个小菌落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 于37℃培养18~24h。
1.3 细菌形态学观察
取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培养18~24h的新鲜菌落, 抹片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1.4 生化试验
取待检菌纯培养物分别接种在蛋白胨水、缓冲蛋白胨水、枸橼酸盐、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尿素琼脂、三糖铁琼脂、半固体琼脂培养基上, 置37℃恒温箱中, 培养18~24h, 观察结果。
1.5 致病力测定
1.5.1 菌液制备将分离菌接种于营养肉汤, 于37℃培养20h, 4℃保存备用。
1.5.2动物试验小鼠10只, 随机分为2组, 5只/组。一组为试验组, 另一组为对照组。试验组腹腔接种营养肉汤菌液, 0.2mL/只;对照组腹腔接种相同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 隔离饲养。
10日龄鸡10只, 饲养1周, 临床健康。随机分为两组, 5只/组。试验组鸡颈部皮下接种0.2mL营养肉汤菌液;对照组接种相同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 隔离饲养。
1.6 药敏试验
1.6.1 药敏片磺胺嘧啶、罗红霉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 上海市伊华有限公司生产。
1.6.2 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平板。
1.6.3活菌计数用灭菌生理盐水以0.9mL+0.1mL的方法倍比稀释至10-6, 取0.2mL涂布于巧克力琼脂平板, 平皿置含5%~10%CO2培养箱中, 经37℃, 24~48h培养后数其菌落, 以其菌落数乘以0.5×107即为活菌浓度 (CFU) 。
1.6.4接种将0.1mL菌液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表面, 用曲玻棒涂开, 在室温下干燥5min, 待平板稍干即可放药敏片, 药敏片之间的距离大约2cm, 药敏片与边缘距离大约1.5cm。将平皿置含5%~10%CO2培养箱中, 培养18~24h, 观察药敏片周围有无抑菌环, 量取其直径 (包括纸片直径) 大小, 来判定其敏感性。
2 结果
2.1 病死鸡的病理剖检变化
先后剖检38只死鸡。主要病变是皮下、肌肉、黏膜及内脏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腺胃黏膜充血。小肠呈出血性卡他性炎。心腔扩张, 心包积有淡黄色液体。个别病例心冠脂肪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肝稍肿大呈暗紫色, 有5例肝表面散布有少量不规则的灰白色的小坏死点, 还有3例肝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 难以剥离。脾脏肿大;肺充血、瘀血;肾脏肿大, 有尿酸盐沉积;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
2.2 细菌分离结果
在营养琼脂平板上, 形成中等大小、圆形微凸起、灰白色、光滑型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 形成中等大小, 表面光滑湿润的粉红色菌落。
2.3 细菌形态学检查结果
病死鸡肝脏等组织培养物涂片染色镜检, 均可见两端钝圆, 单在, 革兰阴性、无芽孢的短杆菌。
2.4 生化实验结果
注:“+”表示生化试验阳性、生长:发酵糖, 产酸。“-”表示生化试验阴性、不生长:不发酵糖, 不产酸。
分离菌株生化实验结果显示IMVi C++--, 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 产酸。对蔗糖多数能发酵, 产酸。尿素酶试验阴性, 不产生H2S, 有鞭毛, 能运动。
生化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符合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 证实了大肠杆菌的存在。
2.5 动物试验结果
试验组小鼠, 24~36h内全部死亡。剖检可见肝脏肿大, 有出血点和坏死点;肠严重膨气, 心包瘀血, 肺出血, 脾脏瘀血。表明该菌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对照组饲养7d后全部存活, 剖检未见病变。
实验组鸡发病, 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呼吸困难, 喘气, 垂翅, 竖毛, 饮食欲下降, 24h开始死亡, 剖检表现为心包积液, 气囊混浊, 肝脏肿大瘀血;48h死亡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 肝周炎, 气囊上可见多量干酪样渗出物;对照组则正常。
采取试验组小鼠、鸡的心血、肝和脾接种在普通琼脂平板及普通肉汤, 37℃培养18~24h, 有细菌生长。革兰氏染色见阴性、无芽孢的短杆菌。
2.6 药敏实验结果
此次分离的大肠杆菌对阿米卡星、链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高度敏感, 对环丙沙星中度敏感, 对诺氟沙星不敏感, 而红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对分离菌完全没有抑制作用。
3 防治
经确诊为鸡大肠杆菌病后, 首先隔离病雏, 消毒禽舍, 改善饲养管理, 同时选用氟苯尼考, 连喂5d, 控制了发病与死亡。
4 讨论
4.1经以上流行病学调查、临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 确诊本病为大肠杆菌病。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为:
4.1.1饲养管理不善, 育雏室内阴暗潮湿, 空气流通不畅, 育雏密度过大。
4.1.2在育雏期间温度和湿度控制不稳定, 时高时低, 容易受凉, 身体抵抗力下降, 促使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4.2防治应针对发病原因采取综合措施。首先是消毒隔离, 改善饲养管理, 特别是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和清洁卫生, 控制好育雏阶段的温度、湿度, 增强幼雏的抗病力。
4.3药敏实验结果表明, 所分离的大肠杆菌株已对红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因此, 在分离到菌株时最好即时做药敏试验, 选择对流行菌株高敏、应用方便、价廉的药物。
食源性致病菌鉴定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及种类
2010-2011年分别对市区内的超市、农贸市场、各大酒店、个体摊贩零售店的15类食品进行采样,包括生畜肉、生禽肉、熟肉制品、蛋制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豆制品、生食性动物水产品、婴幼儿配方奶粉、冷冻饮品、蔬菜、糕点饼干、凉皮米线盒饭、凉拌菜、沙拉、果蔬汁等15种食品,共计448份。
1.2检测项目
根据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的要求,对所采的15类食品根据食品种类和特征对特定的致病菌进行检测,其中包括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空肠弯曲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O157、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创伤弧菌。
1.3检验方法
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下发的“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工作手册”和GB/T 4789-2003进行。
1.4培养基和试剂
增菌与培养用的干粉培养基购自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由法国Chromagar公司生产,郑州博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代理。API生化试条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鉴定卡购自北京威泰科生物有限公司;沙门氏菌诊断血清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以上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和检出率
监测15大类食品共448份,检出食源性致病菌52株,总检出率为11.6%。其中生畜肉检出率最高为60%,检出的致病菌为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其次为生禽肉34%,检出的致病菌为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和空肠弯曲菌;速冻熟制米面制品检出率为26.3%,检出的致病菌为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食动物性水产品检出率为9.3%,检出的致病菌为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熟肉制品检出率为8%、豆制品4%、凉拌菜4%,这三类食品中均只有单增李斯特菌检出。蛋制品、糕点和饼干、凉皮米线盒饭、果蔬汁、婴幼儿配方奶粉、沙拉、冷冻饮品、蔬菜等八类食品中未有致病菌检出。生禽肉、海产品和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在进行监测的两年中均有致病菌检出。见表1。
2.2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
根据15类食品的特征进行了针对性的致病菌种类检测,涉及到的致病菌共10种,其中志贺氏菌、大肠杆菌O157、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创伤弧菌在各类食品中均未检出。在检出的5种致病菌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率为7.3%,副溶血性弧菌为5.8%、沙门氏菌为2.9%,空肠弯曲菌为2.1%,金黄色葡萄球菌为1.1%。见表1。
2.3五种食源性致病菌在各类食品中的分布与构成
52株食源性致病菌中,29株单增李斯特菌分布范围最广,在检出致病菌的七大类食品中均有检出。13株沙门氏菌分布于生禽肉和生畜肉。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只存在于速冻熟制米面制品中。5株副溶血性弧菌仅在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进行检验,1株空肠弯曲菌也仅限于生禽肉。见表1。
2.4 13株食源性沙门氏菌血清型构成
对检出的13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分型,参考考夫曼怀特沙门菌属诊断血清抗原表[2],其中汤普森沙门氏菌为优势血清型占38.5%,其次为胥瓦增格隆沙门氏菌23%,印第安纳沙门氏菌15.3%,瑞森沙门氏菌、新罗歇尔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各为7.7%。
3 讨论
2010-2011 年对15 类食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的结果显示,济南市市售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生畜肉、生禽肉、速冻熟制米面制品的污染较为严重,由于检出致病菌的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均含有肉的成分,因此可以推测生肉是人们生活中感染食源性致病菌的主要源头。究其原因,家禽和家畜在饲养过程中难免出现交叉感染,而屠宰过程中环境不洁、屠宰方式不当等都可导致生肉污染,再加之售卖过程中难以保证冷藏条件而导致细菌增殖。相关卫生监管部门应当对此给予重视,加强对生肉生产过程尤其是屠宰环节的监管,最大限度的降低致病菌的污染几率。而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应当用专用厨具对生肉进行切洗。其次,生肉及肉制品必须充分煮熟之后方可食用,这样即便存在致病菌污染,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几率也可以大幅度降低。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病原菌,经粪口传播。由于该菌致病性较强,其感染引起的疾病病死率可达30%~70%[3,4]。近年来,欧美各国多次暴发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5],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布非常广泛,8 类食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生畜肉最为严重。 由于受到污染的食品涉及不同的类别,因此在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产生的交叉污染可能是导致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此外,单增李斯特菌不仅能在4℃环境中生长繁殖,可能耐受零下20℃的低温且部分存活;且耐受巴氏消毒,在60℃下需20min或70℃下需5 min才能将其杀死,该菌具有较强温度耐受性的生物学特性可能也是导致其分布广泛的原因之一。
食源性致病菌鉴定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次共采集10类296份样品,其中熟肉制品20份,蛋制品20份,速冻熟制米面制品20份,动物性水产品(鲜冻、生食)112份,即食非发酵豆制品20份,婴幼儿配方食品20份,糕点及饼干24份,凉拌菜20份,鲜榨果蔬汁20份,米线凉皮盒饭类20份。
1.2 样品来源和检验项目
本次采集样品来自监测点内农贸市场、宾馆酒店、大型超市及个体摊贩销售点的食品。采集方法为无菌采集,每件样品大于200 g。在冷藏条件下,4 h内送至实验室进行大肠埃希菌O157∶H7、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检测。
1.3 培养基和试剂选择
增菌用培养基购自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冻干血浆购自中国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沙门菌诊断血清和O157∶H7诊断血清购自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购自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API生化鉴定卡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1.4 检验方法和质量控制
根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11年工作手册[2]检测技术要求,进行增菌、分离、鉴定及菌种保存;培养基和试剂在实验前均用标准菌株做了验证试验,阳性菌株均报送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
2 结果
2.1 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
共监测10大类共296份样品,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9株,总检出率为6.4%。其中动物性水产品检出率最高,达11.6%;鲜榨果蔬汁和米线凉皮盒饭类检出率均为10.0%,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和熟肉制品的检出率均为5%。见表1。
注:表中的“-”表示此类食品未进行该种致病菌的检测。()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食品中各类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
在检出的食源性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0.7%,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2.7%,沙门菌检出率为0.7%,未分离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H7、志贺菌和蜡样芽孢杆菌。见表2。
2.3 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种类食品中的分布情况
19株食源性致病菌中,12株为副溶血性弧菌,均分布于动物性水产品中;5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分布在熟肉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和米线凉皮盒饭类当中;2株为沙门菌,主要分布在动物性水产品和鲜榨果蔬汁中。个别动物性水产品同时污染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
3 讨论
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大连市销售的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主要受污染的食品有水产品、熟肉制品、鲜榨果蔬汁和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等。污染率最高的食源性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说明其污染在大连市相当普遍,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呈明显上升趋势[3]。在餐饮店出售的生食基围虾和超市售卖的三文鱼中各检出1株副溶血性弧菌,大多市民有生食三文鱼、醉虾等水产品的习惯,如果食用了污染大量该菌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后,就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所以一方面食品监督部门应加强对水产品的来源、加工、储藏以及销售过程的卫生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建议食用海产品时,在加工过程中注意生熟分开,避免发生交叉污染,应该在烹饪熟透后再食用,还要对冰箱冰柜等食品储藏设施进行定期清洗消毒,防止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生。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豆制品的主要污染菌[4]。本次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物后,在适宜的温度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容易大量繁殖生长,产生肠毒素。肠毒素对热抵抗力强,100℃加热30 min仍不能完全被破坏,食后仍有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若直接食用,会引起急性食物中毒。因此,建议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除注重菌株的监测外,还应加强对细菌毒素的监测,特别是对热稳定的毒素的监测,来完善监测系统。
据资料统计,沙门菌也是当今世界引起食物中毒病例最多的致病菌。通过监测,在水产品和鲜榨果蔬汁中各检出1株沙门菌,未在蛋制品中检出该菌。在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中,约90%是肉、蛋、奶等畜产品,摄入受到污染的食品就会引起细菌性感染,进而在毒素的作用下发生食物中毒。此次沙门菌的检出率虽然不算特别高,但我们仍不可忽视,相关部门应加强检验检疫和卫生监督,切断传播及感染途径,以防止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食品监督部门应加强对食品的来源、加工、运输、储藏以及销售过程的控制,并加强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的建设,完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及时发现食品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便更好地为市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少彤,栾玉明,蒋卓勤.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现状与食品微生物危险性评估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556-155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M].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11.
[3]李毅,朱心强.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溶血毒素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12):2835-2839.
食源性致病菌鉴定 篇4
资料与方法
样品来源:沈阳市餐饮店、超市随机对婴幼儿食品、农贸市场、乳及乳制品、速冻发面制品、肉及肉制品、冷冻食品、餐饮食品、膨化食品、水产品、地方特色食品(冷面)9类产品,共采集235份。
检测方法和项目: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2013年工作手册》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阪崎肠杆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监测。
结果
不同种类的食品中致病菌检出情况: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速冻发面制品等9类样品235份,检出食源性致病菌22株,总检出率9.36%,见表1。
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食源性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20份样品中检出10样,检出率50.00%,见表2。
讨论
2013年共监测9类食品235份,检出食源性致病菌22份,检出率9.36%。未检出阪崎肠杆菌、志贺菌、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其中,水产品污染率最高,其次为乳及乳制品、餐饮食品。这表明沈阳市本地区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风险,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食品安全隐患,应该加强食品卫生、销售,加工的监管力度。同时,为了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应加强对小餐饮店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对市民宣传科学的保存食物方法,避免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在乳及乳制品中检测出6株蜡样芽孢杆菌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乳制品是北方的日常必备品,其中婴幼儿乳制品的污染会对新生儿、婴幼儿的食品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因为婴幼儿的免疫系统不健全,免疫力低[2],在此类食品中检出致病菌,提示我们此类物质受到污染,更应加强监管。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鱼虾类和贝壳类等海产品中,在20份样品中检出10株菌,检出率50%,提示我们在此类产品中受污染程度较重。在吃海产品的时候,应该对菜板等餐具彻底消毒,并且充分熟透后方可食用[3]。在餐饮食品,主要是烧烤类食品中检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沈阳市居民有在夏季吃烧烤的习惯,提示在吃烧烤时,应充分烤熟,使食物彻底熟透后再食用。
食源监测是一个持续、长久的工作,为了沈阳地区的食品安全,我们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戴建华,齐昕,袁宝君,等.江苏省2001-2005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6,9(3):35-36.
[2]吕秋艳,王志越,宋景红,等.北京市门头沟区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67-1668.
食源性致病菌鉴定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根据食品污染物监测项目规定的采样地点, 选择辖区内不同的生产企业、超市、农贸市场、大中小餐饮店、专卖店等, 以无菌操作采集不同包装不同厂家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样品九大类共189份, 采集时间从2014年1月—12月, 以季度为单位。
1.2 检测项目
对2014年所采集的预制水产品、即食藻类加工食品、婴幼儿配方奶粉、调理肉制品、熟制动物性水产品、学生餐、外卖送餐、饮用水、餐饮店自制饮料和食用冰等9类食品进行监测, 检测项目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阪崎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副溶血性弧菌。
1.3 方法
按照《2014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进行检测、分离、鉴定和菌种保存。
各种培养基、兔血浆和CHROMagar (科玛嘉) 显色培养基均购自北京陆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氧化酶试剂、COMPCT-Ⅱ用GN与GP鉴定卡及API Listeria微量生化板购自广州江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沙门菌A-F“O”多价诊断血清与O157诊断血清由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和泰国生产, H7单克隆诊断血清由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产) ;沙门菌属诊断血清 (61种) 购自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所有以上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所有分离鉴定后的可疑菌株送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进一步确认与分型分析。
2 结果
2.1 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
在189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20份, 总检出率为10.6%,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8株, 检出率最高, 为4.2%;沙门菌检出2株, 检出率为1.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2株, 检出率为1.1%;蜡样芽胞杆菌5株, 检出率为2.7%;阪崎肠杆菌2株, 检出率为1.1%;铜绿假单胞菌1株, 检出率为0.5%;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检出。
2.2 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比较
各类食品中, 调理肉制品的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为52.4%, 其次为婴幼儿配方奶粉, 检出率为33.3%, 外卖送餐中致病菌检出率也达16.7%, 饮用水的检出率为6.3%, 其余食品中未检出致病菌。见表1。
2.3 沙门菌的血清学分型
对XLD琼脂初步生化反应符合沙门菌属特征, COMPCT-Ⅱ生化鉴定为沙门菌属的菌株, 用沙门菌A~F“O”多价血清做抗原鉴定, 均为强凝集反应。生理盐水对照阴性。进一步应用“O”因子血清鉴定血清群, 再用H因子血清鉴定第l相和第2相的H抗原。血清分型结果为2株均为肠炎沙门菌 (9∶g∶m-) 。
3 讨论
2014年度龙岩市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0.6%, 低于2009年的总检出率 (14.4%) , 但与其他地区的检出率相比[2], 如重庆市渝中区2011年—2013年的4.92%检出率[3], 仍明偏高, 说明龙岩市的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较前几年略有好转, 但污染情况仍比较严重。其中调理肉制品与婴幼儿配方奶粉仍是主要的污染食品品种, 调理肉制品中致病菌检出率为52.4%, 在总检出的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占了7株 (另1株检自外卖送餐) , 检出的沙门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各2株也均来自调理肉制品。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极其常见, 这是由于其在环境中分布广泛, 在各个加工环节中极易受到污染, 应避免生熟食品混放, 交叉污染。另外, 在我国食品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的情况也十分普遍。因此, 餐饮企业应加强食品储存、运输、销售食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 尽量避免由此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本次肉制品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 (检出率33.3%) , 与此前2009年的监测结果以沙门菌为主有所不同;另外, 本次检出的沙门菌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 (9∶g∶m-) , 也与2009年我市监测的以德尔卑沙门菌为主均有改变[2], 其对沙门菌食物中毒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和阪崎肠杆菌各2株, 检出率均为16.7%, 提示婴幼儿食品安全仍存在很大的隐患。蜡样芽胞杆菌因能产生耐热芽胞, 继而繁殖产生毒素, 是食物中常见的污染菌;而阪崎肠杆菌作为条件致病菌, 可引发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 甚至死亡。由此说明市售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仍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 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 避免由此引发的食源性疾病。
另外, 还从外卖送餐中检出1份金黄色葡萄球菌、3份蜡样芽胞杆菌, 检出率分别为4.2%和12.5%。外送快餐是目前较多的一种餐饮形式, 由于其同批次食品供应的人员众多, 加工数量大, 在加工过程中容易造成交叉污染和食物无法烧熟煮透的问题, 同时还存在分装和运送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故应把外卖送餐作为风险点之一[4]。应对其增加监督检查频率, 提高质量, 有效控制食物中毒。
总之, 本次分析结果显示, 我市的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不容小觑, 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监管, 加大畜禽生肉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乳制品销售、运输等环节的监管, 确保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国良, 徐景野, 章丹阳, 等.宁波地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4, 30 (6) :907.
[2]廖亦红, 曹春远, 何云, 等.2009年龙岩市部分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11, 7 (7) :603.
[3]周莹冰, 罗昱玥, 刘义萍, 等.重庆市渝中区2011—2013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4, 7 (7) :405.
食源性致病菌鉴定 篇6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食品卫生
近年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通报显示,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报告的起数、中毒人数占所有食物中毒的比率最多, 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污染已成为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解贺州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 以预防和控制微生物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我们现将2013年贺州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根据《2013年贺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和国家《2013年经饮水机出口的桶装水监测方案》,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市区内大型超市、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食品商店或专卖店、餐饮单位、个体摊贩销售点、街边流动摊点食品样品290份, 抽取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场所及餐饮场所内经饮水机出口的桶装饮用水样品23份, 样品总数共313份。
1.2 监测食品种类及项目
监测食品14类: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速冻米面制品、熟肉制品、烧烤食品、冷冻食品、膨化食品、甜品、生榨果蔬汁、蛋与制品、盒饭、焙烤及油炸类食品、米粉、经饮水机出口的饮用水共313份;监测项目11项: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计数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O157、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1.3 检测方法
按《2013年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1]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标准操作程序和GB 4789-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2]进行检测。所有分离菌株均送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所做进一步确认。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 不同种类食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质量控制
采样严格按《2013年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1]采样要求进行, 随机从零售的食品中抽样, 采样过程无菌操作, 在样品采集、运输、贮存过程中防止交叉污染和环境污染。样品采集后, 按原有贮藏温度条件要求尽快送实验室检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实验室统一使用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定的培养基和诊断试剂。实验室人员定期参加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考核。
2 结果
2.1 总体检测情况
2013年监测14大类313份食品, 共检出致病菌47株, 总检出率为15.02%。其中菌落总数超标38份, 超标率为18.01% (38/211) ;大肠菌群超标61份, 超标率为25.96% (61/235) 。食源性致病菌检出5种47株, 检出率为15.02% (47/313) ;其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为29.17% (35/120) , 其他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8.7% (2/23) , 金黄色葡萄球菌2.62 (7/267)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0.83% (1/120) , 沙门菌0.64% (2/313) , 未检出志贺菌、大肠埃希菌O157、副溶血性弧菌、阪崎肠杆菌。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与2011年广西北海市报告的9.3% (18/194)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53, P>0.05) 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超标率低于2011年海口市报告的菌落总数超标率[46.6% (48/103) ]和大肠菌群超标率[48.0% (83/173) ][4], 两者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28.45, χ2=21.16, P<0.01) 。见表1。
注:“-”为该项目未检测。
2.2 各类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
监测的14类食品除冷冻饮品、膨化食品、甜品、焙烤及油炸类食品、蛋及蛋制品、生榨蔬果汁未检出致病菌外, 其他类食品均有不同程度污染。米粉的检出率最高, 其他依次是盒饭, 婴幼儿食品, 烧烤食品, 经饮水机出口的饮用水, 速冻米面制品, 乳及乳制品, 熟肉制品。
2.3 致病菌分布情况
各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 主要分布于米粉、盒饭、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 (6/49) ;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于烧烤食品2株, 速冻米面制品、熟肉制品、盒饭、米粉、经饮水机出口的饮用水各1株;2株沙门菌分布于熟肉制品、米粉, 1株单增李斯特菌在熟肉制品中检出, 2株铜绿假单胞菌在经饮水机出口的饮用水检出, 检出率10% (2/20) 。
3 讨论
3.1 食品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
本监测食源性致病菌以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 在盒饭、米粉、幼婴食品、乳制品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发芽可产生引起食物中毒的肠毒素, 包括腹泻毒素和呕吐毒素[5]。呕吐毒素主要成分是Cereulide F[6], 系低分子耐热肠毒素, 126℃90 min仍不失活, 在普通的食品加工过程中不被破坏, 应引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重视。蜡样芽胞杆菌在100℃以下不能繁殖, 因此剩饭、米粉等应在100℃以下短时间贮存, 食用前彻底加热[5]。
在烧烤食品、速冻米面制品、熟肉制品、盒饭、米粉、经饮水机出口的饮用水中均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明贺州市食品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范围较广。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食品加工人员、炊事员或销售人员带菌, 造成食品污染[7];食品在加工前本身带菌, 或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了污染[8]。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合适的温度下可以大量繁殖并产生较多毒素, 易引起食物中毒。若要破坏食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需在1 000℃加热2 h。提示预防以减少污染为主, 对食品制售各环节严格控制, 防止污染;此外, 冷藏的食物放置时间不宜超过6 h, 食用前应彻底加热[5]。
熟肉制品中检出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 提示熟肉制品是食源性疾病的危险食品, 应当引起高度关注。沙门菌是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暴发起数和发病人数多年来位居第一的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且对杀菌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在土壤、污水、粪便、牛乳中存活的时间比沙门菌长, 提示预防以减少污染为主, 食品生产加工者必须执行严格的食品生产程序[5];该菌能在冷藏的条件下生长繁殖, 为防止交叉污染, 须定期对冷藏柜进行有效消毒;食物食用前彻底烧熟煮透。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孕妇、胎儿或新生儿、老年人、患有严重疾病及免疫受损人群为易感人群;其引起的食源性李斯特菌病相对少见但十分严重, 死亡率高达20%~30%[9]。WHO将其作为20世纪90年代四大食源性致病菌之一。
3.2 经饮水机的桶装饮用水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
国内饮用经饮水机的桶装饮用水的消费较普遍, 近几年来抽检市售桶装饮用水和经饮水机出口的桶装饮用水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报道也逐渐增多, 引起了诸多消费者的普遍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10], 传播途径很广, 在空气、水、土壤以及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中均有存在[11]。以往一直将其作为条件致病菌, 现在有关研究发现它具有多种致病因子, 是导致人类急性肠道疾病和皮肤炎症的完全致病菌[12]。2013年贺州市经饮水机出口的桶装饮用水的监测结果菌落总数超标13.04% (3/23) , 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提示本市经饮水机出口的桶装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分析其污染原因为生产过程中桶装水水源受到污染, 装水的容器清洗不干净, 没有进行彻底的消毒就投入再次使用。饮水机受污染还需进一步调查监测。饮水机通常是由饮水机内的软管将水导入冷热2个水胆内, 水胆存有一定量的积水, 久而久之, 会成为细菌的温床, 提示应关注饮水机的二次污染, 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机。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2013年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Z].2013.
[2]GB/T 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S].
[3]黄坚, 包贤艳, 白海涛, 等.北海市2011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3, 19 (3) :54-55.
[4]张帆.海口市2011年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12, 12 (10) :1271-1272.
[5]吴坤, 孙长颢, 孙秀发, 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8:429-440.
[6]李秀桂, 黄彦, 吕素玲, 等.即食凉拌米粉及盒饭中蜡样芽胞杆菌限量值初步探讨[J].应用预防医学, 2012 (6) :368-370
[7]蔡炯.食源性疾病的现状与防制 (综述) [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5, 15 (9) :1150-1152.
[8]樊永祥, 刘秀梅.食源性疾病控制与餐饮食品安全管理[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6, 33 (3) :170-175.
[9]FAO and WHO.Risk assessment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ready-toeat foods, Interpretative summary,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Series 4, 2004.http://www.fao.org/ag/agn/agns/jemra_riskassessment_listeria_en.asp
[10]黄燕新, 姜朝新, 王陈龙, 等.464株铜绿假单胞茵的耐药性分析及治疗[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6) :752-754.
[11]张瑞琴, 陈灿, 王凤芝, 等.医院内科系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的使用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2, 37 (7) :539-544.
食源性致病菌鉴定 篇7
1材料方法
1.1材料来源2013年共采集10类食品320份。包括冷饮50份,肉及肉制品50份,婴幼儿食品40份, 烧烤制品40份,乳及乳制品30份,生食蔬菜30份, 速冻米面制品20份,凉拌菜20份,饮用水20份,膨化食品20份,分别从网络、牡丹江市饭店、个体摊床、 超市及农贸市场采集。
1.2监测项目分别对上述样品进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志贺氏菌的检测。
1.3检测方法按照《2013年食源性致病菌工作手册》的方法进行检测。
1.4培养基和试剂沙门菌显色培养基、弧菌显色培养基、单增里斯特菌显色培养、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基为郑州博赛生物公司,API20E生化反应板鉴定套装为法国梅里埃公司,沙门菌分型血清为泰国S&A公司,其余试剂均采购于北京陆桥公司。
2结果分析
2.1样品中致病菌的分布320份样品中共分离各类致病菌73株,检出致病菌最多的样品为乳及乳制品,检出率为70%。其次为婴幼儿食品(42.50%)、肉及肉制品(30.00%)、冷饮(22.00%)、速冻米面制品(15.00%)、 烧烤制品(10.00%)、凉拌菜(5.00%)、生食蔬菜(3.33%)、 饮用水及膨化食品未分离出致病菌。320份样品中菌株检出最多的为蜡样芽胞杆菌30株,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单增李斯特菌12株、沙门菌10株、致泻大肠埃希氏菌2株。阪崎肠杆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未检出。见表1。
2.2 2013年1~4季度类食品中致病菌检出情况四个季度中1季度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为26株;其次为三季度21株;二季度15株和四季度11株。见表2。
2.3不同采样地点食品致病菌污染情况在各采样点中,网购食品的致病菌检出率是最高的达到65.52%, 其次为农贸市场、超市、个体摊床、食品店,检出率分别为20.90%、20.57%、17.24%、17.14%,饭店采集样品未检出致病菌。见表3。
3讨论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网上购物已经成为潮流和趋势,但人们在享受网上购物带来便利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到来[1]。如表3所示,网络购买的食品致病菌检出率高达65.52%,占所检样品的一半以上,高于其他采集地样品3倍以上。网上购买食品,除非食品到达时包装出现了严重的破损,否则购买者很难发现其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由于网络是一种虚拟的购物环境加之中国的相关法律不完善,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很难维权。因此,希望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外,建议广大消费者谨慎在网上购买食品,以保障安全。
由表1可见,受污染最严重的两类食品为乳及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感染率分别为70.00%和42.50%, 污染这两类食品的最主要致病菌均为蜡样芽胞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是一种常见的产芽孢细菌,可引起腹泻和呕吐两种类型的食物中毒,在中国也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2],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这两类食品在信用前通常无需加热处理,即使食用前加热煮沸,蜡样芽抱菌的芽抱也不易死亡,需在100℃下20分钟方可完全破坏该菌。该菌产生的毒素可造成呕吐型的食物中毒,即便加热处理杀灭蜡样芽孢杆菌的营养体,毒素依然存在,仍有导致食物中毒的风险[3]。尤其是婴幼儿食品,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功能尚不完善,存在着生理性免疫低下,食用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后的婴幼儿食品后,可造成严重的后果[4]。因此婴幼儿食品中存在蜡样芽孢杆菌感染风险,应引起足够重视。需加强对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的卫生监测和管理。
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单增里斯特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均可导致严重的食物中毒,在320份样品中 四种致病 菌的检出 率分别为22.00% 、 30.00%、10%和0.63%,其中所检出的10株沙门氏菌中有9株血清型为肠炎沙门氏菌,是中国引起食物中毒沙门氏菌的主要血清型[5]。且在采样的10类食品中有9类(除速冻米面制品)为无需加热即可食用食品, 可见牡丹江市可直接食用的食品污染相当严重,引起食物中毒的风险很大。由于上述食品多为即食食品,主要污染原因是在食品的加工和储存过程当中,从业人员对待食品安全的态度及个人卫生意识不强造成的[6], 所以为消除食品中致病菌的威胁,除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外,还需增强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和责任。
摘要:目的 了解牡丹江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种类及其趋势。方法 参照《2013年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工作手册》的方法,使用2013年采集的全市10类食品中的320份样品,对食品中存在的致病菌进行了检测。结果320份食品样品中检出6类致病菌,其中婴幼儿食品、乳类及乳制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严重;冷饮、肉及肉制品也受到了多种致病菌的污染。结论 牡丹江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相对较高,建议加强市场卫生的监控力度,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