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治

2024-09-18

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治(精选9篇)

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治 篇1

1 临床症状

某猪场存栏长白猪、F01系黑猪种猪 (经产和初产种猪) 331头、仔猪359头及大量中猪, 其所养猪只出现不同程度发病。

初期病猪厌食、喜饮, 体温40.5~41.5℃, 皮肤、眼结膜轻微发红, 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后猪只食欲、体温反复。本病暴发期, 病猪高热稽留, 全身皮肤、双耳发红、蓝紫, 部分耐过猪皮肤、耳朵坏死甚至脱落, 特别是长白猪全身症状明显, F01系黑猪只有下腹部发红的症状。病猪大便燥结, 小便赤黄至棕红, 临死前呼吸加快, 死亡猪全身乌红、蓝紫, 口、鼻有血液或白色泡沫。病母猪流产、早产、死胎, 胎衣水肿、有白色干酪样物质。

2 病理变化

病猪皮下出血, 气管多痰, 有血色或白色泡沫;胸腔、腹腔积液, 纤维素增多, 部分肺部粘连, 肺肿大、间质极度增宽, 肺大面积充血、出血, 个别肺大叶表面和切面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坏死结节;心包浆膜出血, 积清亮或浑浊液体, 心脏表面粗糙, 部分与心包粘连;肝脏肿大、黄染, 有出血点、坏死斑, 胆囊极度肿大, 充满浓稠或晶状的胆汁, 胆囊壁出血;肾肿大、黄染, 有白色坏死斑, 个别肾包膜下有凝血块, 肾皮质点状出血, 肾盂出血或有金黄色晶状、粉状沉淀;下颌淋巴、胸前淋巴肿大, 肠系膜淋巴呈串珠样肿大, 腹股沟淋巴极度肿大, 所有淋巴结呈灰白色或蜂窝状间质出血:胃黏膜充血、出血, 个别胃底出现黑红色溃疡灶;肠道充血、出血, 有多量点状滤泡, 结肠黏膜增厚, 部分病程长的回盲瓣有溃疡;膀胱黏膜充血、出血。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结合实验室检验, 确诊本例为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并发感染猪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等细菌性疾病。

4 防治

4.1 用药

症状严重的可用磺胺间甲氧嘧啶、头孢噻呋钠+黄芪多糖、头孢拉定、恩诺沙星、VC、亚硒酸钠VE等药物按剂量交替肌肉注射, 体温超过41.5℃的可进行物理降温。

可同时辅以阿莫西林 (65 mg/L) 、黄芪多糖 (0.5 g/L) 、杆菌肽锌可溶性粉剂 (250 mg/L) 、电解多维 (220 mg/L) 等饮水投药, 支原净、强力霉素、黄芪多糖、电解多维拌料投药, 或在饲料中添加甘草、鱼腥草、柴胡、大青叶、板蓝根等中草药粉剂。

4.2 紧急免疫全群猪只免疫进口副猪嗜血杆菌苗和猪链球菌多价灭活苗。

全群猪只紧急免疫自家苗, 2~4 m L/头+免疫增强剂1头份, 同时用早期康复猪血清对高热重症病猪进行注射, 10~15 m L/头。

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治 篇2

春末夏初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多发季节,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猪舍通风降温不良,炎热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更易多发。流行病学

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程长,死亡率也高。夏秋季多发,主要侵害母猪和仔猪,肥育猪也会发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短期内便可波及全群或邻近猪群。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便秘与腹泻交替,眼结膜炎,眼睑水肿,耳朵发红,呈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出现抽搐、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病理变化

可见肺有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是确诊需做实验室诊断,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与鉴定为阳性,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为阳性则可确诊。预防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因此,控制该病,防重于治,并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和对症疗法。(1)做好猪场免疫预防。制定严格免疫程序,疫苗接种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制定适宜免疫程序,严格按程序接种,购买正规厂家的疫苗,尤其要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气喘病、伪狂犬等病的预防工作。(2)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抗体水平不合格时,应尽快实施一次加强免疫。(3)免疫接种时可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在接种疫苗前3d后4d添加抗应激药物,增强免疫效果,防止疫苗免疫失败。同时要求做到“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4)当发生动物疫情时,应对受威胁的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紧急免疫。

(5)坚持“全进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及其防策略探讨 篇3

【关键词】猪;养殖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播途径;症状;防制

1 引言

近年来,养猪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安全而稳定的猪只养殖、生产和供应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许多高致病性疾病(如猪蓝耳病等)频发,从而严重影响到了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为此,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些高致病性疾病的防制策略的研究。

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的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感染性高的传染病,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猪蓝耳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的一种新型病毒性猪疾病,首次发现于北美,后迅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开来。1996年,我国研究学家首次分离出了猪蓝耳病的致病性病毒,确定了我国也有此类病毒的存在,此后猪蓝耳病逐渐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发生,成为了我国广泛存在的猪流行疾病之一。由于该流行猪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到了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因而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传播途径

2.1 流行病学特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有区域性强、传播快、发病急等流行特点,发病率不会受年龄、性别以及猪品种的影响,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病,一般在湿度和热度较高的季节发病率会显著升高。猪蓝耳病难进行治疗,因此导致死亡率也相对较高,通常母猪的流产率大于30%,严重的会出现死亡,仔猪的发病率最高可达到100%,死亡率也在50%以上。一般来说,杂交猪、本地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低于良种猪,鸡、鸭、牛等动物一般不会感染该疾病。若在染病后紧急免疫接种其他猪病疫苗,显著提高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若某一猪群中发现病,会持续地在猪群中传播,该病也会病毒在猪群体中存在并循环传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如流产等),以及各个年龄段猪(尤其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

2.2 传播途径

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其要是传染源发病猪和带病毒猪,发病猪的病毒一般存在于猪的唾液、鼻腔分泌液、尿液以及母猪的乳分汁和公猪的精液中,可以通过相应的途径传播。养猪用具、猪的饮用水、饲料圈舍中的污泥等介质中病毒存在期较长,是病毒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空气传播、与病猪的接触传播也是猪蓝耳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养猪规模越大、饲养密度越大,该病的传播率就越高、猪就越容易染病。

3 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猪蓝耳病会因猪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病症状,但就大部分猪来说,染病初期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一般会达到40℃以上,且死亡率高。母猪感染蓝耳病后,体温会高达41℃,食欲不振、嗜睡、呼吸困难、身体有些部位皮肤发紫;妊娠的母猪则会发生流产、早产以及胎死腹中等病症。仔猪则表现为体温升高、皮肤苍白、后肢瘫痪、肌肉震颤,同时生长缓慢,死亡率较高;刚出生的仔猪虽然外表健康,但不久后就会发病,呈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而且死亡率很高,仔猪死后会出现眼结膜水肿等症状。

4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制策略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接触性传播很强,发病率高,死亡率也很高,因此,要根据其流行病特点、临床表现以及传播途径等来研究猪蓝耳病的防制策略。

4.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疫苗免疫防制措施

不同阶段猪注射猪蓝耳病疫苗的剂量使用是不同的。对于母猪,须在猪生产的1个月前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剂量为4ml/头;对于种公猪,每头注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4ml,每6个月免疫1次;对于23~25日龄仔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油佐剂疫苗的注射剂量为2ml/头,在4周后进行加强免疫会获得更好的预防效果。

4.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中药

猪群未发病时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急性期可以采用中药药剂进行治疗,目前研制出的中药方剂有清瘟败毒散、白虎汤和黄连解毒汤等。清瘟败毒散的主要包括生石膏生地、水牛角、黄连、栀子、丹皮、黄芩、赤芍、玄参、知母、连翘、桔梗、甘草、淡竹叶等中药材料,将这些中药材粉碎后搅拌喂服,或者煎水滤渣后制成饮用试剂,供猪自由饮服,每次的服用量根据猪的体重来计算,以每千克体重用1g的药为宜,对于体重100kg以上的猪用药量要酢减,连续使用2周。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用药量要减少到一半。

4.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

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制中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与该病无关的疫苗进,减少抓猪和注射次数,尽量使其静养;保证猪舍的清洁无菌,及时进行打扫,可以经常性地进行蒸醋来对空气进行灭菌;注意通风,保证猪舍的温度适宜;在猪的饲料中添加一些有利于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正确处理死猪,密切关注猪的健康状况。

5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以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防制策略研究中,要根据疾病的临床特征和传染特点进行相关防制措施的制定,尽可能地降低猪传染病对养猪业的经济影响,从而保证我国养猪业的稳定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臧鹏伟,章熙霞,李凤玲.猪瘟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接种时间和先后顺序对免疫效果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12(5).

[2]刘芳,高登慧,欧德渊.组胺受体拮抗剂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血液学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8).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治 篇4

1 PRRSV变异毒株的流行病学

PRRSV主要通过呼吸道或通过公猪的精液经生殖道在同猪群间进行水平传播, 也可以通过母子进行垂直传播。此外, 风媒传播在本病流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气源性感染可以使本病在3km以内的猪群中传播。本病传播速度极快, 1~2周波及全场, 1~2个月扩散到一个地区, 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不论猪场规模大小和条件好坏, PRRSV对各个品种、各个阶段的猪均有致病力, 对仔猪和育肥猪的致病力尤其强, 且患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4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高达100%, 育肥猪病死率约为50%;在一些地区的猪场, 发病率接近100%, 病死率在30~50%, 甚至部分猪场的病死率可达80%以上。病毒感染后破坏猪的免疫系统, 注射普通猪瘟疫苗后不能有效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造成猪瘟的流行, 是发生蓝耳病时猪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高温、高湿、高密度饲养, 环境卫生差, 通风不良, 饲养粗放, 气候突变、长途贩运等应激因素可诱发。抗生素的滥用使耐药菌株产生, 在条件适宜时, 多病原引起细菌和病毒的多重感染而发病[3]。病猪在康复后的3个月还可持续向外排毒。

2 PRRSV变异毒株感染的临床症状和病变要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猪除了可以出现传统蓝耳病症状外, 还可见体温明显升高, 达41℃以上;皮肤发红, 部分猪耳部出血、瘀血呈紫红色;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炎, 眼睑水肿;有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病猪会出现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部分怀孕母猪出现流产, 产木乃伊胎和死胎。发病猪传染性强, 流行期长, 在一个地区内迁延数月无明显好转, 常规治疗无明显疗效。欧德渊、李诗举、王群辉等对经血清学诊断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患仔猪进行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观察, 对多个组织器官包埋、切片和HE染色后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患猪多系统器官发生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变性和坏死等病变。结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造成仔猪多器官功能衰竭, 这可能是其死亡率高的原因[4]。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在通常情况下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但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和pH值条件下, 病毒可长期保持感染性;该病毒在-20℃时长期稳定, 20℃室温条件下感染性可持续1~6天, 4℃一周内病毒感染性丧失90%, 但是在一个月内仍可检测到低滴度的感染性病毒;该病毒在37℃下3~24h、56℃下6~20min以及干燥的环境中容易失活, 在pH6.5~7.5环境中稳定, 但是在pH低于6和高于7.5时, 其感染性很快丧失;用脂溶剂 (氯仿和乙醚) 、去污剂处理后, 病毒囊膜被破坏, 失去感染性。冬春季节多与猪副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肺炎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等混合感染;夏季多与弓形虫病、附红细胞体病混合或继发感染。

3 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治

唐耀平等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 日常饲养管理中缺乏综合的防预措施。发病后饥不择食, 病急乱投医, 大量使用退烧药、广谱抗菌性药物, 加重疾病的复杂性, 甚至发生一夜之间注射猪瘟、伪狂犬、蓝耳病三种弱毒疫苗的荒唐举措, 这些不当之举会造成健康猪的大量死亡。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引入不一定非有外源性猪只引进, 流通环节在病源的引进中具有重要意义, 田芬等报道, 几起发病猪均有上市交易未售出的又拉回本场混群饲养的情况[5]。

关于治疗方面, 中兽医认为,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属中医温病, 在发病初期猪用辛凉解毒, 轻宣芳化方剂, 如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五汁饮、五女煎、清营汤等有一定疗效。笔者在生产实践中, 于发病早期应用银翘散治疗的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点提示我们在猪场管理方面强化责任意识很重要, 饲养员要每天定时巡查猪只健康情况。笔者在猪场蹲点调查时曾做过仔细观察, 当发现猪只皮肤颜色变粉红用手感觉皮温升高这往往是第一个危险信号, 当饲料消耗量下降时这已经比较严重了。在发现皮温有所升高时就用银翘散可以减轻症状, 降低死亡率。周森等建议不论猪健康与否, 全群猪的饲料中要添加黄芪多糖、维C银翘散、清瘟败毒散、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电解多维等, 连用7~10d进行防治这也可以极大地减少损失[6]。

4 关于疫苗问题

疫苗问题仍是目前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瓶颈问题。当前的疫苗是在全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造成严重危害的紧急情况下推出来的, 目前尚未见疫苗在临床试验的统计数据报道, 新疫苗的后续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 这也就是说, 实际生产出的疫苗的保护率有可能达不到80%保护率的实验室数据。另外, 现在新疫苗实验室数据都是在蓝耳病病毒抗原、抗体阴性情况下得出的, 但目前国内经过2006年及2007年的大暴发流行后, 许多生猪极有可能都是蓝耳病抗原、抗体阳性生猪, 而新疫苗在阳性猪场的试验数据尚未得出, 效果也就很难预测。二是病毒的变异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三是对疫病的传播起推波助澜作用的流通体制弊端, 在短期内无法根除。许多流行病学专家认为,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在全国范围内如此迅速的蔓延和暴发, 主要原因不是病毒的自然传染, 而是流通环节出现了问题[7]。

华树明等试验表明蓝耳病疫苗一次免疫的效果不佳, 应尽可能进行两次免疫, 且二次免疫后经较长时间才能产生有效保护力。

5 关于混合感染问题

聂大娃等的研究表明, 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猪场, 其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的数据都表明猪群中存在严重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而且通常是2种或者2种以上的病原体相互协同作用所造成的, 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危害极其严重。2006年以来的疫情中, 猪蓝耳病病毒起着主导作用, 猪圆环病毒2型则是一个帮凶, 其在临床样本中的检出率甚至高于猪蓝耳病病毒, 成为与猪蓝耳病病毒合并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 其致病性很值得关注。

6 前景展望

梁皓仪认为纵观我国近十来年的猪病变化情况, 之所以不断出现此起彼伏的几乎无法控制的重大疫病, 是由于整个养猪业的系统在不知不觉中出了大问题, 包括引种、饲养工艺、饲料原料及各种添加物的来源及饲料加工、饲养与营养、疫病防治、内外环境调控等各方面均需作深刻反思。然而至今为止, 在控制猪群健康的问题上, 业界基本上只采取就事论事的思维方式。笔者认为, 对众多元素的某个部分作修补工作很难改变整个系统的运作。简而言之, 猪群相当普遍的免疫紊乱状况是猪病无法控制的根源, 而上述各方面多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造成免疫紊乱的原因。因此, 要达到健康高效养猪的目的,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青娴, 王克领, 张立宪, 等.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 2008, 35 (9) :501~501

[2]刘鹏孙刚黄淑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黑龙江畜牧兽, 2007, 12:87

[3]黄党池, 李雷, 李雯霞.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兽医药杂志, 2008, 5:6

[4]欧德渊, 李诗举, 王群辉, 等.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理学观察[J].贵州畜牧兽医, 2008, 32 (6) :3

[5]田芬, 杨鹤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J].贵州畜牧兽医, 2008, 32 (3) :12

[6]周森, 吴德森, 朱祥伟.浅谈猪高热性疾病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J].山东畜牧兽医, 2008, 29:3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 篇5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治疗方法

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

(1) 病原学特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单链RNA动脉炎病毒, 主要有无囊膜、有囊膜两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肺泡巨噬细胞亲嗜性较强, 进而使得猪的杀菌能力减弱, 引起呼吸道病症;抗体依赖性进一步增强, 在抗体条件下, 会强化病毒的感染力度;具有较高的变异率, 当合成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菌时, 基因组会发生突变、替代和删除, 进而发生不同分离株和毒株;在湿度、温度和p H变化下,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敏感性较高。

(2) 流行特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主要在患猪当中传染, 并且此病能够长期存在并不断向外排毒。此病症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疾病, 还可通过空气、胎盘、呼吸道、排泄物和唾液散播, 也可通过饲养设备进行传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宿主主要在于育肥猪和仔猪, 发病季节主要在夏天和秋天, 病毒传播速度随着猪群密度增加而进一步加快。

(3) 临床特点。患病猪体温上升到40℃以上, 精神不佳, 食欲不振, 眼睑水肿, 呼吸困难;患猪皮肤发红, 四肢及腹下皮肤呈紫红色斑块;尿液呈黄色或茶色, 多数病猪难以站立;淋巴结肿大、充血;肾脏淤血且肿胀, 呈土色或褐色;心脏、膀胱以及肝脏等器官均发生出血现象。仔猪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 而且具有60%的死亡率。种猪的发病特点主要以食欲不振、体温升高为主, 大多数怀孕母猪会发生死胎和流产现象。此外大多数猪还会发生胃肠道溃疡、坏死和出血现象。

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

(1) 严格引进种猪。引进种猪后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检疫, 避免引进带病猪。引进之后要进行30天的隔离观察, 确认种猪健康安全之后才可以合群饲养。尽量自繁自养, 从根源上消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传入。

(2) 强化饲养及环境管理。定期清理、打扫猪舍, 做好消毒工作。夏天注意降温防暑, 冬天注意保暖, 确保猪场环境清洁干燥。强化营养摄入, 为猪群增强抵抗力。应用标准、科学的饲养方法, 选择合理的饲料喂养, 确保猪群营养充足, 进而提升猪群抵抗疾病的能力。强化饲养管理,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注意保持通风条件。

(3) 重视预防控制, 搞好疫苗免疫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制度, 进而提升猪的免疫能力, 达到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目的。在采用疫苗时, 饲养者要高度重视, 猪场也要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检查血清, 一旦猪群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立即进行疫苗接种。发现患病猪要及时进行隔离饲养, 并及时用药物治疗。注射青霉素可缓解患猪的临床症状, 预防患猪发生继发性感染。黄芪多糖可进一步刺激巨噬细胞的功能, 强化猪群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抵抗能力, 进而缓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 帮助患猪康复遭受损伤的机体。配合使用金银花和艾草等中药, 可起到良好的解毒清热作用。可利用艾叶对猪场、猪舍及猪群活动的地方进行烟熏, 或者煮沸金银花等草药, 清洗、打扫猪舍。严格预防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疫病, 应当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并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避免疫情进一步扩大。

3 总结

综上所述,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都较高, 但是该病是可以治疗的, 也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比如定期清理猪舍和猪场, 确保猪群活动场地的干燥和整洁;严格做好猪种引进工作, 注重引进猪的检疫, 并做好隔离观察。除此之外, 还应当强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力度, 确保猪群每日营养的摄入。对患病猪要给予合理、针对性的治疗, 进而提升仔猪的存活率以及母猪的产仔率, 降低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刘九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治疗方法的探讨[J].中国猪业, 2008, 07:38-39.

[2]王晓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特点及其防治技术[J].福建畜牧兽医, 2010, 06:37-38.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特点与防治 篇6

1 病原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 (PRRSV)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 属套式病毒目, 动脉炎病毒科, 动脉炎病毒属。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 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 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病毒的增殖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好在中和抗体水平存在的情况下, 在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强。

2 流行病学

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呈地方流行性。PRRSV只感染猪, 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 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 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 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它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持续性感染是PRRS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 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

3 发病机理

PRRSV可通过血液循环穿过胎盘使胎猪受到感染, 从而引起妊娠后期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

4 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 引入感染后易感猪群发生PRRS的潜伏期, 最短为3d, 最长为37d。本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 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 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诊疾病, 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4.1 急性型

4.1.1 发病母猪。

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 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妊娠后期 (105~107d) , 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 死产率可达35%以上, 木乃伊可达25%, 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 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 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 (40%~80%) 。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4.1.2 1月龄仔猪。

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 呼吸困难, 有时呈腹式呼吸, 食欲减退或废绝, 体温升高到40℃以上, 腹泻。被毛粗乱, 共济失调, 渐进性消瘦, 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 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 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 日增重可下降50%~75%, 死亡率升高 (10%~25%) 。耐过猪生长缓慢, 易继发其它疾病。

4.1.3 生长猪和育肥猪。

表现出轻度的临诊症状, 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 少数病例可表现出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深紫色。感染猪易发生继发感染, 并出现相应症状。

4.1.4 种公猪。

发病率较低, 主要表现为一般性的临诊症状, 但公猪的精液品质下降, 精子出现畸形, 精液可带毒。

4.2 慢性型

这是目前在规模化猪场PRRS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 猪群免疫功能下降, 易继发感染其它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的呼吸道疾病 (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 发病率上升。

4.3 亚临诊型

感染猪不发病, 表现为PRRSV的持续性感染, 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 阳性率一般为10%~88%。

5 病理变化

5.1 病变

无继发感染的病例除有淋巴结轻度或中度水肿外, 肉眼变化不明显, 呼吸道的病理变化为温和到严重的间质型肺炎。有时有卡他性肺炎, 若有继发感染, 则可出现相应的病理变化, 如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脑膜炎等。

5.2 病理组织学

PRRSV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碍所产仔猪和胎儿很少有特征性病变, PRRS致死的胎儿病变是子宫内无菌性自溶的结果, 没出现特异性;流产的胎儿血管周围出现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动脉炎、心肌炎和脑炎。脐带发生出血性扩张和坏死性动脉炎。

生长猪较成年猪更常见特征性组织性病理变化, 肺的组织学病变具有普遍性, 有诊断意义。单纯的PRRS感染引起的肺炎以间质性肺炎伴随正常的呼吸道上皮为特征。其特点为肺泡间隔增厚, 单核细胞浸润及Ⅱ型上皮细胞增生, 肺泡腔内有坏死细胞碎片。

鼻甲部黏膜的病变是PRRS感染后期的特征, 其上皮细胞纤毛脱落, 上皮内空泡形成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淋巴结、胸腺和脾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以发生肥大和增生、中心坏死、淋巴窦内有多核巨细胞浸润为特征, 病早期可见脾脏白髓、扁桃体滤泡淋巴细胞坏死, 后期脾核淋巴结细胞增生;另外PRRS感染引起的血管、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的病变也主要表现为淋巴、巨噬细胞、浆细胞的增生和浸润。

6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其它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如应与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病、猪脑心肌炎、猪血凝性脊髓炎以及其它细菌性疾病进行区分。

7 防制

7.1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建立稳定的种猪群

不轻易引种, 如必须引种, 首先要搞清所引猪场的疫情, 此外, 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 阴性猪方引入, 坚决禁止引入阳性带毒猪。引入后必须建立适当的隔离区, 做好监测工作, 一般需隔离检疫4~5周, 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7.2 规模化猪场要彻底实现全进全出

至少要做到产房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

7.3 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定期对猪舍和环境进行消毒, 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 一方面可防止外面疫病的传人, 另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把猪场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 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PRRSV感染猪群的发生率和继发感染机会。

7.4 做好猪群饲养管理

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 应做好各阶段猪群的饲养管理, 保证猪群的营养水平, 以提高猪群对其它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从而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损失。

7.5 做好其它疫病的免疫接种

控制好其它疫病, 特别是猪瘟、猪伪狂犬和猪气喘病的控制。在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 应尽最大努力把猪瘟控制好, 否则会造成猪群的高死亡率;同时应竭力推行猪气喘病疫苗的免疫接种, 以减轻猪肺炎支原体对肺脏的侵害, 从而提高猪群肺脏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

7.6 定期对猪群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监测

以了解该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一般而言, 每季度监测1次, 对各个阶段的猪群进行抗体监测, 如果4次监测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变化, 则表明该病在猪场是稳定的, 相反, 如果在某一季度抗体阳性率有所升高, 说明猪场在管理与卫生消毒方面存在问题。应加以改正。

7.7 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封锁

对发病猪场周围的猪场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避免疾病扩散, 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都做好无害处理, 产房彻底消毒;隔离病猪, 对症治疗, 改善饲喂条件等。

7.8 疫苗接种

总的来说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免疫防制措施, 目前国内外已推出商品化的PRRS弱毒疫苗和灭活苗, 国内也有正式批准的灭活疫苗。然而, PRRS弱毒疫苗的返祖毒力增强的现象和安全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国内外有使用弱毒疫苗而在猪群中引起多起PRRS的暴发, 因此, 应慎重使用活疫苗。虽然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有限或不确定, 但从安全性角度来讲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在感染猪场, 可以考虑给母猪接种灭活疫苗。

7.9 药物防治

本病重在预防, 应控制好应激及其它疾病的感染。现将有效的预防程序推荐如下:

7.9.1 公猪。每月或每季度预防1次: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 连用7d。

7.9.2 母猪妊娠70~80d, 产前7d~产后7d: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 连续饲喂。

7.9.3 母猪断奶当天~7d:

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 连续饲喂。后备母猪配种前7~15d: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 连续饲喂。

7.9.4 仔猪断奶前3d~断奶后2周:

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 连续饲喂。第18、22周龄分别使用1周:每吨饲料添加蓝圆康泰500g+支原必净500g, 连续饲喂。

7.1 0 每周2次消毒:速洁1∶500倍稀释带猪喷雾。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体会 篇7

1 发病情况

该养猪场存栏猪260头, 其中:育肥猪7头, 仔猪253头。2007年12月21日从张掖市民乐县新田交易市场购进20 kg左右的仔猪253头, 27日陆续开始拉稀、全身发抖, 止30日告知我们时, 已发病168头, 死亡38头, 场主曾给饲料内添加土霉素、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等抗菌素药物治疗均无效。

2 临床症状

病猪拉稀, 粪便呈黄色水样;体温升高, 达到41.8℃;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全身肌肉震颤, 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耳朵、嘴、蹄部边缘呈蓝紫色, 个别病猪耳朵有烂斑;身上皮肤有烂斑, 且有脱皮现象, 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253头仔猪27日开始发病, 止31日发病168头, 死亡72头, 发病率达66%, 死亡率达43%。

3 病理变化

经剖检, 小肠发炎并有出血点;肝脏肿大且边缘充血, 呈蓝紫色;脾脏肿大, 边缘出血发紫;肺门淋巴肿大, 肺脏无弹性且有出血点, 肺小叶出血点明显。

4 流行病学调查

经对附近的散养猪户进行调查了解, 没有发现类似的症状, 玉门市境内也没有发生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5 确诊

经临床诊断、病理剖检、流行病学调查, 初步诊断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进行进一步确诊, 立即上报酒泉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指挥部, 指挥部办公室派专家进行了临床诊断, 同样诊断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同时采集病猪耳静脉血和病死猪的心、肝、脾、肺、肾和淋巴等脏器于12月30日晚送省动控中心进行进一步诊断, 31日发来实验室诊断结果, 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6 防治措施

初步诊断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 对该猪场实施隔离、监控, 禁止生猪及其产品和有关物品移动, 并对其内、外环境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对病死猪、污染物或可疑污染物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后, 划定张某猪场为疫点, 玉门镇代家滩村三组为疫区, 玉门镇其它村组及下西号、黄闸湾、柳河三乡为受威胁区。

报请玉门市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 对玉门镇代家滩村三组实施封锁, 在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在出入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 对出入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禁止生猪及其产品运出疫区。

对该猪场的260头猪全部进行了扑杀、焚烧、深埋;对病死猪、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对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了彻底消毒。

对玉门镇代家滩村三组的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 并加强疫情监测。

对受威胁区的玉门镇其它村组及下西号、黄闸湾、柳河三乡的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强化免疫, 并加强疫情监测。

封锁观察21 d后无可疑情况出现, 报请玉门市人民政府解除了封锁。

建议该猪场的猪舍在五年之内不得进行畜禽养殖。

7 疫源追踪

该猪场的仔猪是从张掖市民乐县新田交易市场购进, 为图便宜, 仔猪多是从散养户中收购进来的, 没有免疫注射和产地检疫证明。在我们前往调查时, 全部避而不见, 足以说明此次疫情为输入性疫情。

8 体会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染性强, 流行期长, 在一个地区内迁延数月无明显疗效, 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和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控制该病最主要的手段。

8.1 疫苗免疫

对于非疫区、受威胁地区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的关键, 也是最佳选择。散养户要协助村级动物防疫员在每年春、秋两季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注射;规模养猪户要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8.2 综合防治措施

在养猪业发展中, 尤其是规模养猪户, 最好坚持自繁自育的原则进行繁殖育肥, 尽量避免从外地调引, 尤其严禁从疫区、发生疫情的饲养场引进种猪。若是非调不可, 也一定要从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健康猪场调引, 引进的种猪和补栏猪应当进行隔离观察, 在隔离观察期间可用灭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千万不可在交易市场上随便购进, 以免传入疫情, 造成惨重的损失。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生猪的抗病能力。规模养猪户尽量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模式, 各阶段猪转出后, 要彻底消毒所在栏舍, 空置2周以上, 再进新猪。

猪蓝耳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可通过粪、尿及腺体分泌物散播病毒。因此, 每周至少带猪消毒1~2次, 场区至少每月消毒1次。当周边有疫情流行时, 带猪消毒每周应增至4~6次, 场区一般每2周消毒1次。高温高湿季节, 做好通风、降温。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做到饮水洁净、无污染。猪的粪、尿应及时清除, 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要实行封闭管理, 尽量减少人员的流动, 禁止闲杂人员进出。做好出入畜舍人员及车辆的消毒。

规模养殖场要做好防疫管理和疫病监测。搞好免疫工作, 防治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病等病毒性疾病以及猪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猪链球菌病等细菌性疾病与猪蓝耳病的混合感染。定期对保育猪和育肥猪进行血清学检测, 检测病毒抗体。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 应迅速报告, 严格按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处理。

严格对病死猪采取“四不准一处理”的处置措施, 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 对死猪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加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提高防治水平。加强养猪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 普及有关政策和疫病防治知识, 消除恐慌心理, 提高防疫意识。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及防治 篇8

1 流行病学

发病速度快, 感染速度快, 年龄、性别和品种不同的猪都会发病, 仔猪发病率高达100%, 死亡率可能超过50%, 可能造成高达30%的母猪流产率, 母猪和育成猪也可能染病死亡。杂交猪、本地猪的发病率、死亡率没有良种猪高, 如果紧急接种其他疫苗, 可能造成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一般不感染人、牛、鸡、鸭等其它动物, 发病时间不固定, 每年均可能发病。传播方式有人员传播、清洁工具传播和蚊虫传播等, 紧急宰杀、交易、运输都可能造成疾病快速传播。

导致疾病的病原是猪蓝耳病病毒, 传染源主要是带病毒猪和发病猪, 这种病毒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种, 在病猪的尿液、精液、唾液以及鼻腔分泌物中都可能带有病毒, 在饲养环境中, 如饲料、污泥、污水、饮用水中也存在病毒, 病毒在污水和饮用水中会存活较长时间, 也是一种主要的传染源。猪蓝耳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病猪接触和空气传播, 简单来说, 饲养密度、饲养规模越大, 染病的可能性就越高。

2 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升高, 一般为40~42℃, 精神不振, 食欲下降, 呼吸有困难, 眼睑有水肿并出现结膜炎症状, 皮肤发红, 耳朵、四肢、腹下出现紫红色斑块或者发绀, 部分病猪全身无力, 站立困难, 尿液呈现浓茶色或者黄色, 发病持续时间为5~10 d左右, 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能够达到100%和50%, 一般种猪和架子猪的发病特征为食欲不振或者高烧, 患病母猪可能出现死胎和流产问题, 流产率高达30%。

3 防治措施

3.1 做好卫生工作

养殖户要保证养猪栏和猪舍清洁, 定期消毒, 将猪舍的污物、粪便及时清理出去, 一般情况下每周需要消毒1次, 若出现病猪则每天消毒2次, 消毒剂可以选择2%戊二醛、2%氢氧化钠、3%漂白粉或者0.5%的过氧乙酸等, 均可以杀灭猪蓝耳病病毒。年龄不同的猪一定要分开饲养, 做好灭鼠工作, 及时杀灭吸血昆虫并驱逐鸟类, 将外来病原彻底隔绝。

3.2 科学免疫

我国目前研制出了传统灭活苗、弱毒苗和高致病性变异株灭活苗3种疫苗, 已经污染的仔猪和猪场可以使用弱毒苗, 出现猪蓝耳病的猪场可以将灭活苗和弱毒苗结合使用, 上述3种疫苗中高致病性变异株灭活苗对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最有效。

3.3 做好饲养管理

3周龄猪应尽快断奶并进行隔离饲养, 注意猪舍的防暑降温和通风工作, 给猪供给足够的清洁饮用水, 猪舍要整洁干燥, 控制饲养密度, 严禁饲喂劣质饲料或者过期饲料, 确保饲养规范、标准、科学。

3.4 药物预防

对于母猪, 可以在150 kg饲料中加入100 g阿奇霉素粉, 连续饲喂14 d;对于育肥猪, 可以在1 t饲料中加入阿莫西林200 g和1.2 kg利高霉素, 连续饲喂14 d;在200 kg水中加入100 g头孢拉定粉;在1 t水中加入200 g阿莫西林, 并在1 t饲料中拌入120 g支原净和160 g强力霉素, 连续饲喂14 d。

3.5 治疗

摘要:我国的中南、华东地区自2006年夏季开始发生大范围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然后向全国范围延伸,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呼吸急促、皮肤发红并且体温升高, 解剖病猪可以发现病猪有内脏出血或者肺炎等症状。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并且很难治愈, 给我国的养殖户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猪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展开探讨。

关键词: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诊断,防治

参考文献

[1]夏伟, 袁远.高致病性蓝耳病临床案例分析与防治策略[J].养猪, 2014 (4) :89.

[2]陈玉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J].浙江畜牧兽医, 2014 (1) :5.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9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以下简称猪蓝耳病) 主要表现为母猪体温升高, 食欲不振, 流产, 死胎, 木乃伊胎, 弱仔, 部分猪双耳、体表及乳房皮肤发绀, 新生仔猪呼吸困难, 死亡率高, 是一种免疫抑制病, 常常继发其他病原感染。此病传播快, 在饲养条件差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较多发, 对养猪业的危害较大。

1 流行特点

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呈地方流行性。只感染猪, 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 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染。该病发病急, 死亡快, 损失大。有的地区发病率在50%以上, 死亡率高达20%~80%, 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都可发生, 母猪、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 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 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

2 临床特征

本病潜伏期差异较大, 最短为3d, 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本病的临床症状变化很大, 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临床诊断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2.1 急性型

经产和初产母猪多表现为高热 (40~41℃) 、精神沉郁、厌食、呼吸, 少数母猪 (1%~5%) 耳朵、乳头、外阴、腹部、尾部发绀, 以耳类最为常见。出现这些症状后, 大量怀孕母猪流产或早产, 产下木乃伊、死胎有病弱仔猪, 死产率可达80%~100%。早产母猪分娩不顺, 少奶或无奶。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 呼吸困难, 有时呈腹式呼吸, 食欲减退或废绝, 体温升高到40℃以上, 腹泻。被毛粗乱, 共济失调, 渐进性消瘦, 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 断奶前仔猪因母猪泌乳不足而饿死, 死亡率高达80%~100%, 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 日增重可下降50%~75%, 死亡率升高 (10%~25%) 。种公猪的发病率较低, 主要表现为一般性的临诊症状, 但公猪的精液品质下降, 精子出现畸形, 精液可带毒。

2.2 慢性型

慢性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一般出现在规模较大的养猪场中。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 生长缓慢, 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 猪群极易感染多种疾病, 包括链球菌感染、支原体感染与传染性较强的胸膜肺炎等。

2.3 亚临诊型

亚临诊型病猪不同于以及两种急性和慢性的病猪, 亚临型的病猪通常不会表现出发病的症状, 亚临型病猪只有在经过血清检测之后发现。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 阳性率一般在10%~88%。

3 解剖变化

30%出现间质性肺炎, 被膜呈褐红色花斑状, 气管和支气管有大量泡沫或粘稠的液体, 出现水肿, 呈出血性弥漫性肺炎、肺间质水肿增宽、肺变硬、肿胀或呈橡皮样肺。肾脏变白, 有白色坏死灶, 被膜紧张, 易剥离;膀胱黏膜肿胀增厚, 有弥漫性出血;心脏质软, 易脆, 心内膜充血, 心冠脂肪有黄色胶冻样浸润;小肠广泛性出血, 肠黏膜脱落;胸腺出血, 质软;胃底黏膜充血;脾脏轻度肿胀, 呈暗紫色;体表淋巴结肿大, 水肿, 切面多汁, 有充满淡黄色液体的间隙。脑出血、淤血、软化灶及胶胨样物质渗出;可见心衰、心肌出血、坏死;脾、淋巴结新鲜或陈旧性出血、梗死;肾表面和切面部分可见出血斑点凹凸不平;部分猪肝可见黄白色坏死灶或出血灶肠等。临床上容易引起其它病原体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使病理变化更加严重。

4 防治措施

4.1 加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

要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 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 保持猪舍干燥, 严寒季节应注意防寒保暖,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做好猪圈的清洁卫生, 定期消毒减少人员流动。其次, 要用高品质的饲料, 保证充足的营养, 增加多种维生素矿物质, 以增强群体抵抗环境应激和疾病的能力。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封锁;对发病猪场周围的猪场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避免疾病扩散, 对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都做好无害处理。

4.2 防止猪群流动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保证猪群的稳定性, 降低引种的比例, 避免外来病猪携带病菌感染猪群, 如果必须引种, 则需要对引进种猪进行全面体检, 体检合格后方可引入猪群。发病期间停止猪只出售, 停止从外地购猪, 隔离治疗病猪, 场内健康猪群应努力做到停止或少移动, 减少疫病传播机会。

4.3 免疫接种

定期对猪群做一些预防性的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春季或是秋季这两个传染病高发的季节, 要及时的为猪群进行疫苗的接种, 以防猪群感染其他的疾病。用猪PRRS灭活疫苗免疫健康猪是最有效举措, 对全部母猪和公猪进行免疫, 免疫程序为:基础免疫进行2次肌注, 间隔3周, 每次4ml/头, 以后每隔5个月免疫1次, 4ml/头。当周围地区发生疫情时, 要按照兽医部门的要求进行紧急免疫, 疫苗只能用于健康猪群, 不能用于发病和潜伏期的猪群。

4.4 做好病死动物处理

上一篇:数字地籍测量下一篇:控制料位

本站热搜